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古代西亚国家
- 格式:doc
- 大小:69.00 KB
- 文档页数:2
外国民法的起源与发展历程——20世纪前的民法起源与发展摘要:自人类诞生家庭、构成社会之后,人们之间就有了各种各样的交际与往来。
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的交换,男女之间的结合行为,老人与后代之间的生活供养和财产转移行为,以及人们生存过程中不可避免发生的伤害事件导致的赔偿行为,都是民法的基础。
为使这些行为有序进行,就出现了一些调整这些行为的规范。
在早期,这些规范还不能称之为规范,因为大多数的早期规范都是习惯或者当地的习俗。
这些规范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历史的演进,国家的出现,科技的进步,环境的改变逐步清晰、明朗、系统、确定,也因此形成了民商法体系。
当今世界以西方民商法的体系发展最为完备。
在古代西亚地区就出现了早期与民法相关的内容与规定。
到古希腊时期,希腊民法萌芽为后期罗马民商法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初步的基础。
而后,古罗马民法作为最早的且体系相当完备的民法横空出世,并且对后世的世界的法律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民法的思想、内容、体系和原则经过一系列的发展与演进,最终形成了当今世界上的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两大法系及其各自的民商法内容。
关键词:古希腊的民法内容;罗马法;大陆法系;英美法系1.古代西亚地区的民法要素古代西亚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人类在西亚地区的活动在各个方面也均有极为可观的发展,成为人类诸多文明的摇篮,尤其法律方面的造诣更是人类法律文明的源泉。
高度发达的商业贸易及由此产生的特别发达的民事法律规范或习惯法,是西亚文明的一大特色。
在西亚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法制国家,初具规模的法律规范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1.1.美索不达米亚民法元素古代西亚文明的中心是美索不达米亚,其文明的主要载体是独具特色的楔形文字。
该地区的商业贸易诞生了楔形文字,同时也催生了形形色色的民事规范和商业习惯,奠定了美索不达米亚法系的基础。
从苏美尔时代残存至今的楔形文字都是抄在泥板上的,而其中百分之九十的内容都是有关商业和行政事务的,此时虽无铸币,但物物交易已经相当繁荣,往来的契据普遍刻于泥板上。
中学生课外历史书籍征文第一章:中国古代史概述 (1)1.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 (1)1.1.1 史前时期 (2)1.1.2 原始社会 (2)1.1.3 夏朝的建立 (2)1.1.4 商朝的繁荣 (2)1.1.5 周朝的封建制度 (2)1.1.6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2)1.1.7 夏朝的兴衰 (3)1.1.8 商朝的辉煌与衰败 (3)1.1.9 周朝的封建制度与列国纷争 (3)1.1.10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繁荣 (3)1.1.11 周朝的灭亡与秦朝的崛起 (3)第二章:春秋战国与秦朝 (3)第三章:汉朝的兴衰 (4)1.1.12 汉朝的建立 (4)1.1.13 汉朝的政治制度 (4)1.1.14 汉朝的经济繁荣 (5)1.1.15 汉朝的文化成就 (5)1.1.16 汉朝的对外交往 (5)1.1.17 汉朝的民族融合 (5)1.1.18 汉朝对外交往与民族融合的影响 (5)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 (6)第五章:隋唐时期 (7)第六章:五代十国与宋朝 (8)1.1.19 五代十国的纷争 (8)1.1.20 宋朝的建立 (8)1.1.21 宋朝的繁荣 (9)1.1.22 民族矛盾 (9)第七章:元明清三朝 (9)1.1.23 元朝的建立与统治特点 (9)1.1.24 民族关系 (10)1.1.25 明朝的兴盛 (10)1.1.26 清朝的辉煌 (10)第一章:中国古代史概述1.1 古代文明的起源与发展1.1.1 史前时期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
史前时期,我国古代文明起源较早,可追溯至旧石器时代。
距今约170万年前,元谋人已在云南地区生活。
距今50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北京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
新石器时代,距今约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距今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等,均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2 原始社会原始社会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狩猎、采集为生,社会组织较为简单。
1.1.1古代埃及1、公元前3100年左右,美尼斯统一埃及,公元前15世纪时,最强盛,地跨亚非两洲,公元前6世纪被波斯灭亡,到7世纪,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与阿拉伯人融合。
2、古代埃及国王自称法老,称自己为太阳神之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古埃及的文明:金字塔----法老的陵墓,埃及文明的象征,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
象形文字----古埃及人最早使用的文字叫象形文字,形成于公元前3000年前后。
是一种与事物形状相似的文字,并有一定的读音。
太阳历——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太阳历。
把一年划分为泛滥季、播种季和收获季3个季节,每季4个月,每月30天,岁末加上5天宗教日。
医学----初步知道了解剖学的知识,懂得血液循环与心脏跳动的关系,并开始分科治病。
木乃伊的制作说明了古代埃及人的医学防腐技术和人体解剖技术的高超。
4、说说尼罗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对古代埃及文明的影响1、尼罗河定期泛滥,为古代埃及的农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2、尼罗河便于航行,为古代埃及的统一提供了有力的自然条件;3、古代埃及人观察尼罗河水泛滥,发现其规律,发展起天文学,如制定了太阳历。
