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复习课程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复习课程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复习课程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复习课程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纵观世界,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如日本的富士山),印度洋火山地震段(如印尼地区多海啸等自然灾害),非洲东北山脉带(如乞力马扎罗山脉)三大主要火山地震带

板块交界处,活动频繁,地壳不稳,多地震火山。所以两大火山、地震带都在板块交界处

在板块与板块之间就会有,因为在板块和板块之间会有碰撞和拉伸,所以在这些地方往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而在板块碰撞的时候,陆地会有一小部分从地表拱起,而此时,在其裂缝下就是软流层,其就是岩浆的"发源地".而地震可能是由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拉伸而引起的,

版块构造学说认为:1、地球分为六大板块,版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版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火山地震带。2、版块与板块的交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形成海洋或峡谷,比如大西洋海岭就是美洲版块与亚欧板块、非洲版块的分界,红海是印度洋版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消亡边界则要分开看,在大陆板块方面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或岛弧链,大洋版块多形成海沟等。原因在于大陆版块有硅铝层,较轻,碰撞时易抬升,而大洋版块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较重,多向下俯冲。3、版块交界处的地理事物,从直布罗陀海峡开始向东依次亚欧版块和非洲板块(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印度洋版块(红海)亚欧板块和印度洋版块(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爪洼岛,爪哇海沟等);太平洋版块和亚欧板块(菲律宾群岛——菲律宾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台湾列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太平洋板块和美洲版块(阿留申群岛,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即落基山为中心的山脉,中美地峡);美洲版块和南极洲板块(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即安第斯山脉),这些地区多火山地震。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

纵观世界,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如日本的富士山),印度洋火山地震段(如印尼地区多海啸等自然灾害),非洲东北山脉带(如乞力马扎罗山脉)三大主要火山地震带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1、地球分为六大板块,版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版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

多火山地震.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环太平

火山地震带.

2、版块与板块的交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形成海洋或峡谷,

比如大西洋海岭就是美洲版块与亚欧板块、非洲版块的分界,红海是印度洋版

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消亡边界则要分开看,在大陆板块方面多形成高大的褶

皱山系或岛弧链,大洋版块多形成海沟等.原因在于大陆版块有硅铝层,较轻,碰

撞时易抬升,而大洋版块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较重,多向下俯冲.

3、版块交界处的地理事物,从直布罗陀海峡开始向东依次亚欧版块和非洲板

块(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印度洋版块(红海)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版块(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爪洼

岛,爪哇海沟等);太平洋版块和亚欧板块(菲律宾群岛——菲律宾海沟、马

里亚纳海沟,台湾列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太平洋板块和美洲版

块(阿留申群岛,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即落基山为中心的山脉,中美地峡);美洲

版块和南极洲板块(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即安第斯山脉),这些地区多火山地震.

板块交界处,活动频繁,地壳不稳,多地震火山.所以两大火山、地震带都在板块交界处

(1)一般来说,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2)从世界六大板块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看出,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就是主要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以及南极洲板块的交界地带.(3)从世界六大板块与世界火山地震带分布示意图看出,地中海-喜马拉雅的火山地震带就是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

