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冠状动脉的解剖及分段

冠状动脉的解剖及分段

冠状动脉的解剖及分段

冠状动脉的解剖及分段:冠状动脉分为左右两支,其开口分别位于左、右冠状窦内,左冠状动脉又分为左主干(LM)、左前降支(LAD)、回旋支(CX)。左主干为一自主动脉根部发出的长约1~3cm的主干,左前降支走行于室间沟内,分三段:近段(LAD1)为左主干末即前降支起始段到第一对角支(D1)或间隔支发出处,中段(LAD2)为第一对角支发出处到前降支动脉转角处,远段(LAD3)为前降支动脉转角以下部分;回旋支走行于左房室沟内,分两段:近段(CX1)为从开口到第一钝缘支,远段(CX2)为第一钝缘支发出处到回旋支动脉终末;右冠状动脉(RCA) 主干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分三段:近段(RCA1)为右冠状动脉开口到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或右冠状动脉的第一个弯曲部,中段(RCA2)为第一右室支发出处到锐缘支(AMB)发出处(恰好位于右冠状动脉的第二个弯曲部,右心室的锐角缘上),远段(RCA3)为锐缘支发出处到后降支。冠状动脉分支变异较大,左冠状动脉有间隔支、第一对角支(D1)或中间支、第二对角支(D2)、第三对角支(D3),第一钝缘支(OM1)、第二钝缘支(OM2)及第三钝缘支(OM3)。右冠状动脉分支有圆锥支(C)、右房支(RAB)、第一右室支(RVB1)、第二右室支(RVB2)、第三右室支(RVB3)、锐缘支(AMB)、左室后支(PLVB)、后降支(PDA)。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学简介 左、右冠状动脉是从主动脉发出的,也是极端重要的第一个分支,完全靠它向心脏提供血液。它们的开口深处主动脉根部,分别在左、右主动脉窦内。若以主动脉瓣附着缘连线为界,可将主动脉窦分为窦内和窦外,开口的绝大多数(80%~91%)均处于窦内,其余的开口在窦外或窦线上。 一、左冠状动脉 初为一总干,长约0.1 ~ 2.8cm,埋藏在肺动脉起始部与左心耳之间心外膜深层脂肪组织中,但也有极个别人无总干,此时的前降支和旋支并列分别开口于左主动脉窦内。总干在左房室沟内分为前降支和旋支,42%的人在两支之间发出一对角支,个别也有发出两个对角支的。1.前降支和旋支 它们是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前降支沿前纵沟在心外膜下走向心尖,到前纵沟末端向后绕过心缘终于心脏隔面的下三分之一附近,或与后降支发生吻合。提起左心耳、可见心外膜下脂肪深部的旋支沿左房室沟左行绕过心左缘,到心脏的后面。有的旋支甚短,只达心左缘,有的较长甚至分布到左室正后或部分右心室。前降支和旋支之间形成一定角度(40~150度),但多呈直角。它们在途中又分出心房分支和心室分支: 2.左房分支均来自旋支,计有: (1)左房前支于左心耳根部发自旋支的初始部,向上行走在主动脉根部和左心房之间,分布到左心房前内侧壁。有时它还发出一较大的窦房结动脉,向上后至上腔静脉终部并环绕上腔静脉口,且沿途发出许多小支到左、右心房之间,组成心房动脉网络。 (2)左房中间动脉较恒定地起自心左缘处的旋支,分布到左心房侧后面。 (3)左房后支较小,发自旋支的膈面,分布左心房后壁。 3.左室分支大致可分为左室前和左室后两组,它们分别是: (1)对角支多起自前降支与旋支分叉处,有长有短,分布左室前壁,长者可达心尖区。(2)左室支沿前降支而下向左室前壁发出3~5支(最多可达9支),较大的左室支,可分布到心左缘和心尖区,以及从旋支向下分出的左室前支,供应左室前壁和侧壁血运。 (3)左缘支系由旋支在房室沟左缘处分出,一般较大,分布到左心缘侧壁,或它本身就是旋支的终末分布。 (4)室中膈前支系由前降支的深面发出较大的分支(12~17支),垂直进膈,分布其前三分之二区域,并在室间隔内与来自后降支的室中膈分支形成网络和吻合。 (5)左室后支其大小来源变异较大,如旋支不发达,它可来自右冠状动脉。反之,如果旋支较粗长并进入后纵沟,则左室后支常由旋支发出,分布到左、右心室的后面。 (6)前降支还发出较多的小分支,分布到前纵沟附近的右心室前壁。 二、右冠状动脉 起自右主动脉窦,在肺动脉始部与右心耳之间心外膜下脂肪深层沿右房室沟右行,绕过心右缘到心脏膈面。在心后面房室交界处进入后纵沟转向下,走向心尖区,在后纵沟内的部分称为后降支。