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外文翻译(中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节选)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外文翻译(中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节选)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外文翻译(中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节选)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外文翻译(中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节选)

中文5300字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applications to inorganic species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

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出处: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999, 834(1): 89-101

电化学检测法在毛细管电泳

和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Thomas Kappes, Peter C. Hauser

摘要:

本文论述了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即电导检测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检测法,并与较常见的光学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了三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在无机元素分析物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字:电化学检测、毛细管电泳;无机阴离子、金属阳离子。

目录:

1.简介--------------------------------------------------------------1

2.电导检测法--------------------------------------------------------2 2.1原理----------------------------------------------------------2 2.2实现方法------------------------------------------------------3 3安培检测法--------------------------------------------------------6

3.1原理----------------------------------------------------------6 3.2实现方法------------------------------------------------------6 4电位检测法--------------------------------------------------------5

4.1原理----------------------------------------------------------9 4.2实现方法------------------------------------------------------9 5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9 6总结-------------------------------------------------------------10 7参考文献---------------------------------------------------------10

1.简介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光学方法(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而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法即电导测定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测定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种替代方法,尽管目前开发的还相对较少。相对套色板离子法来说(其他和以前一般化的检测方法)他主要借助于电导性能而不是运用光学方法。由与针对毛细管中更小体积细胞的光学检测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事实上许多离子也不能直接由光学方法直接检测到,或许当人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会感到很惊讶。关于这一情况或许有两种解释。首先由于高性能流体套色板的广泛应用,我们在毛细管电泳中通常采用光学吸收检测法,许多毛细管电泳仪器制造商似乎已经走上这一路线并且将其纳入他们已有的毛细管电泳仪器检测中去了。其次应由于可分离的高电压与电化学检测有着本质的矛盾,在以前,通常借助于精密的设计来克服这一问题,但在最近几年,通过设计正确的系统,这不再成为问题。

三种不同的电化学检测方法有一个共同的本质上的特点,那就是比光学检测要简单的多。我们可以直接得到电信号而不用借助于中间参数(例如光学检测法中的辐射强度)。检测器仅仅包含三个或更少的小电极和一些非常简单的电路,而光学检测法需要有光源、单色光镜、光学检测器和光学聚焦。在光学检测法中,细胞的体积大小直接影响到光信号的传播路径,也正是因为此,需要求毛细管的直径应尽可能的大。而对于电化学检测法,细胞的体积大小仅仅影响电导率的测量。在安培检测法中,影响信号的只是电极的位置,而细胞的大小则限制在可应用的样品体积内;在电位检测法中,信号与传感器的大小、细胞的体积和毛细管的直径完全无关。但是另一方面,在光学检测法中,我们可以在应用于毛细管的可分离电压中设计完全绝缘而不受可分离电压干扰的光电隔离检测器。

电导检测法可以被认为是大众化的方法,而安培检测法则受到电活化离子的限制,电位检测法对于一些变化多样的小离子来说则无能为力。安培检测法有非常低的检测限,而光学检测法的吸收性和荧光性的测量也受到表现出不同属性的离子的限制。由于这个原因,我们经常用间接的光学方法取代直接对分析物的检测而进行辅助检测(强制来获得整体的中性电荷)。当分析物不能被直接检测到的时候,这一方法也可应用于电化学检测法中。利用分析物的化学衍生物检测

也是一个可行的做法。但这些方法都不太理想,因为间接检测只被限制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而衍生物又使测量过程更加复杂。在实际应用中,对检测方法的选择首先要利用被检测物的内在特性作为直接检测对象,然后还要立足于其可实现性和要求检测的上下限。而当检测几个不同元素且又不可能具有同样的检测属性时,必须要找到一种折衷的方法。

2.电导检测法

2.1原理

在此方法中运用溶液中离子电荷的导电能力,当施加电压时会在两个电极之间产生电流,并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出低阻抗或电解溶液的导电率。为了防止电极周围产生氧化还原反应,通常使用频率为1KHZ的交流电。如果使用更高赫兹的交流电,可能会产生与溶液无关的电极从而与样品以外的细胞产生联系。[16]溶液的电导率(L)与电极的面积(A)、它们之间的距离(I)、电荷的积聚度(C)以及它们在电场中的迁移率有关,根据等式(1):

A∑λ(1)

L= c i i

I

离子的流动性与它们的大小(水合离子的半径)和电荷数量的多少有关,顺便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电泳分离的离子也有与此下相同的性质。因此电导检测法不具有可选性,是一种单机方法,这就对样品组成的大体环境有了一定的限制。所有离子在电压下都会有相应反应,而这恰恰是分离离子检测法所需要的,也正因为这一原因,电导检测法被广范的应用于离子套色板中。[17]一方面这一特点使所有本底离子做出相应的反应,例如那些在离子套色板中的缓冲液或PH值的反应和在毛细管电泳中的离子强度缓冲器和分析离子中的抗衡离子的反应。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传导等式中包含了所有情况的总和,较高的电导率会降低分析物检测的限制。因此所谓的压力检测法被广泛应用于离子套色板的方法中,这里隐藏的离子在检测前被从流体中移除。同样值得注意的是等式中电极的面积和电极之间的距离与细胞的体积有关,因此也对测量信号有一定的影响。

2.2实现方法

在以前的毛细管电泳法和等速电泳系统中,通常使用电位梯度检测法[8-11]。这里,由于电场效应在溶液中产生的电位检测区域可以通过单电极或一对惰性电极检测。如果电导率不同,那么在分离的毛细管中的电压降也就不一致。

