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天一阁考察报告

天一阁考察报告

天一阁考察报告
天一阁考察报告

宁波天一阁考察报告

说起天一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家乡宁波的宣传口号便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第一句便把天一阁推上宁波文化之代表。由此可见,天一阁在宁波这一文化古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学术上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阁址位于宁波城区月湖西,今天一街22号。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阁主人范钦(1505-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范钦收藏日富,又因见著名的一代藏书之所-藏书楼毁于火灾,而决心修此天一阁藏尽天下名书。范钦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立有许多规矩。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通风、防潮、防火方面也独具特色。藏书阁明为二层,实为三层,其中的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内,这点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藏书构想。楼下共分六间,以应"地六分成"之义。此外,西偏间,东偏一进,直迈墙壁,不储藏书籍,以免外面的潮气侵袭,二来透风。后列的中橱之中,又有二小柜,再西一间排列这十二个中橱,橱柜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块,以达到吸湿的作用。“天一阁”之名,出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的意思。他又在阁前开凿一座水池,池下有暗沟与月湖相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抢救,。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光文,又在藏书楼前后,砌造假山,架桥构亭,栽花植竹,引水入池养鱼,使藏书楼颇具江南园林的特色。天一阁将藏书的功能与读书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赏识。后乾隆为珍藏其在朝时编撰的《四库全书》,令人在北京的紫禁城、颐和园,沈阳的热河避暑山庄,扬州,镇江与杭州各地兴建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从其整体上讲,均参照了宁波天一阁的模式而统一建造的。从此天一阁享誉全国。1933年至1935年,当地一些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把原在尊经阁等地的历代石碑,一起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命名为"明州碑林"。共有宋、元、明、清石碑八十余块,其中以三块"南宋旅日华侨碑"最为珍贵。它们是迄今已发现的南宋时明州港最早的文物,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华侨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除了学术方面,天一阁也是我市AAAA级旅游名胜。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天一阁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中国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中国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

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

《园林欣赏》宁波天一阁园林调研报告(1)

宁波天一阁园林调研 简介 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博物馆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天一阁之名,取义于汉郑玄《易经注》中天一生水之说,公元1665年范钦的曾孙范光文又绕池叠砌假山、修亭建桥、种花植草,使整个的楼阁及其周围初具江南私家园林的风貌。,建筑园林。园林以“福、禄、寿”作总体造型,用山石堆成九狮一象等景点。风物清丽,格调高雅,别具江南庭院式园林特色。 正文 个人认为我国的传统造园艺术确实有迷人的魅力,不论是谁,只要置身其中,都会或多或少有所感染,尤其对于建筑学人。依我看来,在建筑园林方面著作虽多,但多是以赞颂为主,对园林的手法分析较少,尤其是对全面系统地分析。对彭一刚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让我对园林认识深入了解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 我国的古典园林与西方的古典园林处于完全不同的文化源源,即使是南北也有各自区别。中国古典园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也是文人所特有的一种淡漠的趣味。园林所变现出的避凡脱俗正是造就园林独特风格的生活和思想基础。

天一阁园林景观营造分析 构图原则:天一阁构图回环曲折,并无明显轴线,层次错落,忽而大开,忽而关闭的手法是整个院子以无限的变化。整个园林,造园匠师采取一收一放的手法,以“变”字为主题,形成空间大小、方向、虚实的无穷变化。构成一个系统、完整又富于韵律感的造园艺术布局。 对自然态度和对意境的追求:天一阁是以开池筑山为主的自然式风景山水园林,多采用向内布局,加之以高墙相围。亭台楼榭、行云流水、风雪雨露、树木花草,无论动的静的都能合在一起,因时而变,因景而变。江南一带河湖密布,临近月湖水源充足,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 画意。 空间组合:天一阁属于南方园林采取布制原则。建筑物在园林四周布置,建筑均背朝外面,并且由此向成一个较大集中的园林空间。避免单调呆板,其回心力和内聚分外强烈。为此,都在中央设置水池。周围许多小水池围绕房屋,为房屋安全防火需要。在有限的空间内,应用粉墙分隔,增加景深,以游廊连接景点,一隔一连,使景观若隐若现,给人们造成奇妙的错觉。同时,通过开池堆山,变幻景观,创造无限空间。欲露先藏的手法也为出彩的造园设计增添了别有一番的趣味。利用植物、山石和建筑小品来组织空间,形成大小对比和明暗虚实对比,从而产生扩大空间的效果。其中,作为突破空间局限、丰富园景的一种传统手法,借景把园林以外或近或远的风景巧妙地引“借”到园林中来,成为园景的一部分。 景观和观景:说白了就是看与被看的关系。在位置上处于制约关系。从被看来讲他的位

