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圣陶语文思维教育观

叶圣陶语文思维教育观

叶圣陶语文思维教育观
叶圣陶语文思维教育观

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

一、阅读教学:从课文受到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实现训练思维的目标,主要是由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来实现。叶老对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 阅读训练的基本功:要弄清作者的思路

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而理解能力是核心。叶老认为,所谓理解,最主要的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思路。叶老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论集/545)看人家的文章,把他的思路弄清楚,主要的意思也就弄清楚了。(论集/692)他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了解了这个,你才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论集/208)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集

/1/630)所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地也就表现为能否真正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地也就是训练学生能够看明白作者的思路,这可以说是阅读训练的基本功。正如叶老所说:

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这些就叫基本功。练,就是练这个功夫。

(二)阅读教学的任务:凭借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既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也是借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需要。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凭借着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叶老说:

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材料就是课文。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点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

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篇和范文,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我们凭借着一篇篇的课文进行训练,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得了思维的能力。在能力和习惯的关系上,叶老认为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

算有了那种能力,因而他特别重视习惯的养成。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就是要通过对作者思路的分析理解训练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他说:“要达到彻底了解,得用分析的工夫,辨认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这个工夫同时就训练了咱们的思想习惯。”又说:“读课文当然受到种种教育,得到种种知识,同时也从课文受到思考之训练。各篇课文不同,但是有相同之点,思想必然有一条路径,一步步进展。……咱们教的时候如果给学生指点清楚,真能使学生领会,则学生每读一篇即加深一回印象,其思考习惯即于无形中受到影响。”我们应该通过这样的反复训练,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阅读教学的宗旨: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

阅读教学如何教?叶老有一句名言:

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论集/692) 阅读教学,对学生来说,主要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思路;对教师来说,则主要是能够引导学生理清楚作者的思路。正因为理解作者的思路是阅读理解的实质所在,所以叶老把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的教师称作是“最好的语文老师”。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引导学生摸清楚作者的思路呢?一是要引导学生从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去揣摩作者的思路。叶老说:“要把作者的思路摸清楚,先要看一句跟一句怎样联系,再来看段,一段跟一段怎样联系,一段一段清楚了,全篇文章也就清楚了。”(论集/692)二是要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的功夫,通过用心地分析、比较、演绎、归纳、涵泳、体味,去辨别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三是要在学生不易领会的地方给以指点和引导。叶老说:“我之意见,教师引导学生用

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论集/731)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先自己理清作者的思路,再揣摩学生不易领会之处,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分析的功夫自己去摸索作者的思路,只在不易领会的地方给以指点和引导,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思路教学”。

二、作文教学:作文为思考的练习,目的在养成良好的习惯

作文教学不仅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正因为如此,在叶老的著作中作文教学的内容占有很大的比重。下面我们从作文教学相关的几个主要环节上研究一下叶老的思维教育思想。

(一)作文教学的目的:练习说话,练习思想,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作文教学,首先应该搞清楚写作的实质是什么,学生为什么要练作文。叶老1946年写过一篇《习作是怎么一回事》,他说:无论什么人都有意思情感。随时都有把意思情感发表出来的需要。发表可以用口,可以用笔,比较起来,用笔的效果更大。因此,人人都要学习用笔发表,人人都要习作。“习作就是练习说话,也就是练习思想,把那结果写出。”(文集/3/401、402)1958年在《和教师谈写作》中又解释说:“写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呢?无非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想一想,想清楚了,构成个有条有理的形式,用书面语言固定下来。”(文集/3/446)1961年在一封复信中说:“命题作文,不仅练笔,实为训练脑筋”。(论集/716)1962年在《作文的练习》中说:“作文为思考之练习,目的在养成良好之习惯,以应实际需要。”(文集/3/453)1981年又在《从出题到批改》中说;“让学生练习作文,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他们学会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技能。”(文集/3/465)从叶老的这些论

述可以看出:写作,就是为着把自己的思想感情用书面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生活实际的需要。写作,就是练习说话,练习思想。学生练作文,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会运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技能,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

(二)作文前的准备:观察、推理、判断有条有理

叶老非常重视学生作文前准备功夫的养成。他认为,作文教学不能只考虑作文的法度、技术问题,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问题。思想、情感虽然是生活里的事,但这是作文的根本。叶老在《作文论》中就指出,作文教学必须重视学生生活的源头,在实际生活里训练思想,培养情感。应该让学生有意地接触外界的事物,能够对外界的事物常常持一种观察的态度,以此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认识能力。(文集/3/302)1951年他写了一篇《拿起笔来之前》的文章专门谈作文前的准备功夫,这种准备功夫就是要学生在实际生活里养成三种良好的习惯,即“养成精密观察跟仔细认识的习惯”“推理下判断都有条有理的习惯”和“正确的语言习惯”。(文集/3/408、409)叶老说,这些习惯“如果养成了,对于写文章太有用处了”。从观察和思维来讲,如果平时心粗气浮,对于外界的事物,见如不见,闻如不闻,也就说不清所见所闻是什么。有一天忽然为了要写文章,才有意去精密观察一下,仔细认识一下,这样的观察和认识,成就必然有限。如果平时想心思没条没理,牛头不对马嘴,临到拿起笔来,即使十分审慎,定计划,写大纲,也不能保证写成论据完足推阐明确的文章来。(文集/3/413)

