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二部分__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第二部分__中国近现代史】

通史体例整合的高中历史新课程

第二部分中国近现代史

第一单元晚清前期(1840—1895)

一、鸦片战争

1.鸦片贸易和禁烟运动

(1) 鸦片贸易

鸦片战争前.清王朝闭关自守,沉醉在天朝上国的迷梦中。中国出口的茶、丝、瓷器等货物广受欧洲各国欢迎.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地位。为扭转逆差.以英国为主的西方国家向中国大肆走私鸦片。从此,烟毒肆虐,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2) 禁烟运动

在禁娴的呼声中.道光皇帝下决心禁烟。他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驰赴广州查禁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对华发动战争。

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道光皇帝将林则徐革职查办。1842年8月.英国军舰侵入南京下关江面.在侵略者的武力要挟下,清政府被迫议和.签订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从此.中国被迫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岛给英同;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此外,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同待遇、居住及租地等特权。美法两国也相继强迫清政府签|丁《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自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

3.开眼看世界

(1) “开一看世界的第一人”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之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批满怀爱国热忱和经世之志的先进中国人开始冲破传统的“贵华夏”、“贱夷狄”的思想藩篱.以新的跟光审视世界。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在广州主持禁烟斗争时,为了解对手,设立译馆.组织人员翻译《各国律例》《四洲志》等资料。《四洲志》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开了中国近代由爱国而研究、学习西方的先河。

(2) “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魏源也是放眼世界的先行者,他受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的基础上,于《南京条约》签订后不久.编辑出《海国罔志》一书.明确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他认为,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这就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此后,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也接连出版。

4.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进一步提出全面修改条约的要求,被清政府断然拒绝.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此后的两年间,战争停停打打。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1858年和1860年,列强迫使清政府分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通过这些不平等条约.列强攫取了新的权益:增开天津等11个城市为通商口岸,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人可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清政府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万两白银等。

二.太平天国运动1.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

鸦片战争后.列强不断向中国倾销商品,冲击r 通商口岸及附近地区的传统经济结构,导致部分手工业者破产。清政府战费和赔款分摊到参与战事的省份.各级官吏借机搜刮百姓,加之水、早、蝗灾不断,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各地的反抗斗争此起被伏。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率众在广西桂平县金山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随后,1853年3月起义军攻克南京,改南京为天京.定为国都.与清廷对峙。

2.太平天国运动前期

(1) 北伐和西征

为拱卫天京,太平军主动出击,进行北伐和西征。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一时京中官绅惊慌失措。但由于北伐军孤军深人,最终失败。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大败湘军.太平军在西征战场七取得辉煌胜利。1856年.太平军在军事上达到全盛时期。(2) 《天朝田亩制度》

太平天国在军事发展的同时.为满足农民的土地愿望,于1853年颁布了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它本着“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原则,将土地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

3.天京变乱和太平天国后期

(1) 天京变乱

建都天京后.太平军上层领导集团被胜利冲昏头脑.生活上奢侈腐化,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以致发生了严重内讧。1856年9月.诸王之问开始发生混战,两万余名太平军将士惨遭杀害。接着,石达开因遭洪秀全猜忌,率领精兵负气出走。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

(2) 《资政新篇》

天京事变后.为挽救危局,洪秀全起用年轻将领陈玉成、李秀成指挥军事,还任用洪仁干主持朝政。洪仁干提出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方案《资政新篇》。它的主要内容是:效法西方,发展工商业;兴办医院和学校;奖励发明等。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资本主义改革方案,但迫于形势,未能实行。

(3) 太平天国的失败

在英、法军队支援下,清军分三路围困天京。1864年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陷落。太平天同在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三、经济结构的变化和近代工业的兴起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鸦片战争后,列强争相对华倾销商品,外围商品以低廉的价格长骄直入,涌向通商口岸乃至内地。江苏松江、太仓一带是中国棉纺织业中心.素有“衣被天下”的美誉。鸦片战争后,因为洋布充斥市场,松江、太仓的布市很快萧条。当地一些专门靠纺织为业的乡村已经无纱可纺。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欧美各国在华倾销商品的同时,还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大量收购丝、茶等土特产。它们操纵着丝、茶等农产品市场,使中国丝、茶生产服从于同际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丝,茶等农产品大量出口.减少了中国农业经济中的自给自足的成分,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

2.洋务运动

(1) 洋务运动的兴起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朝统治。这部分官员被称为“洋务派”。19世纪60一90年代.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2) 洋务派的近代工业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的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其中较为重要的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和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等。由于财力不足,从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打出“求富”的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这就是说,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目的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洋务派将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丁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近代化所程的第一步:

【选修2】百日维新前夕.湖广总督张之洞发表《劝学篇》,全面阐述“中体西用”思想。他一方面极力维护君主专制和纲常名教,另一方面倡导西学。

(4)洋务运动的影响清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宣告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虽然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但是运动中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丁业的步伐,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对外国的经济侵略也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19世纪70年代前后,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受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一些官僚、地主、商人开始投资创办近代企业。民间出现了以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工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了。

四.甲午中日战争

1.日本挑起战争

19世纪末,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口本借机派大军人侵朝鲜。1894年7月.日本军队悍然在朝鲜半岛海域丰岛海面偷袭清军运兵船,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不久,中日海军在黄海展开决战。清军“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战舰中炮、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下令全速撞击日“吉野”舰,壮烈殉国。

2.《马关条约》

1895年,清政府被迫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条约规定,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开放重庆等地为新的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华设厂。《马关条约》签订后,清军驻台将领刘永福表示为保卫台湾“万死不辞”。各路义军发布檄文反对割台,组织抗日。

《马关条约》使列强侵略势力深人到中国内地;外国资本的挤压严重阻碍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巨额战争赔款使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在《马关条约》的刺激下,拉开了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各国纷纷在中国土地上划分势力范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

【选修1】甲午一战,中国被日本打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以其割地之广、赔款之巨、丧权之多.成为自《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甲午战后,随着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成为当时最高亢的呼声。粱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道:“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

愤,排众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

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民间出现办厂热潮。涌现张謇等一批实业家。张謇是江苏南通人。晚清状元。他不贪恋官场,而选择了实业救国之路。1895年.他在南通开设大生纱厂。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企业发展很快。

第二单元清末民初(1895—1919)

一.维新变法运动

1.早期维新思想

【选修1】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出现了一批具有早期维新思想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他们在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在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在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但他们的思想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2.维新思潮的兴起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粱启超、严复等。

(1)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早年接受严格的儒家传统教育.后来接触了许多西方社会学说。他在广州办万木草堂,聚徒讲学,宣传维新改革理论。他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撰写了《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等重要著作,将儒家经典斥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托古改制”者。

【选修1】他借孔子的改革来论证当时改革的合理性,预言人类社会必经“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三个阶段,只有实行维新变法,中国才能由“据乱世”进入“太平世”。

康有为称儒家遵奉的《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六艺”均为孔子假托古圣贤王的言行所作,把孔子塑造成托古改制的“素王”。也就是说借用经学的外衣和孔子的亡灵,否定专制统治的思想基础.传播西学.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大飕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康有为这样做,是因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2 )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宣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他说“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他还把“伸民权”与“开民智”联系起来,认为“今日欲伸民权,必以广民智为第一义”.并且把开学校、广民智视为设议院的必要条件。

(3) 严复的维新思想

严复早年留学英国,比较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在近代中国向两方寻求救国真理的过程中,他是最重要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主张国家属于人民,人民应享有自由和权利、他译介了《天演论》《法意》等许多重要的西方社会科学名著,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天演论》。他借达尔文的进化论,阐明白己的维新变法主张,认为只要实行变法,就会“自强保种”,符合“天演”和进化,否则就会走向灭亡。他是系统地将近代西方文化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

(4)谭嗣同的维新思想

谭嗣同是冲决纲常礼教网罗的勇士,发表《仁学》,深刻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伦理观,提出“冲决君主制罗网”,表达了对君主专制统治的义愤。

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3.维新运动的蓬勃展开

(1) 公车上书

【选修1】1895年春,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正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闻讯,立即发动各省举人联名上书,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并征集到1300多名举人签名历史上把这次活动称为“公车上书”。上书还提出设“议耶”一职。“议郎”应为通晓中外政体、方正直言之士.由各府、县民选产生,可以“随时请对.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对皇权进行牵制和限制。由于保守官僚从中阻挠.“上书”没能上达给皇帝,但却使维新思潮发展成为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甲午战后,时局危机,人心思变,维新派提出旗帜鲜明的变法口号.明确提出要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

