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民俗文化

中外民俗文化

不同秉性的“地球村村民"

1埃及——希腊的蓝本

2印度——矛盾的统一体

3日本人——最聪明的猴子

4德国——令世界难以回避的严酷难题

5美国——人类的第二次童年

6英国人——总想把事情做得更好

祭司,在印度教里,祭司要穿红色衣服,并包头巾

东西方思维的差异

什么是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思维定势。也可以这样理解:思维方式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民族文化最深层次的一部分。

求同原则;求异原则

什么是民俗

1民俗不是古老的

2民俗是一种生活相

3民俗的文化层面

结语

民俗是民众群体反复积淀构成的,是一个民族共同文化的共同感,是无意识和有意识、理性和非理性的交织,是国家思想和文化的原型和起点。民俗行为规范背后的思考原型,对人类的思想和民族的发展影响很大。

民俗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生命。一个人的生命有两种,一个是生物生命DNA,另一个是文化的DNA。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对旅游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文化旅游丰富了旅游活动,提高了旅游地的经济效益

二、旅游对民俗文化的积极作用

旅游是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不仅对经济有巨大的影响,对民俗文化也有很大影响。

1)旅游能促进民俗文化交流与传播

2)旅游促进了旅游接待地民俗文化的现代化

3)旅游促进了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三、旅游对民俗文化的消极影响

1.民俗文化的同化和庸俗化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者的涌入,异族及同族异地的文化、思想意识、生活习俗的引入,旅游接待地的民俗文化会逐渐被同化、冲淡和消失。而且,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过程中,过分地、夸大其辞地宣传渲染会使旅游接待地纯朴的民俗文化失真、被亵渎、被歪曲;甚至为了迎合一部分客人,而着力渲染一些无聊的、下流的、色情的东西,会使民俗文化庸俗化。

2.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

由于旅游者的涌入,旅游接待地的民族传统文化会因商品化而受到歪曲并失去价值。如一些民族歌舞,由于旅游者的需要而被搬上舞台,或被压缩、或被删除、或是活动的节奏

加快,使其在很大的程度上丧失了传统的意义和价值。

此外,由于商品化,某些传统工艺品的制作泛滥随意,已不是传统的风格和制作技艺。异地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除传统文化价值的丧失外,还会出现纯朴民风的丢失和崇洋媚外思想,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

3.出现伪民俗

伪民俗是指人们为了某种目的任意编造、添加、拼凑的而旅游地根本不存在的民俗。

结语

现代化进程促使着民俗文化变迁,导致各种不同文化习俗的交融,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民俗风情正走向趋同和消亡,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刻不容缓。因此,保护和抢救民俗风情旅游资源,高度重视抢救和保护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理论、方法、原则的研究,是旅游理论工作者当前义不容辞的主要任务。

服饰民俗

一、服饰及构成

服饰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具有两重民俗性格,一是保护身体,二是装饰。

服饰主要包括下述四类:

传统花腰傣女子以黑齿为美

二、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服饰除用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

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能反映出某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三、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

性别年龄职业地位民族、季节、质料色彩

服饰的秘语

创世天书——神话传说与服饰象征

1神话是民族文化及社会心理的一种象征化投射。

2在没有文字的民族中,人们将神话、历史以及他们希望记录的一切,投射在与身相随的衣装图样上,凝成一种文化密码。

3服饰就是一种无字的天书,象形的史记,荒古的神话、始祖的业绩、家族的宗谱、民族的历史、习俗、宗教信仰及道德规范,都在衣装上用一针一线“写”得清清楚楚。

在少数民族中,人类起源神话往往和族源神话合而为一。

1在神话中,一次似无必然联系的事件,皆可导致各民族分化及其他文化形态(如服饰、生活方式等)的差异

2如云南金平县苗族,因服饰和支系不同而有黑苗、白苗、大花苗、青苗或清水苗数种。象形史记——古史与服饰象征

有位民族学家请云南一位苗族老人“摆古”。

“你咯认得字?”老人问。

“认得。”学者答。

“祖公的事都记在上面了,顺着它,可走回狗王讨老婆的地方。”老人边说边递上一件女人的花裙子给学者。

裙上没有字,只有许多美丽的蜡染的和挑绣缝缀的图案。

织在身上的苗族“古歌”

1蚩尤“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

2“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

3黄帝遏绝苗民的政策

4苗族败走他乡后四处漂流,无法像黄帝族那样修史立传。长年的迁徙生涯迫使苗族将自己5民族的文化,用最便易的方式,变为密码,随身携带。于是,口传的古歌和手绣的斑衣,便成为他们记史述古、文化传承的方式

6传说,现在金平定居的瑶族是明清时期从两广迁入的。在艰苦的跋涉中,走在前面开路的瑶人为了让后面的人看得见,就砍下红色的锥形芭蕉花,举在头上为联络信号,后固定在头上。后来,她们的头饰就沿袭了锥形芭蕉花的式样

7走在队伍中间的人,已经找不到芭蕉花了,只好砍一截芭蕉杆顶在头上,再搭上头帕,便成了“平头瑶”或“蓝靛瑶”

8走在后面的人,连芭蕉杆都找不到了,只能拾几片芭蕉叶顶在头上,由此而演变成“沙瑶”公开的情书

1哈尼族爱尼姑娘喜欢广交朋友,等她头上插满了求爱者的情书后,她才在长期相处的过程中,决定爱情的天平朝哪方倾斜。

缅甸paduang族

1相传很久以前这个民族被外族攻打后,妇女抓住要被砍头,所以她们才将脖子上套上金属圈(一般为铜制),从而免去一死。

2因为脖子长时间架高,脊椎骨头早已脱开,金属圈一旦除去,她们也面临着死亡。现在当地政府已经禁止此种民族的这种习俗了,因而渐渐绝迹。

马来西亚

男子:卡因,巴汝

女子:纱巾,上衣,纱笼

印度

女子装饰

莎丽:“能裹住女性所有美态的服装”

绰尼:与莎丽同时穿着的短紧身上衣

勒含卡:和绰尼同时穿着的皱褶长裙

沙尔瓦克米兹:最初流行于克什米尔,沙尔瓦是宽松的睡裤形状的长裤,克米兹是穿在外面的长及膝盖的长袍。

吉祥痣:传统印度教已婚女子的标志

首饰、鲜花

男装

托蒂:一块三四米长的白色布料,缠在腰间,下长至膝,有的下长达脚部

古尔达:一件肥肥大大的衬衣

英国帽子:圆顶硬礼帽

苏格兰裙:“基尔特”

西服:平时的穿着如果上下身不成套,一般不系领带;若穿全套衣服,则要系上领带。

双排扣要将扣子一一系上,单排扣则反之,平时可以不系,遇有正式场合也只系其中一个:两个扣子的系上面一个,三个扣子的系中间一个。

袜子的颜色

日本和服

和服的历史

种类:男女和服已婚未婚便服礼服

和服的着装禁忌

留袖和服:色留袖,黑留袖

振袖和服:大振袖,中振袖,小振袖

访问和服:整体染上图案

小纹和服:染有碎小花纹

丧服

婚服

浴衣

素色和服

付下和服

日本的婚礼,新娘要穿象征神圣、纯洁的“白无垢”(白無垢しろむく)和服。

服饰是艺术的起源

狩猎民族:羽毛,贝壳项链,骨齿手镯,珍珠,兽骨,兽皮

农业民族:南方少数民族的盛装

“他们情愿裸体,却渴望美观!”

——十九世纪民族学家对原始民族的典型评价

原始氏族社会时期的彩陶

幼儿行为

动物、昆虫和软体类动物

原始的人体装饰的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增加自身的吸引力并且显示其美,以博得异性的青睐。

尼采:美的生物学意义就在性生殖。

装饰的性别转换

原始时代与封建社会,妇女地位的颠覆

“女为悦己者容”

由自然界的雄性美演变为人为的女性美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

服饰的社会功能

宗教意识:节日盛装

标识作用:部落标识,地位等级标志

欧洲民族服饰:缺乏严明的等级

中国:服制鼎成,妇女在宋代以后成为道学家的牺牲品,“三寸金莲”,满族“旗头”

美变成道德的提醒,以此来约束妇女的行为。

结语

社会的开放为人们提供了展现自己的机会,个体精神有了更广阔的翱翔余地。服饰艺术的发展也因此而日趋走上了个性化的道路,越来越富于挑剔性,求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这些都是人们审美水平提高的标志,是服饰艺术在从伦理社会的束缚中挣脱出来以后得以自由发展的必然结果。

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饮食是维持人的生存的最基本的需要

饮食的意义延伸到生活的每一层面

汉语与吃相关的词语

吃紧,吃醋,吃苦,吃重,吃亏,吃透,吃得开,吃不消,吃不准,吃官司,吃里扒外

中国饮食结构

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五谷,辅食蔬菜

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稻谷,粟,牛羊猪狗和家禽,鱼虾,花茶,奶茶,绿茶,乌龙茶……

养生文化:

药膳:结合食物和药物的一种特殊食品;药膳同源

次生营养食品:以豆制品为例

饮食习俗

以熟食、热食为主,区别于其他民族的凉食、生食习惯

共餐制:反映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

以筷子为主的食具

人类进食方式:手抓(非洲、印度次大陆、中东、印尼)叉子叉食(欧洲和北美洲)筷子(东亚大陆)

传统饮食观念与饮食文化功能

食之以味、食之以情、食之以礼、食之以敬

饮茶的源流

欧洲流传着一个饮茶的故事:1517年,有位葡萄牙水手从中国带回些茶叶,送给妈妈。妈妈得到这东方美味、异国珍馐,就高高兴兴地请来亲朋好友品尝……妈妈煮了几盘,请大家

共享。可是,大家一吃,苦涩难咽。水手这时回来了,问妈妈:“那煮茶的水呢?”妈妈说:“孩子,茶都这么难吃,那水还会好喝吗?”

