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汇率理论总结汇总

汇率理论总结汇总

汇率理论总结汇总
汇率理论总结汇总

汇率理论总结

铸币平价说—

国际借贷说购买力平价说利率平价说国际收支说汇兑心理说

资产组合分析法金本位制度

传统汇率决定理论

货币分析法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资产市场说)弹性价格模型黏性价格模型货币替代模型

宏观均衡分析方法

汇率理论最新发展思路

外汇市场微观结构方法、传统理论

(一)铸币平价说--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1816-1936 )

1、、金本位制:(1)广义包括:金币本位制、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

(2)狭义指金币本位制,也称金铸币本位制,是典型的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的特点:(1)黄金是世界货币(根本保证)

(2)各国货币的含金量决定着彼此间的兑换比率

(3)汇率波动幅度小,以黄金输送点为限

(4)“物价-铸币流动机制”

(5)资本的流向与黄金的流向正好相反

金本位制的局限性:(1)依赖于严格的条件

(2)世界黄金产量、占有结构的限制

(3)有赖于价格体系的稳定

(4)需要黄金的自由兑换

2、金币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铸币平价

(1)1752 年英国经济学家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 —1776 年)在《论贸易平衡》中提出“价格-铸币流动机制”

(2)铸币平价:是决定两国货币汇率的基础,两国货币含金量之比:s = G */G s为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直接标价法);G为本国货币的含金量;G*为外国货币的含金量在这种货币制度下,货币价值是以铸币的含金量表示的,汇率的决定与变动有一个基准,即铸币平价。

(3)黄金输送点:金币本位制度下,外汇汇率涨落引起黄金输出入国境的界限.

黄金输送点= 铸币平价±运费

上限:黄金输出点铸币平价加运送黄金费用

下限:黄金输入点铸币平价减运送黄金费用(直接标价法)外汇市场买卖时的价格在黄金输送点内波动.黄金输送点成为汇率波动的上下限是由于金本位时期存在着两种对外结算方式引起的

(4)结论:

<1> 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铸币平价是两国货币之间法定的兑换比率,但不是市场上的真实汇率。市场汇率随外汇供求关系的变化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

<2> 汇率波动的界线是黄金输送点,最高不超过黄金输出点,最低不低于黄金输入点。汇率的变动幅度是相当有限的,汇率是比较稳定的。

(5)局限性:<1> 各国必须遵守金本位制的游戏规则。

<2> 理论建立在货币数量论的基础上。

<3> 无法解释纸币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

3、金块本位和金汇兑本位制度下汇率的决定—黄金平价

(1)这两种货币制度是不完全的金本位制

共同特点:<1> 没有金币流通;

<2> 流通中的银行券、纸币可以按照其法定含金量与黄金直接或间

接兑换;

<3> 黄金输出入受到极大的限制。

(2)汇率决定的基础:黄金平价:—两种货币的法定含金量之比

(二)国际借贷说

1、国际借贷说,又称国际收支差额理论。是由英国学者乔治·葛逊(GeorgeGoschen )于1861 年提出的。

2、基本观点:国际借贷的差额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基础,该差额是由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差额决定的。

根据国际借贷的流动性,戈森将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在他看来只有后者,即已经到期需要即刻清偿的借贷关系,才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固定部分有时甚至会出现相反的汇率表现。

3、评价:局限性:(1)没有回答汇率决定基础这一本质问题。

(2)难以解释长期汇率变动的原因。

(3)比较适用于外汇市场发达的国家。

意义:说明了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

(三)购买力平价说

1、地位:汇率理论的核心

2、代表人物:古斯塔夫·卡塞尔(瑞典学者,于1922 年进行系统阐述)

3、基本思想:货币的价值在于其购买力,各国货币单位在国内的购买力大小及其升降的比较决定了各国货币之间的兑换率及其兑换率的变动。

4、理论基础:一价定律、货币数量论

5、一价定律:在不考虑交易成本和商品套利自由的情况下,不同国家或地区间

进行商品活动时,将使国际间以相同货币表示同质贸易商品的价格一致 (1)提出:弗里德曼

(2)前提条件:商品同质、商品价格不存在粘性

(3) 一价定律:p i d= ep i f

e为直接标价下的汇率,p i d为本国商品的价格,p i f 为外国商品的价格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

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 2007-08-14 11:00:42|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主要从宏观基本因素,如相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物价水平、经济增长、内外资产的替代性和均衡价格的调整速度等,来解释汇率的决定和波动。在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商品贸易为主的流量模型和以资产交换为主的存量模型,前者如早期的购买力平价说、汇率决定的国际收支说,后者如20世纪70年代中期兴起的资产市场分析法,包括弹性价格的货币模型、粘性价格货币模型、货币替代模型和资产组合平衡模型等。然而现实经济中,却很难运用这些传统理论来预测国际金融市场汇率的走势,大量的实证检验结果也表明,传统汇率理论的解释能力十分低下,尤其对短期内的汇率变化,预测能力甚至连简单的随机游走模型都不如。面对这一困惑,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不断寻求对传统理论的突破,将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本文将对这一新的阶段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作一较为全面的梳理。 一、外汇市场有效性的质疑:理论突破的起点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是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盛行的时期。在这一阶段,经济学家们除了致力于建立和扩展各种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模型,同时也在致力于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对这些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然而,大量实证研究的结果却表明,这些宏观结构的模型对浮动汇率条件下的汇率解释能力非常地弱。特别是在Meese & Rogoff(1983)[1]使用样本外预测分析的研究中,他们发现资产市场汇率模型的预测能力并不明显胜过随机游走模型。这一惊人的结论对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后来一些学者(如Salemi,1984)的研究发现在一个相对长的预测间距水平上,资产市场汇率模型的预测能力还是要比随机游走模型的预测能力强,并且这一结论逐渐得到多数人的认同,但是在短期的预测水平上,Meese & Rogoff的结论还从未被有说服力的证据推翻。 Meese & Rogoff的结论结束了汇率决定的资产市场分析法的黄金时代,这一用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构筑起来并得到不断发展的汇率理论陷入一种难以自圆其说的危机。面对这一困惑,人们开始重新审视汇率决定宏观结构模型的

