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三种因素

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

的三种因素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受到三种因素的影响

学龄前期是人一生中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孩子对语音和语法体系的掌握,基本上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因而,上元资格建议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的环境,促进儿童语言能力的提升,将为孩子今后的语言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语言基础。

学前儿童语言学习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三种:

(一)生理因素,生理因素为语言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和规定性。

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经上元资格研究,现代人类的大脑可以分为多个功能区,分别起着调节人类各种行为的作用。其中,语言中枢分面在大脑左半球,控制着人类的语言发生系统。通过不断的遗传作用,人类具备了学习语言的可能性,生理条件在语言发展中具有重要性,当然,还要有成熟完善的语言器官和感知觉系统,人类才能完成语言的任务。

儿童在1岁以前已经可以发出多种声音,4岁左右就已基本掌握母语的音位系统,可见,儿童习得语言的过程是快速而且成功的。儿童成长到两三岁左右时,已经开始能够初步地独立行动,能理解和运用最简单的言语。到了学前期,大脑的结构大大发展并趋于成离,大脑机能也随着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可能。儿童不仅可以通过直接的感知来认识周围的事物,而且能通过词的描述、讲解来认识更多的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儿童接触事物,先从五官开始,这些感觉器官将外界信息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大脑记录、储存、分析信息,再借助发音系统运用到口语上。

上元资格:这些都基于儿童生理上感知觉系统的完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视觉和听觉有障碍的儿童会在语言学习上备感困难,因为他们不能依靠这两个途径感受外界信息。

(二)心理因素:一是知识经验的积累,二是认知能力的发展,三是心理素质的差异。

语言能力是基于对语言内容的理解形成的,这意味着,语言能力受认知能力制约同时又有自己特殊的认知作用。如果儿童对语言描述的事物完全没有感性认识,又不能理解词义,成人在与之交流时说出的事物名称或抽象概念就会让他茫然无措,就更不用提模仿和表达了。

儿童的心理素质也影响着儿童的语言学习和语言发展。比如女孩和男孩想比,更乐意与成人交往,导致女孩语言发展快于男孩。一般来说,父母对男孩的谈话较粗放,斥责,威胁的语句较多,而对女孩的谈话较温和,常用商量、开导的语气。这无疑会对男女儿童

的语言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比如,个性外向的儿童的语言发展会比个性内向的儿童要快,因为个性外向,善于交际,有表达欲望的儿童往往会主动观察和模仿周围人的言行动作,敢于表现自己,因此争取到更多的语言学习和表现的机会。

(三)社会因素:社会的各种因素对于儿童的语言学习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四川、湖南的人爱吃辣椒,这两个地区的儿童对“辣”的掌握就比其他地区的早一年或早一半,因为生活环境不同,儿童对于某些词的意义的体验就不同。语言观念对于儿童语言学习常常发生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的影响。

上元资格发现,大多数家庭在传统上不大鼓励孩子的创造性,儿童生活和习得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都会给儿童的语言习得带来各种各样的影响,使儿童在学习速度、方式、重点等方面出现或大或小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语言习得特点。

语言学概论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口语。语言学是指研究语言的科学。 2.在个别情况下,当口语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而书面语长期保持古代语言的面貌不变 时,就可能产生言文脱节的现象。 3.在我国,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时间是五四运动以后。 4.世界各国都把书面语的产生作为文明史的开端。 5.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和民族认同感是确定一个“民族”的最根本的标准。 6.语言是最直观最容易识别的民族标志。 7.口语是语言的有声客观存在形式。 8.书面语虽然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但也影响口语的发展。 9.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 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 10.人与人的口头交际过程是非常复杂的,从通信理论的角度可以将之理解为编码和 解码的过程。 11.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分开的代表人和集大成的学者是现代语言之父索绪尔,他的代 表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12.语言符号的特点有:任意性、强制性、可变性、离散性、线性。 1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使语言学成为现代意义的科学。 14.言语活动可以分为语言和言语两个分支,即索绪尔提出人类言语活动可分为语言 和言语两个部分。 15.语言和言语:“语言”是言语活动中同一社会群体共同掌握的有规律可循而又成 为系统的那一部分。言语是个人“说话”的具体行为和结果,在每个人的发音、用词和使用的句子结构等方面体现出个人特色。 16.书面语和口语的关系是:前者是第二性的,后者是第-性的。 17.口语和书面语的所谓一致,是指基本的语言成分。 18.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语音)和所表示的意义(语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 这说明,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 19.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在时间这根轴上成线性排列。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 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语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20.在语言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中,语音系统的系统性最强。 21.语言系统中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语素;最小的交际单位是句子;最大的交际单位语 篇。 22.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采的关 系中,这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 23.最早广泛应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成果的社会领域是语言教学领域。 24.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名”是由“实”决定的。 25.我国哲学家荀子认为“名”和“实”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26.中国古代传统语言学被称之为“小学”。 27.历史比较语言学建立的时间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 28.“普通语言学”中的“普通”是“一般的”意思,指研究人类的社会的语言这种 社会现象的一般理论。 29.传统语言学一般泛指20世纪以前的语言学。 二、多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说法正确的是:语言只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语言是一种非常复 杂的社会现象、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表现为口头语和书面语。 2.“说话”的过程涉及到的相关问题有:社会问题、哲学问题、心理问题、生理问 题、物理问题等。 3.口语和书面语在多数情况下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指的是基本语汇和基本语法结 构。 4.索绪尔给语言符号的两方面创制的专门术语是能指和所指。 5.下列各组语言单位之间存在聚合关系的有:很,非常;辆,部。 6.存在语言符号组合关系和聚合关系的有;词、语法、语音、词组。 7.语言系统内部包含的语言单位有:语素、词和词组、句子和语篇。