(三)命题:题意所含必学生心所能思

因为写作是用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所以叶老说:“定期命题作文,原是不得已的办法。”(文集/3/370)只是因为学生“初学作文,意在练笔”,于是才定期命题作文。(文集/3/287)正因为如此,除命题作文外,叶老鼓励学生“自己还要作文,作自己要作的题目”,以便把生活和作文结合起来,使作文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文集/3/333)

但命题作文又毕竟是学生作文的一种主要形式。命题作文的首要环节就是教师命题。就教师命题的问题叶老大致谈了两方面的意见:一是题目应该切近学生生活的范围,使学生觉得确实有话可说,甚至感到非说不可。二是题意应该切近学生认识的范围,应该具有思考的价值。叶老曾对“题目”作过一个诠释,他说:“题者何?思考之范围也。”所以教师命题“最不宜以尚在朦胧状态而思之亦想不清楚者为范围”。(文集/3/454)他在《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中说:苟题意所含非学生所克胜,勉强成篇,此于其兴味及推理力摧残殊甚。是以教者命题,题意所含必学生心所能思。或使推究,或使整理,或使抒其情绪,或使表其意志。(文集/3/288)

为了不限制学生自由思考,叶老不赞成教师将自己对题意的理解告诉给学生。他认为,这样做势必会使学生的思路受到限制,其效果充其量不过是复述教师的看法而已。更有甚者,学生未能理解教师所讲的题意,于是强为凑合,出现通篇文章变无理为有理,或自相矛盾的情况,这就丧失了题目的思考价值。(文集/3/288)

(四)批改:就学生所思考而思考之

教师批改是作文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教师如何认识批改工作的性质,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又应该如何进行批改,这是在认识上应该解决的几个问题。

教师批改是怎么一回事?叶老回答说:

老师之改为何如事?即就学生所思考而思考之,察其是否完整、条理、准确。就根本说,在于察其思考,就形式说,则察其语言文字。——老师为之改,即帮他想清楚,也就是帮他说明白,改就是这么一回事。(文集/3/455) 所谓改动,实际是改学生的思维,是帮助学生把那些想得不完整的地方改正过来。(文集/3/180)

从叶老的这两段话可以看出,批改就是要从文章的语言文字看学生是怎样想的,是否想得完整、有条理、准确。通过批改,帮助学生把想不清楚的想清楚,说不明白的说明白。我们不少教师往往把作文批改只看成是语言文字的事,而忽视了学生的思想认识和思维。叶老说:“修改非语言文字之事,实为思想认识之事。……改动者固为语言文字,推其根源,则思想认识有异于初时之故也。”(文集/3/513)这也就是说,在形式上改的是语言文字,而实际上改的是思想认识,改的是思维。通过批改,帮助学生学会认识,学会思维,学会说话,这才是批改的目的所在。

应该如何评价学生的作文?叶老认为:

觇学生作文之进步与否,当视其推理能否正确,抒情能否绵美。果日累月积,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即可断定为确有进步。(文集/3/289)

正因为语言文字上的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所以评价学生的作文就不能只看语言文字的优劣,而忽视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叶老批评过那种只看作文的语词是否华丽典雅,文篇是否峭拔波折的惟形式倾向,认为这是舍本而求末。他主张评价学生的作文,应该从根本上看推理能否正确,抒情能否绵美,这是判定学生作文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准。

应该如何批改作文?从思维方面看,叶老主要讲了如下几点:一是要“就学生所思考而思考之”,(文集/3/455)“想清楚了再改动”。(文集/3/180)因为改动实际上就是改动学生的思维,修正学生的思想,所以批改要从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水平出发,要考虑学生为什么要这样想,想清楚理由再改动。叶老不主张把学生的文章大段大段地勾掉抹掉,再大段大段地替学生说话,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以自己的思想认识代替学生的思想认识。二是要使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这么改。叶老说,必须想种种办法使学生注意和了解他的作文为什么要这么改。如果学生对改过的地方毫不理会,那么辛辛苦苦的批改功夫就白下了。(文集/3/180)改一次作文,总要使学生多一次的了解,才算不白费功夫,才算于学生有益。(文集/3/396)所以叶老说:无论全班改,轮流改,重点改,必须使学生真正明晓教师的用意,且能用之于今后的实践,才能说是有效。(文集/3/495)三是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叶老说:“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所以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文集/3/209)同时,在校作文有老师改,出了学校没有老师改,所以必须养成学

