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变压器简史

变压器简史

变压器简史
变压器简史

向配电网直接供电的配电变压器在国内外均属于应用量大面广的产品。在我国,配电变压器的年产量达5000万KV A左右,约占全部变压器年产量l/3左右。因此,配电变压器的运行可靠性、产品技术性能与经济指标都会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城乡居民及企事业单位供电安全。

近几年,为适应国家在城乡电网改造的需求,发展了一批新型、优质的配电变压器,使配电网络的变压器装备更趋先进,供电更可靠,农村用电更趋低价。近年发展的配电变压器的损耗值在不断下降,尤其空载损耗值下降更多,这主要归功于磁性材料导磁性能的改进,其次是导磁结构铁心型式的多样化。如较薄高导磁硅钢片或非晶合金的应用,阶梯接缝全斜结构铁心、卷铁心(平面型、立体型)、退火工艺的应用等。在降低损耗的同时也注意噪声水平的降低。在干式配电变压器方面又将局部放电试验列为例行试验,用户又对局部放电量有要求,作为干式配电变压器运行可靠性的一项考核指标,这比国际电工委员会规定的现行要求要严格。因此,在现有基础上预测我国各类配电变压器的发展趋势,推动配电变压器进一步发展应是一件比较重要工作。本文将分类型预测配电变压器的发展。

2 干式变压器的发展趋势

要求防火、防爆的场所,如商业中心、机场、地铁、高层建筑、水电站等,常选用干式配电变压器。目前,国内已有几十个工厂能生产传统的环氧树脂浇注型干式配电变压器。既有无励磁调压,又有有载调压。正常运行时为自冷冷却方式,当装有吹风装置时提供急救条件(其他变压器有故障时起动风机)作为超铭牌容量运行。在国内,最大三相单台容量可达20000kV A(35kV级),最高电压等级可达110KV(单相10500kV A)。干式变压器的年产量已占整个配电变压器年产量的20%。鉴于环氧树脂浇注干式配电变压器还存在下列一些问题:

(1)设计的自由度不大,每个绕组都要用模具才能挠注。

(2)一旦在高温中燃烧会产生大量烟雾。

(3)由于环氧树脂与导线的热膨胀系数不尽相同,如果缓冲层设置不当,易在冷热温度冲击下,浇注层开裂,局部放电量增加,部分企业的个别产品已有此类质量问题在运行中暴露。

(4)环保问题,一旦这种环氧树脂浇注型干式配电变压器预期寿命已到,或因各种故障而使变压器绕组损坏,要销毁浇注成型的绕组是困难的,目前尚无法使环氧树脂降解。从环保角度上讲,这将是日益严重的问题。

(5)环氧树脂浇注型干式配电变压器多数属于F级耐温等级,仅个别企业能生产H级耐温等级的浇注型干式配电变压器。鉴于上述原因,目前已有部分企业在发展敞开通风干式H 级配电变压器[1,2]。

这种新发展的H级配电变压器是以耐高温固体绝缘材料作为导线的匝绝缘或绝缘结构件材料。国内多数企业选用Nomex纸作为主要绝缘材料,它的特点如下:

(1)介电常数为1.5-2.5。更接近空气的介电常数,可使作用在空气隙的场强较低;其他H 级固体绝缘材料的介电常数都比Nomex纸的介电常数大。另外,Nomex纸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也较高。所以绝缘性能上Nomex纸是一种合适的绝缘材料。国内已有用Nomex纸制造成的35KV级敞开通风干式配电变压器,三相容量为2500kV A。雷电冲击水平已达170kV(峰值)。其他H级绝缘材料的干式配电变压器仅为l0kV级。Nomex纸实际可能耐温220℃,按H级设计时可有较高的超铭牌容量运行的能力而不牺牲预期寿命。

(2)Nomex纸具有很好的防潮性能,不吸水即使在95%相对湿度下,仍可保持完全干燥时90%的介电强度。另外,Nomex纸在220℃下的化学稳定性很好。

(3)阻燃性好,在220℃高温下限氧指数仍大于20.8%。即使在特高温度燃烧,着火后能自熄而不助燃。

(4)当产品达预期运行寿命后,回收很方便,不存在任何影响环保的问题,因此环保性能好。

(5)很多企业研制成功的Nomex纸H级干式配电变压器都能通过符合国标要求的例行、型式与含突发短路试验在内的特殊试验。在技术性能上达到低损耗、低局放、低噪声与耐受短路机械力高的要求。在国内已有较长时间安全运行经验。设计的自由度较大,没有浇注模具的要求。对于非包封型敞开通风干式H级配电变压器只要增加真空压力浸渍设备即可。

国内也有不用Nomex纸而用玻璃丝布作为H级固体绝缘材料的敞开通风H级干式配电变压器,工艺上采用真空浸渍设备,绕组中用陶瓷垫块,由于玻璃纤维的介电常数(约为5-6)比Nomex纸的介电常数高,陶瓷质介电常数也高,因此在设计时匝间电压限制得较低[2],生产此型干式配电变压器的关键是真空浸渍用漆,目前尚无国产漆,整个绝缘系统的质量取决于漆的质量。3 油浸式配电变压器的发展趋势

对于一般场合使用的配电变压器常选用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国内,这种油浸式配电变压器在低损耗与低噪声、高可靠性方面已取得较好成果,尤其是节能降耗方面,下面是历年来10KV配电变压器的损耗降低对比表。

表10KV配电变压器历年损耗水平对比(单位:W)

年代铁心材质100KV A 1000KV A

空载损耗负载损耗空载损耗负载损耗

1964 硅钢片730 2400 4900 15000

1973 硅钢片540 2100 3250 13700

1986 硅钢片320 2000 1800 11600

1995 硅钢片290 2000 1650 11600

1995 非晶合金85 1500 450 10300

2002 硅钢片200 1500 1150 10300

随着用电量的增长,变电站又接近居民中心。所以为改进矿物油浸式变压器的防火能力,有必要发展采用高耐温固体与液体绝缘材料做成的液浸式配电变压器。绝缘系统将有下列几种:

①A级绝缘材料与高燃点油配合的绝缘系统。②H级绝缘材料与高燃点油配合的绝缘系统。③H级绝缘材料与矿物油配合的绝缘系统。④混合绝缘材料与矿物油配合的绝缘系统。

利用提高绝缘系统的不同耐温等级的较高允许温升达到总重不变时提高单台输出容量或单台容量不变时总重与体积的降低与缩小。

这样,地埋式配电变压器就可选用以上不同的绝缘系统。如导线可选用Nomex纸作匝绝缘,液体绝缘介质可选用变压器油与高燃点油。Nomex纸浸油后介电常数(与Nomex纸密度有关)与油接近,Nomex纸的热导率与一般纤维纸热导率接近。国内电机车用机载变压器就是Nomex纸与硅油组合的绝缘系统,已有多年运行经验。将这种绝缘系统延伸到油浸式配电变压器(柱上式、地基式、地埋式)应是可以的。国际电工委员会正在考虑制定这种利用高耐温绝缘材料作为绝缘系统的配电变压器的设计导则。

4 配电变压器向组合化方向发展

因为配电网中常要求对变压器作各种保护,传统保护装置与变压器是分别安装在使用场所。这样,既不便于安装调试又不利于维护。为解决这个问题,配电变压器已向组合化方向发展。目前在发展的有两大类:一类是将熔断丝与负荷开关装在变压器内部形成一个整体,整体内的低压出线可分成几路,每路都有计量装置,没有裸露的带电部分,这种配电变压器称为组合式变压器,一接上线即可使用,目前较多用于环网供电。另一类是预装式变压器,变压器的两侧分别为高压与低压配电柜,它们根据不同接线方式配置保护元件,一接上线即可使用。组合式变压器的变压器部分为矿物油浸式变压器,将来也可能配置高耐温液浸式变压器。预装式变电站目前选用矿物油漫式或干式配电变压器,将来也可配置高耐沮液漫式变压器。

5 配电变压器尚未有定论的几种型式

国内,某些供电插所曾选用以SF6为冷却与绝缘介质的配电变压器。这种配电变压器在环保上要求无泄漏,SF6气体的年泄漏率要求在1%以下,因泄漏出SF6,气体会产生温室效应,使周围环境温度提高。另外,这种变压器的价格较贵。仅少数电站或工程选用。

随着配电电压的提高,国外,如ABB公司在发展以交联聚乙烯电缆来绕制干式变压器绕组。这种技术适用于较高电压如110kv及以上,容量在几万KV A。因为交联聚乙烯电缆必须在60℃的温度下运行,变压器必须用风机吹风冷却,吹风装置要有高可靠性。另外,变压器内要装无励磁调压开关或有载调压开关较为困难。国内,已研制成110KV×10500KV环氧树脂浇注三相绕组有载调压干式变压器,且有成功的运行经验。

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将交流电变换为同频率、不同电压交流电的非旋转式电机。因此,变压器是随着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而诞生,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完善、改进而形成的。

