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

反思]

文学作品的建构在形象思维中必定隐含着创作者内在的逻辑运思。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文学作品研究,我们对其所作的阐释才具有最基本的合乎现实的价值意义。基于此,当我们对《庄子》这部文学著作的研究现象进行结构性反思时,不难发现,无论是篇章分析还是专著研究,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隐藏着一些遗憾——《庄子·养生主》即是一个例证。

仅以《庄子》内七篇中其它篇目的研究作比,近二十年关于《养生主》篇章分析(含考据、析疑、养生、庄子后学等研究内容)的论文比例相对较少。同时,在关于《庄子》的专著研究中,除《逍遥游》、《齐物论》外,对于《养生主》这一篇目的提及频率也相对较低。这是《庄子》内七篇研究中一个值得反思的研究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与研究者阅读与研究的兴趣各有偏好。同时,著作内部各篇目之间的主旨构思倾向、艺术创作质量也难免存在高下之分,由此造成单篇研究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或在研究专著中单篇出现频率有高低之别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堪称杰作的经典文学著作,《庄子》数年以来不断被各领域重读、阐释,其中对《养生主》研究

的淡化至少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笔者将以《庄子》内七篇为经纬谈谈对《庄子·养生主》结构性研究现象的一点认识,以供商榷。

庄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⑴,社会现实导致周王朝天下一统的和谐局面被打破。其间, __的贪婪与入世者的贪欲直接引起了社会人生价值观的混乱——以道德礼乐为核心的世风变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__的现象不仅没有缓解这种状况,反而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造成了害人害己的恶性循环。庄子由此认识到“自保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价值位移的根本还是起源于人们的认识。”⑵由此,“他从生命价值意义入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只有把握‘本性’而‘无为’,才合乎生命的本质要求,这也是社会有序而自由的有力保证。”⑶基于这种社会认知与创作背景,《庄子》的研究者都基本认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⑷这也是笔者赞同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也正是这种认识使得研究者在《庄子》内七篇的研究中,更多地基于对社会现实、政治现状、价值观的反思,倾向于关注《逍遥游》的自由观、《齐物论》的平等观,因为它们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体现;也倾向于关注《人间世》的社会观、《德充符》的道德观、《大宗师》的真人观及《应帝王》的政治观,因为它们暗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在每一个时代也都能起到积极能动的作用。唯独《养生主》一篇,或许它对社会本体建构的直接意义相对较小,故,研究者的关

注程度相对较少,而关注的角度也仅限于写作分析、养生指导及意义辨析等方面。

同时,我们也发现《养生主》在写作特色方面与《庄子》整体风格存在着某种偏离。众所周知,楚地特有的文化色彩赋予庄子以审美的思辨性,“在他的作品中奇特的想象、纵恣的情感、诡异的故事,让人进入一个梦的境界,亘古未有的精神世界。”⑸庄子以其特有的体悟方式,在带有神性的隐喻中叙述着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认识,以至于人们认为《庄子》非学识渊博者不能企及。在《庄子》内七篇中,除《养生主》之外,我们都能鲜明地感受到庄子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⑹的特色。而《养生主》体制偏小,庄子虽然同样运用了“三言”交错的叙述模式,也杂以对偶、排比、比喻等叙述手法,但是与《逍遥游》、《齐物论》、《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等篇目相比,总体风格相对简洁而朴实,不存在字词、意象等方面的理解难度。这也是研究者不用费力研究的原因。

然而,“文章的建构与写作运思紧密相连,文章模式的演变和形成受思维形态的制约”⑺。以创作主体为切入点审视文学著作,其整体结构自有其或显或隐的内在运思轨迹。《庄子》内七篇的构成逻辑也自有其成因。“一般认为,《庄子》内七篇中,《逍遥游》和《齐物论》两篇是它的核心文本。”⑻它们描绘了一个基于一切人、物平

等之上,“无所待”理想状态——天人合一。这是庄子自由、平等思想观的集中体现,是其对世界的一种理想化的总体认识,也是人类获得精神自由的出发点。以此为起点,《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和《应帝王》分别从生命、社会、道德、文化、政治等方面展开论述,走向指导一般生活的现实描绘。在《庄子》哲学体系从形而上至形而下的现实阐释中,《养生主》居内七篇之三,重点讨论对生命的认识。笔者认为,庄子如此排列并展开内七篇的创作显然不是率性而为,在春秋战国草菅人命的社会现实中,对生命,也即是对人的正确认知是一种尊重生命、尊重人生的暗示,也是最贴近人生实际,进而走向理想人生的起点。这恰恰应该是《庄子》内七篇结构的精当之处。