天一阁教案

A读教材,知晓书楼常识,激发疑惑 一,导入,交待学习目标 同学们好,今天要敲一敲南国书城天一阁的门,谁有兴趣?你有兴趣,你也有兴趣?你对这堂课有没有期待?你想怎么上?老师这一节课这样安排的,你们也听听,第一部分,我们读教材,知晓天一阁的一些常识。第二部分,我们看视频,我们看看天一阁范氏后人那些个藏书故事。第三部分,我们画画天一阁的标志,做个书签,啊,沾点书香气。我这样安排,同学们觉得如何? 二、自主学习教材,了解天一常识,并质疑 既然,大家对我的安排都表示认可,那么现在开始,我们的天一阁之旅吧,出示幻灯片“天一阁在这里——宁波市海曙区路弄号” 1、学生自主学习 六人小组围坐, 读书要求: 1、默读教材,看一看,教材共几页?分为哪几个部分? 2、读书,包括边边角角,有哪些些感兴趣的知识,请你把它划下来,记一记。 3、还有哪些不明白?或者希望了解更多的,请你打个问号,写个疑问。你比书本了解得更多的,关于天一阁的知识,你也可以记一记,等一下交流。 时间约 2、交流学习收获 1、师问:教材分为哪几部分? 2、刚才同学们都学习得津津有味,现在和小组同学讨论一下你的兴趣点和你的疑惑的地 方。然后选出讲得最好的一个代表来发言,针对其中一块内容来谈谈收获以及疑惑。 3、学生交流刘 4、小组派代表发言选三个组,教师的评价主要针对发言是否针对一块内容,是否有条 理地将课文的常识讲解清楚,是否有自己的思考和疑惑。 天一阁藏书楼的地位,范钦创建天一阁 天一阁藏书楼“久而不散”的原因,禁牌,建筑的防火结构天一阁命名的内涵“天一生水,地六”这是一个重点,补充一张图片,“宝书楼”的格局,一段文字。 天一阁与历代名人的故事。 疑惑:天一阁有哪些防火的有利结构?天一阁有哪些禁牌?女子不能登楼? 发言的小组由组长分发徽章 3、教师梳理疑惑,补充小故事,主抓第二块“久而不散” 为了保护藏书,使之“久而不散”,范钦以及后人做出了近乎苛刻不近人情的禁令。烟酒不得登楼,那是第一条,最起码的。女子不得登楼,因为说女子经常在厨房,身上有烟火气,不得登楼,这真是憋屈死了。传说钱秀云是当时非常有名的才女,她做梦都想登上天一阁,为了能一睹天一阁藏书,于是就托人做媒,嫁进范家,心想,但凡你有怎样的禁令,只要进了这一家,成了范家的媳妇,还会没有看到书的机会。她如愿嫁进范家,但是没有想到的是范家人为保护藏书,禁令如军令,天一阁简直固若金汤,禁牌上写了,女子不能登楼就是不能登楼,最终,这位美丽才女终因不能与思慕已久的藏书相见,郁郁而终。 由此,至少可以看出一点,范家后人对藏书楼的的禁令的执行是多么的严格,也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

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 宁波天一阁图片集萃(19张) 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年),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天一阁现占地面积2.6万平方米,是一个以藏书文化为核心,集藏书的研究、保护、管理、陈列、社会教育、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专题性博物馆。现藏古籍达30余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余卷,除此,还收藏大量的字画、碑帖以及精美的地方工艺品。设有《天一阁发展史陈列》、《中国地方志珍藏馆》、《中国现存藏书楼陈列》、《明清法帖陈列》等陈列厅,书画馆常年开展各种临时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天一阁分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以宝书楼为中心的藏书文化区有东明草堂、范氏故居、尊经阁、明州碑林、千晋斋和新建藏书库。以东园为中心的园林休闲区有明池、假山、长廊、碑林、百鹅亭、凝晖堂等景点。以近代民居建筑秦氏支祠为中心的陈列展览区,包括芙蓉洲、闻氏宗祠和新建的书画馆。书画馆在秦祠西侧,粉墙黛瓦、黑柱褐梁,有宅六栋,曰:“云在楼,博雅堂,昼锦堂,画帘堂,状元厅,南轩。”与金碧辉煌的秦祠相映照。 宁波市城市口号与天一阁有关: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 天一阁博物馆宣传语是: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编辑本段历史天一阁于1561年由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天一阁正门 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公元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明清以来,文人学者都为能登此楼阅览而自豪。 范钦为了保护藏书而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世代的子孙严格遵循“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教,但终因年代过于久远,藏书还是有很多的失散。公元180 天一阁藏书楼图册(14张) 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 范钦的私人藏书历经十三世,保存四百余年,虽然也有过几次大的失窃,但事后范氏族人又会想方法不惜重金赎回。历代藏书家很多,其藏书能保存百年以上的并不多见,而范氏藏书却保存至今,这与范钦对藏书的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天一阁藏书制度规定:“烟酒切忌登楼”、“代不分书,书不出阁”、还规定藏书柜门钥匙由子孙多房掌管,非各房齐集不得开锁,外姓人不得入阁,不得私自领亲友入阁,不得无故入阁,不得借书与外房他姓,违反者将受到严厉的处罚,还制订了防火、防水、防虫、防鼠、防盗等各项措施。正因为如此,天一阁的藏书才得以保存到今日。“外姓人不得天一阁石雕 入阁”一条,使得天一阁的藏书不为外人所知,直到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明末清初思

