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气韵生动 臻于化境

气韵生动 臻于化境

气韵生动   臻于化境
气韵生动   臻于化境

气韵生动臻于化境

—王伯敏《山居图》赏析

作者:张淑敏王伯敏(1924—2013),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浙江台州人,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为徐悲鸿、黄宾虹弟子。1952年起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生前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理事,先后出版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美术史》等43本巨著,逾千万字。还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1992年,国务院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2004年,浙江省政府为王伯敏颁发“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荣誉奖”。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王伯敏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荣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被誉为“画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文人画家。他年轻时代精力充沛,以美术史论研究为主,同时空闲之余刻苦钻研古人和他人笔精墨妙的技法,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七十岁以后,他虽年事已高,但仍宝刀不老,在减轻理论探讨的同时,开始主攻书法、绘画。他长期深入生活,面向现实,使用了纯熟的笔墨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画。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厚薄发,使其山水画构图大胆,突破了以往画家的创作格局,法古与创造交相为用,笔墨拙朴,浑厚华滋,,且虚实结合,烟云满纸,善长善露,无色纷呈,气韵生动。表现出新的气象和意境,足见其功力深厚。其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高格的情怀、几十年的修养、加之明理见性后炉火纯青的笔墨表现手法,八十岁后,他衰年变法自然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卓然成就一代文人画家。

王伯敏先生曾说“书画,读书余事;画时,心一定要诚。”“我有时自己在做实验:水冲墨,色冲墨,墨调色,不是在画外调好再上,而是直接在纸上调。弄不好一塌糊涂,但必须试试。”由此可见他通过长期的试验,作画已摆脱了传统技法的约束。他竟能将认真与洒脱、严谨与大胆的心态调和得如此微妙,这是一般画家不可能做到的。正因如此,他能够熟练的以渍水、凝水、泼水铺在生宣上运笔。或以水破墨、水破彩、或以墨彩冲水,或让水去冲宿墨。使其山水画作品水墨淋漓,气韵生动,神韵天成。几十年来,他在梳理中国美术史论脉络的同时,对中国山水画的特性(章法、空间、透视处理、笔法、墨法、水法、用色、意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解读、实践和总结。提出了被列入《中国美术辞典》的“七观”理论。即“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法”;提出了中国画的水法理论即“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被称为“水法九种”,对绘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十岁后,王伯敏喜欢以重彩来画山。创建性的对石青、石绿、朱砂、赭石,以单色用。多数以白粉代水用来调色,使其产生儒雅、厚重、清新的色彩效果。这也是他山水画作品的一大特点。

八十岁后,王伯敏隐居深山读书、画画、修身养性。为了免于受到打扰,他晚年居住在大奇山中,过着与世隔绝,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大奇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在富春江南岸是一处集江南山水与草原风光于一体的风景区,史称“江南第一山”。境内山峦,怪石,峡谷。溪瀑,以、雄、险、奇、秀、旷著称。他居住在富春江南岸的大奇山之中,饱览游玩富春江、大奇山的奇观怡景,通过他自己的亲身感悟,经过其抽象的概况、取舍、夸张和变形,艺术的再现了心中的千岩万壑、飞流瀑布、或红树青山、或狂风暴雨、或烟波钩艇、或长桥卧波,无不一一俱现,既是“以不是”为之,又是“似之”。正所谓“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语)大奇山,为王伯敏衰年变法、后期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优雅的创作环境和创作素材。

《山居图》为王伯敏八十五岁时创作的一件山水佳作,这个阶段正是他衰年变法后创作的鼎盛时期。他借助独具匠心的画面与笔墨结构来表现他不断探索的创造能力和深蕴“内美”的精神气派。展卷几上,一幅笔精墨妙,构图精致,气韵生动,浑厚华滋,意境幽静的山水画尽收眼底。在那富有诗意的画境中,突兀的山石,茂盛的植被,绵延的山峰,错落有致的房舍亭榭,飞跨山涧的石桥,镶嵌在山间蜿蜒崎岖的石阶小道,奔流不息的山泉,房舍后树叶桔黄的树木正随风摇曳,告知人们天气已进入深秋的时节。弥漫的云烟,岗峦逶迤,确是一派绝无尘喧的山林僻境,又是文人雅士幽栖的澹泊境界。山居左右溪水环绕,居前山路石阶弯曲,泉流溪水汇聚成潭。水口处的几块形态各异的石头、使人如闻溪水流动的声音,给画面带来无限生机。此作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画家对画面中庭院房舍的描绘。它不仅呈现于画面的中心位置,还占居了较大的面积,并且用浓墨写房舍外形轮廓,给人以稳重、坚固之感。房舍大面积的留白与连绵起伏的群山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山居主题。画面中几块大面积的留白与用墨、彩、画出的山脉形成了疏密、色彩的鲜明对比,给人以空灵之感。营造出一种诗情画意的情境,更令人羡慕和神往。此画在千变万化的用笔中,点线面俱在,顿、挫、提、按、平、留、圆、变幻多端而笔笔清流;浓、淡、泼、破、积、焦、宿,墨法样样俱现,乃至“干裂秋风,润含春雨”。彼此呼应,和谐完整。整幅作品笔法复杂,墨象丰富,笔墨交融,浑厚中不乏透明、复杂中又透露出清疏的笔墨之印迹。北宋画家、绘画理论家郭熙曾说:“世之笃论,谓山水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此图有山,有水,亭榭、房舍、石桥,溪流、山泉俱现,便是具体生动的典范。使观者如临其境,流连忘返,可谓其佳作。观此《山居图》,画面构图饱满、严谨。错落有致的构图,空灵静谧,使画中藏诗,诗中呈画,意浓内外,情融其中,大美俱现。读其题款“山居不寂寥,木叶动秋声,乙丑写以淑敏仁弟并希正可,王伯敏八十又五”。得知王伯敏以此来表达其内心的情感,内涵着王伯敏先生对晚辈我的期望、勉励与鞭策。可看见其人品艺德之高洁。

知师莫若徒。著名美术史论家、书画鉴赏家,书画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伯敏的学生徐建融,在观赏王伯敏的《山居图》之后感慨无限,提笔写道:“画道之中以山水为大宗而,以水墨为上品。伯敏夫子得其旨也。此山居图秋声绚烂,籍笔精墨妙而泄造化之秘。黑入太阴而元气淋漓,白摧石骨而真宰浑沦,重峦叠嶂,乘烟云空而欲飞,其泉瀑无地而如动。论浑厚华滋虹庐之后一人而已,宝之宜也,丁酉新春长风堂建融观题。”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书协副主席陈振濂观此《山居图》后题跋曰:“王伯敏翁史学巨擘,撰中国绘画史等造福一代学子,惠泽来者,功德无量,而其山水小卷墨气淋漓,名家手段,自非等闲可拟也,丁酉春月,陈振濂敬题。”