1.1.2古代西亚国家1、两河流域指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
3、《汉谟拉比法典》地位;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价值:比较全面的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实质:一部代表奴隶主阶级意志的法律。
4、《汉谟拉比法典》与现代的法律精神比较:现代的法律精神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汉谟拉比法典》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主要是为奴隶主阶级服务的。
5、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腓尼基人发明了腓尼基字母文字。
这些文字的出现推动了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腓尼基字母文字,为以后的欧洲字母文字奠定了基础。
6、文化成就: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太阴历、七天一星期制度、60进位制。
1—1—1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学习目标】1、明确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理解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演进过程。
比较落实原始社会和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
2、提高运用社会发展基本规律解析不同社会形态的社会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2、奴隶制生产关系的特点【课前预习】1、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也是阶段。
生产力水平,决定了人们采用的劳动方式,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了的关系,分配劳动产品,以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通过管理集体事务。
2、,标志着私有制的确立。
的加剧,使氏族成员的地位,原始社会逐渐解体,随之出现的两大对立阶级是。
所谓阶级就是。
3、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是。
占有生产资料。
奴隶毫无,在的强制下劳动,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都归,奴隶主只给奴隶。
4、的广泛使用,的出现,的发明和应用,和的分工,促进了的发展,人类进入了时代。
【自主·合作·探究】1、原始社会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和压迫,人人平等,这样的社会是你所向往的么?为什么?2、面对凶险的自然环境,简陋的生产工具,能力不强的原始人是如何生存下来的?3、私有观念是私有制产生的根本原因么?为什么?【构建知识体系】【基础知识自测】1、“石斧凿洪荒,弓箭穿林莽”,这一饱含豪情的诗句,却也难掩些许无奈。
这种无奈是( ) A.氏族成员共同劳动 B.劳动对象范围有限C.生产工具日益先进 D.社会生产力水平低2、以下对原始社会的正确认识有()①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最低阶段②原始社会平均分配,又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社会”③原始社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是理想的“黄金时代”④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阶级社会A.①②B.②③ C.②④ D.③④3、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判定,约公元前2900年,生活在西亚两河流域的古代苏美尔人,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奴隶制城邦国家。
奴隶制城邦国家的建立()①是奴隶主与奴隶阶级斗争的产物②是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的重要保障③是人类步入阶级社会的根本标志④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动力A.①②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只有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出现阶级;只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必然产生阶级。
西方文化概论-赵林-教案第一章:西方文化的起源与古典文明1.1 西方文化的起源1.1.1 古代西亚文明1.1.2 埃及文明1.1.3 希腊文明1.2 希腊古典文明1.2.1 希腊神话与宗教1.2.2 希腊哲学1.2.3 希腊艺术与建筑1.2.4 希腊政治制度1.3 罗马古典文明1.3.1 罗马法律1.3.2 罗马政治制度1.3.3 罗马艺术与建筑1.3.4 罗马宗教与文化传承第二章:中世纪欧洲文化2.1 基督教的兴起与发展2.1.1 基督教的起源与传播2.1.2 基督教教义与教派分裂2.1.3 基督教会与国家权力的关系2.2 欧洲封建制度与骑士文化2.2.1 封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2.2 骑士阶层与骑士精神2.2.3 封建主与农民的关系2.3 欧洲中世纪艺术与建筑2.3.1 罗马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2.3.2 中世纪绘画与雕塑艺术2.3.3 文艺复兴前夜的文学与戏剧第三章: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3.1 文艺复兴的兴起3.1.1 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3.1.2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与雕塑艺术3.1.3 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与戏剧3.2 