生自己写完自己检查修改的习惯;教师改的目的即在于帮助学生能逐步做到自己改,最后阶段则达到可以少改甚至不需要改。(文集/3/455)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叶老基于对语文学科语言和思维辩证关系的基本认识,从对语文学科的性质到语文教学的目标和语文教学的原则,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到语文教学的方法,全面而系统地提出了语文思维教育的思想,这些思想构成了他完整的语文思维教育观。我们应该从中认识到语文学科语言和思维辩证统一这一根本特征,既重视语言教育,也重视思维教育,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目前的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更充分地发挥语文学科思维教育的功能,为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做出努力。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对文本的阅读,能认识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 2、通过学习,亲身体验在文中寻找关键句的过程,认识过度句,首尾句、中心句等关键句的作用。 3、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自序和他序的区别,培养从序言中感知原著精髓的意识 4、通过品味文章的语言,感觉叶圣陶的思想和其文章的艺术魅力。 教学重点:同目标1、2、3 教学难点:同目标2、3 教学方法:讲读与自读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介绍有关作者、作品的信息 第一部分:提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论述过去语文教育方面存在的两点错误认识二、具体分析 (一)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1-2段,思考下列问题: 1、文章第1段有关作者、作品的哪些基本信息? 明确:介绍了叶圣陶先生所从事的工作领域,历经时间,研究深度,文章数量,强调这本论集的可读性和它所适宜的’读者对象,并积极评价了集子的内容,表明集子中的大部分文章富有现实意义。 2、文章第2段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阐释。 明确:第2段的起始句具有过渡的作用,它既承接上一自然段继续评论集子,谈及文章的涉及面和文章性质,又引出下文的概括性结论,明确指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中最重要的两点。这一段的末尾句,也是承上启下的句子,其中“以上两点”承上,以“认识不清”启下。(二)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2-10段,筛选文中信息,完成下列表格: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过去对语文教学两点错误认识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思想基础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各种弊病 旧式教育及过去教学的不良后果 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不清楚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 古典主义 死记硬背古书内容 养成记诵很广博的“活书橱” 生搬硬套作文程式 养成“人形鹦鹉” 利禄主义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观点——阅读教学观 以养成习惯为高标的的阅读教学观 叶圣陶在《国文科之目的》一文中明确指出,语文学科的目的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换句话说,语文教学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可见,他认为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半壁江山”。并且阅读与写作是紧密相连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联系。”“阅读与写作是一贯的,阅读得其法,阅读程度提高了,写作程度没有不提高的。”因此,他在阅读教学方面多有论述。 在阅读教学目的方面。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目的“首在养成读书之良好习惯。教师辅导学生认真诵习课本,其意乃在使学生渐进于善读,终于能不待教师之辅导而自臻于通篇晓明。课外更选读本,用意亦复如是。”叶老的这种“习惯论”是基于他对阅读的意义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凭文字吸收’与‘用文字发表’都是随时需要的事。大凡一辈子需要的事最需养成好习惯。……好习惯已经养成,足够一辈子受用。” 在阅读教学任务方面。在以“养成习惯”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思想指导下,1945年,叶圣陶先生在《〈国文教学〉序》中提出了阅读教学的三重任务:一方面训练了理解的能力;一方面传播固有的和现代的文化;另一方面提出写作的范本。这三项任务,以培养阅读能力和习惯为主,同时兼顾文化即人文内容的传播及写作范本的提出,全面而平衡。

在阅读教学过程方面。叶圣陶把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过程分三个阶段:预习—报告和讨论—练习。预习是训练阅读的主要阶段,也是整个训练过程的准备阶段。它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开始,有利于培养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报告和讨论是训练阅读的中心环节。它是师生集体阅读的阶段,是预习的延伸,有利于纠正预习中的错误、弥补个体阅读中的不足。练习是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的最后阶段。或吟诵文本,向纵深处理解;或参读相关文章,向广度延伸;或应对教师考问,把前后所学钩连起来。经过经常的练习,最终形成习惯。其着眼点都在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习惯。 在阅读方式上,叶圣陶主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他从精读和略读的地位、效果、与功能三个方面作了准确阐述: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精读是准备,略读是应用;精读是“举一”,略读是“反三”。 在阅读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者,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盖在善于引导启迪,俾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所谓“主导”,叶老认为是“教师引导学生用心阅读,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问题,令学生思之,思之而不得,则为讲明之。”简言之,即师“启发与指点”,使学生“自求得之”。目的在于“就学生已有之能力而适当提高之,使能逐步自己领会课文之内容与语言之运用,最后达到不待教师之讲解而自能阅读。”形成阅读习惯。

叶圣陶教育思想

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对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启示 江苏省震泽中学顾小兵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以睿智的目光深邃的思想,透视了语文教育的种种弊端,挖掘出了语文教育真谛,阐发了很多真知灼见,而其中关于作文教学的精辟论述,对于改进当今作文教学模式,提高作文教学质量,仍有非常多的指导意义。重温叶圣陶先生的作文教学思想,领悟其精髓,并付诸实践,不断反思,会受益不少。 一、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概述 我们如果梳理一下叶老的作文教学思想,可以提取几个较有代表性的关键词:“应需”、“求诚”、“写生”。 “应需”是就写作教学目的而言,叶圣陶先生认为作文应立足于“应需”而不是“应试”,“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并不是为了应付升学考试,也不是为了当专业作家”①“惟练似宜通乎课内课外,不宜专以课内作文为主。课外应需而作文,固用也,而亦练也。学生能明乎此,则随时随处认真,不以课内作文为特殊事项,进步殆可较大。复次,课内作文最好令作应需之文,易言之,即令叙非叙不可之事物,令发非吐不可之议论。课内练习,固将求其应需,非欲其徒然弄笔也。”因此,师生的观念要有所转变:不应该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而要真正把思想从“应试教育”转变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还要重视“非文学的文章”(即普通文)的训练。也就是说作文应该是自我愿意、乐意的表达,是出自情感上的需求和意志上的目的。是主动自觉地写,是自由的写,不仅仅是题材、体裁的自由,更是精神心灵的自由。是自己需要写作,把作文当作自身倾吐的需要,当作表达思想的需要,当作生活与学习的需要,当作生命成长的需要,是实实在在的“我要写”,是由自己决定表达什么,怎么表达。 “求诚”是就写作内容而言,叶圣陶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鸣出内心的感受”;“在人群中表白自我”,“假如有所表白,这当是有关于人间事情的,则必须合于事理的真际,切乎于生活的实况;假如有所感兴,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发乎情性的自然。这种要求可以称为‘求诚’。”②求诚就是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说自己的话,而不是说假话、说大话、说套话、说违心的话、说言不由衷的话,要求学生或叙写自己的①《叶圣陶序跋集》,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第262页。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