右冠状动脉沿途发出分支到右心室,右心房,室间隔后部和左心室后壁等处。右冠状动脉有如下分支: 1.右房支按分布的部位,又可分为三群 (1)右房前支(1~3支)发自右冠状动脉的初始部1厘米处,上行分布到右心耳和右心房并在右心耳与主动脉之间形成血管网络,有的还发出较大的分支到上腔静脉终末并环绕上腔静脉口,以代替来自左冠的的窦房结动脉。 (2)右房中支此支较恒定,起自心右缘处的右冠状动脉,分布到右房外侧壁并与右心房壁的动脉网络相通,或直接成为窦房结动脉。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 按照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AHA )分类法, 将CA分为15 段:1-RCA 近段;2-RCA 中段;3-RCA远段;4-PDA (右侧优势型);5-LM ;6-LAD 近段;7-LAD 中段;8-LAD 远段;9-D1 ;10-D2 ;11-LCX 近段;12-OM ;13-LCX远段;14-PL ;15-PDA(左侧优势型或均衡型)。 1:右冠状动脉 a近段;起始于右冠状动脉开口部到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或右冠状动脉的第一个弯曲部。 b 中段;始于第一个较大的右室支动脉发出处,到锐角缘支动脉发出处(恰好位于右侧冠状动脉的第二个弯曲部,右心室的锐角缘上)。 c 远段;起于锐角缘支动脉,到后室间沟止(向后延续为右房室动脉)。冠状动脉造影时,可以通过右房室支动脉形成的倒U字形来确认后室间沟的位置,后降支也起源在附近。 2:左冠状动脉 前降支 a近段;左主干末端到第一间隔支动脉或第一对角支动脉发出处。 b中段;第一间隔动脉到左前降支动脉转角处(走行方向由向前转为向下),此处常有第二对角支动脉发出。 c远段;左前降支转角处一下部分,包括返动脉。 回旋支 a近段;从开口部到第一钝角缘支动脉发出处,如有高侧缘支动脉发出应排除在外。 b远段;从第一钝角缘支发出处起,到回旋支动脉终末。当右冠状动脉优势时,这一段非常细小。当左冠状动脉优势时,或平衡时,它可以延伸跨越心后十字形成左房室动脉。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 后降支 posterior descending branches PAD 左室后支 posterior branches of leftventricular PL(左冠和右冠的结束部分都叫左室后支) 锐缘支 right marginal branch AM 右圆锥支 right corus artery CA 右室前支 righ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右房动脉 right atrial artery 左冠状动脉: 左主干 left main coronary artery LM 或LCA 前降支 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 LAD 对角支 diagonal branches 或左室前支lef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右室前支 righ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前间隔支 anterior septal artery 左圆锥支 left corus artery LCA 左回旋支 left circumflex branch LCX 钝缘支 obtusemarginal branch OM 左室前支 left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左室后支 leftpos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左房支 leftanticular branches 注:左室后支有2支,一个来源于左冠,一个来源于右冠,但有的人可能只见到其中一只。前降支和后降支遥相呼应组成一个环,包饶住了室间隔,他们个发出十几对穿隔支深入室间隔内部供血,有时在PCI时这些长的跟胡须一样的穿隔支可以作为前降支的鉴别标志。房室结主要由右冠发出的房室结支供血。窦房结主要由窦房结支供血,窦房结支主要有二种形式 93% 的人由右冠发出,7%由左冠回旋支发出。左缘支又叫钝缘支;右缘支又叫锐缘支。穿隔支----也叫间隔支--