由于传导率的这一特性,我们可以直接检测这一性质而不需要测量信号,这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但是,可以想到相对于正常的交流模式的传导率测量方法,这会导致更多的内部干扰。或许正是因为此原因这一方法没有受到广泛的接受。在早期的研究中,会使用的孔径来分离毛细管,电极检测器被直接安置在分离的毛细管电极终端的前面。这可以由图一看出,为了避免检测到血管中的电压梯度,将两个电极方向相反相互垂直的安放在管道的两侧。通过合理的设计交流检测电极,同样可以达到直流低频的效果。在Huang etal的首篇关于现代硅土毛细管的电导检测介绍中,通过激光打孔技术在血管壁上打了两个小孔以便安放两个检测电极。更简单的安置技术在中有相关介绍。[14]后面的这一安置方法中,一个电极被喷墨裱好后直接放在血管的外侧,另一个电极放在一个有一定距离的缓冲容器中,如图1.B所示。

图1 电导检测法

(A):由两个检测电极(DE)线性排列,对电极独立接地的简易装置(GND)。

(B):由单个检测电极和对电极接地构成。

这样电泳就可以通过电导率来衡量。电导率信号可以通过放置在外侧的电极来放大,因为这样可以在相反的电极上获得较大的流体横截面,这一几何形式会直接导致外围电场的损失。关于电化学检测的商业化设备现在已经可以进行联合

制作了。[14]

10-MOL/L。压力一般的电导检测的检测范围和注射试样相对较高,大概在5

检测允许的检测范围的浓度可达7

10-MOL/L。[15-18]可通过使用弱酸来移除缓冲离子或在使用离子交换剂通过隔膜来提取非离子物质,释放质子或氢氧离子。为了使毛细管实现电泳而不增加谱带宽度,常采用一个相似体积的离子交换剂附在以分离的血管电极细胞前面,如图2所示。为了检测更低一级,比起无压力电导检测法和使用了缓冲器的检测法,这种实现方法将会更加复杂。

图2 由化学池压力器组成的电导检测

电泳的接地端在溶液受到压力器作用的容器中,可以通过测量柱体末端的对地极或系统中的两个独立电极来获得电导值。

另一种降低检测限的方法是使用样品堆栈的方法,其浓度可达1ppb。关于低ppb的混合物的电泳图如图3所示。但是样品堆栈仅适用于低离子强度,为获得足够精度则需进行内部标准化。

图3 使用电导检测法对标准低浓度样品的电化学图谱[14]

近来一种遥控电导检测法正在引起人们的注意。两个管状电极放置在毛细管上,在连接处检测器的体积会形成电容,所以需采用40KHZ 的交流电。这一装置的构造非常简单并允许连接两个检测器。这一检测方法与末端管状检测相比有一定的局限性。

3.安培检测法

3.1原理

安培检测法主要基于分析物在工作电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因此它的使用范围不像电导检测法那样广泛,但另一方面,它却可以实现低检出限。通常安培检测法中的电流(i ),与电极面积(A ),交换电荷数(n ),法拉第常数(F ),扩散系数(D ),扩散层浓度(δN )和待分析物浓度(c )有关,如式(2): δN C

AnFD i -= (2)

安培检测法实现的先决条件是提供的阳极或阴极电压能在分析物上产生氧化还原反应,在电极反应这一过程中溶液的浓度不能有较大的改变。对于毛细管电泳中较小体积的细胞,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但在完全电解的溶液附近则有可能发生。这一方法通常被称为电量分析法,但两种方法又不能清楚的区分开来。这一

小部分用于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物被称作库仑效率,高灵敏度的检测往往要求较高的库仑效率。当应用于系统的电压不稳定时常采用脉冲安培检测法(例如通过累积电极表面反应的产物),在这一方法中,通过一开始施加很高的阳极电压使生成物和电极表面本生产生氧化反应,从而使电极不断被清洗。伴随这一过程,阴极会发生还原反应而又重新生成纯金属和正常的工作电压。不同的分析物性质决定了应用不同的电极材料,对于起决定作用的阳极离子来说,水银电极被证明是可行的。因为水银可承受较宽范围的阴极电压,并且还原反应的产物会和水银化合,从而可以保护电极的表面。安培检测法通常需要使用一个具有三个端口的恒电压源:工作端、负极和参考端。而且它的电镀板具有可选性,如果配以合适的电解液,就不会产生噪音。

等式中的电极面积和信号取决与电极的大小和细胞的大小,但是对于小的电极,正在做关于辐射形式方面的研究,至少可以部分的补偿对电流的限制。

3.2实现形式

1987年Wallingford和Ewing介绍了在毛细管电泳中的安培检测法。这里使用了直径为75mm的熔融石英毛细管,在距检测器末端5cm处的端口,是为了形成一个多孔渗水的接口以便于在接地电极上施加高电压。[22]检测器由含炭材料的电极,借助于显微操纵器将其置于毛细管的末端;一个小的一般参考电极和一个负极构成。工作电极与三端稳压电源连接。在有些情况下,可采用两个电极来代替。[23]毛细管连接处如图4.A所示,在连接处接地端的多孔玻璃可使有效的使检测器的电极与从电场和电流绝缘,而渗透性电板则可以通过压力使分析物穿过检测器的连接处。对此设计有了一些修正和简化,连接处的端口处理也提出了几种不同的实现方法。[24]Huang et al对此也做了介绍,对于小直径毛细管(5mm),穿过毛细管的较小电流不会与安培检测仪发生冲突,也不需要多孔渗水连接。[13]使用这样细窄的毛细管可用于检测样品中的单细胞,而这可以通过检测仪电板的神经传递素来实现。后来还发现直径达到50mm的也毛细管也可以没有连接点。

[26]这样检测电极就可以安装在毛细管末端不远处尽量减小电泳电流的影响,如图4.B所示。而这些则依赖于电场和电流密度能够在血管末端的外侧很容易的下降,同时要求导电溶液的横截面能迅速扩大。毛细管的直径越小,电极距离血管末端越远,施加的电压和电流也就越大。为了使检测仪的电干扰与库仑效率和增

宽谱带之间能更好的协调,常将毛细管末端腐蚀成圆锥形状。[29]同样发现没有必要必须使电极的直径与毛细管相匹配,而且其直径甚至允许比毛细管大几倍。[30]当使用比较理想的细胞时,则可以不必借助于显微操纵器和显微镜就可以将电极与血管长久的连接起来。[30]而这也使这一方法得到更加广泛的接受。在其他不同的方法中,检测器的电极常通过溅射喷膜的方法与毛细管末端连接。[33]安培检测法的电子图如图5所示,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重金属离子使用水银薄膜在一定电压下涂抹在电极上。安培检测法的典型检出限约在710-MOL/L.

