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物理校本课程教材《身边的物理学》

物理校本课程教材《身边的物理学》

物理校本课程教材《身边的物理学》
物理校本课程教材《身边的物理学》

校 本 课 程 教 材

(物理科)

(

(

{

古柏小学 物理组 编著

身边的物理学

目录

第一课、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堂教学------------------(3)

第二课、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10)

第三课、江河大堤与水库大坝-----------------------------------(13)第四课、体育中的物理------------------------------(16)

第五课、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23)第六课、电饭锅工作原理及保养常识----------------------------(30)¥

第七课、微波炉的工作原理-----------------------------------------(33)第八课、了解冰箱的构造---------------------------------------------(42)

第一课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常见的有普通载重自行车、轻便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童车、赛车、电动自行车等.它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下面分别介绍自行车的有关原理和其中涉及到的相关物理知识。

\

(一)自行车的有关原理

一、车体设计原理

)

A:手把连接前轮的转向机制是轮

轴的运用,一般女装车手把大多比较

宽,就是因为把“轮”的半径加大,可以

更省力,骑起来很优雅.

B:剎车把手是一个简单的杠杆,使用者用很小的力就可对剎车片产生很大的压力.

C:前剎片是利用摩擦力使车轮减

速,同时在接地点产生向后的摩擦力来

使车体减速.以前轮夹式剎车和传统后

轮轴心的盘式剎车来比较,对同样大小

的剎车压力而言,前者因力臂较长,会

比后者有较大的力矩,效果较佳.

D:接地的轮胎也是靠摩擦力使车子前进,剎车也是同样道理.

E:轮轴中央用滚珠轴承加黄油来减少摩擦,提高传动效率.F:踏板是轮轴的运用.

G:前后齿轮是利用链条传动的

齿轮系统,因为前大后小,所以费力

而省时,可以把车子加速到很快.

H:后齿轮传动给后轮是一种作

用力施在轴上的轮轴系统.

{

I:有些座垫下方是以弹簧为避震器,是弹簧在日常生活中除了做为弹簧秤外,另一大用途.

J:新型自行车有些装上油压避震器,是帕斯卡原理的运用.二、为何自行车刚骑动时手把会不自觉转动

自行车基本上是两点着地,骑动时可以不倒下是因为两轮滚动时产生水平方向的角动量;当车子几乎静止时角动量消失了,

质心要通过底座(人和车体在地面的投影)的机会非常少,不可避免就要倒下,此时若转动手把就会产生垂直方向的角动量,使车子保持平衡,这点和飞盘转动时可以保持平稳飞行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因为转动不是很完整,方向又一再改变,所以一般不能撑很久.三、变速原理

设前齿轮半径a、后齿轮半径b,a/b的比值愈大,可以愈省力,但省力一定较费时,所以车骑得不快,一般在起动时会把a/b 调小一点,比较容易克服最大静摩擦力,之后再把比值变大.一辆十段变速的自行车有两个不同半径的前轮,后面有五个,以共有十种组合.

四、剎车原理

从运动学的角度来看,急剎车车子可能向前翻倒.先考虑前轮剎死的情形:此时以前轮着地点为支点,因车子有向前的惯性(人车的质心明显在支点右上方),很容易有向前翻的情形发生;那后轮剎车的情形又如何呢如果后轮剎死了车子的惯性一样向前,但此时前轮对地面的压力会增大,相对减少后轮的下压力,所以翻车的机会较少,当然若是向前的惯性实在太大,车子一样会以前轮为支点旋转而使后轮会上跷.

综合以上可知:自行车最好不要单独剎前轮,若只有一个剎车系统应装在后轮,当然两轮一起剎车最理想.不论用那一轮剎车,前轮的下压力一定会增大,后轮的一定减少,所以前轮的剎车摩擦力比后轮的大.所以在机车或汽车上,效果较佳(当然也较贵)的碟式剎车装在前轮,后轮再装鼓式剎车,此即常在汽车

广告中听到的”前碟后鼓”,但注意使用的前提是前后剎车一定同时作用,以免翻车.

(二)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

图1和图2是两种常见的自行车,在其中涉及到很多物理知识,包括杠杆、轮轴、摩擦、压强、能量的转化等力学、热学及光学知识,下面具体来分析一下.

一、力学知识

1.摩擦方面

(1)自行车车轮胎、车把套、脚踏板以及刹车块处均刻有一些花纹,增大接触面粗糙程度.增大摩擦力.

(2)车轴处经常上一些润滑油,以减小接触面粗糙程度,来减小摩擦力.

~

(3)所有车轴处均有滚珠,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转动方便.

(4)刹车时,需要纂紧刹车把,以增大刹车块与车圈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大摩擦力,

(5)紧蹬自行车前进时,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前,是自行

车前进的动力,前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向后,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自行车靠惯性前进时,前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方向均向后,这两个力均是自行车前进的阻力.

2.压强方面

(1)一般情况下,充足气的自行车轮胎着地面积大约为S=2×10Cm×5cm=100×cm2,当一普通的成年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F=(500N+150N)=650N,可以计算出自行车对地面的压强为×104Pa.

(2)在车轴拧螺母处要加一个垫圈,来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3)自行车的脚踏板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脚的压强,

(4)自行车的内胎要充够足量的气体,在气体的体积、温度一定时,气体的质量越大,压强越大.

,

(5)自行车的车座做得扁而平,来增大受力面积,以减小它对身体的压强.

3.轮轴方面

(1)自行车的车把相当于一个轮轴,车把相当

于轮,前轴为轴,是一个省力杠杆,如图3所示.

(2)自行车的脚踏板与中轴也相当于一个轮

轴,实质为一个省力杠杆.

(3)自行车的飞轮也相当于一个省力的轮轴.

4.杠杆方面:自行车的刹车把相当于一个省力杠杆.

5.惯性方面

(1)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停止蹬自行车后,自行车仍然向前走,是由于它有惯性.

(2)当人骑自行车前进时,若遇到紧急情况,一般情况下要先捏紧后刹车,然后再捏紧前刹车,或者前后一起捏紧,这样做是为了防止人由于惯性而向前飞出去.

6.能量转化方面

(1)当人骑自行车下坡时,速度越来越快,是由于下坡时人和自行车的重力势能转化为人和自行车的动

能.

(2)当人骑自行车上坡之前要紧蹬几

下,目的是增大速度,来增大人和自行车

的动能,这样上坡时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能上得更高一些.

(3)如图4所示,自行车的车梯上挂有一个弹簧,在它弹起时,弹簧的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车梯自动弹起.

7.声学方面

(1)自行车的金属车钤发声是由于铃盖

在不停的振动,而汽笛发声是由于汽笛内的

气体不断的振动而引起的.

