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_俄狄浦斯_和_麦克白_

_俄狄浦斯_和_麦克白_

_俄狄浦斯_和_麦克白_
_俄狄浦斯_和_麦克白_

总第78期 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版) 1999年第2期Ser ies78Journal of inner Mo ng olia T eachers Colleg e fo r the Natio nalities Issue2. 1999

《俄狄浦斯》和《麦克白》

李艳梅

内容摘要:《俄狄浦斯》和《麦克白》两部悲剧,虽然在产生年代上相距久远,但两剧在悲剧的人物、主题、语言和细节描写上有共同之处。同时又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对命运观念的深刻理解、

悲剧的结构及悲剧精神方面有所不同。

关键词:俄狄浦斯;麦克白;悲剧;命运

《俄狄浦斯》(前431年)是古希腊悲剧成熟与辉煌的标志。它庄严的主题、精心设计的戏剧结构以及震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征服了观众,流传至今。

《麦克白》(1606年首演),莎士比亚四大著名悲剧之一,它的上演虽然距《俄狄浦斯》有二千多年,但细细品味,两剧有许多异曲同工之处。

(一)悲剧人物:英雄的悲歌。

《俄狄浦斯》和《麦克白》两剧都是以英雄人物为主人公,围绕他们命运的发展起伏开展剧情的。

俄狄浦斯生来就是王子,虽历经坷坎,终未改日后称王的命运。由于神示他的命运是杀父娶母,因此俄狄浦斯一出生,就被刺穿双踵,弃于荒野。但善良的老仆不忍无辜的婴儿受难,将他送于临国的牧羊人,几经辗转,他成为临国国王的养子。长大后,偶然得知自己杀父娶母的命运,惊恐之中,俄狄浦斯离家出走,以避开命运的魔爪。他以勇敢和智慧赶走狮身人面的妖兽,为忒拜国(实际上是他真正的祖国)除害,被拥为新王。俄狄浦斯在称王期间兢兢业业治国,不惜一切代价为城邦人民消灾解难,他具有理想君王和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正直而勇敢,聪慧而英明,人们真心希望他幸福,但等待他的结局却是毁灭。

麦克白也是个大人物,未露面已显示了他作为一个战无不胜、英勇无敌的大将军的威风,杀死了“残暴的无数奸恶的天性都集于一身”的麦克唐德,紧接着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另一战场,力克挪威的外侵。他一出场,就加官进爵,风光无限,国王的信任和人民的爱戴集于一身,但这样的英雄最终是耻辱地战死沙场,为他的罪过付出生命的代价。

(二)悲剧主题:命运弄人。

《俄狄浦斯》的主题是:“个人的坚强意志和英雄行为与命运的冲突,善良的英雄在与命运力量悬殊的较量中不可避免的毁灭。”(引自《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俄狄浦斯命中注定要杀父娶母,为摆脱这种恶运,他毅然远离生长的家园,离开他自认为是亲生父母的亲人。但从他逃避开始,就陷入了命运的圈套。在浑然不觉中,他杀父娶母,又与生母生儿育女。俄狄浦斯能够战胜怪兽,治理国邦,在臣民的心中,他是神,伟大而神圣,每当祸事临头,人们就去向他求乞,把消除灾难、重获幸福的希望系于他一身。但在命运的眼中,他是渺小无能、微不足道的一个凡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最终也只能刺瞎双目以示反抗。俄狄浦斯的悲剧是邪恶命运对人的无情捉弄。剧中表达了索福克勒斯相信有命运主宰人类的观点,这个命运是抽象的、无形的,

?

17

?

它是一种凌驾于人类之上的、无法抗拒的神秘力量,也是邪恶的,不合理的。

在《麦克白》一剧中,三个女巫是邪恶命运的化身和代言人,她们对主人公的兴衰成败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女巫一出现,先表明自己神通广大,能主宰凡人的生死运气。她们对凯旋而归的麦克白的闪烁其词的预言也很快应验了,麦克白成了考特爵士,由此激起他称王的野心。他虽然也恐惧不安,但又心存侥幸:“两句话已经证实,这好比是美妙的开场白,接下去就是帝王登场的正戏了,这种神奇的启示不会是凶兆,可是也不像是吉兆……”“要是命运将会使我成为君王,那么也许会替我加上王冠,用不着我自己费力。”“事情要来尽管来吧,到头来最难堪的日子也会对付得过去。”可见麦克白轻信了女巫,把自己的前途交付予命运的安排。终于他走上邪路,弑君篡位,如愿以偿地成为国王。因为女巫也曾预言班柯之子将来也会是英国国王,麦克白对此深感不安,为使王位确保,“以不义开始的事情,必须用罪恶使它巩固。”他相继杀害了曾出生入死、并肩作战的班柯(其子逃脱)和对他的暴行表示不满的大将麦克德夫的妻儿家人(麦克德夫逃跑),一位英雄最终堕落为血腥的杀人犯和暴君。

命运对麦克白的捉弄并没有到此为止,女巫再次出现,用阴森的幻影警示麦克白最悲惨的结局。她们首先提醒他要注意麦克德夫,这正说中麦克白心病,后来又预言“没有一个妇人生下的人可以伤害他”,“他永远不会打败仗,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向邓西嫩高山移动。”这些话语给了麦克白安慰和勇气,鼓舞他去迎战讨伐。但马尔康王子的士兵为迷惑对方,隐匿真实的人数而每人手持树枝,遮避前行,整个勃南山仿佛真的向邓西嫩城堡缓缓逼近,而麦克白最终死在了未足月就被从母腹中剖出的麦克德夫的剑下。女巫的预言又一次被证实,麦克白被人类天性中固有的、可怕的毁灭力量和存在于人类行为中的神秘的超自然因素消毁了。

《俄狄浦斯》表达的“命运主宰人生”的观念,反映出古代人类对自然和自身认识甚少,任何不能解释的现象都以“命运”为注。《麦克白》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剧作,为什么也存在浓重的“命运弄人”的观念呢?

十七世纪的英国,尽管在各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资产阶级还比较软弱。一千二百年来强大的中世纪神学桎梏着人们的思想,在人文主义逐渐形成时,宗教神学的世界观不可能马上从人们头脑中清除干净,也不可能一下子被彻底完全地否定。许多进步人士对宗教都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另外,在科学发展的同时,伪科学也泛滥起来,二者界限一时并不分明,魔术、巫术、占星术、炼丹术等在英国都十分盛行,真正的科学还未独立壮大起来。莎士比亚的悲剧创作正是英国新旧思想观念交替时期人们困惑迷惘状态的真实写照,因此有人说:“《麦克白》的气氛是中世纪和基督的。”

(三)悲剧语言:语义双关,意蕴深远。

两部悲剧的语言都是精心锤炼,并充满了双关语和寓意深远的潜台词。例如俄狄浦斯在第一场逼问先知忒瑞西阿斯说出真相,先知因不忍伤害他而拒绝了:“我不暴露我的痛苦——也是免得暴露你的。”一句话既暗示出真相会使俄狄浦斯陷入困境,也表达了先知对他的深厚爱戴。但俄狄浦斯不解真情,由于他的耿直和迫切希望了解真相以救众生的心境,使他对先知出言不逊,忒瑞西阿斯气愤地反驳他:“你骂我是瞎子,可是我告诉你,你虽然有眼,也看不见你的灾难,看不见你住在哪里,和什么人同居……,你猜想不到那无穷无尽的灾难,它会使你和你自己的身份平等,使你和你自己的儿女成为平辈……”这些听起来颠三倒四的疯话,使俄狄浦斯迷惑不解,但台下的观众能解其中真意。《俄狄浦斯》中还出现一些引人深思的话语,如“急于下判断总是不妥的”、“傲慢产生暴君”等。剧尾以一

?

