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量关系行程问题

数量关系行程问题

数量关系行程问题
数量关系行程问题

第二章题型精讲

第六节行程问题

题型综述:

基础行程问题

【例1】小张将带领三位专家到当地B 单位调研,距离B 单位1.44 千米处设有地铁站出口。调研工作于上午9 点开始,他们需提前10 分钟到达B 单位,则小张应通知专家最晚几点一起从地铁站出口出发,步行前往 B 单位?(假设小张和专家的步行速度均为1.2 米/秒)

A.8 点26 分B.8 点30 分

C.8 点36 分D.8 点40 分

方法:

知识点:

【例2】小李以每分钟80 米的速度从家中步行去上班,走了路程的20%之后,他又前行了2 分钟,这时他发现尚有四分之三的路程,问小李以该速度步行到单位还需多少分钟?()

1

A.15

B.20

C.30

D.40

方法:

知识点:

方程的使用

【例3】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以10 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下午1 时到;以15 千米/时的速度行进,上午11 时到。如果希望中午12 时到,那么应以怎样的速度行进?()

A.11 千米/时

B.12 千米/时

C.12.5 千米/时

D.13.5 千米/时

方法:

知识点:

【例4】甲乙两辆车从A 地驶往90 公里外的B 地,两车的速度比为5:6。甲车于上午10 点半出发,乙车于10 点40 分出发,最终乙车比甲车早2 分钟到达乙地。问两车的时速相差多少千米/小时?( )

A. 10

B. 12

C. 12.5

D. 15

2

方法:

知识点:

比例应用

【例5】老王和老李沿着小公园的环形小路散步,两人同时出发,当老王走到一半路程时,老李走了100 米;当老王回到起点时,老李走了5/6 的路程。问环形小路总长多少米?( )

A.200

B.240

C.250

D.300

方法:

知识点:

【例6】小刘早上8 点整出发匀速开车从A 地前往B 地,预计10 点整到达。但出发不到 1 小时后汽车就发生了故障,小刘骑折叠自行车以汽车行驶速度的1/4 前往A、B 两地中点位置的维修站借来工具,并用30 分钟修好了汽车,抵达B 地时间为11 点50 分。则小刘汽车发生故障的时间是早上()。

A.8 点40 分B.8 点45 分

C.8 点50 分D.8 点55 分

方法:

3

知识点:

火车过桥

【例7】某铁路桥长1000 米,一列火车从桥上通过,测得火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共用120 秒,整列火车完全在桥上的时间80 秒,则火车的速度是()。

A.10 米/秒

B.10.7 米/秒

C.12.5 米/秒

D.500 米/分

方法:

知识点:

等距离平均速度

【例8】某人开车从A 镇前往B 镇,在前一半路程中,以每小时60 公里的速度前进;而在后一半的路程中,以每小时120 公里的速度前进。则此人从A 镇到达B 镇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公里?( )

A. 60

B. 80

C. 90

D. 100

方法:

4

知识点:

【例9】从甲地到乙地111 千米,其中有1/4 是平路,1/2 是上坡路,1/4 是下坡路。假定一辆车在平路的速度是20 千米/小时,上坡的速度是15 千米/小时,下坡的速度是30 千米/小时。则该车由甲地到乙地往返一趟的平均速度是多少千米/小时?()

A.19

B.20

C.21

D.22

方法:

知识点:

第六讲思维导图

5

6

第六讲课堂练习

【必做题】

【练习1】一艘轮船在离港口20 海里处船底破损,每分钟进水 1.4 吨,这艘轮船进水70 吨就会沉没。问:这艘轮船要在沉没前返回港口,它的时速至少应达到多少海里?()

A.0.4 海里

B.20 海里

C.24 海里

D.35 海里

【练习2】一辆汽车从A 地开到B 地需要一个小时,返回时速度为每小时75 公里,比去时节约了20 分钟,问AB 两地相距多少公里?()

A.30

B.50

C.60

D.75

【练习3】有一货车分别以时速40km 和60km 往返于两个城市,往返这两个城市一次的平均时速为多少?()

A.55km

B.50km

C.48km

D.45km

【练习4】小王步行的速度比跑步慢50%,跑步的速度比骑车慢50%。如果他骑车从A 城去B 城,再步行返回A 城共需要2 小时。问小王跑步从A 城去B 城需要多少分钟?()

A.45

B.48

C.56

D.60

【练习5】甲、乙、丙三人沿着400 米环形跑道进行800 米跑比赛,当甲跑1 圈时,乙比甲多跑1/7 圈。丙比甲少跑1/7 圈。如果他们各自跑步的速度始终不变,那么,当乙到达终点时,甲在丙前面()。

A.85 米

B.90 米

C.100 米

D.105 米

【练习6】乘火车从甲城到乙城,1998 年初需要19.5 小时,1998 年火车第一次提速30%,1999 年第二次提速25%,2000 年第三次提速20%。经过三次提速后,

7

从甲城到乙城乘火车只需要()。

A.8.19 小时

B.10 小时

C.14.63 小时

D.15 小时

【练习7】一个人乘车去旅行,车走了1/3 路程他就睡着了。当他醒来时车还需

继续行驶他睡着时的1/3 距离,则他睡着时车行驶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A.3/8

B.3/7

C.1/2

D.3/5

【练习8】一架飞机所带的燃料最多可以用 6 小时,飞机去时顺风,速度为1500 千米/时,回来时逆风,速度为1200 千米/时,这架飞机最多飞出多少千米就需往

回飞?()

A.2000

B.3000

C.4000

D.4500

【练习9】某人要到60 千米外的农场去,开始他以 5 千米/时的速度步行,后来有辆速度18 千米/时的拖拉机把他送到了农场,前后共用了5.5 时,问:他步行

了多远?()

A.15 千米

B.20 千米

C.25 千米

D.30 千米

【练习10】甲地到乙地,步行速度比骑车速度慢75%,骑车速度比公交慢50%,

如果一个人坐公交从甲地到乙地,再从乙地步行回甲地一共用了1 个半小时,则

该人骑车从甲地到乙地需要多长时间?()

