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
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

尹鸿:新媒体时代的传播与社会

尹鸿清华大学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影视传播研究中

心主任

各位领导,同志们,朋友们,早上好!感谢大家在周末的休息时间,这么早过来一起分享对新媒体和现代社会关系的一些想法。我们每个人都是新媒体的使用者,我们都在新的媒介环境中存在,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受到整个媒介环境给我们的社会和生活带来的深刻改变。最近,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各种场合三番五次强调互联网和新媒介环境对现代政治、经济、文化的深刻影响,也包括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因此,这个问题对我自己来讲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把自己在研究观察、使用分析新媒体过程中的一些感想跟大家一起分享。虽然不一定正确,我们对于新的知识、新的领域,未必都能提供正确的结论,但是可以提供启发性的思考。我们一起来探究这样一个新的传媒时代会带来什么改变。大家都知道,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媒介如此广泛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如此深刻地把天各一方和近在咫尺的人们联系在一起,所以对这个问题的重视应该是战略性的。我们要这样理解新的媒体与环境。

一、互联网信息时代

大家都知道,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关于互联网时代,在1980年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有表述,这本书是未来学家托夫勒写的。当时党和国家领导人向知识界推荐过这本书,也向当时的管理层推荐过这本书。这本书已经在描述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的新型革命,但是那个时候它还只是未来学家的一个想象,今天它正在变成现实。

实际上,今天我们进入信息时代,整个信息媒介对一个社会的变革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在这里推荐一位在传播学界被大家公认的具有里程碑地位的学者叫麦克卢汉。他有两个著名的观点,第一个是媒介是人的延伸,第二个是媒介即信息。所有的媒介本身就是信息,而这个信息首先是人的延伸产生的信息,所以麦克卢汉是第一个从媒介角度探讨人类社会变革的学者。马克思的经典表述是,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我们在劳动中会使用工具。而麦克卢汉强调的是媒介工具,媒介工具让人

类一步一步向前发展和变化。比如,他说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是因为我们有语言,这样我们才能交流,我们才能成为社群,才能成为人类。我们变成人是因为有语言,没有语言这个媒介,人只能做动作。但这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文明,经验不能传承,只能口口相传,所以后来有了文字的媒介,我们才有了文明。我们能把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经验传承下去。

“文艺复兴”、“工业革命”能出现,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了印刷媒介。印刷媒介的出现使大量出版物可以进入学校,普通人可以接受教育,可以接受知识信息,就可以造就后来的工业文明所需要的劳动人群,没有印刷革命带来的改变,不可能有后来的工业革命。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理论看中国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印刷术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并且对欧洲有很大影响,但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普及活字印刷术,我们长期用雕版印刷,长期用文言文,所以中国虽然很早就有资本主义萌芽,但是我们没有一批接受现代知识文化的老百姓,所以也影响到文化启蒙和国家的现代化。五四新文化运动最核心的事情是把文言文变成白话文,普及现代教育、现代媒介,我们的报纸期刊,如《新青年》发展很快,从而影响到青年人,所以媒介的变革是社会变革重要的推动力。

麦克卢汉讲电子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特别是人的眼睛和耳朵,导致后来人们有大量的闲暇时间可以消费文化,所以说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出现丰富了人们的感官。麦克卢汉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说下一代媒介是对人的智力的延伸,而这个延伸将会对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影

响,我们今天看到这个影响已经到来。工业时代的两个巨大的推动力分别是蒸汽机和电力。马克思早就描述过,资本主义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而且打破了空间和地域的界限,实现了资本的世界化,甚至发展到后来的殖民主义。而信息时代的核心则是计算机和互联网。如果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是工业时代的价值观,那么信息时代最大的改变,就是今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传播就是力量”。

为什么说传播就是力量?因为在信息时代,人跟物之间、人跟人之间所有的关系都靠传播链接,是传播在整合整个世界。正因为世界是被传播联结起来,所以我们让世界都在变得智能化。我们现在所有的东西都加上了“智能”两个字,所谓的“智能”就是物和人之间的联结带来的结果,智能就意味着传播。过去在工业时代,我们要把人变成齿轮和螺丝钉,人就是机器。在座的各位应该都看过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卓别林演的工人就是这样一个机器。今天我们正在把所有的机器智能化,所有的机器都在跟人做交互、做传播,然后让机器变成人,这就是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新的信息时代。

二、互联网与新媒体

1.传播技术:数字化(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

这个信息时代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信息在今天这个社会有如此

重大的作用?我们经常说的一个词叫“新媒体”,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想过,究竟什么叫新媒体?新媒体跟传统媒体究竟什么地方不同,究

竟改变了什么?很多人说新媒体能互动,新媒体能够有海量信息,新媒体能够跟人一起走,但这一切都是结果。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现象和结果?我自己也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最近大家都说互联网业也out(过时)了,也老了,但是这里主要说的是原来的桌面电脑构成的互联网,实际上移动互联网也是互联网。所以广义的互通、互联永远不会过时,只有终端会过时。所以数字化是所有的互通、互联的基础。

2.传播模式

(1)点对点VS点对面

数字化究竟为我们的互通、互联带来了什么样的改变才会有今天这样的信息环境?我认为新媒体跟传统媒体有两个本质上的区别:传统的传播方式都是点对面传播。报纸、电影、电视、广播出现以后才出现“大众传播”这个词,“大众”是一个共性,是一个大群体,所以过去我们的传播是点对面的,我们无法识别接收者的个体差异,无法知道接收者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接收我们的信息。在点对面的信息时代,是点的覆盖和信息的强度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率,因为覆盖率和信息强度决定了可以覆盖多少人,这些人是不是接收了你的信息,完全由你的传播点决定。

大众传播时代有一个特别大的难题就是,我们永远不知道受众如何反应,也就是说传统媒体无法了解差异群体对信息的接受和选择。所以才会有各种各样的抽样调查,而且抽样调查中永远是寻找最大公约数,

目的是找到最大的受众,这样才能够完成相对客观、相对准确的调查数据。更重要的是点对面的传播是一次性的,一个信息点传给这个面之后,这个信息便不能再传播。当然我们也可以跟自己家里人说这个电视剧很好,但是口头传播无法把这个信息完整地提供给别人,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就是身边的几个人,无法变成一个再传播流程。

新媒体传播最核心的一个改变就是点对点传播,意味着每一个信息的接收者都具有固定的IP,一个确定的点,这个点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用什么方式接收了什么信息都是具体的,所以每一个点都是可识别的,这样就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今天我们经常在说一个词叫“大数据”,什么叫大数据?大数据不是统计学意义上的数字多,大数据有两个核心概念,第一个是海量数据,第二个是点跟点的交互性。没有点跟点的交互性就是传统意义的统计学。所谓的大数据建立的基础第一是海量信息,第二是所有的点跟所有的点都是可计算的。正因为互联网和新媒体是点对点传播,才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数据,才带来了每个点的意义。

正因为点对点,媒介才能进入生活。当点对面的时候,我的受众不能识别,但是点对点之后,所有的信息接收者都是具体的个体,因此我们才可以交易,我们才可以行动,我们才可以跟对方成为朋友,才会跟对方建立关系,所以有点对点才有“互联网+”。因为每个点都变成一个具体的可以信任的点。比如说现在微信上已经开始实名,有了手机绑定,有了信用卡绑定,已经是个非常具体的点,这个点才可以交流。所以我

们讲点对点才使传播进入了生活,而不仅仅是个媒介。点对点使整个传播进入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没有点对点就做不到这点,这是第一大改变。传统媒体是点对面,只是一个信息推送,但是到点对点,我们就成了信息的参与者,可以互相影响,甚至可以影响线下行为。

(2)网状传播VS线性传播

新媒体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与此相关的传播规律的改变。传统媒体的传播是线性传播,一次性的。而互联网的传播是网状传播,就是一个点向无数的点传播信息,而这些点又会向自己的无数点传播信息。这样的方式会有几个改变:第一个改变是传播变成N次数了,不再是一次性行为。过去传播是由覆盖决定的,我是一个强势频道你们都得接受,现在不是了。那是什么决定的呢?就是这张网上分布的各个信息节点决定的。传播规模和效果并不是一次性传播,比如说新浪网上登了一个信息,一次性传播可能当时没有几个人看到这个信息,但是它很快就会被大家各种转发、各种评论,于是这个信息在网上被不断传播、不断扩散,因此它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一个巨大的信息网,N次传播会被无限次地再传播。