(2) 维新运动的蓬勃展开

【选修1】“公车上书”后.为了争取更多士走夫和知识分子的支持和参与,维新派决定先办报,以开通风气。1895年七八月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向京官免费赠阅。同年12月起改名为《中外纪闻》,由梁启超等人编写文稿,介绍西学,分析国际形势,宣传变法维新。

1895年8月,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强学会在北京成立强学会以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为宗旨.得到了文廷式和张之洞等中央和地方要员的支持。一些外国传教士也加入了强学会。不久,康有为离京南下,成立上海强学会1896年初.北京强学会和《中外纪闻》被查封;不久,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维新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风气已开。l896年8月.《时务报》在上海创刊.梁启超担任主笔短短两年间,该报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

维新派通过开学会、办报刊的方式.宣扬维新变法,使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政治。议论时政、集会结社蔚然成风,维新变法的新局面逐渐形成。

4.戊戌变法

(1) 变法的开始

【选修1】1897年11月,德国强占腔州湾。康有为闻讯后.连续向光绪帝上书,痛陈时局危机,请求变法康有为的主张引起光绪帝的强烈共鸣.光绪帝下决心变法

维新。1898年4月,康有为在北京发起组织救亡团体——保国会;保国会以“保固、保种、保教”为宗旨,在北京、上海设立总套,各地设立分会。在保国会影响下.保滇会,保浙会、保川会相继成立,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亲临天安门,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戊戌变法历时113天,史称“百日维新”,

(2)变法的法令

【选修l】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维新派将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等较为激进的措施搁置起来。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起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改革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政治方面: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准其自谋生计等。

经济方面:京师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保护和奖励发展农工商业发展;提倡兴办农学会等民间团体;提倡私人开办工厂,采用机器生产;奖励创新发明;编制国家预算和决算。

文化教育方面: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在各地成立中小学堂,在京师设

立大学堂;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设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的书刊。

军事方面: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3) 变法的失败

【选修1】新政之初.慈禧虽没有表示异议,但为了防止大权旁落,她早就做好了随时镇压的准备。变法的第四天,慈禧太后利用光绪帝赴颐和国向她请安之际,将事先拟好的三条上谕交给光绪帝,要求革除翁同锌的一切职务,逐回原籍;授任新职的二品大臣须到皇太后面前谢恩;任命荣禄署理直隶总督,统帅北洋三军。随着变法的不断深入,新旧势力的冲突日益尖锐。光绪帝为贯彻自己的改革措施,下令将阻挠改革的两名礼部尚书及四名侍郎革职,任命谭嗣同、刘光第、杨锐和林旭等人以四品卿衔担任军机章京,办理新政事宜,参与维新变法。慈禧对光绪帝的这一举动极为恼怒。

慈禧加快了政变步伐.不断派人到天津与荣禄密谋。那时.京津一带盛传秋季慈禧偕光绪帝去天津阅兵时将废掉皇帝,形势越来越危急。在一筹莫展之际,雏新派决定求助在华列强,同时尽力争取袁世凯,以获取他的武力支持。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召见袁世凯。破格提拔他。袁世凯表面对光绪帝和维新派信誓旦旦.暗中却与慈禧太后和守旧势力密切勾结。

由于维新变法触动了很多人的利益,社会上反对势力很大..例如.废除八股文。使大批读书人通过八股文考取功名、升官发财的梦想破灭,他们自然群起而反对。一些衙门裁撤后.大批丢了乌纱帽的官员极端仇视新政。令旗人自谋生计的法令更引起不少旗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人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反对变法的势力。

1898年9月21日凌晨,慈禧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肆搜捕雏新派,谭嗣同、林旭、刘光第、扬锐、扬深秀和康广仁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其他维新人士、参与或同情变法的官员被罢官、监禁和戍边。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被废除。康有为和粱启超在政变的前一天,分别成功逃亡香港和日本。谭嗣同本来也可以远赴日本,但他甘为变法献身,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令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被捕后,他视死如归。

(4) 变法的意义

【选修1】戊戌变法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以变法图强、救亡图存为目标,进行广泛的宣传鼓动.希望通过改革,使中圆走向独立、民主和富强.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与欺凌.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提倡兴办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

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康有为、粱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蓬勃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雏新运动留下的许多遗产.诸如解放思想、变革观念、建立社团、共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更成为中华文明发展史上的宝贵财富。

二、义和团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

19世纪末,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剧、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日益高涨,终于汇集成席卷中国北部的义和团运动。义和团原是民间结社组织。他们习武练拳,怀着朴素的爱国激情,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1898年,义和团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表明义和团打击的对象是外国侵略者,到1900年春夏间,势力遍及京津地区。

2.八国联军侵华

1900年6月,帝国主义列强组成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刚,发动侵略战争。他们从天津进犯北京,遭到义和团顽强阻击。八罔联军攻陷北京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逃往西安,在西逃途中发布“剿匪谕旨”,并指令李鸿章等与八国联军议和。八国联军的军队在北京被允许公开抢劫三日。中国“自元明以来之积蓄,上自典章文物,下至国宝奇珍,扫地遂尽”。

3.《辛丑条约》

1901年9月,八罔联军胁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它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严重不平等条约。巨额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三、辛亥革命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 孙中山和兴中会的建立

【选修4】孙中山名文,字选仙,1866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令中山市),在革命斗争中曾以“中山樵”的名字作为掩护,世人多称他为“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早年曾八私塾读书,接受传统教育.后来在哥哥的帮助下,先后在檀香山、香港和广州等地上学,接受西方资本主义教育。21岁时,孙中山进入香港医学院学习,五年后以全校最优的成绩毕业在校求学期间,他广泛涉猎西方政治、军事、历史读物,结识了不少革命志士.萌发了民主思想。

中日甲午战争前夕,孙中山上书给清政府要员李鸿章,提出自己富强中国、发展生产的系统主张,但是,他既没有得到答复,也没能见到李鸿章。孙中山意识到,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采改革中国的政治是行不通的。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草命团体——兴中会,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提出要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此后,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纷纷出现。(2) 同盟会威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1905年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以《民报》为机关刊物。不久,孙中山在《民报·发

刊词》中.首先提出民族、民权、民生Ⅲ-大主义,随后义系统阐述,形成了指导当时中国民主革命的的民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民族主义,就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对中国的专制统治;“创屯民国”即民权主义,这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指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资阶级共和国;“平均地权”即民生主义,核心是土地问题,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长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以解决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三民主义集中代表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利益,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虽济的共同愿望。辛亥革命是三民主义思想的一次实践,孙中山还根据三民主义的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选修2】孙中山把西方三权分立的学说发展为五权分主学说.这是他民主思想的重要内容,五权除了行政、立法、司法权以外,还包括考试和监察权。

(3) 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

同盟会成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同以康有为、粱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展开思想论战。康有为、梁启超认为中国人民没有进行革命的资格。革命党人发表文章指出革命是除旧布新的良药,实现民主共和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4) 革命党人发动的武昌起义

在宣传革命理论的同时,革命党人还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其中,1911年4月黄兴等人在广州发动的起义最为著名,因死难烈士后来被葬于黄花岗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起义虽然不断遭受挫折,但是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

2.清朝的预备立宪

【选修2】《辛丑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内外变田,试图通过新政来挽救其统治危机1905年秋.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1908年,清政府宣布以九年为期预备立宪,同时颁布《钦定宪法大纲》,开始宪政改革《钦定宪法大纲》仿效了日本宪法的一些内客,因为在当时立宪各国中,日本宪法最重君权,《钦定宪法大纲》在保障“君上太权”的前提下,规定臣民有言论、出版、著作、集会等自由.给予臣民极为有限的权力。清政府在行宪呼声中没有多少建树,反而于1911年5月匆忙宣布成立第一届责任内阁。这届内阁包括4名汉族大臣、9名满族大臣,其中皇族成员占了7住.史称“皇族内阁”。这激起全国各界的普遍不满。革命党趁势而起,辛玄革命终于爆发。

3.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建立

(1) 武昌起义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这年l0月10日,武昌城内革命党人率先起义。起义胜利后.建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定国号为“中华民同”。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脱离清廷宣布独立。正在美国的孙中山听到消息后.取道欧洲于年底回到国内,经宣布独立的17省代表投票选举,孙中山以绝对多数当选为中华民闰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2) 中华民国建立和《临时约法》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五色旗为国旗。3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

