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案】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案】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案】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案】探究物质的密度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的概念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05年,家住望江县赛口镇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的骗子骗走2000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00元钱。临走时,两人

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自主预习案】

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

2. 密度是表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__________的物理量,国际单位

是,其他常用单位是。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_,它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关(填“有”或“无”)。

4.水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读作,其物理意义

是,用常用单位表示,则为________ g/ cm3。

【课堂探究案】

(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的问

题:。

2、作出的猜

想:。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可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最后一个综合结论要分析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才能作出判断,其它的在本组完成。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几种不同体积物质的质量,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再综合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4、测量的有关数据:

5、根据数据描出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图象。

V(cm3)

6、分析得出结论:

通过比较m/V的值有何结?。通过观察图象又能得到什么结论?。

综合分析得到的结论是:

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关系。

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

(三)引入密度的定义

1、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的,物质的这种特性在物理学中用什么物理量来表示。在物理学中密度又是怎样定义的呢?

根据定义,密度等于什么呢?

(以上内容采取自学的方式,在小组内探讨完成)

然后在小组内完成下列问题:

(1).一杯水和一桶水的密度哪个大?一个小铁钉和一个大铁块的密度哪个大?(2).一块砖分成大小不相等的两块,则()

A.小块的密度的大。B、大块的密度大

C.密度一样大。D、无法判断。

(3).有人说,同一种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2、知道密度的单位是怎么来的吗?

3、密度的常用单位除了kg/m3还有什么?其进率为多少?

4、同学们自学密度表,从各方面去分析一下,你能从表中找到哪些规律或者说什么特点来?

提示学生注意:①、记住常见金属物质的密度大小顺序和水的密度大小。

②、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其物理意义是什么?

【当堂训练案】

1、质量和体积的比值反映了不同物质的不同特性,物理学中把物质的叫做,我们用符号表示,它是跟的比值,所以计算公式为。

2、密度的单位有、两种。关系为:1g/cm3= kg/m3

3、8.9 g/cm3= ×103kg/m3 2.7 g/cm3= kg/m3

4、有一金属块质量是386g,体积是20cm3,这种金属的密度是___________kg/m3;如果将它截去一半,剩余部分的密度是______kg/m3.

5、水的密度是1.0×103千克/米3,它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于密度公式ρ=m/V,理解正确的是()

A.对于不同的物质,m越大,ρ越大。B.对于同一种物质,ρ与V 成反比。

C.对于同一种物质,ρ与m成正比。D.以上说法均不对。

7、一支蜡烛,燃烧掉一半,剩下的半支与原来的相比()

A、质量减半,密度减半

B、质量减半,密度不变

C、质量不变,密度减半

D、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8.一杯水喝掉一半后,质量_________,体积___________,密度___________;冰熔化成水后,,质量_________,密度___________。(填“减小”、“不变”、“变大”)

教学反思

1 、要主动学习、虚心请教,不得偷懒。老老实实做“徒弟”,认认真真学经验,扎扎实实搞教研。

2 、要勤于记录,善于总结、扬长避短。记录的过程是个学习积累的过程,总结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提高的过程。通过总结,要经常反思自己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取长补短,不断进步、不断完善。

3 、要突破创新、富有个性,倾心投入。要多听课、多思考、多改进,要正确处理好模仿与发展的关系,对指导教师的工作不能照搬照抄,要学会扬弃,在原

有的基础上,根据自身条件创造性实施教育教学,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弘扬工匠精神,努力追求自身教学的高品位。

初中物理_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物理》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教学设计

第五章 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 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课程标准 科学内容 1.2.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关的物理现象。 科学探究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要素。 2、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通过实验,理解密度。 学习任务分析 : 本节是力学的基础部分,与前几章的“简单现象”相比,知识的讲述深入了一层,本节可以看成是质量的深化和延续,又是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一种探索,同时也是学习液体压强,阿基米德原理,以及浮沉条件的重要基础。 学生现状分析: 初二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 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液体、固体质量和体积的方法, 同时 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欠缺,为此,在本节课密度概念教学时,我将难度分解,逐层递进,分段探究,各个击破的方式方法,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密度概