8.齿轮传动方面

\

(1)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如图5所

示,设齿轮边缘的线速度为v ,齿轮的半径为R,齿轮转动的角

速度为ω,则有v = ωR.

二、热学知识

在夏天自行车轮胎内的气体不能充得太足,是为了防止自行车爆胎,因为对于质量、体积一定的气体,当温度越高,压强越大,当压强达到一定程度时,若超过了轮胎的承受能

力,就会发生爆胎的情况.

三、光学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自行车的后面都装有一个反光

镜,它的设计很巧妙,组成如图6所示,它是由三个

相互垂直的平面镜组成一个立体直角,用其内表面作

为反射面,这叫角反射器.当有光线从任意角度射向

尾灯时,它都能把光“反向射回”,当光线射向反光

镜时,会使后面的人很容易看到.在夜间,当汽车灯光照到它前方的自行车尾灯上,无论入射方向如何,反射光都能反射到汽车上,其光强远大于一般的漫反射光,就如发光的红灯,足以让汽车的司机观察到.

四、电学方面

在有些自行车上装有小型的发电装置,它利用摩擦转动,就像我们在实验室中看到的手摇发电机一样,发出的电能供给车灯工作,起到一定的照明作用.

{

第二课过山车中

的物理知识

过山车是一项富有刺激性的娱

乐工具。那种风驰电掣、有惊无险的

快感令不少人着迷。如果你对物理学

感兴趣,那幺在乘坐过山车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体验到冒险的快感,还有助于理解力学定律。实际上,过山车的运动包含了许多物理学原理,人们在设计过山车时巧妙地运用了这些原理。如果能亲身体验一下由能量守恒、加速度和

力交织在一起产生的效果,那感觉真

是妙不可言。这次同物理学打交道不

用动脑子,只要收紧你的腹肌,保护

好肠胃就行了,当然,如果你的身体

条件和心理承受能力的限制,无法亲

身体验过山车带来的种种感受,你不

妨站在一旁仔细观察过山车的运动和

乘坐者的反应。

在开始旅行时,过山车的小列车

是靠一个机械装置的推力推上最高点的,但在第一次下行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装置为它提供动力了。事实上,从这时起,带动它沿着轨道行驶的惟一的"发动机"将是引力势能,即由引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又由动能转化为引力势能这样一种不断转化的过程构成的。第一种能,即引力势能是物体因其所处位置而自身拥有的能量,是由于它的高度和由引力产生的加速度而来的。对过山车来说,它的势能在处于最高点时达到了最大值,也就是当它爬升到"山丘"的顶峰时最大。当过山车开始下降时,它的势能就不断地减少(因为高度下降了),但它不会消失,而是转化成了动能,也就是运动能。不过,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由于过山车的车轮

与轨道的摩擦而产生了热量,从而损耗了少量的机械能(动能和势能)。这就是为什幺要设计成随后的小山丘比开始时的小山丘要低的原因:过山车已经没有上升到像前一个小山丘那样的高度所需要的机械能了。过山车最后一节小车厢里是过山车赠送给勇敢的乘客最为刺激的礼物。事实上,下降的感受在过山车的尾部车厢最为强烈。因为最后一节车厢通过最高点时的速度比过山车头部的车厢要快,这是由于引力作用于过山车中部的质量中心的缘故。这样,乘坐在最后一节车厢的人就能快速地达到和跨越最高点,从而产生一种要被抛离的感觉,因为质量中心正在加速向下。尾部车厢的车轮是牢固地扣在轨道上的,否则在到达顶峰附近时,小车厢就可能脱轨甩出去。车头部的车厢情况就不同了,它的质量中心在“身后”,在短时间内,它虽然处在下降的状态,但是它要"等待"质量中心越过高点被引力推动。

到达“疯狂之圈”时,沿直线轨道行进的过山车突然向上转弯。这时,乘客就会有一种被挤压到轨道上的感觉,因为这时产生了一种表观的离心力。事实上,在环形轨道上由于铁轨与过山车相互作用产生了的一种向心力。这种环形轨道是略带椭圆形的,目的是为了"平衡"引力的制动效应。当过山车达到圆形轨道的最高点时,事实上它会慢下来,但如果弯曲的程度较小时,这种现

象会减弱。一旦过山车走完了它的行程,机械制动装置就会非常安全地使过山车停下来。减速的快慢是由气缸来控制的。

{

第三课江河大堤与水库大坝一般江河大堤和水库大坝的横截面如图1甲、乙所示.

图1

|

比较上面两图,不难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都是上窄下宽,不同的是江河堤的迎水面坡度缓,背水面坡度陡,而水库坝则恰恰相反,挡水面坡度陡,背水面坡度缓.

一、为什么江河大提与水库大坝都修成上窄下宽

无论是江河大堤,还是水库大坝都修成上窄下宽,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三防”.

1.防水压

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p=ρgh可知,堤坝内的水越靠近堤坝底,水深h越大,水产生的压强也越大.堤坝下宽能承受较大的水压,确保堤坝的安全.

2.防渗漏

堤坝下部受水的压强越大,水越容易渗进坝体.把下部修得宽些,就可以延长堤坝内水的渗透路径,增大渗透阻力,从而提高堤坝的防渗透性能.

3.防滑动

堤坝内水的压力总有将大堤向外水平推动和将大坝推向下游的运动趋势,堤坝基底需要有与之抗衡的静摩擦力,才能保持堤坝平衡.将堤坝下部修宽既可增大坝体的重力,也可增大迎水面

(挡水面)上水对坝体竖直向下的压力,因此,可以增强坝体与坝基间的最大静摩擦力,达到防止堤坝滑动的目的.

二、为什么江河大堤和水库大坝两边的坡度陡缓状况修得恰恰相反

对于两岸拦水的大堤来说,奔腾的江河水的冲击力方向朝下游,水对堤坝的作用力主要是压力,如图2甲、乙所示,水的压力垂直于堤面,根据力的分解知识有,Fx=Fsinθ,Fy=Fcosθ,因此,对于同样大小的水的压力F,坡度平缓的堤面所受横向水平压力较小,即Fx<Fx′;所受竖直向下的压力较大,即Fy>Fy′.所以对于江河大堤,迎水面坡度缓,水对大堤水平向外的推力Fx小.同时竖直向下的力Fy大,有利于增大堤坝基底与堤坝的静摩擦力,即可以防滑.

