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林双竹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

(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

(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

(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小肠肾膀胱尿

大肠

健脾方:四君子汤

2、脾主升清:(1)脾具有将水谷精微上输至心肺头目乃至全身进而发挥滋润濡养

作用

(2)维持脏腑位置的恒定,防止内脏下垂。

清气

补中益气汤

枳壳:理气

桔梗:便秘,平衡中焦之气

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主统血:具有统摄血在脉中运行,防止其益于脉外的作用

4、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思:过思伤脾

在液为涎:脾气虚多涎

口水中质地清稀的

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宿食:口臭

脾喜燥恶湿,胃喜湿恶燥

解剖

别称:

将军之官,刚脏(功能容易亢进)。

1、肝主输泄:

“司输泄者肝也,主封藏这,肾也”朱丹溪

(1)肝具有疏通,调畅全身气机,防止局部发生阻滞的作用

a、调畅气机不足肝郁气滞痰气交阻于咽喉

气郁化火太过:肝气上逆

b、促进血、津液运行

c、调畅情志

d、促进脾胃的纳运功能

不及

太过肝胃不和

肝脾不和

e、疏利胆汁

“肝之余气”

三金汤:金钱草,海金砂,鸡内金

f、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的月经

二、肝藏血肝体需肝血滋养

a、贮藏血液荣养外周组织:爪、指甲、目、筋

制约肝阳

体阴而用阳养肝血:当归、白芍、枸杞子

b、调节血量

"人卧则血归于肝"

"人动则血运于诸经

人静则血归于肝"

c、防止出血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开窍于目

在体合筋,其化在爪

一、概述

1、解剖

2、别称:作强之官,先天之本,气之根,水脏

(二仙汤:治疗女性不孕)

(二)功能

1、肾藏精:肾具有贮藏、封藏人体精气的作用

广义:泛指人体内的一切精微物质,包括气、血津液、水谷精微等(1)精

狭义:肾精

(2)肾中精气来源:

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

水谷精气+脏腑之精

(3)功能: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使人体逐步具备生殖功能

天癸:肾气充盈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主管人体的生殖功能

外象:齿、骨、发

腰为肾之府

(4)肾精:肾中所闭藏之精气

肾气:肾中所闭藏之精气发挥的功能

肾阳:

肾阴:

肾精不足:生长发育迟缓,性功能减退

肾气不足

二、肾主水:肾具有主管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

蒸腾

a、肾尿液的生成排泄有直接关系

汽化

b、肾主水功能是人体水液代谢的根本动力

三、肾主纳气:摄纳,肾具有摄纳由肺吸入的清气,使呼吸维持一定的深度,防止呼吸表

浅的作用

紫河车:纳气

肾的形窍志液

1、在志为恐:

2、在液为唾

3、主骨生髓,其华在发斑秃、何首乌、生草梢

4、肾开窍于耳耳聋左磁丸大补阴丸

minjianm@https://www.doczj.com/doc/5c16651813.html,

iami007gjy@https://www.doczj.com/doc/5c16651813.html,

刀豆子,大黄,养肾阴止泻

六腑

传化水谷,实而不满,以通为用

一、胆中精之府

1、贮存排泄胆汁

2、胆主决断

二、胃

1、受纳腐熟水谷口臭:宿实积滞煅瓦楞

2、以降为和

3、喜润恶燥,和脾相反

三、小肠

1、受盛化物:

2、泌别清浊:小肠主液利小便而实大便

车前草

四、大肠

1、传化糟粕

2、大肠主津

3、吸收水分

五、膀胱州都之官

1、贮存尿液

2、排泄尿液导赤散

六、三焦

1、通行元气

2、运行水液的通道

上焦如雾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中焦如沤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下焦如渎沟渠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温肾阳:紫石英,阳起石

奇恒之腑

一、脑

脑为髓海,原神之腑

二、女子胞

1、功能:产生月经,孕育胎儿

2、生理联系

(1)天癸

(2)冲任

冲为血海

(3)心、肝、脾

脏腑关系

脏与脏的关系

一、心与肺

生理:心主血脉肺朝百脉

心血淤阻肺起雍滞

二、心与脾

1、生理上:心主行血脾主统血

心主一身之血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2、病理上:心脾两虚脾气虚气血生化乏源心气虚