以上两位先生的题跋可谓是对王伯敏《山居图》最精彩准确的赏识。

丁酉年初秋于杭艺斋

“形”“神”兼备、“情”“景”相融

“形”“神”兼备、“情”“景”相融 摘要:纵观舞蹈的发展史,从古至今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必然是“情寄于舞,舞表于情,情舞交融,形神兼备”。舞蹈不仅传承着某个时代的艺术特征,更是将肢体本身化作是浓重的情感语言,成为时代的缩影!一部舞蹈作品要想 获得成功,仅仅停留在“绘事描情”的阶段是远远不够的。古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这说明舞蹈作品不仅要追求更高的艺 术观赏性,更要蕴含更加深邃的思想寓意! 关键词:舞蹈;思想性;艺术性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01-01 一、舞蹈的艺术性 所谓舞蹈的艺术性,简单的说就是舞蹈呈现给人的感官效果。“形”是指 舞蹈的肢体表达,外在的动作特点与之构成的视觉景象。这也是舞蹈作品创作 之初,编导所必须做足的编创基本功的积累;“形”为时代特征的抽象表达, 中国古代舞蹈史的重要文献中就曾对于舞蹈动作做出研究,如朱载?值摹拔柩 А崩砺邸?―不执干羽,空手而舞,舞之本也。古代舞蹈发展史不仅注重舞蹈 的动作之本,同时舞蹈也包含“舞表”(舞蹈的构图)、“舞声”(舞蹈的音乐)两部分。舞蹈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其本质就是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达到 身心的放松愉悦,从原始舞蹈的产生到宫廷乐舞的繁荣,从近代中国的新舞蹈 艺术到当代新舞剧的繁荣发展,这其中经历了时代的变革,舞蹈类型的分流, 刚柔并存的舞容,佩戴各异的服饰,但其本质却没有改变――观赏性。它需要 各种元素的相互融合,呈现出令人陶醉其中的美好景象,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舞 蹈作品“爱莲说”,编导正是抓住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在舞蹈动作的形态上却并非单纯模仿莲花,而是把具象动态化、美化、韵律化,把舞蹈的美和莲花的美紧密地凝结在一起…… 二、舞蹈的思想性 舞蹈之所以能够令人动容、难以忘怀,是因为其能够深刻的表达内心的情感,从而与观众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古代舞蹈史中,舞蹈作为“达情”的最高 层次――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舞蹈表达的核心贵在动情,正如余 秋雨先生所说“艺术进入哲理的领域,也是人类在精神领域的一种整体性超越。”舞蹈也是如此,真正优秀的舞蹈作品,不仅需要有一定的观赏性,更重 要的是舞蹈编导通过作品所传递的内心表达!舞蹈作品是否蕴含思想性,是区 别其作品水准高下的重要标准。情趣盎然才能引人入胜,有理有情才有说服力。舞蹈作品“中国妈妈”正是因为真挚深邃的母爱,而深深的打动了观众。舞蹈 编导用简单的肢体动作同舞蹈形象有机地吻合起来,构成舞蹈组合,每个动作 都在表达内心的情感,正是情感倾诉的跌宕起伏才成就了这个真正拨动人们心 弦的舞蹈作品! 三、舞蹈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如果说舞蹈的形是骨肉,那么舞蹈的神则是灵魂的所在。“姿柔则生韵, 韵而生情”舞蹈已经不单单只是唯美画面的展现,真正令人心旷神怡的舞蹈作 品则是以意蕴、情趣取胜。它是情与景的相融,是意与境的结合。所谓“象之

浅谈“气韵生动”

浅谈“气韵生动” 摘要:“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南齐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著。这部专著中系统的提出了“六法”论,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千载不易”“万古不移”的金科玉律。“六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更标志着中国绘画已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转向生动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方面来。它使中国绘画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去传达和表现某种无限、不可穷尽的人格思想的新阶段。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作为审美创造的最高法则则置于“六法”之首,而其他“五法”则属于技法层面而依次排列于后。“气韵生动”作为最重要的一法,概括了另外“五法”的表现特质,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最具稳定性、具有概括力的原因之一。其他“五法”的技术因素,只有在遵循“气韵生动”这个最高法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自身、获得其意。明代汪珂玉概括得好:“谢赫论画有六法,而首贵气韵生动。善骨法用笔,非气韵不妙;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颖

6论艺术作品的意蕴与气韵

论艺术作品的意蕴与气韵 解析: 艺术作品的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关于意蕴的理论内容,书中比较详细了。意蕴具有四个层次和三个显著特点。(详见尾注或者听我讲课的课件)。i关于气韵的概念,也是中国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考生需要掌握的。气韵的理论很复杂,但是有一个脉络。最早出自谢赫六法之一的气韵生动,一开始本义是人物的精神气质,以后,气韵生动的范围扩大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而且作为对整个绘画艺术性的衡量标准,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详见尾注) 这一题不仅仅是将两个概念分开论述,而是要论述二者的关联,分析相同和不同之处,这是本题的难点。所以这一题不是单单考两个重要的概念(其实每个概念都可以独立成篇进行分析),而是在掌握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就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指出每个概念的特点所在。 回答本题的框架: 第一,要给这两个概念下定义。 第二,指出二者的相同指出。意蕴和气韵都是通过形式表现精神内涵,及意在象外。

第三,分析二者细微的差别。 1意蕴是深刻人生哲理,气韵是万物生命活跃。2意蕴的评价是隽永、气韵的评价是生动。3气韵以气质、神情贯穿在艺术作品中,意蕴蕴含在艺术作品的四个层次中。4艺术欣赏中,意蕴需要心灵体悟,表现出言有尽而意无穷,气韵靠生命体验,表现出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第四,结尾。 答题: 艺术作品的意蕴,指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优秀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深层的人生哲理、诗情画意或精神内涵。意蕴是感性的、具体的、可以多重理解的。 气韵本义是人物的精神气质,原意是指表现对象要传神生动,要表现出对象的精神气质,及形神兼备、传神,以后范围扩大到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的绘画,而且作为对整个绘画艺术性的衡量标准,笔墨效果也包括在内,指作品形象呈现出来的感动人的一种力量,同时还指形象所表现出的和谐节奏与悦人风致。 意蕴和气韵都是艺术作品评价的至高标准。二者有很多相通之处,也有不同侧重。 首先二者体味都是要通过美的艺术形象来传达。任何艺术作