念。 学习目标 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要素;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的概念,认识密度的公式、单位; 3、理解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4、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 要素。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定义物理量,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 2、难点: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法和学法: 教法:科学探究,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生会利用比较、类比以及“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正确建立密度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一个 演示实验器材:纯水、盐水、酒精各一杯、托盘天平,相同体积的铝块2个,铜块1个,塑料泡沫1块。 分组实验器材:天平(9架),砝码(9盒),量筒(9个),刻度尺,烧杯;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一种特性。 (2)知道密度单位、含义及写法读法,会进行不同密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了解常见物体的密度大小。知道水的密度大小。 (4)初步运用密度公式进行物质密度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和比较方法,认识到某中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物质本身的一种特性。进一步体会比值定义法在密度概念建立过程的应用。 ●情感态度目标:用实验探究引起学生对密度知识的直觉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密度是物质本身特性的讨论,对生活中有关密度的知识或现象产生关注。 二.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及策略 ●重点:是密度概念理解。 突破策略:充分利用学生感性认识,通过实验探究,小组讨论的方法,借助“比值”定义密度概念。 ●难点:是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本身一种性 质”。 突破策略: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类比和知识的迁移,让学生回顾利用比值定义速度的方法来建立密度的概念。 关键点:通过组织好实验探究建立密度的概念是本节的关键点。 三设计思路 八年级学生现阶段能力发展水平不平衡,形象思维能力较强,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水平不高,学生已有“物体体积越大,质量越大”生活经验,已初步掌握了测量固体、液体质量的方法,同时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欲望比较强,乐于参与实验,但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欠缺,在本课密度概念教学时,将通过实验、讨论、辨析和训练,强化学生对密度概念的理解。 四教学资源 教师演示器材:天平,相同烧杯两个,水、煤油。 学生实验器材:天平,刻度尺,两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铁块,2个体积不同的长方体木块,各25组。 五教学设计 1 展示目标自学反馈 教师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规定好自学任务和限定时间,学生结合学习手册对教材进行预习并完成预习习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可巡回指导,再纠错补漏。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外形相同,表面镀有相同颜色的铜块和铝块,在不损坏的情况下,让学生充分讨论,思考如何辨别?有的学生可能认为根据轻重来辨别,有的可能反驳,教师不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 教师演示:取体积相同的铜块和铝块,放在调节好平衡的天平上,让学生猜想天平哪端下降,问学生为什么?

八年级物理上册 测量物质的密度学案 新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测量物质的密度学案新人教 版 1、进一步熟悉天平构造调节和使用;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物质密度的概念,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学习重点学会用天平测量质量,用量筒测体积,用密度公式间接地测量物质的密度。学习难点如何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一、课前准备 1、密度的定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密度的公式:_______国际主单位:_______,常用单位: _______。ρ铜= 8、9103kg/ m3= g/cm3,它的理意义是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一个体积是20 cm3的铜块其质量是。(ρ铜= 8、9103kg/ m3) 3、有一形状不规则的石块,其质量为840kg,从这一石块上取一体积为30 cm3,质量为75g的小块,求不规则石块的体积是多少? 二、课堂学习

1、测量物质密度的原理是,需要直接测的物理量是和。 2、物体的质量可以用来测量;形状规则的固体(如长方体)可以用测量体积,液体和形状不规则的固体可以用测量体积。 3、量筒的使用:①量筒上标注的单位是__________。②认清量筒的_______和_________。③读数时,视线应与 ________________。 【合作交流】 1、(对自主学习中的进行交流纠错)探究实验一: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实验原理] :_______[实验器材] :80 ml烧杯1个、金属块1组、水、细线1根、干抹布,还需要、、[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金属块的质量m。2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v1。3将金属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金属块的总体积v2。 4、计算出形状不规则固体的密度:ρ固体=____________ 【思考】 如何测出蜡块等浮在水面上的不规则固体的密度?金属块质量 m/g水的体积v1 /cm3投入金属块水体积v2/cm3金属块体积v /cm3金属块密度ρ/(gcm-3)探究实验二:测量盐水的密度[实验原理] :_______[实验器材] :80 ml烧杯1个、干抹布、盐水,还要、、、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东升中学小组合作教案主备人:刘晓艳小组成员:张生雷万忠新任胜利石生亮王来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②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③会用量筒和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 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②初步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②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 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 ③通过对各种物质密度的了解,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乐于 探究日常现象中物理道理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㈠引入新课 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物质,不同的物质有着不同的特性,我们可以根据物质的不同特性来区分、鉴别它们。比如: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和一杯盐水,问:哪个同学知道这里哪一杯是清水哪一杯是盐水?你是根据什么来鉴别的? 学生回答:可以尝一尝,有咸味的是盐水,根据味道。 教师出示一颜色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问:同学们怎么分辨老师手上拿的哪是铁块哪是铝块? 学生回答:测质量,质量大的是铁块。 教师问:“铁比棉花重”这名话对不对?为什么不对?如果不对,加上什么条件才对? 学生回答:不对,因为它们的体积不同。 这说明:物质除了上面的(颜色、味道、熔点等)这些特性以外,还存在其它的某种特性,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物质的另一种特性——密度 ㈡新课教学 1:学生预习课本49页图2—17,问:同学们观察了图2—17后有什么发现?(生: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同;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体积又不相同) 2:提出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同种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不同物质,它的质量与体积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猜想与假设

