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MPA 复试公共管理学笔记

2017MPA 复试公共管理学笔记

2017MPA 复试公共管理学笔记
2017MPA 复试公共管理学笔记

2017MPA 复试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的视野 一、概念 1、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 公共行政指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公共管理则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地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二者主要区别在于,主体不同、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 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使用者对该物品的消费并不减少它对其他使用者的供应,这种物品可以被共同消费。竞争性物品如苹果被一个消费者使用,就不能被第二个消费者使用,某些物品如公园和街道具有一定程度非竞争性,因为当其使用者达一定数量,就会产生拥挤现 象。非排他性是指使用者不能被排除在对该物品的消费之外,排他性决定了物品能否由市场生产。也就是会影响别人使用(会拥挤;别人用了会没了或受到影响)的 就是竞争性,能将他人排除在外的就是排他性(不能将别人排除在外,也就没办法收费,但可采用排他技术)。消 分类: A 纯公共物品与准公共物品。纯如国防、外交、空间技术等,准如交通、通讯等 B 硬公共物品(有形)与软公共物品(无形)。硬如公共设施,软如法律、政策服务 C 全国性公共物品与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 指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与垄断进程相一致,在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的普遍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与行政司法。 4、善治 90 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善治的基本要素: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 二、简答 1、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区别何在? 沙雷的名言,商业管理与公共管理在所有其他不重要的方面上是相似的,都履行一般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都是组织活动。 区别在于:

A 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

利益;私人管理则以营利为目的。

B 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与A 密切相关。政府部门资金来自财政拨款,运作缺乏竞争;私人管理在残酷的竞争中追求高效率以期得到高利润。

C 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权力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D 公共管理人事管理更复杂更严格。因其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E 公共管理具有明显政治性或公共性的特征。包含广泛而复杂的政治活动。

2、简述公共管理学范式兴起历史?

公共部门管理经历了三大重要范式转换,即从传统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到公共管理学范式(或新公共管理)。其中公共管理范式开始时出现两种途径,即the policy approach 与the business approach ,P 途径偏向政策研究,B 途径则强调运用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理论方法应用于研究中。后来于七八十年代逐渐汇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1991 年,在雪城大学的第一次美国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3、简述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与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A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和方式不同。(纵向分析)20 世纪30

年代以前,西式方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信奉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自由放任、自由竞争,国家

尽量不干预市场运行;29 年-3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后,以“有效需求”为基础谁的凯恩斯主义

兴起,国家利用“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生活加以

全面干预;70 年代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以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财政赤字、高失业率为特征的滞胀现象,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思潮由此发端。

B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方

面的差别,各市场经济国家的政府公共管理的模式(即干预模式)亦不同。(横向分析)主要有:英美的市场主导模式,主要靠市场,政府干预在

一定范围,自由经济色彩浓厚;欧洲莱茵模式,

政府宏观调控力度较大,国有经济成分比较大,混合经济色彩浓厚,德、法、北欧都属于这种模式;东亚的政府主导型模式,与前两种模式相比,

干预力度更大,政府调控作用更加突出。 三、论述 1、简述21 世纪我国政府管理面临的挑战? 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 世纪后,随着改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A 市场经济为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提出的挑战。(内部)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我国建立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由政府对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直接的干预。“全能政府”的弊端突出之后,我们实行渐进式的改革,于是各方面挑战接踵而来:I 建立与完善市场体制。政府要促进市场机制的发育形成。II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一个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灵活、高效、精简、协调的管理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掌握好干预的范围、力度。III 建立起一支高素质、廉洁奉公的国家公务员队伍,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好坏、质量高低。 B 入世给我国政府公共管理带来的挑战。(外部)I 对政府管理方式的冲击。WTO 规则排斥政府权力进入市场,以确保市场主体的公平竞争。而我国很多部门仍延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全能政府模式,政府管理仍具明显计划经济和行政干预色彩,不符合入世的管理需 要。II 入世对政府管理的法制化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一些地方部门法律规则意识淡薄,地方利益至上,出台一些与相关法律相抵触的法规,有时还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必来带有许多新的问题。 III 入世对公务员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市场观念、法律意识、竞争意识、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加强与更新上。总之,改革给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也给予我们无限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与之适应的政府公共管理模式。 第一章公共组织理论 一、概念 1、公共组织 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既包括政府组织,也包括第三部门组织。狭义的公共组织指国家机关组织。 2、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公共组织结构的主要概念) 管理层次指公共组织内部纵向划分的等级数。划分目的在于区分工作任务和职权的轻重。一般而言,公共组织具有三个层次,即高层、中层、基层。高层重决策,中层重承上启下,基层重执行。

管理幅度指一名上级管理者或一个组织有效管理

的下级人员或单位、部门的数目。它是衡量管理工作复杂性的重要标志,一项工作越复杂,管理幅度一般越宽。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在一定规模的组织内呈反比例关系,管理层次越多,管理幅度越小;管理层次越少,管理幅度越大。管理层

次多、管理幅度小的组织结构,为底宽上窄的尖形结构。优点是权力集中,便于统一行动,缺点是决策容易执行走样,同时限制积极、主动性发挥;而管理层次少,管理幅度大的组织结构,形态扁平,是一种扁形结构,优点是决策、执行灵活迅速,积极主动性得到发挥,缺点是由于上级对下级控制不强,集体行动难度大。实践中,人们总是力图把尖形与扁形结合起来,扬长避短,设计令人满意的结构。

3、组织冲突与组织协调

组织冲突指因组织目标、过程、顾客、领域等因

素的不相适应而引发的组织间行为的“不合辙”。通常有三种形式:

A 目标与顾客的冲突。目标导向型与顾客导向型的冲突,如美国卫生及公众服务部管制卫生及福利项目,而退伍军人管理局则要为顾客谋最大利益,于是冲突产生。

B 功能与领域的冲突。即“条条”与“块块”的冲突(条是垂直的,块是地方的)。财政部要求对地方财政部门加强管理,而地方则希望对其实行属地管理。

C 目标间的冲突。不同组织的目标领域发生交叉,引起冲突。如警察与消防员皆参与处理危机事故,领域重叠,可能引发冲突。组织协调可分为水平协调与垂直协调,水平协调指组织间水平方向上的合作,如利益相关组织通过协商达成协议;垂直协调指上级对下级组织冲突进行的协调。过去人们认为组织冲突竞争可增强组织活力,如今人

们则更强调组

织合作模型。

4、公共选择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用以解释组织行为,它假定组织中的个体是“经济人”。经济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的最大化者,因此个体行为难以与集体行为

达成一致,因为组织行为对公共组织产生的收益是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其他人不付成本就能参与享受,好“搭便车”,于是不会主动采取行为。同时,政府作为经济人,也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预算最大化者,没有提高效率、

降低损耗的动力,过分增加政府产出不会被指责浪费,而是提高公众中的声望,完全符合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这也解释了政府规模一直膨胀的现象。它是应用经济学的假定和方法来研究公共决策问题的一个研究领域,其核心主题是应用经济学的方法来说明市场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和以及政府失败问题。

5、公共组织生态环境

指公共组织身外所有能够直接或间接对组织存在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因素的总和。组织环境可分为一般环境、具体环境。一般环境影响一切组织,具体环境影响个别组织。

6、政府再造

公共组织是一个不断与其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面对环境变化,公共组织必然要进行变革。

90 年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公共组织变革理论即政府再造理论。它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进行根本性的转型,以大幅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变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结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简单说,就是用企业化体制来取代官僚制。

二、简答

1、简述公共组织的构成要素?

A 组织人员。任何组织都以人为核心,组织首先是人际关系体现。

B 组织目标。组织都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建立,决定了组织发展方向。

C 职能范围。职能范围是组织目标的具体化,明确组织工作活动领域

和职能范围。

D 机构设置。机构承载组织权力,是组织内部分工的结果。

E 职位设置。一定机构内职位(职级、职数、职责)的确定,保证了

组织权力的流动和组织资源的整合与分配。

F 权力与职权。来自于组织认可,与职位密切相关。

G 权责划分。指公共组织中各个部门、层次、成员之间若干从属、并

列等相互关系的确认。

H 规章制度。指以书面形式对组织构建、程序、行为进行严格规范。

I 团体意识。形成组织目标的共同心理基础。

J 组织设计。主要是组织结构的分化整合以及组织目标的修正。K 支持硬件。物质硬件的支持,包括场地、办公设备、经费等。

L 技术与信息。包括组织活动过程中采用的科学技术,也包括组织决

策原则、方式在内的政治技术。

2、列举公共组织的类型?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它包括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组织。

主要类型有:A 按财务-会计标准分类。有利于加强审计和监督。包括六种:政府

机构、教育组织、健康和福利组织、宗教组织、慈善组织、基金会。

B 按公共权力标准分类。包括三种:强制型(政府部门,如纳税)、半强制型(消协、行业协会,一定强制性,但是可对抗的)、非强制型公共组织(研究所、基金会、院校)。

C 按权威与等级结构标准分类。包括三种:古典模型(强调分工、效率)、官僚模型(强调制度服从)、第三部门行政模型(委员会,而非单一行政人员权威)。

3、列举公共组织的一般结构形式?

公共组织是以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协调社会公共利益关系为目的的组织。一般有以下形式:

A 直线结构。单一垂直领导,结构简单,传递速度快,但容易导致僵化,规模不大。

B 职能结构。每个上级部门没有单一服从自己的下级部门,每个下级部门也不只服从一个上级部门。拓展了管理事务范围,适合复杂管理,但如缺乏协调,会造成政出多门、混乱局面。

C 直线-职能结构。每个上级部门有单一服从自己的下级部门,但这个下级部门需接受其它上级部门的指导与监督。既有垂直领导,也有水平领导。缺点是垂直领导可能排斥水平领导。

D 矩阵结构。又叫适应性组织。以完成某项工作为核心,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临时机构履行任务的结构。垂直领导(原有等级内)与水平领导(临时机构内)并重,有利于发挥组织成员综合优势,适合复杂工作。缺点是双重领导,以及稳定性较差。

4、列举公共行政人员的行为类型?

公共组织尤其是行政组织中的人的行为方式有其特别之处,主要有

三种基本模式。

A 成人发展模型。根据人的不同阶段,20 岁时工作满足感低,倾向学习,承受能力差。30 岁时经

过社会化和个人成长后,进入职业稳固期。40 岁面临中年危机,满意感急速下降。50 岁,满意感重新恢复。退休前满意感又下滑。 B 文化行为模式。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下,行政人员行为不同。包含多个维度:避免不确定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刚性气质-柔性气质,长期取向-短期取向,权力距离。如权力距离是接受不平等权力分配的程度,美国人接受距离小,则个人参与决策热情高;而法国、意大利则反之,愿意依赖上级。 C 政治行为模式。根据政治因素描述个体行为。分为乡下型(忠诚度高,追求声望,在乎升迁)、都市型(只在乎能否让自己自由发挥)。或制式型(类似乡下型)、专才型(类似都市型)、混合型(不在乎声望,但希望升迁) 5、我国政府组织的结构? A 纵向结构。宏观――中央层次,地方行政组织的层次。如省、市、县、镇微观――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层次关系。如部、厅、局、所 B 横向结构。决策部门、执行部门、反馈部门、监督部门。在我国,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服务从于纵向结构。 6、列举公共组织一般环境构成的因素?包括文化、技术、教育、政治、法制、自然资源、人口、经济、社会等。其中最重要的是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环境。 A 政治环境。政治环境对公共组织行为加以规范和引导,主要包括政治体制(决定公共组织的地位和作用)、政治权力(公共组织的权力)、国家结构(决定活动范围)、政府机构、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决策对公共组织施加影响)等方面。 B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全面干预、市场经济有限范围)、经济利益(决定公共组织目标,有的倾向效率,有的倾向公平)、经济实力(实力大,影响力就大)、产业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就会带来公共组织重建或目标重塑)等方面。 C 文化环境。文化是公共组织行为方式的凝固化表现,文化环境对公共组织影响较为缓慢,但时间更长。主要要素有:认知水平(决定处理公共问题方式)、价值(对待社会事务态度)、意识形态(使目标更鲜明)、行为规范(决定交流方式)、道德传统(自愿发挥角色功能)等。 D 技术环境。包括经验技术、实体技术、与知识技术。制约着组织管理和活动方式方法。农业技术支持农业型组织,工业技术支持工业型组织,今天,信息技术从多方面影响公共组织结构和行为,技术环境在地位前所未有。

7、简述公共组织的生命周期?

