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实施有效的教学

——“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教学”的探索与反思

普陀区教育学院附校顾伟芬

一年级学生学习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口算,有一个比较复杂的心理活动。不仅要知道两个一位数的加减法口算,还需要在头脑中记忆和贮存计算的中间结果,才能得出最后的结果。经常进行口算练习,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深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基本口算教学是十分必要的。

我最初在教学时想:学生已经经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会做这一类的加法口算,因此,没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具体到抽象来学习计算的方法,可以让他们自己得出计算的方法,于是我这样设计了一节《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课:

我在创设购物的情景后,出示:23+4=?

有学生答:27。

我就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小组里交流计算方法,再在全班进行交流。

生:3+4=7,20+7=27。

师:为什么3+4?

生:他们全是个位数。

师:相同数位上的数怎样?

生:相加。

生:2个十和3个一表示23,4个一表示4,先3+4=7,再20+7=27,所以23+4=27。

师:相互说说怎么想的。

学生相互说,再齐说:先算3+4=7,再算20+7=27。

……

课似乎进行得很顺利,但是教学效果并不令人满意,一些学习后进生还是不会做。这究竟是为什么呢?课后在反思的过程中,教研组同伴和专家向我指出:低年级的教学必须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特别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体现得更为充分。一年级的学生的认识必须从具体到抽象,特别是学习后进生,更要帮助他们从具体到抽象地认识,帮助他们在头脑里逐步形成数的观念,并具体地指导我在教学中怎样从具体到抽象组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于是,我在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不退位减法》时,又进行了第二次实践,并在教学前为每一位学生准备了一套学具——小棒图。

1.先让学生通过具体感知来学习计算方法。

师出示36,问:36是怎样组成的?请你们用学具摆出来。

生摆出3个十和6个一的小棒卡片:36是由3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

师出示36-2,问:2应该从哪里去掉?用手做一个动作表示。

生用手在6根小棒的卡片上遮去2根。

师:还剩几?

生:34。

师:那么36-4呢?

学生仍通过摆小棒卡片说出结果是32。

教师再出示36-3=?,学生重复同样的学习过程。

2.通过建立表象,让学生学会计算方法。

师出示48及小棒图,问:这是几?是怎样组成的?

师出示48-4,问:脑子里是怎样想的?是不是用手遮掉4根小棒?是几?

生:44。

师出示48-6,问:想得出吗?想不出,再用学具摆一摆,是不是42?

生:是的。

师出示48-3,问:盖掉几根?

生:盖掉3根,是45。

师:再拿出表示39的小棒卡片,想39-4=?看卡片想。

生:35。

师:39-6呢?

生:33。

师:39-2呢?

生:37。

3.进行概括,抽象出计算方法。

师出示“48-7”,问:48-7等于几?

生:41。

师:你是怎样想出来的?

生:48根小棒,遮掉7根,还有41根。

师:那么,如果没有图的帮忙,你有没有其他好方法算出“48-7=41”呢?

生:先算8-7=1,4没有减就把它拖下来。

师:再算40+1=41。

生:先算8-7=1,再算40+1=41。

师:48-2会吗?

生:先算8-2=6,再算4+6,不40+6=46。

……

这次我让每一位学生都动手通过摆小棒,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学习了口算的方法,也注意了表象的建立,学习的效果明显提高了,一些学习后进生也会计算了,但在练习时,速度仍然较慢。课后,同伴和专家都肯定了我的成绩,并进一步指出:必须重视帮助学生建立表象。具体的感知要适当,要适时地转到表象,只有学生头脑中有了数的表象后才能进入思维的抽象。还分析了目前的状况是由于在入学后的半年中,没有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帮助后进生建立数的观念,给当前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要设法帮助学生提高一位数加减法口算的能力。在学习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时,学习的困难会更大,既要让好学生不觉得厌烦,又要让后进生跟上队伍,就需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基础,从他们的实际出发,进行有效的教学。同时指出计算的方法的学习,应让学生有一个从具体详尽的过程逐步过渡到简略的过程,方法要有助于学生的认识,如做减法时,个位计算的结果与十位相加时,不要说“加”,用“合”学生容易接

受,有些学生会想做减法,怎么会要加呢?于是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时,我进行了第三次实践:

1.通过具体操作学习计算方法。

师出示27:请你用小棒卡片表示27,并说出它的组成。

生摆出表示27的小棒卡片:2个十和7个一合成27。

师出示“27+5”,问:“+5”是什么意思?

生:添上5。

师:添在哪里?

生:个位上。

学生通过动手摆小棒卡片得出结果。

师: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32。

师指7根和5根,问:这里一共有几根小棒?

生:12。

师:12个一应怎么表示?

生:把10根圈起来成一个十。

师:这一个十和2个十合起来是几个十?

生:3个十。

师:27+5=?

生:27+5=32。

师:27+8呢?

学生通过同样的操作活动,得出结果是35。

师:27+6呢?(过程同上)

师:27+3呢?(过程同上)

2.通过观察图,借助表象学习计算方法。

师出示48及其小棒图,问:这是几?

生:48。

师出示“48+5”,问:48+5等于几?你是怎样看图想出来的?

生:8+5=13,40+13=53。

师:48+7呢?看着图想。

生:55。

师:48+4呢?

生:52。

师:48+6=?

生:54。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8+2满十,6-2还剩4,就是54。

师:48+2=50,50+4=54。

3.概括计算方法。

师出示48+6=54,问:没有图了怎么算?

生:8+6=14,40+10=50,50+4=54。

师:8+6=14,50+14=54。同座两人相互说一说。

生相互说计算方法。

师:谁说一说?

生:8+6=14,40+10=50,50+4=54。

师:48+9呢?

