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自然排烟可开启外窗面积如何界定?

浏览次数:742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1-1-4 13:35 |提问者:麒麟肉肉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自然排烟可开启外窗面积如何界定?

请问《低规》上9.2.2条:“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可开启排烟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2.0㎡”,在条文说明中解释时说:“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的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顶层或上两层应有一定的开窗面积,除顶层外的各层之间可以灵活布置,例如:在一座5层的建筑中,1至3层可以不开窗或者间隔开窗。”

问题1:规范1中的2㎡是指单层的可开启外窗面积吗?还是与规范2中说的一致,每5层的可开启外窗面积是2㎡?

问题2:条文说明中说5层的建筑只要顶层开窗面积够2㎡了底下几层都可以不开窗了,那要是20多层的建筑,条纹说明中只说开口面积宜适当增加,什么叫适当增加?可不可以1~5层按2㎡,6~10层也按2㎡算,11~15层同理?

问题补充:

我咨询了老工程师,回答是规范1中所说的可开启外窗面积是指单层的。可是如果这样的说,条文说明中的举例解释就行不通了。条文说5层的建筑,只要顶层的面积够了,1~3层都可以不开窗了.

一、规范1中的2㎡是指每一层的可开启外窗面积,因为是前室不是楼梯间;

二、20多层的建筑属于一类高层建筑,要求应大于多层,不过高规的规定也是如此规定的,且2平方米可以在5层间任意调整(这是为了防止有3、4层的裙楼不好开口子),就算是建规也是说“宜”增加(可以不增加)。

特别提醒:高规规定除大于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宜自然排烟。20多层大于50m,如果它是公共建筑则不宜自然排烟。

防烟楼梯间如果可以自然排烟,是不是就不用正压送风了(地下)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不是说连着几层面积可以保证,那底下不是也可以满足自然排烟了,但是还需要送风?

不行,必须用啊

专业做中央空调及通风排烟设备的大型集团公司,资质齐全,厂家直销,保证质量,价格优惠。欢迎客户来电咨询。各种形式风机盘管;吊顶式(立式)新风机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吊顶式(立式)新风换气机;热水(蒸汽)暖风机;风幕机;风机箱及各种风机(排烟、混流、斜流、轴流、离心、屋顶等风机);玻璃钢冷却塔、不锈钢冷却塔;铝合金风口、风阀、防火阀、风机盘管三速开关、风机盘管温控器、风机盘管电动阀等系列空调配件;消防水箱等产品。可以给

名牌企业贴牌。

防烟楼梯间,前室设置风井加压送风,楼梯间是否还需要设置风井送风?

精彩回答

不知你说的建筑是什么情况。分2种情况给你说一下:

1、如果建筑物是超过50米的公共建筑或超过100米的居住建筑的话,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不论能否自然排烟,均应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除第1种情况外,如果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均有外窗且满足排烟面积的话,就不用设置机械正压送风系统;如果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均不能自然排烟的话,只对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前室不用送风;如果前室自然排烟,防烟楼梯间不能的话,也只是对防烟楼梯间送风即可;如果防烟楼梯间自然排烟,前室不能的话,对前室加压送风,防烟楼梯间不必加压送风。

防烟楼梯间及前室的门是什么?甲级,乙级还是丙级?

最佳答案

不一样。这个跟建筑物的耐火等级有关,但一般都是甲级,也就是耐火1.2小时的。

您说条纹说明解释时防烟楼梯间前室,我还是不太明白,请教您:

浏览次数:606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1-1-4 13:35 |提问者:麒麟肉肉

条文说明中解释时说:“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的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顶层或上两层应有一定的开窗面积,除顶层外的各层之间可以灵活布置,例如:在一座5层的建筑中,1至3层可以不开窗或者间隔开窗。”

请问这个说的明明是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如果按照您的意思应该是前室就是单层的开窗面积和。那怎么又说5层的建筑,只要楼上有窗了1~3层可不开或者间隔开?

最佳答案

我当年做设计时还没有什么解释性条文,做的好好的,现在有了解释条文反而乱了,看样子还是做程序员好!

楼梯间前室就是指那一层,因为可以理解一个封闭的空间,而楼梯间是上下通的。如果这样理解原文就好解释了,

“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的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这句话应该是解释9.2.2条:“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

“因火灾时产生的烟...顶层或上两层应有一定的开窗面积,除顶层外的各层之间可以灵活布置,例如:在一座5层的建筑中,1至3层可以不开窗或者间隔开窗。”是解释9.2.2条:“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可开启排烟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2.0㎡”

建筑中的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墙,能否用防火卷帘代替?