冠状动脉解剖

冠状动脉解剖 心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回流的静脉血,绝大部分经冠状窦汇入右心房,一部分直接流入右心房;极少部分流入左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本身的循环称为冠状循环。尽管心仅占体重的约0.5%,而总的冠脉血流量占心输出量的4%~5%。因此,冠状循环具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起于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很短,约5~10 mm,向左行于左心耳与肺动脉干之间,然后分为前室间支和旋支。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分叉处常发出对角支,向左下斜行,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粗大者也可至前乳头肌。 (1)前室间支anterior interventricular branch,也称前降支,似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其始段位于肺动脉始部的左后方,被肺动脉始部掩盖,其末梢多数绕过心尖切迹止于后室间沟下1/3,部分止于中1/3或心尖切迹,可与后室间支末梢吻合。前室间支及其分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前乳头肌、心尖、右心室前壁一小部分、室间隔的前2/3以及心传导系的右束支和左束支的前半。 前室间支的主要分支有:①左室前支3~5支者多见,分别向心左缘或心尖斜行,主要分布于左心室前壁、左心室前乳头肌和心尖部。②右室前支很短小,分布于右心室前壁靠近前室间沟区域。右心室前支最多有6支,第1支往往在近肺动脉瓣水平处发出,分布至肺动脉圆锥,称为左动脉圆锥支。此支与右冠状动脉右动脉圆锥支互相吻合形成动脉环,称为vieussens环,是常见的侧支循环。③室间隔前支以12~17支多见,起自前室间支的深面,穿入室间隔内,分布于室间隔的前2/3。 (2)旋支circumflex branch,也称左旋支。从左冠状动脉主干发出后即行走于左侧冠状沟内,绕心左缘至左心室膈面,多在心左缘与后室间沟之间的中点附近分支而终。旋支及其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绝大部分(约94%)自升动脉右前方的右冠窦内发出,约90%开口于右冠窦中1/3部分,其中65.2%开口距窦底的距离在12-16mm之间。右冠状动脉开口直径多在0.41-0.50cm之间,发出后行走于右房室沟内,在肺动脉的始部与右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右下行,绕过心右缘至心脏隔面,继续沿冠状沟向左行走,多数(约占88.12%)在后室间沟与房室沟的交叉点(后十字交叉)附近分为左室后支和后降支,少数右冠状动脉(约占7.24%)只达到后十字交叉,左房和左室后壁由左回旋支供血。极少数右冠状动脉终止于右室隔面(2.85%)或锐缘部(2.07%)而不达到后十字交叉。右冠状动脉在房室交点处往往突向深方,形成“U”形弯曲,并分为终支、后降支和左室后支。右冠状动脉一般分布于右房、右室前壁大部分、右室侧壁和后壁的全部、左室后壁部分和室间隔后1/3,包括左束支的后半及房室结(93%)和窦房结(60%)。[1][2](图1-1)(图1-2)

图1-1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造影所见

图1-2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CT所见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CA) 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第一个分支,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前方,多为单支,且分布较恒定。此支如直接起于主动脉右窦,则称副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第三冠状动脉。在动脉圆锥的前上方,相当于肺动脉瓣高度,有时可见左,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形成动脉环(Vieussen 氏环),为两个冠状动脉间的重要侧枝循环路径;圆锥支恰位于进入右心室的外科切口处,手术切口时应该避免损伤。 (二)右房支(Right atrial artery) 右冠状动脉向后发出分布至右房壁,可分为右房前支(Right Arterior Atrial Branch)、右房中间支(Right Intermedia Atrial Branch)和右房后支(Right Posterior Artrial Branch)。右房前支是右房支中较恒定的一支,是右冠状动脉的第二分支(第一分支是圆锥支),自 右冠状动脉近侧段发出分支供应右房前壁和右心耳,此支很大,有时

冠脉解剖

冠脉解剖介绍,请支持 冠状动脉解剖 一、冠状动脉的起源 1、左,右冠状动脉分别起源于左右主动脉窦,或称氏窦(Valsalva窦)。三个窦分别称为左冠状动脉窦,右冠状动脉窦及无冠状动脉窦(后主动脉窦),三个瓣分别称为左冠瓣,右冠瓣和无冠瓣。 2、左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5厘米(0.5+0.1cm),右冠状动脉开口处口径范围:0.2—0.7厘米(0.4+0.1cm) 3、冠状动脉口的异常 (1)冠状动脉口位置上移, 沿主动脉壁呈小于45度左右的锐角伸出,激烈运动后,产生主动脉扩张和心排出量增加,可进一步导致冠脉开口闭塞,影响心脏血液供应。通常导致猝死。(2)梅毒性升主动脉炎时,则易出现冠状动脉口狭窄 (3)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右乏氏窦约0.5%。 (4)左,右冠状动脉均发源于肺动脉,罕见 (5)副冠状动脉:45%(43.5—56.5%),副冠状动脉的开口位于右乏氏内,多数为1个,亦有2—3个,园锥动脉(漏斗支)多发源于副冠状动脉。 (6)单一右冠状动脉及单一左冠状动脉。 (7)前降支及左旋支分别起源于左乏氏窦内,0.6%。 (8)左旋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9)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右乏氏窦内,0.5%。 (10)左右冠状动脉均起源于左乏氏窦内。 4、冠状动静脉瘘(Fistulas of the Coronary Circulation or Coronary Arteriovenous Fistula) 冠状动脉不经正常循环而直接流入右房(25%),右室(40%),左房,左室,肺动脉(15%)或冠状静脉窦(7%),92%流入右侧心脏。50%起源于右冠状动脉,40%见于左冠状动脉,10%见于畸形冠状动脉。 5、冠状动脉瘤(Aneurysms of the Coronary Arteries) 先天的,外伤的,结节性多动脉炎,动脉粥样硬化,川畸(Kavasaki)病,风湿或梅毒等。 6、冠脉闭锁或发育不全,极少见 上述例子虽然少见,但是在冠脉造影时不警惕,可能会使一支造影失败或不显影,部分冠脉起源异常及开口小的患者,往往在剧烈运动后可引起室颤及猝死。 二、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其供血范围 1、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 LCA ) 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 ) (1)右室前支(3—6支):第一支又称为左园锥动脉(Conas Branch),与右园锥动脉相吻合,形成立Vieussen 环,前降支狭窄或闭塞时,此环可以直接受主动脉血供,起着侧支循环的作用。主要给右室前壁供血。 (2)左室前支(4—6支):供应左室前壁,钝缘,一小部分隔面。 (3)对角支(Diagonal D) :供应左室前壁,前乳头肌。 (4)室间隔前支或前穿隔支(Septal S ) (8---17 支)供应室隔前部2/3。 左旋支(Left Circumflex, LCX ) (1)左室前支(2—3支)供应左心室前上部 (2)左室后支(不定)供应左室左后半部或后部。 (3)钝缘支持(Obtuse Marginal OM ) 供应侧壁及心尖部

