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

(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他们沿用了Goffman 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 Saving Theory)。

“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4]。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消极面子是指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爱,与对方达成共识。Brown 和Levinson 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5]。他们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为减少对面子的威胁,交际者应采取一些礼貌策略。这些礼貌策略分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针对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强调双方的平等、熟悉,而后者针对听话者的消极面子,特点为表示克制、正式和双方的社会距离[6]。

(二)中国人的面子论

作为礼貌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面子和礼貌是紧密相连的。顾曰国(1990,1992)曾经指出,现代汉语中的“礼貌”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管子·五辅》中明确指出,礼就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可见,礼的主要功能在于使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制度中有恰当的地位,以维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际和谐。礼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等级性和群体和谐的重视。从古代的礼演变而来的礼貌概念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人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的谦虚和尊敬”[7],它已不再明确强调等级性[6],其社会功能“已经转到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上来”[8]。但是同古代的礼一样,它同样强调赋予他人以尊重,支持交际对象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交际中礼貌和面子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正如Peccei(1999)指出,礼貌就是对他人的“面子需求”(face wants)表示认可,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5]。实施礼貌就意味着照顾和抬高对方的面子,向对方表示尊重,而维持和增加对方的面子就意味着有礼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际人际和谐。

其他学者也曾对汉语面子有着精辟的论述。Mao(1994)引述人类学家Hu(1944)对于汉语面子概念的讨论,认为汉语中的面子指个人在所处群体中能够获得的良好形象,它有两方面,即“面子”和“脸”。“面子”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而“脸”指个体由于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6]。“面子”与“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社会正价值较后者的低[8]。“面子观念”则是一张无形的“脸”。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无论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地位是尊贵还是卑微,“面子”终归是要的。

“面子”这一概念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学说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8]。“面子”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讲究“赏脸”、“留面子”,尽量避免“丢脸”。因此,在交际实践中,为了给自己面子,也为保留对方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9],即在不损伤自己面子情况下向对方表示礼貌。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8]。因此,礼貌和面子对于实现交际中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面子理论之差异

对于面子的关注和需求虽然在各个社会文化中都是存在的,但赋予面子、失去面子或获得面子时所依赖的标准却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而这些标准植根于各种社会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中。

首先,Brown 和Levinson 把面子界定为“人们想为自己获得的自我形象”,强调的是面子的个体;而汉语的面子具有社会取向,

是社会赋予个体的。其次,汉语中的面子不具有消极面子的内容。汉语“面子”指中国人想使公众对自己的威信或名誉给予信任这种愿望,而不是个人的行动不受他人干涉、阻碍。汉语中获得面子并不是指自己拥有行动自由的权利,而是获得群体对自己的尊重。而“脸”也不同于积极面子,因为其具有强烈的道德意味。Mao(1994)提出一个“相对面子取向”(Relative Face Orientation)来解释汉语的面子概念及Brown 和Levinson 的面子概念。他认为:汉语(日语也一样)面子强调社会对个体的承认和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依赖,个体追求的是理想的社会自我以及与社会保持和谐。与此相反,西方文化中的面子概念强调个体的愿望或需求,个体追求的是保持个体自由空间不受打扰,个体是社会交际的中心[6]。

这种差异与中西方人们所受的教育及行事方式有关。中国人所受的教育通常是避免直接冲突、公开批评和具有争议的话题。他们希望在周围的人中保持和谐,给别人留“面子”。相反,西方人通常愿意直接面对问题、提出批评、讨论具有争议的问题,并坚持自己认为是“事实”的意见。他们对“面子”并不在意。但是这种差异产生的根本原因却是社会背景及时代的不同。任何文化都带有其产生的时代烙印,即时代特征,面子理论也不例外。

三、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之成因

尽管礼貌具有普遍性,但不同文化在实现礼貌的方法以及在礼貌的判断标准上却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它是在社会、历史、人文、地理等多种因素的长期影响下逐步形成的。

如前所述,不同的社会文化群体具有不同的价值观。现代西方文化以自由、平等、竞争为核心,这缘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争”字,即在处理人事方面以己为先。公元前221 年,通过“商鞅变法”而强大的秦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大地,至此,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专制制度拉开了序幕。而此时的西方各国还仅仅是奴隶制的邦城国家。此后,随着庄园经济的发展,游牧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游牧经济的扩张性也越来越凸显出来。在这种生产方式下,“争”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其文化中的关键。公元一世纪,基督教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产生,宗教思想又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基督教中,个人所负担的宗教义务,远远超过家族的要求,教会的凝聚力是在牺牲家族的凝聚力的基础上形成的。宗教教义也鼓励或要求人们突出自我,更加注重自我的感受。在思想方面,“文艺复兴”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对西方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人文主义”思潮的传播一方面将人的思想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它也使得自我私欲过度地膨胀,更加深了西方文化的“争”。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稳定的群体关系。这些都使得individualism 成为西方文化的主流。individualism 在英语文化中具有很高的价值。这个概念包括个人的自由、权利、个人独立等等内涵,在汉语中几乎找不到一个恰当的对等词,我们把它译作“个体主义”以区别“个人主义”[5]。在西方,人们崇尚个人自由、个人独立和个人权利,最忌讳个人的行动受到干扰,个人的隐私(privacy)被侵犯。而隐私也是Brown 和Levinson 的“面子论”中的一种价值观。人们对privacy这个词的含义理解较广,诸如家庭、财产、婚姻、朋友、经历、收入、年龄、住址、身体状况、独处或单独生活等等。这些都是西方文明的产物。因此,在社会交往中,尊重个人的自由、权利和独立是礼貌的,反之则是不合适的,甚至被认为是粗鲁的[5]。

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中国的文化思想说到底,关键在于一句孔子的“谦、恭、信、敏、慧”。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华文化有着“群体高于个人”的一般特征,具有社会群体倾向。中国传统的社会群体意识首先是以家族群体为基础的。林语堂先生在谈到这一问题时曾说:“这种家族意识和家族的荣誉的感觉,也许是中国人生活上队伍精神、集团意识的唯一表现”。[10]中国的文明化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自古以来,中国农耕社会中的人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定居生活。在古代社会中,每一家族择地而居,男耕女织、世代繁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族、邻里关系密切而稳定。家有家长,族有族长,个人的荣辱与家族的兴旺密不可分。个人的行为必须以家族为出发点,必须与家规、族规及一系列社会规范相一致。这种带有宗法色彩的家国一体制度,养成了人们的群体意识。这种意识强调群体内部成员的相互依赖,强调群体关系的和谐以及群体对个人的约束,提倡服从、克制、循例从众。在这种群体意识的支配下,人们在决定自己的言行时,除了考虑个人意愿外,还在很大程度上顾及自己的言行是否与外部期待相一致,是否与周围环境相适应,是否符合社会群体的愿望[10]。因此,中国人注重集体主义,做事时总是爱“面子”,以贬抑自己来突出他人或群体。这种群体意识也在主张“非攻、尚贤”的儒家思想中得到体现。“以儒道为主流的传统思想,其宗旨都以维护家国安定、群体谐和为基点”。[10]这种注重群体合作和个人谦虚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与西方以自我为中心、强调个人自由、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体主义”价值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由于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Brown 和Levinson 的“面子保全论”反映的是以“个体主义”取向为主的西方文化价值观,而注重群体合作、个人谦虚以及威望和荣誉的中国人的面子论则反映了以“集体主义”取向为主的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理论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有助于人们认识到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加深和促进交际双方的理解和交流,求同存异,从而保持交际双方的良好社会关系,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顺利地实现交际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兆熊.语用学文献选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2]刘润清.关于Leech的“礼貌原则”[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2):42 46.