A. 10 分钟

B. 20 分钟

C. 30 分钟

D. 40 分钟

【练习11】步行与骑自行车速度之比为1∶3,骑自行车与公共汽车速度之比为2∶5,

公共汽车4 小时所行的路,小轿车只需行2.5 小时,设小轿车2 小时行了120 千米,求步行每小时为多少千米?()

A.12

B.11

C.5

D.7

【练习12】小明从家到学校去上学,先上坡后下坡。到学校后,小明发现没带

8

9

、 物理课本,他立即回家拿书(假设在学校耽误时间忽略不计),往返共用 36 分钟, 假设小明上坡速度为80 米/分钟,下坡速度为100 米/分钟,小明家到学校有多远? ( ) A.2400 米 B.1720 米 C.1600 米

D.1200 米

【练习 13】四名运动员参加 4×100 米接力,他们 100 米速度分别为 、

,不考虑其他影响因素,他们跑 400 米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

A. B.

C.

D.

【练习 14】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用了 4 小时,从乙地返回甲地用了 3 小时,返回时的速度比去时快百分之几?( ) A.20% B.18.26% C.33.3%

D.36.4%

【练习 15】一列队伍长 10 米,它以每分钟 85 米的速度通过一座长 100 米的桥, 问队伍从队首上桥到队尾离开桥大约需要多少分钟?( ) A.1.0 B.1.2 C.1.3

D.1.5

【练习 16】某校下午 2 点整派车去某厂接劳模作报告,往返须 1 小时,该劳模 在下午 1 点整就离厂步行向学校走来,途中遇到接他的车,便坐上车去学校,于 下午 2 点 40 分到达,问汽车的速度是劳模的步行速度的多少倍?( ) A.5 倍 B.6 倍 C.7 倍

D.8 倍

【练习17】一辆汽车从A 地出发按某一速度行驶,可在预定的时间到达B 地,但在距B 地180 公里处意外受阻30 分钟,因此,继续行驶时,车速必须增加5 公里,才能准时到达B 地。则汽车后来的行驶速度是()。

A.40 公里/小时

B.45 公里/小时

C.50 公里/小时

D.55 公里/小时

【练习18】小李乘公共汽车去某地,当行至一半路程时,他把座位让给一位老人后一直站着,离终点还有3 千米时,他又坐下。在这次乘车过程中,他站的路程是坐的路程的三分之一,则小李这次乘车全程为()。

A.8 千米

B.12 千米

C.9 千米

D.14 千米

【练习19】公路上有三辆同向行驶的汽车,其中甲车的时速为63 公里,乙、丙两车的时速均为60 公里,但由于水箱故障,丙车每连续行驶30 分钟后必须停车2 分钟。早上10 点,三车到达同一位置,问1 小时后,甲、丙两车最多相距多少公里?()

A.5

B.7

C.9

D.11

【练习20】老张上山速度为60 米/分钟,原路返回的速度为100 米/分钟,问老张往返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分钟?()

A.85

B.80

C.75

D.70

【选做题】

【练习21】A、B 两山村之间的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相距60 千米。邮递员骑车从A 村到B 村,用了3.5 小时;再沿原路返回,用了4.5 小时。已知上坡时邮递员车速是12 千米/小时,则下坡时邮递员的车速是()。

A.10 千米/小时

B.12 千米/小时

C.14 千米/小时

D.20 千米/小时

【练习22】某轮船计划用15 小时从A 地到B 地,行驶5 小时后,由于天气变好,速度加快了25%,可提前几小时到达?()

10

A.4

B.3

C.2

D.1

【练习23】在村村通公路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有两个山村之间的公路都是上坡和下坡,没有平坦路。农车上坡的速度保持20 千米/小时,下坡的速度保

持30 千米/小时,已知农车在两个山村之间往返一次,需要行驶4 小时,问两个山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A.45

B.48

C.50

D.24

【练习24】甲、乙两人进行100 米赛跑比赛,结果甲领先乙10 米到达终点。如果乙和丙进行100 米赛跑,则乙领先丙10 米取胜。现在甲和丙进行同样的比赛,则甲到达终点时丙跑了多少米?()

A.19 米

B.20 米

C.80 米

D.81 米

【练习25】同住一个小区的三位同事早上7:30 同时出门上班,甲自驾车,乙乘坐公交车,丙骑自行车。如果他们的路程相同,甲8:00 到达单位,乙8:30 到达单位,丙8:15 到达单位,则他们的平均速度比是()。

A.4:6:5

B.15:10:12

C.12:8:9

D.6:3:4

【练习26】小陈骑车自A 地往B 地,先上坡后下坡,到达B 地后立即返回A 地,共用19 分钟。已知小陈的上坡速度为350 米/分钟,下坡速度为600 米/分钟,则

A 地距离

B 地()米。

A.3600

B.4200

C.4600

D.5400

【练习27】李明倡导低碳出行,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如果他每小时的车速比原来快3 千米,他上班的在途时间只需原来时间的4/5;如果他每小时的车速比原来慢3 千米,那么他上班的在途时间就比原来的时间多()。

A.1/3

B.1/4

C.1/5

D.1/6

11

【练习28】小强从学校出发赶往首都机场乘坐飞机回老家,若坐平均速度40 千米/小时的机场大巴,则飞机起飞时他距机场还有12 公里;如果坐出租车,车速50 千米/小时,他能够先于起飞时间24 分钟到达,则学校距离机场()公里。

A.100

B.132

C.140

D.160

【练习29】邮递员骑自行车从邮局到渔村送邮件,平常需要1 小时。某天在距离渔村2 公里处,自行车出现故障,邮递员只好推车步行至渔村,步行速度只有骑车的1/4,结果比平时多用22.5 分钟,问邮局到渔村的距离是多少公里?()A.15 B.16

C.18

D.20

【练习30】某快速反应部队运送救灾物资到灾区。飞机原计划每分钟飞行12 千米,由于灾情危急,飞行速度提高到每分钟15 千米,结果比原计划提前30 分钟到达灾区,则机场到灾区的距离是()千米。