图4 安培检测

(A ):毛细管直径(ID )>50m μ.在毛细管中的检测极由三电极组成分别为工作电极(WE )、参比电极(RE )、对电极(CE ),其中工作电极可以直接插入毛细管中。

(B ): 毛细管直径(ID )<50m μ.工作电极需在毛细管电极外侧(终端)

在未来的发展中,一种快速阳极拆模伏安法正在被认识】【34。这种方法中,待分析物首先通过还原反应集中在电极表面,而阳极的电压清洗起着决定作用。这样检测限可以降低一到两个数量级。回路电压可提供更多的关于等式两端的相关信息(与光学吸收检测法中的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相似),并且可以证明处在两

个电栅(虽然已经很好的的分离)之间的金属离子的区别。进来提出了一种针对分离通道与检测电极的小型化仪器,它是基于照相平板印刷模式技术制作而成的一种电子集成电路。[35]

图5 使用安培检测法对浓度在510-到6

10-mol/l 的重金属离子检测的电化学图谱.[47]

(注:第四部分未译)

5.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两种检测方法在无机元素的应用情况见下表。按时间顺序列出了相关结果,给出的检测限直接摘引在原作,其他一些则来源于实验数据。总体来说,与检测有机物相比,通过电化学的方法检测无机物可以使用更少的设备或装置。至少在原理上,电导检测法更适合于无机物的检测,因为小离子具有更高的流动性,而这直接影响到检测信号。但事实上电位检测法因为有机物大多具有弱酸或弱碱性质而能检测的到,这一技术已经得到证实。值得注意的是安培检测法的一些缺点,尽管这一方法是应用最多的电化学方法。安培检测法虽然适用于大多数的惰性金属和一些活性阴离子(一些复合阴离子如氮硫化合物),但却不能检测碱性离子。

而电位检测法则主要用于无机物的检测,并且具有可选性,但是最近有报道说这一方法同样适用于有机物的检测。[36,46]在应用中的不足之处就是对大多数多样的电荷离子没有较大的选择性。

6.总结

两种电化学检测朝着简单化细胞排列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因为基于检测仪柱上的电极安装法构造非常复杂,一种更简单的基于检测仪末端的电极安装法的技术正在取代这一安装法。这也使应用更小直径的毛细管成为可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电极电压和电流的干扰。对于光学检测法正常直径在75-100mm之间,而对于电化学检测法,毛细管的直径约在25或50mm左右。在显微镜下利用显微操纵器进行排列已经被固定细胞所取代。基于检测器的这一设计使电化学检测法在无机物中的应用更加广泛。特别的是电导检测法,这是一个更加实用的方法,它不仅可以实现与间接的光学吸收检测一样的效果,而且电化学检测法的仪器更加小型化,也更加廉价。

7.参考文献

[1] P.D. Curry Jr., C.E. Engstrom-Silverman, A.G. Ewing, Electroanalysis 3 (1991) 587.

[2] Y.F. Yik, S.F.Y. Li, Trends Anal. Chem. 11 (1992) 325

[3] W. Buchberger, Fresenius’ J. Anal. Chem. 354 (1996) 797.

[4] C. Haber, in J. Landers (Editor), Handbook of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RC Press, Boca Raton, FL, 1997.

[5] L.A. Holland, S.M. Lunte, Anal. Commun. 35 (1998) 1H.

[6] T. S. Light, in G. W. Ewing (Editor), Analytical Instru mentation Handbook, Marcel Dekker, New York, 2nd ed., most transition metals and for some electroactive 1997.

[7] P.R. Haddad, P.E. Jackson, Ion Chromatography — Princisulphurples and Applications, Elsevier, Amsterdam, 1990.

[8] P.M. Everaerts, T.P.E.M. Verheggen, J. Chromatogr. 73(1972) 193.

[9] R. Virtanen, Acta Polytech. Scand. 123 (1974) 1.

[10] F.E.P. Mikkers, F.M. Everaerts, T.P.E.M. Verheggen, J. Chromatogr. 169 (1979)

11.

[11] P. Gebauer, M. Deml, P. Bocˇek, J. Jana′k, J. Chromatogr. 267(1983) 455.

[12] X. Huang, T.J. Pang, M.J. Gordon, R.N. Zare, Anal. Chem. 59 (1987) 2747.

[13] X. Huang, R.N. Zare, S. Sloss, A.G. Ewing, Anal. Chem. 63(1991) 189.

[14] C. Haber, W.R. Jones, J. Soglia, M.A. Surve, M. McGlynn, A. Caplan, J.R. Reineck, C. Krstanovic, J. Cap. Electrophoresis 3 (1996) 1.

[15] P.K. Dasgupta, L. Bao, Anal. Chem. 65 (1993) 1003.

[16] P.K. Dasgupta, S. Kar, Anal. Chem. 67 (1995) 3853.

[17] N. Avdalovic, C.A. Pohl, R.D. Rocklin, J.R. Stillian, Anal. Chem. 65 (1993) 1470.

[18] M. Harrold, J. Stillian, L. Bao, R. Rocklin, N. Avdalovic, J. Chromatogr. A 717 (1995) 371.

[19] D. Kaniansky, I. Zelensky′, A. Hybenova′, F.I. Onuska, Anal. Chem. 66 (1994) 4258.

[20] C. Haber, R.J.VanSaun,W.R. Jones, Anal. Chem. 70 (1998) 2261.

[21] A.J. Zemann, E. Schnell, D. Volgger, G.K. Bonn, Anal. Chem. 70 (1998) 563.