图形设计中的形与意

图形设计中的形与意 一、图形设计的“意” “意”,本文单指对于图形语言的意义,即由视觉形象的形式或状态而传递出的信息。意义是哲学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图形学等学科共同研究和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意义泛指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意义是认识主体用自己的大脑去认识对象,得到了反映主体、认识、对象的认识形态,然后用特定的符号所表达的东西。尹定邦教授在《图形与意义》一书中指出,图形与意义的结合有四种方式。第一是由意义去创造图形,即根据意义的特点和表达意义的要求寻找和运用合适的形式和形象,使之成为意义的载体;第二是用图形去吸引意义,即设计者通过赋有创意的图形,产生引人注目的魅力,从而吸引观者,在其直觉中、认识里或运用后产生意义;第三是观赏者把自己的知识、经验、好恶等投射到图形上,其意义因人而异产生不同的差异;第四是图形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认识、肯定和认同。总结归纳这四种结合方式说明,前两种是从设计者角度阐述的,着重强调如何使图形产生意义,即“创意”(创意是创造意识或创新意识的简称,是指对现实存在事物的理解以及认知,所衍生出的一种新的抽象思维和行为潜能。);后两种是从图形观赏者和运用角度分析的,所指为意义如何产生与产生怎样的意义,即“表意”与“释意”。由此可见,图形和意义是一种相互依存、共同传达与综合认知的关系。“形”可表“意”,“意”是对“形”的认知。意义的最终阐释是从信息传达到信息接受的过程。视觉传达设计的实质内涵是把传达看成是传达者有意识地影响他人的劝服行为过程,也就是传达者设法将自己的意义加以表达,并影响受传者领会和接受意义的过程。 二、“形”和“意”的转化 图形作为一种视觉传达的语言,其本质功能是传达信息。图形是否能有效而准确地传达信息的关键就在于意义的表达和理解。“形”和

语言学概论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语言学概论》练习测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中的“言”属于: A. 语言。 B. 言语。 C. 言语行为。 D. 言语作品。 2、人运用语言可以说出无限多的句子,这反映了语言的:(C) A. 民族性。 B. 符号性。 C. 生成性。 D. 系统性。 3、被社团作为母语使用和学习的语言是: A. 人工语言。 B. 自然语言。 C. 共同语。 D. 世界语。 4、从语言学分科来看,《语言学概论》课属于: A. 一般语言学。 B. 具体语言学。 C. 共时语言学。 D. 历时语言学。 5、“我爱家乡”中“爱”和“家乡”: A. 是聚合关系。 B. 是组合关系。 C. 既是聚合关系又是组合关系。 D. 既非聚合关系又非组合关系。 6、汉语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更接近于古汉语,这反映了语言发展的: A. 渐变性。 B. 相关性。 C. 规律性。 D. 不平衡性。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义项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B.义素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C.词义的主要内容是语法意义。 D.词义不包括语法意义。 8、有人说语言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这说明语言具有: A. 交际功能。 B. 思维功能。 C. 文化录传功能。 D. 认知功能。 9、“衣领”是“衣服”的: A. 上义词。 B. 下义词。 C. 总义词。 D. 分义词。 10、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 A. 乔姆斯基。 B. 菲尔默。 C. 皮亚杰。 D. 韩礼德。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语言是无限的,言语是有限的。 B.语言是个人的,言语是社会的。 C.语言是一般的,言语是个别的。 D.语言是具体的,言语是抽象的。 12、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 A.文字。 B.语言。 C.书面语。 D.手势语。 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符号都有任意性。 B.有些符号有任意性。 C.只有语言符号有任意性。 D.语言符号没有任意性。 14、词汇变化比语音语法快,这体现了语言发展的 A.渐变性。 B.稳固性。 C.相关性。 D.不平衡性。 15、“小王喜欢小李”中“喜欢”和“小李” A.是组合关系。 B.是聚合关系。 C.既是聚合关系又是组合关系。 D.既非聚合关系又非组合关系。 16、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 A.思维功能。 B.标志功能。 C.交际功能。 D.认知功能。 17、日语属于 A.屈折语。 B.粘着语。 C.词根语。 D.编插语。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语言学的认识 语言学如同它研究的对象——人类语言那样普通显现,没有什么特别艰涩的,这是大多普通人在第一感观中的认识。这样可以说是将语言学简单而且表面化,这是肤浅的理解,如此这样,就无法深刻的探索得语言学的本质。 那为什么大家会如此的认识而且还很固执的笃信自己的判断 呢?这是因为视野,大众只是看到了语言在自己存在的时代,自己生活的群体间的交流。也就因为视野决定了对语言格局的把握,决定了对语言区间的把握。 语言的区间存在多样性,有历史的区间,有地域的区间,特别还有未来的区间,而种种区间间有距离,有距离也就构成了交流的障碍。单从语言讲,它是用来沟通人类情感的,它是人类感情、思想、智慧的载体,而一种天然的距离阻隔了今日与历史的对话,本土与异域的交流,今天与未来的传承,那么语言学作为以人类语言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就为消除这种障碍构筑彼此对接的轨道,以一种平台使他们交流畅通。交流才是语言的本质,交流流畅是语言学的功能所在。 我们若只认识到语言学在人类语言交流的本质职能,也无法深刻的理解语言学,而只是使语言学平面化,不能使其主动影响社会交流的功能,也就削减了它的职能。我们还要在语言发展的轨迹上,以一种科学态度审视,揭示其本质。 语言不仅是讲述客观事实,而更重要的是那是人类情感表达的载体。语言在传递中发生了变化,如遗失现象,还特别的是反义现象,