1 变压器的雏形—感应线圈

1888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弗来明(J.A.Fleming,1849-1945)在他的名著《The Alternating Current Transformers》(交流变压器)中开宗明义地说:“At the head of this long line of i llustrious investigators stand the pre-eminent names of Faraday and Henry. On the foundation-stons of truth laid done by them all subsequent builders have been content to rest”(在一大批研究变压器的杰出人士中,领头的是巨人法拉弟和亨利,他们奠定了真理的基石,而所有后来者则致力于大厦的完成)。

所以,追溯变压器的发明史,还得从法拉弟和亨利说起。

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采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磁生电的实验。图1中,圆环用7/8英寸的铁棍制成,圆环外径6英寸;A是三段各24英尺长铜线绕成的线圈(三段间可根据需要串联);B是50英尺铜线绕成的2个线圈(2个线圈可以串联);1为电池;2为开关;3为检流器。实验时,当合上开关2后,法拉第发现检流器3摆动,即线圈B和检流器3中有电流流过。也就是说,法拉第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进行这个实验的装置(法拉第感应线圈,图2)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只变压器雏形,以后法拉第又作了数次实验,同年10月28日还制成了第一台圆盘式直流发电机。同年11月24日,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他的实验及其发现,从而使法拉第被公认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变压器的发明人。

但实际上最早发明变压器的是美国著名科学家亨利。1830年8月,时为纽约奥尔巴尼(Albang)学院教授的亨利利用学院假期,采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磁生电实验。当他合上开关K,发现检流计P的指针摆动;打开开关K,又发现检流计P的指针向相反方向摆动。实验中,当打开开关K时,亨利还在线圈B的两端间观察到了火花。亨利还发现,改变线圈A和B 的匝数,可以将大(Intensity)电流变为小(Quantity)电流,也可将小电流变为大电流。实际上,亨利这个实验是电磁感应现象的非常直观的关键性实验,亨利这个实验装置也实际上是一台变压器的雏形。但是,亨利做事谨慎,他没有急于发表他的实验成果,他还想再做一些实验。然而假期已过,他只得将这件事搁置一旁。后来他又进行了多次实验,直到1832年才将实验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和艺术杂志》第7期上。但是,在此以前,法拉第首先公布了他的电磁感应实验,介绍了他的实验装置,因此电磁感应现象的发明权只能归法拉弟,变压器的发明权也非法拉弟莫属了。亨利虽然非常遗憾地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权和变压器的发明权擦肩而过,但他在电学上的贡献、对变压器发明的贡献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实验装置比法拉弟感应线圈更接近于现代通用的变压器。

首先公布了他的电磁感应实验,介绍了他的实验装置,因此电磁感应现象的发明权只能归法拉弟,变压器的发明权也非法拉弟莫属了。亨利虽然非常遗憾地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权和变压器的发明权擦肩而过,但他在电学上的贡献、对变压器发明的贡献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实验装置比法拉弟感应线圈更接近于现代通用的变压器。

从现代变压器原理来看,法拉弟感应线圈是一只单心闭合磁路双绕组式变压器。由于当时没有交流电源,所以它是一种原始的脉冲变压器,而亨利变压器则是一种原始的双心开路磁路双绕组式脉冲变压器。

1835年,美国物理学家佩奇(C.J.Page,1812~1868)制成图4所示的感应线圈,该线圈是世界上第一只自耦变压器,利用自动锤的振动使水银接通或断开电路。在副边线圈感生的电动势能使一个真空管的电火花达4.5英寸长。

1837年,英国牧师卡兰(N.J.Callan)将佩奇变压器分成无电气连接的两部分(图5),当打开开关M、断开线圈A的电路时,则线圈B的两端间S将会产生火花。

与法拉弟、亨利的变压器一样,佩奇和卡兰变压器都是利用断续直流工作的设备,只能用于实验观察,都无实际应用价值。

德国技师鲁姆科尔夫(H.D.Ruhmkorff,1803~1877)在变压器发明史上是一个贡献较大的人。

他生于德国,后到巴黎定居,并自设精密机械制造工场。鲁姆科尔夫在理论上并无建树,但他善于研究他人的建议,并利用他心灵手巧的特长付诸实践,制造了一些优良的感应线圈。1842年,在Masson和Brequet的指导下,他开始对卡兰变压器进行研究。1850年制成第一只感应线圈(Inductorium)。1851年,他提出第一个感应火花线圈(变压器)的专利,鲁姆科尔夫感应线圈如图6、图7所示。铁心用软铁丝制成,原边线圈包绕在铁心上,副边线圈则包绕在原边线圈上。原边线圈由蓄电池供电,并通过一个磁化铁心机构反复开、合水银开关,使原边线圈中通以脉动直流电反复改变方向。副边线圈中则感应一个交变电流。与以前的感应线圈相比,鲁姆科尔夫感应线圈有较大的改进。首先副边线圈的绝缘更加可靠,线圈用涂漆铜线绕成,线圈层间用纸或漆稠绝缘,副边线圈与原边线圈则用一只玻璃管隔开;其次,鲁姆科尔夫采用E.English和C.Bright的发明,将副边线圈分成几段,各段间彼此分开,然后串在一起。这样可使电位差最大的点(出线端S—S)之间的距离最远。后来,鲁姆科尔夫对该线圈进行了改进,如将以前采用的水银开关改为酒精开关,不但可消除开关火花,而且可防止氧化;此外,他还在原边线圈接入电容器以提高感应电压。鲁姆科尔夫线圈由于功率较大,不但可用作实验,而且还可用于放电治疗。因此可以说,鲁姆科尔夫感应线圈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变压器。

为了获得更大的火花,1856年,英国电工技师瓦里(C.F.Varley,1828~1883)也对卡兰变压器作了改进,他采用一只双刀双掷开关来回改变电流方向,使线圈A中的电流交替改变方向,从而线圈B中感应出一个交变电流,因此可以说,瓦里感应线圈是交流变压器的始祖。1862年,莫里斯(Morris)、魏尔(Weave)和蒙克顿(Moncktom)取得一个将感应线圈用于交流电的专利权。

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格罗夫(W.R.Grove,1811~1896)采用图9所示的装置将交流电源V与线圈A相连,在线圈B中得到一个电压不同的交流电流。因此格罗夫感应线圈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只交流变压器。

继格罗夫之后,许多人对感应线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例如,美国人富勒(J.B.Fuller)在19世纪70年代初对感应线圈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感应线圈应采用闭合铁心,原边线圈采用并联而不是当时大多数感应线圈所采用的串联。但是他的想法生前只向他的上司谈过,直到他死后不久,人们发现他的手稿。1879年2月,人们将他的手稿整理发表,他关于感应线圈的设想才得以公诸于世。

1876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勃洛奇科夫(Л.Н.Яълочков,1847~1894)发明“电烛”,采用一只两个绕组的感应线圈,原边与交流电源相连,为高压侧,副边低压侧的交流电向“电烛”供电。这只感应线圈实际上是一台不闭合磁芯的单相变压器。

1882年,俄国工程师И.Ф.乌萨金在莫斯科首次展出了有升压、降压感应线圈的高压变电装置。

2 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

19世纪80年代后,交流电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变压器的原理也为许多人所了解,人们自然而然想到将变压器用于实际交流电路中。在这方面迈出第一步并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法国人高兰德(L.Gauland,1850~1888)和英国人吉布斯(J.D.Gibbs)。1882年9月13日,它们在英国申请了第一个感应线圈及其供电系统的专利(№.4362),他们称这种感应线圈为“Secondary generator”(二次发电机)。图12为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原理图,原边线圈数与副边线圈数之比为1∶1,原边线圈串联,而副边线圈均分为数段,分别与电灯1相连。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变压器)是一种开路铁心变压器,它通过推进、拉出铁心来控制电压,原边线圈他们仍坚持采用串联(虽然麦克斯韦在1865年就证明,原边线圈如果采用串联,副边电压就不能单独控制)。

1882年10月7日,他们制成了第一台3000V/100V的二次发电机,1983年又制成一台容量约5kV A的二次发电机在伦敦郊外一个小型电工展览会上展出表演。当年,他们为伦敦市区铁路提供了几台小型变压器。1884年,他们在意大利都灵技术博览会上展出了他们的变压器,并表演了交流远距离输电。采用开磁路变压器串联交流输电系统,将30kW、133Hz的交流电输送到40km远处。当年他们还售出了几台类似的变压器,为售给意大利物理学家费拉里斯(G.Ferraris,1847~1897)的实验用变压器。该变压器铁心为铁丝组成的开路铁心,原边线圈由0.25mm厚铜片绕成的445个环(匝)组成,但它们在高度方向分成4段,通过正前方的塞子将副边线圈的4段串联或并路,从而改变副边的输出电压。另一种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这台二次发电机可以通过调节输出电压而改变输出功率的大小。

1884年3月4日,高兰德和吉布斯在美国申请第一个有关开路铁心变压器的专利(№.297924)—“产生和利用二次电流的装置”;