[3]陈融.面子·留面子·丢面子[J].外国语,1986(4).

[4]Brown,Penelope &Stephen Levinson.Politeness:Some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5]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高航.面子、礼貌与语用[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7(2):24 28.

[7]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8]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10 17.

[9]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10]胡文仲.跨文化交际面面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作者简介:雷玉兰(1969-),女,硕士,湖南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英语学科教学。

来源:《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在美國,最早有系統地探討面子和面子溝通的學者是社會學家高夫曼(Goffman, 1959, 1967 )。他是一位社會戲劇論者,他認為我們與他人交往時總要給對方一個印象,我們好比演員,在表演特定的角色,並在合理和技巧的演出中操控觀眾對自己的看法(1959 )。所謂面子,其實是一種外在的「自我形象」(an image of self ),這自我形象有兩個特點︰? 它是他人(觀眾)眼中的「我」,? 這個「我」是可以操控的。我們都有管理和維持「自我形象」的自然傾向,因此,我們都注重自己的面子,這種關注是影響我們日常交往行為的主要心理因素(1967 )。

在此,高夫曼起碼說出了兩個與人類溝通相關的觀點。首先,面子源自人與人的溝通活動,一個人有無面子,視乎其他人怎樣看他∕她,和他∕她覺得其他人會怎樣看自己,這種面子(「自我形象」)只可能在人際溝通中逐漸形成。同時,面子又是人們在溝通中積極建構起來的東西,他人如何看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他/ 她如何做面子給人看。

這種積極進取的「自我表演」觀啟發了數批學者。一批學者(如Brown & Levinson, 1978, 1987; Holmes, 1988, 1989; Holtgraves, 1992; Holtgraves & Yang, 1992 )致力於研究禮貌話語。例如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nson, 1978 )發現,人們出於面子的考慮會禮貌地對待他人;但有時也會不惜訴諸批評、質疑、挑戰、威脅等損害他人面子的做法以維護自己的面子。另一批學者探討「贏取順從」(compliance-gaining )的策略(如Baxter, 1984; Tracy, Craig, Smith, Spisak, 1984; Craig & Spisak, 1986 )。還有一批學者專注於自我印象的管理(如Schlenker, 1980; Jones & Pittman, 1980; Richardson & Cialdini, 1981; Tedeschi, 1981; Tedeschi & Riess, 1981; Bromley, 1993; Rosenfeld, Giacalone & Riordan, 1995 )。

這一源自高夫曼理論的研究傳統在八○年代末受到挑戰,挑戰主要來自一群跨文化傳播學者,其中有不少是東方學者。他們認為這一研究傳統有著強烈的西方文化色彩和個人主義偏向,表現在它過分強調交往者的自我表演、交往者的印象管理、以及交往者理性判斷的能力(如Ting-Toomey, 1988; Matsumoto, 1988; Gu, 1990; Chang & Holt, 1994; Penman, 1994; Jia, 1997-8 )。

近年來西方學者趨向於一種更加能動和更加多元化的面子觀。例如汀彤彌和庫鞣芝(Ting-Toomey, 1988; Ting-Toomey & Kurogi, 1998 )提出了一個雙向的面子理論︰面子協商理論(face-negotiation theory )。這理論認為,面子建構必須是雙方協商的過程,成功與否,取決於雙方的努力,在溝通中,雙方積極建構自己的面子,同時也給予對方面子,保存自己面子與保存對方面子其實是相輔相成的。用荷特格雷夫(Holtgraves, 1992 )的話說,人不能給自己面子,面子要由他人來給,人要面子,就要先給對方面子,「面子因此不是交往的目的,而是交往的先決條件。」此外,學者還發現,沒有哪一個文化不重視面子,但每個文化都有自己關注面子和解決面子問題的方式。在跨文化傳播學領域,有所謂個人主義導向的文化和集體主義導向的文化之分,汀彤彌和庫鞣芝(Ting-Toomey, 1988; Ting-Toomey & Kurogi, 1998 )認為,個人主義導向的文化(如美國、德國、瑞士等國的文化)比較注重個人的面子,而集體主義導向的文化(如中國、日本、南韓等國的文化)則比較注重社團的面子。前一種文化下的面子協商會比較直接和快當,而後一種文化下的面子協商則比較間接和長久。可能是因為中國人特別愛面子的緣故,中國學者比西方學者更早研究面子,只是他們從一開始就沒有打算要尋求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面子理論和面子策略,他們只關注中國人自己的面子。早在上一世紀三○年代,魯迅(周樹人,1934/1973 )就發現,中國人講面子,比講吃講喝還緊要。他引述例子說,當年洋人到總理衙門要東西,威嚇一下,便嚇得大官們滿口答應,但走時卻被人從邊門送出去。因為不讓走正門,清政府雖然輸了利益,卻贏回面子。但「面子」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魯迅沒能說清楚,只感覺這裡面「有一條界線,如果落到這線的下面去了,即失了面子,也叫做『丟臉』……但倘使做了超出這線以上的事,就『有面子』或曰『露臉』」(頁129 )。

胡先晉(Hu, 1944 )可能是最先分析中國人面子的學者。她區分「面子」和「臉」,面子代表社會對個人之名譽、地位的肯定,臉代表個人對自己之道德品行的判斷。如此細分,「失面子」與「丟臉」便不完全是一回事,一位尊貴的客人被主人請邊門請出去,是失面子,不是丟臉。倘若這客人當街用粗話謾罵主人,才丟了自己的臉。這種劃分沒有很強的說服力,很多時候,「面」和「臉」是無法分割的,例如「富家姑爺坐在路邊赤膊捉虱子」(借用魯迅的例子),在舊中國禮學家的眼中,既失面子,也丟臉(周樹人,1934/1973: 128 )。

但應該承認,胡的二分法有一定的學術價值,它有助於我們認識面子構造的複雜性。在當時,劃分「面」與「臉」恐怕還有更深一層的用意。20 世紀初期的中國正處於改革的兩難困境,既要放下天朝大國的架子,虛心向西方學習,又要保存其優良的道德傳統。此時劃分「面」和「臉」,實可幫助解決這一困境。因為面臉不同,中國人在摒棄那張過時、累贅的舊面子時,仍可以維持一個泱泱大國的君子形象。

後來的學者(如Ho, 1976, 1994; King & Myers, 1977; Cheng, 1986; Chang & Holt, 1994; Jia, 1997-8; Hwang, 1997-8 ;黃光國,1984 ,1995 ;余德慧等,1987 ;金耀基,1989 ;楊國樞,1995 ;田玉川,2001 )多把「面」和「臉」看作一個硬幣的兩面,他們意識到,與其簡單地劃分「面」與「臉」,不如視面子本身為一個複雜的混合體,這混合體有多種面孔、多項功能。學者(如King & Myers, 1977; Cheng ,

