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刑法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刑法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刑法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

的关系

刑法是现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法律领域之一,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行为中所需遵守的基本准则和法律规范。犯罪构成是刑法所关注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罪犯的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要件,达到了构成犯罪的标准。而犯罪动机则是指罪犯进行犯罪活动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原因。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探讨这种关系,并分析其对犯罪认定和刑法适用的影响。

一、犯罪构成的定义与要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犯罪构成的定义和要素。犯罪构成是指犯罪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法定要件,达到了构成犯罪的标准。犯罪构成主要包括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两个方面。

客观要件指的是犯罪行为必须符合刑法规定的行为形态,如故意杀人、抢劫等。而主观要件则是指犯罪行为必须具备犯罪动机,罪犯有犯罪的主观故意和犯罪的主观目的。

二、犯罪动机的概念与特点

犯罪动机是犯罪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和心理原因。它是罪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根源和动力。犯罪动机通常与个体的人格、价值观念、情感状态等因素有关。

犯罪动机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犯罪行为的动机各异,可能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满足个人欲望、报复社会等。同时,一个犯罪行为可能还存在多个动机的综合作用。

三、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的关系

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犯罪构成要素之一的主观要件要求罪犯具有犯罪动机,这意味着罪犯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和动机。没有犯罪动机的行为往往不会构成犯罪。

同时,犯罪动机也可以影响犯罪行为的构成方式和后果。不同的犯罪动机可能导致不同的犯罪手段和犯罪结果。比如,对于同一个犯罪行为,出于不同的动机进行的,其后果和社会危害程度也可能不同。

四、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对犯罪认定和刑法适用的影响

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对犯罪认定和刑法适用具有重要的影响。犯罪构成要素是判定犯罪行为是否成立的直接依据,而犯罪动机则是判断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犯罪动机能够帮助判定犯罪行为是否故意、预谋等。

此外,在刑法适用方面,犯罪构成和犯罪动机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犯罪动机可以反映罪犯的主观恶性,从而确定刑罚的种类和量刑的妥当性。比如,如果罪犯的动机是出于报复社会,其犯罪行为往往具有更大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予以重罚。

五、刑法制度对犯罪构成和犯罪动机的规制

刑法制度对于犯罪构成和犯罪动机的规制起着重要的作用。刑法对犯罪构成要件进行了明确规定,从而保障了犯罪认定的准确性和公正性。同时,刑法也对不同的犯罪动机给予了不同的规制和处罚。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和办案人员会通过对犯罪构成和犯罪动机的综合分析,进行犯罪认定和判决。通过对罪犯的动机进行全面、客观的考量,可以更好地确定罪犯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程度,为刑法适用提供科学依据。

六、结论

综上所述,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犯罪构成要素要求罪犯具备犯罪动机,而犯罪动机又可以影响犯罪行为的构成方式和后果。犯罪构成和犯罪动机对犯罪认定和刑法适用具有重要的影响,能够反映罪犯的主观恶性和社会危害程度。刑法制度对犯罪构成和犯罪动机进行了明确规定,保障了犯罪认定和刑法适用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在未来的司法实践中,我们需要充分理解和把握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的关系,加强对罪犯动机的调查和犯罪行为的分析,以实现对罪犯的准确认定和精确量刑。通过建立健全的刑事司法制度,加强犯罪预防和打击,我们可以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和法治稳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

刑法讲义-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什么是犯罪?怎样界定犯罪的概念是学习刑法学首先要解决的重大问题。犯罪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法律现象。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先于法律而存在,它与法产生于同样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犯罪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又是立法者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的,因而具有违法性的特征。犯罪的以上的两个特征决定了犯罪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同样犯罪概念也是社会学与刑法学的统一。 重点问题 犯罪的三种概念 我国刑法关于犯罪的概念 犯罪的特征 犯罪构成概念 犯罪构成的意义 第一节犯罪概念 一、犯罪概念的类型 古代刑法中没有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只有在资本主义法制建立后,与罪刑法定原则相呼应并为贯彻和执行这一原则,犯罪概念和犯罪构成才成为刑法理论

中的重大问题。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各种内在、外在特征的高度、准确的概括,是对犯罪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简要的说明。犯罪概念在刑法学的研究中居于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是刑法的三个最基本的范畴。犯罪是刑事责任的前提,而刑罚则是刑事责任的最主要的承担方式。刑法以犯罪、刑事责任、刑罚为研究对象,自然要以犯罪概念的研究为逻辑起点。从总体上看,各国刑法关于犯罪的定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 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没有涉及犯罪的本质特征。犯罪的形式概念多见于西方国家刑法。总的来说,就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如1810年《法国刑法典》第1条规定:“法律以违警罚所处罚之犯罪,称违警罪;法律以惩治刑所处罚之犯罪,称轻罪;法律以身体刑或名誉刑所处罚之犯罪,称重罪。”1937年《瑞士刑法典》第1条规定:“凡是用刑罚威胁所确实禁止的行为”,就是犯罪行为。1944年《西班牙刑法典》规定,依自由意志及疏忽之行为而为法律所处罚者谓之犯罪及过失罪。