生:8+9=17,40+10=50,50+7=57。

师:直接说40+17=57。

……

学生经历了从“具体——表象——抽象”的全过程,不仅会计算了,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然而,在课堂上有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当时我虽没有否定他,但也只是带过而已,学生还是要按照老师给定的方法进行计算。课后的反思,使我认识到,在设计教学时忽视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个别的好学生会有多种计算的方法,可以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后进生对于他能理解的方法就容易学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提倡算法的多样化,又要注意算法的优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思考和寻找他们自己能接受的方法,这是十分重要的。于是,我又进行了第四次实践:1.通过具体操作学习计算方法。

出示23:请你用小棒卡片来表示,并说出它的组成?(学生摆学具说组成)

出示:“23-7”问:23-7等于几呢?我们请小棒卡片来帮忙摆一摆、算一算。

根据学生的汇报,演示三种不同的摆法:

师:这三种摆法是不同的,但它

们有个相同的做法是什么?

生:打开一捆小棒。

师:为什么打开一捆小棒?

生:个位不够减。

像这样个位不够减,要打开一捆小棒再减的减法我们叫“退位减法”。

师:再来试一试,23-9等于几?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摆一摆,算一算,得出结果是14。

师:“23-6”呢?(过程同上)

2.通过观察图,借助表象学习计算方法

出示42及小棒图,问:这是几?

生:42。

出示:“42-5”问:42-5等于几?

生:37。

师:再来想一想,42-7等于几?

生:35。

师:“42-6”呢?(过程同上)

生:36。

师:42-8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

生说自己的想法(三种)

3.概括、抽象出计算方法

师:那么,如果没有图的帮忙,你有没有办法算出“42-8”呢?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算法。学生分组讨论算法。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生1:我把42拆成30和12,12-8=4,30+4=34,所以42-8=34。

生2:我把8分成2和6,42-2=40,40-6=34,所以42-8=34。

师板书:

生3:我是用12-8=4,30+4=34。

师:他的算法和第一种一样吗?还有不同的算法吗?

生:我把42拆成32和10,拿10-8=2,再把2+32=34。

生:我把42拆成30和12,再把12分成10和2,10-8=2,30+2+2=34。

师:分出12后就可以减8,还有必要把12拆开吗?

生:可以直接用12-8。

师:这里有三种方法,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把你喜欢的方法讲给同学听。

学生相互讲述自己喜欢的算法。

算一算:42-4=?

生:38。

师: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1:2减4不够减,向十位借1,把42拆成30和12,12-4=8,8+30=38。

生2:把4分成2和2,42-2=40,40-2=38。

生3:42-4=38,我把42拆成32和10,10-4=6,6加32=38,所以42-4=38。

师:刚才这几种算法是不同的,但它们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生:都要退位。

师:为什么要退位?

生: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作10再减。

师:对都要从十位退一,退一当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减。

……

这次我注意把教材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结合起来,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说一说、算一算等教学活动,由具体到表象,再由表象到抽象,层层深入,逐步推进。

在教学中,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要求,我让学生通过摆小棒图,寻找23-7的口算方法,会出现多种算法。学生探究出不同的方法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尽管方法不同,但它们都有一个相同的做法,都要打开一捆当作十再减,使学生体验到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一作十再减的计算方法,而在具体计算时,则允许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会将计算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完成从“具体—表象—抽象”的过程。

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从一年级起,在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的同时,充分关注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要处理教材、设计教法,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一个肯动脑、会思考的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就能得到提高。

