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和田传统民居对尼雅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和田传统民居对尼雅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和田传统民居对尼雅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和田传统民居对尼雅古民居的传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福建篇)

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福建篇)第一批(48个) 福州市马尾区亭江镇闽安村 福州市长乐市航城街道琴江村 三明市清流县赖坊乡赖安村 三明市大田县济阳乡济阳村 三明市建宁县溪源乡上坪村 三明市将乐县万全乡良地村 三明市明溪县胡坊镇肖家山村 三明市明溪县夏阳乡御帘村 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盖竹村 三明市尤溪县台溪乡书京村 三明市尤溪县西滨镇厚丰村 三明市尤溪县新阳镇双鲤村 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桂峰村 三明市泰宁县新桥乡大源村 泉州市晋江市金井镇福全村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茂霞村 漳州市平和县大溪镇庄上村 漳州市平和县霞寨镇钟腾村 漳州市南靖县书洋镇田螺坑村

南平市武夷山市武夷街道下梅村南平市武夷山市兴田镇城村 南平市顺昌县大干镇上湖村 龙岩市连城县庙前镇芷溪村 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 龙岩市连城县莒溪镇壁洲村 龙岩市连城县四堡乡务阁村 龙岩市长汀县馆前镇坪埔村 龙岩市长汀县三洲镇三洲村 龙岩市长汀县红山乡苏竹村 龙岩市上杭县太拔乡院田村 龙岩市新罗区适中镇中心村 龙岩市永定县湖坑镇洪坑村 龙岩市漳平市双洋镇东洋村 宁德市福安市溪潭镇廉村 宁德市福鼎市磻溪镇仙蒲村 宁德市福鼎市店下镇巽城村 宁德市福鼎市管阳镇西昆村 宁德市福鼎市太姥山镇潋城村宁德市古田县吉巷乡长洋村 宁德市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 宁德市古田县杉洋镇杉洋村

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柏源村 宁德市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 宁德市屏南县双溪镇双溪社区宁德市屏南县棠口乡棠口村 宁德市屏南县棠口乡漈头村 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 宁德市霞浦县溪南镇半月里村第二批(25个) 三明市明溪县城关乡翠竹洋村三明市永安市燕西街道吉山村三明市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 三明市永安市青水乡沧海畲族村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塘溪村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铺上村 泉州市永春县岵山镇铺下村 泉州市南安市官桥镇漳州寮村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洪坑村 漳州市漳浦县旧镇镇石牛尾村漳州市平和县芦溪镇芦丰村 南平市延平区峡阳镇峡阳村 南平市顺昌县元坑镇槎溪村 南平市浦城县水北街镇观前村

2019年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五单元测试卷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4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河堤.(tí)池沼.(zhǎo)黏.土(nián)擅.长(shàn) B.拱.桥(gǒng)着.眼(zhuó)喧嚣.(xiāo)摄.取(niè) C.罅.隙(xià)汴.梁(biàn)钵.声(bō)舳.舻(zhú) D.地穴.(xué)遒劲.(jìn)考订.(dìng)握篙.(gǎo) 2.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推祟蔓延嶙峋络绎不绝 B.序幕城郭翰林无暇一顾 C.车辙轩射踏青春寒料峭 D.明艳唯愿隧道长途拔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座建筑物不愧是由远近闻名的建筑设计师设计的,真是巧妙绝伦 ....,引人注目。 B.我们要因地制宜 ....地发展适合本地特色的产业,不能盲目发展。 C.以“仙人牧鹿”传说创作的“呦呦鹿鸣寨美一方”稻田艺术作品,经过50多天的精 心管护,如今这幅稻田牧鹿图更加惟妙惟肖 ....。 D.小明的妈妈生病住院了,爸爸为了不耽误小明在校读书,撒谎说妈妈出差了,真是别. 具匠心 ...。 4.下面的语段中有两个病句,请找出并修改。(6分) ①我国西南大旱,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高压坝破坏了大气活动。②高压坝像一堵墙,横在广西南部上空,阻挡太平洋水汽西进。③虽然北方有冷空气南下,也无法与水汽汇合。④因此,广西、贵州、云南交会地区长时间没有降雨,遭遇50年来少有的干旱天气。 第句,修改意见:。 第句,修改意见:。 5.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段,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培田古民居调查报告

培田古民居调査报告 “民间故宫”福建培田古民居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调查地点:福建培田古民居 调查方法:实地参观考察 人:调查 学院: 学号: 【摘要】 在福建省闽西山区,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培田古民居建筑群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关键词】装饰雕刻;寓意;造型,引言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河源溪上游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Ll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培田古民居始建于宋末,大部分建筑成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的乾隆和光绪年间。它由50多座建筑联在一起,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建筑占了一半以上,有15座建筑的面积超过IOOO平方米,其中官厅、继述堂、务本堂的建筑面积都约有7000平方米,如此宏大之规模,在古代闽西以至于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地区都是鲜见的。 整个村落大体由两牌坊、两庙、三庵、两座书院、六座学堂等传统 文化宗教建筑和二十一座古祠、三十余栋民居以及一条古街、五条巷道、两条贯穿