1885年,高兰德和吉布斯受岗茨工厂变压器的启发,研究采用闭路铁心结构的变压器。1886年3月6日,他们在美国申请有关闭合磁路变压器的专利(№.351589)。1886年制造的闭路铁心式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

齐伯诺夫斯基—德里—布拉什(Z-D-B)变压器

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变压器)虽然开辟了变压器的实际应用领域,但早期这种变压器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如开路铁心、原边线圈串联等。首先对此质疑和作出改进的是匈牙利岗茨工厂(Ganz)的三个年轻工程师布拉什(O.T.Blathy,1860~1939)、齐伯诺夫斯基(C.Zipernowsky, 1853~1942)和德里(M.Deri,1854~1938)。

布拉什1883年进入岗茨工厂,长期担任技术负责人。他一生发明颇丰,曾获得100多项专利权,包括变压器、电压调整器、汽轮发电机等。布拉什是首次研究交流发电机并联运行人之一,他还发明了许多电机设计程序和设计计算方法。另外,他在1885年首先引入单词“Transformer”(变压器),这一简明传神的术语很快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迅速取代以往采用的“感应线圈”、“二次发电机”等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齐伯诺夫斯基是1878年成立的岗茨工厂电气部的奠基人之一。1893年,他提任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大学的电气教授。他一生取得40多项专利权,曾任匈牙利电工学会主席30年。

德里1882年加入岗茨工厂,他长期在销售部工作,但对电机和变压器颇有研究。他曾设计复激交流发电机,还发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双电刷推斥式电动机—德里电动机。

1884年,意大利都灵技术博览会召开,布拉什和岗茨工厂一批技术人员参观了该博览会,见到了会上展出的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布拉什当时敏锐地觉察到这种二次发电机有很大发展前途,注意到这种变压器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在博览会上,布拉什曾问高兰德:“为什么你们的二次发电机不采用闭路铁心?”高兰德不假思索地回答:“采用闭路铁心非常危险,而且很不经济。”

1884年7月,布拉什从都灵回到布达佩斯后,立即将都灵博览会上的所见所闻告诉了齐伯诺夫斯基和达里,他们决定立即进行变压器的改进实验。布拉什建议采用闭路铁心,齐伯诺夫斯基建议将原边线圈串联改为并联,并和德里一道进行研究实验。1884年8月7日,他们在岗茨工厂实验杂志上介绍了有关闭合磁路铁心的变压器(图18)。

1884年冬,德里在维也纳贸易联合会展示了他们的发明。1885年1月2日,齐伯诺夫斯基和德里在奥地利申请第一个有关并联运行变压器的专利(№.37/101)。同年2月2日他们三人在奥地利和德国申请第二个变压器专利(奥地利专利№.35/2446,德国专利№.40414)。

1884年9月16日,岗茨工厂制成的第一台变压器(1400W,f=Hz,120/72V,变比1.67),它是一台单相壳式、闭路铁心(铁丝)变压器。同年,岗茨工厂还制造了另外4台变压器。

1885年5月1日,匈牙利布拉佩斯国家博览会开幕,一台150V、70Hz单相交流发电机发出的电流,经过75台岗茨工厂5kV A变压器(闭路铁心,并联,壳式)降压,点燃了博览会场的1067只爱迪生灯泡,其光耀夺目的壮观场面轰动了世界。所以,后来人们把1885年5月1日作为现代实用变压器的诞生日而加以纪念。布达佩斯博览会使岗茨工厂名扬四海,博览会期间工厂就接到一批订单。

齐伯诺夫斯基—德里—布拉什(Z-D-B)变压器是变压器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所采用的闭路铁心、原边并联等基本结构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Z-D-B变压器已使现代变压器的结构基本定型,从此变压器正式进入交流电流的输电、配电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交流电流的普及应用,促进了现代交流电机的发展。

1888年,岗茨工厂向德国西门子—哈尔斯克(Simens-Halske)公司转让变压器专利权。不久,另外两家德国公司也购买了岗茨工厂的变压器专利权。1890年,法国、西班牙的公司也购买了岗茨的变压器专利。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变压器在欧洲迅速推广,到1889年已总共生产1000台变压器,到1899年突破10000台。在20世纪20年代前,岗茨工厂在变压器制造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变压器技术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

19世纪80年代初,当欧洲人正致力于改进变压器、探索变压器应用领域的时候,大洋彼岸美国的爱迪生公司正沉醉于在直流电系统方面的成功及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之中,对交流电系统、对变压器不屑一顾。但此时,由火车空气制动器起家的威斯汀豪斯(W.Westinghouse,1846~1914)正想涉足交流电领域。1885年春,他漫游欧洲,参观了伦敦和布达佩斯,与当时欧洲发明家也有接触,对高兰德—布吉斯二次发电机很感兴趣,当即决定购买几台二次发电机。1885年5月,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的年轻工程师潘塔伦里(Pantaleoni)因父亲病逝,回意大利奔丧,他到都灵拜会他的大学老师时,遇到正在都灵技术博览会的高兰德,当时高兰德正安装Lanzo和Circe间的交流系统。潘塔伦里对此十分感兴趣,立即给威斯汀豪期打电报,报告他的观感。威斯汀豪斯十分重视,回电潘塔伦里,要他与高兰德联系,买下高兰德、吉布斯在美国申请的有关变压器的独家专有权。经友好协商,高兰德同意了威斯汀豪斯的要求。

1885年9月1日,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订购的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和西门子Siemens 公司单相交流发电机从欧洲运到美国。

1885年11月23日,贝尔费尔德(R.Belfield)作为高兰德—吉布斯的全权代表到达美国匹兹堡,向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转让变压器技术,并帮助该公司设计新型(闭路铁心)变压器。1886年1月5日,他到Great Barrington,帮助斯坦利(W.Stanley,时为威斯汀豪斯的助手)建设。运行Great Barrington 3000V交流输电线。1886年3月20日,美国第一条交流输电线建成投入运行,这标志美国电气时代的真正开始!

威斯汀豪斯除了以实业家胆识招揽人才、购买专利、订购设备、发展交流电系统和变压器外,还身体力行,潜心于变压器的研究。1886年1月8日,他组建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西屋电气公司),大踏步地进入电气(主要是交流电)领域,正式进入变压器的研究和工业化生产。1886年2月,他申请了有关配电系统和闭路铁心变压器的2项美国专利(№.342552和№.342553)。图23为西屋公司最早的变压器。1888年,西屋公司制成40盏电灯用2kW变压器。1891年,西屋公司制成第一台充油变压器(10kV电压)(图24)。

与威斯汀豪斯积极开拓、发展变压器工业成为鲜明对照的,是爱迪生对变压器的漠视和短视态度。当时,爱迪生电灯公司的电灯和直流发电机独霸北美大陆,远销欧洲。爱迪生踌躇满志,对刚刚出现的交流电供电系统既不屑一顾,又怀有一丝敌意(这为以后的美国交直流之战埋下了种子)。1885年,爱迪生公司代表李博(J.W.Lieb)参观都灵博览会,见到了展出的交流电配电系统和变压器。但李博与爱迪生一样,是一名顽固的直流主义者,他向爱迪生打了一报告,报告了他的观感,对会上展出的交流配电系统和变压器横加挑剔指责。这份报告也更坚定了爱迪生反对交流电的决心。1886年,布拉什到美国,会见爱迪生,双方签订了一个协议,由爱迪生公司出资2万美元购买岗茨工厂在美国申请的变压器的的独家专利使用权。但是,爱迪生公司出资压根就不想发展交流电系统和变压器,签订这项协议只不过是让其它公司发展交流电、发展变压器的一种策略。因此,这一纸协议的直接后果是阻碍了Z-D-B 变压器在美国的推广应用。这种情况直到1892年,爱迪生公司合并为通用电气公司后才得以根本改变。

在美国变压器发展史上,还有两个人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斯坦利(W.Stanley,1856~1927)和斯特拉(N.Tesla,1856~1943)。

斯坦利1883年开始接触交流电,对变压器在交流电系统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论述。他曾多次

称变压器是“heart of the alternating current system”(交流电系统的心脏)。1883~1884年,他在自己的小型实验室里就进行过变压器的研究。1884年2月,他受雇于威斯汀豪斯,成为他的助手,主持设计制造交流系统及变压器。1885年9月29日制成美国第一台原边线圈并联、闭合磁路铁心的变压器(图25),并在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车间里进行了试验。1885年10月23日,他在美国申请第一个有关闭路铁心变压器的专利(№.349612);同年11月23日,他提出3个专利,其中2个带变压器的配电系统的专利(№.372943和№.372944),1个是开路铁心变压器的专利(№.349611),这4个专利都转让给了威斯汀豪斯。1885年12月,他主持建设美国第一个交流输电系统—Great Barringto交流输电系统。1886年3月20日,该系统建成投运。1890年他离开西屋电气公司,1891年他在Pittsfield组建斯坦利电气制造公司,继续研制变压器。图26为斯坦利公司的一种商用变压器。1891年,斯坦利公司制成25kV A商用变压器。1892年,斯坦利公司研制成15kV变压器,使美国交流电输电电压一举突破10kV,从而打开了高电压输电的大门。斯坦利也因而赢得了“电气传输之父”的美名。1903年,他将公司并入GE 公司。在GE公司,他继续指导GE公司开发变压器。因此使西屋公司和GE公司早期的变压器技术同宗同源,都是采用壳式变压器结构,直到1918年GE公司改用心式变压器后,两者才分道扬辘。

