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点拨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点拨式教学

初探高三物理练习题引导式讲授法

睢宁县菁华学校陈全斌 221200 摘要物理教学工作在高三复习阶段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学生的功课多、时间紧、对选修科目的不重视等,物理选修课高考过B率很低。怎样在最短时间内极大地提升学生的物理成绩就成为摆在高三物理教师面前的难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研究和改进已有的教学方法、寻找最合适的教学策略就成为教育界仁人志士孜孜以求的热点。笔者就根据自己在长期教学工作中总结和完善的一种教学方式——引导式讲授法,结合教学实例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三物理引导式策略

高三学生物理学习现状分析:

高三阶段的物理进入高考冲刺训练的关键时期,但由于高考考试方式的改革,语、数、外三科的教学地位全面提升,导致绝大多数学生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三门主课的学习上,对物理选修科目的重视程度日益下降,甚至到达忽视的地步;同时,部分有能力冲刺本科的同学,由于长时间的疲劳学习,加上教师教学方式的陈旧,课堂上根本不能集中精力和兴趣参与教师教学过程,导致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十分低下。学生将成为被动的接受知识的容器,思维能力的发展都会被束缚。另外,根据全新的高考改革方案,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出发点。因此,为了全面高效的改善学生高三物理学习的现状,提升高三高考物理科目过B率,授课方式的革新迫在眉睫!

引导式教学的策略:

传统的高三物理复习时教学方法强调“讲深讲透”,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通过讲授向学生灌输知识,如果发现学生理解、记忆不好,便再讲授,直到当理解、记忆被认为合格了,就教学生运用知识,运用有问题,还要讲授。概括起来就是讲授→理解→讲授→运用→讲授??可见教者的讲授在传统教学方式里是课堂结构的中心。因此,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习惯于老师怎么教就怎么记,根本不会主动思考,主动去发现问题,对学习总是处于一种非常被动的地位。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没有参与教师教学的激情,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有质的提高。而引导式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倡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自己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行处理大量信息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帮助者。教师在授课前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知识跨度很大、对学生综合能力要求较高题型,学生存在找不到突破口、理不清思路、弄不明白题目隐含的条件等题目,用要言启发,分层次剖析题目,从而寻找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方法的目的。由于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通过动脑动手,动笔动口的进行学习,使各种感官受到刺激,改变大脑的兴奋点,延长学生的有意注意时间,并促使大脑对各感官传输的信息综合分析,形成概念,有效的提升了课堂效率!

引导式教学的特色:

(1)使教学的中心由教师转变为学生

在正常的高三复习课中,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教师上课模式设计的决定性因素就是在一节课中,把尽可能多的知识点进行压缩讲解,完成教学任务,没有讲透、讲清的知识点完全寄希望于学生课后自主探究。教学目标的设计、重难点拓展、教学方法、课堂的巩固练习全部以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为主线设计的,很少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课堂预留学生思考时间,学生把知识细化、吸收的过程。课堂上出现出老师讲解分析占时间多,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时间少的现状。学生成为知识的“被接受者”,没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更谈不上学习能力的发展。长时间经历这种模式教学,学生的精神状态被“拖垮”,学生对教师讲解分析过程失去了全程参与的热情,经常出现跟比上老师思路的现象。这样的教学效果各位高三教师深有体会,也就是我们经常抱怨的“付出与收获不成比例”。

引导式教学方式就提倡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驾驭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的教学行为由传统的整节课“精彩”的讲授变为引导和启发学生为主,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教学安排把原本较为复杂的问题交由学生自己拓展研究,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人,提升了学习兴趣,带

着急于享受解出答案的喜悦,自己去分析、去思考、去寻求答案。教学的中心目标就是知识由学生自主建构,让学生大胆猜测,大胆探索。提倡自主探究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去看、去学、去思、去做,进而学生自己会看、会学、会思、会做。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完美衔接,以获得教与学双方的最佳配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师的教学重心由授课转变为备课

为了顺利的完成引导式教学的教学任务,对于课堂上要求学生自主探究的练习,教师必然要在对其内容要有全面分析基础之上,总结出引导思路。引导的思路要清晰,围绕中心内容展示,层次清楚,过程流畅,各知识点过渡衔接自然、精心设计。如果引导问题准备不够充分,有些物理题目,学生一接触,凭第一直觉好像有很多思路,但下笔列式又感觉模糊朦胧,无从下手,因而总在方法的选择和知识点的衔接上停滞不前,若教师给予恰当的点拨,就可以排除思维障碍,疏通解题思路,打开狭隘的思维,发现豁然开朗的空间。引导式教学就是启发,就是教师在学生遇到思维障碍,无路可走时给予的适时、适度的帮助。想引出什么、怎样引就成为了教学能否达到目标的首要问题!引导问题的设计实事求是、切合学生实际水平,引导有技巧,有梯度,方式灵活多变。高三综合性的联系很多,解题过程中各个知识点过渡运用时设置了很多解题障碍,为学生顺利完成解题提升了难度。对于解题过程中得障碍要巧妙的“绕过”,这样并不是回避,而是采取一种更好地过渡手段,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无疑教师在备课时就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上述问题。换句话说教学的重心由授课变成了备课。