人民币汇率文献综述

人民币汇率问题——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依次探讨了人民币汇率研究的不同领域问题,对近几年来有关人民币汇率的部分文献进行了综述,目的在于通过本文的介绍,大致的描述出近几年的学术界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相关方面的研究,并得出一些结论。本文首先对人民币汇率的当前形势进行了大致的勾勒;然后本文介绍了人民币汇率所面对的问题和相关影响的分析,其中也包括了对人民币汇率变动因素的分析。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升值国际贸易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方面与世界的联系变得日益紧密起来,而在之后,我国加入了WTO,随着每年贸易额稳定增长的同时,汇率也开始成为影响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以及近年来我国经济的快速崛起,让我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舞台上的重要成员,人民币汇率的每一次变更都牵动着国际经济的神经。 从1994年汇率并轨以来,我国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但是在运行中仍然表现出明显的单一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的特点。自从1997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一直保持在1美元兑换8.20元左右,并且外汇资产以美元计价。在2005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做出了重归“有管理的浮动”的改革,它对汇率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部分的改革,由盯住单一美元改为盯住一篮子货币。 以上简单的阐述了人民币汇率的当前情况和我国目前现行的汇率制度。而该制度下实施的人民币汇率在面对世界货币干扰波动的影响下也开始出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下文就开始对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进行详细的探讨,对近几年人民币汇率研究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由此得出一些结论。 二、人民币汇率所面临的问题 自2002年开始,西方社会经济领域就一度的要求人民币升值,学术界都是一致的认为人民币汇率是低估了的。而在2005年前后,各个国家都开始要求中国改革汇率制度,或是直接要求人民币升值,或是基于国内经济压力,或是迫于国内政治的压力。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世界的主要经济大国都将逐注意力转向了如何摆脱危机,而人民币则在这两年中稳稳的度过。 2010年之后,世界经济开始渐渐复苏,似乎也已走出了危机的阴影中,他们又将注意力移向了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稳定了两年的人民币汇率开始松动了,人民币又面临了新的一轮升值压力当中。 对于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学术界的研究也是层层递进,深入探析。张永国(2011)将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大致化成了四个方面: 1.中外利率差异情况,利率的相对高低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从而影响国际贸易规模,使利率差异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力不断地提高; 2.货币供应量状况,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外商投资大幅度增加,再加上紧缩性货币政策,人民币资金相当紧张,外资进入又过多,所以出现了明显的外汇供大于求,促使人民币

关于汇率的基本理论

关于汇率的基本理论 10080920113 夏晓婕 10080920117 金丹 10080920119 陈倩珺一、主要汇率理论 Ⅰ、国际收支理论(又称国际借贷说,外汇供求说) ①基本内容 国际收支理论由英国的葛逊于1861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这里所讲的国际借贷关系不仅包括贸易往来,还包括资本的输出和输入。 此模式认为外汇汇率必须处于其平衡水准--即能产生稳定经常帐户余额的汇率。出现贸易赤字的国家,其外汇储备将会减少,并最终使其本国货币币值降低(贬值)。便宜的货币使该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价格优势,同时也使进口产品变得更加昂贵。在一段调整期后,进口量被迫下降,出口量上升,从而使贸易余额和货币向平衡状态稳定。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前者指借贷关系已经形成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经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 ②内容评价 葛逊的国际借贷理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化,分析汇率波动的原因,因此他的理论又称这一理论盛行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 从目前的角度看,国际收支仍然是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借贷说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其他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 该学说在金本位制度下是成立的。此理论对汇率变动原因的解释(由外汇供求关系亦即流动借贷引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事实证明,国际收支失衡是导致汇率变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它并没有回答汇率由何决定这个问题,也无法解释在纸币流通制度下由通货数量增减而引起的汇率变动等问题。 具体要点如下: 第一,汇率变动取决于外汇的供求状况,而外汇供求发生的原因是国家之间存在的借贷关系。第二,国家借贷关系起因于国际商品的输入、提供劳务的收支以及资本的流动。 第三,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形式,前者指尚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款,只有它的变化才对外汇供求产生影响。 第四,汇率变动取决于流动借贷是否相等。如果流动债权大于流动债务,则外汇供给量大于外汇需求量,汇率下跌,即本币升值;反之,则本币贬值。 需要指出的是:国际借贷说只适用于具有比较发达的外汇市场的国家,如果外汇市场不发达,外汇供求关系的真实情况就会被掩盖。外汇市场如果受到国家的干预,外汇供求决定汇率理论的作用就会有很大折扣。该这理论的适用性,还要受到两国经济发展阶段必须大体相同的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开题报告】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金融 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研究 一、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汇率是特殊商品——两国货币之间的价格,汇率的变动不仅牵涉货币买卖,还牵涉到居民消费、企业经营和政府决策;汇率不仅影响实体经济,还直接与虚拟经济相关。而人民币汇率一直以来都是争论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币汇率问题不断凸显。从1949年人民币汇率开始到现在,我国的人民币经历了由计划到市场、由封闭到开放、由僵化到灵活的过程。人民币汇率在迈向市场化过程中备受世界的关注,尤其在2008年由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国际金融货币体系必然面临新的调整与变化,人民币必将走向更加灵活的汇率制度,而此次金融危机的发生也给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更加市场化的改革提供了新动力和新契机。由此,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便成首要议题。并且我国政府面对国内的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失衡等问题,对人民汇率制度提出了挑战。国际上的舆论以及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面对国际收支不平衡和人民币的币值问题认为人民币被严重低估,一直要求我国政府提升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对人民币进行大幅度升值。近来央行2010年6月19日宣布,将进一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 我国当前自金融危机以来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面临着人民币升值,汇率波动逐渐加大,国际游资涌入的风险加剧;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变窄,汇率市场化程度明显下降,又表现出重归固定钉住美元制度的特征;国内通货膨胀加剧;在经常项目和资本账户“双顺差”情况下,各国政府及国际舆论尤其是美国对人民币升值不断施加压力。考虑到国内外种种因素,目前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一方面符合我国融入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的需要,给中国出口业直至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有助于推动进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有利于缓解人民币的升值压力,改善与欧美主要贸易国的贸易关系,缓解经济冲突,用来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升国际地位。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本文研究的基本内容是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具体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 1、现行的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现状:

(完整版)国际金融重要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外汇 外汇 概念:动:一种货币兑换成另一种货币以清偿国际间的债权债务的金融活动 静:广:一切外国货币表示的资产 狭:以外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之间结算的支付手段特征: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偿还性 汇率 概念:外汇买卖的价格、汇价、外汇牌价、外汇行是 基础货币/ 标价货币 标价方法: 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外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付多 少本国货币 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国货币为标准,计算应收多少外 国货币 报价方式: 双向报价法:卖出:银行向客户卖出外汇 买入:银行从客户买入外汇 前小后大 种类: 基本汇率:选定对外经济交往中最常用的货币,称之为关键货币,制定本国货币与关键货币间汇率 套算汇率:两国货币通过对各自关键货币的汇率套算出来的汇率 1$=0.8852欧 1$=1.2484瑞 则欧兑瑞的交叉汇率为:1欧 = 1.2484/0.8852 =1.4103瑞买入汇率、卖出汇率 中间汇率:买入+卖出/2 钞价:银行购买外币的价格,最低 电信汇率、信汇汇率、票汇汇率 即期汇率:现汇汇率,在两个营业日内办理 远期汇率:远期差价:升水:某外汇远期汇率高于即期汇率官方汇率、市场汇率 单一汇率、复汇率 固定汇率:选择黄金、外币为标准,规定本币与他国货币间 固定比价,比价波动受限 浮动汇率:由外汇市场供求自发决定的汇率 影响汇率因素: 经常账户差额、通货膨胀率、经济实力、利率水平、各国政 策和对市场干预、投机活动与市场心理预期、政治因素 汇率决定理论: 金本位:铸币平价、黄金输送点 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法定平价、政府 纸币:布雷顿森林体系 购买力平价理论: 源于货币数量学说,正常的汇率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比率, 而货币购买力又取决于货币数量,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 中所具有的购买力的对比 通胀>物价涨>汇率跌 一价定律:绝对购买力平价 国内:两个完全相同的商品只能卖同价,适用于可贸易品 开放经济:Pa = R(汇率)*Pb 绝对购买力平价:本币与外币交换等于本国外国购买力交换, 汇率由两国货币购买力决定。货币购买力是一般物价水平倒数 一般物价水平商决定汇率。 相对购买力平价:R1正常汇率、R2通胀汇率、Paa国购买力 变化率、Pbb国购买力变化率,以b国货币表示a国货币新 汇率 R2=(Pa/Pb)*R1 汇率升贬由通胀差异决定 评价:1.强调物价对汇率的作用,但并不绝对 2.以货币数量为前提,两国纸币交换决定于纸币购买 力,因为各国居民根据纸币购买力平价币值,本末倒置 3.说明长期,对短期中期没用 4.静态分析,没有对物价如何影响汇率的机制进行分析 利率平价理论: 凯恩斯古典利率评价理论: 汇率是两国货币资产的相对价格。资金可投国内、国外 1.国内外投资收入比较 2.本币外币即期远期价格预期 3.升贴水率 远期决定于利差 艾因齐格动态利率平价理论: 利率平价受套利活动影响 现代利率平价公式 S即期汇率、F远期汇率、S、F直接标价,Ia本国利率、Ib 外国利率,F3个月远期,IaIb三个月利率 (F-S)/S ≈ Ia-Ib 远期汇率的升贴水率大约定于本外国利率差 利率低的国家货币,远期利率升水,利率低的国家货币, 远期汇率贴水 现行人民币汇率制度的特点: 1. 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 制度 2. 采用直接标价法 3. 实行外汇买卖双价制 4. 所涉及的体贴币都是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第二章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 概念:国家以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和本币稳定为目的,集中分配 有限的外汇资金 方法:直接外汇管制:国家直接干预 间接外汇管制:外汇机构控制交易价格 主要内容:外汇资金收入与运用、货币兑换、黄金、现钞输出 入、汇率 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 布雷顿时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度 特点:一固定,二挂钩,上下限,政府控制,允许调整 浮动汇率制:1.防止外汇储备大量流出2.节省国际储备3.自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决定理论(Exchange Rate Determination Theory) 汇率决定理论的概述 汇率决定理论是国际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分析汇率受什么因素决定和影响。汇率决定理论随经济形势和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而发展,为一国货币局制定汇率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汇率决定理论主要有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利率平价学说(Theory of Interest Rate Parity)、国际收支说、资产市场说。资产市场说又分为货币分析法(Monetary Approach)与资产组合分析法(Portfolio Approach)。货币分析法又分为弹性价格货币分析法(Flexible price Monetary approach)和粘性价格货币分析法(Sticky-price Monetary Approach)。 汇率决定理论的内容 国际借贷学说 国际借贷学说(Theory 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出现和盛行于金本位制时期。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4世纪,1961年,英国学者G.I.Goschen较为完整地提出。该学说认为:汇率是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供求又源于国际借贷。国际借贷分为固定借贷和流动借贷两种。前者指借贷关系已形成,但未进入实际支付阶段的借贷;后者指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只有流动借贷的变化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这一理论的缺陷是没有说清楚哪些因素是具体影响到外汇的供求。 购买力平价学说 购买力平价学说(Theory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16世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本位制崩溃,各国货币发行摆脱羁绊,导致物价飞涨,汇率出现剧烈波动。1922年,瑞典学者Cassel出版了《1914年以后的货币和外汇》一书,系统地阐述了购买力平价学说。该学说认为,两种货币间的汇率决定于两国货币各自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绝对购买力平价学说),汇率的变动也取决于两国货币购买力的变动(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假定,A国的物价水平为P A,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e为A国货币的汇率(直接标价法),则依绝 对购买力平价学说:e = P A / P B。 假定t 0时期A 国的物价水平为P A0,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0,A 国货币的汇率为e0,t1时期A国 的物价水平为P A1,B国的物价水平为P B1,A 国货币的汇率为e1。P A为A国在t1时期以t0时期 为基期的物价指数,P B为B国在t1时期以t0为基期的物价指数,则依相对购买力平价学说,