冠脉解剖与心血管病临床

冠脉解剖与心血管病临床 医学影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快速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人们对冠状动脉解剖结构的了解。 主要的冠状动脉有三个分支血管。左侧分3部分,包括左主干(left main stem, LM)、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ant, LAD)及其分支对角支(DIAG)、和左回旋支(left circular branch, LCX)及其分支钝圆支(om);右侧1支为右冠RCA及其分支左室后支(PLA)和后降支(PDA)。三支血管借助远端分支血管相互沟通,连接成网。前降支与后降支相互连接,对角支与回旋支的钝缘支连接,左室后支与回旋支相互连接。因此在陈旧心梗病例中,常常看到的血液逆供就是以这个相互连接的血管网构为基础的。利用这一现象临床上处理慢性完全闭塞病变时采用的双侧造影,显示病变特征的方法也是以此为解剖基础的。 随着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不同的体位可以看到不同的血管。比如图中MAc在不同体位的差别。 左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是主动脉(Ao)的第一个分支,开口于Valsalva窦中上1/3,且左冠状动脉开口高于右冠状动脉。因此在冠脉造影时,为寻找RCA开口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参考标志。 左冠状动脉主干通常从左冠状动脉窦发出,略低于窦管交界处,有时也从主动脉窦高位发出,向下行走于左心耳和肺动脉主干之间,其长度在成人很少超过1cm或2cm,左主干直径为4到6mm,远较右冠状动脉起始部粗大,其分支供血面积远大于右冠状动脉,即使在右冠状动脉优势时依然如此。左回旋支LCX和前降支LAD,同右冠状动脉组成所谓“冠状动脉三支病变中的3支血管”。约有1%的人没有LM,其分支LAD和LCX直接开口于左冠状动脉其分支向左心室大部、室间隔肌部以及二尖瓣上侧乳头肌的大部分供应血液。 因此三支血管中哪一个最重要?当然是对整个心脏影响最大的那一支。1)整个心脏80%以上的功能来自于左心室,因此也决定了供

冠状动脉分段及分布

冠状动脉分段及分布: 左冠状动脉(LCA) 左主干(LM) 左前降支(LAD) 左回旋支(LCX) 右冠状动脉(RCA ) 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窦内(98%)或窦外(2%);供应左室、左房、右室前壁和室间隔前2/3~3/4的心肌;向左行程于左心耳及肺动脉主干间(左主干)。 左主干(LM):长度0~4cm,多数0.6~1.0cm。分支:LAD, LCX, 中间支 左前降支:行程:左主干延续,沿前室间沟走行,绕过心尖(78%),止于心脏的膈面;供应:部分(45~55%)左室,室间隔前2/3, 心尖,右室前壁;分支:对角支、前间隔支、左圆锥支;左圆锥支与右圆锥支相互吻合,形成动脉环,常见侧支循环,供应肺动脉圆锥。左回旋支:行程:沿左房室沟走行,止于心脏膈面;供应:左心房壁、左心室(15~25%)如为左优势型,则供应40%左心室;分支:钝缘支,左房支,左室前支、左室后支、窦房结支(38%)。 钝缘支(OM):从LCX发出1~3支,向左室游离壁和心尖行走,向左室侧壁、后壁 供血。 左房旋支:从LCX近侧端发出1~2支至左房,向左房侧面、后面供血。 右冠状动脉: 开口:94%于右冠窦内,6%窦外;走行:右房室沟内,通过心脏右缘止于膈面;供应:右房,右室前壁,25~35%左室;分支:右圆锥支、锐缘支、后降支、左室后支、右室支,窦房结支,房室结支。 圆锥支:右冠状动脉的第1分支,向左前上方经右室流出道走行,向右室左前上方和肺动脉圆锥供血。 窦房结支:向右后上方走行,供应窦房结和右心房。 右室支:向左前方行走,通常为1支,供应右室前壁。 锐缘支:向右下方行走,有1支或以上,供应右室侧。 后降支:从RCA由后十字交叉处分出,沿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与LAD吻合。沿途发出数支后室间隔支与前间隔支吻合。供应左、右室后壁、右室下壁、后室间隔。 左室后侧支:为RCA越过后十字交叉后的延续,沿途发出数支分支,末端与LCX吻合。供应左室膈面。 房室结支:在房室交叉处附近由优势动脉发出,供应房室结和房室束。