在中国,饮茶历数千年,大致经历了药用、蔬食、渴饮三个阶段,而后饮茶才逐渐分化出品茶的艺术。

药用阶段

“神农氏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

在秦汉之际,茶主要还是被作为药用。

中国的茶最初传入欧洲时,也是当作药物,只在药房出售。

蔬食阶段

魏晋时期,“煮茗”,

“煮粥”:将茶的鲜叶采来煮食,连汤带菜一起吃,将茶作蔬煮吃,加米、油、盐。

加姜、葱、椒、桂、红枣、橘皮、茱萸、薄荷等作料调味

蒙古族砖茶,藏族酥油茶,傈僳族、苗族、彝族和怒族盐巴茶

茶艺——工夫茶

主要流行于福建南部、广东潮汕及东南亚一带

赏茶:传茶闻香,鉴赏,品评,交谈茶经

冲茶技艺:

——温壶:茶壶雅称“玉书碨”,大小如掌,容水四两

——入茶:用茶匙、漏斗,茶之量占壶容积2/3

——润茶:即冲茶,讲究“高冲”,水倒入茶船

——泡茶:浇壶,使茶壶内茶受热均匀

——运壶:游山玩水,让壶底的水滴入茶船

——斟茶:高冲低斟,关公巡城,韩信点兵

酒文化

1.果酒:葡萄酒,树头酒,刺梨酒、桑椹酒、山楂酒,雪梨酒

2.水酒:即发酵酒,用黍、稷、麦、稻等为原料加酒曲经糖化、酒化直接发酵而成,汁和滓同时食用,即古人所说的“醪”。

朝鲜族的“三亥酒”、壮族的“甜酒”、高山族的“姑待酒”、瑶族的“糖酒”、藏族的“青稞酒”、纳西族的“窨酒”、普米族的“酥理玛” 均属于水酒。

高山族的姑待酒,亦称“嚼酒”,为高山族的传统饮料,流行于台湾西南沿海地区。《诸罗县志·番俗考》记载道:“捣米成粉。番女嚼米置地,越宿以为曲,调粉以酿。沃以水,色白。曰姑待酒。”姑待酒味甘酸或微酸。外出劳动,盛于葫芦中,兑以泉水饮用。

3.烧酒,指各种透明无色的蒸馏酒,一般又称白酒,各地还有白干、老白干、烧刀酒、烧锅酒、蒸酒、露酒、酒露、露滴酒等别称。烧酒起源于唐朝,至宋元以后逐渐普及。

4.奶酒,将马乳倾入羊皮袋或其它容器中,不时用木棒搅动,数日后待其发酵变酸,便可饮用。通常色白而浊,味微酿而略有膻气。若搅之7-8日乃至更长时间,则色清而味甜,且无膻昧,谓之“黑马奶”。

5.配制酒,利用酒能“行药势、驻容颜、缓衰老”的特性,以药入酒,以酒引药,治病延年。贵州布依族刺梨酒,杨林肥酒,彝族鸡蛋酒,苗族泡酒,满族松苓酒

少数民族的饮食

1各民族的饮食是由自身所从事的生产部门决定的

2从事渔猎和畜牧的民族,必然以肉类和奶制品为主食,而以粮食、蔬菜和瓜豆类作补充;3从事农耕的民族,则一定以粮制品作主食,而以蔬菜、瓜豆、肉类为副食。

4生活在牧区的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塔塔尔、蒙古、藏、裕固等族的牧民,以牲畜的肉类和奶制品作主食,以米面为副食。

5以肉类和奶类作为主要食物的民族,在饮食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喜爱喝一种别具民族风味的茶,如酥油茶、茯茶等皆为日常三餐必不可少的饮料。

蒙古族

蒙古族的传统饮食大致有四类,即面食、肉食、奶食、茶食。通常,蒙古族称肉食为“红食” ;称奶食为“白食”,蒙语叫“查干伊德”(纯洁、吉祥、崇高之意)。

而农区多以谷物蔬菜为主食,以肉食为辅。

茶食:

1红茶:熬红茶是将无杂质的水,用铜质器具煮沸,然后把捣成粉状的茶放入,再放入少许食盐即可饮用。这样的茶,有助于消化。

2奶茶:将在已经熬成的红茶里,放入适量的鲜奶,使茶色由红变为乳白色即可。奶茶有浓郁的奶香味,可口绵甜,增加食欲。

3酥油茶:在已经配制好的奶茶里,再适量放入奶油、红糖即成。在隆重的场合上饮用。

4面茶:将青棵面或麦面用油炒熟,再把事先熬好的红茶澄清倒入,搅动就可作成。面茶既当茶又可当饭,是牧民冬季食用的茶食。

蒙古族的奶制品可为多种多样。有黄油、奶皮子、奶酪、奶豆腐、奶油、酸奶、奶渣、奶糕等。

烤全羊

1选择膘肥体壮的四齿三岁绵羊作原料,屠宰时必须采用攥心法;

2在羊的胸腔内放入各种佐料,四肢向上,羊背朝下,用铁链反吊起来,放入炉内烘烤。

3烤好后,先出炉倒掉腹腔内的羊汤和佐料,将全羊以跪卧姿势摆入直径约1米的大盘内。

以粮食作物为主食的少数民族

1黄河以南的从事水田农业的民族,均以稻谷为主粮,

2从事山地农业的民族则以小米、玉米、高粱、青稞、荞、小麦、芋类、旱稻等作物中的一二种作为主食

3黄河以北的农业民族则以麦类为主粮,小米、高粱、玉米、稻谷等为次,但也有个别民族(如朝鲜族)以大米为主食。

4在以稻谷作主粮的民族中,又因种植的稻谷品种不同,有些民族(或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区的居民)喜吃糯米。

5西双版纳的傣族,湘黔桂三地的侗族,贵州的水族,广西的仫佬族,两广地区的瑶族等。

苗族

1糯米饭在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逢年过节要吃糯米饭或糯米粑,走亲访友要以糯米饭作进见礼物,女婿初拜岳父岳母,新媳妇始见公婆,都须以糯米饭作为引荐礼物,甚至男女青年的自由恋爱,如台江施洞地区吃的"姊妹饭",糯米饭则是天然的媒人。

黎族的竹筒香饭

1其制作是:砍下家种的粉竹或山竹,锯成一个节的竹筒,灌入适量的米和水,用香蕉叶将竹筒口堵严,放进火堆里烤,待到绿色的竹皮变为炭色,香饭就烧好了,然后剖开竹筒取出香饭。

2这是黎族人民出远门或上山“砍山栏”、打猎时常用的煮饭方法。

3香饭有多种,有盐巴饭、黑豆香饭、肉香饭等。其中,把猎获物的瘦肉混以糯米和少量盐巴放进竹筒内烤成的“香饭”,是招待客人的上好食品。

广西壮族的“酸嘢”

为了帮助消化,这些民族常爱吃一些酸味的制品,如酸菜、酸笋等,尤其善于腌制猪牛羊和兽肉一类的酸肉作为佐食的佳品。

维吾尔族

在新疆街头,随处可见到各种各样的馕

烤包子手抓饭:饭前饭后习惯洗手漱口,以壶冲洗,下以盆接,且只限三下。

黎族

嚼槟榔

农耕民族的饮食惯制

1餐制:多数农耕民族每日吃三餐,分早上、中午和晚上。有的边疆民族吃三餐只限于农忙季节,平时只吃两顿。

2节日饮食:农耕民族的节日饮食,从主食制作,菜肴的烹调,饮料的制作和选择,到入座顺序、上菜先后、敬酒经菜方式等各种礼仪,以及礼品馈赠都更为讲究。

3饮食礼仪

4宗教信仰与饮食习俗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大净和小净)。给人端饭、夹菜、敬茶均用右手、不用左手。

5回族人普遍吃牛、羊、驼等反刍类偶蹄食草动物,不吃马、驴、骡、猪、狗肉,不吃动物血液和自死动物。尤其禁食猪肉。讲究饮食卫生,注意淋浴和洗涤(大净和小净)。给人端饭、夹菜、敬茶均用右手、不用左手。

6喇嘛教信徒饭前必须先念经,有的藏族人在吃饭前先用手沾酒或茶在桌上点三滴,以示供佛。

7景颇族习惯在每年吃新米时,总要事先取一些喂狗,然后自己才吃,以示对狗的爱护,因为该族民间流传狗用尾巴带谷种给他们的祖先播种的传说。

小结

1我国饮食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究其成因则主要有四个主要方面:经济原因、自然条件、民族、宗教信仰等。

2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存和改造自身身体素质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

奇趣斑斓的欧洲饮食文化

1自然条件,历史传统,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差异

欧洲饮食文化本身没有太多人为的附加意义,饮食本质的任务就是为了满足人最本能的生理2需要:实效

例行三餐:早餐——面包、奶酪、果酱、黄油、生蔬菜午餐——牛排

晚餐——烧牛排,比萨饼,意大利面,通心粉,鲜牛奶,水果

3烹饪:食品的原汁原味——嫩鲜清淡对火候和时间把握相当严格

法国

1世界三大烹饪王国之一:中国、法国、土耳其

2法国菜特点:选料广泛、用料新鲜、烹调讲究、装饰美观、品种繁多

3葡萄酒:上帝的礼物

4蜗牛

英国

1世界上除了中国人外最爱喝茶的民族:

