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

A.讨论法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3.教学具有教育性,是(B)率先提出的观点。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4.《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B)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C)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墨子

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

A.实验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8.(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丽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明在教学中必须贯彻(B)原则。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巩固与创新相结合

C.直观性抽象性相结合

D.循序渐进与反馈调控棚结合

10.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恩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ABC)等活动。

A.独立作业

B.复习

C.预习

D.社会实践

2.属于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ABCD)

A.准备好问题

B.准备好谈话计划

C.提问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D.辞于启发诱导

3.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舶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ABCD)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4.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ABC)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下列关于实验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BD)

A.实验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B.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C.要求教师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D.要求目的明确。精选内容

6.中学教学原则包括(ABCD)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ABCD)

A.讲授法

B.讨论法

C.实验法

D.练习法

8.教学过程的结构包括(ABCD)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第七章教学(上)

1.参与式学习是指让学生有机会讨论关于环境问题的见解,鼓励他们探索不同观点。 (错)

2.系统性原则又被称为循序渐进原则,指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对)

3.信息加工类的教学模式包括:相倚性管理模式、通过操作方法的自我控制模式、训练模式、掌握学习模式、减轻紧张模式、脱敏模式、使教与学的特点相适应的模式。(错)

4.启发性原则是为了处理好教学中获取新知识与保持旧知识之间的矛盾而提出的。 (错)

5.发展说认为教学过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对)

6.实践说强调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错) 7.教学实践指的是教师的教学工作或教学实际.是对于教学过程本质的概括。(错)

8.教学本质的交往说认为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递的过程,更应该是一种交往的过程。 (对)

9.皮亚杰、维果斯基等人在心理学方面提出的理论.为教学认识过程是一种学生的认识过程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基础。 (对)

10.由于教学活动是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错) 11.设计教学法是杜威的学生在总结他的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错) 12.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的发现学习模式是一种。折衷”的教学模式。 (对) 13.直观性原则是针对教学中词、概念、原理等理论知识与其所代表的事物之间相互脱离的矛盾而提出的。 (对)

14.巩同性原则又可称为接受性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 (错)

15.因材施教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面向每一个学生。 (对)

16.练习法的优点在于,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各种技能技巧。(对)

17.与讲授法相比.发现法对学习结果的关注超过对学习过程的关注。 (错) 18.非指导学习法是由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治疗演变过来的。(对)

19.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发表和交换意见,通过相互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错)

20.实习作业法的优点在于.通过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际,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

来,并且在这样的过程中有效提高各种能力。 (对)

21.范例教学的主要倡导者是德国著名教育家、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和克拉夫斯基。 (对)

22.纲要信号图式法为发挥学生各方面的潜能提供了可能性。(对)

23.暗示教学法是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巴普洛夫创立的教学方法。(错)

24.选择范例的基本原则是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对)

25.非指导性是对传统的指导性教学的否定,即它认为可以取消指导。 (错) 26.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原理,完全摆脱了传统教学论上的直观原则和演示、实验法的原理。 (错)

第七章教学(上)

1.什么是教学。包含哪些方面?

【答案要点】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它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普通学校教学任务有哪些?

【答案要点】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制造才能;

(3)培养学生注意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3.教学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4.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有哪些?

【答案要点】

(1)引起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5.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案要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6.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

【答案要点】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二者统一在教学活动中。

(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是他们进一步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掌握知识的速度和质量,依赖于学生原有智力水平的高低。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让的内在机制。知识与智力的相互转化,应注意以下条件:

第一,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谊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

第二,必须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

第三,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第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7.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规律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8.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答案要点】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试述“教育万能论”的观点。

【答案要点】

“教育万能论”认为,教育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时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人的发展完全是由教育决定的。“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时认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有一定的意义。但它把教育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并不是无条件的。首先,教育的主导作用有一个范围限制,它是指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几个主要因素一遗传、环境和教育中,教育相对于其他因素而言起主导作用,没有其他几个因素综合作用,教育是不可能发挥出主导作用的。其次,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在一般情况下,是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具有较高素质的人员担任教育者。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自身的规律,因而能起主导作用。如果这些条件不具备,教育就不可能发挥主导作用。