在“人”的认识问题上,庄子继承了老子的人论思想,在《逍遥游》和《齐物论》中,他既承认了人的有限性,又肯定了人的精神世界的强大。在世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缮性》)的时代,在庄子看来,失去生命本真意义的人生无法导向自由的人生。所以,“安命”,即正确认知生命的价值意义应当是《庄子》内七篇中为实现自由理想而首要解决的困惑。显然,这一释疑的重任是由《养生主》承担的。

再次细读《养生主》,不难发现,在清晰的结构与简洁的表述中,庄子承接《逍遥游》的未尽意旨,暗喻了人生的现实困境以及走出这些困境的方法。

“生”与“死”乃是人生必须面对的两大现实处境。在《养生主》中,庄子利用“庖丁解牛”、“右师一足”、“泽稚畜笼”三个寓言和“秦失吊丧”一个重言以隐喻的手法勾勒出世人所遭遇的“生”与“死”的多重困境。“庖丁解牛”通过屠夫手中的“刀”需要避开的牛体结构的种种障碍,暗喻了社会人生复杂而险恶的处境。“右师一足”借军师之口道出了人生所遭遇的看似是肉体的残缺,实为精神所遭遇的一种困境。而“泽稚畜笼”勾勒出欲望带来的另一种精神困境,面对“王”之诱惑,是甘于清贫还是祈望安逸,不也是现实社会的真实写照吗?“秦失吊丧”刻画的则是面对死亡的纠葛。这四个故事全面呈现了现实中“生”之窘迫与“死”之留恋。在庄子看来,如果能超越种种“生”与“死”的羁绊,拥有自由、和谐人生的人才能最终走向逍遥之境。

内容仅供参考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导读: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新选.

庄子名言精选(带翻译) 庄子的思想中包含了朴素辩证法因素,其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史记》用精练的几行字介绍了庄子,说他著书十余万言,大抵都是寓言,如其中的《渔父》、《盗跖》、《胠箧》等篇,都是用来辨明老子的主张的。习古堂国学网精选了庄子的经典名言,加以翻译,供广大庄子爱好者学习欣赏。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庄子·内篇·养生主 阅读答案附翻译

庄子·内篇·养生主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庖丁释刀对曰庖:厨师。 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 C.虽然,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 D.善刀而藏之善:修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相与枕藉乎舟中 B.①始臣之解牛之时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C.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②学而时习之 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下列对原文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我喜好的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 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庖丁解牛时用刀)分开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 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思是: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D.族庖月更刀,折也。意思是:一般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原因是用刀子去砍断骨头。 【参考答案】 1.D 2.B 3.B 【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

庄子的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提出论点,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此段分为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不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以有限的的生命去追求无尽的知识,势必体乏神伤。 从表面的意思来看,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虽然人的生命有限,知识无限,但是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总好过无知,站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就能看得更高更远,就好象今天人类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恐怕没有人会愿意像远古那样衣不遮体饥寒交迫。可是存在一个问题,可能很难有人能回答,是古人快乐还是今人快乐。 庄子真的是要人们无知,变成傻子吗?显然不是,庄子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论,如果真是从肤浅的角度上去认识这句话,那就显得自我矛盾了。所以,其实庄子主张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知”,他所追求的是大智慧,反对小聪明,反对投机取巧的聪明,反对追逐名利的智慧。 下半部分,应当怎么样。庄子认为:“缘督以为经”,顺从自然之中道。“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做善事并一定能得到好的名声,做恶事也并不一定受到惩罚。这里庄子有了一个限制词“近”,他所要表达的是做恶事虽然有些时候没有受到惩罚,但是长远宏观来看终究是不好的,他还是主张“善”,但是他所主张的善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不