测量物质的密度 学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 班级姓名 一、自主学习 温故 1、密度的概念: 2、密度的计算公式:,由此看出:要知道一种物质的密度,我们需要知道这种物质的 和。 知新 阅读P18-19,完成下列问题 知识点一:量筒的使用 1、使用方法 ①看:单位、、。 ②放:放在上。 ③读:若量筒里的液面是凹形(如水),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若量筒里的液面是凸形(如 水银),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 思考:两个粗细不同的最小刻度都是1mL的量筒,测定液体的体积时,哪一个准确一些?读数是否一样? 2、量筒测固体体积 ①沉入水中:在量筒中,读出体积V1。用物体,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 V2 ,物体的体积为。 ②浮在水面上: a 针压法:方法同上,只是第二步用针将物体压入水中。 b 沉坠法:倒适量的水,用细线拴住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体积V1;将铁块取出后,用细线把木块与 铁块拴在一起,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的总体积V2 ,木块的体积为。 ③溶于水:。 知识点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测固体(铁块)密度 小组讨论测量方法(误差最小) 3、测液体(盐水)的密度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部分吧液体倒入到空的量筒中,读出。 ③称出烧杯与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得出液体密度。 二、基础知识 1.在实验中,质量可以用________测量,液体物体的体积可以用_______直接测出,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也可以用量筒________测量。 2.在使用量筒时,首先要看清量筒上的_______,再认清_______,然后弄清它的_______。 3.单位换算: 1m L=________ cm3=_________ m3 1L=________ dm3=_________ m3 4.观察量筒中液面到达的刻度时,视线要跟液面________,如果液面是凹面,则应该以_______为准。 5.生活中我们常常用铜和铝做导线,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好,常用铁和铝做出烧饭是锅,是因为它们具有很好的_________。 6.在铝,铜,金,银四种金属中,密度最小的是() A.铝B.铜C.金D.银 7.关于量筒作用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可以直接测量液体体积B.也可以用来测量已知密度的液体质量 C.可以直接用来测量液体密度D.也可以测量固体的体积 8.实验室里有四种规格的量筒,根据学习过的密度知识,小明同学想一次性准确测量出100g的酒精,他应该选择() A.最大测量值是100ml,最小分度是1ml的量筒 B.最大测量值是200ml,最小分度是5ml的量筒 C.最大测量值是250ml,最小分度是5ml的量筒 D.最大测量值是400ml,最小分度是10ml的量筒 9.张华同学为了测量一块正方体木块的密度 (1)他应该选择的测量工具有: (2)他应该完成的测量步骤是(用字母表示测量出的物理量): (3)木块的密度是(用字母表示) 10.李燕同学为了测量水的密度 (1)她应该选择的测量工具有:

学生实验:探究物质的密度

班级组号姓名 科目物理课题探究——物质的密度授课时间 设计人王建国李鹏学案序号8 学习目标1、通过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熟悉科学探究的几个主要环节,如提出问题、猜 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分析和论证、评估与反思、合作与交流。 2、学习应用"比值"的方法探究物质的性质,建立密度概念,认识密度公式和单位的由来。 重点密度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质量、体积无关。 学习过程 一、体验与思考:完成实验,思考后积极发言。 1、观察实验桌上的两杯相同体积的盐水和纯水,你能分辨出哪杯是盐水、哪杯是纯水吗? 在小组内讨论各人的观点和分辨方法。 二、实验探究: 1、猜想与假设: (1)、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从上面的问题出发,取不同的物质作研究对象,并选用天平、量筒等测量工具分别测出它们的质量与体积,然后再取它们单位体积的质量作比较。所谓单位体积的质量,就是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及若干个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收集以下证据: (1)测出若干杯体积不同的纯水的质量与体积; (2)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与体积; (3)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铜块的质量与体积; (4) 测出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铝块的质量与体积; (5)分别算出纯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 各小组把本组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教材127页的表格中: 4、分析与论证: 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与合作,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不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 (2)相同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否大小相同或相近? (3)表中有一个栏目“单位”,你是怎样填写的?能说出它的意义吗? (4)现在你可知道两杯相同体积的纯水和盐水,哪个质量大吗? 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讨论,形成自己小组的意见,整理在下面空白处。小组展示。 三、自学课本51页内容。看完后完成以下内容,小组讨论总结。 1、___________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

密度(教学案)

第2节密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比值一定;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不同; 2、知道密度的定义、公式、单位,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会查密度表; 3、能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 在探究认识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引入密度的概念过程中,体会利用比值不变反映的数量关系来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生活中有应用密度的意识,通过了解密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探究,学会用比值的方法定义密度的概念。 2.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利用“比值”定义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导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质量的概念,下面我们看一个问题。【图片2】是金条还是镀金铜条? 【故事1】2005年,家住望江县赛口镇红旗村的何家贵老人和老伴被两个上门