浏览次数:1570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07-4-5 18:48 |提问者:hanjunhui

防火墙耐火等级是3小时,卷帘也是3小时,能否代替???

按《高规》要求,不能!

当剪刀楼梯间合用前室时是不是楼梯间必须要设置正压送风系统?

本消防队员回答你吧。

1、这莫高的住宅是要设防烟楼梯间的,前室面积4.5平米,是否需要正压送风,要看前室能不能自然排烟,如果不能,则需要正压送风;疏散楼梯如果能自然通风,可以不必正压送风。

2、做不做剪刀梯的问题。《高层民用建筑设施防火规范》中有几条涉及到剪刀梯,其中:

6.1.2 塔式高层建筑,两座疏散楼梯宜独立设置,当确有困难时,可设置剪刀楼梯,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6.1.2.1 剪刀楼梯间应为防烟楼梯间。

6.1.2.2 剪刀楼梯的梯段之间,应设置耐火极限不低于1.00h的不燃烧体墙分隔。

6.1.2.3 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

8.3.3 层数超过三十二层的高层建筑,其送风系统及送风量应分段设计。

8.3.4 剪刀楼梯间可合用一个风道,其风量应按二个楼梯间风量计算,送风口应分别设置。

所以,剪刀梯当然是可以做的,不过你要考虑为啥做剪刀梯呀,呵呵。

追问

住宅建筑高度不超过100米时,防烟楼梯间有自然通风采光可以不设正压送风,但6.1.2.3规定:剪刀楼梯应分别设置前室。塔式住宅确有困难时可设置一个前室,但两座楼梯应分别设加压送风系统,并没有提到在塔式住宅中有了自然通风采光就可以不设正压送风,意思是不是只要是塔式住宅设了剪刀楼梯间时,楼梯间就必须分别设正压送风?

加压送风和正压送风是一个词吗?前室和楼梯间都要保持正压吗,为什么

对的,同一个词.前室和楼梯间保持正压的目的,是为了使前室或楼梯间在火灾情

况下形成正压而防止火灾烟气进入前室或楼梯间,从而使人员得以通过前室和楼梯间顺利逃生.

加压送风和正压送风是一个词。

前室和楼梯间都要保持正压是为了保证逃生通道有足够空气保证逃生者的安全

电梯前室

电梯前室 三.建筑术语 1.释义: 前室示意图 前室,即设置在人流进入消防电梯、防烟楼梯间或者没有自然通风的封闭楼梯间之前的过渡空间。 设于消防电梯出口处,供人员通行、疏散用的小房间或设于防烟楼梯间进口处防止火灾烟气进入防烟楼梯间的小房间。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对消防电梯前室、防烟楼梯前室、消防电梯与防烟楼梯间的合用前室的防排烟问题以及其面积大小作了严格的规定。 2.面积规定: 6.2.1.2 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7.4.3.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10.0㎡,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3.什么情况下需要设置前室: 6.2.1 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6.2.1.1楼梯间入口处应没前室、阳台或凹廊。——《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7.4.3.1 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楼梯间应按本规范第9 章的规定设置防烟或排烟设施,应按本规范第11 章的规定设置消防应急照明设施。7.4.3.2 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防烟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4.前室的作用: a.火灾时可将产生的大量烟雾在前室附近排掉,防止烟气进入楼梯间,以保证消防队员顺利扑救火灾和抢救人员。 b.缓冲楼梯间人员拥挤,即能容纳部分疏散人员在前室内作短暂时间的避难; c.抢救伤员时能放下一副担架;

各类型疏散楼梯间区别及示意图

各类型疏散楼梯区别及示意图 一、封闭楼梯间是指用耐火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高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中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 乙级防火门。 封闭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1)楼梯间应靠外墙,并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2)高层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3)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二、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专供排烟用的阳 台、凹廊等,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是指具有防烟前室和防排烟设施并与建筑物内使用空间分隔的楼梯间。其形式一般有带封闭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阳台 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凹廊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等。 二防烟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1)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2)前室的面积,对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 平方米,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不应小于10平方米;对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平方米,与消防电 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6 平方米;对于人防工程不应小于10平方米。 (3)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4)如无开窗,须设管道井正压送风。但是一类高层必须有管道正压送风。 三、室外疏散楼梯 室外疏散楼梯可为辅助防烟楼梯,其宽度可计入疏散楼梯总宽度中。一般情况下,室外疏散楼梯不宜采用镂空型护栏。室外疏散楼梯和每层出口处平台,应采用非燃烧材料制作,平台的耐火极限不低于1.0h。在楼梯周围2m的墙面上,除疏散门外,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疏散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且不应正对楼梯段。采用条件楼梯净宽(m)倾斜度扶手高度(m) 辅助防烟楼梯≥0.9≤45°≥1.1 单、多层建筑室外疏散楼梯≥0.8≤60°≥1.1 库房、筒仓的室外金属楼梯≥0.6≤60°≥0.8