18?

段饱含哲理的话语结束全剧:“当我们等着瞧那最末的日子的时候,不要说一个凡人是幸福的,在他还没有跨过生命的界限,还没有得到痛苦的解脱之前。”这些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对命运的深刻理解。

莎士比亚是位语言大师,他的剧作中创造性运用了许多新词,极大丰富了英语的词汇。在《麦克白》一剧中,他用词准确,并大量运用比喻和双关的方法,使戏剧耐人寻味。如第五幕第三场中,麦克白独白道:“我已经活得够长久的,我的生命已日就枯萎,像一片凋谢的黄叶;凡是老年人所应享受的尊荣敬爱、服从和朋友成群,我是没希望再得到了,代替这一切的只有低声而深刻的诅咒,口头上的恭维和一些违心的假话。”了了数语,把麦克白内心的悔恨和欲罢不能的绝望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至。又如第五幕的第五场,麦克白已到穷途末路,夫人死讯的传来也不能使他震惊,“不论迟早她总归要死掉。啊,明朝,还有明朝……我们所有的昨天,不过是替傻子们照亮了通往死亡土壤的道路……一切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毫无意义。”这精彩的独白道出了麦克白黯然无望的心境,也暗示着他悲惨的结局。

(四)细节描写上,两剧中出现了用反常现象预示灾难的发生的情景。

《俄狄浦斯》开场描写道:“城邦在血红的波浪里颠簸着,抬不起头来;田间的麦穗枯萎了,牧场上的牛瘟死了。妇人流产了……家园变为一片荒凉,幽暗的冥土里充满了悲叹和哭声。”为此乞援人集合起来,去求助英雄俄狄浦斯王来拯救城邦。

《麦克白》一剧在邓肯王被刺的夜晚,也出现了一些反常现象:暴风大作,烟囟被吹倒,空气中有哀哭的声音,黑暗中凶鸟吵了一夜,连大地都发热、战抖。一个老翁描绘说:“按钟点应该是白天了,但黑夜仍统治一切……一头雄踞在高岩上的猛鹰,却被一只吃田鼠的鸱鸪飞来啄死了,良种骏马野性大发,自相残食……”这些异常可怕现象的发生,预示灾难的降临,也增加了戏剧悲惨不祥的气氛。

通过上述比较可以看出《麦克白》在某些方面继承了古代悲剧创作的优良传统,但同时又有不同和发展。

首先,在人物性格的塑造上,麦克白比俄狄浦斯更复杂、丰满、细腻。俄狄浦斯的性格比较单一,他虽然有些小缺点,如粗暴,轻意怀疑他人,但瑕不掩玉,总体上他始终都是一个大公无私、品德高尚的理想君王。他虽然犯下“杀父”“乱伦”的无可弥补的大错,但一切都是邪恶命运作怪,俄狄浦斯主观上不愿这样并极力去避免,他本人也是受害者。

麦克白的性格是复杂的,并不断发展变化,作家更注重挖掘他内心世界的矛盾心态。他人未出场,通过军曹对战事的描绘,勾勒出他无可匹敌的英雄形象。但由于轻信女巫,野心恶性膨胀,最终筑成大错,由一个伟人变为罪人。作家并没有把他塑造为单纯的恶人,他弑君篡位,罪不可恕,但内心中悔恨、内疚时刻折磨着他,使他害了别人,也并未给自己带来好处。他最终面对死神,坦然地接受惩罚,又恢复了英雄本色,作者细致地展示了麦克白善恶交织的性格特点。

其次,两剧都描写了命运弄人,但对“命运”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却有很大差异。

俄狄浦斯的不幸,完全是命运所为,这表达了索福克斯的宿命论调。俄狄浦斯强烈地反抗命运不公正的安排,但一切都是徒劳的,人类在“命运”面前多么渺小无力。

麦克白的一生虽然也有“命运”的左右,但他的悲剧除客观因素作祟,主观上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想获得更高的荣誉和更大的权力的欲望是可以理解的,但手段极端,令人发指。麦克白并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阴谋家、刽子手,每一次堕落,都伴随更大的痛楚和悔恨。莎士比亚不仅表现出麦克白性格中的善与恶,同时通过剧情的发展,揭示出善与

?

19

?

恶对立统一于麦克白的性格中,不断斗争、转化,推动麦克白命运的进展。麦克白有名垂史册的可能,但却走向相反道路,这说明有益的东西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变成有害的东西,美德可以变成罪恶。可见,作者并没有把麦克白的不幸单纯归结为命运作怪,而是辩证地分析了他的悲剧根源。

第三,两者悲剧的结构特点不同。

《俄狄浦斯》以追察杀害老王的凶手为明线索,以揭示俄狄浦斯的身世为暗线索,两条线索平行发展,结局时汇合到一处,使全剧达到高潮,并通过倒叙、回顾手法,使复杂曲折的剧情,集中快速的发展,它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创作技巧。

《麦克白》一剧和莎翁其它善于使用多线索、大框架的作品不同,它是最短的一出悲剧,结构比较简单,主要情节以麦克白一步步毁灭,按照时间的推移,清晰的发展完整地展示一个人如何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引诱,被人性中难以察觉的邪念所吞没,弃善从恶,陷入惩罚的过程。作者显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结构的设制上,而更注重人物心理深度的探讨。

第四,两剧的悲剧精神及产生的效果有所不同。

“悲剧精神是艺术家通过艺术体现出来的面对命运、邪恶或某种社会必然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它是悲剧艺术的核心与灵魂。”(引自《悲剧艺术论》)

对于悲剧产生的效果和社会功用,古希腊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曾精僻的阐述过:“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为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借以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或净化。”

《俄狄浦斯》一剧表现的是一种虽败犹荣的气概,不明真相时,俄狄浦斯心底无私,光明磊落;真相大白时,他无愧于心,自刺双目,流浪他乡。他以如此悲壮的义举,表达他对命运的极大蔑视和永不屈服的精神。他的悲剧引人同情,令人“恐惧”,这种恐惧的心情是观众内心产生的,担心灾难会随时随地降临到自己的身上,既然伟大的英雄都难逃厄运,那普通的芸芸众生更在命运面前束手无策了。但剧中的主人公始终未表示恐惧之心,他对自己的不幸先是浑然不觉,即使灾难降临,他依然保持了大无畏的英雄本色。《俄狄浦斯》一剧是悲壮的,催人激愤的。

战场上的麦克白是无可挑剔的,足以和古希腊英雄阿喀琉斯相媲美,但作为国王,他无法与俄狄浦斯相提并论。当他取得了成就,坦途助长了他的野心,健康的天性逐步受到扭曲,心灵为种种不良的欲念充斥,终于他践踏了可贵的道德情操,一颗巨星陨落了。他的死一方面使观众感到正义得到伸张,产生“恶人受惩”的悲剧快感;另一方面由于他“善”意未泯,自身也很痛苦无奈,人们又对他产生怜悯和惋惜之情。《麦克白》一剧气氛阴森可怖,引人“恐惧”,这种“恐惧”主要来源于主人公本身,而非观众。麦克白对自己的罪行非常清楚,害怕受到惩罚,加上自责、悔恨、无可奈何等种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不时产生幻觉,看到血迹斑斑、蓬头垢面的鬼魂,这些加重他内心的惊恐,也不断警戒世人要言行谨慎,不要一念之差,终身悔恨。

《俄狄浦斯》和《麦克白》这两部古老的剧目,在今天的舞台上仍重复上演着。主人公在他们生命轨迹的演绎中,是是非非,给后人以无限的启迪。

参考文献

〔1〕《索福克勒斯:悲剧二种》,人民文学出版社。

〔2〕张泗洋、徐斌、张晓阳著《莎士比亚引论》,中国戏剧出版社。

〔3〕张辰、石兰著《悲剧艺术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

〔4〕赵澧著《莎士比亚传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师院中文系)

〔责任编辑 席永杰〕

?