教学实践:

为了利用引导教学模式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a.特殊条件式引导应用

例如,高考要求中比较重要的考点圆周运动常见的题目有下面这种类型:一质量为m小球在半径为R 的光滑的竖直圆行导轨内侧运动,问小球从最高点开始沿导轨向下滑动,求运动到最低点小球对轨道的压力?这道题目的难点在于涉及到圆周运动、能量守恒、受力分析等多处知识运用,怎样把这些知识点融合到一起,以怎样的方式串联起来就成为解决题目的关键。本题

中有“光滑”、“圆行导轨”等特殊条件等字眼。本题的解题流程为从

能量的角度——最低点速度——圆周运动向心力——轨道压力。根据流

程图,笔者设计下列的引导方式:(1)光滑无摩擦的情况下,从最高处

沿导轨运动,整个过程的各力的做功情况。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会明白

只有重力做功,自然过渡到机械能守恒的角度。等列出能量方程式时,

最低点的速度就顺利求出。(2)整个过程沿圆周型轨道下落做什么运动?学生会了解运动形式是圆周运动,做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就是要有向心力。等学生列出向心力方程,结果跃然纸上!

b.过渡式引导应用

例如,三根平行的直导线,分别垂直地通过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如图所示,现使每条通电导线在斜边中点O处所产生的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均为B.则该处的实际磁感应强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用夹角正切值表示方向)

此题的难度在于既要判断三个导线产生的磁场在O点的磁场分布,又在根据三处导线几何分布的基础上把磁场进行矢量的叠加。该题所做的引导安排是要求学生完成单个单线的周围磁场分布如图(1),再完成同一直线上两个通电导线中点处的磁场分布如(2),学生根据此方法类推,借助几何知识就能完成此题。

(1)

c.流程图引导

如图所示,两足够长且平行的光滑金属导轨MN 、PQ 相距为L ,导轨平面与水平面夹角α=30°,导轨电阻不计.磁感应强度为B 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平面向上,两根长为L 的完全相同的金属棒ab 、cd 垂直于MN 、PQ 放置在导轨上,且与导轨接触良好,每根棒的质量为m 、电阻为R ,不可伸长的轻绳EFG 绕过定滑轮,一端系住ab 的中点,另一端系上重物A ,绳的EF 部分在平面MNQP

内且平行于MN ,若重物A 的质量M =2m ,重物A 由静止释放,经过一段

时间,ab 、cd 开始以相同的加速度沿导轨向上加速运动,此时重物A

下落的速度大小为va ,求此时cd 棒所受安培力的功率.

思路点拨:ab 、cd 以相同加速度上滑―→利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A 下落速度大小为v a ,cd 上升速度大小为v b ―→电路感应电动势E =BL (v a -v b )

结束语

引导式讲授教学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学原则,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其最终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而扶,量力而放,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并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发展自学能力。只有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才可能在题型灵活的高考考出好成绩。

常见几种教学方法

常见几种教学方法 教学是指导学生学习的一种活动。教学所使用的各式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手段」,或言「媒介」。教师不仅运用适当的技术去刺激鼓励指导学生的思考和自动学习,亦应视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能力和教材的内容,甚至教学的环境等,来决定采用的教学方法。l主张教师决定选择任何一种教学方法时,要考虑几个事实:课程目标,学生年龄,课程内容,教具设备,学生教育背景和时间分配 〖演讲法〗 「演讲法」是被最多教师采用的方法,也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大概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讲述。有人认为演讲法太过平淡,而且也难提供学生回应的机会。其实,没有任何一种教学法是绝对的最好或不好。演讲法若彼使用得当,仍然是有许多优点的,譬如说:可以节省教学的时间;可以说明一些原则;可以叙述一些事实;可以解释一些概念,或造成某种态度或理想;同时也能使一些辅助的实物教材更加生动及有趣。 演讲法的缺失主要是在于「单向教学」的问题,教师不易掌握学生对教材的接受情况与了解的程度,同时也容易发生「注人式」教学的危险。因此,当教师在使用演讲法之时,应当配合其它一些可以使学生参与的方法来使用,譬如:讨论、问问题、要求作回应等等。教师可以预备一个精简的演讲纲要给学生来配合他的讲述,也可利用黑板、投影机。幻灯机、图片、挂图等,作为视觉与听觉之辅助教具与教材,使讲述更为生动。 目光的接触、音调、手势,以及一些合宜的身体语言等等也是必要的辅助;例证、故事也有必要恰当地配合在讲述之中;合宜、适当的幽默也能帮助教师将讲述的材料更生动地表达出来。太过冗长的讲述,有可能会失去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儿童。儿童听讲的注意力约十至二十分钟;成人的听讲住意力约三十至四十分锺),因此,教师所讲的话也得切合学生的年龄、知识程度与经验,并多用具体的说明,少用抽象的描写。 长时间的演讲,要分段落,中间插入讨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思考和注意,并考查学生的了解程度。有时教师因为没有将完善的纲要或内容预备妥当,结果所讲述的话语呈现散漫与无组织的情形,甚至也有遗漏重要材料或叙述离题的偏差情况。讲述也不可忽略启发学生的思想,并要把握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与领悟情况。 教学的重点并不完全在于将一大堆的知识或材料倾倒(注入)给学生。学生积极、热切地参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让学生多有运用手及脑的机会是有益处的。对年纪稍大一点的学生而言,愈给他们参与的机会,就学习得愈好。〖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就是利用系统的步骤,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藉以增进学生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教学法最适用于「重述」「关联」和「实现」的三个学习阶层。教师必须认真地去设计各种问题,以使学生达到有兴趣集中学习注意力去思考和参与讨论等的目的。 教师设计问题要注意避免的是:太过简单即可作答的「是」或「非」的问题;太过抽象学生不能把握与理解的问题;超出学生认知与理解程度的问题;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点拨法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点拨法 作者:苟俊杰 学校:博州电大 专业:汉语言文学 年级:2008年秋季 学号:20081650091527 指导教师:王丽 2013年10月

