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TD-LTE软件仿真实验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TD-LTE软件仿真实验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TD-LTE软件仿真实验

(1)实验名称

TD-LTE软件仿真

(2)实验目的

1.了解并熟知实际工程中设备安装选择的常用机框及主设备各板卡的安装位置。

2.正确掌握并给BBU设备连接电源;学习并掌握BBU设备数据传输线的连接方法;学习并掌握DEBUG线的连接方法;掌握BBU是怎样与GPS相连接的。

3.掌握RRU设备的安装 RRU设备的电源接入以及天线与RRU的连接掌握LMT 配置方法,以及数据配置。各参数含义。

4.熟悉EMS的操作和使用方法;掌握在EMS上配置一个模板基站的过程和参数。

(3)实验器材

计算机、虚拟机oracle vm virtualbox、仿真软件ZXSDLVBOX

(4)实验原理

LTE是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的缩写。3GPP标准化组织最初制定LTE标准时,定位为3G技术的演进升级。后来,LTE技术的发展远远超出了预期,LTE的后续演进版本Release10/11(即LTE-A)被确定为4G标准。

LTE根据双工方式不同,分为LTE-TDD和LTE-FDD两种制式。

(5)实验方法

一、机柜的安装及设备板卡安装

1.进入仿真软件虚拟机双击桌面图标。

2.启动虚拟机,点击下图中的“启动”。

3.双击虚拟机桌面图标“ZXSDLVBOX”进入我们的TD-LTE仿真软件。

4.输入TD-LTE仿真软件ID号码“0000”点击“Login”。

5.进入如下图界面。“eNodeB Commissioning”是对eNodeB 进行调试“Column Modular。

6.单击“eNodeB Commissioning”选择配置的模式。

7.选择无线标准。“Radio Standard Plan”选择无线标准“TDD”。

8.单击右侧下拉菜单,选择“数据备份与恢复”。

9.单击“Restoration”选择恢复空数据。

10.增加BBU机架,点击右侧“New Create Cabinrt”新增BBU机架以及场景。

11.单击机架上面的“小手”标志进入机架。

12.新增的BBU机架里面我们需要增加BBU类型“ZXSDR BS8200”增加电缆桥架:“Cable tray”增加电源模块“DCPD4”增加方式直接拉拽至机架里面增加好后的机架。

13.配置BBU,双击机架里面的BS8200,进入BBU对BBU进行配置增加。

14.增加BBU的单板,需要增加我们的电源接入板:“PM”告警监控板:“SA”时钟控制板:“CC”业务板:“BPL”。

二、连接BBU电源模块

1.对BBU进行电源接入,首先进行保护地线增加单击如下图机框左边“小手接地图标”这儿有5大类电缆1、传输电缆“Transmission cable”。

2.电源线和保护地线“Power cable and grounding cable”3、信号线缆“signal cable”4、馈线“Feeder”5、适配器“Adapter”。电源线和保护地线“Power cable and grounding cable”的grounding cable线缆给BBU加电,双击BBU电源板“PM”进入PM电源线选择界面,选择“Power cable and grounding cable”第一类电源线“Power cable”-“BBU dedlcated Power cable 2”把电源线A端拖拽到PM单板电源口即可。

3.把PM板上的电源线加到DCPD4上,直接把BBU dedicated cable 2 的B 端 B1蓝色线缆拖拽到DCPD4的-48V输出电源接口上,把B2黑色线缆拖拽到DCPD4的-48 RTM端。

4.把保护地线接到BBU机架机顶接地排上,双击机顶小手处,进入机顶接地地排。

5.把保护地线接到机顶地排上,直接选择“grounding cable”把B端拖拽到机顶接地排上即可。

6.给BBU机架DCPD4电源接入,选择“Power cable and grounding cable”-“Power cabie”里面的黑色和蓝色线,其中黑色接我们的-48VRTM 蓝色接-48V;进入直流电源机柜,接入我们的电源,接好后的-48V GND。返回到BBU PM电源板,观察电源指示灯。

三、BBU传输线连接

1.点击“CC”板,选择第一类“Transmission cable”的Ethernet cable 电缆A端插入CC板的ETH0,选择的网线另外一段插到传输模块,传输模块在我们的BBU机柜的旁边。

2.双击进入传输机柜,双击进入传输模块,传输机框上有2块接入单板,机

框上面一块是光纤接入板,下面一块是10/100M以太网接入板,双击10/100以太网接入板,把B端拉拽连接。

四、DEBUG

选择1条以太网线,A端连接CC板DEBUG口,另外一端连接到基站的本地维护终端:本地维护终端的位置,双击该位置进入本地维护终端,把以太网线的另外头B连接到本地维护终端,

五、GPS安装

1.进入我们的BBU 双击“CC”板选择馈线“Feeder”—GPS cable 选择GPS 跳线“GPS jumper(SMA-SMA)”把该线的A端拖拽到”CC”板的REF端口,另外的B端口通过我们机架上的“cable tray”转接GPS Ar ester;选择“Feeder”—GPS cable—4/1Feeder 线把A端连接到GPS Ar ester上的IN口B端接到我们的GPS天线上。

2.双击GPS天线,把刚刚4/1Feeder的B端接到GPS天线上,GPS天线与我们的“CC”板连接完成,“CC”板可以通过我们的GPS天线获取时钟基准。

六、RRU天线安装及电源连接

1.进入BBU 机框选择BPL板选择“Transmission cable”—“OpticalFiber”第一组光纤把该光纤的A端拉拽到BPL的第一个光接口。

2.B端接到RRU 首先RRU所在的楼顶,选择”ZXSDR R8962 ”把他拖拽到天线抱杆上双击RRU 进入RRU连接RRU的保护地线。

3.连接RRU接入电源线选择“Power cable and grounding cable”-“Power cabie“里面的RRU专用线:R8962 dedlcated power cable”拉拽到RRU的PWR