1986; Ting-Toomey, 1988; Chang & Holt, 1994; Jia, 1997-8 ;黃光國,1984 ;金耀基,1989 ;楊國樞,1995 )發現,面子這東西在中國有特別重要的社會和道德功能,中國人的面子主要用於促進關係而不是維護個人形象;而且維護面子(無論它是社會還是道德身分的標誌)是中國人的一項沉重的社會和道德義務,因為個人面子連繫著個人所屬之群體的面子,所以失面子,失去的不只是個人的面子,還失了群體的面子,群體其他成員必然作出反應,或為失面子者叫屈,或譴責他/ 她之不是。

綜合以上中西學者的觀點之後,我們現在可以確立一個積極、能動的面子概念,以方便本案研究。首先,本研究建議將面子(個人層面的面子)界定為「社會對個人之社會地位和角色的確認」。過去的研究文獻顯示,學者們曾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使用「面子」概念︰一是視面子為一種可見的「形象或行為模式」(如高夫曼),二是視面子為一種無形的「心理傾向或道德意識」(如Cheng, 1986 ;黃光國,1984 ),三是視面子為一種「社會規限」(如King & Myers, 1977; Chang & Holt, 1994 )。這三個角度其實並不互相衝突。

我們可以這樣來理解它們之間的關係︰面子是社會對個人之社會地位和角色的確認,這確認須以某種物質形式表示出來,於是就有所謂的待遇。社會除了確認個人的社會地位和角色之外,還確認了這地位和角色應享有之待遇的規格,這就是魯迅所說的那條「界線」,個人在某處得到的待遇高於這條「界線」,便是「厚待」;低於這條「界線」,便是「薄待」(或冷待)。這是面子功利的一面,是個人有求於社會的一面。

但與此同時,社會也必然對個人有所期待,個人必須以特定的行為方式顯示其社會地位和教養,以回饋社會的待遇。這裡面也有「一條界線」,即社會為每個社會角色訂出的行為模式,符合這模式的行為才是體面的、「有臉」的行為。這是面子社會性的一面,是社會有求於個人的一面。當這種外在的社會期待轉化為自覺的道德意識,個人就會努力使自己達到社會的行為要求。這是面子道德的一面,是個人有求於自己的一面。

本研究還建議將面子看作一種極脆弱、極不穩固的東西。不錯,社會地位和角色──若理解為身份、職位、資本、名譽、學歷、年齡、相貌等──在一定的時期內是不會變的,但人們的行為表現並不總與其地位、角色相稱。因此,面子需要不斷地重新確認,一張未經過重新確認的面子,是舊面子,舊面子是不可靠的。譬如一座高門大宅,顯示其主人非同一般的社會地位,讓所有進出這座大宅的人都有了面子。但客人要維持這個面子,就要不時到府上走動走動;而主人要維持自己的面子,也要不時廣邀尊朋貴友,於是就有不時請客送禮之必要。如果這所大宅長年門庭冷落車馬稀,那麼它只會讓人想見它昔日的光輝,而非今日的光輝。

除此之外,面子還需要雙方互相確認。社會必須給予個人適當的待遇(給面子),以確認其社會地位和角色,個人也必須通過適當的行為來確認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角色(做面子),以正當化社會的確認(給社會面子),社會於是再確認個人的自我確認(再給個人面子)。個人的面子和社會的面子就是在這種往來去返的相互確認(互給面子)中逐漸確立起來的。這期間,誤會和錯誤總難免發生,或者是個人行為不當,或者是他人照顧不周,使對方無法確認,這時候就要採取適當的行動(面子功夫),修補面子,否則要改變原有看法,重新評定對方的面子。

由於社會和個人需要相互確認和再確認,面子成為了中國人社會溝通的驅動力。良性的面子溝通──即互給面子的溝通活動──無疑會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社會與社會之間的關係。

面子理论

语用学中的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张燕--维普资 谈中西礼貌原则 On Chinese and Western Politeness Principles 浅谈中西方“礼貌原则”对比研究 论文关键词:中西方礼貌原则差异对比 论文摘要:不同文化类型中的“礼貌原则”存在着差异,这些差异在礼貌用语中有充分的体现。礼貌是对比语言学中语用对比研究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在迥异的中西方文化中更是如此。中西方两种文化的礼貌原则有着较大的差异,了解这种差异对我们的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 一、中西方“礼貌原则”的理论研究 1.西方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西方“礼貌”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框架当属Brown&Levison的“面子论”及Leeeb的“礼貌原则”。两种理论对礼貌的内涵及外延作了较为系统深刻的研究,对不同文化领域的礼貌研究都有一定影响和借鉴意义。Borwn&Levison的“面子”概念建立在Gofman的定义基础上。根据Gofman的理论,面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最神圣的、不可侵犯的,对每一个交际者来说是最基本的、不容忽视的J。但Brown&Levison的面子概念更为具体,他们认为所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他们根据个人需要把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negativeface),即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face),即个人的正面形象或“个性”包括希望这种自我形象受到赞许的愿望。面子有双层性,而且构成面子的双方面是相互矛盾的。在交往时,一方面我们需要与对方有所关联,或者关注对方,并且要向对方表示出我们的关注。面子的“关联”方面就是积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积极礼貌(Positivepoliteness)。“积极面子”所常用的语篇方略是:恭听对方谈话,对其表示兴趣,表示与列方有共同之处,相互以名字称呼等。如:“Agree,Ihaveal~waysbelievedthat,too.”另一方面,我们要维护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向对方表示我们也尊重他们的独立需求。面子的“独立”方面就是消极面子,Levison把它称之为消极礼貌(negativepoliteness)。实施消极面子的方略主要有:最低限度地推测别人的需求和兴趣,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给别人以充分选择的余地。比如向别人建议时,可能会说“I?denjoygoingoutfo rcofee,butIimagineyouareverybusy.”实施消极面子的所用方略的关键是不强加于人,使对方享有充分的自由和独立。在现实生活中,交际行为大都是威胁面子的,有时威胁积极面子,比如对别人的观点看法表示反对,抱怨或指责他人工作干得不好,有时说不敬的话或忌讳语电是对积极面子的威胁,这是因为说话者不顾及他人的社会价值。有时一些行为会威胁消极面子,比如命令、请求等,如果对方按照命令或请求去做,就等于他自己的行为自由受到了阻碍,受到了别人的强加。为了避免或减少对面子的威胁,并使正常交际进行下去,说话者要为自己和对方的面子作出一定的努力,这就是礼貌。 2.中国文化中的礼貌概念 许多中国学者对礼貌现象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理论。顾日国先生在《礼貌、语用与文化》一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意义上的“礼貌”包含四个基本概念:尊敬、谦虚、热情、文雅(respecftulness,modesty,attitudinal,warmth and refinement)。尊敬是个人积极肯定别人的面子、社会地位;谦虚可以被看做是贬低自己的另外一种说法;热情是个人对别人表现出友好、关心;文雅是选用雅语,禁用秽语。何兆熊认为与B&L的面子相比,“尊敬”

