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生活、教育上的引导和关爱,成长中潜藏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如在学习、安全、道德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一)自我意识不健全

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如自我概念、自我认定、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如自尊、自卑、优越感等)和自我控制(如自立、自主、自制等)三种形式。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两种比较极端的心理品质,一是极度的自卑心理,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优柔寡断;另一类为攻击型倾向,表现为容易吵闹打架,好冲动,情绪自控力较差。

(二)消极情绪较多

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情绪,表现为紧张性、焦虑感、

神经敏感性较高,而融合性、参与性、稳定性较低。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成长的温馨环境,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因为没有倾诉对象,缺乏家庭中父母的情感支持与良好沟通,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社会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心理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加上抚养者教育方法简单,很少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压抑,形成社交焦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功能的弱化

Olson的家庭环状模式理论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

部事件的有效性,它包括家庭亲密度、家庭适应性和家庭沟通三个维度。家庭亲密度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关系;家庭适应性具体包括家庭成员协商、共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家庭沟通则关注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

1.亲子教育的弱化

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往往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孩子的发展并提供支持和引导。而留守儿童的主要监护人多为老人,他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和教育方式与现代社会或多或少会有脱节,对孩子往往过分地溺爱和迁就,容易使孩子产生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专横、任性等不良个性品质。

2.家庭互动与沟通的弱化

由于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交往更多地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或共处时间和空间的减少,会妨碍家庭成员相互间的情感关系和家庭系统的应对能力。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可能是留守儿童和外出父母之间亲子交流和情感支持的减少。缺乏亲

子之间良性互动和沟通的幼儿容易引发性格人际交往和情绪问题。

(二)同伴交往的缺失

同伴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当儿童在社会性发展过程中遇到烦恼与困惑时,同伴可以给予他们以帮助。留守儿童如果被同伴接纳,可以建立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同伴关系的这一功能可以极大限度地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引起的留守儿童自我概念和人格的不足。

留守儿童由于长时间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会变得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性格极易变得内向、悲观、孤僻、冷漠,很少与同伴交往。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情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有的留守儿童还会被同伴嘲笑,导致留守儿童一步步趋向孤僻、自闭、自卑,遇到困难时从不主动倾诉和寻求帮助,进而出现同伴交往缺失的现象。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完善家庭功能

1.提高家庭亲密度

有着良好亲子依恋的儿童能产生高度的信赖和安全感,并建立最初的人际关系。因此,留守儿童的家长要特别重视幼儿期孩子的身心发展需要,与幼儿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而言,家庭成员尽可能地避免出现长时间分离的生活状态,可以带上孩子去打工所在地上学或避免双亲外出打工。家庭成员要拉近彼此间的情感距离,家长要关注孩子发展的兴趣和需要,保持家庭成员之间融洽的亲情氛围。

2.完善家庭适应性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渴望自己的潜能得以实现的趋势。这种趋势可以说成是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因此,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完善“重组家庭”的适应性,不能采用专制式的教养模式,阻碍儿童自主处理问题能力的发展,而应满足留守儿童自我尊重的需要,给予留守儿童发言权和参与权,满足留守儿童自我实现的需要。

3.加强亲子沟通

马斯洛的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如果家庭成员之间的分离不可避免,那么家庭成员就应该彼此多联系,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尤其是父母应及时通过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与子女进行经常性地沟通、交流,多听听孩子心灵的渴望,更多地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尽可能让孩子感受体验到亲情归属和父母的关爱,从而有针对性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家庭功能不足。

(二)建立支持性的同伴关系

1.为同伴交往创设有利条件

教师要创设开放、温馨的活动环境,拓宽留守儿童交往的空间,鼓励儿童一起游戏,游戏的空间、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应有利于引发留守儿童的主动交往。让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彼此倾听、照顾、关怀和帮助。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留守儿童寻找到彼此的共同点,引起心理情感共鸣,他们就会逐步脱离孤立感,进而促进情感和人格的正常发展。