口。

4.另外B端连接到我们室内的配电柜里面,48V 和-48V GND分别接好,接好保护地双击房顶的接地铜牌。

5.连接BBU BPL板到RRU 选择“Transmission cable”—“OpticalFiber”第一组光纤把该光纤的B端拉拽到RRU的OPT0口,RRU与天线连接选择2根“Feeder”—“Main Feeder”—2/1“Jumper (N-N)(1)”分别接到RRU的“ANT1”和“ANT2”另外的B端连接到我们的天线上,首先我们要增加我们的天线,选择如下图天线直接拖拽到我们的抱杆上。

6.双击天线把2根2/1“Jumper (N-N)(1)与RRU连接的B端与我们的天线的“ANT1”和“ANT2”连接。

七、LMT配置

1.在“Network Topology”把FTP-serv Firewall-XWG““IEE1558 clock server”“MME”“EMS&OMC”都拖拽到“AREA 1”。把鼠标移动到“AREA1”上的 FTP-serv Firewall-XWG““IEE1558 clock server”“MME”“EMS&OMC”分别查看并记录他

们的IP地移动到L3 Switch上查看并记录各个服务器网关的IP地址,把鼠标移动到“SITE1”查看并记录“SITE1”到FTP-serv Firewall-XWG““IEE1558 clock server”“MME”“EMS&OMC”IP地址,以及网关IP操作界面。进入LMT配置中心,双击“Network Topology”—“SITE 1”上的“Debugging PC”。

2.双击“EOMS. Jar”进入“LMT”配置中心,点击“OK”进入配置界面进

行参数的设置修改保存,查询配置结果。

八、后台网关操作

1.进入我们的EMS客户端,创建网元,选择北京时区填写OMC的IP地址。

2.配置网元代理,创建子网,选择配置填写相应设备的IP地址。

3.创建运营商,设置公共陆地移动码“PLMN”;国家码460,网络码 11点击保存。

4.增加硬件设备双击硬件,增加PM电源板增加SA告警监控板增加CC板

增加BPL板。增加RRU机框。机架号51,RU类型选择我们之前配置的为R8962,加为R8962,默认配置,扇区名称随意配置。点击OK配置RRU物理配置完成。

5.RRU与BBU连接配置,修改的是BBU侧BPL单板的光口速率。参数改为“4G[4]”把我们配置的2个光口连接起来。

6.配置BBU与核心网连接的通道。BBU通过机框的CC板到传输,再到核心网,首先配置我们的CC板到我们的传输。

7.再增加我们的物理端口,IP传输端口配置,IP链路配置,这儿需要加2个IP 1个是管理的(OMC),1个是到我们核心层业务的(MME XGW),为我们创建的链路,为OMC的vlan 为基站的IP地址子网掩码基站到OMC的网关IP ,点击保存。

8.向上再创建1个IP链路这条链路是基站到核心网MME 媒体网关XGW的。

9.创建我们的带宽资源组,创建静态路由,需要创建3条静态路由,分别是到我们MME XGW OMC的。首先增加到我们MME的静态路由;增加第二条到我们XGW 的静态路由;增加第三条到我们OMC的静态路由。

10.创建SCTP 走信令的地址。

11.配置OMC通道。

12.配置天线设备;创建天线组,需要添加2跟天线组。

13.增加RF Cable,再加一个2号端口的RF Cable。

14.无线资源接口配置。

15.基带资源配置。

16.创建信令S1AP端口。

17.创建我们的小区。Cell ID为小区的ID范围在查询列表里面有“40到170”PCI 为“1”“2”“3”都可以跟踪区域码TAC“171”Band Indication forFrequency 频带为“38”中心频点为“2600”。

18.版本下载,进入之后里面有4个版本选项,首先版本查询管理。

19.保存并查询配置进度。基站数据的同步选择“Data Synchronization”。

基站信号验证,最后业务验证 FTP 上传业务 FTP下载业务、下载文件。(6)实验结果的整理与分析,最终结论及感受

本次实验结果实现了TD-LTE信号小区的覆盖,帮助我掌握了BBU设备如何连接电源以及BBU设备传输线的连接方法,以及RRU设备的安装等。且TD-LTE系统在高速移动的情况下也可以很好的性能,可以提供较低的时延和高速的传输速率,调制信号不同的情况下,性能会有差异,总而言之,本次实验带给我了诸多体会。

移动通信实验

实验一 TDMA (时分多址)移动通信 一、实验目的 了解TDMA (时分多址)移动通信原理。 二、实验内容 测量2信道TDMA 移动通信实验系统发端及收端波形,了解TDMA 通信原理。 三、基本原理 时分多址TDMA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是把时间分割成周期性的帧,每一帧再分割成若干个时隙,1个时隙就是一个TDMA 信道,按需要动态分配给用户使用。在频分双工(FDD )方式中,上行链路(MS →BS )和下行链路(BS →MS )的帧分别占用具有足够间隔(双工频率间隔)的不同频率。在时分双工(TDD )方式中,上下行帧交错排列在相同载频上。 为保证在不同传播时延情况下,各移动台到达基站的信号不重叠,采取了以下二个措施: (1)移动台受基站控制,动态调整所占用时隙发送起始时刻,补偿移动台位置变化引起的传播时延变化。 (2)移动台上行时隙起始和结束位置留有保护间隔,在该间隔内不传送信号。 下行时隙由基站统一安排,不会重叠。 图1-1为两信道(两个时隙TS 1、TS 2)TDMA 移动通信实验系统框图。发端TX-BS 为系统基站BS 的发射机,两个时隙TS 1及TS 2的数据d 1及d 2复接成帧数据D 1, d 1=1010 2 1 ,码速率f b =1.2kb/s 。D 1经FSK 载波调制后发送给移动台。收端RX-MS 载波FSK 解调后的基带信号经整形、积分/采样,以最低误码率恢复发端数据。时隙及时钟同步电路送出某个时隙的同