刑法总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汇总

刑法总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汇总刑法: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刑罚的法律; 立法解释:由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刑法含义作出的解释; 司法解释:由最高司法机关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刑法作出的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本身具有的,贯穿刑法始终的,必须得到普遍遵循的具有全局性、 根本性的准则;罪刑法定、适用刑法人人平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一、刑法效力:指刑法在时间、空间范围的效力; 1、刑法空间效力:刑法适用的空间效力,是指刑法在什么地方和对什么人有效力;属地管辖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本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包括实行行为和预备行为,希望发生之地,可能发生之地有一项发生在中华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属人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但是本法规定的最高刑为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犯本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本法;保护管辖——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照本法规定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普遍管辖 ——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适用本法; 2、刑法时间效力:是指刑法的生效时间、失效时间以及对刑法生效前所发生的行为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 溯及力——指刑法生效后,对它生效前未经判决、判决未确定或未裁定的行为是否具有追溯适用效力,如果有适用效力则是有溯及力,否则就是没有溯及力; 我国刑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本法;本法施行之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刑法的“从旧兼从轻”原则,用最简单的话理解就是:“有利于被告人”的准则; 二、犯罪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法处罚性 1、犯罪构成——是指依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 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

刑法学总论知识点大全

犯罪构成的定义:犯罪构成是我国刑法规定的,觉得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 犯罪构成的特征:1.犯罪构成的法定性,即犯罪构成是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的2.构成要件的主客观统一性,即犯罪构成是一系列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整体3.犯罪构成与社会危害性的统一性,即犯罪构成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是一致的,而不是相脱离的(1)犯罪构成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为内容(2)行为的社会危害性通过犯罪构成来认定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区别:犯罪概念表述犯罪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回答的是“什么是犯罪”的问题;犯罪构成说明犯罪所必须具备的要件,回答的是“具备哪些条件犯罪才能成立”的问题 联系:犯罪构成以犯罪概念为基础,犯罪概念通过犯罪构成来阐明 犯罪构成的意义:1.有利于实现罪刑法定原则2.对刑事司法实践起着特别重要的指导作用(1)区分罪与非罪(2)区分此罪与彼罪(3)区分犯罪的不同形态(4)区分普通犯罪、重罪与轻罪 犯罪构成要件的概念:指组成犯罪构成的内容的成分 犯罪构成要件的分类 客观的要件与主观的要件:客观的要件,指形成犯罪构成内容的、表现于外界的、离开行为人意识而独立在外部存在的要件。(犯罪客体、犯罪对象、犯罪行为、犯罪结果、犯罪的方法、时间和地点)主观的要件,指形成犯罪构成内容的、说明实施犯罪的行为人的存在于行为人内部的心理的要件。(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特定身份、犯罪故意、犯罪过失、犯罪目的)。 记述的要件与规范的要件:记述的要件,指该行为构成的要件是否存在,仅仅根据对事实的认识就能确定的要件。规范的要件,指该犯罪构成要件是否存在,需要由法官根据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法律进行评价后才能确定的要件。 共同的要件与选择的要件:共同的要件,指每一犯罪构成都必须具有而不可缺少的要件。(犯罪客体、犯罪行为、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犯罪的故意或过失)选择的要件,指不是每一犯罪构成必须具有的,而只是一部分犯罪构成具有的要件。(犯罪对象、危害结果、行为的时间、地点、方法、特定身份、犯罪目的) 具体的要件与一般的要件:具体的要件,指某一具体的犯罪构成所必须具备的要件。一般的要件,指在一些犯罪构成中共同存在的要件。 犯罪客体: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的意义:1.有助于建立刑法分则的科学体系2.有助于分清此罪与彼罪的界限3.有助于正确裁量刑罚 犯罪客体的一般分类 1.犯罪的一般客体,指一切犯罪行为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我国刑法所保 护的社会关系的整体。 2.犯罪的同类客体,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也就是刑法所保护的社 会关系的某一部分,该一部分之内的具体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同或相近。 3.犯罪的直接客体,指某一具体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客体,也就是某一具体 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某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犯罪直接客体的种类:1.简单客体,指该种犯罪行为仅仅侵犯某一种具体的社会

刑法总论笔记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刑法总论笔记(4) 第四章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 第一节犯罪概念

【补充】 Q:谈谈我国现行《刑法》第13条但书条款的理解与适用 一、但书的内容 (1)条件: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但书的实质是将符合具体犯罪构成但社会危 害性不大的行为排除在犯罪圈之外。

(2)结果:不认为是犯罪。不认为是犯罪,就是指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法律确定其不是犯罪。这里的不认为是犯罪,意思等于不是犯罪。这里需要与《刑法》第37条进行甄别,后者是指行为构成犯罪,但不进行刑罚处罚,而在前者中,相关行为根本没有构成犯罪。第13条规定的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以致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达不到刑法入罪的程度,刑法不对该行为进行否定性评价,同时也当然地不进行刑罚处罚;而第37条规定的行为情节轻微,但归根结底已构成犯罪,刑法给予否定性评价,但因程度不达到需要受刑罚处罚的程度,因此最终不给予刑事处罚,但仍可以根据具体案情,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给予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 《刑法》第13条是犯罪概念的体现,也是我国混合的犯罪概念中实质部分、形式部分的体现。对《刑法》第13条“但书”的理解,有提出这是出罪的机制之一的观点,但是,综合考量我国刑法第13条的规定,应该理解为对前段的限制或者说提示性规定,即对形式上符合犯罪的行为是否具有社会危害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实质审查。在我们国家,认定犯罪不仅要考量定性,还要考量定量,犯罪是一定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的质与量的统一。 二、但书的功能 (1)照应功能。我国刑法分则三分之二的罪名存在定量因素。但书的规定和刑法分则的规定机互照应。 (2)出罪功能。行为符合犯罪构成要件,但社会危害性不大的,通过但书的规定把其排除出犯罪圈之外。 三、定量因素的利弊分析 1. 定量犯罪概念的正面效应 (1)适应我国社会治安二级制裁体系——“刑罚和治安处罚“的结构要求。 (2)可以减少犯罪数,降低犯罪率。定量的犯罪概念把没有达到法定数量的危害行为排除在犯罪圈之外,因此,可以减少犯罪数,降低犯罪率,它一方面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形象,有益于社会心理,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相当比例的公民免留犯罪的污名劣迹,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有利于他们个人的发展。同时从公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来说还可以减小公民对国家的抗力,从而在尽可能广泛的基础上加强公民与国家的合力。 (3)可以使刑事司法力量集中打击那些事关国家稳固、社会发展以及公民生命与财产安全的犯罪活动,避免把有限的刑事司法资源消耗在对付那些社会危害性不大的一般违法行为上,从而可能使刑事司法发挥最佳效能。 2. 定量犯罪概念的负面效应(弊的方面) (1)导致刑法理论的困惑和学理解释的尴尬。由于我们刑法在界定犯罪概念时引入了定量因素,这使得以定性分析为根基的犯罪构成理论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些无法解释的现象。