冠状动脉示意图

冠状动脉示意图 第1章冠状动脉解剖概要 冠状动脉示意图冠状动脉图冠状动脉解剖图 心肌由冠状动脉供血,然后由冠状静脉回流至右心房。本章主要叙述冠状动脉的解剖概要。 冠状动脉起自升主动脉,位于主动脉瓣环上约7mm,相当于主动脉瓣游离缘水平发出。冠状动脉开口可呈圆形、卵圆形或狭小裂缝。左冠状动脉开口直接约5~7mm,右冠状动脉开口约1.5~3mm。有时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和回旋支可分别开口于主动脉,右冠状动脉开口可能阙如,或开口于左冠窦内。 1.一、左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的左冠状动脉窦,主干甚短,长约5~20mm,表面有少量脂肪组织覆盖, 走行于主肺动脉后方和左心耳之间, 不易显露。主干到达主肺动脉左侧时分成两个主支:沿室间沟向下者称前降支;沿左房室沟到达左室后壁者称回旋支。 1.(一)前降支 前降支为左冠状动脉的直接延续,沿前室间沟下行至心尖部,多数经心尖切迹绕至膈面,达后室间沟下1/3。沿途发出多条主要分支。 1.对角支:可为1支或数支。在前降支和回旋支的分叉部(或主干远端)常发出1个较大的分支,称第1对角支,占42.3%,可认为是左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之一。 2.右室前支:分布到右心室前壁。 3.左室前支:分布到左心室前壁。 4.前室间隔支:前室间隔支血液供应室间隔前部,包括右束支和一部分左束支。 前降支供血范围包括室间沟两旁的右心室前壁、左心室前壁、心尖部、膈面下1/3,以及室间隔的前2/3区、右心室的前乳头肌和希氏束。前降支有些段落可埋藏入心迹内。 (二)回旋支 回旋支起自左主干,开始沿左心耳内侧,然后沿左房室沟向左,绕至心脏后面的左室隔面。约10%的成人回旋支到达后室间沟形成后降支,称为“左优势型”冠状动脉分布。回旋支被心大静脉所覆盖,在施行主动脉-回旋支旁路手术时不易游离回旋支,有时甚至需结扎心大静脉以显露动脉。同时,二尖瓣手术时要特别注意避免损伤回旋支,缝针不宜过深,否则会造成左心严重供血不足。回旋支的主要分支有: 1.窦房结支:约45%的回旋支发出窦房结支,走行于左心房顶,绕至上腔静脉的右侧供应窦房结。 2.左心房支:供应左心房。 3.左心室前支:分布于左心室前壁的心底部分。 4.钝缘支:可有数支,分布于左心室侧缘。 5.左心室后支:分布于左心室后壁近侧缘。 1.二、右冠状动脉 起自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起始段常被右心耳遮盖,走行于右房室沟内,其前半段位 于右心室前方,手术便于显露,其后端绕至心脏右后方达后室间沟,在心脏十字交叉处成90°转向下,形

冠状动脉解剖和异常

•概观 •左冠状动脉(LCA) •左前降支(LAD) •音调(CX) •右冠状动脉(RCA) •冠状动脉异常 •Interarterial LCA •ALCAPA •心肌桥 •瘘 概观 RCA,LAD和Cx前投影 上的左冠状动脉前突起概述。 •左主干或左冠状动脉(LCA)o左前降支(LAD) ▪对角支(D1,D2) ▪间隔支 o音调(CX) ▪缘支(M1,M2) •右冠状动脉 o急性缘支(AM) o AV节点分支 o后降支(PDA) RCA,LAD和Cx在右前斜位投 上留下的概述在右前斜投影的 冠状动脉。 •左主干或左冠状动脉(LCA)o左前降支(LAD) ▪对角支(D1,D2) ▪间隔支 o音调(CX) ▪缘支(M1,M2) •右冠状动脉 o急性缘支(AM) o AV节点分支 o后降支(PDA)