$

图2

图4

图3

对于水库大坝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ρgh,水库大坝的挡水面各处承受的压强跟水深成正比,呈三角形分布,故总水压力通过压强的三角形分布距坝底H/3.设水库大坝的总重力为G,重心在O′处,为便于分析,设水库中水对大坝的总压力F水平向外(大坝外侧),如图4所示.因受水的压力F的作用,坝体会以水库外侧大坝的坝脚O为支点有沿顺时针方向倾覆的趋势,其倾覆力矩为MF=F×H/3.而大坝依靠自身的重力G产生的抗倾覆力矩MG=Gd.把坝体修得沿背水面坡度缓一些,能够达到既增大重力,又增大力臂d的效果,从而达到增大抗倾覆力矩MG的效果.

由此可见,在不增加建设大堤和大坝的土石方,用料及造价相同的前提下,迎水面比背水面缓的江河大堤更牢固,挡水面比背水面陡的水库大坝更稳定

第四课体育中的物理

&

跑的力学

跑是不断重复的周期性运动。波动的速率与频率及波长的关系如下式:速率=频率×波长

同理,跑的速率与步频(每秒钟所跑的步数)和步长(每跑一步的距离)的关系如下式:速率=步频×步长

要增大跑的速率,就要设法增大步频和步长。例如一短跑者平均步频为每秒步,平均步长为步,早其平均速率为8.28米/秒。如果以此速率跑100米,就要12.秒。

设有体力相同的A、B两人,分别采用图(a)和(b)两种跑步方式:(a)的起步角较(b)为大,则(a)每跑一步由于把身体升得较高,要费较长时间才能着地跑一下步。这样,步频自然较小。另一方面,由于(a)的起步角较大,升高身体的分速度较大而水平向前的分速度较小,故步长就较短。故(a)跑得比(b)为慢。

每跑一步的速度,是由前一步保留下的的速度(惯性)以及下一步有力后所补充的速度的向量和。每跑一步所补充的速度,同由脚向蹬地面而获得,如图(c)所示。脚后蹬的力为F,则地面也给人体一个大小等于F的反作用力,人体由于这个力在后蹬时间内获得补充的速度。F与地面的夹角α叫做后蹬角。

F可分解为F1和F2两分力。F1使人获得水平前进的加速茺,而F2则获得垂直上升的加速度。后蹬角α决定F1和F2的分配。后蹬角不应过大,否则力量F用在升高身体太大而用在前进太小,这就减小了步频和步长。短跑的后蹬角应在52°~60°之间,视体力与技术而定。

#

完成后蹬动作之后,人体就向前拋腾一步。接着,另一腿由摆动腿转为支撑腿而着地,如图(d)所示,这动作叫做前蹬。前蹬地面的力R和地面的夹角β叫做前蹬角。人脚受到地面的反作用力和R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前蹬时,应脚掌着地,以减小作用力R。

由图可知,R是斜向后的,会减小前进速度。因此,前蹬角β宜大,也就是脚掌不要太早着地,要摆至接近身体下方才着地,这就要以减小R向后的分力。

为什么短跑要采用蹲踞的姿势

在桌面上竖立一段木棒,在底部轻轻水平推动,木棍可以直立移动,但如果用力过大,木棒就会向后翻倒。

如(a)图所求,木棒被推时,它的底部受到两个力,一是推力P,一是桌面的托力Q。这两力的合力为F。

如果F通过木棒的重心,木棒就不会发生倾斜。

反之,如果F不通过重心,木棒就发生倾斜而向后翻倒,如图(b)所示。

~

现在,左手托着木棒使它斜立,突然放手,同时,以右手用力推动木棒底部。若P力大小适合,木棒就不会向后翻倒,能够向前加速一段路程,如图(c)报示。

短跑是分秒必争的径赛,必须争取较大的起跑加速度,也就是起跑向前推力P要足够大。如果直立起距,就会发生身体后仰志的现象。因此,采用蹲踞的姿势起跑,使地面(或助跑器)作

用于足部的合力F通过人体的重心,如图(d)所示,人体就不会后仰。

在游自由泳时,下肢怎样获得推进力

由牛顿第三运动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而方向相反。

蛙泳时,双脚向后蹬水,水受到向后的作用力,则人体受到向前的反作用力,这就是人体获得的推进力。但是,在自由泳时,下肢是上下打水,为什么却获得向前的推进力呢

图中表示人体作自由泳时,下肢在某一时刻的运作:右脚向下打水,左脚向上打水。由图可见,由于双脚与水的作用面是倾斜的,故双脚所受的反作用力P和Q是斜向前的(水所受的作用是向斜向后的)。P的分力为P1和P2,而Q的分力为Q1和Q2。P1和Q1都是向前的分力,也就是下肢获得的推进力。

八年级物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八年级趣味物理学科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尽管学生只接触初中物理半年时间,但对于物理还是很感兴趣的,尤其是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更加有探究欲望。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校本课程工作。 二、教材分析 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趣味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因材施教”,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 三、教学基本任务和要求 (一)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

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二)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三)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落实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备教材、备学生。 精心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备教学环节,更要备学生、备课堂管理。带领学生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记忆物理知识,且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二)抓好课堂45分钟。 在课堂上,通过问题导学组织好小组合作,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多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自主学习的时间,既要强化学生的团队意识,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 (三)其他方面。 1.探索开展物理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实践环节。尽可能地扩大学习空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现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进行探究。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 校本课程内容 王耀中

. 题1:如图1所示是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看到的钟表的像,你知道此时的实际时间是多少吗? 解:下面我们从五种不同的方法 进行分析: 1、由于物像对称,故钟表在平面 镜里成像后将左右调换, 将钟表沿6 点和12点之间平分后,左右对称,可知, 此时时间为10时20分,如图2. 2、将纸翻过来,从背面透过纸观察, 此时指针所指时刻为10 时20分。 3、沿逆时针方向读数,先读时针为 10时,再读分针为20分。 4、先直接读数为1时40分,再用 12时减去1时40分, 则实际时间为10 时20分。 5、用一平面镜使钟表再成一次像, 通过平面镜可直接读数。 题2:哪些大写英文字母,经过平面镜成像后,仍然为原来的字母? 解:这些字母有A 、H 、I 、M 、O 、T 、U 、V 、W 、X 、Y 。 题3:检查视力时,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米远, 若房间两

. . 墙壁间的距离只有3米,你有什么办法呢? 解:可在墙壁上挂一视力表,在 对面墙壁的同一高度挂一平面镜, 被 检者面对平面镜,与镜相距2米, 那 么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检者之 间的距离就是5米了。如图3. 题4:如果某人身高为1.8米,他要想在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的全身像,则这个平面镜至少要多 长? 解:如图4所示,从B 点发出的光 线经平面镜反射后, 射入人的眼睛,人 眼逆着反射光线就可看到人脚,由几何 知识和反射定律可知,此时MN= 1/2AB , 镜子至少需要0.9米 题5:在两个平行的平面镜前放置一个小泥人, 此时这个镜子里将有多少个像。 解:这里平面镜内将有无数个像.,如图 5所示,从S 0发出的光经平面镜M 1,成像在S 1 位置,S 1经平面镜M 2成像在S 2位置,…… 依 次类推,可成无数个像。 题6: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有一根 点燃的蜡烛, 问此时人眼能同时观察到几根 蜡烛的像,如果夹角为60°,30°呢? 解:如图所示,S 1和S 2是关于平面镜M 、N 成的像.如果 S