公共组织是一个不断与其环境发生作用的开放系统,有其产生、成长、衰落的过程。公共组织在其环境中完成每一个生命周期,具体表现在: A 产生阶段。组织规模较小,组织结构非规范化,组织管理以个人创造性方式为主。问题在于缺乏管理机制,目标不清晰,提供产品服务单一。(产生)

B 集体化阶段。组织迅速扩张,组织管理规范制度形成,进入非人格化阶段。问题是集权与基层自主权的矛盾。(扩张)

C 规范化阶段。组织规模相对稳定,管理规范,开始大量采取授权管理,注重公共产品服务质量。

问题是官僚习气形成,组织繁文缛节降低组织效

率,创新受到限制。(稳定)

D 精细阶段。科层结构达到极限,组织内部分工进一步细化,出现项目小组和跨部门团队,管理

权进一步向基层下放。问题是官僚习气日趋严重,组织僵化。(极限并衰退)

三、论述

1、论述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

行政组织体制的基本类型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来划分。

A 根据行政组织中最高决策权所属人数分为首长

制和委员制首长制即独任制,优点是权力集中,责任明确指挥有力,易于保守秘密,减少摩擦,迅速完成任务。缺点是容易滥用权力,独断专行,无人监督牵制。与首长能力密切相关。委员制即合议制,优点是集思广益,处事周全,有利于权

力监督。

缺点是:责任不明确,易推诿争功,力量有时难以集中,决策迟缓,容易泄露机密。

在我国实行首长制,也吸收了委员制长处,重大问题经集体讨论由首长集中决定。

B 根据行政组织构成单位的功能和性质分为层级

制和职能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优点是组织系统业务相通,便于沟通领导,权力集中,易于指挥。缺点是上级任务繁杂,缺乏专业分工,工作弹性小,行政首长权力集中,容易造成独断专行。职能制又称分职制。优点是分工明确,有助于工作专业化,提高行政效率,行政首长可进行宏观管

理。缺点是分工单位无力全局协调,责任不明,过细分工容易政出多门。目前大都是将层级制与职能有机结合起来,以层级为基础,在每一层级

进行职能分工。在我国,层级如国务院、省、市、区、乡,职能如国务院设若干部委。 C 根据行政组织权力的使用特点分为集权制和分权制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机关,下级仅有有限裁量权。优点是标准一致政令统一,便于集中力量,统筹兼顾。缺点是下级积极性不能得到发挥,不能及时处理行政事务,容易导致独裁。分权制是下级组织有较大裁量权,优是可因地发挥特长处理事务,易激发积极性。缺点是权力分散,上级组织与下级目标有时不一致,彼此分离,甚至造成组织分裂。孙中山认为:凡事务有全国一致之性质者,划归中央;有因地制宜之性质者,划归地方。 D 根据行政部门中同一层级所受的指挥和控制分为完整制和分离制完整制又称集约制,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个机关受一个机关或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优点是权责分明,结构统一,有利于领导机构全局统筹和行政命令执行。缺点是行政权力过分集中,下属单 位缺乏自主性。分离制又称独立制,组织中同一层级的各机关,受两个以上的机关或行政首长指挥、监督的组织体制。优点是:独立性大,措施灵活,针对性强。缺点是机构间协调有难度,个别部门的独自行动可能造成整个行政组织的工作混乱。 第二章政府改革与治理 一、概念 1、新公共管理 是对20 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以来西方政府改革运动的总结,是政府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对官僚科层制的质疑和追求三E(economy 经济,efficiency 效率,effectiveness 效益),而迅速蔓延成为一种国际性潮流。他以“经济人”为行为假设,以市场化和管理主义为政策取向,强调结果导向和顾客导向,关注了公共部门的微观经济问题,是新自由主义在国家问题上的表现。 2、治理 就是对合作网络的管理,又称网络管理和网络治理。是指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门和非政府部门等诸多公共行政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本质上讲,它是一种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的社会合作过程。对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统治到掌舵的变化;对非政府部门而言,治理就是从被动排斥到主动参与的变化。 治理的研究途径: 政府管理途径(将治理等同于政府管理)、公民社会途径(没有政府的统治)、合作网络途径(合作

关系)

3、网络治理的实践类型

按照网络涉及的对象和作用的范围,网络治理可分为以下几种基本类型:

A 全球治理。是对国际合作网络的管理,又称国际治理,一般指为了维持正常的全球秩序,国际社会通过有约束力的制度安排,对全球生活中出现的生态、移民、毒品、地区冲突、贫富差距和国际共同财产等公共事务的合作管理。主体是世界范围的公共行动者,客体是可能影响全人类的问题,机制是解决跨国性问题和管理全球公共事

务的制度安排。

B 民族国家的治理。指在民族国家的范围内对政府主导的公共物品供给过程的管理。政府的任务在于借助合作网络来保证服务提供得以实现,与提供公共物品供给的非政府行动者形成了相互储存的合作关系。包括三种形式:I 政府间合作网络(政府组织间)。II 政府项目执行网络。(竞争性招标,合同外包)III 公私合伙网络。(政府通过吸收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源共同从事公共建设、承担公共责任,包括财政补助,如最低生活保障、学生、医疗机构的补助科研经费等;特许经营权,将某些特殊物品的经销权交给民间经营;公私合

营企

业等)

C 社区治理。是对社区合作网络的管理。指随着公共服务的社区化进程,随着大政府模式的失败和公民社会部门的迅速发展,社区部门不断扩展公共职能,成为公共服务供给网络中的重要力量。在很多情况下,他并非自发生成,而是政府部门主动建构的结果。包括志愿服务(如无偿献血、慈善组织、社区委员会等)、NPO 和私营机构整合社区公共服务资源(如农民合作社)、消费者控制(政府难以满足时消费者自行寻找解决方式)。

二、简答

1 简述治理与统治的区别?

治理是指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诸多公共行政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而统治则主要是指传统的以阶级斗争为特征的管理。二者都要通过公共权力维持社会秩序、处理公共事务,主要区别在:A 管理的主体不同。统治是政府垄断公共管理,治理则是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公共行动者共同处

理公共事务的活动。 B 管理的客体不同。治理客体更大,还要解决涉及人群少数的集体事务。 C 管理机制不同。统治依靠政府权威控制,治理则依靠网络互动与信任。 D 管理的手段不同。统治手段是强制性方式,如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而治理则是开发出新管理工具,如合同外包等。 E 管理的重点不同。统治以满足统治阶级整体利益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作用;治理以满足公民需求为出发点,强调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私域与公域的合作。 2 简述治理的新特征? 治理是指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诸多公共行政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新特征主要有: A 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并非只有政府一个主体,私营部门、NPO 积极参与活动。 B 反思理性的复杂人。公共行动者在不确定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获得有关公共问题的所有信息,也不能绝对更改地进行选择,行为主体有复杂的动机,既逐私利,也逐公共利益。通过反思、学习、交流、合作,追求大家都可接受的结果。与完全理性的道德人基础上的传统行政科学形成鲜明对比。 C 合作互惠的行动策略。在博奕中创造多赢的机会。每个行动者在行动前都会影响别人,都会考虑别人的影响,因此倾向于合作。 D 共同学习的政策过程。网络治理的政策是公共行动者共同学习的产物,不是中央自上而下安排。 3 简述治理的困境? 治理是指为了实现和增进公共利益,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等诸多公共行政主体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环境中分享公共权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作为公共管理的一种新思维,治理也是一把双刃剑,面临多重困境,表现在: A 可治理问题。在市场和政府发生不了作用的地方,网络组织也不一定能有效发挥作用。 B 合法性问题。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必须改造公民文化。 C 有效性问题。治理能力与治理需求之间的差距直接产生了有效性问题。合作网络不是万能的,但是治理的需求却无限增长。 D 责任性问题。公私界限的模糊和责任认定的困难,产生了互相推诿和转嫁责任的可能。 4 简述当代西方各国政府改革的背景?

西方政府运动以及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的兴起有其深刻的背景和作用。

A 经济和政治因素在将改革提上议事日程中起决定性的作用。70 年代石油危机后,西方国家出现

的以赤字、通胀等为特征的滞胀现象,减少开支多办事,这是引发改革的直接原因。

B 经济全球化的出现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个推动力。全球化趋势加强了各个西方国家对本国经济竞争力的高度重视;政府能力是一国综合国力与竞争力的主导性因素。

C 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革命是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一种催化剂。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灵活、高效、透明的政府创造了可能性。新通信技术使民众更容易参与公共管理活动,也要求政府对迅速变化的形势做出反应。

D 传统的官僚体制(科层制)的失效和商业管理

模式的示范性影响。

5 简述当代各国政府改革的主要内容?(新公共

管理)

20 世纪最后20 年,西方各国政府掀起了以追求3E 目标的新公共管理为特征的政府改革热潮。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A 政府职能优化。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政府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一些职能交给社会,由第三部门、私营机构去承担,政府则关注法律

制定、宏观调控和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 B 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政府充分利用市场和社会的力量,推行公共服务市场化和社会化。

主要采取以下形式:I 政府业务合同外包。II 以私补公,建立与私营企业伙伴关系。III 公共服务社会化,政府授权社区建立各种公共事业。 C 分权改革。实行分权和权力下放,涉及中央与地方关系,以及中央内部上下级关系。