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汇率理论与制度的发展历史 汇率理论与汇率制度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特点:在金本位和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主要发达国家主要实行固定汇率制度。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前后的英镑贬值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发达国家纷纷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 与之相对应,汇率理论也分为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以及浮动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下面按照固定与浮动汇率制度的分类,介绍主要的汇率理论对固定汇率制下的汇率理论的研究 一、金本位制度下的汇率理论 铸币平价说和国际供贷说是金本位货币制度下的主要汇率理论。铸币平价说认为:两国货币的价值量之比表现为含金量之比即铸币平价,这是汇率决定的基础。只要黄金可以自由输入输出,并且买卖不受限制,就不会出现银行券的发行超过黄金储备导致过量发行,银行券就不会贬值,汇率也就会在黄金输送点之间波动。 国际借贷说亦称外汇供求说或国际收支说。1861年英国的戈森在《外汇供求》一书中阐述了国际借贷说。这是最早出现的较成体系的汇率学说。戈森认为:虽然物价涨落、黄

金存量、信用状况和利率等都会引起汇率变动,但国际借贷是影响汇率变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国际借贷的到期收付差额,才会引起汇率变动。这是应用古典学派的价格理论及供求法则来诠释汇率变动的原因。在这一时期,铸币平价成为两国货币兑换的客观标准,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汇率波动主要是由于外汇供求变动,所以国际借贷说在形成后的二、三十年间在汇率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 在金本位制时期,马克思认为两种货币的兑换以其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为基础。引起汇率变动的一般原因:一是对外的现金支付差额(不管造成差额的是何原因);二是一国货币(金属货币抑或纸币)的贬值;三是两国分别以金和银作为货币,这两种金属价值出现相对变动即两国铸币平价变动。马克思还分析了利率与汇率的相互关系以及民众心理对汇率影响等问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发生经济危机和黄金大量外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放弃了金币本位制,而改行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风暴的摧毁下,金本位制土崩瓦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取而代之,各国货币汇率跌宕起伏。面对这种新情况,许多经济学者探讨汇率的决定和变动的问题并取得了新的理论成果。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在这一时期的汇率理论中,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汇兑心理说和利率平

人民币汇率制度论文

中文摘要正文 关键字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选择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概论 (1)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 1.2相关文献综述 (1) 第二章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及演进 (2) 2.1 人民币汇率制度及演变 (2) 第三章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5) 3.1 人民币制度选择的动因、目标及其改善方向 (5) 3.2 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目标及形成机制 (6) 3.2.1我国汇率制度选择的目标与客观条件 (6) 3.3 人民币制度改革的方向 (6) 第四章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的路径 (8) 4.1 短期选择 (8) 4.2 中期选择 (8) 4.3 长期选择 (9) 第五章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制度研究 第一章概论 1.1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长,在加入WTO 后,我国的市场更是进一步向世界开放,加快了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融合,也加大了人民币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所以人民币的汇率制度很自然就成了关注的热点问题。然而频繁的汇率波动和未来汇率制度的不确定性会给中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蒙上阴影。尤其像中国这样经济快速增长又处于转型时期国家,应当采用何种汇率制度有益于其长远发展,应向过渡于何种制度,应当需要作何改革。本文将以中国为例对以上问题展开讨论。 1.2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外的研究人员对人民币的汇率制度的原则各持不同的看法,争议颇多,但一般上存在以下两种看法: 第一种看法:“两极论” 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是易刚的《汇率制度的选择》(载《金融研究》2000 年第 9 期)。主要内容:依据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三元冲突”,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的稳定和资本流动三个目标不可兼得,通过时间序列 1981~1998年世界各国汇率选择的变化进行归纳总结,采取两极汇率制度的国家比例超过了一半。最后结论为:第一,资本账户没有开放的情况下,实行中间汇率制度是危险的。第二,汇率制度选择的核心是权衡效率与稳定之间的两难。国外学者中要数麦金农教授(Ronald McKinnon)的观点较为鲜明,它较为倾向两极中的另一极固定汇率制,认为目前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制应该维持盯住美元的制度。他在 2005 年 7 月 29 日的《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人民币实行新的汇率制度后,中国很可能会步日本的后尘陷入流动性陷阱。他认为,实行