A.1600

B.1800

C.2050

D.2250

12

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综合专项练习

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综合专项练习 资料来源:中政申论在线备考平台1.某学校操场的一条环形跑道长400米,甲练习长跑,平均每分钟跑250米;乙练习自行车,平均每分钟行550米,那么两人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经过x分钟第一次相遇,若两人同时同地反向而行,经过y分钟第一次相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X-Y=1 B. Y-X=5/6 C. Y-X=1 D. X-Y=5/6 2. 某环形公路长15千米,甲、乙两人同时同地沿公路骑自行车反向而行,0.5小时后相遇,若他们同时同地同向而行,经过3小时后,甲追上乙,问乙的速度是多少?() A. 12.5千米/小时 B. 13.5千米/小时 C. 15.5千米/小时 D. 17.5千米/小时 3. 甲乙两车从A,B出发相向匀速行进(速度不等),相遇后掉头,乙以甲的速度向B进发,甲以乙的速度向A进发,到达A点后再次掉头追乙,最后和乙同时到达B点.设甲开始时的速度为X,求乙的速度:() A. 4X B. 2X C. 1/2X D. 无法估计 4. 甲乙两地之间有一条公路,李明从甲地出发步行往乙地;同时张平从乙地出发骑摩托车往甲地。80分钟后两人在途中相遇。张平到达甲地后马上折回往乙地,在第一次相遇后又经过20分钟张平在途中追上李明,张平到达乙地后又马上折回往甲地,这样一直下去。当李明到达乙地时,张平追上李明的次数是()次。 A. 1 B. 2 C. 3 D. 4

5. AB两地相距98公里,甲乙两人同时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第一次相遇后继续前进,到达对方车站时,两人都休息20分钟,然后再返回各自原地,途中第二次相遇,已知甲速30公里/小时,乙速是甲的3/5,两人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共用多少小时? A. 5 B. 6 C. 6+(11/24) D. 5+(11/24) 6. 在同一环形跑道上小陈比小王跑得慢,两人都按同一方向跑步锻炼时,每隔12分钟相遇一次;若两人速度不变,其中一人按相反方向跑步,则隔4分钟相遇一次。问两人跑完一圈花费的时间小陈比小王多几分钟?() A. 5 B. 6 C. 7 D. 8 7. A、B两人步行的速度之比是7:5,A、B两人分别从C、D两地同时出发。如果相向而行,0.5小时后相遇,如果同向而行,A追上B需要几小时? A. 2.5/小时 B. 3/小时 C. 3.5/小时 D. 4小时 8. 某人在公共汽车上发现一个小偷向相反方向步行,10秒钟后他下车去追小偷,如果他的速度比小偷快一倍,比汽车慢4/5,则此人追上小偷需要:() A. 20秒 B. 50秒 C. 95秒 D. 110秒 9. 甲、乙、丙三人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分钟甲走90米,乙走75米,丙走60米。甲、丙从某长街的西头、乙从该长街的东头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乙相遇后恰好4分钟乙、丙相遇,那麽这条长街的长度是多少米?() A. 2970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经典类型问题

交替合作问题:交替合作问题与合作问题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交替”两个字,合作效率为各部分效率的加和;交替合作,也叫轮流工作,顾名思义即是每个人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进行工作。 解决交替合作问题关键: (1)已知工作量一定,设出特值。 (2)找出各自的工作效率,找出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及工作量; (3)在出现有剩余工作量的情况需要根据工作顺序认真计算,确 定到最后工作完成。 例1: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替甲挖1天,再由甲接替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挖完这条隧道共用多少天? A.13 B.13.5 C.14 D.15.5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2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1,乙的工作效率为2,因为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2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1+2=3;所以 20÷3=6..........2就代表前面需要6个周期,对应6×2=12天, 之后剩下2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剩下乙工作半天,所以整个过程需要13.5天,故答案为B。 以上为正效率交替合作的问题,还有一个涉及到负效率交替合作

例2、有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丙三根水管,其中甲、乙为进水管,丙为出水管。单开甲管需15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乙管需10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丙池需9小时把满池的水放完,现按甲、乙、丙的顺序轮流开,每次1小时,问几小时才能注满空水池? A.47 B.38 C.50 D.46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9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6,乙的工作效率为9,丙的工作效率为-10,所以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3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6+9-10=5,此种最大效率6+9=15,所以(90-15)÷5=15,就代表共需要15个周期,对应15×3=45天,之后剩下15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乙再工作1天就可以完成,故答案为B。 在考试中交替合作的问题如何应对,只要把以上的两道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效率两种类型能够很好的理解,在考试中能够快速判断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能够快速求解。 排列组合问题 一、分类与分步的区别 分类和分布的区别主要在于要求是否全部完成,如果完成为一类,如果没完成那就是一个步骤,我们拿一个例题来分析一下。 【例题】有颜色不同的四盏灯,每次使用一盏、两盏、三盏或四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一、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二、几何边端问题 (1)方阵问题: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三、植树问题 线型棵数=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5)剪绳问题: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四、行程问题 ⑴ 路程=速度×时间;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行程问题公式讲解

行程问题公式 行程问题是研究物体运动的,它研究的是物体速度、时间、行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路程÷速度=时间 关键问题 确定行程过程中的位置路程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速度和 相遇问题(直线)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 相遇问题(环形) 甲的路程 +乙的路程=环形周长 追及问题 追及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速度差=路程差÷追及时间 路程差=追及时间×速度差 追及问题(直线) 距离差=追者路程-被追者路程=速度差X追及时间 追及问题(环形) 快的路程-慢的路程=曲线的周长流水问题 顺水行程=(船速+水速)×顺水时间 逆水行程=(船速-水速)×逆水时间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静水速度=(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解题关键 船在江河里航行时,除了本身的前进速度外,还受到流水的推送或顶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船只的航行速度、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叫做流水行船问题。 流水行船问题,是行程问题中的一种,因此行程问题中三个量(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在这里将要反复用到.此外,流水行船问题还有以下两个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1)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2) 这里,船速是指船本身的速度,也就是在静水中单位时间里所走过的路程.水速,是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顺水速度和逆水速度分别指顺流航行时和逆流航行时船在单位时间里 所行的路程。