2.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认知技能

当留守儿童与同伴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应帮助引导他们找到积极、公正、合理的解决方法。帮助留守儿童主动地消除同伴交往的障碍,提高同伴交往的技巧。如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谦让、协商、合作和分享。这样可以增长社会经验和规则意识,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并最终促进

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发展。

3.培养积极同伴群体的核心人物

教育者可以选择一些独立性、自控能力和交往能力较强的留守儿童作为同伴群体中的核心人物。同伴可以作为一种榜样或者社会模式影响儿童的行为发展。留守儿童在缺少家庭模仿对象、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很好的评价的情况下,会经常把同伴的行为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进而学会自我评价、自我调控。

(三)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积极赋义

积极赋义指的是将一个看似负性或平淡无奇的事物赋

予积极涵义。有着积极赋义的人凡事能看到积极的一面,正视问题的存在并采取积极行动。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有别于其他儿童,当父母为了生计必须远离家庭时,我们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注重开发和运用其心理资源,培养留守儿童坚韧、自强的心理品质,锻炼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我们要帮助他们发现自身的潜能,培养积极品质并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学会以积极力量去克服现实困难,引导留守儿童形成健康、乐观的生活态度。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父母因为工作等原因长期不在家照顾孩子的儿童。由于父 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以下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的 一些具体内容。 1. 孤独感:留守儿童经常一个人度过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和关怀,感到孤独和无助。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鼓励他们与同伴交流和互动,帮助他们建立正常的 社交关系。 2. 情绪问题: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安慰,留守儿童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焦虑、抑郁等问题。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机制,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帮助他们理解自己的情绪, 并学习积极的情绪调节方法。 3. 教育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家庭教育的引导和监督,容易 出现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学习辅导,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鼓励他们积极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4. 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孤独和心理压力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 如自卑、自闭、焦虑等。 对策: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关注,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评估,提 供相应的心理治疗和支持。 5. 家庭关系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容易疏远,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对策:建立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沟通机制,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加强亲子沟通, 增进亲子关系的紧密度。 6. 自我认同问题: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对自我身份和角色产生困惑,缺乏清 晰的自我认同。 对策:为留守儿童提供多样化的成长经历和正能量的启发,引导他们积极探索自我身份,并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

7. 心理抵抗力问题:留守儿童由于长期面临困境,容易缺乏心理抵抗力,面对诸多压力无法有效应对。 对策:加强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培养,通过培训和活动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和抗压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政府、学校、社会组织和家庭都应该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向城市迁徙过程中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因其长期远离父母,缺乏生活、教育上的引导和关爱,成长中潜藏着不少问题和危机,如在学习、安全、道德发展等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其中,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状况 (一)自我意识不健全 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认识(如自我概念、自我认定、自我评价等)、自我体验(如自尊、自卑、优越感等)和自我控制(如自立、自主、自制等)三种形式。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留守儿童往往容易形成两种比较极端的心理品质,一是极度的自卑心理,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优柔寡断;另一类为攻击型倾向,表现为容易吵闹打架,好冲动,情绪自控力较差。 (二)消极情绪较多 留守儿童有较多的消极情绪,表现为紧张性、焦虑感、