特斯拉是誉为“电工天才”的美籍克罗地亚科学家,他在交流电系统和交流电动机方面的贡献享誉世界。1888年,他受聘到西屋公司工作后也在变压器方面作出了成绩。1890年,他离开西屋公司自立门户,继续研究变压器。图28为1891年发明的特斯拉高频变生器原理,图29为特斯拉高频变压器复原图。变压器原边线圈为12匝Φ5mm的铜线,绕在一个Φ55mm的玻璃管上。副边线圈380匝,Φ0.2mm铜线,绕在一个Φ113mm的玻璃管上。原副边线圈放入一个高50cm、内径Φ16.5cm的玻璃管内,浸入绝缘矿物油内。原边线圈与振荡电路相连,副边线圈两端可获得105~106Hz的高频电流,并可观察到明显的火花。这台变压器曾用于研究高频电振荡现象,并曾藉此观察到集肤效应。

三相变压器的诞生

高兰特—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和Z-D-B变压器都是单相变压器,发明三相变压器的则是被誉为“三相交流电之父”的俄国科学家多利沃—多布罗夫斯基。1888年,他提出三相电流可以产生旋转磁场,并发明三相同步发电机和三相鼠笼式电动机。1889年,他为解决三相电流的传输及供电问题,开始研究三相变压器。与当时的单相变压器相比,多利沃—多布罗夫斯基三相变压器的原边、副边线圈并无太大差别,主要区别是在铁心布置方面。当年,他申请第1个三相变压器铁心的专利,3个心柱在周向垂直对称布置,上、下与两个轭环相连。这种结

构类似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故称为“Tempel type(寺院式)”,如图30(a)所示。“寺院式”结构后来又发展出图30(b)和图30(c)式。1891年,西门子公司又首先采用了框式铁心,见图30(d)。

世界上第一台三相变压器出现于1891年。当年8月,世界博览会在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召开,会议组织者为了展示交流电的输送和应用,在175km外的德国劳芬(Lauffen)的波特兰(Portland)水泥厂内装设了一套三相水轮发电机组(210kV A,150r/min,40Hz,相电压55V),向博览会上的1000盏电灯和一台100马力的三相感应电动机供电。为此,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和瑞士奥立康(Oerlikon)厂分别为劳芬-法兰克福工程提供了4台和2台三相变压器。在劳芬,AEG公司提供了2台三相升压变压器(每台100kV A,变比为1∶160,Y-Y接),Oerlikon 工厂提供了一台升压变压器(150kV A,变比为1∶155);在法兰克福的两座降压变电所,则分别装有2台AEG公司生产的三相降压变压器(变比为123∶1)向电动机供电,以及一台Oerlikon工厂生产的三相降压变压器(变比为116∶1)向1000盏电灯供电。实测变压器的最高效率已达到96%。图31为AEG公司制造的三相变压器。

6 其它变压器

除上面介绍的多种变压器外,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初期,还有许多人也进行了变压器的研究工作,制成了形形色色的变压器,使早期变压器异彩纷呈,也为后期各型变压器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英国科学家费兰特(S.Z.Ferranti,1864~1930)对变压器进行了研究,并于1885年取得有关闭合磁路变压器专利权。1888年研制成铁片弯成圆形组成铁心的变压器(图32)。1891年制成一台10kV/2kV的较大容量的变压器,其铁心由10段组成,每段铁心均由弯成圆形的铁片组成,各段铁心间的间隙用作通风冷却(图33)。

1884年,英国电工学家J.霍普金森(J.Hopkinson,1849~1898)和他的弟弟 E.霍普金森(E.Hopkinson,1859~1922)申请闭合磁路变压器的专利。

1891年,莫迪(M.W.Mordey)为布拉什(Brush)公司设计制成一台采用叠片铁心的变压器(图34)。

美国电工学家汤姆森(E.Thomson,1853~1937)早在1879年就在弗朗克林(Franklin)学院研究

过变压器。1886年,他制成第一台电焊变压器,其副边线圈为单匝,不久又制成恒流变压器(图35)。

迪克(Disk)和肯尼迪(R.Kennedey)发明了一种采用H形铁心的变压器结构(图36)。

1889年,英国斯温伯恩(M.Swinburne)发明“刺猬式”油浸变压器,这种变压器现在仍有应用。

除此之外,在19世纪80、90年代研究变压器的人士还有Masson, Feldmann, W.Sturgeon, J.A.Fleming, W.B.Esson, I.Chenut, G.Ferrais, R.Ruhlman, W.Peukert, K.Zickier, G.Kapp,

E.Hospitalier,

F.Uppenborn, A.Urbanitzky, R.E.Crompton, K.D.Mackenzie,

G.Forbes, S.Straub,

F.Wilking, M.A.A.Roiti, M.Swinburne, Kittler,等等。

变压器风冷控制系统软件设计说明书

第1章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 在输变电系统中,变压器是实现电能转换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设备,对供电可靠性有着重大的影响。变压器在运行中是有损耗的,一种是空载损耗,它与负荷大小无关:另一种是负载损耗,与负载电流的平方成正比。变压器运行中产生的损耗将转换为热量散发出来,使变压器绕组、铁芯和变压器油温上升。变压器的温升影响它的带负荷能力,同时会加速变压器绕组和铁芯所采用绝缘材料的老化,影响它的使用寿命。变压器运行中所带负荷随时都在发生变化,这将使变压器的损耗也随之发生变化,从而造成变压器油温的变化;同时不管是一年四季环境气温的变化,还是每天昼夜气温的变化,也都造成了变压器油温的变化。为了保证变压器安全和稳定,要随时检测变压器的油温并由冷却控制装置控制冷却器组运行来控制变压器油温的变化,使其油温维持在一个固定的范围内。但目前大型电力变压器的冷却控制仍然主要采用传统的继电式控制方式,这种控制方式存在许多弊端:控制回路接线复杂、可靠性差、故障率较高、维护工作量大;变压器负荷波动较大造成变压器油温变化时,因采用温度硬触点控制,造成冷却器组频繁启停,降低了冷却器组的使用寿命,同时加重了油流带电现象;不能对冷却器风扇、油泵电动机提供完善的保护。继电式控制装置因控制系统故障而使变压器冷却系统带病运行,严重地影响了变压器的可靠运行,已不适应于现如今电网的发展。 本项目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并研制了基于单片机的大型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单片机具有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智能化等优点,采用以单片机为控制中心实现变压器冷却装置的控制,可以实现对变压器油温的精确控制;控制功能通过编程实现,极大的简化了系统接线,提高了装置本身的可靠性;完善了对冷却器的保护和控制,提高了它的可靠性和工作寿命;此外还可以通过通信实现远方监视冷却系统运行。随着对电网安全可靠运行要求的不断提高,本文提出的基于单片机的大型变压器冷却控制装置的研制,对变压器及电网安全、可靠运行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1.2 变压器冷却控制方式研究现状

变压器油色谱分析报告

运行中变压器油色谱分析 异常与解决对策 王海军 (河北大唐国际王滩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对运行变压器油中氢气含量超标出现的原因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氢气含量超标的滤油工艺及防止二次污染的源头控制、过程控制及关键点控制。 关键词:变压器油;色谱分析;热油循环;二次污染 1前言 运行中的变压器油气相色谱分析,以检测变压器油中气体的组成和含量,是早期发现变压器内部故障征兆和掌握故障发展情况的一种科学方法。特征气体的出现与变压器运行中的实际状况及在处理中的工艺有关,处理工艺粗糙可能造成变压器油的二次污染。 本文根据实际运行变压器中出现氢气含量超标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产生气体的原因并提出了变压器热油循环的处理工艺,防止变压器油二次污染的要点。 2变压器油中氢气含量超标、二次污染实例 我公司#1高压厂用公用变压器(以下简称#1高公变)于2005年10月1日并网运行,在运行中,根据预防性试验规程对各变压器进行了油色谱跟踪分析,发现#1高公变的氢气值出现过含量超过注意值:H2≤150μL/ L ,具体测量数值见表一: 对#1高公变进行热油循环后的色谱分析中,虽然氢气含量达到标准但在油中又检测到痕量乙炔,见表二

