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基本概念和时代特征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基本概念和时代特征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基本概念和时代特征
2018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高中历史基本概念和时代特征

高中历史基本概念和时代特征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公元前2070——1840年)

一、春秋战国时期(前8世纪到前3世纪)时代特征

中国古代社会重要转型时期。

(1)政治:春秋战国时期,争霸、兼并战争和各国变法,打破了旧的贵族权力秩序,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官僚政治开始出现;以血缘为纽带的旧有氏族部落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不同血缘关系的人们迁移和杂居,不同血缘部落间互相通婚,促成民族大融合。

(2)经济:

①铁犁牛耕促进农业耕作方式不断改进并趋于成熟;小农经济出现,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②私营手工业兴起,逐渐形成了官营、民营、家庭经营三种经营形态,手工业部门不断增加,技术不断进步。

③商业出现,并逐渐由官府垄断走向官商、私商并存发展。城市的发展依附于政治军事中心。

(3)思想文化: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私人办学兴起。

二、秦汉时期(前221—公元220)时代特征

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社会主流文化形成时期,农耕文明初步发展时期。

(1)政治: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皇权独尊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古代社会的主宰。

(2)经济:小农经济初步发展。秦代,度量衡、货币的统一,为国家统一和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但秦的暴政又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西汉初期的休养生息政策为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3)思想文化:大一统的政体,需要大一统的思想。秦崇尚法家思想;西汉初年一度崇尚黄老思想,汉武帝采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统治思想。文学方面,汉赋是这个时期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

三、隋唐时期(581—907)时代特征

我国农耕时代的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农耕文明进入繁荣时期。

(1)政治:国家统一,典章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实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曲辕犁出现,生产技术水平提高;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

(3)文化:在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文化多元,兼收并蓄。三教(儒、道、佛)既互相斗争,又相互吸收合理因素,三教合一局面开始形成。中华文化对周边影响加强,中华文化圈开始形成。

四、宋元时期(960—1368)时代特征

我国农耕时代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1)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从10世纪初起,宋先后与辽、西夏、金等政权并立,元朝最终实现了中国古代第四次大统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另一方面,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继续发展和完善。经过宋初的改革,中央集权对地方分权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

民族国家的统一。

(2)经济: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全国经济重心实现南移。商品经济活跃,商业活动突破了“坊”和“市”的界限,交子(纸币)的使用标志着商品货币经济发展到空前水平。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

(3)文化:科学技术发展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发明与外传。宋代哲学思想——理学有了较大发展。宋词、元曲是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风俗画。

五、明清时期(1368——1840年)时代特征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农耕文明渐趋衰落。

(1)政治:君主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清朝设置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各民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加强。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锁国。中外差距进一步拉大。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

(2)经济:农耕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新航路开辟后,原产于美洲等地的马铃薯等农作物传入中国,有利于粮食增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从明朝中后期起,在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并缓慢发展。中国的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3)文化:承古萌新。①传统科技仍走在世界前列,出现科学技术大总结,但中西方科技发展水平差距拉大;②儒家思想活跃,程朱理学居统治地位,但日益僵化,阳明心学影响扩大,带有反专制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③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体现了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④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出农耕文明的衰落。⑤随着传教士东来,早期的西学东渐开始出现。

(4)明清时期的中国,在农耕经济空前繁荣的同时,又隐藏着近代前夜的危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开始全面落后于英美等西方国家。

第二章:中国近代史(1840——1949)

六、19世纪40—50年代时代特征

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

(1)政治:清朝依然坚持专制统治,但是,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受到冲击。中国开始丧失部分主权,独立自主发展局面和长期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被打破。中国掀起了各种形式的反侵略斗争。既有政府组织的斗争,也有民间自发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清暴动,既有旧的传统延续,又有新的特征萌发。

(2)经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传统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自然经济依然占统治地位,但传统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变。

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等西方国家实力增强。鸦片战争及战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有利于列强在华商品倾销,中国农产品和工业原料出口增多。在此冲击下,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开始解体,私营手工业日益破产,中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依赖程度日益增强。在欧美社会生活方式影响下,通商口岸地区的中国人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变化。客观来说,中国人开始分享工业革命的新成就。

(3)思想文化:向西方学习,救亡图存逐渐成为社会新思潮。中国人新闻观念兴起。但这只是先进知识分子的观念,绝大部分官民依然保守。

七、19世纪60—90年代时代特征

清朝主导的中国社会近代化起步——洋务运动

(1)政治: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化,洋务派政治势力增强。

(2)经济: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开始发展。

洋务派利用官方资源兴起洋务运动,引进西方生产技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起步,这是中国经济现代化的开始。19世纪7、8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通商口岸及其附近产生。中国人社会生活进一步受西方生活方式影响,逐步中西合璧。

(3)思想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观念占住社会思想主流。中国教育开始改变,由培养统治人才,逐渐转向培养军事、经济、翻译等实用人才,开始向英美官派留学生,民间留学风气也因而兴起。

八、19世纪90年代至20世纪初时代特征

内忧外患加剧,政治民主化艰难起步。

(1)政治:甲午战后,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国内民众的抗争此伏彼起。《辛丑条约》签订后,清王朝成为外国侵略势力统治中国人民的工具。

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两种方案。

1894年,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主张推翻清朝,恢复中华,创立民国,成立“兴中会”等革命团体。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志士,希望以光绪帝为首的清朝统治者借鉴俄、日改革成功经验,开展维新变法运动走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但遭到慈禧为首的顽固势力激烈反对,改革失败。

1899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扶清灭洋”口号。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计划。列强改变策略,“以华制华”。

1911年,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爆发

(2)经济:列强对华由商品输出为主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清朝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初步发展。有志之士提出“实业救国”,产生收回利权思想。