高考语文复习 形神兼备写仿句

2008高考语文复习形神兼备写仿句 教学目标: 1、明确仿写的要求; 2、掌握仿写的方法、步骤; 3、提高仿写的能力 教学重点:仿写句子操作方法的归纳总结及综合运用。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教师点拨,学生练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位哲人说过,伟大的创造来源于学习和模仿。文学创作也是如此。近几年的高考也体现了这一特征,因而仿写也值得我们高度重视。在上课之前,咱们先来玩一个小的游戏,叫字母接龙,可自由选择字母,驰骋想象,我相信大家都能想到令自己满意的答案。 H是梯子,是攀登。S是曲线,是优美。D是一把竖琴,是愉快。O是一轮太阳,是朝气。O是起点与终点的结合,是圆满。M是两座相连的山,是攀登。 T是天平,是公正。Y是路口,是选择。E是跑道,是竞争。 通过刚才这个小游戏我们对仿写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那么如何进行仿写呢?四个字:形神俱备。(进入本课的课题) 二、考点直击: 《考纲》要求:能够根据要求,恰当地仿用句式。能力层级D。 考点说明:仿句,即仿例造句,就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根据语言表达的需要,参考题干所提供的句式,另造一个或多个句式相同、内容与上下文衔接的句子。这是一种既有限制但又留有较大创造空间的语言运用型主观题,这种题型不仅涉及语法结构、修辞,而且还关联到语言的连贯与衔接、句意格调的和谐与一致,同时还能检验各种知识的储量与思维品质。因此,它备受命题者的青睐,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几乎年年考到,分值一般为4——6分。 三、经典导航: 分析下面近几年高考题,看看有什么特点。 1、仿照示例,改写下列两条提示语,使之亲切友善、生动而不失原意。(2003年全国高考题) 提示语:(公园里)不许攀折花木,禁止乱扔垃圾。 改写为:除了记忆什么也别带走,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 (1)提示语:(教学楼内)禁止喧哗,不许打闹。 (2)提示语:(阅览室里)报刊不得带出,违者罚款。 2、下面四个比喻,意思连贯,本体、喻体分别含有递降关系。请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

语文试题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语文试题河南省洛阳市2017届高三年级第一次统一考试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绝代画师吴道子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李隆基即位以来,首次驾幸东都洛阳。大概就是在这次陪驾期间,御用画师吴道子与书法家张旭、大将军裴旻相聚洛阳,联袂献艺,“各陈其能”,裴剑舞一曲,张书一壁,吴画一壁,洛城士民直呼“一日之中,获睹三绝”。 若干年后,裴旻丧母,以金帛为礼,请吴道子为治丧在天宫寺画神鬼数壁。吴道子送还礼品,告裴旻说:“我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厉通幽冥。”裴旻应吴道子的要求,当众舞剑,剑法惊绝,“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栗”。观裴旻舞剑毕,吴道子当即挥毫作画,“俄顷之际,魔魅化出,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唐李冗《独异志》)。 中国绘画是以庄子哲学为精神宗旨的。庄子认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是“以天合天”,即在人与对象的双重自然状态下实现物我浑融的境界。这种境界,是生命最真实和自由的展现。《庄子·田子方》载,宋元君招试画师,应试者皆循规拘礼,唯有一后到者,“解衣盘礴赢”,任性自然地投身于画作。宋元君称此人为“真画者”。所谓“真画者”,是突破规范束缚而进入自由率真的创作状态的画家,他将绘画展现为自然神妙的创作——“以天合天”。这个“真画者”的形象,就是庄子为后世中国画家塑造的模范。 在各种现实拘束下,画家要进入“真画者”的自然状态,就需要借助适合于自己的特殊手段。吴道子观裴旻舞剑,“见出没神怪”而“挥毫益进”,这“剑舞”的首要效力,就是帮助他从日常束缚中解脱出来,跃进到高度自由的创作状态。当然,吴道子与中国艺术史上诸多才情卓绝的大师一样,最常借助的“解缚”途径是酣饮。张彦远说,吴道子“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历代名画记》),通过酣饮而沉醉,“吴道子”们就进入最本真自然的状态。“下笔有神”,是他们在这个状态中艺超技绝的写真。 吴道子的绘画,师法张僧繇,又授笔法于张旭,以迅猛凌厉的气势取胜,张彦远称其“天付劲毫”“气韵雄壮”。苏东坡的诗描写说:“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王维吴道子画》)吴道子是一个极善于针对不同题材营造不同绘画气韵的画家。他画《地狱变相》,是“笔力劲怒,变状阴怪”(段成式);他画神仙世界,是“天衣飞扬,满壁风动”(朱景玄);而绘画颂赞李唐王朝列位先王的《五圣图》,他展示给观者的却又是“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杜甫)。吴道子的画作,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量。朱景玄曾听长安景云寺老僧传说,吴道子画此寺《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吴道子画作最具感染力的时刻,是他画佛像背后的“圆光”的时刻——他不用圆规角尺,一笔而成。“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这一绝,他总是留在整个壁画完成之际,当众表演,而且总是造成“老幼士庶竞至,观者如堵”的极烈轰动场面,屡试不爽。(《唐朝名画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旭、吴道子、裴旻三人曾经相聚洛阳,分别献出书、画、剑绝艺,引起轰动,成为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B.裴旻的剑舞、张旭的书法、吴道子的绘画,对当时的人们来说,都是难得一见的绝技。 C.为给母亲治丧,裴旻以金帛为礼请吴道子在天宫寺作画,吴道子虽不取报酬,却提出了特殊要求。 D.吴道子为完成斐旻的请托,请裴旻舞剑,因为他认为裴旻的剑舞“猛厉通幽冥”,

“气韵生动”

浅谈“气韵生动”

————————————————————————————————作者:————————————————————————————————日期: 2

浅谈“气韵生动” 摘要:“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南齐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著。这部专著中系统的提出了“六法”论,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千载不易”“万古不移”的金科玉律。“六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更标志着中国绘画已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转向生动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方面来。它使中国绘画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去传达和表现某种无限、不可穷尽的人格思想的新阶段。 在“六法”中,“气韵生动”作为审美创造的最高法则则置于“六法”之首,而其他“五法”则属于技法层面而依次排列于后。“气韵生动”作为最重要的一法,概括了另外“五法”的表现特质,成为中国古代绘画理论最具稳定性、具有概括力的原因之一。其他“五法”的技术因素,只有在遵循“气韵生动”这个最高法则的基础之上,才能够成功的实现自身、获得其意。明代汪珂玉概括得好:“谢赫论画有六法,而首贵气韵生动。善骨法用笔,非气韵不妙;应物象形,非气韵不宣;随颖