是为“名”而“善”。一方面,如果是为了求名声而为善,那么终究是要令人失望的。一方面,庄子又认为为善终究是好的,只是可能不被人们察觉。当然,这篇文章并不是讨论善恶的问题,而是从这个问题中反应得出,应当顺从自然之中道,忘却感情,不为外物所滞。食物不过是填饱肚子,衣服不过是遮羞耻避寒暑。人是物质的,首先肯定是满足这种物质性,而当这种最根本的东西变成为“欲望”的时候,人们的痛苦就产生了,因为一旦欲望的产生,人哪怕是取得再大的成就,始终是不会满足的,心智始终是有限的,这样无边无际的的追逐,人怎么会有快乐可言呢?于是,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开始不择手段,哪怕有再多的食物始终有人饥饿。因此,庄子讨厌追名逐利的智巧。他主张的是一种对于自然本质的认知,而这种对自然本质的认知往往是许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与其费唇舌还是让人难以理解,不如否认“认知”,好比对待流氓,与其给他大道理,不如给他几个拳头。 庖丁解牛的故事。这一段也分两个部分。 上半部分,主要是从正面来论证为什么庖丁解牛能解好。文中说了,庖丁在三年前所见的是“全牛”,三年之后所见“非全牛”,现在则是“神遇不以目视”。这是一个认知逐渐提高的过程,从表面而肤浅的认识事物到抓住事物的本质。那么解牛的本质是什么呢?庖丁解释:“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依照牛体的自然生理结构,劈击肌肉骨骼间大的缝隙,把刀导向那些骨骼间大的空处,顺着牛的的天然结构去解剖。 下半部分,从反面论证,那些不遵从自然规律是怎么样的呢?“良

最新庄子50名句带翻译资料

庄子50名句带翻译 1. 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庄子?让王》 【翻译】:知足的人,不为利禄而去奔波劳累;明白自得其乐的人,有所失也不感到忧惧;讲究内心道德修养的人,没有官位也不感到惭愧。知足自得,不逐名位才会超脱。 2.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庄子?让王》 【翻译】:大寒季节到了,霜雪降临了,这时候更能显出松树和柏树的茂盛。“松柏之茂”喻君子品德高尚。 3. 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翻译】:一尺长的鞭杖,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不完。物质可无限分割。4. 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翻译】:有了机械,就会产生机巧之事;有了机巧之事,就会产生机巧之心;机巧之心放在胸中,就会破坏纯白的品质。不具备纯白的品质,就会心神不定,心神不定的人,就会被道所抛弃。功利机巧的确是坏事害人的东西。 5. 狙公赋,曰:“朝三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庄子。齐物论》 【翻译】:有个养猴子的老人,把橡子分给猴子,对它们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四升,好么?”猴子们听了都发怒了。老人又说:“那就早上四升,晚上三升!”猴子们都高兴了。庄子用“名实未亏”的道理,来比喻未达道者不能忘怀是非。成语“朝三暮四”便出于此,比喻反复无常。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论《养生主》在《庄子》内篇中的作用 摘要、《庄子?养生主》以“知无涯”接续《齐物论》,突显生命的主题,提出保养生命的纲要。庄子对生命的理解包含生命与社会、形与心、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几个层次。在《养生主》中,“庖丁解牛”阐述了处世即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这是《人间世》的主题。“右师一足”和“泽雉”两段探讨了形与心的关系问题,这是《德充符》的主题。“老聃之死”和“薪尽火传”则探讨了个体生命与大化流行的关系,这是《大宗师》的主题。《养生主》篇幅虽短,却上接《齐物论》并依次涵摄了《人间世》、《德充符》和《大宗师》各篇的主题。 关键词、《庄子》;养生;齐物;大化流行 中图分类号、B22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6)03-0083-005 《养生主》是《庄子》内七篇中最为短小的一篇,也常被看作思想最为单纯的一篇,但是,从古至今,对该篇的解读仍有很多歧见和未解的难题。“养生主”标题之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养生之要。陆德明《经典释文》讲、“养生主,养生以此为主也。”[1]406另一种解为“养――生主”,意为保养生命之主。陆西星讲、“养生主,养其所以主吾生者也。”[1]407生命之主或解为心、性,或解为神。如释德清讲、“此篇教人养性全生,以性乃生之主也。”[2]62释性通讲、“心不能不应物,特不为物所伤便是养也。”[1]407陆树芝讲、“生者,形也;王者,神也;神者,形之所恃以立也。”[1]409体现了在生命之形心或形神关系中以心、性或神为主的观点。(1)历代学者也注意到该篇与前一篇《齐物论》和后一篇《人间世》的关系,可以说该篇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如王讲、“夫齐物者必无我,无我者必无生,无生所以为养生之主,而生之所以存。此庄子作《养生主》之篇而次之于《齐物》