(3) 辛亥革命的历史童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创建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成果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责任内阁,掌握军政大权。袁世凯一面命令北洋军猛攻汉口、汉阳,一面向南京临时政府提出议和。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为手段,向革命政权施加压力,并制造政局“非袁不可收拾”的舆

论。在上述压力下,孙中山被迫妥协.表示如果袁世凯赞成共和,并逼清帝退1912年2月,宣统帝下诏退位,清王朝260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3月,袁世凯在北京正式就任临时大总统。

四、中华民国初年的政治经济

1.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

(1) 二次革命

【选修2】在辞去大总统以后,孙中山致力于民生主义.他把实业建设的重点放在交通运输业上,尤其是铁路建设方面。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很快便撕下了民主共和的伪装,向革命党人举起屠刀。1913年,袁世凯在上海制造血案,派人刺杀了主张议会政治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宋教仁。

残酷的事实使孙中山等革命派从陶醉中清醒过来,再次举起斗争的旗帜。1913年7月,孙中山组织发动了讨袁的“二次革命”,但很快失败。

(2) 护国运动

【选修2】袁世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解散了国会,废除了《临时约法》,公开废弃了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了全国规模的反袁护国运动。孙中山等革命派积极参加了这场运动。在全国人民的反对下,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忧惧中死去。

(3)护法运动

【选修4】袁世凯死后,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把持中央政权,拒绝恢复象征民主共和制度的《临时约法》和国会。为反对段祺瑞的卖国独裁统治,维护《临时约法》,孙中山于1917年发动了护法运动,并在广州召集非常国会,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自任大元帅。由于遭到滇、桂军阀的排挤,护法运动很快失败。但是,孙中山没有气馁,继续探索中国的出路1920年底,他返回广州,重新组织军政府,发动了第二次护法运动。广东军阀陈炯明发动叛乱.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

2.民国初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中华民国临叫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那时,群众性自发的爱国运动此起被伏,特别是1915年为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群众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上述因素使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夹缝中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个迅速发展的短暂春天,其中面粉业和纺织业发展最快,重工业和新兴的化工业也有相当发展。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士重来,整个中国民族工业又迅速萧条。

3.新文化运动

(1)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辛亥革命失败后,黑暗重新笼罩中国大地。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倒行逆施,掀起尊孔复古逆流,使旧思想、旧道德卷土重来。另一方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人中国,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认识到新制度难以建立在陈旧的思想文化基础上,在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不但要进行政治革命,还必须进行思想革命,由此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2)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新青年》。1917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同时《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3)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容.陈独秀发表文章指出“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新文化人士宣传的民主思想,不仅指人民享有主权、政府由人民投票选举产生、权力制衡等政治民主,也包括反专制反特权的共和、宪政、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观念。新文化人士所提倡的科学.主要指与迷信、蒙昧无知相对立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以及具体的科学技术与科学知识。陈独秀号召青年以民主和科学并重.用以战胜恶社会。

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对以孔子和儒家学说为代表、维护专制制度的旧礼教旧道德,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树起了“打倒孔家店”的大旗。“打倒孔家店”实质上是对统治中国几下年的意识形态、思想体系、文化传统的厘清与扬弃。

新文化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他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文章“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随后.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史学革命南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日记》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4) 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它在

政治上和思想上给专制主义以空前沉重的打击,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对促进中国人民特别是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起了巨大的作用,是一场伟大的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它促进人们更加迫切地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从而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第三单元新民丰主义革命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

(1) 巴黎和中国外交的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和平会议”。中国代表提出: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取消“二十一条”,收回德国在山东的特权。但是,英、美等国操纵会议.拒绝中国的正义要求,并无理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转交给日本.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2)五四运动

1919年5月4日,北京各校学生3000余人汇集天安门广场.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要求惩办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三个卖国贼。北京学生的爱国行动不断遭到军阀政府的镇压。为了声援学生,上海工人举行大罢工。从此,工人阶级独立登上政治舞台。随后,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的三罢斗争把五四运动推向高潮.并波及全国。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陆、章三人的职务,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也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喷薄欲出。

(3) 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选修4】毛泽东.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出生在湖南湘潭韶山的一个富农家庭。他少年时代痛恨家庭专制和私塾教育的束缚,养成了倔强和反抗的性格。

1914年,毛泽东进八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学习期间,毛泽东博览报刊书籍.采取远足、洗冷水浴等方式锻炼身体:他还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考察,了解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青年时期的毛泽东关注国家危亡,较早确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1918年.他在湖南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以改造中国为宗旨。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在湖南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时期,他来到北平,结识了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阅读当时所能见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他回到湖南后,创办《湘江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者。1921年,毛泽东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国其产党的缔造者之一。2.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受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影响.中国的一些新文化人士开始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1918年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等文章,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李大钊成为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这一年.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研究专号》,刊登一批介绍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的文章。其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2) 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各地建立。1920年8月.陈独秀在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l0月,李大钊等人在北京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武昌、长沙、广州等地共产党早期组织也相继建立,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3)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出席会议的有上海的李达、李汉俊,北京的张周焘、刘仁静,湖南的毛泽东、何叔衡,湖北的董必武、陈潭秋。山东的王尽美、邓恩铭,广东的陈公博、包惠僧、周佛海共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名党员,大会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上举行,大会通过了党纲,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消灭阶级差别。大会决定今后党的中心工作是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大会还成立了党的中央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中国共产党”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国民革命运动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 国共合作实现的背景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曾一度以为民族、民权主义已经实现,而只需专注于民生主义。可是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统治下的歧治专制与社会黑暗,以及二次革命、护国、护法斗争的相继失败,使他萌发“重新革命”的念头,开始寻找新的救国途径和力量。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五四运动的风暴,使处于苦闷与彷徨中的孙中山看到了希望。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人国民党,改组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在大力开展丁人运动中,也深感要战胜强大的赦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 国民党“一大”和新三民主义

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形成。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改组了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Ti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民族主义是对外反对

帝国主义.谋求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独立和平等,对内反对民族压迫,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强调各民族的平等和自决;民权主义是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与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民生主义是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改善农民和工人的生活状况。

【选修4】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党敢郑重宣言,承认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于反对帝国主义及军阀之革命获得胜利以后。当组织自由统一的中华民国。”

“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

新三民主义是三民主义在20世纪30年代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与发展.是指导新时期国民革命的思想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体现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新民主义革命时期的政治纲领,成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的政治基础。

(3) 黄埔军校建立

【选修4】经历了数次革命后,孙中山深感中国革命所以不能成功,原因之一就是没有自己的革命武装。,他决定筹建军校。1924年.在广州成立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由蒋介石担任校长,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并派许多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到军校学习。黄埔军校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

(4) 孙中山北上

【选修4】1924年秋,直系将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并电邀孙中山北上主持大计,共商国是。孙中山为了谋求国末和平统一.毅然抱病北上。在北上途中,他反复宣传召集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主张。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因病在北京逝世。

他在临终遗嘱中说: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厦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放,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5)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思考

从中国共产党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形态和阶级状况。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文章,阐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2.北伐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合作后,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在北伐战争胜利进军时,国民党内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势力日益猖獗。1927年4月12口,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突然发动反革命政变.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7月15日,汪精卫也公开与共产党决裂,血腥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至此,第一次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失败。

三、国共十年对峙

1.工农武装割据

(1 ) 南昌起义

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屠杀政策。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两万多革命军在南昌起义。起义成功后,部队经过整编,按预定计划南下。在南下广东的途中遭到敌人堵截,起义部队遭受损失,一部转移到海陆丰地区,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进入湘粤赣边开展游击战争。

南昌起义打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2) 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八七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根据“八七会议”的决议,毛泽东被派到湖南领导秋收起义。

【选修4】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出席了“八七”会议,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

(3)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了湘赣边秋收起义。起义军进攻中心城市长沙受挫,毛泽东决定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改向敌人防守薄弱的山区进军。l0月,毛泽东率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的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和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井冈山道路,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到1930年夏,全国已建立

起大小十几块农村革命根据地,革命的星星之火,已经发展成燎原之势。

(4)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理论概括

国民革命失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建立了第一个农村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总结国民革命失败教训和创建红色政权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找到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探索出了中国式的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将党的工作重点从敌人力量强大的城市

转到敌人力量薄弱的农村,在农村开展游击战争,深入进行土地革命,建立红色政权;在农村积累发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敌人的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5)十年内战时期的邓小平

【选修4】1929年,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派,到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开辟了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20世纪30年代初,邓小平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路线,他遭到党内推行“左”倾错误路线领导的批判和打击。