气韵生动 臻于化境

气韵生动臻于化境 —王伯敏《山居图》赏析 作者:张淑敏王伯敏(1924—2013),别名柏闽,笔名田宿蘩,斋号半唐斋。浙江台州人,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画家。为徐悲鸿、黄宾虹弟子。1952年起执教于浙江美术学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生前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美术学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理事,先后出版有《中国绘画史》《中国美术通史》《中国美术史》等43本巨著,逾千万字。还有200多篇论文在国内外报刊发表。1992年,国务院授予王伯敏“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称号。2004年,浙江省政府为王伯敏颁发“第五届浙江鲁迅文学艺术荣誉奖”。同年,中国美术家协会推荐王伯敏为“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2009年,荣获首届中国美术奖终身成就奖。2011年荣任中国国家画院院士,被誉为“画史通儒”、“七史罕人”。 王伯敏是一位大器晚成的文人画家。他年轻时代精力充沛,以美术史论研究为主,同时空闲之余刻苦钻研古人和他人笔精墨妙的技法,从而打下了坚实的传统基础。七十岁以后,他虽年事已高,但仍宝刀不老,在减轻理论探讨的同时,开始主攻书法、绘画。他长期深入生活,面向现实,使用了纯熟的笔墨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山水画。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积厚薄发,使其山水画构图大胆,突破了以往画家的创作格局,法古与创造交相为用,笔墨拙朴,浑厚华滋,,且虚实结合,烟云满纸,善长善露,无色纷呈,气韵生动。表现出新的气象和意境,足见其功力深厚。其深邃的思想、广博的学识、高格的情怀、几十年的修养、加之明理见性后炉火纯青的笔墨表现手法,八十岁后,他衰年变法自然是得心应手,水到渠成,达到天人合一之境界,卓然成就一代文人画家。 王伯敏先生曾说“书画,读书余事;画时,心一定要诚。”“我有时自己在做实验:水冲墨,色冲墨,墨调色,不是在画外调好再上,而是直接在纸上调。弄不好一塌糊涂,但必须试试。”由此可见他通过长期的试验,作画已摆脱了传统技法的约束。他竟能将认真与洒脱、严谨与大胆的心态调和得如此微妙,这是一般画家不可能做到的。正因如此,他能够熟练的以渍水、凝水、泼水铺在生宣上运笔。或以水破墨、水破彩、或以墨彩冲水,或让水去冲宿墨。使其山水画作品水墨淋漓,气韵生动,神韵天成。几十年来,他在梳理中国美术史论脉络的同时,对中国山水画的特性(章法、空间、透视处理、笔法、墨法、水法、用色、意境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创造性的解读、实践和总结。提出了被列入《中国美术辞典》的“七观”理论。即“步步看、面面观、专一看、推远看、拉近看、取移视、合六法”;提出了中国画的水法理论即“水调墨、水带墨、水破墨、墨破水、水破色、渍水、泼水、凝水、铺水”被称为“水法九种”,对绘画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八十岁后,王伯敏喜欢以重彩来画山。创建性的对石青、石绿、朱砂、赭石,以单色用。多数以白粉代水用来调色,使其产生儒雅、厚重、清新的色彩效果。这也是他山水画作品的一大特点。 八十岁后,王伯敏隐居深山读书、画画、修身养性。为了免于受到打扰,他晚年居住在大奇山中,过着与世隔绝,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大奇山位于浙江省桐庐县境内,在富春江南岸是一处集江南山水与草原风光于一体的风景区,史称“江南第一山”。境内山峦,怪石,峡谷。溪瀑,以、雄、险、奇、秀、旷著称。他居住在富春江南岸的大奇山之中,饱览游玩富春江、大奇山的奇观怡景,通过他自己的亲身感悟,经过其抽象的概况、取舍、夸张和变形,艺术的再现了心中的千岩万壑、飞流瀑布、或红树青山、或狂风暴雨、或烟波钩艇、或长桥卧波,无不一一俱现,既是“以不是”为之,又是“似之”。正所谓“变幻神奇懵懂间,不似似之当下拜’’。(石涛语)大奇山,为王伯敏衰年变法、后期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优雅的创作环境和创作素材。

当代名家经典书法赏析:气韵万千 大家风范

“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蹈却有舞蹈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 ——鲁迅先生中国书法,是中国艺术乃至中国文化中核心的核心,它的魅力就是中国人的魅力。翻开中国文化的历史,书法,这一国粹便映入眼帘。进入这扇浸染着墨色芬芳的大门时,你会发现,值得我们敬仰的那一撇一捺早已深深地植根于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这或许就是千百年来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爱极至深的书法的魅力。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推荐几幅当代名家的经典书法佳作,供您欣赏、品评! 【启功亲传弟子--李传波】 (1)启功亲传大弟子李传波精品力作《沁园春雪》作品来源:易从网 【评析】李传波的书法作品风格跟启功的风格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又有其独特的创意在其中,继承了“启体”的“五三五”不等份结构划分法和启功注重书法作品的“韵”,但是又刻意的追求骨感流畅,喜于把“启体”夸张化,立体化。 此幅《沁园春雪》书法,整体看起来秀丽、温婉,线条不以厚重取胜,而是在恬淡间表现其运笔的畅达与精致,笔划变化丰富,注重虚实轻重和韵味、意境,每一笔都流畅简洁,每一个字都亭亭玉立,如仙鹤独立,高傲洁净,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通过欣赏其作品,窥其创作心态的自由自在,意趣盎然,笔划之间尽显淡然韵致,洋溢着一种清雅的艺术品味,以及作者的一份纯真的审美情怀。 (2)竹报平安节节高升李传波精品红竹画系列《咏竹》作品来源:易从网

【评析】历代中国人一直有着浓厚的竹子情结,"东坡肉"的始作俑者东坡先生居然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句,而竹痴、竹仙板桥先生更是几乎家喻户晓。竹和松、梅、菊等自然形象,在中国文化和艺术中,具有了符号象征意义。 李传波笔下的红竹,可以说是其高贵品质与文雅情操的真实写照,其每一幅红竹画作品,那竹之骨节都犹如天之骄子傲然挺拔,无半点粉饰痕迹,红色的竹叶疏密有致,随风漫舞,犹如佳人的纯秀,清美且含情。更值得一提的是,空白处采用启功体书写名家咏竹诗句,每一个字都柔情似水,顾盼生情,颇具启功的风采,这也是其红竹画作品在当代竹子画题材中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原因。这些充满诗情画意的佳作无论是装饰、送礼还是收藏,都是不错的选择。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 (1)天下第一福国宾礼书法家观山经典书法《福》作品来源:易从网