[22] R.A.Wallingford, A.G. Ewing, Anal. Chem. 59 (1987) 1762.

[23] R.A. Wallingford, A.G. Ewing, Anal. Chem. 60 (1988) 258.

[24] W.T. Kok, Y. Sahin, Anal. Chem. 65 (1993) 2497.

[25] I. Chen, C. Whang, J. Chromatogr. 644 (1993) 208.

[26] S. Park, S.M. Lunte, C.E. Lunte, Anal. Chem. 67 (1995) tdesign

[27] T.M. Olefirowicz, A.G. Ewing, Anal. Chem. 62 (1990) 1872.

[28] F.-M. Matysik, J. Chromatogr. A 742 (1996) 229.

[29] S. Sloss, A.G. Ewing, Anal. Chem. 65 (1993) 577.

[30] J. Ye, R.P. Baldwin, Anal. Chem. 65 (1993) 3525.

[31] M. Chen, H. Huang, Anal. Chem. 67 (1995) 4010. optical

[32] A.M. Fermier, M.L. Gostkowski, L.A. Colo′n, Anal. Chem. 68 (1996) 1661.

[33] P.D. Voegel, W. Zhou, R.P. Baldwin, Anal. Chem. 69 (1997) 951.

[34] J. Wen, A. Baranski, R. Cassidy, Anal. Chem. 70 (1998) 2504.

[35] A.T. Woolley, K. Lao, A.N. Glazer, R.A. Mathies, Anal. Chem. 70 (1998) 684.

[36] C. Haber, I. Silvestri, S. Ro¨o¨sli,W. Simon, Chimia 45 (1991) Electroanalysis 3 (1991) 587. 117.

[37] A. Nann, W. Simon, J. Chromatogr. 633 (1993) 207.

[38] A. Nann, I. Silvestri, W. Simon, Anal. Chem. 65 (1993) 1662.

[39] A. Nann, E. Pretsch, J. Chromatogr. A 676 (1994) 437. (1996) 722.

[40] P.C. Hauser, N.D. Renner, A.P.C. Hong, Anal. Chim. Acta

[41] T. Kappes, P.C. Hauser, Anal. Chim. Acta 354 (1997) 129.

[42] B.L. De Backer, L.J. Nagels, Anal. Chem. 68 (1996) 4441. 1067.

[43] T. Kappes, P. Schnierle, P.C. Hauser, Anal. Chim. Acta 350

[44] T. Kappes, P.C. Hauser, Anal. Chem. 70 (1998) 2487. T. Prokop, A. Ro¨der, K. Ba¨chmann, J. Chromatogr. A 745

[45] T. Kappes, P.C. Hauser, Anal. Commun. in press. (1996) 209.

[46] P. Schnierle, T. Kappes, P.C. Hauser, Anal. Chem. 70 (1998)

[47] W. Lu, R.M. Cassidy, Anal. Chem. 65 (1993) 1649.

[48] F. Foret, M. Deml, V. Kahle, P. Bocˇek, Electrophoresis 7

[49] X. Huang, R.N. Zare, Anal. Chem. 63 (1991) 2193.

[50] D. Mu¨ller, I. Jel′?nek, F. Opekar, K. Sˇ tul′?k, Electroanalysis 8

[51] W. Lu, R.M. Cassidy, S. Baranski, J. Chromatogr. 640295 (1994) 181. (1993) 433.

[52] H. Salimi-Moosavi, R.M. Cassidy, Anal. Chem. 67 (1995)

[53] J. Wen, R.M. Cassidy, Anal. Chem. 68 (1996) 1047. (1997) 141.

[54] B. Tenberken, P. Ebert, M. Hartmann, M. Kibler, A. Mainka,

[55] E.P.C. Lai, W. Zhang, X. Trier, A. Georgi, S. Kowalski, S. 3585. Kennedy, T. MdMuslim, E. Dabek-Zlotorzynska, Anal. Chim. Acta 364 (1998) 63.

《自动化专业英语》中英文翻译-中文部分

第二部分 控制理论 第1章 1.1控制系统的引入 人类控制自然力量的设计促进人类历史的发展,我们已经广泛的能利用这种量进行在人类本身力量之外的物理进程?在充满活力的20世纪中,控制系统工程的发展已经使得很多梦想成为了现实?控制系统工程队我们取得的成就贡献巨大?回首过去,控制系统工程主要的贡献在机器人,航天驾驶系统包括成功的实现航天器的软着陆,航空飞机自动驾驶与自动控制,船舶与潜水艇控制系统,水翼船?气垫船?高速铁路自动控制系统,现代铁路控制系统? 以上这些类型的控制控制系统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控制系统是一系列相关的原件在系统运行的基础上相互关联的构成的,此外控制系统存在无人状态下的运行,如飞机自控驾驶,汽车的巡航控制系统?对于控制系统,特别是工业控制系统,我们通常面对的是一系列的器件,自动控制是一个复合型的学科?控制工程师的工作需要具有力学,电子学,机械电子,流体力学,结构学,无料的各方面的知识?计算机在控制策略的执行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并且控制工程的需求带动了信息技术的与软件工程的发展? 通常控制系统的范畴包括开环控制系统与闭环控制系统,两种系统的区别在于是否在系统中加入了闭环反馈装置? 开环控制系统 开环控制系统控制硬件形式很简单,图2.1描述了一个单容液位控制系统, 图2.1单容液位控制系统 我们的控制目标是保持容器的液位h 在水流出流量V 1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在一定 可接受的范围内,可以通过调节入口流量V 2实现?这个系统不是精确的系统,本系 统无法精确地检测输出流量V 2,输入流量V 1以及容器液位高度?图2.2描述了这 个系统存在的输入(期望的液位)与输出(实际液位)之间的简单关系, 图2.2液位控制系统框图 这种信号流之间的物理关系的描述称为框图?箭头用来描述输入进入系统,以及