D 引入现代化管理技术。政府内部体制改革引进现代化管理技术尤其是商业管理技术重塑政府,建立市场化、企业化政府。

E 人力资源管理改革。放松管制、公共管理者的非职业化、绩效评估以及灵活的付酬制度。

F 机构重组。对公共部门组织进行实质性的调整,使政府活动更有计划性和协调性。

6 如何评价当代西方政府改革?(新公共管理) 新公共管理定义。

一方面,它对当代政府管理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

如:I 国有企业私有化,公共部门从直接经济活动撤离。II 公共部门职能转变,市场

化、社会化进入公共产品管理。III 追求效率,注重成本,绩效评估。IV 引入工商管理,使组织更具活力。另一方面,新公共管理远非完善,有其内在缺陷或局限性。I 人们批评新公共管理是意识形态的思想体系,是新自由主义的公共管理哲学,是经济帝国主义向公共部门管理的扩张。II 人们批评新公共管理的市场化和管理主义方向,是新市场神话与新泰勒主义,忽视了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本质差别,片面追求效率。III 人们对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各种具体措施(包括市场导向、私有化、分权、放松管制、结果控制、绩效评估、顾客至上等)提出批评。IV 新公共管理的内在矛盾,包含了许多价值冲突和价值矛盾。如企业化要求的隐蔽性与民主要求的开放性冲突,公民与顾客冲突,企业自主与民主负责的价值冲突,责任处置和企业要求敢于承担风险冲突等。 7 简述新公共管理的几种模式? 新公共管理定义。一些学者认为,不存在统一的新公共管理模式,只有各种不同类型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英国学者费利耶认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运动中,至少有四种不同于传统公共行政的新公共管理模式,这四种模式及特征 A 效率驱动模式。(the efficiency drive)将工商管理方法和技术引入公共部门管理,以提高效率为核心,关注财政控制、成本核算、效率问题,目标定向和绩效管理,顾客导向、人事改革,责任制。 B 小型化与分权模式。(downsizing and decentralization)强调组织的灵活性、小型化,挑战高度官僚化的福特主义(Fordist ),引入合同管理。 C 追求卓越模式(in search of excellence )。强调组织文化重要性,对组织及管理的变迁与革新强烈兴趣,分为从下而上(学习型组织) 与从上而下(塑造组织文化,引导公司发展)两种途径。 D 公共服务取向模式(public service orientation )。私人管理和公共管理观念新融合,强调公共部门的公共服使命,引入质量管理思想,关心服务质量,反映使用者诉求,强调公民参与和公共责任制等。 三、论述 1、转型期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注意处理的关系? 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向市场的转轨时期,市场化发展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起一个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形成新的政府管理模式。经过多次行政改革,我国政府体制及其运行已得到相当大的改善。但是与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和WTO 规则要求相比,我国现行行政体制仍存在许多问题:政府管理过多,市场机制没有充分发挥; 政府管理方式单一,政府职能越位、错位、缺位现象仍然存在;决策与执行职能不明确,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又缺乏有效监督制约;地方部门利益观念强,公共意识与责任不强等。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应注意处理好如下的几个关系: A 处理好机构改革与配套改革的关系。机构改革不是简单的重组,必须全方位、多层次推行,必须在价值理念、工具层面、职能转变等

方面进行配套改革,是系统的,而不是单一的。 B 处理好价值层面改革和工具层面改革的关系。在重视改革的价值理念和价值目标的基础上,要进行管理方法、方式和技术的创新,引入现代化、工商管理方法,而不是用旧的计划手段,如行政审批,

行政干预。

C 处理好中央政府改革与地方政府改革以及自上而下改革与自下而上改革的关系。行政体制改革

应避免一刀切,同时要避免从中央到地方改革层层打折扣的现象。再则,要多采取自下而上改革,使地方成为改革主体和推动者,发挥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章政府间关系

一、概念

1 政府间关系

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

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

二、简答

1 列举政府间关系的模式?(或研究途径)

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其模式反映了不同时期政府间关系的主要特征,就其模式而言主要有:

A 传统的中央政府控制模式。这是自上而下的模式,中央政府掌控一切,地方是依赖性的,中央

与地方的关系是政策制定与执行的关系,资源主

要掌握在等级制顶端的中央政府中。

B 地方自治模式。是对传统中央控制模式的挑战,强调高度的地方分权和自治。

C 网络模式。中央政府与各级政府是网络的平等

行动者,他们因为资源的相互依赖而彼此联结在一起,并且采取合作的策略实现自己目标。 2 简述网络模式的特征? 作为一种全新的政府间关系模式,网络模式源于对传统等级制组织的困惑和网络时代对新型组织模式的召唤。主要特征有: A 行动者的多样性与等级色彩的弱化(multiple actors)。多样化的 行动者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他们都有自己的目标和作用,而行动者的平等关系降低了政府组织的一体化程度,是它们的关系呈现多向度和交织性,呈现扁平化的特征,而不是直线控制。 B 相互依赖与分权(interdependence and decentralization)。相互依赖是网络的最本质的特征。行动者(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之间 因为资源而相互依赖,相互依赖就意味着需要实现政府间权力的分享。 C 策略活动与合作(strategic activity and cooperation)。各个政府之间(中央与地方、地方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策略是合作而不是竞争,信任与合作是网络的核心机制。 3 列举西方政府间关系发展的新趋势:网络模式的具体表现? 作为西方政府间关系的一种新趋势,网络模式源于对传统等级制组织的困惑和网络时代对新型组织模式的召唤,其具体表现在: A 政府间关系等级制色彩的弱化。主要体现在:①大都市区管辖单位的碎片化(fragmentation ),出现许多独立平等的政治管辖单位,没有隶属关系,一体化程度低,呈现出碎片化特征,组织机构逐渐扁平。②城市地位的上升改变了城市与州和联邦的关系。比如在美国,城市是由各州依法律设置,应只与州发生联系。随后城市地位上升,联邦加强对城市援助和合作,从而使联邦与城市直接联系,联邦、城市、州关系结成复杂网络。 B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倾向。主要是还权于地方的分权改革,增加地方 自主性。 C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现象日渐普遍。经济与社会的日益紧密联系使它们常常面临同样的问题,必须依赖对方的资源和协作才能实现各自的目标,并使各方共同受益,对中央政府中的博弈产生影响。 三、论述 1 论述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现状与改革? 政府间关系指中央政府与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它既包括纵向的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包括同级地方政府之间以及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的非同级政府之间的关系。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我国政府间关系也经历不断演变和改革。

A 我国IGR 的传统模式:等级控制模式改革开放

以前,我国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计划体制,政府间关系在总体上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高度一体化的等级控制模式。表现在:①结构关系上为层级隶属关系,尖字型;②权力分配上实行中央高度 集权,在财政、人事等上全面控制;③横向关系上,阻隔多而联系少。

B 我国IGR 的新发展:网络模式

①政府间关系等级制结构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间关系的等级制结构出现了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I 准层级大大减少。使政府层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II 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的发

展对等级制结构产生重大影响。主要是计划单列市与副省级市的确立以及市管县体制的影响(辖县市对省权力挑战)。

②地方分权改革。改革开放以来,改革总体上呈现出地方分权的倾向,使政府间关系呈现根本性变化:I 中央与地方经济关系调整中的权力下放。进行财税改革,扩大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II 中央与地方政治关系调整中的地方扩权,干部人事权限下放,以及行政领导体制的首长负责制。

③横向联系的扩展。横向联系主要表现在区域合作和经济网络组织

上,其对政府间关系影响是:I 密切了地方之间的经济关系。促进了

地区要素的流动与合理布局,使地区整体经济效应得到提高;II 改

变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博弈格局。地方政府在合作过程中往往结成

利益共同体,增强了地方政府在博弈中的力量。

C 我国IGR 的进一步调整

调整必然性。I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政府压缩分散决策权力。层级多

则信息传递更易失真,此外信息技术发展社会变化节奏快,要求政

府作出快速决策;II 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要求地方适度分权。分权使

公民更多地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实施有效

监控;III 市场经济

发展的内在需求以及政府事务的日渐交织推动横向合作的发展。

调整措施。I 简化政府组织间的层级结构。II 地方的合理分权。III 加强横向合作。 调整趋势-走向网络模式。I 组织结构不再以科层体系为基础,而是 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网络组织上;II 政府间关系将由单向依赖走向 相互依赖,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将出现集权与分权并存局面;III 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关系会更加密切,合作的方式和领域将向纵深发 展。 总之,我国政府间关系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经开始走出传统 的等级制模式,走向网络模式,但这个过程不是一个自发过程,同 时这种调整也必然面临着许多的挑战。 第四章政府作用 一、概念。 1 政府失败。 指由于政府本身的行为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在纠正市场失败的同时, 政府也同样失败,市场解决不了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好, 而且甚至会带来更大的社会资源的浪费。 二、简答。 1 简述简述现代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或政府行为的一般模式)? A 公共物品的提供者。这是政府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最基本角 色。由于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政府必须通过国家预算开支,担负 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的主要责任。 B 宏观经济的调控者。由于市场的不完全及缺陷,政府必须干预市场 经济的运行过程,对经济生活加以宏观调控。I 市场不能解决总供给 与总需求之间的平衡问题,导致周期波动和通货膨胀。II 市场调节 具有短期性,不能解决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问题。III 市场机制难以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C 外在效应的消除者。外在效应又称外部性,政府必须通过补贴或直 接公共生产来推进积极外部性产出,如基础研究,而通过直接的管 制限制消极外部性的产出,如污染排放。

D 收入及财产的再分配者。市场经济在解决社会稳定、协调发展有明

显的局限性,它能够很好地解决效率问题,但不能解决好公平问题。

市场经济不能自动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和协调,也不能解决失业、

工伤等社会问题。

E 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市场机制容易被破坏,放任自由的市场竞争将

导致垄断。同时也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前提。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

府要维护市场秩序,通过立法来保证市场运转,充当裁判员,为市

场公平竞争创造和维护必要的制度环境。I 建立和健全市场运行所需

要的各种法规和制度。II 自由竞争会导致垄断,

垄断破坏公平环境,

因此要制定和设立反垄断法和机构。III 市场机制的运行以完善的统

一市场为前提。对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国家来说,政府必须承担

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加速市场体系发育的作用。 总之,政府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扮演好自己角色,确定好

干预范围和力度,有效弥补市场缺陷,克服市场失灵,避免政府失

败。

2 列举转轨时期我国政府的角色。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转型期,我国应政府扮演以下角色:

A 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创立平等竞争的市场秩序与环境。

B 深化企业制度改革,造就市场经济的微观主体。按照权责明确、政

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使

企业独立于政府机构参与公平竞争。

C 培育和完善各类市场,形成开放竞争的市场体系。目前我国市场发

育不平衡,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较慢,价格体系也未理顺。要大力发

展包括金融、土地、劳动力、技术等在内的要素市场,形成统一开

放的全国市场体系。深化价格改革,形成市场决定价格的有效机制,

减少国家定价品种和范围。 D 依靠宏观调控手段,保证社会经济的稳定与增长。 E 参与某些经济领域的资源分配,充当公共物品的提供者。市场经济 是主要由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运行方式。在市场能较好发挥 作用的经济领域,政府应放手让市场机制起作用,不必参与社会资 源的配置,在一些领域尤其是公共物品生产供应上,市场难以有效 配置,由政府参与分配。还要充当外在效应的消除者,在某些领域 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基础研究、环境 保护等等。 F 制定并实施分配与再分配政策,形成收入财产公平分配机制。制定 有效干预分配政策,下大力气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G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 局,吸引外资,支持国内大公司跨国经营,建立整套符合国际惯例 的外贸制度,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对接。 H 转变职能和精简机构,实现政府自身的革命。 3 现阶段我国政府角色定位的缺陷。 A 越位。I 国有企业生产大量具有排他性、能够由市场提供的个人物 品和自然垄断性质物品。II 政府事业单位垄断公共服务,公私竞争 环境不公平,如民办学校、医院。III 政府管制过多。 B 缺位。合同承包、补助和凭单应用不足或欠缺。 C 错位。政府错误地过多强调政府垄断,以及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组织, 大量本可由市场和社会提供的服务被政府限制垄断。自由市场、志 愿服务应成为政府提供的有效补充。 4 列举政府失败的具体表现与原因? 政府失败指由于政府本身的行为具有内在的局限性,在纠正市场失 败的同时,政府也同样会失败。具体表现在: A 公共政策失效或失误。主要原因是公共决策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存 在各种困难、障碍和制约因素。I 社会实际并不存在作为公共政策追

求目标的公共利益。将个人利益或偏好加总为集体偏好或利益存在

内在困难,即阿罗不可能定理。II 即使现实中存在大家利益比较一

致的情况,现有的各种公共决策体制及方式(投票规则)因其各自

的缺陷而难以达到最优化或理想的政策。十全十美的民主政治是不

存在的,投票有周期循环、以及多数强制少数、中间选民等内在问

题。III 信息的不完全(信息有限)、公共决策议程的偏差、投票人

的近视效应(选民考虑目前利益、忽视未来,官员受任期影响宁愿

选择短期行为满足选民)、沉淀成本和先例(中止错误方案,往往因

已经投入成本而遭反对)。IV 政策执行上的障碍。政策执行成功需要

多方面的条件的限制,执行失败导致政策失败。――可出题:为什

么失效?