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的证的分布规律 一:板块构造理论 1.大陆漂移学说 2.海地扩张运动 3.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历史背景:大陆漂移说是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来的,并且在1915年出版的一部专著中加以发展和完善。人们立刻就意识到了这个假说潜在的革命性质,因为它要求对地理学的全部基础进行重新修订。在一片反对声中,直到50年代中期,不断发现的新证据才越来越对大陆可能运动的假说有利。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场地球科学革命才真正发生。 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地扩张理论 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 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 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3.动力因素:板块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来自于地幔,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 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世界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纵观世界,有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如日本的富士山),印度洋火山地震段(如印尼地区多海啸等自然灾害),非洲东北山脉带(如乞力马扎罗山脉)三大主要火山地震带 板块交界处,活动频繁,地壳不稳,多地震火山。所以两大火山、地震带都在板块交界处 在板块与板块之间就会有,因为在板块和板块之间会有碰撞和拉伸,所以在这些地方往往容易发生地震和火山活动。而在板块碰撞的时候,陆地会有一小部分从地表拱起,而此时,在其裂缝下就是软流层,其就是岩浆的"发源地".而地震可能是由板块与板块之间的拉伸而引起的, 版块构造学说认为:1、地球分为六大板块,版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版块交界处,地壳活动频繁,多火山地震。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火山地震带。2、版块与板块的交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生长边界多形成海洋或峡谷,比如大西洋海岭就是美洲版块与亚欧板块、非洲版块的分界,红海是印度洋版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消亡边界则要分开看,在大陆板块方面多形成高大的褶皱山系或岛弧链,大洋版块多形成海沟等。原因在于大陆版块有硅铝层,较轻,碰撞时易抬升,而大洋版块缺少硅铝层,只有硅镁层,较重,多向下俯冲。3、版块交界处的地理事物,从直布罗陀海峡开始向东依次亚欧版块和非洲板块(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阿尔卑斯山脉);非洲板块与印度洋版块(红海)亚欧板块和印度洋版块(小亚细亚,伊朗高原,喜马拉雅山脉,苏门答腊岛,爪洼岛,爪哇海沟等);太平洋版块和亚欧板块(菲律宾群岛——菲律宾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台湾列岛,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太平洋板块和美洲版块(阿留申群岛,科迪勒拉山系北段即落基山为中心的山脉,中美地峡);美洲版块和南极洲板块(科迪勒拉山系南段即安第斯山脉),这些地区多火山地震。 火山和地震同分布在大陆板块交界处。因此地震和火山往往存在关联。火山爆发可能会激发地震,而发生在火山附近的地震也可能引起火山爆发。 板块之间有三种相对运动方式:聚合、张裂与保守(错动)三种方式,所以板块之边界可分为张裂型板块边界和聚合型板块边界和错动型板块边界三种类型。聚合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挤压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海沟、火山岛弧、褶皱山脉等。张裂型板块边界是板块相互拉张的地区,在地貌上表现为裂谷、中洋脊等。错动型板块边界(保守性板块边界)是两个板块互相摩擦的地区,转换断层发育,其运动方式类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断层,面积无改变而称之为保守性。

世界地震发生地的分布及原因

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1]。 地震开始发生的地点称为震源,震源正上方的地面称为震中。破坏性地震的地面振动最烈处称为极震区,极震区往往也就是震中所在的地区[2]。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据统计,地球上每年约发生500多万次地震,即每天要发生上万次的震。其中绝大多数太小或太远,以至于人们感觉不到;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大约有十几二十次;能造成特别严重灾害的地震大约有一两次。人们感觉不到的地震,必须用地震仪才能记录下来;不同类型的地震仪能记录不同强度、不同远近的地震。世界上运转着数以千计的各种地震仪器日夜监测着地震的动向。[3]当前的科技水平尚无法预测地震的到来,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震也是无法预测的。所谓成功预测地震的例子,基本都是巧合。对于地震,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提高建筑抗震等级、做好防御,而不是预测地震。 . 地震成因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称作地壳。地壳岩层受力后快速破裂错动引起地表振动或破坏就叫地震。由于地质构造活动引发的地震叫构造地震;由于火山活动造成的地震叫火山地震;固岩层(特别是石灰岩)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地震是一种及其普通和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但由于地壳构造的复杂性和震源区的不可直观性,关于地震特别构造地震它是怎样孕育和发生的,其成因和机制是什么的问题至今尚无完满的解答,但目前科学家比较公认的解释是构造地震是由地壳板块运动造成的。 由于地球在无休止地自转和公转,其内部物质也在不停地进行分异,所以,围绕在地球表面的地壳,或者说岩石圈也在不断地生成、演变和运动,这便促成了全球性地壳构造运动。关于地壳构造和海陆变迁,科学家们经历了漫长的观察、描述和分析,先后形成了不同的假说、构想和学说。板块构造学说又称新全球构造学说,则是形成较晚(上世纪60年代),已为广大地学工作者所接受的一个关于地壳构造运动的学说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 一:板块构造理论 ● 1.大陆漂移学说 ● 2.海地扩张运动 ● 3.板块构造学说 1.大陆漂移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海地扩张理论 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 ●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 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 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 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 ●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 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 ●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 ● 3.动力因素:板块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来自于地幔,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 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 二.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 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 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的处理方法

“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的处理方法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是本节内容的重点之一,也是难点。如何才能让学生理解掌握呢?下面是我不成熟的做法,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学生读“世界地形”图(地图册),说出世界两大山脉分布带。(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二、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指导学生读“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课件出示) 1、查找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学生活动 2、比较、说出: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与世界主要山脉分布带的关系 学生活动,汇报补充 小结:环太平洋沿岸山脉带以及横贯亚欧大陆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脉带同时也是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世界两大山脉分布带同时也是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 教师补充:全球平均每年大约发生500万次地震(有感地震约5万次,