电气专业毕业设计外文翻译

附录1:外文资料翻译 A1.1外文资料题目 26.22 接地故障电路开关 我们目前为止报道的接地方法通常是充分的, 但更加进一步的安全措施在某些情况下是必要的。假设例如, 有人将他的手指伸进灯口(如Fig.26.45示)。虽然金属封入物安全地接地, 但那人仍将受到痛苦的震动。或假设1个120V 的电炉掉入游泳池。发热设备和联络装置将导致电流流入在水池中的危害,即使电路的外壳被安全地接地,现在已经发展为当这样的事件发生时,设备的电源将被切断。如果接地电流超过5mA ,接地开关将在5 ms 内跳掉,这些装置怎么运行的? 如Fig.26.46所示,一台小变流器缠绕上导线 ,第二步是要连接到可能触发开合120 V 线的一台敏感电子探测器。 在正常情况下流过导体的电流W I 与中性点上的电流N I 准切的相等,因此流经核心的净潮流(N W I I -)是零。 结果,在核心没有产生电流,导致的电压F E 为零,并且开关CB 没有动作。 假设如果某人接触了一个终端(图Fig.26.45示),故障电流F I 将直接地从载电线漏到地面,这是可能发生的。如果绝缘材料在马达和它的地面封入物之间断开,故障电流也会被产生。在以下任何情况下,流经CT 的孔的净潮流等于F I 或L I ,不再是零。电流被产生,并且产生了可以控制CB 开关的电压F E 。 由于5 mA 不平衡状态只必须被检测出,变压器的核心一定是非常有渗透性的在低通量密度。 Supermalloy 是最为常用的,因为它有相对渗透性典型地70000在通量密度仅4mT 。 26.23 t I 2是导体迅速发热的因素 它有时发生于导体短期内电流远大于正常值的情况下,R I 2损失非常大并且导体的温度可以在数秒内上升几百度。例如,当发生严重短路时,在保险丝或开关作用之前,会有很大的电流流过导体和电缆。 此外,热量没有时间被消散到周围,因此导体的温度非常迅速地增加。 在这些情况下什么是温度上升? 假设导体有大量m ,电阻R 和热量热容量c 。 而且,假设电流是I ,并且那它流动在t 少于15秒期间。 在导体上引起的热 Rt I Q 2= 从Eq.3.17,在功率一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计算导体上升的温度差:

英文翻译 机械自动化类

Mechatronics Electrical machinery and electronics, also known as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ce, English as Mechatronics, it is by English mechanics of the first half of Mechanics and Electronics of the latter part of a combination of Electronics. Mechatronics 1971, first appeared in Japanese magazine, "Machine Design" on the supplement, with the mechanical-electrical integration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echnology, electromechanical integration, the concept was widely accepted and we have universal applica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Mechatronics present technology, mechanical and 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is closely a set of technologies, the development of his machine has been cold humane, intelligent. Specific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1) 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chinery and technology is the basis of mechatronics, mechanical technology, focused on how to adapt to 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integration technologies, the use of other high and new technology to update the concep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structure, materials, the performance changes to meet the needs to reduce weight, reduce the size and improve accuracy, increase the stiffness and improving the performance requirements. Mechatronic systems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classical theory and technology of mechanical computer-aided technology should help, while the us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xpert systems, the formation of a new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2) Computer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nformation exchange, access, computing, judge and decision-mak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echniques, expert system technology, neural networks are computer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chnology. (3) System Technology System technology that is the concept of the overall application of related technology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overall objectives and systems will be interconnected into the overall number of functional units, system interface technology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echnology, it is an organic part of the realization of system guarantee connectivity.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_外文文献_英文文献_外文翻译_plc方面

1、 外文原文 A: Fundamentals of Single-chip Microcomputer Th e si ng le -c hi p m ic ro co mp ut er i s t he c ul mi na ti on of both t h e de ve lo pm en t o f t he d ig it al co m pu te r an d th e i n te gr at ed c i rc ui t a rg ua bl y t h e to w m os t s ig ni f ic an t i nv en ti on s o f t he 20th c e nt ur y [1]. Th es e t ow ty pe s of ar ch it ec tu re a re fo un d i n s in g le -ch i p m i cr oc om pu te r. So m e em pl oy t he spl i t pr og ra m/da ta m e mo ry o f th e H a rv ar d ar ch it ect u re , sh ow n in Fi g.3-5A -1, o th ers fo ll ow t he p h il os op hy , wi del y a da pt ed f or ge n er al -p ur po se co m pu te rs a nd m i cr op ro ce ss o r s, o f ma ki ng n o log i ca l di st in ct ion be tw ee n p r og ra m an d d at a m e mo ry a s i n t he P r in ce to n ar ch ite c tu re , sh ow n i n F ig.3-5A-2. In g en er al te r ms a s in gl e -chi p m ic ro co mp ut er i s c h ar ac te ri ze d b y t h e i nc or po ra ti on o f a ll t he un it s of a co mp uter i n to a s in gl e d ev i ce , as s ho wn in Fi g3-5A -3. Fig.3-5A-1 A Harvard type Program memory Data memory CPU Input& Output unit memory CPU Input& Output unit

外文翻译--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中文版-精品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applications to inorganic species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 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电化学检测法在毛细管电泳 和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论述了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即电导检测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检测法,并与较常见的光学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了三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在无机元素分析物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字:电化学检测、毛细管电泳;无机阴离子、金属阳离子。 目录: 1.简介--------------------------------------------------------------1 2.电导检测法--------------------------------------------------------2 2.1原理----------------------------------------------------------2 2.2实现方法------------------------------------------------------3 3安培检测法--------------------------------------------------------6 3.1原理----------------------------------------------------------6 3.2实现方法------------------------------------------------------6 4电位检测法--------------------------------------------------------5 4.1原理----------------------------------------------------------9 4.2实现方法------------------------------------------------------9 5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9 6总结-------------------------------------------------------------10 7参考文献---------------------------------------------------------10 1.简介 毛细管电泳的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光学方法(激光诱导荧光检测法),而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法即电导测定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测定法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一种替代方法,尽管目前开发的还相对较少。相对套色板离子法来说(其他和以前一般化的检测方法)他主要借助于电导性能而不是运用光学方法。由与针对毛细管中更小体积细胞的光学检测变得更加困难,而且事实上许多离子也不能直接由光学方法直接检测到,或许当人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会感到很惊讶。关于这一情况或许有两种解释。首先由于高性能流体套色板的广泛应用,我们在毛细管电泳中通常采用光学吸收检测法,许多毛细管电泳仪器制造商似乎已经走上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及应用新进展