再次热油循环后氢气、乙炔均在标准之内。 3#1高公变油中氢气超标及二次污染原因分析 当变压器油中氢气含量超过注意时,人们根据多年的运行经验及文献[1]中指出: (1)当变压器出现局部过热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氢气(H2)和总烃气体明显增加,但乙炔(C2H2)含量极少。 (2)变压器内部出现放电故障也会出现氢气(H2)。局部放电(能量密度一般很低),产生的特征气体主要是氢气氢气(H2),其次是甲烷(CH4),并有少量乙炔(C2H2),但总烃值并不高;火花放电(是一种间歇性放电,其能量密度一般比局部放电高些,属低能量放电)时,乙炔(C2H2)明显增加,气体主要成分时氢气(H2)、乙炔(C2H2);电弧放电(高能放电)时,氢气(H2)大量产生,乙炔(C2H2)亦显著增多,其次是大量的乙烯、甲烷和乙烷。 对于文献[1]中的阐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变压器油是由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组成[3]的结构复杂的液态烃类混合物。当变压器内发生放电现象,油中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等烃类混合物发生分解,不同能量的放电产生的特征气体并伴有其他气体产生,根据产生的特征气体可以判断变压器内部发生的具体故障。 三比值法[1]是利用气象色谱分析结果中五种特征气体的三个比值(C2H2/C2H4、CH4/H2、C2H4/C2H6)来判断变压器内部故障性质。根据三比值法的编码规则,三比值法计算结果见表三 从表中特征值0、1、0判定氢气超标的原因为高湿度引起孔穴中的放电,而引起高湿度的原因在变压器生产过程中绝缘材料干燥彻底的情况下只有变压器运行中水分的进入。 所以根据我厂#1高公变在安装、运行过程中的具体情况对变压器油中氢气含量超标、乙炔二次污染分析如下: (1)#1高公变在电建安装过程中曾出现过气体继电器伸缩节法栏处渗油情况,于2005年10月10日更换新伸缩节后,渗油情况解决。在气体继电器伸缩节渗油期间水分、空气从渗油处进入变压器内,导致高公变在运行过程中油中氢气含量超出注意值。2006年2月5日对高公变进行热油循环48小时后,再检测氢气含量为9.99μL/ L,氢气含量超标问题解决。 (2)而乙炔的产生是由于使用的滤油机在滤油之前未对滤油机内部用合格变压器油进行冲洗,而且之前滤油机滤过其他油质。带内部残油进行滤油后的色谱分析里又出现3.23μL/ L的乙炔。重新滤油后再次做色谱分析,油内氢气、乙炔含量合格:氢气4.57μL/ L,乙炔0.00μL/ L。

变压器实验报告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电机与拖动指导老师:卢琴芬成绩: 实验名称:单相变压器同组学生姓名:刘雪成李文鑫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 1.通过空载和短路实验测定变压器的变比和参数。 2.通过负载实验测取变压器的运行特性。 二、预习要点 1.变压器的空载和短路实验有什么特点实验中电源电压一般加在哪一方较合适 2.在空载和短路实验中,各种仪表应怎样联接才能使测量误差最小 3.如何用实验方法测定变压器的铁耗及铜耗。 三、实验项目 1.空载实验 测取空载特性U0=f(I0), P0=f(U0)。 2.短路实验 测取空载特性U K=f(I K), P K=f(U K)。 3.负载实验 (1)纯电阻负载 保持U1=U1N, cos φ2=1的条件下,测取U2=f(I2)。 四、实验线路及操作步骤 1.空载试验

实验线路如图3-1所示,被试变压器选用DT40三相组式变压器,实验用其中的一相,其额定容量P N=76W,U1N/ U2N=220/55V,I1N/I2N=0.345/1.38A。变压器的低压线圈接电源,高压线圈开路。接通电源前,选好所有电表量程,将电源控制屏DT01的交流电源调压旋钮调到输出电压为零的位置,然后打开钥匙开头,按下DT01面板上“开”的按钮,此时变压器接入交流电源,调节交流电源调压旋钮,使变压器空载电压U0=1.2 U N,然后,逐次降低电源电压,在1.2~0.5U N的范围内,测取变压器的U0、I0、 P0共取6-7组数据,记录于表2-1中,其中U=U N的点必测,并在该点附近测的点应密些。为了计算变压器的变化,在U N 以下测取原方电压的同时,测出副方电压,取三组数据记录于表3-1中。 图3-1 空载实验接线图 COSφ2=1 U1= U N= 220 伏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古典物理学与近代物理学: 1、古典物理学:廿世纪以前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古典物理学,以巨观的角度研究物理,可分为 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主要分支。 2、近代物理学:廿世纪以后(1900年卜朗克提出量子论后)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近代物理学, 以微观的角度研究物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近代物理的两大基石。

一、古典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力学: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螺旋、劈) …… 2、光学: (一)反射原理: (1)平面镜:镜子…… (2)凹面镜:手电筒、车灯、探照灯…… (3)凸面镜:路口、商店监视镜…… (二)折射原理: (1)凸透镜:放大镜、显微镜、相机…… (2)凹透镜:眼镜、相机…… 3、热学:蒸汽机、内燃机、引擎、冰箱、冷(暖)气机…… 4、电学: (一)利用电能运作:一般电器用品,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 (二)利用电磁感应:发电机、变压器…… (三)利用电磁波原理:无线通讯、雷达…… 二、近代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半导体: (一)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间之一种材料,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如:硅、锗等)和 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等)两种。 (二)用途: (1)半导体制成晶体管,体积小、耗电量少,具有放大电流讯号功能。 (2)半导体制成二极管具整流能力。 (3)集成电路(IC): (A)1958年发展出「集成电路」技术,系利用长晶、蚀刻、蒸镀等方式于一小芯片上容 纳上百万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子组件之技术,而此电路即称为 集成电路。 (B)IC之特性:体积小、效率高、耗电低、稳定性高、可大量生产。 (C)IC之应用:计算机、手机、电视、计算器、手表等电子产品。 (4)计算机信息科技之扩展大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故俗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2、雷射: (一)原理:利用爱因斯坦「原子受激放射」理论,诱发大量原子由受激态同时做能态之跃迁 并放射同频率之光子,藉以将光加以增强。 (二)特性:聚旋光性好、强度高、光束集中、频率单一(单色光)。 (三)应用:

变压器实验报告汇总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称:电机学 实验项目:三相变压器的空载及短路实验专业班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5,109班实验时间:2014年11月21日 成绩评定: 评阅教师: 电机学老师:曾成碧 报告撰写:

一、实验目的: 1 用实验方法求取变压器的空载特性和短路特性。 2 通过空载及短路实验求取变压器的参数和损耗。 3 计算变压器的电压变化百分率和效率。 4掌握三相调压器的正确联接和操作。 5 复习用两瓦特法测三相功率的方法。 二.思考题的回答 1.求取变压器空载特性外施电压为何只能单方向调节?不单方向调节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因为当铁磁材料处于交变的磁场中时进行周期性磁化时存在磁滞现象。如果不单方向调节变压器外施电压,磁通密度并不会沿原来的磁化曲线下降,所以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如何用实验方法测定三相变压器的铜、铁损耗和参数?实验过程中作了哪些假定? 答:变压器的空载实验中认为空载电流很小,故忽略了铜耗,空载损耗近似等于变压器铁耗Fe P P ≈0,同时忽略了绕组的电阻和漏抗。空载时的铁耗可以直接用两瓦特法测得,根据公式2 003/I P r m ≈可以求得励磁电阻,由003/I U Z m ≈可以求得励磁阻抗,由2 2 k m m r Z X -=可以求得励磁电抗值。 在变压器的短路实验中,由于漏磁场分布十分复杂,故在T 形等效电路计算时,可取k x x x 5.0'21==σσ,且k r r r 5.0'21==。同时由于外加电压低,忽略了铁耗,故假设短路损耗等于变压器铜耗。短路损耗k P 可直接由两瓦特法测得,有公式k k k I P r 2/=可得k r ,k k k I U Z 3/=,故k k k r Z x 22-=。 3.空载和短路实验中,为减小测量误差,应该怎样联接电压接线?用两瓦特表法测量三相功率的原理。 答:变压器空载实验中应当采用电流表内接法。因为空载实验测量的是励磁阻抗,阻抗值较大,若采用电流表外接法,电压表会有明显的分流作用,从而产生较大的误差。 变压器短路实验应当采用电流表外接法。因为短路实验中测量的是漏阻抗,

变压器发明简史要点

变压器发明简史 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将交流电变换为同频率、不同电压交流电的非旋转式电机.因此,变压器是随着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而诞生,经过许多科学家 1 变压器的雏形—感应线圈 1888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弗来明(J.A.Fleming,1849-1945)在他的名著《The Alternating Current Transformers》(交流变压器)中开宗明义地说:“At the head of this long line of illustrious investigators stand the pre-eminent names of Faraday and Henry. On the foundation-stons of truth laid done by them all subsequent builders have been content to rest”(在一大批研究变压器的杰出人士中,领头的是巨人法拉第和亨利,他们奠定了真理的基石,而所有后来者则致力于大厦的完成). 所以,追溯变压器的发明史,还得从法拉第和亨利说起. 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采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磁生电的实验.图1中,圆环用7/8英寸的铁棍制成,圆环外径6英寸;A是三段各24英尺长铜线绕成的线圈(三段间可根据需要串联);B是50英尺铜线绕成的2个线圈(2个线圈可以串联);1为电池;2为开关;3为检流器.实验时,当合上开关2后,法拉第发现检流器3摆动,即线圈B和检流器3中有电流流过.也就是说,法拉第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进行这个实验的装置(法拉第感应线圈,图2)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只变压器雏形,以后法拉第又作了数次实验,同年10月28日还制成了第一台圆盘式直流发电机.同年11月24日,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他的实验及其发现,从而使法拉第被公认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变压器的发明人. 图1 法拉第实验装置原理图(1831年8月29日) 但实际上最早发明变压器的是美国著名科学家亨利.1830年8月,时为纽约奥尔巴尼(Albang)学院教授的亨利利用学院假期,采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磁生电实验.当他合上开关K,发现检流计P的指针摆动;打开开关K,又发现检流计P的指针向相反方向摆动.实验中,当打开开关K时,亨利还在线圈B 的两端间观察到了火花.亨利还发现,改变线圈A和B的匝数,可以将大