这些特点也就是语言学存在的意义,那么情感就为语言的发展的隐性动力,而情感抉择是人类价值观,世界观的外征,是自我意识的展示。这就是我们依语言的表现特征探知一个时期一个人群的情感特征,从而解读他们的心理。

语言的发展当然不只在主观因素,还有众多客观因素,而客观因素的共同特征就是:语言的不通存在,他们彼此要在碰撞中融合。例如我们中国语言,我们普通话是以北方语调为基础,而就在北方语言区上也依然存在历史进程中传递下来亦然消失的语言的痕迹,特别表现在口语上,更具体讲如陕西人说“快”它不是一个字,而是一连串的“音读”我们即就是用音标也无法注明。 语言学作为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在不同历史环境下其研究的主体也发生变化,最早期以研究古代文献和书面语为主,由此,在教育部发达历史环境下,以此沟通学习者与先贤们智慧、情感上的共鸣。而今天,我们语言学则以当代语言和口语为主,为何?因为今天教育的发达普及,群体间拉近了沟通交流的重心,那么彼此重合度高了,而促使这一切发生的一个原因就是全球一体化,文化碰撞成为了一种必然,而彼此的抵触融合在所难免。我们的语言体系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从而引进了音标,此为国际通用。还有在文化融合中我们自己的主观努力的结果,也是彼此有借鉴。如字体我们由过去繁体字表象功能更强,而简化字叙述性更强。而音标的引入,还有我们语言教育的一种取向,使我们汉语与英语这两种语言体系有彼此影响。用音标字母表示词语,而且还有讲汉语总是掺杂英文单词,这已是

语言学教程[第五章意义]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五章意义 复习笔记 I.语义学 语义学是对语言单位,尤其是词和句子的意义的研究。 II.意义 1.意义 在语言学中,意义是指语言所表达的关于现实世界或者想象中的世界的想法。 2.内涵 按照哲学界的用法,内涵和外延相对,指的是一个词所指称的实体的特性。 3.外延 外延涉及语言单位跟非语言实体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它跟指称意义是一样的。 4.意义的不同类型 (1概念意义 逻辑的、认知的、外延的内容。 (2联想意义 ①内涵意义:通过语言所指所传达的意义。 ②社会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语言使用的社会环境的意义。 ③感情意义:所传达的关于说话人/作者感情、态度方面的意义。

④反射意义:通过同一表达方式的其他意思所传达的意义。 ⑤搭配意义:通过词语的常用搭配而传达的意义。 (3主位意义 通过顺序和重音这种组织信息的方式所传达的意义。主位意义是最边缘的意义,因为它只由语序及重音所决定。 5.语境论 语境论是建立在如下假设之上:意义源于语境,存在于语境。语境有两种:情景语境和上下文。所有的话语都是在特定的时空情景下产生的,除了话语产生的时间地点以外,情景因素还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他们当时的行为以及情景中所存在的物与事。 上下文不仅涉及词与其他词的搭配,这种搭配构成词义的一部分,即搭配意义,它也涉及特定话语的前后部分。 6.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把意义定义为说话者说话的环境以及听者的反应。 Ⅲ.指称理论 1.定义 把词语意义跟它所指称或所代表的事物联系起来的理论,叫做指称理论。 2.语义三角 奥格登和理查兹在《意义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了语义三角的理论。他们认为词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它们是以概念为中介的。概念是抽象的,没有物质存在,只能通过我们的思维来感知。