神经敏感性较高,而融合性、参与性、稳定性较低。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成长的温馨环境,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因为没有倾诉对象,缺乏家庭中父母的情感支持与良好沟通,留守儿童的消极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长期积累的消极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 (三)社会交往障碍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更多的交往困难、独立性差、坚持性差、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等特点。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程度的社交焦虑问题,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心理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不知道如何与老师、同学相处,加上抚养者教育方法简单,很少与他们进行心理交流,留守儿童容易产生心理压抑,形成社交焦虑。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家庭功能的弱化 Olson的家庭环状模式理论认为:家庭功能是家庭系统中家庭成员之间情感联系、家庭规则、家庭沟通以及应对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摘要】“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本文将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进行深入的研究,积极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出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措施,以便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教育措施 随着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天气干旱对农民种植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即为留守儿童。这些孩子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一、“留守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性格上存在很大的缺陷 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地的留守儿童中大部分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着自己的理解与认识,同时也面临许多方面的问题和烦恼,需要有渠道倾诉,有亲人安慰。但由于留守儿童的父母长年在外务工,1 有的半年、一年、甚至几年都难以见一次面,以此维系亲情很难勾通思想,倾听烦恼,给孩子予以足够的关怀。有的父母多年不与孩子见面,至使孩子遗忘了父母的相貌,更谈不上有何亲情。留守儿童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与对策 儿童时期是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基础时期,而此时父母的亲情和教育引导对孩子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留守儿童因为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亲情关爱、陪伴和教育引导,会严重影响其健康成长,造成行为习惯、个性品质、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问题。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试图揭示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及成因,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一)情绪问题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首先是从情绪改变开始的,当人们受到外界环境刺激或生活发生不良变化时,就会通过情绪的发泄来表现对外界的不满。儿童时期身心发展变化快,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心理特质,自我控制、调节能力差,情绪的稳定性差。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缺失了最佳交流倾诉对象,缺少亲情温暖和安全感,也缺乏周全的监护和良好的家教,情绪问题十分突出,主要表现为孤独感、焦虑恐怖感、沉默寡言、喜怒无常、脾气不好、自暴自弃等。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认为‘自己脾气不好’‘情绪控制不住’的孩子占68%,与同学、老师、监护人发生争执并次数大于三次的占了27%。”[1] (二)行为问题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具有基础性、潜移默

