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速算技巧知识讲解

速算技巧知识讲解

速算技巧知识讲解
速算技巧知识讲解

速算技巧

很多朋友可能对速算方法比较感兴趣,小编总结了几种小学数学加减法速算技巧,给大家参考一下。

一、个位数字的和为十,其他各位数字相同的两个数的速算方法。个位前的数字加1乘自己的积的末尾添上个位上的数字的积。如:56×54 5+1=6,6×5=30,在30的末尾添上个位上的数4与6的积24,得到3024,这样56×54=3024。再如:61×69 (6+1)×6=42,1×9=9,当个位上的数相乘的积是一位数时,仍要占两位,故在9的前面还应添一个0。故61×69=4209。小学数学加减法速算技巧

二、十位相同,个位数字和不为10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速算方法。

用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数的个位上的数,乘以由十位上的数字组成的整十数,再加上个位上两个数的积。例如:53×54=(53+4)×50+3×4=57×50+12=2850+12=2862

三、个位上的数字相同,十位上的数字和为10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速算方法,十位相乘加个位,末尾添上个位积。(个位积不足两位,积前添0补足两位),例如:24×84 十位相乘加个位:2×8+4=20,个位积是:4×4=16,故24×84=2016。练习:35×75 17×97 48×68 小学数学加减法速算技巧

四、各位数字和为10的两位数,与各位数字相同的两位数相乘的速算方法。

数字和为10的两位数的十位加1乘以各位相同的两位数的十位的积的末尾添上两个个位数的积。(个位积不足两位添0补足两位)如:46×33 数字和为10的两位数的十位加1乘以各位相同的两位数的十位的积:(4+1)×3=15,个位数字的积为:3×6=18,故46×33=1518

五:个位上的数和为10,十位上的数相差1的两个两位数相乘的速算方法。大数十位上的数乘10后的平方减去大数个位数的平方。如:46×34=(4×10)×(4×10)-6×6=1600-36=1564。

1.十几乘十几:口诀:头乘头,尾加尾,尾乘尾。例:12×14=?解: 1×1=12+4=62×4=8 12×14=168,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2.头相同,尾互补(尾相加等于10):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例:

23×27=?小学数学加减法速算技巧

解:2+1=32×3=63×7=21 23×27=621,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3.第一个乘数互补,另一个乘数数字相同:口诀:一个头加1后,头乘头,尾乘尾。例:37×44=?解:3+1=4 4×4=16 7×4=28 37×44=1628

注:个位相乘,不够两位数要用0占位。

4.几十一乘几十一:口诀:头乘头,头加头,尾乘尾。例:21×41=?解:2×4=8小学数学加减法速算技巧

2+4=6 1×1=1 21×41=861

5.11乘任意数:口诀:首尾不动下落,中间之和下拉。例:11×23125=?解:2+3=5 3+1=4 1+2=3 2+5=7 2和5分别在首尾 11×23125=254375 注:和满十要进一。

6.十几乘任意数:口诀:第二、乘数首位不动向下落,第一因数的个位乘以第二因数后面每一个数字,加下一位数,再向下落。例:13×326=?解:13个位是3 3×3+2=11

3×2+6=12 3×6=18 13×326=4238 注:和满十要进一。两位数乘法速算口诀一般口诀:首位之积排在前,首尾交叉积之和十倍再加尾数积。如37x64=1828+(3x4+7x6)x10=2368 1、同尾互补,首位乘以大一数,尾数之积后面接。小学数学加减法速算技巧

如:23×27=621 2、尾同首互补,首位之积加上尾,尾数之积后面接。87×27=2349 3、首位差一尾数互补者,大数首尾平方减。如76×64=4864 4、末位皆一者,首位之积接着首位之和,尾数之积后面接。如:51×21=1071------- “几十一乘几十一”速算特殊:用于个位是1的

平方,如21×21=441 5、首同尾不同,一数加上另数尾,整首倍后加上尾数积。23×25=575 1)首位皆一者,一数加上另数尾,十倍加上尾数积。小学数学加减法速算技巧 17×19=323---- “十几乘十几”速算包括了十位是1(即11~19)的平方,如11×11=121---- “十几平方”速算 2)首位皆二者,一数加上另数尾,廿倍加上尾数积。25×29=725----“二十几乘二十几” 速算 3)首位皆五者,廿五接着尾数积,百位再加尾数之和半。57×57=3249----“五十几乘五十几” 速算 4)首位皆九者,八十加上两尾数,尾补之积后面接。95×99=9405----“九十几乘九十几” 速算 5)首位是四平方者,十五加上尾,尾补平方后面接。46×46=2116---- “四十几平方”速算 6)首位是五平方者,廿五加上尾,尾数平方后面接。51×51=2601---- “五十几平方”速算 6、互补乘以叠数者,首位加一乘以叠数头,尾数之积后面接。37×99=3663 7、末位是五平方者,首位加一乘以首,尾数之积后面接。如65×65= 4225----