的骗子骗走2000元血汗钱,换到手的只有一块一文不值的破铁块!据何老汉介绍,几天前来了两个中年人,自称是上海来的地质队员,判断这里肯定埋藏了稀世宝物。两个人随即掏出了工作证、身份证等证件给何老汉“检查”,之后又神神秘秘地拿出了一个据说是探测器的黑盒子,在何老汉的陪同下上了老汉后院的小山坡上,果然挖出了一块亮闪闪的“金块”,说这是清朝的文物,价值15万元,不如大家各自分5万元算了。最后两人哄得老两口拿出了2000元钱。临走时,两人留下一张欠条,一再表示他们会尽快赶回来拿钱赎宝,并叮嘱老两口“千万不要走漏风声,以防坏人来偷”。到了晚上,何老汉两口子越想越不对劲,拿着金块到乡里的派出所报案,据民警介绍,这宝贝应该是铁一类的金属,仅仅镀了一层铜粉而已。 【自主预习案】 1.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_________(相同/不同)的。 2. 密度是表示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__________的物理量,国际单位 是,其他常用单位是。 3..密度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__,它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关(填“有”或“无”)。 4.水的密度为_________Kg/m3,读作,其物理意义 是,用常用单位表示,则为________ g/ cm3。 【课堂探究案】 (二)、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的问 题:。 2、作出的猜 想:。 3、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 设计实验,探究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到底有什么样的关系。实验的过程中发现什么问题可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解决不了的要及时向老师请教。最后一个综合结论要分析全班同学的实验结果才能作出判断,其它的在本组完成。 学生通过分组实验,测量几种不同体积物质的质量,记录数据、绘制图像,分析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关系。再综合不同小组的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种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11.4测量物质的密度学案1

第四节《测量物质的密度》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进一步巩固物质的密度的概念; 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并会用量筒测液体和不规则物体的体积(重点); 3、能够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难点)。 【知识回顾】 1、密度的概念: 2、密度的计算公式:,由此看出:要知道一种物质的密度,我们需要知道 这种物质的和。 【新课内容一】量筒的使用 1、使用方法 ①看:单位、、。 ②放:放在上。 ③读:若量筒里的液面是凹形(如水),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若量筒里 的液面是凸形(如水银),读数时视线要与相平。 2、用量筒测固体体积 ①沉入水中: 在量筒中,读出体积V1。用物体,在量筒中,读出总体积V2 ,物体的体积为。 ②浮在水面上: A、针压法:方法同上,只是第二步用针将物体压入水中。 B、沉坠法:倒适量的水,用细线拴住铁块浸没在水中,读出体积V1;将铁块取出后,用细线把木块与铁块拴在一起,全部浸没在水中,读出此时的总体积V2 ,木块的体积为。 【新课内容二】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1、探究: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矿石)的密度(ρ石>ρ水) A方案: ①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m; ②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V1; ③将矿石浸没在置筒内的水中,测出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2 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 B方案: ①向量筒中倒进适量的水,测出这些水的体积V1; ②将矿石浸没在置筒内的水中,测出矿石和水的总体积V2 ③用调节好的天平测出矿石的质量m ④根据密度的公式,求出矿石的密度ρ=_______________; 讨论:A、B方案谁的误差比较大?为什么?

沪粤版初中物理八上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 学案

探究物质的密度 一、新课导入 二、探究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提出问题:每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2.猜想与假设 (1)铁块的质量比木块的质量大? (2)一小铁块的质量会比一大块木块的质量还大吗? (3)比较两个物体质量,不能只看什么材料,还要考虑它们的体积大小,还要通过实验来试一试。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1)要研究质量和体积的数量关系,首先要测出物质_________和__________。 (2)复习体积的测量:测量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可以先用刻度尺测出它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根据体积公式V= ______进行计算。 (3)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用________;天平的使用:首先将天平放在_______桌面上;将游码移到标尺左边的_________处;调整衡量两边的_________,使天平在水平位置平衡;将物体放在_____盘,砝码放在____盘,并调节______;最终物体的质量等于_____质量加_____在标尺上的读数。 4.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天平、被测物体(木块、铁块)、刻度尺(测量物体体积) (2)小组讨论、交流,设计实验步骤。 (2)实验安排:由相邻的两个实验小组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实验任务。 (3)实验表格及数据 (1)对比实验1和2,3和4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的。(选填“相同”或者“不同”),并且体积越大,质量__________。 (2)对比实验1和3, 2和4实验数据,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的。(选填“相同”或者“不同”) 6.得出结论: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___的;且同种物质其质量与体积成____比;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_____的。 三、引入密度 1.定义:物理学上把某种物质_____与______的比值叫做密度。 2.公式: 体积 质量密度 字母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密度单位及换算:1×103kg/m 3 =_______g/cm 3 2.7g/cm 3 =___________kg/m 3 4.密度的物理意义: 四、课堂小结 实验次数 物质名称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m/V 1 木块 2 3 铁块 4