破坏性地震10多次),绝大多数发生在这些地方;全球现有500多座著名活火山,基本上也都分布在这两大地带。 3、观察、思考: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分布的关系 在“世界火山与地震分布”图上叠加“板块构造示意”图(课件动画出示,并闪烁) (1)学生观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与六大板块有什么关系? 汇报、补充: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带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2)分析原因 学生思考、讨论、汇报、补充总结…… 4、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读图,想一想,喜马拉雅山脉是哪两大板块碰撞形成的?(2)日本多火山地震,你能用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说一说原因吗? 5、生活应用(1)补充“火山”、“智利大地震”资料,了解火山、地震给人类造成的危害。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 日本列岛正好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按照地质板块学说,太平洋板块比较薄,密度比较大,而位置相对低一些。当太平洋板块向西呈水平移动时,它就会俯冲到相邻的亚欧板块之下。于是,当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发生碰撞、挤压时,两大板块交界处的岩层便出现变形、断裂等运动,从而产生火山爆发、地震等。 日本列岛按照地质构造可分为西南日本与东北日本两大区域。其界线为本州中部的糸鱼川静冈构造线。日本列岛附近是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北美洲板块的交界地,同时日本列岛还处在环太平洋造山带、火山带、地震带之上。故日本为多地震、火山与温泉的国家。日本最高的山峰─海拔3,776米的富士山本身就是一座活火山。据统计,世界全部芮氏规模6级以上的地震中,超过二成都发生在日本[21];而日本一国发生的地震,释放的地震能量就占到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百分之二十二。 地震的逃生方法 1.为了您自己和家人的人身安全请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大的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这是首先应顾及的是您自己与家人的人身安全。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

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摇晃时立即关火,失火时立即灭火大地震时,也会有不能依赖消防车来灭火的情形。因此,我们每个人关火、灭火的这种努力,是能否将地震灾害控制在最小程度的重要因素。从平时就养成即便是小的地震也关火的习惯吧。为了不使火灾酿成大祸,家里人自不用说,左邻右舍之间互相帮助,厉行早期灭火是极为重要的。地震的时候,关火的机会有三次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在感知小的晃动的瞬间,即刻互相招呼:“地震!快关火1,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在发生大的晃动时去关火,放在煤气炉、取暖炉上面的水壶等滑落下来,那是很危险的。大的晃动停息后,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1,并去关火。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4.将门打开,确保出口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平时要事先想好万一被关在屋子里,如何逃脱的方法,准备好梯子、绳索等。 5.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当大地剧

高中地理——(世界六大板块、火山地震带、三大岩石)

高中地理——(世界六大板块、火山地震带、三大岩石) 知识点 1、六大板块 岩石圈可以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其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为海洋,其他五个板块既有大陆又有海洋。六大板块的分布如下图所示。 根据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底扩张学说,六大板块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而是在不断的移动(每年1cm~10cm),两个板块既可以相互挤压,也可以相互远离,因此相邻板块之间主要形成了两种边界: ①生长边界:两个板块互相远离,距离越来越远,常常会形成海岭、断层、裂谷、新的海洋; ②消亡边界:两个板块相互挤压,距离越来越近,常常会形成山脉、海沟(海洋板块俯冲到陆地板块下方)。

2、火山、地震带 世界上主要分布着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山火山地震带。其中全球80%以上的浅源地震、几乎所有的中源和深源地震都发生在环太平洋地区。 火山地震带主要发生在板块的交界处,既可以发生在板块的生长边界,也会发生在消亡边界。其中,地震大多分布在靠海的一侧,而火山则分布在靠大陆的一侧。

例题 图3 例题 答案:A、A 精讲精析:(1)分析火山的成因。①火山可以形成于板块的生长和消亡边界,其中消亡边界主要分布在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交界处;②南美大陆西部的圣何塞火山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交界处,为消亡边界;③大西洋中脊、太平洋中部和东非大裂谷都属于板块的生长边界,因此于日本的樱岛活火山成因不同。 (2)分析岩石的性质。①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喷出岩/侵入岩)、变质岩、沉积岩,其中火山喷出地表的岩石为喷出岩;②在四个选项中,玄武岩为喷出岩,石灰岩和砂岩为沉积岩,花岗岩为喷出岩,因此选项A正确。 总结 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

