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出土文献的贡献和学术史改写的困难

出土文献的贡献和学术史改写的困难

出土文献的贡献和学术史改写的困难
出土文献的贡献和学术史改写的困难

光元年历谱》、马王堆帛书《五星占》推算屈原的出生时间,与之前诸家说法都不相同,拓宽了研究思路,很有启发;他利用阜阳汉代《离骚》、《涉江》残简批驳淮南王刘安作《离骚》的“屈原否定论”,最为有力、有理、有据;他利用包山楚简探讨《离骚》的艺术构思与意象表现,有参照系地重新审视了“奇文郁起”的《离骚》诗歌特色;他据曾侯乙墓竹简考证“左徒”与“登徒”的异同。汤先生研究视野之开阔,方法之多样自如,学术见解之新颖,令人惊叹不已。

中年学者“继前修之踵武”,亦注重运用出土文献。其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有萧兵、赵逵夫、汤漳平、黄灵庚、刘信芳等。赵逵夫不仅利用出土文献研究《楚辞》,而且对出土文献也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他著有《〈孙膑兵法〉校补》、唐勒《〈论义御〉校补》、马王堆汉墓帛书《〈相马经?大光破章故训传〉发微》等等。尤其是他在考释湖北随县涢阳出土的铜簠铭文时,以为‘赤角’即屈御寇之子子朱的名,这一结论为考古学界所接受,在楚辞学界还是绝无仅有的。赵逵夫的《屈原与他的时代》对屈氏世系有专题研究,分为《屈氏世系研究回顾》、《西周与春秋的屈氏世系》、《列国时屈氏之徙于他国者》、《战国时代的屈氏》四个部分,论之尤详。其中利用包山楚简、长沙铜量铭文等出土文字资料,对屈氏世系深入考析、排列,多出不少鲜为人知的人物。

汤漳平先生有楚墓竹简与《九歌》研究系列,利用江陵望山一号墓、江陵天星观一号墓和荆门包山二号墓出土楚简,研究屈原和楚辞。通过楚简所见被祭祀诸神与《九歌》等传世文献参照比较研究,他认为《九歌》作品是屈原在怀王宫廷任职期间改造宫廷祭祀乐舞而形成的。汤先生还进行了《唐勒赋》残简与宋玉真伪研究,证明在宋玉时代是完全可以写出像《高唐赋》、《神女赋》、《大言赋》这一类赋作的。可见,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屈原以下的楚辞作家尤其是宋玉、唐勒还可以做出一些文章。

我先后撰有论文如《楚辞与楚辞学》、《屈原考古研究的时代内涵与实证基础》、《出土文献、传统文献、学术史———论楚辞研究与楚文化研究关系与出路》、《关于“楚辞”的传播与“楚辞学”的分类———撰写〈楚辞学史〉的思考与探索》。这些论著从宏观上论证运用考古学的知识、利用出土文献的相互关系,通过楚辞和楚文化互证,推进楚文化研究的可行性和必然性,产生了较好的学术反响。关于屈原生平、仕履研究,我也做了一些探索,著有《屈原考古新证》,发表论文《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墓主考论———兼论屈原生平研究》、《“三闾”渊源考》、《屈原仕履考》、《屈原“流放江南”考》。通过诸如包山楚简、望山楚简、长沙子弹库战国帛书《四时》、《小克鼎》、《大克鼎》、《邾公鉈铭》、周原甲骨卜辞、《诅楚文》以及大量楚系青铜器铭文等出土文献与传统文献的互证,解决了一些历史疑难问题,得出了一些新的结论。比如:其一,理清了楚人、楚国国君、楚王族的渊源、发展线索;其二,揭示了战国三大姓昭、屈、景与“楚之同姓”的来源,否定了屈原与楚王比较疏远的观点;屈氏在春秋、战国两个阶段均为楚国大姓,否定了战国时代“屈氏”衰微的观点,指出即使在楚怀王时期,屈氏家族还是人丁兴旺,身居要职,势力较大的;其三,揭示了屈氏家族鲜明而强烈的传统与家风。通过考古实证研究,澄清了一些历史争端。如,通过对屈原仕履、放逐、沉江的考证,不仅强调了屈原的真实存在,而且否定了屈原是一个“大巫”、“文学弄臣”等无稽之谈。尤其是第一次使用了“左徒戈”铭文,使结论建立在坚实可靠的基础之上;对风靡文学界的裘锡圭、汤炳正二先生提出的“左徒”即“登徒”说予以质疑、否定,再次强调方法论的严肃性。

正如前面所说,利用好出土文献、考古成果来研究楚辞是相当困难的工作,我们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客观上看,出土文献的整理相当滞后。有的简帛资料出土之后,整理出版长达20多年,大部分研究者对出土文献进行针对性研究就更在其后。主观上讲,能够综合运用各门学科,尤其是具有深厚的小学根底、掌握现代考古学理论知识、致力于楚辞研究的研究者为数毕竟不多。一些学者在研究出土文献过程中不追求论证的严密性,随意比附,产生了不良的学术影响。对这些不良倾向,研究者应给以高度的警惕。

作者简介:周建忠,男,南通大学楚辞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出土文献的贡献和学术史改写的困难

蔡德贵

(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100)

中国是一个文物大国,尤其是地下文物异常丰富。已经挖掘出来的和尚未挖掘出来的地下文物,数量十分惊人。众所周知,自1899年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问世以来,考古新发现就一直不断公布。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银雀山、三星堆、良渚、河姆渡、郭店竹简问世以来,国内外学术界纷纷发表了连续不断的研究成果。中国的现代学术研究由此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懿荣、郭沫若、董作宾、胡厚宣、黄然伟、濮茅左等研究者对殷墟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历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据研究者公布的材料,仅殷墟研究方面,最近百年中有关论著超过万种,作者队伍总共加起来达到3833人,分布于中国内地、港、澳、台湾,以及世界14个国家。一些学者充满信心地预言,甲骨学殷商史作为一门国际性显学,学术前景正方兴未艾,不可估量。也有学者根据出土文献的不断增加,认为中国的文学史和学术史都应该改写。

781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笔谈(三篇)