归脾汤:心脾两虚归脾丸(三十妇女丸)

三、心与肝

1、生理上:心藏神肝主疏泄

心主行血肝藏血肝主疏泄

2、病理上:心肝血虚

虚则补其母,实则泄其子

心肝血瘀

心肝火旺淡竹叶、黄连:泻心火

毛茛:生津

四、心与肾

1、生理上:水火既济(心肾相交)

2、病理上:心肾不交:上盛下虚

交泰丸:肉桂(温肾阳)、黄连

五、肺与脾

1、生理上:

(1)气的生成:肺主一身之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2)水液代谢:肺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

2、病理上

脾肺气虚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六、肺与肝

生理上:气机条畅方面

肺气主降肝气主升

病理上:

肝火犯肺:面红、目赤、两斜部胀痛、咳血(痰中带血)

七、肺与肾

生理上:肺司呼吸(肺为气之主)

呼吸:

肾主纳气(肾为气之根)

水液代谢方面:肺通条水道(肺为水之上源)

肾主水(水脏)

金水相生(一般指阴)

病理上:肺肾气虚

肺肾阴虚

气虚+寒象=阳虚

八、肝与脾

生理上:肝主疏泻脾统血

肝藏血脾主运化

病理上:肝旺乘脾(胸闷善太(叹)息)

土壅木郁

九、肝与肾

生理上:肝肾同源(精气、乙癸)

肝主疏泄肾藏精(藏泄互制)

肝阴肾阴

精血两亏、肝肾阴亏

养肝阴:黄精、玉竹

十、脾与肾

生理上:后天之本、先天之本

脾主运化肾主水

病理上;脾肾阳虚

脏腑之间的关系1、脾与胃脾运、胃纳

水谷纳运相得

气机升降相因

阴阳燥湿相济

2、心与小肠

结构上: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

生理上:心阳必须下移小肠帮助小肠泌别清浊

小肠泌别清浊脾化生气血养心病理上:火热之邪的传导

3、肺与大肠

手太阴肺经,手太阳大肠经

肺气不足肃降大肠传导

肺热壅盛灼伤阴液

大肠传导肺肃降

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 (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

(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 (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小肠肾膀胱尿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 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 《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 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考试大网站收集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 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中医藏象学说重点总结 1.藏象,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及与 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2.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 3.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在经络学说中, 心包亦作为脏,故又称“六脏”)。 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 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4.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 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 如《素问·五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5.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故称之。 6.心的生理功能 (1)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道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和滋润作用。 心主血脉包含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 心主血是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 心主脉,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的舒缩,使脉

道通利,血流通畅。 (2)藏神又称主神明或主神志,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的作用。 人体之神,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是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7.心的生理特性 ①心为阳脏而主通明生理上心脏必须保持强大的阳气,才能温运血脉,振奋精神,温煦周身。 ②心气下降 心火在心阴的牵制下合化为心气下行以温肾,维持人体上下协调。 8.肺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藏象学说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习题:藏象学说 一、A1 1、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藏神和血液运行 D、运化和调节血量 E、疏泄和防止出血 2、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3、对藏象学说“象”的认识,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的外在现象 B、指五脏生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C、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D、指五脏病理系统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E、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4、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

A、以五脏六腑为中心的整体观 B、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C、五脏者,实而不能满 D、六腑者,满而不能实 E、以上都是 5、藏象学说的形成基础,以下哪项不正确 A、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认识了内脏的一些机能 B、长期对生活实践的观察总结,了解了脏腑的一些机能 C、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使藏象理论系统化 D、临床经验大量积累,丰富并完善了藏象理论 E、古代解剖学知识的积累,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6、对脏腑精气阴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脏腑之精是一身之精在脏腑的分藏 B、脏腑之气是由脏腑之精化生的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 C、脏腑之阴气能够抑制、宁静脏腑功能,减缓新陈代谢 D、脏腑之阳气能够兴奋、推动脏腑功能,加速新陈代谢 E、脏腑之精推动和调控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是脏腑生理功能得以发挥的动力 7、五脏六腑的病理特点及治疗原则是 A、脏病多虚,五脏宜补 B、脏病多实,五脏宜泻