宗教改革与新教伦理3.2.1 宗教改革的背景与原因3.2.2 主要宗教改革运动与改革家3.2.3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发展3.3 启蒙运动与理性时代3.3.1 启蒙运动的背景与特点3.3.2 主要启蒙思想家及其思想3.3.3 启蒙运动对西方文化的影响第四章: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4.1 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起源4.1.1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4.1.2 法国大革命与美国独立战争4.1.3 近代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4.2 近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发展4.2.1 社会契约论与自然权利论4.2.2 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4.2.3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4.3 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国际影响4.3.1 欧洲一体化进程4.3.2 殖民地扩张与全球化4.3.3 现代国际政治体系的形成第五章:现代西方文化的发展与变革5.1 现代科学技术的崛起5.1.1 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5.1.2 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5.1.3 现代技术的应用与影响5.2 现代西方文学与艺术5.2.1 现代主义文学与艺术5.2.2 当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5.2.3 跨文化融合与创新5.3 当代西方社会与文化变迁5.3.1 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5.3.2 宗教信仰与价值观念的演变5.3.3 全球化与多元文化的影响第六章:20世纪西方哲学与思想6.1 现象学与存在主义6.1.1 现象学的起源与发展6.1.2 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6.1.3 哲学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6.2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6.2.1 结构主义的兴起与主要观点6.2.2 后结构主义对结构主义的批判与发展6.2.3 语言、权力与知识的探讨6.3 批判理论与社会正义6.3.1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6.3.2 女性主义与性别平等6.3.3 种族、民族与身份认同的讨论第七章:西方经济学与资本主义发展7.1 古典经济学与自由市场7.1.1 亚当·斯密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7.1.2 马克思与剩余价值理论7.1.3 福利国家与社会保障制度7.2 现代经济学与管理学7.2.1 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发展7.2.2 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原则与实践7.2.3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7.3 资本主义面临的挑战与变革7.3.1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与合作7.3.2 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7.3.3 可持续发展与绿色经济的兴起第八章:西方宗教与现代社会8.1 宗教多元化与宗教改革8.1.1 新教、天主教与东正教的分裂与对话8.1.2 宗教改革对西方文化的影响8.1.3 宗教与现代社会的关系8.2 宗教哲学与神学思想8.2.1 神学在现代哲学中的位置8.2.2 宗教信仰与道德伦理的讨论8.2.3 宗教与科学的关系8.3 宗教与现代社会问题8.3.1 宗教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8.3.2 宗教冲突与和平共处的问题8.3.3 宗教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与挑战第九章:西方教育与知识传播9.1 教育制度的历史与发展9.1.1 从中世纪到现代的教育变革9.1.2 普及教育与终身教育的理念9.1.3 教育公平与资源分配的问题9.2 学术体系与知识创新9.2.1 大学的历史与功能9.2.2 科学研究与学术出版9.2.3 数字时代与知识传播的变革9.3 教育与社会流动9.3.1 教育与社会阶层的流动9.3.2 教育与性别、种族平等9.3.3 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挑战第十章:西方文化与全球化10.1 全球化与西方文化扩散10.1.1 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碰撞与融合10.1.2 西方文化与非西方文化的交流10.1.3 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的讨论10.2 西方文化在全球化中的角色10.2.1 西方价值观与国际关系10.2.2 西方文化对全球化的影响10.2.3 全球化中的文化多元与认同问题10.3 面对全球化的挑战与策略10.3.1 文化保护与知识产权10.3.2 教育与文化交流的重要性10.3.3 构建包容与共融的全球文化生态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第一章至第五章: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西方文化的起源、古典文明、中世纪欧洲文化、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以及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的发展。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册全册教案一、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理解并掌握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探究古代文明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及其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3、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和现象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国际视野,激发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关注和思考。