1养生主

养生主 庄子 考点: 1、理解本文中心观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2、识记本文以寓言故事为论据的喻证法的论证特点。 3、分析本文所能概括出的“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目无全牛”等成语的含义。 一、作家作品: 1、庄子,名周,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 2、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主张顺任自然,反对人为; 3、《庄子》33篇,《内篇》7篇; 4、《庄子》一书,寓言十九,是先秦诸子百家散文中最富有浪漫色彩和文学特色的作品。 二、释题: 课文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养生主”,就是“养生之道,以此为主”的意思,也就是养生的关键。一说“生主”指人的精神,“养生主”就是养“生之主”,也就是养精神。课文以庖丁解牛为喻,阐述了要顺应自然的道理。 三、课文翻译: 丁厨师给梁惠王宰牛。手所接触的地方,肩膀所倚靠的地方,脚所踩的地方,膝盖所顶的地方,哗哗作响,进刀时发出豁豁的

声音,没有不合音律的,既合乎(汤时)《桑林》乐的节拍,又合乎(尧时)《经首》乐曲的节奏。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解牛的)技术怎么竟会高超到这种程度啊?”丁厨师放下刀回答说:“我所爱好的,是(事物的)规律,(已经)超过(一般的)技术了。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眼里所看到的没有不是整头牛的;三年以后,不再能见到整头的牛了。现在,我凭精神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却在活动。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把刀)击入牛体筋骨(相接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构造,筋脉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过,更何况大骨节呢!技术好的厨师每年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硬)割断筋肉;一般的厨师每月(就得)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砍断骨头。如今,我的刀(用了)19年了,所宰的牛也有几千头了,但刀刃的锋利就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那牛的骨头间有间隙,而刀刃却很薄;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节),宽宽绰绰地,对刀刃的运转必然是有余地的啊!因此,19年来,刀刃还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虽然这样,但是每当碰到(筋骨)交错聚结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难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视力集中到这一点,动作缓慢下来,动起刀来非常轻,哗啦一声,(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分解开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样。(我)提着刀站立起来,为此举目四望,为此志得意满,(然后)把刀搽干净,收藏

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庄子《养生主》的美学思想 作者:李朦 来源:《商情》2020年第38期 【摘要】养生这一永恒主题一直都收到中国文化的关注。然而哲学家讲的养生比起世俗之人的养生,却有很大的不同。世俗之人的养生观更关注于肉体生命的护养;哲学家的养生,更关注于精神生命的护养和精神境界的提升。 【关键词】养心;保身;尽年 一、养生超然的境界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态度。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养生主》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关于“养生主”的理解,可以有两种理解方式:1.养生的主要原则;2.养护生命之主。但不管如何理解,都回避不了的一个问题是庄子笔下的养生的内涵。按照后代学者对于庄子所指的养生的研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主要是指养精神,另一种说法是养生命。 ??该篇所透漏出的庄子所认为的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听凭天命,并顺应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以残缺了一只脚却神气旺盛的右师为例,告诉人们对精神境界的追求是求得真正自由和健全人格的必要条件。即使形体残缺或者像《养生主》下文中关于老聃之死所述,只要精神上能够达到自由,形体残缺甚至是死亡都无所畏惧。庄子又以泽雉寓言来佐证:生活在大自然的野鸡没有充足的滋养,但比起生活在牢笼中没有自由的同类来说,不受牢笼之困,得以悠然闲适是多么的可贵。 透过这个片段,可以看出庄子的思想类似于陶渊明的思想:拔然超脱,不为名利束缚,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自在——颇有“久在樊笼里,负复得返自然”的自得。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养生主_《庄子》_原文_注释_译文

【原文】 公文轩见右师(1)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2)?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3)死,秦失(4)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5)。” 指穷于为薪(6),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出处】 本段属《庄子》·养生主 【注释】 (1)公文轩见右师:公文轩,姓公文,名轩。右师,字职名,借指任职之人。二人都是宋人。 (2)介:《方言》:特也,单足。 (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 (4)秦失:有道之士,老子的朋友。 (5)帝之县解:天然的束缚解开了。帝,指天。县通“悬”,系吊。 (6)指穷于为薪:指通“脂”,蜡脂。薪,此指烛。 【译文】