(完整word版)物理校本课程教案

物理校本课程 目录 第一章、力学篇 1.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 2.不倒卡通娃制作 3.桥梁种类 4.桥梁模型的制作比赛 5.摩擦力知识 6.哪一种鞋底的防滑性能好 7.登天利器—火箭 8.水火箭的制作 9.小结 第二章、热学篇 1.浮力的利用—飞艇和潜艇 2.沉浮子的制作 3.浮力天平 4.自己举起自己 5.热能的利用——地热 6.纸“锅”烧水 7.蜡烛上的蛇形风车 8.孔明灯制作的方法 9.总结

1.从不倒翁搬不倒说起 书桌上放着一个不倒翁,浑圆的身体,一张笑咪的脸,书读累了,你会去逗它一下,把它推倒了,可它马上又笑嘻嘻地站起来,好倔强的脾气。不倒翁告诉我们一个非常有用的物理知识,就是物体怎样才能平衡。放在地上的凳子,摆在桌面上的台灯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物理学上就叫做平衡,但是同学们是否注意到,同样是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一本书竖在桌子上,轻轻地用手一推,啪地一声便倒在桌子上,而不倒翁推倒了却一下又能站起来。这就是说,平衡里也有不同:一件东西立在那儿,轻轻地推一下,它晃了几晃又重新立稳,这种平衡叫稳定平衡;如果轻轻地一碰就倒,叫做不稳定平衡,不倒翁是稳定平衡,立在桌面上的书本、铅笔等是不稳定平衡。 不倒翁不倒的秘密在于它肚子底下的那个大泥坨,使不倒翁和桌子之间有一个很大的支持面,泥坨还使它的重心降得很低,所以特别稳定,倒了还能自己再站起来,站立在桌面上的书则不同,它的支持面非常狭窄,重心又很高,所以一碰就倒,因此,看一个物体稳定和不稳定有两个条件:一个条件是支持物体的面积的大小,还有一个条件是物体重心的高低。 走钢丝的杂技节目很惊险,是由于观众总害怕演员摔下来。杂技演员始终处于一个不稳定的情况下,演员必须不断小心地调整自己身体的姿势,保持身体的平衡,顺利地通过钢丝。 有一种看上去更加惊险的摩托车走钢丝,摩托车不仅在钢丝上行驶,而且车身的下面还挂着一个沉重的车厢,坐在车厢的演员还做出多种高难度动作,看上支使人觉得更加惊险,其实这个节目倒十分安全,因为挂在下面的车厢使整体的重心下降到钢丝绳的下面,反而成为一种十分稳定的平衡。 悬挂是一种最稳定的平衡。过去汽车大赛的时候,由于赛车车速太快,常常发生车翻人亡的悲惨事故,如今设计出一种新型的"低悬挂"型赛车,车轱辘很高,车厢很低,使汽车整个重心落在车轴的下面,等于把车身挂在了车轴的下面,所以把这种赛车弄翻很不容易。 你也许没有看到过悬挂在空中的火车,如果有这种为车你敢乘坐吗?目前许多国家下在发展这种火车,它的名字叫单轨列车。它只有一条架在空中的铁轨,车厢挂在下面,实际上它比双轨火车还要安全。单轨列车是一个曾经在沙漠工作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物理与现代文明》汇总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物理与现代文明》

物理学对人类文明的贡献: 在人类在几百万年的历史长河中,文明社会数千年里程中只是缓慢地前进,到最近几个世纪却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呢?回顾300多年来从哥白尼开始,从牛顿力学到现代物理学发展,对照联合国大会关于国际物理年的决议,结论是很清楚的:物理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物理学的发展使人类认识了自然界,是物理学为技术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是物理学发展了现代人类文明。如果我们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是物理学推动了人类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 1687年,牛顿奠定经典力学的基础。1750年,蒸汽机、纺织机械发明。1804年,蒸汽火车出现在欧洲大陆。——以动力革命为

推动的工业革命, 形成了规模化生产,铁路的发展形成了更大的市场。没有经典力学和热力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一代一代热机的改进和发展,不能创造出汽车、火车、飞机,不能有火箭和人造卫星以实现飞离地球、奔向太空探索的梦想。 1831年,法拉第“电磁感应”奠定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基础:1840年,焦耳“能量守恒定律”,揭示了各种不同形式之间转化的规律。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产业革命本质上就是电力技术革命,是用大规模电气化生产替代以蒸汽机和内燃机为动力的规模工业化生产。没有电磁感应理论,就没有电力技术。 1895年,贝克内尔发现放射性,人们开始进入物质的分子、原子、原子核内部;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论;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力学,十年后又提出“广义相对论”。 1944年,原子弹试验成功;1948年,维那、香农“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出现核武器、核发电,信息科学和自动化理论和应用,人类社会进入成熟工业化。 建立在物理学重要分支电子学基础上,1946年电子管计算机ENIAC诞生,数字技术出现;1948年,Bell Lab发明了二极管;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出现;1978年,微计算机8086出现;1995年,Internet开通。———信息技术经过50年的助跑,进入高增长的辉煌时期。由信息技术带动一系列高技术兴起,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初见端倪。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超导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纳米技术等划时代技术革命,构筑起了雄伟、壮丽的现代科技大厦。

关于物理校本课程总结归纳

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杨洁 本学期物理校本课程是《物理学史》,采用学生自由选课的方式授课,选课学生为34人,固定教室是物理实验室。学生出勤率高,学习积极性高,认真完成各次作业,学生全部顺利取得相应学分。 开设本课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家有关知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科学利用闲暇时间,掌握一定的物理学史,了解物理学家怎样走向成功,怎样确立正确的心态,如何面对人生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激励自己。授课方式相对比较轻松,为学生营造了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普遍受到学生的欢迎。涌现出了个别对物理非常感兴趣的学生,为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增添兴趣。 物理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一是介绍做出杰出贡献的物理学家;二是他们的成长经历;三是如何克服生活中的困难;四是如何由科学家的事迹鼓励启发我们的学生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取得成功。 授课方式多样化,学案导学、教师讲授等形式,学生容易接受,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也富有变化。开课地点主要在物理实验室,时间为每周三下午第三节。通过一节课的形式,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内容了解和掌握。时间虽然不是很长,但教师在课上主要是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自我发展,大部分时间仍然是在课后,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加以应用,以取得高中阶段和整个人生的更好发展。 授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部分学生在思想上仍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上校本课程就是放松,甚至极个别学生存在缺课情况,针对此种情况,我制定了上课点名的制度,即抽点。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部分学生上课产生的倦怠情况,通过学生上课的表现来给学生打分,促进了学生积极性的提高。