(3)从门户到社会化

新媒体传播的根本改变就是信息的传播规模和效果不再由信息的

发出者来决定,而是由无数的点来决定。比如说我推送了一个信息,但是这个信息别人没有兴趣,那这个信息在网络中就不会得到N次传播,

基本上就死在那儿了。每一个点觉得这个信息对我有价值,才会把这个信息继续向新的点传播,所以有些信息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虽然有的信息是普通老百姓发出的,但是如果这条信息满足了一些点的需要,而这些点周围又覆盖着一张网的话,这个星星之火就可以燎原。所以网状传播是真正的由点决定,就是我们讲的互联网是用户决定或者叫用户导向。

3.传播改变生活

正因为点对点网状传播,所以才有了我们今天进入的新时代,我把它叫做泛传播化的时代。

一切都在传播,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所有东西都是靠传播联结在一起的。在今天,应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生产、生活。今天的传播是生活媒介,是生活几乎必不可少的一个中介,所以说在今天传播就是力量!谁控制这个中介,谁影响这个中介,谁对这个中介有深刻的了解,谁就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控制力。在万维网中,所有东西都会被联结在一起,前提都是“点对点”、“网状”,这也是我个人理解的新媒体的两个最核心的特点,互动是这两个核心特点带来的结果。

这些年互联网的发展就是按照点对点和网状这两个特点最大化走

过来的。最开始的海量信息时,点的功能只是选择,但还不能交互,所以后来出现了论坛。但是论坛是局域的,是被限制的。中国是一个大国,如果条块不分离,就没法进行整体的管理。但是条块分离就会在互联网

发展过程当中带来一系列挑战和差异。比如说论坛、社区的出现,就会导致过去对信息的分割被冲破,它开始使校内与校外、本地区与外地区、国内与国外的信息发生交换,而且互相影响。所以有一段时间我国对社区论坛的管理非常严。包括清华的“水木清华”论坛,后来清华按照中央要求规定只能校内访问,校外不能访问,这就带来互联网精神跟管理思路之间的冲突,这是我们第一次发现互联网对我们的社会安全有一定影响。当时“水木清华”的校友很多在国外,突然校外不能访问带来巨大的情感冲击和对我国管理体制的挑战和怀疑。

为了穿越互联网中网与网之间的界限,就出现了搜索引擎。搜索引擎的发展,把全世界的信息联结在一起,穿越了网与网的间隔。社会化媒体出现以后人们发现,点对点和网两者都成熟地结合在了一起。既是点对点又是网与网之间相互重叠,就变成你的朋友圈和他的朋友圈和很多朋友圈都重叠,变成了一张巨大的信息网。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化媒体到目前为止,最活跃的两大应用,大家都很熟悉,一个是微博,一个是微信,相当于Twitter和Facebook。两大形态是有很大差异的,微博和Twitter本身是以媒介为中心的社会化工具,它的第一功能是媒介。因为在微博和Twitter上你的接收者和你的粉丝并不需要你批准,他们是一些匿名的个体。你自己就是一个媒体,你向一些匿名的大众传播信息,虽然他们每个人也是个体,但微博还是以媒体为核心的信息传播载体。所以在互联网管理中,对微博的管理可以当成媒体进行管理。当出现与现行法规政策等相冲突的信息内容时,

相关机构可以禁言、删帖、封号、加过滤词等等,因为它是一个媒介,所以我们可以用媒介的方式进行管理。

但是微信就不一样,微信是一个以通信为核心功能的社会化媒体,第一功能是通信功能,两者间需要相互认可、相互确认。微信首先是私人领域的信息交流,所以对微信的管理就很难,如果说我把你的微信给你封了、删了或者屏蔽了,这一般是不可以的,因为这是私人领域。但可以同样当做媒体来限制的是微信公众号,因为它跟微博一样是一个媒体,可以让所有人来关注你,这些关注者就成为你信息的接收者。

微博和微信两者互相有差异,就使两个象限(个体性与网络化)越来越明显,结果是,一方面人获得信息越来越自由,另一方面这些信息又越来越容易与别人分享。今天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别人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因为很多人每天都在“晒”。当自由和分享都同时变得前所未有地容易和方便时,就带来了“地球村”的概念。因为信息的发达让地球越来越一体化,地球越来越成为地球村。

麦克卢汉在提出“地球村”的时候还提出了一个更重要的概念,叫“再部落化”,就是在互联网的世界当中,人群会形成新的部落,这个部落不像过去真实世界中的空间部落,现在是虚拟世界决定你的部落。过去你住在非洲,我住在南美洲,我们的空间决定了部落。现在是虚拟世界决定了部落,你可以远隔千里万里,但仍然在情感上价值观上密切联系在一起。今天许多个体都生活在部落的“朋友圈”里。

现代社会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在互联网上体现得非常鲜明,而越是这样,我们面临的挑战就越大,文化被逐渐部落化,差异性非常明显。但是反过来,正因为有这么多的部落,我们才更需要社会的基本共识。如果我们这个社会中缺乏基本共识,这些部落之间就会发生“战争”,现在这种局面正在逐渐形成,粉丝跟粉丝打仗,一个团体跟另一个团体打仗,而且现在打仗最恐怖的就在于没有共识。有矛盾很正常,但是这些矛盾都是动不动就变成敌我矛盾,动不动就变成你死我活,动不动就变成完全没有任何理性协商的可能性,这是最可怕的。因为没有共识你就没有理性协商的平台。

在互联网时代造成我们的社会文化如此多元化的时候,凝聚、传播社会共识和社会常识成为我们必须做的一件事情,这就是我们要关注的主流媒体跟新媒体之间的关系。我国主流媒体传播正能量,但是主流媒体的正能量传播为什么有时候没有起到对社会共识的更有效的作用?

主要还是没有抓住社会的需求。主导型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实际价值观的差异不能过于悬殊,悬殊往往会带来反作用。我一直认为我们现在要建构的价值观的核心,一定是我们大多数人可以仿效并且愿意仿效的价值观,一定是将公与私、个人的权利与义务统一在一起的价值观。

我们的主流价值观在宣传模式上也有值得改进的空间。我上课时让学生推荐他们最喜欢的五部电影,除了列举《肖申克的救赎》以外,很多学生都会列举一部美国电影叫《当幸福来敲门》。这是一部小制作的电影,但这部电影表达了一种青年人愿意接受的核心价值观。电影主要

剧情就是一个黑人失业、离婚,还带一个小孩,特别苦,特别惨。他在华尔街一个证券公司做一个实习岗位,很多人竞争这个岗位,在公司中他的条件似乎是最没有竞争力的一个。但他勤劳、认真、不屈不挠,受屈辱也要坚持把工作做好,在他实习的最后一分钟,五个合伙人一起说,我们决定录取你,你才是我们需要的员工。这个故事为什么会影响学生?就是学生们会意识到,在这样的社会里,如果你用这样的价值观去生活,这个社会就会保证你的权利,会给你一个位置。人的命运不是外部条件决定的,而是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的。这就是将个人与社会很好地连接起来的主流价值观的表达。

我经常讲一个观点,就是我们的爱国主义宣传往往过多强调了人人爱国家,但我们实际上更应该宣传国家爱人人。传统惯性永远是从整体去要求个体,而不会去想个体跟整体之间的融合关系。任何主流意识形态的建构,一定是为个体想象了一个他愿意接受的生活位置和生活目标,只有这样,大多数人才会成为这一意识形态的信任者和拥护者。

新媒体中也有正能量,而且这些正能量都是温情的,人跟人之间互相尊重。一个残疾人过马路,警察帮忙打伞,这在互联网上就会被传播,不是在宣传大公无私,而是宣传人跟人之间应该互相爱护,应该互相帮助,这就是在宣传普普通通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我觉得中国需要回到常识的时代,才会解决这种部落之间的分裂。

三、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

1.互联网的普及

互联网深深地改变了传播格局。互联网的普及速度非常快,普及率从2005年到2014年,10年左右的时间从8.5%上升到了47.9%,用户达到了6.49亿,其实今年第一季度已经超过7亿了。换句话说,现在除了老人和孩子以外,绝大多数人都在使用互联网,这是一个大趋势。但是更重要的是,在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当中,有85.8%的人在使用移动互联网,这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影响是革命性的。因为85.8%的人在使用移动互联网,所以才有了一句话叫“得移动者得天下”,也就是“得移动终端者得天下”。

2.移动互联网:通信+媒介+X

我们有了移动终端后,人每天接受媒介的时间无限扩大,我们无时无处不在接触媒介。过去,即使在桌面互联网的时代,我们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也是有限的。过去我们是在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接触媒介,但有了移动终端之后,我们是全天候无缝接触媒介。换句话说,媒介给我们带来了太多信息增量。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媒介在生活中占有如此重要的位置,所以今天我们在说传播的时候远远不是在说传统的媒介,而是在说我们的生活媒介。

