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4讲生物的进化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4讲生物的进化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4讲生物的进化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4讲生物的进化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4讲生物的进化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4讲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题号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2,4,5,11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6

3.基因(型)频率及相关计算7,9,12,15

4.综合考查8,10,13,14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D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只是青霉素对其起了选择作用;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

2.(2018·山东日照高三一模)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研究人员合成的新型万古霉素,能以新方式阻止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还能导致细胞膜渗漏,让致病细菌死亡。该药物进行耐药性细菌测试时,50轮后也没有耐药性个体产生,这表明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比目前的抗生素更耐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新型万古霉素不会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B.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抑制细菌高尔基体的活动

C.新型万古霉素使用后细菌将不再发生进化

D.若出现抗新型万古霉素的个体,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解析:细菌无高尔基体;新型万古霉素的选择会使细菌发生进化;只有产生了生殖隔离,才会形成新物种。

3.(2019·山西大同月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解析: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实现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即个体的表现型。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的比例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D.被巨大河流分隔成的两个Abert松鼠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互不影响,而种群内的基因频率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解析:“狮虎兽”高度不育,说明了物种间存在生殖隔离现象;黑色与灰色桦尺蠖是同一物种的不同个体,比例的改变不属于共同进化;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但种群的基因频率不变,表明豌豆没有进化。

5.(2018·河北张家口高三月考)某地有一种植物,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其传粉者包括当地的天蛾和7月中旬将开始陆续迁徙离开的蜂鸟。下图表示7月30日至8月15日前后,当地各类群生物的数量变化。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A )

A.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升高

B.该植物的花色变化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C.该植物的白花更容易吸引天蛾完成传粉

D.开红花时的该植物需要蜂鸟传粉可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解析: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同一植株上不同时期所开花的花色会发生变化,与传粉者的选择作用有关,根本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控制花色的基因没有改变,只是开白花的数量增多,因此8月份该植物种群的白花基因频率不变。

6.(2018·吉林长春高三检测)关于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生物变异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B.地理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C.物种的形成必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

D.共同进化可发生在生物和无机环境之间

解析: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物种的形成一般需要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共同进化发生于生物与生物之间或者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7.设某种群中只存在基因型为Aa的个体,由于外界因素的改变,该种群被分割成两个种群甲和乙,如图表示分割后的两个种群A基因频率的变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T时刻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可能相同

B.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为0.5

C.甲、乙种群从T时刻开始出现生殖隔离

D.环境直接通过对基因型的选择影响基因频率

解析:T时刻甲种群中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乙种群中A的频率为0.2,a的频率为0.8,甲、乙种群中杂合子的基因型频率都是0.8×0.2×2=0.32;由于甲和乙这两个种群的大小不知,因此T时刻将甲、乙种群混合后,A的基因频率无法计算;T时刻无法确定甲、

乙种群是否出现生殖隔离;环境直接通过对表现型的选择影响基因

频率。

8.(2018·湖北联考)在17世纪,鸣禽A和鸣禽B的喙大小相仿,均捕食树枝头上的昆虫,在21世纪,鸣禽A依然捕食树枝头上的昆虫,而鸣禽B的喙发生显著变化,捕食树干上的昆虫,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C )

A.鸣禽B通过自然选择导致遗传物质发生相应的改变

B.进化过程中,鸣禽A和鸣禽B的种间关系未发生改变

C.21世纪两种鸣禽呈现垂直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利用

D.进化过程中控制喙的基因频率只在鸣禽B中发生改变

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但不会导致遗传物质发生相应的改变;17世纪两种鸣禽竞争食物和空间,到21世纪基本不发生竞争;群落中生物的垂直分布有利于资源的利用;进化过程中,两种鸣禽控制喙的基因频率都会发生改变。

9.(2018·山东德州高三期末)玉米的白化基因a纯合时出现白化苗,白化苗在幼苗期死亡。在一个非常大的、处于成熟期的玉米种群中,AA占1/3,随机交配两代,发现两代中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C )

A.亲代中,a的基因频率为1/3

B.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基因型频率相等

C.理论上,a的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所占比例不变

D.AA所占比例均小于理论值的原因可能是Aa具有杂种优势

解析:由题意可知在亲代成熟的种群中AA占1/3,Aa占2/3,此时a的基因频率为1/3。因为是随机交配,理论上子一代成熟植株中,AA和Aa都占1/2,它们的基因型频率相等。理论上a基因频率逐代下降,AA所占比例升高。Aa具有杂种优势,则Aa个体数量会多于AA的个体可导致AA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小于理论值。