2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和饭后茶

3甜食:甜点,冰淇淋

4烤炉文化

德国

1 大块吃肉:每年人均猪肉的消耗量为65公斤

2 大口喝酒:慕尼黑啤酒节

3 火腿:德国国菜就是在酸卷心菜上铺满各式香肠及火腿,有时甚至用一整只猪后腿来代替香肠和火腿

4 最讲究早餐

意大利

1经典面食:细通心面,螺旋面,蝴蝶面,宽长面,实心面,贝壳面,车轮面

2香草:鼠尾草,迷迭香,罗勒草,花薄荷,百里香

3比萨饼

俄罗斯

1五大领袖:面包、牛奶、土豆、奶酪和香肠

2四大金刚:圆白菜,葱头,胡萝卜和甜菜

3三剑客:黑面包、伏特加、鱼子酱

4伏特加酒:“可爱的水”

底蕴深厚的亚洲饮食文化

中国

1八大菜系:鲁川苏粤湘浙闽皖

2烹调法及处理法:爆、炒、炸、煎、烹、烩、走油、蒸、煮、火合(白灼)、汆、涮、炖、熬、卤、焖、煨、熘、烤、烧、熏、燎、发、拌、炝、腌、风干、糟

日本寿司:

1发酵寿司与攥寿司

2寿司的本意是:使鱼(肉)发酵后进行保存的食品。寿司的寿字本来是“醋”

3鮨:原意是指用盐腌制好的鸟、兽或鱼的肉以及内脏

4醡:发酵寿司,即在腌制好的鱼片上撒上米饭,促使其发酵

韩国

1泡菜

2韩国料理

3饮食礼仪

居住民俗

第一章居住民俗概述

1居住民俗就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2人类住进了房屋,意味着人类以自己创造的文化手段把自身从自然界中完全独立出来。房屋实际上就成了自然与文化的分界

一、居住民俗的形成创始期

创始期

利用天然生成的洞穴和树洞等自然空间:穴居、巢居

生死的分居

住所不稳定性

过渡期

风篱:仙人柱、撮罗子、天幕

火塘的出现

发展期

定居的产生

居住类型多样化

分期居住方式特点

创始期穴居

巢居原始群居、生死分居,不稳定

过渡期风篱

原始帐篷住所固定化趋势出现火塘

形成期帐篷、窑洞、干栏式、庭

院式等等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居住民俗的多样化

二、居住的惯制

1指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人们在居住中所反映出来的一系列风俗习惯,是由家庭关系、房屋结构、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

2火与火塘的突出作用

火是御寒取暖、饮食起居的必备

火塘是家庭生活的中心

火塘边座次、睡次的区别

火塘是神圣的地方

3住房的分配体现家庭成员之间的尊卑、长幼关系人畜分居,人神有别

摩梭族房屋

泸沽湖边的村落,一般都是四合院式的木楞房格局

院门

主房

经堂

畜厩

摩梭庭院结构示意图

一、院门

1院门是进入摩梭人家的必经之地。

2对于摩梭人而言,院门是隔离内外空间、人鬼划界的神圣关口。许多人家院门上皆有图画或象征物,诸如钉一牦牛角或羊角,上挂一些树枝、蛋壳、干了的小鸡之类,据说可以辟邪,阻隔殊方异物。

3“风马”

风马是一种版画作品,将神像或经咒之类刻在书本那么大的木板上,再用墨拓印在布或纸上。在年三十、农历初五、初十、十五或初八、十八、二十八以及祭山等"好日子"挂。可挂在门上、梁柱上,也可挂在山口崖顶。

二、母屋

1正面的主房叫“日咪”,也叫母屋或祖母房。

2进入母屋要过两道门。此门门槛高,门缘低,进门必须低头弯腰。是人,就应该对祖母先鞠躬后进门;是鬼,它就进不来,因为传说鬼是不会弯腰的。低头进入,有门无窗,而且这门门旁还有另外的不少门,门内均光线昏暗,初来乍到的外人,就像进入一个迷宫。

3上火铺是家中男性成员的位置,也是家里举行宗教仪式时达巴或喇嘛的位置

4大年初一,是13岁的摩梭人举行换裙子(裤子)礼的时间。女孩站在猪膘肉和粮食上,让家中的女性长者为她换裙,象征衣食不愁;她手持亲人送的各种首饰,那是美丽健壮的祝福。

第二章我国传统的建筑风格

我国传统建筑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对自然条件的利用,向着三个方向发展:

1.由利用天然洞穴到开凿人工洞穴—窑洞建筑:地坑窑或天井窑(河南“地阴坑”)

“上山不见人,入村不见村。

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

2.由构木为巢到构木为房—干栏式建筑

以桩木为基础,其上架设大、小梁(龙骨)以承托楼板,构成架空的建筑基楼,上边再立柱,架梁,盖顶,成为高于地面下部架空的房屋。

陕西窑洞云南瑞丽傣族民居苗族吊脚楼

3.土建筑和木建筑的结合—土木建筑

遍布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内蒙古东部及东北地区,形式有两种:

半地穴式的房屋:在地面挖一浅穴,内部竖以立柱,用木柱编扎成壁体和两面坡屋顶,上敷草泥或草。

完全地面上的房屋:建于地面,室内也有较大柱子支撑屋顶,周围也是用木柱编扎成壁体。

云南一颗印

由正房、厢房、倒座组成四合院,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呈方形,方方正正好似一颗印章,就称为“一颗印”。“一颗印”民居为一楼一底楼房,正房三间,底层一明间两次间,前有单层廊(称抱厦),构成重檐屋顶。左右两侧为一楼一底吊厦式厢房,厢房的底层一般各有两间,称为“三间四耳”。

居住中的社会结构

1汉族以宗族祠堂为中心

2社会生活的婚姻制度和习俗对住居形式的影响

3社会的等级、次序、性别、身份在居住中反映出来

4结构与颜色

闽西土楼民居福建漳州客家围楼梅州大埔客家石围楼

居住中的信仰

建房的过程就是一个信仰的仪礼的过程

定方位看风水

奠基仪式

上梁仪式

落成仪式

中堂供祖先神主或“天地君亲师”牌位

祭灶

房屋的起源被神化

江南水乡四川羌寨民居无锡民居北京胡同

日本房屋的结构

1传统的日本房屋是在平坦的地基上,用直立的木头柱子建造而成

2木制结构,靠垂直的柱子、水平的横梁和对角拉条来支撑重量,有着大大的屋顶和深深的屋檐

3厨房和走廊这样的地方铺设木地板,而在人们要坐下的房间,例如起居室,则铺设一种叫做榻榻米的垫子,由草编织而成

4开发了许多不同种类的材料,胶合板经常被使用

5过去的许多房顶用木瓦或稻草覆盖,现在的屋顶大多用瓦,都是斜的而不是平的,以便让雨水容易流下来

日本房屋的历史

1在古代的日本,主要有两种不同样式的房屋。第一种是所谓的穴居式房屋,它由木柱支撑,那些木柱插进一个在地上挖好的大坑里面,然后用草围起来。第二种房屋的地板是高出地面的。

2大约在11世纪,日本独特的文化进入鼎盛时期,贵族社会的成员开始为自己建造一种风格与众不同的房屋,叫做“寝殿造”

3室町时代,当政治权力从贵族手中传到日本武士阶级手里,日本武士创造了具有自己风格的房屋,叫做“书院造” ,壁龛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4普通人居住房屋的发展趋势:生活在日本不同地区的农民所修建的房屋要适应当地的条件。房屋“合掌屋” ,这是普通人住宅的典型。

5一些农民的房屋里还留出了马、牛等牲口棚

6城市居民的房屋则经常是沿着街道紧紧挤在一起

日本居住文化

日本住宅在设计上讲究“小、巧、精(致)、(舒)适”的实用主义

“家窄心宽”的居住观

“气”文化

“季”文化

“木”文化

“座”文化

收纳文化

榻榻米,壁龛,橱柜,推拉门

朝鲜民居

1单排房。由里间、外间和厨房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向外开的门,各间之间有相通的小门。2双排房。由后面的正房和前面的门房组成。门房右侧为客房,左侧为畜舍。庭院有正门和侧门,来客从正门进入。