不可否认,出土文献确实为改写学术史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很多出土文献证明了一个真理:文化的起源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过去,黄河文化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唯一源头,但是根据新的考古发现,长江文化和其他地区的文化,也被证明是中国文化的源头。20世纪90年代,著名学者季羡林在参观荆州博物馆和湖北省博物馆后,受到很大的震动。1994年10月23日,他撰写了题为《中国古史应当重写》的文章,指出:长江流域古文化至少可与同期的黄河文化并驾齐驱。四年后,他发表了《中国历史必须重写》一文,重申应该将这一观点贯穿于中国通史的研究中。他建议重写《中国通史》的原因在于,几十年以前,中国的史学大师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等,都编撰过《中国通史》。尽管名称不同,其为《中国通史》则一也。这些大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详尽地搜集资料,学风谨严、立论有据。他们对中国通史的研究成绩远迈前古,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获得了同声的赞扬,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这一点,我们后人决不会忘记。但是,沧海桑田,时移世迁。到了今天,这些著作在许多方面均显得过时了,不能适应今天的情况了。季先生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考古发掘工作日新月异。几乎每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都能改变我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某些认识。过去我们常说“五千年中华文明”,现在看来,不行了。有人说六千年,甚至说七千年。总之,中国历史的时间上限没法封顶了。在地域方面,也有同样的情况。过去,大家几乎都认为,中华文化源于北方的黄河流域。,最近若干年以来的考古发掘工作却证明了,南方的吴、越、楚等地,甚至僻远如云南等地,也都有高度发达的文明。这样一来,中华文化发展一元观难以自圆其说,必须承认中华文化发展的多元观。其次,上述诸大师的《中国通史》不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换句话说,也就是“以论带史”的印记。不管这个烙印多么轻微,恐怕总会是有一点的。因此,季先生建议由有关单位,比如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或《历史研究》编辑部,出面组织力量,重新撰写一部能适应今天情况的《中国通史》。

虽然季羡林先生建议改写的是中国通史,但也适合学术史。那么能不能就乐观地估计学术史改写的可能性呢?我认为时机和思想都不成熟。原因何在呢?

其一,中国的历史线索基本已经确定。与印度不同,中国有一个非常清楚的历史线索,这个线索起码在司马迁的《史记》里就有了一个基本清楚的轮廓。经过历代史学家的努力考证,中国以往的历史基本上是信史。还有,每个朝代为了自己统治的需要,都会十分详细地总结前朝的历史。所以二十四史的系统完整无缺。有学者提出疑问,从黄帝开始的《史记》中,看不到近几十年来发现的发达的上古文明位列其中,比如河姆渡、凌家滩、良渚古城、三星堆、金沙,还有河南贾湖遗址等等。中国传统历史与现代考古学之间出现了一个巨大的鸿沟,各种疑古思潮层出不穷。难道是我们的祖先错误记录了历史,确实普遍出现了族群起源遗忘或者是集体性出现了所谓的族群认同危机吗?这种疑问不无道理。这种历史传统和考古发现之间的矛盾,至少现在看来是暂时无法统一的。实际上,在我们这里,历史传统已经抢得了天下。而印度则不一样。印度人的历史线索,只是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以后,才借玄奘提供的资料得以确定。所以印度的学术史改写就相对容易,我们的学术史改写就十分困难,因为我们的历史记忆太清楚了。

其二,中国人易于“跟风”,常常宁愿以讹传讹,也不乐意去纠正过去的错误。这里举两个例子。一个是陈寅恪先生名字的读音。陈寅恪刚到北京的时候,人们对他的名字到底应该怎么念,是不清楚的。吴宓、赵元任夫妇与陈寅恪闲谈时,赵元任对吴宓问道:“雨僧,是叫陈寅kè,还是陈寅què?”吴宓诧异道:“大家都叫他寅què,难道不对吗?”一面看着陈寅恪。陈寅恪微微一笑:“大家都那样念,也就没有办法。”赵元任严肃地说:“总要有个标准。这个字,就是该念kè,我是在民国十三年才发现寅恪自己拼写的德文,是写作YinKo Tschen的。寅恪是谦谦君子,不好意思纠正别人。但是我是喜欢咬文嚼字的,这个字念错了,以讹传讹,可不得了。”陈寅恪微笑着说:“我的江西口音比较重,其实这个字是应该念Kè,不念què。”

另外一个例子,是大家都常用的成语,就是说办某一件事情“比骆驼穿针眼还难”。其实这个成语从一开始翻译成中文,就是错误的。那就是《圣经》的翻译。《圣经》的最早文本当然是希伯莱文。在阿拉伯文和希伯莱文里,“骆驼”和“棕绳”同用一词,所以本意是说办某一件事情比棕绳穿针眼还难,但却被想当然误译成“棕绳”的同用词“骆驼”,结果就出现了“比骆驼穿针眼还难”这个大家都习以为常使用的成语了。骆驼穿针眼,不可理解;棕绳穿针眼才是正确的。因为平常是线绳穿针眼,而棕绳是非常粗的,不容易穿针眼。1978年,我的老师马坚先生在出版《古兰经》的时候,把这句话改为“比棕绳穿针眼还难”。这种正确的译法至今没有被国人接受,许多人依然是使用“比骆驼穿针眼还难”。

鉴于这种现实,我觉得即使再多的出土文献被公布,我们的学术史改写也是不易很快被普遍承认的。我们从孔夫子以来就已经形成了的“吾从众”的民族心理习惯,这种巨大的惯性束缚着我们改写学术史。更不用说,对很多出土文献的研究,就是专家也不能统一意见,专家们意见多,争议也最大。比方说,金杖与青铜雕像,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是最引人注目的稀世珍宝。而对这种珍宝,专家们意见分歧也最多,争议也最大,不能得出统一的结论。试想,连专家们都不能一致,怎么能够较快让学术界普遍接受呢?