20?

麦克白——野心的悲剧

野心的悲剧 诗人的眼睛在狂怒中容得下辽阔的大地、深邃的苍穹;想象会获得未知的形象,诗人的笔则授之以定形,赋虚幻以显赫的地位和姓名。 ——《仲夏夜之梦》第五幕第一场《麦克白》、《李尔王》、《奥赛罗》以及《哈姆雷特》是公认的莎士比亚最主要的四部悲剧。而《麦克白》,它所表现出来的高超的幻想和剧情之激昂强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道德的人在道德的社会中的所作所为。 英国的赫兹利特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人物》一书中提到“麦克白成为暴君不过是受环境的影响”,他是被适宜的机运、妻子和女巫的唆弄推上犯罪道路的,他的悲剧在于他犯罪的同时内心里还有怜悯心。 麦克白其实是一个软弱的人。他思想上迷离恍惚,六神无主,然而他的行动却突如其来而且异常凶狠,因为他对自己的果断缺乏信心。他的力量处置焦虑不安和内心的慌乱。而麦克白夫人与麦克白则正好相反,她那百折不挠的毅力和男性般的坚强性格,是她战胜丈夫那迟疑不定的良心的保证。为了立即获得时刻诱惑者他们的荣华富贵,她执拗地急于抓住一切机会,而且毫不动摇、毫不退缩地一直把事情干到底。麦克白夫人,其实就是一个女中奸雄。她那无坚不摧的决心对麦克白产生了强烈的作用。 麦克白夫人在街道麦克白的信后说:“我为你的天性忧虑: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使你不敢采取最近的捷径;你希望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你不是没有野心,可是你却缺少和那种野心相联属的奸恶;你希望用正直的手段,达到你的崇高的企图,一方面不愿玩弄机诈,一方面却要做非分的攫夺;你没有事后的追悔,却有太多事前的顾忌,赶快快回来吧,让我把我的精神倾注在你的耳中;命运和玄奇的力量分明已经准备把黄金的宝冠罩在你的头上,让我用舌尖的勇气,把那阻止你得到那顶王冠的一切障碍驱扫一空吧。”麦克白夫人用激将法把麦克白的懦弱赶跑,怂恿丈夫举起匕首,杀死国王;用她那跃跃欲试的野心鞭策着麦克白,并亲自实现了自己凶险的计划。 麦克白夫人在整部剧中就是野心的代表。她的主要特点不是心肠狠毒,而是铁石心肠般的顽强性格,这使她绝不会因为女人的软弱和怜悯心而放弃一经决定的罪恶企图。她的错误在于利欲熏心,过于想光大门楣,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忽视了人类共有的同情心和正义感。阻止麦克白夫人亲手杀死邓肯国王的知识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因为睡着的国王长得很像她的父亲。 然而无论良知和野心、“人性”和“魔性”怎么较量,最终泥足深陷的人仍旧在内心的煎熬中死去。麦克白夫人在梦游中反复搓洗双手,但她手上无形的鲜血是再也洗不掉了。当罪恶真的铸就以后,麦克白夫人的内心深处良知在苏醒。他彻夜难眠,总是秉烛夜游。她牺牲了自己女性的身份,放弃“灵魂不朽”为代价却并没有换来重用,而是等来了背叛。麦克白尝到了犯罪的快感,踏上了不归路,而她只能停留在过去的罪行上,独自一人承担罪恶感。 麦克白夫人最后在梦游中被倒下的蜡烛火烧死了。 《麦克白》是一部野心的悲剧。像麦克白这样杰出的人也要被王位引诱,活生生地让野心与恶德压倒良心与美德,犯罪后堕落成暴君。这是一部描写野心的萌发、实现以及自毁全过程的悲剧。

最新浅谈《俄狄浦斯王》中的人物形象演示教学

浅谈《俄狄浦斯王》中俄狄浦斯的人物形象 【摘要】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分别是古希腊时期的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而埃斯库罗斯的《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和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则被称为“三大悲剧”。索福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被公认为希腊悲剧的典范,该剧本描述了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谕所示的命运,而这逃避本身恰恰在实践着神谕,赞颂人的不屈不挠的积极斗争精神。这对于我们理解古希腊悲剧以及古希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索福克勒斯,《俄底浦斯王》,俄狄浦斯,古希腊悲剧,人物形象 1.引言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发轫于酒神颂歌,“悲剧”一词在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俄底浦斯王》属于古希腊悲剧类型上“命运悲剧”,在剧作中宣扬民主精神,反对政治,同时讴歌人的伟大,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底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悲剧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2.杰出悲剧中的英雄人物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可勒斯同名杰出悲剧的英雄人物。他道德高尚、聪明机智、处事公正,虽然他还没有出生就被打上“弒父娶母”的原罪印记,但是他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 2.1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王是人力的代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恶运后,对于这个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从逃避、抗争到坦然承受,力图避免犯下这可怕的罪过。很可悲,他始终没有逃出命运的摆布,抗争归于失败,但是在俄底浦斯同命运的关系上,却体现了他积极的思想。 2.2正直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在剧中的正面主人公,作为一名开明君主,以民主和法制治国,关心人民疾苦,处事公正,执法如山。在忒拜发生瘟疫之时,他亲自走出王宫,倾听乞援人,为了拯救城邦他坐立不安。得到神示后,发现矛盾越来越集中到自己身上时,他为了拯救民众,又残酷地惩罚自己,并自我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的照亮了人生阴暗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因此,在俄狄浦斯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色彩在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敢于承担责任,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3.悲剧人生与命运 面对命运,俄狄浦斯越是真诚地避免犯罪,却越使自己陷入罪恶之中;而且他越是为人民排忧解难,却越使自己临近毁灭。悲剧对命运问题的处理,表现了雅典正直的公民对已经显露衰颓趋向的城邦政治的惶惑心理。悲剧对命运的谴责,实际上是表现了对越来横行无忌的社会邪恶势力的抨击,这种势力是社会美的摧残者。索福克勒斯处理的主题是伟大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