B 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官僚机构的低效率和浪费是非市场缺陷的

重要表现,由于:I 评估的困难(大多数公共部门未通过市场竞争出

售公共物品,导致衡量价值困难,没有能够说明

政府活动产出必要

和最小限度,以及统一的标准)、II 政府部门供给的垄断(缺乏优胜

劣汰的竞争机制,低效运作,仍能生存)、III 政府机构及官员缺乏

追求利润的动机(没有激励机制,产出利润是公

共物品,不能进入

自己口袋)、IV 缺乏有效监督(监督机制不健全,监督信息不对称,

监督者受被监督者操控)等原因,公共物品供给低效。――可出题:

为什么低效?

C 内部性与政府扩张。公共机构尤其是政府部门及官员追求自身的组

织目标或自身利益而非公共利益或社会福利, 这称为内部性

(internalities )。内在性是政府失败的一个基本原因。内在性导

致政府扩张和低效。

D 寻租与腐败。寻租是指一切利用公共权力大发横财的活动,它常常 导致政府失败,是资源无效分配的一个根源。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 预和管制是寻租的根源。 5 列举纠正政府失败的方法? 公共选择和政策分析学者认为纠正政府失败的方法主要有: A 改革公共决策体制以及政治制度。(政治手段)I 进行立宪改革,改 进政府政治过程,制定政府政策制定的规则和约束经济与政治活动 者的规则或限制条件。II 对政府的财政过程尤其是公共支出加以约 束,有效抑制扩张和浪费。III 完善表达民主的方式以及发明新的政 治技术。 B 引进竞争机制,用市场力量改进政府效率。(经济手段)I 在政府 内部引入竞争机制(低预算竞争)。II 在中高层行政管理者中恢复发 挥个人积极性的制度(物质刺激、职位晋升刺激)。III 更经常采用 由私营企业承担公用事业的政策,依赖市场机制来生产某些公共物 品或公共服务。 6 政府失败理论给我们的有益启示? A 必须高度重视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及限度问题。 必须掌握好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方式及力度。 B 必须随市场经济发展及经济体制改革,及时进行政治——行政体制 改革,特别是要转变政府职能。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要及时转变政府职能,由微观的干预过渡到宏观、间接调控。 C 必须在政府机构中引入竞争机制,市场的力量来改进政府的工作效 率。如将某些公共物品生产委托予私人企业,或同一公共物品由几 家公共部门来提供形成竞争。确立机构内部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激 励机制。许可证、牌照发放可以采用拍卖方式。 D 必须加强公共决策和政府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尽快实现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公共选择学者强调立宪改革,注重从宪法、法律和制度

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有其合理性。要加强法制建设,

重视制度、规则创新和选择,将公共决策和行政管理纳入法制化轨

道,依法约束政府行为,实现政府管理过程的程序化。

E 反腐败必须釜底抽薪,从体制及制度的创新上

下功夫,从根本上消

除寻租及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行政权力对市场的干预和管制是

寻租的根源,因此抑制寻租及反腐败必须从制度或体制创新方面入

手,形成一整套制约行政权力的行政法规,形成决策、执行、监督

相互影响和制约的权力体系,建立灵活、高效、廉洁的政府管理体

制。

7 列举奥斯本和盖布勒关于重塑政府的十大原则?(第二章政府改

革与治理P111)

90 年代初,奥斯本和盖布勒在《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

公营部门》一书中,提到重塑政府的十大原则(企业化政府模式)

A 起催化作用的政府。掌舵而不是划桨。

B 社区拥有的政府。授权而不是服务。授权社区

服务。

C 竞争性政府。把竞争机制注入到提供服务中去。通过市场生产以提

高服务质量。

D 有使命感的政府。改变照章办事的组织。放松管制,明确使命,完

成任务。

E 讲究效果的政府。按效果而不是按投入拨款。

F 受顾客驱使的政府。满足顾客的需要,而不是

官僚政治需要。顾客

导向。

G 有事业心的政府:有收益而不浪费。政府要通过共同收益、创新基

金等也能赚钱而不仅是花钱。

H 有预见的政府。预防而不是治疗。战略管理、危机管理。

I 分权的政府。从等级制到参与和协作。

J 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通过市场力量进行变革。用市场机制取代传

统的行政管制。

三、论述。

1、论述政府失败?

见简答4、5、6

第五章公共政策

一、概念

1 公共政策

指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

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

它是一系列谋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其特征有四:

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执政党等;具有特定的价值取向,要实现特定

目标;政府为解决特定问题及调整相关利益关系而采取的政治行动,

是一种政治过程;是一种行为准则或行为规范。政策科学是20 世纪60 年代末70 年代初作为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替代

途径而出现的。(美国拉斯维尔提出)。

2 公共政策系统

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和政策环境三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构成

的社会政治系统,它可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

二、简答

1 简述公共政策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公共政策定义。其地位和作用有:

A 公共决策是公共管理的起点。整个公共管理就是政策的制定、执行、

评估、再决策、再执行、再评估的循环过程。公共决策是首要的环

节,是起点。

B 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履行各项功能的基础。公共管理有计划、组织、

指挥、控制和协调等各项基本功能,所有这些功能环节都是以公共

决策为基础。

C 公共政策贯穿于整个公共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共决策既是管理过程

的一个环节或阶段,又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公共管理任何

一个过程,都需要决策。

2 列举公共政策的分类方法(种类)?

公共政策定义。其分类方法主要有:

A 分配性、调节性、自我调节性和再分配性政策。此为根据政策对社

会和有关人们之间关系的影响。I 分配性政策涉及将服务的利益分配

给社会中的特定部门的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它只会增加受调

节者的自由和权利。如,农业价格补贴计划。II 调节性政策与将限

制与约束加之于个人和团体的行动有关,它减少那些受调节者的自

由和权利。如,控制污染条例。III 自我调节性政策如同调节性政策

一样,只是它的限制和约束是受调节团体主动要求的,作为保护和

促进自我利益的手段而出现。如,职业和专业营业执照发放。IV 再

分配性政策涉及政府在社会各阶层或团体中进行有意识的财富、收

入、财产或权利的转移性分配。如个人所得税。

B 总政策、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此为从政策层次的角度。I 总政策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决定社会发展基本方向

的政策,包括总路线、总方针、总纲领,总政策、总任务、基本路

线等。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等。II 基本政策是次

于总政策而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部门或方面起主导作用的实质性政

策。或称基本国策,如计划生育、环境保护、独立自主等。III 具体

政策是实现基本政策目标的手段,或者是基本政策的具体规定、具

体实施细则。

C 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政策。此为按照所涉及的社会生活领域及

其问题的不同。I 政治政策是政府处理政治问题或调整政治关系方面

所采取的行动或规定的行为规范。如政治体制、政党、民族、人事、

外交等。II 经济政策是政府处理经济问题或调整人们的经济利益关

系的手段,如工业、农业、商业,或财税、金融、产业等。III 社会

政策是指政府用来处理社会问题所采取的行动或行为规范,包括人

口、环保、治安等。IV 文化政策是政府用来处理

文化问题以及发展 文化事业方面的政策,如科技、文教、体育、卫生等政策。 3 列举公共政策(经济)的主要手段? 公共政策定义。在经济政策理论中,其手段主要有: A 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政策手段之一。 可分为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收支平衡三种手段。或者开支政 策、征税、赤字政策(实质一样) B 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通过对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来实现特定 政策目标的政策工具或手段。包括再贴现、存款准备金和公开市场 操作、汇率等。 C 直接控制(管制)。指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或立法方式对经济社会生 活实行直接的干预。如价格管制、投资约束、进出口配额、外汇管 制等。 D 制度变迁。政府通过立法的形式确定或调整经济运行的制度框架、 契约关系或行为规范准则,引导社会经济的运行。如反垄断法出台 是为了达到效率目标,社会保障制度是为了达到公平目标。有些不 是存在直接目的的,如财政金融体制是为了给财政、货币政策创造 发生的条件和背景。 4 列举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 公共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政策环境三种因素及其相 互作用所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其构成有: A 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 加工处理、传递等活动,旨在为公共决策提供准确、及时、实用的 信息。 B 咨询子系统。又称参谋子系统。由各种专家、学者组成,运用科学 的方法和技术,旨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参与政策评估并反馈信 息等,是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C 决断子系统。也称中枢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组成,

系统在公共政策系统中居核心地位,具有权威性和主导性。

D 执行子系统。由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构成,具有现实性、综合

性、具体性、灵活性等特点,它将政策方案转化

为政策效果。

E 监控子系统。由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和个人组成的一个子系

统,相对独立于其它系统,作用贯穿于整个公共决策过程之中,是

公共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的一个重要保障。

5 列举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

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主要包括。

A 立法机关。西方指国会、议会等国家权力机构,我国是全国及地方

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我国人大有两大重要职能:一

是把中国共产党的意志、领导以法律形式体现出来;二是建立政府

权力体系。

B 行政机关。在当代,行政权力扩张,在西方,政府特别是总统在立

法和政策领导方面的权威大大加强;在我国,国务院享有立法权、

提案权、人事权等,统领全国内政、外交事务。 C 政党。在现代社会,政党常常履行某种利益聚合功能,即政党努力

将利益集团的特定要求转变为政策方案。只有在大选中获胜,才能

将它的纲领、主张转变为公共政策。在中国,中

国共产党是政策主

体的核心因素,它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主要作用是政

治领导和向国家机关推荐重要干部。

D 利益团体。在西方,利益集团经常要求政府采

取政策行动,是政策

建议主要来源之一。影响途径有游说、宣传、捐款、示威等。在我

国,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利益多元化趋势明显,对公共决策影响力

将日益增长,党和政府的决策在协调各方面利益

关系上面临更复杂

局面。 E 思想库。指由各专家、学者和社会贤达所构成的跨学科、综合性的 政策研究组织。是联结政府与社会、决策者与利益集团的中介。主 要作用有建议咨询、提供学术思想、政策结果评估、人才储备、制 造舆论等。 F 大众传播媒介。现代大众传媒是政府与社会之又一主要中介。具有 监督、传播宣传、舆论引导等功能,是社会的“第三种权力”。 G 公民。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如投票、代议、示威、参加利 益集团、不合作等方式影响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在西方,公民政 治参与影响是有限的,在我国人民群众是国家主人,在政策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 H 司法机关。司法机关通过司法解释、司法判例等直接影响政策的性 质和内容。 三、论述 1 论述我国公共政策系统的优化? 公共政策系统定义。在我国,公共政策系统的优化主要包括三方面 内容: A 公共决策的科学化。指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来进行决策。 I 建立健全公共决策系统。合理设置各子系统,特别是要充实参谋咨 询机构和信息工作机构。II 遵循科学的决策原则。包括信息原则、 预测原则、程序原则、可行性原则、民主集中制原则。III 提高决策 者和参与者的素质。加强决策者集体班子建设,提高参谋咨询人员 的业务素质,提高信息人员素质。 B 公共决策的民主化,指必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种社会团体及政 策研究组织能够充分参与公共决策的过程。是决策目标民主化和决 策过程民主化的统一。I 把民主机制引入决策系统,营造良好决策氛 围。II 重视发挥参谋咨询人员在决策中的作用。保证参谋机构的相 对独立性,在咨询机构内营造民主气氛,参谋咨询人员要准确定位。