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言学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学位基础课。本课程通过介绍国外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使硕士研究生了解当代语言研究中功能学派的基本语言观,学会在句法、语义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认知角度来解释语言现象的能力,为学位论文的撰写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在硕士研究生第二学年的第一学期开设。教学上主要采取课堂讲授的方法,每次课后安排一定的时间答疑并进行课堂讨论。 二、基本教学内容 1、什么是认知语言学 (1)认知语言学的兴起 (2)认知语言学的特征 (3)认知语言学的观念 2、范畴化问题(上) (1)概念范畴的本质属性 (2)范畴化的原型理论 (3)基本层次概念 3、范畴化问题(下) (1)认知模式与范畴化 (2)词语的多义范畴 (3)语言客体的范畴化 4、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上) (1)Lakoff的“隐喻认知观” (2)概念隐喻的典型实例分析 5、概念隐喻和隐喻概念系统(下) (1)结构隐喻 (2)方位隐喻 (3)本体隐喻 6、意象和意象图式(上) (1)Langacker的“意象” (2)“意象”的典型实例分析 7、意象和意象图式(下) (1)Johnson和Lakoff的“意象图式” (2)“意象图式”的界定 8、关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 (1)索绪尔关于“语言符号任意性”的观点

(2)功能学派关于“句法象似性”的观念 9、复杂性象似动因 (1)形容词的“级” (2)名词的“数” (3)偏正结构 10、独立性象似动因 (1)关于“名词融合”的问题 (2)关于“独立事件编码为独立子句”的倾向 11、次序象似动因 (1)时间顺序原则(PTS) (2)时间范围原则(PTSC) 12、对称象似动因 (1)语言的线性原则和对称表达 (2)对称象似动因的实例分析 13、重叠象似动因 (1)词语重叠的象似动因 (2)动词拷贝的象似动因 14、动因的竞争及象似性的减损 (1)象似原则和经济原则的竞争 (2)动因竞争的典型实例分析 15、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上) (1)常规关系与认知化 (2)词类范畴的家属相似性 16、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下) (1)“有界”与“无界” (2)空间范畴与空间关系 三、主要教学参考书 F.Ungerer and H.J.Schmid著,陈治安、文旭导读《认知语言学入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刘润清、胡壮麟《认知语言学概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束定芳主编《语言的认知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年。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石毓智《语法的认知语义基础》,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 四、授课教师:吴为善 五、总学时:54学时

语言学概论单项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中的“言”属于:(A) A. 语言。 B. 言语。 C. 言语行为。 D. 言语作品。 2. 人运用语言可以说出无限多的句子,这反映了语言的:(C) A. 民族性。 B. 符号性。 C. 生成性。 D. 系统性。 3. 被社团作为母语使用和学习的语言是:(B) A. 人工语言。 B. 自然语言。 C. 共同语。 D. 世界语。 4. 从语言学分科来看,《语言学概论》课属于:(A) A. 一般语言学。 B. 具体语言学。 C. 共时语言学。 D. 历时语言学。 5. “我爱家乡”中“爱”和“家乡”:(B) A. 是聚合关系。 B. 是组合关系。 C. 既是聚合关系又是组合关系。 D. 既非聚合关系又非组合关系。 6. 汉语南方方言比北方方言更接近于古汉语,这反映了语言发展的:(D) A. 渐变性。 B. 相关性。 C. 规律性。 D. 不平衡性。 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义项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B.义素是最小的语义单位。 C.词义的主要内容是语法意义。 D.词义不包括语法意义。 8. 有人说语言是古代文化的“活化石”,这说明语言具有:(C) A. 交际功能。 B. 思维功能。 C. 文化录传功能。 D. 认知功能。 9.“衣领”是“衣服”的:(D) A. 上义词。 B. 下义词。 C. 总义词。 D. 分义词。 10.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代表人物是:(A) A. 乔姆斯基。 B. 菲尔默。 C. 皮亚杰。 D. 韩礼德。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C) A.语言是无限的,言语是有限的。 B.语言是个人的,言语是社会的。 C.语言是一般的,言语是个别的。 D.语言是具体的,言语是抽象的。 12.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B) A.文字。 B.语言。 C.书面语。 D.手势语。 1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A.所有的符号都有任意性。 B.有些符号有任意性。 C.只有语言符号有任意性。 D.语言符号没有任意性。 14.词汇变化比语音语法快,这体现了语言发展的(D) A.渐变性。 B.稳固性。 C.相关性。 D.不平衡性。 15.“小王喜欢小李”中“喜欢”和“小李”(B) A.是组合关系。 B.是聚合关系。 C.既是聚合关系又是组合关系。 D.既非聚合关系又非组合关系。 16.语言最重要的功能是(C) A.思维功能。 B.标志功能。 C.交际功能。 D.认知功能。 17.日语属于(B) A.屈折语。 B.粘着语。 C.词根语。 D.编插语。 18.汉语有“姐姐、妹妹”两个词,英语只有“sister”一个词,这反映了语言的(D)