公文轩见到右师十分惊讶,问道:“这是什么样的人啊?何以只有一只脚,是天生如此?还是人事按成的呢?”右师回答说:“是天生的,不是人为原因。他天生就是单足,人的形貌由上天赋予的,由此我明白他是天生的,不是人为的。 ”泽畔的野鸡十步一啄食,百步一喝水,它并不希望被畜养在樊笼之中。精力虽然旺盛,可并不舒服啊。 老聃死了,秦失去吊唁他,号哭三声就出来了,学生就问道:“你不是先生的朋友吗?”秦失回答:“是的。”学生又问道:“那么这样的吊唁形式对吗?”秦失答道:“对的。起初我认为他是普通人,可是我现在并不如此看。刚才我进去吊唁时,有老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儿子一样;有少年人在哭他,就像哭自己的母亲一样。他们之所以聚焦在这里,肯定有不愿吊唁却吊唁哭泣的情况。这可是失去天性违背真情的,丧失掉自己所禀受的本性,古时候把这个叫做伤天害理的刑罚。当来时,先生应时而来;当去时,先生顺天而去,安于时运,顺应天然,悲哀欢乐的感情是不能进入其中的,古时候把这个叫做解除了天然的束缚。 ”蜡脂给烛薪燃尽了,可是火还在延续,从不知道它会终结啊。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反思]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庄子·养生主》研究现象的结构性 反思] 文学作品的建构在形象思维中必定隐含着创作者内在的逻辑运思。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文学作品研究,我们对其所作的阐释才具有最基本的合乎现实的价值意义。基于此,当我们对《庄子》这部文学著作的研究现象进行结构性反思时,不难发现,无论是篇章分析还是专著研究,其丰富的研究成果中也隐藏着一些遗憾——《庄子·养生主》即是一个例证。 仅以《庄子》内七篇中其它篇目的研究作比,近二十年关于《养生主》篇章分析(含考据、析疑、养生、庄子后学等研究内容)的论文比例相对较少。同时,在关于《庄子》的专著研究中,除《逍遥游》、《齐物论》外,对于《养生主》这一篇目的提及频率也相对较低。这是《庄子》内七篇研究中一个值得反思的研究现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与研究者阅读与研究的兴趣各有偏好。同时,著作内部各篇目之间的主旨构思倾向、艺术创作质量也难免存在高下之分,由此造成单篇研究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或在研究专著中单篇出现频率有高低之别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作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都堪称杰作的经典文学著作,《庄子》数年以来不断被各领域重读、阐释,其中对《养生主》研究

的淡化至少应该引起我们深刻的反思。笔者将以《庄子》内七篇为经纬谈谈对《庄子·养生主》结构性研究现象的一点认识,以供商榷。 庄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⑴,社会现实导致周王朝天下一统的和谐局面被打破。其间, __的贪婪与入世者的贪欲直接引起了社会人生价值观的混乱——以道德礼乐为核心的世风变为对功名利禄的追求。 __的现象不仅没有缓解这种状况,反而使社会更加动荡不安,造成了害人害己的恶性循环。庄子由此认识到“自保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价值位移的根本还是起源于人们的认识。”⑵由此,“他从生命价值意义入手,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只有把握‘本性’而‘无为’,才合乎生命的本质要求,这也是社会有序而自由的有力保证。”⑶基于这种社会认知与创作背景,《庄子》的研究者都基本认可“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是贯穿庄子哲学的一条主线。”⑷这也是笔者赞同的事实。但是,笔者认为也正是这种认识使得研究者在《庄子》内七篇的研究中,更多地基于对社会现实、政治现状、价值观的反思,倾向于关注《逍遥游》的自由观、《齐物论》的平等观,因为它们是庄子哲学的核心体现;也倾向于关注《人间世》的社会观、《德充符》的道德观、《大宗师》的真人观及《应帝王》的政治观,因为它们暗合当时的社会需求,在每一个时代也都能起到积极能动的作用。唯独《养生主》一篇,或许它对社会本体建构的直接意义相对较小,故,研究者的关

庄子 养生主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是何人也?恶乎介也?