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党岘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物理导学案使用时间:编制人:张鹏里审核人:班级:小组:姓名:导学案编号:81WL011 物体的尺度及其测量 【学习目标】 1.我要深刻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它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2.学习密度公式,明确比值定义法及其复合单位。能够进行单位换算。 【新知探究】 一、思考:1、生活中有些物质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如:1kg铁块与1kg铝块,体积不同;有些物质体积相同,却质量不同。如1dm3 的铁块与1dm3铝块质量不同。2、同种物质,质量变化,其体积也跟着变化。反之,体积变化,其质量也跟着变化。针对上述问题,我如何设计实验来验证物质质量与体积之间的关系。 二、阅读课本49—52页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1、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用ρ表示,m表示,V表示,计算密度的公式是;密度的国际主单位是。 2、密度是的特性,同种物质的密度是,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水的密度ρ= kg/m3,物理意义是。一杯水倒去1/3,剩余部分的密度是 ,合 g/m3 。 3、密度知识的应用:(1)鉴别物质:用测出质量m,用测出体积V,就可据公式:求出物质密度。(2)求质量:m= 。 (3)求体积:V= 。 4、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______和_______。然后利用公式___________,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__________ (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合作探究】 1.水的密度=________kg / m 3=_______g /cm3 =______kg /dm3=_______ t/m3 2.某种液体质量是0.96g,其体积是1.2dm3,则它的密度是_________kg/m3,2cm3这种液体的质量是___________kg,密度是_________kg/m3。 3.要测金属块的密度,需要以下步骤。排列顺序科学合理的是() ①把金属块放在天平左盘,砝码放在右盘称质量 ②观测并记录量筒放入金属块后液面的刻度值 ③观测砝码和游码值并记录 ④观测并记录量筒没放入金属块时液面的刻度值 ⑤计算密度 ⑥调节天平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④②①③⑤⑥ C. ⑥①③④②⑤ D. ⑥⑤④③②① 4. 如图所示的是测金属块密度的实验,根据图中的测量情况填写下表。 【达标检测】 1. 对公式ρ=m/V的理解正确的是() A. 同种物质ρ与m成正比 B. 同种物质ρ与V成反比 C. 同种物质ρ与m成正比与V成反比 D. 同种物质m与V成正比 2. 酒精的密度是0.8×103kg/m3,下面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体积是1m3的酒精,它的质量是0.8×103kg/m3 B. 体积是1m3的酒精,它的质量是0.8×103kg C. 质量是1kg的酒精,它的体积是0.8×103m3 D. 质量是0.8×103kg的酒精,它的体积是1/m3 3. 物体甲的体积是物体乙的体积的3倍,把它们两个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盘里,天平恰好平衡,物体甲的密度为ρ1,物体乙的密度为ρ2,则有() A. ρ1=3ρ2 B. ρ2=3ρ 1 C. ρ2=9ρ1 D. ρ1=ρ2 4. 甲、乙两个物体的密度之比是3∶4,体积之比是2∶5,则甲、乙两物体的质量之比是() A. 3∶10 B. 2∶1 C. 10∶3 D. 1∶2 5. 氨水的密度是0.94×103kg/m3,某农户要购买450kg这种氨水,需带容积为

湖南省茶陵县2012年秋九年级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 (一)》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四密度的测量导学案(一) 班次姓名 【学习目标】1、.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自主学习阅读P 18---20,完成下面问题? 1、测密度需测量的物理量是什么?有先后顺序吗?为什么? 2、测密度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量筒的使用 A.作用:直接测定的仪器 B.使用前;观察量程;认清分度值。认清单位1ml= C.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相平。 1)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 A、先向量筒中注入的水,读出水的体积为V1; B、再固体用细线拴住轻轻在量筒内液体,记下体积为V2; C、固体的体积为;这种测量方法的原理:利用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进行测量。(2)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一些形状不规则且无法浸入量筒之内的固体的体积。 (3)、探究怎样用量筒测量密度小于水的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4)可溶于水的物体如何用量筒测体积呢 4.测固体密度实验中: ⑴原理是:ρ= (2)先测质量还是体积? 5、测液体密度实验中 ⑴原理是:ρ= 下面有两种测液体密度的方案,你认为哪种更好,为什么? 方案一,①先测空烧杯的质量m1 ②向烧杯中倒入适当的液体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2 、③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测出液体的体积V ④求出液体的密度ρ= 方案二:①用天平测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②将烧杯中的液体倒入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烧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 ;④求出液体的密度ρ= 。 当堂达标

1、测量一种物质的密度,一般需要测量它的和。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物质的密度。这是一种(填“直接”或者“间接”)测量法。 2、测量形状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时候,要用量筒来测量,量筒的容积要适量,适量的含义是固体(填“能够”或者“不能”)浸没入液体中。 3、小亮做测量石块的密度的实验,量筒中水的体积是40mL,石块浸没在水里的时候,体积增大到70mL,天平测量的砝码数是50g,20g,5g各一个。游码在2 .4g的位置。这个石块的质量是,体积是,密度是。 4.测液体密度实验中:⑴原理是:ρ= ⑵方法:①用天平测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中一部分,读出内液体的V;③称出的质量m2 ;④计算出量筒内液体的质量m= ⑤求出液体的密度ρ=。 4.下列是不同量筒的量程和分度值,小明同学要测量出密度是0.8g/cm3的酒精100g ,则应选择( ) A、50mL,5 mL B、100 mL,2 mL C、250 mL,5 mL D、400 mL,10 mL 5.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食用油密度的实验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A.用天平称出空烧杯的质量 B.将适量的食用油倒入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入量筒中读出油的体积 D.用天平测出倒掉油以后烧杯的质量 6.下面是小明在测铁块密度时的主要步骤,请你写下正确的操作步骤序号 A.将m、V代入公式中,算出铁块密度 B.铁块用细线拴好轻轻放入水中,测出水和铁块的总体积V2 C.在量筒中倒入一部分水,测出水的体积V1 D.用天平称出铁块的质量m E.根据数据V1 、V2算出铁块的体积V 7、用天平和量筒测金属块的密度。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在调节天平平衡的过程中,如果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刻线的右侧,应将天平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 在调好的天平左盘放金属块,天平平衡时,砝码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则金属块的质量是g.把金属块放人装有适量水的量筒中,量筒内水面的位置如图乙所示,金属块的体积cm3则金属块的密度是kg/m3.金属块有磨损后,它的密度(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 甲乙