小学生认知及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小学生认知及个性发展的特点 认知:感知觉、思维、记忆个性:自我(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克制)人格及情绪发展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1、感知、注意、记忆的特点。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渐渐发展到能够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 2、想象、思维的特点。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断、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3、情感的特点。 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情感也逐渐变得更加稳定,丰富、深刻了。低年级小学生虽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到了小学高年级,他们的情感更为稳定,自我尊重,希望获得他人尊重的需要日益强烈,道德情感也初步发展起来。 4、意志的特点。 小学生的身体各器官、系统都生长发育得很快,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但同时因为他们的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所以遇事很容易冲动,意志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在完成某一任务时,常是靠外部的压力,而不是靠自觉的行动。 5、性格的特点。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不断发展,自我评价的能力也不断有所增长。随着年龄和见识的增长,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来估计自己,而是能够把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加以对照,独立地做出评价。因而在小学阶段进行有效的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个性发展特点: 1.自我意识: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是随年龄增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在整个小学时期,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发展,但不是直线的、等速的,既有上升的时期,也有平稳发展的时期。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主要是自我意识中的情感问题,发生于学前期约四岁左右,在小学阶段有了较大的发展。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意识的发展总趋势比较一致。小学生自我体验与自我评价的发展具有很高的一致性,自我体验的发展与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小学生理性认识的增加和提高,他们的自我体验也逐步深刻。 自我体验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自尊。自尊高的小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评价比较积极,相反,自尊低的小学生往往自暴自弃。 3.自我评价 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成分和主要标志,是在分析和评论自己的行为和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小学生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而增高。第二,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方面或多方面行为的优缺点进行评价。 第三,小学生开始出现对内心品质进行评价的初步倾向。但是,直到小学高年级,能进行抽象性评价(如我认为一个好学生应该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有远大理想和抱负等)和内心世界的评价(如表里如一、谦虚、热情、诚实等)的学生仍然不多。 第四, 在整个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处于由具体性向抽象性、由外显行为向内部世界的发展过程之中,小学生的抽象概括性评价和对内心世界的评价能力都在迅速发展。 第五,小学生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逐渐加强。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中学生学习认知规律 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要让中学生在认知规律中茁壮成长。 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并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价值取向。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都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为了探讨这个问题,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通过研究初步认为,从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心理特点的结合上去考察,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主要有以下四条: l、学生的知识是通过主体活动建构的,而认知活动是与情感活动、意志活动及个性心理倾向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 2、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螺旋式上升。 3、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是继续学习活动的出发点与归宿。 4、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发展过程中存在关键期。 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数学教育,就必须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就必须激活数学知识形态,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就必须激活学生思维,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句话,就是要让数学教育充满生命的活力,使教师从中获得一份生命提升的快感,学生得到一份求知悟道的享受,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老师授课的核心。 一、更新教育理念,提倡返璞归真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学观念的更新,要在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下,以新的视角去研究和审视整个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按照数学内容本身高度抽象的演绎表述方式进行定论形式化教学,是数学教学困难的一个重要根源。数学传授人们的不仅仅是一种高级的数学技术,从现代教育的观点看,它更是一种理性主义文化的传输。我们知道,数学教学中要重视抽象数学特殊认知规律研究的重要性,倡导用基于微积分学认知规律去从事教学。 数学概念的学习不是学生简单地感知,被动的接受,而须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构造,通过连续不断地建构得以完成的。即数学概念的习得只有通过学生自主建构才能真正完成,概念形成实质上可以概括为两个阶段:从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使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过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应该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生的数学现实,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表象,从而归结出数学概念,在学生发生错误和矛盾的地方加以引导,这样一来,使得学生在对概念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数学概念的教学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表象到规定,从规定到新的表象,从新表象引出更高一级的规定,它体现了学生学习数学概念的一个螺旋渐进的过程。 二、引导学生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告诉我们,新的教学理念应该是从现象到本质、具体到抽象、简单到复杂、一般到特殊的认知规律基础上,坚持有思想内蕴和结构原理的有灵魂教学,注重思维层面上的剖析和诱导,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传授与实践,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式的创造性学习。使学生不仅求得真才实学,而且受到创造精神的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本文Tag标签:小学生/心理特点 小学生的记忆能力无论在量和质上都得到显著的发展。他们所能记住的材料数量增加了;有意识记占据主导地位,高年级比中年级更为明显。学生能够有意地控制自己的识记过程,检查记忆效果。另外,意义识记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机械识记所占比例越来越小,意义识记逐渐成为小学生主要的记忆方法。最后,原来小学生一般对具体形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优于对词的抽象材料的记忆效果。但随着他们年龄的增长,对两种材料的记忆都有增长,而词的材料增长的速率逐渐超过具体材料增长的速率。 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这种“过渡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和改造而实现的。 2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也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飞跃”或“质变”。发生“质变”的转折关键年龄是小学3-5年级之间。在小学中年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 3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完整结构,即逐渐具备了明确的目的性,思维基本过程日益完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能力日益加强,思维品质上的个体差异也有了明显的表现。 4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表现在不同的思维对象、不同学科和不同教材的掌握上,孩子思维发展的趋势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正在发展,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来接受外部世界。有些家长过早地去开发孩子的某一个感官,导致孩子的知觉不全面,不充分,不协调。这是要注意防止的。 小学生注意和意志的特点 本文Tag标签:小学生/心理特点 注意的特点: 1.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 2.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 3.注意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 4.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 5.有意注意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而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 意志的特点:意志力薄弱,自制力差。管理上应重视对小学生的纪律教育、课堂常规教育,正确理解和处理小学生的违犯纪律的行为,教育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心理水平。 小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成人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教师要注意给学生做出做人的榜样,要关心爱护学生。 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小学生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对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 小学生性格的特点有哪些 本文Tag标签:小学生/心理/性格 性格是在一个人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教育、环境、实践活动以及主观努力等的影响,逐渐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学生良好性格的培养需要长期的、耐心的细致教育。我们是将来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从学生的终身着想,抓住有利时机,结合实际,努力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懂得如何培养小学生性格是我们每一位父母的必备知识: 一、依靠集体,以群育性 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对象,而且是教育的强大力量。班集体是学生自己的组织,他们是集体的主人。一年级的学生由于从幼儿园来到学校,对新的环境可能有点陌生和不知所措,针对这些,我们可以从布置生动、形象、可亲的班级入手,再给学生讲故事,参观专用场室,体会到新学校的美,感受到学习生活的欢乐,使他们不再畏缩、疑虑和自卑,较快地适应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从而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还有一方面是那些地位较低的学生,易形成自卑、孤僻、缺乏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等不良性格特征。设法提高学生在班级里的地位,对于纠正其不良性格是有益的。 二、热爱学生,以情育性 热爱学生,既是教师应当具备的职业道德,也是培养学生性格的一种教育手段和教育力量。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

最新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发展是以学习知识为基础而展开的,主要特征是思维过程的具体运算性,是从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过渡。学龄初期,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这个时期,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迅速发展,并且逐渐在学习和从事其他活动中占主导地位。有意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方式,意义记忆逐渐超过机械记忆而在记忆活动中占主要地位。儿童的词汇增加很快,对词义的理解越来越精确,言语表达更加连贯、生动。小学生通过学习人类积累的知识经验,逐渐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概念、定理、规律,这些概念、定理和规律促使他们进行积极思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随之逐渐地发展起来。 ( 一 ) 感知觉的发展 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低年级小学生感知事物时较笼统,往往只注意表面现象和个别特征,时、空特性的知觉也不完善。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小学生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明显发展。( 二 ) 注意的发展

小学生的注意力发展表现在注意的目的性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方面。 1.注意的目的性 刚刚进入学校,小学生的注意力水平是有限的,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低,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大脑不断成熟,有意注意逐渐在学习和其他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四五年级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有意注意由被迫状态提高到了自觉状态。 2 .注意的品质 小学生的注意品质也在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增加,注意的范围有所扩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逐渐提高。在整个小学时期,学生注意的集中能力是逐步发展的。低年级学生注意的集中性水平较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注意集中性的深度不足。他们能观察具体形象的事物,而不善于观察抽象、概括的材料;能集中注意于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不善于专注于事物的本质联系。其二,注意集中的时间较短。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也在逐步发展的。实验表明,在一般情况下, 7 ~ 10 岁儿童可以连续集中注意 20 分钟左右, 10 ~ 12 岁儿童可以集中注意 25 分钟左右, 12 岁以上儿童可以集中注意 30 分钟左右。在组织良好的教学中,小学高年级