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思想 纲要:改革教学方法 1、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 2、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 启迪: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1)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2)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多改,多想。 3、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1)国文教育悬着明晰的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 4、切实提高语文鉴赏水平和语感能力 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叶圣陶语文教育整体改革观中的重头戏。教学得法,事半功倍,学生受益且一辈子受用;教学不得法,事倍功半,学生受罪甚至学了比不学还要糟糕。 叶圣陶极力提倡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从生动形象的直观开始,他说:“许多东西用语言文字是绝对说不清的。像一只杯子,你怎么用文字来正确的说清楚它的形状呢?……要讲清一个茶杯,恐怕一百个

字还不够;在这一百个字当中,有生字,有虚字,而等到学生把生字认得记得了,把虚字弄清楚了,整个茶杯也就没有了。”又如要让学生认识橘子,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橘”字,旁边再画一个圈圈,再作一番讲解,其结果,“孩子们所识得的只是一个圈圈,那就何不把一只橘子放在桌子上让孩子们看,岂不简单明了得多。”显然,这种从直观入手进行教育的方法,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规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像更为深刻。 叶圣陶曾经严肃地指出,学校里的各种功课,“国文教学受的传统影响最深,书塾的一套办法传到学校的国文课,这是国文教学劳而少功的一个原因。”为着摆脱传统教育的影响,排除书塾的一套办法,让学生们多多受益,叶圣陶提出了“预习、讨论、历练”的三教段理论:每个学生在上课之前都要先通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并自觉利用工具书独立解决课文中字词的障碍,同时能通过预习提出心得、疑问和难点。等到上课时,学生应该在老师的主持和指挥下积极地参加对课文的讨论,由于每个学生在预习时的收获和困惑各不相同,所以课堂讨论时通过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问题就可以解决一大半,而剩下的那一小半,只要由教师三言两语的指点和引导就能开窍。最后的历练应做到课内课外相结合,历练得多了,学生就能养成学习语文的一系列良好的习惯,就能收到举一反三的好效果。(三教段理论值得一试)按照叶圣陶的三教段理论,在教师方面来说,一定要变“讲”为“导”,自己尽量少讲,把大量的时间都让给学生: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看,多读,多想;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多写,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记得某次有家媒体采访我,问起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的。对于我,这样的书不止一本,第一种就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一九九二年,因为一所小学缺少师资,所以我提前半年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小学教师的岗位。教了一个学期数学后,我向校长提出,想教语文。校长答应了。可是怎么教呢?心里没底——还是向书本求教。九二年六月三十日,我在南京东路新华书店学术书苑买到了上下两册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之所以记得那么清楚,是因为购书发票一直夹在书里。 一本书,读了二十多年,读出些什么呢?说出来,读者诸君一定会惊讶——第一是感到惭愧。抄几段老先生的话在下面: 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章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唯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我们经常说,语文课要有语文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品社课、历史课、地理课等等。语文课要教授语文本体知识,训练语文本体能力。但有的老师一讲课文,就习惯性地围绕思想教育展开。叶先生说这番话的时候,国家正处于抗战时期,可以想象,那个年代中的青少年思想教育何等重要何等迫切,可他却明确地提出思想教育问题,不是语文一个学科可以承担得起的。 那么语文教学“独当其任”的“任”是什么呢?叶先生说: 那就是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 这种训练是否就是让学生多读多写呢?叶先生说不完全是。 所谓训练,当然不只是教学生拿起书来读,提起笔来写,就算了事。第一,必须讲求方法。怎样阅读才可以明白通晓,摄其精英,怎样写作才可以清楚畅达,表其情意,都得让学生们心知其故。第二,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事的。 多读多写,只是表象,背后是方法的传授,习惯的养成。反观当下,有多少教师能将教法与学法合二为一,能去琢磨学生怎样才能学会,能关注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培养。其实不要说这些,很多老师连“多读多写”都没有做到。 一九一九年元旦,叶先生与王伯祥先生合写的《对于小学作文教授之意见》发表在《新潮》杂志上,其中有如下一段: 总之,作文命题及读物选择,须认定作之者读之者为学生,即以学生为本位也。教者有思想欲发挥,有情感欲抒写,未必即可命题,因学者未必有此思想有此情感也。教者心赏某文,玩索有素,未必即可选为教材,因学生读此文,其所摄受未必同于我也。必学生能作之文而后命题,必学生宜读之文而后选读,则得之矣。 读上述引文,反躬自省:编选各种读本时,我们是从儿童的角度出发的吗?开发各种校本课程时,我们有没有深入地想过,这是学生需要的吗?说实话,现在如果有教师自己想写一篇文章,然后要求学生一起写,还真算是不错的了。每学期除了工作计划总结,别的一概不会写或者敷衍了事的小学语文教师大有人在。 所以,每次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百余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到底进步没有?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提升没有?每次这样想,惭愧焦灼便油然而生。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