10.(2018·山东潍坊高三二模)下列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A.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会导致染色单体上的基因重组

B.染色体变异只发生在减数分裂过程中

C.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

D.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必要条件,也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

解析:染色体变异也可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隔离不是生物进化的必要条件,基因频率的改变一定会引起生物的进化。

11.某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原为分趾型,以后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如图表示这两种性状与基因型比例变化的过程。对此图解释正确的是( D )

A.小岛环境诱导蜥蜴基因发生定向突变

B.上图两种性状比例变化表明两个物种的兴盛与衰退

C.小岛上蜥蜴的基因库就是全部W和w基因之和

D.①至④中基因w频率定向增大体现了进化的方向

解析:小岛环境对蜥蜴基因突变后的性状进行选择,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图示两种性状属于同一个物种的性状;小岛上蜥蜴的基因库指的是其含有的所有的基因之和,并非全部W和w基因之和;①至④中基因w频率定向增大,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12.(2018·广东佛山高三模拟)红绿色盲是一种常见的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假设在一个数

量较大的群体中,男女比例相等,X B的基因频率为80%,X b的基因频率为2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该群体男性中的X b的基因频率高于20%

B.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不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

C.在这一人群中,X b X b、X b 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2%、10%

D.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

解析:基因频率在男性和女性中相等,因此该群体男性中的X b的基因频率等于20%;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女性可能是携带者,可能生出患色盲的孩子;按照遗传平衡定律计算,X b X b的基因型频率为20%×20%=4%,但男女比例为1∶1,则X b X b在这一人群中的频率为4%×1/2=2%。由于男性只有一条X 性染色体,则X的基因频率就是基因型频率,则X b Y在这一人群中的频率为20%×1/2=10%;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可以降低色盲的发病率,但是如果不采取遗传咨询、基因诊断等措施,该群体中色盲的发病率不会越来越高。

二、非选择题

13.20世纪时,人们在对某地区一湖泊中蚊子进行了如下有关研究。

(1)在对蚊子某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各种基因型个体生存能力相同),第二年对同一种群进行的调查中,发现基因型为DD和dd 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在这一年中,该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 ,理由是。

(2)人们用DDT(双对氨苯基三氯乙烷,一种高效杀虫剂,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来防治蚊子在某湖泊中大量繁殖(蚊子的幼虫生活在水中)。人们在1949年至1954年间反复使用DDT,在如图的b点至c点之间,蚊子幼虫的数量出现了增加。从遗传与进化的角度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解析:(1)根据第一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0%和70%及Dd占20%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根据第二年的DD和dd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分别为4%和64%及Dd占32%计算出D基因频率为20%,基因频率没有变化,表明该种群没有进化。

(2)DDT的使用,抗药性蚊子有更多的机会产生后代,逐代积累,种群中抗药性基因频率会不断提高。

答案:(1)否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

(2)DDT的使用将蚊子种群中抗DDT的基因选择下来,逐代积累,使得种群中抗性基因频率增高14.(2018·北京石景山区高三期末)研究化石时发现,某地区在距今10 000年前生活着长尾山鸡和中长尾山鸡。距今5 000年前,该区域出现了一条宽阔的大河,将该地区分割为甲、乙两区域。距今约30年前,统计发现甲区域山鸡仍为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乙区域全部为短尾山鸡。研究发现,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能正常交配、产生可育后代;甲区域的长尾和中长尾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均能交配,但受精卵不能发育。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的山鸡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多样性。

(2)乙区域出现的短尾山鸡(填“是”或“不是”)一个新物种。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乙区域出现短尾山鸡的原因:

。(3)近些年,甲区域的环境发生剧烈变化,研究人员对该区域山鸡的数量与山鸡的翅色基因

近些年发生明显进化的山鸡是。

型为AA的个体数量为只。

解析:(1)甲区域内山鸡是同一种群,所以个体间尾部形态的差异,体现的是基因多样性。(2)乙区域内出现的短尾山鸡是一个新物种,因为甲区域的两种山鸡与乙区域的短尾山鸡虽均能杂交,但受精卵不能发育,说明短尾山鸡与其他山鸡间存在了生殖隔离。乙区域短尾山鸡出现的原因是突变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从而使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分析表格中长尾山鸡的B基因频率变化很大,所以明显进化的山鸡是中长尾山鸡。在1997年时,长尾山鸡A基因频率为40%,所以基因型为AA的占40%×40%=16%,那么长尾山鸡中基因型为AA的个体数量为6 000×16%=960(只)。