从礼貌原则看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的参考答案

从礼貌原则看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题的参考答案 摘要:笔者运用Leech的礼貌原则与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分析2006年某市高考英语试卷中的书面表达题的参考答案,并与英国诺丁汉大学一位教师写的例文对比,以期促进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认识英语语言中的礼貌原则。 关键词:英语作文;礼貌原则;面子理论 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扩大,跨文化交际越来越深入。近年来,省市英语高考自主命题的书面表达题开始涉及到跨文化交际的内容,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运用复杂结构和较高级词汇而且行文连贯流畅,还要能注意语言的得体性。2006年某市英语高考书面表达是一则颇能代表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语篇。如何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维护双方友好的社会关系成为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新内容。 礼貌可以被看成是文化中一个固定的概念,也是在交际中被用来维护面子的手段(Yule, 2000)。爱面子不是中国人特有的,它具有普遍性。几十年来,语用学家分析各种言语行为(speech acts),试图建立起具有普遍意义的礼貌原则或者面子理论。虽然他们的理论受到了各种赞赏或批评,然而英国语言学家Leech(1983)以及Brown和Levinson(1987)关于礼貌或面子的理论对我们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本文运用语用学中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分析某市高考书面表达题的参考答案,以期促进教师和学生更好地认识英语语言中的礼貌原则。 一、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用来阐释语义(sense)与语力(force)之间的关系。Leech认为:合作原则无法说清楚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何在言语表达时要采用间接方式,为什么要故意违背合作原则。于是他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意在改进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由六条准则(maxim)组成,即:1)得体准则(Tact Maxim),2)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3)赞誉准则(Approbation Maxim),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5)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 在这六条准则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得体准则。为了衡量礼貌程度,Leech还设置了四个语用尺度:1)损益尺度,用于测定言语行为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对听话者越有利就越有礼貌;2)选择尺度,用于衡量一个言语行为给听话人多大的选择权,选择权越大越礼貌;3)间接尺度,用于测定一个言语行为达到目标含义的间接程度,越间接越礼貌;4)社会距离尺度,用于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角色关系。话语的礼貌程度要根据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年龄、亲疏程度等来确定。人际关系越疏远,说话越需要讲礼貌;关系越密切,越不需要客套。 Brown 和 Levinson(1987)借用Goffman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理论”,以解释社会交往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典型人的礼貌行为现象。他们认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并且将“面子”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种。消极面子是自主的自由,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自己不因迁就别人或受到别人的干涉、阻碍而使自己丢失面子。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喜欢和与别人立场相同。Brown 和Levinson(1987)认为,有些类型的言语行为本质上和交际者的面子相悖,它们对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都会产生威胁,并且对说话人和听话人的面子都可能造成威胁,这些言语行为被称为“面子威胁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礼貌语言的功能就是尽量维护面子,减少威胁程度。于是我们的言行就需要补救策略,它们依次是:1)公开面子威胁行为策略;2)积极礼貌策略;3)消极礼貌策略;4)非公开面子威胁行为策略;5)不实施面子威胁行为策略。在面子理论中决定说话人采用何种策略的三个主要因素是权势、距离和要求度。 从整体来看, 国外的礼貌研究大多以 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为框架, 而国内的研究则大多以Leech(1983)的礼貌原则为框架。笔者认为,Leech的礼貌原则对(不)礼

中国式客套、面子与礼仪

中国式客套: 一种按照关系确定的行为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一百多年前就对中国人的客套勾勒出基本印象: 如果一位批评者想激烈地评判中国人,就必须得意识到一点,如何才能把客套做到家,这不仅在西方国家鲜为人知,而且对他来说,如果自己还没有掌握(客套),那么批评他人可能会很生硬,而且很难产生效果。 人们看到,中国人客套的特殊形式一直让来自西方的游客感到惊奇并夹杂着一种无所适从、无从理解的感受。一部分原因应该在于如下所述,人们很少能准确“弄清其概念”,虽然在此期间这方面并无多大改变。 客套在中国属于一个伦理范畴,其背后蕴藏着儒家“文明礼仪化行为”的理念,也即,客套是内心修养的外在体现。从伦理学的角度看,这意味着克服以自我为中心以及倾向于以“仁爱”道德来为人处世。考察比较与此相对应的德国“礼仪”概念,由于行使礼仪的“宫廷”目前已消失,所以人们大多将其理解为一种冷淡而友好的行为模式,这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拉近了彼此原本疏远的关系――除非人们希望有意制造出某种距离。然而在最近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年轻人当中,“礼仪”被评价为一种“真诚”或不加掩饰的坦率越来越显得有些多余。 因此,德国《时代周刊》曾在刊登的《新的鲁莽》文章中写道: “可以将这种肆无忌惮粉饰为一种正直品质的保证”,因为“不讲客套就意味着正直”。 此后,客套在我们看来似乎更多是一种负面的伦理的组成部分,这个形容词包含了虚伪。 (歌德就曾说过: “谁用德文来说客套话,谁就一定是在说谎。”)另外一些有细微差别的客套含义是: 合乎习惯、保持距离(“您”取代“你”)、献殷勤或者道貌岸然,而后者在人人平等时代也完全不再盛行。与此相比可以说,中国式客套并不存在这种意

论保全和修复面子的行为

论保全和修复面子的行为 姓名:陈静恍班级:14级思想政治教育2班 一、面子理论与会话修补理论 自从戈夫曼着手研究面子以来,这种潜藏于交际背后的心理活动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目光。布朗和莱文森的礼貌理论认为,“面子”是“一个人在公众面前想要维护的自我形象”。他们把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两类。积极面子即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希望得到别人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即希望有自主的自由,不迁就别人或不受到干预妨碍。他们提出的“面子保全理论”和“面子威胁行为”(FTA)认为威胁说话人面子的行为包括威胁积极面子的道歉、忏悔、认错,也包括威胁其消极面子的答谢、接受对方的道歉等行为;而威胁听话人面子的行为包括威胁积极面子的说话人不关心听话人的情感、要求等行为,也包含威胁其消极面子的说话人主动干涉听话人的行动自由行为等。一旦面子威胁言行发生,如何挽回也成了研究的焦点。根据王晓燕(2007)的观点,会话修补反映的是说话者在“言语交际过程中清除误解,自我编辑,更正语言偏误,加强语力,力求表达的准确性,延续交际的心理认知活动,其直接目的是最准确传达说话者意欲传达的语言信息”,所以会话修补算是以恢复、保全面子为目的出发的一个实质性的语言策略。 二、讨价还价中的面子威胁与会话修补 在有购买意向的讨价还价过程中,威胁面子的言行时有发生;甚至可以说,讨价还价就是一场面子保全与威胁的言语游戏。一旦任何一方的积极面子或者消极面子受到威胁,都会采取策略进行挽救。在实时会话,特别是这种目的性很强的讨价还价的会话中,会话修补的重要的作用之一就是挽回面子,促进交易继续。 下面讨价还价实例是某个服装店的一笔交易。售货员(S=Salesgirl)帮中年女顾客(G= Guest)试穿好外套后,顾客还在在镜子前留恋顾盼。S1:大姐很有眼光啊,这件衣服很衬你的气质!G:……什么价啊?S:八五折。原价668,打过折567.8G1:哦,折扣不能再低点了?S2:您看看这牌子……这个牌子的折扣已经够低了!G2:…… 那就去个零头吧。S3:这个你不说我也会的,就算560。G3:我是说550啊。留个整数。S4:……这个啊?你的整数去的也太多了啊!G4:才10元就说多了啊?S5:呃……,算了!要是你没有10元就算了吧……G5:我怎么没有?没有钱还出来买衣服?S6:大姐!大姐!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如果您刚好有的是整的50元的话就550吧!G6:就说呢。我今天是没有10元;我也不喜欢揣一把零钱。S7:是的。有人就想不起来带零钱……最后顾客付款550,交易成功。 这个例子中在顾客试穿衣服后,售货员用S1“有眼光”和“很衬你的气质”对顾客及时大加赞美,维护了顾客的积极面子;顾客得到了他人对自己的选择以及自己与衣服的适合程度的赞美之后,赢得了积极面子,确定了购买信心。在G1和G3句里,顾客还价言语干预了售货员为自己商品自主定价的自由,威胁了她的消极面子。S3中售货员主动提出去零,虽然言语上威胁到自己的消极面子,但实际上在树立自己友好和善的个人形象,维护自己积极面子的同时,也维护了顾客的有还价自由的消极面子,推进了交易继续向前。但是在G3句顾客进一步还价的言语“我是说550啊!”极大地损害了售货员的消极面子,以至于S4句中售货员明显表示了不满和抗议(“你的整数去的也太多了啊”),以至于在S5句中有意(或者无意?)地说出“要是你没有10元就算了