我国强震及地震带分布情况

中国地震带分布图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 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河北邢台地震 1966年3月8日至29日,连续发生多次6、7级地震。首次地震发生于邢台地区隆尧县以东,震级为6.8级,此后,又发生5次6级地震,以22日发生于宁晋县东南的7.2级地震为最大。由于灾区土质松散,地下水位较高,古河道等因素影响,地震造成破坏损失严重,破坏范围大。6.8级地震波及142个县市,7.2级地震破坏范围包括136个县市。有感范围北到内蒙多伦,东到烟台,南到南京,西到铜川等广大地区。地震共造成8182人死亡,51395人受伤,破坏房屋400余万间,损坏桥梁86座。灾区共发生事故性火灾115起,烧死16人,烧伤26人,烧毁简易房153间。邢台西部山区和井陉、武安一带发生山崩300余处,山崩飞石引起火灾22起,烧山80公顷。地裂缝、冒沙、冒水现象普遍,断续延长几十米至数公里。地裂最宽达2米。井水上升或外溢等很普遍。滏阳河上几座桥遭严重破坏。艾辛庄大桥桥面向南移动,与桥墩错开1.8米,致使交通中断。地震影响区域广。天津市和琢县有发电机掉闸,造成短暂停电现象。石家庄以西和山西昔阳等地破坏程度也较高。国务院非常重视邢台地震,即令当地驻军赶赴灾区进行抢救。全国各地大力支援灾区,派出医疗队,支援大批食品和救灾物资。周恩来总理3月9日冒着地震危险到震区隆尧县听取灾情汇报和救灾情况,慰问灾区人民。震后进驻灾区的医疗队达到94支,医务人员达到7115人。 云南大关地震 1974年5月11月,大关发生7.1级地震。四川盆地大部分地区有较强烈震感。有感面积约40万平方公里。地震造成1423人死亡,1600余人受伤;损坏房屋6.6万余间,其中倒塌2.8万余间,房屋破坏区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极震区内木结构房屋的木构架无破坏,而土、石墙多倒塌,土搁梁房和毛石砌筑石搁梁房,大多数坍塌或倒平。地震还造成山坡崩滑与地裂缝,毁坏道路,农田、水渠、埋没村舍。最大规模滑坡的前缘冲抵小河对岸,形成高约30米的堤坝,堵水成湖。 辽宁海城地震 1975年2月4日,海城发生7.3级地震。极震区面积为760平方公里。这次地震发生在人口稠密、工业发达的地区,是该区有史以来最大的地震。由于我国地震部门对这次地震作出预报,当地政府及时采取了有力的防震措施,使地震灾害大大减轻,除房屋建筑和其他工程结构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损失外,地震时大多数人都撤离了房屋,人员伤亡极大地减少。伤亡人员总数为29579人,占总人口的0.32%,其中死亡2041人,占总人口的0.02%。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全球火山,地震活动带的分布

板块构造理论解释世界火山和地震的分布规律一板块构造理论 1. 大陆漂移学说内容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大陆漂移的动力机制与地球自转的两种分力有关向西漂移的潮汐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较轻硅铝质的大陆块漂浮在较重的黏性的硅镁层之上由于潮汐力和离极力的作用使泛大陆破裂并与硅镁层分离而向西向赤道作大规模水平漂移。 2. 海地扩张理论内容该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着热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岩物质形成高温上升流在大洋中脊隆起侵入并上升涌出遇水作用成蛇纹石化从而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将原先存在的大洋地壳不断向外推移使整个海底不断自大洋中脊向两侧扩张。至海沟一岛弧一线受阻于大陆而俯冲下沉又融熔于地幔中达到新生和消亡的消长平衡使洋底地壳在于-3亿年间更新一次。主要证据印度洋洋中脊区的磁异常呈条带状正负相间、平行于中脊的延伸方向并以中脊为轴呈两侧对称其顺序与年代一致证明洋底是从大洋中脊向外扩展大洋中脊的扩展而成转换断层概念的提出使岩石圈水平位移成为可能也说明大洋中脊的扩张新生洋壳和海沟带的洋壳俯冲消减的消长平衡关系。 3.板块构造学说内容大陆漂移学说和海地扩张学说的基础上提出的。根据这一新学说地球表面覆盖着不变形且坚固的板块地壳这些板块确实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动。 1.板块分类由于地球表面积是有限的地球板块分类为三种状态其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其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其三为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 2.主要证据1965年科学家运用计算机使地球各个大陆以现有的形状恰好拼合在一起。再者海地地形、地震位置、火山等活跃部位都连接成为带状于是“板块构造学说”这一革命性的见解应运而生。勒皮顺在1968年将全球地壳划分为六大板块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3.动力因素板块学说认为板块运动的驱动来自于地幔是由地幔对流驱动的。由于地幔受热不均在受热强烈、温度比较高的地方 二.世界火山和地震带的分布板块边界为不稳定地带地震几乎全部分布在板块的边界上火山也特别多在边界附近地壳俯冲更是碰撞边界划分的重要标志之一可见板块边界是地壳的极不稳定地带. 世界火山的分布: 1环太平洋火山带。有400余座活火山其中厄瓜多尔的科托帕克希火山5890米是世界最高的活火山阿根廷安第斯山脉的阿空加瓜火山6940米是世界最高的死火山 2地中海火山带。西起伊比利亚半岛向东经喜马拉雅山与环太平洋火山带相接3大西洋海岭火山带。北起格陵兰岛经冰岛、亚速尔群岛至圣赫勒拿岛约有近60座活火山 4东非火山带。沿东非大断裂带分布如著名的乞力马扎罗火山5895米。 板块理论解释火山分布 如果把世界火山分布同全球板块边界作一对比可以发现二者有基本一致的规律火山主要分布在下述三个地带 一,是沿着大洋中脊分布如冰岛火山等。随着洋壳不断产生和扩散外移活火山逐渐变为死火山并密集成群对称排列于洋脊两侧。