作者简介:蔡德贵,男,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行 健

881

中州学刊2010年第1期

1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班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史 任课教师:张荣强教授 授课起止时间: 学生姓名:王玉珂 研究生院制

试论出土文献对古代史研究的重要作用 一、出土文献的历史学研究意义 李大钊在其《史学要论》中说:“历史学就是研究社会的变革的学问,即是研究在不断的变革中的人生及为其产物的文化的学问”。 梁启超在其《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说:“史者何?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人类历史是建立在人类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人类自我完美的自然发展过程。历史学能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的发展指明方向,而历史学为人类提供借鉴作用的大小则取决于它的客观真实性程度。所以史学是求真的学问。“凡学都所以求真,而历史为尤然” 1。“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与其他学科研究的对象有所不同。历史随时随地在发生,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消失,其客观性也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或者改变。历史认识涉及相互影响的三个方面:客观的历史实际、历史资料、历史研究者。这与自然科学研究不同。自然科学工作者可以对研究对象反复观察,重复实验,研究者能够直接观察研究对象。历史研究者所研究的历史过程不能重演,大多数情况下,历史研究者并不能亲眼看到客观的历史实际,他要认识历史实际,必须通过历史实际遗留下来的遗迹——史料来进行。也就是说,史料是历史研究者认识历史实际的中间介质。这就是历史研究比其他研究特殊的地方。传统史学的研究,多依据传世文献,因纸质文献不易保存,在流传过程中,受各种人为因素(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制约,总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歪曲和变异。而考古获得的文字资料就不一样,它是我们能直接看到的古代原始遗存(也有极少数出土文物为后代仿前代的),因此具有更高的学术价值2。现代考古学产生、发展以来,不断发现的大量出土的文化遗存中的文献资料,为史学特别是古代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原始材料,为历史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王国维在其《古史新证》中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 1 李大钊《史学要论》。 2 摘自张荣强讲义《出土文献研究导论——以简牍为中心》2012年2月13日。

浅析“直钱”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 浅析“直钱” 作者:汤亚琴 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16年第01期 摘要:“直钱”一词在古代文献中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该词在古代的使用时间跨度和使用频率都远远大于后来取代它的“值钱”。“直钱”在《汉语大词典》中的释义为“值钱,价钱高,有 价值”。然而,通过对古代市场交易活动的细致分析,借用大量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进行论证,本文归纳总结出“直钱”的另外一层含义,即“花费,耗费”。明确这一含义有利于我们对中国古代传统文献的解读。 关键词:直钱 ;市场活动 ;传世文献 ;碑刻文献 ;花费 “直钱”一词在《汉语大词典》里面的基本词义是“值钱,价钱高,有价值。”现代汉语中,“直钱”已经基本不再使用,被“值钱”代替。但是,查询古代传世文献,借助新出土的材料,可以清晰地看到,“直钱”的使用远远多于“值钱”一词。虽然“值钱”代替“直钱”是一个新词出现,古语词被替代的过程。但是,在古代长期的拉锯战中,“直钱”还是十分强势的。“直钱”的最早用例是西汉地节二年的《杨量买山刻石》中,“地节二年□月,巴州民扬量买山,直钱千百。作业□子孙永保,其毋替。”[1]尽管在晋代就已出现“值钱”一词的使用,如刘徽的《九章算术》中有句子如“问金一斤值钱几何”[2]。“直钱”在晚清甚至民国文章中仍多次出现,如民国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就有诗句“望君画贵多直钱,分我润笔沽酒喫”[3]。下面将借助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对“直钱”进行词义的梳理。 “直钱”作为一个词语,在《汉语大词典》中“值钱,价钱高,有价值”的基本释义是建立在用例时间早和使用频率高的基础上的。西汉史游的《急就篇》就有句子如“?敝嚢橐不直钱,服琐緰?与缯连。”[4]句中“不直钱”便是“没有价值或价值低”,这是“直钱”这个词语作为“价钱高,有价值”的早期用例。其他文献中也多有用“直钱”提及事物价值的有无,如晋代《摩诃僧祇律》中:“有比丘以盗心取彼水而,水不直钱。”[5]以及唐诗《和吴处士题村叟壁》中:“器以锄为利,家惟竹直钱。”[6] 在大量的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直钱”并不都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合成词,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是作为一个短语出现的,这个短语由“直”和“钱”组成。“直”表示“价值”,“钱”则表示交易时的货币名称。“直钱”合在一起,用的最多的义项是“价值是,价格为”。荀悦《汉纪》“车直 钱一千延年诈増车直二千。”[7]这个例句同时也直观地表明“直”能从“直钱”这个词组中分离开来单独表示事物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在《九章算术》和《张丘建算经》等古代算术书中,“直钱”这一短语广泛用于各种运算中。如《九章算术》中:“今有醇酒一斗直钱五十,行酒一斗直钱一十,今将钱三十得酒二斗,问醇行酒各得几何?”[2]“直钱”应该先是短语,在后来的不断使用中才最终合成为一个词。笔者所找到的汉代早期用例在《汉书?食货志下》:“黄金 重一斤,直钱万。”[8]“直钱”便是作为一个短语出现在句子中。越到后期,“直钱”渐渐由两个单音节词凝结成一个双音节合成词。

国外专业学术期刊投稿指南(转载)

SCI收录材料期刊影响因子及排名 流水浮云 @ 2010-01-07 16:16 Nature自然31.434 Science科学28.103 Nature Material自然(材料)23.132 Nature Nanotechnology自然(纳米技术)20.571 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材料科学进展18.132 Nature Physics自然(物理)16.821 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进展16.819 Surface Science Reports表面科学报告12.808 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 R-reports材料科学与工程报告12.619 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应用化学国际版10.879 Nano Letters纳米快报10.371 Advanced Materials先进材料8.191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美国化学会志8.091 Annual Review of Materials Research材料研究年度评论7.947 Physical Review Letters物理评论快报7.180 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先进功能材料 6.808 Advances in Polymer Science聚合物科学发展 6.802 Biomaterials生物材料 6.646 Small微观? 6.525 Progress in Surface Science表面科学进展 5.429 Chemical Communications化学通信 5.34 MRS Bulletin 材料研究学会(美国)公 告 5.290 Chemistry of Materials材料化学 5.046 Advances in Catalysis先进催化 4.812 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材料化学杂志 4.646 Carbon碳 4.373 Crystal Growth & Design晶体生长与设计 4.215 Electrochemistry Communications电化学通讯 4.194 The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B 物理化学杂志,B辑:材 料、表面、界面与生物物 4.189