犯罪的概念 罪的构成

犯罪的概念罪的构成(四大要件)排除犯罪的行为(紧急避险正当防卫) 犯罪的几种形态(既遂未遂预备终止)共同犯罪刑罚的种类(主刑附加刑)累犯自首 犯罪的形式概念 即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揭示法律将该行为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原因。在表述上就是把犯罪定义为违反刑事法律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犯罪的实质概念 不强调犯罪的法律特征,而试图揭示犯罪现象所隐藏的本质所在。如贝卡里亚说:“衡量犯罪的真正标尺,即犯罪对社会的危害,”这种犯罪概念,揭示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比起犯罪的形式概念来在认识上前进和深化了一步。 犯罪的混合概念 犯罪的混合概念,是指将犯罪的形式概念和实质概念结合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既指出犯罪的法律特征,又强调犯罪的本质特征。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依照法律规定,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就是犯罪。犯罪行为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一)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二)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 (三)犯罪是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惩罚性。 犯罪构成的概念 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犯罪构成的特征 1、犯罪构成主观要件与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体。 2、犯罪构成是成立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3、犯罪构成这个有机整体是由我国刑法加以规定的。 犯罪构成的四大要件 犯罪主体 概念 犯罪主体就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和单位。 (一)犯罪主体归根结底只能是自然人与单位 (二)犯罪主体必须客观上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三)犯罪主体必须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能力 概念 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分级 完全刑事责任能力---承担完全刑事责任 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可以成为犯罪主体,但因其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所以承担

犯罪构成概念与意义

犯罪构成概念与意义 犯罪构成的概念和意义 科目:刑法总论 号码:115 姓名: 学号: 班级: 犯罪构成的概念和意义 一、犯罪构成的起源 犯罪构成的概念最早起源于13世纪意大利宗教裁判上的“查究程序”或称“纠问手续”。19世纪德国著名刑法学家费尔巴哈、施鸠别尔明确把犯罪构成作为刑事实体法上的概念来使用。 现代意义上的犯罪构成理论形成于本世纪初,德国学家贝林格首先提出了系统的犯罪构成要件理论,使构成要件上升为刑法总论的概念。中国的犯罪构成理论是本世纪50年代初期从前苏联直接引进的,它是在吸收他国犯罪构成学说内容、总结中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来的。 二、我国犯罪构成的沿革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理论是在参照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早在1957年前我国已经开始对犯罪构成的理论研究。该理论对于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起到了积极作用。1957年以后,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法律虚无主义的泛滥,犯罪构成理论遭到了批判,犯罪构成成为法学中的“禁区”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至1979年我国第一部刑法颁布,犯罪构成理论开始恢复,并在研究中逐渐深入与创新。 三、犯罪与犯罪构成的概念、特征及关系: (1)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违反刑事法律规范、依法应当受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A犯罪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的程度也是

区分犯罪与一般违法行为的界限。B犯罪是违反刑法规范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犯罪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的法律表现。C 犯罪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刑罚是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式。 (2)犯罪构成的概念及特征: 犯罪构成是刑法规定的,反应行为的法益侵犯性与非难可能性,而该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构成要件和主管构成要件的有机整体。犯罪构成的三个基本特征:A、犯罪构成是主客观要件的有机整体B、犯罪构成是违法性与有责性的的法律标志C、犯罪构成是认定犯罪的法律标准。 (3)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A、从他们的区别看:首先,犯罪概念与犯罪构成所表述的内容不同。犯罪概念着重从宏观上认识一切犯罪的共同属性。而犯罪构成则着重从微观上确定某一具体行为是否具备某种犯罪的特征;其次,二者的作用不同。犯罪概念为人们提供了犯罪与其他非犯罪的社会现象区别的原则界限,而犯罪构成则是具体行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B、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又是相互联系的。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是犯罪概念的具体运用。犯罪概念对罪与非罪的界定作用只有通过犯罪构成才能发挥。而犯罪构成只有在犯罪概念指导下才成为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标准。 四、犯罪构成的分类 1、基本的犯罪构成与修正的犯罪构成。这是以犯罪构成的形态为标准进行的划分。 2、完结的犯罪构成与待补充的犯罪构成。(又称为关闭的犯罪构成与开放的犯罪构成)。 3、单一的犯罪构成与复杂的犯罪构成。 4、普通的犯罪构成,加重的犯罪构成和减轻的犯罪构成。 五、犯罪构成要件的分类 犯罪构成由一系列主客观要件所组成,犯罪构成是各个要件有机