3四合房。也称井字房,是一种四合式的住宅。成年男人不能轻易进入厨房,客人更要尽量避免进入。

4东南亚大部分地区气候湿热,雨量充沛,气候炎热,当地民居以干栏式建筑为主,把底层架空以利通风散热

5东南亚地区民居包括泰国式、缅甸式、瑶式、老挝式、柬埔寨式、马来式、巴塔克式、越南式等。

马来西亚的浮脚楼与长屋

1传统的浮脚楼

房顶用棕榈叶铺盖,墙和地板用树皮或木板建成。

坡顶的山墙两端可以通风,山墙上作彩色编织的调席盖和竹篾。

地板离地数尺,可以防潮湿及蛇鼠侵害。

门口有一梯子,来访客人须脱鞋然后拾级而上,因为室内是做礼拜的神圣的地方,穿鞋进室是对神灵的一种亵渎行为。

2马来西亚长屋

与浮脚楼相似但很长的住宅。长屋以家族集合而盖,每有新人成家,便在老屋旁连着山墙盖一间,如一列火车。这种长屋甚至可以连到100米长。长屋最里边的房间属于头人。

3马兰诺族的高脚长屋,可防御外敌入侵

1砂捞越原住民的原始部落

2沙里长屋

3比达友族的传统住屋称为巴洛,外观奇特

4越南的民居都很“苗条”,一是因为房屋通风性好,适合当地的气候。二是越南人家家都希望临街居住,这样比较方便开店铺做生意,即使是出租也要容易得多

法国风格的越南民居

泰国民居:采用木材建造(有些民居是用珍贵的柚木),属吊脚楼形式,极好地适应了热带气候。

其特点为:斜墙陡顶,具有良好的通风性;高脚木桩,避免洪水和野兽,下面部分可以养牲畜、做厨房

1中东和西亚地区广泛使用土体、石材和苇草。在沿海和沿沼泽地带则采用苇拱结构和苇席建房。

2埃及民居,方形四合院,中间布置水池

北美洲是多文化融合的殖民大陆,兼容并蓄了诸多欧洲殖民地文化而形成了美国建筑传统。如新英格兰的图克乡村式,旧金山维多利亚式,加利福尼亚奔加罗式,西部庄园式,后期摩登主义式等

美国民居

活动房是美国民居类型之一,因为美国人喜欢经常搬迁。

法国吉维尼小镇民居

1屋顶坡度较陡,出檐很小,屋顶内部设置阁楼空间,作为贮存杂物之用。

2起居室和餐室以壁炉为中心布置,壁炉是整个住宅中最核心部分。

小结

1居住的形式并不是任何一个因素单纯的结果,而是最广义的社会文化因子系列的共同结果。

2住居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民族文化的无声语言,代代相传的房屋及其使用不断地向新生一代揭示前人所期望于他们的生活和态度。

交通民俗

1交通民俗是指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及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

与惯制。

2如道路与航线的开辟,桥梁的建筑,车船的制造和使用,交通管理的规约,交通信仰,送

别与欢迎的仪式,交通动力的使用等等。

交通民俗的特征

1地域性

交通设施、交通工具和交通的信仰、禁忌等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地域环境。北人乘马,南人乘船;马帮穿行在云贵川的崇山峻岭中,沙漠驼队,黄河羊皮筏子,乌苏里江桦皮船。

2神秘性

行路信仰和禁忌

3等级性

各种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使用都有其严格的等级

4行业性

车把式、脚夫、轿夫、船家、筏子客、脚行与牙行等,都有各自活动的领域与技艺传承,并形成了各自的操作规范、旅途规矩、行话、信仰、禁忌等一系列行业习俗

陆路交通民俗

迄今为止,人类最古老而且仍是最普遍的交通方式是步行。对这一方式最初的改进就是路。

一、交通设施:

1.道路。道路是路的总称,因其大小、形式和用途,可以分为很多种类,形成多种各具特色的民俗事象。

栈道,又名阁道,是沿悬崖峭壁修建的一种道路

纤道,是古代水上交通的陆路辅助设施,为纤夫提供拉纤的通道。这种道路曾经普遍存在于各地的水上交通线。现今不仅有如浙江萧山、绍兴、上虞的浙东运河古纤道,而且还有西南一些地区现在仍在使用的纤道

盘山道和石阶路

冰雪道

城镇道路:街,巷,弄,胡同

2.桥梁

传统的桥梁,按建筑材料可分为:木桥、石桥、砖桥、铁桥、竹桥和藤桥

按结构可分为梁桥、拱桥、浮桥、索桥和吊桥。

溜索

1溜索为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交通工具,一般设置在两山对峙、江面较窄的地方。

2传说中,一对分别居住于怒江两岸的傈僳族恋人,在无法相会的苦恼之中,受到彩虹的启发,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条溜索。从此,这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两岸的人们广泛运用。

3怒江上的溜索有两种--平溜和陡溜。平溜的溜索两头一样高,平越大江,来往都可过,但溜到江心后得双臂用劲,攀到对岸。陡溜有一定的倾斜度,一头高,一头低,自然滑向对岸,十分轻快。陡溜一般都是两根,倾斜方向相反,来回都很省力。为了安全,溜的构造除溜索本身外,尚有一块硬木或竹子做成的溜板和一根栓在腰间的麻绳。

侗族风雨桥

风雨桥为侗族交通设施,一般长60-100米,宽四五米,青石作桥墩,杉木铺桥面,上建瓦顶长廊。

长廊中段建有若干座宝塔形楼亭,飞檐交错,层层叠叠,长廊的瓦檐、柱头、栏杆,皆有雕饰

二、交通工具:载人载物用于运输的工具

1陆路交通工具主要有直接附着于人体的工具,如扁担、背篓等,各种车辆、动物以及用于冰雪路上的雪橇。

2车辆:独轮车、两轮车、三轮车、四轮车;人力车和畜力车

3动物类交通工具:马牛驴骡骆驼牦牛狗羊驯鹿

(马帮,羊帮,牦牛商帮,骆驼商帮)

4其他类交通工具:冰雪交通工具:冰鞋,滑雪板;以人载物的:轿子,滑竿

草原之舟——勒勒车

勒勒车是蒙古式的牛车,“勒勒”是赶车的牧民吆喝牲口的声音。这种车的特点是车轮较大,轮子直径可达1.4米左右,相当于牛身的高度,轴、轮都是桦木做的,耐磕碰,车体又轻,适宜在草原、沙滩上通行。特别冬天雪深过膝,夏季草深,沼泽地多,车轮大的勒勒车轻便灵活,可以免于陷入沼泽和深雪之中。车身长,一般在4米以上,车上可带篷。带上篷,车厢形若船舱,“行则为室,止则为庐”,常常是一家人住在里头。

水路交通

1水道:航道或航线,按形成过程可分为天然水道和人工水道。按地理位置可分为内河水道和海上水道

2舟船:船的历史很悠久,最原始的就是独木舟。按材料分可分为木船、桦皮船、兽皮船、鱼皮船等

乌篷船

1乌篷船为浙江绍兴所特有,因船篷用烟煤和桐油漆成黑色而得名。

2这是一种船身窄、船篷低、船体轻盈的小船,在构造上非常讲究。船沿通常较高,船舱铺有一层红漆船板,上铺席子还有枕头。

3全套船篷,一般有八扇。其中四扇固定,四扇可以开合移动。船篷用竹篾编织而成,呈拱形,中间夹着竹箬,可遮阳挡雨。在第二、四道活动的船篷移开后,两边有船沿板扣在固定的船篷上,就形成舷窗,挂上白色的窗帘,黑白相映。

羊皮筏子

1羊皮筏是用整张羊皮制成,羊皮上只有四个窟窿,把三个窟窿栓紧,留下一个吹起,便成了长方形的气囊。

2四个或五个连成一排,上平铺长方形的木架,便成了羊皮筏子。

3羊皮筏载人载物渡河,进行短距离运输;牛皮筏载货,进行长途运输

巴基斯坦的交通规则是靠左形式,汽车方向盘一律在右边

印度火车

1印度不但公共汽车没有车门,三等火车也没有车门,或者是有车门,但没有必须关门的规矩,所以行车中有的乘客可以把腿伸出去,享用车门外面的自由空间,有的甚至爬到车顶上找宽敞地方去

2印度火车卧铺上的床垫是折叠式的,可以一面铺在底下或坐或躺,一面挂在车壁上当靠背垫3马来西亚禁止在大多数公共交通内吸烟,乘坐公共汽车,给老人让座是一种礼貌,但不要为年轻妇女让座。

英国

法国

俄罗斯

澳大利亚土人喜欢用树皮船。

北非人爱骆驼和马

岁时节日春节(正月初一)

人日(正月初七) 元宵节(正月十五)

中和节(二月二) 上巳节(三月三)

寒食节(清明前一两天) 清明节(阳历4月5日前后)

浴佛节(四月八) 端午节(五月五)

天贶节(六月六)七夕(七月初七)

中元节(七月十五) 中秋节(八月十五)

重阳节(九月九) 下元节(十月十五)

冬至(十一月) 腊八(十二月初八)

祭灶(十二月二十三)除夕(十二月三十)

人日

1初七这天为“人日”、“人胜节”或“七元日”。据民间传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因此,汉民族认为,正月初七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2在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贴于屏风或窗户,也戴在头发上,因此,“人日”也称“人胜节”。

3这一天,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有“捞鱼生(类似吃生鱼片)”的习俗,寓意越捞越高、步步高升。此外,一些地方在这天还有吃面条的习俗,寓意着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取长寿之意. 上巳节

高禖: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

祓禊:兰汤辟邪

曲水流觞:临水浮卵、水上浮枣和曲水流觞

会男女

蟠桃会:拜西王母,祭神求子

天贶节

又称六月六、回娘家节、姑姑节、虫王节等。六月六是一个小节,节日活动较少,主要是藏水、晒衣和晒经书,妇女回娘家,人畜洗浴,祈求晴天等活动

端午节

1又称端五节,重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农历5月5日,此节月日逢五,而五、午相通,午时为阳,故有这些相应名称

2起源:祭图腾说;送瘟疫

3节日习俗:划龙舟,吃粽子,于门上插艾草或菖蒲驱邪避疫,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躲午(旧),香荷包,五毒肚兜

临近端午节,集市上到处摆卖艾草菖蒲榕树枝

五毒肚兜

(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

中秋节

又称仲秋节,农历8月15日,是仅次于春节的大节日

中秋赏月——咏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1中秋节是远古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的遗痕。据《周礼·春官》记载,周代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的活动