美术学毕业论文论中国画气韵及欣赏

论中国画气韵及欣赏 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民族绘画的统称,也称国画或水墨画。 它是以墨为主要颜料,以水为调和剂,以毛笔为主要工具,以宣 纸和绢帛为载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特有画种。它是中国艺术的典 型代表,是一种精神性、哲学性很强的艺术。中国画是建立在艺 术想象基础上的一种艺术创造,通过虚实相生、书印结合,进行 意象造型,美学追求,从而展示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 界。一、欣赏中国画要看气 韵所谓“气”指先天的气质,秉性。气质,系指 创作者本人主观能动性与创作个性的充分发挥。“韵”指发而为 画的笔墨情韵。金丹元教授曾把中国艺术思维气质概括为雅、游、和三种形式,这三种思维气质完美融合是一种艺术形式,也就是 指人的精神与人格修养。新儒学学者徐复观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过:中国的绘画,是要把自然物的形象得成为神、灵、玄。通过某种形象而将其画了出来,达到最高的画境,以自己的精神 为创造对象传承中国画的精神。谢赫在《古画品录》中言术“六法”时,首先提出“气韵生动”之后,接着说 “骨法用笔是也”。很明显,谢赫将“骨法用笔”列为“六法” 中第二大法,这一方面说明气韵与笔墨的重要关系,气韵全由笔 墨而生,舍笔墨无从谈气韵。中国绘画的用笔用墨,历代画家、 理论家都做过详细而精辟的论述。孟子说:“吾养吾浩然之气”。气韵不能师授,人品胸襟都可以修养,后天的补养修炼有与扩充 先天气度的不足。董其昌也说:“气韵不可学,此知而知之,自 有之授。”郭若虚将人品视为绘画的必要前提,所谓“气韵”是 人的个性在整个心性流露出来的,本自心源,必在生之,故不可 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期然而然。文如其人,画如其画,石涛曰:“作书作画,无论老手后学,先以气胜之者,

第9课《形神兼备 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教案

第9课形神兼备迁想妙得——中国古代绘画撷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对中国绘画的艺术特点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能力目标:通过引导学生掌握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美育目标: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趣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和绘画艺术作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难点: 涵盖面比较广,无法详细地进行介绍。引导学生掌握美术作品的欣赏方法,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探究课题 由祖国灿烂文化,优秀绘画传统导入课题“形神兼备迁想妙得”,讲解关键词“形”“神”。 二、新知探究 (一)我国早期的独幅绘画作品——帛画 重点介绍我国古老的帛画《龙凤仕女图》,了解中国画基本形态确立时期的绘画水平和艺术风貌。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本1—2段,请第一组的一位同学回答,同组的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讲述。—— 《龙凤仕女图》这幅古画是古代葬仪中使用的旌幡,反映了当时楚国

上层社会流行的死后升天的意识。在画面中,描绘了龙凤在引导墓主人的灵魂升天的情景:画面右下方有一位侧身行进的妇女,发髻高盘,阔袖长袍,双手合十,其上方有一龙一凤,正腾空飞舞,引导仕女前行。此画以毛笔绘成,画法为线条勾勒兼平涂着色,构图主次分明,造型生动。 (二)敦煌莫高窟壁画 了解《鹿王本生图》绘画故事情节。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三)中国古代人物画 《步辇图》:阎立本这幅作品忠实地表现了唐代中央政权与边远民族的友好交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人物动态较为拘谨而重面部特征的刻画。 《文苑图》韩晃描绘了文人雅集的场景。构图疏密得当,设色淡雅,设色淡雅,笔法细劲流利,衣纹略作颤笔,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动态各异、形神兼备。 《采薇图》:画中人物刻画生动传神,森森然正气溢与笔端。衣纹简劲爽利,以衬托人物刚直不阿的性格。树石画法粗简,墨色湿润。 《张卿子像》:明代肖像画的代表作,画家对人物面部的刻画细腻,富有体积感,衣纹用笔简洁,人物比例适度,体态自然,栩栩如生,体现出画家非凡的观察与表现能力。 《渔翁渔归图》:清代画家黄愼的作品,画面人物动态生动,富有生活情趣。此图为水墨大写意,水墨交融,画家以狂草入画,画风粗豪奔放,气势贯通,别具一格。 (四)中国古代山水画 重点欣赏:(北宋、南宋、元代的山水画作品)

“气韵生动”之我见

“气韵生动”之我见 “气韵生动”一词出现在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中。该词的出现已成为中国画创作与品评的指南,受到历代画家与评论家的推崇和青睐。鉴于“气韵生动”一词在中国画领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有必要对“气韵生动”进行剖析和探讨。 首先,让我们翻开历史寻找“气韵生动”所出现的前因吧。在汉代,无论是绘画还是雕塑、舞蹈、杂技等都是热烈的、飞动的、虎虎有生气的内容。画家喜欢把龙、凤、舞蹈中的动物等作为表现题材,雕塑也大多表现动物题材。到了汉末魏晋乃至六朝时,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然而人的精神极其自由、解放,富于智慧也浓聚着热情。人心希求安静,清谈之风大盛。随着政局的动荡,战争频繁,无论是下层民众还是“名人志士”的性命皆如虫蚁。儒家正统经学思想因繁琐迂腐、趋于没落,“玄风”相对大振。“老庄思想”为根基的玄学成为时代风尚,审美意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实用道德的角度向审美的角度转型,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的形式占据了主导地位。觉醒了的自然审美意识对六朝美学的建构实有深刻意义。 谢赫是南齐时代的人物画家。他善描绘时装仕女,其所

著的《古画品录》最有影响,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古画品录》首先提出了绘画的目的是:“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这就说明能精通六法的少之又少。他又指明精通六法当属陆探微、卫协二人。在《古画品录》中曾写道:“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从这段话中我们了解到精通六法的难度之大。在这段真实的描写过程中,六法的高深和运用六法的重要性已一目了然。他的这一理论认识在绘画史上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谢赫所提出的这一美学范畴是因历史背景形成的,对《古画品录》的理解也应按照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在这本美学论著中所提到的最为著名的六法之首“气韵生动”不仅仅是提出一个简单的审美要求,而且是对汉代以来的艺术实践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谢赫所述的“气韵生动”列众法之首,并非是简单的排序,其他五法都应贯穿“气韵生动”来发挥各自的分子作用。“气韵生动”应是其他法度的总则和纲领,其他五法是基础,是其他画家在艺术创作中所应具备的基本功,是可看到、可摸到的画家应具备的知识。例如:“骨法用笔”,讲的是画家手头功夫的修炼与要求。谢赫在