步时钟CLK,取出本移动台给定时隙的数据。通过切换本地时钟的时隙为TS1或TS2,模拟二个TDMA移动台MS1/MS2的接收机,分别接收TS1的数据d1或TS2的数据d2。接收端时隙及时钟同步被认为是理想的,不作为本实验的研究内容,实际上收端时钟CLK与发端数据由同一单片机产生。 四、实验步骤 1.设置综测仪为TDMA通信工作方式(按K1至T/CDMA灯亮,再按K2键),打开发射机TX-BS(K6置ON,K7置BS,BS测量面板TX灯亮),置内调制(K9置INT),综测仪内部组合成图1-1所示2信道TDMA通信系统,图中收发端有关点的信号已引到收发信机测量面板上(发端只引出D1,d1及d2未引出)。 2.反复按K2键,系统循环步进处于表1-1所示二种子工作方式之一。 表1-1 二信道TDMA通信子工作方式 3.双踪示波器二个通道都设置为DC、2V/DIV~5V/DIV;扫描速率1ms/DIV~5ms/DIV;外触发方式,外触发输入接至综测仪MS测量面板TRI A端。 4.顺着信号流向测量并用座标纸记录二种子方式下系统发端D1及收端AF O、D K1、D K2、CLK(上升沿有效)、D K波形,比较发端数据及收端数据,其中收端某时隙的数据D K要对比时钟CLK(上升沿有效)来读取。由此了解TDMA通信基本原理。 5.关断TX-BS(K6置OFF,BS测量面板TX灯灭),再测量各点信号。 五、实验报告内容 整理实验记录,分别画出系统在二种子工作方式下发端D1及收端AF O、D K1、D K2、CLK(上升沿有效)、D K波形,分析、总结TDMA通信工作原理。

移动通信仿真实验-MATLAB仿真

2012级移动通信仿真实验 ——1234567 通信S班一、实验目的: (1)通过利用matlab语言编程学会解决移动通信中基本理论知识的实验分析和验证方法;(2)巩固和加深对移动通信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增强分析问题、查阅资料、创新等各方面能力。 二、实验要求: (1)熟练掌握本实验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和相关概念,做到原理清晰,明了; (2)仿真程序设计合理、能够正确运行; (3)按照要求撰写实验报告(基本原理、仿真设计、仿真代码(m文件)、仿真图形、结果分析和实验心得) 三、实验内容: 1、分集技术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的误码率分析 内容要求: 1)给出不同调制方式(BPSK/MPSK/QPSK/MQAM任选3种,M=4/8/16)在AWGN和Rayleigh衰落环境下的误码率性能比较,分析这些调制方式的优缺点; 2)给出Rayleigh衰落信道下BPSK在不同合并方式(MRC/SC/EGC)和不同路径(1/2/3)时的性能比较,分析合并方式的优缺点; 3)给出BPSK在AWGN和Rayleigh衰落信道下1条径和2条径MRC合并时理论值和蒙特卡洛仿真的比较。 3、直接扩频技术在Rayleigh衰落信道下的误码率分析 内容要求: 1)m-序列、Gold序列和正交Gold序列在AWGN信道下的QPSK误码率分析; 2)m-序列、Gold序列和正交Gold序列在Rayleigh信道下的QPSK误码率分析; 3)m-序列在AWGN和Rayleigh信道下的QPSK误码率分析; 4)m-序列Rayleigh信道下不同调制方式MQAM(M=4/8/16)时的误码率分析。 四、实验数据 1、基于MATLAB中的BPSK误码性能研究 BPSK(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 )即双相频移键控,是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据值的转换方式之一。利用偏离相位的复数波浪组合来表现信息键控移相方式的一种。本实验将简要介绍BPSK调制方式的特点,调制解调方法,以及在Matlab中在AWGN信道中的误码性能。 (1)BPSK调制原理 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是利用载波的相位的变换来传递信息,而振幅和频率保持不变,BPSK 的时域表达式为: ) 2 cos( )( )(Φ + =t f t g A t u c T m π = Φ n0(发送“0”时)或1(发送“1”时) 改写之后为 t f t g A t u c T m π2 cos )( )(= 或 t f t g A c T π2 cos )( - 另外BPSK信号一般用双极性(bipolarity)全占空矩形脉冲序列与一个正弦载波相乘表征。PSK

移动通信原理课程设计报告_实验报告_

电子科技大学 通信抗干扰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内容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BPSK/QPSK通信链路搭建与误码性能分析; SIMO系统性能仿真分析 课程教师胡苏 成员姓名成员学号成员分工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二题,参与选做题SIMO仿 真中的最大比值合并模型设计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等增益合并模型设计 独立完成必做题第一题 参与选做题SIMO仿真中的 选择合并模型设计

1,必做题目 1.1无线信道特性分析 1.1.1实验目的 1)了解无线信道各种衰落特性; 2)掌握各种描述无线信道特性参数的物理意义; 3)利用MATLAB中的仿真工具模拟无线信道的衰落特性。 1.1.2实验内容 1)基于simulink搭建一个QPSK发送链路,QPSK调制信号经过了瑞利衰落 信道,观察信号经过衰落前后的星座图,观察信道特性。仿真参数:信源比特速率为500kbps,多径相对时延为[0 4e-06 8e-06 1.2e-05]秒,相对平均功率为[0 -3 -6 -9]dB,最大多普勒频移为200Hz。例如信道设置如下图所示:

1.1.3实验仿真 (1)实验框图(2)图表及说明

图一:Before Rayleigh Fading1 #上图为QPSK相位图,由图可以看出2比特码元有四种。 图二:After Rayleigh Fading

#从上图可以看出,信号通过瑞利信道后,满足瑞利分布,相位和幅度发生随机变化,所以图三中的相位不是集中在四点,而是在四个点附近随机分布。 图三:Impulse Response #从冲激响应的图可以看出相位在时间上发生了偏移。

移动通信课程设计实验报告-利用matlab进行m序列直接扩频仿真.