过去在桌面互联网时代,这个点很多都是匿名的,而在移动互联网这个终端上我们则基本都是实名的,你的手机、身份证甚至银行卡号,身份都是确定的,点对点最充分地体现在了移动终端上,才会出现通信

+媒介+生活,所以移动终端带来的改变就是媒介与通信和生活融为了一体,所以才成为了泛传播,生活才跟传播连在了一起。

3.互联网的兴起与传统媒体的危机

互联网的发展在媒介领域也在成为中国的第一媒介。两年多以前,电视是中国的第一媒介,覆盖率98%,而且过去每天人均收视时间超过170分钟,接近3小时,但是从2013年开始这个情况发生改变,互联网用户周均使用时长是25小时,平均每天已经超过了3小时,也就是说接受者接触互联网的时间已经超出了接触电视的时间。还有一个重要的改变就是广告,去年互联网广告第一次全面超过电视,因为广告是一个充分反映媒介影响力的指数,它会通过消费终端的反馈来评价媒介影响力。

在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甚至比美国还要快。虽然我国在技术上不及美国,但是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和影响力的提升比美国要快。现在在美国,报纸也开始数字化了,但是数字化并不是说它们都被互联网影响,而是纸质媒介在数字化。电视在美国基本上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现在美国的电视仍然是第一媒介,并且它有效控制了内容对互联网的供给,所以互联网在优质内容方面没法跟电视竞争,电视的衰败现在在美国不突出。电影也一样。美国电影中互联网的气质远比中国弱,这几年美国电影基本上还是传统模式在进行。

但这一切在中国发生着改变。中国市场化的报纸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去年我们把这个叫做断崖式下降,市场化的报媒都处在非常危急的状态。最主要的是电视,我国电视业面临互联网的冲击非常巨大,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电视单打独斗,被市场竞争压得难以发展。世界上找不到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同一个城市里面你能看到60个频道,是40个不同的传播主体,而且有40个频道每天晚上在同一个时段播两集甚至更多的电视剧。

正因为如此,我国电视的危机比美国要早,电影也一样。为什么中国的电影跟互联网的气质那么接近?主要的原因就是,美国好莱坞的六大公司都在大媒体集团里面,新闻集团、时代华纳、迪士尼,所有的集团下面都有一个核心的电影公司,因此它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产业链,相互补充,相互支持。可是在中国,电影是完全市场化了,而其他的媒体都是体制内的,非市场化的,虽然可能它的产品是市场化的,但主体都不进市场。电影要想发展,靠自己的影院票房是满足不了需要的,必须要扩大市场空间,可是它跟传统体制内的媒体没法合作,只有互联网是纯市场的,所以近三年来,传媒行业内的并购行为绝大部分都来自互联网行业和同样市场化的传媒内容行业之间。

所以未来电视越来越成为伴随性媒介,就跟广播成为移动伴随性媒介一样,电视越来越成为客厅和卧室的伴随性媒介,人们开着电视但未必认真看,这就是互联网正在成为第一媒介和将来会成为更有影响力的媒介的原因。

媒介咨询公司预测,到2025年全球将有1000亿终端连接,这1000亿不仅是人的终端,包括物的终端,所有的终端都连在一起,有65亿互联网用户将使用80亿部智能手机,全世界的联系会更加容易和方便。就是我讲的两句话,每一个小数据都可以累计成为大数据,我们每一个人看病、体检集在一起就会成为卫生健康的大数据;而反过来,每一个大数据都可以转化为小数据,透过所有的大数据我们就能够判断你在这个社会当中的位置,你的状况,你的趋向,你的趣味,你的爱好,你的消费能力,你的政治取向。所以任何一个小数据都是大数据的一部分,任何一个大数据都可以转化为一个微观个体的小数据。未来由于终端相连,1000亿终端数据会使这两个东西互相紧密连接在一起。

四、从“互联网+”到“+互联网”

正因为有了前面说的这一切,才有了我们今天讲到的“互联网+”。腾讯马化腾说是他提出了“互联网+”的概念,互联网就跟电和蒸汽一样,它不是一个技术,而是一个基因,是一个DNA。既然是一个基因,它就会在现代社会所有的细胞中存在,所以互联网的基因会形成一个互联网的生态,马化腾比较早地提出了要把腾讯打造为一个生态网。

华为最近提了一个指数报告叫“全球连接指数”(GCI),他们认为全球的连接指数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创新能力、信息流动能力和未来的竞争力。它的提出也是因为今天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连接变成了生产力。

麦肯锡公司也提了一个新概念,iGDP,就是互联网经济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用这个方式判断一个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对国民经济的贡献。IBM在2008年开始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又专门给中国设置了庞大的计划,设置了六个门类,智慧电力、智慧医疗、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和智慧银行。但是这个庞大的计划在中国推行肯定会因为国家安全因素面临一系列困难。大家会发现,所有全球顶级的公司都会将“链接”看成未来社会的核心,所以今天对国家治理能力的考验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信息治理能力的考验,在这点上我们还处在初级阶段。

中国是一个由农业国家转化成的现代国家,同时又是一个以条块分割方式进行管理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改革在中国变得非常困难,因为这种体制和文化传统,经验在里面起作用,传统在里面起作用,老者在里边起作用,我们以经验,以传统,以老者作为我们社会判断的最重要的参照系。但是在一个创新型的社会,这种观念面临的挑战是极大的,以至于我们现在的一些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让普通老百姓看起来可能像笑话一样,但我们还觉得做得天经地义,觉得必须这么做。经验惯性跟社会发展之间有个鸿沟。我们这样的社会太依赖惯性和经验,所以在中国每一次都是到破釜沉舟的时候才能改革,今天我们就面临着媒介发展带来的新的挑战。

最近微信上有一篇文章说中国刚刚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但美国正在进入“+互联网”的时代。一位学者在硅谷做了一个考察,说硅谷现在的

创新是在使一切的物质产品智能化。中国现在做“互联网+”,主要是把一切东西都搁到互联网上卖,把它们连接起来销售,所以我们做的还是互联网商业,叫智能商业,就是“互联网+”。但是美国下一轮在做什么呢?在做“+互联网”。

什么叫“+互联网”?智能汽车、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厨房、智能建筑、智能教室,所有的物质都智能化。实际上美国的高科技革命在下一个阶段就是工业智能化,不是光卖东西,而是让所有的工业产品智能化,这也是从“制造”走向“智造”,是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制造。所谓智能化就是我刚才讲的点对点的传播基础之上的大数据的智能,我觉得这个观念对我们应该有启发。我们在做“互联网+”的时候就要看到未来的“+互联网”,否则就会像当年的芯片一样,所有我们机器上最核心的智能化的那一块我们都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中国的大学和中国的科研院所可能都面临这个问题,我们始终在人家屁股后面追赶着,跟着人家指挥棒转,因为中国的科技计划、各种计划都是通过已知的方式来制订,面向未来的计划太少。我们现在大学也很难,有时候我们想做前瞻性研究但是没有人支持你。

大家看这些观点,乔布斯说:“一切都将无缝连接。”这就是苹果之所以成功的一个原因。Facebook的老总扎克伯格说:“我们想要连接整个世界。”马化腾说:“互联网的未来是连接一切。”所以互通互联将成为一种生态,人人相连,物物相连,点点相通。人与人,人与物,人与服务,人与空间,人与时间连接,人在连接当中选择,在连接当中生活,

这就是未来的局面。中国这几年还是有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智能商业方面,由于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互联网公司的推动,使得中国的iGDP指数从二点多上升到四点多,这是一个大的趋势。人就是在互联网应用中生存和发展。大家现在会发现我们几乎所有的生活方式都被互联网应用所决定和影响,人已经不能够直接面对生活,没有互联网的中介我们就不能进入生活当中。

五、互联网思维

我们今天说的互联网思维有很多描述特点,商业的描述很多,所有互联网思维我总结起来可能就是几个词:网状传播、用户本位、互动分享、创意驱动、节点支配、虚拟聚集、精准反应。我之前没有提到过的一个观点就是创意驱动,因为互联网是点对点的传播,所有的点都会去理解创意,创意有时会让一个偶然的东西变成必然。没有一个时代对创意的需求像今天这么必然,包括在政治宣传上,应该说我们这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创意宣传方面是做得很成功的,包括用动漫等形式在新媒体上传播。另外就是节点支配,一定要去争取那些重要的节点。虚拟聚集,指对大数据产生的精准反应等等,所以我们要有互联网思维。开个玩笑,掌握了互联网思维,在风口上的猪都能够飞起来,但是没有互联网思维,一只鹰在笼子里面也会折断翅膀,所以这个问题对我们很关键。