刑法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犯罪构成与犯罪主体的关系

刑法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犯罪构成与犯罪主体 的关系 刑法是一门研究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学科,它规定了社会对于违法行为的制裁方式和标准。在刑法中,有两个核心概念需要深入理解,即犯罪构成和犯罪主体。犯罪构成是指构成一种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各项要件,而犯罪主体则是指犯罪行为的主体或者实施者。本文将探讨犯罪构成与犯罪主体的关系,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刑法的基本概念。 一、犯罪构成 1.1 犯罪构成的概念和要素 犯罪构成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当某个行为符合特定的要件时,即视为构成犯罪。犯罪构成的要素包括犯罪的客观要素和主观要素。客观要素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存在和实施方式,例如杀人犯罪的客观要素包括实施杀人行为,并有明确的受害者。主观要素则是指犯罪行为的主观心理状态,例如杀人犯罪的主观要素包括故意或过失等。 1.2 犯罪构成与法律规定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对犯罪构成都有明确的规定,不同的犯罪行为也有不同的构成要件。例如,在某国的刑法中,故意杀人罪的构成要件可能包括:实施杀人行为、具备违法目的、证明杀人行为导致他人死亡等。只有当这些要件齐全时,才能认定某人犯有故意杀人罪。 二、犯罪主体

2.1 犯罪主体的分类 犯罪主体根据其法律地位的不同,可以分为自然人和法人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即个人,法人犯罪主体则是指组织、企业等法人实体。 2.2 犯罪主体的法律责任 不同的犯罪主体承担不同的法律责任。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法律责任 是个人承担,可以判处刑罚或其他法律制裁措施。法人犯罪主体的法 律责任则是由法人实体承担,可以采取罚款、责令停产停业等措施。 2.3 犯罪主体与犯罪构成的关系 犯罪构成与犯罪主体之间存在紧密关系。犯罪构成不仅仅是一种抽 象的法律规定,也需要有特定的犯罪主体来实施。例如,在故意杀人 罪中,犯罪主体是自然人,只有自然人具备特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才 能被定罪和判刑。 三、犯罪构成与犯罪主体的关联案例 3.1 案例一:盗窃罪 盗窃罪是一种常见的犯罪行为,其犯罪构成包括实施盗窃行为、具 备盗窃目的等要素。犯罪主体可以是任何自然人,只要实施了盗窃行为,并符合盗窃罪的构成要素,就可以被定罪和判刑。 3.2 案例二:公司贪污罪 公司贪污罪是一种由法人犯罪主体实施的犯罪行为。犯罪构成包括 公司代表人员或雇员以公司名义实施贪污行为,并具备其他特定要素。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犯罪构成理论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犯罪构成理论 犯罪构成理论是刑法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主要用于解释和界定犯罪 行为的成立条件和要件,确定何种行为可以构成其中一特定罪名。以下是 刑法知识点总结之犯罪构成理论(一)。 一、客观要件 1.犯罪行为:指以人的行为为基础的危害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和社会 公共利益的行为,是犯罪的基本要件之一、通常分为行为行为和物质行为。行为行为是指以主观能动性为特征的意思表示行为,如杀人、盗窃等;物 质行为是指以主体的物质力量对外界物质的行为,如伤害、破坏等。 2.结果:犯罪行为实施后所造成的事实后果,即危害社会治安、公共 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结果。结果分为的类型有:实物结果,即物的改变、损失或破坏;人身伤害结果,即人的生命、健康、身体完整等权益的受到 侵害;精神结果,即对个人精神上的伤害或侵害;社会结果,即对社会治安、公共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威胁、破坏或危害。 3.直接责任:即犯罪人对犯罪行为形成的实际效果负有直接责任。直 接责任的要求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有必然因果关系,即因果相关, 犯罪行为直接导致犯罪结果的发生;二是要有行为人的行为方向,即犯罪 人的行为目的、动机和行为方式等。 4.主观方面:即犯罪人的心理状态和动机。主观方面包括故意、过失 和故意过失。故意是指犯罪人明知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有目的地实施 犯罪行为,是犯罪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结果;过失是指犯罪人违背基本 的注意义务或准备义务,因疏忽、马虎等原因造成犯罪结果的发生;故意 过失是指犯罪人同时具有故意和过失的心理状态。

二、主观要件 1.犯罪人:指实施犯罪行为的人。犯罪人通常分为一般犯罪人和特殊 犯罪人。一般犯罪人是指没有主观能动性或有主观能动性但不具有刑事责 任能力的人,比如精神病人、智力低下者等;特殊犯罪人是指由于其特殊 身份或特殊地位,犯罪行为更为严重,比如国家工作人员、军人等。 2.犯罪动机:指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心理推动力。犯罪动机通常分 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产生的动机,比如追 求财物、报复敌人等;间接动机是指与犯罪行为相关的其他因素,比如人 身自由受限、生活困窘等。 3.犯罪意图:指犯罪人用主观意志和目的实施犯罪行为的行为目的。 对于故意犯罪,犯罪人明知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后果,有目的地实施犯罪行为;对于过失犯罪,犯罪人没有预见犯罪行为的后果,但应该有预见能力。 总结起来,犯罪构成理论是通过分析犯罪行为、结果、直接责任、主 观成分等要素,确定何种行为可以构成其中一特定罪名。而客观要件和主 观要件则是犯罪构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界定犯罪行为成立的条件 和要件起着关键的作用。掌握犯罪构成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犯罪行为的本 质和判断具体案件的性质和结果。