化性、长期性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意识、个性特点等都是在家庭教育中逐步形成的。而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他乡,既缺乏亲情关爱,又缺少严格管教,加上监护人监护不力,社会环境负能量影响,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的问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等,导致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明显偏多。有人对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行为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出现抽烟、饮酒、逃课、撒谎、打架行为的概率都高于非留守儿童[2];此外,留守儿童出现铺张浪费、卫生习惯差、不团结同学、不尊重关心他人、攻击性行为、违纪行为等也明显偏多。 (三)性格问题 长期缺乏亲情关爱、严格管教,在期盼与失望、孤独无助、放任自流中成长起来的留守儿童,往往具有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不善分享与合作,敏感多疑、自惭形秽、自卑内向、悲观消极退缩,胆小怕事或放荡不羁、抑郁、叛逆等性格。有研究认为留守儿童在“焦虑、孤独、情绪障碍、自尊等方面的问题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3]这些不良性格都将是他们未来成长的障碍。 (四)学习问题 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监护人往往比较注意留守儿童的吃穿,注意身体成长,而对孩子的学习不重视、介入过少。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学习主动性差、学习习惯不好、抄袭作业,甚至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理睬。有人对留守儿童“学习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和“完成日常作业情况”的调查分析表明,遇到学习困难时有36%的儿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 留守儿童是在乡村地区成长的孩子,他们的父母移居城市或外出打工,长时间与他们 分离。留守儿童由于缺乏亲子关爱,缺少同伴陪伴,生活环境单调,容易感到孤独、无助 和焦虑。这些困境会严重影响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长期受抑郁、焦虑、缺乏安全感等心 理问题的困扰。 1.家庭成员因素。父母长期外出打工,使得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留守儿 童的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关注和照顾,长期忽视孩子的情感需求,这也使得留守儿童缺乏 安全感和信任感。 2.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乡村缺少丰富多彩的学习和生活资源,留守儿童的生活 多数是单调、枯燥的。同时乡村文化教育水平有限,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认知能力也容易受 到限制。 3.同伴和交往因素。留守儿童的交往与同伴少,与家人和亲人的交往也受到限制,易 导致孤独感、无助感的出现。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我们有以下的应对方案: 1.优化孩子家庭环境。政府和家庭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关注、关爱和理解,尽量保证 孩子在家中的安全和稳定,建立亲子沟通的机制。推进乡村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建立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 2.增加安全感和信任感。应该尽量帮助留守儿童建立信任的社交网络,让他们在性别 年龄相符的孩子之间组建交往小组,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交技能,快速建立良好的信任感和 安全感,真正实现关心关爱留守儿童的根本目的。 3.引导孩子积极思考。应该让留守儿童积极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及时、合理地处理自 己的情感问题,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与独立生活能力。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出现不仅仅是因为缺乏亲子关系,同时社会所给予的 资源和环境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建议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各方,共同为留守儿童创造 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给予他们需要的关心、陪伴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外出务工等原因而留在农村的儿童。由于长时间与父母分离 或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些留守儿童往往面临心理健康问题。本文将探讨农村留守儿童 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策略,以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包括孤独感、焦虑、自卑、情绪不稳定等。由 于父母长期的外出,留守儿童往往缺乏温暖的家庭氛围和父母的陪伴,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不良的家庭环境、社交困难和教育资源匮乏也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和焦虑感,导致自卑 和情绪不稳定。 1. 政府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关怀,提供相关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 题。 2. 学校支持:学校应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加 他们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间的友谊和互助活动,增加他们的社交机会和情感支持。 3. 社区支持:社区可以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留守儿童参与,增加他们的 社交活动和人际交往。社区还可以建立志愿者团队,关心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情况,给 予他们相应的帮助和关怀。 4. 父母教育:建立留守儿童家长培训机制,教育父母如何正确对待和引导他们的孩子。提供与父母沟通和关爱方法的培训,帮助他们更好地照顾和支持留守儿童的心理健 康。 5. 心理咨询: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帮助他们排解内心的压力和焦虑。心理咨询师可以与他们建立信任关系,倾听他们的心声,并给予积极的指导和支持。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来解决。政府、学校、社区和家长都应该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提供相应的帮助和服务,帮助 他们健康成长。我们也应该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大众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家庭原因,许多父母选择到外地工作,导致留守儿童问题 日益凸显。留守儿童指的是由于父母在外务工或其他原因无法陪伴而长期独自生活的儿童。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教育和健康等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二、主要问题 1. 心理问题 由于与父母分离和长时间独自生活,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情感孤独、焦虑、抑郁 等心理问题。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尊重感,常常感到被遗弃和无助。 2. 教育问题 留守儿童通常只得依靠老年人或其他亲戚抚养,这些人往往缺乏教育资源和专 业知识。对于孩子来说,学习环境恶劣且缺少家长监管,在学业上容易落后于同龄人。他们也缺乏社交机会,无法与其他孩子进行互动和分享。 3. 健康问题 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心,留守儿童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不良的饮 食习惯、缺乏适当的运动以及缺乏早期预防接种等问题导致他们容易患上多种疾病,并可能长期影响他们的身体发育。 三、解决方法 1. 加强家庭教育