答案:(1)基因

(2)是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甲、乙两个地区的山鸡产生不同的变异;大河阻碍甲、乙区域山鸡间的基因交流;自然选择使山鸡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基因库逐渐产生明显差异,最终导致生殖隔离

(3)中长尾鸡960

15.(2015·全国Ⅰ卷)假设某果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相等,且对于A和a这对等位基因来说只有Aa一种基因型。回答下列问题:

(1)若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则该果蝇种群中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为。理论上,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和aa的数量比为,A基因频率为。

(2)若该果蝇种群随机交配的实验结果是第一代中只有Aa和aa两种基因型,且比例为2∶1,则对该结果最合理的解释是

。根据这一解释,第一代再随机交配,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应为。

解析:(1)在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情况下,对于只有一种基因型Aa且雌雄个体数目相等的果蝇群体而言,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1。从理论上分析,Aa随机交配相当于Aa自交,故产生的第一代中AA、Aa、aa的数量比应为1∶2∶1,A基因频率为0.5。

(2)依据上述分析,若产生的第一代中不是1AA∶2Aa∶1aa,而是2Aa∶1aa,则可推知,该群体存在显性纯合子(AA)致死现象。由第一代的基因型及比例可计算A、a所占比例为A=1/3,a=2/3,故第二代中Aa和aa基因型个体数量的比例为(2×1/3×2/3)∶(2/3×2/3)=1∶1。

答案:(1)1∶1 1∶2∶1 0.5

(2)A基因纯合致死1∶1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八年级生物下册《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复习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 科学的推测:①需要有确凿的证据,凭空想像是站不住脚的;②还需要有严密的逻辑;③也需要有丰富的联想和想像。 地球大约是在46亿年前形成的,在36亿年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原始地球特点:天空中赤日炎炎,电闪雷鸣;地面上火山喷发,熔岩横流;表面笼罩着原始大气。 原始大气成分:水蒸气、氢气、氨、甲烷、二氧化碳、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氧气。 生命起源的条件:原始大气、原始海洋、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 原始地球上不存在生命。因为原始地球上没有生命存在的环境条件。 生命起源的过程:无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小分子物质→有机大分子物质→多分子体系→原始生命。 原始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中 根据米勒以及其他学者的实验结果可以推测,原始地球上尽管不能形成生命,但能产生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因此,生命的起源从无机物生成有机物,这一阶段是完全能够实现

的。 多数学者认为: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过程是在原始地球上进行。 根据陨石中含有构成生物体所需要的有机物的事实可以推测:构成生物体的有机物能够在地球以外形成并被带到地球。 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学习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 ①化石在地层中埋藏的顺序比较: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生物化石也越多;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生物化石越多。 ②始祖鸟的身体结构既与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和鸟类有相同之处,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过渡类型。 ③蛋白质分子差异比较:动植物体都有细胞色素c的事实说明动植物具有一定的亲缘关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细胞色素c的差异越小;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细胞色素c 的差异越大。——分子生物学上的证据

(完整版)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归纳 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 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 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4、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5、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6、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高中生物生物的进化—复习课教学设计

生物的进化 —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生命观念: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识生物界,形成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树立唯物主义生命观。 2.理性思维:通过师生、生生和生本互动,综合运用生物进化的理论来解释生物多样性和统一性,辨析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区别。 3.科学探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构建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流程图。 4.社会责任: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害虫产生抗药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措施。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生物进化理论发展史。 情境导入:南湖菱的进化。 环节一:生物的多样性、统一性和进化 问题探讨1 以南湖菱为例,进化论如何解释生物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问题探讨2 以南湖菱为例,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比较? 环节二:进化性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活动:新物种形成的网络构建(以南湖菱为例) 任务: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探究出南湖菱物种形成的途径。 要求:用箭头和必要的文字。 结果:代表完成成果展示。 小结

真题演练 1所有生物都用一套基本相同的遗传密码,这一事实说明生物具有 A.统一性 B.多样性 C.变异性 D.特异性 2鸟的翅膀和人的手臂在骨骼结构上非常相似。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 A.稀有性 B.适应性 C.统一性 D.竞争性3随着除草剂使用的增加,抗除草剂杂草不断增多。下列叙述正确的 是 A. 种群的变异性是杂草进化的前提 B. 突变是杂草进化的重要动力和机制 C. 杂草中全部抗除草剂基因构成了基因库 D. 种群内的基因朝着抗除草剂增强方向突变 4经调查发现,某地区青菜虫种群的抗药性不断增强,其原因是连续多年对青菜虫使用农药,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使用农药导致青菜虫发生抗药性变异 B.青菜虫抗药性的增强是人工选择的结果 C.通过选择导致青菜虫抗药性不断积累 D.环境是造成青菜虫抗药性不断增强的动力 5动物和植物都由真核细胞组成,他们的细胞结构十分相似。这说明生物具有 A.适应性B.统一性C.遗传性D.特异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教案