通过开设本校本课程,让学生了解了物理学史的相关知识,知道了物理学家的成功史,学会了如何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如何克服自己生活中的困难,如何由科学家的事迹激励启发自己,这一些对学生的高中生活和人生规划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物理校本课程

一、课程开发背景: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校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分发掘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和实验工作。 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仁爱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百不见,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开设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首先要体现以校为本的原则,这也是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本校学生发展的实际状况,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兴趣、爱好及本校的课程资源等要素,本着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贯穿本校办学理念和传统文化,从而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具有延续性的课程体系。 三、课程开发目标: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 1 )知识与技能: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3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总结 张海东 一、情境与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我和物理组的老师们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国家课程实施计划的要求,为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文化需求,充 分开发利用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以致用,培养一种科学探究事物规律的精神,积极做好我校校本课程《生活与物理》的研究与实验工作。 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 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而长期以来传统教学中关于物理知识的传授都忽略了生活这一环节,以致使许多人认为物理学而无用,因而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也就理所当然的视而不见了,从而造成了实际生活与书本知识的脱离,以及探索精神的匮乏。 《生活中的物理》校本课程方案的拟定和课程的开发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以生活为对象,以物理探究为方法,积极组织引导全校学生亲近生活,了解生活,探究生活。营造良好的探究学习的氛围,让学生感到物理离我们很近,并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知识、发掘知识。 二、课程目标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是: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 关系,物理与科技的关系。 3.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4.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5.同时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我们编纂的《生活与物理》校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 ,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兴趣。 三、课程结构 物理是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最为密切的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尽可能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实际和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也就成了物理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故此物理课程设置要力求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物理学史校本课程纲要》 一、基本项目 课程标题: 《物理学史》 主讲教师:傅志挺吴菊英 教学材料:汇编 课程类型:学科拓展类 授课时间:一学年(每周一节) 授课对象:高一年学生 二、具体内容 (一)、课程目标 1、以物理学发展史中的五次大综合、大统一为主线,分章节对物理学中的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基本观念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作系统介绍,使学生在学习中能从一个更广阔更全面的角度了解物理学宏伟大厦是如何建造,对物理学的知识体系、结构,知识的相互联系能有全面的认识。 2、在学习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条件让学生重复物理学发展中的著名实验,经历、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同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与应用能力。 3、在物理学史教学中通过介绍知识的孕育、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融入物理学习方法,锻炼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物理学习方法,对物理课堂教学是很好的补充和提高。 4、从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的故事,感染学生、影响学生,逐步培养他们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探究的精神。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古代物理学 第二章、经典物理力学的发展

第三章、经典光学的形成 第四章、电磁理论的建成 第五章、热学发展史 第六章、十九世纪末的三大发现 第七章、量子理论的建立 第八章、爱因斯坦与相对论 第九章、多彩的物理新世界 第十章、奋起直追的我国物理学 (三)、课程实施 本课程是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多种教学形式的整合。实施中尤其注重学生的实践与自我感悟,在实践中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 1、组织形式:每班25~30人为宜,5、6人为一学习小组 2、实施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课后收集材料、归纳思考,动手实验操作,课堂交流汇报等 3、课时安排:每周1课时,一学期开9周,一学年共计18周18课时 4、教室场地:带多媒体的教室(最好是在物理实验室) (四)、课程评价 评价方式: 1、评价以等级评价为主,评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2、注重过程性评价,记录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如材料的收集与归纳、总结中体现出的学生学习热情与思考程度,动手实验中的操作能力。 3、学生要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模块,进行专题的整理总结,写出总结论文,若能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如实验演示、媒体展示等,可提高评价等级。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龙井乡中心校物理校本课程教学计划 一、课程目标 本课程以课改为载体,坚持“科研兴校”,走探究式学习之路,以“关注生活,勇于探究,学以致用,促进发展”为宗旨,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共同成长。具体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带着物理的眼光走进生活,激励同学们认真研究生活,并在研究过程中积累知识,拓展视野,形成务实的探索精神。 2、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发展教研和科研水平,形成一支良好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教师队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提供信息资源,创设情境,进行课堂教学及课后活动,引导学生认识物理与生活的关系。 2、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学会素材收集整理,学会原理分析,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与价值观: 积极营造探究学习的氛围,培养学习物理兴趣。 二、课程内容: 该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初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二)生活中的物理 三、重点、难点: 重点: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认识。 难点:培养认识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方法,综合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 四、具体措施: 1、课程分2学期授课;第一学期为6课时。第二学期5课时,在多媒体教室 授课。采取自愿报名原则。 2、内容与活动、课堂、课外相结合,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在生活中培养他 们的物理知识。 3、教学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物理知识相结合。 4、活动过后进行总结、评价,落到实处。 五、本课程教学的评价

根据本校本课程的特点,其评价应特别注重学生的修习过程的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生对课程的热爱和参与程度都是学分评定的重要依据。 六、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教学安排 九年级第一学期 九年级第二学期