美术鉴赏观后感

天一阁观后感 “风雨天一阁,藏尽天下书!” 天一阁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的天一街,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私人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私人藏书楼之一。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由当时的兵部右侍郎范钦主持建造。范钦平生喜欢收集古代典籍,后又得到鄞县李氏万卷楼的残存藏书,存书达到了七万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录最为珍稀。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诏开始修撰《四库全书》,范钦的八世孙范懋柱进献所藏之书638种,于是乾隆皇帝敕命测绘天一阁的房屋、书橱的款式,兴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阁”,用来收藏所撰修的七套《四库全书》,天一阁也从此名闻全国。 公元1808年(嘉庆十三年),阁内的藏书实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鸦片战争时,英国侵略者掠去了《一统志》等数十种古籍。咸丰年间(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盗贼潜入阁内,偷去了许多的藏书,转卖给法国的传教士和造纸厂。后来又经历了许多的变故,到1940年,阁内的藏书仅存1591部,共13038卷。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为了保护天一阁,专门设置了管理机构,探访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书,又增入当地收藏家捐赠的古籍,现藏珍版善本达到了8万多卷。于是,便有了郭沫若“明州天一富藏书,福地琅环信不虚。历劫仅存五分一,至今犹有万卷余。林泉雅洁多奇石,楼阁清癯类硕儒。地六成之连解放,人民珍惜胜明珠”的感叹。 虽然天一阁享誉盛名,可在此之前我却没用半点知晓,期待和惊喜是可想而知的。余秋雨先生说,一进天一阁首先看到的不是书,而是钱绣芸小姐的忧郁眼神!一个毕生没有实现的心愿到了另一个世界钱小姐该如愿了,大概在用灵魂保护着天一阁!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悠悠历史,在这青砖黛瓦中娓娓道来。进入大门首先看到的是天一阁的主人的全身坐像,后面有块名为“溪山逸马图”的壁,可以看到上面有八匹骏马在溪边媳戏,此为近代已故的民间老艺人胡善成先生的力作。范钦老先生的雕像就这样静静地端坐着,好像他就这样坐了百年,与他最爱的书相伴,也拉开了我们本次参观的序幕。 天一阁给我的第一印象便是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当然其高耸的飞檐也是记忆深刻,在我的高中有着这样的校训,“书声琅琅,和着饥肠辘辘”,好学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的传统,但像范钦先生这样好书、爱书的却是少之又少。为了保护心爱的书籍,订立了严格的族规,如女子不得上楼,烟酒切忌登楼,世代的子

德国历史博物馆案例分析

1970年代,美国首府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落成;1980年代,法国首府巴黎卢浮宫完成扩建修缮;本世纪伊始2003年,德国首府柏林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面向公众开放。这3座居于三国首府且不同年代的重要建筑均出自建筑师贝聿铭之手。自现代建筑产生以来,不同风格流派此消彼长。而此3座建筑尽管位于不同时空,却延续了贝氏的一贯作风,以一种贵族式的优雅始终居于现代建筑的时尚之列。 从罗西到贝聿铭 由于历史原因,柏林在短短几十年内经历合而分之、分而合之的复杂历程。政治因素对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产生莫大影响,例如柏林墙两侧百米范围之内若干年来都是不毛之地。1987年10月东西柏林共同筹建新历史博物馆,选址位于Spree河畔,当时的建设部长奥斯卡·施奈德(Oscar Schneider)指出此项计划是“本世纪内所能举办的最重要、最具吸引力的建设任务之一”。 1988年6月意大利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以其浓缩欧洲古典精髓的建筑空间组合,诸如柱廊、圆厅、钟塔、巴西利卡长厅等,赢得竞赛首奖。然而次年11月柏林墙轰然倒塌,原基地成为新总理府所在。建于18世纪的原军械库改作历史博物馆,与之相邻的仓库和工作室则作为新馆基地。新馆异地而处,罗西的设计被搁置。统一后的柏林当局极为欣赏贝聿铭先前所做的诸多博物馆建筑,但是众所周知贝氏早已不再参与任何竞标,仅接受委托选择设计部分项目。柏林文化局决定突破凡是公共建筑的设计委托必需通过竞标选择建筑师的规定,直接委托贝聿铭设计。1995年9月贝聿铭与当时的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会晤,双方就统一后的柏林作为国家新首都所面临的问题交换了意见,但是贝聿铭并未当即接受委托。按照惯例,贝聿铭在接受每项委托之前必需先对项目本身及所处环境进行多次调查,往往决定之时,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NEW EXHITITION HALL OF THE GERMAN HISTORICAL MUSEUM已经对设计有了一定想法。此次亦不例外,在经过对林的数次明查暗访之后,贝聿铭最终接下委托。19971月他首次将设计介绍给公众,得到了专家、媒体、大的广泛支持。2003年5月,新馆落成,获得Pei Bau(氏建筑)之称。 从军械库到新馆 新址位于柏林市中心Unter den Linden大街,博物馆岛相对。军械库提供7 500m2永久展场,其他厅则安置于4 700m2的新馆内,两馆之间仅有一巷之隔军械库是普鲁士王朝时期的巴洛克式建筑,周围俱是典建筑,如新警士厅、老博物馆等。新馆处于历史建包围之中,缺少造型及立面的表现空间。地段的限制、周边历史建筑的联系,以及文物保护的要求,增加了计的难度。新馆必需将一块小且难用的基地变成一个人入胜的场所,同时需要建立历史与现代的联系。 在占地不足2 000m2的不规则基地上,贝聿铭采三角形作为建筑主体的基本形,利用单纯的色调及材质使造型厚重凝练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三角的北边与基地北部的斜街平行,保持街景的延续性。层切出相似三角形平台。三角形的另一边朝向西南,过等高的弧形石墙弱化几何棱角。东边L形体量的附属房通过廊桥与主体联系。 贝聿铭认为新馆与老馆是共生关系,为其空间及能上的联系创造更多机会。弧形玻璃大厅作为与军械相邻的界面,起到景框作用,同时造成透视上的水平展,与军械库北立面的古典秩序形成对比。末端的玻螺旋楼梯成为附近诸多历史建筑街区中的标志。主入位于螺旋楼梯旁,同时也可通过地下一层从军械库进入参观者通过主入口旋转门进入接待厅。地下一层几乎部用来作为一个开放式展厅,地上3层则提供不同大和层高的展厅,展示面积2 600m2,另外有一个57座的小视听室、图书礼品店、小工作室,地下二层则提机房和临时库房。 建筑造型 三角形是贝聿铭惯用的造型。一个等腰三角形和角三角形构成的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标志着贝聿对三角形的运用已臻成熟;卢浮宫前的金字塔更是三形建筑的代表作。三角形构图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 ----WORD文档,下载后可编辑修改----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一) 各位来宾: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环境优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西大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对清代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时候,浙东工匠的作品。它们原本守护的是寺院,“下岗”后“再就业”,来到了这里。后面的木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单体,1980年迁建过来的。平面三开间,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 请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国书城”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宁波宁海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的时候所写的。这个匾额所用的字体是隶书。由于宁波在中国的南方,故城“南国”。“红豆