目录 一、背景 (4) 二、基本要求 (4) 三、设计概述 (4) 四、Matlab设计流程图 (5) 五、Matlab程序及仿真结果图 (6) 1、生成m序列及m序列性质 (6) 2、生成50位随机待发送二进制比特序列,并进行扩频编码 (7) 3、对扩频前后信号进行BPSK调制,观察其时域波形 (9) 4、计算并观察扩频前后BPSK调制信号的频谱 (10) 5、仿真经awgn信道传输后,扩频前后信号时域及频域的变化 (11) 6、对比经信道前后两种信号的频谱变化 (12) 7、接收机与本地恢复载波相乘,观察仿真时域波形 (14) 8、与恢复载波相乘后,观察其频谱变化 (15) 9、仿真观察信号经凯萨尔窗低通滤波后的频谱 (16) 10、观察经过低通滤波器后无扩频与扩频系统的时域波形 (17) 11、对扩频系统进行解扩,观察其时域频域 (18) 12、比较扩频系统解扩前后信号带宽 (19) 13、比较解扩前后信号功率谱密度 (20) 14、对解扩信号进行采样、判决 (21) 15、在信道中加入2040~2050Hz窄带强干扰并乘以恢复载波 (24) 16、对加窄带干扰的信号进行低通滤波并解扩 (25) 17、比较解扩后信号与窄带强干扰的功率谱 (27) 六、误码率simulink仿真 (28) 1、直接扩频系统信道模型 (28) 2、加窄带干扰的直扩系统建模 (29) 3、用示波器观察发送码字及解扩后码字 (30) 4、直接扩频系统与无扩频系统的误码率比较 (31) 5、不同扩频序列长度下的误码率比较 (32) 6、扩频序列长度N=7时,不同强度窄带干扰下的误码率比较 (33) 七、利用Walsh码实现码分多址技术 (34) 1、产生改善的walsh码 (35) 2、产生两路不同的信息序列 (36) 3、用两个沃尔什码分别调制两路信号 (38)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实验报告 1. 简介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移动通信系统的实验平台,探索移动通信技术原理和实际应用。移动通信是指在不受空间限制的情况下,通过移动通信设备进行无线通信的技术,广泛应用于方式、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 在本实验中,我们将使用SIM卡、方式和电脑组成实验平台,通过调试和实验,深入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实验目的 -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 掌握移动通信实验平台的搭建; - 学习使用SIM卡进行移动通信。 3. 实验内容 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 - SIM卡 - 方式

- 电脑 实验步骤: 1. 将SIM卡插入方式; 2. 打开方式的设置菜单,找到移动网络设置,并将方式连接到移动网络; 3. 在电脑上安装移动通信调试软件; 4. 连接方式和电脑,确保二者之间可以进行数据传输; 5. 打开移动通信调试软件,选择方式SIM卡,并进行一系列测试和调试。 4. 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使用SIM卡进行通信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我们可以观察到方式的移动网络信号强度、数据传输速度等指标,并将其记录下来。 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方式可以成功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数据传输速度较快、信号强度较高。 5. 实验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方式能够稳定连接到移动网络,并且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数据传输。 同时,我们还观察到移动网络信号强度会随着距离的增加而下降。这是由于移动通信系统的工作原理决定的,信号的传输和接收都会受到距离的限制。 6. 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成功搭建了实验平台进行测试和调试。实验结果表明,移动通信系统在现实应用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可以根据移动通信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开展更多的研究和应用。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移动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设计

系(部):电子与通信工程系专业:通信工程

长沙学院课程设计鉴定表

目录 1、概述 (4) 2、实训任务 (4) 2.1 设计内容 (4) 2.2 要求 (4) 3、实训基本原理 (4) 3.1 3GPP核心网原理 (4) 3.2 MSC Server系统结构 (5) 3.3 ZXWN MGW系统结构 (7) 3.4 电路域呼叫流程 (8) 3.5FDD LTE 原理及关键技术 (9) 4、实训设计 (9) 4.1 TD-SCDMA无线侧数据配置 (9) 4.1.1 TD-SCDMA无线侧数据配置步骤 (9) 4.1.2 TD-SCDMA无线侧数据配置结果 (10) 4.2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 (10) 4.2.1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步骤 (10) 4.2.2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结果 (10) 4.3 电路域MSCS网元配置 (10) 4.3.1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步骤 (10) 4.3.2 电路域MGW网元配置结果 (11) 4.4 FDD-LTE仿真软件实验 (11) 4.4.1 FDD-LTE仿真软件实验步骤 (11) 4.4.2 FDD-LTE仿真软件实验结果: (12) 4.5 长沙学院E-NODEB配置 (13) 4.5.1 长沙学院E-NODEB配置步骤 (14) 4.5.2 长沙学院E-NODEB配置 (17) 5、实训心得 (19) 6、参考文献 (19)