附表11 指 导 教 师 评 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答辩记录答辩主持人 答辩小组成员 秘书 答辩日期 答辩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情况1. 2. 3. 4. 5. 初评成绩

答 辩 小 组 评 语 答辩主持人(签名): 年月日 答辩成绩答辩主持人(签名): 年月日 电大 分校 初审 意见 分校专业负责人(签名): 年月日 省 级 电 大复审意见省级电大专业负责人(签名):年月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点拨法 目录 一、无声的点拨............................................................................................. (4) (一)目光点拨 (4) (二)表情点拨 (5) (三)手势点拨 (6) (四)板书点拨 (6) 二、有声的点拨............................................................................................. (7) (一)思路点拨 (7) (二)难点点拨 (7) (三)重点点拨 (8) (四)误点点拨 (8) (五)终点点拨 (9) 参考文献 (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点拨法 摘要:“点拨法”这种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能够点要害、抓重点、拨疑难、排障碍。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点拨法呢?我认为主要有有声的点拨和无声的点拨。有声的点拨包括目光点拨、表情点拨、手势点拨和板书点拨;无声的点拨包括思路点拨、重点点拨、难点点拨、误点点拨和终点点。点拨法就是在关键时刻,教师趁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产生联想,把学生的思路引入问题的深处,将知识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字:语文教学点拨法无声点拨有声点拨 “点拨法”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依据于启发式教学理论因运而产生,经过很多教师不断的完善,并广泛运用到语文课堂教学之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今天尤其焕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点拨法”这种行之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一套较为完备的理论体系,顾名思义,其中的“点”就是点要害,抓重点;所谓“拨”就是拨疑难,排障碍。也可以说就是在关键时刻,教师乘机对学生进行引导启发,使学生积极思维,并产生联想,把学生的思路引入问题的深处,从而保质保量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点拨法不仅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情绪;而且能够改变语文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种“点拨法”是与当今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活动规律相适应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我们语文教师必须抓住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需要,启发引导,积极点拨,因材施教,开动学生思维,排除学生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根据本人多年来的教学经验,认为点拨法在语文教学的实际运用过程中,具体分为无声和有声的点拨。 一、无声的点拨 所谓“无声的点拨”,就是无关语言的表述,通过肢体语言告知学生、指导学生,更好的传达教师的指令,让学生在短暂的时间有效的接受更多的知识。 教师在课堂上表现的激情澎湃,滔滔不绝,固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随着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孩子对于知识的索取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一改以往成就的教学方法,提倡合作、探究学习。在某种情况下,反而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点拨包括目光点拨、表情点拨、手势点拨、板书点拨等。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上采用这些无声的点拨,开启学生的积极思维,恰到好处地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心弦呢? (一)目光点拨