六、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

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就是信息发布无所不在,信息传播无时不在,信息接收无处不在。社会高度透明,信息急速扩散,把关人机制失灵,传播权力分散化,对我们原有的传播权力形成巨大的挑战。

实际上因为信息传播规律正在发生改变,所以未来大家都会发现漏斗和放大会在互联网中形成关键点,碎片会形成合力。我举个例子,就是一部小众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但是它在互联网的关键点进行了传播,最后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传播人群,它的粉丝规模达到了将近4亿,使得一部看起来像文艺片的电影,创造了5亿的票房。这就是网状传播跟过去完全不一样的特点。过去我们靠覆盖传播,现在靠网上的点的口碑形成。

总体上讲,对于我们党政机关的管理来说,风险和机会呈正比增长,形象危机的传递速度、广度、深度扩大,传播危机的控制能力下降,传播危机可能引起连锁反应。

七、新媒体时代的信息主动权

我们最终要掌握信息主动权,要用需求来定位,要善于做议程设置传播、交流传播、社会化传播、多极交互传播等等。

新华社对外部做的玉兔月球车的策划不错,估计要是报方案的话通不过,但由一个社会公司来参与来制作,最后传播得非常成功,中央领导同志给了非常高的评价,说主流媒体就要这么做。所以在中国创新是需要勇气的,而且也需要智慧,这就要看我们对工作的责任心。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

研究·融合与发展38 无论身处各行各业,新闻传播都是不可或缺的,其极大程度推动了社会经济和产业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强了人民群众的社会认知感,对于国家的安定团结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互联网以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型的新闻传播模式已经深入到我们的生活。21世纪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是对传统新闻传播的强烈冲击,与此同时,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和途径也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新的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媒体人参与新闻的传播,新闻传播变得前所未有的亲民。面对这个新媒体当家作主的年代,人们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进行创新与改革,势在必行。 1.关于新媒体 1.1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的定义是相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方式而言的。它主要是在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的基础之上,立足于互联网渠道,将资讯信息与现代的网络技术相结合,通过手机、数字电视、网络媒体、数字报刊、电脑等设备进行信息的分散传播,以此来满足人们对于新闻的强烈需求。由于新媒体传播渠道和设备的普及以及发展,人们想要获取新闻,完全可以做到足不出户就了解到世界各地的信息文化。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渠道而言,新媒体传播更加数字化、高端化,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的传播者,了解新闻并且分享新闻。在这样一个数字化、信息化的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1.2新媒体的特点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促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由于生活节奏加快,人们想要获取信息不再趋于集中报刊书籍,难以有大量空闲时间专注于电视新闻。在这样的一个高速消费的时代,新媒体的出现就能够使受众充分利用闲暇时间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新媒体形势下的新闻传播方式,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普遍欢迎及认可。更快的传播速度、更大的信息量、更加丰富的新闻内容、更多样化的趣味性都使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互联网媒体技术的发展,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多种新媒体传播手段,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传统书籍已经从实物转移到网络,新媒体作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传播工具,可以为受众提供海量信息,迎合了时代需求,提高了互动性。 2.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2.1传播实效性 一则新闻想要进行传播,传统的渠道就是电视和书籍报刊。书籍和报刊往往是报道的前一天的内容,甚至是更长时间之前发生的社会形态,有效时间内受众看到新闻时,早已是时过境迁,其时效性差强人意。科学信息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标志性特点,利用先进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手段,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手机等智能终端设备,获得自身需要的数据信息。智能终端设备具有开放性和独立性的操作系统,操控界面逐渐趋向人性化,为媒体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体验,以迎合时代及公众对媒体服务方式的需求。 2.2新闻互动性 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更加注重互动性。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受众群体不再是单向地接收讯息,而是更加关注于自身的想法,这种互动性是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所欠缺的。新媒体的传播形式,使传统媒体原有的传播形式得以突破,产生了多对多的传播模式。在评论区里,人们可以针对新闻事件自由发挥个性话语权,在信息接收者和信息发布者之间,实现双向互动的沟通和交流。这种传播方式直接提高了新闻的互动性和沟通性,可以说新闻传播从高高在上的分享者,成为了人民群众之间的互动的桥梁,变得更加亲民。 2.3传播即时性 相比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时代之下的新闻传播更加具有即时性。传统的新闻传播一般都是有固定的时间段的,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七点准时开始,那么人们想要从中获得讯息,就必须在这个固定的时间段专门去关注电视台的播出。但是在新媒体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工作繁忙,很难有固定的闲散时间来获取新闻资讯,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 摘 要:当今社会,受到科学技术以及互联网的影响,人类已经身处于新媒体的时代,传统的新闻传播行业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途径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多样。用户从传统的被动接受新闻信息,变成可以主动参与到新闻的传播和互动中。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变革与创新。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传播;改革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12-038-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5b11106343.html,ki.11-4653/n.2017.12.007 文/丁理

新媒体时代广告传播

分析新媒体时代的广告传播的特性论文 一、新媒体广告概念及新媒体广告分类 新媒体包括数字电视、网络、数字广播、移动电视、手机短信、数字报纸、数字杂志、桌面视窗、数字 电影、触摸媒体等,几乎囊括了所有的新媒体形态。新媒体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乐趣和方便,带动了整个信息产业的发展和需要。 新媒体广告就是指借助新兴媒体为媒介进行发布的 广告传播形式。其中主要包括有数字电视广告、触摸媒体广告和互联网广告。 1、数字电视广告,增强了广告传播与受众群体的人际互动,服务性、娱乐性效果突出,广告画面清晰,内容完整,增 强了广告的观众印象,贴近人们购买心理。 2、触摸媒体广告,包括了户外触摸显示频以及智能触摸手机,这种媒体主要迎合了年轻受众的接受心理,以快速的,有针对性的广告信息获取途径迎 合了广告受众的需要,同时让广告信息传播直接到达目标消费者。 3、互联网络广告,借助于网络传播无限广阔的虚拟空间,使信息传递更加快捷、方便、多样、广泛。网络广告常见的发布形 式有使用新闻组发布广告、使用电子邮件和电子邮件列表发布广告、插入式广告、搜索引擎广告、聊天室广告、文本链接及浮动广告以等。二、新媒体广告特点 1、媒体的整合性特征 。新媒体整合了传统媒体优势,结合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使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要素融合起来,实现了平面与立体结合,使受众有了如同亲身体验的快感,因此新媒体广告被接受 度较高。此外新媒体广告的强大信息检索功能,能更直接的给受众带来所需要的由各种传播符号整合而成的广告信息。 2、媒体的互动性特征。互动性特征指的是在传播过程中产生的双向 甚至多向的互动传播,是人类的传播行为中传播主体与客体所追求的方向,新媒体就有这样的优势,其互动性表现在目标受众具有对信息控制性的操作权和选择权,这就改变了传统媒介传播信息过 程中受众只有被动地收看和收听,也正因为这个,新媒体被人们快速接受。新媒体广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对于受众不喜欢的信息,他可以进行操作跳过或者关闭,而对于受众喜好 的信息,他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深入了解,甚至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特征对于使用者来说不仅给他带来了方便和可靠,而且自由灵活的操作与选择已经成为人们的首选。

新媒体传播方式特点

新媒体传播是利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介质进行传播,新媒体传播方式多样,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 字电影、触摸媒体等。本文为您介绍新媒体传播方式的特点。 1、传播方式从单向到双向的转变: 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它集中表现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由信息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被动的接受没有信息的反馈。这种静态的传播方式使得信息不具流动性。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 2、传播行为更为个性化: 博客、播客等新的传播方式使得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个性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传播自己关 注的信息。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等完全是我的地盘我做主。个性化的传播方式一方面让众人体会着发布信 息,影响他人的快感同时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泛滥,内容良莠不齐的弊端,为管理带来困难,也为受众的 信息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接受方式从固定到移动的转变: 无线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具备移动性的特点,用手机上网、看电视、听广播,在公交车、出租 车上看电视等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事情。随着3G\4G技术的到来,移动性的特点将成为未来新媒体的主要特 性。 4、传播速度实时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实时的传播: 不再需要复杂的剪辑和烦琐的后期制作与排版,技术的简单便捷使得信息可以在全球实现实时传播。 这一优势是任何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目前一些大的门户网站基本上都可以实现声音和视频音频的实时传 播,时空的距离被缩小的最小。 5、从单一到交融: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在传播内容方面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化成为一种趋势。与 此同时交融性还表现在终端方面,一部手机不仅仅可以用来通话、发短信同时还可以用来听广播、看电视、上网,多种媒体的功能集合为一身,而这些功能的实现是以互联网、通信网、广播电视网等多种网络 的融合为基础的。 另外新媒体传播方式也打破了地域化、国界化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 通过以上对新媒体传播方式的介绍,相信您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想要获取更多信息,欢迎访问新兴专 题或者广告百科。