变压器实验报告汇总

变压器实验报告汇总

四川大学电气信息学院 实验报告书 课程名称:电机学 实验项目:三相变压器的空载及短路实验专业班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105,109班实验时间:2014年11月21日 成绩评定: 评阅教师: 电机学老师:曾成碧 报告撰写:

一、实验目的: 1 用实验方法求取变压器的空载特性和短路特性。 2 通过空载及短路实验求取变压器的参数和损耗。 3 计算变压器的电压变化百分率和效率。 4掌握三相调压器的正确联接和操作。 5 复习用两瓦特法测三相功率的方法。 二.思考题的回答 1.求取变压器空载特性外施电压为何只能单方向调节?不单方向调节会出现什么问题? 答:因为当铁磁材料处于交变的磁场中时进行周期性磁化时存在磁滞现象。如果不单方向调节变压器外施电压,磁通密度并不会沿原来的磁化曲线下降,所以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如何用实验方法测定三相变压器的铜、铁损耗和参数?实验过程中作了哪些假定? 答:变压器的空载实验中认为空载电流很小,故忽略了铜耗,空载损耗近似等于变压器铁耗Fe P P ≈0,同时忽略了绕组的电阻和漏抗。空载时的铁耗可以直接用两瓦特法测得,根据公式2 003/I P r m ≈可以求得励磁电阻,由003/I U Z m ≈可以求得励磁阻抗,由2 2 k m m r Z X -=可以求得励磁电抗值。 在变压器的短路实验中,由于漏磁场分布十分复杂,故在T 形等效电路计算时,可取k x x x 5.0'21==σσ,且k r r r 5.0'21==。同时由于外加电压低,忽略了铁耗,故假设短路损耗等于变压器铜耗。短路损耗k P 可直接由两瓦特法测得,有公式k k k I P r 2/=可得k r ,k k k I U Z 3/=,故k k k r Z x 22-=。 3.空载和短路实验中,为减小测量误差,应该怎样联接电压接线?用两瓦特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 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著《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著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 1785 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

1820 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 1826 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 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象是以后电子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在电磁现象的理论与使用问题的研究上,楞次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他在1833 年建立确定感应电流方向的定则(楞次定则)。其后,他致力于电机理论的研究,并阐明了电机可逆性的原理。楞次在 1844 年还与英国物理学家焦耳分别独立的确定了电流热效应定律(焦耳 - 楞次定律)。与楞次一道从事电磁现象研究工作的雅可比在 1834 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机,从而证明了实际应用电能的可能性。电机工程得以飞跃的发展是与多里沃 - 多勃罗沃尔斯基的工作分不开的。这位杰出的俄罗斯工程师是三相系统的创始者,他发明和制造出三相异步电机和三相变压器,并首先采用了三相输电线。在法拉第的研究工作基础上,麦克斯韦在 1864 年至 1873 年提出了电磁波理论。他从理论上推测到电磁波的存在,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1888 年,赫兹通过实验获得电磁波,证实了麦克斯韦的理论。但实际利用电磁波为人类服务的还应归功于马克尼和波波夫。大约在赫兹实验成功七年之后,他们彼此独立的分别在意大利和俄国进行通信试验,为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人类在自然界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总结和丰富着自己的知识。电子科学技术就是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发展起来的。 1883 年美国发明

变压器油分析报告

洛阳阳光热电有限公司变压器油检验报告 样品状态运行油采样日 期 2009年08月18 日 样品名称#25变压器油分析日 期 2009年08月19 日 分析项目水分、介质损耗因数、击穿电压、 色谱 报告日 期 2009年08月21 日 采样地点#1主变依据标准 外状 水溶性酸(pH值) 酸值,mgKOH/g 闪点(闭口),℃ 水分,mg/L 10.5 GB/T7600 界面张力(25℃),mN/m 介质损耗因数(90℃)0.093 击穿电压,kV 52 体积电阻率(90℃) Ω·cm 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 色谱分析 如下 破乳化时间 备注 色谱:甲烷:17.90 乙烯:1.65 乙烷:2.58 乙炔:0.00 氢 气:174.32 一氧化碳:1437.09 二氧化碳:5178.93 总烃:22.13 分析意见:氢含量超过注意值! 建议缩短周期,跟踪分析! 其他结果合格。 审核试验张颖、罗燕贞、王静

洛阳阳光热电有限公司变压器油检验报告 样品状态运行油采样日期2009年08月18 日 样品名称#25变压器油分析日期2009年08月19 日 分析项目介质损耗因数、击穿电压、 色谱 报告日期 2009年08月21 日 采样地点#1高厂变依据标准外状 水溶性酸(pH 值) 酸值, mgKOH/g 闪点(闭 口),℃ 水分,mg/L 界面张力 (25℃), mN/m 介质损耗因 数(90℃) 0.069 击穿电压,kV 54 体积电阻率 (90℃) Ω·cm 油中溶解气 体组分含量 色谱分析 如下 破乳化时间 备注色谱:甲烷:10.88 乙烯:1.71 乙烷:2.32 乙炔:0.00 氢气:62.79 一氧化碳:811.07 二氧化碳:2915.03 总烃:14.91 分析意见:含量未发现异常! 其他结果合格。 审核试验张颖、罗燕贞、王静

单相变压器实验报告

单相变压器实验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单相变压器实验报告学院: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电气1204班 姓名:卞景季 学号: 组号: 22 一、实验目的 通过空载和短路实验测定变压器的变比和参数。 通过负载实验测取变压器的运行特性。 二、实验预习 1、变压器的空载和短路实验有什么特点实验中电源电压一般加在哪一方较合适 答:空载试验的电压一般加在低压侧,因为低压侧电压低,电流大,方便测量。短路试验就是负载实验,高压加,低压短路,得到试验数据。 2、在空载和短路实验中,各种仪表应怎样联接才能使测量误差最小 答:在量程范围内,按实验要求电流表串联、电压表并联、功率表串联(同相端短接)。 3、如何用实验方法测定变压器的铁耗及铜耗。 答:空载实验所测得的功率为铁耗,短路实验所测得的功率为铜耗。 三、实验项目 1、空载实验 测取空载特性U 0=f(I ),P =f(U ) , cosφ =f(U )。 2、短路实验 测取短路特性U K =f(I K ),P K =f(I K ), cosφ K =f(I K )。 四、实验方法1

2、屏上排列顺序 D33、DJ11、 3、空载实验 (1相组式变压器DJ11U 1N /U 2N =220/55V ,I 路。 (2 (3范围内,测取变压器的U 0、I 0、P 0。 (4)测取数据时,U=U N 点必须测,并在该点附近测的点较密,共测取数据7-8组。记录于表3-1中。 (5)为了计算变压器的变比,在U N 以下测取原方电压的同时测出副方电压数据也记录于表3-1中。 表4、短路实验 (1)按下控制屏上的“停止”按钮,切断三相调压交流电源,按图3-2接线(以后每次改接线路,都要关断电源)。将变压器的高压线圈接电源,低压线圈直接短路。 图3-2 短路实验接线图 (2)选好所有测量仪表量程,将交流调压器旋钮调到输出电压为零的位置。 (3)接通交流电源,逐次缓慢增加输入电压,直到短路电流等于 为止,在~I N 范围内测取变压器的U K 、I K 、P K 。 (4)测取数据时,I K =I N 点必须测,共测取数据6-7组记录于表3-2中。实验时记下周围环境温度(℃)。 X