刑法学中的犯罪动机与刑法修订研究

刑法学中的犯罪动机与刑法修订研究 引言: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行为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和目的。它是执法 机构、法院和研究者分析案件和制定刑法修订的重要因素。因此,犯罪动机 的研究在刑法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讨论刑法学中犯罪动机的概念、影 响因素以及犯罪动机在刑法修订中的作用。 一、犯罪动机的概念及分类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行为发生的心理状态和目的,可以分为直接动机和间 接动机。直接动机是指犯罪分子犯罪的直接原因,如获利、报复、满足欲望等。间接动机是指犯罪分子为了实现其他目的而采取的犯罪行为,如为他人 谋取利益、为了政治目的等。 二、犯罪动机的影响因素 1.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犯罪动机有着重要影响。社会不平等、经济压力、文化差异等因素都可能导致个体对犯罪从事的动机增强。 2. 个体因素:个体因素也是犯罪动机的影响因素之一。个体的心理状态、价值观、道德观等都会对犯罪动机产生影响。 3. 环境因素:环境对犯罪动机的影响不可忽视。研究发现,犯罪率较高 的地区,如贫困地区、治安较差的地区等,会增加个体从事犯罪行为的动机。 三、犯罪动机在刑法修订中的作用

1. 帮助执法机构了解犯罪分子:了解犯罪动机可以帮助执法机构更好地理解犯罪分子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为侦破案件提供有力线索。 2. 制定刑法:研究犯罪动机可以揭示不同犯罪行为背后的原因,对于修订刑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根据犯罪动机的差异可以制定不同的刑罚标准,以实现刑法的公正和合理。 3. 预防犯罪:了解犯罪动机有助于预测和预防犯罪行为。针对不同犯罪动机的预防措施和政策可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四、刑法修订研究中的问题与挑战 在刑法修订研究中,犯罪动机的考量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1. 主观因素:犯罪动机涉及到犯罪者的主观意愿和心理状态,因此判断动机的准确性是一个挑战。有时,犯罪动机可能并不明确或不同解读。 2. 证据收集:收集证据以支持对犯罪动机的判断也是一个困难。犯罪动机往往无法直接观察到,需要依靠其他证据和调查手段进行推断和分析。 3. 自我陈述:犯罪分子自己的陈述和理解也是研究犯罪动机的一种重要方法。然而,受到心理、记忆等因素的影响,自我陈述的可信度和准确性受到质疑。 五、结论 犯罪动机在刑法学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了解犯罪分子的动机有助于制定刑法和预防犯罪行为。然而,犯罪动机的研究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更加深入地探索犯罪动机与刑法修订的关系,以实现刑法的科学性和公正性。

刑法 名词解释

刑法名词解释

刑法名词解释 1.犯罪构成: 是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成 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客观要件与主观要件的有机整体。 2.犯罪客体: 是指刑法所保护的,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权利、权力、利益 或权益)。犯罪客体是行为构成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 3.一般客体,是指一切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即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整体。 4.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所共同侵犯的某一类社会关系,或者说是某一类犯罪 所共同侵犯的社会关系的某一方面或者某一部分。 5.直接客体,是指某一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即刑法所保护的某 种具体的社会关系。 6.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行为直接作用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 7.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 客观外在表现。 8.危害行为,是指在人的意识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 9.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行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 10.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 11.持有,是指对于某些法律所禁止的物品之间存在支配关系的状态。 12.直接危害结果是指危害行为所必然造成的侵害事实,它与危害行为之间具有直接 的因果关系。 13.间接危害结果,是由危害行为间接造成的侵害事实。也就是说,这种危害结果并 不是由危害行为必然造成的,而是由于在危害行为的作用下,再加上其他因素的介入从而导致了结果的发生。 14.刑法上的因果关系,是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 15.犯罪主体,是指刑法规定的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包括自然人与单位)。 16.自然人犯罪主体,是指具备刑事责任能力,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并且依法应当承 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 17.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对自己行为的辨认能力与控制能力。 18.刑事责任年龄,是指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 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19.单位犯罪主体,是指刑法规定的实施了危害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公 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20.所谓单位犯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本单位或者本单位全 体成员谋取非法利益,由单位的决策机构按照单位的决策程序决定,由直接责任人员具体实施的犯罪。 21.所谓犯罪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 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解读刑法条文犯罪构成与法律要素解析

解读刑法条文犯罪构成与法律要素解析 刑法是一部涉及国家治理的重要法律文书,它规定了一国的刑事犯 罪行为标准以及法律责任的划分。在刑法条文中,每个罪名都有其犯 罪构成要件和法律要素,这些要素对于正确理解和应用刑法具有重要 意义。本文将解读刑法条文的犯罪构成与法律要素,帮助读者更好地 理解刑法的实质。 一、犯罪构成要件 刑法规定了各种罪名的犯罪构成要件,也就是使行为成为刑事犯罪 的基本条件。犯罪构成要件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不同罪名的犯罪事实。下面以盗窃罪为例,解读犯罪构成要件的含义。 盗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行为、主观方面的要件。 主体指的是犯罪的主要行为人,即盗窃犯;客体指的是财物,也就是 盗窃犯罪的对象;行为指的是盗窃犯罪中具体的行为方式,包括非法 占有、转移、运输等;主观方面的要件指的是主体对行为的主观故意 或明知故意。 通过对犯罪构成要件的解读,我们可以了解到盗窃罪的要件是相互 依存、缺一不可的,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要件,才能构成盗窃罪。同 时认识到犯罪构成要件不仅仅适用于盗窃罪,也适用于其他罪名。 二、法律要素