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第四节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 一、技术决定论 A、媒介偏向论 媒介决定论:媒介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变迁。 多伦多学派 加拿大的Harold Innis的媒介偏向论:媒介的时空偏向 B、媒介即讯息 加拿大的麦克卢汉(Mcluhan):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assage) ①重新定义时间和空间地球村 ②改变人们的感官比率全感官传播方式 ③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肯尼迪(电视)VS尼克松(广播) ④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忽视亲近的、面对面的交流,倾向媒介化的交流方式 C、传播时代论 麦克卢汉:传播定代论/传播时代论 通过媒介,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称之为传播时代论。 人类历史的传播分期 口语传播时代(采集、渔猎)→书面传播时代(农业)→电力传播时代(工业生产) 二、社会决定论 A、技术决定论的反思 技术决定论的缺陷: ①简化论/单因论:技术是导致社会变迁的唯一因素。 ②单向论: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单向的,只有从技术到社会,而没有从社会到技术。 ③机械论:技术的发展就像机械一样,是自治的,是可以自己运行的,而不受外来影响的,且停不下来 ④中立论:技术是中立的,没有价值偏向,其本身无所谓对错。 在强技术决定论(strong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的基础上,提出了弱技术决定论(weak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认为,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原因,会和其他社会力量一起产生交互影响。 不论是强技术决定论,还是弱技术决定论,它们的一个共同点便是,技术一定是最重要

的、最核心的推动社会发展变迁的一种力量。 B、社会决定论的提出 背景:技术决定论的难题 社会决定论者认为,在讨论媒介技术和社会关系时,除了从技术角度,还有从社会思考的角度。正是一种社会力量,决定了一项技术原型,是否会被人们广为采纳。技术的产生、发展和使用,完全是被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因素所决定,社会的特征在决定何种技术被采纳的过程中,扮演着主要的角色。 例:彩色电视、传真都是在技术出现几十年后,才广泛使用。 C、油门——刹车模式 对于社会因素,如何决定媒介技术的产生和发展,英国学者布里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在其力作《媒介技术与社会》中提出了一个颇为重要的“加速器”——“制动器”模式(油门——刹车模式)。该模式认为,进步的实现就像站在向上的电扶梯里往下走,或者如乐观主义者所谓的站在向下的电扶梯里往上走。这种急动的、抽搐式的进步在传播史上不断重复,正好体现了媒介技术与社会的权力互动过程。在这一模式中,加速器就是社会需要,它将“原型”(prototype)转化为“发明”(invention),并将发明推向世界——导致发明的扩散。温斯顿将这种社会需要称为“并发的社会必然性”(supervening social necessity);同时,这里也存在制动器,就是社会压制,即一般的社会制约因素联合起来对发明装置所具有的从根本上瓦解既存社会形态的潜力进行限制。温斯顿将社会决定因素的这种特定集合称为“激进潜力的压制定律”(the‘law of the suppression of radical potential)。这种矛盾互动体现在技术进步上便是,“先加速,后刹车。技术史似乎包含这两种过程,有时处于快速的连续状态:它将人类的生活向前推进,逐渐在一个比以前更高的层次达到一种新的平衡”。 三、技术社会互动论 A、互动演进模式 互动论的提出:认为技术与社会文化,或者技术与社会和人之间,客观上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的,谁决定谁的关系。 三个时期 技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在某种特定技术的纵向发展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诞生期、成熟期和过时期。不同的阶段,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不同的强弱关系,表现为不同的决定形式。三个阶段综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互动过程。 1诞生期

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53 融合与发展·研究浅谈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真实性 摘 要: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新闻信息,通过新闻了解时下发展的具体变化,时事、新闻等动态信息的变化,能够让人们对自己关注的民生、政治、经济等问题实现最基本的信息更新。新媒体的发展可以更全面、更快速地给人们提供新闻信息,既拓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又实现了多元新闻发展的可能。但是,现阶段部分新媒体常常出现失真问题,甚至造成社会上的信息误导。为了将真实的新闻内容传递给受众,一定要对新媒体发展进行正确引导。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真实性显得愈发重要,这是以新闻真实性为核心的处理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实现合理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真实性;实现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8)09-053-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5b11106343.html,ki.11-4653/n.2018.09.021 文/赵克家 随着互联网市场的发展,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获得了新的空间,这对于优化新闻事业来说极具动力。不同类型的人群对于新闻信息的需求,其多元化特点日益明显,在进行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要注重最基本的真实性,保证各类新闻都能够完成最基本的信息传递目标。新闻报道的核心灵魂就是真实性,是保证新闻信息具有基本价值的重要标志,也是检验新闻信息是否存在阅读价值的重要标杆。随着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开始萌发,为了吸引到最大范围内的受众群体,很多新媒体在新闻题目上做出花样,这种情况很有可能造成虚假新闻的产生,让人们对社会新闻造成误解。这种盲目追求经济利益的行为,不仅会误导受众,更有可能造成社会舆论环境的偏差,让人们受到错误信息的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积极采取有效的方式应对新闻行业中出现的失真现象。 1.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缺乏真实性的原因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基本的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前提,更是必须坚守的原则。为了保持新闻真实性,首先需要将事件按照步骤进行完整表达,不需要加入报道者的个人看法,只要清晰、准确地将新闻事件说明,就是一次合格的新闻报道。经过新媒体的冲击之后,现阶段中国社会新闻报道的失真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闻工作者缺乏相关专业知识 经过对现阶段出现失真现象的新闻报道的分析,这种失真主要原因就是新闻工作者缺乏基本的专业知识,对新闻内容凭着臆想进行描写。或者是部分工作者对新闻内容有一定了解,但是并未掌握其中深层次的内涵,写出的报道也仅仅是为了应付工作。这就造成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偏差,无法将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闻播报出来。 1.2新闻工作者失实报道 部分虚假新闻是报道者明明知道真实情况,却因为受到某些外力因素,不得不曲解某些内容,其中的虚假成分因为加入一定的主观臆断成分,猜测对现有事实加以延伸或扩展,而让新闻事件的报道出现明显的、与事实不符的情况。这是由于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较差等客观原因而造成的事实偏颇、报道不全面。这样的新闻稿件一经发表,虽然不一定能够造成极大的社会影响,但是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这种不按照基本原则报道的材料,是导致新闻真实性明显受到质疑的重要原因。 1.3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 最基本的新闻报道除了坚持真实性原则之外,更重要的就是将完整的事件信息清楚地表述出来。部分新闻报道失真的原因,是因为新闻工作者报道过程中,缺乏基本的端正态度,对某些需要进一步调查和深入分析的新闻并没有花费时间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新闻真实性的缺乏不仅导致人们对传统媒体的不信任,更给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2.新媒体时代下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措施 现代新闻报道失真问题日益突出,不同的类型和模式都有可能出现某个环节的真实性缺乏问题,不管是主观上的故意背离,还是客观上的信息不完整导致的失真,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特点 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即时化、互动化的特征,快速地影响和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成模式,使舆情传播具有鲜明的特点。 传播主体多元化。这是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个个都是发言人的时代。据统计,新浪微博用户有4亿多,每天发布微博总量达1.2亿条,新浪首页新闻1小时有几百万的浏览量,一条有分量的新闻,瞬间会被数万家乃至数十万家网站自动抓取、自动转载……众多的个体网民表达自己意愿、情感、思想甚至诉求的愿望日益强烈。 传播内容海量化。在新媒体时代,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得到充分的体现,伴随着搜索引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文字、音频、图片、播客、微博等搜索功能的不断创新和扩充,使公众在海量信息中获取所需更加快捷方便。 传播节点碎片化。新媒体时代,任何一个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舆论事件的报道者。智能手机的普及,更让大众麦克风随时随地地现场直播变成现实。新闻发布的大众化,使得信息呈碎片状分布,同一件事有成千上万的网民按照各自的观点分别发布消息,再加上众多的转发和评论,舆论发展呈网状扩散,加剧了信息的碎片性。 传播方式群际化。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海量信息和传播渠道急剧增多,多向传播,多点互动,移动获得,移动表达,即时传播,即时分享,并且呈现“点对群”“群对群”的特点。这些网络化、立体化、群际化的传播方式,显现了极强的群际传播特点,既是各种信息、思想、观念、看法、意见的集散地,也成了个别单一话题的放大器,对社会公众的态度、认知与行为越来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播范围广泛化。互联网最大的优点是天下互联。随着手机等移动媒体的快速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范围更加广泛。任何一条有价值的信息,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超越地域的界限,瞬间传遍世界各地,由局域热点迅速变为全国甚至全球的热点。这种传播范围短时广泛化,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最鲜明的特点。 传播速度瞬间化。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完全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尤其在时间上,无论是文字、照片,还是音频、视频,只要当事人愿意,轻轻一点,瞬间便上传到网上,形成了新的信息。一方面,舆情的传播速度,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在网民的参与下远远超越了传统媒体;另一方面,新媒体与受众的零距离互动使舆情得到快速传播和及时的反馈。 传播结果扩大化。在新媒体时代,舆情传播的方式和路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许多声誉危机事件并非发端于公众媒体,而是出自于“微博”“社区”“微信”等新媒体,大众化的传统媒体则更多地扮演了“放大镜”和“扩音器”的角色。 (作者江忠宝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委党校)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课程教学 一、新媒体时代公关课程教学的机遇 网络新媒介的传播带来了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教学方式的新变化。这些变化,既有利也有弊,既有机遇又存在挑战。 1.新媒体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教学提供了广阔平台 新媒体依托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信息容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覆盖面广、形式多元等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的跨越。公关课程的教学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挖掘出大量新鲜的、丰富的、典型的、正反面的企业案例资源;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价值观;其跨时空的特点为师生、生生的课后互动交流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2.新媒体的介入丰富了课堂教学的手段 新媒体的发展使得教学的方式和手段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掌握和了解第一手信息和资料。学生可以通过“百度知道”、“新浪爱问”、“soso问问”等工具查询需要解决的难题;可以通过“问卷星”、“调查派”调查搜集相关信息;可以通过“谷歌地图”了解全球各地方吃喝玩乐的最佳去处和感受全球各地360度街景视图;可以通过“谷歌学术”搜索来自不同来源的文章、论文、图书、摘要和文章,从而找到整个学术领域中相关性最强的研究;可以通过“优酷”观看企业的形象宣传视频了解企业文化内涵;可以通过“网络公开课”聆听大师的课堂;还可以通过“微博”和“贴吧”发布个人掌握的最新信息。这些网络科技手段的使用,使得信息的获取和传播更神速、更快捷、更便利,