村落的水圳组成。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整体布局尊卑有序,考量周到,配置得 体,可与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拢屋相媲美。,800年前的自来水工程 南方的山城离不开山和水,培田的建筑更 能体现山水的韵味。在培田,你会发现每家每 户房边均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水圳相伴,穿街过 巷,直通各户。村里的老人介绍,水圳可谓古 时“自来水工程”,想想早在800年前培田就是 户户通"自来水”,村民常常在自家门前洗菜淘 米。其实每家每户的院里均有天井,每当雨季, 雨水顺着天井蜿蜒而下,顺沟而出,流入石砌的水池中,这样的房屋布局也应了风水学中的“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布局。有的居民其至在特制的陶1 制暗水管内放养了乌龟,乌龟来回爬动可以保持排水沟的畅通。,培田古民居建筑—、官厅 村中间一座高堂大屋为“九厅十八井”建筑??官厅,乂称侍卫府。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 局,厅与庭院结合构造的大型民居建筑。村东南角是一座比官厅更大的九厅十 八井建筑??大夫笫,乂称继述堂。而像这样规模的建筑,乂不是孤零零的儿幢, 数白年间,培田共建起30幢类似的建筑。看它的布局:尽管厅多井多房多,却井然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与反思 发表时间:2017-12-25T15:52:35.753Z 来源:《文化研究》2017年10月作者:周长娟董飞范梦琦[导读] 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 250358摘要:传统村落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文化、经济、旅游等综合价值的文化遗产。但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开发上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本文通过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的探究以及对既有的保护机制的反思,,进 而提出价值导向的传统村落保护的理论框架:完善传统村落价值认定评估体系,健全保护与监管机制,实行精准保护与分类发展。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价值评估;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和文明大国,传统村落是我国文化的根植所在,对其保护体现了一个具有深远的文化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觉的东方文化大国对其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坚守。然而近年来,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传统村落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亡的严峻形势。在我国城镇化水平从 1978 年的 17. 9%提高到 2015年的 56. 1% 的同时,村庄的数量平均每年以接近3000 个的数量递减,大批传统村落正在或面临消亡。 国内学术界对于传统村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后逐渐重视,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近年来关于传统村落的研究更是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2012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活力的若干意见》下发。同年,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等部门下发《关于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启动对传统村落的调查工作,并进行专家审定工作与《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甄选。 基于以上传统村落保护现状与既有的理论研究,进而对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提出对策探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现实意义。 二、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现状(一)概况 从传统村落的现实处境来看,传统村落目前正面临严峻的形势。在进入21世纪(2000年)时,我国自然村总数为363万个,而到了2010年,仅仅十年的时间,总数锐减为271万个。这样的消失速度和数量,对中国这样一个传统的农耕国家来说是惊人的。 近年来,由于专家学者的不断呼吁,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问题逐渐引起中央和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住建部提供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共申报了11567个传统村落信息,但政府对这些上报的村落在政策上如何处理尚无具体方案。 传统村落面临的问题,既包括外在数量的减少,也表现在其内在文化传统的消散。大多数的传统村落仍然处在自然变迁中,实践中尚未出现实际可行的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模式,政府已经开始重视对传统村落的保护问题,但所采取的方式与政策仍较为粗疏。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工作仍处于摸索阶段。(二)传统村落损毁现象严重截止到2014年,我国具有保护价值的传统村落不超过5000个,而且还在逐步较少。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保护措施,即使是已经列入保护名录的传统村落仍难逃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命运。 传统村落的损毁包括自然性损毁和社会性损毁。自然性损毁是指由于日晒雨淋等自然因素导致的传统村落建筑的损毁,这属于传统村落损毁的不可控因素。更为严重的则是社会性损毁,相对于自然性损毁来说,社会性损毁是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而出现的,包括两个方面: 1.外在传统村落数量的减少 城镇化建设和自然村落的合并使得村落数量和面积减少。数据显示,1990年我国的城镇建设面积仅有1.22万平方千米,而到了2010年,已经增长到了4.05万平方千米,面积扩张了约4倍。大致上,这些新增的城镇面积几乎就是消失的传统村落面积。另一方面,为了推进农村扶贫脱贫工作,同时节省管理成本,村落的合并成为主要的方式。几个较小的自然村落合并为一个行政村,几个较小的行政村合并为一个较大的行政村。这导致自然村落数量减少,许多村落呈现“空心化”的状况。 2.村落内在发展动力不足 尤其是在偏远地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质量,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传统村落人口老龄化和空巢化现象严重。传统村落失去了农耕后续力量,这对传统村落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而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传统村落也面临着原住民迫于生计迁出的问题,迁出后,村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原有的生活样态却无法保持,导致传统村落的“空壳”化甚至是消失。如何保持传统村落居民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成为传统村落发展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三)传统村落文化流失 如果说村落的损毁是不可控客观因素,那么保护不当而导致传统村落文化流失则是重要的主观原因。这种保护不当一方面表现为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漠视,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从规划到实施,都缺乏科学的判断,搞大拆大建,一昧地追求现代化,将古建筑拆除,全部建成钢筋水泥的多层楼房,失掉了乡村特有的韵味。另一方面则是盲目的仿古,打着保护传统村落的旗号,实则是违规开发村落,将村落原住民全部迁出,不顾南北地域差异,建起一批现代材料的仿古建筑,将村落一律打造成江南白墙黛瓦的花园庭院,变成“千村一面”旅游景点。 这是传统村落在保护和发展中极易采取的建设思路,以为用现代化的手段搞出一个田园式的村庄,继而搞旅游开发、观光采摘等就是在留住乡愁,殊不知正是这种方式,破坏了村落原有的文化积淀和特色。 传统村落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是家风传承、家族荣誉等人文精神最基本和根本性的文化依托,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村落原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被打破,村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也悉数散尽。如果说建筑是传统村落的生命线,那么,文化则是传统村落的灵魂。传统村落的保护既要保护生命也要留住灵魂,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留住美丽乡愁。 三、传统村落保护对策探究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古希腊与古罗马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庭院探析 张汀,张玉坤,王丙辰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摘要:作为西方民居建筑形式的一个重要组成,庭院一直是西方住宅的核心组成。通过对西方最有代表性的庭院形式——古罗马的中庭、古希腊的庭院以及两者的综合体古罗马双庭的简要介绍,比较分析了它们的异同。同时类比我国传统民居中的庭院,从中透析不同民族中文化的异同。 关键词.fi-罗马中庭;-fi-希腊庭院;fi-罗马双庭 中圈分类号:TK124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courtyards in the dwelling houses of ancient Greece an d an cient Rome ZHANG Ting,ZHANG Yu—kun,WANG Bing—chen (School of Architecture,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Abstract:As all important element of west dwelling house,courtyard is the core part at all time.The represen — tative ones,atrium,peristyl and domus are analyzed in detail.Meanwhile,they ale compared with the Chinese courtyard in order to discuss the diference between the courtyards in Western and Eastern dweling houses. Key words:atrium ;peristyl;domus 0 引言 为了得到充分的采光、通畅的空气以及内部封 闭的自由空间等,古人在自己的住宅之中营造出一 块露天的场所,这种场所在建筑中被称为庭院、中 庭、天井等,而其形式更是千奇百态,从一米到十几 米甚至几十米的尺度,形形色色。而在西方传统民 居的历史长廊中,则以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住宅最具 有代表性。试以这两者为例,简述西方古典民居中 庭院的特点以及发展历程。 1 古希腊与古罗马庭院分析 1.1 古罗马中庭 在古希腊语中,ater、atra、atrum均表示“黑暗、无 光泽”;由此,“atrium ”这个词就有了“黑色大厅”的 意思。起初,“atrium ”被当作房子中间的一块空地, 从那里,人们可以看到天空,而这块空地则被不同房 间、走道、入口、廊子所环绕。这便形成了“中庭”。 中庭(atrium )式住宅(图1)起源于古罗马。上古时 代的古罗马人过得是游牧生活。帐篷式的住宅以灶 为中心。灶成为整个住宅物质和精神的核心,多数 日常生活,如吃饭、做饭、冬季睡眠都围绕在它周围。 为了通风、采光及排烟,古罗马人在帐篷的顶部开 口。至今,我们依然可以从我国的蒙古包和云南苗 寨的火塘布置看到类似的情况。当时,古罗马正处