法律要素是指刑法条文中对于罪名的详细阐述,包括罪名的定义、 刑罚的种类和幅度等。法律要素是刑法条文的核心内容,也是司法实 践中的参考依据。下面以故意杀人罪为例,解析法律要素的作用。 故意杀人罪的法律要素包括犯罪对象、犯罪方式、犯罪动机、犯罪 后果等。犯罪对象是生命权,犯罪的直接对象是人的生命;犯罪方式 是以非法手段和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犯罪动机是指故意杀人行 为的目的和目标;犯罪后果是故意杀人行为导致的人的死亡。 通过分析故意杀人罪的法律要素,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一罪名的具体 定义和要求,包括对犯罪对象的保护、犯罪行为的性质、犯罪动机的 判断和犯罪后果的评估。同时,法律要素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 判断和裁决标准,确保了刑法的正确适用。 结语 刑法条文的犯罪构成要件和法律要素是理解刑法内涵和正确应用刑 法的重要前提。通过深入解读刑法条文的犯罪构成要件,我们可以更 好地理解不同罪名的实质和区别。同时,通过对法律要素的分析,我 们可以掌握罪名的具体定义和要求,从而在法律实践中正确运用刑法。 刑法的犯罪构成与法律要素的解析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工作,它对 法律从业人员具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和学习,才能准确 理解刑法条文的内涵和适用。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应该继续 加强对刑法的理解,做好相关研究,提升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司法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维护人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

刑法学中的犯罪心理与犯罪动机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是刑法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对于深入理解犯 罪行为的本质和原因至关重要。本文将从犯罪心理和犯罪动机两个方 面进行探讨。 一、犯罪心理 1.1 犯罪心理概述 犯罪心理是指犯罪者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心理状态。犯罪心理的特点包括:冲动性、自我中心、欲望的实现、欠缺道德约束、心理扭曲等。犯罪心理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同犯罪类 型和案件中的犯罪心理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犯罪心理的成因 犯罪心理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的成因包括:个 体因素、家庭环境、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个体因素是指个体的身体、性格、智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因素会对犯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家庭环境是指家庭的教育方式、家庭氛围等,不良的家庭环境容 易形成犯罪心理。社会因素是指社会经济状况、社会文化等,这些因 素也会对犯罪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在实施犯罪行 为过程中的心理需求和心理状态。 1.3 犯罪心理的应用

犯罪心理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律预防、犯罪侦查、犯罪审判和犯罪改造等。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心理需求有助于制定更加有效的法律预防措施。在犯罪侦查阶段,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可以提供侦查思路和线索,有助于破案。在犯罪审判中,犯罪心理的考虑可以影响对犯罪者的定罪和刑罚量刑。在犯罪改造阶段,犯罪心理的研究可以为犯罪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提供依据。 二、犯罪动机 2.1 犯罪动机概述 犯罪动机是指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内在动力和目的。犯罪动机的本质是犯罪者对于某种利益的追求。犯罪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情感动机、权力动机等不同类型。不同类型的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有所不同。 2.2 犯罪动机的类型 2.2.1 经济动机 经济动机是犯罪行为中最为普遍和常见的动机之一。犯罪者为了获取财产、金钱或其他物质利益而实施犯罪行为。常见的经济动机包括盗窃、抢劫、贪污等。犯罪者通过犯罪手段获取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 2.2.2 情感动机

刑法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的关联

刑法基本概念深入理解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 的关联 犯罪是社会治安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刑法学研究的核心内 容之一。深入理解犯罪构成和犯罪动机之间的关联,对于实现刑法的 公正与有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围绕刑法基本概念展开讨论,进一 步探究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的内在联系。 一、刑法基本概念的阐述与分析 刑法作为社会规范体系的一部分,其基本概念对于理解犯罪和刑罚 的性质、目的以及相互关系起到了重要作用。刑法的基本概念主要包 括刑法客体、刑法主体、法定主义原则、法益保护原则等。 首先,刑法客体是指犯罪行为直接侵犯的社会关系或社会利益。在 刑法中,客体是刑法保护的对象,比如人身、财产、社会秩序等。犯 罪行为如果侵犯了这些客体,就会触犯刑法。 其次,刑法主体是犯罪的主体,即犯罪主体的构成要素。刑法主体 既包括自然人,又包括法人和其他组织。刑法主体的行为是否具有犯 罪性,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刑法的规定。 法定主义原则是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它强调刑罚的法定性和必要性。这意味着刑罚的适用必须基于存在明确规定的法律,并且刑罚不 能过度地侵犯犯罪主体的自由和权利。 最后,法益保护原则是刑法的另一基本原则,它要求刑法在制定和 适用刑罚时,应该以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保护社会法益为前提和标准。