(3)文化:维新变法,救亡图存,成为思想主流。进化论、平等、民权等观念,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众多的报刊出版,推动了社会教育。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开启近代中国高等教育新篇章。

九、民国初年(1912—1920年)时代特征

(1)政治: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贯穿始终。北洋军阀(袁世凯及其部下)统治时期,力图恢复专制统治。国会、国民党被解散,《临时约法》被废除。1915年,日本与袁世凯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形成了日本独霸中国局面。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共和制度,维护《临时约法》,进行了一系列斗争。保住了“共和”之名,但《临时约法》始终没能得到恢复。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与北洋军阀的斗争,实质是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2)经济:民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出现“短暂春天”。中国人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都体现了“民主”、“平等”、“共和”、“自由”精神。

(3)思想文化: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渐入人心,新文化运动推动中国社会思想得到极大解放。

(4)国际形势深刻影响着这一时期中国社会。一方面, 1914—1918年的一战期间,外国侵华势力有所消长,欧洲列强忙于战争而无暇顾及中国事务,日本趁机独霸中国;第二方面,中国参加协约国集团,战后成为战胜国之一,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增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一定的发展机会;第三方面,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愿意平等对待中国,这种反差,引起了中国人进一步觉醒,放弃对欧美日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幻想,研究十月革命,研究马克思主义,痛恨北洋军阀政府的专制、无能和卖国行为,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新民主义革命开端。中国共产党早起组织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也关注俄国革命的成功。

十、蒋介石国民政府的统治(20世纪30、40年代)时代特征

(一)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时代特征

1927年,蒋介石建立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1935年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和改订新约运动,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内忧外患严重。

(1)国民政府的内忧外患

①国民政府的“内忧”,一方面来自于国民党内部斗争,另一方面来自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的斗争。

1927年4月,蒋介石建立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南京国民政府。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政府形式上完成全国统一。但不久,国民党内,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等派系又进行混战。1930年11月,蒋介石取得最终胜利。

1927年8月1936年,中共领导了反对国民党蒋介石统治的武装斗争。毛泽东军民开辟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中共领导的工农红军建立起来。1931年,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国共对峙的局面正式形成。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经过长征到达陕北,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根据地。

1936年的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国共内战基本停止,开始由对峙内战走向合作抗日。

②国民政府的“外患”来自于日本侵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最主要矛盾。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略中国。

(2)两个区域的经济特色

中国存在着国民党统治区(时称白区)和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区域(时称苏区)。

①国民党统治区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影响到中国。1935年起,国民政府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取得一定成效。民族资本主义有所恢复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蒋、宋、孔、陈四大家族利用国家政权,建立起垄断性的官僚资本。

②根据地地区

共产党领导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农民得到土地,生产积极性和革命积极性高涨,农村经济有所发展。

(3)思想文化

1935年以后,团结抗日,救亡图存成为全国主要思潮。国民党统治区内,文化事业有所发展。上海为中心的左翼文化比较突出。

(4)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成功和苏联斯大林模式下建设成就也影响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

(二)1937——1945年时代特征

政治方面:面对日本侵略,以国共第二次合作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坚持八年抗战,最终取得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这个时期民主政治有所发展。一些民主党派诞生,新闻出版事业空前发展,民族意识空前增强。中共在抗日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治实践。

经济方面:抗日战争时期,一些民族工业随着国民政府的西迁,艰难发展。官僚资本空前发展。在敌后抗日根据地,中共制定“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政策,农村经济得到发展。日本逐步把沦陷区经济纳入日本战时经济体系,服务于日本法西斯侵略。沦陷区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文化方面:团结抗日是文化主流。毛泽东思想形成。

十一、1945—1949年时代特征

(1)政治方面:国共进行了争取和平的努力,举行了重庆谈判和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最终,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坚持独裁,国共发生新内战。在争取民主和平的斗争中,中国民主同盟、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等民主党派发展壮大。他们与中共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一党专政。最终,国民政府被推翻。抗战胜利后,美国成为在华的主要外国势力,扶蒋反共。随着国民政府垮台,美国势力退出中国大陆。

(2)经济方面:抗战胜利后,国统区内,在美国商品倾销和官僚资本的双重压迫下,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日益萎缩。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农民得到土地,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3)思想文化:抗战胜利后,民主、和平、团结是这个时期主流的社会思潮。

第三章: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

十二、新中国前30年(20世纪50—70年代)时代特征

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社会主义建设起步和曲折发展。

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前提。

(1)政治: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和巩固。开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确立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经过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旧有的剥削阶级——地主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被消灭,它们与自耕农、个体工商业者等小私有者一起,都被改造为社会主义劳动者。

党和政府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由于当时美苏冷战、美国敌视中国,最初实现“一边倒”赢得了苏联等国的支持。抗美援朝,保卫了新中国独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空前恶劣。到1971年,新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中国外交出现新局面。

从1957年到1976年,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领域都产生“左”倾错误,特别是十年文革,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2)经济: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从1953年起,执行“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形成。在苏联帮助下,“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经济体系。

(3)文化:人民教育事业起步发展。扫盲教育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借鉴苏联教育模式,改造整顿从旧中国继承的高等教育。1958年,高等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形成教学、科研、生产劳动三结合的教育模式。1956年提出发展科学、文艺的“双百”方针。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文革结束。各方面处在转折时期。

十三、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

(1)政治: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任务,民主制度逐步完善。基层民主得到发展。

香港、澳门问题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得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解决取得进展。

实行对外开放,开展全方位的外交。

1991年底,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独立自主的外交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尊重联合国权威,以联合国为中心开展活动,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贡献。同时,与主要大国以及国际组织建设不同形式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如参加APEC 组织、组建上海合作组织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6课 国际联盟习题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二十八篇