9个常用的国外英文文献数据库

9个常用的国外英文论文文献数据库 9个论文文献数据库,科研搬砖,阅读涨姿势,论文写作小帮手!先说说什么是数据库:学术科研中说的「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往往是一种的形式,这个的贮存了大量文献数据(比如论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网络图书馆。 数据库中的论文往往都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出来的,还有很多是需要购买才可以放在互联网上的,再加上维护这个本身就耗费颇多,因此这些数据库通常不是完全免费的,你可以在上面免费查找文献,浏览摘要等简介容,但是如果你要下载文献,就要付钱。 大学因为科研和教学需要,常年要下载大量的论文材料,所以就会和数据库的经营者签订很多协议,例如包年,就是给一定量的钱,然后就可以无限制下载论文。也有按照下载的数量进行计费。那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学术语言,有哪些数据库是值得大家分享的呢?1、Wiley InterScience(英文文献期刊)Wiley InterScience是John Wiely & Sons公司创建的动态在线容服务,1997年开始在网上开通。通过InterScience,Wiley公司以许可协议形式向用户提供在线访问全文容的服务。Wiley InterScience收录了360多种科学、工程技术、医疗领域及相关专业期刊、30多种大型专业

参考书、13种实验室手册的全文和500多个题目的Wiley 学术图书的全文。网址:onlinelibrary.wiley./其中被SCI 收录的核心期刊近200种。期刊具体学科划分为:Business,Finance & Management (商业、金融和管理)、Chemistry (化学)、Computer Science(计算机科学)、Earth Science (地球科学)、Education (教育学)、Engineering (工程学)、Law(法律)、Life and Medical Sciences (生命科学与医学)、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数学统计学)、Physics (物理)、Psychology (心理学)。 2. ICPSRICPSR全称为Inter-university Consortium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Research,即美国校际社会科学数据共享联盟。成立于1962年,位于美国密西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 Ann Arbor, 1817-),储存超过17000种调查研究资料,如军队官兵总名册,遗嘱、遗嘱查验与税收纪录,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社会科学数据中心,拥有600多个成员机构,包括大学和各种研究中心。网址: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icpsrweb/landing.jsp其中400多个成员机构在美国,我国的国家人口发展研究战略课题组,大学,大学,科技大学,浸会大学也是成员之一。 3. IEEE 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 Electronics Engineers)是电子信息领域最著名的跨国性学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近年出土文献与中国文明的早期发展 李学勤 “出土文献”这个词,最近十几年在学术界逐渐通行,其特点是与“传世文献”相对举。“传世文献”是指从古时传抄递印下来的文献,一般来说就是各种古籍,而“出土文献”指的是通过地下发掘得到的文献,属于考古文物的范围。“出土文献”如就广义来讲,时代跨度可以很长,甚至下及明清,但习惯上多偏重秦以前(或稍延到汉初)以古文字书写的材料,本文所论即采用这种狭义的解释。 出土文献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历史段落 中国学者历来对出土文献非常重视,但能对有关研究做出理论性探讨的,应首推王国维先生。大家知道,王国维1925年秋在清华讲授《古史新证》,提出著名的“二重证据法”。他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此二重证据法,惟在今日始得为之。”他所谓“纸上之材料”,即传世文献,“地下之材料”固然可包括各种考古文物,然而从他讲课中说“地下之材料仅有二种:(一)甲骨文字,(二)金文”,这些实际就是出土文献。通过以出土文献来印证补正传世文献,开辟研究中国古史的新途径,乃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真谛。 当然,在王国维的时代,出土文献的种类和数量都还有限,特别是现代考古学在中国的田野工作可以说尚未开始。这种工作能够大规模铺开,是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出土文献大量发现,其繁多丰富,远出前人所能预想,这也就使遵循“二重证据法”研究中国古史有了广阔的用武之地。 我们要讨论的中国古史,不是漫无边际地从中国这块大地上人类的出现讲起,而主要是指中国文明由萌芽形成到其早期发展的历史。传统上一般认为中国

浅谈出土文献与文字研究

浅谈出土文献与文字研究 出土文献对文字研究至关重要。本文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使用、古文字的释读等方面,阐述出土文献对文字研究的作用。 标签:出土文献文字研究 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通常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讲,凡是发掘出土的文字材料诸如: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石刻等等都可以称作“出土文献”。狭义上讲,出土文献即出土的书籍,主要指上个世纪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本文所做讨论采用广义的出土文献概念。至于文字研究,这里专指汉字研究,包括汉字的起源与发展、汉字的使用以及古文字的释读等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是汉字研究的集大成者,奠定了汉字研究的基础,对后代文字研究影响深远。不过,《说文》收录文字以篆书为主,古文和籀文并不是很多,这对汉字的深入研究远远不够,还必须依靠大量的出土文献。 一、出土文献与汉字的起源与发展研究 从目前来看,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研究关键在于出土先秦文字资料的发现和研究方面。每一次出土文献的重大发现,都能极大推动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研究。近代出土的甲骨文,是目前已知的最早文字系统,单字总数接近5千,这些文字仅是占卜纪实的文字,全部的数量应该远远超过5千。甲骨文结构从独体趋向合体,基本具备了“六书”的构造法则。个别字形极为简省,高度抽象。这些情况足以说明甲骨文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文字了。从文字萌芽到成为成熟的文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由此可以推断汉字的起源时间会早出殷商时代很多。甲骨文的形体图画性较强,尤其与人或动物相关名词的文字,描绘得既形象又逼真。分析和研究甲骨文字形,既可找到与周代文字以及篆书的联系和演变规律,又可以向前推测更早时期文字可能的形态。可以肯定地说,早期的文字图画性更强。汉字起源于图画应该没有什么疑问。 对汉字起源与发展研究有价值的出土文献还有陶文。原始陶器上的刻画符号出土的不少,比较重要的有半坡陶文、姜寨陶文、良渚陶文、城子崖陶文和二里头陶文等。在西安半坡、临潼姜寨等地发现的属于仰韶文化的陶器刻符距今约六七千年。符号一般刻在彩陶钵口外面的边缘上。一般一个器物上只有一个符号。目前学界对这些符号的看法并不统一,一种观点认为是早期的文字,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对汉字产生有一定影响的符号。山东莒县发现的属于大汶口晚期文化的陶尊,距今约四五千年,在陶尊表面刻划有符号。多位文字学家认为是早期的文字,并对其进行了释读。裘锡圭研究后认为“跟古汉字相似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它们之间似乎存在一脉相承的关系。”[1]总之,陶文的发现对文字研究至关重要,今后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其一,要对汉字起源有更清楚的了解,还要期待更多数量陶文的发现。其二,要研究陶文的外形特征,进而判断其性质,释读其内容。其