防烟楼梯和电梯的布置和注意事项

高层公共建筑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设计 随着全国城市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城市建设在不断的扩大,城市人口也在不断的增长,因而建设用地显得越来越紧张,这就要求房屋建设要向高空发展,搞好高层房屋建设势在必行。同时,科研成果的广泛应用,给高层房屋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层建筑不是多层房屋的简单加层,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解决,如高层建筑给人们在工作、生活、城市管理、交通运输、房屋结构形式以及防火、防烟等安全问题上,提出很多新的课题,其中防烟楼梯间及消防电梯间与普通房屋的要求是绝然不同的,而且也是高层房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 1高层建筑特点 高层建筑层数多、房间多、使用人员多,由于这几多,给消防工作带来很多不便和麻烦。一幢高层建筑,往往集中很多个不同的使用单位,因此功能复杂。各单位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要求,不同的工作方式,不同的管理方式,加之防火知识缺乏,易燃易爆物品随意堆放,管理松懈,这将导致火灾的机会增多,火灾的危险程度加大。由于房屋层数大大地增加,高度远远超过目前救火车云梯所能达到的高度,楼内交通路线长又复杂,疏散目标不明显等因素,一旦房屋发生火灾,火势迅速蔓延,烟气快速扩散,造成救火工作困难,人员伤亡多、财产损失大,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威胁,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就是建筑设计所要研究的。 高层建筑首先要作到结构选型合理,有足够的安全度和稳定性,同时在防火方面处理的合理可靠,建筑材料应选用非燃或难燃材料,还要作到交通方便、疏散路线短、疏散目标明显,这样才能疏散迅速,减少损失。另外,还要给消防人员创造有利方便的工作条件,首先要搞好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的设计及合理布置;其次各种防火和灭火措施也要跟上,如自动报警装置、自动灭火装置、感烟器、感湿器和自动喷淋装备等,还要结合化学的灭火设备共同配合使用,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火灾突发时生命和财产的不必要损失。 2搞好防烟楼梯间和消防电梯间设计 当火灾发生时,人们心理是很紧张的,都想迅速脱离火灾现场,疏散到安全地点。由于公共建筑物集聚了各方面的人员,在一个楼内共事和生活,如果着火时疏散目标不明确,路线长又复杂,就会使火灾现场秩序大乱,这样就会延误时间。因此,防烟楼梯和消防电梯必须设计合理,位置得当,要作到有效的、全面的、安全的、方便迅速的在发生火灾后和烧燃之前,这段时间内(约5~10分钟)把人财物疏散到安全地点。同时,还要给消防人员创造有利的救火条件,使消防人员能迅速到达着火地点,另外还要方便灭火运输工作,从而使火灾在很短时间内扑灭,尽可能减少损失。

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建筑设计防火规范(2018年版))

建筑设计防火——建筑构造 6.4 疏散楼梯间和疏散楼梯等 6.4.1 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4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5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6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内禁止穿过或设置可燃气体管道。敞开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当住宅建筑的敞开楼梯间内确需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 6.4.2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不能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2 除楼梯间的出入口和外窗外,楼梯间的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3 高层建筑、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甲、乙类厂房,其封闭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他建筑,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4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6.4.3 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设置防烟设施。 2 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6.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4.5㎡。 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10.0㎡;住宅建筑,不应小于6.0㎡。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 除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外,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内的墙上不应开设除疏散门和送风口外的其他门、窗、洞口。 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6.4.4 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内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的疏散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室内地面与室外出入口地坪高差大于10m或3层及以上的地下、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防烟楼梯间;其他地下或半地下建筑(室),其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 2 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与其他部位分隔并应直通室外,确需在隔墙上开门时,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3 建筑的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不应共用楼梯间,确需共用楼梯间时,应在首层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防火隔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或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