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

人物画形神兼备的艺术精神 一、“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的中国人物画艺术精神是实践发展的产物 中国人物画历史的研究要从仰韶文化开始,半坡遗址出土的彩陶盆上绘有人面形图案。这是我国最早的、处于朦胧状态的人物画。它表达了原始人类对渔猎劳动的某种希望。年代稍后,马家窑文化又出土了舞蹈盆,是最早的具有情节的人物画,五人一组手拉手排成一线的动势反映了原始人类劳动后的欢乐。这种绘画已表现出原始时代人们开始具有一定的形象思维的概括力和想象力。我国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逐渐出现专业化分工,人物绘画造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据史料记载,尧舜时期就有了画像,《孔子家语》说:孔子参观周围的明堂,看到墙上画了“尧舜之容,桀纣之象”,而且“各有善恶之状”。这些文献说明在殷周时期人物画在生活中就已经得到运用。到了汉代,出现以单线造型、设色平涂的表现手段,这说明单线平涂的表现方法已经确立。《夔凤人物图》、《御龙图》都是这一时期的人物画风格的见证。这一时期的人物画虽处于稚拙阶段,缺乏深入精致的表现能力,但对魏晋南北朝以致隋唐人物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中国人物画经过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艰辛的实践和呕心沥血的探索,在魏晋南北朝时达到成熟期,几乎所有的著名画家都是以人物画驰誉后世,它伴随着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不断升华,一是在绘画内容上比汉代更丰富了,二是在表现手法上日益精密。东晋顾恺之在总结前人艺术理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以形写神”的理论,强调“传神”在绘画中特殊地位和作用。“以形写神”的论点,对人物画的艺术要求提高了一大步。使这个时期的人物画能够达到形神兼备的高度。比较著名的例证《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图卷向世人展现了一则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诗人与洛神在洛水相遇,尽管相互爱恋却又不得不分离。洛神含情脉脉,欲往还回,表现得惆怅动人,正如江淹所说:“安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顾恺之指出:“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在此作品中,他强调了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从此,中国历代画家特别关注挖掘物象深层的神韵,尤其在人物画形和神的刻画与表现上,画家们力图用笔下刻画的人物形象表现出自己心灵的感动,再现出构想中追求的最佳神韵。并以“以形传神”和“迁想妙得”两个方面揭示形和神的内涵。 二、中国人物画精神内涵的神韵最终是要通过刻画形象来表现 形神兼备存在于客观本体的形象之中,传神的基础是写形。形是神的载体,准确而深刻地塑造形象,是中国人物画创作成功的关键和前提。人物画比较兴盛的唐代不论是宗教画、肖像画、仕女画、历史画还是社会生活画都有大量作品产生。这些作品都是在精湛的以线条为造型手段的前提下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阎立本用的是浑键坚实的铁线描,绘制《历代帝王图》,作品通过不同人物形象刻画,图卷中的13位帝王,每个人都有鲜明的个性和不同的精神面貌,或是“威武英明”,或是“萎靡不振”,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吴道子用的是圆转飘举的莼菜条,描绘人物,“守其神,专其一”,顾所画仙女能“窃眸欲语”所画鬼神形象,使观者毛发直立,冷汗淋漓;张萱、周昉的笔线细劲匀称,流动多姿,典雅含蓄,他们专门描绘宫廷妇女,在造型上,妇女都是鹅蛋型圆脸,小嘴,身躯肥美健壮,她们衣着华丽富贵,雍容典雅,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无聊与空虚。孙位“宗顾恺之、曹不兴行龙之笔”,而却笔势凝重,略带方折,具有自己的个性。他画的“竹林七贤”,画中山涛稳重,刘伶嗜酒,王戎踌躇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唐人气韵-最新文档

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泽唐人气韵 王?山水画,有早、中、晚三期的变化,25岁以前为早期,主要摹仿古画,笔墨尚未成熟,显得有些幼稚,35岁到60岁为中期,这时期他广泛吸取前人优良技法,融汇南北诸家之长,作画又专心精意,不肯苟简,因此,这一时期作品最为精彩,技法精巧,清丽工秀。 王?出身于文人世家,祖上五世均善画,王?自幼也喜爱绘画,曾拜同乡张珂为师,经常为画商摹制假古画出售,20岁时已具有极高的仿古能力。他的才能被王鉴发现,收为弟子,又介绍给王时敏,遂得到二王指授,并拿出家藏珍品让他临摹,王?画艺又有大进。40岁左右已成为一代大家,时人称为“画圣”、“海内第一”。60岁时,他由王原祁推荐,被康熙召幸,作《南巡图》。60岁以后是他的晚期,由于求画者甚多,作品多为应酬之作,难免粗制滥造,还出现了不少代笔画。由于技法纯熟,形成了一定格式,下笔也往往带有习气,不及中期生动英姿,但晚年也有一些杰作。 在“四王”里,王?是比较特别的一个,在他35岁以前,以临摹古画为主,用笔工细,染色淡薄,但王?从35岁到60岁,开始广泛学习各种画家技法,用笔灵活多变,并且将各种笔法结合起来,画作的颜色明亮鲜丽,整体风格显得工秀、清润。晚期,王?的技法更纯熟,他把古人的技法进一步技巧化。更让人惊喜

的是,这个仿古画家还有了大量的写实表现。 清初“四王”,承董其昌画学思想,宗派观念很强。这是通常的看法。实际上,“四王”毕竟是四,而不是一,他们的观点并不完全相同。 王石谷出身画工,他更少受一般文人画思想的影响,因而也更少顾忌,更少有先人为主的成见,虽然他后来与王时敏等人交游颇久,不可能不受到他们思想的感染,但在执笔或观画时,他基本还是能够从作品本身去看,去评,并且不大为理论所束缚。 石谷的集大成不仅表现在他仿一家似一家,临一人胜一人,广泛地抚拟唐宋元明诸大家,不分宗派;更表现在能汇数家于一纸,融异法于一炉,而没有拼凑的痕迹。即使在这样一帧小小的扇面上,他也能成功地把张僧繇、赵孟?、高克恭、方从义四人融会一体,而宛如天然一家,不能不令人服膺。怪道王时敏说他:“罗古人于尺幅,萃众美于笔下,……意动天机,神合自然。尤如禅者彻悟,一了百了,所谓一超直人如来地,非一知半解者所能望其尘影也。”这话说的并不夸张。 集大成。这是王石谷生前和身后人们所论述他艺术成就的一个不断反复出现的重要词汇,而第一个将“集大成”作为王石谷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特质并提出来的是王时敏。人们之所以关注它和重视它,是因为“集大成”的意义非同寻常,它不仅仅是凝聚了常人难以付出的巨大劳动,同时还因此成为一种成就的重要标志。