在横 向投影RCA ,LAD 和Cx 上留下的冠状动脉中的横向突起的概述。 • 左主干或左冠状动脉(LCA ) o 左前降支(LAD ) ▪ 对角支(D1,D2) ▪ 间隔支 o 音调(CX ) ▪ 缘支(M1,M2) • 右冠状动脉 o 急性缘支(AM ) o AV 节点分支 o 后降支(PDA ) • 阅读更多有关介绍心胸成像的 冠状动脉解剖 左冠状动脉(LCA ) 左冠状动脉(LC ),非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RC ),后(NC )风口浪尖 左冠状动脉(LCA ),也被称为左主 LCA 的来自左冠状窦。 主动脉瓣具有三个小叶,每个具有一个尖或杯形配置。 左冠状窦(这些被称为L )时,右冠状动脉的尖点(R )和后非冠脉尖点(N )的 正上方的主动脉瓣有解剖扩张的升主动脉,也被称为主动脉窦。左主动脉窦产生左冠状动脉。 位于前方,产生的右冠状动脉。 非冠状窦postioned 的右侧的右主动脉窦。

冠状动脉解剖学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1.左主干: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左冠窦上部的中央,向左或后伸展,长度5~40毫米,然后分为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有时尚发出第三支血管,即中间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2. 左前降支:沿肺动脉前行至前间沟,下行至心尖或绕过心尖。其主要分支包括: (1)间隔支动脉 室间隔穿支:几乎成直角发出,第一室间隔穿支较粗大,越接近心尖部越细小,且与前降支成角越锐利。 (2)对角支:成锐角发出,位于左心室表面,一般有2-6支,相互平行,自近端至心尖,逐渐变细小。偶然一支粗大的角支可以与前降支相似或更粗大。 右室前支左圆锥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左冠状动脉 3.左回旋支:绕向后于左心耳下到达左房室沟。其分支包括: 1)钝缘支:1-4支,绝大多数情况下第一钝缘支较粗大,其分支后的左回旋支明显变细。 约10%的回旋支到达后室间沟,下行至心尖,称为后降支。 回旋支尚发出分支供应房室结,50%的窦房结动脉分支来源于左回旋支,还可发出左心房支提供大多数心房血供。左室前支左室后支 冠状动脉解剖学 右冠状动脉 起源于主动脉根部右冠窦中部,也可发自近主动脉瓣或右冠窦-主动脉交接处。下行至右房室沟,绝大多数以一支传导血管至后室间沟。其分支包括: 圆锥支:为第一分支,约半数发自于右冠状动脉开口前方1-2cm处,沿右心室圆锥部到达肺动脉瓣。 窦房结动脉:约50%的心脏窦房结动脉 起源于右冠状动脉近端右上方, 与圆锥支径路相反。 以后分支常成直角发出, 供应右心室前侧壁或右心房。 锐缘支:较粗大,行向心尖,供应室间隔。 远端分为2支: (1)后降支:于室间沟内下行至心尖; (2)左室后支:进入心肌呈U型,然后下行至心尖时发出 1~2·分支供应左心室后部。 冠状动脉血管树解剖示意图注释:Ao(Aorta主动脉)MT(main Trunk左主干)Rc(Right coronary右冠状动脉)LAD(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branch左前降支)LCx(Left Circumflex artery左回旋支)Diag.(Diagnoal branch对角支) LMB(Left Marginal Branch左钝缘支) Spyder View(“蜘蛛位”) PLA(Posterior Left ventricle artery左室后支)PDA(Posterior descending artery后降支) 四、关于冠心病的基本知识:1、斑块形成分四个阶段:脂质沉积;纤维斑块;粥样斑块;复合性斑块。2、梗塞分心内膜下梗塞和透壁性梗塞,VCT表现为肌壁变薄,密度降低。3、梗塞的并发症:室壁瘤、室间隔穿孔、左室乳头肌梗塞等。4、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的心梗和ST段无抬高的心梗)是导致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它是以冠状动脉斑块破裂或糜烂而继发血栓形成所致,其取决于斑块的稳定性,而非冠脉狭窄程度。冠脉狭窄程度决定了病人有无临床症状。 五、关于斑块:1、定义: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至少在两个相互垂直的方位可见。斑块的典型结构为覆盖有胶原纤维帽的细胞外脂肪核。2、VCT检查的意义在于发现不稳定性斑块,及时采取措施,有助于减少冠心病事件发生。不稳定性斑块称为易损斑块,其影响因素包括:脂核(较大,大于40%或呈液性);纤维帽的厚度;局部炎症和新生血管;点状钙化;正性重构(即斑块向壁外生长,保持管腔原有大小。易致斑块破裂);出血等。VCT对脂核、点状钙化和正性重构发现较好,对其他不如血管内超生(IVBS)。3、IVBS 是观察冠脉斑块的金标准:分软斑块、中间斑块和钙化斑块。VCT对应CT值为:-42~47HU;61~112HU;126~736HU。4、VCT的斑块分类为软斑块(软组织密度,有时可见其内脂肪密度的脂核,代表易损斑块);混合性斑块(钙化和软组织均有,可以钙化为主或以软斑块为主);钙化斑块(指面积大于1平方毫米,CT值大于130HU)5、血管分叉处易形成斑块,原因是血流变化,此处内膜易受损伤。 6、关于钙化:易受累顺序:LAD37%,RCA25%,LCX22%,LM16%。常用钙化计分表示。钙化计分与冠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