面子理论

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探微“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它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条重要准绳。面子论是一种礼貌现象,其中包括英国学者Brown 和Levinson 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面子保全论”,它是言语活动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这个理论是否在中西方文化中都普遍适用?面子论是否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本文将对中西方不同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差异及其成因进行探讨。 一、中西方文化情境中的面子理论 (一)西方文化中的面子论 英国社会心理学家Erving Goffman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就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面子”(face)这一概念。他把“面子”界定为“一个人在某一具体交际场合中,通过采取言语动作而为自己获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是按照社会所赞许的属性而创造的自我形象”[1]。“面子策略”则指人们在交际中所采取的与面子相一致的行动,如避免发生尴尬、丧失自尊等。他说,人们在交往中无时无刻不涉及“脸面工作”(face work)[1]。“脸面”是人类行为准则之一,渗透于人际行为之中。一方面,人的行为受到面子的约束,另一方面人们也期待他人对面子给予考虑。面子是个人神圣的私有物,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中枢。Goffman认为:“脸面工作”是互相配合的[2]。面子的维持和赋予取决于他人,换言之,一个人丢不丢面子归根到底掌握在他人手中。要想自己不丢面子,最保险的方法就是不去伤害他人的面子。因此,人们在交际中总是使用礼貌语言。 英国人类学家Brown 和Levinson 于1978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的文章,第一次对礼貌、面子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探讨[3]。他们调查了英语、墨西哥一种土著语和印度南方一种土著语中的礼貌现象,发现在三种毫无关系的文化中,语言使用中的礼貌现象绝非偶然,而是一种普遍现象[3]。他们沿用了Goffman 的“面子”概念,提出了“面子保全论”(Face Saving Theory)。 “面子保全论”首先设定,参加交际活动的人都是典型人(Model Person)[4]。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典型人所具有的“面子”即是每一个社会成员意欲为自己挣得的那种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the public self-image),它分为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和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两类。消极面子是指有自主的权利,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干涉自己的行为。积极面子是指需要得到对方的承认和喜爱,与对方达成共识。Brown 和Levinson 认为,许多言语行为本质上是威胁面子的,讲究礼貌就是要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积极面子,又要照顾到对方的消极面子,这样才能给对方留点面子,同时也给自己挣点面子,以免带来难堪的局面或使关系恶化[5]。他们认为在语言交际中为减少对面子的威胁,交际者应采取一些礼貌策略。这些礼貌策略分为积极礼貌策略和消极礼貌策略。前者针对听话者的积极面子,强调双方的平等、熟悉,而后者针对听话者的消极面子,特点为表示克制、正式和双方的社会距离[6]。 (二)中国人的面子论 作为礼貌理论中的两个核心概念,面子和礼貌是紧密相连的。顾曰国(1990,1992)曾经指出,现代汉语中的“礼貌”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礼”。《管子·五辅》中明确指出,礼就是维护现行社会等差的行为法则。“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贫富有度,凡此八者,礼之经也”。可见,礼的主要功能在于使社会中每个人都在贵贱、长幼、贫富的等级制度中有恰当的地位,以维护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人际和谐。礼反映了中国文化对等级性和群体和谐的重视。从古代的礼演变而来的礼貌概念在现代汉语中被解释为“人们通过言行举止表现出的谦虚和尊敬”[7],它已不再明确强调等级性[6],其社会功能“已经转到保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促成合作上来”[8]。但是同古代的礼一样,它同样强调赋予他人以尊重,支持交际对象的面子。由此可以看出,在社会交际中礼貌和面子之间是互相联系的。正如Peccei(1999)指出,礼貌就是对他人的“面子需求”(face wants)表示认可,是“典型人”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5]。实施礼貌就意味着照顾和抬高对方的面子,向对方表示尊重,而维持和增加对方的面子就意味着有礼貌,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实际人际和谐。 其他学者也曾对汉语面子有着精辟的论述。Mao(1994)引述人类学家Hu(1944)对于汉语面子概念的讨论,认为汉语中的面子指个人在所处群体中能够获得的良好形象,它有两方面,即“面子”和“脸”。“面子”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而“脸”指个体由于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6]。“面子”与“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社会正价值较后者的低[8]。“面子观念”则是一张无形的“脸”。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无论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地位是尊贵还是卑微,“面子”终归是要的。 “面子”这一概念还反映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在儒家学说里,人们提倡个人从属于社会的价值观,强调的是个人的需求不要超越社会所给予个人的身份地位[8]。“面子”既是加强道德标准的社会戒律,又是维持个人道德完整的保证。中国人在社会交往中往往讲究“赏脸”、“留面子”,尽量避免“丢脸”。因此,在交际实践中,为了给自己面子,也为保留对方的面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使用礼貌语言[9],即在不损伤自己面子情况下向对方表示礼貌。当不得不使用有伤面子的言辞时,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肯定后指出不足,或先赞同后摆出分歧,这就是所谓“求同”[8]。因此,礼貌和面子对于实现交际中的和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中西方面子理论之差异 对于面子的关注和需求虽然在各个社会文化中都是存在的,但赋予面子、失去面子或获得面子时所依赖的标准却在不同的文化中大相径庭,而这些标准植根于各种社会文化不同的价值取向中。 首先,Brown 和Levinson 把面子界定为“人们想为自己获得的自我形象”,强调的是面子的个体;而汉语的面子具有社会取向,