2.试述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答案要点】

(1)文化对教育的作用

文化时教育的作用可分为两个层次来看,一个层次是深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可称为“学校亚文化”对教育活动的影响;另一个层次是作为学校教育外部的文化以文化背景的方式对教育的影响。

(2)教育时文化的作用

①教育对文化的作用首先表现为教育是文化延续和更新的必不可少的手段,是文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②教育的第二个作用是对文化的普及。

③教育还具有交流、整合不同类型文化的作用。

3.试述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

【答案要点】

(1)道德认识。

①道德知识的掌握:

②道德评价能力的发展。

(2)道德情感。是伴随道德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也就是人在心理上所产生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慕或憎恨、喜好或厌恶等情感体验。

(3)道德意志。是在自觉执行道德义务的过程中克服所遇到的田难和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意志品质。

(4)道德行为。

①道德行为方式的掌握;

②道德行为习惯的训练。

4.联系实际。论述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的重要性,以及促进三者结合的方法。【答案要点】

(1)①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实现整个教育在时空上的紧密衔接。

②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互相配合,有利于保证整个教育在方向上的高度一致。

③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的协调一致、王相配合.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问的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

(2)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内容和方式:

①互相访问;

②通讯联系;

③召开家长会;

④在学校中组织家长委员会;

⑤举办家长学校。

(3)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联系的内容和方式:

①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使学校与学生主要居住区之间形成稳定的联系;

②学校系统与宣传部门建立联系。共同开展一些对学生有益的活动;

③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机构建立和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④学校与社会专门性的社会教育机构建立稳定的联系;

⑤学校有选择地与有关工矿、企业、村镇、部队等建立联系。

(4)一般来说,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协同和配合中,学校应起主导作用。

5.论述教学方法选掸的衡量标准。

【答案要点】

(1)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符合学生特点、教师特点、教学大纲的规定,是否采用了现代化设备。

(2)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能维持学生的注意与兴趣。

(3)分析教师用什么方法解决妨碍、干扰教与学的智力问题和情趣问题。

(4)选择的教学方法是否给学生带采满足感。

(5)维持课堂纪律是实施教学方击的重要前提。

1.早读铃声响了,初二(1)班班主任王老师走进教室,不久小李(学习成绩位列班上的前几名)

气喘吁吁地跑进教室,王老师摆了一下手,示意他进去坐好。过了一会儿,“差生”小赵跑来,看到班主任在教室,就在教室外喊声“报告”,王老师将其引至教学楼拐角处。做了十分钟的“思想工作”。看到这两种情景的同学窃窃私语。

请分析王老师的做法。

【答案要点】

本案例中王老师对待两名迟到学生的不同做法,没有达到教师应有的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基本要求,教师的公平与公正要求教师在育人的态度和行为上主持正义,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论学生的性别、相貌、能力、天赋、经济条件、家庭背景等主客观条件,都要用同一的标准对待学生。王老师根据成绩的好坏区别时待学生,没有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只是还没有被发现或被老师忽视。每一位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应平等对待,服务于全体学生,不应厚此薄彼。

王老师有失公平的做法可能会使他在学生中的威信下降,也套给那些受到歧视的学生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开学第一天,新任班主任李老师走进初二(5)班教室,发现黑板上写着“你也下课吧”5个大字。原来,该班已连续换了两任班主任,原因是该班无论是学习、班级卫生以及日常行为规范等方面的表现都极差,前两任班主任就因为在班主任积分上被扣分而失去了当班主任的资格。

问题:如果你是李老师,你该怎么办?

【答案要点】

(1)我会在知行统一原则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的指导下,运用陶冶教育法。

(2)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能言传、言教。还要善于身教、情教。这种不言之教主要是以自己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深切期望和真诚的爱,以及自己的精神情操来接触、感化学生。这种感化由学生对教师的注目而产生。

3.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信服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

为了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老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词,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老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2)试结合教师索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案要点】