第7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第1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由来(第24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出达尔文之前,人们是怎样看待生物进化的,知道拉马克进化学说。 (2)概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3)评述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4)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能力目标: 培养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以及科学分析、评价能力。 情感目标: (1)正确看待生物进化理论。 (2)明确生物进化理论的发展性,培养正确的科学观。 (3)认同科学是在不断观察和探索中前进,激发对科研的兴趣和热爱。【教学重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贡献和局限性。 【教学难点】 分析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界形形色色的生物是怎样出现的,怎样形成的?生物进化的理论是谁首先提出来的?现代生物学的研究对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又提出了什么新的看法? 一、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阅读教材P110相关内容: 1、生物进化的理论最先由谁提出来的? 2、拉马克的进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和不足是什么? 教师归纳总结: 1、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最先提出来的。 2、(1)生物都不是神创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这对当时人们普遍信奉的神创造成一定冲击,因此具有进步意义。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拉马克几乎否认物种的真实存在,认为生物只存在连续变异的个体。 (3)对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他认为:一是“用进废退”的法则;二是“获得性遗传”的法则。但这些法则缺乏事实依据,大多来自于主观推测。 二、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达尔文关于生物进化的著名论著是什么?《物种起源》 2、《物种起源》这本书是在什么背景下写出来的?(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 5年的航海旅行前达尔文还坚信物种是不变的,是神创造的。5年的航海旅行中,他通过观察比较各地的动植物和化石,以及带回大量的化石、生物遗迹的证据和动植物的标本,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写出了这本生物进化的巨著。 3、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观看分析:书上P111图7—3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解释模型 自然学说的主要内容包括: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1)过度繁殖 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 因为生存条件是有限的,生物在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等的情况下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种与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生存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个体被淘汰。 (3)适者生存 每种生物之所以能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下来,是因为他们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即适应环境的就生存下来。

生物的进化

第21讲生物的进化 考纲、考情——知考向核心素养——提考能 最新考纲 1.现代生物进化理 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 多样性的形成(Ⅱ) 生命观念 进化与适应观:生物是不 断变化的,并与生存环境 相适应——适者生存 全国卷考 情 2018·全国卷 Ⅰ(29)、2015·全国 卷Ⅰ(32) 科学思维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关 系;归纳与演绎;进化学 说的提出;批判性思维: 生物进化理论在发展 考点一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拉马克的进化学说 (1)生物不是神造的,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 (2)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 (3)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

3.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②基因频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突变?????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产生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自然选择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 累―→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①隔离???――→类型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②物种形成的三大环节 教材 VS 高考 1.高考重组 判断正误 (1)判断两个种群是否属于同一物种需将两种群置于相同环境条件下,比较其出生率(2018·海南卷,18D)( ) (2)某种生物产生新基因并稳定遗传后则形成了新物种(2018·江苏卷,4C)( ) (3)虽然亚洲与澳洲之间存在地理隔离,但两洲人之间并没有生殖隔离(2017·江苏卷,7B)( ) (4)60Co 诱发基因突变可以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2013·四川理综,5D)( ) 提示 (1)× 两种群是否为同一物种,关键在于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2)× 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隔离” (3)√ (4)× 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 2.教材·拓展·拾遗

(江苏)高考生物总复习 第24讲 生物的进化练习(含解析)

第24讲生物的进化 一、单项选择题 1.(2018江苏盐城期中)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 ..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 C.青霉素的使用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体,并使抗药性不断增强 D.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答案 C 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A正确;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B正确;细菌的抗药性在接触青霉素之前就已经产生,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C错误;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2.(2018江苏南京期中)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变异都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 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C.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D.由同一物种进化形成不同物种的外因有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等 答案 D 生物的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其中可遗传变异能够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A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B错误;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互助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C错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等是生物进化的外因,D正确。 3.(2018江苏淮安、宿迁期中)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中,错误 ..的是( ) A.新物种的形成使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有关