“几十五平方”速算 8、某数乘以一一者,首尾拉开,首尾之和中间站。如34×11=3 3+4 4=374 9、某数乘以十五者,原数加上原数的一半后后面加个0(原数是偶数)或小数点往后移一位。如151×15=2265,246×15 =3690 10、一百零几乘一百零几,一数加上另数尾,尾数之积后面接。如108×107=11556 11、俩数差2者,俩数平均数平方再减去一。如

49x51=50x50-1=2499 12、几位数乘以几位九者,这个数减去(位数前几位的数+1)的差作积的前几位,末位与个位补足几个0。 1)一个数乘9:这个数减去(个位前几位的数+1)的差作积的前几位,末位与个位补足10 4×9=36 想:个位前是0, 4-(0+1)=3,末位是10-4=6 合起来是36 783×9=7047 想个位前是78,783-(78+1)=704,末位是10-3=7 合起来是7047 2)一个数乘99:这个数减去(十位前几位的数+1),末两位凑100: 14×99= 14-(0+1)=13, 100-14=86 1386 158×99= 158-(1+1)=156, 100-58=42 15642

7357×99= 7357-(73+1)=7283 100-57=43 728343 3)

1 、乘法速算

一、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相加,得数为前积,乘数的个位与被乘数的个位相乘,得数为后积,满十前一。

例:

15×17

15 + 7 = 22

5 × 7 = 35

---------------

255

即15×17 = 255

解释:

15×17

=15 ×(10 + 7)

=15 × 10 + 15 × 7

=150 + (10 + 5)× 7

=150 + 70 + 5 × 7

=(150 + 70)+(5 × 7)

为了提高速度,熟练以后可以直接用“15 + 7”,而不用“150 + 70”。

例:17 × 19

17 + 9 = 26

7 × 9 = 63

即260 + 63 = 323

2、个位是1的两位数相乘

方法:十位与十位相乘,得数为前积,十位与十位相加,得数接着写,满十进一,在最后添上1。

例:

51 × 31

50 × 30 = 1500

50 + 30 = 80

------------------

1580

因为1 × 1 = 1 ,所以后一位一定是1,在得数的后面添上1,即1581。数字“0”在不熟练的时候作为助记符,熟练后就可以不使用了。

例:

81 × 91

80 × 90 = 7200

80 + 90 = 170

------------------

7370

------------------

7371

原理大家自己理解就可以了。

3、十位相同个位不同的两位数相乘

被乘数加上乘数个位,和与十位数整数相乘,积作为前积,个位数与个位数相乘作为后积加上去。

例:

43 × 46

(43 + 6)× 40 = 1960

3 × 6 = 18

----------------------

1978

例:89 × 87

(89 + 7)× 80 = 7680

9 × 7 = 63

----------------------

7743

4、首位相同,两尾数和等于10的两位数相乘

十位数加1,得出的和与十位数相乘,得数为前积,个位数相乘,得数为后积,没有十位用0补。

例:

56 × 54

(5 + 1) × 5 = 30--

6 × 4 = 24

----------------------

3024

例: 73 × 77

(7 + 1) × 7 = 56--

小学数学速算技巧汇总

加法的神奇速算法 一、加大减差法 1、口诀 前面加数加上后面加数的整数,减去后面加数与整数的差等于和。 2、例题 1376+98=1474 计算方法:1376+100-2 3586+898=4484 计算方法:3586+1000-102 5768+9897=15665 计算方法:5768+10000-103 二、求只是数字位置颠倒两个两位数的和 1、口诀 一个数的十位数加上它的个位数乘以11等于和 2、例题 47+74=121 计算方法:(4+7)×11=121 68+86=154 计算方法:(6+8)× 11=154 58+85=143 计算方法:(5+8)× 11=143 三、一目三行加法 1、口诀 提前虚进一,中间弃9,末位弃10 2、例题 365427158 644785963 +742334452