变压器发明简史

上网时间: 2010-01-20 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将交流电变换为同频率、不同电压交流电的非旋转式电机。因此,变压器是随着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而诞生,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完善、改进而形成的。 1 变压器的雏形—感应线圈 1888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弗来明(J.A.Fleming,1849-1945)在他的名著《The Alternating Current Transformers》(交流变压器)中开宗明义地说:“At the head of this long line of illustrious investigators stand the pre-eminent names of Faraday and Henry. On the foundation-stons of truth laid done by them all subsequent builders have been content to rest”(在一大批研究变压器的杰出人士中,领头的是巨人法拉弟和亨利,他们奠定了真理的基石,而所有后来者则致力于大厦的完成)。 所以,追溯变压器的发明史,还得从法拉弟和亨利说起。 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采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磁生电的实验。图1中,圆环用7/8英寸的铁棍制成,圆环外径6英寸;A是三段各24英尺长铜线绕成的线圈(三段间可根据需要串联);B是50英尺铜线绕成的2个线圈(2个线圈可以串联);1为电池;2为开关;3为检流器。实验时,当合上开关2后,法拉第发现检流器3摆动,即线圈B和检流器3 中有电流流过。也就是说,法拉第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进行这个实验的装置(法拉第感应线圈,图2)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只变压器雏形,以后法拉第又作了数次实验,同年10月28日还制成了第一台圆盘式直流发电机。同年11月24日,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他的实验及其发现,从而使法拉第被公认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变压器的发明人。 图1 法拉第实验装置原理图(1831年8月29日)

智能配电变压器控制系统研究

智能配电变压器控制系统研究 摘要:近几年,我国的智能电网和能源互联网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伴随而来 的是智能变压器的发展。而在其中,又发展出来了智能配电变压器。智能配电变 压器是一种新型的变压器,改变了以往变压器的诸多缺点,因此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本篇文章一开始先对智能变压器进行了简单介绍,主要是其概述、电路拓扑 和工作原理,然后依次展开了智能配电变压器控制系统的研究,并展望了其未来 发展状况。 关键词:智能配电;变压器;控制系统;未来发展 引言 随着近几年我国的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等未来电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 变压、电气隔离、功率调节与控制、可再生能源接入等多种功能的智能变压器 (也称为固态变压器、电力电子变压器等)被广泛运用,并且关于这一新型变压 器的相关理论和技术的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但是,从总体而言,智能 变压器的大规模推广应用还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 关于智能变压器 1.1 概述 智能变压器(smart transformer,ST)也称电力电子变压器(power electronic transformer,PET)或者固态变压器(solid-state transformer,SST)等,一般是指 通过电力电子技术及高频变压器(相对于工频变压器工作频率更高)实现的具有 但不限于传统工频交流变压器功能的新型电力电子设备。电力电子变压器一般至 少包括传统交流变压器的电压等级变换和电气隔离功能,此外,还包括交流侧无 功功率补偿及谐波治理、可再生能源/储能设备直流接入、端口间的故障隔离功能以及与其他智能设备的通讯功能等。 1.2 智能变压器的电路拓扑 智能变压器一般可应用于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接入或电力机车牵引变流系 统等需要对电能形式进行变换并要求电气隔离的场合。根据应用场景的不同,智 能变压器的高、低压端口电能形式及隔离方式一般也不相同,通常需要采用定制 化的电路拓扑,很难实现统一标准化设计。这也促成了智能变压器电路拓扑的多 元化技术路线。 作为应用于交流电网的智能变压器,其输入侧一般为中高压交流端口,而为 了能够涵盖传统工频变压器的基本功能,在很多场合也要求PET能够输出低压交流。因此,本文以中高压交流输入、低压交流输出的智能变压器作为基本的分类 对象。而对于具有直流端口的智能变压器来说,大多数情况下其可以作为低压交 流输出型智能变压器的一部分。智能变压器包含电力电子变流器构成的AC/AC,AC/DC或DC/AC等电能变换环节。电能变换环节数量的多少是影响智能变压器效 率的重要因素。 1.3 智能配电变压器中的高频变压器优化设计 智能配电变压器中的高频变压器是实现电气隔离和电压等级变换功能的核心 元件。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的“高频”是与工频变压器的“工频”而言的相对 概念。一般来说,过低的工作频率会使得变压器铁心体积较大,而过高的频率会 使得变压器及其连接的电力电子变换器损耗增加,给系统散热带来困难。实际上,对于可以隔离lOkV或更高电压的高频变压器来说,由于爬电距离、空气间隙等绝缘因素的限制,一般工作频率高于数kHz之后,即便继续提高频率,高频变压器

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控制系统

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控制系统 摘要:介绍一种新型的变压器有载调压控制系统,该控制系统接线简单,运行可靠,采用中文菜单,人机界面友好,现场运行效果良好。 关键词:变压器;自动调压;运行 0引言 电压质量是检验电能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电压的波动范围直接影响着用电设备的使用效率、工作性能及使用寿命。为了保证电压质量,国家对各级电网电压的允许波动范围都有着明确的规定,电压合格率已作为电力部门达标和创一流的主要考核指标。由于我国电源储备容量小,电网结构薄弱,电压波动范围受负荷影响较大。采用有载调压变压器,根据电压的要求,对有载分接开关进行自动调节,从而保证电压自动保持在合格范围内是提高电压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目前,大部分有载调压变压器仍采用人工手动调节,由于人工手动调节存在着调整不及时,调节存在偏差以及易发生误调节等现象,难以保证电压的质量。国产的自动调压控制器普遍存在着智能化程度低,测量精度差,产品质量低,可靠性较低的现象,难以满足现场的实际需要。国外进口的自控器,尽管在性能和质量上能基本满足要求,但由于其参数及说明书均用外文说明,显示部分仍采用数码管显示,这给现场运行人员的运行和维护带来很大困难,致使一些进口控制器长期得不到使用,影响了电压质量的提高。为此,我们根据现场的实际需要,在吸收消化国外技术的基础上,研制了一套比国外进口设备更先进,适合于我国现场实际需要的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控制系统。 1基本原理 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图1变压器有载自动调压控制系统基本原理框图 1.1电压形成部分 1.1.1辅助TA 辅助TA的一次输入信号取自被控制变压器的TA二次电流,该电流的额定值为5 A,所以辅助TA的一次额定电流设计为5 A。为了把电流信号转换为适合计算机处理的电压信号,辅助TA二次侧并一20 Ω电阻。为了提高测量精度,防止饱和,辅助TA二次侧应取较低的电压,本设计取辅助TA二次侧电压为1 V。辅助TA的实际设计参数为 I1=5 A,P=60 mW, N1=9,N2=810, Φ1=1.5~2 mm,Φ2=0.21 mm 其中N1,N2为一、二次匝数;Φ1,Φ2为一、二次线径。 1.1.2辅助TV

变压器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电机与拖动指导老师: 实验名称:单相变压器同组学生姓名:刘雪成李文鑫 一、实验目得与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与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得 1.通过空载与短路实验测定变压器得变比与参数。 2.通过负载实验测取变压器得运行特性。 二、预习要点 1.变压器得空载与短路实验有什么特点?实验中电源电压一般加在哪一方较合适? 2。在空载与短路实验中,各种仪表应怎样联接才能使测量误差最小? 3.如何用实验方法测定变压器得铁耗及铜耗。 三、实验项目 1.空载实验 测取空载特性U0=f(I0),P0=f(U0)。 2.短路实验 测取空载特性UK=f(I K),P K=f(UK)。 3.负载实验 (1)纯电阻负载 保持U1=U1N, cosφ2=1得条件下,测取U2=f(I2)。 四、实验线路及操作步骤 1、空载试验 实验线路如图3-1所示,被试变压器选用DT40三相组式变压器,实验用其中得一相,其额定容量PN=76W,U1N/ U2N=220/55V,I1N/I2N=0。345/1。38A.变压器得低压线圈接电源,高压线圈开路。接通电源前,选好所有电表量程,将电源控制屏DT01得交流电源调压旋钮调到输出电压为零得位置,然后打开钥匙开头,按下DT01面板上“开”得按钮,此时变压器接入交流电源,调节交流电源调压旋钮,使变压器空载电压U0=1.2 UN,然后,逐次降低电源

电压,在1。2~0.5U N得范围内,测取变压器得U0、I0、P0共取6-7组数据,记录于表2-1中,其中U=U N得点必测,并在该点附近测得点应密些。为了计算变压器得变化,在U N以下测取原方电压得同时,测出副方电压,取三组数据记录于表3-1中.