根据加减法互为逆运算的关系,由公式(l)可以得到: 水速=顺水速度-船速, 船速=顺水速度-水速。 由公式(2)可以得到: 水速=船速-逆水速度, 船速=逆水速度+水速。 这就是说,只要知道了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船的实际速度和水速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量。 另外,已知船的逆水速度和顺水速度,根据公式(1)和公式(2),相加和相减就可以得到: 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水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 例:设后面一人速度为x,前面得为y,开始距离为s,经时间t后相差a米。那么 (x-y)t=s-a

数量关系行程问题专项练习

1. 一艘游轮逆流而行,从A地到B地需6天;顺流而行,从B地到A 地需4天。问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一块塑料漂浮物从B地漂流到A地需要多少天?() A. 12天 B. 16天 C. 18天 D. 24天 2. 小王站在一条铁路路边,这时一辆420米的火车开来,火车完全从小王旁边完全经过用时30秒,火车完全通过前面的一座大桥用时3分钟。求桥的长度?() A. 1269 B. 2100 C. 2520 D. 2700 3. 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分别从距离为5千米的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已知汽车的速度为170米每分钟,自行车的速度为80米每分钟,由于发生故障汽车在途中停下了半个小时,那么两车相遇时用了多少时间?() A. 40.1分钟 B. 40.2分钟 C. 40.3分钟 D. 40.4分钟 4. 一个人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是每小时走6千米,上午11点到达,如果每

小时4千米是下午1点到达,问是从几点走的? A. 上午6点 B. 上午6点半 C. 上午7点 D. 上午8点 5. 甲、乙两人从相距1350米的地方,以相同的速度相对行走,两人在出发点分别放下1个标志物,前进10米后放下3个标志物,前进10米放下5个标志物,再前进10米放下7个标志物,以此类推。当两人相遇时,一共放下了几个标志物?() A. 4489 B. 4624 C. 8978 D. 9248 6. 上午8时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了他;然后爸爸立刻回家,到家后又立刻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他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问这时是几时几分?() A. 8点24分 B. 8点32分 C. 8点36分 D. 8点42分 7. 猎犬发现在离它9米远的前方有一只奔跑着的兔子,立刻追赶,猎犬的步子大,它跑5步的路程,兔要跑9步,但兔子动作快,猎犬跑2

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

工程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当工作总量没有具体给出或不需要给出时,一般把工作总量设为单位1.。这样的工程问题,要按分数应用题的方法解答。与分数应用题一样,整数应用题的特殊思路和解法对工程问题仍然适用。 例题1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4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7天完成,丙队单独做需要6天完成。现在乙丙两队合作3天后,剩下的由甲队独做还要多少天可以完成任务? 例题2 一条公路,甲乙两队合修30天完成。如果甲乙两队合修12天后,余下的由乙队单独修还要24天才能修完,甲乙两队单独修这条公路,各需要多少天? 例题3 有一工程,甲队单独做24天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完成,甲乙两队合做8天后,余下的由丙队单独做,又做了6天才完成,这个工程由丙队独做需几天完成? 例题4 一个池,装有甲乙两根进水管,两管齐开1小时能注满全池水的六分之一,如果先开甲管2小时后庭5止进水,在开乙管3小时,可以注满全池水的40%问单开乙管进水,几小时可以注满全池水? 例题5 某项工程,甲队单独做要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要30天完成,开始时两队合做,中途甲因事离开几天,所以经过15天才完成全工程,甲离开了几天? 1、一项工程,甲要20天完成,乙要30天完成,在两人合做中,甲休息了5天,共要多少天才能完成全工程? 2、一项工程,甲乙两队合做12天完成。现在由甲队先做18天,乙队再接替甲队做8天,这样正好完成全部任务。这项工程如果甲队独做,多少天完成? 3、修一条堤坝,甲队修了全长的,正好是360米,乙队修了全长的,乙队修了多少米? 4、一项工程,甲独做要18天,乙独做要15天,二人合做6天后,其余的由乙独做,还要几天做完? 5、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10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5天完成。甲、乙合做几天可以完成这项工作的80%?

2016山东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技巧之基本工程问题

2016山东公务员行测数量关系技巧之基本工程问题 行测作为山东公务员考试公共科目,考察内容包括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和常识判断等部分;从近几年山东公务员招考信息情况来看,山东公务员考试一般在每年4月份进行。中公教育面为考生整理了大量山东公务员行测考点供考生学习提高。 工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一件事、制造某种产品、完成某项任务等等,都要涉及到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个量,它们之间的基本关系是: 我们研究这三个量之间关系的问题就是工程问题。 考试中所有的工程问题都离不开这个公式的运用,那针对我们公务员考试中的工程问题,我们怎么去运用这个公式呢?在公务员考试中工程问题主要有两种题型:基本工程问题和交叉合作问题。本文主要讲解基本工程问题。 这类工程问题主要是与后面的交替合作问题相区别,也就是说除了交替合作的工程问题,其它的我们都归结为基本工程问题,基本工程问题很简单,考试中主要有两种方法需要大家去掌握。 1、比例法 确定比例关系,把比例看成份数,份数做差对应实际量。 当题目中有某一量不变时,就要想到运用比例法。 根据这个式子我们可以得到三个比例关系: 工作总量一定时,工作时间之比等于工作效率之比的反比例。 工作时间一定时,工作总量之比等于工作效率之比。 工作效率一定时,工作总量之比等于工作时间之比。 第一个比例关系考的最多,后面两个比例关系基本不考。 例1. 对某批零件进行加工,原计划要18小时完成,改进工作效率后只需要12小时就能完成,已知后来每小时比原计划每小时多加工8个零件,问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 【中公分析】工作总量是一定的,前后效率有变化,那就要用比例法,原时间:改进效率后时间=18:12=3:2,则原效率:改进后效率=2:3,效率之差是1,对应的实际量是8,原效率就是,又原工作时间是18,总的零件数= 个。 2、特值法

