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

X

赵 宏 黄 故 马 涛

(天津工业大学经济学院,天津,300160)

[摘 要] 从纺织服装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纺织原材料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设备水平、出口贸易能力、出口市场、双边贸易、行业政策等方面对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行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面对印度纺织服装业的竞争,中国纺织行业今后应当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行业发展方向、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改造、营销手段创新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 纺织服装业,竞争力,比较研究,发展方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发展中国家,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的纺织业在中印两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亚洲乃至世界纺织品服装市场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这种作用也是其他国家一时难以取代的。因此,认真分析中国和印度两国纺织业的发展状况,比较两国纺织行业的行业竞争力,分析两国纺织产业的优势和不足所在,对于进一步发挥我国纺织业的竞争优势,确立我国纺织业在亚洲及世界纺织业中的地位,合理配置各种资源形成竞争核力,促进我国纺织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和印度纺织行业现状及竞争力分析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和印度两国纺织工业在原料供给、加工能力、产业体系、劳动力成本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而且在产品结构、市场结构、人力资源结构上又具有明显的类同性,从而形成巨大的竞争性。特别近年来印度凭借其设备、技术和管理实力,使其纺织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世界市场上已对我国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一)纺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纺织工业是我国传统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我国纺织工业总产值达到8196.2亿元,纺织品服装出口达到了532.8亿美元,占到了全国商品出口的20%

[1]

。虽然随着我国

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加快,纺织工业占全国工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我国重要的加工产业,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和外部形势不断变化的条件下,仍然保持着较高的发展速度。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以内,纺织工业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将继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与此类似,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纺织部门在印度整个工业中的地位也十分突出(表1)[1]。不论是从其所提供的就业人数,还是从其出口创汇来看,它在印度国民经济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是印度目前重点支持发展的产业之一。2001年印度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到了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纺织品服装出口占到了全国总出口的26.9%。

表1 中国和印度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

指 标

中 国印 度纺织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比重8.614左右纺织业出口额占全国出口额的比重

20.0

26.9

X 收稿日期:

2003第4卷第2期2004年6月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DONGH UA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4,No.2Jun.2004

(二)纺织原材料资源

中国和印度具有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纺织原材料资源。中国的棉花产量一直居于世界的首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1/4左右。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茧丝生产国,蚕茧和厂丝的产量占了世界的70%以上。另外我国还有羊毛、兔毛、大麻等天然纤维资源。我国的化纤原料资源虽然国内有缺口,但种类齐全,国内生产量逐步上升,化纤对进口的依赖度不断下降。而印度是世界上第三大原棉生产国、第二大茧丝生产国和第五大合成纤维的产出国,这使得印度的纺织业发展具有了良好的原料优势(表2)

[1]

表2 2002年中国、2000)2001财年印度纺织原材料产量

产 品棉产量/万吨化纤产量/万吨

纱产量/万吨

布产量/亿米丝织品产量/万米

中 国480*991.2801.8226.51534155印 度

264.8

180.8

408.0

402.6

47130

*中国2002年棉产量为国家统计局估计值;印度数字来自于印度纺织局

(三)人力资源

中印两国的纺织工业都具有人力资源优势。中国和印度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同时与亚洲、南美洲和欧洲的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印两国劳动力素质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根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2002年提供的54个国家纺织工业劳动力工资成本的比较,2000年秋中国和印度分别位居第48位和第50位,人均工资成本均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应当注意到中印两国劳动力工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趋势。2000年秋中国纺织业劳务工资为0.69美元/h,比1998年春增长了11.3%;而印度纺织业劳务工资为0.58美元/h,比1998年相比下降了3.3%(图1)[2]

。中印之间的劳动力成本差异不断增大,

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中国与印度在纺织行业竞争的一大障碍。

图1 中印两国纺织业劳务工资水平的比较

(四)设备技术水平

作为纺织大国,中印两国的纺织设备数量特别是棉纺织设备数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国家。1999年中国与印度棉纺环锭数在分别为3382.6万锭和3691.0万锭,棉OE 纺数分别为59.4万头和44.2万头。而中印两国1999年底棉织机分别为69.6万台和12.8万台,中国棉织机数远远超过了印度(表3)[2]。

表3 1999年中国和印度主要纺织设备比较

世 界

中 国中国/世界(%)

印 度印度/世界(%)

棉纺环锭数/万锭15568.13382.621.73691.023.7棉O E 纺数/万头 742.0 59.48.0 44.2 6.0棉织机数/万台

214.4

69.6

32.5

12.8

6.0

在技术水平和技术结构上,中国和印度的纺织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突出的表现为纺织工业的高新技术设备比重太低。印度纺机水平与我国相似,整体而言中印两国纺织机械制造均缺乏大规模生产精密机械的能力。

2001年我国纺织机械出口额共计2.78亿美元,而进口达到了25.14亿美元。纺织机械进口额是同期

80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

出口的9.04倍。在印度生产的诸多纺织机械当中,只有纺纱机械较为接近国际制造水平。印度纺织机械市场规模约有7亿美元,而其中65%依赖进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印两国的纺织技术水平整体上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产品多以中低档为主,在高档产品方面缺乏竞争能力。

(五)出口贸易能力

中国和印度是世界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大国,同时也是纺织品服装的出口大国。我们采取贸易竞争力指数对中印两国的纺织产品出口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

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出口贸易额-进口贸易额)/贸易总额

如果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表示该国纺织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对于世界市场来说该国是产品的净供应国,具有较强的出口竞争力;贸易指数为负,则表明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如果指数为零,则表明该国的产品生产效率与国际水平相当,其进口纯属于与国际之间进行商品交换。中印两国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在2001年分别达到了0.59和0.91,与其他国家相比竞争优势比较明显(表4)。

表4 2001年部分国家纺织品服装贸易竞争力指数

中 国印 度香 港意大利美 国德 国比利时墨西哥法 国0.59

0.91

0.15

0.35

-0.61

-0.23

0.10

0.08

-0.20

资料来源:根据WTO Annual Report 2002整理

中印两国相比较,虽然印度纺织产品与中国相比具有更强的贸易竞争力(见图2)[2],但从出口数量上来讲,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远高于印度。2001年中国纺织品、成衣出口分别达到了161.4亿美元和360.9亿美元;同期印度纺织品、成衣出口分别为50.9亿美元和51.5亿美元。两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共占到了全世界出口的17.3%

图2 1997)2001年中印两国纺织品贸易竞争力指数

从出口增长趋势来看,中印两国的纺织品服装出口都基本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入世之后,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出现了下降的趋势(图3)。在图3中(资料来源:中国海关统计年鉴印度纺织局),计算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额时,我们以平均汇率1美元=46.3

卢比折算。

图3 中国、印度纺织品服装出口趋势比较

(六)市场分析

从出口市场来看,中国和印度纺织品服装市场存在一定的重叠性(表5)。北美、欧盟以及日韩地区的纺织品服装进口额占世界总进口额的70%,是中印两国的主要产品销售地区。相比之下,由于中国纺织品服

第2期赵 宏等: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

81

82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

装出口数额大,因此在世界市场占有很高的份额。200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达到了617.69亿美元。除去香港以外,日本、美国和欧盟是中国纺织品服装的三大市场,其进口额占到了中国总出口的60%以上。从表5可以看出,在成衣出口方面,中国与印度相比占有绝对的优势。纺织品方面,除在欧盟市场中印两国所占份额相当以外,在北美及亚洲地区中国纺织品仍然占有较高的份额。