1、概述 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属于宽带CDMA技术,宽带CDMA进一步拓展了标准的CDMA概念,在一个相对更宽的频带上扩展信号,从而减少由多径和衰减带来的传播问题,具有更大的容量,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带宽,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与抗干扰能力,支持多路同步通话或数据传输,且兼容现有设备,WCDMA、CDMA2000与TD-SCDMA都能在静止状态下提供2Mbit/s的数据传输速率,但三者的一些典型技术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性能上也有所不同。 虽然3G在全球范围内还处于刚开始大规模部署阶段,但国际上对下一代通信技术(4G)的研发早已争先恐后地展开了。目前,业界公认的移动无线技术演进路径主要有三条:一是WCDMA和TD-SCDMA,均从HSPA演进至HSPA+,进而到LTE;二是CDMA2000沿着EV-DORev.0/Rev.A/Rev.B,最终到UMB;三是802.16m 的WiMAX路线。作为4G移动无线技术演进标准之一的LTE(长期演进技术)在未来的技术标准竞争中发展还是很大的,移动在4G方面是领先于联通和电信的。此次仿真软件的使用使我们更了解各网络的操作配置与维护。通过本实验,了解并熟知实际工程中设备安装选择的常用机框及主设备各板卡的安装位置。2、实训任务 2.1 设计内容 TD-SCDMA无线侧操作与维护,TD-SCDMA核心网CS域操作与维护,WCDMA、CDMA2000仿真软件操作,TD-LTE网络操作与维护 2.2 要求 能够正确设计移动通信网络设备各项配置参数,能正确操作移动网络设备 3、实训基本原理 3.1 3GPP核心网原理 3GPP网络在向全IP演进的过程中是逐步演进的,首先实现电路域的IP化,然后再逐步实现WCDMA全网络的IP化。 R4电路域:引入呼叫控制与承载分离的思想,将R99 MSC分为MGW和MSC Server R4分组域:与R99分组域相比没有任何变化 信令网关SGW在基于TDM的窄带SS7信令网络与基于IP的宽带信令网络之间,完成MTP3用户的传输层信令协议栈的双向转换 (SIGTRAN M3UA /SCTP/IP <=> SS7 MTP3/2/1)。 MSC Server功能:继承R99 MSC的所有电路域控制面功能,承载面的交换功能由MGW以多种承载方式实现;对外提供纯粹的信令接口;集成R99 VLR功能,以处理移动用户业务及CAMEL相关数据;对电路域基本业务及补充业务涉及的MGW中承载终端及媒体流的控制,是通过3G扩展的H.248协议来实现的;与其他MSC server间通过BICC信令实现承载无关的局间呼叫控制;支持MGW及自身的登记及故障恢复操作,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5G软件仿真实验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5G软件仿真实验 (1)实验名称 5G软件仿真实验 (2)实验目的 通过5G软件仿真实验,将通信系统仿真平台进行可视化操作,应用于教学场景,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通信过程,深化对通信具体实现的是何功能的理解。 (3)实验器材 信雅达5G仿真实训操作平台 (4)实验原理 5G仿真通过对Maassive MIMO的波束赋形进行建模,导入波束的方向图,计算相关的路损,计算出最小路径的波束,模拟5G的波束,所以5G的仿真相对4G 对地图和运算精度要求更高,仿真运算量更大。 5G终端分为NSA终端和SA终端,其中NSA终端一般为1T4R,SA终端为2T4R,单端口的发射功率为23dBm另外;5G在3.1.5GH2频段是TDD制式,需要配置上下行时隙。 (5)实验内容 一、网络规划环节 1、该环节完成容量规划计算工作,一共有4个必填项目,频谱效率,每个扇 区的下行容量,扇区数量和站点数量。 2、网络规划步骤完成之后需要选择“保存”按钮,不选择保存结果将无法进 行后续的任务操作,保存数据后无法进行修改。

二、工勘测量环节 1、该阶段两部分步骤工勘测量和拓扑配置,工勘测量部分根据任务的要求选 择对应的4K高清视频场景、无人车场景和智能电网场景。 2、选择正确的站点才能跳转到工勘报表的页面;根据勘察完成工勘报表的内 容。 三、设备安装环节 安装环节三个部分 1、安装前准备,选择安装所涉及的工具,并保存结果,需要选择最少8个工 具。 2、安装前开箱,选择正确的箱子完成开箱操作,丢弃破损、变形的箱子,完 成货物清点。 3、设备安装,分为机房安装部分和铁塔安装部分,铁塔安装部分完成AAU 设备的安装和设备连接线安装,机房安装部分完成BBU设备的安装和设备连接线安装。 机房安装环节 1、选择机柜安装BBU和电源模块,选择BBU机柜,安装机柜板卡和接地线。 2、选择交换板,完成传输光纤连接和GPS连接。 3、选择电源板,完成电源线连接,电源线连接到电源板卡和机柜的电源分配 模块对应的位置上。 4、机房部分安装完成后,需要进入铁塔安装,需要先保存机房安装结果,再 返回到铁塔界面后完成AAU的安装。 5、点击安装完成的AAU设备,完成电源线、接地线和光纤的连接,其中电源 线的连接会跳转到电源模块的接口连接,光纤的连接会跳转到BBU基带板的