生南国”,书乃读书人的相思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南国也是十分恰当的。“书城”的意思是,一座以书筑成的城,一座为书的安全而筑的城。 请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当代版本目录下泰斗,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1981年78岁时专门为天一阁书写的。用的是“钟鼎文”。所谓“钟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时期的华夏先民刻在青铜器如钟、鼎之类上的文字,说他是文字,其实说是符号似乎更确切一些。这幅对联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时间悠久,藏书规矩、藏书精神可师可法。下联说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后来应天一阁传人的请求写国一篇专记《天一阁藏书记》,落笔就写了四个“难”字:“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后面的一副对联则为近代文学家、原文化部部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 请大家抬头,上面还有一块匾额,“天一阁”,这个匾额的字体是楷书,没有落款。据天一阁人讲,是从唐代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字帖中一个字一个字挑出来,并做技术处理。 范钦铜像、溪山逸马图(这一段对范钦仅做简单介绍,具体的可以选择在车讲完成)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摘抄

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摘抄 本文是关于余秋雨《文化苦旅》经典语录摘抄,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引导语:文化苦旅一书于1992年首次出版,是余秋雨先生1980年代在海内外讲学和考察途中写下的作品,是他的第一部文化散文集。 1.有了朋友,再大的灾害也会消去大半。有了朋友,再糟的环境也会风光顿生。 2.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引发出人生沧桑感。——《文化苦旅·自序》 3. 这些在生命的边界线上艰难跋涉的人物,似乎为整部中国文化史做了某种悲剧性的人格奠基。他们追慕宁静而浑身焦灼,他们力求圆通处处分裂,他们以昂贵的生命代价,第一次标志出一种自觉的文化人格。在他们的血统系列上,未必有直接的传代者,但中国的审美文化从他们的精神酷刑中开始屹然自立。——《遥远的绝响》 4. 在李白时代,中华民族还不太沉闷,这么些诗人在这块土地上来来去去,并不像今天那样觉得是件怪事。他们的身上并不带有政务和商情,只带着一双锐眼、一腔诗情,在山水间周旋,与大地结亲。写出一排排毫无实用价值的诗句,在朋友间传观吟唱,已是心满意足。他们很把这种行端当作一件正事,为之而不怕风餐露宿,长途苦旅。结果,站在盛唐的中心地位的,不是帝王,不是贵妃,不是将军,而是这些诗人。——《三峡》 5. 只要是智者,就会为这个民族产生一种对书的企盼。他们懂得,只有书籍,才能让这么悠远的历史连成缆索,才能让这么庞大的人种产生凝聚,才能让这么广阔的土地长存文明的火种。——《风雨天一阁》 6. 基于健全人格的文化良知,或者倒过来说,基于文化良知的健全人格。没有这种东西,他就不可能如此矢志不移,轻常人之所重,重常人之所轻。 7. 可惜,群体性的文化人格在中国历史上日趋黯淡。春去秋来,梅凋鹤老,文化成了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封闭式的道德完善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文明的

描写天一阁

描写天一阁 总是听说宁波有一个天一阁,除了藏书闻名外,自然风光也美轮美奂,漂亮地像一幅悉心创 作的画。我和妈妈慕名而来,有幸一睹它的美好 风光。 一进园子,果然名不虚传,真可谓“江碧鸟 逾白,山青花欲燃。”大园子里水天山石、花草 树木、蜂鸟虫鱼个个美的令人称绝。仰望蓝天, 虽没有一碧如洗,但在云端的小尖尖上,有一轮 夺目万丈、金光闪闪的红太阳。太阳边有一朵又 白又轻又软的祥云,让我觉得天边一定有一位神 仙正盯着我们看了又看呢!一缕清清的细流,从 小山上缓缓地淌了下来,下面有如明镜一般的小湖,细流就在这里安家。细流跳入湖中,湖水向 下一凹,又拼命向上一鼓,几滴水珠溅了起来。 园中有许多巨石,奇形怪状。有的一边高高的、平平的,另一边向下凹了一下,又高高凸起,活像一个大巨人用的大砚台;有的三块石头连在 了一起,中间又细又长又厚,两旁又宽又短又薄,从高处看,真像是一只蝴蝶,漂亮极了;有的坑 坑洼洼,中心里有好些连通的轨道…… 园中的竹子又长又苗条,分成好几段,狭长