一年级小学生的特点+(1)

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智力特点 一、身体发育特点 一年级孩子身体发育情况: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男孩子平均身高为114.7厘米,体重为19.2公斤;女孩子平均身高为113.9厘米,体重为公斤。可以看出,男学生与女学生之间,在身高,体重,肺活量方面是有一定差异的。男孩子和女孩子的大脑重量已达到1280克,接近成人脑重(1400)。他(她)们的骨骼比较柔软,肌肉较细嫩。为此,在运动时,应注意运动量不一过大,注意走路,写字,看书的姿势,避免身体畸形发展。 二、智力发展特点 一年级学生智力发展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以后速度逐步减慢。一年级是孩子智力发展的旺盛时期,这一时期变化显著。其智力要素的主要特点: 1、对现时和空想。对自己和他人的区别还很模糊,这是幼儿的心理特点,也叫做未分化的心理状态。一年级学生的思维还没有脱离幼儿期的范围,特别是在第一学期,还是幼儿思维方式的延续。 2、还认为,凡是动的东西都是活着的,都和自己一样,是有感觉,会思考的。 1 3、思维非常具体,形象,善于机械记忆,不考虑文章中的意义而死记硬背。例如:能够流利的背诵流行歌曲中的歌词,随着曲调演唱,但从歌曲中抽出一段就不能自由的唱,都得从头唱起,否则就接不下来。因为他们是整体机械记忆的,不能紧紧抓住所记的内容和意义有条理地记忆,也就是理解记忆的能力还很差。 一年级学生知觉发展不够充分,做作业时往往看错题,或者把方位搞错,如:常常把毛写成手,把6写成9。在观察顺序性方面,他们显得杂乱无章,观察事物零乱,

不系统,没头没尾,这些到二年纪就又明显的好转。这一时期只要能引起自己兴趣和关心的事物,注意力就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如收看电视中的动画故事片,能看到最后,叫他的名字,他都没反映。这说明一年级学生在一定条件下,他们注意力集中相当长时间。他们注意力的特点之一是,一旦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个感兴趣的问题上,就记忆了他,而忘记了别的事情,他们注意力范围狭窄。 三、其他心理特点 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角色的变化,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都是以“玩”为主,而小学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前,应该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在学校里将会学到许多的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意识到,小学跟幼儿园是不一 样的,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家长要关注以下方面,随时给孩子引导和鼓励: 1、希望和恐惧交织的复杂心理。当孩子背起书包开始上学的时候,一进校门,幼小的心灵总是惶惶不安;“老师会对我好吗?”“我是一个小学生了,课程比学前多了我能学好吗?”他们对未来、对学校生活充满幻想和希望。 2、感到紧张而受约束。孩子上一年级后,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半学半玩一下子变成完全受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学校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不许乱动,饿了不准吃东西,人际关系复杂,老师要求严格。与同学接触比与老师更难相处,都是同龄的独生子女,互不相让,都很任性,不断出现冲突,除了老师以外,没有人可以调解。当孩子入学一个学期之后,同学之间熟悉了,将不断学会让步,听取对方的意见,开始自我调节,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来,慢慢就适应学校生活了。

浅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浅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赵莉 一年级学生认知水平处于启蒙阶段,学习的动机还不够明确,尚未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由于学生所特有的年龄特点,学生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基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能也很欠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从点点滴滴入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学习方法的指导,获得成功的学习经验,并逐步内化为学习策略。 对于他们数学知识和能力掌握情况的分析: 1.对于一年级的数学学习,新生无论在数学知识上还是数学能力上都有所准备。就数的认识来看,新生二十以内的数数非常流利和连贯,可以正数倒数。学生在这方面具有良好的知识准备的原因之一是学生受过这方面的训练,在幼儿园中大部分学生学习过十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在一些家长在家中也进行过辅导,另一方面,数数和十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学生在生活中有机会使用,因此这方面的准备比较好。 2.在数的计算中,学生对于十以内数的计算较为熟练,这和学生的生活需要、学习需要有关。 3.新生在数感方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学生对数的意义理解有一定困难。学生对于蕴涵在实际生活中的数的意义的理解较为准确,例如对于“你的小组中有几个小朋友,从前往后数,你是第几个,从后往前数,你是第几个,第*个小朋友是谁”这样的问题,学生的解答没有问题,都能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回答,但是对于图形,学生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这可能是学生对图形的认识造成了对数的基数序