(1) 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

(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第七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多边互动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共居于教学的统一体中,各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脱离对方,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教有对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将失去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因此,教以学为依据并体现于学。学有师承,离开教,学不能经济有效地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二者是有机结合或辩证统一的。在教学活动中,一方得到发展,则必然会影响并促进对方的发展,即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 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教师与教师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使学校教学活动日益呈现多方互动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二) 教学和教育 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从逻辑的角度看,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是个大概念,包括学校培养人的全部工作,而教学只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 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而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却不是实现智育的唯一途径,把教学与智育等同,容易导致对智育途径和教学功能的片面认识。(三)教学的意义 ⒈教学是学校的特殊职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为一定社会培养人才并为一定社会服务,这是社会赋予学校的特殊职能。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及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以智育为主,更不是教学唯一 ⒉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实施智育的基本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获得人类需要漫长岁月才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它突破了智育实施在时空

最新教育学第七章知识要点

第七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概念。 2、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阶段、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3、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形成的阶段理论。 4、操作技能、心智技能的培养。 尤其是技能的分类,培养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心智技能和操作技能形成的分阶段理论和现实应用问题。 第一节技能的一般概述 一、技能的含义及其特点 (一)技能的含义 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二)技能的特点 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 技能是在后天的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研究发现,在学习的最初阶段,练习对技能学习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不断地练习,进步速度逐渐减慢,但仍有进步。 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 知识解决知与不知的问题,对活动起定向作用。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要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会不会做,熟练不熟练。技能的学习要以程序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 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是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它既可能符合规律,也可能不符合法则;而技能是通过系统的学习与教学而形成的,是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动作经验的不断内化而形成的。(三)技能与能力的关系 1、区别: (1)从性质上来看,技能指顺利完成一定任务的活动方式,活动方式属于具体的操作程序;能力则是顺利完成活动任务的个性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属于个体表现的倾向性。 (2)从范围上来看,技能的活动方式有特定性,某种活动方式只能适用于某类活动的效率中并影响着活动;而个性心理特征具有普遍性,它表现在各种活动中并影响着活动的效率。 2、联系: (1)技能的形成以一定的能力为前提。形成过程中体现着个体能力发展的水平和个别差异。 (2)技能的形成促进能力的发展。要形成和提高能力,必须掌握与之相对应的基本技能。 二、技能的种类 (一)操作技能 1.操作技能含义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的特点 除技能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如下特点:首先,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其次,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最后,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 3.操作技能的分类 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以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前者指主要靠小肌肉群的运动来完成;后者主要是靠大肌肉群来完成。 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以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前者技能主要由一系列的连续的动作构成;后者技能主要是由一系列不连续的动作构成.构成技能的各个动作在操作过程中彼此间可以相互独立。 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闭合性操作技能与开放性操作技能。前者技能在大多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 (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 (2); (3)。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2);(3);(4)。 8.一般来说,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9.智力是: 10智力主要包括:、、、、等,其中是核心。

第七章教学内容

第七章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第一节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常住性的识别 (一)识别住户的常住性 1.基本原则 (1)住户的常住性取决于它的住所所在地,而不是工作所在地。 (2)一个住户的所有成员必须是同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 2.例外 (1)一国驻国外政府机构工作的本国官员及其家属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 (2)留学生和在国外就医的病人被视为其祖国的常住单位。 (二)识别企业的常住性 1.判断企业常住性的主要依据是该企业在哪个国家范围内长期从事经济活动,而不是该企业的财产所有关系属于哪个国家。 2.对于一国常住单位所拥有的经营流动设备的单位,如果这些单位长期在其他国家境内经营,且被所在国税务和工商部门认可,那么该单位就是东道国的常住单位。如果这些单位在国际水域或空间经营,则仍属于所属国的常住单位。 (三)政府单位的常住性 一国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所拥有的部门、机关,以及驻外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都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设在该国的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则应视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 二、对外经济活动与对外经济核算 (一)对外经济活动的定义 一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二)对外经济活动的类型 1.对外贸易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2.对外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3.对外收入分配活动,包括投资收益分配和劳动收入分配。 4.对外转移活动,包括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三)对外经济活动的形式 1.交换与转移。 2.交易与其他对外经济流量。 (四)对外经济核算 1.核算形式 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国际交易流量 国际投资头寸表:记录核算期期初和期末时点的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当期变动。