面子理论在外贸英语函电中的应用研究

面子理论在外贸英语函电中的应用研究 李文梅 (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江苏徐州 221008)3 摘 要:外贸英语函电贯穿对外贸易活动过程的始末,对国际贸易的顺利开展起着不可或缺的沟通作用,其交际效果直接影响到每一笔国际贸易的成败,有效的面子管理策略因而是对外贸易各环节顺利开展的必要保证。基于布朗和列文森(B r own&Levins on)的面子理论,首先依据利奇言语行为功能分类将对外贸易流程中涉及的主要外贸英语函电划分为和谐类、合作类、竞争类和冲突类四大类别,继而探讨每一类别常用的维护面子策略,以期为外贸英语函电的撰写提供有益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外贸英语函电;言语行为;面子理论 do i:10.3969/j.iss n.1000-5757.2010.03.103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25757(2010)0320103203 外贸英语函电在对外贸易中作为日常的书面交流形式涉及商务关系的建立、价格的磋商、货款的支付、运输的安排、保险的洽办、索赔和理赔等各个环节,贯穿对外贸易活动过程的始末。从商务关系的建立到交易的最终完成,外贸函电在其中起着不可或缺的媒介作用,其交际效果直接影响到每一笔贸易的成败。 根据奥斯汀(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s peech act theo2 ry)[1]81,语言是种行为,任何语句都履行一种行为。塞尔(Searl)认为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最基本或最小单位,是受规则制约的意向行为,语言交际过程就是一个接一个言语行为的实施过程。[2]16交际意图就是交际者通过言语行为力图实现的目标。任何言语行为都是在一定的具体情景中产生的,脱离语境的、孤立的言语行为是无意义的,不会产生任何交际效果。[3]外贸英语函电就是在具体的对外贸易活动情景中由相互关联的言语行为序列体现其明确交际意图的完整篇章。 在对外贸易中,询盘、还盘、订购、催款、索赔和理赔等业务活动频繁发生,作为这些日常性业务活动的重要载体的外贸英语函电必然广泛涉及面子威胁行为,那么如何在实施上述面子威胁行为时减少对受话者面子的威胁和损害以保证交际意图的顺利实现呢?本文首先根据言语行为理论将外贸英语函电划分为和谐类、合作类、竞争类和冲突类四大类别,接着介绍布朗和列文森(B r own&Levins on)的面子理论,最后探讨如何在不同功能类别的外贸英语函电中合理运用面子维护策略。 一、外贸英语函电的主要言语行为功能分类 在商务语境下,语言是用来达成一定的目的,语言运用的成功与否是看商务交易的结果。[4]7在对外贸易中,每一封函电都具有明确的交际意图,履行既定的言语功能,如询问、告知、致谢、致歉、抱怨、请求、解释和拒绝等多种言语功能。 不同功能类别的外贸英语函电通常具有典型的表达写作意图的主导性言语行为,比如:建交函的主要交际意图就是请求建立贸易关系;询盘的则是询问价格、支付条件、交货日期等交易条件;作为对询盘的积极回应的报盘,其主要言语行为目的自然是提供询盘者所询问的相关信息并想方设法地劝说对方接受报盘;还盘最主要的言语行为是力劝接受对方所提出的反提议;订单的主要言语行为是告知订购的细节;拒绝订单的主要言语行为功能显然是婉言拒绝;投诉函和索赔函占主导性的言语行为则是投诉和要求赔偿。 利奇(Leech)根据言语行为功能与建立和保持社会关系的社交目标之间的关系将言语行为功能分为四大类[5]104-105:和谐类、合作类、竞争类和冲突类。和谐类是指言语行为目标与社交目标恰巧一致,如提供、邀请、问候、致谢和祝贺等;合作类言语行为目标与社交目标没有紧密关系,包括断言、报告、宣告和指导等;竞争类是指言语行为目标与社交目标相互竞争,如命令、请求、要求和乞求等;冲突类指言语行为目标与社交目标相互冲突,比如威胁、指控、咒骂和谴责等。 依据外贸英语函电的不同功能和利奇的言语行为功能分类标准,我们可将外贸英语函电粗略地划分为和谐类、合作类、竞争类和冲突类四大类。和谐类的指函电施行的主要言语行为目标与社交目标一致,主要包括建交函、询价函和订单函等;合作类的则指函电的交易目标与拟实现的社交意图没有密切关系如报盘、信用证已开立通知、已装船通知和装船指示等;竞争类的指函电的言语行为目标与社交 301 第26卷 第3期Vol.26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I CHUAN C OLLEGE OF E DUCATI O N 2010年3月 Mar.2010 3收稿日期:2009210229  作者简介:李文梅(1967—),女,江苏扬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特殊用途英语,二语习得。

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浅谈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摘要:本文通过对面子礼貌理论的梳理和回顾,从称谓语、餐桌礼仪、问候语和告别语、称赞语和谦词以及非言语交际等五个方面系统分析了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因此使人们在交际中维护交际双方的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Abstract: According to sorting and reviewing the face and politeness theory, the thesis analyses its difference from the forms of address, table manners, greetings, farewells, compliments, modest words and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o people can preserve social person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ace. 一、中西方面子礼貌理论的研究背景 目前,中西方学者对面子礼貌都进行了许多研究。继H. P. Grice 提出合作原则之后,美国社会学家Erving Goffman(1967)第一次对面子理论下定义。他指出,“面子”就是“每个社会成员希望拥有的个人自我形象”。接着,剑桥大学教授Penelope Brown和Stephen Levinson(1978)将面子理论得以继承和完善,他们将面子划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他认为,积极面子是指个人的自我形象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和赞许;消极面子是指个人有自主的自由,不因迁就他人或受到妨碍而使自己丢面子。因为每个人的面子很容易受到威胁,所以就出现了面子威胁理论。并且他们就面子威胁理论提出了面子保全论和用来维护听话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的礼貌补偿策略。英国学者Leech(1983)提出,人们在语言交际中,不仅要遵循合作准则,也要遵循礼貌准则。他的礼貌准则包括6项准则和12项次则。可以说,西方学者对面子理论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贡献。 在中国,学者们进一步完善了西方的礼貌理论。其中对礼貌理论的研究成就最大的就是顾曰国教授(1990)。他总结了中国礼貌的四个基本要素,之后又详细说明了中国礼貌的五准则:贬己尊人准则,称呼准则,文雅准则,求同准则和德言行准则。 二、中西方面子礼貌的差异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的应用 语言作为一种行为存在于我们的日常交际中,被人们广泛的使用,对言语行为的关注有助于提高我们语言使用的语用意识。在此,我对“请求”、“拒绝”和“撒谎”的言语行为进行一个讨论。 2.1“请求”言语行为 “请求”是一种使役性的言语行为,它的使用涉及到面子的威胁也就是礼貌及其程度问题。因此,人们在运用表示请求的言语时为了顾全面子,通常都不会直截了当的发出请求,而是借助一定的辅助性话语和间接性话语,以降低请求所产生的使役性,或减少该行为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例如: (1) 嗨,小张,我的自行车坏了,可不可以借用一下你的?我明天一定还你。 例(1)是一个请求借用自行车的言语行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此类的话语随处可见。例(1)这一长串话语所表达的中心就是“借一下你的自行车”这一中心行为,其他部分都是服务于该中心的附加性话语,其中“嗨,小张”是一种称呼语,用于打招呼,表示友好,引起对方注意;“我的自行车坏了”是一个信息的陈述,是提供请求原因的辅助性话语,为之后所实施的请求的言语行为创造条件;“可不可以…?”是人们实施请求行为时采用的委婉形式,有助于降低请求产生的驱使性;“我明天一定还你”则是实施请求的后置辅助性话语,它可以推动促成该行为的顺利实施。由此可见,言语行为在具体运用于请求时,根据语境添加大量的附加性话语请求功能的顺利完成。 2.2“拒绝”言语行为 “拒绝”言语行为是针对对方的请求、邀请或建议之后,说话人做出的一种“不合作性”选择,有时候也就是我们汉语所指的“婉言谢绝”、“断然拒绝”、“一口回绝”等说法,拒绝言语行为广泛存在于言语交际,而且形式多种多样。例如, (2)女儿:妈妈,我去逛街了 母亲:不可以,写作业! (3)小王:小明,你把橡皮擦借我用下吧 小明:上次你都不借我 (4)甲:明天下午去打球吧! 乙:我明天有课 (5)甲:请问考试是在什么时间啊?