哈姆雷特教案

《哈姆莱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识记莎士比亚及其剧作的有关知识。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归纳哈姆 莱特的性格特点。 2.过程与方法:把握紧张、激烈的情节,分析人物性格。讨论、总结品读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吸收人文主义思想中的精华。 教学重点: 1.把握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初步分析人物性格的某些侧面,正确认识哈姆莱特复仇的意义,了解《哈姆莱特》的艺术价值。 2.体味“比剑”中主要人物间的复杂关系是如何推动情节发展的。 教学难点:哈姆莱特复杂的性格特点。 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以问题引入法带动学生以小组活动的方式展开讨论,学生总结, 教师点拨。以查找法搜索有效而经典的台词,用语言评析法深入分析人物语言,多角度、多层 面分析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PPT课件、《哈姆雷特》视屏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西方,每家都必备两本书,一本是《圣经》,另一本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莎士比亚全集》),对,一个是宗教的神,一个是艺术的神。而这个艺术之神的创造者,马克思称其为“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同时代人本·琼生称誉他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他是谁?莎士比亚! 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近作者莎士比亚! 二、走近莎士比亚【参见《语文》(必修4)第96页《莎士比亚戏剧》】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戏剧家、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 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1564年出生于一个富商家庭。他曾经在“文法学校”读书,后因父亲 破产,中途辍学。21岁时到伦敦剧院工作,很快就登台演戏,并开始创作剧本和诗歌。他创作 的大部分是诗剧,主要作品有: 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无事生非》 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此外还有悲喜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历史剧:《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六世》《理查二世》《理查三世》《约翰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奥》:威尼斯大将奥赛罗与元老之女苔丝狄蒙娜倾心相爱,冲破家庭阻力结为夫妻并一同出征。旗官伊 交加,拔剑自刎。 《李》:不列颠王李尔将国土全分给了花言巧语的两个大女儿,而将秉性耿直的小女儿远嫁法国。最终遭 《麦》 惚。其妻也发狂自杀而死。最后王子率兵讨伐,麦克白兵败而死。 文学的长流里,莎士比亚是一个永恒。不例外地,他的戏剧创作也经历了从浪漫到现实, 从喜剧到悲剧的过程;卓异的是,在这个流程中,他篇篇锦绣,字字珠玑。《罗密欧与朱丽叶》 坚贞的爱情,《威尼斯商人》的可气,还有麦克白密室中的煎熬,李尔王旷野中的呼唤,奥赛罗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_麦克白_悲剧性分析

摘要:麦克白悲剧结局是由他自己的野心和权欲导致的,麦克白心中的野心与女巫的预言不谋而合,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欲望,麦克白的悲剧是性格悲剧而不是命运悲剧。 关键词:性格悲剧;命运悲剧;麦克白;女巫;预言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篇幅最短的一部,戏剧动作发展最迅速的一部,与《哈姆雷特》的行动迟缓形成鲜明对比。这是一个用谋杀国王的手段来篡夺王位的故事。在这部悲剧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悲剧主人公麦克白并不是一个天生的恶人,而是一个正直慷慨、英勇善战的英雄。是什么力量扭曲和毒化了他的灵魂? 英国19世纪文学批评家赫士列特认为,在《麦克白》中,“超自然势力不可抗拒的压力以双倍的力量激荡着人类感情的浪潮。麦克白自己被命运的狂力所驱策,像一只船在风暴中飘荡。”[1]由此看来,女巫是操纵了麦克白行动的命运女神,三个女巫正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命运三女神,而麦克白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并最终落到毁灭的下场,则完全被看成是受了女巫的捉弄的结果。这种说法显然是与莎士比亚的意图格格不入的。剧本中没有任何迹象表明,麦克白是在女巫的胁迫下才采取行动的。 一、女巫的第一次预言 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军功赫赫的大将,是国王邓肯的表弟,深受国王的宠爱和赞赏。苏格兰国内发生了叛乱,麦克白和班柯将军一起,经过激战,打败了叛军。在班师回朝的途中,碰到了三个神秘的女巫,女巫预言麦克白将成为考特爵士和苏格兰国王,也预言班柯的子孙将来也当上苏格兰国王,这是女巫的第一次预言。让人迷惑不解的是,这时候,国王邓肯的使者来迎接麦克白,并称麦克白为考特爵士,原来国王将叛变的考特爵士的封号和领地转封给了麦克白,女巫的预言应验了一半,这就勾起了麦克白更大的野心。于是麦克白就给家中的妻子写了一封信,把女巫的预言告诉了妻子。而麦克白夫人在得知这些预言的时候,脑子里顿时生满邪恶的念头,她决心鼓动麦克白夺取王位。麦克白回到朝廷以后,国王邓肯立长子马尔康为太子,这引起了麦克白的不满,在麦克白夫人的一再鼓动下,麦克白亲手杀死了在自己城堡作客的国王,并制造假像嫁祸于国王的两个侍卫。如女巫所预言:麦克白终于当上了国王。然而麦克白并没有忘记女巫还曾预言:苏格兰大将班柯虽然不能为王,但他的子孙将要当上苏格兰的国王。于是,麦克白夫妇决心要把班柯和他的儿子一块儿弄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布置了一个盛大的晚宴,把所有重要的大臣都请来,当中,特别隆重地邀请了班柯父子。但麦克白却暗地里安排刺客杀死了前来赴宴的班柯。所幸的是,班柯的儿子在混战的时候逃跑了。 事实上,女巫的第一次预言尽管对麦克白产生了巨大的诱惑,但是,根本原因还在于潜伏在麦克白心中的权势欲立刻与女巫的预言产生了共鸣。这一点,可以通过麦克白和班柯对预言的截然不同的反应得到证实。班柯虽然也有对权势的渴望,但却心地坦荡,因而他对女巫的预言一听了之,毫不动心。可是,麦克白一听到女巫的预言就惊恐不已,立即产生了邪恶的念头。显然,女巫的预言只是向麦克白表明了未来的可能情况,而抵制诱惑还是屈从诱惑则完全取决于麦克白本人。更何况,女巫只是向他宣布了可能发生的事情,将他尊称为考特爵士和未来的君王,然而只字未提实现这些预言所必须采取的行动。由此可以断言,通过谋杀去实现这番预言完全是麦克白自己的想法。 二、女巫的第二次预言 麦克白虽然派刺客暗杀了班柯,但是班柯的儿子却逃脱了,麦克白的心病仍然没有消除,更可怕的是,在那个晚上的宴会上,班柯的鬼魂屡屡出现,鲜血淋漓地坐在麦克白应该坐的位子上,麦克白被吓得魂不附体,对鬼魂否认自己与谋杀有关,班柯的鬼魂除了麦克白之外,众人都看不见,因此麦克白的这一番辩白反而引起大臣们的怀疑。此后国内流言四起,麦克白终日生活在可怕的幻觉之中,心力交瘁。登上了王位的麦克白并没有得到一点欢乐,却时时在担忧王位的丢失。于是,麦克白又去找三个女巫,在荒野里的一个山洞里终于找到了那三个女巫,这三个女巫又神秘地发出三个预言:一,要他留心大臣麦克德夫,二,没有一个妇人所生的人可以伤害他。三,麦克白永远不会被人打败,除非有一天勃南的树林会冲着他向邓西嫩方向移动。得知这三个预言后,麦克白还没来得及下手,大臣麦克德夫已经逃往英格兰,麦克白便派刺客杀死了他的妻子和儿子。如果说麦克白第一次遇见女巫纯属偶然的话,那么,在谋杀了邓肯和班柯之后,他再度去和女巫见面时,情况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不是女巫来找他,而是他自己主动找上门去。麦克白在这次和女巫会见之后,立即就去屠杀了麦克德夫的妻儿。而我们知道,在女巫与他的第二次会面时并没有对这个暴行有任何暗示。 麦克德夫怀着深深的仇恨,与避居国外的王子马尔康带领一万英格兰将士打回了苏格兰。这时,麦克白因为不得人心,已经众叛亲离。但他仍然把希望全寄托在女巫的预言上。麦克白把自己的王宫搬到了地势险要的邓西嫩高山上的城堡。麦克白为了保住自己的王位,准备凭借地理上的优势与对方决一死战。麦克德夫和马尔康王子率领的军队已经打回了苏格兰,在勃南森林附近,为了隐蔽实力,马尔康王子让每 命运悲剧还是性格悲剧 —— —《麦克白》悲剧性分析 杨振喜 (北华大学文学院) 84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f13806095.html, 《窦娥冤》《哈姆莱特》跨文化比较解读 作者:袁国超 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9年第02期 中国元代作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都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悲剧名作。同为古典悲剧,两剧却在内容、主题、人物、冲突和语言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差异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中西文化的不同無疑是两剧文本各要素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本文拟在对两剧文本各重要要素比较的基础上,探究造成它们产生差异的各种文化原因。 一、文本重要要素比较 1.内容、主题比较 《窦娥冤》:中国传统文化与蒙元异质文化的冲突 关汉卿通过《窦娥冤》艺术地再现元代的社会生活、理性地审视元代的社会现状时,其立足点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元代异族文化的入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创,儒家文化的断层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1]《窦娥冤》就诞生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作品广泛深入地反映了元代黑暗的社会现实,形象再现了人民群众恶劣的生存环境。故事一开始就给人沉重的压抑感。生活陷入绝境的穷书生窦天章,因还不起高利贷,只好卖七岁女儿做童养媳抵债,骨肉分离的人间惨剧让人揪心。而后,随着窦娥凄苦命运一步步升级,悲剧氛围越来越浓重,元代社会浓得化不开的黑暗弥漫在读者周围:弱肉强食、豺狼横行,是非颠倒、观念错位,法制弛坏、社会混乱,吏治腐败、贪酷成风,道德沦丧、人心不古……而这一切都是野蛮、落后的蒙元游牧文化暂时战胜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恶果。窦娥守节尽孝,恪守传统的伦理道德,却被社会残酷碾压、抛弃。从窦娥的遭遇中,不难看出,在这个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儒家文化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伦理规范正渐行渐远,儒家文化的统治地位摇摇欲坠。关汉卿试图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武器,与元初野蛮落后的异质文化战斗,以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为标尺,来整合混乱的意识形态。所以,《窦娥冤》实际上是以关汉卿为代表的坚守中国传统文化阵地的元代知识分子的一次壮烈的文化突围。 《哈姆莱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与封建腐恶势力的冲突 《哈姆莱特》诞生于17世纪初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人文主义时代精神的艺术结晶。哈姆莱特具有他所处时代最优秀、最进步的思想特征:出身于高贵的丹麦王室,却不养尊处优,远赴德国接受人文主义教育;身处社会的最高层,却不高高在上;置身腐恶的社会现实,却出污泥而不染,热爱生活,朝气蓬勃。克劳狄斯统治下的丹麦则是一个混乱颠倒的世界。从国王到大小官吏,自私自利,生活腐化,丧失原则。整个社会邪恶气焰嚣张,正义销声匿迹,人性