B.长期地理隔离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 C.突变和基因重组是随机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 D.不同物种之间通过相互影响实现了共同进化 答案 D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它使种群不能进行基因交流,A正确;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种群间不能进行基因交流,因此可能造成不同种群基因库组成上发生显著差异,B正确;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均是由遗传物质的改变引起的,故均是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均可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材料,这三种变异均是随机发生的, 具有不定向性,C正确;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影响、不断进化,D错误。 4.(2018江苏镇江一模)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答案 D 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反映了种群的进化方向,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的是自然选择,A错误;细菌中抗药性的变异是在接触青霉素之前产生的,青霉素只能对细菌的抗药性进行选择,B错误;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导致生殖隔离,C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D正确。 5.(2018江苏南京九中等三校联考)1979年科学家对野生大象的种群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地球上大概有1 300 000只大象。但到了1999年,大象只剩下700 000只。另一项调查统计表明,现有50%的非洲雄象不 再长有长牙。下列分析错误 ..的是( ) A.上述现象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非洲象群中控制长出长牙的基因频率下降 C.采取就地保护措施可使大象的数量回增 D.野生大象一旦灭绝,人类将丧失部分宝贵的基因资源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第七生物的进化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 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

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整理第七章生物的进化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 语句: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

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浅色基因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6、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

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下册《生物进化的历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章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生殖和发育以及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了解了生物圈中 的延续之后,就很自然地过渡到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发展,及生物进化的有关内容的学习。从知识的角度看,前面两章的内容是本章的基础,本章的内容是前两章的延续。生物进化历程,又是在生命起源的基础上来学习,而生命的起源是科学关注的焦点至今尚无定论。生物进化的历程更是大家看不见的,不能亲身经历的事情,生物进化的历程极其漫长而复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只能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比较的方法。因此探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应是本节的重点。 设计思路: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很多,教材中只列出了最重要的也是基础的“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这一部分的教学,应采取如下策略:1、教师准备多种动植物的化石图片或化石标本,以增强其感性认识。比较出不同地层中的生物的结构特点,生活环境的特点,进化的地位。 2、准备始祖鸟和现代鸟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始祖鸟和现代鸟的异同,引导学生体会比较的方法在研究生物进化上的应用,以及始祖鸟是爬行动物进化到现代鸟类的中间过渡类型的观点。 3、教师出示一张表格,见下表,以此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人与这些不同生物的差异,以及所说明的问题。在分析比较之前,教师C的细胞色素.

简单介绍为什么可以用细胞色素C进行不同类型生物进化的比较的原因。 十种生物和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生物名称与组成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别 0猩猩黑 1猕猴11狗12马13鸡21鱼金23 4 4菌对生物进化历程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动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的基础上的,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教学。 运用课件,将动物和植物的类群以及特征分别列成表格(各种动植物在表格中出现的顺序应打乱)。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①请将这些动物或植物按照从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并说明你这样排列的理由?②从你以排列好的动物或植物的复杂程度进行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什么特点?③如果再从 生活环境的不同加以考虑,你认为生物进化的历程还有哪些特点?请归纳以上讨论所得出的生物进化历程的三个特点。 比较出生物的结构、生活环境及地位。 运用课件:制成生物进化的系统树的框架,各类生物放在一侧,然后让学生以拖动的方式把各类生物放在系统树的相应的位置上,这样既