中医基础理论辅导:藏象学说概述

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藏象”一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帝曰:藏象何如?……。”藏,是指藏于躯体内的脏腑组织器官[如图所示];象,是指表现于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如图所示]。王冰注释说:“象,谓所见于外,可阅者也。”即是说,脏腑虽然藏于体内,但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有征象表现于外。所谓藏象,即指藏于体内的脏器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故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藏象。”藏象学说,即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脏腑系统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诊断治疗规律的学说。藏象学说认为,人体各脏腑虽然深藏于体内,难以进行直观观察,但这些脏腑通过经络系统与体表的某些组织器官相互联系。内脏有病,与之相应的体表组织器官可出现异常反应,出现各种症状和体征,如舌象、脉象等。临床上,通过观察这些病理现象,根据它们与人体脏腑的联系,来推断内部脏腑的病变,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上的依据。正如朱丹溪所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必形诸外。”藏象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藏象学说形成的基础藏象学说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在我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医著《黄帝内经》中,藏象学说即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理论。其理论和认识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早期的解剖实践早在远古时期,人们通过宰杀猎物及解剖战后的尸体,即对动物及人体内部器官进行了早期的观察。随着医药活动的开展,人们迫切需要了解人体内部器官的部位与形态,因此,人们对人体器官的观察成为比较自觉的行动,并力求和医疗实践结合起来。《内经》时代,解剖人体已是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如《灵枢·经水》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皆有大数。”在《灵枢·肠胃》中,还详细地描述了胃肠的形状、容量、位置、长短等。如其中记载的食道与肠的长度的比,与现代解剖学相差无几。《难经》中对很多脏腑的部位形态,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宋代的《欧希范五脏图》及杨介的《存真图》等,则是解剖学方面的专著。明代医家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对人体内脏也进行了形象的描述。而清代医家王清任,亲自解剖尸体,潜心研究数十年,著《医林改错》一书,纠正了古人的某些错误。可以看出,正是这些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藏象学说的形态学基础。 2.长期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总结应当指出,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形成,主要来源于对人体脏腑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的观察与总结。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细致地观察了人体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并联系当时的解剖知识,即对人体的脏腑器官及其功能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对其相互关系有了较深刻的理解。例如,通过解剖观察,发现心位于胸中并与脉管相连。又观察到,血液是在经脉内不停流动着,并且与心脏搏动有着内在联系。如果心跳停止,则血液也就不再流动,神志亦就很快丧失,从而形成了“心主血脉”、“心主神志”的理论。再如感冒,由于皮肤汗孔开合失常而见无汗,并见鼻塞,咽喉疼痛,咳嗽等症,并可影响及呼吸之通畅,从而发现皮毛、鼻、喉、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经过长期的观察与验证,因而形成了“肺主呼吸”、“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喉为肺之门户”等理论概念。 3.反复医疗实践的验证古人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观察到某些病理现象与相应的脏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而调整某些脏腑的功能,又往往可使病理反应消失,因而分析这些病理现象与治疗效应的对应关系,即可以反证机体某些脏腑的生理功能。如进食某些动物的肝脏或从治肝入手,可治疗某些眼疾,从而得知肝与目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形成了“肝主目”的理论概念。又如,发现某些补肾药可以加速骨折的愈合,因而认识到肾的精气有促进骨骼生长的作用,又得出“肾主骨”之理论。应指出,

中医基础理论(3.25)--藏象-肾

【藏象—肾】习题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5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的答案) 1.与肾相表里的是: A.胆 B.膀胱 C.大肠 D.三焦 E.小肠 2. 肾中所藏之精的来源是: A.先天之精气 B.后天水谷之精气 C.自然界清气 D.先天之精气和自然界清气 E.秉受于先天并受后天精气滋养 3.与机体生长发育生殖最密切相关的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脑髓 4.判断机体生长发育状况的客观标志是:A.皮、肉、骨 B.筋、骨、脉 C.齿、骨、发 D.面、舌、耳 E.呼吸、心率、脉搏 5.促进性腺发育成熟和维持生殖机能的物质是:A.肾精 B.元气 C.肾气 D.肾阳 E.天癸 6.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是: A.肾中精气 B.水谷精微 C.天癸 D.先天精气 E.自然清气