行程问题重要知识点及题型详解

数量关系:行程问题重要知识点及题型详解 行程问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运算的常考题型之一,涉及最多的是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复习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应重点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几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一、行程问题知识要点 (一)行程问题中的三量 行程问题研究的是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上述三个公式可称为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大部分的行程问题都可通过找出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中的两个已知量后利用核心公式求解。 (二)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时间相等,路程比=速度比; 速度相等,路程比=时间比;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二、行程问题的主要题型 (一)平均速度问题 平均速度问题公式:

(二)相遇问题 1.相遇问题的特征 (1)两人(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作相向运动; (2)在一定时间内,两人(物体)相遇。 与基本的行程问题相比,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相遇问题涉及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过程较为复杂。一般借助线段图来理清出发时间、出发地点等基本量,进而利用行程问题核心公式解题。 2.相遇问题公式 公式中的相遇路程指同时出发的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如果不是同时运动,要转化为标准的同时出发、相向运动的问题来套用相遇问题公式。 (三)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的特征 (1)两个运动物体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后面的比前面的速度快。 (2)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与相遇问题类似,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通过线段图来理清追及问题的运动关系。

(word完整版)数量关系公式大全,推荐文档

第一课数字特性及数列相关 一、整除特性 1、能被常见数字整除的数字特性 (1)被2整除特性:偶数 (2)能被3整除特性:一个数字每位数字相加能被3整除。可以把被三整除的个别数字直接消掉,以减少计算量 (3)被4和25整除特性:只看一个数字的末两位能不能被4(25)整除 (4)被5整除特性:末尾是0或5 (5)被6整除特性:兼被2和3整除的特性 (6)被7整除特性:划分出末尾3位,大数减小数除以7,能整除说明这个数能被7整除 (7)被8和125整除特性:看一个数的末3位,能被8(125)整除(8)被9整除特性:一个数字每位数字相加能被9整除。可以把被三整除的个别数字直接消掉,以减少计算量 (9)被11整除:奇数位的和-偶数位的和,能被11整除 2、关于整除的其他注意事项 (1)被合数整除的数字,也能被其因数整除 (2)三个连续的自然数之和(积)能被3整除 (3)四个连续自然数之和是偶数,但不能被4整除 (4)平方数的尾数只能是0、1、4、5、6、9。 二、奇、偶、质、合性 1、奇偶性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整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整数(0是偶数) 2、奇数和偶数的运算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偶数 3、质合性

质数:一个大于1的正整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那么这个正整数叫做质数(质数也称为素数),如2、5、7、11、13 合数:一个正整数除了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外,还能被其他的正整数整除,这样的正整数叫做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4、方法技巧及规律 (1)两个连续的自然数之和(或差)必为奇数。 (2)两个连续自然数之积必为偶数。 (3)乘方运算后,数字的奇偶性不变。 (4)2是唯一一个为偶数的质数 如果两个质数的和(或差)是奇数,那么其中必有一个是2 如果两个质数的积是偶数,那么其中必有一个是2 三、公倍数、公约数(往往考察周期性问题) 四、余数问题 基本形式: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都是正整数) 1、同余定义 两个整数a、b除以自然数m(m>1),所得余数相同,则称整数a、b对自然数m同余。 2、四种常考形式:余同取余、和同加和,差同减差,最小公倍数做周期。(1)余同取余,公倍数做周期: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余数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余数相加的形式。(2)和同加和,公倍数做周期: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除数与余数之和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该和相加的形式。 (3)差同减差,公倍数做周期:一个数除以几个不同的数,除数与余数之差相同,则这个数可以表示成这几个除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倍数与该差相减的形式。 (4)如果三个不符合口诀,先两个结合,再跟第三结合 五、尾数乘方问题 尾数变化规律:底数留个位,指数除4留余数,余数为0转成4

行测数量关系:把握简单工程问题突破难关

行测数量关系:把握简单工程问题突破难关 数量的题型相对来说并不是很多,而在这些题型里面有简单的也有复杂一些的,但是,对于工程问题而言,在整个数量关系里面可 以说属于比较简单的一类题型,由于公式比较唯一,只有一个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而做题的方法也比较单一,一般工 程问题我们都可以利用特值法解题,减少计算提高做题速度。所以 在考试的过程中,对于工程问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快速辨别它并且 快速利用相应的公式解题。 工程问题中多者合作问题主要考察的核心是效率加和。运用特值法主要由三个设特值的方法:1、已知工作时间,设工作总量为时间 的最小公倍数;2、已知效率比,优先设效率最简比为效率实际值;3、多人参与并有时间描述,若每个人的工作效率相同,设每次单位时 间的工作效率为1。 例如:一项工程,甲单独做7天完成,乙单独做14天完成。现 两人合作,乙有事先离开,这最后用了5天完成这项工程。乙提前 离开了几天? A.3 B.2.5 C.2 D.1 本题很显然是多者合作问题,之前说了,多者合作问题一般用特值去做,而特值在多者合作里面有两种形式:第一种,特值公倍数,而特值的对象为题目中的不变量或者公共量;同时这类题目有个很好 的特征去判定,那就是在无比例关系的情况下,已知的是时间,对 于这类题,统一特值为公倍数,一般特值对象是工作总量。 【答案】D。解析:本题显然是已知时间的题目,特值工作总量 为7与14的公倍数,一般取最小公倍数为14。则根据时间求出甲 的效率为2,乙的效率为1,由于乙提前离开了几天,所以5天才可 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甲没有休息,则甲5天完成的工作量为10, 余下的4个工作量乙要4天完成,最终提前离开了1天。