从伦理学角度论麦克白及夫人的悲剧

摘要 传统上分析麦克白与麦克白夫人都是从人性恶的视角出发,他们被视为凶恶,残酷,弑君的恶人。本论文试图从伦理批评的角度找出麦克白和麦克白夫人悲剧的原因,以将处于伦理困境的悲剧英雄更生动的展示出来。长久以来,麦克白夫人都是是作为诱导唆使其丈夫走向堕落的因素出现,被人视为文中的第四位女巫,而本文则从其女性的心理角度来对麦克白夫人进行剖析,以揭示这个女性形象的深层情感及悲剧命运。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麦克白夫人、伦理困境、悲剧

ABSTRACT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are traditionally analyzed in the perspective of human evil and they are regarded as cruel, ferocious and regicidal couple. This paper is trying to find the root cause of the tragedy of Macbeth and Lady Macbeth, from the ethics point of view. So a more vividly picture of the tragic heroes in the ethics dilemma can be depicted. For a long time, Lady Macbeth are as a guide put her husband to degenerate elements, be regarded as the fourth point, and the women from the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to reveal it to the women's deepest feeling and the tragic fate. KEY WORDS: Shakespeare, Macbeth, Lady Macbeth, ethical dilemma, tragedy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1]。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 [1]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年。本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三日《语丝》周刊第十五期。

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

哈姆雷特与夜宴比较

比较莎剧《哈姆莱特》与现代影片《夜宴》的异同 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他的创作广泛地反映了当时英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和习惯,可以当作这个时代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来读。他的戏剧在欧洲戏剧发展史或文学发展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很值得我们去总结和批判地借鉴。威廉·莎士比亚是个多产的作家、戏剧家和诗人,他的创作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1590-1600)主要创作有喜剧十部和历史剧九部,还有三部悲剧;第二时期是他创作的最辉煌的时期,一般称为悲剧时期,共创作有《哈姆莱特》等悲剧七部和喜剧四部;第三时期可称为传奇剧时期,主要创作有传奇剧三部和历史剧一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在第二时期创作的悲剧《哈姆莱特》和现代影片《夜宴》(编剧:盛和煜邱刚建,导演:冯小刚)在故事情节、艺术创作风格及创作内容等方面的异同: 一、剧情(Plot)的异同之处 代表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最高成就的悲剧《哈姆莱特》(Hamlet)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莱特为父复仇的故事。其情节是这样的: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接受人文主义教育。因父王突然死去,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不久,母后又同新王---他的叔父结婚,使他更加难堪。新王声言老王是在花园里被毒蛇咬死的,王子正在疑惑时,老王的鬼魂向他显现,告诉他“毒蛇”就是新王,并嘱咐他为父报仇。哈姆莱特认为他这复仇不只是他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的问题。他说自己有重整乾坤、力挽狂澜的责任。他考虑问题的各个方面,既怕泄露心事,又怕鬼魂是假的,还怕落入坏人的圈套,心烦意乱,忧郁不欢,只好装疯卖傻。同时,他叔父也怀疑他得知隐秘,派人到处探察他的行动和心事。甚至利用他的两个老同学和他的情人去探察他。他趁戏班子进宫演出的机会,改编一出阴谋杀兄的旧戏文《贡札古之死》叫戏班子演出,来试探叔父。戏未演完,叔父做贼心虚,坐立不住,仓皇退席。这样,更证明叔父的罪行属实。叔父觉得事情不妙,隐私可能已被发觉。宫内大臣波洛涅斯献计,让母后叫王子到私房谈话,自己躲在帷幕后边偷听;王子发现幕后有人,以为是叔父,便一剑把他刺死。从此,奸王便用借刀杀人法,派他去英国,并让监视他去的两个同学带去密信一封。要英王在王子上岸时就杀掉他;但被哈姆莱特察觉,半路上调换了密信,反而叫英王杀掉两个密使;他自己却跳上海盗船,脱险回来。回来后知道情人奥菲莉娅因父死、爱人远离而发疯落水溺死。奸王利用波洛涅斯的儿子雷欧提斯为父复仇的机会,密谋在比剑中用毒剑、毒酒来置哈姆莱特于死地。结果,哈、雷二人都中了毒剑,王后饮了毒酒,奸王也被刺死。王子临死遗嘱好友霍拉旭传播他的心愿。 《夜宴》“Dinner Banquet”的情节是这样的:也是皇帝杀死了太子的父亲后登上皇位,并将太子发配边疆(也即先帝驾崩,太子巡游在外。皇叔篡位并自封厉帝,执掌朝政)。身为当朝太子后母却又是与太子自小青梅竹马的婉后迫于无奈,委身历帝,并希冀以此保太子周全。但是,刚刚得知父皇驾崩消息的太子,却在其竹海的伎馆遭遇了一场生死之战。历帝在诛杀太子的同时也在先皇的宫廷开始了排除异己确立皇权的屠杀。婉后为求自保,在这场政治争夺中成为了厉帝的帮凶,同时对权利的企及也在她心底日益萌生。与此同时被迫臣服于厉帝却持有异心的还有太守殷太常。殷太常之子殷隽乃是当朝武将,其女儿青女更是早已许婚太子。大势所趋之下,识时务的殷太常开始阻止青女与太子的交往,并极力想在新的王朝确立自己的地位。谁料青女痴情于太子,并梦见太子回朝。当太子无鸾出现在婉后面前,婉后抱住少年时的情人,仿若生死两别。但是无鸾的一声“母后”将她残酷的推开。她已不再是无鸾少年时习武的陪伴者,也不再是太子的后母,她将成为新的皇后,成就新的皇权,并以她昔日的身份和荣耀,助篡位者猖。于是,这本该灭绝的王朝开始了一场新的混战……影片的最高潮发生在一场晚宴上,皇帝、皇后、大臣、将军和太子钩心斗角,各怀诡计,上演一场鸿门宴,母后将公主和皇帝杀害,并与大臣之子和太子做最后的决斗。太子复仇,反被