自主型教学方法

自主型教学方法 一自主型学习方法的概念及其教育意义 所谓“自主型学习方法”的概念在文献中有种种不同的界说,未必统一,叶希波夫(Б.П.Есипоя)指出,这个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这就是,一些学者认为,自主型学习是“在没有教师寿命下解决课题”,另一些学者则反糨阐释为“学生的能动的自发的活动”。在前者的界说中,“自主型学习活动”是过分绝对化了。教师指导的学生的自主型学习活动总是相对的,是比较自主的。没有教师指导的学生的自主型学习活动是不可能有的。另一方面,学生的一切能动的活动不能说是自主型学习活动。不能把自主型学习活动同学生能动的自我活动的学习活动等同起来。 叶希波夫认为,自主型学习活动有两个特色:一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解决课题并提供适当的时间;二是,课题一旦提出,学生必须尽全力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法。 自主性的概念只有作为能动的发展的概念才能得到理解。自主性的最高阶段的前题如下:其一,有一定的知识;其二,课题、活动的目标可以理解;其三,掌握解决方法;其四,能视课题性质改变学习方法,拥有旨在解决课题、发展新方法的能力。 学生能正确地将课题及其解决方法结合起来,运用自身旧有知识与能力,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够解决课题,我们把它称之为自主型学习活动。 这种自主型学习活动一旦正确加以运用,将促使学生形成生产性,创造性学习态度。这种场合的教学的最大牲,就是自我活动(学生的能动的活动)。不过,在这里,重要的不是学生外表的活跃,而是学习的强度和效果的提高。唯有在学生比较独立地解决课题,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时,自主型学习活动才会富有实效。 自主型学习活动的本来的教学论价值在二组织学生自主的、渐次富有创造性的学习活动。在这里,学生的自我活动具有比较自主的活动的性质。 自我活动性(selbsttatigkeit)和片生(selbstandingkeit)的关系是手段与目标的关系。应当通过自我活动形成自主地思考的全面发展的人格。 但是,诚如克林伯格指出的,自我活动性和自主性是处于复杂的辩证关系中的。“通过自我活动发展自主性”这一公式不过是显示了发展的主要方向。在自我活动性与自主性之问没有固定的分界线。首先和们必须注意,学生的自我活动性并不是一旦产生便任何时候也不变化的东西。自我活动性并不是某一定时候突然实现,某一定时候一定转化为自主性的东西。自我活动性的内容与形式是不断变化的。这是随儿童的心理发展及所进行的活动的性质的不同南昌发生变化的。初级形式的自我活动总是逐渐地为更复杂更高级的自我活动所到代的。所以,自我活动性是发展的东西,是历经多年才能成就的东西。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作为教育目标形成的人的基础能力自主性,也是变化的,不固定的。自主性思维与活动能力的发展有种种阶段。自主性思维与活动能力是借助自主型学习与活动的要素愈益纳入教学之中而得到发展,如果学校要造就出具有出色的自主型劳动能力的人才,那么,这个目的唯有在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中通过多方面的训练自主型活动才能达到。 自主型思维与活动的能力是相应于学生的自我活动的发展程度发展起来的。自我活动的发展一里达到某一阶段,就能比较自主地完成学习作业和其他工作。 另一方面,自主性的发展达到某一阶段就可能出现高水平的自我活动。自主型活动的能力愈是健全地形成,创造型自我活动的可能性愈是提高。 因此,教学中学生的自主型学习活动是他们的业已达至的自我活动性的表现,同时也是他们的自我活动性及自主性进一步发展的手段。因此我们必须激发学生的自我活动性、学生能动性、创造性,在此基础上组织并发展自主型学习活动,借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活动性与自主性,形成自主性人格。在这里,体现了自主型学习活动的重要意义。

最新高考语文考试技巧归纳

最新高考语文考试技巧归纳 高考语文考试技巧总结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 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

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

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 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矩阵运算教学中发生教学法的实践

矩阵运算教学中发生教学法的实践 摘要:以矩阵运算为例,探索发生教学法在高等代数教学中的应用.首先介绍发生教学法的起源,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了生物发生律,并运用到数学教育领域,产生了发生教学法;其次阐述发生教学法的策略,要认识教学主题的来龙去脉,掌握发生过程的关键因素,理解会遇到哪些障碍,设计符合认知规律的问题;最后论述如何运用发生教学法实施矩阵运算教学,设计了5个步骤,展示了具体教学过程,说明了设计的理由,为丰富和发展发生教学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发生教学法; 矩阵运算; 数学史; 策略; Abstract:Taking matrix operation as an example, the application of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advanced algebra teaching has been explor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origin of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has been introduced, and E. Haeckel puts forward the biogenetic law, which is applied to the field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to produce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Secondly, the strategy has been

expounded of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which is to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teaching theme, master the key factors of occurrence process and understand the encounter. Finally, it has been discussed how to use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of matrix operation, designs five steps, shows the specific teaching process, explains the reason of design, 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Keyword:generative teaching method; matrix operation; history of mathematics; strategy;

点拨教学法在古典小说中的作用

关键字: 教学人物思维学生教师小说文章点拨范进林冲 内容提要: 浅谈“点拨式”教学法在古典小说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当前,在学校基础教育的领域中,正在实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在中小学的素质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人就他的各个方面、他的种种处境的差异和他的责任范围来说,都构成教育的真正主体。”只有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在实践中按新的思路来建构素质教育模式,改变“应试教育”影响下学生因机械地盲目地顺应教材体系和教师思路而成为消极的被塑造者的境况,真正将被动的灌输和接受变为学生积极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自我发展过程,这就为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人地位和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的任何影响,都要经过学生自己内化的过程才能见效。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单纯的传授为启发学生自己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当然由于学生思想单纯、认识事物比较稚嫩等客观