初高中物理校本教材

第1课时 谈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 首先热烈欢迎大家来到充满活力竞争的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学习.这一课时我们与大家共同谈谈高中物理的学习方法.其次告诉同学们一句话: 物理-------万物之理物理-------“悟”理 高一新生开始学高中物理时,感觉同初中物理大不一样,好象高中物理同初中物理间有一道鸿沟。那么怎样才能跨越鸿沟,学好高中物理呢?我们先从高中物理的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入手,找到新的学习方法。 一.高中物理知识结构特点与初中物理的区别: 1、初中物理研究的问题相对独立,高中物理则有一个知识体系。例:第一学期所学的内容;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二章:匀速直线运动的研究,第三章:相互作用,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等本身就构成一个动力学体系。第一、二章从运动学的角度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找出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规律--加速度。第三章讲述力的知识,为动力学做准备。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则从力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运动状态改变 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2、初中物理只介绍一些较为简单的知识,高中物理则注重更深层次的研究。如物体的运动,初中只介绍到速度及平均速度的概念,高中对速度概念的描述更深,速度是矢量,速度的改变必然有加速度,而加速度又有加速和减速之分。又如摩擦力,高中仅其方向的判定就是一个难点,“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首先要分清是相对哪个面,其次要用运动学的知识来判断相对运动 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然后才能找出力的方向,有一些问题中还要用动力学的知识能才得出结论。例如:在水平面上有一物体B,其上有一物体A,今用一水平力F拉B物体,它们刚好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求A和B之间的摩擦力。分析:A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 受力平衡),在水平方向不受力的作用,故A和B之间的摩擦力为零。 3、初中物理注重定性分析,高中物体则注重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比定性的要难,当然也更精确。如对于摩擦力,初中只讲增大和减少摩擦的方法,好理解。高中则要分析和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且静摩擦力的大小一般要由物体的状态来决定。 高中物理还强调: (1)注重物理过程的分析:就是要了解物理事件的发生过程,分清在这个过程中哪些物理量不变,哪些物理量发生了变化。特别是针对两个以上的物理过程更应该分析清楚。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初中物理校本课程教案[精品]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初中校本课程教案 追求与挫折 一,教学目标: 通过看课件和录像、讲故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理解、掌握挫折的概念并能够认识到"每个人在成长中都会经历挫折、成功必然经受挫折、挫折对人们的影响具有"双重性"的特点,从而激发学生增强自我抗挫的愿望"。 二,教学重点: 1.追求与挫折的辩证关系。 2.联系实际、联系自我,建立起正确的"挫折观"。 教学过程 一、导人 1.播放"命运交响曲"简介贝多芬的追求与挫折 二、讲授新课 了解关于"追求与挫折"的基本知识 1.提问: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什么是追求,挫折" 2.电脑幻灯出示"追求"和"挫折"的概念 追求是指用积极的行动,争取实现某个目标;挫折是指人们在造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到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二)追求与挫折的关系

1.观看录像:"我们的桑兰"(带着问题观看思考) 2.同学讨论一一 1)"桑兰的追求与挫折" 2)出示电脑幻灯片"桑兰的追求与挫折" 3)讨论归纳"追求与挫折"的关系 3.出示电脑幻灯片一-成长必须追求:挫折往往会伴随着追求;不怕挫折,勇于追求。 (三)面对挫折 1.观看录像"同学的故事" 2.小记者谈采访感受 3.电脑幻灯出示:对我们的启示"追求往往随着挫折的战胜而实现" (四)挫折的影响 1.配乐幻灯"一封没有发出的信" 2.讨论写信人遇到什么挫折? 带给她什么影响?如何帮助她摆脱 消极的影响? 3.配乐幻灯一一 当今的爱因斯坦《斯蒂芬·霍金》 4.为"挫折"作新的诠释 1.电脑幻灯:"首席科学家"一一严纯华 2.小结全课

物理校本课程教材《身边的物理学》

校本课程教材 (物理科) 身 边 的 物 理 学 古柏小学物理组编著

目录 第一课、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堂教学------------------(3) 第二课、过山车中的物理知识 -----------------------(10)第三课、江河大堤与水库大坝-----------------------------------(13)第四课、体育中的物理------------------------------(16)第五课、汽车安全气囊系统组成及其工作原理----------------(23)第六课、电饭锅工作原理及保养常识----------------------------(30)第七课、微波炉的工作原理-----------------------------------------(33)第八课、了解冰箱的构造---------------------------------------------(42)

第一课自行车中的物理知识自行车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普遍的交通工具,常见的有普通载重自行车、轻便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童车、赛车、电动自行车等.它结构简单,方便实用,下面分别介绍自行车的有关原理和其中涉及到的相关物理知识。 (一)自行车的有关原理 一、车体设计原理 A:手把连接前轮的转向机制是轮 轴的运用,一般女装车手把大多比较 宽,就是因为把“轮”的半径加大,可 以更省力,骑起来很优雅. B:剎车把手是一个简单的杠杆, 使用者用很小的力就可对剎车片产生 很大的压力. C:前剎片是利用摩擦力使车轮减 速,同时在接地点产生向后的摩擦力来 使车体减速.以前轮夹式剎车和传统后

物理学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物理学科校本课程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1.课题名称物理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2.课题来源 3.课题类型校本课程 4.负责人 5.实验时间: 二、课题的提出 大力开发物理校本课程,挖掘它的教育资源是物理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是科学文化发展的迫切需要,同时物理校本课程也是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延伸和完善。开发适应时代发展,同时又适应当地学生情况的开放式物理校本课程,一方面能够大力发展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和爱好,拓宽学生所学物理知识的范围,可以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给学生架设一条从知识到生活的沟通桥梁,也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高物理修养,充分发掘学生的物理潜能,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科技和人文素养。开发校本课程是提高中学物理教师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方法。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往往采取合作和竞争的方式,因此开发者之间的凝聚力得以加强,能力得以验证,还可以带动教师的素质提高。可以说,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具有重大意义。三、课题研究基本内容和思路 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的组织是课程开发的主要问题。它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也是课程实施的操作性依据。校本课程内容必然是要与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紧密相联,它必须是在教师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而且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在选择和设计教学素材时,要防止在实际开发过程中不自觉地依据“知识的顺序”,使校本课程过多地依赖于教师个人的思维框架和传统经验。同时也要避免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教师的“个人作品”,成为教师本位课程开发,导致校本课程偏离目标。 按照物理新课程标准,一方面要求在“知识深度”方面要适当降低,而在“在知识广度”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拓宽,以体现“广、浅、精”这一当代学科基础课程发展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求学生学习并认识物理学的基本思想、观点和方法;重视渗透思想教育。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内容的选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生活与物理:生活是许多自然规律、社会知识的本源,而知识规律的作用就在于其来源于生活而又作用于生活,进而改变生活。物理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在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物理规律现象可以说处处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中。 物理学史方面:通过对物理学史部分精彩内容的学习,能够让学生对以物理学为代表的科学和技术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的历程有所认识,从而对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架构以及成就、未来科技发展的趋向有所了解,培养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意识等等。寻找必修课本中学生特别感兴趣的科学家(如伽利略)和历史上重要的理论论战(如光的粒子说与波动说),并通过查阅资料,整合成几个物理学史的专题。我们对于物理学史的研究选择了高中教材中的物理学家这一专题。 物理奥赛培训内容:为了满足部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物理奥林匹克竞赛的内容也可以作为物理校本课程的内容。 思路: 中学物理校本课程目标必须基于对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刻理解,对可能开发空间的明确把握,对物理教育资源的足够估计,对学生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习惯、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生活经验以及动手能力等基本情况。校本课程的目标应突出对实现国