数意义理解的干扰。 基于以上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 1、教给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 阅读课本一直被看作是语文学科不可或缺的学习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同样不容忽视,对于阅读方法的指导要从低年级开始渗透,让阅读逐步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针对低年级孩子认字量少,不能掌握有效的注意技巧的现状,教学中多采用教师的指导讲解和阅读相结合的方法。新教材图文并茂,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有序观察,并指导学生看懂图意,获得需要的信息。 (1)指导学生看清主题图,数清楚图中物体的个数,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到部分有序观察,对主题图的认识从笼统到具体。(2)指导重点放在帮助学生做到四会: ? 会看例题的插图,能准确描述图意 ? 会看懂标有思维过程的算式,看懂计算方法 ? 会弄懂应用题的图示,能根据图示理解题意,弄清楚数量关系,思考解题方法 ? 会看多种练习形式,弄懂练习题的要求 2、教给学生科学记忆的方法 提高记忆策略水平,让学生掌握行之有效的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形象记忆法:数字的记忆多采用这样的方式,将数字幻化成生动的形象,如1像小棒、2像小鸭、3像耳朵等等,并辅助以儿歌进行记忆;比较记忆法:在计算运算方法的记忆中,通过题组练习进行对比练习,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小学一年级孩子的发展特点 进入小学校门的那一天起,孩子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在幼儿园时期,孩子都是以玩为主,而小学阶段,就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接受良好行为规范的训练和约束,还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孩子能否从幼儿园时期的生活顺利过渡到小学生活,就需要家长有意识地唤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入学前,应该告诉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要上小学了;在学校里将会学到许多的知识等等诸如此类的话。让孩子意识到,小学跟幼儿园是不一样的,逐渐意识到自己角色的变化。 家长要关注以下方面,随时给孩子引导和鼓励: 1、希望和恐惧交织的复杂心理。 当孩子背起书包开始上学的时候,一进校门,幼小的心灵总是惶惶不安;老师会对我好吗?我是一个小学生了,课程比学前多了我能学好吗?他们对未来、对学校生活充满幻想和希望。 2、感到紧张而受约束。 孩子上一年级后,生活发生的变化,从半学半玩一下子变成完全受约束、有规律的学习生活。学校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早退上课认真听讲,不许乱动,饿了不准吃东西,人际关系复杂,老师要求严格。与同学接触比与老师更难相处,都是同龄的独生子女,互不相让,都很任性,不断出现冲突,除

了老师以外,没有人可以调解。当孩子入学一个学期之后,同学之间熟悉了,将不断学会让步,听取对方的意见,开始自我调节,孩子的社会性发展起来,慢慢就适应学校生活了。 3、紧张与疲劳感。 孩子入学后,为了适应学校生活,一般处于相当的不安与紧张状态之中。由于身心负担都很重,耗费了很大精力,必然要疲劳,孩子表现出贪睡,用充分睡眠消除疲劳。一年级上学期,很多孩子的体重没有增加,反而减少,同时,有的孩子很容易感冒和患其他疾病,有些孩子放学无心去玩,没精打采,食欲不振,也有的孩子异常兴奋,好闹,夜里难以入睡,说梦话,个别的爱哭。这都是由于环境变化而带来的精神与紧张所致。 4、自豪感。 孩子入学后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心理自豪感,在孩子心里出现了自己张大了,已经成了哥哥、姐姐的自豪感。在上学的路上,一遇到来上学的幼儿时,便自豪的挺气胸来,炫耀自己已经是学生了。由于家人、亲朋好友的祝贺和鼓励;自豪感不断增强,孩子开始感到爸爸妈妈的期待,期待对自己的肯定,愿意做一个好学生。这时候家长不要吝啬自己的表扬,一定要诚恳,要细化,要具体。不要过头. 5、自尊和骄傲。 一年级学生出现一种特有的自尊感,认为自己是学生了,长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

二年级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1)(彬克妈妈) (2007-09-07 10:09:44)转载▼ 标签:教 育杂谈 儿童的个体差异性很大,但各年龄段的认知发展也遵循一定的规律。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二年级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觉得有用,和大家分享。 二年级学生总体感觉是形象思维十分活跃,语言和行为欢快活跃。 1、一般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可以熟练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并能把自己的想法简单地记下来。无论写字、绘画还是课余时间的游戏都比较自如。在此之前,与成年人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不会用文字表达思想。由于个人能力的提高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二年级学生心理趋向稳定,显示出一定的个性特征,个人能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多,自信心不断增强,一年级的恐慌心情已经很少见到,即使遇到了什么困难,也不会像一年级学生那样马上哭泣起来。 二年级学生也渐渐产生竞争意识,因为已经能够判断自己的能力大小,所以在发现别人的表现比自己好或者差时,相应地会引起心理的变化。当别人不如自己时,内心暗暗感到自豪得意。二年级学生已经能产生集体荣誉感。例如:活动比赛时,一年级学生对自己班级的胜负并不太关心,老师说咱们班胜利了,快鼓掌,孩子们才会跟着鼓掌。参加比赛的学生也不知道自己的胜负对班级会有什么影响。但是二年级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很清楚其中的关系,表现出来的行为很明显。还有,无论在教室活动还是室外游戏,孩子都会表现出争先恐后的特点。教师让做一件事时,马上会出现竞赛似的场面,最先做完的学生会高高举起手,等待教师表扬自己。 2、学习心理特点: 我们在看待二年级学生的学习时,不能单一地看学习成绩。从心理发育看,这个阶段的孩子虽然有一定的自主能力,但是,自觉学习的主动性以及分析问题时注意力的稳定性远远不够。由于个体的差别,有的孩子稍微好一些,而大部分孩子对待学习仍带有游戏的态度,所以二年级学生的学习要领有其独特之处。二年级学生能够有效地连续学习30分钟相当不易,学习一段时间孩子便想出去游玩一会儿,这是很正常的。不过,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玩一会儿能自觉回到书桌前继续学习,二是玩起来没完没了,忘记课本,只想游戏。我们常认为对贪玩的孩子应该加强管教,有的家长甚至施以过分的教育手段。其实,过分的放任与过分的管教都失之偏颇。二年级学生有意识地抵制学习的心理机制并不成熟,同样,完全自觉地投入学习的心理机制也不完善,所以,不应该对孩子过于苛刻,能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即可。 3、说谎心理特点: 二年级学生贪玩,是生理和心理活跃的表现。由于贪玩,孩子经常忘记做应该做的事,耽误学习。为了避免被指责,有时会说谎话。一年级学生想去玩时,会直接提出要求:让我出去玩一会儿吧!但是,二年级学生便改变了方法:作业完成了!可以玩了吧。或者说:今天没有作业。刚开始发现孩子说谎话,不要太认真,假装和孩子说别的事,暗示或引导他明白相关的道理。引导的目的是,让孩子想说什么就直接说,不要隐瞒自己的想法。 总之,对于二年级学生的教育,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不能操之过急,应耐心,有宽容心,相信我们的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能阶段性的转变,最终达到学生应达到的目的