的叶子像一叶叶扁舟,随风摇摆。松树枝干苍劲 有力,笔直笔直,一根根针尖一般的小叶子苍翠 欲滴,向着阳光,愈长愈高。一朵朵梅花都那么 娇嫩欲滴、璎珞缤纷;数十片鲜嫩的粉红花瓣簇 拥着金子似的雄蕊和小草似的雌蕊,好不热闹。 树根下的土里,还藏着没有融化的松软积雪呢。 喝了甘甜的雪水,树儿一定会更加粗壮,花儿一 定会更加艳丽吧!小草们有的嫩绿嫩绿,软软的 腰肢在风中扭动,翩翩起舞;有的像怒放的花儿,一根一根向四面散开,有点像妈妈肩上披着的一 头闪亮闪亮的长发;有的叶片长长的,头上顶着 一丛绒毛,很像小狗尾巴草。 空中掠过几只鸟儿,细细的羽毛,一根又一根,是那么的柔顺、轻软;细长的鸟喙,黄黄的,朝天高唱一曲,是那么的愉悦、幸福。偶尔,它 停在树梢,那双灵活的黑色大眼睛,一直紧盯着 天空中随处飘动的淘气白云。 天一阁的风景真美呀!

浅谈天一阁消防史

浅谈天一阁消防史及其未来展望 摘要:本文结合天一阁藏书史,对这座著名藏书楼400多年的防火历史进行了回顾与梳理,并结合天一阁的现状,对天一阁现代化的消防设备与手段进行了介绍,同时在文末提出了自己富有创意的大胆设想。 关键词:天一阁消防文化历史轨迹发展设想 有道是读书难,藏书更难。自古以来,火灾一直威胁着书籍的安全的重要隐患之一,是造成许多藏书楼被毁的罪魁祸首。著名学者钱谦益的藏书楼——绛云楼,仅因一幼女剪烛火,不料火星落入纸堆中,燃起大火,造成“楼与书俱烬”的结果。纸书怕火,一遇火即刻化为灰烬,不给藏书者留下任何弥补的可能。所以防火成了藏书家藏书的重要任务。 被誉为“人间庋阁足千古,天下藏书此一家”的天一阁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藏书楼,它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61-1566),由明兵部右侍郎范钦始建,至今历经四百余年,依然屹立于浙东,成为中华藏书文化的标杆。今天,天一阁不仅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还拥有30万册的藏书,这与它有效的防火措施密不可分。400多年来,历代守阁人均视防火为首要任务,不管是最初的宝书楼、近代的北书库,还是现在的新古籍库房,一直延续着藏书防火保卫战。 一、宝书楼的防火措施 宝书楼是第一代藏书楼,又称“天一阁”。不管是建筑布局,还是建筑结构以及之后的藏书管理,天一阁无不体现着范钦当初建阁时在防火问题上的深谋远虑,可算得上是一部明代藏书楼消防设计与防火管理的教科书。 首先从阁名说起。之所以冠名“天一阁”,是范钦取《易经》郑玄注文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意,将藏书楼建成楼上一通间,楼下六开间的格局,与“天一”、“地六”之意相吻合,取“以水克火”之意,祈求免遭火灾。可见范钦在藏书楼的防火问题上可谓用心良苦。 其次让我们整体看一下天一阁的布局,可以发现范钦应用了很多防火技术。天一阁座落于月湖之滨,坐北朝南。书阁是硬山顶重楼式,面阔、进深各有六间,前后有长廊相互沟通。楼前凿一水池,命名为“天一池”。范钦以水克火的方法,在楼前修筑水池储备消防水源,

余秋雨散文赏析

目录 内容摘要及关键词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2)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2)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2)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2) (四)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这一形式的影响 (3) 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 (3) 三、余秋雨散文的问题性 (4) 参考文献 (5) 开题报告 (7)