行程问题归纳

1、为什么说行程问题可以说是难度最大的奥数专题? 类型多:行程分类细,变化多,工程抓住工作效率和比例关系,而行程每个类型重点不一,因此没有一个关键点可以抓 题目难:理解题目、动态演绎推理——静态知识容易学,动态分析需要较高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和概括能力 跨度大:从三年级到六年级都要学行程——四年的跨度,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来加深理解、夯实基础 2、那么想要学好行程问题,需要掌握哪些要诀呢? 要诀一:大部分题目有规律可依,要诀是"学透"基本公式 要诀二:无规律的题目有"攻略",一画(画图法)二抓(比例法、方程法) 3、行程模块中包含哪些知识点,有何解题技巧?例题讲解? 行程问题包含多人行程、二次相遇、多次相遇、火车过桥、流水行船、环形跑道、钟面行程、走走停停、接送问题、发车问题、电梯行程等

更新目录: 多人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二次相遇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追及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火车过桥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流水行船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环形跑道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钟面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走走停停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接送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发车问题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电梯行程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猎狗追兔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平均速度的要点及解题技巧 例题及答案(一)例题及答案(二)

数量关系.行程问题重要知识点及题型详解

行程问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运算的常考题型之一,涉及最多的是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复习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应重点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几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一、行程问题知识要点 (一)行程问题中的三量 行程问题研究的是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上述三个公式可称为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大部分的行程问题都可通过找出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中的两个已知量后利用核心公式求解。 (二)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时间相等,路程比=速度比; 速度相等,路程比=时间比;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二、行程问题的主要题型 (一)平均速度问题 平均速度问题公式:

(二)相遇问题 1.相遇问题的特征 (1)两人(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作相向运动; (2)在一定时间内,两人(物体)相遇。 与基本的行程问题相比,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相遇问题涉及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过程较为复杂。一般借助线段图来理清出发时间、出发地点等基本量,进而利用行程问题核心公式解题。 2.相遇问题公式 公式中的相遇路程指同时出发的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如果不是同时运动,要转化为标准的同时出发、相向运动的问题来套用相遇问题公式。 (三)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的特征 (1)两个运动物体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后面的比前面的速度快。

(2)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与相遇问题类似,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通过线段图来理清追及问题的运动关系。 2.追及问题公式 在追及问题中,我们把开始追及时两者的距离称为追及路程,大速度减小速度称为速度差。由此得出追及问题的公式: (四)多次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复杂形式是多次相遇问题,多次相遇问题按照运动路线不同分为直线多次相遇和环形多次相遇两类。 多次相遇问题重要结论: 1.从两地同时出发的直线多次相遇问题中,第n次相遇时,路程和等于第一次相遇时路程和的(2n-1)倍;每个人走的路程等于他第一次相遇时所走路程的(2n-1)倍。 2.从同一点出发,反向行驶的环形路线问题中,初次相遇所走的路程和为一圈。如果最初从同一点出发,那么第n次相遇时,每个人所走的总路程等于第一次相遇时他所走路程的n倍。 (五)流水问题 流水问题是指船在水中行驶的问题,它比普通的行程问题多了一个元素——水速。 流水问题有如下两个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行程中的倍数关系题

行程中的倍数关系题 1、慌慌和张张同时从家出发去学校,慌慌步行,张张骑车,张张到学校后发现自己没带作业本,便立刻骑车回家去取,到家拿了作业本又马上骑向学校,结果他和慌慌一起到校,如果张张骑车每分钟行进60米,那么慌慌每分钟走多少米? 2、马马和虎虎同时从家出去去学校,马马步行,虎虎骑车,虎虎到学校后发现自己没带作业本,便立刻骑车回家去取,到家拿了作业本又马上骑向学校,结果他和马马一起到校,如果虎虎骑车每分钟行进180米,那么马马每分钟走多少米? 3、自行车队出发10分钟后,通信员骑摩托车去追他们,用时5分钟追上,如果通信员骑摩托车每分钟行300米,那么自行车队每分钟行多少米? 4、喜洋洋自行车队出发20分钟后,通信员懒羊羊骑摩托车去追他们,用时10分钟追上,如果通信员懒羊羊骑摩托车每分钟行600米,那么喜洋洋自行车队每分钟行多少米? 5、自行车队出发9分钟后,通信员骑摩托车去追他们,用时3分钟追上,如果自行车队每分钟行200米,那么摩托车队每分钟行多少米 6、阿呆和阿瓜是双胞胎,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一天早上,阿呆先从家出发去学校,阿瓜10分钟后出发,两人同时到达学校,已知阿瓜的速度是阿呆的2倍,那么阿呆要用多少分钟才能到达学校?

7、悟空和八戒是好朋友,家住在一起,在同一所学校上学,一天早上,悟空先从家出发去学校,八戒15分钟后出发,两人同时到达学校,已知八戒的速度是悟空的2倍,那么悟空要用多少分钟才能到达学校? 8、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6小时后在C地相遇,相遇后,两车并不停顿,继续前进,再过3小时甲到达B地,中果乙的速度是每分钟行400米,那么甲的速度是每分钟行多少米? 9、喜羊羊,灰太狼分别从羊城、狼堡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4小时后在C 地相遇,相遇后,他俩并不停顿,继续前进,已知喜羊羊的速度是灰太狼的3倍,那么相遇后,灰太狼还要经过多少小时才能到达羊城? 10、墨莫从学校出发前往少年宫参加科技比赛,10分钟后小山羊也从学校出发前往少年宫,小山羊飞行速度是墨莫步行速度的2倍,那么小山羊羊用多少分钟就能追上墨莫?