2019年精选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6课国际联盟习题 精选【含答案解析】第二十八篇 第1题【单选题】 《全球通史》说:“1914年以前,欧洲已是近代基本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的发源地。……然而,战争的浩劫使欧洲人士气沮丧,失去信心,在欧洲大陆的各个地方,古老的秩序正受到怀疑和挑战。”这主要是在强调“一战”( ) A、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B、导致了社会主义运动的广泛兴起 C、使欧洲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引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普遍怀疑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被认为为1924年至1930年期间西欧各国关系之改善奠定基础的是( ) A、《凡尔赛和约》 B、《洛桑条约》 C、《洛迦诺公约》 D、《非战公约》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从机制上看,国际联盟制止战争、制止侵略的宗旨成为空谈的主要原因是 A、国联成员国并非真心维护世界和平 B、德国等具有发起战争危险的国家参与 C、国联行政院的权力过大 D、国联代表大会和行政院决议坚持“全体一致”的原则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美国首先提出建立国际联盟,后来却没有参加,原因是( )①英法等国和美国有矛盾②美国国内的阶级矛盾空前尖锐③国联盟约未能满足美国的要求④盟约否定了十四点和平计划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20世纪20年代,凡尔赛体系有过两次重大调整。这两次调整分别是 A、道威斯计划、《洛伽诺公约》 B、道威斯计划、《非战公约》 C、鲁尔危机、《洛伽诺公约》 D、《洛伽诺公约》、《非战公约》 【答案】:

高中历史课堂生成资源该如何运用

高中历史课堂生成资源该如何运用 对课堂上的“动态是核心生成”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之一。面“ 光一闪”,教师同的“阴错 阳枝差”、“节外生”、灵采取不态,我们应及时,理生成度将带来不。同的结果在教学中 捕捉恰当处,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加性的教学资源,让它成为教育的良机使更加有效摇曳 多姿,更。 1: 案例,导学生观察唐代长安城当讲经这目教师到唐代济繁荣一时引布局平面。出 其布局特点图并指。 ,教师发问么大家学生纷纷回答总其特点后,在结了又:那看? 我们今天是不是也场的城市有专门的市啊狗市、食品、装大生:鱼有书市、鸟虫市、花市、街服街…… ,门口卖么的有,卫生生:就没场我们小区有专门的什都也市很。差,放学家生:里也摆摊点我们胡同满了回都不容易通过。 ,卫生师:这没场位同学告诉大家他们小区附近有专门的也市? 不此什呢好,对,你有么建议,向长安城学习生:规划街道重新。 ,了解了长师:看来这非心日位同学常关我们常生活中的事情,有创见和胆识怎么 安城的布局就联己规划想到自生活小区的很。 ? 规划,教师位同学接来这简说些下,位同学单地了建议又叫两帮助建议”,教师 停地纠他“规划。于”小区对学生的“规划也不帮助9分钟,结果,下课的时正补。笔者 这致和充估计个环节大用了间很,教快到来收住讨就草草师论下课了。 分析:不完抛离目有效促进课堂生成,能全课堂教学标。 魂,判教学有效的直教学目是标课堂教学的方向、灵是断足否教接依据。例片非 典型映案 1的段常地反了课堂生成的问题。材通过,以向学生清介绍长安城来让学生了 解唐代商业繁荣的史实所讲“市”、“ ” 到自“市”的意义是键。由关学生对长安城的坊联系 新的“课程资源”己出的生活小区,并提疑问,这显然是。 “小区”问题,得关案例顺决1中教师着学生的思路解规划使相课堂教学中我们反对 对的知态度值目没识及情感价观标能实现。不,学生实施“追但是心只决这问”,如果 教师中想着如何解个问题、方法与程、情忘了预目话或者说没将知设教学标的,有识 技能过,有新课程的理感态度值三目价观位一体标进行整体把握这显然悖,体标对生 成进行合念。必须根据教师历史课程理念围绕总目内容,的理的扬弃值不排除处,对价 大的信息要及时和理然后组织后续,波教学活动,如此才课堂上能实现有救生成而不是 随逐流。 2:案例,大功”的课堂正始皇于过在进行有关“秦的功大还是过于辩,秦的功论, 一位同学说:觉讨这没义“我得论个问题有意始皇过” 课堂转入静寂,大家与我们有关 系吗这插曲?” 个“小使面带困,师“你的惑望老地着师老先是然随那说愕,之对位 同学:说不是我们课解好?”这讨话节课要论的题,后决吗,需要教师有效分析:有 效促进课堂生成回馈。

高中历史先秦春秋战国(教案)

先秦时期(二)----春秋战国 知识结构表 一、政治:选修 1、(改革)前4世纪中期,秦国商鞅变法。 *背景: ①时代特征: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 ②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 ③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④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⑤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内容: ①经济上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②军事上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废除“世卿世禄制”。 ③政治上废除分封制,普遍推行县制;建立严密的户籍制度,制定连坐法。制定秦律 ④文化上“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⑤社会风俗上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 *特点:全面性、有效性和在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 *性质:战国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一次地主阶级改革。 *总体评价:

①推动秦国社会进步,促进经济繁荣,壮大国力,为后来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②对秦国以至中国历史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③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加重广大人民所受剥削与压迫;未予旧的制度文化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2、(人物)中国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仁、礼的政治主张,性相近的人性论,“中庸”的哲学主张;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整理编撰了“六经”。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人,对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二、经济: 1、农业: 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土地私有制确立: (1)原因:春秋时期,由于_______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_______ ,_______遭到破坏。 (2)经过:①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_____收_____,这实际上承认了___________。 ②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变法。秦国的商鞅变 法,废除井田制,以_______形式确立了______________。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的出现和_______的逐渐推广,提高了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的确立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印发给学生)