[VIP专享]中国书法气韵神采鉴赏妙道

中国书法气韵神采鉴赏妙道 王德成 书法艺术的审美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由于各人的审美观不同、对书法艺术理解的程度不同,因而在观赏一件书法作品时,感 受也很不相同。但是鉴赏书法作品,必须实事求是的对作品进行认 真细致的观察,从整体到局部、从表象到内在来审视、精察、慎思、明辨,从而评价其艺术价值。 南齐时王僧虔指出:「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就是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必须是形神兼备,又是以神采取胜的。一千五百年来,人们一直用他这个精辟的见解 作为品评书法的审美标准。 所谓形质,是指用笔、用墨、结体和布白等。神采,是指风神、气韵和书家的性灵等。形质是外在的,是物质,是表象,可直接从 作品上识别。神采是内在的,是意识,是精神,要靠观赏者去理解。书法是通过用笔、用墨造形于纸上的,通过点画形质,传其神情意趣,客观世界的自然万物和书家的情性修养息息相通。任何一幅优 秀的书法作品都是形质与神采的完美统一体。没有神采,固然是徒 具形质,但没有形质,神采却无由而生,因此,书法作品的审美也 是从形质开始的。 一、书法用笔与用墨之精道 由用笔、用墨而产生点画,由点画搭配成字。用笔是书法审美的最先条件。那么怎样的用笔才算美呢?首先,线条要有立体感,

宋代米芾曾言:「得笔,则虽细如须发亦圆,不得笔,虽粗如椽亦扁。」这里的「圆」和「扁」,实际上就是指「立体感」(也有人称为「厚」或「薄」。)有立体感的线条当然要比一根看起来扁平的线条有精神。 其次,线条要灵巧多变,富有生趣,要达到「一画之间,变起伏于峰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豪芒」(孙过庭《书谱》)的要求。点画须有方圆、藏露和轻重缓急;两点相遇须左右顾盼、上下呼应;众点齐列要各具姿态;几画并列,要有主次虚实和俯仰敛放。不管是横竖撇捺,还是转折环迂,均应各自有容:或圆浑蕴藉,或锋芒毕露,因势生形合乎自然,这样就可大大丰富用笔的变化之美。 再者,笔画要有力感,要能「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这也 取决于书家驾驭毛笔这一工具的功夫和技能。在书写的过程中不允许重复、修饰和涂改。笔力是书家在书写时线条达到准确境界的一种自然表现,最能鉴定书家的功夫。只有用笔得法,才能使毛笔柔软的性能得以充分发挥。因此线条必须是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苍劲老辣的线条是自然形成的,不是抖抖索索的故意做作。 清代包世臣说:「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用笔得法,墨 才会沉着不浮,才会增加作品的神采,产生笔情墨趣。自古以来有墨分五彩的说法,这五彩是个多层次的含义。在书法中,单是辨别墨色的枯湿浓淡是容易的,问题在于墨色怎样才算用好。有人喜用浓墨,有人喜用淡墨,要看用浓墨写的书法是否给人以润雅丰腴的

论绘画创作中的“气韵生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b6389303.html, 论绘画创作中的“气韵生动” 作者:许瑜婧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01期 摘要:“气韵生动”与魏晋时期的著名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传神写照”在理论上两者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但两者之间又有不可忽视的区别。“传神写照”和“气韵生动”都要求表现对象内在的精神,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但比较两者,不难看出,“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强调再“传神”上的审美,可以说“气韵生动”比“传神写照”更具体更丰富,表现了中国绘画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气韵在绘画理论中慢慢的确立为成熟的美学范畴。 关键词:气韵生动;气韵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它指作品中蕴含的生机、气势、节奏和意蕴。气韵理论源于先秦、两汉时代的“气本原”说,即认为充溢于宇宙间的“气”是构成万物与生命的基本原质。气韵最先见用于品评人物,特指人的精神气质和仪表风尚;继之被转用于文论,用以讨论作者的思想个性对作品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和意义。 南北朝时南齐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谢赫的《古画品录》,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专著。这部专著中系统的提出了“六法”论,千百年来被奉为中国绘画创作和批评“千载不易”“万 古不移”的金科玉律。“六法”的提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绘画真正成为独立的一门艺术,更标志着中国绘画已从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转向生动的表现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方面来。它使中国绘画真正走上通过有限的可穷尽的外在艺术语言或艺术形象去传达和表现某种无限、不可穷尽的人格思想的新阶段。 一般来说,山水画的独立成科,是从盛唐时期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等人开始的。其中李思训的主要贡献是发展了金碧重彩的工笔山水,而吴道子、王维则对减淡重墨法的协议山水的发展有着大的贡献,开拓了中国画重笔墨的新传统,并对宋元以后文人画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写意山水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重在体现画家本人在山水中所寄托的情思、思想和人生趣味,因此,绘画活动所具有的主体形意识明显增强了,画家本人的精神因素在绘画作品中的地位与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了,因此这与气韵生动本质要求有着极大的相似。从唐代作家评论山水画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看的很清楚,如杜甫在《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闻君扫却赤县图,乘兴遣画沧州趣。又如岑参的《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言:相府征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富贵心独轻,山林兴弥浓。喧幽趣颇异,出处事不同… …再如孙逖《奉和李右相中书壁山水》中所言:庙堂多暇日,山水契中 情。雨鞋高深趣,还因藻绘成。这三首为山水画所作题咏,都共同突出了画面中的“趣”,并且与画家的出尘之思紧密联系在一起,画中的山水实际上成为画家本人超脱情怀的象征之物。从本质上讲,画面中洋溢着山水之趣,也就是画家精神气韵的根本体现。魏晋南北朝的元气论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气是概括艺术本源的一个范畴。锺嵘《诗品序》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就是说,宇宙元气构成万物的生命,推动万物的变化,从而