国外免费期刊全文数据库(希望对大家有用)

1、Australian Digital Theses Program 简介:澳大利亚40余所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题名、作者、主题词、关键词、机构等检索途径,并设有浏览功能。 2、Association of Research Libraries 简介:美国图书馆研究协会主办,提供学位论文的链接。只提供题名浏览功能,不设检索功能。 3、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简介:美国杨百翰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作者、题名、主题词、摘要、作者机构等检索途径,并设有浏览功能。 4、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 简介:英国学位论文库,提供关键词、作者等检索途径,并设有浏览功能。 5、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ElectronicTheses / Dissertations 简介: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作者、单词、短语等检索途径。 6、McGill University Electronic Thesis Initiative 简介:加拿大麦吉尔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单词或短语检索,并设有浏览功能。 7、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Library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简介:美国北卡罗莱州立大学博硕士论文库,提供作者、题名、摘要等检索途径,并设有浏览功能。 8、Nottingham eTheses 简介:美国诺丁汉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题名、关键词、摘要、作者等检索途径,并设有浏览功能。 9、Ohio State University electronic thesis and dissertation 简介: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题名、作者、摘要、关键词/主题词、机构等检索途径。 10、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s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简介: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论文库,提供题名、作者、摘要等检索途径。 11、University of Pretoria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简介:美国比勒陀利亚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作者、题名、摘要、机构等检索途径。 12、University of South Florida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简介: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关键词检索。 13、University of Tennessee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简介:美国田纳西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题名、作者、主题词等检索途径。 14、Virginia Commonwealth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ies 简介:美国弗吉尼亚公共资产大学学位论文库,提供作者、题名、摘要、机构等检索途径。 15、Worcest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Electronic These &Dissertations 简介:美国伍斯特工学院图书馆学位论文库,提供题名、作者、摘要、机构等检索途径,并设有浏览功能。 1.香港科技大学图书馆Dspace 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t.hk/dspace 包括香港科技大学的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研究报告等内容,均可免费获取全文。Openj-gate

出土文献研究目录(1~9辑)

《出土文献研究》第一辑 文化部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出版 一 陈炜湛:“历组卜辞”的讨论与甲骨文断代研究 胡厚宣:卜辞“日月又食”说 裘锡圭:甲骨卜辞中所见的逆祀 宋镇豪:甲骨文“出日”、“入日”考 周永珍:殷代“韦”字铭文铜器 二 徐锡台:周原出土卜辞选释 刘启益:西周康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 张亚初:解放后出土的若干西周铜器铭文补释 唐兰遗稿:关于大克钟 张政烺:庚壶释文 李学勤:晋公奠(下从皿)的几个问题 俞伟超李家浩:论“兵闢太岁”戈 三 唐长孺:吐鲁番文书中所见丝织手工业技术在西域各地的传播 陈国灿李征:吐鲁番出土的东晋(?)写本《晋阳秋》残卷 程喜霖:吐鲁番文书中所见的麹氏高昌的计田输租与计田承役 周绍良:敦煌文学“儿郎伟”并跋 季羡林:说“出家” 蒋忠新:记旅顺博物馆收藏的梵文《法华经》写本残片 四 马雍:新疆巴里坤、哈密汉唐石刻丛考 朱雷:出土石刻及文书中北凉沮渠氏不见于史籍的年号 五 徐中舒:怎样考释古文字 陈汉平:古文字释丛 连劭名:甲骨文“玉”及相关问题 朱德熙:战国文字资料里所见的厩 吴九龙:简牍帛书中的“夭”字 《出土文献研究》第二辑 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室编文物出版社1989年出版 裘锡圭:释殷墟卜辞中与建筑有关的两个词——“门塾”与“自” 林小安:殷墟卜辞考辨(一)

胡厚宣宋镇豪:苏联国立爱米塔什博物馆所藏甲骨文字考释 林沄:甲骨断代商榷 刘启益:西周昭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 黄盛璋:新发现的“羕陵”金版及其相关的羕器、曾器铭文中诸问题的考索李零:释“利津囗”和战国人名中的囗与囗字 连劭名:卜辞中的月与星 张培瑜:出土汉简帛书上的历注 王素:麹氏高昌历法初探 李均明:秦文书刍议 ——从出土简牍谈起 胡平生:《阜阳汉简?诗经》简册形制及书写格式之蠡测 吴九龙:银雀山汉简中的古文、假借、俗省字 赵超:论汉唐间的异体字及《干禄字书》 刘燕文:从敦煌写本《字宝》的注音看晚唐五代西北方音 林梅村:犍陀罗语《法句经》残卷初步研究 邓文宽:北魏末年修改地、赋、户令内容的复原与研究 ——以西魏大统十三年计帐为线索 姜伯勤:敦煌新疆文书所记的唐代“行客” 王永兴: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文书考释——读吐鲁番文书札记 陈仲安:李贤墓志申论 李方:隋唐史地丛考 ——隋唐墓志研究 孙贯文遗稿:明拓孤本大相国寺碑丛考 任昉:《明伊藩方城恭惠王妃冯氏合葬墓志铭》跋 《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 中国文物研究所编中华书局1998年出版 胡厚宣:契斋所藏一块甲片风波的平息 林小安:殷契六书研究(一) 陈炜湛:关于甲骨文“印”、“执”二字的词义问题 张永山:卜辞诸亳考辨 齐文心:庆阳玉戈铭“作册吾”浅释 张政烺:《弋(右从阝)其卣》的真伪问题 刘启益:西周孝王时期铜器的初步清理 汤余惠:读金文琐记(八篇) 何琳仪:九里墩鼓座铭文新释

国外著名土木工程相关期刊列表(SCIEI)

国外着名土木工程相关期刊列表(SCI/EI) 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推荐表 序号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名称(SCI、EI检索源) 1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 ACI Journal of Materials 3 ACI Structural Journal 4 Automation in Construction 5 Buildings and Structures 6 Canadian Geotechnical Journal ISSN: 0008-3674 7 Canadian Journal of Civil Engineering 8 Computational Mechanics 9 Computers and Structures 10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ISSN: 0266-352X 11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12 Computer Methods in Applied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13 Communications in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14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Structural Dynamics 15 Earthquake Spectrum 16 Engineering Geology 17 Engineering Analysis with Boundary Elements 18 Engineering Structures 19 Geotechnique ISSN:0016-8505 20 Ground Engineering 21 Geotextiles and Geomembranes 22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mpact Engineering ISSN: 0734-743X 23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and Analytical Methods in Geomechanics ISSN: 0363-9061 24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Numerical Methods in Engineering 2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Mining Sciences ISSN: 1365-1609 26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 27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eel Structures