III 提高政治生活透明度,实现决策目标的民主化。建立重大问题的

通报制度,强化对决策的新闻舆论监督,增强社会公众参与决策的

意识和水平。

C 公共决策的法制化。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规定约束决策主体的行

为、决策体制和决策过程。I 理顺公共决策主体关系,完善决策规则。

党政分开,理顺党委对决策的领导权与人大的最高决策权的关系,

处理好人大与政府的相互关系,人大在监督政府决策时应加强政府

联系。II 决策程序法制化。调查程序,方案设计程序,可行性论证

程序,社会交流程序,政策合法化程序。III 充分发挥决策监控子系

统的作用。发挥内外两大监控体系的作用,依法保护监控子系统成

员的权利。

综上所述,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是现代化公共决策的三个相互

联系、密切配合的方面,民主化是基础,科学化是主导,法制化是

保证。

第六章绩效管理

一、概念

1 政府绩效

是指政府在社会经济管理活动中的结果、效益、效能,是政府在行

使其职能、实现其意志过程中体现出的管理能力,包括政治绩效(制

度安排等,如市场经济规则、社会秩序供应等)、经济绩效(宏观经

济政策、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绩效(安全与犯罪等)、文化绩效(文

化繁荣等)。

2 绩效评估

从三个层面理解其内涵:在微观层面上,是对个人工作业绩、贡献

的认定;在中观层面,是政府分支各部门如何履行其被授权的职能,

以及给民众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等;在宏观层面,是整个公共部

门尤其是政府的绩效的测评,政府为满足社会和民众的需求所履行 的职能,体现为政治民主、经济健康、社会稳定公平、人们生活水 平提高等方面。 3 绩效管理 指为了达到组织目标,通过持续开放的沟通过程,形成组织目标所 预期的利益和产出,并推动组织和个人做出有利于目标达成的行为。 产生于20 世纪初美国。全面推行动20 世纪70 年代。 二、简答 1 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管理)兴起的原因和背景? 绩效评估定义。公共部门的绩效评估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A 与社会科学的发展紧密相关。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 新的数理统计方法、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等推动了绩效评估理论和方 法的产生和发展。 B 新的管理理念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兴起的催化剂。新公共管理强调 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相似性,主张用私营部门的管理方法运用于 公共部门。 C 财政压力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兴起的重要动因。70 年代末,经济 衰退、生产力下降、财政赤字在各国普遍出现。 D 竞争的挑战是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兴起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在传统的 垄断性公共服务部门引入竞争机制,各部门提供服务要通过竞争性 投标,这使得公共部门更加关注业绩和业绩管理。 E 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支持也促进了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发展。公共部 门管理理念的变化和绩效评估的推行有赖于政府政策的推动和支 持。 2 列举绩效评估的分类? 绩效评估定义。分类为: A 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此为从评估机构的地位上看。内部评估是公 共部门内部的评估者完成的评估,评估的主体本身就是公共部门内 部的决策者、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外部评估是公共部门外部的评估

者完成的评估。如研究机构、报纸等等。在实践中,我们应把内外

评估结合起来,取长补短。

B 个人绩效评估和组织绩效评估。此为从评估的对象上看。个人绩效

评估是指基于事实,有组织地、客观地对公共部门的雇员的特性、

资格、能力、业务态度、工作适应性及对组织的贡献所做出的评估。

公共部门传统上一般侧重个人绩效测评;组织绩

效评估是对公共部

门的产出产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而进行的评估。组

织评估以应对激烈竞争。

C 管理与改进型评估、责任与控制型评估和节约

开支型评估。此为从

评估的目标上看。其实,以上三是绩效评估的三大目标。不同时期、

不同国家会有所侧重。

3 简述绩效评估的意义?

绩效评估定义。其主要意义在于:

A 绩效评估是公共管理的必要手段。通过绩效评估,可总结公共政策

经验教训,对政策项目作出调整,弥补缺陷,积累经验,完善和提

高公共管理水平。

B 绩效评估是提高公共部门绩效的动力机制。有助于实现和落实政府

的责任,提高公共服务供给的服务和效率。 C 绩效评估有利于政府信誉和形象的提高。绩效评估是一种信息活

动,特点是评估过程的透明和信息公开,有助于广大群众了解、监

督和参与政府的工作。

D 绩效评估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工具。绩效评估可以用作一种奖惩诱因

机制,可以在公共部门中加上成本效益考虑,改变浪费现象,也是

诊断组织发展的一个有力措施。

4 简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要素?(新增)

绩效评估定义。要素主要包括:

A 绩效评估的目标。绩效评估根本目的是维护公共部门存在的合法 性。有三种目标:提高组织绩效、明确责任制、

增收节支。 B 绩效评估的途径。包括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途径。受预算制约的 一般采用自上而下,实验性质的,试点再推开,有较强的命令色彩, 可以因得不到下级机构支持而降低评估的合法性,效用更加广泛。 而自下而上的评估则有较大自主性,强调协调与合作,容易产生个 别绩效变化。 C 绩效评估的制度安排。包括确定由哪一个部门负责评估管理和指 导,以及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以保证评估的顺利实现。一般来说, 财政和预算部门在指导评估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可在内部建 立专家管理机构。制度如在公共组织内部创造以绩效为导向的文化 氛围等。 D 绩效评估的信息系统。I 绩效评估体系的内容。包括产出、效益、 财政结果、预告制定的衡量内容或服务质量、顾客满意程度等。内 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过分强调某一重点容易导致许多问题,组织提 供服务的性质使指标难以衡量和确定。II 绩效评估信息的审核与评 价制度。是产生有效绩效评估的关键步骤。可以应用于绩效评估的 每一阶段,如可审核指标体系选择的适当和有效性,资料收集的可 靠性,对结果的解释等。一般由审计部门进行。III 绩效评估信息的 使用机制。是使评估有意义的方面所在。可利用绩效评估信息检验 组织是否达到原先设定的目标,进行绩效预算的操作,对个人和组 织进行绩效激励。 5 简述绩效评估的程序? 绩效评估定义。绩效评估是一个循环的流动过程,程序主要有: A 绩效评估的整体规划。确定决策者的需要,与决策者沟通;明确项 目问题的性质与范围,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评估结果会被哪些 人使用,等有助于明确问题的性质与范围;制定被评估项目有效目

标,项目实施后应达到何理想状态;制定全面的考核方法,即怎么

考核等。

B 确定有效评估的标准。有效性/准确性,是否评估了应评估内容,

收集资料是否适用评估标准;可理解性,评估是否为官员理解;时

效性,及时收集有关资料供评估和官员使用;不鼓励与目标相背的

行为的潜在性,避免鼓励与组织目标相背的行为,如警察每年开罚

单数;唯一性,可减少重复评估;资料收集的成本,判断绩效评估

是否物有所值;可控制性,绩效是否能被评估的机构控制,如街道

清洁也与公众意识有关;广博性,是否包含了组织功能的所有方面,

如果没有应补上或说明清楚。

C 绩效评估的评价标准和说明性指标。建立衡量的指标体系。可通过

4E 概念创建。即经济economic/成本标准,说明花去了多少钱,或

是不是按程序花钱;效益effectiveness/质量标准,情况是否得到

改善,看服务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关心目标和结果;效率efficiency/

生产力标准,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公平equity ,指服务效果和服务

成本在社会群体中的不同分配,关心服务团体或个人都受到公平待

遇,弱势群体是否享受到更多的服务。 三、论述

1 论述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困境和出路?

绩效评估定义。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有效地对公共部门进行绩效评

估十分困难。

A 公共部门的产出难以量化。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绩效的量

化,而公共部门相对私营部门更为复杂。服务的非商品性、缺乏提

供同样服务的竞争单位,无法取得可比较的成本与收益数据、即使

绩效可量化,但这个量化形式不一定适宜。 B 公共部门目标缺乏准确性。目标冲突很常见,领导的更迭往往造成

目标权重排序的变化,影响绩效评估的效果;公共部门所设定的目 标经常具有抽象性和笼统性,给评估标准选择带来难度;有些公共 服务的目标过大过高,难以达到或操作。 C 公共部门绩效标准指标的难以确定。经济、效率、效果难以同时顾 及;公共组织的地区性差异,以同样的绩效指标衡量不公平;评估 标准指标难以摆脱主观判断的片面性,难以找到一种社会都认同、 准确的计算方法。 D 评估信息系统的不健全。信息收集的困难,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 力、财力、时间;信息沟通的障碍,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公众意愿 得不到及时、准确、畅通表达,影响评估质量。 E 管理者与评估之间的对立。评估者不同于一线管理者的眼光、意图、 价值观,于是常发生冲突。 走出困境的出路。 A 引入公民参与机制。以顾客为中心,树立公民取向的绩效观。公民 参与体现了绩效评估的公民利益取向,公民成为公共部门问题的架 构者,并可将评估标准与公民偏好结合起来,这样绩效评估成功机 率也越高。 B 争取高层的支持。高层的支持有利于公共部门管理理念的变化和绩 效意识的培养,高层还掌握着一大部分评估资源,如评估数据、经 费、人员,同时还有合法性的考虑。 C 建立绩效信息系统。完备的评估资料和数据是开展公共部门绩效评 估的基础。临时收集十分困难,有时也是不可能的,必须建立长期、 高效、准确、完整的评估信息系统。应组织专门力量,收集各政治、 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信息,进行必要统计、整理等;应建立 评估信息的传递网络,把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结果忙反馈和扩散给 有关各方,使评估信息得到广泛使用;应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 代通信技术,实现评估信息系统的现代化,评估信息传递的网络化。

D 充分利用电子政府的新载体。电子政府具有强大的开放性,加强了

政治行政的透明度和民主度,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提供了可资利用

的载体。电子政府的信息网络使得行政信息的传递更为迅速及时,

反馈渠道更为畅通;电子政府为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朝科学化、标准

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多方面支持。 第七章人力资源管理

一、概念

1 人事管理

指对人事关系的管理,其目的在于调整好各个方面的人事关系,使

人与事、共事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最佳状态,有效地实现

组织目标。传统的人事管理理论及模式开始于19 世纪末20 世纪初。

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指对公共部门就业人员特别是政府公务员从招聘、

录用、培训、晋

升、调动、考核、评价、工资福利分配到离退,以及人力资源的需

求预测、规划和开发的一系列活动所实施的管理,其目标是调动公

共部门就业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改善服务质量。开始于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

3 公务员制度

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

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

4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

指为充分、科学、合理和有效地发挥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在行使国家

行政权力,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过程中,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

展的积极作用,而进行的资源配置、素质提高、能力利用、开发规

划及效益优先等一系列活动相结合的有机整体。 二、简答

1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新在何处?

