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完整word版)地理等级考考纲梳理(拓展部分)

(完整word版)地理等级考考纲梳理(拓展部分)

(完整word版)地理等级考考纲梳理(拓展部分)
(完整word版)地理等级考考纲梳理(拓展部分)

主题16 地域分异规律

①识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A)

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②识记人文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A)

交通、科技、市场、人口、劳动力、集聚等

③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B)

大气的热量和水分主要来自于地表。海陆分布、地貌形态影响大气的水热状况和运动特征,进而对气候造成影响。

植被直接影响近地面的气候。各种地貌受流水、风等外力的影响,都有气候、水文影响的印记。

水循环受气候制约,水系、流域的特征和分布受气候、地貌影响。

植被对水循环起调节作用。植被受气候、地貌、水文、土壤各种因素制约。

土壤是气候、水文、成土母质和植被综合作用的结果。

④理解由赤道向两级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B)

纬度地带性:以热量为基础,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逐渐降低,从赤道至极地分为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等不同温度带。

成因:地球的球体形状造成地表各地太阳光入射角差异,使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各纬度分布不均所致。

⑤理解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B)

从沿海到内陆地带性:以水分为基础。沿海湿润,越向内陆越干燥。由盛行风向和距海远近造成的,水分随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少。

出现森林—森林草原—草原—半荒漠—荒漠的变化

⑥理解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及其主导因素(B)

垂直地带性:地理环境随高度递变,呈带状分布的特征。

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太阳的直接辐射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降水一般的趋势是随海拔升高而增加,到一定高度以后又出现减少的趋势一般纬度越低、相对高度越高的山地,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越丰富。

纬度越高、相对高度越低的山地,其自然景观垂直变化越简单。

湿润地带的垂直地带性主要表现为森林对温度变化的适应。

成因:高空大气稀薄,含固体微粒少、水汽少、云量少。

链接:雪线:永久冰雪带的下界

气温高、气候干燥,雪线也随之上升,反之雪线降低。

降雪量大,雪线高度降低,反之雪线上升。

⑦理解我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的地理环境的主要差异(B)

链接:

绿洲农业:我国新疆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极少,在有灌溉水源的地区,人

们通过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和抽取地下水灌溉农作物,发展农业。由于光照资源充分,气温日较差大,大量种植喜热的长绒棉和含糖分高的瓜果。

高原牧业:我国青藏高原,地广人稀,地高天寒,植被稀疏,人们实行季节性迁

徙放牧,饲养牦牛、藏绵羊等耐寒牲畜。

高寒农业(河谷农业):我国青藏高原,由于气温低、温差大,无霜期短,人们

在河谷地区种植青稞、马铃薯等耐寒、生长期短的农作物。

⑧根据某区域地理环境某一要素,推测其他要素的特征(C)

例 2018·奉贤·二模

利用整体性原理,简述张家口北部草地变为蔬菜种植区后,气候、植被和土壤等

要素发生的变化

Key: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

从而导致地理环境整体发生变化。张家口北部地区草地变为蔬菜种植区后,因气

候干旱,需要进行灌溉,由于不合理灌溉造成土壤盐碱化,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气候的调节作用减弱,使气候更为干旱,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结合实例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D)

例 2018·静安·二模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红旗河”过程若建成,其来水对塔里木河流域的有利影响。

Key: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红旗河”工程建成后:1、可缓解塔里木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状况;2、有效遏制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3、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4、增加灌溉面积,扩大绿洲

?分析非地带性现象的形成(D)

1、地壳物质

2、海陆分布

3、地形起伏

例:东非高原地势高,气温低,空气对流运动较弱,因而形成热带稀疏草原带

4、局部环流和洋流

5、地壳运动

6、局部水分

主题17 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

①识记光照资源、热量资源的衡量指标(A)

光照:年太阳辐射总量和年日照时数

热量:气温、积温、无霜期

②理解自然资源的基本特征与分类(B)

特征:不均匀性、有限性、综合性

分类:

③理解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影响因素(B)

在山区滥砍滥伐,毁林开荒,加剧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使河流的含沙量增加,造成水库、河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

在平原地区围湖造田,使天然湖泽面积缩小,失去或减弱对径流的调节能力,使洪涝灾害危害加大。

滥垦草场,过度放牧引起草原退化,沙化,使沙尘暴天气大量增加。

修筑高坝、水库和矿山开采都能诱发水库地震和矿山地震。

⑧说明不同自然资源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C)

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影响产业布局

影响产业结构

⑨归纳某一种自然资源的分布特征并分析成因(C)

⑩分析全球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的主要原因以及人类的应对举措(C)

?说明某地区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及其频度和强度等状况,并

主题18 区域开发

①理解区域开发的含义(B)

区域开发:以一定的区域范围为对象,以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协调为原则,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为综合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与空间布局、保护生态环境,而进行的综合协调、统筹规划和建设工作。

②理解区域开发的原则(B)

④结合实例,分析区域开发的条件(C)

例 2018·浦东·一模

试分析如何因地制宜对塔里木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

Key:气候:地处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可利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优势,发展高产、优质的特色农业

水源:灌溉水源少,须发展需水量少(耐寒作物)的节水农业

资源:利用丰富的油气资源,发展油气开采等相关产业

旅游:可利用大漠、水泊、胡杨交织的独特自然景观和人文风情,发展特色旅游业

环保: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土壤沙漠化、盐碱化,保护生态环境。

⑤结合实例,概述区域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提出区域开发与治理的对策(D)

例 2018·杨浦·二模

(1)简述盘锦湿地的形成原因及其作用。

(2)针对盘锦湿地近年来的退化萎缩,提出可以采取的生态措施。

Key:(1)自然成因:盘锦位于辽河入海口,地势低平河网稠密,泥沙淤积严重,水流不畅;夏季降水多,夏涝多发,易积水;临海,浅海水域和滩涂广阔人为成因:开垦水田和修建水库形成的人工湿地。

作用:涵养水源,增加空气湿度;调节河流的径流,减少洪涝灾害;动植物富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减少过度开发,恢复自然湿地;调整作物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田和水域养殖业,增加人工湿地面积;植树造林种草,涵养水源;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强化现有湿地的管理。

主题19 全球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①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B)

发展原则、公平原则、持续原则、和谐原则

②理解循环经济(B)

③说明全球变暖、臭氧洞、荒漠化、环境污染等环境问题的表现,分析成因及其危害(C)

全球变暖与臭氧洞在专题7已提过

下为土地荒漠化与水土流失的比较:

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成因自然原因:气候变干,降水减少

人为原因:滥伐滥垦滥牧,植被

破坏,不合理灌溉自然原因:暴雨、地形起伏大、土质疏松

人为原因:滥垦、滥牧、植被破坏

分布中亚、西亚、北美和我国西北地

区等

降水量大且集中的山地、丘陵地区

危害生态环境恶化,耕地、林地、草

地退化,面积减少使山区成为荒漠,使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淤寒湖泊、水库、河床、加剧洪涝灾害

对策植树造林,保护植被,退耕还林、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修筑

④结合实例,说明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举措(D)

一、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将“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二、通过经济杠杆,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