语言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设计)题目:近十年来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分析 2、选题目的和意义; 目前关于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方兴未艾,已有不少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总体来看,研究者的定量研究多于定性分析;多从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和审美学的角度进行评析;对其产生的原因的认识比较全面;对其后果和影响的分析比较客观;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比较理性和宽容。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方式,使用情况等研究还不够深入和全面,有的网络流行语研究中缺少理论指导和方法论指导,还需要我们本着科学的态度进行认真、深入和细致的整理和研究。 选题目的:网络流行语作为流行语的一支,以独特的风格和迅猛地传播速度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对它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力求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使网络流行语在规范中发展。 选题意义:希望通过研究,使我们对网络流行语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时针对网络流行语中出现的不规范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网络流行语健康发展。逐步丰富和拓展网络流行语的研究领域,激发我们对网络流行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3、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文献和理论观点综述: 1、研究文献: [1]曹起.网络流行语的语音变异分析[J] .辽宁工学院学报,2006,8;32. [2]陈建伟.网络流行语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2008. [3]陈一民.语言学层面的网络流行语解读[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11:96. [4]李润生.网络词汇的造词法探析[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 [5]伍铁平.普通语言学概要[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180. [6]陈勇力.网络时代的新“语言”[D] .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03. [7]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12. [8]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29. [9]邓文彬.网络语言的定位与规范问题[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9-01. 2、理论观点综述: 网络流行语的研究是现代汉语语言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它具有和其他领域的流行语一样的基本属性,又具有独特语言学领域的特色。 关于网络流行语的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不同的界定标准。比如有的学者所言,“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发展变化都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 是社会集体意志的产物”,这是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论述的;还有研究者从语言中的修辞角度进行解释,网络流行语的各级语言单位在修辞手段应用上呈现出许多独到的修辞特点:有的则是从审美观点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适应时代发展,更加迫求文明、美感和高雅。综上所述,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泛指在网络传播中所应用和触及到的一切语言,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同时也引起学者的重视。 本文主要是从网络流行语的概念和发展入手,借鉴先前研究学者的经验,在语言学的基础上更加全面的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归纳和总结。 五.论文的进度安排: 1.2012年3月围绕选题收集材料。 2.2012年4月撰写初稿。 3.2012年5月修改完成。 主要研究内容: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述 (一)网络流行语的概念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和发展

对比语言学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对比语言学(Contrastive Linguistics的定义 1、语言学中的比较与对比 比较是人类认识事物、研究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也是语言学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如果说,语言学的根本任务是对语言的某种现象加以阐述的话,那么要对某一语言现象作出阐述,总是需要对这一现象的种种表现加以比较和分析(Harlmann1980:22。因而,按其本质来说,对比语言学也是一种比较,不过是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语言学中的比较。下面,先让我们来看看对比语言学的比较,与语言学中其他分支的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而使我们能够确定对比语言学在整个语言学中的位置,及其与其他语言学研究的联系。 在进行语言学比较时,根据比较对象的不同,可以沿两条轴线来进行。一方面,可以选择共时或历时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另一方面,可以选择在某一语言内部或各种语言之间的语言现象来进行比较。这两条轴线的互相交叉,便形成了如下四个象限,这四个象限将语言学研究分成四大类性质和目的不同的比较。

象限I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共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发展的某一阶段(特别是现时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的内部构成成分及组织结构的比较。 在共时语言学研究中,要对某一语言的某一结构系统进行描述,就必须对这一结构系统里的各种语言现象加以比较分析。例如,如果我们要研究一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我们就要比较这个系统里的各个音素的发音部位和方法有什么不同,它们的声学物理属性有什么不同,在音节中的分布又有什么不同的规律,我们就必须比较这个语言中各类词的语法作用有什么不同,组合搭配有什么特点,等等。而且,要确定一个语言中的词可以区分为哪几个词类,这本身就要进行大量的形态、语义、语法特征等方面的比较。因此可以说,同一语言内的共时比较是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等构成当代语言学主流的各个分支学科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 象限Ⅱ代表了同一语言内部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在其历史演变的不同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加以比较,从而使我们了解这一语言的发展历史,找出其基本发展演变规律。例如,通过对英语的历时比较,语言学家一般认为,英语的演变经历了古英语、中古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等四个阶段。其语法演变的总趋势表现为从一个综合型的语言逐步向一个分析型的语言发展,即词的屈折变化逐渐减少,语法意义的表达越来越多地依赖语序以及介词等语法作用词的运用。这类比较是对某一语言的语言史及其分科(如词源学、古今比较语法学等研究的主要方法。 象限Ⅲ代表了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这类比较是对不同语言(一般是亲属语言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系统进行比较,其目的主要是探讨语言之间的历史联系,并据此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谱系分类,重建或构拟某一组亲属语的共同原始语(proto-language,找出它们之间的某些共同发展规律. 例如,语言学家通过对印欧语系诸语言之向的历时比较研究,使我们能够大致了解这些语言在历史演变过程中的关系,推断出原始印欧语的大致形式。不同语言之间的历时比较往往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概念隐喻研究 何陆敏 看了蓝纯的《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让我更加系统地认识了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及研究现状,从而对我将概念隐喻方面的理论用语外语教学产生一些思考,启发我在教学中更加有系统地尝试对相关理论的进行实践摸索。 认知语言学派的隐喻学主要把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 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 Saeed(1997.30)认为隐喻的结构是认知性的,隐喻就是概念系统跨领域映射的结果。隐喻普遍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隐喻性思维反射在语言的各个层面上,促进认知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概念隐喻使得人们在认知世界时,能从原先互不相关的事物、概念和语言表达中发现相似点,建立起思维中多方式、多角度的联系,是人们形成新概念的一个非常重要而又普遍的认知机制。由于概念隐喻属于人类的深层概念系统,我们日常的思维习惯和话语,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这些概念隐喻的影响。隐喻在语言领域中具有普遍性。从广义的隐喻定义范畴来说,隐喻包括拟人、转喻、夸张等多种辞格以及词语多义、惯用搭配、习语和谚语等各种能实现隐喻性表达的语言形式。它可以出现在语言的多个层次:词汇、短语、句子,还能以篇章、风格等形式出现。语言实证也表明隐喻不仅限于文学作品,更多的存在于日常口语和书面语中。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 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人生是一次旅程”。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 is starti ng point, terminal point, transfer station/人生的起点、终点、中转站”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概念隐喻对语言表层形式中的隐喻起到决定作用,了解概念