2北宋,正式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并出现“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节令食品

3十五日祭月,香灯品供之外,则团圆月饼也。雕西瓜为莲瓣,摘萝卜叶作裟罗,香果苹婆,花红脆枣,中山御李,豫省岗榴,紫葡萄,绿毛豆,黄梨丹柿,白藕青莲。云仪纸马,则道院送疏,题日月府素耀太阴皇君,至于先丁后社。享祭报功,众祀秋成,西郊夕月,乃国家明堙之大典也。

各地过中秋的奇异风俗

“吃田螺”

广东、福建一带的风俗。传说唐末黄巢起义时粮尽被困,黄巢带领将士们下田捡来田螺饱食一顿,并趁着中秋节晚上的明月杀出重围。从此,人们中秋必吃田螺,并沿袭至今。

“赶月亮”

苏州一带农村的中秋风俗。中秋之夜,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结队出游,路上此来彼往,络绎不绝,直到东方发白

“孔明灯”

在江西农村,中秋夜要放“孔明灯”,相传吕洞宾是在中秋之夜坐着“孔明灯”升仙的

“树中秋”

也叫竖中秋,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

“烧塔”

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汕头的烧塔,用砖头叠成品字形

老北京“兔儿爷”

“兔儿爷爷兔奶奶上北海,兔儿爷爷背着那兔儿奶奶,兔儿奶奶丢了那三百块,兔儿爷爷打了她三烟袋。兔儿奶奶一生气跳进北海,兔儿爷爷也跟着跳下去上不来。”

1《燕京岁时记》有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2兔儿爷是旧京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人们按照月宫里有嫦娥玉兔的说法,把玉兔进一步艺术化、人格化,乃至神化,之后,用泥巴塑造成各种不同形式的兔儿爷。兔儿爷是用模子翻塑出来的,先把黏土和纸浆拌匀,填入分成正面和背面两个半身的模子里,等干燥后倒出来,把前后两片粘在一起,配上耳朵,在身上刷层胶水,再上色描金。

3传说有一年,北京城里忽然起了瘟疫,几乎每家都有人得了。嫦娥派玉兔去为百姓们治病。玉兔变成了一个少女,她挨家挨户地走,治好了很多人。人们为了感谢玉兔,纷纷送东西给她;可玉兔什么也不要,只是向别人借衣服穿,每到一处就换一身装扮,有时候打扮得像个

卖油的,有时候又像个算命的……一会儿是男人装束,一会儿又是女人打扮。为了能给更多的人治病,玉兔就骑上马、鹿或狮子、老虎,走遍了京城内外。消除了京城的瘟疫之后,玉兔就回到月宫中去了。于是,人们用泥塑造了玉兔的形象,有骑鹿的,有乘凤的,有披挂着铠甲的,也有身着各种做工人的衣服的,千姿百态,非常可爱。

4每到农历八月十五那一天,家家都要供奉她,给她摆上好吃的瓜果菜豆,用来酬谢她给人间带来的吉祥和幸福,还亲切地称她为“兔爷儿”、“兔奶奶”。

中秋食俗

1唐宋时,人们在“争占酒楼玩月”之际,要食“玩月羹” ,以桂园、莲子、藕粉等精制而成旧时月饼种类很多,有酥皮月饼、提浆月饼、宫样月饼(亦称酒皮月饼)、广东月饼、赖皮月饼、自来红、自来白等

2陕西西安一带,每到中秋节,当地每家做馍,全家共吃一馍,称“团圆馍” 。有些地区在这一天还要蒸娃娃糕、虎头、狮子糕、鸡鸡糕、石榴糕等。

3在江苏东台一带,每逢中秋节,则以藕横切成饼状,包以碎肉,敷以小麦屑,入油锅炸熟,4谓之藕饼,俗称“荷花”,寓意和睦团圆

5旧时北京,多以苹果、葡萄、西瓜、毛豆供月,

6山西平鲁则是吃羊肉稀粥,

7安徽北部地区则食焦馍等圆形食品,取团圆之意;

8江苏要食糖芋艿、糖炒栗子、焐熟藕等,

9湖南中部地区则吃药糖、菱角、藕片;

10湖北东部地区与之类似,家家备菱、藕,

11福建中北部地区吃芋头;

12广西部分地区这一天要吃柚子、田螺以及醋血鸭

13广州中秋这天则喜吃爆炒田螺

藏族沐浴节

1每年藏历七月上旬,在整个西藏高原,都有一个群众性的洗澡活动——沐浴节,藏语称为“嘎玛日吉”。

2自从11世纪星象学传入西藏后,人们借助弃山星的出没来区分春秋季节。每当七月弃山星出现时,洗澡活动便进入高潮,弃山星隐没,洗澡活动结束,一般为时七天。

3据藏文天文历书记载,初秋之水有八大优点: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时不损喉,八喝下不伤腹。总之说明秋水最佳。

药神的传说。

藏族雪顿节(六月底到七月初)

1在藏语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雪顿节按藏语解释,也就是吃酸奶子的节日。后来由于它的活动内容逐渐演变为以藏戏汇演为主,所以也有人把它称为“藏戏节”。217世纪以前,西藏的雪顿节活动是一种纯宗教活动。那时,按照佛教的法规节律,夏天有好几十天禁止出家比丘出门,即长净、夏安居。在开禁的日子,他们纷纷出寺下山,世俗百姓都要准备酸奶施舍。僧人们除了一顿酸奶宴之外,还尽情地欢乐玩耍,这就是“雪顿”的来源。

3藏戏均戴各种面具,每一种面具的特征表现均代表着一种人物性格。藏戏表现的方式为唱和跳.

佤族“摸你黑” (mohninhei )

1“摸你黑”是佤语的“mohninhei”发音,意思是“就这样啦!”

2“摸你黑”取意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等涂抹在脸上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如今已演变成用天然植物“娘布洛”配制的涂料来相互涂抹,相互祝福

3佤族还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佤族认为黑色是勤劳的象征,是健康的象征。因此,阿佤人的服饰几乎都是以黑色为基调。佤族人有染牙的习俗,他们认为黑亮的牙齿和健康的黑皮肤相配才能保持阿佤人步调一致。他们有一句谚语说:步调一致我们才好一起跳舞,牙齿黑亮我们才好一起说笑

蒙古族年节

牧区称过大年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蒙古族自古崇尚白色,把它看作纯洁、吉祥的象征,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而且“白”在蒙古人心目中具有“开元”之意。蒙古族古时以农历九月的第一天为岁首过年,将岁首之月称为"奶酪月",有白色的意思。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或“欢聚”的意思。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竞技”--摔跤、赛马和射箭。

开斋节

1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之一;

新疆地区穆斯林称之为肉孜节(波斯文“斋戒”的音译)。

2伊斯兰教规定每年伊历9月为斋月,在斋月里人们只能在每天日出前和日落后进食,整个白天不能吃饭喝水,成为守斋。

3此外还要做到清心寡欲,按规定,老弱病残儿童可以不守斋,但也要节制食欲。

4斋月的最后一天寻看新月(月牙),见月的次日即行开斋,为开斋节。这天一般在伊历10月1日。

5开斋节期间(3至5天)穆斯林要举行会礼和盛大的宗教活动。所有虔诚的穆斯林都要沐浴更衣,身着节日盛装,到清真寺做礼拜。

宰牲节

1亦称古尔邦节。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之一

2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举行。

3相传伊斯兰教先知易卜拉欣受安拉“启示”,命他亲自宰杀自己的儿子易斯玛仪献祭,以试其对安拉的忠诚。第二天早晨,易卜拉欣果真将他的儿子带到麦加附近的米那山谷,正准备举刀砍时,安拉派天使送来一只羊,代替易斯玛仪作献祭,以后为了纪念易卜拉欣父子,便规定这天为宰牲节。

4穆斯林每逢这一天要沐浴盛装,举行会礼,互相拜会,宰杀牛、羊、骆驼互相馈赠以示纪念。

5宰牲节这天,各家于会礼后自行或请人代为宰杀牲畜。其肉可以自吃,也应该施舍给穷人。

威尼斯的嘉年华——Carnivale

1每年二月份,在耶稣复活节前40天的刻苦斋戒月之前,这项热闹喧天的嘉年华被当作弥补。因为接下来可是漫长的枯燥的节制的生活。

2嘉年华原来只是一些威尼斯的贵族们私下的狂欢舞会,从十五世纪开始变成了一种社交活动,一个全民参与的威尼斯狂欢大会,当时正是威尼斯最鼎盛的时期。

3据说,威尼斯嘉年华的起源西元1162年,为庆祝威尼斯国对抗乌尔瑞科Ulrico的战役胜利。该年,威尼斯笼罩在欢乐无比的胜战氛围里,最大的庆典是在圣马可广场举行,大型的联合舞会在这里接连举办。