——————— 1752547573 方法:从左到右,提前虚进1;第1列:中间弃9(3和6)直接写7;第2列:6+4-9+4=5 以此类推...最后1列:末位弃10(8和2)直接写3。 注意:中间不够9的用分段法,直接相加,并要提前虚进1;中间数字和大于19的,弃19,前边多进1,末位数字和大于19的,弃20,前边多进1。 减法的神奇速算法 一、减大加差法 1、例题 321-98=223 计算方法:321-100+2(减100,加2) 8135-878=7257 计算方法:8135-1000+122(减1000,加122) 91321-8987= 82334 计算方法:91321-10000+1013(减10000,加1013) 2、总结 被减数减去减数的整数,再加上减数与整数的差,等于差。 二、求只是数字位置颠倒两个两位数的差 1、例题 74-47=27

中心对称知识点

中心对称图形(一)知识点 一.图形旋转 1.图形旋转的有关概念:图形的旋转、旋转中心、旋转角; 在平面内,将一个图形一个定点转动一定的角度,这样的图形运动称为图形的旋转。这个定点称为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称为旋转角。 注意点:旋转角通常与旋转方向有关,因此在写旋转角时通常要说明旋转方向。 2.旋转图形的性质: (1)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 (3)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的边线所成的角彼此相等。 二.中心对称 1.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对称点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关于这点对称,也称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中心对称的基本性质: (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具有图形旋转的一切性质。 (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三.中心对称图形 1.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关概念:中心对称图形、对称中心 把一个平面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和原来的图形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2.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如果将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图形,那么这个整体就是中心对称图形;反过来,如果把一个中心对称图形沿着过对称中心的任一条直线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 3.图形的平移、轴对称(折叠)、中心对称(旋转)的对比 1.定义: 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性质:(边、角、对角线) (1)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2)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判定: (1)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对边平行并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3)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珠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五.矩形 1.定义:

轴对称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知识讲解与巩固练习

轴对称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学习目标】 1. 认识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的基本性质及它们的简单应用; 2. 了解垂直平分线的概念,并掌握其性质; 3. 了解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有关概念,并掌握它们的性质以及判定方法.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轴对称 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联系: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要点二、作轴对称图形 1.作轴对称图形

高等数学基本知识点大全

高等数学基本知识点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⑶、邻域:设α与δ是两个实数,且δ>0.满足不等式│x-α│<δ的实数x的全体称为点α的δ邻域,点α称为此邻域的中心,δ称为此邻域的半径。 2、函数 ⑴、函数的定义:如果当变量x在其变化范围内任意取定一个数值时,量y按照一定的法则f总有确定的数值与它对应,则称y是x的函数。变量x的变化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定义域。通常x叫做自变量,y 叫做函数值(或因变量),变量y的变化范围叫做这个函数的值域。注:为了表明y是x的函数,我们用记号y=f(x)、y=F(x)等等来表示。这里的字母"f"、"F"表示y与x之间的对应法则即函数关系,它们是可以任意采用不同的字母来表示的。如果自变量在定义域内任取一个确定的值时,函数只有一个确定的值和它对应,这种函数叫做单值函数,否则叫做多值函数。这里我们只讨论单值函数。 ⑵、函数相等 由函数的定义可知,一个函数的构成要素为:定义域、对应关系和值域。由于值域是由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决定的,所以,如果两个函数的定义域和对应关系完全一致,我们就称两个函数相等。 ⑶、域函数的表示方法 a):解析法:用数学式子表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方法即是解析法。例:直角坐标系中,半径为r、圆心在原点的圆的方程是:x2+y2=r2 b):表格法:将一系列的自变量值与对应的函数值列成表来表示函数关系的方法即是表格法。例:在实际应用中,我们经常会用到的平方表,三角函数表等都是用表格法表示的函数。 c):图示法:用坐标平面上曲线来表示函数的方法即是图示法。一般用横坐标表示自变量,纵坐标表示因变量。例:直角坐标系中,半径为r、圆心在原点的圆用图示法表示为: 3、函数的简单性态 ⑴、函数的有界性:如果对属于某一区间I的所有x值总有│f(x)│≤M成立,其中M是一个与x无关的常数,那么我们就称f(x)在区间I有界,否则便称无界。 注:一个函数,如果在其整个定义域内有界,则称为有界函数 例题:函数cosx在(-∞,+∞)内是有界的. ⑵、函数的单调性:如果函数在区间(a,b)内随着x增大而增大,即:对于(a,b)内任意两点x1