表52000年美国、欧盟以及日本纺织品、成衣进口市场供应来源

地区美国欧盟(15国)日本

名次

纺织品成衣纺织品成衣纺织品成衣来源份额来源份额来源份额来源份额来源份额来源份额

全球100全球100全球100全球100全球100全球100 1欧盟17.4墨西哥13.6欧盟63.1欧盟38.9中国41.2中国74.7 2加拿大15.0中国13.2土耳其 3.9中国9.4欧盟13.9欧盟7.5 3中国12.0香港7.1中国 3.8土耳其 6.4韩国8.1韩国 4.9 4墨西哥10.2欧盟 4.0印度 3.7香港 5.5美国7.0越南 3.0 5印度7.4韩国 3.8美国 3.0突尼斯 3.1印尼 6.5美国 2.4

1)5合计59.5合计41.7合计77.4合计63.4合计76.9合计92.3

资料来源:WTO Annual Report2002

(七)中国和印度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状况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中国和印度纺织品服装产业结构类似,产品趋同。因此,两国间的纺织品服装贸易占各自纺织品服装对外贸易额的比重较小,而且多以原材料的进出口为主。2002年1月)2002年9月,中国和印度间纺织品服装贸易总额仅为45541.3万美元,其中中国向印度出口31704.2万美元;印度向中国出口13837.1万美元(表6)。

分类别来看,中国从印度进口主要是棉花,2002年1)9月中国从印度进口棉花12146.1万美元,占到中国从印度进口纺织品服装总额的88.8%。而印度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主要是蚕丝和浸、包或层压织物;工业用纺织制品以及化学纤维长丝,这三类产品占到中国向印度出口纺织品服装总额的75.3%。

表62002年1)9月中国和印度双边纺织品服装贸易状况万美元

中国出口印度印度出口中国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317042138371

蚕丝1528251425

羊毛等动物毛;马毛纱线及机织物39054621

棉花19771121461

其他植物纤维;纸纱线及其织物4334196

化学纤维长丝38976688

化学纤维短丝58382651

絮胎、毡呢及无纺织物;线绳制品5712135

地毯及纺织材料的其他铺地制品963546

特种机织物;刺绣品等10580214

浸、包或层压织物;工业用纺织制品47086332

针织物及钩编织物18894140

第2期赵宏等:中国和印度纺织服装业的比较研究83

续表

中国出口印度印度出口中国

针织物及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17204994

非针织物及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1410303

其他纺织制品;成套物品;旧纺织品5018606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

(八)行业政策现状

纺织行业是中国和印度两国的支柱产业,也是两国在世界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因此,两国都积极鼓励纺织行业的改革发展,在财政政策、行业政策等方面给予纺织行业适当的倾斜,促进纺织经济的良性发展。

中国加入WTO后,纺织业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压缩落后生产力之后,目前中国纺织行业政策是鼓励加快技术进步,实现产业升级,即紧密围绕染整、织造、纺纱、纤维、设计与开发等技术领域选择一批标志性的技术改造项目、重点扶持一批大中小型优势企业,提高生产集中度,并通过企业自身改制和加强管理,提高综合竞争能力。政府层面,在不违反WT O基本规则的前提下,政府加大了对纺织优势企业的支持力度,如技改贴息、债转股、压改结合等,对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色和注重信息网络技术应用的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为了能够促进整个纺织工业的发展,面对全球激烈的竞争,印度政府也在不断改进行业政策。在原材料方面,新政策要求棉花纤维与非棉花纤维一起使用,鼓励使用人造纤维和人造纱。在行业倾斜方面,除了积极发展棉纺织业以外,新的政策希望发展黄麻产品生产,并通过改进工业技术,从而提高生产力,实现产品的多元化。同时印度政府积极加速纺织业的现代化进程,政府将逐步清理经营状况较差、技术基础落后的公司,从而更有效地分配有限的资源[3]。

综上,从中国和印度纺织行业现状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和印度的纺织工业有类似的资源,同一种类的部门都互相联合,但是双方又具有各自的发展方向,竞争优势也不尽相同。中国纺织行业具有的比印度更广阔的国内市场、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体系化特征和加入WT O后进一步改善的外部环境等比较优势,也存在纺织设备水平在某些方面低于印度和我国纺织工业劳动力成本有增长的趋势等劣势。

二、中国纺织行业今后的最优化发展方向

世界市场对纺织品服装的需求正在向多样化、高档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和印度两国的纺织品服装生产虽然在世界上占有很高的份额,但已经逐渐显露出生产技术设备落后、产品模式单一、生产成本上升等一系列问题。要保持中国纺织服装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充分发挥中国对印度纺织工业的比较优势,就必须依据国际国内纺织品服装的发展动向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在行业发展方向、产品结构调整、技术设备改造、营销手段创新等方面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努力削减世界需求变化和东南亚国家纺织工业飞速发展对我国造成的冲击,促进纺织产业更好地发展。

(一)加强纺织服装行业的整体规划,确定纺织行业发展方向

我国的纺织服装业在劳动力资源、熟练技能程度以及上中下游结合配套生产能力等方面与包括印度在内的其他国家相比具有较强的整体优势,但是不同行业的比较优势不尽相同。根据我国纺织行业的实际情况,建议今后进一步发挥我国棉纺和化纤产业的比较优势,在发展棉纺工业的同时搞好非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加快化纤产业的开发,提高化纤产业在我国纺织行业中的比重。同时注重毛纺、丝绸、印染、服装等其他行业的技术改造,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在产品结构上,除了进一步发展传统的服装产品之外,要努力发展装饰用和产业用纺织品,形成高档次、系列化的产品,以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

(二)进行纺织行业区域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纺织产业群带,注重西部纺织工业的发展

企业(地区)间进行分工与协作,开展横向经济联合,形成大中小相结合的经济网络,是我国纺织行业谋

84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卷

求企业规模结构合理化的现实途径。建议我国纺织工业在今后的发展中除应进一步完善宁波、温州、绍兴、杭州、中山、东芜等纺织服装产业群集外,还应加强地区内产业的合作,进一步发挥东南沿海纺织产业形成的集团优势,促进我国纺织业的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另一方面,为了改变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纺织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的现状,可考虑将我国纺织工业向西部转移,实现东、西部纺织工业跨地区的协作与发展。应当利用西部开发的有利时机,加大西部地区纺织工业基本建设投资,以原材料优势为依托,建立以新疆为主的棉纺织基地,以内蒙古、青海为主的毛纺织生产基地,提高西部纺织工业的出口竞争优势,从而促进整个纺织行业的发展。

(三)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推动科技进步,促使我国纺织业向技术密集型转化,提高纺织产品的竞争优势

我国纺织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比较优势,就必须改变目前技术及生产设备落后状况,走持续发展之路。建议今后大力进行纺织技术改造、技术攻关,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开发安全无害的绿色技术,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纺织工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努力创造自己的品牌,避免纺织产品在低价位上徘徊。优先发展纺织产业先进产品的骨干支撑部分)))纺机设计与制造行业,把纺机行业作为我国纺织产业技术改造、科技进步的重点来抓,加强投资力度,以支撑纺织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四)实施产品多元化战略,加大产品营销力度,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由于我国纺织品服装的消费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因此,纺织产业发展的关键还是在于进一步扩大内需,开拓广阔的国内市场。除衣着消费外,我国纺织产品中产业用、装饰用纺织品的消费比例偏低。建议利用/十五0扩大纺织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加大对产业用纺织品的投资力度,扩大产业用纺织品的生产和消费。