国际金融(考试题目总结)

国际金融期中考试题 0假设你在1998年8月26日(这一天德国马克对卢布的比较飙升了69%)是一名在莫斯科旅游的德国公民。卢布的贬值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又假设你在那时是一家进口德国原料的俄国公司,卢布的贬值又会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答:对在俄国的德国游客,卢布的贬值,即是马克的相对购买力的提高,因此旅游变得更加便宜。对俄国进口德国原料的公司,卢布的贬值,即是卢布购买力的下降将产生不利影响。 1假设一英国公司在本国制造,其成本用英镑衡量;出售区主要在欧盟区国家,销售用欧元衡量。如果英镑升值20%,这对英国公司有何影响? 答:英镑升值,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2 2004年,A国经常项目余额为-2000,(非官方)资本项目余额为1500(以A 国的货币单位衡量)。 (1) A国2004年国际收支状况如何?A国2004年的净投资形势如何? (2)在浮动汇率制度下会有什么情况发生?为什么? (3)现在假设A国实行固定汇率制。如果外国中央银行在2004年间不买卖A国货币存款,那么该国中央银行2004年的外汇储备会有什么变 化?这一变化在A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如何体现? 答:(1)A国2004年国际收支状况为经常项目逆差,资本项目为顺差。A国经常项目余额为-2000,出现经常项目逆差,意味着有商品、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的借方净额,所以该国2004年的国外资产净额即对外净投资减少。 (2)在浮动汇率制下,该国货币要贬值。 (3)该国中央银行2004年的外汇储备减少。在储备与相关项目记贷方500单位。 3设你拥有2000美元。现行的美元和英镑的180天存款利率分别为:i USD=0.02(2%),i GBP=0.03(3%),现行汇率e=USD2/GBP1。 (1)在未来的180天内,你可以选择的三种基本策略是什么? (2)如果你(或者其他人)肯定在未来的180天内美元和英镑的汇率不会发生变化,你会怎么做?180天后你持有多少货币? (3)假设你不介意承担风险。你预期在未来的180天内汇率会变成USD1.9/GBP1,那你会采取什么策略?为什么?在180天后实际汇率变成 了USD1.8/GBP1,你会对所作的决定满意吗?为什么? (4)假设你是风险厌恶者,180天远期汇率为USD2.02/GBP1,你会采取什么策略? 答:(1)选择一:持有美元现金;选择二:180美元存款;选择三:换成英镑-180天英镑存款-到期本息换回美元。 (2)汇率不变,直接套利即可,会得到2000/2*103%*2=2060美元。

汇率调整对公司影响的一些看法-总结报告模板

汇率调整对公司影响的一些看法 一、对这次汇率调整的一些认识(一)这次汇率改革重在机制而非升值。此次汇率调整的最大看点并不在升值幅度,而是我们采取了“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的更加灵活的汇率政策。这种方案的基本构想是,根据与中国之间贸易与投资的密切程度来选择数种主要货币,设定不同的权重,组成一个篮子的货币;设定一定的浮动范围,允许人民币参考一篮子货币在其范围内浮动,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与单一地盯住美元相比,参考一篮子货币的人民币汇率制度方案更为科学和客观,与实体经济的更紧密,能够及时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同时可避免汇率的大幅波动,减少了热钱可能对单一货币的冲击。所以可以这样说,这次汇率调整中升值2%只是形式的表现,而汇率形成机制的调整才是核心的内容。(二)汇率未来的变动趋势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次汇率改革只是试探性的一步,未来很可能还有升值空间。因为根据大多数学者的测算,人民币现在已经低估了10%以上,有人甚至认为达到了40%,从而引发了强烈的升值预期,这次人民币升值只是对这种升值预期的一定释放。本文认为由于这次升值的程度不大,并且以后汇率形成机制更加灵活,所以未来很有可能引发更为强烈的升值预期,从而导致人民币的进一步升值。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为了金融系统和国民经济的稳定,中国政府未来即使再动,也不会是几个月内频频调整,而是长期缓慢上升。(当然,一定情况下人民币还有可能贬值。)二、汇率变动对公司的影响外汇风险(Exchange Rate Risk)指的是本国货币实质购买力或外币于未来时间点未预期的波动,而这种波动会改变公司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期数目或变动程度。由于公司主营业务中30%左右为国际石油运输业务,而按国际航运业惯例,远洋运输的运费通常以美元计价和结算,公司运输收入中约三成以外币结算(主要是美元),日常经营性支出中约二成以外币结算,这就造成公司的货币收支在币种结构上不平衡,公司主要持有的外币为美元,随着金融市场中汇率的剧烈波动,存在着人民币与美元汇率及国际外汇市场美元与其他国货币汇率波动的风险。汇率变动给公司带来的外汇风险主要有:会计风险和经济风险。会计风险又可以分为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 a) 折算风险,由于公司很大一部分收入和支出为外币(主要是美元),并形成外币资产和负债而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因此在会计上存在由于汇率变化导致的外币折算风险。 b) 交易风险,即公司签订运输合同以美元作为结算货币之日,到公司履行完该合同期间,由于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变动而导致该运输合同人民币价格发生变动的风险。经济风险对未来现金流量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