天与,其人与?”曰:“天也,非人也。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 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 译文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真是危险啊!已经有了危险,还要执着地去追求知识,那么除了危险以外就什么都已经没有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以遵循虚无的自然之道为宗旨,便可以保护生命,可以保全天性,可以养护新生之机,可以享尽天年。

庄子·内篇·养生主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节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庖丁释刀对曰庖:厨师。B.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硎:磨刀石。C.虽然,每至于族族:(筋骨)交错聚集的地方。D.善刀而藏之善:修治。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①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②相与枕藉乎舟中B.①始臣之解牛之时②臣之壮也,犹不如人C.①提刀而立,为之四顾②学而时习之D.①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②积土成山,风雨兴焉3.下列对原文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意思是:我喜好的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超过技术了。B.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意思是:(庖丁解牛时用刀)分开骨间的缝隙,顺着(骨节间的)空处进刀,依照牛体本来(的结构)。C.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意思是: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D.族庖月更刀,折也。意思是:一般的厨师每个月都要换一把刀,原因是用刀子去砍断骨头。【参考答案】【参考译文】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探究的是事物的规律,这已经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见的只是整头的牛。三年之后,(见到的是牛的内部肌理筋骨),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臣下只是用精神去接触牛的身体就可以了,而不必用眼睛去看,就象感觉器官停止活动了而全凭精神意愿在活动。顺着牛体的肌理结构,劈开筋骨间大的空隙,沿着骨节间的空穴使刀,都是依顺着牛体本来的结构。宰牛的刀从来没有碰过经络相连的地方、紧附在骨头上的肌肉和肌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股部的大骨呢技术高明的厨工每年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割肉。技术一般的厨工每月换一把刀,是因为他们用刀子去砍骨头。现在臣下的这把刀已用了十九年了,宰牛数千头,而刀口却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的一样。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可是刀刃却并不厚,用这样薄的刀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象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虽然如此,可是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惧而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骨肉就已经分离,象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了。我提起刀站着,为这一成功而得意地四下环顾,一副悠然自得、心满意足的样子,拭好了刀把它收藏起来。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庖丁的话,学到了养生之道啊。

庄子翻译

高二(下)语文辅助性练习 一、阅读《庄子》语段,回答问题。 1、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曰:“然。”“然则吊焉若此,可乎?”曰:“然。始也吾以为至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言而言,不蕲哭而哭者。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庄子·养生主》) [注]①秦失:人名,姓秦名失,老聃朋友。②其人:指得道之人。③蕲:通“祈”。④倍:通“背”。⑤受:禀受。⑥刑:过错,过失。⑦帝之悬解:顺应自然法则的生和死。帝,自然;县,生;解,死。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2分) 答: ②是遁天信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3分) 答: (2)庄子借这个故事表达了怎样的生死观?(5分) 答: 2、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今世俗之君子,①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②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③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庄子·让王》 (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多危身弃生以殉物,岂不悲哉 ②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③夫生者,岂特随侯之重哉! (2)庄子借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分) 3、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完成(1)(2)题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①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②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③矣,吾无与言之矣。”(《庄子·徐无鬼》) [注] ①垩(è):白灰。漫:涂。②斲(zhuó):同“斫”,砍。③质:质对,对象。 (1)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①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 4、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庄子·秋水》

庄子养生篇及译文

养生主 【题解】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 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全文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至“可以尽年”,是全篇的总纲,指出养生最重要的是 要做到“缘督以为经”,即秉承事物中虚之道,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发展。第二部分至“得养生焉”,以厨工分解牛体比喻人之养生,说明处世、生活都要“因其固然”、“依乎天理”,而且要取其中虚“有间”,方能“游刃有余”,从而避开是非和矛盾 的纠缠。余下为第三部分,进一步说明听凭天命,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的生活 态度。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 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原文】 吾生也有涯①,而知也无涯②。以有涯随无涯③,殆已④;已而为知者⑤,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⑥,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⑦,可以保身,可以全生⑧,可以养亲⑨, 可以尽年⑩。 【注释】 ①涯:边际,极限。 ②知(zhì):知识,才智。 ③随:追随,索求。 ④殆:危险,这里指疲困不堪,神伤体乏。 ⑤已:此,如此;这里指上句所说的用有限的生命索求无尽的知识的情况。 ⑥近:接近,这里含有追求、贪图的意思。 ⑦缘:顺着,遵循。督:中,正道。中医有奇经八脉之说,所谓督脉即身背之中脉, 具有总督诸阳经之作用;“缘督”就是顺从自然之中道的含意。经:常。 ⑧生:通作“性”,“全生”意思是保全天性。