二、课程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古代东方文明 1.1 埃及文明 1.2 西亚文明 1.3 印度文明1.4 中国文明第二章:古希腊与古罗马 2.1 古希腊文明的兴起 2.2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2.3 古希腊的文化成就 2.4 古罗马文明的兴起 2.5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2.6 古罗马的文化成就第三章:中世纪欧洲 3.1 封建制的形成 3.2 教会的作用 3.3 中世纪的城市与商业 3.4 中世纪的文化与艺术第四章:近现代世界史 4.1 欧洲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4.2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4.3 工业革命 4.4 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 4.5 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五章:中国历史概览 5.1 夏商西周时期 5.2 春秋战国时期 5.3 秦汉时期 5.4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5.5 隋唐时期 5.6 五代宋元时期 5.7 明朝与清朝三、课程实施建议1、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述、讨论、演示、实验等,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制度。
2、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重视历史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案例分析、调查研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图片、视频、音频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课程评估与反馈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回答问题的质量和讨论的表现。
2、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阅读任务等,以检测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
3、测验或考试:定期进行知识点测试和综合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知识点总结归纳】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第1课古代埃及1.古埃及文明是“尼罗河的赠礼”。
2.古埃及的兴衰:约公元前 3500 年,出现国家;新王国时代法老图特摩斯三世统治时期;公元前 525 年,波斯帝国吞并古埃及。
3.太阳历是古埃及天文学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人使用的文字是象形文字。
4.金字塔:(1)用途:金字塔是埃及法老的陵墓。
(2)地位和意义: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类的结晶。
(3)现存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
5.法老的统治:古埃及的国王,集军、政、财、神等权力于一身,被认为是“神之子”,具有无上权威。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1.“两河流域文明”发源于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大体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周围。
2.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发明的文字是“楔形文字”。
3.古巴比伦王国的国王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并使古巴比伦王国达到鼎盛。
4.《汉谟拉比法典》评价: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3课古代印度1.古印度文明最早出现在印度河流域。
古印度文明遗址:哈拉巴遗址和摩亨佐?达罗遗址。
2.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印度文明鼎盛时期。
3.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种姓制度的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4.佛教:公元前 6 世纪,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尊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教义:反对种姓制度,主张“众生平等”,宣扬“忍耐顺从”。
传播:公元前 3 世纪后开始向外传播;公元前1世纪经中亚传到中国以及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
第4课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1.西方文明起源于希腊文明,希腊最早文明产生于爱琴海地区。
爱琴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2.公元前8世纪,希腊出现了城邦。
城邦的特点:“小国寡民”。
希腊城邦的居民分为公民和非公民。