汇率理论的新发展 近年来,汇率理论不再仅只专注于均衡汇率水平的决定,而是对汇率决定的过程进行更为细致的分析。这些新理论不仅传统理论的前提假定提出了质疑或修正,而且还引进了新的变量,并使用了新的分析工具。 第一节理性预期汇率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利率平价理论,货币主义汇率理论及资产组合汇率理论以物价水平,利率,不同种类资产之间的相互替代决定汇率,实际上肯定了经济变量的不确定性。 理性预期(Rational expectation hypothesis)的汇率理论认为,汇率由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而外汇市场的供求又是由微观经济主体的理性预期决定的,因此,理性预期必然是决定汇率的主导因素。理性预期理论认为,每一个外汇市场参与者都是具有理性预期的经济人,该经济人在买入或卖出外汇时,必然会尽可能最有效地利用现在的所有可以被利用的信息,必然会以自己对即期汇率未来水平的看法—汇率的主观预期为指南。 在这里,汇率的波动是人们对市场预期的反应,而不是对当前市场状况的反应。 一有效市场假说 所谓“有效市场”是指市场价格能够及时、准确和全面地反映所有公开的信息,且所有的信息都能被市场参与者迅速领悟并能立刻反映到市场价格中去,所有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够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未来市场走势进行预测,以期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化。“有效市场”也意味着所有的获利机会都已被市场充分利用,市场参与者不可能根据公开信息持续获得超过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有效市场的最初概念是由Fama提出的,它描述这样一个市场,即“对未来证券价值进行预测的是大量理性的、彼此竞争的利润最大化者;市场参与者必须能够自由地获得当时重要的信息。”如果资产的价格是资源分配的信号,它们必须能够成功地传播将来市场发展的所有相关信息给需求者和供给者,如对外汇市场有效性来说,即期汇率和远期汇率能够反映所在相关的市场信息,投资者不可能赚取超额利润,因此均衡价格是在所有可得到的信息条件下形成的价格。市场是所有信息的敏感器,调节着价格变动。 有效市场假说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弱式有效市场假说(the Weak Form of the 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仅充分反映了包含在过去价格中的所有信息,因而投机者不可能通过分析过去的价格信息得到额外的收益。第二种是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the Semi-Strong Form of the 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包含在过去价格中的全部信息,而且反映了现在的所有公开信息,因而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当前和过去的所有信息获得额外的收益。第三种是强式有效市场假说(the Strong Form of the Efficiency Market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现行的市场价格不仅反映了过去和现在的所有公开信息,而且还包含了未公开的内部信息和对将来的预期信息,因而任何人都不能通过对信息的垄断而获得额外的收益。 有效市场假说是以发育完善的资本市场为前提的,如果市场价格没有包含一切可得到的全部信息,就必然存在着尚未被利用的赢利机会,从而导致大规模的套利过程发生,最终消除市场上潜在的赢利机会,投资者得到正常收益。因此,在有效市场上,不存在资金流动障碍,交易成本可以忽略,投机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穷大(即使很小的赢利机会也会引起大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的文献综述 国际国内关于货币国际化的研究,国外研究起步相对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国内研究基本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开始,国内的研究主要围绕人民币国际化这一主题展开。 一、国外文献综述 由于国外学者对货币国际化的研究较早,理论也相对较成熟。通过对国际货币形成的历史的研究和探讨,通过对国际货币使用情况和国际货币格局变化的分析,西方学者对国际货币的一些特性和影响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主要从不同的角度对货币国际化的条件和影响两方面进行了探讨。 (一)货币国际化的定义、特性以及条件 Cohen(1971)最早从货币职能的角度定义国际货币,他认为国际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国内职能在国外的扩展。部门和官方机构出于各种各样的目的将一种货币的使用扩展到该货币发行国以外时,这种货币就发展到了国际货币的层次。 Hartmann (1998)进一步发展了Cohen的定义,他对国际化货币的不同职能进行了分类:作为支付手段,国际化货币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交易中被私人用作媒介货币,在外汇市场干预中被官方用作干预工具;作为记账单位,国际化货币被用于商品贸易和金融交易的计价,被官方部门用于确定汇率平价;作为价值储藏手段,国际化货币形成的金融资产是构成私人部门资产组合的主要部分,也是构成官方储备资产的源泉`。 蒙代尔(2003)则从货币流通范围的角度给出了货币国际化的定义,他认为,当货币流通范围超出法定的流通区域,该货币就国际化了。 判断一国货币是否国际化,一般主要有以下几个标准:(1)该国货币自由兑换在国际交易支付中所占的比重;(2)该国货币是否发挥执行价格标准,国际清算货币的作用;(3)该国货币在国际投资中所占的比重;(4)该国货币是否发挥国际储备资产的职能(国际储备货币); (5)该国货币在国际借贷活动中所占的比重;(6)该国货币是否具有国际干预货币的作用;(7)该国货币是否在世界范围内发挥价值尺度。 最早涉及货币国际化条件的研究来自于Grassman(1973)。他通过考察丹麦和瑞典贸易中的计价货币,发现无论是丹麦还是瑞典,都有习惯以生产者使用的货币作计价货币的行为,这一发现后来被称Grassman定律。 Bergstern (1975)提出货币国际化的四个条件:第一是历史惯性。在20世纪早期,英国的国际贸易规模、经济规模已经没有优势,但人们已经习惯使用英镑,英镑仍作为当时国际的主要货币,主要是历史惯性;第二,该国的金融规模与国际贸易。通常,一国在国际金融和国际贸易中所占比例越大,非居民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就越大;第三,发达而开放的金融市场。非居民持有一国货币,必然是因为有增值保值的需求,这就需要有一个可交易的金融市场提供给该国货币;第四,对该国货币价值的信心。一国货币作为储藏手段和国际支付,从内在来看,要求其保持稳定的价值。美元在1973年至1990年间累计跃值了 47%,导致美元在国际储备中的份额也有所下降。 Krugman (1980)认为,作为国际交易媒介货币(vehicle currency),即国际本位货币,交易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转换费用等)必须最低。而交易成本是随着交易量的增加而递减的,因此,具有最低交易成本,即具有最大交易量的货币,会成为国际媒介货币 Wincoop(2002)在研究制成品贸易中本国货币和贸易伙伴国货币的计价选择时发现,决定计价货币选择的两个主要因素是:市场份额和产品差异度。他认为,出口国产品所占的市场份额越高,产品的差异度越大,可替代性越低,出口商越可能以本国货币定价。