国际市场方面,从与印度纺织工业的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北美和亚洲市场,而在欧盟市场,中印两国所占的份额大致相等,这与两国的纺织业发展水平不相吻合。在今后的发展中,建议在保持原有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加大对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扩力度。及时搜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各种质量品质和技术要求,并以此开发新产品,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在现有来料、来样加工的基础上,在纺织、印染、服装等行业中选择具有代表性、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品牌,大力支持,加快实施名牌战略,发挥其带动作用,推动纺织行业向高档化发展。在我国东部经济发达的地区和内蒙古、新疆等具有发展潜力的中西部地区,鼓励具有实力的纺织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开发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打破某些国家所设置的技术壁垒,从而使我国纺织工业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中国和印度纺织产品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建议今后在对印纺织品服装贸易中除蚕丝、化学纤维的出口外,能够加大对印纺织品市场的营销力度,发挥我国服装制造业的优势,扩大对印度的出口,改变以往以纺织原材料贸易为主的格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2.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2]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纺织工业发展报告2001/2002.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2

[3]阳建成1与印度纺织业近距离接触.上海纺织,2002,(6):12

2018年邮轮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邮轮行业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目录 一、全球邮轮行业:增长稳健、三寡头占据80%市场份额 (4) (一)邮轮旅游: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休闲度假旅游方式 (4) (二)行业全球市场规模达385.9亿美元,持续稳健增长 (4) (三)全球竞争格局:邮轮运营业三寡头占据80%市场份额 (5) 1、邮轮行业:中游对应邮轮运营公司,对上下游议价能力较弱5 2、为提高议价能力,三大邮轮集团积极进行外延收购,形成寡头垄断格局6 二、中国邮轮业:增速迅猛,外资先行、内资茁壮发展中 (7) (一)中国邮轮游市场:增速迅猛的旅游行业新蓝海 (7) (二)中国市场格局:外资占据84%市场份额 (8) 三、未来发展:需求侧、供给侧双重利好,邮轮游大有可为 (10) (一)需求上:渗透率及客单价仍有上升空间 (10) 1、游客数量上:消费升级+老龄化驱动下邮轮游渗透率提高空间大10 2、客单价上:随居民收入增加,客单价仍有提升空间11 (二)供给端:政策支持下邮轮引进及港口建设双双加速 (12) 1、港口接待能力提升13 2、邮轮供给增加14 四、油价因素:低位油价是阶段性重要利好逻辑,助力重点公司业绩释放 (14) 五、投资建议 (15) (一)渤海轮渡:港口及航线拓展加速的内资邮轮运营商先驱 (16) (二)北部湾旅:全产业链布局的区域海上客运龙头 (17) 风险提示 (18)

图表目录 图1:邮轮游发展历程 (4) 图2:全球邮轮旅游人数(百万人) (4) 图3:全球邮轮行业收入规模(十亿美元) (4) 图4:邮轮产业链示意图 (5) 图5:邮轮运营公司产品销售模式 (5) 图6:我国邮轮游游客人次及增速 (8) 图7:我国邮轮游收入规模及增速 (8) 图8:国内邮轮游目的地以日韩为主 (8) 图9:国内邮轮游 (8) 图10:各国邮轮游渗透率 (10) 图11:1995-2015我国人均GDP(人民币) (11) 图12:联合国预测中国未来人口数量及结构(亿人) (11) 图13:国内及国际游轮游客户收入分布对比 (11) 图14:国内游客认为邮轮游可接受价格 (12) 图15:现阶段国内各个母港接待邮轮数量 (13) 图16:2015年我国各母港接待邮轮占比 (13) 图17:油价走势 (15) 图18:油价与北部湾旅燃料成本率对比 (15) 图19:油价与渤海轮渡燃料成本率对比 (15) 图20:渤海轮渡主营业务收入构成 (16) 图21:客滚运输业务收入构成 (16) 图22:北部湾旅主营业务收入构成 (17) 图23:北部湾旅各业务毛利率水平 (17) 表1:全球八大邮轮公司情况 (6) 表2:2015年全球邮轮市场分割 (7) 表3:我国现阶段主要运营邮轮 (9) 表4:三大集团在中国的布局 (9) 表5:现有港口情况 (13) 表6:未来母港投资计划 (14) 表7:2016年我国新引入6艘邮轮 (14)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龙和象的竞赛)

龙和象的竞赛 中国和印度经济发展态势比较 (草稿) 徐滇庆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 一、印度经济的高速增长 在2006年初的达沃斯论坛上,许多人认为,在中国改革开放十年之后印度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他们认为:“印度在关键领域正在超过中国,这些领域的成功可能促使印度最终赶上甚至超越中国。”1 世界各国各有所长。印度也具有独特的比较优势。和中国相比,印度有着比较完善的市场制度和法制体系,印度的银行系统制度健全,不良贷款率很低。印度的资本市场运转良好,印度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良好,有一批具有国际声誉的公司,例如Infosys Technologies Ltd,Dr. Reddy’s Laboratories Ltd 等。印度有一批很好的工程学院,在IT产业上具有令人羡慕的优势等等。印度在2003年的经济增长率高达8.2%,在2004年又创造了7.1%的好记录。近年来,印度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可喜可贺。毫无疑问,印度的繁荣对于亚洲地区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积极意义。希望印度能够保持良好的发展趋势,尽快摆脱贫穷。 可是,在比较中国和印度着两个大国的经济发展的时候,断言印度将赶上或者超过中国,这个结论却来得有些仓促,缺乏理论和经济实践的支持。 如同人们在评论体育竞赛时固然也会谈论运动员身高,速度等等,但是,最关键的还是要看他在竞赛中的表现。脱离竞赛去讨论运动员的长短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在研究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竞争潜力的时候,不仅要知道他们各自的的优点和缺点,更重要的是要观察他们在市场竞争中表现,要研究竞争格局和他们各自的竞争对手。 二、不同的竞争组别,不同的优势 在当今国际市场竞争中,市场份额的占有率至关重要。市场占有率从需求方约束着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空间。在西方工业国家中产能远远大于实际的产出,在很多时候,不是生产不出来,而是 1有人举例说,印度有着高素质的劳动力队伍,有较好的教育,同时,他们又说,印度缺乏就业机会,失业率太高,文盲率太高。显然,这样的叙述自相矛盾。比较准确地说,印度的IT产业员工的素质比较高,不过,充其量也只有10万多员工。对于拥有10亿人口的印度来说,这个比例实在低得可怜。不能以点代面,只见独木不见树林。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从中印饮食习惯看民俗差异 摘要:现今世界人们主要使用的餐具主要有以下三类,它们分别是筷子、刀叉和手指,这是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按进食方式划分的话,世界版图可以三分天下——欧洲和北美主用刀叉;中国、日本、越南、韩国和朝鲜等用筷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以手指抓食。为何会产生如此差异?古往今来有不少学者也发现到此现象并对此进行研究,但大多以三类餐具为基本点出发探讨各使用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甚少有人以以三者为终点进行探讨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饮食习惯差异,今笔者基于个人兴趣主要跟大家分享、探讨关于中印饮食习惯差异产生的一些想法或者臆想。 中印饮食 若说到餐具不可避免的一定会提及到饮食,这是与餐具最直接相关联的事物。中国自古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令中国物产富饶,上至天上飞的、地下跑的水里游的没有一样(除却有毒动植物)不可搬之上桌,因此中国的食物种类繁多,按理与之相搭配适应的餐具也应是种类多样,据相关史料考据中国历史上曾在不同时期出现过箸,刀叉、匙,但最后唯余箸即筷子一统江山,反观印度。印度也是一个饮食丰富的国家,有面点闻名的印度飞饼、也有米饭等,咖喱是印度人民的最爱,据曾旅居印度的人士介绍,印度人民每餐必有咖喱,可谓是无咖喱不欢,但我们知道咖喱类食物皆是流质食品,极少做成干物,以常理推导印度人民必是选用可开怀畅食的汤匙,但与之相反印度人喜用手指进食,作为一名自小习惯使用筷子进食的人我很难想象印度人民是如何进食,当然也很是佩服他们流质食物也能用手抓食得干干净净。既然饮食同为丰富多样那为何不曾出现相似的进食方式?我认为有历史现实的因素也有文化差异的原因。 中国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中国与印度引进外资比较分析 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和印度不仅在地理位置上相邻,在基本国情上也极为相似。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与印度的经济也在快速发展,成为最具吸引外资魅力的国家,但两者利用外资格局具有明显不同。FDI在中国主要流入到加工制造业,在印度则更多流向离岸服务业。比较两个国家引进外资的现状,中国在流入量上大于印度,但在流入的产业结构和侧重点,及对外资的利用效率上印度都是优于中国的。因此,中国应当借鉴印度的经验,以便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关键词:中国印度引进外资比较 引言 在发展国内经济的要求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参与到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是本国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全球化的条件下,资本的跨国流动性大大增强。于是,各发展中国家对引进外资方面都采取积极态度,大力支持外商投资,提供优惠政策,改善国内投资环境。中国与印度也开始把引进外资作为发展本国经济的重要途径。 中印两国在历史、地域、社会发展水平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两国在吸引外资的方面却大有不同。中国利用FDI的规模远大于印度,印度近几年在利用外资方面更具有自身特色。中国和印度同位亚洲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但两国在利用外格局方面具有明显的不同点,本文就两国引进外资作一个比较分析。 一、中国和印度吸引外资的原因及特点 (一)中印吸引外资的原因 引进外资最主要的目的是利用国外资本,促进国内经济的发展。 就中国引进外资的原因,张静在《中国与印度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比较分析》中指出中国自身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使外商看好中国市场。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持续快速地增长,极大地提升了经济发展水平。而一国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能力,正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所能创造的国际直接投资激励结构也在