《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初步理解密度的概念。领会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2、掌握密度的公式和单位。 3、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了解密度的应用 4、会查密度表,能用密度公式分析、计算简单问题。记住水的密度。【重点难点】 重点:密度的概念 难点:密度概念的理解、 【研学案】 生活现象讨论: (1)体积相同的铁块、棉花,质量相同吗? (2)质量相同的铁块、棉花,体积相同吗? 你能有什么发现?结论: (3)两个大小不同的铁块,体积和质量有什么关系? 你又能有什么发现?结论: [提出问题] 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 [猜想与假设] 阅读教材此部分内容,作以参考。 [设计、实行实验] (1)相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将你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测量对象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 铁块1 铁块2 铁块3 观察数据,有没有新的发现? 结论: (2)不同物质,质量和体积的关系 将你的实验数据填入表格中 测量对象 质量m/g 体积v/cm3 (质量/体积)/(g*cm-3) 铜块 铁块 铝块 观察数据,有没有新的发现? 结论: 液体、气体也具有这种特性吗?答:

【自学案】 1、密度 (1)定义: (2)公式: (3)单位: 2、观察密度表 (1)查一下铜、铁、木、铝的密度。 ρ铜=-------- kg/m3= g/cm3 ρ铁=-------- kg/m3= g/cm3 ρ木=-------- kg/m3= g/cm3 ρ铝=-------- kg/m3= g/cm3 (2)记住水的密度及物理含义: ρ水=-------- kg/m3= g/cm3 水的密度的物理含义: 【检学案】 完成课后1、2、4题。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2)

专题复习:《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一、复习目标 ⑴我会使用天平、量筒等基本仪器测量固体和液体物质的密度。 ⑵我能通过自己独立阅读、分析、思考,小组内交流、讨论等活动,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培养自己与他人合作学习的习惯。 ⑶我能通过常规测量密度方法的复习及其他“特殊”测量方法的了解,强化对本节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二、复习重点:会使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固体和液体物质的密度。 三、复习难点:“替代法”等思维方法测物质密度的了解,加强力学知识间的联系。 四、学习过程: (一)、自主复习------考点扫描,体系构建(自学) 1、天平的使用 (1)放:把天平放在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 (2)调:调节横梁上的,使指针指在的中线处,此时天平横梁平衡;(3)称:被测物体放在,用镊子向中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4)记:记录测量结果,被测物体质量= 。 2、量筒的使用 (1)测量液体的体积,只需将待测液体倒入,读出液面所达到的刻度即为被测液体的体积。 (2)测固体体积:对于形状规则的物体,可用测出相关长度,再根据公式计算体积。(3)排水法:对于形状不规则且不溶于水的物体,可根据浸没时其体积它排开水的体积用量筒间接测量。 3、物质密度的测量 (1)实验原理; (2)基本测量工具:和; (3)测量一个小铁块密度的步骤: ①用测出小铁块的质量m; ②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V1; ③用细线系住被测小铁块,轻放入量筒并在水中,记下水面到达的刻度V2; ④根据V1、V2的数据算出被测小铁块的体积V= ; ⑤算出被测小铁块的密度ρ (4)测量一杯盐水密度的步骤: ①往烧杯中倒入适量的被测盐水,用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②把烧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测出这部分盐水的V ; ③用天平测出的质量m2; ④根据m1和m2的数据算出倒出液体的质量m= ; ⑤算出被测盐水的密度ρ