因素的存在,在考虑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不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所以在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同时,切不可否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引导,恰到好处的启发和诱导,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排除学习中的障碍,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独立思考,增强学生的自主性,点燃学生创造的火花,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个性。 经百年而流传不衰的中国古典小说中凝结着中国人对某个特定时代的审视和剖析,曾又有多少中国人借助这些作品获得情感的归属和生命的安顿。这些古典小说无疑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中学的语文教材中,每一个学期几乎都有古典小说的节选内容,学生一边赏析一边也提高了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虽然如此,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常发现有些教师只把此类作品当作一般的课文讲读一番,根本未注意到此时正是对学生进行中国古典小说介绍和欣赏的良好时机,因此两堂课下来,学生并未对这些作品留下多深的印象,也不大会去钻研节选内容以外的整本书,这对教师而言可以说是教学上的失败,对学生来说又未尝不是一种精神上的终身缺憾呢?要让学生对所教内容感兴趣,就有赖于教师运用高超的教学艺术来激发和培养,从而达到“欲罢不能”的效果。孔子的弟子颜渊曾这样描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欲罢不能”效果的取得,取决于多种因素,但必须循循善诱,正确点拨,让学生在一堂课上学有所得,学有兴趣。 “点拨式”教学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点拨点拨,“点”者使之“明”也。通过教师的点,使学生明白思维流程的起点。

自主学习的方法及策略

自主学习的方法及策略 ——减负环境下培养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新探究 辽宁省营口市大石桥市二高中 姓名:李多

自主学习的方法及策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减负环境下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必要手段。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并不是去照料学生,而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笔者在教育教学中尤其注重学生的分组学习和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及策略的指导 在教学中,笔者让班级学生的进行分组学习。 第一阶段全面了解学生,进行科学分组 入学时,利用升学成绩和第一次月考成绩,以及这个阶段对学生的大致的了解,从成绩、责任心、组织能力、协调能力、表达能力等几个方面,把全体学生分成横向三层,纵分成向六组(根据自班人数而定)。第一层的优秀学生,作为每组的组长和副组长,各组组长的实力和成绩都相当.第二层,就是班级里的中等学生,也纵向分成六组,每名组员的实力也相当。最后一层也就是所谓的学困生,每组1-2人, 这些组员的实力也很相当。在分组中有意识地把对英语学习有厌倦情绪的学生放在能力最强的小组,或是放在能约束住他的小组。在分组过程中注重民主用人。俗话说:“知人才能善任,善教须先知人。通过了解了每位学生的特长优点,思想状况、家庭情况、学习态度、工作能力,贯彻公正、公平、公开、公认的原则后,才能制定出最佳教育教学方案,并对有能力、有威信的学生委以重用,对能力差、有明显缺点的学生注意培养,给他们信心,给他们一些时间和空间。信任是对学生的一种肯定,用信任来交换信任,是转化潜能生的良方。通过这样的分组后,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小组中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有爱表达的、不爱表达的、有能说的和不能说的、有反应快的和反应慢的等等,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优劣互补。然后再利用期中期未的测试成绩以及对学生更全面的了解,对小组中不合理的地方再做几次适当调整,真正做到科学分组,形成合作意识。 第二阶段及时跟踪指导,达到预期目标。 对于小组学习,笔者设定了三个预期目标。 第一个目标达到小组内的每名学优生都能给学困生当辅导老师,也就是学优生能给学差生讲题; 第二个目标达到小组内的每名学困生都能给学优生讲题,学优生可以当评委了; 第三个目标达到小组里的学科带头人可以自编试题,形成班级自己的试题库,试题质量由全班同学和学科教师进行评价,造就一批出题高手。 为达到这三个预期目标,笔者主要做以下工作:

教学法名词解释

1.教学氛围:指的是对教学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课堂内外部气氛,场景等. 2.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各种活动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称. 3.启发式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为目标,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究,实现知情意和谐发展的过程. 4.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观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 5.读书指导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阅读课本或课外读物,以获取知识,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一种方法. 6.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各种实物,直观教具,或进行示范性实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知识,掌握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7.调研学习法:就是调查研究学习方法的简称,它是指学生亲自去熟悉和了解学习对象的一种学习方法. 8.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9.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与教学有关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学生学习,达成教学目标的能力和技巧. 10.评价方法:是指收集教学的信息,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时采用的工具和手段的总称. 11.成长记录袋:是显示学生学习成就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 12.合作评价:是指多个评价主体从多角度,多渠道获取关于学生的多方面信息以判断学生发展情况的评价活动方式. 13.教学媒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传递以教学为目的的信息所使用的媒介工具. 14.网络教学:是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采用新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教学形式. 15.学校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16.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是指依照国家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直接接受的,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17.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8.遗传素质:也称为遗传,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人的机体构造,形态,感觉器官以及神经系统的特性等. 19.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它是人的主观意识方面的特性,故称为主观能动性. 20.教育的目的: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是对受教育者的总的要求. 21.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指一个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教育目的而制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向. 22.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教育机关的具体化,也就是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校培养人的具体质量规格标准. 23.智育: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24.美育:即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享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2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职人员,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6.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 27.教师聘任制度:是指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学岗位设置,聘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的教师职务的一项教师任用制度. 28.师德:是指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29.核心课程:是以问题为核心,把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学小组通过一系列活动进行教学的课程. 30.校本课程: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 31.课程标准:是指根据课程计划制定的有关学科教学的目标,水准,结构与教学要求的纲领性文件. 32.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指定的知道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33.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是按学生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以班为单位,按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和课程表,分科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34.德育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德育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采用的有序的,相互关联的活动方式和手段的组合. 35.行为训练法:是通过道德实践和对道德行为的价值领悟,策略训练,奖惩等方式进行德育,以巩固道德信念,磨练道德意志.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德育方法. 36.班级:是学校根据管理的需要,把年龄相近、文化程度大体相同的学生分割成一个个小范围的聚合体。它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的基本组成部分。 37.班主任:是由学校指定的,全面负责一个班级教育与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和生活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的老师。 38.集体舆论:是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 39.班风:一个班的集体舆论持久地发生作用而形成一种风气。