多面向的阅读教学 ——单篇、群文和整本书阅读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蒋军晶 我一直认为,教学唯有与时俱进,才能永续经营。一个老师,如果只满足于已有经验,在学习和改变上不愿意投入太多时间,课堂就私有化了,班级就私有化了,学校就私有化了。作为一线教师,我总是自我提醒、鼓劲:不能因循守旧,不能固步自封,要立足实际,从实践出发,大胆创新,勇于改革,“不能年复一年地重复工作”。 我觉得,现在的语文老师,除教科书外,应该会使用不同类型的“教材”进行阅读教学,如自选的课外文章,如整本书。现在的语文老师,也应该会组织不同的课堂阅读活动,如群文阅读,如整本书阅读。三者之间,各有优势,相互无法替代。 先讲“单篇阅读”。 我们的教材虽然是“一纲多本”,人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屈指数来,也有七、八种,但是你们细看之后会发现——这“多本”大同小异,所谓“大同”,这些教材全部是由一篇一篇的独立的文章组成的“文选型”教材,我们的教材编选方式,百多年来,没什么改变。所谓“小异”,就是这一篇篇文章组成单元的线索有些微的差异,或者以“文体”为线索,或者以“语文知识”为线索,或者以“人文主题”为线索,其中,多数以“人文主题”为线索。 不过,我想强调的是,我们的教材虽然有“单元”,但是单元内每篇文章之间并无多大关联;尽管早有人提倡“单元整组教学”,实际上,大家还是在一篇一篇地进行教学。 单篇教学,陈启天在1920年就讲了,所谓“单篇教学”就是对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的教学。单篇教学,强调的是“举一反三”的教学,强调的是在一滴水里看世界,在单独的一篇经典里面,可以获得非常丰富非常多样的学习收获,可以挖掘经典文章的微言大义,可以面面俱到的去探寻单篇经典的各个方面所达到的高峰。 当然,我心里知道,大家也心知肚明,一个学期就只教只学这20多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语文教学必须要让学生多读,要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要增加学生的阅读量,这是由语文学习的具体迁移规律决定的。语文学习迁移规律是什么呢?大家请看大屏幕: ●是一种知识或技能在相同水平上的“横向迁移”,而不是知识或技能在概括程度上的高低水平之间的“纵向迁移”; ●是一种在前后学习情境相似中的“近迁移”,而不是在新的不相似情境中的“远迁移”; ●是特定知识与技能的“特殊迁移”,而不是一般原理与规则的“普遍迁移”。 语文学习的这种迁移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课程,特别是阅读教学,并不追求极高的原理性概括,而更重视经验在数量上的积累。这样的话,疑问就来了,既然学生只有从大量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那么单篇教学,对一篇一篇文章进行“精读深究”还有没有积极意义呢?我个人认为是有意义的。理念决定行为,因此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是不可能像山东的韩兴娥老师那样,两三周就将一本教材上完的。 那么,单篇教学的意义在哪里呢?叶圣陶先生关于单篇教学有一个著名的“例子”理论。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老的“例子”理论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性质,将作为教材的课文与一般意义上的文章区别开来。 当然,在单篇教学中“举一”,到底“举”什么“一”,就非常关键了。在我看来,很多老师对于这一点并没有考虑清楚。我们老师喜欢对课文面面俱到地“深挖硬掘”我们老师总是想尽办法要把课文上全、上深、上透,把自己领会到的、教参中提到的、课后问题问到的都要求学生掌握,如此不厌其烦,一篇课文讲个三四课时司空见惯,于是语文教学自然而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阅读笔记 南市中学朱跃光 1.语文教学:课堂要包含情意,充满人文关怀。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之间更是情意绵绵,教师上课热情洋溢,激情似火,就能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课堂教学达到这样的境界,师生对文本的深入探讨,心灵之间的沟通,就会畅通无阻。“情”忌加外,忌矫揉造作,忌滥。“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对它们所传递的情和意深有领悟: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学生会耳濡目染,就会受到熏陶。教师将学生带入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就可激发情感。 2.语文教师:有些国文教师以为教学国文就是把文章一句一句讲明,而讲明就是把纸面的文句翻译成口头的语言。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发挥,可是发挥不一定集中在所讲的那篇文章。有些国文教师忧世的心情很切,把学生的一切道德训练都担在自己肩膀上。有些国文教师喜欢称赞选文,未讲以前,先来一阵称赞,讲过以后,又是一阵称赞,而所用的称赞语无非一些形容词或形容语,如“好”,“美”,“流利”,“明彻”,“典丽矞皇”,“雅洁高古”,“运思人妙”,“出人意表”,“情文相生”,“气完神足”之类。有些国文教师喜欢出议论题教学生作。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只觉得它不通,勾掉愈多,愈感觉满意。这种观念发展到极点,于是整段勾掉的也有,全篇不要的也有。有些国文教师看学生所写的文章,不问那个地方该用句号或该用读号,都打一个圈,表示眼光并没有在任何地方跳过。 3、关于“美读”:说理的文章大概只需论理地读,叙事叙情的文章最好还要“美读”。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这无非如孟子所说的‘以意逆志’,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宛处还他个委宛,诸如此类。美读的方法,所读的若是白话文,就如戏剧赏读台词那个样子。所读的若是文言,就用各地读文言的传统读法,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 4、学语文目的:学语文为的是用,就是所谓学以致用。经过学习,读书比以前读得透彻,写文章比以前写的通顺,从而有利于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这才算达到学习语文的目的。进一步说,学习语文还可以养成思维精密的习惯,理解人家的意思务求理解得透彻,表达自己的意思务必表达得准确;还有培养品德的好处,如培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等。 5、语文基本功:大体上说有以下几方面:第一,识字写字。一个字往往有几个意义,几种用法,要知道得多些,个个字掌握得恰当,识字方面还得下工夫。第二,用字用词。用词要用的正确、贴切,就要比较一些词的细微的区别。第三,辨析