2.红军长征

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使国民党十分恐慌,蒋介石接连向各根据地发动大规模

“围剿”。

1934年10月,由于领导人的“左”倾错误,中同共产党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红军主力被迫撤离南方革命根据地,进行长征.1935年1月,红军到达贵州遵义,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即“遵义会议”,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改组中央领导机构,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毛泽东掌握了红军的军事指挥权,从此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指挥红军摆脱同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革命形势开始转危为安。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以延安为中心,建立了陕甘宁革命根据地。

【选修4】1935年10月,红军到选陕北.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一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采。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发展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推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从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国民族工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无论是原来较为发达的棉纺织业和面粉业,还是新兴工业部门,都有较大发展。

4.日本侵略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日本占领中国台湾后继续垂涎中国领土。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开始,日本制造一系列侵略中国的事件,中国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华北地区日趋殖民化,民族危机加深。

四、抗日战争

1.全民族的抗战

(1) 抗战开始和抗日民旅统一战线建立

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开始。

在民族危亡加深的情况下.围共两党再一次进行合作,联合抗日。

(2) 正面战场和战后战场

在抗日战争初期,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多次重大战役,其中淞沪会战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梦想,使日军速战速决的计划归于失败;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

1937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新四军陆续开赴敌后,广泛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把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

【选修4】抗日战争中,邓小平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与师长刘伯承一起,指挥所部八路军进行了英勇对敌斗争。

由于敌强我弱,我军无力阻止日军进攻,先后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后,抗日战争进人相持阶段。

2.日寇的暴行

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烧杀淫掠,无恶不作。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以后.对南京的和平居民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六周之内,受害者超过30万人,屠杀手段极其残忍。

3.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建设

(1) 解放区的民主政治

【选修2】抗战爆发后,陕甘宁边区政府开始实行民主选举。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民主选举,参加到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凡年满十八岁、赞成抗日和民主的中国人,不分阶级、民族、男女、信仰、党派、文化程度,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决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三三制”。根据“三三制”原则,在参议会和政府里,代表工人和贫农的共产党员,代表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各占1/3的名额。“三三制”的实施团结了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及其意义

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集中全党智慧,发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将马列主义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夺取中国胜利的指导思想,解决r革命的领导阶级、革命目标、革命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一时期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的论述已经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毛泽东思想已经成熟。1945年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这次大会正式确认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党的“七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同革命终于取得胜利。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根源。

4.抗战的胜利

在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沉重打击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被

迫宣布无条件投降。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中国人民终于取得了伟大胜利。抗日战争是百

年来中国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

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人民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抗日战争胜利前后,同绕着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中国而临着民主与专制、和平与内战、联合政府与一党独裁的两种命运。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为了争取和平,1945年8月底.毛泽东与周恩来等人从延安飞抵重庆,与国民党政府进行淡判。经过40多天的商谈,双方于10月10日签署了《政府与巾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定了和平民主建同的方针。但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能达成协议。

(2) 政治协商会议

根据“双十协定”,1946年初,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仍是.政协协议义很快被国民党撕毁。

2.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 内战开始和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1946年,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人民解放军采取运动战方式,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八个月歼敌70多万,国民党军队被迫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从1947年春开始.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实行重点进攻.几个月后,又被人民解放军粉碎。

(2) 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

【选修2】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制造了一系列镇压民主运动的暴行,共产党在国统区也领导了以学生运动为中坚、各阶层爱国人士广泛参与的人民民主运动,形成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1947年5月,上海学生发起反饥饿、反内战运动,提出“向炮口要饭吃”的口号。运动迅速发展到全国。5月20日.宁、沪、苏、杭地区六千多学生在南京联合示威游行,遭到国民党的殴打,发生了“五二0血案”。

(3 )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中原,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到1948年秋.敌我力最发生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认为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辽沈战役使东北全境解放,淮海战役的胜利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平津战役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三大战役消灭囡民党精锐主力150多万人,中国革命已处于胜利的前夜。

(4)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战场上的溃败,迫使蒋介石下野,并发出“求和”声明。针对这种情况,同共双方恢复和谈,双方达成《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但南京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协定上签字,和谈破裂。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从此揭开中华民族历史的新篇章。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三年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的统治,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基本统一,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周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选修2】1948年4月,随着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中共中央发出《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口号》,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固体、社会贤达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准备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民主人士热烈响应。

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解放区人民政府、人民解放军、国内少数民族、海外华侨及无党派和各界民主人士的代表出席大会,开始筹建新中国的工作。

六、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

衣食住行作为社会文化的载体,展现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进入19世纪中期,近代工业起步,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1.日常生活

(1) 服饰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后,“窄袖革履”的西式服饰传人中国,民间仿效之风悄然兴起,服饰变革的潮流开始萌动。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曾上书光绪皇帝,请求“断发易服”,认为这关系到中国与文明世界的融合。洋装在中国的流行并未取代传统服饰,而是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中山装和旗袍就是巾西合璧的产物。民国时期,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都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2)移风易俗

在大城市里,婚丧仪式由繁琐愚昧改为简约文明。与大城市相反,近代中国的广大农村仍处在落后、封闭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在农村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2.传播媒体

(1) 报刊

19世纪中期前后.外国人开始在华办报,中国出现近代报刊。戊戌变法前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越来越多,且多反映社会思潮。先是维新派在报上发表文章,宣传维新思想;后来,革命派创办报刊,宣传革命;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利用报刊大力宣传民主科学思想.中国报刊业呈现出繁荣景象。

(2) 电影

19世纪末期,电影传入中国,迅速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新式娱乐活动。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摄制了京剧短片《定军山》,这是中国人第一次尝试自摄影片,中国电影事业开始起步。1931年,中国诞生了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结束了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电影工作者和影片。

3.交通与通讯

(1) 交通

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的变化对世界历史影响极其深远,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从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不久就被拆除。80年代初,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已建成多条铁路,奠定了中国近代铁路网的基本格局。民国时期,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轨,中国铁路建设进展缓慢。

鸦片战争后,轮船进人中国,西方列强纷纷在中同设立轮船公司,外国轮船往来穿梭于中国内江和外海,控制中国水上运输。19世纪70年代初期,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打破了列强在中同的垄断局面,中国水运交通的近代化开始起步。此后,民间兴办的各种轮船航运公司近百家,推动了lfl同水上交通业的近代化进程。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20世纪初,截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航线总长度近8万千米。

(2}电讯

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在通商口岸建设通讯设施,开展邮政业务。1877年,福建巡抚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成为中国自办电报的开端。随后.清政府开始在各省架设有线电报线路.形成四通八达的电讯网络。清术在上海开通了第一部电话,民国时期电话的发展非常缓慢。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第四单元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社会一、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一1956)

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治和经济

(1)人民政协的召开和开国大典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了国家各方面的方针政策,规定了新政协的性质和地位。会议决定改北平为北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采用公元纪年,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举行。毛泽东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起了第一而五星红旗。新中国诞生了,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初步建市了中l刊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台作和政治悱商制度。建国初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能,

(2)西南和西藏地区的解放

【选修4】1949—1950年,邓小平和刘伯承遵循中央制定的大迂回、大包围的战略部署,解放大西南。195年,邓小平按照中央指示,派军进入西藏,终于使西藏问题和平解决。

(3 ) 国民经济的恢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发展经济,到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1) 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选修4】1953年,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不能造飞机、汽车,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鉴于这种情况,1953年,国家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到1957年,我国新建了飞机制造、汽车制造、钢铁及重型机械等工业部门,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2) 三大改造的完成

在“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者加入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3.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1)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人民行使固家政权的机关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人民普选产生,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第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是我国第一部}十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权力的最高机关,这就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继续存在.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

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拥护。(3)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了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做了更加明确的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机关。内蒙占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省级自治区.后来新中国在新疆、广西、宁夏、西藏先后成立自治区,形成了五大省级一治区.还建立了一百多个自治州、自治县(旗).少数民族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愿望。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一1966)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 中国“八大”的正确决策

1956年.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根据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建立起来的形势.大会指出,当前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集中精力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中共“八大”作出的决策是正确的,但在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这些重要的决策没能坚持执行。

(2) 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随后,毛泽东积极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等重要思想。

2.经济建设的严重失误

(1)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接着,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1959一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

(2)国民经济的调整与恢复

面对严重的经济困难.党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6—1966年,我国经济建设虽经历了许多挫折.但在一些领域也取得熏大成就。例如,在这十年间,我国建成大庆等油田,摘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