点拨式教学法谈“引导―自学―点拨”教学法的运用

点拨式教学法谈“引导―自学―点拨”教学法的运用 布鲁诺指出:“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其‘会学’”。我认为学生最需要的不是知识,而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学习 __兴趣,培养其独立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实验表明:学生从书本中通过阅读所得到的知识要比通过听觉更牢固,更深刻。所以,我在设计《美国内战》一课时的主导思想是:要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培养其阅读能力及学习能力,学会利用课本、利用地图,学会从书本中寻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引导其在阅读课本的过程进行思考,既为本课重难点的解决打下基础,也培养其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实际水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我采用了引导―自学―点拨教学法,具体环节为:导学―引导―自学―答疑―点拨。 一、导学(导课) 我设计了一个一举四得的导课方式,即请学生做美国国旗的历史知识小讲座,从而引出课题。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

为本课领土扩张和内战的讲解埋下伏笔。同时,引出独立战争,既可复习旧知识,又可为建立有关美国资本主义革命的知识体系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当学生产生探索欲 望和兴趣之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交流、观察、思考、合作探究中获取历史知识,同时,形成自己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刻苦钻研精神。教师只是引导、参与学习,留给学生学习 __生动场景。为此我 采用自学提纲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本课知识。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着循序渐进,难易结合,重难点突出,启发思维的原则,我设计了三个自学提纲,并分别选择在学习领土扩张、南北矛盾及美国内战时分别投影显示出来,并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包括生生合作、师 生合作)和提出问题,目的是使学生对相应部分的知识有一个完整的 认识,并使学生一直保持一个学习兴奋状态,延缓其大脑的疲劳,同时给每个学生表达自己观点、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培养合作意识。 提纲中的问题类型:有以下五种。

上海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纲及答题技巧

上海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纲解读 对于文学类文本阅读,要求: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题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4、欣赏作品的形象,欣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5、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6、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7、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8、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基础知识必备 必备一考场现代文阅读步骤 1、揣摩题干,有备而读 研究题干,看看命题人问了哪些方面的问题,在大脑里要形成“问题连锁” 2、品读题目,缘文驰想 文章题目往往最先告诉人们作品要歌颂什么,反对什么,宣扬什么,控诉什么 3、浏览首句,略知梗概 把各段的首句抽调出来进行整合性联读,就会发现作者的思路 4、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有两点提示:一是思考问题要瞻前顾后;一是准确圈定答题区 5、深思熟虑,精确表达 在表达时,一要整合筛选重要信息;二要剔除可有可无的字句;三要用词雅致精确。 千变万化的题目经过分析整理,可以分为几类;同类题目,答题思路大致相同。 必备二表达技巧分类及应答策略 高考的大学读一般为精美的哲理散文、抒情散文和微型小说。 1、人称表达类解题思路: (1)确认人称的运用或变化 (2)了解每一种人称的作用,明确解题的方向。 (3)结合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2、修辞方法类解题思路: (1)确认所用的修辞手法。 (2)明确答题方向。 一般说来,描绘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使描写对象生动形象,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结构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突出强调,主要有对偶、排比、反问。表达类的修辞手法作用为增强语气,主要有反问和设问。在具体运用中又有些细微的差别,现将《考试大纲》新规定的八种修辞手法的作用列举如下:比喻生动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夸张表达感情更强烈;拟人表达亲切,有情趣;对偶整齐,有节奏感;排比一气呵成,突出强调;反复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强烈;反问表达鲜明,起强化作用;设问突出强调。 (3)确认修辞手法,明确答题方向后,结合语句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 3、表达方式类 一般针对段落或篇章中具体的表达方式命题。