(完整word版)通信原理学习心得

1.通过本次试验,我收获良多,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了解常用的移动通信系统.对系统的组成以及各部分的组成有了初步的了解,还熟悉了一般移动通信系统无线数字信令的基本概念,包括信令、数字信令帧结构及传输协议等概念.并且,通过学习,掌握了通信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各部分的作用及所发挥的作用,通过独立操作每一个实验步骤,学习并了解实验的相关原理。这次实验让我我对移动通信系统有了一个全局上的把握,并对我做实验前对移动通信的知识的加深与加强,同时锻炼了我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次试验我主要做的基于matlab的MSK调制解调.SK作为理论发展最成熟的调制方式之一,对其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大的意义,因此,我们选择了MSK调制方式做仿真研究。MSK的系统误码率较低,波形的振幅非常稳定,相移较小, MSK调制技术是数字调制技术中的重要技术,它的优点在于包络特性恒定、占据的射频带宽较窄、相干检测时的误码率性能较好。在MSK的基础上,GMSK提高了数字移动通信的频谱利用率和通信质量.所以我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还会继续认真学习关于msk的相关知识.也对我以后的移动通信的学习有一定的好处.Matlab是我们大二时学习的一种软件语言,这次的实验仿真也算是对matlab的复习与回顾。能够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和实践,真是没有想到的是matlab居然能够把解决移动通信的信号处理方面的问题。我希望我还是要感谢老师,给与我的各种指导,正是由于移动通信的理论知识才给了我们做实验的启蒙,我以后还会再去复习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实验的操作能力学会处理各种复杂的移动信号,为以后的毕业设计和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2.我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巩固并扩展了本专业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实现方法。我也了解了OFDM的相关知识,比如OFDM是一种特殊的多载波传输方案,它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调制技术,也可以被当作是一种复用技术。OFDM的接收机实际上是一组解调器,它将不同载波搬移至零频,在一个码元周期内积分,其他载波由于与所积分的信号正交,不会对这个积分结果产生影响。OFDM的高数据速率与子载波的数量有关,增加子载波数目能提高数据的传送速率。OFDM每个频带的调制方法可以不同,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OFDM适用于多用户的高灵活度、高利用率的通信系统OFDM。这是我这次做OFDM仿真的最后的收获,对我的学习有很深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第二版课程设计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第二版课程设计 1. 课程设计概述 移动通信原理系统及技术是通信工程专业的重要课程,主要涉及移动通信系统 的基础和应用知识。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实践,深入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场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设计内容 2.1 课程设计题目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题为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设计及性能仿真分析。通过构 建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并对其进行性能仿真和分析,深入理解和掌握LTE技术的核心原理和重要应用。 2.2 设计目标和要求 本次课程设计旨在: •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结构; •掌握LTE技术的核心原理和重要应用; •能够独立设计和实现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 •能够使用仿真软件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性能分析和优化。 2.3 设计步骤 课程设计的具体步骤如下: •系统需求分析: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分析要求,明确技术和性能指标。 •系统架构设计:设计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整体框架和系统架构。

•系统功能实现:根据系统架构和需求,依次实现移动通信系统各个模块的功能,如物理层信号生成和接收、MAC层协议实现、核心网和接入网协议实现等。 •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使用仿真软件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性能仿真和分析,包括信号质量、速率、干扰、系统容量等指标。 •系统性能评估和优化:根据仿真结果和实际性能需求,对移动通信系统进行性能评估和优化,包括参数调整、算法改进、信道优化等。 3. 课程设计成果 3.1 实验报告 每位同学需要根据课程设计的内容和步骤,撰写一份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实验目的和背景:介绍课程设计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系统需求分析:分析移动通信系统的需求和性能指标,并确定实验设计的要求; •系统架构设计:介绍基于LTE的移动通信系统的架构设计和技术实现方案; •系统功能实现:介绍各模块功能实现的方法和关键技术; •系统性能仿真分析:介绍使用仿真软件进行的性能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系统性能优化:介绍根据仿真结果进行的系统性能优化和改进; •总结和展望:总结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成果,对未来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移动通信原理 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移动通信原理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 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移动通信原理的实验学习,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并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搭建与方法。 2. 实验原理 移动通信是利用无线电波实现不同地点之间的通信。它主要涉及无线信号的传输和调制解调技术、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和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等方面。 实验中,我们将使用模拟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通过无线信道进行通信。移动通信系统中,终端设备通过调制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通过无线信道传输到基站设备。基站设备接收到信号后,通过解调将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并将信号传输到目标终端设备。 3. 实验步骤 本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搭建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包括模拟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的连接。

2. 配置终端设备和基站设备的通信参数,确保双方能够正常通信。 3. 进行实验,观察信号发送和接收的情况,并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数据,验证移动通信原理的有效性。 5. 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和讨论。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经过实验,我们成功搭建了移动通信实验平台,并完成了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实验数据表明,在合适的通信参数配置下,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正常工作,实现信号的传输和接收。 通过分析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移动通信原理的几个重要结论: 无线信道的传输特性对信号的传输有较大影响,合理的信道参数配置能够提高通信质量。 调制解调技术是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核心技术,能够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并进行传输。 无线传播模型的建立是移动通信系统设计的重要环节,能够帮助我们预测信号的传播效果和覆盖范围。 5. 实验与心得体会

《移动通信》实验

《移动通信》实验 移动通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学习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架构; 2、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各种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的测量 方法; 3、掌握使用测试仪器和软件进行移动通信系统测试的操作方法; 4、锻炼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 二、实验设备和软件 1、移动通信测试仪器:包括信号源、接收机、功率计等设备; 2、移动通信测试软件:如MATLAB、LabVIEW等; 3、计算机及相关配套设备。 三、实验内容 1、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架构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概述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 1.3 移动通信系统的三层架构

2、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指标和性能参数测量方法 2.1 信号质量评估指标测量方法 2.1.1 信号强度测量 2.1.2 信号质量测量 2.1.3 误码率测量 2.2 系统容量评估指标测量方法 2.2.1 覆盖范围测量 2.2.2 用户并发量测量 2.2.3 数据速率测量 2.3 功率和频率偏移测量方法 2.3.1 发射功率测量 2.3.2 接收灵敏度测量 2.3.3 频率偏移测量 3、使用测试仪器和软件进行移动通信系统测试的操作方法 3.1 信号源的操作方法 3.2 接收机的操作方法 3.3 功率计的操作方法