1.“文化大革命”的起因

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中央出了修正主义,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林彪、江青等人利用和助长r毛泽东的错误,导致“史化大革命”的发动。2.民主法制的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许多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和学者被抄家、批斗,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失去了保障,遭到严重践踏。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刘少奇曾以宪法为武器进行抗争,但没有任何效果。

随着“造反派”全而夺权运动的展扦,各级国家机关陷于瘫痪,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各党派政治协商制度遭到了破坏,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中断。

3.国民经济的严重破坏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不久,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企业管理制度废弛,工人离岗,企业停工停产,同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造成了重大损失。

4.纠正“文革”错误的努力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扣上“中国第二号走资派”的帽子,失去一切职务,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文革”后期,邓小平复出,周恩来病重,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而对“文革”的混乱局面,邓小平进行了全面整顿。

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伟大的历史转折

(1)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粉碎“四人帮”后,当时党中央的主要领导人提出“两个凡是”的指导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说明“左”的指导思想并未从根本上改变。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文章.掀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形成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拨乱反正、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局面奠定了思想基础。

【选修4】邓小平指出,一个人讲的每句话都对,一个人绝对正确,没有这回事;毛泽东同志说,他自己也犯过错误。邓小平认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

(2)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中全会召开。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决定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次会议实现了建国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转折。

2.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

(1) 平反冤假错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共产党拨乱反正,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中共中央为刘少奇平反昭雪,并在全国范周内开展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

(2) 民主法制建设的成就

在平反冤假错案的同时,我国法制建设步伐加快。1982年颁布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后来,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各项法律法规也相继出台。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方针的执行奠定了基础

三中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得到恢复和发展。

199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改变了过去由上级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采取由村民直接投票选举的办法产生村委会干部,进一步扩大了基层民主。在我国农村,民主选举、村民自治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推进了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

(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到恢复。1982年,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临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进一步完善。

3.经济体制改革

(1)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节首先从农村展开。“文革”结束后,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开始实行生产责任制,得到中央的肯定。不久,在全国普遍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包产到户为主耍特征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和分配的自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安徽风阳县小岗村首创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促进粮食生产大丰收,第一次向国家交售了公粮。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仁制的普遍推行.我国在农村废出人民公社体制,建立乡镇体制.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以增强企业活力为中心环节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形式等措施,企业引入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4.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 经济特区的创办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我国根据广东、福建两省靠近港澳、华侨众多等有利条件,决定在两省创办经济特区。

1979年,邓小平在与广东省领导淡话时说:“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已搞,杀出条血路来。”

从1980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扛个经济特区。

深圳作为最早创办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贫穷的边陲渔村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

(2) 沿海经济开地区的开辟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随后,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闽南三角区)相继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1990年,中央又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各地还出现了一大批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开放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形成包括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包括内陆省会开放城市)在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 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初,邓小平到南方进行考察,发表了重要讲话。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并提出著名论断:“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

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强调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论断。

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发展。

(2)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会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共“十五大”召开。会|义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些论断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6.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简称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人一个新的阶段。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于1995年1月1日,总部设于日内瓦。它的前身是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该组织有一个关于关税和贸易准则的多边国际协定。这一市场规则由大家共同制定,共同遵守,若发生争端,便按解决机制处理。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国之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是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同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机遇和挑战并存,关键看我们如何去应对。

可以在开放的世界中发展自己。可以享受双边和多边贸易的各种好处;加人世贸组织将带来一些压力和挑战,给国内的部分企业带来更大的竞争压力=

7.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具体阐述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叶剑英的谈话指出:国家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等。

20世自80年代,邓小平正式提出“一目两制”的构想。他多次发表谈话,全面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在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成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2)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香港、澳门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20世纪80年代,随着“一国两制”方针的提出和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条件逐渐成熟。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邓小平在与撒切尔夫人会谈时明确表示:主权问题是不能谈判的,可以用“一国两制”的方案解决香港问题。

1984年12月,中英双方在北京正式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联合声明》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英国届时将香港交还中国。

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香港的回归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香港问题的解决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成功的范例。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香港、澳门的回归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成功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范例。(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元旦,中国人民解放军停止炮轰金门,实现了海峡两岸30年来的真正停火。20世纪80年代,两岸通邮、通航、通商的限制逐渐放宽,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和经济文化交流等活动不断增加。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后来.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两岸授权这两个民间团体进行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商谈和对话.1992年两会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重要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20世纪90年代,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猖獗,使两岸关系陷人严重困难。中国共产党多次发表声明,主张两岸对话交流,并重申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祖国的图谋。

8.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理论发展

(1)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他还指出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在祖国统一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理论。

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大会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当之无愧的总设计师。

经过长期思考和改革开放的实践,逐渐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它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末2l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

新问题。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002年.在中共“十六大”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五、现代中国外交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 外交三大政策

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毛泽东形象地提“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另起炉灶”,就是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外交关系,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要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以巩固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为我国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一边倒”,就是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1949年10月2日,苏联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与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49年底,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双方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苏联政府还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这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打破帝国主义的封锁。到建国一周年时,中国已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同家和新兴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后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冱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后改为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第二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在发表的联合声明中.确认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

(2) 日内瓦会议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在日内瓦举行的国际会议.在会上起了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3)万隆会议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在万隆会议上,一些国家对中国抱有误解和敌意。周恩来在大会发育时说:“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周恩来指出,亚非各国的命运应由亚非各国人民自己来掌握,呼吁亚非各国撇开分歧,加强团结。为会议成功而努力,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热烈赞扬和拥护,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加强了中国与与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3.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 中国在联台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为中国唯一合法的政府,按照国际惯例,理应取得在联合国的代表权。但由于美国的阻挠.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没能恢复。

20世纪70年代,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2 )中美关系正常化

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双方处于对立状态。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难以继续.与此同时,苏联在中国北方边境地区大量陈兵,构成对中国安全的主要威胁。随着世界局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的共同要求,并且提上了议事日程。

1971年,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期问.发生了中国运动员庄则栋和美国运动员科恩友好接触的事件。比赛结束后,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了美国乒乓球代表团全体成员,由此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1971年7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为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做准备。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阐述了台湾是中国领土一部分和只有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样,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3) 中日关系正常化

中美关系的改善促进了中日建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长期追随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美周撇开日本与中国改善关系,在日本引起强烈震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在周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我国外交出现了新局

面。

4.新时期的外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

中国恢复在联合目的合法席位之后,积极支持和参加联合国根据《联合国宪章》精神开展的各项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还积极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一2001年,中周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为促进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2001年,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在上寿签署《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宣言》,正式成立上海合作组织,为促进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六、现代中国的科技、文化和社会生活

1.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

(1)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打破美国和苏联对核技术和空间技术的垄断,中共中央做出发展原子弹、导弹等尖端科学技术的战略决策。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后来,我国第一颗氧弹叉爆炸成功。

1964年,中国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射成功:两年后,又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实验。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1”号发射成功;1975年,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邓小平同志在评价“两弹一星”的成就时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两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送上太空,16日成功返回地面。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李四光的地质力学

【选修4】李四光原名李仲接.1889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县一个贫寒家庭。14岁考入武昌高等小学堂,改名为李四光.由于学习成缋优异,他被选派到日本留学,考入日本大皈高等工业学校,学习造船。

在日本留学期间,李四光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先生对他说:“你年纪这么小就要革命,很好,有志气。’勉励他“努力向学.蔚为国用”。

毕业回国后的第二年,李四先参加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生考试”,获最优等成绩,赐“工科进士”,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批进士之一。.