为了改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政府和学校应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培训,提高他 们对子女成长需要的认识和关注度。同时,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提供心理咨询、培训和支持等服务,帮助他们适应生活变化。 2. 加强学校支援 学校是留守儿童最主要的成长环境之一,应该承担起更多责任来帮助他们。建 立专门面向留守儿童的辅导班和兴趣小组,提供更全面的教育资源和支持。此外,学校也应该培养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孩子们感到归属感和安全感。 3. 加强社区关怀 留守儿童所在的社区应加强对他们的关注和照顾。社区可以建立托管中心或活 动中心,提供安全、健康、有趣的环境给留守儿童,在那里他们可以得到有效的监管和照料。同时,社区还可以鼓励志愿者参与到留守儿童服务中来,为他们提供陪伴和帮助。 4. 建设多元化服务网络 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应合作建立完善的多元化服务网络。这一网络包括医疗 机构、教育机构、心理辅导中心等,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同时,这些机构也应加强信息互通共享,确保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管理和跟踪。 5. 家庭政策支持 除了以上措施外,政府还应出台相关家庭政策,给予留守儿童的父母更多的支 持和关注。这包括提供就业机会、灵活工作制度和假期措施等,以便他们更好地照顾孩子。同时,还可以设立奖励制度,鼓励企业为留守儿童家庭提供福利和帮助。 四、结论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涉及到心理、教育、健康等诸多方面。只有政府、学校和社会各界合力解决这个问题,才能确保这些孩子得到适当的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许多父母纷纷外出工作,留守儿童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 注的焦点。留守儿童在没有家人陪伴的情况下,长时间生活在自己家里或者亲戚朋友家中,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孤独、焦虑、抑郁等多 方面,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 题的关注和对策是至关重要的。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1. 孤独感:由于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感到孤独和无助。他们缺乏家 庭温暖和关爱,长时间的孤独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隐患。 2. 焦虑抑郁: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关怀,但由于长时间 缺乏家庭关爱,许多留守儿童会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3. 教育落后: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指导和关心,往往学习成绩较差,导致教育 落后,这也进一步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4. 自卑情绪:长时间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留守儿童容易产生自卑情绪,影响其自 信心和自尊心的建立。 对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存在,我们也应该积极采取一些对策,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1. 家庭关怀: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大力度,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留守儿童家庭的关怀 和支持,包括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家庭教育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在家庭中感受到更多 的关爱和温暖。 2. 学校支持:学校是留守儿童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应该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问题,通过心理辅导和个性发展等方面的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社会关注: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大对留守儿童 的关怀和支持力度,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社会关注度,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4. 父母陪伴:父母是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人,强调父母配合留守儿童成长 的问题上,比如可以调整工作时间,增加陪伴孩子的时间,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 和关爱。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社会性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各方的共同努力来 解决。通过加强家庭关怀、学校支持、社会关注和父母陪伴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帮助留守

浅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及教育对策-最新文档

浅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及教育对策 1留守儿童的常见心理 1.1适应心理孩子因父母外出,突然脱离了自己熟悉的家 庭,打乱了他过去习惯而舒适的正常生活规律,骤然转入一个崭 新而陌生的环境,生活上处处都不习惯,在心理上会有一个长短 不定的适应过程。在周围环境中各种人和事的作用下,不同的孩 子有不同的内心体验。不习惯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年龄、性 别、生活水平、家庭环境的不同而各异。 1.2焦虑心理焦虑是个体面临一种模糊的、非特异性威胁 而又不知所措的不愉快体验,表现为对未来的莫名担忧,唯恐受挫。因与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或亲人分离,所产生的分离感而伴随的情绪 反应称为分离性焦虑。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亲情直接影响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由于外出 务工的父母常年在外辛劳,无暇顾及孩子,对孩子的成长缺乏足够的关注和教导。许多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出现性格内向、自卑、孤僻、不善与 人交流、顽皮任性、冲动易怒等问题。调查发现,部分留守儿童 从不与同学、父母、监护人交流谈心,有的甚至在受到侵害后, 采取简单的报复行为。 1.3恐惧心理恐惧是个体由于某种明确、具有危险的刺激 源所引起的负性情绪。与焦虑不同,恐惧有非常明确的对象,往