新课标高考历史各时期的阶段特征 模块一、中国古代文明 政治、经济、文化尽显文明古国风采;专制、抑商、海禁导致近代迟滞 A、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21年) 1、原始社会时期(距今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1)政治上:先后经历了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两个阶段;原始社会晚期盛行禅让制。 (2)经济上: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刀耕火种,经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共同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3)文化上:原始宗教和图腾崇拜出现;原始艺术产生。 2、夏商周三代时期(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 (1)政治上:夏朝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并为后世所沿用;夏商两朝实行内外服制度;西周盛行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 (2)经济上:井田制是主要土地制度,由奴隶集体劳动,劳动成果全归奴隶主所有;青铜铸造业发达,进入“青铜时代”;实行“工商食官”制度。 (3)文化上:流行占卜;甲骨文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文字。 3、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政治上:王室衰微,争霸与兼并战争不断;宗法制、分封制和礼乐制度走向崩溃,封建制度逐渐形成;国家由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奴隶制生产关系(井田制)的瓦解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小农经济产生;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出现。 (3)民族关系上:通过争霸兼并战争,以华夏族为核心,各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奠定了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4)文化上:科技成就,世界领先;哲学思想流派纷呈,百家争鸣;文学艺术,百花竞艳;私学兴起,“学在官府”被打破。 B、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结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结题报告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西校区(原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及趋势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实践在广东等五省区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本课题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当时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低下的实际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

高中历史秦汉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汇总

秦汉时期(公元前 221—220 年)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时期。 一、政治方面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巩固时期。秦灭六国后,正式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西汉初年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权力逐渐增大威胁中央。汉景帝开始 “削藩”,至汉武帝时王国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在思想文化上,汉武帝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逐步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理论。 东汉时期,中央集权渐趋衰落,豪强地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政治上又掌握中央或地方政权,对中央集权构成潜在威胁。在黄巾起义被镇压后,社会上便出现了豪强地主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汉政权最终被推翻,导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经济方面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在秦末农民战争的作用下,汉初统治者吸取前代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社会出现安定繁荣的局面。 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和巩固,黄河流域尤其中西部地区是封建经济的重心。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西北畜牧业经济区与中原农业经济区实现了交融。 三、民族关系方面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民族关系初步繁荣时期。在北方,汉族政权同匈奴族关系复杂,由战到和。汉武帝时基本解除北方的威胁,东汉政府两次打败北匈奴,解除了它对西域和东汉的威胁。两汉时期,开始同西域各族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的开发。 秦汉时期还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秦征服珠江流域的越族,在当地设南海等郡,迁移中原人民到那里戍守,还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汉武帝则在四川西南、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加强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同内地各族人民的联系。 这一时期,我国统一多民族的国家得以建立和巩固起来,初步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时期中原王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确立了加强对边疆管辖的方式与方法,基本上确立了中原王朝对各族所推行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的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 四、对外关系方面这一时期,中国与朝鲜、日本、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开始以贸易往来、使节往来和科技文化交流等形式发展起来,开始突破东亚的范畴。丝绸之路开通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大秦的交往开始沟通。 五、文化方面秦汉时期,科技文化得到很大发展,奠定了我国古代科技文化在世界长期领先的基础。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频繁,文化成就辉煌。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新课程条件下普通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关键词】 新课程、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内容提要】 普通高中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高中历史课程必须贯彻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条件下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四、成果展示,交流点拨 五、课堂小结,设问激疑 【正文】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①普通高中的教学活动应该面向全体学生,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教师和学生同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为“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担当着建构者、引导者、合作者、评价者等多元整合的角色。学生应是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是探究活动的主体。那么,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怎样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一、教师指点,定向导航 知识结构和生活阅历的不同,决定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角色有所不同。教师是平等的研究者中的“首席”,有着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把关定向的职责。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所研究内容在历史知识体系中的地位,介绍相关的知识背景,理清基本线索,提示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

这一过程的作用主要在于,为学生自主学习确定方向,清理障碍,找出研究的切入点。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完成历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提纲导学,落实基础 “普通高中阶段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高中的课堂教学中,仍不能漠视‘基础性’要求。”②历史课堂教学仍然要把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重要位置。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基础知识的有效手段是编制导学提纲,引导学生自学。教师编制导学提纲要特别注意选取与《课程标准》的要求联系最为密切的基本知识点,通过最易于学生掌握的方式呈现出来。提纲一定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指向明确,切实成为学生迅速掌握基础知识的帮手。 学生自学过程中要针对导学提纲列出的基本知识点主动认知,积极思考。要在掌握、巩固、内化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形成综合分析,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深化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习、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以学生在提纲引导下自学为主,教师不间断地在教室内巡视,随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这一过程,主要是解决传统教学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知识传授问题,但不同的是学生充当了学习的主角,“基础性”问题的解决是通过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而完成的。学生依据提纲自学的过程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培养综合素质的过程。 三、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在学生能够准确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教师要指导学生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最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帮助学生在合作探究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认识,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能够不断发现新的问题。这一步骤应是新课程条件下,历史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 教师“提供给学生的问题应当是有一定思考价值的,足以让学生进行一番苦苦思索的;它又是有开放性的成果体现的,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己