几年后,李四光进入英国伯明翰大学.先后学习采矿、地质。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教,后来担任中央研究院地质所所长。他在第四纪冰川、微体古生物、地质力学领域做了深入研究,取得了杰出的科学成就。

长期以来,一些外国学者否认中国存在第四纪冰川。李四光确定中国第四纪冰川的存在.推翻了外国人的错误结论.为我国第四纪冰川地质学奠定了基础,对国家的建设事业起了重要作用。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

李四光先后发表《地质力学之基础与方法》《地质力学概论》等著作,创立了地质力学理论。

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担任地质部部长。当时我国石油绝大部分依靠进口。毛泽东和周恩来时石油问题十分重视,根据李四光的建议,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n年代,我国在松辽平原、华北平原开始了大授模的石油普查和勘探,相继找到大庆、胜利、大港、华北等大油田。这不仅使李四光的理论得到了有力的证明,还使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

(3)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袁隆平是我国研究杂交水稻的著名科学家.他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

目前,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引种杂交水稻,国际上称杂交水稻为“第二次绿色革命”。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水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聘请袁隆平作为首席顾问。

(4) 计算机技术的发晨

1978年,中国开始了巨型计算机研制工作。1983年,中国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汁算机——“银河I”型机研制成功。此后,越来越先进的银河系列计算机在十几年间先后问}世,表明中国的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跨人世界先进行列。

2.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提高人民的文化素养为目标,大力发展人民教育。

在全面建没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实行全日制学校教育制度和半工半读的学校教育制度,密切了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联系,但也出现过一些偏差。在“大跃进”的年月,各地出现“教育大跃进”、“教育大革命”,不顾条件大办学校,大量增加学生的体力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影响了教育质量。20世纪60年代,我国对教育事业进行了调整。

“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学校秩序混乱,广大教师受到摧残,青少年一代丧失了

接受科学文化教育的机会,文化素质大大下降。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国家对教育丁作进行拨乱反正,高考制度得到恢复。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教育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位置。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后来他又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20世90年代,我国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

国家大力普及义务教育,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也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学位制度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启动“希望工程”,动员社会援助贫困失学儿童。国家还采取放宽政策、增加教育经费等措施,大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教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到20世纪末,中国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

3.现代中国的文学艺术

【1】“双百”方针的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中央开始研究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的问题。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上“百花齐放”、学术上“百家争鸣”。后来,毛泽东在另一次会议上进一步阐述了“双百”方针。他说:“现在春天来了,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现存我们也需要这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双百”方针提出后.我国学术文化各个领域出现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文学艺术界涌现出一大批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如老舍创作的话剧《茶馆》.郭沫若创作的历史话剧《蔡文姬》,杨沫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等。

(2) 寒冬过去是春天

由于一些政治运动的扩大化和“文化大革命”的到来,一些学术观点被当作政治问题遭到错误批判,许多知识分子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了严重伤害。

随着“文革”结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时期的到来,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极“左”路线.邓小平指出,要坚持文学艺术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在这种形势下,我国的文艺和学术领域迎来了又一个春天,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4.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居民衣着朴素.服装颜色以蓝、灰、绿为主.颜色单一,款式呆板。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服装颜色五彩缤纷,款式走向多样化。

改革开放使得人们的住房条件也得到很大改善。城市高楼鳞次栉比,人均居住面积逐年增加。广大农民纷纷兴建新房,在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r农民普遍住上了楼房。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式接人互联网,上网用户迅速增加,发展势头迅猛。互联网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也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

高中历史中国近现代史时间表

中国近代史时间表 1840鸦片战争(英) 18415三元里人民抗英(《申谕英告示》,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18428《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856—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 18654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1866方举赞、孙英德在上海虹口创办发昌机器厂 海关试办邮政 1872上海轮船招商局(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1873广东南海商人陈启源在南海创办继昌隆缫丝厂 《昭文新报》(汉口) 1877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1882电话传入中国 1883—1885中法战争,打开中国的西南门户 1884新疆行省设立 1894兴中会成立,“振兴中华” 9黄海海战 中日甲午战争 1895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 4《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两半化程度;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三国干涉还 辽是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反割台战争 俄国军舰在胶州湾“过冬” 1896“大清邮政局”建立(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局) 8上海徐园放映“西洋影戏”,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 189711德国占领胶州湾 12俄国强占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86维新变法(戊戌变法)开始(维新变法中,《强学报》、《中外纪闻》、《时务报》)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严复翻译《天演论》出版 18999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列强形成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 义和团运动爆发 年底袁世凯围剿义和团 张謇在南通创办大生纱厂 190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19《辛丑条约》,沦为两半社会,此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1905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人民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 1906天津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 无线电报创设 朱执信《民报》发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介绍马克思

中国近代史通史复习提纲详细版

2018 中国近代史提纲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 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后果:白银外流,银贵钱贱,清政府腐败 ②1840-1895

高中历史中国现代史详细版)

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1949-1956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 3月七届二中全会 9月新政协《共同纲领》 10月2日中苏建交 *国民经济恢复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950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与17国建交 1950-1953 抗美援朝 1953 12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一化三改”一五计划(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 1954 第一届人大(①宪法②三大制度确立) 日内瓦会议 1955 万隆会议“求同存异” 1956-1966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十年&十年探索时期 1956 9月八大(提出主要矛盾) *三大改造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双百方针” 1958 八大二次会议 三面红旗(大、人、总) 1960 八字方针、农村纠左 1964 原子弹&中近程导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1966-1976 文革时期 1966 文革开始(对法治践踏) 国民经济受到影响 取消高考 1970 东方红一号

1971 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1972 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1973 南优二号杂交水稻 1976 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 1976-1978 两年徘徊 1977 2月两个“凡是” 恢复高考 1978-今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1978 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健全法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9 中美建交 元旦:《告台湾同胞书》(和平方式统一)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一国两制” 1980 开放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第一批经济特区 1982 “十六字方针” 修宪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形成 1983 中国第一台计算机“银河一号” 1984 颁布《民族区域自治法》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开展 1985 开辟长三角、珠三角、闽东南、环渤海地区——沿海经济开放区1986 《义务教育法》 1987 中共十三大(第一次系统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允许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 1988 开放海南为经济特区

高中历史必修一中国近代史

第二讲列强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1840年至1900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1.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为了开拓海外市场和掠夺生产原料。 直接原因:保护鸦片贸易(1839年6月,虎门销烟。英国政府闻讯,决定借端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 过程:1840年6月,英国舰队入侵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爆发; 1841年初强占香港岛;1842年1月,英军舰队驶抵南京下关江面。 清政府屈辱求和,签订《南京条约》 主要内容: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关税,由双方商定。 影响: 1.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灾难; 2.主权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 3.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2.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本原因同上 直接原因:修约被拒。 过程:1856年,英军进攻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随后法国加入。英法联军接连攻陷天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亡热河。 美俄两国趁火打劫,俄国趁机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影响: 1)使中国丧失大片领土,主权遭到更严重的破坏; 2)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 抗(太平天国);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本课要旨: 1.鸦片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拓展海外市场、掠夺生产原料的必然 结果; 2.鸦片战争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 背景:明治维新后,日本军事实力的上升,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导火线:朝鲜农民起义。 过程:1894年,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 朝鲜平壤清军陆战失利。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必修+选修1) 表2: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时段划分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文化 晚清(1840——1912)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1840 —1864 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 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 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 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 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 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 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 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 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 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 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 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 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 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 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 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 由双方商定等。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 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 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 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 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 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 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 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 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 济开始解体。 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收 到西方的影响。“洋布”“洋装” 渐渐进入中国城市百姓生活。 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 开始出现西餐馆,还有面包 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 人的一种时尚。一些官员和商 人也建起欧式洋房或中西合 璧的豪宅。 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 组织编译《四洲志》《各国 律例》等资料。《四洲志》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 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成为近 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 人。 1842年,魏源编撰《海 国图志》。这是当时介绍西 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 想。

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精心整理中国现代史(1949~~) 一、中国现代史通史结构 (一)内容总论:1、以现代化为主题,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9——195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与延误(1956——197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振与辉煌(1978年后)。 2、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主要有以下内容:①政治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制定和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大会制;不断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实行少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拨乱反正,纠正冤假错案等;建立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层民主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建国初期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取得了巨大成就。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以来,对外交政策和国际战略作了重大调整,积极参加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②经济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一五计划完成,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③思想文化上: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文革后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④科技成就上:两弹一星,杂交水稻,巨型计算机,航天工程。 (二)知识线索和阶段特征 分期阶段特征传统分 期 政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准备与启动(194 9—1956)过渡时期即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中国成立后,创立了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民主制度,为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确立社 会主义制度,我国进 入社会主义。一五计划 的开展,奠定了社会主 义工业化的基础,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起步。 过渡时 期 (1949 ~1956)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和新中国的成立 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共同纲领》 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中国共产党领导 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制 (“一根两基”) 3、(1)新中国成立初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外交三大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 和“一边倒”。建国头一年,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建交;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①1953年 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 熟;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②195 日内瓦会议;③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的“求同存 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1956——1976年的基 本特征是“探索性”。 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 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 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 全面建 设社会 主义时 期 (1956 ~1966) 1.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1)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 (2)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 2、1958年发动的“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 式化运动,“左”的错误不断发展,使社会主义建 遭受重大的挫折。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世界近代、中国近代史)