中国与印度出口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比较 中国与印度是世界两大纺织品服装出口国家,在纺织品配额取消以后, 中国和印度被认为是最大的受益国。两国在劳动力、原料等方面的要素禀赋具有相似性,在纺织品服装出口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本文依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2006-2010 年的统计数据,从出口竞争力指数( TCI) 、国际市场占有率和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RCA) 三方面对中国与印度在纺织品服装出口竞争力进行了比较,为中国纺织品服装行业提高竞争力提出了建议。 一、中印纺织品出口现状比较 文中从出口规模、产品结构及市场结构三方面比较中印纺织产品的出口现状。其中纺织产品的统计口径采用HS2007 的六位税号, 贸易数据来源于联合国 近年来,中印纺织品贸易都发展迅速,2006—2010 年中印两国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0.48%和9.58%,但中国纺织品的出口贸易规模远远大于印度, 详情见柱状图( 见图1) 。虽然近几年中国与印度的纺织品出口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但纺织品还是两国出口创汇的主要来源。 图1

2.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 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 本文通过计算中印各类纺织产品在纺织品总出口中所占的比例, 来比较中印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如下饼状图所示(见图2、图3) 图2 图3 中国与印度除了在52棉花、57 地毯及其他纺织地板覆盖物、60针织或钩编织物这三类产品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其他类型的纺织产品的出口份额都很相近。61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62非针织或非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这两类产品在两国的出口份额中所占的比重都较大, 两者合计中国和印度分别为64%和45%, 但印度的出口份额与中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2006—2010年两国各类纺织品的出口份额之间的相关系数,两国纺织品出口的产品结构十分相似。因此, 中印出口的纺织产品之间有很强的替代性,表现出竞争性的关系。 本文进一步将这14 类纺织产品按照《纺织服装商品分类》分为纺织原料和制成品, 纺织原料包括50—55 类, 制成品包括56—63类。由下表(见图4)可以看出, 我国在纺织制成品的出口上占有较强优势,在纺织品原料上买有明显优势。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

中印各方面的比较 中国和印度的国力比较是多大差距,经济上从汇率GDP 比较印度大约是中国的40%,另外,印度的农业占GDP 的28%,中国占12%。而印度粮食产量大约是中国的40%到45%,印度的农业产值从好的方面估计也不会超过中国农业产值的30%,差的估计大约也就20%到25%。中国实际上GDP 应该超过印度至少4倍。工业生产中国占GDP 的56%,印度占5 30%左右。但实际上中国的工业超过印度大约6到8倍。中国在1978年其主要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能源产业都远远超过2000年印度的产量。 在军事上,首先看军事技术。印度的导弹技术大约相当中国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当时中国已经拥有洲际导弹和核潜艇,而印度到现在还不具备独立发展这两项技术的能力。 10 航空技术是印度与中国差距最小的军 事技术领域。因为中国主要精力投入导弹方面,相对航空技术投入少,独立能力比较导弹和航天技术差一些。但是来自国外的技术封锁使中国的航空工业获得了非常宝贵的独立开发能力。印度航空工业一直依靠外国的技术援助,依靠外国产品生产许可证生产先进战斗机,15 因此虽然在一段时期内印度装备战斗机比中国先进,但是印度一直没有获得完整的航空技术能力。在开放以后得到国外先进技术的支持以后,最近10几年中国航空技术突飞猛进已经远远将印度抛在身后。这是综合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和工业能力的差距。 在海军装备方面,印度根本没有一个强大的造船工业,因此印度强大的海军只能是沙滩上的大厦。印度的国产军舰必须依靠外国提供全部技术,包括设计、船体材料和建造工艺、20 动力、武器、雷达以及总体等等。一旦失去外国技术援助印度立即一筹莫展。如核潜艇是印度一直梦寐以求的装备,但外国由于防止核扩散条约的限制无法提供印度技术援助,几十年印度只好干等这毫无办法。中国核潜艇在1971年就下水了。现在中国海军舰艇的技术水平已经基本达到欧洲的水平,超过俄罗斯。 一. 在陆军技术方面,印度到现在还不能生产155毫米重炮,自己搞的坦克陆军不想要。 25 进口重炮还要进口炮弹。总之在低技术的陆军武器装备上印度仍然没有自主生产能 力。 二. 总体上看,印度的军事技术主要依赖进口。只是在个别的方面如计算机方面可以自 己生产,当然IC 还要进口。 印度的军事能力,依靠进口装备和技术,印度保持了与中国相当的军事技术装备。但是印30 度的军事力量的发展极度不平衡。中国军费使用上大致装备采购、人员开支、训练和装备维护各占三分之一。而西方发达国家在人员和训练、装备维护的开支比例更大一些。而印度的军费开支主要是人头费和装备采购费,而训练和装备维护费占比例不和理。海军航母舰队基本上是驻港舰队,空军飞机事故率居高不下,陆军坦克等装备的完好率极低都是这种情况的体现。印度的装备体系非常混乱,表现出缺乏军事管理能力。 35 从历史上看,印度从来是在战争发动前突击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采购弹药和武器零部件来提高装备的完好率和战备率。这样的情况使得印度非常难以应付突发的大规模军事冲突。从这种情况来看,印军虽然装备比较先进,但后勤和管理非常落后,印军没有能力进行一场较大规模的局部战争。 从以上分析,印度的硬实力比中国有非常大的差距,特别是长期竞争的潜力方面差距更大。40 局部冲突中双方的技术差距不明显。但可以运用的战术方面的差距和后勤能力仍然存在着显著差距。 印度这些年发展很快,尤其是军事方面。但是我认为不必太把印度放在心上。原因如下:

简述 国内外邮轮业发展概况

■国际邮轮业发展总体情况 ●产业特征 现代邮轮的原型出现于19世纪30年代,于20世纪50、60年代率先在北美地区实现现代化转型。经过40余年的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现代邮轮业逐渐演变成以大型豪华游船为运作依托,跨国旅游为核心的新型产业,属于旅游市场的高端产品。国际邮轮产业具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促进邮轮航行涉及的区域节点上的船舶维修业、港口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二是邮轮乘客具有远高于普通民众的消费能力,对航线上港口城市的服务业具有一定拉动作用。 ●产业规模 近50年来,现代邮轮产业以年均8-9%的速度增长,其增速约为国际旅游业产值平均增速两倍。截至2004年底,全球共有各类邮轮256艘,客位302064个。2004年实际载客1165万人次,上客率84%,销售收入近200亿美元,人均消费水平约1500美元。 美国是目前全球最大邮轮消费市场,2004年乘客总数为890万人。每年邮轮经济总收益达200亿美元,涉及航行、造船、建筑、制造、商贸、交通、金融保险、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邮轮经济还为美国提供了26.8万个就业岗位,工资总收入97.2亿美元,显示出较强的社会经济带动作用。 ●国际邮轮到访中国情况 国旅集团和中国外代的介绍,2004年共有50艘次的国际邮轮停靠我国港口,接待游客4.9万人次,占出入境外籍人员总数的不到2%,接待规模尚处于较低水平。到访我国的邮轮多为豪华型。乘客平均船上消费300-700美元/人天,船票价格在200-500美元/人天水平。来访游客中80%为美国人。 国内一些沿海城市如上海、天津、青岛、大连、宁波、厦门、海口、深圳等都先后接纳了国际邮轮的停靠。其中上海是我国最早开始靠泊国际邮轮的港口城市,也是目前国际邮轮在我国停靠最多的沿海港口城市。据上海市统计,2001年到2004年期间,共接待国际邮轮96艘次,接待国际邮轮游客11.6万人次,分别达到年均到港24艘次和年均到访2.9万人次。此外,海南省的海口与三亚两市因地理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接待邮轮和乘客较多。 国际邮轮公司在我国的市场开拓情况。从发展形势分析,国际邮轮公司正以不同方式,不断加强对中国市场的业务拓展,多数公司把市场开拓重点放在开发中国挂靠港口上。考虑到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环境、相关资源、市场潜力等因素,许多公司把进军中国市场的突破口选在上海,皇家加勒比、丽星等公司还在上海设立了办事处、船代公司、旅行社等各类办事机构,营运内容以接待国际邮轮及随船游客为主。 ■国内邮轮业务发展状况 ●发展规划情况 目前,在国家相关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中,邮轮产业的发展尚处于一个尝试和探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本文摘抄赛迪IT经济研究所的《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一文目录纲要,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更了解印度有所帮助。 中国和印度IT产业发展比较报告 上篇国民经济比较篇 中印两国在经济发展领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和互补性。2001年11月26日,印国防部长费尔南德斯在全国军校联合会成立52周年纪念会上说,印度将在下个世纪成为世界领袖之一,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是印度的最大竞争对手。 一、地理位置与资源环境 (一)地理位置 1.印度:盘踞在南亚次大陆的雄狮,扼印度洋咽喉 2.中国:太平洋西岸最大的国家,有漫长的海岸线 (二)资源与能源 1.印度:印度自然资源潜力大,海洋资源丰富 2.中国:中国能源蕴藏量大,但开发程度较低,人均量少 二、中印两国经济发展概况 (一)中国比印度经济起点低,发展速度快,规模总量大 1.1950年印度经济水平比中国高(印度国民收入为美国的 2.3%,中国为美国的1%) 2.1980年两国GDP总量几乎差不多,而且印度还稍领先 3.2001年,印度GDP为4980亿美元,不到中国的一半 (二)两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共性 1.人口负担重,经济结构层次低 2.社会有效需求不足,经济结构不合理 (三)中印同为农业大国,中国农业生产水平高于印度 1.印度是农业大国,但生产率水平低,增长速度慢 2.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略高于印度,但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四)提高工业生产水平是两国经济发展的共同核心 1. 中国和印度共性是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工业尤其是制造业,装备和技术水平落后,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 2. 印度30多年来工业平均增长率5.8% 3. 中国从1952年以来工业年均增长率达到11.5% 三、中印对外经贸情况比较 (一)对外贸易规模中国占绝对优势 1.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32位;2001年提升至第6位 2.中国出口总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4%,而印度不到1% (二)对外经济活动能力中国远胜印度 1.2001年中国直接利用外资(FDI)468亿美元 2.印度利用外资不足,2000年利用外资2 3.2亿美元 3.中国外汇储备多,抗国际风险能力强(2000年末中国外汇储备1656亿美元,2001年底突破2000亿美元 4.印度外贸长期处于逆差,积累的外汇极为有限(2001年印度外汇储备约450亿美元

中国人和印度人沟通篇

中国人和印度人,谁更会沟通? 对于中国人来说,人际关系是门学问,自古以来就很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维护。同样作为世界上最古老国家之一的印度,在古老的社会传统和宗教信仰下,他们也有独特而稳定的人际交往模式和特点。那么,如果将当代中国人和印度人的人际沟通状况做一个比较,又有哪些相似点,哪些差异之处呢? 来自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的《2007年零点中印居民沟通指数报告》就以独特的国际视角,对中印两国居民的沟通模式和沟通水平进行了跨文化比较。该项目基于2005年中国沟通指数的起始性研究,于2006年10月-2007年1月在中国城乡和印度城市地区,同时进行普通居民大规模的入户抽样调查。并报告中,研究人员选取了中国城市和印度城市居民的调查数据进行定量方式的对比研究。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中印两国城市居民具有相似的“亚洲亲缘小圈”特点,但相比之下,中国居民的人际交往规模明显高于印度居民,对于“熟人维护”也更加擅长,而印度居民在陌生人社交和外圈关系的交往能力方面则更胜一筹。 相似的“亲缘核心”,人际外围空间结构有差异 沟通指数报告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际圈带有相似的亚洲社会文化特点,亲缘关系在整个人际网络中占有绝对核心位置,人们与家人小圈的心理距离最近,和亲缘关系的交往频率、深度及收益均超过了业缘,地缘和其它社会交往。对于中印居民来说,亲缘小圈是封闭的人际交往内核区域。 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中印居民的社会网络结构也表现出很多差异:在中国,划分鲜明的人际关系网络是一个以个人为中心原点,从家庭亲缘关系——业缘关系——社会交往关系逐渐疏远的一个圈层结构。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三类关系可以清楚区分,并且亲疏距离有所差异。而在印度,对家庭的依赖和沟通程度更强,但对于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关系(包括业缘和社会交往关系)之间的区隔并不十分明显,它们共同构成了家庭亲缘关系以外的人际外围空间。 中国人表现出独特的“同学社交”情缘 中国人的社交半径平均长度为43人,超过了印度人的社交半径36人。这主要是因为,中国人的业缘关系要比印度人更为丰富一些,平均每个中国人经常来往的分别有9个同学和9个同事,而印度人则只和4个同学和6个同事经常来往。 同时调查数据还发现,中国居民同学圈的沟通频率、沟通深度明显高于社会圈,而在印度则正好相反,人们与同学交往的频率、深度最低;中国居民与从同学交往中获益较多,尤其在沟通情感上,同学关系的作用明显高于同事圈和社会圈,而社会圈则并没有发挥很大作用,在事业发展、沟通情感、交流信息的帮助上得分均为最低值。相反,印度居民社会圈帮助明显高于中国居民,而同学圈发挥的作用则不大。 研究人员认为,在中国,同学关系不仅仅是人们在校期间一种短期而特定的人际关系,相当一部中国人在离开学校后的长时间内,都会与同学保持联系。由于结识渠道和感情上的特殊性,同学往往有别于其他人际关系,而在生活中形成一个稳定而特殊的“同学”关系网。可以说,同学关系在中国居民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在人际交往中有一种特殊的“同学情缘”。相比之下,印度社会并没有类似的固定的“同学关系”,同学圈的交往规模、交往频率、交往深度和帮助都要低于其他人际关系。 印度人更善于积累从“社交外圈”积累社会资本 社会资本是将人际网络资本化的一种衡量方式,它展现的是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所能调动的资源。如果对中印社会资本积累情况的比较,我们可以对两国居民的人际网络应用能力进行对比,结果发现, 中国人的社会半径为43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0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1人和潜在社会资本9人);印度居民的社会半径为36人,其中具有社会资本价值的人数为29人(包括现有社会资本16人和潜在社会资本12人)。尽管中国人的社交半径更长(43人),但是在对社交资源的利用上,印度人却更占优势,社会资本转化率更高(81%),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虽然社交规模无法和中国人相比,但印度居民的社交却更“有用”。