第七章 课堂教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教育术语解释 1.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2.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一门理论科学,也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既要研究教学的现象、问题,揭示教学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和技术。 3.课堂教学设计:对教学设计概念界定的不同,但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4.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和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5.系统分析模式:系统分析模式是在借鉴工程管理科学的某些原理基础上形成的.它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输入—产出的系统过程,强调以系统分析的方法对教学系统的输入--产出过程及系统的组成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组合,借此获得最佳的教学设计方案. 6.目标模式:又称系统方法模式,是由美国教学设计专家迪克和科瑞提出的.基本程序有确定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分析.分析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列出操作目标.确定测验项目的参照标准.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材料.进行形成性评价.修正教学等九点,呈直线型。

7.过程模式:过程模式是由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肯普提出的。这一模式与目标模式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设计步骤是非直线型的,设计者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可从整个设计过程的任代何一个步骤起步,向前或向后、灵活、实用,教学设计人员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有侧重地设计教学方案。 8.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目标设计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 9.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是教师认真分析教材,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以及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表达或呈现的过程。它是教学设计最关键的环节,是教学设计的主体部分,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成败。 10.教学设施设计:主要包括两方面的设计,一是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设计,二是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 11.教学评价设计:教学评价是根据教学目标,运用评价的方法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合理设计教学评价,对于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和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选择题 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起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美德”的传统,其基本主张是( ABC ) A.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 B.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 C.科目本位的教学过程 D.意义学习与非指导性学习 2.行为主义教学理论基本主张有( ABD ) A.预期行为结果的教学目标 B.相倚组织的教学过程 C. 师生关系的品质 D.程序教学的方法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练习题

第七章教学<上.>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以下关于教学的正确论述应该是( D ) A、教学就是传授知识 B、教学就是上课 C、教学就是智育 D、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组成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思想的提出者是( D ) A、孔子 B、杜威 C、昆体良 D、思孟学派 3、“最近发展区”的含义是( C )。 A、很快要达到的水平 B、明天要达到的水平 C、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 D、理想永远达不到的水平 4、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A ) A、认识活动 B、教师教的活动 C、学生学的活动 D、课堂活动 5、在杜威看来,教学过程的实质在于( B ) A、将教材上的学科知识内化为儿童的认知结构 B、从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儿童的现有经验向着教材所包含的逻辑经验不断前进和发展 C、将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与培养品格统一起来 D、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运动 6、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教育家是(D ) A、赫尔纽斯 B、杜威 C、凯洛夫 D、夸美纽斯 7、作为特殊认识过程的教学过程,其间接性主要是指( B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帮助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8、教学过程的结构指的是教学进程的( D ) A、基本部分 B、基本内容 C、基本途径 D、基本阶段 9、在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中,居于中心环节的是( B ) A、引起学习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10、领会知识包括感知教材和( D ) A、熟悉教材 B、分析教材 C、巩知识 D、理解教材 11、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 D ) A、获得直接经验 B、进行科学实验 C、进行社会实践 D、学习间接经验 12、“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说明教学中应重视(B ) A、知识的传授 B、发展学生的能力 C、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D、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 13、取得教学成功的内因是( D ) A、教师的主导作用 B、学科的管理作用 C、教材的媒体作用 D、学生的主体作用 14、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 C ) A、发展智力 B、培养思想品德 C、传授知识 D、发展个性 15、教学的首要任务是( A ) A、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B、发展智力、体力和创造力才能 C、培养品德和审美情趣 D、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6、形式教育论的倡导者是( C ) A、卢梭 B、洛克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17、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C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一、本章教学目的: 1.理解教学概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3、重点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的有关内容(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二、讲授第一节:教学概述 思考:什么是教学? ㈠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指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学校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思考: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自学关系如何? 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与自学: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㈡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2:一个学期的学校工作就要结束了,甲学校的领导班子决定:为了照顾大家的积极性,从饭堂工人到教师,奖金一律平均分配;而乙学校的领导班子则决定:奖金有比例地向教师倾斜。你赞同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⒈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主导地位。