五年级行程问题经典例题

行程问题(一) 专题简析: 行程应用题是专门讲物体运动的速度、时间、路程三者关系的应用题。行程问题的主要数量关系是:路程=速度×时间。知道三个量中的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 例1 甲、乙两车同时从东、西两地相向开出,甲车每小时行56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8千米。两车在距中点32千米处相遇,东、西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从图中可以看出,两车相遇时,甲车比乙车多行了32×2=64(千米)。两车同时出发,为什么甲车会比乙车多行64千米呢因为甲车每小时比乙车多行56-48=8(千米)。64里包含8个8,所以此时两车各行了8小时,东、西两地的路程只要用(56+48)×8就能得出。 32×2÷(56-48)=8(小时) (56+48)×8=832(千米) 答:东、西两地相距832千米。 练习一 》 1,小玲每分钟行100米,小平每分钟行80米,两人同时从学校和少年宫出发,相向而行,并在离中点120米处相遇。学校到少年宫有多少米 2,一辆汽车和一辆摩托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对开出,汽车每小时行40千米,摩托车每小时行65千米,当摩托车行到两地中点处时,与汽车还相距75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例2 快车和慢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开出,快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3小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这时快车与慢车还相距7千米。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快车3小时行驶40×3=120(千米),这时快车已驶过中点25千米,说明甲、乙两地间路程的一半是120-25=95(千米)。此时,慢车行了95-25-7=63(千米),因此慢车每小时行63÷3=21(千米)。 [ (40×3-25×2-7)÷3=21(千米) 答:慢车每小时行21千米。 练习二 1,兄弟二人同时从学校和家中出发,相向而行。哥哥每分钟行120米,5分钟后哥哥已超过中点50米,这时兄弟二人还相距30米。弟弟每分钟行多少米 2,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每小时行32千米。4小时后,剩下的路比全程的一半少8千米,如果改用每小时56千米的速度行驶,再行几小时到达乙地 & 例3 甲、乙二人上午8时同时从东村骑车到西村去,甲每小时比乙快6千米。中午12时甲到西村后立即返回东村,在距西村15千米处遇到乙。求东、西两村相距多少千米 分析与解答二人相遇时,甲比乙多行15×2=30(千米),说明二人已行30÷6=5(小时),上午8时至中午12时是4小时,所以甲的速度是15÷(5-4)=15(千米/小时)。 因此,东西两村的距离是15×(5-1)=60(千米)

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第一讲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 一、学习目标:熟悉有关工程问题和单价问题的数量关系,为以后学习做好准备。 二、基础知识:小学应用题中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的关系;单价、数量、总价的关系;工效、工时、工作总量的关系;单产量、数量、总产量的关系. 产量问题: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主要是研究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种数量关系。要完成的任务叫工作总量,单位时间的工作量叫做工作效率。 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工作总量 =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单价问题:购买物品一共需要的钱交总价,一件商品的价钱叫做单价。 他们三者之间的关系:总价 =单价×数量 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三、例题解析: 例1:去年生产队有土地20亩,每亩产粮400千克,一共产粮多少千克?今年退耕还林土地减少了5亩,由于采用了新的种子,每亩产量提高了50千克,问今年年产量比去年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例2:已知篮球、足球、排球平均每个36元,篮球比排球每个多10元,足球比排球每个多8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练一练:学校买了18个篮球和20个足球,共付了490元,每个篮球14元,每个足球多少元? 例3:商店以每双12元购进200双凉鞋,卖到还剩下10双时,除去购进这批凉鞋的全部开销外还获利260元,问:这批凉鞋的售价是多少元? 例4:一个筑路队要筑1680米长的路。已经筑了15天,平均每天筑60米。其余的12天筑完,余下的平均每天筑多少米? 例5:两工程队分别修同样长的一段路,甲队每天修680米,18天竣工;乙队每

天比甲队多修136米,多少天竣工? 练一练:锅炉房运进一批煤,计划每天烧250公斤,可烧90天;实际每天节约25公斤,实际烧了多少天? 例6:某工程队修路,36人8天可以完成1440米,照这样进度,45人修路1350米,需要多少天? 例7:要修一条长3000米的公路,甲队每天修300米,乙队每天修200米,两队合修多少天完成? (分析:两人共同完成,那么工作效率应该是两人工作效率之和,即: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之和=共同工作所需时间) 例8:甲、乙两队同时开凿一条长770米的隧道。甲队从一端起,每天开凿10米;乙队从另一端起,每天比甲队多凿2米。两队距中点多远的地方会合? 课后练习: 一:基本题 1、安装队要安装4140个座位,已经安装了12天,平均每天安装180个,其余的要在9天内安装完,余下每天平均至少要安装多少个才能按期完成任务? 2、修一条水渠,计划每天修12米,25天完成,实际只用了20天完成了任务,平均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

四年级上册数学第8单元 数学广角-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应用

行程问题的数量关系实际应用 一、我会选。(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00000千米∕秒 B.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米∕秒 C.一架飞机的速度是240千米 2.一辆汽车2小时行驶80千米,这辆汽车的速度是()。 A.80千米B.40千米C.40千米/时 3.明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240米/分。他2小时可以骑行()。 A.480米B.120米C.28800米 4.一辆大货车从甲地到乙地要6小时,一辆小汽车的速度是大货车的2倍,这辆小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要()小时。 A.3B.6C.12 5.一艘轮船的速度是18千米/时,也可以写成是()。 A.1800米/时B.300米/分C.1080千米/分 二、我会填。(第4小题12分,其余每空2分,共28分)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70千米。70千米/时是这辆汽车的();照这样的速度,它5小时行驶(),求的是()。2.300米/分=()千米/时36千米/时=()米/分

3. 每小时跑60千米记为()每分钟跑500米 记为() 每秒飞行400米 记为() 4.先写出数量关系式,再解答。 (1)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驶160千米,1天可行驶多少千米? 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__列式解答:__________ (2)6小时行驶了360千米,平均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__列式解答:__________ (3)的爬行速度是8米/时,它爬行200米需要多长时间? 数量关系式:____________列式解答:__________ 三、我会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4分) 1.行驶时所用的时间越多,所行的路程越长。() 2.走同一段路,小刘比小张用的时间少,说明小刘比小张的速度快。 ()四、我会分析,解决问题。(共22分) 1.根据生活常识,把下面的交通工具与其对应的速度连起来。(8分) 2.一辆汽车从A地开往B地的速度为70千米/时,从B地开往C地

工程问题的数量关系96)