3.4 测试软件的使用方法 四、实验步骤 1、搭建实验环境并连接所需设备; 2、进行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和架构的学习; 3、根据实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试指标和性能参数; 4、使用相应的测试设备和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采集; 5、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并记录实验结果。 附件: 1、相关移动通信系统测试数据文件; 2、相关实验数据处理的MATLAB和LabVIEW程序。 法律名词及注释: 1、移动通信系统:指用于移动通信的设备和技术的集合,包括 无线信号传输、信号处理、数据交换等; 2、信号强度:用于表示无线信号强度的物理量,通常用dBm (分贝毫瓦)表示; 3、信号质量:用于表示无线信号质量的指标,通常包括误码率、信噪比等;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matlab 版实验)

《移动通信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移动通信技术(Mobile Communication)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考试) 适用专业:移动互联应用技术,通信技术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56 实验学时:8 学分:4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通信电子线路、通信原理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移动通信技术属于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组网技术有较为全面的理解,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的发送、传输与接收原理,分析并设计一些简单的移动通信系统,熟悉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当前移动技术发展现状及其发展趋势,掌握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知识、GSM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基站等内容。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了解移动通信技术基本原理、各种通信系统基本特点,掌握通信系统分析方法,熟悉通信系统组网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移动通信技术服务能力,能应用移动通信的原理与技术分析阐释常见移动通信方式中信息传输的发送与接收原理,应能分析设计一些简单移动通信系统,为移动通信系统的管理维护、研究和开发打下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能。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理论授课方式为课堂讲授和多媒体辅助演示,实验采用Matlab仿真。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移动通信简介 1、掌握移动通信的定义、特点、分类、工作方式、系统组成、多址技术、组网技术。 2、熟悉蜂窝通信技术及其信道配置、信令。 3、理解移动通信中的越区切换和位置管理。 第二章移动通信的传输信道 1、掌握移动通信的电波传播特性。 2、了解移动信道的特征,能够进行电波传播路径损耗预测。 3、熟悉分集接收技术,掌握噪声及其干扰分析有关内容。 第三章 GSM移动通信系统

td lte技术原理

td lte技术原理 TD-LTE技术是一种通信技术,其原理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时间分割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 TDM) TD-LTE利用时间分割多址技术,将时间分成多个时隙,不同 用户在不同的时隙内传输数据。通过时间的划分,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并行传输,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 2. 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FDM) TD-LTE采用频分多址技术,将可用的频谱资源划分为多个频段,每个频段被分配给不同的用户进行数据传输。通过频率的划分,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分离传输,避免互相干扰,提高系统的容量和性能。 3. 空分多址(Space Division Multiplexing, SDM) TD-LTE利用空分多址技术,通过天线波束成形和多天线信号 处理,将同一个时隙内的数据在空间上进行分离传输。通过空间的划分,实现不同用户之间的独立数据传输,提高系统的容量和数据速率。 4. 自适应调制与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 Coding, AMC)TD-LTE根据信道质量的变化,采用不同的调制和编码方式进 行数据传输。在信道质量好的时候,采用高阶调制和编码,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在信道质量差的时候,采用低阶调制和编码,保证数据的可靠传输。 5. 多天线技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TD-LTE利用多天线技术,通过在基站和终端之间增加多个发射和接收天线,实现多信道的数据传输。通过多天线的利用,可以同时传输多个数据流,提高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 通过以上原理的综合应用,TD-LTE技术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高容量通信和较好的覆盖性能,使得移动通信系统在大容量和高速率的应用场景下具备更好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td-lte的基本原理

td-lte的基本原理 TD-LTE(Time Division-Long Term Evolution)是一种基于时分复用的长期演进技术,是4G LTE(Long Term Evolution)技术的一种变种。它是由中国电信领导的联合团队制定的国际标准,旨在提供更快速、更稳定的移动通信服务。 TD-LTE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时分复用技术将无线信号分成不同的时间片段进行传输。在TD-LTE系统中,基站将可用的频谱资源划分为不同的时间片,并为不同的用户分配不同的时间片。这样,多个用户可以在同一频段上同时进行通信,而不会相互干扰。 具体来说,TD-LTE系统的基站会根据用户的需求和当前网络负载情况,动态分配时间片给每个用户。每个用户在自己的时间片内发送和接收数据。由于每个用户的时间片是分开的,所以不同用户之间的通信不会发生冲突,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和效率。 TD-LTE系统还采用了自适应调制和编码技术,根据信道条件的变化,动态地选择合适的调制和编码方式。这样可以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同时,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 除了时分复用和自适应调制编码技术,TD-LTE还采用了多天线技术(MIMO)和空间复用技术,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容量和覆盖范围。MIMO技术利用多个天线发送和接收信号,通过信号的分集和多径传播效应,提高了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速率。空间复用技术则通

过将同一频段的信号在空间上进行分离,进一步提高了系统的频谱效率和容量。 总的来说,TD-LTE通过时分复用、自适应调制编码、多天线和空间复用等技术手段,实现了高速、高效的移动通信。它不仅可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移动数据需求,还能够提供更稳定和可靠的通信服务。随着TD-LTE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我们相信它将在未来的移动通信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用户带来更好的通信体验。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