⑨养亲:从字面上讲,上下文意不能衔接,旧说称不为父母留下忧患,亦觉牵强。姑 备参考。 ⑩尽年:终享天年,不使夭折。 【译文】 人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势必体 乏神伤,既然如此还在不停地追求知识,那可真是十分危险的了!做了世人所谓的善 事却不去贪图名声,做了世人所谓的恶事却不至于面对刑戮的屈辱。遵从自然的中正 之路并把它作为顺应事物的常法,这就可以护卫自身,就可以保全天性,就可以不给 父母留下忧患,就可以终享天年。 【原文】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①,手之所触②,肩之所倚③,足之所履④,膝之所踦⑤,砉然向 然⑥,奏刀 然⑦,莫不中音⑧,合于桑林之舞⑨,乃中经首之会⑩。 文惠君日:“ (11),善哉!技蓋至此乎(12)?”庖丁释刀对曰(13):“臣之所好者道也(14),进乎技矣(15)。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6),官知止而神欲行(17)。依乎天理(18),批大郤(19),导大窾(20),因其固然(21);技经肯綮之未尝(22),而况大軱乎(23)!良庖岁更刀(24),割也;族庖月更刀(25),折也(26)。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7)。彼节者有閒(28),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29),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30),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31),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32),如土委地(33)。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34),善刀而藏之(35)。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36)。” 【注释】 ①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为(wè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②触:接触。 ③依:靠。 ④履:踏、踩。 ⑤踦(yǐ):用膝抵住。

庄子名言及翻译

庄子名言及翻译 [标签:栏目] ,庄子名言及翻译 1、翻译:天地有最大的美德而不言说,四时有明确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生成之理而不解说。圣人推究天地之美德而通达万物生成之理。 2、形若槁骸,心若死灰,真其实知,不以故自持。 3、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庄子·知北游》 4、翻译: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5、翻译:所以说,恬淡、寂寞、虚无、无为,这是天地的本原和道德修养的极高境界。 6、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天下》 7、正获之问于监市履希也,每下愈况。《庄子知北游》 8、何谓道?有天道,有人道。无为而尊者,天道也;有为而累者,人道也。主者,天道也;臣者,人道也。天道之与人道也,相去远矣,不可不察也。《在宥》 9、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 10、不知乎?人谓我朱愚。知乎?反愁我躯。不仁,则害人;仁,则反愁我身。不义,则伤彼;义,则反愁我己。《庚桑楚》 11、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山木》 12、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齐物论》 13、士有道德不能行,惫也;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此所谓非遭时也。《山木》 14、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15、翻译:阳朱说:“弟子们记住,品行贤德而又能去掉自以为贤的想法,

《庄子·养生主》阅读答案及考点分析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节选自《庄子·养生主》)1.对下列各句中加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分)()①视为止,行为迟②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③合于《桑林》之舞④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相同2.下列各句中,加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1分)()A.依乎天理B.而刀刃者无厚C.虽然,每至于族D.视为止,行为迟3.写出两个与本段文字有关的成语。(2分)4.庖丁解牛技艺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请根据原文加以概括。(3分)答案:1.A2.B3.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4.第1阶段: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第2阶段: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第3阶段: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答案解析: 1.试题分析:为:介词,因为。于:介词,与、同;介词,对于2.试题分析:B、刀刃:刀口。A.天理:文中: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今:天然的道理。C.虽然:文中:即使这样;今:转折连词。D.行为:文中:行动、因为;今: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面的活动。3.试题分析:本题没有技巧,只要理解了文意,积累了相关知识就可以了。4.试题分析:本题须先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再对每一层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庄子语录翻译及赏析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庄子齐物论》 【翻译】最有智慧的人,总会表现出豁达大度之态;小有才气的人,总爱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计较。合乎大道的言论,其势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让人听了心悦诚服。那些耍小聪明的言论,琐琐碎碎,废话连篇。 2.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养生主》 【翻译】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之中。 3. 且夫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庄子逍遥游》 【翻译】如果水积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没有力量负载大船。从大舟与水的关系看,我们至少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求大学问,干大事业,必须打下坚实、深厚的基础。 4. 相与于无相与,相为于无相为。《庄子。大宗师》 【翻译】相互结交在不结交之中,相互有为于无为之中。交友要达到相交出于无心,相助出于无为。这才是"莫逆之交"。 5.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庄子逍遥游》 【翻译】厨师虽然不做祭品,主持祭祀的司仪是不会越过摆设祭品的几案,代替厨师去做的。此谓尽管庖人不尽职,尸祝也不必超越自己祭神的职权范围代他行事。表现了庄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成语"越俎代庖"即由此而来。