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道德认知发展的特点 小学儿童道德认识的发展 今天将有几位可爱的神秘嘉宾与我们一起同堂上课哦!大家鼓掌欢迎我们可爱的 小朋友。首先我问各位小朋友几个问题:你们知道什么道德吗? 这里你有五颗糖,你身边有这三个人,你想分给他们吃吗?如果分,该怎么分呢? 分别问四个小朋友。 案例:对偶故事 (1)黎明是三年级的小学生,一天,老师喊他去办公室帮忙,他兴冲冲地推 开教师办公室的门,只听到哐当一声响,开门用力过猛,门背后的2个热水壶全 倒了,并且碎了。可黎明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 (2)有一个叫薛友的小男孩。一天,趁母亲外出时,他想从柜子里拿一些巧克 力吃。由于放巧克力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刚碰到巧克力就听见哐当一 声,一个热水壶被他碰倒在地,碎了。 1. 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 ? 为什么 ? 2. 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 ? 3、你认为谁应该受到惩罚,该怎么惩罚? 4、对这则案例中发生的事情、损坏的财物,你还有别的看法吗? 谢谢各位小朋友,欢送小朋友离场哦! 我们知道,小学生的道德认知是指小学生对是非、好坏、善恶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它由道德观念和道德评价两部分组成。道德观念也可以说是道德规范, 那么根据这几位小朋友的回答和我们每个人在小学时期品德发展状况的回忆中, 我们来谈谈小学生会产生哪些道德观念?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的这些道德观 念又有什么不一样的特点呢?他们的道德认知发展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本节课

要解决的主题。 思考题:小学生有哪些道德观念呢?并有怎样的发展特点? 学生回答,学生作答时,老师逐一分析各种道德观念的发展特点 第一,公有观念的发展。这个问题不仅在学校品德教育中很重要,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里一个核心的道德问题。以损坏公共财物和私人财物为例,研究发现,公有观念:5岁儿童还不能区分公与私,他们往往从私人的角度出发,公有观念还不明显。7岁儿童已能笼统区分公与私,他们头脑里初步出现公私关系的意识,认为公家财物比私人财物重要。9岁儿童在公有观念上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们已经具备了有关集体意识的具体观念,懂得了公共财物是集体公有的。11岁儿童忆能较抽名胜地从集体主义原则的角度来考虑公私关系。认为公共财物是首要的,私人财物是次要的,个人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首先考虑集体利益。看来,儿童的公有观念只有到了11岁才比较稳定。 第二,集体观念的发展。集体观念包括树立集体荣誉感、执行集体委托、维护集体利益等。研究发现,7岁儿童的集体观念已经出现,并能初步分化为集体和为个人的行为动机。但他们在荣誉问题上很难摆脱个人的束缚,这个观念直到11岁儿童还占相当大的比例。至于执行集体委托和维护集体利益的观念,其转折的年龄是9岁。从9岁以后才发生重大的飞跃式的变化。 第三,友谊观念的发展。在学校这个集体范围内,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在怎样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这对品德教育很有帮助。研究发现,儿童的友好关系大多建立在外部特征上,如邻近、新近、一起玩、相互予取等,很少建立在智力、能力、性格与内部特征方面。不友好关系大多取决于攻击行为、无理打闹、不守纪律等原因。上述不友好表现绝大多数是男性。研究还发现,小学各年级儿童真正的朋友关系,直到五年级基本是保持在同性之间。

一年级学生特点

一年级学生特点 1.思维特点 一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到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思维处于半逻辑状态,以形象思维为主。如学习拼音的声母e时,可以给出一只天鹅戏水的图片,用儿歌“天鹅戏水eee”来帮助识记;分辨声母b和p时,用一首儿歌“b b b竖6 b ,拉开天线听广播,端起脸盆把水泼,右上半圆p p p”帮助学生识记,这些都是利用了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 2.交往特点 一年级学生依恋心理比较重,对老师的信任几乎是无条件的,常挂在他们嘴边的话是:“老师说了……”他们对老师的信任超过了对家长的信任,老师说的话、提出的要求如“圣旨”,他们开始评价自己和别人,但评价自己时,只看优点,评价别人时容易受成人的左右。他们很少能顾及到客观外界与自我的关系,只会以自我为中心,按自己的目的去行动。再有就是容易受到同学的影响,见到喜欢的同学玩游戏,就愿意和他们一起玩,见到别人有的文具或课外读物,他们自己也要有。因此,一年级学生的好朋友换得很快,不能持久和某一个同学做朋友。 3.语言表达特点 一年级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较为强烈,大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喜欢回答老师问题,不管自己是否想好,非常愿意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这是学生的自我认识的过程和希望被老师肯定的心理。课间,一年级学生非常乐于向其他人说出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特别是那些觉得非常骄傲的事情,这样可以让同学觉得自己很棒,能赢得更多同学对自己的喜欢。学生回家后,往往缠着爸爸妈妈要把自己在学校里面看到的、做过的事情讲给他们听,愿意让爸爸妈妈分享他们在学校的收获。这些都能为孩子语言发展提供良机,不管孩子是否能把事情描述准确,都是孩子语言发展的过程,都应该给以鼓励。 4.注意力特点 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主要以无意注意为主;注意带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注意力不稳定,容易被新颖的刺激所吸引。容易分心,注意力不持久,能保持的时间只有10-20分钟。在生活、学习、活动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成人的监护和具体指导,否则很难完成持续性较长的任务,如学生上课时,新授课内容不能超过15分钟,否则,就会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再如,一年级学生以朗读作业为主。这些都是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而开展的教学活动。 小学时代,是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它既是人生中最富有绚丽色彩的时代,又是人生走向社会的第一个黄金驿站。如何使孩子的小学生活有一个好的开始,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引起每个家长的重视。引导孩子走好人生的第一步! 我们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用现代教育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我们要尊重孩子,像奥运赛场上教练那样,用关爱目光欣赏你的孩子,能够与孩子平等交流的方式接纳他的幸福、快乐和失败、沮丧,安抚他,鼓励他,使他能够用健康的心态勇于面对各种顺境和挫折。与孩子共同成长。无论起跑成功与失败,但是我们的人生一定充实、快乐、幸福!我们的孩子一定会健康、智慧、向上、拼博、坚韧!我们要做孩子的终身老师!努力创造和谐温馨的家庭,孩子的港湾,使我们的孩子能够充满阳光,充满自信,健康快乐学习,生活。 第一节一年级学生的特点 一、身体发育特点 一年级孩子身体发育情况: 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男孩子平均身高为114.7厘米,体重为19.2公斤;女孩子平均身高为113.9厘米,体重为18.67公斤。可以看出,男学生与女学生之间,在身高,体重,肺活量