防烟楼梯间要求精编版

防烟楼梯间要求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防烟楼梯间要求 内容见与条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不能天然采光和时,楼梯间应按本规范第9章的规定设置防烟或排烟设施,应按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设置消防设施; 2. 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防烟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不应小于;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4. 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 5. 除楼梯间门和前室门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住宅的楼梯间前室除外); 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但应采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疏散用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并宜靠外墙设置;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它障碍物; 4) 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5)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 6)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设置可燃气体计量 表。当住宅建筑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套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裙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楼梯间应设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个启。 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其疏散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十二层及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超过十一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敞开、封闭、防烟楼梯间设置要求

敞开、封闭、防烟楼梯间设置要求 作者:易安网来源:易安网 为了在发生火灾事故时,能较好地发挥敞开、封闭、防烟楼梯间的作用,在敞开、封闭、防烟楼梯间的设置时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敞开楼梯间 敞开楼梯间一般指建筑物室内有墙体等维护构件构成的无封闭防烟功能,且与其他使用空间直接相通的楼梯间。敞开楼梯间应符合下述要求: (1)房间门至最近楼梯间的距离应符合安全疏散距离的要求。 (2)当低层建筑的层数不超过4层时,楼梯间的首层对外出口可设置在离楼梯间不超过15m处。 (3)楼梯间的内墙上除在同层开设通向公共走道的疏散门外,不应开设其他的房间门窗。其他房间的门不应开向楼梯间。 (4)公共建筑的疏散楼梯两段之间的水平净距不宜小于15cm. 2)封闭楼梯间 指设有阻挡烟气的双向弹簧门及外开门的楼梯间。高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的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一般应设置封闭楼梯间的建筑物有:

(1)汽车库中人员疏散用的室内楼梯。 (2)甲、乙、丙类厂房和高层厂房、高层库房的疏散楼梯。 (3)高层民用建筑的裙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 m的二类高层民用建筑;11层及11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12层以上及18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 (4)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设有空气调节系统的多层旅馆和超过五层的其他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包括底层扩大封闭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疏散楼梯间的一般设置要求外,还应符合下述要求: (1)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下述防烟楼梯间的设置。 (2)高层建筑的楼梯间应设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3)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他走道和房间隔开。 3)防烟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自然排烟可开启外窗面积如何界定? 浏览次数:742次悬赏分:0 |解决时间:2011-1-4 13:35 |提问者:麒麟肉肉 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自然排烟可开启外窗面积如何界定? 请问《低规》上9.2.2条:“1、防烟楼梯间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不应小于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3㎡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5层内可开启排烟窗的总面积不应小于2.0㎡”,在条文说明中解释时说:“采用自然排烟的防烟楼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的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顶层或上两层应有一定的开窗面积,除顶层外的各层之间可以灵活布置,例如:在一座5层的建筑中,1至3层可以不开窗或者间隔开窗。” 问题1:规范1中的2㎡是指单层的可开启外窗面积吗?还是与规范2中说的一致,每5层的可开启外窗面积是2㎡? 问题2:条文说明中说5层的建筑只要顶层开窗面积够2㎡了底下几层都可以不开窗了,那要是20多层的建筑,条纹说明中只说开口面积宜适当增加,什么叫适当增加?可不可以1~5层按2㎡,6~10层也按2㎡算,11~15层同理? 问题补充: 我咨询了老工程师,回答是规范1中所说的可开启外窗面积是指单层的。可是如果这样的说,条文说明中的举例解释就行不通了。条文说5层的建筑,只要顶层的面积够了,1~3层都可以不开窗了. 一、规范1中的2㎡是指每一层的可开启外窗面积,因为是前室不是楼梯间; 二、20多层的建筑属于一类高层建筑,要求应大于多层,不过高规的规定也是如此规定的,且2平方米可以在5层间任意调整(这是为了防止有3、4层的裙楼不好开口子),就算是建规也是说“宜”增加(可以不增加)。 特别提醒:高规规定除大于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宜自然排烟。20多层大于50m,如果它是公共建筑则不宜自然排烟。 防烟楼梯间如果可以自然排烟,是不是就不用正压送风了(地下) 提问者对于答案的评价: 不是说连着几层面积可以保证,那底下不是也可以满足自然排烟了,但是还需要送风? 不行,必须用啊 专业做中央空调及通风排烟设备的大型集团公司,资质齐全,厂家直销,保证质量,价格优惠。欢迎客户来电咨询。各种形式风机盘管;吊顶式(立式)新风机组、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吊顶式(立式)新风换气机;热水(蒸汽)暖风机;风幕机;风机箱及各种风机(排烟、混流、斜流、轴流、离心、屋顶等风机);玻璃钢冷却塔、不锈钢冷却塔;铝合金风口、风阀、防火阀、风机盘管三速开关、风机盘管温控器、风机盘管电动阀等系列空调配件;消防水箱等产品。可以给