泰国泼水节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

浙江7月自考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docx

??????????????????????精品自学考料推荐?????????????????? 浙江省 2018 年 7 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 00199 一、名词解释 (每小题 4 分,共12 分 ) 1.胡服 2.交通民俗 3.民间曲艺 二、填空题 (每空 1分,共 20 分 ) 1.民俗的英文是 _______,是英国学者 _______于 1846 年创用的。 2.西汉时,上下联体的长衣统称_______,成为贵族服饰的主流。 3._______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_______,已有1000 多年的历史。 4.古往今来,人类饮食民俗文化的形成大致经历了生食、熟食和_______三个阶段。 5.在农业定居时代,居住点的选择意义重大,所以自古以来,我国人民依靠“_______ ”形成了一系列的选址规则。 6.在水道中,航运安全,使用频繁的水道,又被称为_______。 7.越南在平原农村普遍推广了_______经济模式,农民把种地、养鱼、饲养牲畜结合起来,形 成互补性的生态农业。 8.日本的 _______和我国的 _______堪称世界金属珐琅工艺中的一对姊妹花。 9._______,是我国汉族在小孩周岁生日时举行预卜其前程的重要仪式。 10.西班牙人视 _______为“国粹”,不能容忍外国人发表批评性意见。 11.春节是我国绝大多数民族通行的节日,时间是_______。 12.我国端午节的来历,各种传说很多,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_______的说法。 13._______是我国南方各省对民歌的统称,是民歌中风格最强的品种。 14._______是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 15.禁忌,又称 _______,这一名称来自于南太平洋波里尼西亚汤加岛人的土语。 16.满族固有的宗教是 _______。 17.澳大利亚人主食喜面包、面食,尤其喜欢中国的_______ 。 三、单项选择题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10 分 ) 1.服饰习俗产生的第一要因是()。 A. 遮羞 B.装饰 C.炫耀 D.保护 2.糌粑是我国 ()族的日常主食。 A. 蒙古 B.维吾尔 C.藏 D.苗 3.苗族住房是以 ()最具特色。 A. 碉房 B.吊脚楼 C.竹楼 D.半边楼 4.我国最长的石桥是 () 。 1

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 考核类别: 适用专业: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 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 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 用,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 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 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减少和避免误解。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 性,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 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专业必修课 考试 适用对象: 本科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 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帮助学 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 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 cati on Across Cultures ( 4 学时)

中外民俗名词解释

民俗:是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民间:指民众中间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相对于官方 习俗:就是习惯,风俗;个人或集体的传统、传承的风尚、礼节、习性 风俗: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时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 经济民俗:是指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过程中所形成的民俗。 社会民俗:是指人们在特定的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惯制,它所涉及的是从个人到家族,民族,国家乃至国际社会在结合,交往过程中使用并所传承的集体行为方式。 信仰民俗: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游艺民俗:指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包括口头语言民俗,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等 民俗的集体性:是指民俗在产生,流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 民俗的模式性:也称类型性,是指民俗的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相似性。 民俗的传承性:是民俗文化在时间上的纵向延续过程,体现了民俗的历史发展。 民俗的播布性:是民俗文化在空间上的横向传播过程。体现了民俗的空间伸展

民俗的稳定性:民俗一旦产生,就会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的稳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民俗的变异性:在民俗传承和播布过程中引起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 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社会功能:民俗的功能是指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民俗的娱乐功能: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民俗的审美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悦耳悦目和悦神悦意的审美作用。 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个人行为过程中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 维系功能:是指民俗统一人们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成员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 服饰: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其构成主要包括四类:衣着;各种附加的装饰物;对人体自身的装饰;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和日常用品。 服饰民俗:是一个地区生活风尚的表征,服、饰结合的民俗既指衣饰,也包含穿着者的行为和文化习惯。 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常年在马上生活,为适于骑马,多穿紧身窄袖的短衣,裤和皮靴。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安全1001 1028XXXXXXXX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凉山彝族为例 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 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 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1.自然消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外民俗试卷,附答案

2006年10月河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 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 1、朝鲜族最富民族特色的传统食品是 () A打糕B冷面C五谷饭D松饼 2、维吾儿族人的标志是 () A绣花长袍B绣花帽C巴珠D则羔利 3、有“金孔雀”之称的民族妇女是 () A壮家女B畬家女C白族女D傣家女 4、下列属于布依族主要传统节日的是 ( A牛王节B赶年节C春节D火把节 5、下列哪种帽子是哈萨克族少女出嫁时戴的 () A吐麻克B沙吾克烈C克依米赛克D麦克尔 6、维吾尔人民最喜爱的主食是 () A拉面B包子C面筋D抓饭 7、回族的“斋月”是指回历 () A八月B九月C十月D十一月 8、在藏族服饰中,“邦单”属于 () A围裙B帽子C藏靴D藏袍 9、在迷信方面,英语民族普遍认为主凶的动物是 () A黑猫B白猫C兔子D狗 10、“冰雪王国”是指 () A丹麦B卢森堡C挪威D芬兰 11、下列国家中不属于英语民族国家的是 () A意大利B美国C英国D加拿大 12、下列国家中,以东斯拉夫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是 () A波兰B捷克C乌克兰D芬兰

13、西斯拉夫三民族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 A天主教B东正教C新教D穆斯林 14、世界上阿拉伯人最多的国家是() A沙特B伊朗C埃及D阿联酋 15、世界上穆斯林最多的国家是() A印度尼西亚B马来西亚C巴基斯坦D孟加拉 16、在伊斯兰教的众多派系中,信众最多的是() A逊尼派B什叶派C哈瓦立及派D苏非派 17、素有“黄袍佛国”、“千佛之国”称誉的国家是() A泰国B印度C缅甸D斯里兰卡 18、下列国家中没有少数民族的国家是() A巴基斯坦B韩国C泰国D印度 19、在一天的饮食中,德国人比较看重的是() A早餐B午餐C晚餐D夜宵 20、“稻作民族”是指() A韩国B日本C泰国D印度尼西亚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写在题干后面的()内,多选、少选、错选均无分) 1、下列方言属于汉藏语系的有() A北方方言B吴方言C湘方言D客家方言E闽方言 2、下列宗教信仰中属于满族宗教信仰的有() A萨满教B祖先崇拜C檀君D大宗教E佛教 3、下列食品中属于藏族农区主要食物的有() A糍粑B卓花包子C奶品D酥油E蕨麻米饭4、维吾尔族的饮食禁忌包括() A猪肉B驴肉C骆驼肉D骡子肉E羊肉 5、下列节目中属于傣族传统节目的有() A关门节B开门节C浴佛节D十月节E祭母节

(完整word版)跨文化交际教学大纲

《跨文化交际》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英语教学论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 考核类别:考试 适用对象:本科 适用专业:英语 总学时、学分:36学时2学分 一、课程教学目的 该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西方文化的不同层面有所了解,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在传统的外语教学中, 人们往往忽视文化的重要作用, 只注重语言能力的培养而未能顾及交际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国内学者认识到外语教学必须引进文化知识的对比,训练学生灵活运用语言知识, 更好地与外国人沟通, 减少和避免误解。 1

二、课程教学要求 该课程教学要求学生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更有效地与外国人进行交际,为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三、先修课程 跨文化交际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 是在完成了精读、泛读、综合英语、写作等基本技能训练后开设的,旨在增强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有助于英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翻译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学生先期完成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训练基本课程,如《基础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等课程。 四、课程教学重、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 2

了解及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驾驭英语语言的能力, 从而使其能得体地运用语言与操英语的外国人士进行交流。教师的讲授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中西文化的异同,分析文化差异的根源, 帮助学生深化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表层上很容易识别,但对造成差异的原因却需追根溯源。东西方在历史,思维方式以及哲学等方面的差异则是造成中国学生对西方文化不解的主要原因,也是该课程的难点。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 教学方法: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进行探索性、研究性学习。 六、课程教学内容 Unit 1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4学时) 3

民俗与旅游论文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课程名称 院部名称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课程设计地点 课程设计学时 指导教师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成绩

路线:昆明—大理—丽江—石林—西双版纳—昆明 行程大致安排: 第一日:乘机飞往昆明,入住酒店。 第二日:乘车前往大理(398公里,车程约4小时),游览【大理古城-洋人街】,游览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崇圣寺三塔】,乘车赴丽江(200公里,车程约3.5小时),游览【丽江古城】;入住酒店。 第三日:乘车前往游览【玉龙雪山风景区】(酒店至风景区车程约45分钟);乘坐【云杉坪索道】;游览【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欣赏【大型原生态表演《印象?丽江》(雪山篇)】(欣赏时间90分钟左右);游览【东巴谷】;入住古城酒店。 第四日:乘车返回昆明(308公里,车程约4.5小时),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五日:赴石林(80公里,车程约1.5小时),游览天下第一奇观【石林】风景区;参观3A 景点【七彩云南】;晚乘飞机赴西双版纳;入住酒店。 第六日:上午:早餐后沿中国第一条绿色高速生态公路前往【野象谷】,游览野象谷景区;乘【雨林索道】;步行路经观象台、树上旅馆、大象博物馆后观看训象表演;下午:景区内自由活动,返回市区,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七日:上午:早餐后,参观【傣家村寨】,游览景洪城区【原始森林公园】景区内电瓶车40元/人)。下午:中餐后返回市区自由活动;晚餐后乘机返昆明。 第八日:乘机返回,行程结束。 景区费用: 第二日:【大理古城-洋人街】:电瓶车双程35元/人次,单程20元/人次。 【崇圣寺三塔】:门票120元/人次,三塔电瓶车25元/人次。 第三日:【玉龙雪山风景区】:门票45元/人次 【云杉坪索道】:索道费用57元/人次,环保车20元/人次。 【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电瓶车双程60元/人。 【印象?丽江(雪山篇)】:门票190元/人次。 【东巴谷】:景区电瓶车50元/人次。 第五日:【石林】:风景区全票175元/人次,电瓶车25元/人次。