建筑电子书经典收藏

建築电子书經典收藏 1、《营造法式》.jpg陶本 2、《营造法式》.pdg全四册1933年初版 3、《营造法式註释》.pdg—梁思成 4、《营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pdf—陈明达【有原书】 5、《营造法式解读》.pdf—潘谷西(部分)【有原书】 6、《营造法式》研究札记.pdf(续一)—陈明达【有原书】 7、《营造法式》图样.jpg 8、《营造法原》.pdf—姚承祖【有原书】 9、《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pdf【有原书】 10、《梁思成全集》.pdf(缺第十卷)【有原书】 11、《清式营造则例》.pdf—梁思成【有原书】 12、《中国古建筑图典》.pdf—林洙 13、《枓栱》—潘德华(部分).jpg【有原书】 14、《工程做法注释》.jpg—王璞子(部分)【有原书】 15、《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pdf【有原书】 16、《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pdf—陈明达 17、《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pdg—马炳坚【有原书】 18、《中国古建筑瓦石营法》.pdf—刘大可【有原书】 19、《中国古代建筑史》.pdf—刘敦桢【有原书】 20、《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二卷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建築【有原书】 21、《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三卷宋、遼、金、西夏建築【有原书】 22、《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四卷:元明建筑【有原书】 23、《中國古代建築史》.pdf第五卷清代建築【有原书】 24、《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pdf【有原书】 25、《祁英涛古建筑论文集》.jpg【有原书】 26、《山东广饶关帝庙正殿》—颜华 27、《应县木塔》.pdf—陈明达【有原书】 28、《园冶》【有原书】 29、《中国城墙》.pdf—罗哲文 30、《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pdf 31、《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pdf—付熹年【有原书】 32、《中国古典园林分析》.pdg—彭一刚【有原书】 33、《中国古建筑构件图典》.pdf 34、《中国古建筑装饰彩绘工程技术》.jpg—速算速询卡【有原书】 35、《中国建筑设计参考资料图说》.pdf—冯建逵 36、《中国建筑史(光盘)参考图》—潘谷西主编 37、《中国建筑史》东南大学电子教案 38、《中国塔》.ebook—张驭寰 39、《中國古建築二十講》.pdf 40、《中国建筑艺术二十讲》.pdf—梁思成 41、《中国清代官式建筑彩画技术》.pdf【有原书】 42、《中国营造学社汇刊》.pdf 精装十一册【有原书】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 试行