赀-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从秦简里的“赀”字看秦社会 内容提要 本文从出土秦简里的一个频繁用字“赀”,分析战国末期和秦初的某种法律现象,这就是大量地赀罚老百姓,为了战争和宫陵工程而榨取物资与劳动力。 关键词:秦简、赀,甲,盾 提纲:(为便于屏幕阅读时了解文章概貌,这是屏幕阅读方式的试验)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3. 秦国货币与劳役工量的等价数据探求 4. 秦陵近年出土的石铠甲 5. 秦简以外的秦国“赀”字 1. 《说文解字》里的“赀”字 2005-06笔者对汉字集里的“贝”部汉字作专题讨论时,读到了《说文解字·貝部》里有个“赀”字,《说文》解释为:“小罚,以财自赎也,从贝此声。汉律:民不繇赀钱二十二。”这个字在现代汉语里使用较少,《现代汉语通用字表》7000字集里未收录。《新华字典》里列了两个义项,①(作为动词字)计量,多用在否定场合:所费不赀,不可赀计;②同“资”字的财物、钱财之意。 为了某种特定的究竟的目的,促使着笔者要搞清楚这个“赀”字在汉语历史里的使用(演变)情况,于是求教于《汉语大字典》。在这部经典里,“赀”字一共罗列了六个义项:①罚缴(财物)。引用了云梦秦简里的两条例文(详见后文讨论)。②汉代指对未成年人所征的口户钱,魏晋南北朝时指按户征收绢绵等实物的户调。引用了《说文》“赀”字下的汉律条文。③通“资”,财货。《玉篇·貝部》对“赀”字的解释已更变为:“赀,财也,货也。”……《明史·徐光启传》:“盖棺之日,囊无余赀。”④计算物品的价格或数量。《管子·山权数》:“之龟为无赀”。……⑤价,价格。《管子·乘马数》:“布织财物,皆立其赀。”《晏子春秋·外篇二十五》:“景公赐晏子狐之白裘,元豹之茈,其赀千金,使梁丘据致之。”⑥匈奴对奴婢的称呼。《三国志·魏志·乌丸鲜卑东夷传论》注:“匈奴名奴婢为赀。” 由此看来,把“赀”字当作“责罚”、“处罚”的意识,在先秦古代以及秦之后,都不是这个字的主要义项,除了秦律之外,其它先秦古文献里没有把“赀”首先当作“处罚“的字义。(当然,不排除《汉语大字典》的编者们在找到了秦律古文献里的例句后,就不再搜寻其它例证。虽然《汉语大字典》对字的初形努力上溯到最远,然而对字的每一义项的使用例证,不一定负有追根溯源找到最先的“辞源”学责。) 2. 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赀”是个专题高频字 近日查阅秦代资料,却在云梦睡虎地秦简的法律条文里反复地见到这个“赀”字。秦律里,有好些地方使用着“赀”的处罚手段,兹摘录一些如下,希冀借纷斑而窥全豹。 ①对于职务失职给予“赀”的处罚。《除吏律》:“任废官者为吏,赀二甲。”所谓“废官”,就是因犯事而革除了官爵的人,任用废官,被认为是失职,要受处罚。《秦律杂抄》:“禀卒兵,不完善(缮),丞、库啬夫、吏赀二甲,法(废)。”《效律》:“官府臧(藏)皮革,数炀风之。有蠹突者,赀官啬夫一甲。” ②对于干活加工质量超限不合要求的,赀罚。《效律》规定:“衡不正,十六两以上,赀官啬夫一甲;不盈十六两到八两,赀一盾。”《秦律杂抄》:“除士吏,发弩啬夫不如律,及发弩射不中,尉赀二甲。发弩啬夫射不中,赀二甲。免啬夫任之。” ③对于规定的“物勒工名”,没有作好的处罚。《效律》:“公器不久(记)刻者,官啬夫赀一盾。”上交政府的制成品,没有标刻施工记号的,啬夫这一级的吏员要受罚;标错了,也要挨罚。《效律》:“器职(识)耳不当籍者,大者赀官啬夫一盾,小者除。”

9个常用的国外英文论文文献数据库

9个常用的国外英文论文文献数据库9个论文文献数据库,科研搬砖,阅读涨姿势,论文写作小帮手!先说说什么是数据库:学术科研中说的「数据库」和「文献数据库」,往往是一种网站的形式,这个网站的贮存了大量文献数据(比如论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个网络图书馆。 数据库中的论文往往都是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整理出 来的,还有很多是需要购买版权才可以放在互联网上的,再加上维护这个网站本身就耗费颇多,因此这些数据库通常不是完全免费的,你可以在上面免费查找文献,浏览摘要等简介内容,但是如果你要下载文献,就要付钱。 大学因为科研和教学需要,常年要下载大量的论文材料,所以就会和数据库的经营者签订很多协议,例如包年,就是给一定量的钱,然后就可以无限制下载论文。也有按照下载的数量进行计费。那英语作为世界第一学术语言,有哪些数据库是值得大家分享的呢?1、Wiley InterScience(英文文献期刊)Wiley InterScience是John Wiely & Sons公司创建的动态在线内容服务,1997年开始在网上开通。通过InterScience,Wiley 学术期刊集成全文数据库(Academic Search Premier,简称ASP):包括有关生物科学、工商经济、资讯科技、通讯传播、工程、教育、艺术、文学、医药学等领域的七千多种期刊,