信阳师范学院 研究生课程论文 2014—2015学年第1学期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及应用新进展提交日期:2015 年 1 月 6 日研究生签名: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及应用新进展 姓名:学号:2 摘要:生命与健康是关系人类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为了检测食品中的有毒物质和人类身体内的有害物质,并达到快速检测和灵敏度高的目的,毛细管电泳(CE)和电化学发光(ECL)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应运而生。这种方法充分利用了CE技术快速、灵敏、需样量少的优点及ECL线性范围宽和仪器简单的特点,使其在生命和医药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生命;医药 引言 毛细管电泳法(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CE)也叫做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问世的高效液相分离法之一[1],是将经典的电泳技术和现代微柱分离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以样品的多种特性(大小、电荷、等电点、极性、亲和行为、相分配特性等)为依据的液相微分离分析技术。与传统的分离分析方法相比,毛细管电泳显著特点是简单、高效、快速和微量。另外,毛细管电泳还有经济、清洁、易于自动化和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因此,毛细管电泳迅速发展为高效的分离和检测技术,广泛应用于物质的检测与分离。 电化学发光(electrochemiluminescence,ECL)是指电极表面通过电子的转移形成激发态,电子从激发态返回基态而产生的发光过程[2],由电极上施加的电压所引发和控制[3],以电激发为驱动力,通过电化学反应产生光信号。因此,电化学发光兼有化学发光的特点,是一种可控性强,灵敏度高的检测方法。 将毛细管电泳和电化学发光技术联用,产生了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检测技术(CE-ECL),该技术兼有CE微量、迅速、高效及ECL高选择性、高灵敏等特点。这些特点使CE-ECL检测技术在药物分析、生命分析等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实际样品的分离和分析工作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简述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进展。 1.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联用技术

电气工程外文翻译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资料翻译 学院:电气信息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姓名:郭骥翔 学号: 081001227 外文出处: Adaptive torque control of variable speed wind turbines 附件: 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2.外文原文。 指导教师评语: 签名: 年月日(用外文写)

附件1:外文资料翻译译文 多种风力涡轮机的适应性转矩控制 4.5 使用SymDyn进行仿真 所有先前所描述的模拟是使用SimInt来演示的,其中,如前所述,包括唯一的转子角速度自由度,与复杂的仿真工具比,如SymDyn和FAST,他能够更快的运行。然而,为了确认目的,与其他更流行的仿真工具比较SimInt在适应运行上的增益是很有价值的。适应性的增加并不是期望它能够同等的适应每一个仿真工具,因为每个仿真工具都有其独到的涡轮机模型。但是如果每个涡轮机的造型都相同,如同本例,那么在SimInt 和SymDyn中则有着基本相似的适应性增益(CART)。在数据4-10中,这种相似性被明显的显示出来。 SimInt和SymDyn仿真工具都是由零时刻开始,而且大多数参数初值都相同,如M,角速度等。然而,尽管这两个涡轮机模型都设立了最佳转矩控制M*,但是CP表面却有着不同程度的峰值。因此为了使初始过程大致相同,初始Pfavg值应有相同的最大比例,而不是相同的绝对值。在显示标准化M值4-10的上图中,显示了合理的类似数据。但在30到60小时后,仿真工具的适应性增益开始出现分歧。但在此之后,他们再次互相接近,在从模拟开始100小时到模拟结束这段时间,他们保持基本重合。从下图中也可以清楚的观察出,每个仿真工具都在调整他们的增益M,并采集最大输出功率。 尽管SimInt仿真速度差不多是SymDyn仿真速度的五倍,在图4-10中所显示的SymDyn 数据是唯一一个可以验证适应性增益法则的模拟工具。在这个展示了两个模拟工具合理

自动化外文翻译

景德镇陶瓷学院 毕业设计(论文)有关外文翻 译 院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自动化 姓名:肖骞 学号: 201010320116 指导教师:万军 完成时间: 2014.5.8 说明

1、将与课题有关的专业外文翻译成中文是毕业设计(论文)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此环节是培养学生阅读专业外文和检验学生专业外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此环节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专业外文的能力以及使用外文资料为毕业设计服务,并为今后科研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2、要求学生查阅与课题相关的外文文献3篇以上作为课题参考文献,并将其中1篇(不少于3000字)的外文翻译成中文。中文的排版按后面格式进行填写。外文内容是否与课题有关由指导教师把关,外文原文附在后面。 3、指导教师应将此外文翻译格式文件电子版拷给所指导的学生,统一按照此排版格式进行填写,完成后打印出来。 4、请将封面、译文与外文原文装订成册。 5、此环节在开题后毕业设计完成前完成。 6、指导教师应从查阅的外文文献与课题紧密相关性、翻译的准确性、是否通顺以及格式是否规范等方面去进行评价。 指导教师评语: 签名: 年月日