附件3 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 为切实加强传统村落保护,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基本要求(试行)》《村庄整治规划编制办法》《村庄规划用地分类指南》等有关规定,制定《云南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细则(试行)》,适用于各级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编制。 一、规划任务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应当遵循科学规划、严格保护的原则,保持和延续其传统格局和特色风貌,维护传统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村落风貌保护的关系。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必须完成以下任务: (一)调查村落传统资源、建立传统村落档案; (二)分析村落历史文化、人文地理与产业特色; (三)确定保护对象、划定保护范围; (四)提出产业发展目标和内容,规划发展项目; (五)制订保护和发展管理规定; (六)提出传统资源保护、村落发展及人居环境改善的措施。 二、总体要求 编制保护发展规划,要坚持保护为主、兼顾发展,尊重

传统、活态传承,符合实际、村民主体的原则,注重多专业结合的科学决策,广泛征求政府、专家和村民的意见,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保证规划成果的整体质量。有条件的村落,要在满足本细则的基础上,根据村落实际需求,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进一步拓展深化规划的内容和深度。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基本内容包括: (一)保护原则、保护内容和保护范围; (二)保护措施、开发强度和建设控制要求; (三)村落特色格局和风貌保护要求; (四)特色街区、特色村的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五)保护规划分期实施方案。 传统村落规划期限应符合所处镇、城市总体规划要求;原则上与村庄规划的规划期限相一致(鉴于村庄规划的实际操作情况,可进行调整)。 三、传统资源调查与档案建立 保护发展规划应对传统村落有保护价值的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资源进行系统而详尽的调查,并建立传统村落档案。具体调查内容包括:村域环境、传统村落选址与格局、传统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文献资料、保护发展基础资料等方面。 调查范围包括村落及其周边与村落有较为紧密的历史、视觉、文化、产业关联的区域。 调查内容、调查要求以及档案制作参照《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做好2013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的通知》(建村〔2013〕102号)执行。

培田古民居调查报告

培田古民居调查报告 “民间故宫”福建培田古民居 调查时间:2010年11月 调查地点:福建培田古民居 调查方法:实地参观考察 人: 调查 学院: 学号: 【摘要】 在福建省闽西山区,有一个至今保存完好的连片成群的客家古老村落,这就是已有800多年历史的连城县培田明清古民居。培田古民居建筑群由30幢高堂华屋、21座古祠、6家书院、二道跨街碑坊和一条千米古街构成。各座建筑布满浮雕、楹联、名匾、石雕等,工艺精巧,十分壮观。一些建筑专家和国外友人前来考察后认为,这是人类建筑史上的一枝奇葩,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关键词】装饰雕刻;寓意;造型 , 引言 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乡河源溪上游的培田古民居是客家乡土建筑的典型代表,也是目前我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客家古民居建筑群。培田古民居始建于宋末,大部分建筑成于明清两代,特别是清代的乾隆和光绪年间。它由50多座建筑联在一起,总面积超过7万平方米,面积超过600平方米的建筑占了一半以上,有15座建筑的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其中官厅、继述堂、务本堂的建筑面积都约有7000平方米,如此宏大之规模,在古代闽西以至于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地区都是鲜见的。整个村落大体由两牌坊、两庙、三庵、两座书院、六座学堂等传统

文化宗教建筑和二十一座古祠、三十余栋民居以及一条古街、五条巷道、两条贯穿村落的水圳组成。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整体布局尊卑有序,考量周到,配置得体,可与福建永定土楼、广东梅州围拢屋相媲美。 , 800年前的自来水工程 南方的山城离不开山和水,培田的建筑更 能体现山水的韵味。在培田,你会发现每家每 户房边均有一条清澈见底的水圳相伴,穿街过 巷,直通各户。村里的老人介绍,水圳可谓古 时“自来水工程”,想想早在800年前培田就是 户户通“自来水”,村民常常在自家门前洗菜淘 米。其实每家每户的院里均有天井,每当雨季, 雨水顺着天井蜿蜒而下,顺沟而出,流入石砌的水池中,这样的房屋布局也应了风水学中的“四水归堂,财源攘滚而来”的聚财布局。有的居民甚至在特制的陶 1 制暗水管内放养了乌龟,乌龟来回爬动可以保持排水沟的畅通。 , 培田古民居建筑 一、官厅 村中间一座高堂大屋为“九厅十八井”建筑??官厅,又称侍卫府。九厅十八井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结合构造的大型民居建筑。村东南角是一座比官厅更大的九厅十