国际金融知识总结

国际金融知识总结

国际金融 1国际收支的概念: 狭义: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同其他国家为清算到期的债权债务所发生的外汇收支的总和。 广义: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 1.国际收支平衡的主要内容: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和账户、净差错与遗漏、总差额、储备与相关项目。 (一)经常账户(1)货物,货物项下登记商品的出口或进口的外汇收支。(2)服务,服务项下登记运输、保险、专利权使用、娱乐服务等外汇收支。(3)收益,收益项下登陆劳动力与资本在国际间流动而发生的外汇收支,包括职工报酬、投资收益。(4)经常转移,主要记录商品、服务或金融服务从居民一方转移到非居民一方而不要求得到对等报偿的外汇收支,包括各级政府之间的无偿转移,如战争赔款;私人无偿转移,如捐赠。 (二)资本和金融账户,资本账户包括两个项目,(1)资本转移,主要登录投资捐赠和债务注销的外汇收支。(2)非生产、非金融资产的收买或出售,

主要登录那些非生产就已存在在的资产和某些无形资产收买或出售而发生的外汇收支。金融账户反映居民与非居民之间由于借贷、直接投资、证券投资等经济交易所发生的外汇收支,包括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 (三)净差错与遗漏,是人为设立的一个账户,以轧平平衡表中借贷方总额。 (四)总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一国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国际储备的影响。 (五)储备与相关项目,总差额为顺差,则储备与相关项目记为“—”,总差额为逆差,则储备与相关项目记为“+”。其主要项目包括储备资产、使用IMF的信贷和贷款、对外国官方负责、例外融资。 By the way 总差额=经常账户差额+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净差错与遗漏 3.国际收支不平衡的主要原因(简答题) (一)经济周期,主要西方国家经济周期的交替会影响其他国家经济,致使各国发生国际收支不平衡。 (二)经济结构,如果一个国家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而调整商品的输出结构,将是贸易收支和国际收支发生不平衡,因此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币值和汇率计算公式总结

币值和汇率计算题归纳总结 原理依据;纸币是由国家绘行的,纸币的左行里娶以潇通中所霑的货币里拘限。国壽有祝块定纸 币的面额,但不能;夬定纸币的购买力,纸市的胸买力是在市场竞争中实现的。 1 、流匾中所霁要的烫币重■商品的#1格SE5-SS 币渝通次数■ ; 货市升值公式:HMM4原偷格乞门+费市升值奎'口帧薛 腮一 1+筍硏解 障理依据:通货腫味,物怕上张,商品的忖榕与通货膨胀至成正比,谨货底胀峯是址币超芨部賢 与买師需要的货币虽之比;纸帀贬值辜是则用纸币超发部分与实际发行的纸miztt-直货腿胎車 与仰格成正比;纸币睡值筆吕帯将辰反比。 左主通赏膜帐后,则有公式:現在商品的怕格=原愉格*门十通赏鰹胀率)。 通费腔胀奉=(规在己发行的賢齐蚩一盖谨中冥际所零雯的赏币垦)亠療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费币 星O 通貨修味莘惮币发行里壬济通中所盡表的無貨币里-1) X 1OTWO 通货脱胀率Y 濡禰中洛蠶矗飾気?皿 费不發值罡f 垠在己岌行的嘶重一克通中实砾所電要的费五蚩〉弋理在已笳的费五缰。 址币匪值皐(1強通中所軽的金葩币里亍纸币发画 x 10(B 4?汇率 纸币贬值辜和通 貨, 待舊裔品数畳*雋品价格水 平 Wdfe St 币贬薛= (!- 壶谗甲所需要田壬属夷帀量、 壊币的岌行龍 戸 100^

原理依据:本币茫率指的是一定单位的本国集币「多少外国货币*外币莊率指的是一走单位的外國货币■參少菖国货币4 若原束M国対N国的汀奉为HL n< 若■国的通费魁跌李拘鹉?硝爆盘■囱H国的匸華为 若国国的礬囲胀李为X%,处現在■葩H国的匹垄対聲口fh+XK) 若m国的货币升值率为x%,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n(1+x%) 若m国的货币贬值率为x%,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n(1-x%) 若n国的货币升值率为x%,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1+x%):n 若n国的货币贬值率为x%,则现在m国对n国的汇率为m(1-x%):n 即:升值为加法,贬值为减法。