论余秋雨的散文特色 内容摘要:余秋雨及其散文在中国的文坛风靡一时,引出了一场不小的“秋雨热”。他的散文也被誉为“学者散文”、 “文化散文”,在当代中国文坛独树一枝,独领风骚。于是,对于他及其文章的是非评价层出不穷。像王强的《文化的悲哀:余秋雨的学问及文章》等为代表,对余秋雨及其散文进行了强烈的抨击。作为余秋雨散文的读者,我从其中领会到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感受:(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给人以心灵上强烈的震撼;(二)对历史的情有独钟,使余秋雨的散文带有浓厚的历史气息,让人以古鉴今,不断反思;(三)余秋雨的散文常提及到许多切合人们实际的问题,让人思考,探究,形成了独创性的“问题散文”。 关键词:大主题大气魄历史气息问题性世俗化 一、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 (一)余秋雨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的根源 散文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文体,是主体性非常强的文学,历来是以“一粒沙子看世界”,即以小见大作为它选材立意的根据,像许多的散文一样,这可以讲是散文千古不变的共性。我们从著名的散文家杨朔的散文《荔枝蜜》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章是由蜜蜂采蜜这件小事上联想到广大群众为社会主义建设不断的奋斗。是典型的由点到面,以小见大,而余秋雨的散文却打破常规,从大题材,大场景之中去表现大的主题,这就是文学的创新,具体而言,就是从文体上有新的突破,让人耳目一新,有一种大氛围之下的一种独特的,震憾人心的感受。 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动力,是民族的灵魂,不论在任何岗位之中,都需要创新,文学艺术也如此,需要打破常规,有新的突破,让文学的长河之中涌现出一些新鲜生动的浪花。而余秋雨的散文正是散文长河崛起的奇峰,是当代散文的又一高峰。这正是余秋雨在散文艺术上的创新,打破常规,用一种新的取材立意的方式让人感受到大氛围,大气魄之下的散文的魅力,顺应了文学发展的潮流。 (二)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余秋雨散文选材立意的与众不同,独具一格归根于他选材立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我们可以从他的第一部散文集《文化苦旅》的自序之中可以看出:他提及到他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较深脚印的所在,这是中国文化悠久的魅力和它对我的长期熏陶所造成的,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只要闭一下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在这部文集中,他通过自身的文化行为创新了文学形态,使散文河流突然奔涌,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由个体灵魂到整体精神的反思,使那些沉湎于自我小天地的散文作品黯然失色。在余秋雨后来的散文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余秋雨的散文之中充满了理性的思辨,如《千年一叹》这部散文集中一系列对人生之中常遇到的问题的研究,无不闪现出余秋雨散文的理性思辨色彩和大家风范,让读者读起来如沐春风,受益颇深。 这效果是基于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深刻的研究和一种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才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理性的思辨,让人们真正地去了解文化,了解历史,而不像有些散文一样空乏无力。细读余秋雨的散文,就像看到一个睿智的老人在文化历史长河之中探索,时刻闪现出思辨的色彩的火花,让人思想上受到启发,精神上受到愉悦。从而我们可知余秋雨散文在选材立意上的独具一格,引人注意的原则——理性的思辨。 (三)选取大题材,大场景,表现大主题在散文中的表现 余秋雨的散文打破了局限于个人小天地,表现小主题的散文布局方式,采取了大场景,大题材,表现大主题,让人领略到了大氛围之下散文的巨大魅力。我们主要从余秋雨的头部散文集《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之中可以看出发现这种取材立意在其文集中的表现。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把沉重的文化反思和秀丽的自然山水艺术融合在一起,营造了秀丽山水之下的文化苦思。这种别具心意的大场景,大题材,让他在山水之中找到了表现自己生命的最佳的形式,让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之中领略到了一种大主题,而且是令人沉思的主题。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这部散文集的开篇之作《道士塔》这篇散文,作者将这篇散文贯穿了中国数千年的文化历史作为背景,从一个王道士的身上体现出中国历史的苍海桑田,让每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无不痛惜中国文化珍品的流失和国人的愚昧无知这个大主题,数千年的文化沉淀形成的莫高窟,既然让一个不识一字农民出身的王道士去“当家”,既不是文人,何以会懂得祖先遗传下来的文物之宝贵了。当壁画被无知的人刷得粉白,王道士脸上露出了无知无耻的笑容之时,他根本没有听到风中的低

天一阁导游词

天一阁导游词 天一起明州,沧桑四百年。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天一阁博物馆。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景区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占地面积为3.1万平方米,因馆内保存了大量的珍贵古籍而享誉海内外,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成为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AAAA级人文旅游胜地,成为宁波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之一。 雄踞大门两侧的是一对清代石狮。木结构大门是清代道光年间的古建筑,门厅外侧有一匾,书?南国书城?四个字,这是由著名国画大师潘天寿1962年所书。大门两旁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犹难。?是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生于1981年到访天一阁时留下的墨宝。此对联书体为钟鼎文,上联意为天一阁藏书历史悠久,以后还将长久的留存下去,下联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黄宗羲登上藏书楼之后的感慨。 黄宗羲,字梨洲,号南雷。被后人誉为中国十七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公元1673年黄宗羲以他的人品、气节成为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第一个?外姓人?。黄宗羲登上天一阁之后便发出了?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的感叹。从他的感叹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藏书楼建立和保护过程的艰辛以及范氏子孙坚守藏书护书长久不衰的操守、气节和意志。

进入天一阁,首先印入我们眼帘的就是这座铜像,他就是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范钦,字尧卿,号东明,浙江鄞县人。明嘉靖十一(公元1532年)27岁的他考上进士后便开始在全国各地做官,到的地方很多,北至陕西、河南,南至两广、云南,东至福建、江西,都有他的宦迹。据文献记载,他敢于冒犯权歼,勇于抗击倭寇,于嘉靖三十九年被提升为兵部右侍郎(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副部长的职位)。然而,使他彪炳史册的,不是他的政绩,而是他辞官归里后修建的一座藏书楼。范钦每到一地做官,总是非常留意搜集当地的公私刻本,他所搜藏的书大都以宋元以来刊本、抄本与稿本为多,而明代刻本尤其突出。范钦藏书与一般只注重版本的藏书家不同,他比较重视明代人的著述和明代新刊古籍的收藏,所藏明代方志、政书、实录、诗文集等尤多,而明代登科录和地方志的收藏成为阁藏特色。其中明代方志原藏有435种,超出《明志》著录,现存明代方志有271种占全国明代方志的80%以上,有65%是海内外孤本,近年已陆续影印出版,现代文献学家赵万里先生曾这样评说天一阁藏书的历史功勋:?天一阁之所以伟大,就在于它能保存有明一代的直接史料。?范钦从青年时代起就有志于藏书,经史百家兼收并蓄,但是较有规模地进行收藏应该是在他致仕回乡之后,范钦号东明山人,故此归里后初建的藏书楼以他的号命名为?东明草堂?,这只是早期的雏形,收藏有限,规模和保管条件均不理想,因此他把建立家族藏书楼作为自己解职归里后的第一要务来考虑。天一阁的建造约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开始,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完成,历时五年左右。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范文3篇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范文3篇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范文3篇 风雨天一阁读后感(一)也许是对传统文化的仰慕,也许是源自内心的书生意气,当我读完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后,分明感到那源于历史深处的思索,如袅袅茶韵,飘然溢于纸外。 一座普通的藏书楼,却成了“一钟极端艰难,而又极端悲怆的文化奇迹。”天一阁,确实承载了太多,太多。 天一阁,建于明中叶,由其主范钦历终身觅书建楼,延续数百年岿然不动。其藏书楼之珍,保存之善,世所罕见。几百年的风雨,范氏家族始终恪守着近于苛刻的祖训,甚至只有大学者黄宗羲才成为数百年来登临此楼的唯一一人。然而当近代的兵燹来临,这座没有在大火中焚毁,没有在岁月中流散的古楼却如那饱经风霜的古书,那么轻易就焚毁了。印着大学者诚惶诚恐脚印的楼板,只留下偷儿日夜窃书遗下的枣核……我不禁发问:为什么保存了几百年的古籍在近代烽火中显得如此脆弱?为什么,为什么偌大一个中华,终容不下一座小小的藏书楼? 作为书生,我们是否也算作范钦的后人?但我读到范钦伟他的天一阁定下的条条铁律时,我不禁苦笑:在偷儿和强盗面前,书生的人格又算得了什么?也许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纸帛,又创造了印刷术的民族,将文化的传承寄予这小小的藏书楼,本身便是一种无奈,一种悲剧。“血战前行的历史”战火一次次焚烧着脆薄的纸页,黑暗