防烟楼梯间要求

防烟楼梯间要求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防烟楼梯间要求 内容见与条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不能天然采光和时,楼梯间应按本规范第9章的规定设置防烟或排烟设施,应按本规范第11章的规定设置消防设施; 2. 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防烟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不应小于;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4. 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 5. 除楼梯间门和前室门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住宅的楼梯间前室除外); 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但应采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疏散用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并宜靠外墙设置;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它障碍物; 4) 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5)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 6)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住宅建筑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套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裙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楼梯间应设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个启。 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其疏散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十二层及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楼梯间及其前室正压送风量计算探讨

楼梯间及其前室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探讨邯郸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宋月巧范超 摘要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多种多样,本文结合实例对国家规范计算方法和上海规程计算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机械加压送风量压差法门洞风速法 1.前言 近两年随着用地政策的变革及土地资源特殊性,房地产开发商最大限度地追求容积率,从而以剪力墙结构为主体的高层住宅层出不穷。按照《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8.2.1、8.2.2、8.3.1、8.3.2等条款的规定,防排烟方式可分为自然排烟、机械排烟和机械加压送风方式。在优选自然排烟的条件无法满足的情况下,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和合用前室,应设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排烟错施。对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各个设计院、甚至每个人对规范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计算中也可能采用了不同的设计方法,风量的计算方法至今尚无统一。其原因主要是影响正压送风量的因素较复杂,而且各种计算公式的出发点不同,选用不同的计算公式,其结果差别较大。本文将对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和消防电梯前室的机械加压送风量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2.假定条件 由于在火灾发生时,门的开启状况,系统的运行控制方式多种多样,所以计算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的正压送风量时,首先应该确定计算模型的假定条件。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上海市民用建筑防排烟技术规程》DGJ08-88-2000,我们作出四个假设: (1).任意一层着火时,当系统门(楼梯间开向前室、前室开向走廊的门)全闭时,正压送风系统应保证走廊→前室或合用前室→楼梯间的压力呈递增分布,防烟楼梯间压力值为40Pa至50Pa,前室或合用前室的压力值为25Pa至30Pa。 (2).同时打开任一模拟着火层及其上下一层的防火门,其它层的防火门均关闭,模拟火灾层各门洞处的风速应大于等于0.7m/s。 (3).楼梯间采用常开风口。 (4).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常闭风口。 第四个假定条件目前尚有争论。关于前室的控制方法,目前常见的有下列三种: (1).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常闭风口,火灾时只开启着火层。 (2).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常闭风口,火灾时开启着火层及其上下相邻两层,即开启三层前室的风口。

封闭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中防火门的设置.

封闭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中防火门的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 安全疏散是建筑发生火灾后确保人员生命安全的有效措施,是建筑防火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火灾中人员的安全疏散是指在火灾烟气未到达危害人员生命安全的状态之前,将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安全地疏散到安全区域的行动。安全疏散设计的目的主要是使人员能从发生事故的建筑中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尽可能地减少火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消防人员灭火救援提供条件。 火灾中的安全区域是指建筑室外、建筑中的避难层、建筑中的封闭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而建筑中的封闭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是建筑中最主要的安全区域。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高层建筑、地下工程、大型商场等功能复杂的大体量建筑不断增多。在消防审核、验收的过程中,凡应设置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的建筑也都按照规范要求设置了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但发生火灾时,这些理论上安全的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的安全值究竟有多大?在监督检查的过程中又有多少封闭楼梯间或防烟楼梯间的防火门能保持常闭状态?因此,对封闭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中防火门的设置有必要进行探讨。 二、规范依据

所谓封闭楼梯间是指用建筑构配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2.0.18条)〕。一级耐火等级的楼梯间,建筑构件燃烧性能和耐火极限为不燃烧体3.00小时,二级耐火等级的楼梯间,建筑构件为不燃烧体2.50小时。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双向弹簧门,但高层民用建筑、高层工业建筑、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等建筑中的封闭楼梯间的门应是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封闭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7.4.1条:疏散用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突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4. 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5.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 6.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住宅建筑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套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第 7.4.2条: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7.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防烟前室集合