TMS320LF2407, TMS320LF2406, TMS320LF2402 TMS320LC2406, TMS320LC2404, MS320LC2402 DSP CONTROLLERS The TMS320LF240x and TMS320LC240x devices, new members of the ‘24x family of digital signal processor (DSP) controllers, are part of the C2000 platform of fixed-point DSPs. The ‘240x devices offer the enhanced TMS320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the ‘C2xx core CPU for low-cost, low-power, high-performance processing capabilities. Several advanced peripherals, optimized for digital motor and motion control applications, have been integrated to provide a true single chip DSP controller. While code-compatible with the existing ‘24x DSP controller devices, the ‘240x offers increased processing performance (30 MIPS) and a higher level of peripheral integration. See the TMS320x240x device summary section for device-specific features. The ‘240x family offers an array of memory sizes and different peripherals tailored to meet the specific price/performance points required by various applications. Flash-based devices of up to 32K words offer a reprogrammable solution useful for: ◆Applications requiring field programmability upgrades.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prototyping of applications that migrate to ROM-based devices. Flash devices and corresponding ROM devices are fully pin-to-pin compatible. Note that flash-based devices contain a 256-word boot ROM to facilitate in-circuit programming. All ‘240x devices offer at least one event manager module which has been optimized for digital motor control and power conversion applications. Capabilities of this module include centered- and/or edge-aligned PWM generation, programmable deadband to prevent shoot-through faults, and synchronized analog-to-digital conversion. Devices with dual event managers enable multiple motor and/or converter

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论文英文翻译

电厂蒸汽动力的基础和使用 1.1 为何需要了解蒸汽 对于目前为止最大的发电工业部门来说, 蒸汽动力是最为基础性的。 若没有蒸汽动力, 社会的样子将会变得和现在大为不同。我们将不得已的去依靠水力发电厂、风车、电池、太阳能蓄电池和燃料电池,这些方法只能为我们平日用电提供很小的一部分。 蒸汽是很重要的,产生和使用蒸汽的安全与效率取决于怎样控制和应用仪表,在术语中通常被简写成C&I(控制和仪表 。此书旨在在发电厂的工程规程和电子学、仪器仪表以 及控制工程之间架设一座桥梁。 作为开篇,我将在本章大体描述由水到蒸汽的形态变化,然后将叙述蒸汽产生和使用的基本原则的概述。这看似简单的课题实际上却极为复杂。这里, 我们有必要做一个概述:这本书不是内容详尽的论文,有的时候甚至会掩盖一些细节, 而这些细节将会使热力学家 和燃烧物理学家都为之一震。但我们应该了解,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使控制仪表工程师充 分理解这一课题,从而可以安全的处理实用控制系统设计、运作、维护等方面的问题。1.2沸腾:水到蒸汽的状态变化 当水被加热时,其温度变化能通过某种途径被察觉(例如用温度计 。通过这种方式 得到的热量因为在某时水开始沸腾时其效果可被察觉,因而被称为感热。 然而,我们还需要更深的了解。“沸腾”究竟是什么含义?在深入了解之前,我们必须考虑到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当气体中的原子被电离时所产生的等离子气体经常被认为是物质的第四种状态, 但在实际应用中, 只需考虑以上三种状态固态,

物质由分子通过分子间的吸引力紧紧地靠在一起。当物质吸收热量,分子的能量升级并且 使得分子之间的间隙增大。当越来越多的能量被吸收,这种效果就会加剧,粒子之间相互脱离。这种由固态到液态的状态变化通常被称之为熔化。 当液体吸收了更多的热量时,一些分子获得了足够多的能量而从表面脱离,这个过程 被称为蒸发(凭此洒在地面的水会逐渐的消失在蒸发的过程中,一些分子是在相当低的 温度下脱离的,然而随着温度的上升,分子更加迅速的脱离,并且在某一温度上液体内部 变得非常剧烈,大量的气泡向液体表面升起。在这时我们称液体开始沸腾。这个过程是变为蒸汽的过程,也就是液体处于汽化状态。 让我们试想大量的水装在一个敞开的容器内。液体表面的空气对液体施加了一定的压 力,随着液体温度的上升,便会有足够的能量使得表面的分子挣脱出去,水这时开始改变 自身的状态,变成蒸汽。在此条件下获得更多的热量将不会引起温度上的明显变化。所增 加的能量只是被用来改变液体的状态。它的效用不能用温度计测量出来,但是它仍然发生 着。正因为如此,它被称为是潜在的,而不是可认知的热量。使这一现象发生的温度被称为是沸点。在常温常压下,水的沸点为100摄氏度。 如果液体表面的压力上升, 需要更多的能量才可以使得水变为蒸汽的状态。 换句话说, 必须使得温度更高才可以使它沸腾。总而言之,如果大气压力比正常值升高百分之十,水必须被加热到一百零二度才可以使之沸腾。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外文翻译(中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节选)

中文5300字 毕业设计(论文)外文翻译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s in 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and applications to inorganic species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 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出处: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 1999, 834(1): 89-101

电化学检测法在毛细管电泳 和无机元素中的应用 Thomas Kappes, Peter C. Hauser 摘要: 本文论述了毛细管电泳的三种电化学检测即电导检测法、安培检测法和电位检测法,并与较常见的光学检测方法进行了比较。详细介绍了三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及其实现方法,同时介绍了它们在无机元素分析物中的应用情况。 关键字:电化学检测、毛细管电泳;无机阴离子、金属阳离子。 目录: 1.简介--------------------------------------------------------------1 2.电导检测法--------------------------------------------------------2 2.1原理----------------------------------------------------------2 2.2实现方法------------------------------------------------------3 3安培检测法--------------------------------------------------------6 3.1原理----------------------------------------------------------6 3.2实现方法------------------------------------------------------6 4电位检测法--------------------------------------------------------5 4.1原理----------------------------------------------------------9 4.2实现方法------------------------------------------------------9 5在无机元素中的应用------------------------------------------------9 6总结-------------------------------------------------------------10 7参考文献---------------------------------------------------------10

自动化外文翻译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本科毕业设计专业翻译资料(中文读书报告) 学生姓名:王超杰 专业班级:自动化12-06班 学号:311208002219 2016 年 6 月11 日