高中历史通史体例教材整合表 (必修+选修1) 表5:世界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晚清时期 一、阶段特征 晚清时期(1840~1912年):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爆发、清帝退位。此时,没落的清王朝遭受西方国家的侵略走向衰亡。 (1)政治领域:①1840~1900年伴随着外国列强对华所进行的一系列侵略活动,中国的领土、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革命任务发生重大变化。②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军民展开勇敢的反侵略斗争和进行各种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壮大,登上政治舞台,兴起救亡运动(维新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2)经济领域:①鸦片战争,外国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传统的农业文明遭到西方工业文明的严重冲击。外国列强凭借取得的政治、经济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使中国逐渐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中出现新的经济成分:外来资本主义、洋务企业(近代化起步)、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并得到初步发展。 (3)思想领域:①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他们开始重新审视世界.探索新知,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进步思想,《资政新编》)。②19世纪90年代,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产生并成为新思潮主流。③维新改良道路的失败使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社会思潮。 (4)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被迫开放.清政府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二、知识结构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太平天国运动,新思想的萌发) 主要内容: 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新思想的萌发 一、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原因: (1)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为扩大海外殖民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打开中国的大门。(2)清朝统治下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3)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掠夺白银。 (4)林则徐领导禁烟运动(虎门销烟) (5)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2、鸦片战争经过 3、《南京条约》《南京条约附属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 4、鸦片战争的影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民主主义革命。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 1、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亚罗号事件,马神甫事件) 2、经过(傀儡政权,联军委员会,焚毁圆明园) 3、《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4、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5、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伸入内地,整个沿海 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势力的入侵 1、列强攫取中国海关管理权(上海海关,赫德) 2、列强对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鸦片走私,1865逆差,洋商收购原料) 3、贩卖华工 4、早期资本输出(办洋行,开银行,经营轮船公司,设工厂)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原因: 斗争目标:推翻清政府 拜上帝教 洪秀全思想:儒家大同、农民平均主义,基督教教义――平等 1851金田起义 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 《天朝田亩制》――平均分配土地、财产――根本无法实施 太平天国三大军事行动:北伐、西征、东征 曾国藩,石达开 开京变乱 防御战:陈玉成――安庆,李秀成江浙、上海,洋枪队 天京陷落――太平天国失败(1864)

中国近现代史知识点

初中中国近现代史1840--1949的第一、标志、最的归纳 1. 1840中国近代史开端(旧民主主义革命开端)的标志:中英鸦片战 争 2. 中国近代中开端的依据:中国社会性质变化,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 3. 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开始的依据:中国人民肩负反侵略反封建双重 革命任务 4.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5.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是:英国制造“亚罗号”事件,法国制造“马 神甫”事件 6. 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在广州 设立的联军委员会 7. 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初步建立政权、正式建立政权、由盛而衰的标志依次是: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天京变乱、天京陷落 8. 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天朝田亩制度》 9. 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0.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11. 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 12.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军事工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13. 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工业: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 14. 洋务运动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1895年威海战 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15. 无产阶级最早诞生的场所:外商企业 16. 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战役:威海战役 17. 《马关条约》反映帝国主义两个新侵略要求:资本输出、分割世界 18. 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运动的掀起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9. 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新思想转化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 动 20.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施政纲领:《应诏统筹全局折》 21. 戊戌变法开始的标志:1898年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22. 戊戌变法唯一保留的成果是:京师大学堂 23. 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指出变法是救亡图存的唯一出路。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征(1840~1949年) 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1840-1860年) 【阶段特征】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征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1)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势力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2)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很多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爆发。(3)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借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条约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商品输出为特点,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如果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地区的话,那么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有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点;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无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j结论:它的悲剧命运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由于落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解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未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青年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利用起来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860-1901年)

2019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通史详细复习提纲

精编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总复习资料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合表

中国近代史 (必修+选修1) 时段划分 主要线索与阶段特征 政治 经济与社会生活 文化 晚清(1840——1912) 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864年) 政治上,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主要体现为“半殖民地”特征,由于新的阶级力量尚未产生,农民阶级承担起了民主革命的任务。经济上,西方列强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把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思想文化上,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 1840.6—1842.8,鸦片战争。 1842年8月,《南京条约》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南京条约》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中国海关收取英商进出口货物的关税,由双方商定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 金田起义、永安建制、1853定都天京、北伐西征、1856天京变乱、1864天京陷落) 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内容: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规定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分土地。根据“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国库。太平天国想通过这一方案,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评价:《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建国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它体现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严重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实现。 1859年,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 主要内容:向西方学习,以法治国,官吏由公众选举;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开设新式学堂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世界近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1.时间:14世纪到1917年。 2.近代内涵:(1)从生产力发展的状况和水平看,是机器化大生产取代了个体手工劳动。(2)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把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提高到统治阶级的高度。(3)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国家代替了封建君主制度国家。 3.主题:(1)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确立对世界统治的历史。(2)人类由分散隔绝状态进入整体发展的一体化过程。(3)社会转型:近代化(现代化)。传统的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化:①经济上:手工生产向机器生产转化;②政治上:专制独裁向民主法制转化;③思想上:愚昧迷信向民主科学转化。(4)按近代化经营模式,可分为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与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垄断、国家垄断)。 4.分期:(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4~16世纪。(2)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3)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期~1917年。 一、工业革命前的资本主义世界(14~18世纪) [史实要点]

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时间:14~16世纪。 总体特征:“人”和“世界”被发现,欧洲开始从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迈进(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迈进)。 分类描述:(1)商品经济发达并出现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出现雏形(经济)。 (2)欧洲社会仍处于神权与王权的封建统治之下(政治)。(3)人文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 神权受到冲击(思想)。(4)世界开始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关系)。 主干知识:(1)文艺复兴(14~16世纪)和宗教改革(1517年)。(2)新航路开辟(1487、1492、1497、1519)。 主题词:人和世界被“发现”的时代。 2.工场手工业阶段 时间:17~18世纪中期。 总体特征: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封建制度矛盾尖锐,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开启了工业文明大门的政治革命时期。 分类描述:(1)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随着殖民扩张,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展开。(2)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英、美、法等国确立并完善(法制化、民主化趋势增强),但手工工场时期的资本主义还不能战胜封建主义,世界各国整体仍是以封建制度为主。(3)近代科学技术产生并取得突破,为后来的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理性主义精神得到传播,封建主义(王权、教权)受到进一步冲击。(4)世界日益走向整体。 主干知识:(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年)、《权利法案》(1689年)、《王位继承法》(1701年)、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18世纪中叶)、1787年宪法、华盛顿(18世纪)、拿破仑(18世纪后半期~19世纪初)。(2)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17世纪)、英国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588年)、英国议会颁布《航海条例》(1651年)、三次英荷战争(1652~1674年)、英法七年战争(1756~1763年)。(3)启蒙运动(17~18世纪)。(4)经典力学(1687年)。 主题词:构想、构建理性王国,革命时期,近代科学诞生。 [解题探究]

中国近现代史试题汇总含全答案)

10.中共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的会议是( C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瓦窑堡会议 D.洛川会议 20.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局限性表现为( ABC ) A.承认清政府与列强所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有效 B.没有提出任何可以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政策和措施 C.维护封建土地制度 22.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科学地预测中国持久抗战将经历三个阶段,即( ABC ) A.战略防御阶段 B.战略相持阶段 C.战略反攻阶段 D.战略进攻阶段 E.战略决战阶段 35.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的两个根本性变化。 答:一,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二,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7.简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①正义性的反侵略战争:这是中国民族革命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重性质的进步的和正义的战争,因此得道多助,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②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民族的凝聚力。从敌后战场到正面战场,从国统区到论陷区。从国内社会各阶层到国外华侨,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充分体现了全民抗战的特点。 ③中共的中流砥柱作用: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建立,到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从敌后根据地的建立和抗日游击战争的开展,到毛泽东《论持久战》指明抗战前途;从坚持斗争求团结巩固统一战线,到抓住国际国内有利时机及时反攻胜利,都突出了中共在抗战胜利中的关键作用。 ④两大战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坚持到抗战胜利,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突出特点。 ⑤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相互配合;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和作战的相互协调是二战胜利的根本原因,苏美对日作战是中国抗战决胜的有力配合. 38.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存在的三种政治力量及其建国方案。 三种政治力量: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后官僚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其政治代表现时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 (2)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 (3)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其政治代表是中国共产党。 三种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建国方案。他们是要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是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他们主张在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首先进行一场彻