也无疑促进了教学手段的创新和升级。 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互动性加强了教学的自主性 新媒体时代下,教师不再是主导者,更多的是方向的指引者:需要引导学生鉴别海量网络信息的真假虚实和价值观念的是非曲直;引导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从而形成特定的.适合的思维范式;把相对固定的、按部就班的课堂搬到活动的、充满个性的网络中。同时,新媒体对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不再是传统的知识的接受者,而是可以接收来自全球各地的不同声音,可以和全球各地的网友、博友进行学习、互动和交流,用自己在新媒体上的所见所闻去思考、鉴别和选择有利的信息,补充课堂外新的知识和内容,从而找到符合自己个性发展的更好的方式。这样减少了学生对教师、对课堂、对教材的依赖,教学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二、新媒体时代公关课程教学的挑战 随着新媒体的影响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信息发布失控、人际关系脆弱、西方文化强化、网络信任危机给教学带来新的问题与挑战。 1.海量信息的真假虚实难辨 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的认知方式,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双方可以通过QQ、微博、贴吧、论坛等形式“毫无顾忌”地发表言论。在这种虚拟和匿名的环境下,有的只是符号的交往,其信息真假难以鉴别。因此,需要教师和学生冷静、理智地看待各种报道,尽量选择权威性、知名度大的官方网站获取相关信息。 2.新媒体负面信息对主流价值观的冲击

新媒体地传播特征

单元编号:010102 单元标题:导论 知识点标题:“公共”概念透视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学习目标:理解新媒体传播的优势与不足。 建议时间:4 小时 教学策略:问题解决、讲授 学习内容: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新媒体传播具有 信息量大、使用方便、检索快速便捷、图文声像并茂、互动性强,信息通过计算机网 络高速传播,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性;并且具有计算机检索功能、超文 本功能,是一种具有 强大生命力的传播媒体,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传播允许读者与作者之 间进行网络交流,能及时反馈,改变了传统的学术交流方式。 步骤一:回顾新媒体及相关概念。 步骤二:阅读下面的学习材料。 新媒体传播的基本技术特征是数字化,基本传播特征是互动性。具体的说,新媒 体传播具有以下特征。 一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 新媒体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它将一定的信息转成数字,经过转播,数字在操 作平台上还原为一定的信息。。 更新速度快,而且更新成本低。新媒体传播的更新周期却可以分秒计算,而电视、广播 的周期可以天或小时计算,纸质报纸的出版周期以天甚至以周计算,纸质期刊与图书的更 新周期更长。 新媒体传播可以做到同步传播与异步传播的统一。新媒体传播的即时刷新提高了新 闻的时效性,其本身“接收的异步性”又方便受众随时随地的接收。接收的异步性可 以使受众不需受媒体传播时间的限制,可按自己需要随时进行信息的接收。 二信息量大、内容丰富 互联网能够使用户共享全球信息资源,可以说没有任何一种媒体在信息量上可以与海量 信息的网络媒体相提并论。报纸若多印 1 万字内容,就需增加一个版,给印刷、排版、发 行、成本带来很多问题。广播、电视更是这样,内容要准确到几十秒、几秒时间,字有时要算 到 几十个。新媒体传播不同,存储数字信息的是硬盘。容量大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新媒体传播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如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与知识的更新瞬息万变,新闻、网络、媒体、传播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随着物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等现代技术的广泛应用,人类意识形态中的社会结构正以数字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虚拟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与传播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那么,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研究新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和其对社会的影响便成为了我们的重要学习和思考目标。 作为自媒体的头牌,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尤为明显:微博赋权和公民意识的觉醒,促使网民“发声”。同时,随着500条司法解释的出台,网络公司的自律以及网民素质的提高使微博舆论场的公共性和正义性都随之提升。而且,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在网络问政、网络商业化以及网络文化发展等方面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新媒体既是信息的传递者,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舆论空间。 现在的互联网已经远远不止是简单的一个新闻、信息传播渠道,更多的人则是深深地受到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以及网络营销的影响。随着网络游戏、网络动漫的推广和发展,初步并且有效地解决了我们此前动漫游戏产业在融资、维权、管理、创作等方面的困难,成功带动了动漫、网游的发展。除了娱乐网络还把大众文化普及开来,以其传播的优势前所未有地打开了文学创作的大门。另外网络网络营销已经把它的优势无限放大,让网络购物成为了大势所趋,甚至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如今,新媒体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早在19世纪末,日本一个著名新闻学者松本君平所著的《新闻学》中就提到:传媒人如预言者,讴国民之运命;如裁判官,断国民之疑狱;如大哲学家,教育国民;如大圣贤,弹劾国民之罪恶;如救世主,察国民之无告苦痛而以救济之途。诚然,新媒体也有他的负面作用,但我个人认为它的正面作用要远大于负面作用,今天,新媒体给新闻工作者提供了非常大的运作空间,也给民众提供了更大的发声空间。 当下,一提到新媒体便想到和报纸、广播等传播上的旧媒体相对,提供一种新颖,前卫的传播媒介。其实,新媒体的作用不仅仅信息传播,将旧媒体取而代之,它更多是走进我们的生活,通过信号、网络等方面带我们迈向新的时代。我相信新媒体将在社会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把关