简析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简析《麦克白》中人物的悲剧性 【摘要】:《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剧中的麦克白是一个谋权篡位的人,他的堕落是人性弱点促成他的悲剧;他的毁灭死亡给人们以深思。而对麦克白夫人的描写更加深了麦克白的悲剧性结局。莎士比亚塑造的这一悲剧性人物是对刻画人物、探索人类灵魂黑暗面而获得的一大成功。 【关键词】:莎士比亚、麦克白、人物悲剧性 【《麦克白》作者简介】:莎士比亚(1564—1616),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主要代表作家,“英国戏剧之父”。出生于商人家庭,少年时就读于当地文法学校,爱好戏剧、诗歌。后因家道中落而辍学,20岁赴伦敦谋生。在剧院打过杂差、当过马夫。1590年,他成为雇用演员,开始舞台和戏剧创作生涯。后成为剧团股东,巡回演出。其间结识了一些青年贵族和大学生,受到古代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1590-1612年间,莎士比亚创作成就辉煌,共作戏剧37部,叙事长诗两部、十四行诗一卷(154首)。1608年左右,获世袭绅士身份,荣归故里,直至终年。莎士比亚全部作品的基本思想是人文主义或称人道主义。其最高成就在于戏剧,按内容可分为历史剧、悲剧、喜剧三大类。 《麦克白》中野心家麦克白将军从战场上立功凯旋,由于野心的驱使和妻子的怂恿,利用国王邓肯到自己家中做客的机会,弑君而自立,最后,这个血腥的篡位者被邓肯的儿子和贵族麦克德夫所战败而死去。他的妻子也因精神分裂而死。莎士比亚通过对曾经屡建奇勋的英雄麦克白变成一个残忍暴君的过程的描述,批判了野心对良知的侵蚀作用。由于女巫的蛊惑和夫人的影响,不乏善良本性的麦克白想干一番大事业的雄心蜕变成野心,而野心实现又导致了一连串新的犯罪,结果是倒行逆施,必然死亡。在迷信、罪恶、恐怖的氛围里,作者不时让他笔下的罪人深思、反省、剖析内心,麦克白夫妇弑君前后的心理变化显得层次分明,这就更加增大了悲剧的深度。 一、人物自身的悲剧性 (一)麦克白 主人公麦克白是一位英勇的苏格兰军中大将,他性格中最令人生畏的是他强烈的权利欲、野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残害他人之后难以控制的罪恶感。这两方面构成了麦克白采取行动的心理基础,也决定了他最终悲剧的结局。 麦克白像浮士德博士那样恶魔般的追求自己渴望的事物,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但麦克白又不能像爱德蒙和伊阿古那样的恶人可以坦然接受自己犯下的种种罪行。第一幕第二场通过军曹和洛斯爵士对麦克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场面的描述,首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位平定叛乱、抵御外侵、杀死叛徒的勇敢的将军形象。然而麦克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他的野心。 从第一幕第三场开始,伴随着三位女巫的预言,“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葛莱密斯爵士!/万福,麦克白!祝福你,考特爵士!/万福,麦克白,未来的君王!”麦克白的野心开始萌芽,并随着女巫前两个预言的实现而迅速膨胀。当邓肯王宣布立长子马尔康为储君,册封为肯勃兰亲王时,麦克白的内心反映是:“肯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2

浅析《俄狄浦斯王》的悲剧原因和语言特色 2010级汉语言文学(1)班章文瑶学号:1005019059 摘要:《俄狄浦斯王》是文坛史上一颗璀璨的“悲剧之星”。本文将研究《俄狄浦斯王》,并结合作品中主人公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从“人物命运”、“悲剧意义”和“语言特色”这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阐释俄狄浦斯人生悲剧的形成原因以及这部悲剧作品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俄狄浦斯王、格里高尔、命运、性格、悲剧性 悲剧是以悲惨的结局,来揭示生活中的罪恶,用鲁迅的话说,“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从而激起观众的悲愤及崇敬,达到提高思想情操的目的”(((。在古希腊传统悲剧中,命运的超现实性、神秘性和必然性,更有着令人生畏的力量,以至于人们常常会从中得出人生是命中注定的结论。的确,古希腊悲剧在诞生时,就与命运结下了不解之缘。索福克勒斯认为,命运观念是与人类天才之歌颂交织起来的,人是在生活派给他的范围中一切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之创造者与建树者,他对命运是信而存疑,因而他创造了一位命运悲剧下的英雄式人物——俄狄浦斯。接下来,将阐述悲剧的形成原因并分析这部作品独特的语言魅力。 一、无法逃脱的命运成就了俄狄浦斯的“英雄式” 1、“神”们的态度是造成俄狄浦斯命运悲剧的原因之一。正因为阿波罗神曾经预言拉伊俄斯会死在他儿子手里,拉伊俄斯才会将儿子俄狄浦斯仍在喀泰戎山上;当俄狄浦斯成人后,听说自己不是波吕玻斯的亲生子而去求阿波罗神谕时,阿波罗只告诉他命中注定会杀父娶母。俄狄浦斯很害怕,于是出走,并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悲剧。阿波罗神明知道事情发展的走向,却没有给予俄狄浦斯明示;16年后,忒拜城爆发瘟疫,克瑞翁去求神谕,阿波罗答,只有驱逐杀害先王的凶手,忒拜城才能脱离灾难。就这样,俄狄浦斯自始至终都未停止过对命运的反抗——他离家出走,他凭自己的聪明才干登上王位,达到了生命巅峰,却又与此同时一步步走向命运给他设定的圈套。从这可以看出,俄狄浦斯的人生无疑是一个悲剧。 2、英雄的人格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人生的原因之二。他是英雄,却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雄”。由于命运的坎坷,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虽然,英雄形象是突出形象:不屈、勇敢、聪慧。但他内在的性格也很明显:焦躁、忧虑、胆怯、恐惧。因此一个非脸谱化的人物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让我们明白,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样的英雄更加真实可信,更能引发观众对于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怜悯”。他勇敢,却也莽撞——在三岔路口,与老人发生冲突,并失手将他杀死,为自己的悲剧命运埋下了第一个伏笔;他聪明——在忒拜城外,他猜中了斯芬克司之谜,并由此得到城邦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娶了先王的妻子,继承了王位,也第二次印证了自己不幸的命运;他智慧并且雄才大略——做国王16年来,城邦安定,百姓安居乐业,如果不是那场注定出现的瘟疫,他将是一个完美的君主;他充满了责任心和道德感——在终于得知自己身世之谜,一切真相大白的时候,他用已经自缢身亡的王妃所用之胸针,刺瞎了自己的双眼,因为他无颜在自己犯下如此错后在黄泉之下面对父母。 3、“不知者亦有罪”这是俄狄浦斯的悲剧原因之三。俄狄浦斯在得知自己在不知不觉间已经走上被诅咒的命运的轨迹的时候,他抱着既是自己母亲又是自己妻子的尸体,刺瞎了自己的双眼然后悲叹:“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苦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这算是对他自己被诅咒的命运的控诉,他一生光明磊落、正直贤明,却因为被诅咒的命运,令他做下最为人所不齿的行为,亲手杀死了自己的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并生育了四个儿女。对于这一切,他一直是要逃避的,只是无从逃脱,而且也无力挽回或者补救什么,这让他感觉自己甚至连自杀的资格都没有,因为他无颜面对已逝的父母,唯一能做的只有刺瞎自己的双眼、流放自己来洗涤自己所犯下的罪恶。俄狄浦斯本身是没有罪的,他也不想“弑父娶母”,但是命运却让