2018年高中历史选修三()配套练习:第6课国际联盟含解析

6. 新提升·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些有识之士主张建立国际联盟的最主要的目的是() A.平息反战思潮,尽快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 B.加强行业联系,促进国际交往 C.召开巴黎和会,严厉处置德国 D.防止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有识之士主张建立具有政治约束力的国际组织,以防止新的世界大战,维护世界和平,从而催生了国际联盟的建立,故D符合题意;A、C与国际联盟成立的时间不符,B是万国邮政联盟等行业性国际组织成立的目的。 【答案】 D 2.假如你要研究国际联盟的历史,你首选的考察地点应当是() A.泰姬陵B.凡尔赛宫C.日内瓦万国宫D.雅典娜神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国际联盟成立的地点是瑞士的日内瓦。故选C。 【答案】 C 3.国联实权被英法所掌握,这说明() A.美国不希望建立这个组织 B.美国无意谋求世界霸权 C.美国的经济实力不如英法 D.世界格局的中心仍在欧洲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国联主要是英法控制下维护凡尔赛体系的工具,而凡尔赛体系的重点在欧洲。 【答案】 D 4.一战后在操纵国际联盟问题上的争夺,实质上反映了() A.英美争夺对世界的领导权 B.英法要维护国际联盟的领导权 C.英法间的矛盾不可调和 D.美国具有攫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国际联盟问题上英法沆瀣一气、狼狈为奸,二者没有什么不可调和的矛盾,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英法要维护国际联盟的领导权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英国,B项表述不确切。操纵国联与否,实际上就是英美在争夺对世界的领导权。排除B、C、D,故选A。 【答案】 A 5.哪一项不是国际联盟留下的不太光彩的历史记录() A.纵容日本1937年侵略中国 B.放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C.纵容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放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在国际联盟成立之前,因此,D 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6.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凡殖民地及领地于此次战争后不复属于从前统治该地之各国,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别困难状况之中,则应适用下列之原则:即将此等人民之福利及发展视为文明之神圣任务。”为实现这一神圣任务,国联认为最合适的途径是() A.民族自决B.集体安全 C.维护和平D.“委任统治”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将德国殖民地由国际联盟实行“委任统治”,实质上是把殖民地交由英、法、日等国实行殖民统治。 【答案】 D 7.为找到持久和平之路,美国总统威尔逊等政治家们曾在巴黎和会上作出过极大努力,并在不少问题上取得了一致意见。这些被列入国联盟约的、现在看来还是很有价值的共识包括()

2017_2018学年高中历史第2单元凡尔赛_华盛顿体系下的短暂和平第6课国际联盟练习岳麓版选修3

第6课国际联盟练习 一、选择题 1.1919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带着“十四点原则”,参加了巴黎和会。西方一评论家说,“威尔逊的原则征服了欧洲……”威尔逊的原则之所以能征服欧洲的最主要原因是( ) A.美国的综合实力已经超过欧洲各国 B.人们厌战,渴望和平 C.美国操纵的“国联”在欧洲影响深远 D.“十四点原则”较好地维护了欧洲的利益 【解析】一战使欧洲遭到严重破坏,人们厌恶战争,渴望和平,威尔逊的“十四点原则”顺应了当时欧洲和平主义的思潮,故征服了欧洲。 【答案】 B 2.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 ) ①国际交往的日益紧密②一战后的和平思潮③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④巴黎和会的召开 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国际联盟成立背景的分析、理解能力。据史实可知①②③④均属于国际联盟成立的历史条件。 【答案】 A 3.基辛格曾评价某一国际会议说:“最后所得到的成果,是美国的乌托邦理想与欧洲的恐慌症妥协下不堪一击的产物——有太多的妥协使美国的美梦难以成真,又有太多的权宜之计难以平息欧洲的恐惧。”这一“产物”是指( ) A.国际联盟B.布雷顿森林体系 C.联合国D.关贸总协定 【解析】“美国的乌托邦理想”指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其中涉及到战后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维护世界和平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答案】 A 4.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维持世界和平的手段主要有( ) ①会员国应裁减军备②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③制裁战争发动国家④实行委任统治制度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国联盟约以裁减军备、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制裁等规定,作为维持世界和平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高考历史主要时期阶段特征 (适用背景原因等类型题) 1.春秋战国:总体: 社会大变革 政治: 宗法分封瓦解,诸侯争霸混战, 国家从分裂走向统一,各国纷纷变法,中央集权开始形成 经济:铁犁牛耕出现, 生产力水平提高,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思文: 百家争鸣 2、秦汉文明(前221-220年) 总体: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奠定世界领先地位。 经济: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丝绸之路开通。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创立和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 思想:儒家思想正式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魏晋南北朝: 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九品中正制 经济: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均田制 思文:儒学受到冲击,佛道盛行 4、隋唐是封建国家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重要发展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中央集权制机构完善。经济:经济发展,曲辕犁,筒车,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文学艺术领域:全面繁荣,兼收并蓄,领先世界,是古代中华文明鼎盛时期。 5.宋朝: 封建经济发展、封建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政治:北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国家局部实现统一。 南宋:国家分裂,民族矛盾比较尖锐 经济:商品经济发达, (交子,商税成为国家重要财源,坊市界限被打破) ,土地兼并严重;思文:理学形成,多元化、市民化的文学艺术作品涌现, 6.明清(鸦片战争之前的社会背景)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封建制度衰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和发展 经济:小农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占主导地位,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思文:宋明理学,八股取士禁锢人们思想,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 对外政策:闭关锁国,西学东渐 7.近代: 政治: 西方列强不断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逐渐加深;民族矛盾空前严重,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各阶层掀起救亡图存的社会运动 经济: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变化: 1、小农经济开始瓦解, 2、产生心的经济成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不断发展,洋务经济,官僚资本主 义经济产生发展,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冲击 思文: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解放潮流: 器物—制度—思想文化