明清建筑

明清建筑即将消失在地平线上的夕阳明清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最后一个高峰时期,总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官式建筑由于斗拱比例缩小,出檐深度减少,柱比例细长,生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梁坊比例沉重,屋顶柔和的线条消失,因而呈现出拘束但稳重严谨的风格,建筑形式精炼化,符号性增强。其特点一言概之: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明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封建王朝,今天所见到的中国古代建筑,主要是这两个朝代的,那时的官式建筑已完全定型化、标准化,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清朝砖建房屋猛然增多,且出现了砖建的“无梁殿”。在园林艺术方面,清代的园林有较高的成就。 明清两代的建筑较之于唐宋时代的建筑缺少创造力,趋向程式化和装饰化。但中国古代建筑的优秀经验,仍体现在城市规划、宫室建筑和园林建筑之中。建筑的地方特色和多种民族风格在这个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 明代官式建筑用料精良,结构严密,造型庄重,标准化水平甚高。这一时期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突出的是其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举例来说,明十三陵中长陵祾恩殿采用高贵木料香楠,硕大挺拔,纹理美现,香气氤氲,世罕其匹。地方建筑如现存明代祠堂、住宅,均能表现明代建筑特点,典雅稳重,做工讲究,装修精美,雕刻和彩画细腻而雅净。 就清代建筑群实例中,群体布置与装修设计水平已达成熟,尤其是园林建筑,在结合地形或空间进行处理、变化造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建筑技艺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建筑总体特点是丰富多彩、灵活多样。藏传佛教在这一时期兴盛,这些佛寺造型多样,打破了原有传统单一的程式化处理,以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寺庙为代表。 最近,听到对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一些解释:大屋脊寓意着老祖宗在上,梁柱寓意着子孙后代托着老祖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则无梁柱,老祖宗就要爬到地上了),天圆地方,建筑基础当然是方的,寓意着脚踏实地。并且,建筑都是拾级而上的,寓意着人往高处走。 延平郡王祠,又名开山王庙或郑成功庙,这种怀念拜谒郑成功的祠堂在台湾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传统村落甚至更广泛意义上的农村的凋敝没落是一个普遍趋势,由于生产技术提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城市化、工业化集聚吸收加速了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加之交通、通讯、物流发展,传统乡土社会的封闭性被打破,生产生活的内容和需求更加复杂化;而且乡土建筑等在物质层面的实用功能势必逐渐老化和减弱,实用功能层面的淘汰在所难免;由此导致农村人口萎缩、传统的农渔林业和工艺产业日趋衰落、城乡发展失衡、传统文化与社会价值开始动摇等一系列问题。值得关注的是,传统村落中包含着历史形成的、具有唯一性的传统价值和记忆秩序,如果简单地以新代旧、寻求物质利益和功能的满足,消解的将是历史形成的文化主体性、认同感、凝聚力和特色文化资源的发展动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2015年6月,与冯骥才、乌丙安在后沟村调研 由于漫长的农耕社会发展过程中,历史上形成的村落文化具有丰富性,传统村落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象,内部交织的是制度、礼俗、农业生产以及乡土社会里人才不脱离草根、精英力量始终参与乡土建设等内在机制,在转型过程中,其实很难孤立地保留建筑遗迹等物质外壳,必须深入文化的血脉肌理,考虑其根本性的生成和发展。特别是结合当前传统村落保护中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进一步研究和解决:拥有独特历史文化禀赋的传统村落,是以文化驱动经济生产,还是用经济市场来肢解文化?是实行相对静态的遗产保护,还是开展动态的乡村与社区营造?是自上而下的、外力干预为主的消极保护,还是多方参与、村民为主的主动保护?就此,必须进一步明确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主体、对象、机制和目标。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 参考日本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再造魅力故乡”实践,以及台湾地区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的“社区营造”实践可以看到,初衷都在于拯救社会转型冲击过程中凋敝的乡村,出发点是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开展的是具有主动性的“营造”、“再造”,主体是地方居民。如日本“再造魅力故乡”运动提出,“以独到的眼光来发掘地方的资源,以积极的思考方式来重新评估地方发展方向;即使受到一些限制,也能换一个方向来进行,而得到非常好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不再是仅仅以不满来面对现状,而能平实地匀勒出今后将要如何前进的情景。因为这样,我们就能使都市的魅力重新散发出光辉,使人们和工作机会又再度回流到地方上来。”台湾“社区总体营造”运动提出,“其目的不是只在于营造一些实质环境,最重要的还是在于建立社区共同体成员对于社区事物的参与意识,和提升社区居民在生活情境的美学层次。社区总体营造工作的本质,其实就是在造人,也只有透过文化的手段,重新营造一个社区社会和社会人,以实质环境的改善作为短期目标的社区总体营造才有可能成功”,实际也是“整合运用地方固有的特色资源,以振兴地区产业发展及生活品质,朝向突显出该地存在与价值的定位前进。” 传统村落的活化与发展台湾“彩虹眷村”一景 从根本上说,我们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必须回归文化,着眼社会发展,即更加重视文化生态和文化资源保护,变静态保护为动态营造,并进一步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说,传统村落要延续和发展下去,必然要与当代社会对接发展经济和生产,因而发挥其文化资源禀赋和特色优势,发展具有文化创意内涵的产业,具有契合度和可行性,关键在于,是充分认识文化的独特价值、尊重文化的生态和内涵,以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来增加产业附加值,还是以短期的市场收益、逐利需求来开发、肢解、改造原本具有唯一性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涉及深层次的认同、发展的监督机制、以及主动营造和发展的共识。 一段时期以来,我们对农村文化缺少认同和尊重,甚至将农村、乡土作为鄙夷嘲谑的对