2020年7月浙江自考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7月自考中外民俗试题 课程代码:00199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饮食结构 2.居住惯制 3.民间口承文学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民俗的______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2.当今世界,每当人们提起服装,首先想到的就是______。 3.在我国,粮食作物是作为主食的重要原料的。种植稻米的地区,以米饭为主食;种植小麦的地区,则以面食为主食;还有些地方,日常生活以杂粮为主食。总之,不同地方的饮食结构取决于当地的______。 4.蒙古包古时称作______,又叫“毡帐”或“毡包”。 5.栈道是我国交通史上的一大奇迹,大致有三种:木栈、______、______。 6.石桥主要有______、梁桥和拱桥。 7.布依族的染印工艺有______、______、蜡染三种。 8.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______,百岁为______。 9.和服是日本人的传统服饰,它源于中国的______。 10.傣族人民古老的传统节日______,亦称浴佛节,也是傣历新年,公历四月即清明节后第七天开始举行,历时三至四天。 11.印度的灯节是印度教最隆重的节日,公历10~11月举行,主要迎接______下凡。 12.根据民间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与方式,游艺民俗可以分为七类,即口承文学活动类、 1

民间歌舞活动类、民间______活动类、民间曲艺活动类、民间______活动类、民间杂艺活动类、民间游戏活动类。 13.北方地区比较著名的四大秧歌是山东秧歌、东北秧歌、陕北秧歌、______秧歌。 14.民间曲艺按表演手段不同,曲种分成说、唱、______、说唱兼有四大门类。 15.哈萨克族民间最流行的传统弹拨乐器是______,它流行于新疆阿勒泰、伊犁、巴里坤等,由音箱、琴杆、琴头等部分构成。 16.根据各种禁忌所涉及的范围,具体可分为宗教禁忌、生产禁忌、______禁忌、生活禁忌。 三、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对社会成员约束最广的行为规范是() A.法律 B.道德 C.纪律 D.民俗 2.福建泉州流行喝______之风俗。() A.功夫茶 B.三香茶 C.盖碗茶 D.八宝茶 3.新疆维吾尔族住宅的一种常见形式是() A.毡帐 B.阿以旺住宅 C.干栏式建筑 D.船形屋 4.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是() A.赵州桥 B.安平桥 C.风雨桥 D.泸定桥 5.以下哪项不是黎族的农业特色?() A.种植山栏稻 B.锄耕旱地 C.犁耕水田 D.饲养塘鱼 2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课程代码:00199 I课程的性质及其设置目的 本课程是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之一。从民俗学和旅游学交叉的的角度论述民俗的定义与种类,民俗与旅游关系,民俗的旅游价值;阐释民俗诸方面的特性,以及应注意事项;探索民俗旅游区的划分,并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民俗文化的旅游开发进行理论思考。对民俗、服饰民俗旅游、饮食民俗旅游、居住民俗旅游、交通民俗旅游、节日民俗旅游、游艺民俗旅游、农业民俗旅游、民俗资源、民俗开发、民俗旅游区划等进行了全面阐述。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紧紧围绕中国民俗旅游这一主题,致力于体现教学改革的最新理念,在结构、内容等方面有所创新,给学生提出更多、更新、更系统、更富于指导的基本理论和知识,使自考学生更多、更好的了解中国民俗的基本知识。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掌握什么事民俗旅游,在对民俗了解基础之上,对民俗、民俗旅游类型进行分类 1、重点: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2、难点: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3、学习应注意:本章是基础环节的学习章节,通晓本章的基本内容,对民俗旅游特点、民俗旅游框架和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对可以有深刻的认识。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民俗的定义及相关概念 一、民俗 二、风俗 三、习俗与礼俗 四、民俗、风俗、习俗、礼俗的相互关系 第二节民俗的类型划分

一、物质民俗 二、社会民俗 三、意识民俗 第三节民俗旅游的诠释 一、民俗旅游的含义 二、民俗旅游的类型 三、民俗旅游特点 第四节民俗旅游框架 一、民俗旅游的构成 二、民俗旅游系统 第五节民俗与旅游关系 一、旅游为民俗资料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二、旅游丰富了民俗内容 三、察风观俗是推动旅游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民俗充实了旅游内容 五、民俗能为旅游资源的开发提供第一手资料 三、考核知识点 1、民俗具体内容 2、民俗旅游应该具备条件 3、民俗旅游的架构 4、民俗旅游特点 四、考核要求 1、识记:民俗、风俗、习俗、礼俗、民俗旅游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 2、领会:民俗、民俗旅游的类型划分 3、简单应用:。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4、综合应用:民俗旅游分类及其对发展旅游的意义 第二章服饰民俗旅游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服饰的构成。 2. 掌握形成服饰民俗差异的因素。 3. 熟悉各朝代代表民俗服饰。 4. 学会从旅游地理的角度论述某些民族服饰特色以及服饰民俗的旅游价值。 二、课程内容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 ——走进舞阳 学号:20097610311 撰稿人:段世栋 日期:2012年5月31日

题记: 自1980年以来,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粟及稻栽培遗迹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发现的稻种遗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 要里程碑。 目前共进行过7次研究性发掘,发掘面积仅2700平方米。先后出土了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

窑13座以及灰坑、莫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其中出土的石磨盘、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我国及至人类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还发现一批保存完好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划等分符号,是

2020春季期《中外民俗》考核方案

2020春季期《中外民俗》考核方案 任课教师:肖敏 一、考核对象 2019级会计班、计电1—4班、银行1—4班 二、考核内容 1、掌握民俗、民俗旅游的基本概念 2、掌握各类民俗事象的分类及主要内容 3、能够发现各类民俗事象的发展变化,并能找出其原因 4、运用所学民俗事象,描述地区民俗旅游价值 5、学生态度 三、考核方式 (一)平时表现(无满分限制,占总成绩60%) 1、考勤(满分100分,占平时成绩的40%) 学生是否有上课迟到、早退、缺课(请假)、旷课等现象,如有上述现象进行相应扣分。

2、课堂表现(无满分限制,占平时成绩的20%) 学生在课堂上如出现玩手机、睡觉等现象进行相应扣分、师生就某一个民俗话题在课堂上共同分析、讨论,学生能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展现自我优势进行相应加分。 3、平时作业(满分100分,占平时成绩的40%) 要求学生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完成每一章节的内容提炼作业 (二)期末考核(满分100分,占总成绩40%) 1、现场考核所学民俗章节知识点,在规定时间内找出各章节提出的相关知识问题。(满分100分,每题10分,评分标准:是否与课本内容契合,占期末考核成绩的40%)题目如下: (1)民俗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2)古代汉族服饰主要有哪些类型?其特点是什么? (3)汉族八大菜系是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4)中国五大特色民居是什么?分别有什么特点? (5)汉族特色交通民俗有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6)人生礼仪民俗的意义是什么? (7)傣族的“泼水”和“拴线”都有什么含义? (8)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9)汉族特色游艺民俗有哪些? (10)什么是语言民俗? 2、研究性小论文(满分100分,占期末考核成绩的60%) 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民俗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从不同民俗的角度,系统分析某一个地区开发民俗旅游的优势。800字以上。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中西方习俗文化差异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英汉日常交际对话、饮食、称谓语等 三个方面都体现中西方文化习俗鲜明的差异,了解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 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语言习俗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它包含了人类群体所拥有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经济政治体制等。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结晶,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萨丕尔指出:“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各种做 法和信念。” (E.Sapir.1921:22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总是同该民族的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任何语言都是其文化的反映。掌握一种语言必须了解该语言所属的文化,尤其是习俗文化的差异。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中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习俗反差较大,英语学习者想要学好英语,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能用中国文化的模式进行英语交际。中西方习俗的差异无处不在,了解这些习俗文化,有助于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英语。 一、日常交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中西方习俗差异 习俗是一个十分普遍,而且人们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但它却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影响力。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习俗,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性格,一个民族的习俗必然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特点。 在中国,对别人的健康状况表示关心是有教养、有礼貌的表现。但对西方人的健康表示关心,就不能按照中国的传统方式。一个中国学生得知其美籍教师生病后,会关切地说:“you should go to see a doctor !(你应该到医院看看)”。不料,这句体贴的话反而使这位教师不高兴。因为在这位教师看来,有病看医生这种简单的事情连小孩都知道,用不着任何人来指教。如果就某种小事给人以忠告,那显然是对其能力的怀疑,从而大大伤其自尊心。 外籍教师Katherine在路上碰见张梅,她看见张梅穿着一件很漂亮的毛衣,想恭 维一下。请看, Katherine和张梅之间的对话: Katherine:“Miss Zhang, what a beautiful sweater you have on!”Zhang :“Oh, no. It is just an old one I have had for ages.”Katherine:“It is really very nice. I like it very much.” Zhang: “No, it is really very ordinary.” 从这一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中西方语言习俗文化在交际过程中所产生的差异现象。Katherine对张梅的回答感到迷惑不解,因为张梅对她的赞美未表现出应有的感谢,在Katherine看来,她的回答反而好像说自己的欣赏能力差似的。产生这一文化冲突的原因是由于他们两人都按各自的风俗习惯去理解对方所说的话。 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讲求卑己尊人,把谦虚看作一种美德。谦虚不但表明一个人有涵养、有水平,而且能够给对方留下亲切,随和,易于接近与交往的良好印象。