【校本课程】高中物理学史测试题及答案

高中物理学史测试题 班级姓名学号成绩 一、选择题: 1、动力学的奠基人是英国科学家(),他于1687年出版了名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三条运动定律,是整个动力学的基础。 A.伽利略B.牛顿C.爱因斯坦D.阿基米德 2、爱因斯坦在《物理学的进化》一书中谈到:“他的发现及他所应用的科学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且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个发现告诉我们,根据直观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不是常常可靠的……他对科学的贡献就在于毁直觉的观点而用新的观点来代替它。”爱因斯坦所指的这个人是:() A.伽利略B.牛顿C.菲涅尔D.胡克 3、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石是:() A.相对论和量子论B.微粒说与波动说 C.波动力学与波动光学D.矩阵力学与波动力学 4、大统一理论是当代物理学的重要前沿之一,其中的“大统一”是指:() A.自然界所有基本粒子的统一B.自然界所有基本作用力的统一C.引力、电磁力和弱力的统一D.电磁力、弱力和强力的统一5、被誉为“物理光学的缔造者”的著名物理学家是() A.惠更斯B.托马斯·杨C.菲涅尔D.夫琅和费 6、麦克斯韦把()称为“电学中的牛顿”: A.安培B.库仑C.法拉第D.奥斯特 二、填空题: 1、1919年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核的实验。他从氮核中打出一种粒子,并测定了它的电荷和质量,知道它是氢原子核,把它叫做质子。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已被人接受,最初有人认为,原子核可能是由

质子组成的。但不久就知道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如果原子核只是由质子组成,它的电荷数应该与质量数相等。实际上原子核的电荷数只是质量数的一半或者还少一些,根据这一事实,他预言原子核内可能还存在着质量跟质子相等的不带电的中性粒子,他把它称为。这一预言被他的学生证实。 2、1686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时,知道了两物体之间相互吸引,其大小与两物体的质量之积成正比,与两物体间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成功地将人间天上的力统一起来了,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自信心。但由于当时实验条件和技术的限制,很难精确地测定上述比例式中的比例系数。显然,如不能定量地算出两物体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万有引力定律就没有什么实际意义。直到17897年,英国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巧妙地利用了,第一次在实验室里对两个物体间的引力大小作了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引力常量的测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仅用实验证明了的存在,更使得具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 3、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在研究阴极射线的性质时,发现阴极射线(高速电子流)射到玻璃壁上,管壁会发出一种看不见的射线,后称它为X射线。它的穿透能力很强,能使包在黑纸时的照相底片感光。 4、墨翟(约公元前468~前378)和他的弟子们是这个时期研究物理知识成就最大的学派,他们的代表作记述了许多物理知识。尤其在光学方面,连续记述了影的生成的道理;光线与影的关系;光直线行进实验;光反射特性;从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关系而确定影的大小;平面镜的反射现象;凹面镜的反射现象;凸面镜的反射现象。这是世界古代科学史上一篇难得的几何光学著作。 5、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在最初研究他的导师—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 (1546--1604)连续20年对行星的位置进行观测所记录的数据时发现如果以行星绕太阳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模型来思考问题,结果与观察数据存在

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校本课程内容--王耀中

第一课时有趣的平面镜问题 题1:如图1所示是从竖直放置的平面镜中看到的钟表的像,你知道此时的实际时间是多少吗 解:下面我们从五种不同的方法 进行分析: 1、由于物像对称,故钟表在平面 镜里成像后将左右调换,将钟表沿6 点和12点之间平分后,左右对称,可知, 此时时间为10时20分,如图2. 2、将纸翻过来,从背面透过纸观察, 此时指针所指时刻为10 时20分。 3、沿逆时针方向读数,先读时针为 10时,再读分针为20分。 4、先直接读数为1时40分,再用 12时减去1时40分,则实际时间为10 时20分。 | 5、用一平面镜使钟表再成一次像, 通过平面镜可直接读数。 题2:哪些大写英文字母,经过平面镜成像后,仍然为原来的字母 解:这些字母有A、H、I、M、O、T、U、V、W、X、Y。

题3:检查视力时,眼与视力表应相距5米远,若房间两墙壁间的距离只有3米,你有什么办法呢 解:可在墙壁上挂一视力表,在 对面墙壁的同一高度挂一平面镜,被 检者面对平面镜,与镜相距2米,那 么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与被检者之 间的距离就是5米了。如图3. 题4:如果某人身高为1.8米,他要想在平面镜中观察到自己的全身像,则这个平面镜至少要多 长 解:如图4所示,从B点发出的光 线经平面镜反射后,射入人的眼睛,人 眼逆着反射光线就可看到人脚,由几何 知识和反射定律可知,此时MN= 1/2AB, 镜子至少需要0.9米 题5:在两个平行的平面镜前放置一个小泥人,此时这个镜子里将有多少个像。 ! 解:这里平面镜内将有无数个像.,如图5 所示,从S0发出的光经平面镜M1,成像在S1 位置,S1经平面镜M2成像在S2位置,……依 次类推,可成无数个像。 题6:在两个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有一根 点燃的蜡烛,问此时人眼能同时观察到几根

浅谈高二物理校本课程中交换师生角色的课堂教学方式

浅谈高二物理校本课程中交换师生角色的课堂教学方式 在高二电学校本选修教学中,作者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作者采用了交换师生角色,同时配合当场评价选修成绩的课堂方法。具体实施归纳为三步骤:首先,学生自主选择课题;其次,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上台讲解,教师与其他学生台下听课并提问;然后,当场评价选修成绩,形成鼓励。该教学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标签:高二电学交换师生角色学生自主选择提问加分奖励成绩当即公布 一、校本课程中实施交换师生角色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物理校本课程的定位是对必修课程的拓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造一个发扬物理兴趣爱好的平台。对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尝试是必须的。校本选修如若与必修课程一样以讲授为主,容易造成学生的精神疲惫,影响选修课程的效果。而采用交换师生角色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以主人翁的状态参与到课堂中,同时体验到当教师的新鲜和辛苦,这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锻炼。在本人实施的这种教学方法中,学生都比较兴奋和激动,教学效果比较好。 二、交换师生角色的课堂教学方式的实施方法 1.学生自主选择课题 开学第一节课,本人要求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一个家用电器,作为自己本学期的授课内容。经过整理后,有《电冰箱》《微波炉》《电饭煲》《电熨斗》《电热毯》《电磁炉》《电热棒》《电吹风》《吸尘器》《空调》《洗衣机》等十几个课题。 按照校历表,本人让学生自主选择上课的时间,同时根据教学的难度,类似《电热棒》《电吹风》等难度比较低的家电,安排两个内容一节,而《吸尘器》《电饭煲》等难度较大的家电,安排一个内容一节。经协调后,基本上把整个学期的课程全部排好。当然在评价上,对难度较高的学生会给予较高的分数鼓励。 课后,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课题,寻找相应的文字、图片或者是视频资料,准备课堂。本人要求学生的上课内容中,至少应该含有以下的内容:①电器的简介;②电器的工作原理。这是评价成绩的最重要因素,也是最锻炼学生的方面,看他们是否懂得将电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例。③注意事项。学生需要简单分析,由哪些原理导致需要注意这些事项。④教学课件。学生需要准备课件,用ppt,flash等教学软件均可。 2.交换师生角色的课堂教学方式实施方案。 下面以薛可诚同学的一节《吸尘器》为例来说明。