其中近四千种全文刊。 学术研究图书馆(Academic Research Library,简称ARL)综合参考及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论文数据库,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商业与经济、教育、历史、传播学、法律、军事、文化、科学、医学、艺术、心理学、宗教与神学、社会学等学科,收录2,300多种期刊和报纸,其中全文刊占三分之二,有图像。可检索1971年来的文摘和1986年来的全文。商业信息数据库(ABI/INFORM)ABI即为Abstracts of Business Information的缩写,世界着名商业及经济管理期刊论文数据库,收录有关财会、银行、商业、计算机、经济、能源、工程、环境、金融、国际贸易、保险、法律、管理、市场、税收、电信等主题的1,500多种商业期刊,涉及这些行业的市场、企业文化、企业案例分析、公司新闻和分析、国际贸易与投资、经济状况和预测等方面,其中全文刊超过50%,其余为文摘,有图像。 医学电子期刊全文数据库(ProQuest Medical Library)该数据库收录有220种全文期刊,文献全文以PDF格式或文本加图像格式存储;收录范围包括所有保健专业的期刊,有护理学、儿科学、神经学、药理学、心脏病学、物理治疗及其它方面。 6. BlackwellBlackwell出版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期刊出版商之一(总部设在英国伦敦的牛津),以出版国际性期刊为主,

出土文献重文号用法新探

出土文献重文用法新探 (首发) 杨锡全 (西南大学文献所08级硕士) 摘要:通过考察,发现在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统定义的重文用法,此种重文用法重文号重复代替的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这种新的认识有助于我们正确释读出土文献材料。 关键词:出土文献重文重文号承前重文承上重文 字、词、句重复叠用,重出者用省略符号表示之,此种文法学界称之为“重文”,用以表示代替文字的符号称为“重文号”,或称“重文符”、“叠字(词、句)符”。①重文用法肇端于上古,中经秦汉,又历中古,在出土文献尤其敦煌及简帛文献中大量存在。重文号是一种非文字性的书写符号,但有指示替代文字的作用。其位置在上一字、词或句子的下一字格右边,或者正中。关于重文符号的书写形式可参郭在贻、黄征、张涌泉三位先生的《敦煌写本书写特例发微》一文,这里不作赘述(见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编《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1990年版)。 出土文献中的重文可以是单字重文、单个词重文,或是整句重文。其共同特征是重文号紧随它所重复的文字出现。此种重文可以称之为“承前重文”。考察发现,除了此种“承前重文”,出土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重文形式,即重文号代替的文字不是符号前面的文字,而是上文中出现过的文字,我们称之为“承上重文”。基于此,使得我们对重文用法有了新的认识。 关于“承前重文”的用法,学者多有论述,本文从略。我们主要探讨“承上重文”的用法,并以此对简帛文献中个别至今存在争议的重文用法作粗浅分析,以求教于方家。 一“承上重文” 考察发现,在出土简帛及敦煌、吐鲁番文书等文献中存在另外一种相异于传①张涌泉《敦煌写本重文号研究》,《文史》(第1辑),中华书局,2010年。

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的研究

出土文献与秦文化的研究 2011年01月17日 06:41 来源:秦陵秦俑研究动态作者:徐卫民 字号:T|T 14条评论打印转发 对秦文化的研究从汉代就开始了,但由于秦的文献资料太少,对其研究有很大困难,研究的深度受到一定的影响,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随着秦文化遗址和文物的不断发现,大大推动了秦文化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批具有较高价值的研究成果。 秦陵考古发现大大促进了秦文化的研究 1974年春天,举世闻名的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人们对秦始皇陵的重视。从此以后考古工作者开始了对秦始皇陵园的考古勘探,迄今已发现了600多处陪葬坑和陪葬墓,对陵园的形制和丰富的埋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从而大大带动了对秦文化的研究。 目前在秦始皇陵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兵马俑坑、铜车马坑、石铠甲坑、仿生水禽坑、马厩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动物坑、寝殿、便殿、食官遗址、内外城垣遗址、丽邑遗址、打石场遗址、刑徒墓地、公子公主墓地及其他一些陪葬墓①。研究秦文化,不研究秦陵是不行的,它对中国古代帝王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秦始皇陵食官遗址上发现的一个青铜编钟上刻有“乐府”两个字,这一发现将中国古代设立乐府的时间提到了秦代,因为在此之前,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乃立乐府”,颜师古注:“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哀帝时罢之”,秦始皇陵乐府编钟的发现证明颜师古的注解是错误的。该乐府钟制作精致,与秦始皇陵的祭祀活动有关。后来在汉长安城中出土的秦封泥中也发现了秦的“乐府”和“乐府丞印”。 修陵人都是些什么人,来自何方?史书无载,但从秦陵遗址考古发掘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在陵西侧的刑徒墓地中发现了一些刻有文字的瓦片,刑徒墓地实质上正是当时为秦始皇修陵人的墓地,这些修陵人虽然是从全国各地征调来的,但是以刑徒的身份修陵。死后被草草埋葬,既无葬具,又无随葬品。只在墓中发现了18件刻有墓志的瓦片,其中有一个瓦片上刻了两个人的名字。从刻文的内容来看,有服役者的姓名、所在地、服役性质及爵名。如“东武居赀上造庆忌”、“平阴居赀北游公士滕”、“博昌去疾”等,东武、平阴、博昌是地名,分别来自山东、河南等省。居赀在云梦睡虎地秦简中有记载,是指因犯法而被罚钱财,本人又无法缴纳钱财,而以劳役代替,每劳作一天抵偿八钱,直到劳役期满。上造和公士则为爵名,是秦二十等爵制中最低的两等,庆忌、滕、去疾为人名。从瓦文内容来看,当时修建秦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国学经典选读》期末复习题 一、课程属性及期末考试有关问题 1. 本课程为省开课。 2. 期末考试题型四种:填空、名词简释、简答题、问答题 3. 填空题主要在常识中产生,个别在名词中产生。 二、期末复习题、 (一)常识 1. 中华文明的形成经历了四个时期:先秦是萌芽期,汉魏六朝是形成期,唐宋至明中叶是成熟期,明中叶以后就进入转型期。P4 2. 进入民国,经书成为普通的古文献。作为历史学的资料,章学诚所谓的“六经皆史”得到了全面的体认。P30 3 . 如果说中国传统学术是一座大厦,那么经学就是这座大厦的基柱。P41 4. 在五经之中,《周易》是古代占卜之书。P41 5. 《诗经》的价值,一在于文学价值,一在于文化价值。P52 6. 西汉出现了三种尚书,即《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和“伪尚书”。 P47 7.《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P60 8. “仁”和“礼”是孔子思想的两个基点。P60 9. 《左传》、《公羊传》和《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P58 10.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P70 11. 司马光主持编篡的《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P87 12. 司马迁把“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作为其建立史学体系的追求。P92 13. 阅读《三国志》不仅要注意其正文,更要注意阅读裴松之的注文。P95 14. 在先秦,墨学和儒学是并称的两大显学。P118 15. 先秦名家“合同异”一派是以惠施为代表的。P128 16. 战国晚期的苏秦和张仪成为纵横家的代表人物。P131 17. 秦汉以后的中国子学,可按五个历史阶段来区分,即两汉子学、魏晋玄学、隋唐子学、宋明理学和清代子学。P135 18. 玄学的逻辑基础是汉魏之际清议之风所带来的名实之辩。P142 19. 经史子集四部中,集部多是文章、诗赋的汇编。P160 20. 研究《楚辞》的代表性著作有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和朱熹的《楚辞集注》。这三本书是对《楚辞》进行研读的基本书目。P165 21. 西方发达的史诗系统在中国古代没有,蒙古族和藏族的史诗也是后来才整理出来的。P173 22. 四言诗的出现,使中国诗歌形式得到了文学意义上的确认。P178 23. 曹丕所作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P181