小学数学速算技巧教案

小学数学速算技巧教案 第一讲:加减法的速算 一加法的速算 (1)互换位置数:口诀:十位加个位,和是一位排成双,和是两位相加排中央。 如:63+36=99第一步3+6=9 第二步和是一位排成双99. 57+75=132 第一步5+7=12 第二步和是两位相加排中央1+2=3,即3排在12的中央是132 原理证明:(10a+b)+(10b+a)=11a+11b=11×(a+b) 互换位置的加法就是根据11的排积规律推到出来的。应充分理解掌握口诀。 (2) 借数凑整加法:口诀:借数凑整,加被借之余。 298+132= 程序:1. 借数凑整,(298+2)+(132-2) 2 加被借之余 300+130=430 原理证明:(a+c)+(b-c)=a+b (3) 补数加法: 定义:两数之和等于10的n次方,这两个数称为互补数。 找补数方法:个位凑10,其他位凑9.如16的补数是84 口诀:加1减补。(分别根据不同情况加减) 6+8=14 1. 一位数(或十位数)加一位数。 第一步十位加1,10+6=16;第二步个位减补。16-2=14.(8的补数 是2.) 2. 两位数加两位数。

百位加一,十位减补。如:46+79= 第一步百位加一,即100+46=146 十位减补146-21=125 (79的补数是21) 3. 三位数加三位数。 千位加一,百位减补。 236+788= 第一步千位加1,1000+236=1236 第二步百位减补,1236-212=1024 (788的补数是212)二减法的速算 (1)调换位置的减法: 口诀:十位减个位,其差乘9. 63-36=27 第一步十位减个位 6-3=3 第二步其差乘9 3×9=27 原理: 可以引申应用到三位有序数的减法中去。 (2)分解减数凑同求差法 口诀:凑同、求差。 如:13-5=13 -(3+2)=10-2=8 (3)补数减法。口诀:减1加补。 1.两位数减一位数:十位减1,个位加补。 2.三位数减两位数:百位减1,十位加补

八年级数学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点讲义

八年级数学《中心对称图形一》复习学案 班级 姓名 一、知识点回顾: (一)图形的旋转 (二)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 (三)中心对称的性质:1、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 。 2、成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 ,并且 被 。 (四)轴对称与中心对称的区别: 1、轴对称是指一个图形沿某 对折,如果它能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 中心对称是指一个图形绕某 旋转 ,如果它能和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称这两个 图形成中心对称图形。 2、轴对称图形有对称 ,中心对称图形有对称 。 (五)轴对称与中心对称作图题: 二、例题:请在下图中作出△关于x 轴的对称图形△A1B1C1,再作出△关于原点的对称图形△A2B2C2,问△A1B1C1与△A2B2C2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y C A B

三、常见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性质及判定: (一)平行四边形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①平行四边形的边之间的关系:对边位置关系:对边数量关系: ②平行四边形的角之间的关系:对角,邻角。 ③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之间的关系:。④平行四边形的对称性:平行四边形是对称图形,不是对称图形,对称中心是。⑤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1)底×高(2)一条对角线分平行四边形所得的两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分得的两三角形关系是。(3)两条对角线分平行四边形所得的四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分得的这四个三角形的面积关系是。 3、平行四边形的判定: (1)从边之间的关系考虑:①从两组对边之间位置关系考虑: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从两组对边之间数量关系考虑: 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轴对称图形知识点归纳

轴对称知识梳理 一、基本概念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叫做对称点. 2.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轴对称变换 由一个平面图形得到它的轴对称图形叫做轴对称变换. 4.等腰三角形 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边,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5.等边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二、主要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或者说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线段垂直平分钱的性质 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3.(1)点P(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 (2)点P(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P″(-x,y). 4.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称“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 (3)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4)等腰三角形两腰上的高、中线分别相等,两底角的平分线也相等. (5)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的夹角是顶角的一半。 (6)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外角平分线平行于这个三角形的底边. 5.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1)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 (2)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共有三条对称轴. (3)等边三角形每边上的中线、高和该边所对内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三、有关判定 1.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2.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3.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4.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速算论文