小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归纳总结

小学生在不同年级阶段学习方法的特点归纳总结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而在生活中我们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等,所以我认为小学生心理认知发展特点应从多方面的因素来讨论。 小学低年级儿童还不能自觉地根据一定的目的来控制自己的感知活动,不善于使自己的感知服从于规定的任务和要求。他们在感知的过程中,无意性和情绪性表现得很明显。在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感知的目的性、自觉性逐渐提高,感知过程成为儿童能自觉支配的过程。到了中、高年级,儿童便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教学的要求,排除干扰,从感知的对象中选择出基本的、重点的、需要感知的主要方面,自觉地进行观察,获得有关方面的感性知识。不仅如此,随着自制力的加强和智力的发展,小学儿童知觉的持续性也逐渐由短暂向持久过渡,能坚持较长时间观察事物,从而保证学习任务的完成。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往往是整体的、笼统的、不精确的。他们对事物的观察比较粗糙,缺乏精细的分析、比较,不善于区分事物的主要方面及特征,以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的增长和心理水平的提高,特别是在教师向他们反复提出复杂感知任务,并指导他们进行细致的观察时,他们逐步学会分析比较事物,能找出事物的主要方面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和关系。这样,儿童的感知逐步向精确的方向发展。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伴随着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识活动而生,又维持这些活动继续进行。小学生注意力的发展主要表现

在注意的自觉性和注意品质的完善程度上。低年级的小学生,无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他们兴奋抑制的产生比较迅速,第二信号系统的抑制作用较弱,容易受外界新鲜、突变和运动的事物所吸引,从而容易分散注意力。随着教师向学生提出各种要求,特别是学习任务的增多,学习活动仅靠无意注意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就迫使小学生由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就整个小学阶段而言,无意注意仍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知识经验少,他们的注意范围要比成人小,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其注意更具有狭隘性。小学生的注意稳定性较差,表现在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活动上的时间较短。低年级儿童对一些具体的、活动的事物以及操作性的工作,注意容易集中和稳定,对于一些抽象的公式、定义以及单调刻板的对象,注意就容易分散,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对抽象事物的注意稳定、集中才会相应提高。另外,低年级小学生自制力还比较差,容易离开教师所讲的内容,转移到偶然看到或听到的事物上去,特别容易转移到感兴趣的事物上去。此外小学生的注意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但随着年龄增长,小学生注意的分配和转移也将逐渐发展起来。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也有一定特点,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首先,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是通过新质要素的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的逐渐“消亡”和改造来实现的;其次,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也表现为发展过程中的“飞跃”和“质变”,发生“质变”的转折关键年龄是小学3-5年级之间,在小学中年级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还有,小学生初步具备了人类思维发展的完

一年级小学生一学期的表现状况及特点总结

尊敬的家长: 你好!非常感谢你们这期以来对我们xx的支持和理解,也感谢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辛劳! 在此,特向你总结一下xx上期的情况: 一、对学习比较认真,不懂就问,能把自己的作业有条理的一项项完成。有时对他的作业会多一些要求,他由开始的不习惯到能较好的完成。 二、喜欢且能把口算做得又快又好,但是,也正因此总把适合列竖式的题的进退位口算错。 三、读课文、诗歌很有感情,诗歌读得较多了,需要加强对白话课文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要养成能简单的自己组织语言讲一下文章说了什么的习惯。提升表达能力。 四、做作业时坐姿要更加端正,这对以后身体的健康和写字会有影响。 五、遇到困难容易气馁,需要引导,让他更加独立自强。 六、书写需要加强练习,有些字还是会写倒笔画。 针对以上情况,我提一些建议: 一、每天的作业认真完成并自我检查,减少粗心出错,养成好习惯。 二、每日精读书半小时,积累好词句,并做好记录,对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会有帮助。 三、每天三个字的倒笔画字加强改正,多练,否则有正确的写法他也不习惯用,例如:走、口、里和转等字。 四、英语阅读,每日十分钟听力训练和课文背诵。 五、一年级的知识最好能在这个暑假查缺补漏巩固完整。他上二年级后,《乘法口诀表》是重难点,这个假期请必须会背,这样他下学期会轻松很多。 最后,祝您和孩子度过一个安全、轻松、愉快、充实的假期! 尊敬的家长: 您好!非常感谢你们这期以来对我们xx的支持和理解,也感谢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付出的辛劳! 在此,特向你总结一下xx上期的情况: 一、他学习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不懂就问,乐观开朗,学习能力较强,在遇到困难的题会自己先认真思考。给他讲解一些补充难点时会认真学习,偶尔会有粗心和马虎,作业质量较高。 二、拼音学的挺扎实的,读课文口齿清晰,速度快,再带一些感情就更好了。英语发音也标准。 三、读了课外故事后,能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描述得比较完整,坚持下去,相信会越来越好。 四、做作业时坐姿需要更加端正,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对身体也好 五、遇到困难不容易气馁,有礼貌。 针对以上情况,我提一些建议: 一、每天的作业认真完成并自我检查,减少粗心出错,养成好习惯。