7. 不孕不育、精神萎靡、健忘失眠主要属于: A.肾精不足 B.肾气不充 C.肾阳虚衰 D.肾阴亏虚 E.肝血不足 8. 阴阳偏衰以下列哪脏为根本? A.脾 B.肺 C.肝 D.心 E.肾 9.“命门之火”实际上指: A.心阳 B.肾阳 C.肝阳 D.脾阳 E.胆火 10.“命门之水”实际上指: A.肝阴

B.心阴 C.肺阴 D.肾阴 E.脾阴 11. 与水液代谢关系最密切的是: A.心 B.肝 C.脾 D.肺 E.肾 12. 与肾主水液有关的是: A.肾精的作用 B.肾气的作用 C.肾阴的作用 D.肾阳的作用 E.以上均非 13.“胃之关”是: A.心 B.肾 C.脾

D.肝 E.肺 14. 下列哪组脏腑功能失调最易聚湿生痰? A.肺心肾 B.肺心脾 C.心肝脾 D.心肝肺 E.肺脾肾 15.维持呼吸的深度需哪脏的功能? A.肝 B.肺 C.肾 D.脾 E.心 16.“骨之余”是指: A.齿 B.髓 C.发 D.爪 E.筋

中医基础理论 藏象练习题

中医基础理论藏象练习题 一、A1 1、中医学认为与女子胞关系密切的脏腑是 A、心、肝、脾、肾 B、胃、肝、脾、肾 C、心、肝、脾、肺 D、心、肝、脾、胆 E、肺、肝、脾、肾 2、在中医学中,被称作“孤府”的是 A、脑 B、三焦 C、膀胱 D、胆 E、女子胞 3、具有“髓海”之称的是 A、骨 B、脊椎 C、脑 D、肾 E、脉 4、脑主司感觉运动,有赖于 A、脑髓充养 B、营血充养 C、肾精充养 D、肝血充养 E、脾精充养 5、“人之记忆,皆在脑中”的说法出自 A、《本草纲目》 B、《灵枢》 C、《素问》 D、《内经》 E、《本草备要》 6、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运化和调节血量 B、疏泄和防止出血 C、化生和贮藏精气 D、受盛和传化水谷 E、藏神和血液运行 7、藏象学说认为,人体的中心为

C、奇恒之腑 D、心 E、脑 8、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 A、化生和贮藏精气 B、受盛和传化水谷 C、藏神和血液运行 D、运化和调节血量 E、疏泄和防止出血 9、既属于六腑,又属于奇恒之腑的是 A、肝 B、胆 C、脑 D、髓 E、女子胞 10、区分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的最主要依据是 A、分布部位的不同 B、解剖形态的不同 C、功能特点的不同 D、阴阳属性的不同 E、表里联络的不同 11、关于胆的说法叙述错误的是 A、胆贮藏胆汁 B、胆排泄胆汁 C、胆生成胆汁 D、胆主决断 E、胆为中正之官 12、与胆经相表里的经脉为 A、肝经 B、肾经 C、胃经 D、大肠经 E、心经 13、既为奇恒之腑又被称为六腑之一的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心包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小肠主液 B、大肠主津 C、胃主通降 D、肾喜燥 E、肾为水脏 15、“主津”的腑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16、六腑中“太仓”所指的是 A、小肠 B、三焦 C、脾 D、大肠 E、胃 17、下列关于胃的说法错误的是 A、胃主通降 B、胃以升为主 C、胃为“水谷气血之海” D、胃为“太仓” E、胃主腐熟水谷 18、临床上“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理论依据是 A、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 B、大肠传导糟粕 C、膀胱排泄尿液 D、肾主气化水液 E、三焦通行水液 19、“主液”的腑是 A、胆 B、胃 C、小肠 D、大肠 E、膀胱 20、具有“水之上源”之称的是 A、肾 B、脾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第三章藏象 藏——藏于体内的内脏。 象——是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一.定义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 藏象学说: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内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 二.五脏:心、肝、脾、肺、肾。 共同的功能:贮藏精气,形态都是实质性器官 内脏的内容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形态:中空的器官 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功能象藏形态象府 三.内脏分类的依据 根据功能的不同 把内脏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府。根据形态的不同 四.藏象学说的形成 形成年代:春秋战国时代,标志:《黄帝内经》 ①古代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基础 三个方面②长期的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 ③反复的医疗实践