中国代表性古建筑及各地特色民居

中国代表性古代民居建筑 民俗文化,而民俗建筑又各具特色,欣赏起来也是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精选了 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让您一饱眼福。 1.王家大院 王家大院是清代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历史上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 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 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 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 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以“中国民居艺术馆”、“中华王氏博物馆” 和“力群美术馆”开放的红门堡(龙)、高家崖(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 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1998年以来,已有数万名海外王氏后裔相 继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2.乔家大院 乔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祁县乔家堡村,北距太原54公里,南距东观镇仅2 公里。它又名在中堂,是清代中国著名的商业金融资本家乔致庸的宅第。始建 于清代乾隆年间,以后曾有两次增修,一次扩建,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于 民国初年建成一座宏伟的建筑群体,并集中体现了中国清代北方民居的独特风格。 大院为全封闭式的城堡式建筑群,占地10642(约十六亩)平方米,建筑面 积4175平方米,分6个大院,20个小院,313间房屋。大院三面临街,不与 周围民居相连。外围是封闭的砖墙,高10米有余,上层是女墙式的垛口,还有更楼,眺阁点缀其间,显得气势宏伟,威严高大。 大门坐西朝东,上有高大的顶楼,中间城门洞式的门道,大门对面是砖雕 百寿图照壁。大门以里,是一条石铺的东西走向的甬道,甬道两侧靠墙有护墙 围台,甬道尽头是祖先祠堂,与大门遥遥相对,为庙堂式结构。北面三个大院,都是芜廊出檐大门,暗棂暗柱,三大开间,车轿出入绰绰有余,门外侧有栓马 柱和上马石,从东往西数,依次为老院,西北院,书房院。

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

坂埔十三座洪氏清朝古民居建筑群简介 本文由南安市英都镇良山村坂埔洪美根整理有需要更改可以联系本人 南安官桥漳里村有一片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蔡启昌、蔡资深父子。南安英都坂埔村也有一片十三座洪氏古民居建筑群,建筑主为洪光乘,洪开泰父子,坂埔洪氏古民居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比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早100多年,说起来也有一番不寻常的来历。 清朝康熙年间,南安英都东三房有个农民叫洪承雅,住在坂埔,拓荒垦地,十余年过去了,靠着勤劳致富,成为当时一个殷实人物。洪承雅生有二子,长子洪毓秀,次子洪光乘,子承父业,勤耕苦耘,加上洪光承头脑灵活,上山植树种果,产业更添一筹,成为英都一带的“地富”。“二富”者,闽南话为靠农耕致富。在明清期间,英都一带官介如云,高官如明清两朝军政重臣洪承畴,至于州县一级官吏比比皆是。洪承雅发家之后,临终前对儿子说:“目光不要只盯在田地上,要培养儿孙读书识字,长大做有出息的人。” 兄弟俩谨记在心,大哥洪毓秀成家之后,久未生子,偏偏又染疾身亡。小弟洪光乘娶了陈家女,先后生下三个儿子,都送到学馆攻书。洪光乘每每想到父亲临终的嘱托,想到大哥与自己开辟家业,不幸英年早逝,心中痛苦不己。不能让大哥无后,他想把自己一个儿子过继给大哥,继承香火。不料娘子说:“我们只有三个儿子,并不算多。我年老体弱,不能在生育了。你要给大伯过继香火我不反对,你就再纳小妾吧,生下儿子,全归大伯,我绝不反对。” 娘子虽然生性固执,但心地颇好,亲自托人做媒,洪光乘只好答应。择日又娶了杨家女为小妾,称为小娘子,生下一子,过继给大哥做儿子。大哥总算有香火了,他心头一块石头也落地了,对内又称四子,后来他衍后裔称四房,继承顶房洪毓秀的香火,因此住宅又称“顶点金”

培田清代民居隔扇木雕艺术-最新资料

培田清代民居隔扇木雕艺术 培田是福建省连城县宣和乡一行政村,村中居住着清一色的吴姓同宗,故又称“吴家坊”。据《培田吴氏族谱》记载:培田吴氏一世祖八四郎公因战乱求觅平安之地,于元永泰年间自宁化迁居此地,繁衍生息。吴姓先祖耕读为本,勤勉立业,为后人留下了“中国客家建筑奇葩”――培田古民居。 培田古民居是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群,各个单体建筑保存完整,街容巷貌亦保留着明清时期的模样,有“民间的故宫”、“中国客家建筑奇葩”、“中国最美十大乡村之一”、“最辉煌的客家文化庄园”等美誉,在200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平面布局科学合理:村中有一条千米古街、三十幢高堂华屋、二十一座古祠、六处书院、四座庵庙道观和两座跨街牌坊;周围绿树葱茏,山环水绕。其建筑设计绝妙,式样独特:在中原庭院式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建造了以“九厅十八井”格局为代表的独具风格的客家大院形式。其建筑装饰精巧,雕梁画栋, 丰富多彩,有木雕、石雕、砖雕、彩绘等。尤以木雕最多,最为 精美,它是培田古民居建筑群中的雕饰精髓所在。本文拟从培田古建中选择一些颇具代表性的清代隔扇木雕装饰作品谈谈其工艺、构图、内涵等特点,从中领略培田清代民居隔扇木雕装饰的艺术特征。 、锦纹