论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把关 依据守门人理论,一个由信源到受众这样复杂的新闻运转过程中的写作、修改、删减、合并、舍弃、过滤、扩充、编辑等即是守门现象。传统纸质媒体(当然,早先时候并无网络、微博等新媒体),,是有“守门人”现象的,即不仅有大众传播的重重关卡,还有新闻事件涉及的当事人(因为他们是新闻的导火线)、新闻采集工作者、事件目击者及消息提供者等等,都是守门人(即“把关人”),他们在大众传播中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起着新闻把关的作用。 毫无疑问,传统纸质媒体有着诸多的新闻把关,不但有很多是无意识的(比如消息提供者、事件目击者、发射设备操作者、新闻事件当事人等新闻事件所发生并得以采集的诸多守门人),更重要的是媒介组织内部的把关——记者的把关(对新闻的采集)和编辑的把关(对流入的新闻内容进行挑选、修改或剔除)。显然,后者的工作更具有把关的典型性。 新媒体时代,因为借助网络自由、无国度、联通的条件,其新闻把关的关卡明显比传统纸质媒体少很多。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事件的发表不需要经过传统纸质媒体内部的把关像报社编辑等,也不必报知领导,它是很个人的、自由的。比如,传统纸媒尤其是党报等偏好把领导讲话放在重要位置,而娱乐新闻相对政治放在较次要位置——而受众喜好很多时候与其相悖,受众一般更喜欢娱乐新闻甚于领导讲话。所以纸媒时期,受众是不自由的、无法左右新闻事件在纸媒的大众传播。而网络新媒体时代,只要你拥有网络通讯设备,便可以自由发布新闻事件。只要没有非常敏感的词语或字眼,一般都能发布成功。这是一个人人皆是记者、编辑的时代,只要你喜欢发布,你愿意发布,你就可以发布。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更少的新闻把关不仅代表更多信息的发布,也意味着产生更多的不良信息。网络的自由性,决定了信息处理的简单化。网络也会根据人们的喜好产生点击率,而这又有可能产生相当一部分的垃圾信息。这些垃圾信息,小则对社会个人产生不良影响,大则甚至导致社会的紊乱,所以,这就需要良好的舆论引导与网络监管。就此而言,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把关依然是非常重要的。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三个精准投放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三个精准投放 新媒体时代重新定义了人们的生活,给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带来了极为深刻的变革。青年是新媒体环境下的庞大受众群体,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争夺对象,谁抓住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的主导权。基于此,在新媒体时代,要以青年的网络行为特征为切入点,从时机、形式、内容三方面精准投放信息,有效开展价值疏导和价值引领。 时机精准:从被动传播到主动占领 网络化生活是当代青年的常态,手机已成为青年最主要的上网载体,微信、微博、微支付是被使用最频繁的新媒体,90%以上的青年通过微信、微博第一时间了解社会热点,可以说,青年获取学习生活、社交娱乐等方面的资讯多通过新媒体实现。新媒体改变了当代青年的生活方式与行为习惯,对其思想与行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网络上充斥着各类社会思潮,这些思潮通过新媒体被广泛传播,时刻冲击着青年的思想与行为。要正确处理青年眼界、胸怀、视野亟需拓展提升与知而不行、行为消极之间的矛盾,在纷杂的思想交锋中引导青年抵制诱惑,不忘初心,应对来自网络世界的挑战。 有61.3%的被访者表示,通过新媒体可以增进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理解,可见,利用新媒体宣传和培育主流意识形态的时机已经成熟。要抓准时机,充分利用新媒体,把握思想引领先机,占领住、占领好青年的认知领域。 同时,根据调查结果,青年每天上网时段主要集中在12-14时和21-24时,也就是说,青年网络空间的活动与日常作息时间相吻合,网络行为呈现出与日常生活作息同步的特点。据此,在新媒体时代,要遵循青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人格特性,摸清成长规律和行为规律,紧密结合青年的上网高峰时段,利用中午和晚上的休息时间,适时地推送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内容,使得引导和教育的受众面最大化。 形式精准:从站出来引领到沉下去推动 调查发现,仅有18.2%的被访者表示曾利用新媒体了解主流意识形态相关信息。可见,当前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培育,多集中在传统思政领域,而新媒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尚显不足。 这就要求,要精准投放信息,扩大信息的传播半径和影响力。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既能站出来引领,做弘扬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大V”,真正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与优势,使主流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入脑入心。 此外,要进一步拓展以官方微信为核心的多样化媒介推送途径,扩大信息的传播半径。主流意识形态培育要紧跟网络时代潮流,正确把握网络交流平台、自媒体发展时代脉络,立足传统媒介的同时,主动抢占新媒体、自媒体等新型媒介制高点。

价值、理想与理念: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的契机与挑战

价值、理想与理念:新媒体时代的公共关系的契机与挑战 作者:暂无 来源:《国际公关》 2020年第1期 文>黄懿慧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企业传播社会科学硕士课程主任 本文之首,要先恭喜在1000多组参赛团队中脱颖而出,进入一等奖的同学以及进入总决赛的16组同学。我仔细地看过参赛的企划书,品质之高,理论与实践性之强, 相当值得嘉许。我真心感谢与赛同学的努力,并祝贺入选同学的成功。 这次进入决赛的企划案,有以下共同值得特书的优势点: 1. 科学性:具证据支持的调研分析,以及从调研资料所发展的战略、策略及战术,是成功企划案的基本要件。这次与赛同学的调研方式比往年更多元,立论基础更扎实。许多战略的发展是植基于一手、二手乃至于大数据分析所得的资料,这些战略对于目标沟通对象的掌握更为精准; 此外,对于竞争对手、产品、环境,乃至于社会文化的了解,也更臻成熟。 2. 创意性:多组同学在活动设计、线上线下活动串联,媒体平台的选择,乃至于执行细节的规划,充满令人惊喜的表现。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参赛同学对于新媒体的掌握与设计,譬如小程序、游戏、H5,以及IP的设计, 已具职业水平。 3. 逻辑性:多组同学将学校所学的理论模型的引入战略策划,使得企划案更具逻辑性。譬如,「了解、参与、体验、以及信任模型」的引入;AESAR, AIDA,以及理性与感性并用等心理机制模型的引入,从而提出「主要讯息」(key message),都是今年企划案的亮点。 4. 精准性:新媒体时代重视情感、对话、注意、关注、互动、参与、黏性与体验,都具体而细微地呈现在多组同学的表现上。 5. 提案技巧活泼多元:除了PPT展示外,多组同学采用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以及视频创作方式进行提案,活泼生动。 虽然本次公关大赛在逻辑性丶科学性、创意乃至于提案技巧上,都有长足的进步与亮眼的表现,本文提出两个观察与省思, 供学界与业界进一步思考。 第一、公共关系与营销、广告乃至于整合营销传播,有什么共同点与相异点?公共关系可以提供什么独特的核心价值?从一个比较批判的角度思考, 如果公共关系主要为产品营销提供服务,那么,企业里为什么还需要设置公共关系部门?在同样的逻辑下, 公共关系的沟通对象应只局限消费者与顾客吗?其他利益相关人的沟通与关系建立是否应该涵盖在企划的内容中?这些各类利害关系人沟通与关系建立的整合策略应该为何?另外,产品市占率与产品销售应是评量公共关系成效主要获唯一的KPI吗?如果不是,还应该有哪些呢?短期的产品销售与长期的品牌形象、乃至于企业形象及声誉如何透过一次次的公关企划案来达成?此外,企业长期的声誉与利益相关人的信任与信心,如何进行整合之协调与策略企划?如何化整为零地落实于一次次的公关企划案中? 第二、如何将企业和产品的核心价值、理念,乃至于整体社会的价值与理想,透过公关企划案进行沟通,这也应该是公关大赛企划案需要彰显的意义与价值。这次的公关企划案的确看到了部分的人文情怀,但是,产品与企业如何透过公关作业彰显其核心价值与理念,乃至于与

新媒体营销的方式与渠道

新媒体营销是基于特定产品的概念诉求与问题分析,对消费者进行针对性心理引导的一种营销模式。从本质上来说,它是企业软性渗透的商业策略在新媒体形式上的实现,通常借助媒体表达与舆论传播使消费者认同某种概念、观点和分析思路,从而达到企业品牌宣传、产品销售的目的。一、新媒体营销策划方式 1.病du营销病du营销,是通过用户的口碑宣传网络,信息像病du一样传播和扩散,利用快速复制的方式传向数以千计、数以百万计的受众;也就是说,通过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把想要推广的信息,像病du一样传递给周围的人,让每一个受众都成为传播者。病du式营销是一种神奇的营销方法。多数情况下,顾客会自愿地传播含有企业或其品牌、产品(服务)关键词的信息,以几何数级的速度迅速扩散。相比其他营销、广告推广手段,病du营销所需花费的成本接近于零,效益却要显著得多。借助病du营销,不仅能促进大量的一次销售,而且还“俘获”了众多的忠实顾客,为持续营销奠定好的基础。 2.事件营销事件营销是指企业通过策划、组织和利用具有新闻价值、社会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人物或事件,吸引媒体、社会团体和消费者的兴趣与关注,以求提高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并最终促成产品或服务销售的手段和方式。简单点说,事件营销就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通过具体的操作,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从而达到广告的效果。