著名书法大家——陈靛介绍

1、人物简介 陈靛祖籍山东阳谷,1956年出生于辽宁开原。师从何应辉、叶文俊。09年曾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书法院硕士研究生课程班。导师王镛、沃兴华、何应辉、叶文俊诸先生。研习书法二十余年溯源起于甲骨文、金文、篆隶。取法于锺王颜柳,涉猎张碑最多,追求韵致的拙朴典雅,意趣的率真素然。熔锺鼎大篆于一炉,集古典美与现代美于一身注重先秦金石的雄厚,也有六朝碑版的浑朴。主张意遂秦汉,法归晋唐。尊古创新继承发展。是书法中新古典理论实践者。书法作品参加国内外展览活动三十余次,作品刊登发表诸多杂志报刊。几年来,分别在广州、重庆、大连、哈尔滨、杭州、厦门、威海、烟台、临沂、桂林、贵阳等大中城市参加文化交流并多次举办联展及个展活动。2010年3月赴韩国首尔参加韩中书画邀请展。部分作品被美国、法国、日本、台湾、港澳等多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及专业机构友人收藏,多处纪念馆、文史馆、碑林、碑廊有藏书勒石并入编名人大典作品集等。 2、艺术成就 国逢盛世,书道昌盛。仰望书界星空,群星璀璨。巨星光彩夺目,新空不断腾空。陈靛就是近年来升起的一颗新星。 在文革中度过少年时代的他,多经磨难。养成了坚忍不拔的性格。追求完美——是他对待事物的态度。酷爱书法——是他与生俱来的秉性。

他自幼刻苦练字、自学书法,三十多年如一日,使他的书法修养日积月累、日臻成熟。尤其经过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学院深造专研后,其书风得到新的升华。 陈靛着力于帖学和碑学研究,以“二王书风”为根基,兼攻诸家,涉猎“张迁碑”最多。集古典与现代美于一身、注重先秦金石的厚重,也有六朝碑勒的浑朴。 观赏陈靛的隶书,会使人眼睛一亮,让人赏心悦目。其运笔灵动有变、不带修饰、潇洒厚重、气势恢宏。再细赏陈靛的草书,更会让人犹如船行三峡,气象万千;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时而风行雨散,水墨交融;时而心生意趣、大气从容;怀畅至极、自得欣悦。心正则明也:文书自然、情真道哉、禅意通达也。 当我们带着深度品味去欣赏他的书法时,也不难体味其中辩证的理念。它融入了人类宇宙规律的对立统一,笔法达到了对立统一的和谐型。方正刚直中带几度柔美;古典拙朴中带几分新巧、丰腴灵动中彰显浑朴;在纤细静美中略带阴柔、将润逐枯、带燥方润;在挥洒自如中突显一丝不苟、在变化多元中对立成一幅心画。陈靛的书法是古典与新奇的统一、是典雅与质朴的统一、是拙而巧的统一。当代书坛名家王镛、沃兴华、何应辉、丛文俊诸先生均高度评价陈靛作品在对立统一中渗透着和谐之美,具有流畅自然、古拙典雅、温婉灵秀的艺术风格,不可多得。 近年来,陈靛参加过国内外各大书法展览二十余次,并赴韩参加“韩中书法邀请展”,应邀参加台、日本书法讲习论坛等。作品被多家报

谈气韵生动之“韵”------朱雨泽

谈气韵生动之“韵” 朱雨泽 “炁韵”(气韵)之说,史书最早见用于南北朝时代,“炁韵”作为一个艺术元素被运用到美术领域而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标准,并在后来逐渐被古人借鉴到文论中使用。在中国美学史上,谢赫第一次提出了“气韵”的概念,他在《古画品录》中提出了并被后人奉为“千古不易”的绘画之“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且置于首位。“气韵”之“气”应为“炁”,(但这个气字应为“炁”才准确,我已另文论述),它是宇宙元气和艺术家本身元气化合的产物,亦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所在。 中国绘画的“炁韵”说和中国诗学、文学、美学的“意境”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炁韵生动”构成中国绘画艺术的价值尺度和审美之根本。炁韵是中国绘画艺术本体之首要。在古人眼里,炁之有韵犹如声之有韵。谢赫的“炁韵”则是艺术家(小周天)笔下的创造,画面与宇宙万物(大周天)同节奏,是炁之节奏和谐的显现,以自然之炁韵为本。“炁韵”由此而延伸到文艺审美中来。中国古代画家即便是画一块石头,一个草虫,几只水鸟,几根竹子,无不要在其中灌注整个宇宙的生命意识,而不是局限于画面的精心刻画。 “韵”的概念在美学中的演变,也有一个从音乐的形式和谐意义的“韵”扩大到一切艺术内在情趣意味的“韵”的发展过程。“韵”,《广雅》曰:“和也。”指音声的节奏、和谐,有律动、旋律之意。“韵”的意义从音响律动向风度仪态转移,正是基于形式规律的存在,基于审美对象呈现给感官的情感形式或西方人所说的“格式塔”。音韵和谐与生命节奏之同构、沟通,必然有一个共同的基础作为联络中介,在西方,那是从物理和心理科学中推演出的“格式塔”,在中国文化里,中介就是那个氤氲浩淼的“炁”。因为兼有实体与精神二性,“炁”使得音韵可以毫不牵强地与生命的形上境界相类比,使万物皆著生命色彩,使天人之际,一派生机;物我之间,款洽融融。 “韵”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在道家认为是无为之至,“元气周行,始终无已”,决定于阴阳二气的交感,二气,“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者,“天地之大理”,它所概括的是宇宙万物运动的节奏和谐。“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则岁成焉。”阴阳变易通之四时,贯之日月,把物质、运动、时间、空间统一于一体。四时的流转,日月的交替,是一阴一阳节奏变化的显现,时间则是一阴一阳节奏变化的恒常表现和度量。据此,气运实质上是阴阳二气鼓动宇宙万物的节奏和谐,即自然之气韵。元代书法家杨维桢所释的“传神者,气韵生动是也”大体能成为古人的共识,即气韵生动主要指在图画景物人物形貌之余更应有对其思想和精神状态的揭示,谢赫本人也曾将“气韵”说为“神韵”,说明这两者是相同的。 从理论渊源来说,谢赫的“气韵生动”是对前人尤其是对顾恺之“以形写神”论进一步拓展,而从理论创意来说,它从之于形神论更推衍到充溢天地万物的气的节奏韵律,即天地万物的气是比具体的物之形更为根本的,写形关键是要写出气的流动、变化。这样,它就比形神之辩迈进到一个更具有实证性、操作性的地步。宗白华先生指出,“气韵,就是宇宙中鼓动万物的‘气’的节奏、和谐。绘画有气韵,就能给欣赏者一种音乐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