运算定律是速算和巧算的基础,掌握数学运算定律的规律、公式、法则和特点,就能灵活运用速算和巧算技巧。小学数学中经常用到的速算和巧算方法有凑整先算、符号搬家、拆数凑整、找基准数、等值变化、去括号、同尾先减、提取公因数法等方法。熟练运用上述数学巧算和速算方法,既能深化小学生对数学定律的理解,也能锻炼小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又能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方法论能力。 速算是指利用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较快的加减乘除运算,这种运算方法称为速算法,也叫心算法。巧算是指包括乘法、除法的分配律、结合律、交换律、加法交换、结合等在内的一种算术方法。事实上,不论是巧算还是速算,归根结底乃是一种数学方法和数学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扎实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巧算与速算方法,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大有帮助。 一、小学数学中速算和巧算的方法 学习和掌握小学数学中的速算和巧算,关键是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和数学原理,使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反复记忆训练,从而开发大脑无穷的速算和巧算潜能。运算定律是速算和巧算的支架,是速算和巧算的理论依据,定律要突出规律、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抓住运算定律的特点,只有突出规律、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抓住运算定律的特点,学生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方法,思维的灵活性才能得到培养。以下几种速算和巧算方法是小学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学方法: (一)凑整先算法 加法、减法的简便计算中,基本思路是“凑整”,根据加法(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以及减法的性质,其中若有能够凑整的,可以变更算式,使能凑整的数结成一对好朋友,进行凑整计算,能使计算简便。例:298+304+196+502,本题可以运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把能够凑成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计算简便,因此原式=(298+502)+(304+196)=800+500=1300。 (二)符号搬家法 在加减混合,乘除混合同级运算中,可以根据运算的需要以及题目的特点,交换数字的位置,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特别提醒的是:交换数字的位置,要注意运算符号也随之换位置。例:464-545+836-455,观察例题我们会发现,如果按照惯例应该从左往右计算,464减545根本就不够减,在小学阶段,学生没办法做,所以要想做这道题,学生必须先观察数字特点,进行简便计算,按照符号搬家法,原式=464+836-545-455=1300-(545+455)=300。 (三)拆数凑整法 根据运算定律和数字特点,常常灵活地把算式中的数拆分,重新组合,分别凑成整十、整百、整千。例:998+1413+9989,给998添上2能凑成1000,给9989添上11凑成10000,

1.轴对称知识讲解

轴对称 【学习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2.理解图形成轴对称的性质,会画一些简单的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图形. 3.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会画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能运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及实际问题. 【要点梳理】 【高清课堂 389298 轴对称知识要点】 要点一、轴对称图形 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一个图形沿着某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该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要点诠释: 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图形被对称轴分成的两部分能够互相重合.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一定只有一条,也可能有两条或多条,因图形而定. 要点二、轴对称 1.轴对称定义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或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也叫做对称点 要点诠释: 轴对称指的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两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2.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主要是: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关系非常密切,若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则这个整体就是轴对称图形;反过来,若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作两个图形,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原对称轴)对称. 要点三、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的性质:若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也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要点四、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义: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线段的中垂线. 性质: 性质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性质2: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要点诠释:

高等数学基本知识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 ∪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 ∩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①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轴对称--知识讲解(提高)

轴对称—知识讲解(提高) 【学习目标】 1.理解轴对称图形以及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概念,弄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能识别轴对称图形; 2.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会画一些简单的关于某直线对称的图形; 3.理解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概念,掌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及判定,会画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4.能运用轴对称的性质,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点梳理】 要点一、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1.轴对称图形的定义 一个图形沿着某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该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要点诠释: 轴对称图形是指一个图形,图形被对称轴分成的两部分能够互相重合.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一定只有一条,也可能有两条或多条,因图形而定. 2.轴对称定义 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或说这两个图形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也叫做对称点. 要点诠释: 轴对称指的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两个图形沿着某条直线对折后能够完全重合.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一定全等. (后边学习全等) 3.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主要是: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的关系非常密切,若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则这个整体就是轴对称图形;反过来,若把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作两个图形,则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原对称轴)对称. 4.轴对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或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对应线段(对折后重合的线段)相等,对应角(对折后重合的角)相等; 如果一个图形是轴对称图形,那么连结对称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就是该图形的对称轴. 要点二、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定义: 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也叫线段的中垂线. 性质: 性质1: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性质2: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要点诠释: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是证明两线段相等的常用方法之一.同时也给出了引辅助线的方法,那就是遇见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画出到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这样就出现相等线段,直接或间接地为构造全等三角形创造条件. (后边学习全等)

最新八年级数学轴对称知识点总结

轴对称 【知识脉络】 【基础知识】 Ⅰ. 轴对称 (1)轴对称图形 如果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就是它的对称轴. 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轴对称 定义: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的性质: ①关于某条直线对称的两个图形形状相同,大小相等,是全等形; ②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则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③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如果它们的对应线段或延长线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点在对称轴上.