变压器油检测技术标准

变压器油检测技术标准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变压器油检测技术标准 变压器油检测项目 (1)凝固点;(2)含水量;(3)界面张力;(4)酸值;(5)水溶性酸碱度; (6)击穿电压;(7)闪点;(8)体积电阻率;(9)介损(10)色谱分析(11)绝缘油中糠醛含量分析 变压器油的检测项目及试验意义 1、外观:检查运行油的外观,可以发现油中不溶性油泥、纤维和脏物存在。在常规试验中,应有此项目的记载。 2、颜色:新变压器油一般是无色或淡黄色,运行中颜色会逐渐加深,但正常情况下这种变化趋势比较缓慢。若油品颜色急剧加深,则应调查是否设备有过负荷现象或过热情况出现。如其他有关特性试验项目均符合要求,可以继续运行,但应加强监视。 3、水分:水分是影响变压器设备绝缘老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压器油和绝缘材料中含水量增加,直接导致绝缘性能下降并会促使油老化,影响设备运行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对水分进行严格的监督,是保证设备安全运行必不可少的一个试验项目。 4、酸值:油中所含酸性产物会使油的导电性增高,降低油的绝缘性能,在运行温度较高时(如80℃以上)还会促使固体纤维质绝缘材料老化和造成腐蚀,缩短设备使用寿命。由于油中酸值可反映出油质的老化情况,所以加强酸值的监督,对于采取正确的维护措施是很重要的。 5、氧化安定性:变压器油的氧化安定性试验是评价其使用寿命的一种重要手

段。由于国产油氧化安定性较好,且又添加了抗氧化剂,所以通常只对新油进行此项目试验,但对于进口油,特别是不含抗氧化剂的油,除对新油进行试验外,在运行若干年后也应进行此项试验,以便采取适当的维护措施,延长使用寿命。 6、击穿电压:变压器油的击穿电压是检验变压器油耐受极限电应力情况,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监督手段,通常情况下,它主要取决于被污染的程度,但当油中水分较高或含有杂质颗粒时,对击穿电压影响较大。 7、介质损耗因数:介质损耗因数对判断变压器油的老化与污染程度是很敏感的。新油中所含极性杂质少,所以介质损耗因数也甚微小,一般仅有%~%数量级;但由于氧化或过热而引起油质老化时,或混入其他杂质时,所生成的极性杂质和带电胶体物质逐渐增多,介质损耗因数也就会随之增加,在油的老化产物甚微,用化学方法尚不能察觉时,介质损耗因数就已能明显的分辨出来。因此介质损耗因数的测定是变压器油检验监督的常用手段,具有特殊的意义。 8、界面张力:油水之间界面张力的测定是检查油中含有因老化而产生的可溶性极性杂质的一种间接有效的方法。油在初期老化阶段,界面张力的变化是相当迅速的,到老化中期,其变化速度也就降低。而油泥生成则明显增加,因此,此方法也可对生成油泥的趋势做出可靠的判断。 9、油泥:此法是检查运行油中尚处于溶解或胶体状态下在加入正庚烷时,可以从油中沉析出来的油泥沉积物。由于油泥在新油和老化油中的溶解度不同,当老化油中渗入新油时,油泥便会沉析出来,油泥的沉积将会影响设备的散热性能,同时还对固体绝缘材料和金属造成严重的腐蚀,导致绝缘性能下降,危害性较大,因此,以大于5%的比例混油时,必须进行油泥析出试验。

电气发展史

电力电子器件发展简史 各种产品设备对电源的不同要求,催生了电力电子技术;电力电子器件的不断涌现,又发展了电力电子技术。早在1900年,美国纽约地铁为了从交流电网中获取直流电源给地铁列车供电,就开始采用机械整流器的方法。由于机械整流器是旋转的,且整流用的电接触部分是相对运动的,因而存在高损耗、大维修量等诸多问题,促使人们研究其他更好的技术来实现电源的变换,特别是以1948年发明晶体管为代表的半导体技术。 1957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 GE)发明了可控硅(Silicon Controlled Rectifier, SCR),后被国际电工学会正式命名为晶闸管(Thyristor)。可控硅于1960年正式供应市场。由于可控硅是PNPN结构,具有更低的导通压降,又是可控的器件,因此它的发明被称为电子学的第二次革命。从现代角度来理解电力电子技术的内涵,晶闸管可以说是第一种电力电子半导体器件,它开启了电力电子技术的新纪元。 1981年,IGBT诞生了。由于其驱动损耗小、通态压降低、开通和关断时不必采取额外的措施来限制电流电压变化率,因此IGBT自投放市场以来,比起先前的各种可关断器件,更受到使用者的青睐。通过不断改进结构和工艺,现在容量已经达到6500V/2400A。混合型器件不断得到开发,1987年开发出了静电感应晶体管(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 SIT)和静电感应晶闸管(Static Induction Thyristor, SITH),1988年开发出MOS控制晶闸管(Mos Controlled Thyristor, MCT),1991以后年开发出不同的发射极开关的晶闸管(Emitter Switched Thysistor, EST),1996年开发出集成门极换向晶闸管(Integrated Gate Commutated Thyristor, IGCT),1998年开发出注入增强门极晶体管(Injection Enhancement Gate Transistor, IEGT),等等。 1990年,把IGBT半导体电子开关的驱动电路、过流保护电路、过热保护电路、短路保护电路等集成起来,与电子开关一起封装在一个模块中的“智能化”器件开发成功,称为智能功率模块(Intelligent Power Module, IPM)。这是一种全新的器件理念。在这种理念引导下,此后各种各样的集成电力电子模块(Integrated Power Electronics Module, IPEM),如电力电子搭积木(PEBB)组件、灵巧(SMART)器件、专用功率集成(ASPIC)器件等得到进一步开发。 随着技术的发展,电力电子器件在不断进步。在控制方面,从单门控制器件(Single Gate Device)向双门控制器件(Double Gate Device)变化,如双沟道(Trench Double)IGBT;在材料方面,从硅(Silicon)材料向碳化硅(4H-SiC)材料变化,甚至今后可能采用金刚石材料,如碳化硅功率二极管;在PN结方面,从一维结器件(One-dimensional junction device)向三维超结器件(Three-dimensional super junction device)变化,如酷(Cool)MOS器件。西门子公司开发的耐压为600V的Cool MOS,其通态电阻只有普通功率MOS管的五分之一。2001年戴姆勒-克莱斯勒(Daimler Chrysler Research and Technology)用1700V的碳化硅二极管替代IGBT模块中的硅反并二极管后,所构成逆变器的开通损耗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关断损耗只有原来的五分之一。到2001年,全碳化硅器件已经开发出19kV的二极管,1.8kV的双极晶体管,3.1kV/3A 的GTO,也开发出了功率MOS管和IGBT模块。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首次

电子技术发展史概述电子技术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由于物理学的重大突破,电子技术在二十世纪发展最为迅速,应用最为广泛,成为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电子器件出现了飞速的发展,而且随着微电子和半导体制造工艺的进步,集成度不断提高。CPLD/FPGA、ARM、DSP、A/D、D/A、RAM和ROM等器件之间的物理和功能界限正日趋模糊,嵌入式系统和片上系统(SOC)得已实现。以大规模可编程集成电路为物质基础的EDA技术打破了软硬件之间的设计界限,使硬件系统软件化。这已成为现代电子设计的发展趋势。 现在,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电子技术方面的知识,而且电子技术还在不断的发展着。这些知识是人们长期劳动的结晶。 我国很早就已经发现电和磁的现象,在古籍中曾有“磁石召铁”和“琥珀拾芥”的记载。磁石首先应用于指示方向和校正时间,在《韩非子》和东汉王充着《论衡》两书中提到的“司南”就是指此。以后由于航海事业发展的需要,我国在十一世纪就发明了指南针。在宋代沈括所着的《梦溪笔谈》中有“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的记载。这不仅说明了指南针的制造,而且已经发现了磁偏角。直到十二世纪,指南针才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的这个时期,由于生产发展的需要,在电磁现象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的很快。库仑在1785年首先从实验室确定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电荷的概念开始有了定量的意义。1820年,奥斯特从实验时发现了电流对磁针有力的作用,揭开了电学理论的新的一页。同年,安培确定了通有电流的线圈的作用与磁铁相似,这就指出了此现象的本质问题。有名的欧姆定律是欧姆在1826年通过实验而得出的。法拉第对电磁现象的研究有特殊贡献,他在1831年发现的电磁感应现

电力变压器试验报告

电力变压器试验报告装设地点:幸福里小区运行编号:14#箱变试验日期: 试验性质:交接天气:晴温度:36 ℃ 相对温度: 一、设备型号: 二、试验项目: 3、交流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38 KV 时间:60 S 结论:合格 三、试验结论:合格 四、试验仪器及编号:BCSB系列多用型实验变压器、JRR-10直流电阻测试仪、ZC-7绝缘摇表 五、试验负责人: 六、试验人员: 七、备注: 电力变压器试验报告 装设地点:幸福里小区运行编号:15#箱变试验日期: 试验性质:交接天气:晴温度:36 ℃ 相对温度: 一、设备型号:

二、试验项目: 6、交流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38 KV 时间:60 S 结论:合格 三、试验结论:合格 四、试验仪器及编号:BCSB系列多用型实验变压器、JRR-10直流电阻测试仪、ZC-7绝缘摇表 五、试验负责人: 六、试验人员: 七、备注: 电力变压器试验报告 装设地点:幸福里小区运行编号:4#箱变试验日期: 试验性质:交接天气:晴温度:36 ℃ 相对温度: 一、设备型号: 二、试验项目:

9、交流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38 KV 时间:60 S 结论:合格 三、试验结论:合格 四、试验仪器及编号:BCSB系列多用型实验变压器、JRR-10直流电阻测试仪、ZC-7绝缘摇表 五、试验负责人: 六、试验人员: 七、备注: 电力变压器试验报告 装设地点:幸福里小区运行编号:4#箱变试验日期: 试验性质:交接天气:晴温度:36 ℃ 相对温度: 一、设备型号: 二、试验项目: 12、交流耐压试验: 交流耐压:38 KV 时间:60 S 结论:合格 三、试验结论:合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