2021版浙江新高考选考生物一轮复习第20讲 生物的进化

1.(2020·诸暨模拟)生物在发生进化时() A.总是适应环境的B.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 C.自然选择总是正向的D.生物的变异总是有利的 解析:选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2.在生物界,雌雄个体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如雌、雄蜂的不同以及鸟类雄鸟羽毛华丽等。对此现象理解有误的是() A.遗传物质不同B.自然选择的结果 C.不利于物种的发展D.能体现生物多样性 解析:选C。雌、雄性分化有遗传基础,雌、雄的差异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利于物种的发展,同时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 3.(2020·义乌模拟)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B.地理障碍可能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C.生物的变异都有利个体的存活 D.动物和植物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解析:选C。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动力,A正确;地理障碍会导致同一种群不同个体朝着不同方向进化,可能会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的物种,B正确;生物的变异对于个体来说往往是害大于利,C错误;动物和植物都由共同的原始祖先进化而来,D正确。 4.(2020·浙江宁波模拟)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的蝴蝶体色显著深于开阔生境的蝴蝶。通过“假蝴蝶实验”,发现封闭生境里深色翅膀蝴蝶被捕食率显著低于亮色翅膀蝴蝶。这种现象体现了()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B.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 C.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 D.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解析:选B。热带植物园中林下(封闭)生境较开阔生境暗,封闭生境里的深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相似,不易被天敌捕获,在生存斗争中生存的机会多,而亮色翅膀蝴蝶的体色与环境色彩反差大,易被天敌捕获,这说明自然选择主导着进化的方向,B正确。 5.(2020·浙江嘉兴模拟)下图为太平洋岛屿鸟类的分布情况,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岛所有的鸟类称为一个种群 B.可遗传变异为乙岛鸟类进化提供了可能 C.乙岛的鸟类与S鸟可能具有生殖隔离 D.甲、乙岛的自然条件决定了鸟类的进化方向 解析:选A。种群是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甲岛分布着S、L两种鸟,甲岛所有的鸟类不能称为一个种群,A错误;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畸变,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乙岛的鸟类是S鸟的迁移后代,由于两个岛的环境不同,乙岛的鸟类可能与甲岛的S鸟存在生殖隔离,C正确;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正确。 6.(2020·金华质检)如图,某种群自由交配,获得F1,F1自由交配获得F2,整个过程中没有自然选择以及基因突变等使基因频率改变的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生物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有趣的,但是对于微观的比较抽象的知识同学们还是 比较难理解的,遗传与进化这个知识点是很多学生学习的难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 理的高中生物进化知识点归纳总结,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中生物进化知识 1、豌豆的特点(作遗传学材料的优点):闭花传粉自花授粉,自然状态下都是纯种、性状易于区分。(1.揭开植物闭花受精的奥秘、2.豌豆邹粒的原因、3.解读DNA是主要 的遗传物质、4.孟德尔定律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初级)、5.杂合子连续自交有个“大绝招” 你用过没?) 2、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3、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 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5、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 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6、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 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 体上。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 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中考生物总复习 第24讲 生物的进化(基础讲练+锁定考试目标+导学必备知识+探究重难方法)(解析版)

第24讲生物的进化 考纲要求备考指津 1.描述生命起源过程,关注生命起源的不同 观点。 2.了解生物进化的研究方法。 3.描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并理解生物 进化的总体规律。 4.阐明生物进化的原因,描述达尔文自然 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1.考查方式以选择题和简答题为多,常联系 一些有关生命起源、生物进化证据的材料进 行命题。 2.利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适应环境的 原因是命题的热点。如病菌抗药性的形成、 狼的奔跑速度的进化、动物保护色的形成 等。 考点梳理 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米勒的化学起源学说:原始地球上不能形成生命,但能形成构成生物体的________。 2.科学家推测: (1)原始大气成分:有水蒸气、______、氨、______、二氧化碳和硫化氢等。原始大气中没有______。 (2)自然条件:______、紫外线以及______等。 (3)原始生命的形成过程:原始大气在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许多简单的________。地球温度降低,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形成降雨,汇集到______________中,其中的________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原始生命。 二、生物进化的历程 1.研究方法:主要运用______法。 2.证据: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______是最直接最可靠的证据。 3.进化的总体趋势:由______到______;由________到______;由______到______。 4.植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 藻类植物____植物____植物→______植物 ?? ? ??植物 被子植物 5.无脊椎动物进化的大致历程是: 原始单细胞动物→______动物→扁形动物→______动物→环节动物→______动物。 6.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是: 原始的鱼类→古代的______→古代的爬行类鸟类______ 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关于生物进化的原因,人们普遍接受的是__________的__________学说。 1.自然选择学说的概念:指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__________,适应者__________,不适应者被______的过程。 2.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 (1)过度繁殖: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______能力,能够产生大量的后代。 (2)生存斗争:生物为争夺足够的______和______而进行生存斗争。 (3)遗传变异:生物在繁殖过程中都有__________的特性,通过遗传变异产生具有不同性状的个体。 (4)自然选择:在自然选择中,只有那些具有__________的个体,适应环境而______下来,那些具有__________的个体则被______。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4讲生物的进化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高考生物总复习第24讲生物的进化训练(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24讲生物的进化 知识点题号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1,2,4,5,11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3,6 3.基因(型)频率及相关计算7,9,12,15 4.综合考查8,10,13,14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相符的是( D )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群落演替的方向 B.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才产生抗药性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 C.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可以产生生殖隔离,从而形成新物种 D.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 解析: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趋势,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不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前就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只是青霉素对其起了选择作用;长期的地理隔离不一定产生生殖隔离。 2.(2018·山东日照高三一模)随着抗生素的使用,细菌耐药性不断增强。研究人员合成的新型万古霉素,能以新方式阻止细菌细胞壁的构建,还能导致细胞膜渗漏,让致病细菌死亡。该药物进行耐药性细菌测试时,50轮后也没有耐药性个体产生,这表明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比目前的抗生素更耐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A.新型万古霉素不会诱导细菌发生基因突变 B.新型万古霉素可能抑制细菌高尔基体的活动 C.新型万古霉素使用后细菌将不再发生进化 D.若出现抗新型万古霉素的个体,说明产生了新物种 解析:细菌无高尔基体;新型万古霉素的选择会使细菌发生进化;只有产生了生殖隔离,才会形成新物种。 3.(2019·山西大同月考)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形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C ) A.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实现的 B.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C.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 D.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自然选择的对象 解析:共同进化是通过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选择实现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基因发生突变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自然选择的对象是个体即个体的表现型。 4.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母虎和雄狮交配产下了“狮虎兽”,说明并不是所有物种间都存在生殖隔离现象 B.在自然选择过程中,黑色与灰色桦尺蠖的比例发生了改变,表现为共同进化 C.基因型为Dd的高茎豌豆逐代自交的过程中,纯种高茎的基因型频率在增加,表明豌豆正在进化