浅谈以生为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浅谈以生为本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摘要: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只是机械灌输历史知识。新课标针对我国 历史课堂教学的现状,提出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主张设 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兴趣盎然的良 好环境,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关键词:以生为本;高中历史;学生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课堂比较注重的是教师的教。教师常以固定的模式来传授原本丰 富多彩的历史知识,以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忽视了学生,又缺 乏情感和思想,只是机械灌输历史知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要改变历史教学过程中那种 千篇一律程序化的教学模式,提高历史教学的实效,就必须改变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以学 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那么,如何改变历史课堂教学 方法呢? 一、创设虚拟情境,提高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历史教学必须在学生“乐学”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教育价值的最大化,而历史学 习的对象早已逝去,若想利于学生构建自己的历史知识,让学生“乐学”,需要教师在历史课 堂中类似于历史想象体验与历史假设研究的方法创设历史情境,围绕其中的问题展开对话、 探究。历史情境教学法就是这样一种主要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如在《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这一课里,很多教师都会用到虚拟的历史人物——帕帕迪,入乡随俗接触古代雅典公民——帕帕迪,围绕着他来设计问题,比如:帕帕迪不在家,他可能去干什么了?他的孩子去干什么了?等问题,这样就把学生拉入了历史的氛围中,刺激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乐学了,教育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虚拟情境最大的魅力在于“神入”历史,使学生自觉地走进历史的氛围中,拉近历史与现 实的距离,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历史立场思考问题,学会参与、体验、理解和反思,得出自己的结论,然后迁移运用。 二、扮演人物角色,鼓励学生参与 学生能否参与教学,是教学得以能否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角色扮演是学生积极主动 地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在我们的课堂里也屡见不鲜。譬如在学习《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时,笔者让学生事先准备,就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外交方针以及外交成就自编自导召开 一次新闻发布会。表演时,外交发言人(学生扮演)神采奕奕,着装得体(从自己家里拿来的父 亲的西装),答记者问时侃侃而谈,尤其在陈述外交成就时显得特别激动,特别骄傲,把各种 神态塑造得非常逼真,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课后,许多学生私下跟我说,以后这样的 课堂应该多一点。毋庸置疑,角色扮演激发了学生渴求知识的热情,人物塑造把那些遥远的、理论上的东西变成了触手可及的易掌握的东西,如此既活跃了课堂,又引导学生学会了分析 历史事件,评析历史现象,效果非常好。 三、精心设计问题,贴近学生实际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是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 助新思维的诞生。” 巴尔扎克也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我们都知道,课堂提问是师生交流的最普遍的方式,因此我们设计的问题必须新颖,出乎学生的意料,引 起学生的好奇,激发学生的兴趣,又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 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能力,贴近学生的实际。历史课堂教学中,问题无时不有,无时不在,一个匠心独具的教师设计问题,往往会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如在《罗斯福新政》这一课中,当讲到新政的内容时,笔者指导学生从采取削减生产、 刺激消费的策略等方面思考解决危机的方法,从而降低了问题的难度,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 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问题设计是这样的:1.银行倒闭,金融瘫痪,而你的父母手里 的存折无法兑现,你希望政府怎么做?2.如果你家是养牛的,卖牛奶的农场主,父母辛辛苦 苦劳作,但牛肉,牛奶价格极低,甚至连成本都赚不回来,你希望政府采取怎样的决策?3. 如果你是一家工艺品厂的老板,你希望政府如何控制盲目竞争,保护你的利益? 4.如果你的父母失业了,但也不愿意接受政府的救济,而是希望能找到一份可以赚钱养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高中历史各阶段特征 (一)夏、商、西周时期(前2070-前771年) ●阶段特点:奴隶制国家产生、发展和繁荣。 1.政治:商:王权与神权结合;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盛行,以血缘为纽带;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2.经济:农业:“金石并用”时代,“刀耕火种”;井田制盛行; 手工业:丝织、青铜技术先进;商业:商人、货币出现,工商业官府垄断。 3.文化:中国早期文化产生(甲骨文、金文等);文化教育官府垄断,贵族享有受教育的特。 (二)春秋战国时期(前771-前221年) ●阶段特点: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奴隶制瓦解、封建制确立。 1.政治:周王室衰落,诸侯混战;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变法,分封制瓦解。 2.经济:农业:铁器、牛耕出现,精耕细作;自耕农、佃农产生;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 商业:私营工商业发展,工商业城市兴起。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重农抑商。 3.文化:私学兴盛;士阶层崛起,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家主张、法家与中央集权、民本思潮; 文化成就辉煌(现实主义《诗经》,浪漫主义《离骚》);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三)秦汉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 ●阶段特点: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初步发展 1.政治:国家统一,疆域拓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发展(皇帝、三公九卿、郡县制;汉代内朝、外朝(三公九卿)、刺史等)。 2.经济:农业:奖励耕织和垦荒;汉推广犁耕; 手工业:技术提高(丝织、青瓷),丝绸之路兴起;政府严格控制工商业。 商业:统一度量衡、货币秦半两圆形方孔钱; 3.文化:思想专制(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科技领先(东汉造纸术); 文化发展(秦统一文字:小篆。隶书秦朝出现,汉代成熟。汉赋)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 ●阶段特点: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文化多元。 1.政治:国家分裂,民族融合。 2.经济:均田制实行,北方经济恢复;生产技术创新(翻车、灌钢法等)。草市。 3.文化:书法隶变——楷、草、行。信仰多样——儒、佛、道。 (五)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阶段特点: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1.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科举制隋开创唐完善)。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二单元 第6课 国际联盟 同步测试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三第二单元第6课国际联盟同步测试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某学者在1919年撰文称,“各国战后所耗元气,都要取偿于外。环顾宇内,就剩中国一块大肥肉,自然远客近邻都在那里打我们的主意。若是自己站不起来,单想靠国际联盟当保镖,可是做梦哩!虽然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国际联盟这件事看得毫无价值,还要尽自己的力量,促他的进步。这回国际联盟总算世界主义和国家主义调和的发轫,把国家相互的观念深入人心,知道国家意志并不是绝对无限,还须受外部多大节制。”该文旨在() A. 说明列强环伺的隐患使中国外交依然被动 B. 希翼中国应当认清国际时势主动有所作为 C. 揭示国联的存在并没有给世界带来真正的和平 D. 强调国联盟约为中国争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机 2.国联成立后面临的两大主要任务是() ①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②制止法西斯侵略 ③处理世界范围内政治、经济、社会问题④维护凡尔赛体系 A. ①③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④ 3.1920年,美国参议院共和党人亨利·洛奇说:“不能为了维护世界和平而削弱自己,不能使我们的主权从属于别的国家…… 我们必须首先考虑到美国。”这段话反映了美国 A. 对威尔逊总统“十四点和平纲领”的支持 B. 对苏维埃俄国新生政权发动军事围攻 C. 在华盛顿会议上限制日本在远东的扩张 D. 对英法操纵国联不满,拒绝参加国联 4.《国际联盟盟约》规定:“凡任何战争或战争之威胁,……皆为有关联盟全体之事,联盟应采取措施,以保持各国间之和平……”。这一规定主要体现了国联() ①“维护和平”的原则②实行“集体安全” ③实施“民族自决” ④推行“委任统治”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5.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痛定思痛,人类开始探寻维护世界和平的新途径。国际联盟的成立就是这种探寻努力的结果。国联从一成立就宣称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但它却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不太光彩的记录,并放任了二战的爆发,其原因不包括() A. 国联成为英法等少数大国操纵下的维护霸权的工具 B. 国联盟约的很多规定模糊不清、漏洞百出 C. 美国与英法在国联内争夺领导权,使国联成为双方争霸的场所,降低了国联的效率 D. 苏联被排斥在国联之外,美国也由于国内反对未能加入,大大降低了国联的权威性