五藏象学说有何特点? 1.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2.详于脏略于府 3.详于功能略于解剖 4.中医学的内脏不仅是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病理的概念。 五脏 (一)心 在胸中偏左在五行属火与小肠相表里。 心主血脉 功能 心主神志 心主血脉 心动力推动血液运行 心脏搏动 血营养物质 脉血液运行的通道 心主血脉:是指心脏搏动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发挥营养作用。心脏的正常搏动主要依赖于心气 心气充沛 血液运行的三大要素血液充盈 脉管通利

脉象和缓有力 心气充足 血(液)运(行)正常 *生理面色红润光泽 血液充盈 但以脉管通利为前提条件 心慌气短 心气无力脉象无力 血行障碍 *病理心血不足─面色淡白 胸部刺痛 心脉瘀血口唇青紫 脉涩 心主神志 ①广义: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神 ②狭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 心主管人的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精神振奋生理:心主神志正常————————————神志清楚 反应灵敏 思维敏捷 记忆力强

2021年中医藏象学之五脏六腑学说笔记

中医五脏学说 欧阳光明(2021.03.07)林双竹 心 (一)亚洲人正常面色: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蜡黄:1、肝功能不好2、心血需 (二)心主血脉功能 四个表象正常异常 面色红润有光泽鲜红或淡白 舌色淡红舌,薄白苔舌尖红白腻 脉象均匀和缓有力无力结代脉温脉 心胸部感觉舒畅胸闷心悸心慌胸痛 心悸是心血虚,脉细是心气虚 神 1、主宰 2、道、规律 3、人体的生命活动及外在表现 (三)形窍志液 在志为喜:喜则气缓 在液为汗:激动紧张时出汗 在体合脉:脉象主要反映的还是心的功能 其化在面:华:花,华彩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心主神明功能是否正常的外在表现 正常不正常 精神振奋萎靡或兴奋过度,狂躁 意识清晰模糊,昏迷 思维敏捷,灵敏迟钝健忘 睡眠安然入睡失眠多梦 肺 (一)别称肺为娇脏水上之源,相傅之官(二)肺的特点 运动方式 气,津液代谢,向上向外布散全身经吸清呼浊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宣发:肺气向上向外的运动方式,呼浊 肃降:肺气向下向内的运动方式,吸清 向下向内输送侄肾,膀胱全身血都会聚于肾(饮食---胃----脾----肺---全身) (三)功能 1、主气,司呼吸 主一身之气 (1)生成后天的精气,中气的生成和肺有关(2)气机胸闷、腹胀 2、通调水道

3、肺朝百脉 (1)朝向,汇聚 (2)潮,推动 经吸清呼浊 将富含清气的血液输向全身 4、肺主治节 (四)形窍志液 在志为悲 在液为涕(正常的涕) 百合、梨养肺阴。 在体和皮,其华在毛 开窍于鼻 细辛,辛夷花,黄芪防己汤 脾 别称: 仓禀之官,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功能: 1、脾主运化:脾将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将其输送至全身的作用 (1)运化水谷 (2)运化水液 饮食物 胃脾肺汗

藏象学说详解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第二节五脏 ●第三节六腑 ●第四节奇恒之腑 ●第五节脏腑之间的关系 1、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 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 4、脏腑之间的关系 5、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 ●“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帝曰:藏象何如?” ●藏象,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及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藏象的概念涵有“藏”和“象”: ●藏──是藏于体内的内脏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 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象──五脏系统的外在现象和比象。其含义有二: ●①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 ●②五脏系统与外在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及的比象。 ●“藏”与脏器的概念不同。 ●“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中医学的整体观察和“以象测藏”的认识方法,决 定了“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 ●脏器,是西医学的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的器官。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 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一)古代的解剖学知识——藏象理论的形态学基础,并认识了内脏的某些功能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藏象理论的说理工具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 ●(一)五脏精气阴阳的涵义 ●1、五脏之精 ●“五脏六腑之精”一词源于《素问·上古天真论》,简称“脏精”,是指五脏所 藏的具有濡养、滋润和支撑本脏及其附属组织等作用的液态精华物质,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二者相合化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脏,则为五脏之精。 ●心精:以与心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心。 ●肝精:以与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贮存于肝。 ●肺精:由脾传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轻清部分组成,靠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上濡头 面诸窍,外“输精于皮毛”。 ●脾精:即为水谷之精,输布到其他四脏,化为该脏之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