国外核心期刊简介

国外核心期刊简介 AIDS research and human retroviruses 18 times a year ISSN 0889-2229 631B0029 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aid E-mail:info@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 《艾滋病研究和体逆转酶病毒》刊载有关转录酶病毒和与之相关的后在免疫缺乏综合症方面多学科的研究论文。注重有关癌、变性病和普通免疫系统的新病毒的研究。 AJR,Ame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 Monthly ISSN 0361-803X 635B0001 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scriptcontent/ajr/index.cfm E-mail:subscribe@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 《美国X射线学杂志》由美国伦琴射线学会(American Roentgen Ray Society)和美国镭学会(American Radium Society)合办。刊载有关普通放射学和诊断放射学各个方面的高水平原创论文,包括磁共振成像技术等。

American journal of botany Monthly ISSN 0002-9122 588B0001 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 E-mail:orders@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 《美国植物学杂志》由美国植物学会(Botanical Society of America)主办。刊载植物学各领域的研究论文和评论。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Semimonthly ISSN 0002-9149 638B0010 https://www.doczj.com/doc/5f12469436.html,/locate/amjcard 《美国心脏病学杂志》由美国心脏病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主办。刊载内分泌学与新代谢及其临床应用研究的论文和病例报告。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pathology Monthly ISSN 0002-9173 631B0002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

“遇负杖入保者息”郑玄注语析疑 (首发) 侯乃峰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博士后 《礼记?檀弓下》有如下一段话: 战于郎,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曰:“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君子不能为谋也,士弗能死也,不可!我则既言矣!”与其邻重(童)汪踦往,皆死焉。 这段文字本身甚为浅显,意思也很容易理解。然而郑玄在注“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时说:“遇,见也。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保,县邑小城。”对郑玄这句注语的理解却存在着不同意见。 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文选部分选有此文,对“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注解说: 负杖,把杖(扁担之类)放在颈上,两手扶着,等于今天的横挑。保,城堡,后来写作“堡”。息,歇息。当时战事很紧,鲁军不利,人们逃避齐军,走累了,所以负杖入堡休息。1 可以看出,这段注解其实相当于郑注的白话翻译。然而对于郑玄的注语,裘锡圭先生表示怀疑。其文曰: 疲倦休息,怎么会“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呢?郑说难信。此文“负杖”似与“杖负”同意,就是拄杖而负物的意思。当时鲁国民穷役重,为公家负物的服役者力不能胜,拄杖而行,所以公叔禺人见之而有“使之虽病也,任之虽重也”之叹。2 两种理解的分歧很大。但我们认为,这两种解释都与郑注本意有出入。细读

原文,“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遇到……(什么人)在休息”。再看郑注,“见走辟(避)齐师,将入保,罢(疲)倦,加其杖颈上,两手掖之休息者”一句的主干正是“见……休息者”,意即“见到如何休息的人”,与原文密合无间,则郑注所说的是休息之情态无疑。看《古代汉语》的理解,以为是“横挑”,则“入保者”在休息时当然是放下挑子,而不会把挑子放在颈上休息,故此理解与郑注本意不合。裘先生一方面以为原文“负杖”是“拄杖而负物”,此种理解若是作为“负杖入保者”行走时的情形无疑是正确的(但并非郑玄注语所说的休息之情态)。另一方面,此说又准确抓住了郑注的句子主干,以为郑玄注语所说是“疲倦休息”之情态,但裘先生似乎是将郑注“加其杖颈上”理解为“加其杖(于)颈上”,遂以为郑注错误而撇开不论。 郑注其实不误。既然“遇负杖入保者息”一句的主干是“遇……息”,即公叔禺人见到“负杖入保者”时,他们正在休息,而郑注所云正是“负杖入保者”休息时的情形。裘先生将“负杖”理解为“拄杖而负物”是可信的,之所以对郑注生疑,想是未曾见过山区居民“拄杖而负物”者休息时的情形。笔者在童年时曾听村中老者讲述过一段往事:在清末民初,村中(在鲁东南)有一群背盐人,经常到江苏东海县靠海的煮盐人家去背盐。因为两地中间有座山,道路坎坷,无法用车辆运输。每个背盐人都持有一根特制的半人多高的棍子,上端有个天然长成的近似于“丫”字形的树杈,平时走路拿在手中当作拄杖用,以节省脚力。在他们背盐回来的路上走累了需要歇息时,就把手中的拄杖竖直放在地上,把背上的盐袋搭在拄杖上的“丫”字形树杈中间。这样一来,盐袋的重量几乎全部落在了拄杖上,背盐人就可以乘机松口气,休息一下。短暂歇息时不能把盐袋放到地上,也不能坐下,因为盐袋很沉重,是绑缚在身上的,放下去再背上很麻烦,坐下去再起来也很费劲。同时,因为盐袋的质量不好,如果用没有“丫”字形树杈的直棍子做拄杖,那么在如此休息时直棍子上端就有可能戳破盐袋。又因为休息时盐袋的全部重量几乎都落在拄杖上,而拄杖下端仅一个支点,重心不稳,而且休息时背盐人的双手是空闲的,为防止拄杖和盐袋歪倒,所以要用两手抄后扶持住拄杖。 笔者幼年时乍闻此事,对村中这群背盐人想出的这个办法很是佩服。但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我逐渐接触到更多类似的情形,认识开始改变。比如,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