心脏冠状动脉和心静脉解剖图

心脏冠状动脉和心静脉解剖图 人体各组织器官要维持其正常的生命活动,需要心脏不停地搏动以保证血运。而心脏作为一个泵血的肌性动力器官,本身也需要足够的营养和能源,供给心脏营养的血管系统,就是冠状动脉和静脉,也称冠脉循环。 冠状动脉是供给心脏血液的动脉,起于主动脉根部,分左右两支,行于心脏表面。正常情况下,它对血液的阻力很小,小于总体冠状动脉阻力的5%,从心外膜动脉进入心壁的血管,一类呈丛状分散支配心室壁的外、中层心肌;一类是垂直进入室壁直达心内膜下(即穿支),直径几乎不减,并在心内膜下与其它穿支构成弓状网络,然后再分出微动脉和毛细血管。丛支和穿支在心肌纤维间形成丰富的毛细血管网,供给心肌血液。 由于冠状动脉在心肌内行走,显然会受制于心肌收缩挤压的影响。也就是说,心脏收缩时,血液不易通过,只有当其舒张时,心脏方能得到足够的血流,这就是冠状动脉供血的特点。人心肌的毛细血管密度很高,约为2500根/mm2,相当于每个心肌细胞伴随一根毛细血管,有利于心肌细胞摄取氧和进行物质交换。 同时,冠状动脉之间,尚有丰富的吻合支或侧支。冠状动脉虽小,但血流量很大。占心排血量的5%,这就保证了心脏有足够的营养,维持它有力地昼夜不停地跳动。冠状静脉伴随冠状动脉收集代谢后的静脉血,归流于冠状静脉窦,回到右心房。如果冠状动脉突然阻塞,不能很快建立侧支循环,常常导致心肌梗塞。但若冠状动脉阻塞是缓慢形成的,则侧支可逐渐扩张,并可建立新的侧支循环,起代偿的作用。

目前,冠脉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都基于其造影,冠脉造影还被广泛应用于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评价和估计,基于冠脉造影的冠脉血流储备测定还可以提供其心功能指标。冠状动脉造影仅仅是二维图像,并不能全面展示患者血管的三维解剖形态。偏心性狭窄正位时如表现为严重狭窄,侧位时则可能为表现轻度的狭窄,容易发生漏诊。局限性的狭窄在血管影像短缩或重叠时,也会发生漏诊。可选择血管走行与X线呈90°角的投照角度,全面展现血管的真实长度。因此,临床上需要通过不同的投照角度,尤其是相互垂直的投照角度,暴露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及各段,把多个二维的图像构建成三维的解剖概念,为临床介入治疗提供全面准确的冠脉解剖信息。 冠状动脉走行在心脏的表面,环绕心脏分布,立体形态类似树状形态分布,有许多大小不同的分支,但个体差异大,行走方向各异。一般情况下,左、右冠状动脉分别从左、右主动脉窦发出后,走行于左、右房室沟。右冠状动脉和左回旋支沿着房室沟走行,形成一个环;左前降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后降支走行于室间沟中,构成一个袢。环和袢所在的两个平面大致处在互相垂直的位置。确定冠脉分布的环和袢后,不论心脏怎样转位或采用哪一种投照角度,冠状动脉的其他分支的解剖位置和走向就较容易识别。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右冠状动脉的解剖学(分支组成)

图1-2 右冠状动脉及其分支CT所见 右冠状动脉的主要分支如下: (一)右圆锥支(Right Conus Branch,CA) 为右冠状动脉向右室发出的第一个分支,分布于右室肺动脉圆锥部前方,多为单支,且分布较恒定。此支如直接起于主动脉右窦,则称副冠状动脉(Accessory Coronary Artery)或第三冠状动脉。在动脉圆锥的前上方,相当于肺动脉瓣高度,有时可见左,右冠状动脉的圆锥支形成动脉环(Vieussen 氏环),为两个冠状动脉间的重要侧枝循环路径;圆锥支恰位于进入右心室的外科切口处,手术切口时应该避免损伤。 (二)右房支(Right atrial artery) 右冠状动脉向后发出分布至右房壁,可分为右房前支(Right Arterior Atrial Branch)、右房中间支(Right Intermedia Atrial Branch)和右房后支(Right Posterior Artrial Branch)。右房前支是右房支中较恒定的一支,是右冠状动脉的第二分支(第一分支是圆