以上是对刑法基本概念的简单阐述与分析,这些概念在犯罪构成与 犯罪动机的关联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犯罪构成与犯罪动机的内在联系 犯罪构成是刑法确定犯罪的一项重要标准,其依据犯罪事实和法律 规定,判断某行为是否构成犯罪。而犯罪动机则是指导致犯罪发生的 原因和动机。 从刑法的角度来看,犯罪构成和犯罪动机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犯罪构成主要是针对犯罪行为的客观行为要素和主观意图要素进行界 定的,而犯罪动机则是影响犯罪主体行为的主观因素。 犯罪的客观行为要素是指犯罪行为的行为方式、实施手段和结果等,而主观意图要素则是指犯罪主体在实施犯罪行为时所具有的故意或过 失等心理状态。犯罪构成的客观行为要素和主观意图要素不仅是判断 犯罪的依据,也是犯罪动机的外在表现。 同时,犯罪动机也是犯罪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犯罪动机直接关系 到犯罪行为的目的和动机。有的犯罪动机可能是为了谋取私利,如财 产犯罪;有的犯罪动机可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如某些偷盗犯罪;还有的犯罪动机可能是为了达到某种感情上的满足,如情侣之间 的伤害犯罪。 犯罪动机与犯罪构成之间的关联是动态的、多维度的。在一些情况下,犯罪动机可能是驱使犯罪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而在其他情况下,犯罪动机则可能成为从轻或减轻刑罚的因素。

刑法中的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解析

刑法中的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的关系解析 在刑法领域中,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是两个重要的概念。犯罪动机指的是犯罪者实施犯罪行为的动力和目的,而犯罪行为则是指犯罪者所实施的违法行为。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犯罪行为过程。 首先,犯罪动机对犯罪行为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犯罪动机直接决定了犯罪者是否会选择实施犯罪行为,以及选择何种犯罪行为。犯罪动机可以是个人的内在需求,也可以是外在的刺激和诱因。例如,经济困难可能成为某些人实施盗窃犯罪的动机,而个人的仇恨情绪可能成为某些人实施暴力犯罪的动机。犯罪动机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犯罪行为选择,从而产生不同的犯罪后果。 其次,犯罪行为对犯罪动机的反馈也是不可忽视的。犯罪行为的结果和后果会影响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如果犯罪者的犯罪行为得到了成功的回报,他们可能会被激励继续实施类似的犯罪行为,这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相反,如果犯罪者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严厉的制裁和惩罚,他们可能会对犯罪动机进行反思,从而改变自己的犯罪行为。 此外,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犯罪动机可以促使犯罪行为的发生,而犯罪行为本身也会进一步加强犯罪动机。例如,某些人可能因为对权力的渴望而实施腐败犯罪,而一旦他们通过腐败犯罪获得了权力和利益,他们可能会更加迷恋权力,从而继续实施类似的犯罪行为。这种相互作用关系使得犯罪行为往往不断升级和扩大,给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然而,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之间还存在着许多中间环节和影响因素。社会环境、个人经历、道德观念等都会对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产生影响。因此,在刑法中,对于犯罪动机和犯罪行为的解析和判断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并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

刑法总论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知识点整理 刑法总论是刑法的基础和核心,它规定了刑法的基本原则、法律关系和法律制度。下面是对刑法总论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整理。 一、刑法总论的基本概念 1.刑法总论的概念和目的 -刑法总论是研究罪和刑的一般理论,是刑法学的基础。 -刑法总论的目的是论述罪刑法律的一般原理和普遍规范,为刑法的具体规定提供理论基础。 2.刑法学的定义和特征 -刑法学是研究罪和刑的法学科目,主要包括刑法总论和刑法特论。 -刑法学的特征是科学性、实践性和正义性。 3.犯罪的定义和特征 -犯罪是指危害社会利益的行为,具备法律规定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犯罪的特征是社会危害性、非法性和有罪性。 4.刑罚的定义和特征 -刑罚是国家为了惩罚犯罪行为而对犯罪分子实施的法律制裁。 -刑罚的特征是国家权力的行使、有罪的个别化反应和双重性(包括矛盾性和积极性)。 二、刑法总论的基本原则

1.法定原则 -法定原则是刑法中的最基本的原则,包括犯罪与刑罚的法定原则和犯罪与刑罚的合法性原则。 -犯罪与刑罚的法定原则要求犯罪与刑罚必须有法律规定,禁止非法犯罪行为和非法刑罚。 -犯罪与刑罚的合法性原则要求犯罪与刑罚必须符合法律的规定,禁止违法犯罪行为和违法刑罚。 2.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规定了犯罪与刑罚必须有法律规定和法律特定。 -罪刑法定原则的要素包括罪名、刑罚和法定刑三个方面。 3.禁止反复追究原则 -禁止反复追究原则规定了犯罪人在同一犯罪行为上不能被重复追究责任。 -禁止反复追究原则确保了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和刑罚的公正公平性。 4.犯罪人的基本权利原则 -犯罪人的基本权利原则规定了犯罪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基本权利,包括人格尊严权、自由权、隐私权等。 -犯罪人的基本权利原则保障了犯罪人的合法权益和刑事诉讼的公正公平性。 三、犯罪的构成和责任

法律基本知识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和刑罚量刑标准

法律基本知识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和刑罚量刑 标准 法律基本知识: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和刑罚量刑标准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而刑法又是法律中的 重要组成部分。准确理解和运用刑法,对于正常的社会秩序和公正的 司法体系至关重要。本文将重点探讨刑法中的犯罪构成要件和刑罚量 刑标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刑法。 一、犯罪构成要件 犯罪构成要件是指一个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主要包括犯罪的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1. 客观要件 客观要件主要是指犯罪行为的外在表现,目前普遍认可的客观 要件主要包括犯罪的对象、方式和结果。 犯罪的对象是指一个行为所侵犯的客体,可以是人身权利、财 产权益等。例如,杀人罪的对象是人的生命权。 犯罪的方式是指实施犯罪行为的具体手段,可以是杀害、伤害、盗窃等。例如,盗窃罪的方式是通过非法侵入、隐蔽行动等手段窃取 他人财物。 犯罪的结果是指犯罪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可以是人的死亡、财 产损失等。例如,故意伤害罪的结果是他人身体受伤。