3.口碑营销口碑营销是指企业在品牌建立过程中,通过客户间的相互交流将自己的产品信息或者品牌传播开来。它的一个最重要特征就是可信度高,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口碑传播都发生在朋友、亲戚、同事、同学等关系较为密切的群体之间。 4.饥饿营销饥饿营销,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饥饿营销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调高价格,更是为了对品牌产生高额的附加价值,从而为品牌树立起高价值的形象。 5.知识营销这是一种通过有效的知识传播方法和途径,将企业所拥有的对用户有价值的知识(包括产品知识、专业研究成果、经营理念、管理思想以及优秀的企业文化等)传递给潜在用户,并逐渐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为将潜在用户最终转化为用户的过程和各种营销行为。知识营销需要一定的信息传播途径,网络营销是实现知识营销战略的最佳手段之一;网络营销需要向用户传递有价值的信息,而知识营销的内容是网络营销信息源中对用户最有价值的部分。 6.互动营销互动营销,一方是消费者,一方是企业。只有抓住共同利益点,找到巧妙的沟通时机和方法才能将双方紧密的结合起来。互动营销需要访问者参与其中,并使其获得良好的用户体验。互动的形式有两种:①由于企业的公关事件或由此引发的话题得到了广大目标群体的共鸣,于是目标群体积极响应,推波助澜,和企业共同把公关事件造成轰动效应。这一形式是公关事

新媒体时代一辩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好! 很荣幸能与对方辩友站在这里就“新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还是越来越远”这一辩题展开辩论。首先请允许我对辩题中的词语进行阐述:所谓新媒体时代是指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的,具有科技创新形态的媒体时代。所谓真相辞海中的定义是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真实情况。而越来越,是一个趋势运动循序渐进的过程。 我方之所以认为新媒体时代我们离真相越来越近,是基于以下三点来论证的; 第一,从受众来说,由信息权的集中到信息话语权的重新分配,新媒体时代使受众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从而提高了挖掘事物真相的力度。从前因为传统媒体对新闻 播报的垄断,公布真相的权利往往只掌握在少数决策者的手里,所以展现给大众 的是已经从各方面利害关系筛选出来的事件与所谓的真相。而在新媒体时代,全 民参与交互性强,每个人都有一只麦克风,每个人都可以去发现问题,质疑问题, 挖掘问题,从而可以多角度更深刻地还原事物真相。作为公众,也在不断地意识 到新媒体的道德和责任,正确使用这种话语权,弘扬社会真善美! 第二,从社会方面看,新媒体时代的低门槛使得人人都有机会成为监督者,这在无形中增强了社会监督的力度。便捷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对社会事物的关 注,全民信息的交流慢慢的形成了一张监督的网。 第三,从哲学角度讲,追求真相的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在新媒体时代,我们承认谣言不可避免,快速传播的特性让谣言快速流传。但是,追求真相是一个 去伪存真的过程,从大量的信息中整理分辨出真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这 个过程让我们从片面到全面,从含糊到清晰地去认识真相。马克思曾经说过,矛 盾促进发展。我们承认虚假信息的存在,但正是因为这种同真相相矛盾的存在, 才使得我们在这去伪存真的过程中,提高了辨别是非真相的能力。因此,谣言的 出现并不会让真相泯灭。 综上所述, 第一,新媒体时代下,众多的舆论,真假消息是有的但应该保持怀疑的态度,去调查事实的真相。百家争鸣主动性更强。 第二,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时代是一个科技进步的时代,它为我们探寻真相提供更多的依据。破案侦查海底生物未解之谜。

在新媒体时代,如何读新闻

在新媒体时代,我们当如何读新闻 公G192班薛飞 当今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类软件不断增加,人们获取新闻的渠道不再局限于报纸和新闻联播等传统的传播方式。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微博、今日头条和微信等渠道获取最新的新闻,相比于传统的传播方式更加迅速且便捷,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但当各类软件不断增加,获取新闻渠道逐渐增加时,一些不真实、片面的甚至是没有价值的新闻也逐渐增多了起来,那么我们如何从众多的新闻中得到真实全面的新闻呢?如何筛选出有价值的新闻呢? 一、辨别新闻真实性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想要辨别新闻的真实性,首先要了解假新闻的发布方式。一个媒体发布一篇不实报道,然后被另一个媒体转载,第一个媒体又会说这条信息来源于后者。一条虚假信息同时被多家媒体报道,这条信息就变成了有多个出处的可靠信息。甚至有一些新闻工作者为了达成业绩,不顾新闻的真实性,片面的、添油加醋的写一些新闻报道,误导了人民群众做出了错的判断。那么,如何辨别假新闻呢? (一)看消息出处,多关注主流媒体的新闻如:路透社新华社美联社等,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媒体发布的新闻,我们要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阅读; (二)看消息来源的权威性。比如网易转载过钢水壶有毒的新闻,是一家晚报采访一个在读博士生后得出的; (三)利益相关方发布的消息不可信。对于一些新闻涉及到发布方利益的新闻不一定是真实的; (四)交叉佐证。多家媒体通过多种来源报道的同一件事,可信度高。单一信源主张一件不可证实(或不可证伪)的事情,即使被转载一亿次也是不可信; (五)不合乎常识的不可信。; (六)越快的新闻越模糊。比如十分钟前纽约发生一次爆炸,那么报道可能只有这一句。如果细节非常多那么就显得很可疑,真新闻不会这么快; (七)选择性报道。高明的欺骗甚至不用说谎,只要有选择的陈述事实,就能诱导人得出错误的结论; 二、筛选有价值新闻 新闻价值是新闻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满足社会需求的素质的总和。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指凝聚在新闻事实中的社会需求,就是新闻本身之所以存在的客观理由,在我们比较固定的认识中,它包括重要性、显著性、新鲜性、接近性、冲突性、人情味等几个基本属性。进而言之,一个客观存在或发生的事实,能否成为新闻,然后被传播,应该取决于两点: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及以怎样的方式与公众的利益相关联,二是能否满足人们的感官需要。在这里,所谓的公众利益既包括经济利益,也包括安全、公正、道德、荣誉、审美等社会价值利益,而心理感官需求则是人们对事物的好奇、趣味等的心理满足,当然不是猎奇,不是低俗、庸俗、粗俗,不是满足少数人需要的感官刺激。 筛选有价值的新闻可以通过一些有筛选功能的软件进行筛选,如今日头条等。 三、多读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 摘要:伴随着先进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早已来临。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广播电视这种传统媒体究竟应该怎样来应付,是坐以待毙还是整装待发迎接挑战,是广大媒体工作人尤其是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 重要问题。接下来,本人针对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开展相关论述,望能够对同行业起到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新媒体广播电视发展 一、新媒体发展概况及特征 (一)新媒体的概念与发展历程。在“新媒体”的定义上至今并无任何统一的严格标准。文章中的新媒体指的是,从传统媒体外的新衍生的传播载体。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基本前提下,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给人在视觉听觉和感觉上的一种总称。纵使互联网的发展仅仅经历了二十年短暂的时间,可是从它的发展速度上来看其要比人们想象的快很多,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非常大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与迅速发展科将其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以图片和文字为主的形式;第二,以使用视频为主的表现形式;第三,以网络应用服务为主的形式。 (二)新媒体具备的显著优势。通过新媒体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新媒体具备以下显著的优势:

第一,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其将互联网作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许多信息实现了即时性的传播。譬如,以微博、微信的方式,将自己看到、听到的新鲜信息第一时间传播到网络当中。第二,传播内容多样化。新媒体平台的多养化,促使大量的媒体信息涌入进来,使得信息有了更加丰富的来源途径;第三,信息传播便捷。随着媒体形式的不断更新,只要具备媒体平台的人便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信息 的发布,促使信息有着非常迅速的传播速度。第四,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显著的变化。通过新媒体,人们能够对自己看到的所有信息来发表自己的建议与看法,有的时候还能够与信息发布人进行实时互动,譬如,微博,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互动平台。 二、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新媒体时代下,各类媒体逐渐地不断融合,这是未来媒体发展的主流趋势,所以,广播电视亦要把握好这一发展契机,这样才能够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一)增加与同网络之间的融合,形成跨媒体合作。目前的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媒体的发展需要在保留传统媒介供应的有价值的信息基础上,更加有效地运用新兴媒体的先进科学技术,这样才能够促使电视收视率达到较为显著的提升。美国马塞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提出“媒介融合”这一 理念,指的是把两种或多种媒体技术有效地融合在起,促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