(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轴对称是指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轴对称图形是指具有特殊形状的一个图形;轴对称涉及两个图形,而轴对称图形是对一个图形来说的. 联系: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形沿对称轴分成两个图形,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轴对称;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一个整体,那么它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4)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反过来,与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Ⅱ. 作轴对称图形 1.作轴对称图形 (1)几何图形都可以看作由点组成,我们只要分别作出这些点关于对称轴的对应点,再连接这些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对于一些由直线、线段或射线组成的图形,只要作出图形中的一些特殊点(如线段端点)的对称点,连接这些对称点,就可以得到原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2.用坐标表示轴对称 点(x,y)关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点(x,y)关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点(x,y)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为(-x,-y). Ⅲ. 等腰三角形 1.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性质 ①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等边对等角”;

轴对称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轴对称知识点总结

轴对称知识点总结 1、轴对称图形: 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完全重合。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 2、轴对称: 两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其中一个图形能够与另一个图形完全重合。 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互相重合的点叫做对应点。 3、轴对称图形与轴对称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轴对称图形讨论的是“一个图形与一条直线的对称关系”;轴对称讨论的是“两个图形与一条直线的对称关系”。(2)联系。把轴对称图形中“对称轴两旁的部分看作两个图形”便是轴对称;把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作一个整体”便是轴对称图形。 4、轴对称的性质: (1)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全等。 (2)对称轴与连结“对应点的线段”垂直。 (3)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 (4)对应点的连线互相平行。 5、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1)定义:经过线段的中点且与线段垂直的直线,叫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性质: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2)判定: 与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6、等腰三角形: (1)定义。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性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底边的垂直平分线”,只有一条。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3)判定。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7、等边三角形: (1)定义。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说明:等边三角形就是腰和底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因此,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2)性质。 等边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其对称轴是“三边的垂直平分线”,有三条。 三条边上的中线、高线及三个内角平分线都相交于一点。 等边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等于60°。 (3)判定。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高等数学基本知识大全

高等数学

一、函数与极限 1、集合的概念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简称集)。集合具有确定性(给定集合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和互异性(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比如“身材较高的人”不能构成集合,因为它的元素不是确定的。 我们通常用大字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中的元素。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否则就说a不属于A,记作:a A。 ⑴、全体非负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⑵、所有正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正整数集。记作N+或N+。 ⑶、全体整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整数集。记作Z。 ⑷、全体有理数组成的集合叫做有理数集。记作Q。 ⑸、全体实数组成的集合叫做实数集。记作R。 集合的表示方法 ⑴、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括起来表示集合 ⑵、描述法:用集合所有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集合。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⑴、子集: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就说 A、B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记作A B(或B A)。。 ⑵相等: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且集合B是集合A的子集,此时集合A中的元素与集合B中的元素完全一样,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 ⑶、真子集:如何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但存在一个元素属于B但不属于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 ⑷、空集:我们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 ⑸、由上述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可以得到下面的结论: 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即A A ②、对于集合A、B、C,如果A是B的子集,B是C的子集,则A是C的子集。 ③、我们可以把相等的集合叫做“等集”,这样的话子集包括“真子集”和“等集”。 集合的基本运算 ⑴、并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并集。记作A∪B。(在求并集时,它们的公共元素在并集中只能出现一次。) 即A∪B={x|x∈A,或x∈B}。 ⑵、交集: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A与B的交集。记作A∩B。 即A∩B={x|x∈A,且x∈B}。 ⑶、补集: ①全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

20以内的数学速算法

20以内的数学速算法 速算也称快速计算,它是口算与笔算的完美结合,主要依靠学生对速算定律的熟练掌握、强烈的数感及对数字的思维、记忆,下面是为你整理的20以内的数学速算法,一起来看看吧。 20以内的数学速算法一、打好速算的基本功;;口算口算是速算的基本,要保证速算的准确率,基本口算的教学不可忽视,口算教学不在于单一的追求口算速度,而在于使学生理清算理,只有弄清了算理,才能有效地掌握口算的基本方法。因此,应重视抓好口算基本教学,例如:教学28+21=49时,要从实际操作入手,让学生理解:28 = 20 + 8;21 = 20 + 1。应把20和20相加,8和1相加。也可以用学具摆一摆28 + 21=49的思维过程图。再让学生交流一下看有没有其他的算法,这样在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的基础上,简缩思维过程,抽象出两位数加法的法则,这样,学生理解了算理,亦就掌握了口算的基本方法。 20以内的数学速算法二、创设问题情境,唤醒生活体验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要符合儿童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形象直观而又蕴涵一定的数学知识。加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中的“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接近整十、整百、整千时,先把它看作整十、整百、整千数,多加了几,减去几,多减了几,加上几”,这些话听起来比较拗口,怎样才能使学生容易懂呢?我首先出示了一幅图(画有日常生活用品及