合计本2010 6.4 楼梯间、楼梯和消防电梯等 6.4.1 疏散用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的窗口与两侧的门、窗洞口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m;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4 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5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 6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必须设置在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内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 6.4.2 封闭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的要求设置; 2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他走道和房间隔开; 3 除楼梯间的门之外,楼梯间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4 高层厂房(仓库)、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设置封闭楼梯间时,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5 其他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6.4.3 防烟楼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6.4.1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楼梯间应设置机械防烟或排烟设施和人工照明设施; 2 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防烟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m2。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1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m2。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开敞式阳台、凹廊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 除楼梯间门和前室门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除外); 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他走道和房间隔开。 6.4.4 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注册消防知识点总结之楼梯间

疏散楼梯的一般要求: 1.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靠外墙设置时, 楼梯间及合用前室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 1.0m。 2.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 3.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4.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5.楼梯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甲、乙、丙类液体的管道。公共建筑的楼梯 间内不应敷设或穿越可燃气体管道。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宜敷设或穿越可燃 气体管道,不宜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当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配管和设置 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6.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7.用作丁、戊类厂房内第二安全出口的楼梯可采用金属梯,但净宽度不 应小于0.90m,倾斜角度不应大于45。。 丁、戊类高层厂房,当每层工作平台上的人数不超过2人且各层工作平台 上同时工作的人数总和不超过10人时,其疏散楼梯可采用敞开楼梯或利用净 宽度不小于0.90m、倾斜角度不大于60°的金梯。 8.疏散用楼梯和疏散通道上的阶梯不宜采用螺旋楼梯和扇形踏步。必须采用时,踏步上、下两级所形成的平面角度不应大于10度,且每级离扶手250mm处的踏步深度不应小于220mm。 9.除住宅建筑套内的自用楼梯外,地下、半地下室与地上层不应共用楼 梯间,必须共用楼梯间时,在首层应采用耐火极限不低于2.00h的不燃烧体隔 墙和乙级防火门将地下、半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的连通部位完全分隔,并应有 明显标志。 封闭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封闭楼梯间除应满足楼梯间的设置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几方面: 1.不能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与防烟楼梯间设计要求

封闭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设置 封闭楼梯间:用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有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 这些是规范上的定义, 具体区分的话,防烟楼梯间在不具备自然排烟的条件要设置机械加压送风防烟设施。 封闭楼梯间是封闭的,而防烟楼梯间是火灾逃生时的通道,是开放的。一般都是防烟楼梯间。 封闭楼梯间是指用耐火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高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中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防烟楼梯间顾名思义就是防烟和热气用的疏散楼梯间。具体讲是指具有防烟前室和防排烟设施并与建筑物内使用空间分隔的楼梯间。其形式一般有带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阳台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凹廊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等。 防烟楼梯间的设置在: 高规规定: 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 裙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 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十二层及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超过十一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1 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2 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 3 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封闭楼梯间的设置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 下列公共建筑的室内疏散楼梯应采用封闭楼梯间(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或室外疏散楼梯: 1 医院、疗养院的病房楼; 2 旅馆; 3 超过2 层的商店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 4 设置有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且建筑层数超过2 层的建筑; 5 超过5 层的其它公共建筑。 另外, 汽车库、修车库的室内疏散楼梯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建筑高度超过32m的高层汽车库的室内疏散楼梯应设置防烟楼梯间,楼梯间和前室的门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地下汽车库和高层汽车库以及设在高层建筑裙房内的汽车库,其楼梯间、前室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封闭楼梯间当不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的要求设置 1 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2 楼梯间应设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3 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45-95 (2005年版) 6.2 疏散楼梯间和楼梯 6.2.1 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1 楼梯间入口处应没前室、阳台或凹廊。 6.2.1.2 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 6.2.1.3 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6.2.2 裙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2.2.1 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

疏散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疏散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疏散楼梯的设置形式可分为: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地下、半地下建筑疏散楼梯间。另还有室外疏散楼梯,现整理各种形式的设置要求,具体内容如下。 一、疏散楼梯间一般要求 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靠外墙设置时,楼梯间、前室及合用前室外墙上的窗口与两侧门、窗、洞口最近边缘的水平距离不应小于1.0m。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他障碍物。 4.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不应设置卷帘。 5.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6. 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内禁止穿过或设置可燃气体管道。敞开楼梯间内不应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当住宅建筑的敞开楼梯间内确需设置可燃气体管道和可燃气体计量表时,应采用金属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阀门。 7. 除通向避难层错位的疏散楼梯外,建筑中的疏散楼梯间在各层的平面位置不应改变。 二、封闭楼梯间 1. 不能自然通风或自然通风不能满足要求时,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或采用防烟楼梯间。