A 人力资源管理将员工视为组织的最重要的资源,强调人事管理与组

织发展战略之间的相互作用。传统人事管理属于业务管理,它着眼 于人员配备及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高;人力资源管理将人 力资源看作是企业发展的第一位资源,人力投资是谋求企业发展的 最有效的投资,其部门是战略部门。(定位战略性) B 人力资源管理着眼于未来,注重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传 统的人事管理关心的是眼前,为企业补充人员、培训员工等等,很 少作长期的的人力资源的预测、规划和开发,人事管理的开支属于 尽可能减少的成本费用之一。人力资源管理则着眼于未来,根据公 司长远目标,重视规划与开发,谋求人力资源的高效率、高回报。(养 眼长远性) C 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更加广泛,管理的内容更加丰富。传统人事管 理范围较为狭窄,关注人员招聘、上岗培训、劳资关系处理等业务, 而这些业务往往是被分割的。而人力资源管理范围更广泛,内容更 丰富,除传统人事管理各项业务外,增加了如人力资源规划及预测、 人力资源的开发及培训、雇员的业绩评估、奖励、雇员的沟通参与, 引进新劳动技术或方法,创造愉快组织环境等。(内容广博性) D 人力资源管理的体制及方式更加灵活,特别重视培养职业的认同感 和责任感及自我管理能力。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僵化,缺乏应变能力, 将人当作物管理,对员工刻板、严格,员工少有机会参加公司重大 决策。相反,人力资源管理强调组织灵活性和应变能力的重要性, 采用灵活管理体制与更加人性化管理方式,关心、爱护、提高员工 的福利,建立员工与管理层的良好关系,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与 管理,朝着实现公司总目标的方向一致努力。(管理灵活性) 2 简述传统政府人事管人事管理定义。局限性在: 理的局限性?

A 视事为中心。管理过程强调事而忽视人,把人降格为执行指令的机

器,人的调进调出与职位安排被当作管理活动的中心内容。(战略)

B 视人为集体财产,只重拥有而不重使用,更谈不上开发。人才闲置、

人才压制、人才浪费现象严重,既进不来,也流不出。(长远)

C 管理活动局限于给人找个位置,为事找人,人才的发现和利用率相

当薄弱。即使存在选拔、奖惩和培训等活动,但其标准主观随意性

强,往往形式重于实质,始终没有成为管理的重要环节。(内容)

D 人事管理过程受政治影响较大,强调个人“服从安排,听从调遣”,

而否定个人的需要与个性。(灵活)

E 不重视人事管理的地位与作用,把其看作管理的次要部分,既看不

到它直接影响的效益,也不重视对人事管理本身的研究和改进。存

在着管理观念陈旧,管理手段和方法简单、粗糙,管理过程常被人

为中断,管理制度落后等现象。(战略) 3 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特征?

与传统的人事管理相比,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有以下基本特征:

A 在关于人的假定上。传统视人为成本,把人事管理工作看作是行政

工作,属日常人事行政事务,而人力资源管理则把人看作是资源,

第一资源、最宝贵的资源,把对人的管理置于重要位置。(战略)

B 在管理原则上。传统人事管理注重以事为中心,恪守“进、管、出”

管理模式,陷入“调出调入天天找,工资考勤统计表,实习培训探

亲假,生老病死办劳保”的窠臼;而人力资源管理则以人为中心,

重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调动人的积极性。(战略) C 在管理方法上。传统管理靠纪律和监督,是强制性、被动型的“管

家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实行主动开发型、有预见性的方式,是

一门严谨科学,亦注重艺术性,定性与定量结合。

(灵活)

D 在管理内容上。传统主要任务是执行“进、管、出”政策,而现代

则还注重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规划与生产,重视人与事、人与环

境的协调配合。(内容)

D 在管理部门的地位上。传统把人事部门视作非生产、非效益部门,

地位较低,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者不仅可进入高层领导,还可以成为

核心成员之一。(战略)

E 在对国家公务人员的管理上。从与其他行业人员同样的管理模式,

到致力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重视现代国家公务员制度的

建立与完善,立足于吸引优秀人才,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和高效、

精干、优化的政府工作系统,并通过它给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

家富强带来巨大的效益与效率。

4 简述我国人事变革的趋势?

人力资源管理的引入,将极大促进我国传统人事管理体制及模式的

变革。我国人事制度从传统的人事管理到当代的公共部门人力资源

管理的转变将呈现出以下几大发展趋势:

A 人事职位体系由大一统型转变为分类型。即对干部进行合理分解,

实行分类管理。将公务员与干部分离。

B 人事管理模式由单一转变为多元型。建立在职位体系分类基础上的

新型人事管理体制实行多元化的分类管理。

C 人事权力形态由集中型转变为分散型。随着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

革的深化,传统集中型人事权力形态在外移和下放的调整中走向于

分散型均衡状态。

D 人事管理行为由封闭型转变为开放型,由经验型、依靠政策型转变

为依靠法律管理的科学型、现代化管理型。

E 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由计划型转变为市场型。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

对人力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进行个人择业和单位用人的双向选择,

实现优化配置。

F 政府管理行为由微观型转变为宏观型。政府人事部门弱化微观人事

管理,侧重宏观人事管理,管理内容重在战略性、政策和服务性。

5 简述公务员制度的基本特征?

又叫文官制度。

A 公务员制度的法律化,对公务员的分类、考试、录用等用法律形式

规定,依法进行管理。B 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政务官通过选举

产生,有任期,事务官要公开考试,职务常任。

C 强调政治中立。公务员不得以公职身份参加某些政治活动,避免公

务员受到党派斗争影响。

D 以公开、平等为原则,以考核为核心的任用制度。

E 实行功绩晋升制。即重表现看才能,论功行赏。

F 严格的培训制度,强调公务员的知识化、专业化。通过培训提高个

体与整体素质。

G 科学的管理体系。在对公务员的分类、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及采用

科学的管理手段上。

H 强调官纪官风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I 合理优厚的公务员福利保障制度。

6 简述我国与西方在公务员制度上的差异?

我国公务员制度与西方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明显的区别:

A 动因不同。西方公务员制度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条件下,为克服资产

阶级两党轮流执政所引起的行政弊端,保持政府工作连续性和防止

腐败而建立,是诱致性的。而我国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

是理性思考的结果。

B 基本原则不同。西方强调政治中立,限制公务员政治行为;我国公

务员则坚持四项本原则,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C 管理方式不同。西方公务员制度是独立于党派之外,而我国公务员

各项管理制度是由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制定的,坚持党管干

部原则。

D 服务宗旨和利益关系不同。西方公务员与政府之间是雇员与雇主的

关系,而我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公务员的根本宗旨。

7 简述我国公务员制度基本内容?进、管、出。

8 简述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特点?

定义。主要特点有:

A 战略性。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高层次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开发首

先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其很大程序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

B 系统性。现代国家管理是一个大系统,人力资源管理是其中的分系

统;而人力资源系统本身,其开发又包含了预测与规划、教育与培

训、选拔与使用、配置与管理等子系统。

C 社会性。通过提高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素质,发挥他们在公共管理活

动中积极作用,提高政府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

步。

D 预见性。是一种主动性活动,通过预见与规划,取得未来公共部门

人力资源总供求平衡,结构优化和人尽其才。

E 动态性。动态过程,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和社会变化程度和节奏

不断调整开发的目标、内容、手段与途径。还应根据不同部门、不

同地区、不同结构,采取不断开发方略。

9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内容?

定义。主要内容有:

A 预测与规划。即根据对未来一定时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需求量、

需求质、需求结构进行推测,并制定规划,使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的

供求相适应的过程。

B 教育与培训。是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不同岗位需求,有计

划、有组织开展训练活动。要注意超前意识、战略眼光。

C 选拔与使用。指通过一定程序和鉴别,把符合一定要求的人选拔出

来,并给予相应的职责和权利。(广纳群贤)

D 配置与管理。指将人才配置到适当的岗位上,人与事最佳配合,加

以科学化、法制化的管理。(人尽其才)

三、论述

1 论述我国当前公务员制度的问题与对策?公务员制度定义。我国公务员制度是对传统人事制度的一次深刻变

革。它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许多问题。

A 传统的封建主义政治文化的影响。官本位,拜权主义;官利一体化,

升官发财。

B 组织人事制度整体改革滞后。从观念与体制上都无法打破传统身份

等级的历史惯性;党政关系没有理顺。

C 配套改革不到位。社会保障体制成为瓶颈之一,单位保障制损害人

力资源配置效率和流动,人才市场发育不全。

D 相关制度发育不成熟。I 工资制度上存在问题II 职务分类制度上

的问题,职位与品位的最佳结合点III 回避制度上存在的问题IV 考

核制度上存在的问题,考核标准笼统、不科学。对策。

A 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环境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前提。I 加快市场经

济体制建设步伐。财政带来物质基础。II 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

机构改革,党政分开改革,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上,改进党管干部

方法,政治民主化和公开化。III 大力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发展文化

教育事业。

B 深化改革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关键。I 加强法制建设。建立法制完

备的人事管理制度。II 完善运行机制。完善竞争激励机制、新陈代

谢机制和勤政廉政保障机制。III 改进管理方法。对公务员队伍进行

分类管理,注重规范性与灵活性统一。IV 加强监督。制定监督制度,

强化落实和执法监督。

C 队伍建设是完善公务员制度的根本。I 强化四个观念。即服务观念、

竞争观念、成本观念、创新观念。II 培养四种能力。即政治鉴别能

力、驾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科学管理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廉

政勤政和抵御腐朽思想侵袭的能力。III 加强制度管理。严把进口,

畅通出口。

总之,公务员制度推行是一揽子工程,必须克服

公共管理学黎民课后答案

公共管理学黎民课后答案 LELE was finally revised on the morning of December 16, 2020

第一章绪论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 私人利益目标。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 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 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 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 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 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 响也是全社会的。(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

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 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 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 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 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 理论框架局限。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 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 有的政治文化价值。(二)管理主体局限。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 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现代公共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从根本上突破行政学在管理理念和手段上的局 限,成为公共领域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行政管理学讲管理

黎民版 公共管理学 复习要点

3. 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4.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 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其管理的存在是永恒的,但具体内容会随着社会变迁不断调整;(4)公共管理来自民众的授权并负有直接的社会责任,因此,必须依法进行,其工作绩效也不能简单地以利润或效率作标准;(5)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对公共管理部门拥有更多的制约权。 18.公共管理职能:是指特定环境下,公共管理部门在社会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管理过程中所承担的基 本职责与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的统一体 8.政府失败论的定义 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中得不到很好满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 24.公共管理中的绩效概念 所谓绩效,是效率(efficiency)和效能(effectiveness)总和,其中效率是对产出与投入的比率进行测量,效能则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前者适用于一切能将投入和产出量化或货币化的 场合,后者则可用于那些收益无法用货币来计量的场合。 28目标管理定义:由参与管理的各方面制定目标,并经过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各级人员的责任心和荣誉感,最终以实现组织绩效的一套系统管理方式。 46.民营化(Privatization),是指政府利用市场或私人部门(包括营利和非营利)来执行公共项目,参与公共服务的生产及输送的过程。其中包含:政府部门通过契约外包(Contracting Out)、业务分担(Load Shedding)、共同生产(Co- Production)或解除管制(De-Regulation)等方式,将部分职能转由民间部门经营,政府只须承担财政筹措、业务监督,以及绩效成败的责任。 42.战略管理的概念 战略管理是组织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确立和调整组织长期目标,整合组织资源来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的一系列决策与行动。 44.企业型政府的涵义 所谓“企业型政府”(Businesslike Government),是与“官僚政府”(Bureaucratic Government)相对应的。它是指政府部门由一群富有企业精神的公职人员(被称为“公共企业家”,Public Entrepreneur)组成,他们能够运用各种创新策略,使原本僵化的官僚体制恢复活力,使绩效不佳的政府更有效地运作。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三)制衡性与自主性(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2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1.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2.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1.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2)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3)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2.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1.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2)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3)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4)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2.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1)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2)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3)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4)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 盾的途径。 5.公共管理学的特点: (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概念。(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核心。(4)公共管理不等于“政府管理”,而意味着一种新理。(5)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重视4E,即经济(Economy)、效率(Efficiency)、效能(Effectiveness),公平(Equality)。(6)公共管理关注和重视政府改革与再造。(7)公共管理是一个不同学科共同参与的研究领域。 6.P途径与B途径的异同 A.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一心一意想划清与传统公共行政的关系;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与行政学者,特别是认同“公共行政即管理学”的学者,认为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有较密切的关系和相似的理念。 B.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认为公私部门管理有别;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认为公私部门的管理有什么质的差异,而主张以较严谨的态度发展实证理论来描述和解释公私部门的异同。在此前提下,后者偏好、认同并接受企业管理的概念与工具,而且将之引入并运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上。 C.P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几乎完全依赖案例研究作为获取知识的工具;B途径的公共管理学者兼采案例研究与量化研究作为教学研究的方法。