原文: Design of Combustible Gas Detection system using Wireless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Shijiazhuang Universities of Economics, Hebei, China zkzhlp@https://www.doczj.com/doc/5c3706533.html, Keywords:TGS813, AT89S52, DS18B20, nRF905, TC35i Abstract.The detection device of combustible gas are designed in the presented work,using wireless transceiver and GSM network.The system realize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of the gas concentration,and also can send alarm information to user’s mobile when an exception occurs. The system consists of two parts: a master and slave. The function of the slave is to collect data, process data and transffer the data to the master.The taskof the master is to receive data and display it by LED. The signal acquisition is completed by sensor TGS813 and A/D converter TLC2543. The wireless transmission is achieved through wireless transceiver nRF905. Since the accuracy of the sensor is affected by the environment,using DS18B20 to achieve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And with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odule TC35i and GSM network platform, we can send the alarm information to user’s mobile promptly. Introduction Gas detection is widely used in petroleum, chemical, metallurgy, family, shopping malls, gas stations and other places. Currently, how to monitor the hazardous gas fast and accurately are the important issues. Although the gas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relatively mature, but most products has many shortcomings, such as single function, operating complex, bulky, expensive and low sensitiv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applied to the gas monitoring field, can resolve the problem of remote monitoring in special environment, such as high temperature, low temperature, toxic gas.and unable to wiring . In the presented work, the combustible gas detectoris fully functional (with wireless transceiver), simple, small size, low cost, and has high sensitivity. The equipment can greatly improve the system's detection capability and accuracy with temperature compensation algorithm, and also can send alarm information to the user's mobile phone promptly through the GSM network. System design The system consists of two parts as shown in Figure 1. Fig. 1 Overall system block diagram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测定阿司匹林水解反应速率常数

收稿日期:2002-12-05 通讯联系人:曹玉华 第20卷第2期Vol .20 N o .2分析科学学报 JOU RNA L OF ANA LY T ICA L SCIENCE 2004年4月A pr . 2004 文章编号:1006-6144(2004)02-0187-03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测定阿司匹林 水解反应速率常数 曹玉华,汪 云 (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江苏无锡214036) 摘 要:本文利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方法研究了阿司匹林水解产物水杨酸的浓度 随反应时间变化的规律。在pH 7.4的中性条件下,在不同温度下对阿司匹林水解反应 速率进行了测定,并分别求得反应活化能E a 为786.8kJ /mol 。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阿司匹林;反应速率常数;水解 中图分类号:O657.8;R917 文献标识码:A 阿司匹林为最常用的解热镇痛抗炎药,解热、镇痛作用温和,抗炎和抗风湿作用较强,并有促进尿酸排泄作用。但是,阿司匹林容易水解,其水解产物水杨酸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现象,严重时导致胃肠道出血[1]。所以研究阿司匹林的水解反应速率及相关动力学常数有重要的意义。 阿司匹林水解反应为二级反应[2],如果保持溶液的pH 值恒定,可以认为阿司匹林水解反应是准一级 反应。目前已有一些研究阿司匹林水解反应的报道[3-5],但尚未见毛细管电泳法用于测定该药物的水解 反应速率常数的研究。目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CE -ED )的应用主要用于定量分析领域,而将它运 用于物理化学常数的测定还不多[6,7]。将毛细管电泳引入到蔗糖、乳糖、麦芽糖水解的反应速率常数的测 定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结果[8,9]。 本文以碳圆盘电极为工作电极,用CE -ED 技术对阿司匹林水解反应速率常数及相关的反应活化能进行了测定,该法能直观地监测反应产物———水杨酸的电泳峰高随着水解反应的进程而发生的变化,方法直观、可靠,结果令人满意。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装置与试剂 自组装毛细管电泳-柱端射壁安培法电化学检测系统[10],三电极工作系统(300μm 碳圆盘工作电极,铂对电极,饱和甘汞参比电极);超级恒温水浴(重庆实验仪器厂)。 阿司匹林(Sigma ,USA ),水杨酸(分析纯,上海试剂公司),0.2mol /L 的NaH 2PO 4-Na 2HPO 4缓冲溶液(pH 7.4)。 1.2 实验方法 实验前先用金相砂纸对碳圆盘工作电极抛光,在超声波下清洗2min ,用三维定位调节器使工作电极与毛细管成一直线,并靠近毛细管端口。在长45cm 的毛细管两端加高压电源,微电流经LC -3D 型安培检测器放大后由记录仪记录毛细管电泳图。在22kV 下电迁移进样8s 。 1.3 水解反应步骤 在10mL 容量瓶中加入9.5mL 0.2mol /L 磷酸盐缓冲液(pH 7.4),在超级恒温槽中加热至所需水解温度(分别为55、60、65和70℃);将0.5m L 已恒温的0.1000mol /L 阿司匹林乙醇溶液迅速加入到容量瓶中,在注入一半时记下反应起始时间,然后每隔15min 移取100μL 水解溶液,迅速加入到0.9m L pH 187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外文翻译----继电保护发展现状

毕业设计(外文翻译材料) 学院:专业: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1 -

Relay protec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bstract: Reviewed our country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process, has outlined the microcomputer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achievement, propose the future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tendency will be: Computerizes, networked, protects, the control, the survey, the data communication integration and the artificial intellectualization. Key word: relay protection, present situation development, future development 1 relay protection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rapid development to the relay protection propose unceasingly the new request, th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the communication rapid development unceasingly has poured into the new vigor for the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relay protection technology is advantageous, has completed the development 4 historical stage in more than 40 years time. 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nation, our country relay protection discipline, the relay protection design, the relay manufacture industry and the relay protection technical team grows out of nothing, has passed through the path in about 10 years which advanced countries half century passes through. The 50's, our country engineers and technicians creatively absorption, the digestion, have grasped the overseas advanced relay protection equipment performance and the movement technology , completed to have the deep relay protection theory attainments and the rich movement experience relay protection technical team, and grew the instruction function to the national relay protection technical team's establishment. The relay factory introduction has digested at that time the overseas advanced relay manufacture technology, has established our country relay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hus our country has completed the relay protection research, the design, the manufacture, the movement and the teaching complete system in the 60's. This is a - 2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