2. 除楼梯间的出入口和外窗外,楼梯间的墙上不应开设其他门、窗、洞口。 3. 高层建筑、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人员密集的多层丙类厂房、甲、乙类厂房,其封闭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其他建筑,可采用双向弹簧门。 4.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 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三、防烟楼梯间 1. 应设置防烟设施。 2. 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6.0m2;住宅建筑,不应小于 4.5m2。 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时,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仓库),不应小于10.0m2;住宅建筑,不应小于6.0m2。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 除住宅建筑的楼梯间前室外,防烟楼梯间和前室内的墙上不应开设除疏散门和送风口外的其他门、窗、洞口。 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 大的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与其他走道和房间分隔。 四、地下、半地下建筑疏散楼梯间

建筑楼梯间及前室的防排烟问题-规范总结

建筑楼梯间及前室的防排烟问题 1、如果建筑物是超过50米的公共建筑或超过100米的居住建筑的话,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不论能否自然排烟,均应分别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2、除第1种情况外,如果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合用前室均有外窗且满足排烟面积的话,就不用设置机械正压送风系统;如果防烟楼梯间及前室均不能自然排烟的话,只对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前室不用送风;如果前室自然排烟,防烟楼梯间不能的话,也只是对防烟楼梯间送风即可;如果防烟楼梯间自然排烟,前室不能的话,对前室加压送风,防烟楼梯间不必加压送风。(百度知道) (可参高规8.3 机械防烟的条文说明,如下文) 需要说明的几点: 1.关于消防电梯井是否设臵防烟设施的问题。这个问题也是当前国内外有关专家正在研究的课题,至今尚无定论。据有关资料介绍,利用消防电梯井作为加压送风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和经济意义,现在正在研究之中。国外也有实例。由于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未开展系统的研究,因尚无足够的资料,所以本条不规定对消防电梯井采用机械加压送风。另一方面,考虑到防、排烟技术的发展和需要,在有技术条件和足够技术资料的情况下,允许采用对消防电梯井设臵加压送风,但前室或合用前室不送风,这也是有利于防、排烟技术在今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2.关于“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进行加压送风时,其前室可不送风”的讨论。经调查,目前国内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进行加压送风的做法有以下三种:(1)只对防烟楼梯间进行加压送风,其前室不送风;(2)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分别设臵两个独立的加压送风系统,进行加压送风;(3)对防烟楼梯间设臵一套加压送风系统的同时,又从该加压送风系统伸出一支管分别对各层前室进行加压送风。本条规定对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进行加压送风时,其前室可不送风理由是: (1)从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后的排泄途径来分析,防烟楼梯间与其前室除中间隔开一道门外,其加压送风的防烟楼梯间的风量只能通过前室与走廊的门排泄,因此对排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的同时,也可以说对其前室进行间接的加压送风。两者可视为同一密封体,其不同之处是前室受到一道门的阻力影响,使其压力、风量受节流。国外某国家研究所对上述情况进行了试验(如图19

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区别

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区别 封闭楼梯间:指用耐火建筑构件分隔,能防止烟和热气进入的楼梯间。高层民用建筑和高层工业建筑中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向疏散方向开启的乙级防火门。 封闭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1)楼梯间应靠外墙,并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2)高层建筑封闭楼梯间的门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向疏散方向开启。 (3)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防烟楼梯间:在楼梯间入口处设有防烟前室或设专供排烟用的阳台、凹廊等,且通向前室和楼梯间的的门均为乙级防火门的楼梯间。 防烟楼梯间是指具有防烟前室和防排烟设施并与建筑物内使用空间分隔的楼梯间。其形式一般有带封闭前室或合用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阳台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用凹廊作前室的防烟楼梯间等。 防烟楼梯间的设置要求: (1)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2)前室的面积,对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 平方米,与消防电梯合用的前室不应小于10平方米;对于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平方米,与消防电梯合用前室的面积不应小于6 平方米;对于人防工程不应小于10平 方米。 (3)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4)如无开窗,须设管道井正压送风。但是一类高层必须有管道正压送风。 区别: 封闭楼梯间无防烟前室,而防烟楼梯间有防烟前室。防烟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防烟楼梯梯间与消防电梯的合用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10.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0m2。 按《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超过十一层的通廊式住宅、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楼梯间,均应设置为防烟楼梯间