中国与印度的比较 政治经济文化

中印比较 1.政治 中印政治文化的相似性 中国和印度均被西方称为“崛起国家”,中印的政治文化也伴随着国家崛起而逐步扩大影响。中国和印度新兴经济体身份和特殊文化蕴育的政治文化必然异于西方式的主流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有着多方面的相似之处。 ①中印现代政治文化多元化特点显著。 ②中印政治文化均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 中印政治文化的差异性 政治文化对各自公民的政治态度,政治生活习惯,决策思维模式,甚至对国家与民族的和平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国际政治斗争中,政治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或工具,抑或被用来宣传、推行本国的对外战略和政策,政治文化的差异被认为是引起国家间对立关系和冲突的动因之一。中国和印度基于自身的历史发展和外来影响,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政治文化,中印现代政治文化既有相似性,也存在着差异性,对中印两国的政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①中印政治文化结构不同。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始终处于世俗主义与宗教教派(主 要是印度教)主义的博弈中。中国的现代政治文化从结构上可以概括为“一元指导,多元并存”。 ②中印政治文化本质属性的差异。印度现代政治文化在其形成中近乎全盘接 受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政治文化传统,政治体制上也实行着类似西方的政治制度。中国现代政治文化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文化,这是其本质属性和基本政治价值 (一)中国政治的主要原则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 2、人民民主专政 3、社会主义制度 4、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5、国家的根本任务和目的 6、民主集中制 7、武装力量属于人民 8、依法治国 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印度政治 印度为联邦国家,实行民主议会制;印度总统是国家元首;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协助总统并向总统提供建议,总统根据部长会议的建议行使或授权从属官员行使行政权利;国会行使立法权’联邦司法权属于以最高法院为主的联邦司法机构.)