第七章语言的教与学

第七章语言的教与学 第一节第一语言习得 学生自学教材第十章。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 学生自学教材第十一章。 第三节国外的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大类。传统方法一般包括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两种;现代教学方法指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诸如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功能法、交际法、自然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一、两种传统 自有外语教学以来, 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是代表着学校教育正规性的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其特点是突出书面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语言之间的对比与翻译, 强调语言学习的正规性和学术性。一种是起源于民间的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 突出口语教学, 旨在解决实际语言需要。作为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 使用语法—翻译法教授现代语言的鼎盛时期是19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30年代这100年期间; 直接法始于19世纪80年代, 到本世纪20年代开始衰退。 传统的语文学(philology) 研究集中于书面语言的语法和修辞, 语法—翻译法的出现实际上最早用于教授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拉丁语), 后来随着现代语言学习的需要被引入现代语言的课堂。直接法在中世纪法语作为欧洲上层社会交际共同语时期就用于法语教学。到了19世纪, 倡导在学校中使用直接法的人物主要是法国人和英国人。19世纪末语音学建立, 语音学家加入这一行列。当时的语音学家如英国的Henry Sweet、德国的Wilhelm Vi?e?tor 和法国的Paul Passy 等都是参加教

学法改革的代表人物。1886年国际语音协会(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成立, 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记录全世界语言的音标体系, 使语言教学成为一件简单易行的事。1882年Vie tor发表《语言教学必须从头开始》(Der Sprachunterricht muss umkehren) 一文, 批判语法—翻译法的弊端, 强调对于教师要进行语音学的培训。1899年Sweet发表《实用语言教学》(The Practical Study of Languages)一书, 首次提出语言教学的4个原则, 即: 严格筛选教学内容、严格控制教学内容、分项培养听说读写、循序渐进编排材料。 二、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的趋向 在一度作为外语教学大国的美国, 直接法占统治地位达50年之久, 直到1929年Coleman报告提出当务之急要解决阅读问题, 教学方法一度以阅读法取胜。后又因美国卷入世界大战的需要出现了“军队法(the Army Method)”, 并在战后演变为听说法, 即我们所熟悉的“听说领先”的原则。 本世纪40年代以后至70年代期间,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视听法(Audiovisual Approach)(又称口语法[Oral Approach]或情景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分别统领美英两大外语教学强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 英语成为世界第一通用语言, 英语教学成为美英两国的一大“产业”。同时也由于语言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和物质上的保证, 这两种教学方法比以往更强烈地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语言学方面,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听说法提供了大量的句型研究成果, 使教学中出现了句型训练的方法。在心理学方面, 行为主义为之提供了重复操练、语言即习惯等理论依据。在科学技术方面, 录音机的出现带来了语言实验室的诞生, 句型操练成为一种高度机械的练习。欧洲的描写语法为英语提供了比以往更为详尽的语言的用法描写, 为视听法进行词汇控制和语法控制提供了可靠保证。英国人更是充分利用典型的英国式幽默为教材配制了精美的漫画和幻灯片, 使外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听说法把学生当做动物, 机械地进行习惯形成的操练, 常被人们批评为不人道。相比之下, 视听法更具人情味儿, 因此这一派的代表教材如《核心英语》(Kernel Lessons) 和《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 一被介绍到我国就大受欢迎, 经久不衰, 大大超过了人们对于《英语900句》(English 900) 的狂热程度。 三、社会—心理趋向 60年代以后,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人们对于语言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 不断进取的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又在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这主

第7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一、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是: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教育学第七章课程(附答案)

第七章课程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关于课程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程”一词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 B.课程与教材、学科的涵义相同 C.课程随社会的发展而演变,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 D.狭义的课程概念是指某一门学科,如数学课程,历史课程 2.课程论研究的是()的问题。 A.为谁教 B.怎样教 C.教什么 D.教给谁 3.真正全面而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证活动课程的特点和价值的是()。 A.克伯屈 B.杜威 C.卢梭 D.福禄培尔 4.课程论与心理学的联系,最早可以追溯到()。 A.柏拉图 B.毕达哥拉斯 C.苏格拉底 D.亚里士多德 5.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科书等系统化活动的过程是()。 A.课程分类 B.课程评价 C.课程实施 D.课程设计 6.最早提出“隐性课程”的学者是()。 A.杜威 B.叶圣陶 C.贾克森 D.苏格拉底 7.教育史上,课程类型的两大主要对立流派是()。 A.学科中心课程与活动中心课程 B.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C.核心课程和广域课程 D.接受课程和发现课程 8.综合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A.怀特海 B.杜威 C.布鲁纳