我国主要地震带

中国主要地震带 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00年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中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个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 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这五个地区是: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环太平洋地震带 Ring of Fire 地震的分布是有规律的。世界上的地震主要集中分布在三大地震带上,即: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和海岭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带,它像一个巨大的环,围绕着太平洋分布,沿北美洲太平洋东岸的美国阿拉斯加向南,经加拿大本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墨西哥西部地区,到达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智利,然后从智利转向西,穿过太平洋抵达大洋洲东边界附近,在新西兰东部海域折向北,再经裴济、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我国台湾省、琉球群岛、日本列岛、千岛群岛、堪察加半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作者:————————————————————————————————日期:

地球科学原理之20 双层地震带的形成机制 广东海洋大学 廖永岩 (电子信箱:rock6783@https://www.doczj.com/doc/5a13100953.html,) 上一回,我们讨论人类对双层地震带的认识过程后知道,只要确定震源的精度足够高,岛弧下的的贝尼奥夫带均表现为双层地震带。下面,我们将详细分析双层地震带的形成过程。 虽然板块学说无法解释双层地震带,若我们先放下板块学说,用板块学说出现前的地槽学说结合我们的新理论对这些现象进行解释,那就容易多了:其实,贝尼奥夫带,就是海沟处形成的深地槽。海沟处,由于地槽中来源于大陆的风化沉积物缺乏,地槽的两壁紧叠,下插至几百公里深的地幔中,最大可达720公里。海沟处,就是两地槽壁叠合的地面暴露处。