新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案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教学目标 1、能够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3、复习巩固各类型的动物、植物的主要特征,根据各类型生物的主要特征,让学生尝试排列出生物的进化顺序,从中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4、在研究生物进化证据的过程中锻炼学生比较和分析的科学技能。 二、教学重点: 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生物进化的证据、生物进化的历程。 三、教学难点: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课型:新授课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牛羊在草地上吃草、小鸟在树上歌唱、青蛙在稻田里鸣叫,蝴蝶在花丛中飞舞,鱼儿在水中嬉戏)的图片。 2、问:刚才同学们看到了些什么?现在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演变来的?在这几十亿年的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各种生物的进化历程又是怎样的呢? 3、引出新课: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探究新知 没有人能够亲历生物进化几十亿年的全过程,要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只有靠对各种生物在进化的漫长历程中留下的各种资料进行分析来认识。 1、资料分析一 (1)学生阅读资料1。 (2)思考:通过阅读这则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交流 (4)引导学生分析并课件出示重点内容: ①、强调化石的概念。

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如卵、粪便等)或生活痕迹(如动物的脚印、爬迹等),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而逐渐形成的。 化石保留了古代生物原有的特点,是生物进化史中的一幅幅真实的图画和可靠的文字。它们可以直接或间接证明某种生物曾经在地球上生活过,并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生物的比较,为研究生物的进化提供直接的证据。(课件出示各种生物化石。) ②、不同地质年代的地层里的生物化石,真实的记录了生物进化的历程。那么化石的地层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③、引导分析交流,再小结:结构越简单、分类越低等的生物化石总是出现在越古老的地层中。结构越复杂、分类越高等的生物化石则出现在越晚近的地层中。 ④、通过对资料1分析,你能说出资料中的几类动物的进化顺序吗?你怎样得出这个进化顺序的?学生交流后教师课件出示 2、资料分析2 (1)、学生阅读54页资料2,思考:你从这则资料获得了什么信息?从哪些地方体现出来?(2)、学生自学后小组交流。 (3)、指名进行全班交流,同时教师课件出示:始祖鸟化石和始祖鸟复原图及始祖鸟身体特征的简单介绍。再出示始祖鸟与爬行动物和鸟类的比较。 (4)、小结:课件出示学生填空。 始祖鸟是________ 和_______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证明了生物进化历程,能从一种向另一种进化。 (5)、了解化石的作用。 ①、通过刚才的资料分析,你知道化石有什么作用? ②、小结:课件出示:化石是研究生物进化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 3、资料分析3 还有其他一些学科也为证明生物的进化做出了贡献。比如分子生物学通过比较各种生物的细胞色素C也做出了同样的推断。细胞色素C是动植物细胞的线粒体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蛋白质,它在生物的呼吸作用中负担很重要的角色,所以它不会也不能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请阅读课本54页资料,和黑板上提供的数据表,你能判断出在进化的历程中,谁和人的亲缘关系比较近吗? (1)学生自学54页的资料3。 (2)认识细胞色素C。

2015届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精品讲义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新人教版