2020级黑龙江高一政治必修一原始社会的解体和阶级社会的演进1.1.11.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特点是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这样的生产关系A. 决定了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B. 由当时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决定C. 由原始社会中氏族议事会决定D. 由原始人朴素的道德观念决定2.人类进入了文明时代的主要表现是( )①出现了奴隶制国家②城市的出现和繁荣③社会生产力提高,科技文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④文字的出现以及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A. ①②B. ②④C. ①③D. ③④3.穿越剧(剧情涉及时空穿越的内容和元素的影视剧形式)以交错的时空、古代与现代智慧的碰撞给创作者以足够的操作空间,但也存在肤浅、对历史解读不够严谨等问题。
下面是一部穿越剧的节选,你认为符合历史事实的是第一章疯狂原始人①他们(原始人)把我的话一字一句的记录下来,但字写得歪七扭八。
②我把手表摘下,奖励给他(一个原始人),但他却把手表砸碎,分给大家,共享快乐。
第五章武王伐纣③他抽出青铜剑,向敌人杀去。
④一个奴隶走过来说:“节气到了,家里的老婆孩子等着我回家收庄稼”。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4.我国封建社会有一首民谣这样唱到:“农民头上三把刀,租子重、利息高、苛捐杂税如牛毛,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上吊、进监狱”。
这首民谣反映了①地主剥削农民的手段、方式②地主剥削农民的根本原因③农民在剥削下,没有生活出路④农民可以自由劳动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5.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诞生了。
该王朝的显著特点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②地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③等级森严④君主专制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在漫长的原始社会,石器是人们制造和使用的主要劳动工具,如果人类社会已有300万年的历史,至少有299万年是处于石器时代。
人们最初制作和使用的是十分粗糙的石器工具,后来才逐步制造和使用比较精巧的石器工具,直到原始社会末期,才出现了金属工具。
古代印度尼西亚的王国马来群岛的历史与文化马来群岛位于东南亚,是一个由岛屿组成的地区,历史悠久,文化多样。
其中,古代印度尼西亚的王国在这片土地上繁荣兴盛。
本文将介绍马来群岛的历史和文化,探索这些王国的兴衰和对地区文化的影响。
1. 古代马来群岛的历史马来群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
早期,该地区的人们主要居住在沿海地带,以渔猎和农业为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王国在马来群岛崛起,形成了一个独特而多元的文化。
1.1 斯里维加亚王国斯里维加亚王国是马来群岛历史上最早的王国之一。
它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公元七世纪至十四世纪期间达到鼎盛。
这个王国在商业和航海方面十分发达,与中国、印度和阿拉伯等地建立了广泛的贸易联系。
1.2 邦加亚群岛王国邦加亚群岛王国位于苏门答腊岛南部和爪哇岛西北部,公元十三世纪至十六世纪是该地区最重要的王国之一。
它继承了斯里维加亚王国的商业传统,并吸收了印度教和佛教的文化影响。
邦加亚群岛王国成为马来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影响了整个马来群岛。
1.3 马六甲苏丹国马六甲苏丹国成立于十五世纪,位于马六甲海峡附近。
它是马来群岛历史上最强大的王国之一,曾统治整个马来群岛和一部分爪哇岛。
马六甲苏丹国发展了强大的海上贸易,吸引了来自中国、印度、阿拉伯等地的商人。
这个王国还成为伊斯兰教传播的中心,至今留下了众多具有伊斯兰风格的建筑。
2. 古代马来群岛的文化古代马来群岛的文化是多元而独特的,融合了印度、中国、阿拉伯等地的文化元素。
这些文化的交流与王国的繁荣息息相关。
2.1 宗教古代马来群岛的王国主要信仰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这三种宗教在该地区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文化、建筑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如今,马来群岛的居民以伊斯兰教徒为主。
2.2 艺术和建筑古代马来群岛的艺术和建筑具有独特的特点。
马来文化中的舞蹈、音乐和戏剧表演富有活力和魅力,传承至今。
另外,马来群岛的建筑也有自己的风格,如马六甲的回教堂和印度古典建筑风格的宫殿。
东亚和西亚和封建国家一、东亚封建国家1.1 中国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主要是由王族和贵族统治的。
到了秦汉时期,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完善,形成了皇帝、官吏、士大夫等不同阶层。
封建社会统治者采取的政治方式主要是专制主义,封建王朝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在社会经济方面,中国封建社会经过了从农业到手工业、商业的转型,也使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同时,各个阶级之间的矛盾也日渐加剧。
到了清朝中期,中国的封建社会已经步入衰退,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
1.2 日本日本的封建社会起源于5世纪,时期称为古代,关键时期称为平安时期和战国时期。
日本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与中国的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例如,日本的幕府制度,以及武士作为新兴贵族的身份。
在社会经济方面,日本封建社会开始于农业社会,随后逐渐发展成商业社会。
直到明治维新,日本封建社会才被推翻。
二、西亚封建国家2.1 波斯(伊朗)波斯(伊朗)封建社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阿契美尼德王朝,这是波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也是波斯封建社会的开端。