圆的面积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圆的面积的含义,理解和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什么叫做面积?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什么? 2、教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这些推导过程有什么共同点? 二、新课 1、教学圆面积的含义及计算公式。 教师依次拿出长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图,边演示(然后贴在黑板上)边说:“我们已经学过这些图形的面积,请同学们说一说这些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使学生明确:这些图形的面积都是由边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教师再出示圆,提问:这是一个圆,谁能联系前面这些图形的面积说一说圆的面积是什么?让大家讨论。最后教师归纳出:圆所围平面的大小叫做圆的面积。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圆的面积,请同学们联系前面一些图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想一想,怎样能计算圆的面积呢?使学生初步领会到可以把圆转化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教师出示把圆平均分成16份的教具,让学生想一想,能不能把这个圆拼成一个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可提示学生看书1上的图,并让学生拿出学具,试着拼一拼,然后让拼得正确的同学到前面演示一下拼的过程,再让不会拼的同学拼一遍。 然后教师直接拿出把圆平均分成32份的教具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提问:“我们刚才把这个圆拼成了近似什么形状的图形?”(长方形。)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把这个圆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越怎么样?(引导学生看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这个图形越近似于长方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与原来的圆相比,什么变了?什么没变?(使学生看出形状变了,但面积没有变,圆的面积等于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教师在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右边画一个长方形,指出:如果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近似长方形就越接近长方形。提问:“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个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原来的圆的周长与半径之间有什么关系?”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看出:这个近似长方

(完整版)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汇总

行测常用数学公式 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总工作量=各分工作量之和; 设总工作量为1或最小公倍数 1.实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外圈人数÷4+1)2=N 2 最外层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1)×4 2.空心方阵:方阵总人数=(最外层每边人数)2-(最外层每边人数-2×层数)2 =(最外层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中空方阵的人数。 ★无论是方阵还是长方阵:相邻两圈的人数都满足:外圈比内圈多8人。 3.N 边行每边有a 人,则一共有N(a-1)人。 4.实心长方阵:总人数=M ×N 外圈人数=2M+2N-4 5.方阵:总人数=N 2 N 排N 列外圈人数=4N-4 例:有一个3层的中空方阵,最外层有10人,问全阵有多少人? 解:(10-3)×3×4=84(人) (2)排队型:假设队伍有N 人,A 排在第M 位;则其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 )人 (3)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 层楼要爬(N-1)楼,从第N 层爬到第M 层要爬N M -层。 总长/间隔+1 环型棵数=总长/间隔 楼间棵数=总长/间隔-1 (1)单边线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形植树:棵数=总长÷间隔; 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对折N 次,从中剪M 刀,则被剪成了(2N ×M +1)段 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 平均速度型:平均速度= 2 12 12v v v v + (2)相遇追及型: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3)流水行船型: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顺流行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逆流行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火车过桥型: 列车在桥上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从开始上桥到完全下桥所用的时间=(桥长+车长)÷列车速度 列车速度=(桥长+车长)÷过桥时间

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

提高行测数量关系行程问题解题速度 一、相遇问题 要点提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甲,乙在AB途中相遇。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相遇时间+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 1、同时出发 例1:两列对开的列车相遇,第一列车的车速为10米/秒,第二列车的车速为12.5米/秒,第二列车的旅客发现第一列车在旁边开过时用了6秒,则第一列车的长度为多少米? A.60米 B.75米 C.80米 D.135米 解析:D。A、B两地的距离为第一列车的长度,那么第一列车的长度为(10+12.5)×6=135米。 2、不同时出发 例2:每天早上李刚定时离家上班,张大爷定时出家门散步,他们每天都相向而行且准时在途中相遇。有一天李刚因有事提早离家出门,所以他比平时早7分钟与张大爷相遇。已知李刚每分钟行70米,张大爷每分钟行40米,那么这一天李刚比平时早出门( )分钟 A.7 B.9 C.10 D.11 解析:D。设每天李刚走X分钟,张大爷走Y分钟相遇,李刚今天提前Z 分钟离家出门,可列方程为70X+40Y=70×(X+Z-7)+40×(Y-7),解得Z=11,故应选择D。 3、二次相遇问题 要点提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路程的两倍。 例3:两汽车同时从A、B两地相向而行,在离A城52千米处相遇,到达对方城市后立即以原速沿原路返回,在离A城44千米处相遇。两城市相距( )千米 A.200 B.150 C.120 D100

解析:D。第一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一个全程,第二次相遇时两车共走了两个全程,从A城出发的汽车在第二次相遇时走了52×2=104千米,从B城出发的汽车走了52+44=94千米,故两城间距离为(104+96)÷2=100千米。 4、绕圈问题 例4:在一个圆形跑道上,甲从A点、乙从B点同时出发反向而行,8分钟后两人相遇,再过6分钟甲到B点,又过10分钟两人再次相遇,则甲环行一周需要( )? A.24分钟 B.26分钟 C.28分钟 D.30分钟 答案:C。解析:甲、乙两人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用了6+10=16分钟。即两人16分钟走一圈。从出发到两人第一次相遇用了8分钟,所以两人共走半圈,即从A到B是半圈,甲从A到B用了8+6=14分钟,故甲环行一周需要14×2=28分钟。 二、追及问题 要点提示:甲,乙同时行走,速度不同,这就产生了“追及问题”。假设甲走得快,乙走得慢,在相同时间(追及时间)内: 追及路程=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甲的速度×追及时间-乙的速度×追及时间 =速度差× 追及时间 核心是“速度差”。 例5:一列快车长170米,每秒行23米,一列慢车长130米,每秒行18米。快车从后面追上慢车到超过慢车,共需( )秒钟 A.60 B.75 C.50 D.55 解析:A。设需要x秒快车超过慢车,则(23-18)x=170+130,得出x=60秒。 例6: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一辆汽车和一台拖拉机都从甲开往乙地,汽车出发时,拖拉机已开出15千米;当汽车到达乙地时,拖拉机距乙地还有10千米。那么汽车是在距乙地多少千米处追上拖拉机的? A.60千米 B.50千米 C.40千米 D.30千米 解析:C。汽车和拖拉机的速度比为100:(100-15-10)=4:3,设追上时经过了t小时,那么汽车速度为4x,拖拉机速度则为3x,则3xt+15=4xt,得xt=15,即汽车经过4xt=60千米追上拖拉机,这时汽车距乙地100-60=40千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