中国与印度的消费行为差异

中国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有三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爱慕时尚,表现为对于新概念和新产品的热衷,但是对原有产品的忠诚度低;二是崇洋心理,在同等价位下,倾向于购买国际品牌,同时在国际品牌的认可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多元化倾向;三是极端的性价比考虑,想买最好的同时,又希望给出最低的价格,这种倾向在过去20年中,一直由厂商的价格战得到强化。 这三个特点和印度消费者正好构成鲜明的对比。 印度人也有时尚,但印度人的时尚具有元素少、成分单一、变化周期长、公认度高和流行范围窄的特点。印度文化有自己明确的价值核心和追求,因为具有比中国当代流行文化更强的选择性,其结果决定了它在大众文化层面,并不对其他文化具有多强的热忱。因此,在中国很流行的“哈日”、“韩流”,甚至由欧美流传过来的文化,在印度都影响有限。 今天种姓制度虽然不再一般性地作为一种强硬的社会规则发挥影响,但在文化范式上,时尚还主要是作为印度中产阶层的中产群体所接受的生活方式中的一部分,就消费时尚文化的流行广度和普及度来说,印度完全无法和中国相比,那种外来打工妹用七八个月就完成了由乡下形象向城市形象转换的事情,在中国比比皆是,在印度却相当鲜见。这就意味着,在印度,时尚分属不同社会阶层的严格性和分散度更高,而每一种时尚获得的社会群体更小。 对于典型的印度人来说,过于快速的变化代表着不确定、不稳定、不可靠和不成熟。相比较而言,要能作为一种时尚,在印度需要进行更多的动员说服工作,而一旦被认可为时尚,其流行时间则要长得多。作为结果,印度时尚的新鲜度就远不如中国,但是其经典性和延续性却可能比中国更强,而纯粹概念性的时尚流行就比较困难,更别说像很多中国的房地产开发商和所谓的品牌策划人仅靠概念就能卖货。 由于欧美显然的发达程度和印度作为英国殖民统治的文化影响,印度对于外来消费文化的推崇主要是欧美和日本,对于其他虽然比较先进的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产品和品牌,印度人的推崇就很有限,而相对于中国、泰国这些国家,普通印度人甚至还有文化的骄傲感。文化判断直接影响着本地民众可以接受的不同来源地产品的品牌溢价水平。理解这一点,我们对于海尔在印度为何强调是“美国的海尔”就更能理解了。 在产品与品牌分层清晰的前提下,印度人也更乐于接受明确的价格体系,而不大喜欢可以大幅地讨价还价。这种确定性应该和印度人喜欢稳定的工作、稳定的社区、稳定的人际关系的价值观一脉相承。同等技术水平上的印度产品的价格普遍高于中国产品,如果仅就产品的利润调节空间而论,中国产品在印度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明确这个区别,对于试图更为国际化的中国企业很重要。在国际并购之外,只有在我们洞察了他国市场的消费者需求和行为特点,能展开真正的“在地营销”,并成功地得到当地消费者认可,才能说我们的国际化真正结出果子。在印度这个市场,对于任何想进入的中国企业而言,你会立即发现,在国内评价出来的多少亿元的品牌价值,在印度连普通民众都不认你,因此,在这里,要重树品牌价值。 产品和品牌的深度细分,在这样一个分层清晰而严格的社会中更为重要;切近印度文化而不是中国文化,甚至不是简单的亚洲文化,更有可能得到本地用户的认同。在更为细致的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中国与印度的经济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2014年5月印度新任总理莫迪执政以来,印度经济增长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速已连续两年超过中国(2014财年增长7.3%,2015财年增长7.6%),且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总量已位列世界第三,21世纪的“中国龙”与“印度象”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为前瞻性开展战略研判,谋划对策,我们从中印两国的发展基础、历史沿革、发展现状(共11大类指标)进行全面对比,分析了上一轮中印竞争中印度落败的原因,梳理了莫迪改革的主要措施。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未来中印发展中双方各自的优势、以及竞争与合作的领域,并选取高、中、低三种假设情景对到本世纪中叶两国经济发展进行预测,得出印度到本世纪中叶难以在经济规模上超越中国,但全球仍将形成中、美、印三个大国角力的新“G3”格局的结论。 一、发展基础对比:中国发展基础总体占优,印度具有特色优势 (一)中国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和更多样的地理条件 中国的国土面积约是印度的3倍,拥有更大的战略纵深。中印两国在区位上各有优势,中国是欧亚大陆上唯一与东北亚、东南亚、南亚、中亚及俄罗斯直接为邻的国家,是亚太各地区间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的纽带;印度则位于欧亚大陆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和印度洋的核心位置,是东西方沟通的桥梁和扼守印度洋航线的枢纽。中国的气候与地形条件比印度更具多样性,使得中国同时适于发展内陆与海洋经济,并能够形成全面的产业结构,发挥互补优势;印度气候为南亚地区独有的热带季风气候,更适于发展农业与外向型海洋经济。 (二)中印自然禀赋相当,各具优势 从自然资源看,中印两国水资源与森林资源均较为稀缺,2013年中国和印度的人均水资源量分别为2072.4立方米/人和1130.1立方米/人,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和1/5左右;森林覆盖率分别为21.9%和23.7%,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左右。得益于多样复杂的地理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真实的中印对比:穷印度让我们中国无地自容 2011年11月23日07:30华声在线 最近网上有一帖子“印度最新人口12亿,将为1.2亿学生提供免费午餐”。这不免让身在教育行业大半生的笔者内心再起波澜。医疗、教育是国民两大基本的人权保障,可时至今日我们还在用“国情”来搪塞。中国大陆的国人知情权有限,无关于特权阶层利益的知道的也许比自由的美国人知道的都多,可是一涉及特权阶层利益的想知道点就难了。笔者也不想用臆测的一家之说来娱乐读者。就整理一下被允许国人知道的信息,看看我们的那刀枪不入的国情究竟是什么国情吧! 全民免费医疗,听起来是很难的一件事。中国十三亿人口,似乎根本不现实。是这样吗?印度1947年才从英国殖民统治下独立,就在1949年通过的宪法中确立了全民免费医疗的政策。虽然当时的全民免费医疗还未能完全落实,重大疾病还需要个人负担一部分,可是却规定先看病后补交费用,所以大多数困难患者补交不上的费用,也就都由政府买单了。人家经过与我们“新中国”同样的时间,全民免费医疗已经实至名归了。并且政府办的医院对于所有在印度的人都不收费,无论你是外国人还是印度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都享受免费医疗。我们的以人为本是折腾人,人家的以人为本是服务人。被咱们整天吹嘘的医疗保障政绩,是要国民先得忍着病痛,迟误最佳的治疗时机,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自筹昂贵的医疗费,没钱就只能等死。筹到钱后也很难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并且要被折腾个六门到底去报销。还常常被以没钱为由一推六二五,最终也只能报销实际费用中的一小部分。 为自己是中国人而“自豪”的国人大概不知道让许多国人蔑视的穷印度却已经几十年以前就做到有病先看病,治好病再谈钱,而且困难的国民,实际上还都由政府买单,医疗费用的麻烦都留给政府了。即便如此,人家也没有敢称“人民政府”! 德里大学一名社会学教授很为印度这种福利制度感到骄傲,他说:“谁都可能生病,但大部分起初只是得一些小病。如果小病能够得到及时治疗,则可有效防止发展成大病,这对于国家来说可以节省更多医疗支出,对于民众来说可以减少对其它相关开支的担忧。从长远来看,是一项小投入大回报的利国利民的好事,最终的结果是人民健康得以保证,国家经济持续发展。” 印度独立以来,尽管人均收入在世界上排名仍不靠前,但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已增长了一倍,婴儿死亡率也下降了70个百分点。民选政府拼命讨好民众,印度财政部一位官员对记者说:“政府每年用于免费医疗的费用占政府支出的比例很大,但政府为了落实宪法赋予人民的权利,一直在尽力而为。再说,政府的钱也是取之于民,现在以这种形式用之于民,也是用得其所。”他认为,人民的健康高于一切,政府应该在保障人民健康方面不惜代价、不遗余力。这与我们顽固地用“国情”搪塞国民的健康保障需求形成鲜明的对比。 许多中国特色的阿Q们甚至不惜到印度的犄角旮旯拍些设备简陋的医疗环境来给自己没有医疗保障找借口。笔者有时也比较理解这种自欺欺人的行为,不这样怎么活呀!与印度比我们的国人特色是什么?难道是没有被完全殖民过(中国只是半殖民地)? 印度虽然不太富裕,并且人口众多,但医疗保障体系还是比较完善的。除了国家级医院、邦(省)级医院、地区级医院、县级医院和乡级医院之外还有各级医疗中心。据统计,印度共有1.2万所医院、2.2万个初级医疗中心、2000多个社区医疗中心和2.7万个诊疗所。固定数量的民众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这些遍布全国的政府医疗机构满足了大多数国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印度的医疗体制也与大锅饭时代的中国不同,医疗保障照顾到不同层次的需要。是即遵循价值规律,又兼顾全体国民的福利体制。印度人认识到,医疗卫生体制如果完全按商业化、市场化运作,难以实现医疗保障的公平,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印度医疗保障制度始终坚持“两手抓”:既扶持政府医院稳定运转,又鼓励私立医院健康发展。政府医院不以营利为优先目的,条件相对较差;经济条件较好的患者很自然地“分流”到条件更好的私立医院。 政府设立的医院条件虽然相对较差,但这种差别是相对的,不是一些国民臆测的简陋得无法保障国民对于医疗保障的需求。距离全印医学院几公里远的私立阿波罗医院看上去就好像一座五星级宾馆,院子里绿草如茵,病房宽敞明亮,各种先进医疗设备一应俱全。私立医院拥有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很多医生持有英国皇家医学院等著名医学院校颁发的高级资质证书。在高水准的私立医院就诊,当然比公立医院费用高,但按照一般国际标准衡量,价格仍然是相对便宜的。因此常有大批西方国家的患者不远万里到印度求医。 2008年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是印度同年度国民生产总值的3.41倍,印度以中国三分一的国土,负担与中国相当的人口,以中国近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在相同的时间内,都能为十多亿人口免费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哪怕这些福利再不完善,我们有脸再去找人家的瑕疵么?然而每当有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会上提到教育与医疗问题时,国人的耳旁就时常响起官员们:全民免费义务教育不符合中国国情,全民免费

简析中国与印度关系

论中国与印度两国关系 中国和印度同为历史文明古国,同为发展中国家,同为人口大国,同为金砖四国之一,同处亚洲,边界彼此紧邻,历史上文化交流甚多,诸多的相同之处与意识形态上的相近本应造就两国对彼此的认同感与友好情谊,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国间的关系并非一帆风顺,在整体友好的大体局面中摩擦不断,甚至发生军事冲突。 查阅资料,我才发现原来中国与印度在历史上仅发生过三次军事冲突,第一次是648-649年间唐王朝与印度卡瑙季王朝的冲突,第二次是1221-1329一百多年中蒙古汗国对印度的侵略,最后一次就是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印度的自卫反击战。相对于欧洲大陆的名族间的征战,历史上的三次冲突也许只算是和平之道上的小坑小洼,毕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印两国同为反法西斯同盟国,毕竟两国在帝国主义侵略运动中同为受难国也共同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运动,毕竟两国长期处于和平友好的关系。 通过资料的查找与借鉴,可以知道至新中国成立以来,深沉次的意识形态方面且不考虑,中印两国不稳定的关系表现在多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等方面。 首先,政治上,印度于1947年宣布独立然而却是在1950年1月26日才真正成立为“独立自主的共和国”,然而印度至成立独立国家之时都没有真正摆脱英国,最为明显的是其政治体制基本上都是由英联邦主导设定的,其政治路线更是由英国统治者为其谋划而成。英国作为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当然与刚成立的新中国不能共谋一席,于是在政治上设下中印两国最为尖锐的问题——政治体制的对立。政治体制的对立必定造成两国投靠不同的阵营,甚至是国际性的问题上相互抨击与不信任。 在经济上,由于两国成立的时间与经济发展历程大致相同,例如两国都在前期的发展中不约而同地发展了工业,当然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的稳定;两国也进行经济的发展计划,也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污染了环境。发展模式的相似必定给两国带来经济层面的冲突与不稳定因素。当然,不可否定,印度到80年代后出现了发展的不平衡,其轻工业相对较弱却极大地提高了电子科技的发展力。虽然在经济发展中存在不稳定时刻,但是总体上是贸易关系逐步紧密、贸易额逐年提升,同时也必须强调,经济上关系的不稳定原因与政治上关系不稳定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 说到文化,不得不提宗教问题,这也是造成两国关系紧张与恶化的重