第24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考纲要求] 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Ⅱ)。 考点一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重要程度:★★★☆☆] 1.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过度繁殖:自然选择的基础。 (2)生存斗争:生物进化的动力和选择的手段。 (3)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的内因。 (4)适者生存:自然选择的结果。 2.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①种群: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②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 ③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 ④生物进化的实质: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①可遗传变异的来源??? 突变????? 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 ②生物突变的有利和有害不是绝对的,往往取决于生物的生存环境。 ③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只是提供了生物进化的原材料,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①原因:不断淘汰不利变异的基因,积累有利变异的基因。 ②结果: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4)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①隔离类型:常见的有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②隔离实质: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③物种形成三个基本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 ④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殖隔离。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异同点 易错警示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有关的3个误区 (1)把“突变”误认为就是基因突变:“突变”不是基因突变的简称,而是包括“基因 突变”和“染色体变异”。 (2)变异在环境变化之前已经产生,环境只是起选择作用,不是影响变异的因素,通过 环境的选择将生物个体中产生的不定向的有利变异选择出来,不利变异遭到淘汰,如喷洒杀虫剂只是将抗药性强的个体选择出来,使整个种群抗药性增强,而不是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变异。 (3)把物种误认为种群: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必须是同一物种。同一 物种的多个种群间存在地理隔离。 1.按照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害虫抗药性的增强,是因为杀虫剂引起害虫产生抗药性,并在后代中不断积累 B.食蚁兽的长舌是长期舔食树缝中的蚂蚁,反复不断伸长的结果 C.鹿与狼在长期的生存斗争中相互选择,结果都发展了各自的特征 D.春小麦连年冬种可变成冬小麦,这是环境影响的结果 答案 C 解析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不是杀虫剂引起的,种群内本来就存在抗药性的变异,杀虫剂仅仅起到了选择的作用,A错误;某些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并且传递给下一代,这是拉马克的“用进废退”观点,B错误;春小麦和冬小麦是两个物种,春小麦不会由于连年冬种而成为冬小麦,D错误。C项说明鹿和狼相互选择,生存下来的类型经过一代代的积累,结果发展成为具有各自特征的种群,这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观点。2.判断下列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 (1)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变异和进化的方向( ×) (2)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改变( ×) (3)种群内基因频率的改变在世代间具有连续性( √) (4)种群内基因频率改变的偶然性随种群个体数量下降而减小( ×)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

八年级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八年级生物生物的进化知识点 生物的进化知识点一、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了解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和总趋势1、植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藻类?原始藓类原始蕨类原始种子植物(先裸子植物后被子植物) 2、动物进化的历程 原始单细胞动物原始无脊椎动物(腔肠、扁形、线形、环节、软体、节肢)古代的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三、生物进化的原因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第八单元一、传染病 1、引起传染病的病原体有:细菌、病毒、寄生虫等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2)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饮食传播、生物媒介传播、接触传播等;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 染该病的人群。二、免疫 1.人体的三道防线: 2.抗体: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3.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如病原体等) 4.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生来就有的,对多种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一、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后天性免疫):生活中逐渐建立的,针对某种特定病原体发挥作用,如人体第三道防线 5.免疫的功能:识别、监视、自我稳定三、安全用药常识(1)安全用药是指根据病情需要,在选择药物的品种、剂量和服用时间等方面都恰到好处,充分发挥药物的最佳效果,尽量避免药物对人体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或危害。 (2)药物可以分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非处方药简称为OTC,适于消费者容易自我诊断、自我治疗的小伤小病。 (3)使用任何药物之前,都应该仔细阅读使用说明,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和用量、药品规格、注意事项、生产日期和有效期等,以确保用药安全。4.120急救5.人工呼吸6.人工胸外心脏挤压7.出血和止血:外出血,内出血,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

高中生物遗传与进化 第一章遗传因的发现 1.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叫作等位基因。 2.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 3.假说-演绎法: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说→ 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分析结果、得出结论。测交:F1与隐性纯合 子杂交。 4.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等位基因分开,分别进入两个不同的配子中。 5.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在减数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叫作基因型。 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7.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 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 色体数目比精(卵)原细胞减少了一半。 8.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的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9.一个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只形成一个卵细胞(一种基因型)。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四个精子(两种基因型)。

10.对于有性生殖的生物来说,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 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 都是十分重要的。 11.同源染色体: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 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母方。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作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作四分体,四分体 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经常发生交叉互换。 12.减数第一次分裂与减数第二次分裂之间通常没有间期,或者 间期时间很短。 13.男性红绿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叫交叉遗传。 14.性别决定的类型有XY型(雄性:XY,雌性:XX)和ZW型(雄性:ZZ,雌性:ZW)。 第三章基因的本质 15.艾弗里通过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6.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 遗传物质。 17.凡是具有细胞结构的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没有细胞结 构的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18.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功能特点是:(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 组成,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 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 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 一定的规律:A一定与T配对;G一定与C配对。碱基之间的这种一 一对应的关系,叫作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19.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