(新)高中历史校本课程开发

儒家思想的光辉 宁阳四中高二历史校本课程计划 高二历史备课组:万宝奎 一、总体指导思想: 一方面要立足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另一方面努力与史学研究接轨。以问题为核心,确立研究主题;以研究为铺垫,构建课程体系;以乡土历史、文化史中的中国古代思想家的生平主张为载体,丰富实践探究。通过课堂讲授、分组讨论、实地参观考察、制作PPT展示、网络辅导等一系列措施。 通过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设与学习,让学生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历史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能使学生:第一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人文精神;促进“知我家乡,爱我家乡”活动的开展,树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感;第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培养积极参与国际活动和国际竞争意识;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未来命运,着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第三通过引导学生把历史与自身生活多方面、多层次的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初步对社会历史进行观察与思考,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激发历史学习的兴趣与求知欲;克服轻视历史学习的不良倾向;增强“以史为鉴”的自觉性。第四接受开放的、民主的、科学的校本课程理念,塑造走向世界的新世纪公民。 随着薪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热潮的逐步推进,我校上下正全力争创山东省“1751”工程学校的背景下,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笔者就历史校本课程问题不妨抛砖引玉,谨与大家共同交流研讨。 二、前期准备 首先,转变观念,形成共识: 山东省现在是实施新课改的第8年,课程改革日益呈现出课程的多元化、开放化、生活化、乐趣化、统整化、弹性化和个别化等趋势。校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重点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重点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作者:————————————————————————————————日期:

高中历史时代特征 古代中国(从远古到鸦片战争前) 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221年) 重大史实 时期知识要点 远古时期(1)禅让制、公天下。(2)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3)原始文字、绘画。 夏商西周(1)政治: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2)经济:青铜农具、井田制、工商食官。(3)文化:甲骨文、金文、学在官府。 春秋战国(1)政治:诸侯争霸、分封制崩溃;变法改革、郡县制雏形。(2)经济:铁犁牛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都江堰、郑国渠;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形成;重农抑商。(3)文化:儒家创立和发展,百家争鸣、司南,《诗经》、《离骚》。(4)选修:改革:商鞅变法;人物:孔子。 时段特征 1.夏商西周时期 (1)政治上,处于奴隶社会,实行分封制(及其前身内外服制),中央集权尚未实现,地方势力较为强大。 (2)经济上,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大规模的集体劳作,工商食官。 (3)文化上,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的特权。 2.春秋战国时期 (1)政治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中央集权开始出现。 (2)经济上,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小农经济的产生,个体家庭经营取代集体劳作,私商、私营手工业出现。 (3)文化上,私人讲学开始出现,思想上出现百家争鸣,比较繁荣。 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