其它们的价格),提出了问题: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因为买东西是每个学生都经历过的,有利于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激活学生的内驱力。同时为引出下面的知识做好了铺垫,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在富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的思路开阔了,思维的火花闪现了,提出了许多问题: (1)买一双旅游鞋和一套运动服需要多少钱? (2)买一台电冰箱和一台洗衣机需要多少钱? (3)如果有200元钱买一只书包还剩多少钱? 他们调动了自己的经验和原有的知识结构去探究这个情境中所蕴涵的数学问题,并积极地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0以内的数学速算法三、巧用生活原型,探究运算规律我们知道,数学本来就是从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当学生从问题情境中,体会出一些数学思想时,教师应以引导者、鉴赏者的身份,即教师只是提供一些建议或信息,而不是代替学生做出判断,同时鼓励学生有创造的想法,使学生在最大的空间去学习、去思考、去探索。在教学加法时,可以分成了两个步骤: 1、独立探索阶段 我们知道,真正地数学学习不是对于所授知识地简单积累,而是通过主体地主动建构。不同的学生由于不同的知识背景就有不同的思维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各个学生的特殊性,放手让学生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独立地进行探索。

七年级--轴对称知识点复习总结.docx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 一、知识点: 1. 轴对称: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 __________________ ,能够 ____________ ,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 成轴对称,这条直线叫做 ______ ,两个图形中的对应点叫做 __________ O 2. 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图形沿着 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 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 ________ O 3. 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轴对称是指 ____________ 图形沿某直线对折能够完全重合,而轴对称图形是指 ______________ 图形的 两个部分沿某直线对折能完全重合。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轴对称是反映两个图形的 、 关系;轴对称图形是反映一个图形的特性。 联系:①两部分都完全重合,都有对称轴,都有对称点。 ②如果把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看成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就是一个轴对称图形;如果把一个轴对称图 形的两旁的部分看成两个图形,这两个部分图形就成轴对称。 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有:圆、正方形、长方形、菱形、等腰梯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 线段、相交的两条直线等。 4.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垂直并且 __________ 一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也称线段的中垂线) 5. 轴对称的性质: ⑴成轴对称的两个图形 _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图形成轴对称,那么 ___________ 是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 6. 怎样画轴对称图形: 画轴对称图形时,应先确定对称轴,再找出对称点。 二、例1:判断题: 角是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是角的平分线; ② 等腰三角形至少有1条对称轴,至多有3条对称轴; ③ 关于某直线对称的两个三角形一定是全等三角形; ④ 两图形关于某直线对称,对称点一定在直线的两旁。 例2:下图曾被哈佛大学选为入学考试的试题.请在下列一组图形符号中找岀它们所蕴含的内在规律,然后把图 形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图形. ( ) ( ) ( ) ( )

最新高等数学知识点(重点)

高等数学知识点总结 空间解析几何与向量代数 一、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①向量的基本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模、方向角; ②数量积(是个数)、向量积(是个向量);(填空选择题中考察) ③几种常见的旋转曲面、柱面、二次曲面;(重积分求体积时画图需要) ④平面的几种方程的表示方法(点法式、一般式方程、三点式方程、截距式方程),两平面的夹角;(一般必考) ⑤空间直线的几种表示方法(参数方程、对称式方程、一般方程、两点式方程), 两直线的夹角、直线与平面的夹角;(一般必考) 空间解析几何和向量代数: 。 代表平行六面体的体积为锐角时, 向量的混合积:例:线速度:两向量之间的夹角:是一个数量轴的夹角。 与是向量在轴上的投影:点的距离:空间ααθθθ??,cos )(][..sin ,cos ,,cos Pr Pr )(Pr ,cos Pr )()()(22 2 2 2 2 2 212121*********c b a c c c b b b a a a c b a c b a r w v b a c b b b a a a k j i b a c b b b a a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a j a j a a j u AB j z z y y x x M M d z y x z y x z y x z y x z y x z y x z y x z z y y x x z z y y x x u u ??==??=?=?==?=++?++++=++=?=?+=+=-+-+-==