00541语言学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 复习题 (课程代码 00541) 、单项选择题 1.主张把语言和言语分开的代表学者是 【 】 A . 乔姆斯基 B . 索绪尔 C . 布隆菲尔德 D . 洪堡特 2. 中国将传统的音韵、文字、 训诂、虚词等研究统称为 【 】 A .小学 B .经学 C .语言学 D . 文字学 3. 音高主要决定于 【 】 A .发音体振动的振幅 B ?发音体振动的频率 C ?发音体振动的时间 D .发音体振动的声波形式 4. 汉语普通话的j 1 su cn j 1(计算机)可以切分岀的音素数量为 【 】 A ? 3 个 B ? 6个 C .7 个 D . 8个 5. 汉语普通话语音系统中,可以将拼音 b 和p 区分开来的区别特征是 [ 】 A .送气与不送气 B . 清音与浊音 C .双唇音与舌面音 D . 塞音与塞擦音 6. 北京话中将“慢” [man]+ “慢儿” [mar] 读作“慢慢儿” [mai mar] 属于语流音变中的【 】 A .同化 B 异化 C .弱化 D .脱落 7. 下列不是成语的是 【 】 A .过河拆桥 B .风风火火 C .醉翁之意不在酒 D . 爱屋及乌 8. 在汉语中管某种东西叫“书 sh u” 英语中叫“ book ”, 这反应了语汇在产生时的【 】 A .理据性 B 普遍性 C .任意性 D . 民族性 9. 下列属于借词的是 【 】 A .尴尬 B 看好 C .拜会 D .袈裟 10 .下列属于体词属性范畴的是 【 】 A .体 B .态 C ?数 D ?时 11 .“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论语》中的名句,它至今仍被人广泛引用,且理解起来不大费 力, 这是由于语言的 【 】 A .抽象性 B .递归 性 C .系统性 D .稳定性 12 .词义最基本和最核心的部分是 【 】 A .通俗意义 B 非通俗意义 C .理性意义 D 非理性意义 13. 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 , 这种分类是 【 】 A .句子的句型类 B .句子的句式类 C .句子的功能类 D ?句子的繁简类 14. “天气凉了”和“这汤太热,把它凉一凉”中的“凉”是 【 】 A ?冋音关系 B .多义关系 C .同形关系 D ?同义关系 15. 文字起源于 【 】

语言学的作用

As we know, the course has its necessity, so why do we learn linguistics? Look from the definition, linguistics is generally defined as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language. We know that the research object of linguistics is language, which we keep in touch with everyday. First, So in my opinion, we learn the linguistics we can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conveyed by speakers better, and it is good for our daily communication.And the linguistics can standard our language structure and the language in our daily life. Second, it is the better way to learn the English. For example, if we learn the linguistics, we will have another way to learn English, that is what we need now, and when we think about some other things we also can from the linguistic angle, we will not fell curious about something. Also linguistics provides students will valuable training for many different kinds of opportunities. Third, this is a self improvement. If we are learning linguistics, we are in progress step by step. I think it is a good way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although I think it is difficult to learn. For example, you will also face evaluations of your language by other people——teachers, classmates, even families and friends——through your life.You will get better at using language to accomplish your goals if you understand what sort of problem is involved. This is where linguistics can help. Last, I think that the linguistics knowledge is required in our future work. We will go to the society and face a lot of problems,I believe sometimes we can use the linguistic knowledge to solve the problem. For example, if you are being the translator, some linguistic tools can help you to understand some difficult sentences. From these reasons, we can learn that the study of linguistics is very important for us.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