重大史实 政治(1)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中央集权。 (2)汉:郡国并行、察举制、中外朝、刺史制、推恩令、独尊儒术。 经济(1)秦:修灵渠、驰道,统一度量衡。 (2)汉:田庄、牛耕普及、耦犁、犁壁、丝绸之路、水排、“市”、王景治黄。 文化小篆、隶书、楷书;“焚书坑儒”;造纸术;董仲舒新儒学;儒学成为正统;汉赋。 选修秦始皇。 时段特征 1.政治上,中央集权体制确立,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斗争开始。 2.经济上,小农经济繁荣,政府奉行重农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压制了商业的发展。 3.思想上,儒家开始取得独尊地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至公元581年) 重大史实 政治九品中正制 经济均田制、翻车、灌钢法、草市 文化王羲之、宗教画、佛教盛行 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 时段特征 1.政治上,国家分裂动荡,门阀政治盛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都相对削弱。 2.经济上,小农经济受到破坏,田庄经济和土地国有制(均田制)盛行。 3.思想文化上,儒家独尊地位受到冲击,士大夫流行清谈(以老庄之学为基础),佛教、道教盛行。 四、隋唐时期(从公元581年至公元907年) 重大史实 政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建构动态生成的和谐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建构动态生成的和谐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吴中区东山中学程建华蒋雨布时间:2010-5-16 教学是一门艺术,新课程理念下的历史课堂教学应该是动态的、活泼的、生机勃勃的,是在不断生成中和谐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更多发展的空间留给学生,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我们应该摒弃单一的、八股的、呆板的教条主义教学设计,追求灵活的、开放的、动态和谐的课堂教学设计,通过动态生成的和谐历史课堂教学,广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参与的主动性,以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质量。 一、传统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桥梁 传统课堂教学过分强调教师的“死记硬备”。如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完成这些目标分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需几分钟,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要设置几个问题,每个问题需要几个学生回答,如果学生回答不上来如何引导到设置好的答案上来,等等。传统教学模式一切都按照老师的设计和布置去做,学生的思维是被动的,这种课堂模式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的,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的问题。从本质上讲,这是以教师为本的教学,它反映的是僵化的教条主义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观。这种教学有很多弊端,它使学生的发展受到很多限制,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适应新课程教学理念的要求。 我们要摒弃传统模式的灌输式教学观,并非全盘否定传统课堂教学。如传统教学模式强调的教师的“六认真”,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仍然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认为新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基础上的升华。新课程课堂教学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这些传统教学模式很难做到,可以通过传统教学的升华构建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新课程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动态生成的和谐课堂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理念。 动态生成的和谐历史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不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预设思路教学,而是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把教与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有机地整合起来,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流程。重视师生互动交流,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以学生是否有所思、有所得为准,而不企求必须完成教学计划,更不把自己“死记硬备”的设计强加于学生。构建和谐的动态课堂,生成平等的师生对话交流模式,在教师引领下,每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展示自己的空间和舞台。动态生成的和谐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仍然需要充分进行课前有效备课,预设课堂动态生成的积极走向,这里并非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死记硬备”,而是升华,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留给学生足够的弹性空间,推动学生主动融入课堂交流互动。动态生成性教案预设可以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动态达成。 二、培养创新意识把握动态生成资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的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就需要教师关注课堂的“突发事件”,从中挖掘课堂动态生成资源,使课堂教学的有序性在不断变化生成的过程中逐步前进。在新课程理念下,一个富有经验的历史教师在教学时总是心中有案,教中无案,将有形的预设于无形的、动态的教学中,真正融入于互动的课堂中,随时把握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把握促使课堂动态生成的切入点,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推进并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时刻都有新的资源不断生成,我们要及时捕捉生成性资源,从而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真正意义上的发展。

2021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

中外历史演变及阶段特征(通史提纲) 第一部分中国史 一、古代中国 1、朝代更替 原始社会→夏(前2070~前1600)→商(前1600~前1046)→西周(前1046~前770)→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秦朝(前221~前206)→西汉(前202~8)→东汉(25~220)→魏晋南北朝(220~581)→隋(581~619)→唐(618~907)→五代(907~979)→北宋(960~1127)→南宋(1127~1279)→元(1271~1368)→明(1368~1644)→清(1616~1912) 3、阶段特征 A.先秦: 总特征:中华文明起源与奠基;开创、勃兴 政治:权力传承秩序逐步确立完善,但尚未集中;血缘政治从强化走向削弱;统治疆域扩展,走向统一。 经济: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变革(如土地制度);农工商的基本经济结构形成。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 B.秦汉: 总特征: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大一统 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丝绸之路? 政治上:官僚政治渐取代贵族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发展——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国并行制、刺史制度、内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疆域变迁等 思想文化上:统治思想的变化?文化科技的又一高峰 C.魏晋南北朝:中华文明曲折发展 ....——国家分裂、民族融合、江南开发、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 经济上:江南开发;灌钢法 政治上:国家分裂、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九品中正制 思想文化:佛道盛行、艺术发展 D.隋唐:中华文明鼎盛、繁荣 .....、光照四邻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繁荣 经济上:农业?曲辕犁手工业?商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政治上: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思想文化:三教合一、唐诗、雕版印刷术、火药等,中华文明光照四邻 E.宋元:中华文明继续发展 ....,民族大融合 总特征:中华文明的成熟与鼎盛 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华文明的新高峰 经济上: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南富庶;宋代商业突破性发展;宋元海外贸易发达

高中历史各时期阶段特征

高三历史中国古代阶段特征归纳春秋战国时期 政治国家分裂到局部统一,诸侯争霸,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封建制度初步建立 铁器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初步确立,手工业三种类型出现,商业经济打破“工商食官” 思想文化思想百家争鸣;文艺百花竞艳;科技领先世界。 总体特征社会大变革,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秦汉时期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确立和巩固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手工业技术进步,商业严格限制经济 思想统一,儒学成为封建统治思想思想文化;科技领先,文化气度恢宏对外交往初步发展对外关系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隋唐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完善 封建经济繁荣,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经济全面繁荣,兼收并包,科技领先思想文化 对外交往进一步发展对外关系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宋元时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到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和新发展封建经济高度繁荣,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活跃,经济重心实现南移经济

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成为官方哲学;科技发展高峰;文艺通俗化思想文化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对外关系 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总体特征 本阶段重大历史事件: 明清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 慢发展 思想文化承古萌新。理学的藩篱里产生了早期的反封建民主思想;传统科技向总结性发展,出 现西学东渐;文艺具有反封建色彩 对外关系由开放走向闭关,中外差距拉大,中国人民开始反殖民反侵略斗争总体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