6.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庄子养生主》 【翻译】以无厚入有隙,所以运作起来还是宽绰而有余地的。说明做事要“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这是庄子养生论的核心。同时说明了要认识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成语"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这两条成语,都出自这里。 7. 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庄子人间世》 【翻译】用火来救火,用水来救水,这样做不但不能匡正,反而会增加(卫君的)过错。假借孔子教导颜回的话,来阐明一种处世之道。成语“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出此。 8.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庄子齐物论》 【翻译】世上一切事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另一面,无不存在对立的这一面。从另一面看不明白的,从这一面就可以看得明白些。所以说,彼出于此,此也离不开彼。即事物对立的两面,谁也离不开谁。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是对形而上学和绝对论的否定。比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早2400年。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9.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庄子人间世》 【翻译】你不知道那个螳螂吗?舞起它那两把大刀式的胳臂,妄图挡住滚滚前进的车轮。它不了解自己的力量是根本无法胜任的,却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的本领很强大。成语"螳臂当车"的典故由此而来,用以比喻不自量力。 10.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庄子人间世》

养生主翻译

[题解] 《养生主》的主旨是讲庄子的“缘督以为经”的人生观,其中主要阐述养生的要领和养神的方法。他主张顺应事物之自然之理,而不被外在的物欲所拘泥;忘却感情而不违逆自然。本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从“吾生也有涯”至“可以尽年”,总论“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第二部分,从“包丁为文惠君解牛”至“得养生焉”。以包丁解牛喻养生之道,说明处理社会事物就象解牛一样“依乎天理”,“因其自然”,“游刃有余”地避开是非矛盾而生活。第三部分,从“公文轩见右师而惊曰”至“不知其尽也”。通过右师之介、泽雉不薪畜樊和秦失吊老聃,写除去形骸残全的观念,视生死如一和薪尽火传的本性,主张崇尚自然,反对人为,听任命运的安排和天性的延展。 吾生也有涯(1),而知也无涯(2)。以有涯随无涯(3),殆已(4);已而为知者(5),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6),为恶无近刑(7)。缘督以为经(8),可以保身(9),可以全生(10),可以养亲(11),可以尽年(12)。 [注释] (1)生:生命。涯:一作崖,极限,边际。 (2)知:通智,智慧,知识。 (3)随:犹逐,追随、追求。逐即逐物,即《天下》中的“逐万物而下反”。 (4)殆:通怠,疲倦。已:助词,通了。 (5)已:此。而:还。为:从事,求。为知:追求知识。 (6)为:做。名:名利。 (7)刑:刑戮。 (8)缘:因,顺行。督:中,中道。经:常法。缘督以为经:因顺着名刑之间的自然之道做为养生的常法,达到“得其环中,以应无穷”的宗旨。 (9)保身:保全身躯,免遭刑戮。 (10)全生:生通性,保全自己的天性,免受思虑之苦。 (11)养亲:事养父母。庄子此观点与盂子说的“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有矣,未有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也”相类似。有训亲为精神或训亲为身者非。 (12)尽年:指享尽天年,保持自然的寿命而不使年寿夭折。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要想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很疲倦了。明知如此,仍要汲汲以求地追求知识,那就会更疲倦了。做善事不能有求名利之心,做恶事不能有刑戮之若,顺着刑名之间的自然之道以为常法,就可以保全身躯,保全天性,奉养双亲,享尽天年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1),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2),砉然响然(3),奏刀..然(4),莫不中音(5)。合于《桑林》之舞(6),乃中《经首》之会(7)。文惠君曰:“..(8),善哉!技盖至此乎(9)?”庖丁释刀对曰(10):“臣之所好者道也(11)进乎技矣(12)。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也(13)。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4),官之止而神欲行(15)。依乎天理(16),批大郤(17),导大窾(18),因其固然(19)。技经肯繁之未尝(20),而况大軱乎(21)!良庖岁更刀(22),割也;族庖月更刀(23),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2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