汇率理论作业

一、判断题(判断下列提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或说明理由) 1、外汇就是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支付手段。F 2、在间接标价法下汇率数值下降表示外国货币贬值,本国货币升值。F 3、A国货币对B国货币贬值,对C国货币升值,其有效汇率可能不变。T 4、利率平价论主要是讲短期汇率的决定,其基本条件是两国金融市场高度发达 并紧密相连,资金流动无障碍。T 5、国际收支状况一定会影响汇率。F 6、国际借贷说实际上就是汇率的供求决定论。T 7、根据利率平价学说,利率相对较高的国家未来货币升水的可能性大。F 8、本国预期通胀率上升意味着本币将会贬值。T 二、不定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汇率理论的正确看法有:(ABC ) A.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两国货币的比价反映了两国货币购买商品和服务的能 力,因此,汇率变动的原因就是货币购买力的变化。 B.根据利率平价理论,汇率变动源于资本在不同利率的国家之间流动和套利的 行为,套补利率平价的成立,意味着利用两国货币利率的差异进行无风险套利机会的消失。 C.国际收支说从国际收支和外汇供求的角度对汇率的决定进行分析。现代形式 的国际收支说以凯恩斯主义的宏观经济学为基础。 D.汇率超调模型认为,当货币当局调整货币供应量时,货币市场的价格黏性引 起了汇率的超调。 2、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率对汇率变动的影响,正确的有:(ACD ) A. 根据利率平价,本国利率相对上升,则本国货币在未来将相对于现在贬值。 B. 根据利率平价,本国利率相对上升,则本国货币在未来将相对于现在升值。 C. 根据国际收支说,本国利率上升将会使本国货币升值。 D. 根据弹性价格的货币分析法,本国利率上升将会使本国货币贬值。 3、金币本位制的特点包括:(ABCD ) A.黄金是国际货币体系的基础。 B.黄金能够在各国间自由输入和输出。 C.各国货币能按照法定含金量自由与黄金兑换。 D.黄金能自由铸造成金币。 4.金币本位制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B ) A.法定平价 B.铸币平价 C.通货膨胀率差 D.利率差 5.与金铸币本位制相比,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对汇率的稳定程度:(B ) A.有所升高

国际金融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平衡表: 1.具体内容: 经常账户: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经常转移 资本和金融账户:记录居民与非居民间的资本或金融资产的转移的账户。包括:资本账户、金融账户 净误差和遗漏账户:人为设置的抵消账户,使国际收支平衡表达到平衡。 2编制原则: (1)、所有权变更原则(即经济交易记录日期以所有权变更日期为标准。指交易当事方在账目上放弃(获得)实际资产并获得(放弃)金融资产。) (2)、作价原则(在可以得到市场价格的情况下,按市场价格对交易定值;债务工具大多按面值定值;货物进出口都按离岸价格(FOB)定值) (3)、复式记账原则(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收入的项目,记入贷方,记为“+”;凡是引起本国外汇支出的项目,记入借方,记为“-”) 第二章外汇和汇率 汇率制度的种类:固定汇率适度(本币与外币比价基本固定,并且把两国货币比价的波动幅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浮动汇率制度(对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的比价不加固定,也不规定汇率波动的界限,由市场供求状况决定本币对外币的汇率) 第三章国际收支失衡及调节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 1.国际收支逆差:该国货币贬值该国外汇储备减少 该国国内货币紧缩、经济增长放缓、失业增加 2.国际收支顺差外汇储备增加,抗风险能力增强 拉动总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本国货币升值加剧国家间磨擦、容易导致通货膨胀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1、经济周期:一国经济周期波动引起该国国民收入、价格水平、生产和就业发

生变化而导致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叫做周期性不平衡。 2、货币价值变动:一国货币增长速度、商品成本和物价水平与其它国家相比如发生较大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我们把它叫做货币性不平衡。 3、经济结构:当国际分工的结构(或世界市场)发生变化时,一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不能适应这种变化而产生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叫做结构性不平衡 4、过度外债 5、资本投机 6、偶然事件:临时性不平衡 国际收支失衡调节理论: 1、国际收支自动调节理论:在国际间普遍实行金本位制的条件下,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可通过物价的涨落和黄金的输出入自动恢复平衡。 2、弹性分析理论:假设条件:国际收支就等于贸易收支、贸易商品的供给有弹性,而且弹性是无穷大、各国充分就业,国民总收入是不变的、只考虑在其他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影响。 3、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之后,只有出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与进口商品需求弹性的绝对值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会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Em|+|Ex|>1 4、吸收分析理论(1、支出增减型政策,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2、支出转换型政策,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 5、货币分析理论:假设条件: 1)一国处于充分就业条件下,货币需求长期稳定 ,货币供给不影响实物产量2)国际市场(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高度发达,购买力平价理论长期内成立该理论政策主张:R·E= Md-D 、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顺差,需要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如果一国出现国际收支逆差,需要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国际收支不平衡调节的政策: 1、市场自动调节 2、汇率政策:通过调整汇率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3、财政政策:采取缩减或扩大财政开支和调整税率的方式,以调节国际收支的顺差或逆差。 4、货币政策:通过调整利率来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的目的。 5、外汇缓冲政策:指一国用一定数量的国际储备,主要是黄金和外汇,作为外汇稳定或平准基金,来抵消市场超额外汇供给或需求,从而改善其国际收支状况。 6、直接管制政策: (1)外汇管制:通过对外汇的买卖直接加以管制以控制外汇市场的供求,维持本国货币对外汇率的稳定。 (2)贸易管制:奖出限入 7、国际借贷: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金融机构和政府间贷款的方式,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