中国与印度的优劣势比较

在未来竞争中,中国与印度的优劣势比较 姓名:班级:学号: 一、中国主要优势 1、庞大外汇储备和稳定的货币体系,世界上最强大的中央地方财政体系; 2、主要工业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国内消费市场巨大; 3、城市建设兴旺,农村居民生活整体在改善; 4、吸引外资居世界首位,对外开放逐步向内陆省份拓展; 5、在航天、计算机、医药等领域取得快速进步;6对外贸易相对稳定成长,国际合作不断深化;7、西部有丰富的水电资源和水能资源、北方有丰富的煤炭资源;8、与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逐步向经济政治、军事联盟方向发展。 二、中国主要劣势 1、中国受到台湾、西藏、新疆分裂势力的威胁和西方的牵制; 2、贫富分化显著,局部地区社会矛盾尖锐; 3、集成技术和超大规模制造业集成技术体系薄弱; 4、航空工业、先进制造业与发达国家有差距; 5、房地产泡沫威胁经济健康发展,影响了向科技和制造业的投资; 6、一党执政缺乏监督,政务缺乏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造成贪污受贿、公款挥霍; 7、中国缺乏对南海、东海、印度洋的制海权,海军仍薄弱,中国周边国家军事实力都在显著增长对中国构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威胁。 三、印度主要优势 1、铁矿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2、钢铁、汽车、IT、软件、化学工业已成规模有国际竞争力; 3、距离欧洲和波斯湾比中国日本近,有控制印度洋制海权的前景; 4、在航天、软件、计算机科技领域有突出的成果和产业集群; 5、通用英语的人口众多,与西方经济技术融合有显著优势; 6、是民主国家,不存在严重的国际意识形态冲突对抗; 7、没有邻国构成重大军事威胁,对邻国有比较多的威胁; 8、与阿拉伯国家、欧洲、美国、日本、俄罗斯等主要强国和重要经济体都有良好合作关系。 四、印度主要劣势 1、部族宗教种姓势力过强,文化一致性差,通用语言过多过杂; 2、 地主阶级仍存在,束缚劳动力的解放,,农村人口贫困;3、缺乏推进现代化的政党和明确的国家发展战略体系;4、现代制造业薄弱重工业基础差,装备制造业落后;9、西部地区严重的干旱缺水,贫困人口多;11、国民教育基础差,儿童入学率低,成人识字率也低;12、医疗卫生设施落后,民间缺医少药。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过高,人均寿命过低。

2018年中国邮轮产业市场分析报告

2018年中国邮轮产业市场 分析报告

摘要 (4) 一、2017年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环境 (6) (一)国际环境:全球经济乏力,邮轮市场持续增长 (6) 1.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发展不确定性增强 (6) 2.国内环境分析 (8) (二)邮轮市场持续增长,亚太地位不断凸显 (15) 1.全球邮轮市场规模增长较快,区位集中度依然较高 (15) 2.国际邮轮旅游市场年轻化趋势明显 (17) 3.全球邮轮运力规模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大船、新船不断推出 (19) 4.国际邮轮产业经济贡献不断凸显 (21) 5.亚洲邮轮市场规模增长迅速,全球影响力持续提升 (22) 6.全球邮轮建造市场高度集中,寡头垄断态势非常明显 (26) (三)国内环境:国家战略新机遇,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30) 1.“一带一路”倡议,为邮轮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30) 2.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国内国际旅游需求都持续提升 (33) 二、2017年中国邮轮产业发展现状 (35) (一)邮轮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国际地位大大增强 (35) (二)邮轮船队规模不断增加,邮轮市场竞争激烈 (37) (三)政策扶持国产邮轮建造,中国邮轮建造开启 (40) (四)中国本土邮轮发展困难重重,经营压力巨大 (42) (五)出境购物依然是到访重点,邮轮深度体验不足 (43) (六)邮轮旅游目的地意识弱,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45) (七)国际政治环境复杂微妙,邮轮旅游脆弱凸显 (46) 三、2017年中国邮轮产业待解难题 (47) (一)全国发展规划亟须创新突破 (47) (二)我国邮轮航线政策亟待创新 (49) (三)多点挂靠业务政策亟待创新 (51) (四)国际邮轮船供政策亟待创新 (52) (五)邮轮购置方面亟须政策创新 (53) (六)本土邮轮发展面临多重难题 (54) (七)营销创新不足,“包船”弊病凸显 (57) 四、2018年中国邮轮产业发展趋势 (58) (一)全国邮轮旅游产业发展,将更加注重整体性与协调性 (58) (二)中国邮轮旅游市场发展,将更加注重稳健性与持续性 (59) (三)中国邮轮旅游产品设计,将更加注重特色性与差异化 (61) 五、推进中国邮轮产业行稳致远的对策 (62) (一)加大邮轮旅游推广宣传,提升邮轮美誉度 (62) (二)提升邮轮旅游产品品质,提高邮轮体验满意度 (63) (三)积极创新邮轮分销模式,化解“包船”旧弊端 (65) (四)加强产业软环境的建设,构建邮轮新环境 (67) (五)加快邮轮对接区域经济,形成带动新效应 (68) (六)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国际协同大发展 (69)

驴妈妈:2016年邮轮游消费趋势报告

驴妈妈:2016年邮轮游消费趋势报告 作者: 旅游圈来源: 199IT 4月19日,驴妈妈旅游网发布《2016邮轮游消费报告》,基于国际邮轮公司数据和驴妈妈平台邮轮用户大数据,对2015年邮轮游客的年龄、出游人数和时间、产品喜好、用户忠诚度、邮轮文化认知度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 《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出境邮轮游客人次达到190万人次,市场交易规模达45亿元;其中在线邮轮市场规模13.3亿元,同比增长60.1%,高于2015年中国在线旅游市场交易规模13个百分点。邮轮出游正以高性价比、舒适轻松的跨境旅游和休闲免税购物等特色引起了中国游客的极大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天津、北京、香港和广州成为邮轮客源地前五大城市;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厦门地区游客增速最快。 出游人次飙升2倍超半数游客会多次购买 《报告》显示,伴随着休闲游与出境游的持续走高,中国邮轮旅游已进入爆发增长期。2015年,受到全国邮轮巡演活动和包船航次增加的影响,驴妈妈平台出游人次同比增加2倍多。 在游客选择邮轮产品时,娱乐丰富程度、品牌知名度和行程舒适度是游客选择邮轮游最主要原因。因此,女性游客占比要超过男性8个百分点;最爱邮轮的

星座是“追求完美、吹毛求疵”的处女座,占比为11%,其次是水瓶座;34%的游客是和情侣出游享受“二人世界”,29%与孩子共度亲子时光,24%是与父母和朋友一起出游;在驴妈妈邮轮游客调研中显示,大部分游客会选择额外付费项目,且消费意愿强,其中免税店购物最为倾心。 《报告》指出,相比一般在线旅游产品,邮轮游客有相当高的用户粘性,61%的游客会多次订购邮轮产品;同时,游客在出行前通常需要筹备的时间较长,有将近一半的用户提前2月以上预定产品;从全年订购时间上来看,学生暑期放假的7、8月是游客选择邮轮出游的高峰时段,其次是春节;目前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一线城市仍是邮轮旅游最大的客源地。 80后游客更爱科技范儿高端异国航线是蓝海 邮轮不是简单的交通工具,而是漂浮于海上的度假胜地,能提供所有想象到舒适、方便的感受和先进设施。《报告》显示,主打欧式风情和古罗马文化“歌诗达赛琳娜号”成为去年最热门邮轮、科技范儿十足的“皇家海洋量子号”更受80后游客青睐、公主邮轮蓝宝石号和天海邮轮新世纪号分别获得“最佳美食邮轮”和“最具性价比邮轮”。在舱房的选择上,海景房和阳台房最受游客青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