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

谈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与教学策略小学儿童具有童年期的一般特点,但教育者在其心理发展的连续性的基础上,一般又将小学时期分为低中高三个阶段。小学低年级儿童常常指一、二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心理发展建立在学龄前儿童的基础上,所以既保留着幼儿期的一些心理特点,又开始了童年期心理发展的历程。关注和了解小学低年级儿童,对于低年级任课教师顺利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帮助初入学儿童迅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都有重要意义。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包括感知、记忆、注意、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及其品质的发展,它们同儿童的学习活动密切相关,也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效果。本文旨在分析低年级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适合低年级儿童教学的方法与策略。 一、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感知特点与教学对策 小学儿童感知觉尚处于初步发展水平,他们对事物的空间、时间和运动特性的感知有很大的局限性。小学生的观察力是其感知觉发展的高级形态,也是以其感知觉发展水平为基础的。有研究者针对小学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观察品质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小学低年级儿童在观察的精确性方面,他们只关注事物的大致轮廓与整体特征,不能作精细分析和细节把握,如以识字为例,常常将“未”与“末”,“己”与“已”混淆。在目的性方面,小学

低年级儿童的随意性和抗干扰能力较差,无法保证长时间的持续观察。此外,小学低年级儿童观察事物分不清主次,他们感知事物常常跟着兴趣走,不按教师的要求去感知,所以显得凌乱、不系统,缺乏顺序性。 针对如上特点,就需要在低年级教学中注重对其观察力的引导和培养。在小学许多课程中,都涉及对模型、图片和影像的观察,教师应向小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增强观察的主动性;另外,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如由上到下,由前至后,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等等提示,都有助于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帮助他们把握细节;此外,在观察中要求学生进行言语描述,如看图说话,也是提高观察能力的有效方法。二年级的看图写话中就有一篇以“保护青蛙”为题的组图,面对这幅组图,教师首先要明确小学生观察的目的,即找到每幅图中主要描写了什么,指导学生按照什么地方什么人在干什么的观察方法,并根据图中描写的事物充分发挥想象,先试着用口语表述,通过教师的指导最后成文。由于兴趣和情绪状态在低年级儿童的感知中有重要作用,教师需要增强教学环节的趣味性和操作性,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去观察、体验。同样以这篇看图写画为例,教师就应该让孩子们从热爱动物保护动物的角度出发,从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二、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记忆特点与教学对策

小学生的特点

浅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 一、不同学习环节中特点 感知过程中学法的特点。感知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一阶段,也是进入理解学习过程的准备阶段。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法和准备性实验法了解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材料,以便建立起所学知识的鲜明正确的表象和观念。感知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被动感知向主动感知转变。低年级儿童一般不能主动选择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实际材料,也不善于自觉地进入感知过程,而是要借助于课本或学校教师提供和选择的感知材料,并在教师的介绍讲解下进行有组织的感知学习。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感知成分逐渐增加。如帮助教师制作教具、收集标本等。二是感知手段的模示性和图示性。小学生在感知学习过程中,既可以直接感知客观事物的感性形象,也可以亲身实践或实验获得感性体验,但多数是感知以直观教具形式出现的模型以及教学挂图或板图。此外,与儿童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相符合的儿童化、形象化的语言对提高小学生感知学习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理解过程中学法的特点。理解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二阶段,也是整个学习过程的中心环节。学生在理解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等思维方法,实现对言语、事物类属性质、因果关系、逻辑关系等的理解,以便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因此,以思维方法为核心是理解学习过程中学法的基本特点。理解学习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一是由直接理解向间接理解过渡。直接理解是各知觉过程溶合在一起,并且是立即实现的、不经过中介的思维过程。例如,儿童吃了苹果,留下了印象。现得到苹果,就产生了对它的直接理解:苹果是香甜的、好吃的。间接理解是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分析综合活动,从最初模糊的、不分化的理解逐渐达到分化的、精确的理解。例如,儿童从学会四则运算到弄清加减、乘除互逆运算关系的理解。直接理解在低年级儿童的理解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到了中、高年级,儿童随着知识经验的积累和智力水平的提高,间接理解逐渐占主导地位。二是从形象性理解向抽象性理解发展。低年级儿童已能理解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公式等,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儿童对学习材料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理解水平。有研究资料表明:小学儿童理解寓言和比喻词的含义,大致可分为三级水平。第一级:只了解故事的具体情节或词的表面含义;第二级:能理解寓言和比喻词所描述的具体事件;第三级:能摆脱故事的具体情节,脱离直观的形象,揭示出寓言或比喻词的深刻含义。一般说来,低年级儿童绝大多数属于第一级水平,中年级儿童二级水平略多于三级水平的人数;高年级儿童二、三级水平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三是由被动理解到主动理解的转变。低年级儿童对学习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教师的启发诱导,有所谓"牵着牛鼻子过河。"中、高年级儿童逐步学会按照一的思维方式理解学习材料。 巩固过程中学法的特点。巩固学习是学生认识过程的第三阶段,也是由接受知识进入运用知识的过渡阶段。小学生在巩固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各种练习方法和复习方法,及时巩固学到的知识,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因此,巩固过程中,小学生学法的特点可以归结为反复性和技能性。因为各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其目的是为了记住并能回忆出所学的知识;而各种练习方法的运用,既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也是为了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可以解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