锦纹是利用具体与抽象艺术手法相结合, 经过艺术再创造的 一)单独纹样构图 1.?d 字锦(图 1) 饰于大居敬正厅左侧隔扇束腰处,透雕。“ ?d 字锦”也称 为“万字流水”。 是一旋转的形态, 古人认为这种螺旋运动是生 命的动 力。 ?e 纹无头无尾,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太极螺旋图形 无始无终意义相同,是生命永无休止的象征。 ?e 字纹四端伸出, 连续反复的图案,意为万事吉祥、万寿无疆、富贵不断。 2. 步步锦(图 2) 饰于大夫第左侧横屋隔扇格心处, 透雕。 这是一幅规则而又 寻求变化的几何图案。 图案主要由直棂和横棂独立纵横, 各自端 头连接对方的中部或边部形成丁字形状, 直、横棂由外长而内短 相接形成一步步变化的图案。 然构图者却匠心独运地利用部分横 棂形成的方形图案有规则地排列, 构成延续的菱形锦纹, 可谓锦 上添花,颇具创意。其内涵寓意步步高升,事业有成。 二)两种纹样组合构图 1. 水波太阳花纹(图 3) 饰于大居敬正厅左侧隔扇格心处。 图中太阳花与水波纹相间 铺满整个画面,太阳花纹为主,水波纹为辅。连绵起伏的水波纹 组成的椭圆衬托怒放的太阳花, 纵横规整又灵动; 透雕技法既增 强了作品的立体感, 又突出了作品的实用性――利于室内空气的 流通。太阳普照大地,太阳花有吉祥之意,水波纹绵延不断,体 现先民追求幸福、吉祥的意愿。 2. 太阳花云纹(图 4) 饰于工房门楼正厅左侧隔扇束腰处。 云纹图案回环转折, 极 富变化, 是一种悦目的图案符号, 使装饰之物更加美丽而富有动 感。云朵高高飘在空中,云纹也寓意着人的步步高升。迂回的云 纹种以线型为主的图案装饰,其中 抽象”的成分占主要部分。 号,

连城县生态旅游规划调研大纲

连城县生态旅游规划调研大纲 1.生态旅游资源现状 1.1总体资源评价 一、地理区位 连城县是福建省龙岩市下辖山区县,位于闽西山区武夷山脉南段,北倚清流,南接龙岩、上杭,东邻永安,西连长汀,是闽、粤、赣三省的结合腹地,辖区总面积约为2596平方公里。介于东经116°32′14″-117°09′54″,北纬25°13′35″-25°56′之间。 二、交通条件 连城县对外交通可达性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拥有公路、铁路、航空立体交通运输体系。公路方面:县城至龙岩129公里,至赣州164公里,至京福高速三明北互通接口136公里,至梅州226公里,至福州424公里,至厦门322公里。205 国道、319国道、204省道贯穿县境百余公里,实现了与长三角、珠三角的公路贯通。厦门—龙岩、龙岩—长汀、三明—武平高速公路穿过县境,3小时内可达厦门、漳州、泉州、赣州、梅州、泰宁等城市。铁路方面:赣龙铁路贯穿全县,有冠豸山火车客运及货运站。 航空方面:连城县冠豸山机场于2004年建成民用航站通航,4c级标准。与福州、北京、上海的通航加大了连城县与大中城市的联系。 三、旅游区位 连城县是福建省五大旅游区中闽西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门户。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铁公机”的交通优势,对于发展闽西旅游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连城县的冠豸山风景名胜区作为世界遗产申报提名地和国家自然遗产,与北边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以及南边的世界文化遗产客家土楼共同

构成福建省“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廊道”,连城县位于此廊道的中部,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 四、自然条件 (一)地形地貌 连城县全境多为低山丘陵,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县。东部和东南部地势高,渐次向中西部长廊盆地倾斜。东部以玳瑁山脉的梅花山中山区为主体,西陲为武夷山支脉的松毛岭次中山区。主要地貌类型有:中山:主要有玳瑁山脉和武夷山支脉两条山脉。位于莒溪乡境内的石门山,海拔1811米,是全县的最高峰。中山地貌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姑田、赖溪、曲溪、李屋、塘前东北、四堡东、罗坊西北、莒溪东和庙前北。低山:分布于四堡、北团、罗坊、塘前、文川、文亨、宣和、朋口、莒溪、新泉、庙前等乡镇的部分地区,海拔400-500米,占全县总面积30%。丘陵:主要在中部长廊盆地周围,占全县总面积的20%。 盆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的四堡、北团、城关(文川、文亨)、宣和、朋口、新泉、庙前等乡镇,占全县总面积10%左右。 (二)气候 1、区域特征境内为两大气候区域:中部长廊丘陵盆地属中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东、西部低中山区属中亚热带山地气候。 2、气温境内气候温和、光照充沛、无霜期长,四季分明,夏长冬短。年平均气温在13.8-19.5?。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随海拔高度递增,光热资源递减,无霜期缩短。 3、降水境内雨量充沛,全县的年平均总雨量在1600-2200毫米;全县年降雨量大多集中在梅雨期,其次为春季;从地域分,东南多于西北。 (三)植被资源 连城县林业资源丰富,属我国南方36个重点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82.8%,是海西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海西生态功能效应的保障源。县域植被属南岭东部常绿楮类林区,具有中亚热带植被分布的特点。松、杉、竹为全县主要