之后,波斯历经数个王朝更迭,直到萨萨尼德王朝。
这一时期的波斯封建社会发展了一种独特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例如波斯的信仰伊斯兰教、并且王权与宗教权的合一等。
2.2 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历史上的两个主要王朝是奥特曼王朝和阿拔斯王朝。
早期的阿拉伯帝国封建社会发展成一个高度中央集权、政权和宗教相互干涉、国家各族与阶层之间极端划分的社会。
到了阿拔斯王朝,由于现实政治的压力,帝国内逐渐形成了新的阶级,如附庸土地权贵、缴税一党等,不断发展了封建士绅阶层。
三、封建社会带来的影响3.1 社会及政治方面作为封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等级的分布构成了社会。
在这些社会等级之间,尤其是在不同等级之间,存在着各种矛盾。
在政治方面,封建社会中的统治阶层基本上都是贵族、王族等拥有权力和土地财产的阶层。
3.2 经济方面封建制造业和商业往往是手工艺的形式,由手工匠人和小商贩来维持。
第11期外建史:古埃及、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1.1古埃及1.背景及发展公元前3500 年左右,在尼罗河上下游分别形成了上埃及和下埃及奴隶制王国。
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上埃及统一了全国,建立起强大的奴隶制帝国——美尼斯(Menes)王朝,首都位于尼罗河下游的孟斐斯;王朝实行奴隶主专制统治,有很发达的宗教为之服务,因而产生了强大的祭司阶层,皇帝的宫殿、陵墓以及庙宇成了主要的建筑物,它们追求震慑人心的艺术力量。
2.建筑的一般特征1)主体内容:建筑以礼制(如陵墓)和宗教(如神庙)内容为主体,充分表现了纪念性的特征,对一般世俗建筑的关注相对较弱。
2)建筑型制:建筑的型制、布局渗透着古埃及人对宇宙观、自然观的理解和认知。
3)空间序列:开始用空间序列表达建筑构思并渲染环境气氛(陵墓与神庙皆然)。
4)巨石建筑:重要的建筑上使用石料,规模体量巨大,是古代早期巨石建筑的典例,建筑与雕刻艺术紧密结合。
5)建筑的象征性:如方尖碑与太阳、金字塔入口的朝向与太阳的运行关系等。
6)厚重的建筑造型:为了防热,墙和屋顶做得很厚,窗洞小而且少;纪念性建筑尤甚。
7)合理的建筑形式:建筑形式因时因地而异,既反映出古埃及人擅长结合环境把握建筑形式的杰出能力,同时也反映出建筑与社会发展状况的协调。
3.重要建筑1)神庙在古埃及是仅次于陵墓的重要建筑类型之一。
形制:在一条纵轴上,依次排列高大的门——围柱式院落——大殿——一串密室•从柱廊经大殿到密室,顶棚逐层降低、地面逐层升高、两面的侧墙逐层内收,空间因此逐层缩小。
•门前加一两对作为太阳神标志的方尖碑。
特色:•外部大门:群众性的宗教仪式在它前面前举行,力求富丽堂皇,和宗教仪式的戏剧性相适应。
门的样式是一对高大的梯形石墙夹着不大的门道。
为了加强门道对石墙的体积的反衬作用,门道上檐部的高度比石墙上的大得多。
石墙上满布着彩色的浮雕,圆雕也着彩色。
这大门的景象是喧闹的,热烈的,皇帝在这里被一套套仪式崇奉为“泽被万物的恩主”。
第
周 课时 课时
备 课 本 (历史与社会)
课题:古代西亚国家
第 总
课型: 新授课
1、知识与能力:知道古代西亚国家的代表性文明成就,理解它们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意义; 了解古代西亚国家的社会结构,想象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 教学 目标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内外图文资料讨论、分析,了解两河流域文明古国的文明成就,及让学 生认识当时社会与当前社会之间的差异与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初步认识西亚两河流域所呈现的早期文明,感受人类文明的传 承 承和发展。
教学重点: 两河流域的文明成就及影响意义。
教学难点: 《汉莫拉比法典》的内容、实质等。
教 学 设 计 备注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提问 问题:古埃及的地理位置? 说一说古代埃及统一奴隶制国家建立的时间及人物、 强盛衰落的 时间及标志? 古代埃及的主要文明成就体现在哪些方面? 2、关注叙利亚时事热点(引出古代西亚国家) 二、讲授新课 生:快速阅读课文自学思考 问题:结合图 1-5 新月沃地,说一说古代西亚国家的分布情况。
(自然 条件、河流、民族、重要城市) 说一说两河流域国家的产生、统一情况? 说一说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及历史地位? 说一说西亚地区的主要文明成就? 1、古代西亚国家的分布情况 生:结合课文图 1-5 及出示地图回答 问题:位置、气候条件、河流、主要民族、城市 2、讲述两河流域发展史 (参见教材 p5 第二语段 3、古代西亚的文明成就 (1) 《汉谟拉比法典》 略)
生讨论:阅读课本第 6 页“ 《汉谟拉比法典》中的某些条文规定”思考 问题:从这些法律条文中简单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 为什么要制定《汉谟拉比法典》?它的实质是什么? 这些规定与现代法律精神相比有什么不同刚? 师:结合课文 P6 法典内容引导分析古巴比伦的社会阶级状况,并补充 法典其它内容阅读。
小结: 《汉莫拉比法典》 问题:目的、制定者、地位、内容、实质 (2)文字——楔形文字、腓尼基字母文字 过渡: 《汉莫拉比法典》石柱上法典具体条文使用的是什么文字? 生:结合课文图 1-7 及阅读出示的地图思考 问题:楔形文字的发明者是? 你还知道在“新月沃地 ”上的其他古老民族吗? 这些古老民族居住的区域,今天大致在哪一带? 楔形文字发明使用的区域。
楔形文字发明的作用。
腓尼基人创造的腓尼基字母文字意义。
小结:古代北非和西亚产生过哪些古老的文字? 它们对世界语言文化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三、课堂小结 用以下的关键词总结本课内容。
“新月沃地 ”、两河流域、公元前 18 世纪、 (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成文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 、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腓尼基人、字母文字)
作业或活动设计: 1、复习完成作业本本课练习(拓展提升题有条件的同学独立完成) 2、熟记课文标志的基础知识点,预习“古代印度” 板书设计 :
二、古代西亚国家 1、古代西亚国家的分布情况 2、两河流域发展史 3、古代西亚的文明成就
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