教学法——直接法

直接法(Direct Methods)又名改革法,自然法 产生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产生地点:西欧(法国、德国) 与语法翻译法相对的 主张以口语教学为基础 按幼儿习得母语的自然过程 用目的与直接与客观事物联系(不用母语,不用翻译) 产生背景:19世纪中叶西欧各国工业发展,贸易兴盛,经济往来频繁,急需外语口人才。 19世纪末欧洲出现了外语教学的“改革运动”(The Reform Movement) 心理学基础:联想主义心理学 直接法强调词语与客观事物直接联系而不通过母语的中介,运用联想使新旧语言材料建立联系,以加强学习和记忆 代表人物:早期:菲埃托(V. W. Vietor,德国,改革运动的先驱,直接法的奠基人)《语言教学必须彻底改革》 贝力子(M. Berlitz,德国,教育家) 古安(F. Gouin,法国,语言学家)《语言教授法和学习法》 典型教材:《基础英语》艾克斯利(C. E. Eckersley,英国) 对于语言的观点:直接发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习惯,语言的运用是靠感觉和记忆的,而不是思维(背景:不同语言词汇与语法不等价;语音的发展和国际音标的出现) 主要特点:1. 目的语与它所代表的事物直接联系,教学中排除母语,排除翻译,采用直观手段用目的语学习目的语(动作,涂画,角色扮演,演戏) 2. 靠直接感知,以模仿、操练、记忆为主形成主动的习惯,在一定阶段对已获得的语言材料中 的语法规则进行必要的总结和归纳 3. 以口语教学为基础,先听说后读写(口语的第一性)。重视语音教学,强调语音、语调、语 速的规范 4. 以句子为教学的基本单位,整句学整句应用,而不是从单音或孤立的词开始的。句子是言语 交际的基本单位 5. 以当代通用语言为基本教材,学习生动的、活的语言,而不是文学名著中典雅、但已过时的 语言。从有限的常用语言材料开始,对常用词、常用剧是按其使用频率进行科学的筛选 贝力子:1878年开始创办的贝力子外语学校所采用的贝力子教学法(按照幼儿学习的方法)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2010年04月20日16:16,星期二作者:教科室 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讲读法和讲演法。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大多都伴之以讲授法。这是当前我国最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 2)谈论法 谈论法亦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谈论法特别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初中,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常用谈论法。 谈论法可分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两种。复习谈话是根据学生已学教材向学生提出一系列问题,通过师生问答形式以帮助学生复习、深化、系统化已学的知识。启发谈话则是通过向学生提出来思考过的问题,一步一步引导他们去深入思考和探取新知识。 3)演示法 演示教学是教师在教学时,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者作示范性的实验,通过实际观察获得感性知识以说明和印证所传授知识的方法。 演示教学能使学生获得生动而直观的感性知识,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把书本上理论知识和实际事物联系起来,形成正确而深刻的概念;能提供一些形象的感性材料,引起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入理解、记忆和巩固;能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进行思维活动,发展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4)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从生理机制上说,通过练习使学生在神经系统中形成一定的动力定型,以便顺利地、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练习在各科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工具性学科(如语文、外语、数学等)和技能性学科(如体育、音乐、美术等)。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5)读书指导法 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固然有赖于教师的讲授,但还必须靠他们自己去阅读、领会,才能消化、巩固和扩大知识。特别是只有通过学生独立阅读才能掌握读书方法,提高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6)课堂讨论法 课堂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教材中的基础理论或主要疑难问题,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共同进行讨论、辩论的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方法,可以全班进行,也可分大组进行。 7)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现象的变化中获取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教学方法。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自然常识等学科的教学中,实验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一般实验是在实验室、生物或农业实验园地进行的。有的实验也可以在教室里进行。实验法是随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兴起的。现代科学技术和实验手段的飞跃发展,使实验法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通过实验法,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全的知识,又能够培养他们的独立探索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研究兴趣。它是提高自然科学有

自主学习方法介绍

自主学习方法介绍 随着《关于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的真正落实,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大为减少,尤其是双休日,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多了,学习方式也由老师管、家长看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模式。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自身的能动作用发挥得如何,对自身学习质量影响重大。学生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学生能否主动开展独立自主的学习活动。现就学生如何选择既适合自己学习习惯,又有科学性的自主学习方法谈几点个人意见,供同学们参考: 一、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所有学生必须树立自主学习的观念,坚决克服完全依赖于教师讲授,完全依赖于课堂学习的习惯。自主学习和传统教育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在时间和空间方面减少了统一的规定,实施学习的过程由学生自己来决定。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一次学习活动方式的转变,也是对自己能否严格自律的一次考验。目前的形势,要求学生要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特别是在开展独立自主的个别学习活动的时候,要求学生要有超凡卓越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学生能否积极进行自主学习,能否主动地吸取知识,主动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确定个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简单的说,就是通过三年时间的学习,使自己在掌握和运用知识方面将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比如,对于我校大部分学生都能考上本科这个事实,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应该制定三年以后,考上本科学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影响重大,没有学习目标就好比行路人不知道目的地在哪里,狩猎人不知道猎物在何方。学习目标一经拟定,就为学生自己明确了学习努力的方向,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起自己学习积极性,自觉的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学习方面来。在总的目标的指引下,我们还可以制定自己在每个学期、每个学年的分目标,子目标。学习目标是学生对于自己学习生活的总体设计和创造,充满了希望和挑战,可以为学生提供内在的、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可以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比较和参照系,使学生对学习充满情趣和信心。学生通过实现子目标、分目标而最终实现总目标。 三、制定自主学习计划。无宁静无以致深远,学习需要专心孜志,但是学生在家里学习,不可能不受到干扰和诱惑。怎样排除干扰和诱惑,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每个学生在家里学习时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2017年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环境类题型) 环境类题型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社会环境:狭义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广义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的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人际关系的总和。 具体考查内容有: 1.环境描写的作用(意图)。 2.环境描写的特点。 3.环境描写的手法。 4.环境描写的寓意。 5.环境描写的赏析。 通常以下列两种方式出现,一是描写手法和作用相结合,二是描写的环境特点和作用相结合。重点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描写作用(意图)题 环境描写的作用,总体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环境本身: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②暗示社会环境;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2.人物方面:①烘托心情;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3.情节方面: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或制造悬念; 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 4.主题方面: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②丰富、深化主旨。 答题常用术语: 1.社会环境的作用: (1)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2)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3)揭示社会关系; (4)交待人物身份,表现(影响、决定)人物性格; (5)提示社会本质,提示主题。 2.自然环境的作用: (1)突出季节特征; (2)表现地域风光;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4)渲染、营造、烘托氛围或气氛; (5)增加或缓和紧张的氛围; (6)奠定感情基调; (7)反映、暗示社会环境; (8)换转或展开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9)为情节发展作铺垫; (10)前后多次描写,成为行文线索; (11)为下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12)烘托、映衬人物形象; (13)表现人物心理、性格; (14)暗示人物心理转变; (15)象征、暗示人物命运; (16)揭示人物命运的必然性; (17)表达、寄托、象征、暗示、揭示主题; (18)丰富、深化主旨; (19)设置悬念,产生波澜,激发阅读兴趣。 答题示例: 【2010年安徽卷】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茎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 【答题点拨】特点要答出手法特点及景物特点。