探究物质的密度教案

二、 引入新课 1 ?让学生展示上节课中测量体积相等的铜、铁、铝柱体的质量, 引导学生得到“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质量不相等” 。 2 ?在不同学生的测量数据中,发现“同种物质在体积相同时,质 量相等”。 3 ?展示手里的大铁块和小铁块,让学生思考质量的大小关系。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定性的关系。今天我们就要来探究物体的质量 与体积的定量关系。 三、 新授 (一)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 ?提出问题: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 2 ?猜想与假设: 让学生对问题进行较充分的思考后,对该问题的结论进行大胆猜 想,并通过老师的不断引导,形成假说: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或成 反比。 真实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让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而要进行 实验,还要先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下面就请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 3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通过老师的提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探究的一般程序自 己设计方案,并提供课本 P 119的表格供学生参考。 展示实物,前后 互应,引导启 发。 激起学生的兴 趣,把学生的好 奇心带进课堂。 利用学生的回 答引出课题。 培养学生提出 问题、进行猜想 与假设的能力。 教给学生围绕 问题进行实验 设计的方法;使 学生体 会到实 验设计在科学 探究中的作用。 探究物质的密度 知识与技能: 1、 能通过实验探究,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获取信息能力、数据分析及处理能力。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经历科学探究活动收集数据,引导学生用比值法去分析两个变量之 间的正比关系,并学习用比值来定义新的物理量。 2、 学习以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变性(物质的本质特性)来定义 密度概念的科学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刻度尺、天平的使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2、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科学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 作与交流精神,感悟物理与生活的和谐关系。 难点 建构密度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 天平的使用方法。 教学 目的 要求 重点 探究物体质量和体积的关系,建构密度概念。 教法与学法 温故知新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物质的密度》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1.新课程基本理念是:注重学生发展,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加强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学生不仅要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还应经历一些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方法,了解科学·技术·社会(STS),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本节课应该重视实验探究,主要采用“边讨论、边探究、边实验”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进行施教。通过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学习,变机械模仿为实验探究,从参与中发现问题,在积极的探究过程中形成实验探究方案,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3.重视科学方法教育和物理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渗透新课程教育理念。一方面在探究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法的科学方法教育;另一方面在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规律出发,经历实际问题导入→理论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体现物理学科“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密度是物质自身的一种性质,了解常见物质的密度大小。 (2)学会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物体质量跟体积关系的探究过程,从而理解密度概念的建立。 (2)初步掌握通过实验研究物理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密度概念的建立。 2.难点:密度概念与公式的理解。 【教学方法】 边讨论、边实验探究、边归纳总结的启发式综合教学法 【教学资源】 学生实验器材:体积和颜色相同的正方形木块、铁块、铝块(6组),体积相同的正方形铁块、铝块(3组),体积不同的正方形铝块(3组),天平和砝码各6组。 【学习过程】

初中物理《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教案 作者:张杰 【学习主题】测量物质的密度 【时间】1课时 【课程标准】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质量。 通过实验,理解密度,会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第六章第3节的学习内容。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不吸水不规则塑料块的密度和盐水密度这些知识与技能。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ρ=m/ν去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上节课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是学习力学的第一个关键实验,有助于以后浮力知识的学习,是集物理现象、物理概念、物理规律于一体的教学重点,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一理念。【学情分析】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物质的属性──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 对于测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想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想到,很多学生由于受前面“用天平测液体质量实验”的影响,往往制定出不精确的方案,学生注意不到没把液体全部倒入量筒,有些残留在了烧杯内,使测的体积偏小,密度偏大,所以这一环节要做重点处理。 【学习目标】 1、尝试用密度知识鉴别生活中的物质。 2、通过实验进一步体会物质密度的概念,理解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粤教沪版

2019-2020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 5.2 探究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粤教 沪版 、 【学习重点与难点】 重点:经历建立密度概念的实验探究过程,领会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 难点:正确理解密度公式,知道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预习案 一、知识梳理 1、对于同一种物质而言,其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______的;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是______。 2、物理学中,将某种物质的______与______的______,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水的密度是1000kg/3 m ,它的单位读作__________,表示_______________;“铁块的质量比木块大”这句话,科学的说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基础自测 1、一定量的水结成冰,它的质量________,它的体积________,它的密度_________。(填变大、变小、不变) 2、体积是0.5dm 3 的蜡块,质量是0.45kg ,这种蜡块的密度是_____ kg/m 3 , 如果将蜡块切去3/4后,剩余蜡块的密度是______g/cm 3 。 3、关于对密度公式ρ=m/v 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探究案 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 1.猜想与假设 学生就“物体的质量与体积有什么关系?”,提出自己的猜想。 可能猜想:物体的体积越大,质量也越大。 质量与体积是不是成正比。 …… 3. 4. 5. 6. 7. 8.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各小组同学选取木块和铁块来进行研究,实验步骤为: (1)取两块形状规则但体积不同的木块,用天平和直尺把他们的质量和体积分别测量出来。 (2)取两块体积不同的实心铁块,同天平和量筒把他们的质量和体积分别测量出来。将以上测量结果填入下表。 质量跟体积的比值跟物质的种类有关,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5.得出结论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6.3 物质的密度学案 苏科版.doc