(马鞍面)双叶双曲面:单叶双曲面:、双曲面: 同号) (、抛物面:、椭球面:二次曲面: 参数方程:其中空间直线的方程:面的距离:平面外任意一点到该平、截距世方程:、一般方程:,其中、点法式:平面的方程: 1 1 3,,2221 1};,,{,1 302),,(},,,{0)()()(122 222222 22222 222 22220000002 220000000000=+-=-+=+=++??? ??+=+=+===-=-=-+++++= =++=+++==-+-+-c z b y a x c z b y a x q p z q y p x c z b y a x pt z z nt y y mt x x p n m s t p z z n y y m x x C B A D Cz By Ax d c z b y a x D Cz By Ax z y x M C B A n z z C y y B x x A 多元函数微分法及应用 z y z x y x y x y x y x F F y z F F x z z y x F dx dy F F y F F x dx y d F F dx dy y x F dy y v dx x v dv dy y u dx x u du y x v v y x u u x v v z x u u z x z y x v y x u f z t v v z t u u z dt dz t v t u f z y y x f x y x f dz z dz z u dy y u dx x u du dy y z dx x z dz - =??-=??=? -?? -??=-==??+??=??+??===??? ??+?????=??=?????+?????==?+?=≈???+??+??=??+??= , , 隐函数+, , 隐函数隐函数的求导公式:   时, ,当 : 多元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全微分的近似计算: 全微分:0),,()()(0),(),(),()],(),,([)](),([),(),(22

九年级数学——旋转、中心对称知识点总结

旋转、中心对称知识点总结 一、旋转 知识点一、旋转的定义 在平面内,把一个平面图形绕着平面内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就叫做图形的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我们把旋转中心、旋转角度、旋转方向称为旋转的三要素。 知识点二、旋转的性质 旋转的特征:(1)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2)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3)旋转前后的图形全等。 理解以下几点: (1)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绕旋转中心旋转了同样大小的角度。(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线段相等,对应角相等。(3)图形的大小和形状都没有发生改变,只改变了图形的位置。 知识点三、利用旋转性质作图 旋转有两条重要性质:(1)任意一对对应点与旋转中心所连线段的夹角等于旋转角;(2)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它是利用旋转的性质作图的关键。步骤可分为:①连:即连接图形中每一个关键点与旋转中心;②转:即把直线按要求绕旋转中心转过一定角度(作旋转角) ③截:即在角的另一边上截取关键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得到各点的对应点;④接:即连接到所连接的各点。

二、中心对称 知识点一、中心对称的定义 中心对称: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个点对称或中心对称,这个点叫做对称中心。 注意以下几点: 中心对称指的是两个图形的位置关系;只有一个对称中心;绕对称中心旋转180°两个图形能够完全重合。 知识点二、作一个图形关于某点对称的图形 要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一点的成中心对称的图形,关键是作出该图形上关键点关于对称中心的对称点。最后将对称点按照原图形的形状连接起来,即可得出成中心对称图形。 知识点三、中心对称的性质 有以下几点: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上的对应点的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都被对称中心平分;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能够互相重合,是全等形; (3)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应线段平行(或共线)且相等。 知识点四、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对称中心。 知识点五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两个点关于原点对称,它们的坐标符号相反,即点p(x,y)关于原点对称点为(-x,-y)。

小学1-6年级数学速算技巧归纳

小学1-6年级数学速算技巧归纳 ?1.加数“凑整” 几个数相加,如果有几个数相加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调换加数的位置,把几个数相加。 例:14+5+6 =14+6+5 =25 ?2.运用减法性质“凑整” 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如果减数的和能凑成整十的数,可以把减数先加后再减。这种口算比较简便。 例:50-13-7 =50-(13+7) =50-20 =30 ?3.近十、近百、近千的数 计算时可以把接近整十、整百、整千……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整千……的数进行解答。 例: 1)497+136 497可以近似的看成500, 原式=(500-3)+136 =500+136-3 =633 2)760+102 将102看成100+2 原式=760+100+2 =860+2 =862 ?4.补数法 利用“补数法”,将每个加数加1后凑成20000、2000、200、20进行计算。例:19999+1999+199+19

可以看成: (20000-1)+(2000-1)+(200-1)+(20-1) =20000+2000+200+20-4 =22220-4 =22216 ?5.利用加减法交换律: 先加再减的题目也可以做成先减再加。 例:562+316-62 =562-62+316 =500+316 =816 ?6.整百数和“零头数” 在计算时可以先把题中的数看成两部分:整百数和“零头数”,然后把整百数与整百数相加减,“零头数”与“零头数”相加减。 例:598+31-296-103 =500+98+31-200-96-100-3 =500-200-100+98-96+31-3 =200+2+28 =230 【中年级组】 ?1. 带符号搬家法 当一个计算题只有同一级运算(只有乘除或只有加减运算)又没有括号时,我们可以“带符号搬家”。 例如: 23-11+7=23+7-11 4×14×5=4×5×14 10÷8×4=10×4÷8 ?2. 结合律法 加括号法 (1)在加减运算中添括号时,括号前是加号,括号里不变号,括号前是减号,括号里要变号。 例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