(必备)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110

公共管理学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1.“公共管理学”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1)“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2 ②与政府存在密切关系,其生产、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往往由政府实行控制或必要的行政管制 (3 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4)公共物品的划分 ①纯公共物品:国防,公共安全,外交,法规政策,环境保护,基础研究,空间技术 准公共物品:道路,能源,交通,通讯,城市公共服务,教育,广播电视,社保。 ②有形的公共物品(硬——):公共设施 无形的公共物品(软——):法律。政策,制度 ③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国家或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国防,外交,全国性法规政策 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基社,地方性法规,政策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1 (2

(1 (2 (3 (4 (5 4.“治理”与“善治” ①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②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善治”口号,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为善治的基本要素。 5.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三次重大范式变换: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管理学。 6.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及比较:两种途径——“政策途径”(P-途径);“商业途径”(B-途径) “P-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B-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1)共同点:①以组织外部定向,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 ②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绩效,主张从经验中学习尤其是偏爱案例分析法。 (3)各有所长: ①P-途径重新认识政策分析对于公共管理的重要性,学习实践者的经验,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 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②B-途径更强调以研究和理论取向,应用和融合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发展一种以公共管理与 私人管理相比较为基础的综合框架,注重战略管理,关心过程问题,把焦点集中在职业化的公共管理 者而非政治执行官身上。 7.雪城大学(1991年9月20号——21号)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志。 8.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即其要研究作为公共事务管理主体的公共组织,特别是政府组织的结构,功能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研究公共管理活动的过程及其环节(组织,决策,沟通,协调,监控,评论等);研究如何应用各种科学知识及方法解决,公共事物的管理问题——公共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实践。 9.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与传统公共行政学的区别 (1)研究对象与范围。传—局限于政府行政机关特别是官僚机构的研究 公—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立、司)和非营利组织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层面 (2)公——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传——建立在政治学基础上,公——不同学科。 (3)公将研究焦点由传的“内部取向”转为“外部取向”,由重视机构、过程、程序的研究转到重视项目、结果、绩效研究。 (4)涉及大量公共行政学没涉及的主题(公共物品,公共选择,政府失败) (5)公——既是实证的又规范的;传——局限规范研究。 10.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1)经济学途径成为公共管理学研究(管理学途径、政治学途径、法学途径)的一个重要途径。它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假定、概念框架、分析方法及技术来看待公共管理问题。 ①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交换范式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应用到政治和公共政策领域。作为一种公共政策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陈振明考研笔记
公共管理学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共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 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所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 是过程、程序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 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 负个人责任。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 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 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 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指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收费困难等特 征的物品,具有规模效益大、初始投资量大的特点,政府是提供此类物品的最佳方 式。 公共物品: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 它的效果并不随享受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治理: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有最小国家的治理,公司治理,新公共 管理,善治,社会——控制系统及自组织网络六种用法。 途径:来自于公共政策学院,以政策研究为方向,重视定量分析方法,尤其是 经济学分析手段。把政策执行研究的焦点集中在政府项目上。 途径:强调将工商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公共部门管理的 研究中,并仍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行政国家:指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尤其是第二次世界 大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主体关系中, 行政权力和活动扩张,具有制定同议会立法效力相当的行政命令和制定同法院判 决效力相当的行政裁决权,大量直接管理和介入国家社会事务,从而起到最活跃 和最强有力国家作用的一种国家现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 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学科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 及其规律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 品。或者说公共管理学一门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如何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 的学问。
1 / 11

公共管理学笔记陈振民版

公共管理学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 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 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口号,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

公共管理学黎民课后答案

第一章绪论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何区别? 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在性质上的差别集中表现在如下方面:(一)公共利益目标与 私人利益目标。公共管理必须以公共利益为目标,私部门管理的目标可以定位于包括管理者在内的私人利益,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者不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活动的目标,而应以实现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休戚相关、私人活动又难以增进的公共利益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处理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关系的一 个基本原则是确保公共利益的优先性,而优先性是通过公共权力或政治权威来体现的。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公共管理受较多制衡有其必然性:由于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的需要,公共管理组织获得了合法的垄断性,拥有合法的强制力,同时公共管理过程产生的影响也是全社会的。(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公共管理部门作为增进公共利益的立法者 与执法者,处在基本社会资源分配的中心,公共决策通常是在多元的、甚至冲突的利益与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和做出抉择。(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公共管理主要通过政府机制 来实现,私部门管理则主要通过市场机制来完成。政府与市场是现代社会的两个最重要的资源配置和控制体系。 2.传统行政学在公共管理上存在哪些局限? 用行政学的理论与方法处理当代公共领域的管理事宜时,主要存在着以下局限:(一)理论框架局限。行政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由政治学和管理学两者构成的,行政学以政府管理作为研究内容,无法独立于政治学,而采取管理学的一般的工具取向又会抹杀公共领域特有的政治文化价值。(二)管理主体局限。政府或国家行政机构无疑是最重要的公共管理 主体,各种非政府公共组织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三)管理理念与手段局限。 现代公共管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从根本上突破行政学在管理理念和手段上的局限,成为公共领域管理发展的内在要求。(四)管理对象与目标局限。行政管理学讲管理 对象确定为两类:一类是政府本身,包括人、体制和过程;另一类是属于政府管辖范围的 公共事务。对公共管理而言,只有兼顾内外环境的关系,特别是重视外部环境,以结果或绩效为管理目标,才能实现有效的管理。 3.如何理解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具体来讲,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如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现代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肌醇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食二节、砂4.公共管理学及其特点是什么? 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包括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在内的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部门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从总体上看,公共管理作为一门学科具有如下重要的特点:(1)公共管理是一个整合性的 概念。(2)公共管理是在并不改变公共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3)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强调以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育明教育 中国考研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 八年专注于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考研专业课辅导。 2014年,育明教育共有4名学员成功考上北京邮电大学行政管理专业,包括初试第二名侯liyuan(1对1学员,374分,二本)。 更有8名学员成功考上北大行管,12名学员成功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5年北京师范大学行管考研全程班(基础+强化+冲刺)优惠价2500元!赠送阅卷 人指导一对一指导!

2015年北邮行管考研参考书(官方版) 615 公共管理理论 《公共管理学》(修订版),张成福、党秀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为主); 《公共管理导论》,欧文·休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三版)。 819公共管理专业综合 《行政管理学》(第四版),夏书章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社会学概论新修》(精编版),郑航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为主); 北邮参考书复习特点解析: 夏书章的《行政管理学》框架非常明晰第一遍背诵的时候列出整体框架笔记 《社会学》关注重点概念的定义重点理论的内容 张成福的《公共管理》条目较多我认为公共政策是重点一定要熟练背诵可能有些问题会混淆注重重点概念的区分 休斯的《公共管理导论》在近两年的比重越来越大可能因为翻译的问题或者外国人思路的不同

以下由育明教育考研考博辅导中心提供 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第一章公共管理导论 一.公共管理的含义: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作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务广大领域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点在于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二.公共管理的性质:(育明教育注:了解) (1)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4)强调多元价值; (5)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以公共的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把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 三. 公共管理的研究途径:(育明教育注:重点) 依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的观点,尽管研究公共管理的途径及理念有差异,但就概念的演进而言,大致可分为两种研究途径,即公共政策途径(Public Policy Approach,简称P途径)以及企业管理途径(Business Approach,简称B途径)。 (一)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 1.背景:P途径下的公共管理研究源于20世纪70年代,在70年代,由于对传统公共 行政学发展不满,产生了许多公共政策学院或课程。 2.含义:即以公共政策为研究途径的公共管理理论研究。认为,公共管理必须与公共政 策的形成与制定密切相关。 3.性质: 1)P途径研究的公共管理一般将公共管理者界定为高层次的政策管理职位,而非日常行政事务的管理者,同时他们特别强调具有政策制订权的高级行政主管的管理策略,因此相当重视公共管理的政治面向。 2)以研究取向而言,P途径十分重视非理论性、非量化的,以实务为基础的规范取向; 3)研究方法上,大多采用个案研究法。 4.公共管理学家波兹曼(Bozeman)认为,公共政策取向的公共管理有三个基本共识: 1) 视公共管理为政策分析互补之物; 2)在教学研究上十分重视个案研究,以从事实务工作者的经验为素材; 3)以高层管理者为教学研究对象,致力于促进此类人员与学界之间的沟通对话。

公共管理学-黎明版

公共管理学 第一部分:简答 1、组织理论发展脉络 答:第一阶段: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泰罗(Frederick W.Taylor)的职能组织理论 法约尔(Henri Fayol)的组织过程理论 厄威克和古利克的组织设计理论 韦伯(Max Weber)的组织结构理论 主要观点: ①、忽视人的主动性研究组织的内部结构、制度规章和设计原则被称为是“图纸设计”,“组织信条”具有静态性 ②、内部取向,忽视组织环境 第二阶段:行为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梅奥(E. Mayo)的人际关系组织理论 麦格雷戈(Douglas McGregor)的组织行为动力理论 赫兹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组织激励理论 主要观点: ①、关注组织成员的需求,注意提高组织成员的积极性 ②、关注组织内部的群体及其对组织目标的影响 ③、关注组织目标与成员目标的协调 ④、关注组织管理的伦理性 ⑤、具有一定动态性 第三阶段:科学决策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的组织平衡理论 西蒙(Herbert A.Simon)的组织决策理论 主要观点: ①、组织活动包括两部分:决策和作业。而决策又比作业更为基本,因为决策先于作业。传统理论,缺陷就在于忽视决策(或者仅把决策视为高层的行为),专注于作业。 ②、在组织中,各个层次皆有决策。组织运行的实质是通过向其成员提供决定前提来影响成员的决策,使成员都把实现组织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第四阶段:系统科学时期的组织理论 代表人物: 本尼斯(Warren Bennis)的组织发展理论 费德勒(Fred E.Fiedler)的组织权变控制理论 卡斯特(F.E.Kast)和罗森茨维克(J.E.Rosenzweig)的系统与权变控制理论 主要观点: 关注环境与组织的互动“内适应”与“外适应”结合。 第五阶段:管理文化时期的组织理论