一次次吞噬着智慧和光明,然而范钦冷峻的理性,为何要倾注于这小小的一隅?为什么不让文明的星火撒向更广阔的领域?我们作为中华民族未来的思想者,不该扪心自问马? 掩卷沉思,浩瀚乾坤,千古苍桑皆抑于此。 五千年的一个黄昏,一群茹毛饮血的的人来到一片荒原,发现这里可以耕种粟谷,无须为狩猎而奔波,于是华夏的始祖就这样默默定居下来……功于马背的秦始皇“余威振于殊俗”,“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他扬鞭一指,苍茫燕山便出现了一条蜿蜒万里得长城。胡骑锋镝,从此便越不过燕赵,攻不入中原,于是修长城便成了历代帝王的大事。从秦一直延续到两千多年后的明末。终于不见了狼烟四起,终于中原的王侯已安于“长乐未央”,然而不幸的是,地理上的围障却又将另一堵“长城”植入这古老民族的血液之中。于是,有了“梅妻鹤子”终老沧州的隐士之风;有了钟情山水﹑俯视笔墨间的文人气质;有了埋首圣贤之言﹑探究修身之道的理学之派。“长城将这个民族渐渐封闭,因封闭而自矜,因自矜而更加封闭。从此,没有了马背上的狂奔,没有了面对大海的遐想,大漠的驼铃终化成历史的空灵,远航的船队终在一片”耀武异域,劳民伤财“声中归于泯灭。于是便有了”乾嘉学派“,又了这孑然一身的风雨天一阁。对于一个已经习惯了子孙绕膝﹑丰衣足食﹑终老桑梓的民族;对于一个从来无需长途迁徙﹑﹑四海为家的民族;对于一个无需苦斗于马背﹑大海的民族,为什么,为什么不能将自己的视线投向更无垠的大地和天空呢? 又是一个黄昏降临,残阳如血,衰草连天,当这斑驳的古楼映着

天一阁考察报告

宁波天一阁考察报告 说起天一阁,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家乡宁波的宣传口号便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其中第一句便把天一阁推上宁波文化之代表。由此可见,天一阁在宁波这一文化古城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学术上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阁址位于宁波城区月湖西,今天一街22号。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阁主人范钦(1505-1585年),字尧卿,号东明,嘉靖进士,曾任兵部右侍郎。生平好学,性喜藏书,为搜集图书,遍访藏书名家和各地坊肆。范钦收藏日富,又因见著名的一代藏书之所-藏书楼毁于火灾,而决心修此天一阁藏尽天下名书。范钦临终前,把家产分为两份,一份是"天一阁"及其藏书;一份是一万两银子,让两个儿子挑选。长子范大冲挑选了"天一阁"及藏书,并遵照父“代不分书,书不出阁"的遗训,立有许多规矩。除了藏书丰富,天一阁在通风、防潮、防火方面也独具特色。藏书阁明为二层,实为三层,其中的暗层为藏书库,光线幽暗,阳光不能直射入室内,这点充分体现了设计者的藏书构想。楼下共分六间,以应"地六分成"之义。此外,西偏间,东偏一进,直迈墙壁,不储藏书籍,以免外面的潮气侵袭,二来透风。后列的中橱之中,又有二小柜,再西一间排列这十二个中橱,橱柜之下各放置有英石一块,以达到吸湿的作用。“天一阁”之名,出自汉郑玄《易经注》“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以水制火”的意思。他又在阁前开凿一座水池,池下有暗沟与月湖相通,使池水终年不竭,万一失火,可就近汲水抢救,。清康熙四年(1665年),范钦的重孙范光文,又在藏书楼前后,砌造假山,架桥构亭,栽花植竹,引水入池养鱼,使藏书楼颇具江南园林的特色。天一阁将藏书的功能与读书的环境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受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赏识。后乾隆为珍藏其在朝时编撰的《四库全书》,令人在北京的紫禁城、颐和园,沈阳的热河避暑山庄,扬州,镇江与杭州各地兴建了文渊、文源、文溯、文津、文汇、文宗、文澜七阁,从其整体上讲,均参照了宁波天一阁的模式而统一建造的。从此天一阁享誉全国。1933年至1935年,当地一些人士筹款维修天一阁时,把原在尊经阁等地的历代石碑,一起移建到天一阁后院,命名为"明州碑林"。共有宋、元、明、清石碑八十余块,其中以三块"南宋旅日华侨碑"最为珍贵。它们是迄今已发现的南宋时明州港最早的文物,也是国内现存最早的华侨文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除了学术方面,天一阁也是我市AAAA级旅游名胜。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天一阁藏书楼是中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近年来,天一阁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中国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中国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3篇