语境作为语言学概念.最早是由德国语言学家Wegener于1985年提出来的。Wegner 告诉我们.语言的意义是通过实际使用而产生的,语言的意义也只有根据语境才能确定(朱永生,2005:3)。而后,Malinowski系统地提出语境概念。他把语境分为三种:话语语境(context of utterance)、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和文化语境(context of eultune)。话语语境就是语言语境,情景语境指。使用语言的一般环境”,文化语境则指“作为语言基本渊源的文化现实和人们的生活与习惯”(刘辰诞,1999:84)。胡壮麟(1994:182)更为清晰地将语境归结为三类:语言语境(1inguistic context),即篇章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cotext);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即篇章产生时的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context ofculture),即说活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 首先正式提出“动态语境”这个概念的是丹麦语用学家Mey(200l:40),他认为:“语境是动态的,它不是静态的概念。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它是言语交际时不断变化着的环境”。在此之前,国外语言学家V柚也多次对语境的动态性作出过论述。朱永生(2005:29)通过对H批day语域理论的总结,提出。所谓的动态语境.即话语范围、话语基调和话语方式中的某一个、某两个甚至所有这三个因素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语言使用的现象”。语境的静态观与动态观最大的差异在于:前者认为。语境是预先给定的;而后者认为,语境是选择建构的。 到目前为止,静态的语境观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语境解释为从具体的情景中抽象出来的,对语言活动参与者产生影响的一些因素,这些因素系统地决定了话语的形式,话语合适性以及话语的意义;另一类就是把语境解释为语言活动参与者所共有的背景知识,这种背景知识使听话人得以理解说话人通过某一话语所表达的意义。这两类理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认为语境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交际者根据这个语境来确定意义。这种静态语境观不适用于动态的的言语交际过程,不能有效地起到解释并且指导交际的作用。因为言语交际是一个复杂的循环状的过程,参与者轮流扮演发话者和受话者的角色。言语交际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当受话者把反馈信息传递给发话者时,发话者的状态已与起始状态有所不同,当交际过程进入下一回合时,交际双方都将面临新的情况,交际双方使用的语言及非语言的交际手段成为交际双方继续交际的新的语境要素。 二、动态的语境观关于动态语境的研究,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去研究语言的使用情况,对语境这一概念的界定和构成要素作出了不同的解释,如波兰语言学家马林诺夫斯从提出文化语境、情景语境概念,维索尔伦提出了语境适应论的观点,指出语言不仅是语言成分和语境因素相互适应的双向动态过程,而且也是语言使用者策略性的选择过程。无论哪种观点本质上都认为语境是不断运动着的、可变的。为了便于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我们把语境定义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对某一言语活动有影响的共有知识的统一体。我们研究语境的动态特征,就是把语境置于发展变化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进行研究。交际过程也是语境的构造过程。发话者能够有意识地操纵“共有知识”来构造有利于实现自己交际目的的语境统一体;受话者能够从“共有知识”中激活相关的要素,并且加入交际过程中随时出现的信息,构造能够有效地理解话语的语境统一如: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 center? Electrician:Yes, Idid. Interviewer: So you’ve had a look at the workshops?Electri-cian :Yes. Interviewer: You know what the training allowance is? Do you? Electrician: Yeah. Interviewer: Have you visited the skillcenter? Bricklayer:Yes. I’ve been there. Yeah.Interviewer: Soyou’ve had a chance to look around’?And did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语言学概论试题及答案 第一部分 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语言”的定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 B.语言就是人们说出来的话 C.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是有声的口头语言 D.语言是一个符号系统 2.关于“言语活动”、“语言”和“言语”三者之间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语言”等于“言语活动”减去“言语” B.“语言”是主要的,而“言语”是次要的 C.“言语”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 D.“语言”是从“言语活动”抽象出来的一个均质的系统 3.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可以称为C A.传统语言学 B.历史比较语言学 C.结构主义语言学 D.社会语言学 4.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是B A.音渡 B.音素 C.音位 D.音节 5.[p‘]的发音特征是A A.双唇送气清塞音 B.双唇不送气清塞音 C.舌尖前送气清塞音 D.舌尖前不送气清塞音 6.下列各项中,都是不圆唇元音的一组是D A.[i,u] B.[e,o] C.[A,y] D.[?,a] 7.说话人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识地加上去的句重音是D A.节律重音 B.语法重音 C.固定重音 D.强调重音 8.下列关于语汇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D A.语汇是有意义的能独立使用的语言单位 B.语汇是最小的有意义的语言单位 C.语汇是固定词组和熟语的总汇 D.语汇是一种语言中词和语的总和