往是现实中的一种无力摆脱的危险事物。常见于自我监护型的儿童,与父母的长期分离,生活不稳定,加之知识贫乏,是非、好坏、善恶等观念不清,造成他们安全感缺失,易产生恐惧心理。 1.4挫折心理其表现与起因有关,在留守儿童的心理常有 被父母“抛弃”的感觉,有的表现为埋怨、不满、或其他攻击行为;有的表现为内心焦虑、表面平静,独处时暗暗落泪;也有的 多疑、自卑、胆怯;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 2教育管理对策 留守儿童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成长中缺乏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甚至会因此走上犯罪道路。因此从心理角度对留守儿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援助,帮助其树立健康的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对其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2.1留守儿童的心理需要 2.1.1 希望得到欢迎和爱护孩子进入一个崭新的家庭,希望得到欢迎和爱护,使自己很快成为其中的一员,在代监护人的身上找到父母之爱。 2.1.2 希望自己被了解和重视在亲朋监护型的家庭中,站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受“不被理解和重视”的感情驱使,往往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父母为了工作的需要不得不留在城市打工,而留下孩子 在农村或者小城镇生活。这些被称为留守儿童的孩子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他 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和不安。本文将探讨留守儿 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对策来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爱和陪伴。父母的陪伴和关爱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缺乏与父母亲密的交流和互动,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这 种孤独感和无助感可能会导致留守儿童产生自卑、抑郁甚至焦虑等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和情感指导。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常常由老人 或者其他亲戚抚养。这些亲人固然会给予留守儿童关怀,但他们并不能完全替代父母的角色。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他们的情感指导和教育方式对孩子的成长至关 重要。留守儿童缺乏这种家庭教育和情感指导,容易导致他们在性格发展、情感管理和人 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 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社交环境。父母的不在身边使得留守儿童在日常生 活中缺乏社交伙伴,与同龄人的交往机会较少。这种社交环境的缺乏容易导致留守儿童在 性格发展和人际交往方面存在问题,甚至导致孩子产生自闭、孤僻等心理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策进行改善。政府应该加强 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支持,提供更多的政策和资源,包括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方面的支持。这样可以帮助留守儿童更好地应对心理健康问题。 学校和社会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心理辅 导机构,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父母也应该尽量在工作之余回到家乡与孩子共度时光,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给予他们 更多的关爱和陪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父母在其中的角色不可替代。只有通过 父母的关爱和陪伴,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得到保障。 在整个社会中,我们都应该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照顾,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心理 健康问题。通过政府、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更好 的成长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健康快乐地生活。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3.1 家庭教育方面 3.1.1 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父母要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认真寻找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并应尽可能多的保持与孩子的联系,其方式可以是隔一段时间打一个电话或写信给孩子。在调查中笔者发现,大部分家长还是会经常与孩子保持联系的,但是仅限于打电话询问孩子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等,这很难真正起到情感交流的效果。孩子体会不到父母对自己情感上的关爱,产生不了心灵上的暖意,容易产生自卑感和被遗弃感。建议留守儿童的家长更多的关心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而不是仅仅关注其学习成绩。 3.1.2 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暂住 如果父母在同一个地方打工,可以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暂住。不要小看了这短暂的相聚,很多留守儿童都希望父母能把自己带到身边,哪怕只看一眼父母或只呆上一阵子也就心满意足了。通常,短暂的相聚,那种亲子之间的温情,可以弥合一年的情感缺失带来的伤害。 3.1.3 可以多寄些礼物给孩子,但不要给孩子寄太多的钱 调查发现,77.3%的孩子希望在过生日时收到来自父母的礼物,说明他们内心最渴望来自父母的关爱。所以,在一些特殊的日子里,给他们买件礼物,孩子会体会到父母的浓浓思念之情,当然就不会有被遗弃感。在调查中,笔者发现,不少家长为了在感情上补偿小孩,只知道给小孩寄很多零花钱,他们中很多错误地认为“只要给孩子寄更多的钱,让孩子生活得更好,就是对孩子负责”。相反,这种做法会养成小孩好逸恶劳,大手大脚花钱的不良习惯,这对小孩的健康成长是很不利的。 3.1.4 尽可能多地创造条件回家探视孩子,利用回家探亲的机会“弥补”亲情 要尽可能多的创造条件回家探视孩子,让孩子体会与父母在一起的那份开心和快乐。父母可以抽出时间多陪陪孩子,多和孩子谈心并倾听孩子的心声。作为家长,如果有条件,可以带孩子到城镇上的图书馆、电影院、游乐场等地方去游玩,既可以给孩子增长见识,又可以给孩子留下温暖的回忆。这种情感上的交流,可以塑造孩子完整的人格和品质。 3.2 学校教育方面 3.2.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条件的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制定并执行心理咨询辅导制度,培养一支业务素质过硬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