中西方面子维护策略

一、中国“面子观”研究综述 众所周知, 中国人以“爱面子”、“要面子”而著称。 汉语中与“面子”相关的词语有: 脸面、颜面、丢脸、 翻脸、赏脸、给脸、丢面子、顾面子、争面子、要面子、 给面子、留面子、面子上过得去/过不去、面子大/小、 事情办得体面/不体面、没脸见人、有嘴有脸、脸上贴 金、脸上下不来、不看僧面看佛面、打狗还看主人面、 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中国人类学家胡先缙女士用语义 分析的方法首先对“脸”和“面子”进行了研究。金耀 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 “社会性的面”与西方“耻”( Shame) 的概念相联系。 “道德性的面”与西方“罪”(Guilt) 的概念相联系。香 港心理学家何有晖把“面子”定义为: 个人由于地位和 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取到的尊重和顺从。大陆学者翟学 伟把社会上的各色人等分为四类: 第一类: 有脸、有面 子。第二类: 有脸、没面子。第三类: 没脸、没面子。 第四类: 没脸、有面子。毕继万(1996) 进行了“礼貌” 的文化特征研究。徐盛桓( 1992) 在外语学刊上发表了 《礼貌原则新拟》一文。Mao给中国的面子和脸分别定义 如下: Miànzi stands for p restige or reputation; Liǎn refers to the respect of the group for a man with a good moral reputation (Mao, 1994: 57) 北京大学的顾曰国先生根据中国的历 史文化背景和中国人日常交际的特点, 提出了汉语言文化交流中的4 个方面的礼貌特征: 尊敬、谦虚、热情、 文雅( respectfulness, modesty, attitudinal warmth and re2 finement) 。同时借鉴Leech的礼貌6原则, 总结了适合中 国国情的礼貌5准则: 贬己尊人准则( The Self - denigra2 tion \ dep reciation Maxim) , 指谈及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 事物时要“贬”、要“谦”; 指谓听者或与听者有关联的 事务时要“抬”、要“尊”; 称呼准则( The AddressMax2 im) , 指人们出自礼貌, 在相互称呼时仍按“上下、贵 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文雅准则( Refinement Maxim) , 出言高雅、文质彬彬, 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求同准则(Accordance \ ConsistencyMaxim)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 持相称, 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 和德、言、行准则 (Virtue, Speech and BehaviorMaxim) , 指在行为动机上尽 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 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 在言辞 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 尽量说小自己付出的代 价。这几点准则在下面这个例子中有所体现, 例如两位 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的对话: As is known to all, the Chinese "AiMianZi", "hadn" and celebrated. Chinese and "face" related words: faces and facial and shameful, Over face, to face, attendance, their face, for now, face, hadn,

《非你莫属》中面子威胁行为研究

《非你莫属》中面子威胁行为研究 “面子”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在交际过程中,都渴望在他人心中留下好印象,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为自己争得面子,同时也会为交谈对方考虑,给对方留面子,以此达到交际的和谐。通过介绍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son)的面子理论,以现在热播的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会话为例,从主持人、求职者、波士团成员和心理专家的互动交流出发,分析会话者的面子威胁行为,面子维护行为,并希望以此给求职者和老板们一些帮助。 标签:面子理论;面子威胁行为;非你莫属 引言 “面子”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中国,“面子”历来受到各方的广泛关注。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护自己或对方的面子,以此来达到交际的目的。对于大学生,“面子”不仅在日常交际中很重要,在进入职场面试时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试”是一种特殊的会话交际,是用人单位和应聘者之间的第一次面对面的交流。应聘者是否能成功应聘,面试占了很大的比重。本文试图通过布朗和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分析当前热播的求职节目——《非你莫属》,并希望以此给求职者和老板们一些帮助。 一、面子理论 格赖斯(H.P.Grice)的“合作原则”(Cooprative principle)和“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impl icature)学说完成了言语交际中从“意义”到“含义”的过渡,是语用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但是,我们在日常言语交际中常常出现故意违反合作原则。于是,利奇在1983年提出了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同情准则。随后,礼貌原则得到了一些补充,其中幽默准则、反语准则也被囊括其中。布朗和列文森基于对礼貌、面子等言语交际行为理论提出了面子威胁行为(The 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s)及相关理论,这不但加深了人们对礼貌现象的理解,同时把言语行为和礼貌结合在一起。 布朗和列文森从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TAs)以及礼貌策略三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礼貌的普遍性。他们认为,礼貌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要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理智的交际者都具有一定的面子观,而且交际时都会彼此维护彼此的面子,他们还把面子分为正面面子和负面面子。所谓正面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以及认同。如果这些条件中的一项得到满足,正面面子就得以维护与保留。负面面子则是指有自主的权利、行动的自由,或者自我行为不受别人的干涉与阻碍。在这里,“负面”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在社会交往中,既要尊重对方的正面面子,又要照顾对方的负面面子,唯有如此才能保证将交际中的风险降到最低,从而使交际顺利进行。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_0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研究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篇一:语用学中的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的应用摘要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来华外宾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菜铺上的菜名对人们有着很好的指示作用,它传神的表达出菜本身的特点和美好寓意。与此同时,随着我国日益与国际接轨,中国菜越来越受外国友人的亲睐。但由于中国饮食烹饪方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相关专业性强,因而容易导致中国菜名的英译错误。同样的,英语广告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到两种不同文化形成的语用原则。语用学在实际应用中涉及多方面的理论,包括面子理论和

礼貌原则。关键词:中国菜名; 面子理论;礼貌原则Abstract Chinese diet culture, with a long history, is rich and profound,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window for the foreign guests to get acquainted with Chinese culture. Chinese dish names on the menu have a good indication for people. It vividly expre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ood and good moral. At the same time, as our country increasingly has interfaced with international, Chinese dishe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mong foreigners. However, different Chinese food cooking ways, rich food culture and professional strong bring about difficulties for translation. The applications of pragmatics including face theory and politeness principle in the area of diet. Samely,advertisement is an cross-cultural activity ,so we should consider the pragmatics principle both in Chinese and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 理解与探讨