D.克伯屈 9.下列选项中,与现代课程改革的总趋势不一致的一项是()。 A.重视课程内容的功能化、分科化 B.强调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 C.重视智力开发与学习能力的培养 D.重视个别差异 10.基础型课程注重学生基础学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具备的以“三基”为中心的基础教养。“三基”指的是()。 A.读、写、画 B.读、画、算 C.画、写、算 D.读、写、算 11.以下关于活动课程主要属性的描述中不正确是()。 A.以儿童为中心,依据儿童当前的兴趣和需要来设置课程 B.打破学科界限,按活动主题来组织学习经验 C.课程组织心理学化,要求按儿童心理发展的顺序和特点来组织课程 D.活动课程即是通常所讲的课外活动 12.根据课程制定者的不同,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 A.分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校课程 D.综合课程 13.从课程的任务来看,可把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 A.社会中心课程 B.技能性课程 C.拓展型课程 D.地方课程 14.下列属于一级课程的是()。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学校课程 D.基础型课程 15.注重培养学生基础学力的课程是()。 A.基础型课程 B.拓展型课程 C.研究型课程 D.发展型课程 16.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 A.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 B.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 C.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 D.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17.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A.教学计划(课程计划)

7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 (上)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 )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实践活动 D、团队活动 2、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是( )。 A、部分与整体 B、后者包括前者 C、整体与部分 D、前者被后者包括 3、下列关于智慧与教学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 )。 A、教学是智育的主要途径 B、智育是教学要完成的任务 C、二者既相联系,又相区别 D、教学就是智育 4、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行政工作 C、人文工作 D、后勤工作 5、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的是( )。 A、课外活动 B、公益活动 C、团队活动 D、教学 6、人们的认识能力,也叫智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 B、记忆力 C、想象力 D、思维力 7、把学习过程概括为“学—思—行”的统一过程的是( )。 A、孔子 B、孟子 C、朱熹 D、韩愈 8、将学习过程概括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是( )。

A、孔子 B、道家 C、墨家 D、思孟学派 9、主张“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是( )。 A、苏格拉底 B、夸美纽斯 C、卢俊 D、杜威 10、试图以心理学的“统觉理论”原理说明教学过程的教育家是( )。 A、斯宾塞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洛克 11、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的是( ) 。 A、凯洛夫 B、夸美纽斯 C、斯宾塞 D、杜威 12、教学认识的主体是( ) 。 A、教师 B、学生 C、教学内容 D、教学方法 13、教学认识的间接性主要是指( ) 。 A、间接地获得知识 B、获得间接经验 C、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知识 D、在同学帮助下获得知识 14、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争论其实质是关于( )的争论。 A、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知识与能力 C、分科与综合 D、知识与思想 15、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是( )。 A、学习动机 B、学习兴趣 C、学习目的 D、学习内容 16、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A、巩固知识 B、领会知识 C、运用知识 D、检查知识 17、贯穿于各项教学活动中心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是()。 A、教学规则 B、教学规范 C、教学原则 D、教学规律 18、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了()原则。

第七章_踢毽子的教学设计

环县第三中学校本教材 第七章踢毽子的教学设计与活动安排 常见几种踢毽子动作要点: 1.脚内侧踢(盘踢) 动作要点:左脚支撑,右大腿带动小腿,屈膝向上摆,膝关节外展小腿上摆击毽子的一刹那,踝关节内屈端平,用脚弓内侧把毽子向上踢起。 2.脚外侧踢(拐踢) 动作要点:左脚支撑,右大腿带动小腿,膝关节内扣,小腿向外侧上摆,击毽子的一刹那,勾脚尖,踝关节外屈端平,用脚外侧把毽子向上踢起。 3.绷踢(足尖踢) 动作要点:绷踢就是用脚正面踢。右脚前伸半步,左腿微屈,身体重心落在左脚上,当毽子下落到离右脚尖30厘米左右时,右脚稍抬起脚面绷直前伸,用小腿带动踝关节,脚尖快速有力地将毽子踢起。4.磕踢(膝盖踢) 动作要点:右手胸前抛毽,当毽下落到与腰同高时,右腿迅速屈膝抬起,用膝盖处将毽子踢起;同时上体保持直立,大腿抬起应与上体呈90°角,小腿与大腿也呈90°角;脚尖朝下,两臂自然摆动,保持身体平衡。 13