锥支),自右冠状动脉近侧段发出分支供应右房前壁和右心耳,此支很大,有时延伸或并发出一支沿右心房前壁上行达上腔静脉口附近供应窦房结或形成动脉环侧部,故又称窦房结动脉(sinus node artery)。此外,还有起源于锐缘部的右冠状动脉心房分支称为右房中间支。右房后支是在心隔面发出的心房支,绝大多数为一支,分布到右心房后部,供应右房侧壁和后壁。偶而见到窦房结动脉自右房后支发出。 (三)Kugel动脉(Kugel artery) 又称房间隔前动脉,前房间隔下动脉,或大心耳吻合动脉。Kugel 动脉的出现率为93%,绝大部分为单支,个别的为双支。起于右冠状动脉者占63.6%,起于左旋支者占24.5%,同时发出者占3.9%。起始后向后内,经前房间沟下端进入房间隔下缘,过卵圆窝下方,其高度与左房室环相平,向后最远可达房室交界区。Kugel动脉起始处的外径为0.35~2.07mm,平均为1.12mm。其分支供应卵圆窝下方的房间隔、卵圆窝的一部分、心房前壁、主动脉根部、房室瓣和房室交界区的结构。Kugel动脉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是与邻近动脉存在着广泛的吻合,如与房室结支、左房后支或右房后支、心房前支和窦房结支等。吻合处的口径约为50~500μm。在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时,Kugel 动脉的口径可以变粗,参加侧副循环。[3] (四)右室前支(Right Anterior Ventricular Branches) 右室前支为右冠状动脉主干呈直角向左下方发出,向着前室间沟走行,主要分布在右心室的胸肋面,分支数目1-7个不等,多数为2-4支。通常是分支数目多时管径细;分支数目少时,管径粗。

冠状动脉系统解剖、CTA解剖、分段及中英文名称对照

冠状动脉系统解剖、CTA解剖、分段及中英文名称对照 往期精彩回顾: 正常影像学表现(一)颅脑:X线平片---影像诊断基础 1.骨梗死---平片、CT、MRI的影像基础 2.滑膜骨软骨瘤病----影像基础 3.详细的X线颈椎解剖---影像基础 4.髌骨软化症MRI表现---影像基础 5.正常脊椎、脊髓表现:X线、CT、MRI----影像基础 6.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中枢神经系统 7.脑膜膨出和脑膜脑膨出-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异常 8.脊髓空洞积水症---影像学表现 9.蛛网膜囊肿----影像学基础 10、肩袖解剖及损伤的MRI诊断---影像学基础 11.膝关节解剖及常见病的MRI诊断 12.腰椎8种病变X线诊断报告模板---影像基础 13.树芽征:肺部CT诊断征象之一,影像基础 14.医学影像技术操作要求---影像技师必备 15.轨道征及印戒征--肺部CT诊断征象之二,影像基础 16.手部---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及操作标准、目的 17.腕关节、尺桡骨--影像技师摄像技术及操作方法 18.“磨玻璃密度影”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三--影像基础 19.肱骨、肘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技术--图谱 20.“肺部实变”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四 21.“结节与肿块”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五 22.肩关节、肩胛骨、肩锁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方法 23.“空洞与空腔”“马赛克灌注征”“碎石路征”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六、七、八 24.足、跟骨、踝关节影像技师摄影技术及摄影目的 25.膝关节、胫腓骨、髌骨轴位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和标准

26.“空气新月征”“肺间质征及蜂窝征”肺部CT病变10大征象诊断之九、十 27.髋关节正、蛙、斜及股骨影像技师技术和标准 28.脊柱摄影之颈椎---影像技师操作技术及标准 29.脊柱摄影之胸、腰椎---影像技师操作技术及标准 30.腰骶、骶椎、尾骨--影像技师摄影方法及技术 31.胸部摄影注意事项及胸部摄影技巧--影像技师必看 32.心脏、胸骨及肋骨影像技术---影像技师必备 33.腹部、骨盆、骶髂关节影像技术---影像技师必备 34.相位编码方向选择的基本原则---MRI技术基础 35.CT窗宽床位及人体各部位正常数值---影像基础 36.头颅摄影注意事项及摄影方法--影像技师必备 37、脂肪肝的测定--肝/脾CT值以及肝脏CT相关解剖 38、磁共振常见物质及病理组织的信号特点--影像基础 39.影像图像质量的参数和选择---MRI技术基础 40、磁共振常见伪影及解决办法--MRI技术基础 41、常见部位CT扫描方法和技术---CT基础 42、肝脏肿瘤的影像诊断---影像诊断基础 心脏系统解剖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