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防排烟方式比较

高层建筑防烟楼梯间防排烟方式比较 作者:王玉晓梁向明2004-2-27 17:22:00 高层建筑因其功能复杂、烟气流动速度快、垂直疏散距离长造成人员疏散困难,这就要求设计时在建筑的每层营造出一块火灾时免受高温烟气侵害的“相对安全空间”,让处在建筑中的人员能够从容疏散到室外的安全地带。这一“相对安全空间”就是防烟楼梯间。因此,《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9-95)明确规定: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米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防排烟方式有三种:自然排烟、机械防烟和机械排烟。 一、自然排烟 自然排烟是利用可开启的外窗或利用阳台、凹廊排烟的方式。 1、自然排烟的优点 其优点是构造简单、经济,不需要专门的排烟设备,火灾时不受电源中断的影响,平时还可兼做换气用。特别是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楼梯间可不设排烟设施。因此,这种方式多被大家广泛采用。 2、自然排烟的缺点 (1)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排烟时,不利于防盗,特别是一些高层商业建筑和金融财政建筑,防盗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因素。 (2)楼梯间前室必须靠外墙设计,否则难以实现。 (3)受风向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较大,排烟效果不稳定,特别是低层区,火灾时如果开窗方向与风向相反,会造成向楼梯间或前室灌烟现象,严重影响人员的疏散。 (4)排烟窗的开启比较困难,火灾时如果考虑由人员手动开启每层的排烟窗是不现实的,必须设置远距离开窗装置。

(5)此方式不适用于建筑高度超过50m的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 二、机械防烟 机械防烟是通过风机加压送风,使楼梯间和前室或合用前室保持正压,从而阻止烟气的侵入。 1、机械防烟的优点 其优点是防烟效果好,而且可灵活布置,不受环境条件的限制。为验证机械防烟的防烟效果,公安部四川消防科研所曾利用高层建筑火灾试验塔做过试验。下图为实验塔平面图: 实验过程:一是只对楼梯间加压到40Pa,前室不加压。实验结果表明,当逃生者推开1号、2号门而3号门关闭时,门上方有少许微烟进入前室,但当逃生者继续前进又推开3号门时,前室内的少许微烟立即退出,无论从直接观察和化学成分取样分析结果看,前室

防烟楼梯间要求

防烟楼梯间要求 梯间除应符合本规范第7.4.1条的有关规定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 2. 在楼梯间入口处应设置防烟前室、开敞式阳台或凹廊等。防烟前室可与消防电梯间前室合用; 3. 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6.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 4.5m2;合用前室的使用面积:公共建筑、高层厂房以及高层仓库不应小于1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6.0m2; 4. 疏散走道通向前室以及前室通向楼梯间的门应采用乙级防火门; 5. 除楼梯间门和前室门外,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的内墙上不应开设其它门窗洞口(住宅的楼梯间前室除外); 6. 楼梯间的首层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前室内,形成扩大的防烟前室,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7.4.1 疏散用的楼梯间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楼梯间应能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并宜靠外墙设置; 2) 楼梯间内不应设置烧水间、可燃材料储藏室、垃圾道; 3) 楼梯间内不应有影响疏散的凸出物或其它障碍物; 4) 楼梯间内不应敷设甲、乙、丙类液体管道; 5) 公共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 6) 居住建筑的楼梯间内不应敷设可燃气体管道和设置可燃气体计量表。 当住宅建筑必须设置时,应采用金属套管和设置切断气源的装置等保护措施。

6.2.1 一类建筑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建筑以及塔式住宅,均应设防烟楼梯间。防烟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2.1.1 楼梯间入口处应设前室、阳台或凹廊。 6.2.1.2 前室的面积,公共建筑不应小于 6.00m2,居住建筑不应小于4.50m2。 6.2.1.3 前室和楼梯间的门均应为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开启。 6.2.2 裙房和除单元式和通廊式住宅外的建筑高度不超过32m的二类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封闭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2.2.1 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当不能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时,应按防烟楼梯间规定设置。 6.2.2.2 楼梯间应设乙级防火门,并应向疏散方向个启。 6.2.2.3 楼梯间的首层紧接主要出口时,可将走道和门厅等包括在楼梯间内,形成扩大的封闭楼梯间,但应采用乙级防火门等防火措施与其它走道和房间隔开。 6.2.3 单元式住宅每个单元的疏散楼梯均应通至屋顶,其疏散楼梯间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 6.2.3.1 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单元式住宅可不设封闭楼梯间,但开向楼梯间的户门应为乙级防火门,且楼梯间应靠外墙,并应直接天然采光和自然通风。 6.2.3.2 十二层及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 6.2.3.3 十九层及十九层以上的单元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6.2.4 十一层及十一层以下的通廊式住宅应设封闭楼梯间;超过十一层的通廊式住宅应设防烟楼梯间。 6.2.5 楼梯间及防烟楼梯间前室应符合下列规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