一、单脚内侧(盘踢)踢毽子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我校开发研究的:“主体参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课题和新课程标准以“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本课让学生自已选择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踢毽球为教材,再由老师来帮学生组织学习。通过“我的选择我运动!我运动我快乐!”这一内心感受,去实施课堂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踢毽子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表现自我,展示自我,超越自我;引导学生运用原有的运动经验,进行合作探究与创新;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体会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组织与方法 1、通过讲解“准确的判断、快速的反应、专注的精神”在活动中具有的重要性。引入课堂并利用小游戏让学生去验证观点的对与错。在游戏的过程中同时起到了调节情绪、激发兴趣、提高注意力的作用。更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主教材的练习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为无毽练习。 ○1通过平衡性练习让学生明白,踢毽子平衡能力很重要。 14

第七章教学

第七章教学 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价值的实现。基于不同的基础和取向,教学理论 也形成了众多的学派,并有着各自的体系建构。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策略是教学 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理解并掌握课堂教学设计的指 导思想和方法、明确课堂教学策略及其运用,对从事课堂教学实践操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主要内容 第一节教学与教学理论 一、教学的概念 二、教学的意义 三、教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四、教学理论及其主要流派 一、教学的概念 (一)词源解释 教学”两字最早见之于《尚书.兑命》:斅(xiao )学半”对此,孔颖达的解释是,上学为教xiao ;下学者,学习也。言教人乃是益己学之半也。”宋人蔡沈的解释是斅,教也….始之自学,学也, 终之,教人,亦学也。”这说明其词义是一种先学后教、教中又学的单方面活动,蕴含着“教”与“学” 不可分离的思想。 《礼记—学记》中曾经写道:“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斅学半.其此之谓乎.” 英文中教学为“ teachi ng,与学习一词 "lear ning是同源派生岀来的两个词。 (二)定义辩争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 国,教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 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展的个性。 2.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是独立思考 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思考:哪一种定义更好?二者共同点:强调教师与学生两个方面的互动;都促进学生的发展;都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一种更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第二种则强调师生的平等地位。 三)教学与相关概念辨析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活动的本质是(A)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 C.交往活动 D.课堂活动 2.最古老也是应用最广、最普遍的教学方法是(C) A.讨论法B.谈话法 C.讲授法 D.实践法 3.教学具有教育性,是(B)率先提出的观点。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杜威 D.凯洛夫 4.《学记》中说:“学不躐等”。下列哪一条教学原则与其在思想上是一致的?(B) A.因材施教原则 B.循序渐进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启发性原则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教学法的最早倡导者是(C) A.孟子 B.荀子 C.孔子 D.墨子 6.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称之为(D) A.实验法 B.讲授法 C.讨论法 D.演示法 7.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B) A.引发动机 B.领会知识 C.巩固知识 D.运用知识 8.(学记>中提出的“道而弗牵.强丽弗抑.开而弗达”,反映的教学原则是(B)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激励性原则 D.巩固性原则 9.孔子说“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说明在教学中必须贯彻(B)原则。A.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B.巩固与创新相结合

C.直观性抽象性相结合 D.循序渐进与反馈调控棚结合 10.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恩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第七章教学(上) 1.教学活动包括了学生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ABC)等活动。 A.独立作业 B.复习 C.预习 D.社会实践 2.属于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ABCD) A.准备好问题 B.准备好谈话计划 C.提问要明确,引起思维兴奋 D.辞于启发诱导 3.从学校全部工作的比重看,教育工作的主体部分和教育舶基本途径是教学,其理由是(ABCD) A.教学工作所占时间最多 B.对学生发展影响最全面 C.其他工作都是围绕教学来进行 D.对学校教育质量影响最大 4.贯彻直观性原则的要求是(ABC) A.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B.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C.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D.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5.下列关于实验法的论述,正确的是(ABD) A.实验法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的教学中运用得较多 B.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的、严谨的学习态度 C.要求教师注意启发,讲究语言艺术 D.要求目的明确。精选内容 6.中学教学原则包括(ABCD)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7.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包括(ABCD) A.讲授法