《蔡资深古民居群》阅读附答案

《蔡资深古民居群》阅读附答案 阅读《蔡资深古民居群》一文,完成问题。 蔡氏古民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地处南安官桥镇,始建于清同治四年,完工于宣统三年,历时近50年。现存汉式古建筑16座,有序地分布在15300平方米的长方形地块中。东西通长200米,南北通宽100多米。轴线取南偏西五度,夏季南面日晒不入室内,冬季北风被后墙挡住,实为最佳朝向。整个建筑设计独特,布局严整,精工巧饰,气势恢宏。远远望去,就像整齐精致的城郭,红墙碧瓦,蕴秀其中,那屋顶连成一片,似海浪汹涌起伏。 古民居的主体建筑为硬山及卷棚屋顶,穿斗式木构架,上铺红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座座雕梁画栋,装饰着精美的木雕、泥灰雕、砖雕、石雕,细腻逼真,富有立体感。门墙厅堂书画点缀,施色有墨、彩、金、素,色彩斑斓,富丽堂皇;篆、隶、行、楷各具韵味;雕琢的图案中,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戏剧故事、山水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匾额如书卷、扇、菱,别具一格。门窗圆、拱、菱、方,形式多样,窗棂镌花刻鸟,千姿百态,装饰巧妙。 建筑群体中的12座主体民居,面积适中,布局规整。东部七座成一排两列组合,由南向北纵深,前后平行;之间留有约两米宽的防火通道,笔直贯穿,透视感极强。西部四座成两排组合。其中一座在整个建筑群体中布局完整,功能齐全:东西两侧各设院门,入内是一宽大石庭,庭北正屋两进,东西护厝,大门居中,额书“莆阳世胄”;庭南有倒一列,为佣仆所居。整座建筑占地1250平方米,规模不算最大,但轴线完全对称,等级分明,十分庄严。 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举世罕见,它既突出闽南建筑工艺特色,又融入西方建筑风格,极具艺术观赏性和社会研究价值。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开发,蔡氏古民居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游客。1977年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一行六人专程到此考察,迪安博士说:“如此壮观的古民居建筑群,在世界上独一无二。”中国著名的古建筑家郑孝燮对此直呼“真是相见恨晚啊!”(摘自《泉州古厝》有删改) 1、蔡氏古民居群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末引用两位专家的赞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写法的分析,不够准确的一项是()。 A、以“总—分—总”的方式结构文章,分说部分先介绍古民居群主体建筑的装饰特色,再介绍12座主体民居的规整布局。 B、将空间顺序与逻辑顺序有机结合,是说明的内容既全面又重点突出。 C、说明方法灵活多样,如文中划线句,分别采用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D、语言非常平实,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为文章增色不少。 参考答案: 1、设计独特,布局严整,精工巧饰,气势恢宏。 2、突出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极具艺术观赏性和社会研究价值。(或“突出这座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712849919.html, 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探析 作者:丁勇 来源:《城市地理》2017年第09期 摘要:传统古村落是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弘扬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对其的保护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本文针对上九山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控制、整体保护、突出重点、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策略,针对古村整体格局、街巷、院落建筑、历史环境要素、非物质文化等要素提出了具体的保护与发展方案,以期为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上九山村 1上九山村基本概况 上九山村坐落于孟子故里邹城市西南部,离邹城市中心城区24公里,地处邹、滕、鱼三县市交界处,至今尚有清康熙年间三县界碑矗立于此,有着“走入上九村、一脚踏三县”的美名。2013年被批准为山东省第三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2014年11月入选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1.1历史起源 上九山村,一座自然生成的石头村,建于明初,后几经变迁延续至今。因周边9座山头而得名“九山”,不久后,山下又建一村,为便于区别,故取名“上九山村”。民国后,居民逐步迁居山下建新村,形成了今日的上九山古村。 1.2村落特色 1.2.1象法易学、选址天人合一的佳作 古村坐落于凫山山系的南部,处在山区和平原交接的地方,四周山丘环绕,其选址按照中国传统风水格局,独取乾位(天),坐落乾位两山之间,犹如咽喉锁钥;且布局自然形成“人”字型,有天、地、人三合之寓意。 1.2.2因势而建、格局完整的鲁西南民居标本 古村依山而建,顺应山体走势,依势造房,房屋错落有致,整体风格较统一,432栋建筑物中400栋为传统风貌类建筑,是山东省内整体格局保存最完好、最集中、规模最大、建造最精细的鲁西南民居建筑群,堪称“活标本”。 1.2.3尊儒重道、民风朴实的文明古村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