叶圣陶 课文只是个例子

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他对语文教材、课文有着精辟的阐述,给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叶老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这是它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相似的见解称之为“例子说”。 叶老的“例子说”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标准。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制约着教学方式、方法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选择“例子”,运用好“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子”的标准:文质兼美典范之作 什么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有什么标准呢?这儿的“例子”是指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范文——“例子”组成。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文章,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还要适合教学。要科学合理,分量上恰如其分,要适应学生实际,操作上方便教师教学。叶老多次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择标准,要从众多同类读物中精选,学生能够读懂这些“例子”或“样品,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子说”是叶老对语文教材的科学定位,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科学的教材观念就要求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并且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叶老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就表明,叶老的语文教材“例子说”是他“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语文教育思想必然体现。把“课文”称为“例子”、“样品”,并强调:“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例子”、“样品”很重要,作为教材的编者应把好选材关,要达到“例子”、“样品”的标准,真正起到“举一”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教材种类很多,国家、地方的都有,好的不少,既典范,又有代表性、时代性,还便于教学。但也看到有的教材选的篇目不典型,不规范,作为学生一般了解是可以的,但作为“例子”、“样品”,就显得不够格,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可以放进课外读本中。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修订中应按标准选择“例子”。 “例子”的教学:明确目标教有所得 从理论上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思想内容好,表达形式佳,堪称“例子”、“样品”,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诸多方面的原料。“例子”是具体、典型的材料,从具体典型的材料出发,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语文训练