2. 主观要件 主观要件主要是指犯罪行为的内在思想、意图和动机,包括犯 罪行为人的主观故意和过失。 犯罪行为人的故意是指明知故犯、有目的地实施犯罪行为。例如,故意杀人罪的行为人明知行为会导致他人死亡,但仍然故意实施。 过失是指犯罪行为人由于疏忽或不负责任而造成犯罪后果。例如,过失致人重伤罪的行为人未按照规定安全操作,导致他人重伤。 二、刑罚量刑标准 刑罚量刑标准是指根据犯罪的性质、情节以及犯罪人的主观恶 性程度,来确定犯罪行为应该受到的刑罚幅度。主要包括刑法的刑种 和量刑准则。 1. 刑种 刑种是指根据不同犯罪的社会危害程度和法定刑的情况,将犯 罪行为归入相应法定刑种的分类。 刑种主要有罚金、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其中,罚金适用于一 些轻微的违法行为,有期徒刑适用于犯罪行为较重的情况,无期徒刑 适用于犯罪行为非常严重,社会危害性极高的情况。 2. 量刑准则 量刑准则是根据不同犯罪行为的危害程度、犯罪人的主观恶性 以及社会需要,确定刑罚的具体幅度。

刑法相关知识复习资料

刑法相关知识复习资料

一、刑法概述 1.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刑法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刑法是指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也就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广义刑法是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所有法律规范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规范。 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这标志着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的正式诞生。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全面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这是一部统一的、比较完备的刑法典。 2.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第3条至第5条规定了三项基本原则,即刑罚法定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 (1)刑罚法定原则 刑罚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受处罚”。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对于一切人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地加以保护,不允许有任何歧视。 (3)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基本含义是: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刑法的性质: 刑法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以国家名义制定的有关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鲜明地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实现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 4.刑法的目的和任务。 (1)目的: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惩罚犯罪是手段,保护人民是最终目的。 (2)任务: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具体任务有: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 5.刑法的效力范围:

刑法基本概念整理

刑法基本概念整理 刑法基本概念整理 第一章:刑法的绪论 1.刑法:即一个国家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具体些说,刑法是掌握政权的阶级即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自己的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2.广义刑法: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总称,包括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和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附属刑法规范)。 3.狭义刑法:系统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刑法典。 4.刑法的渊源:刑法典、单行刑法、附属刑法 5.刑法典:是以国家名义颁布的、系统规定犯罪及刑法的法律,是刑法的最主要存在形式。 6.单行刑法:国家以决定、规定、补充说明、条例等名称颁布的,规定某一类犯罪及刑罚或者刑法的某一事项的法律。 7.刑法的性质:内容上——(1)调整范围的广泛性,从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秩序到公民个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都有所涉及(2)调整对象的特定性:针对最严重的违法行为 (3)调整手段的严厉性:刑罚是国家最严厉的强制方法 形式上——(1)刑法是基本法(2)刑法是实体法(3)刑法是公法 8.刑法的目的:就在于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护法益 9.刑法的任务:就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保护人民,打击敌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 10.刑法的机能:就是刑法在社会生活中应当具备的作用,它是实现刑法目的和任务的手段。(1)保护法益机能(2)保障人权机能(3)规制行为机能 11.谦抑思想:就是不应当将所有的违法行为都作为刑法的处罚对

象,作为刑法处罚对象的只能是那些不得不予以刑罚处罚的行为。 12.刑法规范:是以禁止、处罚犯罪行为为内容的罪刑规范。(包括行为规范和裁判规范)如刑法规定有盗窃罪、遗弃罪,其中所蕴含的规范就是:不得盗窃、义务者必须抚养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人。 13.刑法的体系:是指刑法典的组成和结构。我国刑法是采用编、章、节、条、款、项的结构来编排的。我国刑法典分为①总则②分则 ③附则。 14.刑法解释:是对刑法规定用语的意义进行说明,是赋予刑法规范特定含义的思维或者实践过程。 分类:(1)主体不同 立法解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刑法规定所做的解释 司法解释——由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审判和检查工作中具体应用的法律解释(2)方法不同 文理解释——亦称文意解释或者文法解释,是根据刑法条文的文词字句进行的字面解释。论理解释——指参酌立法背景、目的、沿革及其他相关事项,对刑法规定做逻辑分析,阐明刑法用语真实含义的解释方法。 (当然解释)——指刑法没有明文规定的事项,但依事物属性、处罚目的以及当然的道理,推论刑法所没有明文规定的事项,但要在刑法规定适用范围之内。 (扩大解释)(限定解释) 刑法解释原则:(1)不能超出罪刑法定原则(2)文理解释优于论理解释(3)解释时必须注意条文之间的协调一致。 第二章:刑法的基本原则 1.刑法基本原则:是指贯穿全部刑法规范、具有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意义,并体现我国刑事法制的基本精神的准则。 2.罪刑法定原则:法无规定不为罪,法无规定不处罚。 意义:是对罪刑擅断的否定,注重保护人权,实现刑事法治。 内容:(1)排斥习惯法(2)禁止绝对不定期刑(3)禁止类推(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