宁波天一阁导游词3篇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宁波天一阁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1:宁波天一阁导游词天一阁博物馆是以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占地26000平方米。 环境幽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天一阁藏书楼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三个私家藏书楼之一,建于明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公元1561―1566)之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于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现藏各类古籍近30万卷,其中珍椠善本8万卷,尤以明代地方志和科举录最为珍贵。 近年来,我馆事业发展迅速,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银台第官宅博物馆、麻将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占总数的80%以上。 银台第博物馆展示了清代官宦人家的家居艺术和建筑艺术,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 麻将起源地陈列馆以三维空间展示麻将的起源及与宁波的历史溯源。

建于二十年代的秦氏支祠以其独特的祠堂文化,精湛的民间工艺为游客所叹服,并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天一阁博物馆常年举办各种书画展览,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成绩显著,自1996年以来获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并被评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波市行风建设示范窗口、市一级绿化单位及市十佳旅游景点等等。 分享到:宁波著名景点天下玉苑(4A)北斗湾漂流白溪漂流凤凰山主题乐园(4A)梁祝文化园九峰山网岙(4A)溪口(5A)五龙潭(4A)东钱湖(4A)东钱湖小普陀更多>>宁波旅游注意事项宁波象山檀头山岛怎么乘车?宁波九龙湖怎么去?宁波石浦渔港古城自驾怎么去?雅戈尔达蓬山在哪里?宁波东钱湖福泉山怎么去?怎么去宁波五龙潭?宁波天童森林公园怎么去?雅戈尔动物园怎么去? 始建于公元1561年(明嘉靖四十),建成于1566年(明嘉靖四十五年),原为明兵部右侍郎范钦的藏书处。 1982年3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新增中国地方志珍藏馆、麻起源地陈列馆等处。 中国地方志珍藏馆收藏全国各级各类当代地方志6730多册,获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最佳创意奖,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行列。 2003年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点,2007年又被公布为全国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_导游词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 天一阁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私家藏书楼,也是亚洲现有最古老的图书馆和世界最早的三大家族图书馆之一。下面是橙子收集整理的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浙江天一阁博物馆导游词(一) 各位来宾: 天一阁博物馆位于宁波市月湖之滨的天一街上。1982年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荣获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名胜区。 天一阁博物馆是一座由天一阁藏书楼为核心,藏书文化为特色融社会历史、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天一阁藏书楼自明代创建以来,至今已有440多年的历史了。它以藏书文化为特色,素有“南国书城”的美誉。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3.1万平方米,环境优雅、园林精美、建筑古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总体布局由藏书文化区,园林休闲区和陈列展览区三大功能区组成。 西大门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来到的天一阁的西大门,首先印入我们眼前的是一对清代的石狮子。这对石狮子是清代的时候,浙东工匠的作品。它们原本守护的是寺院,“下岗”后“再就业”,来到了这里。后面的木门是清代的木结构建筑单体,1980年迁建过来的。平面三开间,1/ 23

硬山式屋顶,五层马头墙。 请各位朝我手指的方向看去,“南国书城”四个大字,是我国著名的宁波宁海籍国画大师潘天寿在1962年的时候所写的。这个匾额所用的字体是隶书。由于宁波在中国的南方,故城“南国”。“红豆生南国”,书乃读书人的相思物,从这个角度来讲,成为南国也是十分恰当的。“书城”的意思是,一座以书筑成的城,一座为书的安全而筑的城。 请大家看下面的这幅对联:天一遗形源长垂远,南雷深意藏久尤难。这幅对联是由当代版本目录下泰斗,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先生,1981年78岁时专门为天一阁书写的。用的是“钟鼎文”。所谓“钟鼎文”,那是很久很久以前,商周时期的华夏先民刻在青铜器如钟、鼎之类上的文字,说他是文字,其实说是符号似乎更确切一些。这幅对联上联说的是天一阁藏书时间悠久,藏书规矩、藏书精神可师可法。下联说到的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黄宗羲登上天一阁后的感叹心情。黄宗羲号南雷,在清代康熙十二年也就是公元1673年,破例成为了第一个登上天一阁藏书楼的外姓人,后来应天一阁传人的请求写国一篇专记《天一阁藏书记》,落笔就写了四个“难”字:“尝叹读书难,藏书尤难,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后面的一副对联则为近代文学家、原文化部部长郭沫若所书,上联是:好事流芳千古;下联是:良书播惠九州。郭老先生曾于1962年10月连访天一阁两日,高度评价了这座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 请大家抬头,上面还有一块匾额,“天一阁”,这个匾额的字体2/ 2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