“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理解与探讨 章伟(1) 面子,关系,人情确实是我们社会一直遇到的,不可避免的话题。 很多时候,我们在讲到这些个词汇时,脑子中想到的很多都是互相狼狈为奸,走后门,托关系这样的事情,但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人情与面子已经是我们社会按照一定秩序流畅地运行下去必不可少的机制了。作者在书中也认为人情法则不仅是一种用来规范社会交易的准则,也是个体在稳定及结构性的社会环境下可以用来争取可用性资源的一种社会机制。(2)在人情与面子理论模式图中,作者认为工具性关系的个人较容易改变成为混合性关系。我认为尤其是在中国社会里很适用,工具性关系是为了获得个人所需要的目标和资源,但是一旦这样的关系成立以后,即使是短暂而且并不稳定的,总归是存在关系了。Jacobs认为拉关系之所以有效,其先决条件是关系必须可靠。这句话我认为是有问题的,可靠这个词到底是怎样定义的需要考究。不可靠的关系在中国社会中也很容易成为不可靠消息,我们的请客吃饭,胡诌聊天等等,可以把原先不可靠,不亲密的关系,甚至只是利用的关系转变成为包含有情感的关系。尤其是中国人注重和谐和人际关系,所以在多数情况下关系都是包含有一定的情感因素的。但是应看到,如果先验地认为互动双方只存在工具性关系,那么转化为混合性关系是很困难的,因为在完成社会交易之后双方很难存在联系。 混合性关系与情感性关系之间的转化在作者看来是比较困难的,但是我家里就是这样的特殊情况。我的一个小舅公原先和我们很亲,但是后来因为做生意一直不好,所以亲戚们一直得帮扶着他。再到后来,因为借的钱很多,然后我们大家对他就是处于一种冷淡的状况,对小舅公又来借钱就很烦恼,有时候干脆就一口回绝。所以这件事就让我对作者的说法感到怀疑。情感联系对我们中国人来说一直是很重要的,但是我觉得随着经济发展,交通通讯的进步,这种情感上的关怀正在逐步减弱,这可能与西方文化扩散也有关系,但人情的逐步冷淡确实是我们能够感觉得到的。并且在现在社会里,钱的概念也在逐步腐蚀着原先属于亲情的成分。在春节里,互相讨论着的也是房价,工资,福利和各种“厚黑”。在涉及钱的关系上,无疑工具性关系会占据比较大的成分,原先情感性关系中以维持关系本身为目的也变成了获得其他目标的手段。所以我认为,在逐步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情感性关系也不再是那么可靠的。很大情况下,亲情之间已经不是以前的无条件付出了,而是会考虑到受者回报之预期了。 在讨论到中国式家庭中的报之规范时,作者提及子女回报父母亦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但近几年不断被爆料的子女赡养问题说明这样的情况在现代社会中已经面临着冲击。

礼貌原则面子理论

礼貌原则和面子理论 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人们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伦理学呵文化学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70年代开始,不少学者首次从语用的角度来研究礼貌现象,提出了与合作原则相互补益的礼貌理论,引起了国内外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 为了解释语义和语力之间的关系,Grice提出了“合作原则”。但是他无法解释清楚现实生活中人们有时故意违背合作原则的现象。对此Leech认为,出于对礼貌的考虑,人们才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因此他提出了礼貌原则,其中包括六条准则:1. 策略准则(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对他人的益处); 2. 宽宏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 3.赞扬准则(尽量减少对他人的批评,尽量增强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减少对自己的标榜,尽量夸大对自己的批评) 5.赞同准则(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尽量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 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尽量扩大对他人的同情)。礼貌原则无疑是对语用研究的一种贡献,但对于礼貌的得体性没有予以充分考虑,其礼貌准则的“最大”“最小”“尽量”等提法显得比较极端。于是有了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保全论”(Face-saving theory)。他们认为,所有有理性的社会成员都具有面子(1987:61)。面子有以下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 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 对自身公开形象得到赞许的需求。他们又认为,人们言谈中的言语行为都是一些所谓的“威胁面子的行为”。也就是说,他们的话语总会不同程度地使对方或自己一方的积极和消极面子受损。因此,在交际中,人们就会采取相应的正面礼貌策略,负面礼貌策略和间接礼貌策略来保全对方和自己的面子。Brown和Levinson也认为“面子”具有普遍性,但在特定环境下他又应该受到该文化规则的制约。Leech也指出“礼貌原则”的各准则在不同文化中的重要性不同。在文明社交中,交际者必须注意顾及彼此的面子。 说到“面子”一词,它来源于汉语,西方社会学家从50年代才开始研究这一现象。戈夫曼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自我体现。交际中既要尊重别人的面子,又要考虑自己的面子,礼貌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语用手段。人们遵循的往往是“求同准则”,即以接近为基础的策略,通过表明自己与对方之间某些方面的共同之处来满足对方的积极面子,或以回避为基础的策略,即通过承认并尊敬对方的消极面子需要,不干预对方的行为自由来满足对方的消极面子。如果违犯了这些准则与策略,就会让人觉得“丢面子”、“丢脸”。例如:A:what do you think of my skirt? B:weⅡ,the color is

面子文化

1.礼貌中的中西方“面子文化”差异 The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Face Theory 【关键词】礼貌; 面子; 文化差异; 交际; 【英文关键词】Politeness; Face; Cultural differences; Communication 摘要】礼貌是一种社会现象,为各社会群体所共有,但它又是一种个性化的交际策略,随着不同语言群体的不同文化背景而有所不同。面子论,作为礼貌原则中的重要理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主要从文化等方面来探究其中西方面子的差异及其成因。 【英文摘要】As a social phenomenon,politeness is universal.In different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exts,the ways of face perception and expression are also different and the root causes behind the cross-cultural divergences lie in many aspects,especially in culture. 2.面子:中西文化差异探讨 An Exploration of Face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面子理论; 积极面子; 消极面子; 言语行为; 【英文关键词】Face Theory; positive face; negative face; speech acts; 【摘要】Brown和Levinson的面子理论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种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但该理论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基础上的,因此,对于其跨文化普遍性问题,中外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少质疑。在中西方文化中,“面子”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行为中体现出的面子差异有助于消除人们在交往中的障碍,从而有效促进跨文化交际。 【英文摘要】Brown & Levinson s Face Theory,as an influential theory in expounding the phenomenon of politeness,is founded on the basis of Western cultures.Therefore,its intercultural universality has been questioned by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The conception of “face” has different cultural features i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The exploration of these features embedded in speech acts of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elps to clear away the communicative obstacles in people s communication and facilitates t... 【参考文献】 [1] 黄永红. 对言语行为“道歉”的跨文化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05) . [1] Blum-kulka,Olshtain. Requests and Apolo-gies:A Cross-cultural Study of Speech-act Realization Patterns(CSARP) .Applied Linguistics, 1984, 5 :196~213 . [2] Brown,R,A.Gilman. The pronouns of power and solidarity .Giglioli,P.(ed.). Language and Social con-text.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 . [3] Brown,P,&S.Levinson. 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 [4] Hall,E.T. Beyond Culture .New York: Doubleday&Company, 1976,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