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语文推荐《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课程改革基础 0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钟启泉、崔允郭、张华主编,华东师大出版社,01年版。 02.《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钟启泉、崔允郭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3.《静悄悄的革命:创造活动、合作、反思的综合学习课》,(日)佐滕学,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 04.《素质教育在美国》,黄全愈,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5.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班主任工作基础 01.《给教师的建议》,(苏)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02.《育人三部曲》,(苏)苏霍姆林斯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3.《孩子是个哲学家》,(意)皮耶罗?费鲁奇,海南出版社,2002年版。 04.《爱的教育》,(意)亚米契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 05.《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策略》,张国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6.《班主任兵法》,万玮,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4年版。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基础 0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02.《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0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文彦、蔡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4.《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05.《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06.《语文教育研究概论》,周庆元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07.《语文教育展望》,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语文教学技能基础 01.《语文教学技能训练》,韩雪屏、王松泉、王相文,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02.《语文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教程》,周庆元、王松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5月出版。 03.《语文教学技能培育教程》,黄麟生, 林润之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 04.《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徐林祥、张悦群主编,东北师大出版社,1999年11月出版。 05.《语文板书设计及评释》,彭小明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3月出版。 06.《中学语文微格教学教程》,李颖主编,科学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 07.《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蔡高才,袁光华编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08.《教学技能应用指导》,李冲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09.《教育实习全程解说》(师范院校学生读本),朱绍禹,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 语文教学案例基础 0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案例教程》,李山林主编,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2.《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课例分析》王荣生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03.《听李镇西老师讲课》,李镇西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4.《听袁卫星老师讲课》,袁卫星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5.《听窦桂梅老师讲课》,窦桂梅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6.《听韩军老师讲课》,韩军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7.《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8.《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郭初阳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09.《听郑桂华老师讲课》,郑桂华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 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阅读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吕叔湘(6分) ①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这样一个简单 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 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 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 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 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 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 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 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 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 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 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 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 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②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其实,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③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16.根据第①段,指出旧式教育的两大弊端。 17.文中第②段划横线的语句比喻什么? 18.请写出你在学习语文过程中的2种有效方法并分别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给语文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语文教育也正经历再次淬火,它在反思中前行。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无视传统经验、无视教育规律的倾向,这不能不引起关心语文教育的各届人士的高度关注。我们认为,在当前的情势下,认真学习与研究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的语文教育思想,实在是一件十分必要而有意义的工作。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观点作了较全面的阐述:一是辩证指出教与学的关系,二是指出教与学应达到的境界,三是实现这一标准的具体方法、途径。此后,叶老又多次围绕这一问题作出过解释。1983年6月他在民进外地来京参观教师茶话会上说:“刚才有一位同志说到我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后来我加了四个字:‘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我觉得这样表述比较明白。是不是不教了,学生就学成了呢?非也。不教是因为学生能够自己学习了,不再需要老师教了……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 叶圣陶提出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教育哲学思想纲领,是他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 要实现“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就必须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叶圣陶先生一再强调的。所谓“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换句话说,就是具备了自我教育的本领。叶老认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必须是一个具备足够的自学能力的人,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我教育的人;否则,算不得是个受过教育的人。他认为,在现代社会要做个“够格”的现代人,应该掌握的知识太多,各种教育机构只能取其重要的、基本的,作为例子教给学生;其他的更多的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读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感 一、叶圣陶的作文教学的“求诚”思想 读叶老的写作教学理念,总有一个声音在耳边盘旋——“作文先做人”。在他看来,一 个人的德行是一切的基础。就像一棵树,要变成参天大树一定需要坚实的根基、肥沃的土地。如果文如大树,这德性就是树的根基。在叶圣陶这里,被他称为“求诚”。这种理念对我们如今的作文教学还有着深远的影响。 1、有真、善才会美 在《作文论》第二章里,叶老就提出作文应是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在叶老看来这是提笔写作的第一前提,必须是心中有所想,并有写下的冲动,才能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即使所想与前人相同,也不用担心。比如“所写的东西只要是自己的,实在很难得遇到与人家雷同的情形。试看许多文家一样地吟咏风月,描绘山水,会有不相雷同而各极其妙的文字,就是很显明的例子。原来他们不去依傍别的,只把自己的心去对着风月山水 ........................。”这正是返璞归真式的求真,。 如今不少学生的作文,空话假话的虚伪大行其道,玩文字游戏的浮夸在满分作文里还占据着半壁江山。虚情假意、无病呻吟,这些文风无论是在道德上还是审美上都没有什么意义。而令人担忧在是不少教师还认为这是优秀作文,那将会贻误更多的学生。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何让心中有话想说,并让这话有质量,还得追根溯源,这心中的话到底来自哪里。叶老认为它来自生活的充实,这对我们现今的作文教学依旧有着深远的意义。 现在有不少学生初中毕业依旧不会写作文,因为每次考试前就背几篇备用,完全是应试主义的,他们的成绩往往也不高。如果去观察这些孩子,很多人的眼神是空洞涣散的,只有在下课和同学谈到某款游戏、某部动画片时眼神才会散发出光彩。你问他对生活的感受,他甚至会听不懂你在问什么。他们和真实的生活是疏离的,他们只有在网络电视中才能找到自己。如果让他们去写命题作文,他们完全没有方向,因为他们生活的源头是枯竭的。 在叶老哪里有很深刻的分析:“更有些人对于什么都淡漠,只是消极地对待,觉得什么东西总辨不出滋味,一切都是无边空虚,世界是各不相关联的一堆死物,生活是无可奈何的 消遣。所以致此的原因,在于与生活的核心向来不曾接近过,永久是离开得远远。 .........................” 要写出真正好的作文,必须先有健康的生活态度,内心与真实的生活贴近。“有了真切的经验、思想,必将引起真切的情感;成功则喜悦,失败则痛惜,不特限于一己.对于他人也会兴起深厚的同情。而这喜悦之情的享受与痛惜之后的奋发,都足以使生活愈益充实。”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如已做到前两点,文章来源于生活的真实,也来源于自己的真实感受,还应进一步扩大自己的视野。仿佛登山,应让自己努力登上山顶,能尽力看到风景的全貌,才不至于一叶障目,并且视野开阔的人才能拥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和气度。落实到具体的文章中,在记叙文写作中,才能在看似平淡的生活中看到波澜所在,并给予它传神的刻画;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更深刻客观的观点。 “我们如为成见所缚,意气所拘,就会变改议论的态度;虽自以为还准对着求诚。实则已经移易方向了。……事物当前,利害所关。不能不生好恶之心,这好恶之心譬如有色的眼镜,从此看事物,就不同本来的颜色。”从叶老的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拥有了豁达的胸襟,开阔的视野,才会令自己不存或少存偏见,也才会留下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有的人