综合实验报告LTE仿真实验 实验目的: 通过LTE仿真实验,研究和评估LTE系统的性能,包括吞吐量、延迟、覆盖范围等参数,以便优化系统设计及性能提升。 实验原理: LTE(Long Term Evolution)是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用于提供 高速数据传输、低时延和广域覆盖等特性。在LTE系统中,主要包含了无 线接入网络(RAN)和核心网络。RAN包括基站(eNodeB)和用户设备(UE),核心网络包括SAE(System Architecture Evolution)网络。 实验中,通过搭建仿真模型,模拟无线信道传输,并根据模拟结果评估系 统性能。 实验步骤: 1.设定仿真参数:包括系统带宽、载波频率、传输模式等。根据实际 需求选择合适的参数进行仿真。 2.生成基站和用户设备:根据设定的参数生成虚拟基站和用户设备, 模拟真实LTE网络场景。 3. 生成信道模型:选择适当的信道模型,如AWGN(Additive White Gaussian Noise)等,进行信道仿真。 4.进行数据传输:根据设定的传输模式,模拟数据在信道上的传输过程,记录传输的吞吐量和时延等性能指标。 5.进行覆盖范围测试:通过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评估LTE系统的覆 盖范围。

实验结果: 通过对LTE系统的仿真实验,得到了以下结果: 1.吞吐量:在不同载波频率和系统带宽条件下,系统的吞吐量在一定 范围内变化。随着载波频率和带宽的增加,吞吐量也相应增加。 2.延迟:通过模拟数据在信道上传输过程中的时延,得出系统的平均 延迟,延迟主要和传输距离、信道质量等因素有关。 3.跨区干扰:在LTE系统中,会存在跨区干扰的问题。通过信道仿真,评估系统的抗干扰能力,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案。 4.覆盖范围:通过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模拟系统在不同覆盖范围下 的性能表现。评估系统的覆盖范围和边缘效应。 实验总结: 通过LTE仿真实验,对LTE系统的性能进行了评估和研究。实验结果 证实了LTE系统在高速数据传输、低时延和广域覆盖等方面的优势,并为 系统的优化提出了相应建议。同时,实验也验证了信道模型的重要性,合 适的信道模型可以更准确地模拟真实环境下的LTE系统性能。实验中,还 发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如跨区干扰和边缘效应等,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进 一步研究和优化。综上所述,LTE仿真实验为LTE系统性能评估和优化提 供了重要参考。

TD-LTE通信

TD-LTE 目录 1 TD-LTE的发展历程 (1)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1)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2)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2) 1.4 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 (2) 2 TD-LTE简析概述 (2) 2.1 TD-LTE概念 (2) 2.2 TD-LTE的特点 (3) 2.3 TD-LTE的优缺点 (3) 2.3.1 优点 (3) 2.3.2 缺点 (4) 2.4 TD-LTE规模试验需关注的五个问题 (4) 2.4.1 2.6GHz频段覆盖性能 (4) 2.4.2 同频组网性能 (4) 2.4.3 多天线选择 (4) 2.4.4 TD设备向TD-LTE升级 (5) 2.4.5 TD-LTE和TD共天馈方案 (5) 3 TD-LTE:中国创造走向世界 (5) 4 TD-LTE的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7) 总结 (7) 参考文献 (7) 1 TD-LTE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现如今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已开始逐步完善。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我国采用的主要是TACS制式,即频段为890~915MHz与935~960MHz。第一代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TD-LTE软件仿真实验

《移动通信原理与技术》TD-LTE软件仿真实验 一、实验名称 TD-LTE软件仿真 二、实验目的 1.了解并熟知实际工程中设备安装选择的常用机框及主设备各板卡的安装位置 2.正确掌握并给BBU设备连接电源,学习并掌握BBU设备数据传输线的连接方法,DEBUG线的连接方法,掌握BBU是怎样与GPS相连接的,RRU设备的安装 RRU 设备的电源接入以及天线与RRU的连接,掌握LMT配置方法,以及数据配置。 三、实验器材 计算机、虚拟机oracle vm virtualbox、仿真软件ZXSDLVBOX 四、实验原理 LTE技术,即是我们通俗的称其为 3.9G技术,英文缩写是Long Term Evolution,意味着是3G向4G演进的主流技术,也是TD-SCDMA技术的后期演进技术。该技术具有很强的数据下载能力,最高能达到100Mbps,该技术主要以OFDMA多址接入和MIMO多天线为基础,是一个能够大幅度提高用户的传输速率,同时还能满足更低的传输时延,对于传统的容量和覆盖技术也是大幅度的提高,并且优化了网络架构,运营费用也直线下降,采用了更大的载波带宽,是一个以优化分组数据域业务传输为最终目标的新代移动通信标准。 五、实验方法 一、机柜的安装及设备板卡安装

1.进入仿真软件虚拟机双击桌面图标; 2.启动虚拟机,点击“启动”; 3.双击虚拟机桌面图标“ZXSDLVBOX”进入我们的TD-LTE仿真软件; 4.输入TD-LTE仿真软件ID号码“0000”点击“Login”; 5.进入如下图界面。“eNodeB Commissioning”是对eNodeB 进行调试“Column Modular; 6.单击“eNodeB Commissioning”选择配置的模式; 7.选择无线标准。单击“Radio Standard Plan”选择无线标准“TDD”; 8.单击右侧下拉菜单,选择“数据备份与恢复”; 9.单击“Restoration”选择恢复空数据; 10.增加BBU机架,点击右侧“New Create Cabinrt”新增BBU机架以及场景。 11.单击机架上面的“小手”标志进入机架,对设备进行添加; 12.新增的BBU机架里面我们需要增加BBU类型“ZXSDR BS8200”增加电缆桥架“Cable tray”增加电源模块“DCPD4”增加方式直接拉拽至机架里面增加好后的机架; 13.配置BBU,双击机架里面的BS8200,进入BBU对BBU进行配置增加; 14.增加BBU的单板,需要增加我们的电源接入板“PM”告警监控板“SA”时钟控制板“CC”业务板“BPL”。 二、连接BBU电源模块 1.对BBU进行电源接入,首先进行保护地线增加单击如下图机框左边“小手接地图标”这儿有5大类电缆1、传输电缆“Transmission cable”2、电源线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