图1海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对地槽作用力高度的比较及其对地槽的影响. a,假设没有海水存在时海洋岩石圈和和大陆岩石圈水平作用力的高度比较;b,有海水存在时海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水平作用力的高度比较;c,海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对地槽的影响;d,海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对地槽的影响(示去掉海水后的简图);A,大陆岩石圈;B,大陆岩石圈水平作用力高度;C,大陆岩石圈水平作用力方向;D,海水;E,海洋岩石圈水平作用力高度;F,海洋岩石圈;G,海洋岩石圈的水平作用力方向;H,地槽。 下面,我们具体分析岛弧处海沟下地槽的演化情况。因为岛弧往往形成于海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之间,或海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的交接处,所以,可以认为海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分别位于岛弧海沟地槽的两侧。这样,冰后反弹,地球体积收缩时,地槽两侧的水平切线挤压作用,就可看成是海洋岩石圈和大陆岩石圈间的水平挤压作用。因为大陆岩石圈的平均厚度约33公里,而海洋岩石圈的平均厚度仅5-7公里,相对地球的半径来说,厚度不大。所以,假设我们不考虑岩石圈的密度变化的话,岩石圈可看一个质点:大陆岩石圈的质点位于大陆岩石圈的中间水平线上(如图1,B);海洋岩石圈的质点位置也位于海洋岩石圈中间水平线上(如图1,E)。这样,大陆岩石圈和海洋岩石圈相互间的切线挤压作用,就可看成是两质点间的相互水平方向的挤压作用(图1,a)。由于海洋岩石圈的比重比大陆岩石圈大,海洋岩石圈质点的位置低,大陆岩石圈质点的位置高,地槽两侧的切线挤压力高度不一致(图1,a)。同时,海洋岩石圈上有海水,这就使海洋岩石圈质点的位置更低(图1,b),造成地槽两侧的切线挤压力高度差距更大(图1,c,d)。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地理教案-地震和火山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并能结合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能够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通过阅读有关地震的检测和预报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地质灾害中影响特别大、危害特别严重的,又当属地震。火山在我国危险不大。所以教材详讲地震、略讲火山。关于地震,教材分了三个标题:“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选学课文)。这三个标题的思路是:告诉事实——分析原因、图示分布——教会预防。 教法建议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建议采用讲授法和学习指导法。关于“多地震的国家”的教学,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主要地震带”的教学。要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原理讲清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四个主要地震区结合图进行教学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过一段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认识到地震确实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标题。“地震监测和预报”,虽然是选学课文,但却是重要的防灾常识,且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课时也允许,所以“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要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学,注意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明确我国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现的火山名称在图3.23中找出,读出所在省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主要地震带的分布。〈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教学过程(https://www.doczj.com/doc/5a13100953.html,)〉(引课)在第二节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曾讨论过我国的三列横向和三列纵向山脉的成因,它们是因受到的挤压力隆起而形成,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漫长的,当这个变化缓慢进行时,人们不易察觉,而当地壳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时,人们就感觉到大地在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板书)第四节地震和火山一、多地震的国家(学生活动)考虑从哪些方面得知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从课文中找答案。(总结)从两方面说明:一是文字记载地震最早;二是发生地震次数很多。(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学生活动)回答世界两大地震带。(演示课件)世界两大地震带(学生活动)看计算机课件的演示,考虑我国的位置同两大地震带的关系。(总结)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衔接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演示课件)中国的地震带(讲述)我国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图的四个地带。(演示课件、讲述)中国的地震带(四个地震带,略)(讲述)我国有资料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中。唐山大地震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演示课件)唐山地震。(讲述)地震的破坏力这样大,有无办法预防,从而减少损失呢?(学生活动)自学教材中的“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讲述)火山同地震一样,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危害。但火山在我国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学生活动)读图3.21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几座著名的火山。(总结、反馈练习)〈设计思想〉本节虽然将我国的地震,但一定要结合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的分布,才能从原理上讲清我国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带的分布。通过计算机课件把二者之间的联系,动态的表示出来。有关唐山地震的影像资料,意在告诉学生,地震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今后投身科学研究工作。〈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震和火山 一、多地震的国家二、主要地震带:1 、2 、3 、4三、地震的监测和预报四、

2019年世界地理考点清单(答案)

世界地理 第一部分地球和地图 考点清单 ◎考点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第一个完成环球航行的是麦哲伦船队,证实了地球是球体。 2.地球是一个球体。 3.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约6 371千米,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考点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是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的模型。 ◎考点三:纬线和纬度 1.在地球仪上与南北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叫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是纬线。 2.纬线的特点:①都是圆形;②不等长,赤道最长,往南北两极逐渐缩短,在南北极 为一点;③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赤道的纬度是0o,从赤道向北向南,各有90o,分别为北纬和南纬,用字母“N”和 “S”表示。北极和南极分别为90oN和90oS。 4.纬度带:0o~30o为低纬度地区,30o~60o为中纬度地区,60o~90o为高纬度地区。 5.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 ◎考点四:经线和经度 1.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2.经线的特点:①都是半圆形;②长度都相等;③指示南北方向。 3.0°经线是本初子午线,由此线向东和向西各分为180o,称为东经和西经,用“E” 和“W”表示。 4.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 ◎考点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利用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一地点的经纬度位置。 ◎考点六:地球的自转 1.地球自转是绕着地轴旋转的。 2.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周期是24小时(一天)。 4.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和时间的差异。 5.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现象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造成的。 ◎考点七:地球的公转 1.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运动。 2.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 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一年。 4.地球公转的特征:地轴是倾斜的, 空间指向不变,指向北极星附近。 5.地球公转产生了季节的变化。 6.南半球的季节与北半球相反。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2014 A B C D 节气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 日期3月21日前后6月22日前后9月23日前后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点位置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