岳麓版高三历史三轮考前基础篇:第2课近代史通史整合(教案1)含解析

第2课近代史通史整合 ?中国近代史 【历史主线】 两个时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两条主线: 1.西方列强的侵略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1.外国列强的侵略: ①政治(军事): →甲午中日战争(原因、条约―内容、影响)→八国联军侵华(原因、条约―内容、影

响) →日本侵华(九一八事变、华北事变、一二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侵华罪行) ②经济:鸦片战争后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资本输出为主→抗日战争日本经济掠夺→解放战争美国经济掠夺。 ③文化:传教士传教,日本同化政策。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①地主阶级:——迟钝的反应 →抵抗派:林则徐、魏源向西方学习,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背景、内容、影响)→洋务派:洋务运动,主张“中体西用”(背景、口号、目的、内容、结果、影响、局限、实质) →20世纪初的清政府:1901“新政”(内容、影响)→1905∽1911“预备立宪”(经过、结果) ②农民阶级:——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明显的斗争 →太平天国运动:最早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原因、经过、两个革命纲领的异同点、影响、失败原因)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背景、口号、影响、失败原因) →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农民政权和武装、支持革命 ③民族资产阶级:——渐进的觉醒 →革命派:辛亥革命(背景、内容、结果、影响、失败原因、为什么说失败了?),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国民大革命(国共首次合作) →激进派:新文化运动(背景、标志、内容、影响) →实业救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④无产阶级: →五四运动:(原因、口号、经过、初步胜利、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背景、经过、奋斗目标、中心任务、意义。) →国民革命,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背景、经过、评价、失败原因、启示) →土地革命,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背景、经过—南昌起义、八七会议、广州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第五次反围缫的失败、红军长征、遵义会议、长征结束)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同步复习: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

中国近代史通史概讲 通史坐标 通史综述 1.时间:1840~1949年。 (1)前期:1840~1919年。从鸦片战争到五四 运动→旧民主主义革命。(2)后期:1919~1949年。从五四运动到北平政协→新民主主义革命。 2.基本问题 (1)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3)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 盾(最主要),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两

早期维新思想、维新思潮、革命思潮(三民主义)。③新文化运动: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④无产阶级:毛泽东思想。 (4)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①农民阶级:太平 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②资产阶级:百日维新、辛亥革命。③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光绪帝支持变法、清末“新政”。④无产阶级:(略)。 4.阶段分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 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 注:按政府分: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国民政府(1927~1949) (2)新民主主义革命: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

党创立时期(1919~1924)→②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④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⑤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 一、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史实要点]

[阶段特征] 1.历史时期:1840~1895年。 2.阶段特征: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由农耕文明时代开始向 工业文明时代演进。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的 转型时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形成,而半殖民地特征体现最明显。 3.政治文明:一方面,西方列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运 动兴起,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4.物质文明:随着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自给自足的自 然经济开始解体;洋务运动创办了大量近代 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中国开始向近代 化迈进。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知识梳理

中国近现代史考点整理 一、中华民族的抗争与探索(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基本线索: (1)1840—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屈辱(侵略战争及不平等条约)——抗争(地主、农民、 资产阶级等救亡图存)——现代化探索(器物—制度—思想)(2)1919—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共领导中国人民革命探索 半殖民地化 过程 鸦片战争1840到1842二次鸦片战争 1856到1860 (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 1894到1895 八国联军侵华 1900到1901 《南京条约》等 开始《北京条约》等 继续 《中法新约》《马关条约》 大大 《辛丑条约》 完全 林则徐和魏源“开眼看世界”太平天国运动与农民阶级的探索“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 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实业救国”“进化论”与“戊戌维新”“扶清灭洋”与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民主科学”与新文化运动 中国各种政治力量的探索与抗争 新民主主义 革命历程 五四运动 1919年中共成立1921年新三民主义与国 共合作1924-1927 国共内战 土地革命 国共合作与抗日 战争1931-1945 国共内战 解放战争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开天辟地北伐战争农村包围城市 与红军长征 十四年抗战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

考点: (一)工业革命以来的中国和世界(19世纪中期) (1)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原因 B A.根本原因: 世界:十九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率先完成,为扩大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全球扩张 中国:日趋衰落,闭关锁国 ——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为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而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B.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借口 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 鸦片泛滥摧残吸食者身心健康,导致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严重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1838年底,道光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1839年6月,林则徐虎门销烟把禁烟运动推向高潮,有表现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坚定决心。 (2)《南京条约》内容C :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开列强以不平等条约奴役中国的先例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洋银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即中国进出口货物应交纳关税税率须与英国协商) (《南京条约》附件规定: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英人可在通商口岸租地建屋、永久居住等) ①社会性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政治:主权破坏(领土、贸易、司法、关税)—→半殖民地 经济: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半封建 ②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民族矛盾—最主要)、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阶级矛盾) ③革命任务:反侵略反封建 ④革命性质:民族民主革命 (反封建——民主革命 反侵略——民族革命) ⑤经济结构: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破坏中国自然经济,促进沿海商品经济发展和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⑥社会思潮: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海国图志》“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强国御侮 (3)影响 D 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开始:2、农民阶级—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号召,发动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1851年金田(广西)起义,太平天国爆发 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天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表达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摆脱剥削的美好愿望,但绝对平均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 太平天国后期,颁布《资政新篇》,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湘军(曾国藩)淮军(李鸿章)崛起,最终镇压太平天国 3、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1)原因:根源(进一步打开中国门户)、直接原因(修约失败)、借口事件(英亚罗号;法马神甫) (2)结果: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B ;中国再次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3)条约内容和影响:B A.1858年与英法俄美分别签《天津条约》:增开牛庄(后改营口)、汉口、九江、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 岸;允许外国人内地游历、通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外国公使驻京, 通商口岸设领事馆;赔偿英法白银200万两。 B.1860年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天津条约》完全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即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归入英属香港界内;赔偿英法军费各增至白银800万两。 C.影响:《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中上第二批不平等条约,进一步打开了中国的门户,使中国丧失更多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表格化整合纲要-精选.doc

中国近代史复习知识点表格化整合纲要 侵略战争侵略国时间原因结果不平等条约签订国签订时间内容影响鸦片战争英国 1840 0至1842 2年根本:英国开展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积极对外扩张,希望打开中国市场。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英国1842 2年1.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侵略的根本目的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赔款 0 2100 万银元导火线:林则徐虎门销烟 3. 割香港岛给英国领土主权4. 双方协定关税关税自主权第二鸦 片战争英国和法国为主,俄国和美国是帮凶1856 6至1860 0年根本:西方工业国希望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英、法、美、俄1858 8年1. 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近代外交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备注::沙俄劫趁火打劫《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强占我东北西北 150 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2. 增开汉口、南京等十处通商口岸侵略的根本目的3. 外国人可在华游历、传教等4. 外国商船课驶入长江沿岸内河航运权5. 赔英国白银 0 600 万两、法国 0 400 万两。导火线:英国亚罗号事件,法国马神甫事件《北京条约》英、法 1860 0年1. 承认《天津条约》有效2. 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3. 割九龙司给英国领土主权4. 给英法赔款都增加到0 800 万两中日甲午战争日本 1894 4至1895 5年根本:日本开展明治维新,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急需对外扩张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日本 1895 5年1. 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给日本领土主权掀起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2. 赔款 2 2 亿两白银导火线:朝鲜东学党农民起义 3.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其他:日本大陆政策,蓄谋已久 4. 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沉重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法、美、俄、日、意、德、奥1900 0年根本:帝国主义妄图彻底瓜分中国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英、法、美、俄、日、意、德、奥、荷、比、西1901 1年1. 中国赔款白银 5 4.5 亿两,分分 9 39 年还清,本息共计 8 9.8 亿两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国中之国直接原因:义和团的反帝运动 3. 拆毁大沽到北京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4. 清廷保证严禁中国人参加反帝活动洋人的朝廷 新文化运动时间背景开始的标志阵地主要内容代表人物著作旗帜影响/ / 意义局限性学习西方思想文化7 1917 至9 1919 年前后尊孔复古逆流5 1915 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新青年》提倡民主,反对专制独裁。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民主打击了专制,动摇了传统礼教。脱离人民群众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促进了中国人特别是青年的觉醒没有正面反帝袁世凯倒行逆施、专制复辟北京大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李大钊科学探索到救国救民新出路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全面肯定西方文化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鲁迅《狂人日记》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洋务运动时间领导机构参与者派别前期时间及口号后期时间及口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