初中物理课程纲要

初中物理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以物理学的内容作为素材,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树立科学的价值观;通过多元化、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各章目标定位如下: 第一章声现象 1.经历探究声音产生和传播条件的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知道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知道不同介质中声速不同,记住15℃空气中的声速,知道声音的反射,尝试计算简单的回声测距的问题;在活动中体验人是如何利用空气、骨传导听到声音的,简述双耳效应、立体声; 2.观察“音调与频率的关系”的实验,知道音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经历“探究声音的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体验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控制变量法,知道响度与振幅有关,体会不同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在声现象的事例中会识别声音的音调、响度、音色;

初步了解超声波、次声波、一些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简述打击乐器、弦乐器、管乐器分别是如何改变音调和响度的。 3.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噪声来源的事例,会辨别乐音、噪声的事例,知道噪声强弱的等级,列举噪声的危害,会区分控制噪声三种途径的事例。会列举或者识别声传2CY系列齿轮油泵递信息、能量的事例,举例说明超声波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事例。 第二章光现象 1. 在事例中会识别光源和非光源、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观察“光是怎样传播的”实验,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会画简单的光线;能列举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例子,尝试用光沿直线传播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经历制作小孔成像,观察小孔成像的特点;记住光在真空、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了解光年是距离单位; 2.认识的反射现象,经历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活动,会背诵光的反射定律,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齿轮泵KCB-200的可逆性,会画简单的反射光路图,会区分生活中的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活动,体会物理研究问题的方法——替代法,会描述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体会平面镜成虚像的形成原因,会画简单的平面镜成像光路图;观察实验,认识凸面镜的发散作用、凹面镜的会聚作用,会列举凸面镜、凹面镜应用的事例;

高中物理校本教材

静电现象早期的研究与探索 人们对电现象的初步认识很早就有记载,早在公元前585年,古希腊哲学家塞利斯,已经发现了摩擦过的琥珀能吸引碎草等轻小物体.我国在东汉时期的王充在《论衡》一书中提到“顿牟掇芥”等问题,所谓顿牟就是琥珀,掇芥意即吸引籽菜,就是说摩擦琥珀能吸引轻小物体。西汉末年,有关于“玳瑁吸(细小物体之意)的记载,以及“元始中(公元三年)……矛端生火”,即金属制的矛的尖端放电的记载。晋朝(公元三世纪)还有关于摩擦起电引起放电现象的记载:“今人梳头,解著衣,有随梳解结,有光者,亦有声。 在对电现象的早期研究中,最早进行系统研究的首推英国医生威廉·吉尔伯特,他在文章中说:“随便用一种金属制成一个指示器……在这个指示器的另一端,移近一个轻轻摩擦过的琥珀或者是光滑的磨擦过的宝石这指示器就会立即转动”,他通过大量的实验驳斥了许多关于电的迷信说法,并且发现不仅摩擦过的琥珀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而且其它物质象金刚石、水晶、硫磺、硬树脂、明矾等也有这种性质,他把这种性质称为电性。1660年,马德堡的盖利克发明了第一台摩擦起电机,他用硫磺制成形如地球仪的可转动物体,用干燥的手掌擦着干燥的球体使之停止可获得电,盖利克的摩擦起电机经过不断改进,在静电实验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8世纪中叶,电学实验逐渐普及,在法国和荷兰有不少人公开表演认为娱乐。1731年,英国牧师格雷从实验中发现,由摩擦产生的电在玻璃和丝绸这类物体上可以保持下来而不流动,而有的物体如金属,它们不能由摩擦而产生电,但却可以用金属丝把房里摩擦产生的电引出来绕花园一周,在末端仍具有对轻小物体的吸引作用,他第一次分清了导体和绝缘体,并认为电是一种流体。电既是一种流体,而流体比如水是可以用容器来蓄存的,1745年,德国牧师克茉斯脱,试用一根钉子把电引到瓶子里去,当他一手握瓶,一手摸钉子时,受到了明显的电击。1746年,荷兰莱顿城莱顿大学的教授彼得.冯.慕欣布罗克无意中发现了同样的现象,用他自己的话说:“手臂和身体产生了一种无形的恐怖感觉,总之,我认为自己的命没了”。就这样穆欣布罗克公布了自己意外的发现:把带电的物体放进玻璃瓶里,就可以把电保存起来。穆欣布罗克的发现,使电学史上第一个保存电荷的容器诞生了。它是一个玻璃瓶,瓶里瓶外分别贴有锡箔,瓶里的锡箔通过金属链跟金属棒连接,棒的上端是一个金属球,由于它是在莱顿城发明的。所以叫做莱顿瓶,这就是最初的电容器莱顿瓶很快在欧洲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电学家们不仅利用它们作了大量的实验,而且做了大量的示范表演,有人用它来点燃酒精和火药。其中最壮观的是法国人诺莱特在巴黎一座大教堂前所作的表演,诺莱特邀请了路易十五的皇室成员临场观看莱顿瓶的表演,他让七百名修道士手拉手排成一行,队伍全长达900英尺(约275米)。然后,诺莱特让排头的修道士用手握住莱顿瓶,让排尾的握瓶的引线,一瞬间,七百名修道士,因受电击几乎同时跳起来,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口瞪目呆,诺莱特以令人信服的证据向人们展示了电的巨大威力。莱顿瓶的发明使物理学第一次有办法得到很多电荷,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1746年,英国伦敦一名叫柯林森的物理学家,通过邮寄向美国费城的本杰明.富兰克林赠送了一只莱顿瓶,并在信中向他介绍了使用方法,这直导致了1752年富兰克林著名的费城实验。他用风筝将“天电”引了下来,把天电收集到莱顿瓶中,从而弄明白了“天电”和“地电”原来是一回事。十八世纪后期,贝内特发明验电器,这种仪器一直沿用到现在,它可以近似地测量一个物体上所带的电量。另外,1785年,库仑发明扭秤,用它来测量静电力,推导出库仑定律,并将这一定律推广到磁力测量上。科学家使用了验电器和扭秤后,使静电现象的研究工作从定性走上了定量的道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