教育学第七章教学论(下)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七章教学论(下) 一、名词解释:1、教学方法是指师生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要求所采取的工作方式或手段。它是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的有机统一。 2、启发式教学是相对于注入式教学而言的,是指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教学规律,运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和维也纳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 生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它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选择和运用教学 方法的指导思想。 3、课外活动是在教学大纲范围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的总称。广义的课外活动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课外活动仅指校内的课外活动。 4、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将学生按大致相同的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级,由教师按照固定的课程表和教学时间表面向全体同学进行集体教学的组 织形式,它是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由夸美纽斯论证确立。 5、教学相长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教学互动原则。 6、产婆术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善于用问答方式来激发和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求正确答案,这种苏格拉底法被称为“产婆术”。 7、注入式教学是指教师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定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硬性地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指导思想。 8、课的类型和课的结构:课的类型是指按完成教学任务的多少而划分的课的种类。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单一课,另一类是综合课。课的结构是指课的基本构成部分以 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一般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 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五部分。 二、填空题: 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思想,最早是由(孔子)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方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3、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第七章 教学

第七章教学 1、教学的含义:(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的活动。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2、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至于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教学的意义:(1)教学视频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4、教学的一般任务:(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两基”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张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5、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6、教学过程的本质:(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包括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其所学的知识三种矛盾,第三种矛盾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别的认识过程(a间接性与简捷性b交往性与实践性c教育性与发展性d引导性与指导性) 7、教学过程的规律:(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c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既要防止过分强调系统知识传授,又要防止过分重视学生个人的经验积累)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c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既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又要探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a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c在教学中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的关系,既要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又要避免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a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b学生具有主动作用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d教师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历史赋予的培养人的使命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又要承认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作用) 8、教学过程的结构:(1)引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9、教学原则:(1)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

第七章 课堂教学(教育学·小学)

第七章课堂教学 一、课堂教学概述 (一)课堂教学的性质 课堂教学是指,以班级授课制为表现形式,以培养和发展学生为目的,由相对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在相对稳定的时间和相对固定的空间内围绕特定的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 1.课堂的任务性。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任务性,其直接任务是使学生社会化。 2.课堂的社会性。课堂教学工作不仅存在于师生关系之中,还涉及多种社会关系。 3.课堂的交往性。一般来说,每个个体的一生都是在交往中度过的,在课堂中交往是一个有目的的活动过程,它是师生之间或生生之间为了协调、沟通、达成共识,联合力量去达成某个目的而进行的相互作用。 (二)课堂教学的结构 课堂教学的结构是指,课堂教学构成要素之间形成的相互关系。 课堂的三大要素:学习的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情境。这三大要素相对稳定的组合模式就是课堂教学结构,它包括情境结构和教学结构。 1.课堂的情境结构。 (1)班级规模的控制。班级规模越大,学生的学习效率越低,学习效果越差;然而班级规模太小,又极不经济。一般而言,中小学班级以25~40人为宜。 (2)课堂纪律的建立。课堂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日常课堂行为准则。 (3)学生座位的分配。座位的分配直接影响到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助于课堂纪律的维持。所以学生座位的分配,既要考虑课堂行为的有效控制,防止纪律问题的发生;又要考虑促进学生间的正常交往,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并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 2.课堂的教学结构。 (1)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堂活动可分为学业活动、非学业活动和非教学活动三类。通常情况下,学生用于学业活动的时间越多,学业成绩就越好。 (2)课程表的编制。课程表是使课堂教学有条不紊进行的重要条件,其编制应尽量将核心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上午,将文科与理科、形象性的学科与抽象性的学科交错安排,避免同类刺激长时间地作用于大脑皮层的同一部位而导致疲劳和厌烦。 (3)教学过程的规划。合理规划教学过程,如任务难度适中、时间适宜、及时反馈学生课业结果等,有利于学生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三)课堂教学的基本问题(阐明) 1.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基本活动大致包括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交往三种。 (1)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 ①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十分复杂。就教的活动而言,教师是主体,学生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