9.从词的构造方式看,汉语“健儿”一词属于C A.单纯词 B.派生词 C.复合词 D.简缩词 10.下列各个汉语词语中的“子”是词根语素的是C A.笼子 B.鸽子 C.瓜子 D.日子 11.下列关于语法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C A.语法是关于词的构成变化和词构成词组和句子的规则 B.语法是说本族语的人的直觉知识和约定习惯 C.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要素互不相关的规则 D.语法是与语音、语汇等相比变化较慢的现象 12.在“这些书我看过了”这个语言片段中,“这些书”和“我看过了”的性质是A.既是成分也是组合 B.是成分,不是组合 C.是组合,不是成分 D.不是成分也不是组合 13.下列关于词义模糊性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A A.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模糊,中心区域明确 B.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明确,中心区域模糊 C.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中心区域都模糊 D.词义所指范围边缘区域可能模糊 14.“哈巴狗”和“狮子狗”指的是同一种狗,二者在词义上的主要差别是C A.理性意义不同 B.语体色彩不同 C.形象色彩不同 D.语气意义不同 15.下列各项中,含有降级述谓结构的是C A.他申请去北京进修 B.你去请他比较好 C.他取下了挂在墙上的地图 D.他害怕老师批评他 16.下列各项中,甲和乙之间是预设关系的是B A.(甲)他有一件西服——(乙)他有一件衣服 B.(甲)他的西服破了——(乙)他有一件西服 C.(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人借给他一本《红楼梦》D.(甲)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红楼梦》——(乙)那个学生借给他一本书17.1956年我国推行汉字简化方案,将繁体字改成简体字,这属于A A.正字法改革 B.字符类型改革 C.文字类型改革

设计与利用主题墙的意义与作用

设计与利用主题墙的意义与作用 瑞吉欧认为“环境生成课程课程主题来源于幼儿与环境的互动作用。”“儿童的世界应该充满儿童的语言”。《纲要》----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与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展示课程、教学、幼儿以及家长之间的互动实践“墙壁”对家长、幼儿的“对话”成为教师的助手突出“隐性课程”的价值意义在主题活动中的价值1. 调动起幼儿的“工作”热情2.为幼儿提供表达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之场所 3.帮助幼儿进一步的记忆和回忆经验4.帮助幼儿经验的自我整合和集体建构让家长了解孩子了解主题活动了解幼儿园关于主题墙的设计“一个主题活动即将展开涉及到五个领域的各项活动。起先我们就要有意识地为主题墙谋划哪些集体活动的内容可以展示在主题墙上分别可以用什么形式最终展现出来的主题墙可以分几个大块来说明主题这是否涵盖了主题的宗旨和精神是否达到人人展示的效果是否具备基本的美感。有了规划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一步步地将各部分材料积累并展示出来就会像完成拼图一样最终看到自己满意的形象。切记为主题墙而主题墙。事先无考虑临时来凑数东贴西补忙抓差那只能让人有支离破碎勉为其难的感觉。“根据不同的位置设计主题墙的内容外主题墙主要作用是介绍向家长介绍这个主题的内容以及包括的几个方面。可以通过大标题、小标题、简单文字概括的方法展示向家长和小朋友展示主题活动中的精彩镜头小朋友创作的作品。可以通过照片、作品展览来呈现交流让家长小朋友之间相互交流有关调查表、观察记录表的相关信息。这可以通过表格的展示依情况采取平铺或层层叠加的方式记录让家长看到一些教师的随堂记录有关集体讨论的有关一个主题各人发表见解的孩子们的童言稚语往往能让家长会心一笑。内主题墙的对象主要是孩子作用也单一些主要是让幼儿分享主题资料学习迁移同伴在表现这一主题中的经验如绘画、手工等直观物引起幼儿回忆的相关照片如参观的社区设施的照片

语言学重要概念梳理(中英文对照版)

第一节语言的本质 一、语言的普遍特征(Design Features) 1.任意性 Arbitratriness:shu 和Tree都能表示“树”这一概念;同样的 声音,各国不同的表达方式 2.双层结构Duality:语言由声音结构和意义结构组成(the structure of sounds and meaning) 3.多产性productive: 语言可以理解并创造无限数量的新句子,是由双层 结构造成的结果(Understand and create unlimited number with sentences) 4.移位性 Displacemennt:可以表达许多不在场的东西,如过去的经历、将 来可能发生的事情,或者表达根本不存在的东西等 5.文化传播性 Cultural Transmission:语言需要后天在特定文化环境中 掌握 二、语言的功能(Functions of Language) 1.传达信息功能 Informative:最主要功能The main function 2.人际功能 Interpersonal:人类在社会中建立并维持各自地位的功能 establish and maintain their identity 3.行事功能 performative:现实应用——判刑、咒语、为船命名等Judge, naming,and curses 4.表情功能 Emotive Function:表达强烈情感的语言,如感叹词/句 exclamatory expressions 5.寒暄功能 Phatic Communion:应酬话phatic language,比如“吃了没?” “天儿真好啊!”等等 6.元语言功能 Metalingual Function:用语言来谈论、改变语言本身,如 book可以指现实中的书也可以用“book这个词来表达作为语言单位的 “书” 三、语言学的分支 1. 核心语言学 Core linguistic 1)语音学 Phonetics:关注语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过程,着重考察人类语 言中的单音。Its main focus is on the articulation,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human sounds, especially isolated sounds 2)音位学Phonology:从功能的角度出发对出现在某种特定语言中的语音及其 组合、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分支。The branch of linguistics which studies the sound patterns from function perspective. 3)形态学 Morphology:研究单词的内部构造the internal structure of words 4)句法学 Syntax:研究组词造句的规则the rules governing the combination of words into sentences.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