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阅读练习题(教案) 一.填空题 1.落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历史剧《亨利四世》、《理查三世》等,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悲剧有“四大悲剧”:《哈姆莱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2.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3.《哈姆雷特》取材于12世纪的一部丹麦史,作者把这个只是单纯为父复仇的故事,改写成一部深刻反映时代面貌、具有强烈反封建意识的悲剧。该剧有三条复仇情节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以哈姆雷特为父复仇为主线,因而本剧又名《王子复仇记》。在复仇情节之外,剧中写了哈姆雷特和奥菲莉亚之间的不幸爱情;哈姆雷特与霍拉旭之间真诚的友谊及罗森格兰兹、吉尔登斯吞对哈姆雷特友谊的背叛;御前大臣波洛涅斯一家父子兄妹之间的关系。 4、哈姆雷特提出了一个哲学的基本命题,也是本剧最为大家熟知的名言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5.哈姆雷特最终与雷欧提斯比剑中毒后,和弑君夺位的野心家克劳狄斯同归于尽,王后则误饮毒酒而死。 二.判断题 1.“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是对男女平等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肯定。(错) 2.克劳狄斯对王子的疯病充满怀疑,于是派出哈姆雷特曾经的朋友去打探虚实,但哈姆雷特从未当他们是朋友,当面拆穿了他们的谎言。(错) 3.看了《捕鼠机》后,克劳狄斯煞有介事地跪地忏悔,哈姆雷特从他背后经过却犹豫不决,错过了最好的复仇机会,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局面。(对) 4.剧本最后写到哈姆雷特潜回王宫,路经墓地时,听见两个掘坟人的对话,从这段对话可以反衬出贵族的道貌岸然。(对) 5.当看到掘坟人扔出一个骷髅, 哈姆雷特想:不论他或她生前是富贵或贫穷,是好人还是坏蛋,死后只好给人们当木头一样抛着玩.说明他已看破红尘,看透了生命的无常。(对)6.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是出于父仇子报的封建观念,而不是出于铲除邪恶,重整乾坤的目的。(错) 三.选择题 1.下列有关《哈姆雷特》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哈姆雷特》讲述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报仇,杀死叔父,并最终在宫廷决战中中毒剑身亡的故事。 B.哈姆雷特为报父仇而故意装疯,疏远了心上人奥菲利亚,后来又误杀了奥菲利亚的哥哥,以致痛苦中的奥菲利亚溺水而亡。 C.《哈姆雷特》全剧共五幕二十场。最后一场全剧达到高潮:哈姆雷特中了剑毒并用毒剑刺中了篡位的叔父,王后也误饮毒酒身亡。 D.哈姆雷特的悲剧不是单纯的复仇悲剧,而是一个被莎士比亚深化了的性格悲剧。而哈姆雷特则是一个处于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形象。 、下面是对剧本《哈姆雷特》情节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哈姆雷特为报父仇,为了“重整乾坤”,同以克老迪斯为代表的宫廷集团展开一系列斗争。 B、哈姆雷特面对整个封建集团,他势单力薄,孤军奋战,不得已才装疯卖傻,斩断情丝,

_大团圆_与_一悲到底_中西悲剧_省略__以_窦娥冤_与_哈姆雷特_为例_孔莉

[艺术评论] 154 NO.10 of 2012 元代杂剧家关汉卿创作的《窦娥冤》作为中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是关汉卿晚年的代表作。英国戏剧之父莎士比亚创作的《哈姆雷特》,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代表莎士比亚悲剧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这两部看似毫不相干的中西悲剧作品却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相似的主题即借助于鬼魂伸冤。人类长期的生活实践表明,人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脆弱的,当中西方人们无法改变自己悲惨、不公命运时就把希望寄托于上帝、鬼魂。《窦娥冤》中的窦娥含冤受屈,满腔冤屈无处申诉,只能把希望寄托于老天、鬼魂,被斩前发下“血溅三尺,六月降雪,三年大旱”三个临终誓愿,窦娥冤死感天地,泣鬼神,三个临终誓愿一一应验。窦娥的冤魂托梦给金榜题名为官的父亲,父亲为女儿的冤情昭雪,杀了张驴儿。《哈姆雷特》中的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在德国接受教育,因父王突然去世,怀着沉痛的心情回到祖国奔丧。而刚刚过了不久,其叔父克劳狄斯就登上王位,不久又娶了哈姆雷特的母亲,他陷入悲愤忧郁之中。新国王叔父声称老国王是在花园里散步时被蛇咬死的,而老国王父亲的灵魂显灵,向他揭露新国王毒死自己并且篡夺自己王位的真相,并嘱咐他为父亲报仇。最后哈姆雷特用剑刺死了自己的叔父为父亲报了仇。两个作品中主人公窦娥和哈姆雷特虽然国度不同(窦娥生长在中国,哈姆雷特生长在英国)、时代不同(窦娥生活在中国的元代,大致是13世纪,距今700多年;哈姆雷特生活在17世纪,距今400多年)、社会制度不同(窦娥生活在封建制度下;哈姆雷特生活在封建制度日趋没落、资本主义兴起的交替时代)、性别身份不同(窦娥是中国普通妇女;哈姆雷特是丹麦王子),但是他们在既定命运面前 是渺小的、无助的,只能通过鬼魂伸冤来反抗自己的悲剧命运。 通过鬼魂伸冤是这两部悲剧作品的相似处,但是通过对《窦娥冤》与《哈姆雷特》的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以《窦娥冤》为典范的中国传统悲剧与以《哈姆雷特》为典范的西方悲剧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区别的。以《窦娥冤》为典范的中国戏剧一贯遵循大团圆结局,坚持“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善必胜恶的原则,所以中国戏剧悲剧的传统范式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窦娥冤》就是个典型范例,窦娥一生可以说命运悲惨,尝尽了人间一切苦难,含冤屈死,本来是一个悲剧形象,但是中国人却不忍心让这么个好人、善良人就这么死去,于是让她的冤屈感天动地,老天为她洗净冤屈,伸张正义,父亲为她惩治恶棍张驴儿,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强化了惩恶扬善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美德。以《哈姆雷特》为典范的西方悲剧一贯遵循“一悲到底”的悲剧结局原则,是彻彻底底的悲剧,而不是中国的悲喜交加。《哈姆雷特》剧中主要人物几乎全部死光,哈姆雷特的父亲被哈姆雷特的叔父杀死,哈姆雷特为报父仇杀死了新国王自己的叔父,哈姆雷特自己中毒剑身亡,哈姆雷特的母亲喝毒酒而死,哈姆雷特的爱人奥菲利娅疯了坠河而死。这是一出真正的刻骨铭心的西方悲剧,体现了“一悲到底”的西方彻底的悲剧传统。中国戏剧悲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大团圆结局的传统范式,区别于西方传统悲剧的“一悲到底”的悲剧结局的范式。中西方传统悲剧区别的原因归根到底在于中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特定的审美心理定势的不同,受众期待视野的不同等等,具体表现在以 孔 莉 ——以《窦娥冤》与《哈姆雷特》为例 “大团圆”与“一悲到底” 中西悲剧范式比较研究