川省委党校研究生考试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础知识 1.公共管理的主体和客体。P437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 公共管理的主体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即政府、非政府组织和公共企业等从事公共管理的组织。政府是公共物品的主要提供者,公共企业是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 公共管理的客体就是公共事务,具体内容可分为社会问题、公共资源(13年考了辨析)和公共项目。 2.公共物品与公共事务。P445 公共物品是指产品和劳动的利益由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在公共管理学的视野里,根据消费过程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一般把满足人的需要的物品分为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辩)“排他性”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排除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可能性;“竞争性”则是指某人消费了某物品,就减少了他人消费该物品的数量。 公共事务是指以提供公共物品为核心,涉及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满足其共同要求、关系其整体生活质量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最终结果。社会性、公益性、非盈利性以及规模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社会公共事务的具体内容包括解决社会问题、管理公共资源、实施公共项目。 3.政府管理与企业(工商)管理的主要区别。P438(必考) 政府管理研究的是政府的公共事务及其管理过程,而企业管理的研究对象是工商企业及其经营过程,两者的区别体现在:(1)活动范围不同。前者提供基本公共产品和混合公共产品,后者主要提供私人产品。 (2)管理目标不同。前者追求公益性与以公正为主,后者关注利润,追求盈利目标。(13年考了辨析) (3)资源来源不同。前者所耗资源来源于税收和预算分配,后者所耗资源来源于利润和投资收益。 (4)运行机制不同。前者依法行政,后者主要依靠市场机制。 (5)任用方式不同。前者采用选任、委任、考任的方式,后者采用聘用方式。 (6)组织形式不同。前者以层级的官僚制组织形式为主,后者以扁平化的组织形式为主。 4.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及公共性的具体表现。P438(13年考了简答)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管理性、公共性与社会性。其中,公共性最为重要。 公共性具体表现(1)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必须是“代表性、公益性和公务性”的有机统一体。(“代表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必须是群众意志的代表;“公益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行为目标必须以公益事业的实现为价值;“公务性”要求公共管理主体的活动方式必须严格区别于处理私人事务。) (2)公共管理对象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对象就是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其根本特性就是公共性。 (3)公共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最终的目标是要实现社会公众的公共利益。 (4)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公共管理的价值观主要体现在平等、正义、公平、民主及责任等。 (5)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管理是管理主体运用公共权力实现管理目标的社会活动。 5.公共管理的主要内容。(P439)简、论 公共管理就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促进社会的发展、维护和增进公共利益、满足公众需要而对公共事务和公共部门进行管理的活动。(公共管理的范围非常广泛,涉及社会中所有存在公共利益与公共需求的领域。)其内容包括: (1)确定公共问题。就是如何确定社会基础性和共同性问题并加以解决。 (2)制定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指公共权威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制定出解决问题的行为规范、行动指南和行为方案。这是公共管理的主要途径,是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的行动。 (3)管理公共资源。是指对各种公共资源(人、才、物、信息等)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 (4)提供公共服务。是指提供市场和公民无力或者不愿提供的公共物品,是公共管理的主要职能。 (5)进行危机管理。是指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持续动态的管理过程,政府针对潜在的或者当前的危机,在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一系列的控制行动,以期有效的预防、处理和消弭危机。 二、公共部门的角色和定位 6.公共部门的特性。P440 公共部门是指处理社会中各种公共事务、提供各种公共物品的部门,其中政府居于核心地位。公共部门具有以下特性:(1)公共性。公共性是公共部门最根本的特性。简单的说,公共部门的职能是管理公共事务,宗旨是促进公共利益,资金来源和使用具有公共性,输出公共产品和服务,并且以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为评价标准。 (2)权威性。公共部门在处理公共事务时运用的是公共性质的权力,因而具有权威性。

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考研公共管理学笔记

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 公共管理导论 1.1公共管理的意义 公共管理代表着知识界和实务界对实现一种良好政府治理的努力、希望和探索,即期望建立一个有能力的、负责任的、有效率的、更能体现和实现民主社会基本价值的、不同于传统官僚导向的政府组织、政策及运作模式的新政府治理。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经济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提升政府绩效和公共服务品质,从而实现公共的福祉与公共利益。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公共管理的性质: 1.公共管理承认政府部门治理的正当性; 2.公共管理强调政府对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 3.公共管理强调政府、企业、公民社会的互动以及在处理社会及经济问题中的责任共负; 4.公共管理强调多元价值; 5.公共管理强调政府绩效的重要性; 6.公共管理既重视法律、制度,更关注管理战略、管理方法; 7.公共管理以公共福祉和公共利益为目标; 8.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种职业,而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这一职业的实践者。. 1.2公共管理学的发展与研究途径 公共管理之发展 公共管理这一名词首次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30年代末期,行政学

者古利克为推动当时的行政改革,主张将管理主义与公共性目标相结合。在英国,1968年的《富尔顿报告》中,同样表达了强化政府表达能力的观点。 严格来说,公共管理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正式产生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导致公共管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有学科发展方面的因素,也有现实背景。 1.公共管理发展的时代背景 从1887年威尔逊的《行政之研究》发表后,公共管理学便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公共行政学的发展,依照行政学家亨利的观点,经历了不同时期的典范变迁。 第一阶段:政治与行政二分法(1900—1926)。行政学者有古德诺1900年提出政治与行政二分法之观点,主张政治是国家意志的表现,而,行政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行政学着怀特于1926年亦主张政治不要干预行政,行政管理系科学的问题,应为出价值中立,而以追求经济和效率为目标。公共行政在这一阶段,关注的是研究如何有效运用资源以执行政策。 第二阶段:行政原则(1927—1937)。在这个阶段,许多学者关注建构“行政原则”。魏劳毕于1929年出版了《公共行政的原则》,特别强调有一些科学的行政原则存在,这些原则可以被发现,行政人员一旦学会如何应用这些原则就可以成为专家,这些原则可以不考虑环境因素而适用于任何地方。 第三阶段:公共行政即政治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政治与行政二分法”和“行政原则”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公共行政开始向政治学回归。这时期的公共行政具有亲爱昂列的规范取向。然而这时期的公共行政以建立规范理论为目的,为知识而追求知识,对改进公共行政实务助益不多。正如亨利所言,形成了有“公共而无行政”,对公共管理者知能的研究与培养,可以说没有多大的建树。 第四阶段:公共行政即管理学。从1960年至70年代起,一部分行政

(完整word版)黎民版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黎民版《公共管理学》复习要点 1、公共管理与私部门管理有本质区别 (一)公共利益目标与私人利益目标 (二)垄断强制性与自由竞争性 (三)制衡性与自主性 (四)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五)政府机制与市场机制 2、公共管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一)西方国家摆脱困境的需要 1.政府角色膨胀和规模扩大引起民众的不满 2.经济衰退和财政压力的加剧 3.社会问题与政府不可治理性的增加 (二)科技革命和全球化浪潮 1.科学技术革命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1)现代科技革命使社会成员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性质和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 (2)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革命对传统政府管理提出变革的要求。(3)科技革命将导致社会治理新形态的出现。 2.全球化是公共管理学产生和发展的另一推动力

(三)政府管理和民主制度方面的矛盾 1.以韦伯官僚制思想为基础的行政体制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1)传统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信息社会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要求。(2)科层官僚制难以适应当代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3)科层官僚制的专业分工原则导致政府功能退化。 (4)官僚制的科层原则使组织行为保守,难有创意。 2.西方国家民主的现状难以满足民众的“民主需求” (1)民众应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 (2)公民应既能控制政治家,又能控制官僚。 (3)国家应解决特殊利益集团对政府决策的控制。 (4)国家应寻找解决西方民主制运作过程中深层次矛盾的途径。 3、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概念。公共物品是指非竞争性的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4、公共管理:是指政府为代表的公共部门依法通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以保障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的职能活动。 涵义: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政府和其他公共部门,而不是私人及其组织;(2)公共管理的对象——公共事务具有两个显著特征,即与公共利益直接有关,以及公共事务的受益对象是社会公众; (3)由于公共事务关系到社会成员的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务及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公共管理学第2版-黎民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 作者:黎民 书号:978-7-04-031462-5 定价:35.00元 出版时间:2011年8月 分级:本科、研究生 适用专业:公共管理类 配套资源:教学课件 项目: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 材,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 配套资源:教学课件、精品课程配套网站 作者简介 黎民,武汉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博士生 导师。 内容简介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在保留原书的 内容框架的基础上,对教材体系和内容上做了 较大的修改、充实和更新。在教材内容上,主 要对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公共管理的组织、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等章节进行修订,增加了新的理论与实践,使其符合当前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同时,为了紧密贴合公共管理的新趋势,编写团队经过讨论还增加了公共管理的运行、公共部门的资源管理、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等章节。随着当前公共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每一个公共管理的学生和专业工作人员都需要在结合我国实际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在全书最后的“当前公共管理的若干热点”一章,既为读者了解实际管理提供了样本,又为读者进一步的学习与研究提供了方向。 在编写风格上,本次修订力求将公共管理类的基础与前沿贯串全书,力求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展开论述,使该版教材进一步增强其理论性、实用性和前沿性。可用作高等院校公共管理类各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同时适用于从事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际工作者参阅及有关专业在职干部培训参考教材。 【简明目录】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三章公共管理的管理者/第四章公共管理的物品及供给/第五章公共管理职能/第六章公共管理的运行/第七章公共管理的管理工具/第八章公共管理的责任与监控/第九章公共管理中的政府角色/第十章非政府公共组织/第十一章公共管理的前沿热点

2014—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第二版)—考研精编笔记.doc

育明教育 【温馨提示】 现在很多小机构虚假宣传,育明教育咨询部建议考生一定要实地考察,并一定要查看其营业执照,或者登录工商局网站查看企业信息。 目前,众多小机构经常会非常不负责任的给考生推荐北大、清华、北外等名校,希望广大考生在选择院校和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最好是咨询有丰富经验的考研咨询师! 公共管理学 (第二版) 陈振明主编 参考书: 张成福《公共管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国庆《公共行政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复习方法和复习规划】 对于考研专业课的复习,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采取以下建议: (一)记忆方法

1.快速、反复、多次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多年辅导经验总结,绝大多数学员在考研复习的时候经常犯的几个错误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看书速度比较慢,期望看一遍书就能够把考点记住。不单是复习专业课,很多考生在看英语单词的时候也经常犯这样子的错误。 第二,背诵的时候缺乏复习和巩固。只知道一本书一本书的背诵,结果往往背完之后很快就忘记了。 综上两个问题,育明教育咨询师希望大家一定要养成“快速、反复、多次”记忆的好习惯。 2.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不是考研专业课和考研政治的每个知识点都考,毋庸置疑,考试是有侧重点的。凡是企图一个字不差的记住和背诵下来的想法都是错误的。考研复习必须主次分明,重难点突出。 在考研过程中,20%的知识点会带来80%的分数,希望大家在考研复习的时候必须有所取舍。 3.框架入手,由粗到细 对于一本书,大家首选要明确它的知识框架,然后再慢慢细化。这样比较有利于大家快速的建立起知识架构。 (二)复习规划 第一阶段(-8月末):确定参考书,明确考点。 每年9月份之前,考生务必确定好报考院校专业,考研参考书和必须的一些资料。最近北大、人大等名校慢慢的不再公布参考书,这就更需要考生一定要收集到最权威、最详细的考研信息。在确定了参考书之后,大家在暑假期间要明确每本书的考试重点,为接下来的背诵奠定基础。 第二阶段(9-11月末):背诵记忆 根据育明教育咨询师分析,当前中国考研还处于低层次,尤其是专业课的考察,主要还是考察考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大部分的考题还是需要背诵和记忆,灵活运用的考题并不多。 第三阶段(12月-考研):掌握答题技巧,模拟考试 这个环节很少有考生做到,但是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最后一个阶段务必多做几套模拟题,而且务必要全真的模拟考试。育明教育咨询师建议大家可以仿照高考去制定复习规划。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