2020年八年级物理下册 6.3 物质的密度学案苏科版 你能把它们分辨出来吗? 、讨论与交流 个大小不同的、长方体的铁块和塑料块(铁块和塑料块的体积分别

2、分别算出每个铁块和塑料块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 学生分组实验.并将得到的数据填入书中P9的表格中.教师巡迴检查、指导. 把收集到的证据整理后,填写在下表中: d、实验结论: 同种物质的不同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同/不相同)的;不同物质的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一般是(相同/不相同)的。 3、建立概念: 质量有体积的比值等于单位体积的质量。所以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 [板书1]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同种物质密度一般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密度一般不相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物理属性 4、[板书2]密度的公式:=m/v 其中表示密度,m表示质量,v表示体积 5、[板书3]密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密度的单位是千克/米3,符号为 kg/m3读做千克每立方米。密度的单位有时用克/厘米3,符号为g/cm3 6、密度的测量: 师:在设计测量物体密度的时候,要测量质量和体积,测量质量的工具我们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下面和大家介绍一种测量体积的工具——量筒(量杯) [板书4]量筒(量杯)的使用:①观察量筒(量杯)的分度值 ②使用量筒(量杯)时,应使视线水平对准液面的凹面 ③量筒也可测量一些小而不规则的固体 师:请大家测量铝块密度的实验,把数据填入课本P10的表格中 学生分组实验 师:请大家把测的数据与课本P11的密度表中的数据比较,看看结果怎样?如果不同,请分析可能的原因。 生:测的数据基本接近,出现的误差可能是由于用量筒测量体积出现的 7、[板书3]密度的应用 师:密度公式有什么用处呢?

6.3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测量物质的密度》导学案 【导学流程】目标预设-问题导入-合作探究-课堂展示-点拨提升-反馈评价 一、学习目标: ①.学会用量筒测量液体,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②.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 ③学会利用公式间接测定物理的科学方法。 .................. 重点难点:固体、液体密度的测量 1、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原理是要测量的物理量有哪些,密度是间接测量还 是直接测量:__________ 2、物质的质量和体积分别用什么工具来测量:__________ 量筒怎样准确使用? 3、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的方法及步骤?测量液体密度的方案有哪些? 三、课内探究: (一)、量筒的使用 1、量筒是测量的工具; 出示几只大小不一样的量筒,引导学生观察量筒的单位、最大测量值、分度值。 2、量筒上的单位标度是;量筒壁上的最大刻度是量筒的;量筒壁上相邻的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为值。 3、拿出一只量筒,学生填出这只量筒的量程;分度值是。 4、如何在量筒上读数呢? (1)、在量筒上读数时,视线应与液面,如果液面是凹形的,与凹面,如果液面是凸形的,与凸面。 (2)、液体的体积能够利用直接测量,不过如何利用量筒测固体的体积呢? (利用量筒测量固体体积采用的是等量占据空间替代的方法。)即先测出量筒中的体积,再测出量筒内和于液体中的固体的总体积,两者相减,就得到固体的体积。(二)、测量液体的密度 拿出一杯配制的盐水,要求学生设计出测出它的密度的方法和步骤,看能有几种方案? 方案一: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m1= ; 2、将被测液体倒入一定量到烧杯中,测出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m2= ; 3、将盐水全部倒入量筒中并读出量筒中液体的体积v= ; 4、根据计算该液体的密度。 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方案二: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m1= 2、将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用天平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总质量m2= 3、读出量筒中的液体的体积v= 4、根据计算得出该液体的密度。 可设计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 思考:比较方案一和二的优缺点?例1.1.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盐水密度的实验: (1)在使用托盘天平前要对天平实行调节.按准确的顺序将下列各步骤前的字母排列 ________ . A.组装好天平,把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 B.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平横梁水平平衡. C.把游码置于标尺的零刻线处. (2)实验所依据的公式是_____________. (3)实验过程: a.在玻璃杯中盛上盐水,放在调节好的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读出砝码和游码的读数为130.2g.(已填入下表中) b.把玻璃杯中的盐水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记下量筒中盐水的体积并填入表2中. c.把玻璃杯和剩余盐水放在天平左盘上称量,当天平重新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15所示,将玻璃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填入表2中. 玻璃杯和盐水的 质量g m/ 1 玻璃杯和剩余盐 水的质量g m/ 2 量筒中盐水的质 量g m/ 量筒中盐水的体 积3 /cm V 盐水的密度 ) cm (g3- ? ρ130.2 1、对于不规则的固体,如形状不规则的石头,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1) 用调好的天平测出该石块的质量m= (2)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水,记下体积V1= ;用细线系好石块,轻放入量筒中,记下此时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3)根据计算出该石块的密度。 记录数据的表格如下: 2、思考与讨论:能否先测出小石块的体积,再测出小石块的质量?为什么?若是这样做了,对 实验结果有何影响? 3、若小石块过大,放不进现有的量筒中,你该怎么测出它的体积呢?设计一下。 4、 5、若被测的物体是漂浮在液面上的,怎样去测出它的体积?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 1. 在用天平和量筒测量某种食油的密度时,以下操作步骤中,不必要且不合理的是 ( ) A.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 B.取适量的油倒人烧杯中,用天平测出杯和油的总质量 C.将烧杯中的油倒人量筒中,测出倒人量筒中的油的体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