麦克白夫人自身男性化的变化与人物复杂性的关系

夫人自身男性化的变化与人物复杂性的关系 (从夫人性格的多变,说明了她是一个女人, 除了邪恶的一面以外, 也有女人柔弱的一面。在帮助丈夫墓位的过程中, 她表现出坚强的意志、镇静的头脑、非凡的才能与魄力, 说明悲剧毁灭的正是一个卓越的、真正伟大的女性) 例子: 1、第一幕第五场 在悲剧开始时, 她表现得异常顽强、坚定。她十分了解丈夫的天性“它充满了太多的人情的乳臭’, ①。她希望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倾注到丈夫身上。因此, 在丈夫回家之前, 她就开始磨砺自己的意志、情感来, 注视着人类恶念的魔鬼们解除我的女性的柔弱, 用最凶恶的残忍自顶至踵贯注在我的全身凝结我的血液, 不要让怜悯钻进我的心头, 不要让天性中的侧隐摇动我的狠毒的决意她一心要成为丈夫的同谋、帮凶。而且, 起初她比她丈夫更为镇定、狠毒和冷酷。 2、第一幕第七场 麦克白在暗杀邓肯前夕焦虑、徘徊, 在动手之前他已受到没有完全泯灭的良心的谴责, 拭君重罪使他不敢贸然将预谋付诸行动“没有一种力量可以鞭策我实现自己的意图, 可是我的跃跃欲试的野心,却不顾一切地驱着我去冒颠顺的危险。”第一幕第七场麦克白夫人给了他这种力量。她以女人特有的语言, 对丈夫展开了心理攻势“难道你把自己沉浸在里面的那种希望, 只是醉后的妄想吗??从这一刻起, 我要把你的爱情看作同样靠不住的东西。你不敢让你在行为和勇气上跟你的欲望一致吗你宁愿像一头畏首畏尾的猫儿, 顾全你所认为生命的装饰品的名誉, 不惜让你在自己眼中成为一个懦夫, 让“我不敢”永远跟随在“我想要”的后面吗同前场她终于激起了麦克白的男子气, 使他下定决定“只要是男子汉做的事, 我都敢做没有人比我有更大的胆量 3、第二幕第二场 犯罪伊始, 麦克白夫人的内心就开始了斗争, 她对丈夫说“倘不是我看他睡着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 1.引言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酒神祭祀,悲剧发轫于酒神颂歌,“悲剧”一词在希腊文原意是“山羊之歌”。《俄底浦斯王》属于古希腊悲剧类型上“命运悲剧”,在剧作中宣扬民-主精神,反对政治,同时讴歌人的伟大,描写人与命运的冲突。亚里士多德认为《俄底浦斯王》是“十全十美的悲剧”,是希腊悲剧的典范。悲剧贯穿着命运观念,命运凌驾于人、英雄乃至神之上,甚至连宇宙之王宙斯也对此感到无可奈何。 2.杰出悲剧中的英雄人物 俄底浦斯王是索福可勒斯同名杰出悲剧的英雄人物。他道德高尚、聪明机智、处事公正,虽然他还没有出生就被打上“弒父娶母”的原罪印记,但是他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 2.1敢于同悲剧命运抗争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王是人力的代表,得知自己弑父娶母的恶运后,对于这个与生俱来的宿命,他从逃避、抗争到坦然承受,力图避免犯下这可怕的罪过。很可悲,他始终没有逃出命运的摆布,抗争归于失败,但是在俄底浦斯同命运的关系上,却体现了他积极的思想。 2.2正直善良,敢于承担责任的俄底浦斯王。 俄底浦斯在剧中的正面主人公,作为一名开明君主,以民-主和法制治国,关心人民疾苦,处事公正,执法如山。在忒拜发生瘟疫之时,他亲自走出王宫,倾听乞援人,为了拯救城邦他坐立不安。得到神示

后,发现矛盾越来越集中到自己身上时,他为了拯救民众,又残酷地惩罚自己,并自我放逐。用这种悲壮的斗争的照亮了人生阴暗的一面,命运可以剥夺他们的幸福和生命,却不能贬低他们的精神;可以把他 们打-倒,却不能将他们征服。因此,在俄狄浦斯身上,已经可以看出英雄人物正从传统的神的家族体系中分离出来,走向人化,超人的色彩在渐渐淡化,俄狄浦斯真正成为敢于承担责任,依靠自我力量的“人”的典型。 3.悲剧人生与命运 面对命运,俄狄浦斯越是真诚地避免犯罪,却越使自己陷入罪恶 之中;而且他越是为人民排忧解难,却越使自己临近毁灭。悲剧对命运问题的处理,表现了雅典正直的公民对已经显露衰颓趋向的城邦政治的惶惑心理。悲剧对命运的谴责,实际上是表现了对越来横行无忌的社会邪-恶势力的抨击,这种势力是社会美的摧残者。索福克勒斯 处理的主题是伟大人物的悲剧命运,他一方面哀叹人类的命运多舛,一方面又 感叹人类的可怕力量。 以上是对命运安排下悲剧人生的俄狄浦斯人物形象的分析,对于 我们理解古希腊悲剧以及古希腊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俄狄浦斯人物形象分析[篇2] 俄狄浦斯是《俄狄浦斯王》是希腊三大悲剧家家之一的索福克勒 斯的代表作中的人物,这部神话是他剧中最具作震撼力的一部。也是希腊命运剧的代表。《俄狄浦斯王》讲述了是希腊神话中忒拜(Thebe)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