高中地理小博士论文

全球理解,和谐共处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乃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距离不断缩小。在作为一个整体相处的过程中,人们的相互理解显得非常重要。“一切的一切都开始于相互尊重,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平等和民主与理解和信任。” 一、事件 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在相处时摩擦不断。近来中国大妈在纽约大跳广场舞被拷的事件就引起了热议。有人说这是民族歧视,也有人说这是大妈咎由自取。事实上,两方都有过失。美国《侨报》后评论称各方都应通过文明方式冷静解决,不必到法庭上“兵戎相见”。这是典型的由于不能够相互理解而产生的民族矛盾。 二、分析 不能相互理解的原因很复杂,比如利益冲突、社会生活环境的不同等等。利益冲突,在这件事上大致就是中国 大妈的广场舞声音大,让美国人觉 得自己的安宁没有得到尊重,个人 权利受到侵害;而国大妈由于警方 阻挠无法练习广场舞。从社会生活 的环境来讲,中国人爱看热闹,有事情出于怕麻烦等缘故,大多私下沟通解决;而美国人讲究个人主义,处理事情直接果断,报警就是他们通常采取的措施。两种不同社会环境形成了不同的行为规范,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矛盾的升级,最终

会如滚雪球一般,从一件小事,上升到民族甚至国家之间矛盾,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步。 其实这些冲突本可避免。利益冲突,只要双方坐下来好好沟通,把事情明明白白讲透彻了,此后各自为约,彼此退让一步,不就皆大欢喜了么。处事的行为规范不同,那就需要双方对彼此体谅,既然共同在一片土地上生活,就需要对彼此深层社会背景有起码的了解,这样才不至于发生摩擦时由于不能理解对方的行为而是冲突激化。 除了这些,文化背景的差异也是导致矛盾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差异广泛的存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一场争执的导火索。在欧洲议会对华关系代表团的一次会议中,一位议员提出中国每年要杀死猫狗200万只,并用它们的皮制奢侈品,他要求对华关系代表团对中国政府施加压力,要求中国尊重动物权利,同时督促欧洲停止进口这类商品。一石激起千层浪,这番发言立刻引起激烈的讨论。各议员争论不休。其中一位名叫克拉斯的女士表示,不要轻易对一个国家的文化加以指责。在别的文化传统里,确实有一些东西令欧洲人感到震惊,但在欧洲文化和欧洲人的生活习惯里,也有很多做法让别的国家的人感到震惊和难以接受。如果简单地加以指责,只会引起冲突和对抗。 这一番话着实说出了全球共处的基本原则。作为一个民族,抑或一个国家,他所承载的文化习俗是经由历史的沉淀一日日积累变化而成,其地位等同于一个民族的灵魂。如果我们对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随意地批判,就是对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不尊重。中西方之间的差异很多,一味地捧高本民族的文化,对其他文化习俗不屑一顾,将本民族文化强加于他人,只会引发冲突,于人于己,没有半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中外民俗》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外民俗 授课时数:72学时(课内理论教学64学时,课内实训8学时) 适用专业:旅游管理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中外民俗》是旅游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民俗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越来越受到重视。本课程主要从民族与宗教两个角度对中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民俗进行介绍,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节日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了解国外信仰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的部分国家的民俗民风。 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渗透职业素质与社交礼仪的重要性。运用一些案例和资料中有教育意义与专业相关的有价值的东西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与教育,在讲授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社会大的方向以及健康向上的社会现象,展现社会的阳光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为学生是旅游专业,是导游的预备军,在教学当中随时渗透导游职业的道德取向,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从一个旅客的角度思考如何去做一名合格的导游,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修养与职业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课程的教学要求 (一)基本要求及重点、难点 本课程从旅游行业自身性质与特点出发,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的,在教学中,理论以够用为主,知识以适用为度,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以教师讲授、指导与学生实训相结合,课上与课下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数据、图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法,突出应用性特点,力求精讲博收,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水平与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导论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掌握民俗的分类分类,同时理解民俗,在旅游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旅游对民俗的影响。教学的重点是民俗的概念、民俗的特征、民俗的分类、民俗与旅游的关系,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具体的民俗事象进行分析,利于学生的理解与掌握。 第一章主要让学生了解汉族的形成历史与基本情况,熟悉汉族的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和主要社会成就,掌握汉族的居住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宗教信仰及禁忌民俗等。 第二章主要让学生了解蒙古族与鄂伦春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蒙古族的民居、饮食、服饰和岁时节日等民俗事象,并能理解其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内涵,掌握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和旅游价值,同时培养自身的欣赏能力和文化情趣,提高旅游的品味。 第三章了解东北地区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朝鲜族和满族的民俗常识。了解朝鲜族、满族的概况,掌握朝鲜族与满族的居住、饮食、服饰、人生礼仪等民俗。 第四章了解我国华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及富有特色的民俗事象,重点把握畲族和高山族服饰文化的特征,并能理解民族服饰中所寄予的图腾崇拜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 (1)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年级班级:11F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学生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冯卡梨职称:讲师

广西教育学院 专科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系别外语系 专业应用英语 班级应用英语班 学号110338F01018 姓名杨慧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签名)_________ 年月日 年月日

论文任务书

目录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4) 中文摘要 (4) 关键词 (4) Abstract (5) Key words (5) 一、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与形成的差异 (6) 二、中西方传统节日习俗的差异 (7) 2、1中国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8) 2、2西方主要传统节日的习俗 (9) 三、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交融 (10) 四、结语 (11)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浅谈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 摘要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历史产物,无论是在有着五千多年悠长历史的中国还是在新生的美国,传统节日的起源都显示出相通之处,大多数传统节日都源自于人们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对丰收的期盼、对天地神灵和自然的崇拜、以及对历史人物的祭奠等等。传统节日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透过传统节日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民族精神。同时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而中西节日文化也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各国的节日风俗是约定俗成的,有着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本文从两国传统节日中有着相似文化内涵的节日出发,探讨这些传统节日在起源、节日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从而折射出两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差异。另外本文也探讨了中西方传统节日的相互融合。 关键词:根源传统节日中西文化差异相互融合

(南译)中外民俗考试题目与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垂花门是中国古代建筑院落内部的门,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称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通常彩绘为花瓣的形式,故被称为垂花门。 2. 人生仪礼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环节上所经过的具有一定仪式的行为过程,主要包括诞生礼、成年礼、婚礼和葬礼。它是一种世俗仪式,一般又称为“通过仪式”。 3. 满汉全席原是清代宫廷中举办宴会时满人和汉人合做的一种全席。满汉全席上菜一般起码一百零八种,分三天吃完。既有宫廷菜肴之特色,又有地方风味之精华;突出满族菜点特殊风味,同时又展示了汉族烹调的特色。 4 岁时节日,主要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5 四合院——四合院是以正房、倒座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北方传统住宅的统称。在中国民居中历史最悠久,分布最广泛,是汉族民居形式的典型。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西周时,形式就已初具规模。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 6 服役婚,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时期的一种婚俗。男子在婚前或婚后住在妻方劳动一段时间,作为代价偿还妻方劳动力的损失,换娶妻子到本氏族或本家族中来。 7 民俗是指人们在日常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通过语言和行为所传承的喜好、风尚、习惯、禁忌等 8. 那达慕达会是中国蒙古族人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活动,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一种传统体育活动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的译音,意为"娱乐、游戏",以表示丰收的喜悦之情。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的那达慕,是草原上一年一度的传统盛会。 二:简答题 1.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 A,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中国注重食物的色香味,西方重视食物的营养价值。 B,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 C,饮食方式的不同 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团团坐,共享一桌菜肴。 西式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2. 民俗的服务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举例。 民俗的服务性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民俗文化的创造是服务于社会的;其次,民俗文化服务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其三,民俗文化协调民众心理,满足民众的审美需要。 3.汉服运动对中国服饰民俗传承的影响和贡献。 (1.)实物化 (2).使一部分人有意识的去系统整理完善相关服饰资料 (3)成为吸引人们逐渐关注汉文化的源头之一,有了意识,就会有逐渐积累发展的过程

四川2019年4月自考00199中外民俗试题及答案

C019·00199(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外民俗 课程代码:0019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民俗一词的创造者为 A.德国人格林 B.英国人汤姆斯 C.法国人安德鲁·朗 D.美国人厄特利 2.鲁迅在《祝福》中描写了鲁四老爷过旧历除夕的祝福习俗与祥林嫂过除夕的状 况,这体现了民俗的 A.集体性 B.普同性 C.阶级性 D.类型性 3.从研究者的观点出发去理解另一个社会或民族的文化,被称为 A.主位研究法 B.间接采访 C.参与观察法 D.客位研究法 4.在二十四节气农谚歌中,“初飞霜侵损民,重阳无雨一天晴”指的是哪一月的

天象? A.三月 B.六月 C.九月 D.十月 5.四川天全县的“祈谷灯”、“百果灯”、广西侗族的“舞耕牛”等属于农业生产民俗的 A.占天象、测农事习俗 B.农业娱乐习俗 C.祭祀习俗 D.卜农事丰歉、祈福习俗 6.被外国人称为“中国草”的植物是 A.葛 B.大麻 C.苎麻 D.茴麻 7.“七星披肩”是哪个民族的特色服饰? A.纳西族 B.畲族 C.彝族 D.高山族 8.在中国汉族节日食俗中,哪种蔬菜的象征意义表示“勤快”? A.青菜 B.葱 C.蒜 D.芹菜 9.“三明治”最早起源于 A.美国 B.法国 C.英国 D.德国 10.“干栏”式民居是古代哪个民族的文化特征? A.藏族 B.白族 C.蒙古族 D.百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