三段七步教学法

三段七步教学法 一、“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的提出背景由于笔者所在的城市教育发展环境发生变化,使笔者所在学校面临着学生基础知识差的学情,即学生缺乏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过程中自信心严重不足。同时,在学校教学发展中,大多数教师囿于传统的束缚,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存在着教学模式陈旧、课堂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明显的诸多问题,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三段七步”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三段七步”教学模式,是指“教学三段”,即“课前,编制学案、自主学习;课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课后,跟踪辅导、夯实巩固。”“课堂七步”,即“创设情境、目标引领、展示交流、师生质疑、精讲点拨、拓展训练和总结提升”。“教学三段”的具体内容包括:“课前,编制学案、自主学习”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经验,为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知识建构而精心设计的学习方案。教师及时检查“两批”学案:课前预批、课后复批,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课中,师生互动、合作探究”是指课堂由师生互动完成,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是学生思维的启发者、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分工合作、主动参与、乐于探究、深度交流。“课后,跟踪辅导、夯实巩固”是指教师及时进行解题指导和学法交流,加大训练力度,充分挖掘学优生的学习潜能,帮助学困生及时消除学习障碍,关注全体学生的进步,切实提高学习成绩。 “课堂七步”的具体内容包括:“创设情境”是通过生动有趣的情境架设起现实生活与学科学习之间的桥梁。在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目标引领”是根据课程标准的内容设计学习目标,新课开始呈现学习目标,结尾总结、回味目标。“展示交流”是学生主动参与,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打破了教师压抑学生学习天性的课堂霸权,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师生质疑”是指当学生展示不到位或者发现错误时,或学生对重点规律未总结出时,教师要及时追问质疑。当学生展示完毕时,教师可以及时拓展,教师还要及时把握课堂的生成资源。“精讲点拨”是指教师认真研究教材和课标,熟练把握教材和高考考点,讲解精炼,精心设计课堂活动,巧妙安排当堂训练。“拓展训练”是指训练题目的设计要重点突出,要分层次和梯度,确保当堂训练有足够的时间。“总结提升”是指夯实重点,适时延伸,及时汇总提升,并布置适量的迁移作业。 三、“三段七步”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上的应用教学模式改革已经在我校开展了四年了,期间进行了几次讨论和调整,使每个学科都有了自己的风格特点。物理学科在学生心目中一直是比较难懂的学科,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课堂,带领学生越过障碍。物理学科的“教学三段”的课前编制学案部分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因为物理学科学生很难通过课前预习就达到会做题的程度,所以教师在编制学案时,课前预习部分尽量不要放习题,因为如果学生做不出来,就会增加心理负担。所以学案课课前预习部分以知识点填空为主,并配以有启发性的概念判断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即可。课中部分教师教学时间也比较长,一般要达到20~25分钟。 物理课堂中“创设情境”意义重大,物理学科的每个知识点在生活中都有原型,教师用生活中的有趣实例引出新课,再让学生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解释现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力的分解”一课中,笔者设计了一个拔河比赛,体态娇小的女生在中间拉两个魁梧的男生,体现出分力大于合力的思想,教学效果非常理想。讲“超重失重”一课时,用扎了孔的瓶子做自由落体运动,瓶子不喷水,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冲突,为讲完全失重埋下伏笔,令学生记忆深刻。物理课中对于“目标引领”的设计要符合学生实际,每节课重点内容不要超过三个,展示目标时语言要精炼易懂,新课结尾时要回顾目标,看本节的学生学习目标的落实情况,使目标展示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于“展示交流”环节,物理学科的新课概念讲解部分,让学生讲解困难很大,效果不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