苏教版选修《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教学设计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学习目标】 1. 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在此基础上说出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认清过去语文教学的两点错误认识、各种弊病、不良后果。 2. 了解序言的一般特点,明确“他序”的写作重点,能从序言中了解原著的基本内容。 3.说出文中重点词语的含义或表达作用。 【学习过程评价】 【积累运用】 1.下面这段文字介绍了《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及其作者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个集子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当前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集子。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结合全文,完成2—4题。 第一是在阅读教学上不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而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次要的地位。“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各种学科又像轮辐一样辏合于一个教育的轴心,所以国文教学除了技术的训练而外,更需含有教育的意义。说到教育的意义,就牵涉到内容问题了。……笃信固有道德的,爱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爱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都是重视内容也就是重视教育意义的例子。这是应当的,无可非议的。不过重视内容,假如超过了相当的限度,以为国文教学的目标只在灌输固有道德,激发抗战意识,等等,而竟忘了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那就很有可议之处了。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仅仅读一些书籍与文篇是不够的。必须有关各种学科都注重这方面,学科以外的一切训练也注重这方面,然后有实效可言。国文诚然是这方面的有关学科,却不是独当其任的惟一学科。所以,国文教学,选材能够不忽略教育意义,也就足够了,把精神训练的一切责任都担在自己肩膀上,实在是不必的。” 2.下列说法符合叶圣陶先生思想的一项是() A.国文是各种学科中的一个学科,所以国文教学既要重视技术的训练,又要格外强化教育的意义。 B.笃信固有道德的,要把圣贤之书教学生诵读,关切我国现状的,须把抗战文章作为补充教材。 C.道德必须求其能够见诸践履,意识必须求其能够化为行动。要达到这样地步,必须读各种学科的书籍与文篇,必须做学科内外的各种练习题。 D.阅读教学既要适当地强调所读的内容,又要把语文本身的规律放在重要的地位。 3.文中“强调所读的内容”是指强调什么?“语文本身的规律”主要是指什么?答: 4.叶圣陶先生在本段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5—7题。 第二种弊病是在作文教学上要求模仿一套程式。“不幸我国的写作教学继承着科举时代的传统,兴办学校数十年,还摆脱不了八股的精神。”所谓八股的精神就是,第一,不要说自己的话,要“代圣人立言”,第二,要按照一定的间架和腔调去写。圣陶先生很形象地加以形容说:“①你能够揣摩题目的意旨以及出题目的人的意旨,按着腔拍,咿唔一阵,就算你的本领;②如果遇到无可奈何的题目,你能够无中生有,瞎三话四,却又丁丁当当的颇有声调,那更见出你的才情。”他并且用自己小时候的经验做例子,“我八九岁的时候在书房里‘开笔’,教师出的题目是《登高自卑说》;他提示道:‘这应当说到为学方面去’。我依他吩咐,写了八十多字,末了说:‘登高尚尔,而况于学乎?’就在‘尔’字‘乎’

叶圣陶之语文观

叶圣陶之语文观 叶圣陶之语文观 2015-11-02 05:02:43| 分类: 语文专题园 |举报 |字号订阅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语文被确定为中学教学的课程,历时百年。如今,新课程改革已进入沉思和反思、提高的阶段。回顾那些走过来的路

程,对照教育教学的经典思想,我们还有多少思考和行动是真正在践行语文教学的本真。回味叶圣陶先生的语文观,我们是否该深思很多的问题,是否该改进我们很多的思想和行为呢?叶圣陶之语文观1.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全国开始开办新学堂。当时的课程以至教材,都从西方引进,只有语文一科,教授内容仍是文言文,称为“国文”。五四运动后,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国文课受到冲击,小学将国文改称为国语,侧重学习白话文,中学仍称国文,以学习文言文为重点。20世纪30年代后期,叶圣陶、夏丐尊二人提出“语文”概念,并尝试编写新的语文教材,因日本侵略中国而被迫中止。1949年6月,当时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着手研究通用教材,叶圣陶再次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这一建议被华北政府教育机关采纳,随后推向全国,从此,“语文”成为中小学母语课程通用名称。1949年8月,叶圣陶主持中小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起草工作,并编撰《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后改称《教学大纲》)。《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始用“语文”一名。叶圣陶曾解释说:“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仁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 2.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在这里,叶老对这一

叶圣陶语文思维教育观

叶圣陶的语文思维教育观 一、阅读教学:从课文受到思维训练,养成思考的习惯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要实现训练思维的目标,主要是由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来实现。叶老对阅读教学的思维训练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论述。 (一) 阅读训练的基本功:要弄清作者的思路 阅读能力包括阅读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鉴赏能力,而理解能力是核心。叶老认为,所谓理解,最主要的是能够理解作者的思路。叶老说:思路,是个比喻的说法。思想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达到这条路的终点,都要踏踏实实摸清楚,这就是注意思路的开展。(论集/545)看人家的文章,把他的思路弄清楚,主要的意思也就弄清楚了。(论集/692)他说:“就文章本身而言,了解文章里作者思想发展的途径最为切要。……了解了这个,你才跟作者合得拢在一块儿,你才有接受它,信从它,欣赏它,感受它,辨正它,批评它的资格。”(论集/208)他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文集

/1/630)所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主要地也就表现为能否真正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主要地也就是训练学生能够看明白作者的思路,这可以说是阅读训练的基本功。正如叶老所说: 看整篇课文,要看明白作者的思路。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这条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样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这些就叫基本功。练,就是练这个功夫。 (二)阅读教学的任务:凭借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养成思考的习惯 教学生理解文章作者的思路,既是理解整篇文章的需要,也是借以训练学生思维的需要。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凭借着课文训练学生的思维,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叶老说: 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思维的材料就是课文。一篇篇的课文都是作者动了脑筋写出来的。在学习一篇文章时,就要学习作者是怎样动他的脑筋的,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教师一方面给学生指点和引导,一方面督促学生练习,这就是训练。 语文教科书中的一篇篇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名篇和范文,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的典范,而且是思维的典范。我们凭借着一篇篇的课文进行训练,让学生看作者是怎样想和怎样写的,也就学到了作者思维的经验,获得了思维的能力。在能力和习惯的关系上,叶老认为无论哪一种能力,只有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