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板块运动专题讲解

板块运动专题讲解

板块运动专题讲解
板块运动专题讲解

一速率为v 0=10m/s 的物块冲上一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且足够长的木板上。物块质量为m =4kg ,木板质量M =6kg ,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6.0=μ,试问:物块将停在木板上何处

【启导】物块冲上木板后相对木板向右运动,会在木板摩擦力作用下匀减速运动,木板会在摩擦力作用下匀加速运动,两者共速后,一起匀速运动。求物块停在木板上何处,实际是在求物块与木板的相对位移大小。 【解析】

方法一(基本公式法)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对物块 1ma mg =μ 对木板 2Ma mg =μ 解得 2

1m/s 6=a ,2

2m/s 4=a 设两者共速时所用时间为t ,则

t a t a v 210=-

解得 s 1=t

这段时间物块与车的位移大小分别为

m 721

2101=-=t a t v x

m 22

1

222==t a x

两车的位移之差

m 521=-=?x x x 故物块能停距木板左端5m 处 方法二(图像法)

作出物块与木板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物块与木板的加速度

21m/s 6==g a μ

22m/s 4==

g M

m

a μ 两者t 时刻速度相等,则

v

t a t a v 210=-

解得 s 1=t

分析可知,图中阴影面积为板、块的相对位移,由几何关系知

m 52

1

0==

?t v x 故物块能停距木板左端5m 处 解法三(相对运动法)

以地面为参考系,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对物块 1ma mg =μ 对木板 2Ma mg =μ 解得 2

1m/s 6=a ,2

2m/s 4=a

以木板为参考系,物块的初速度为0v ,加速度为()21a a +-,则 两者相对位移为

()m 522120

=+=?a a v x

故物块能停在距木板左端5m 处 【答案】物块能停在距木板左端5m 处

【品味】本题是板块问题得基本问题。求解本题一定要弄清摩擦力起的作用,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理解相对位移。本题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求解意在加强学员从不同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要注意对比不同方法的解题出发点,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思维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

木板受牵引的板块问题

例|2如图所示,长m L 5.1=、质量kg 3=M 的木板静止放在水平面上,质量kg

1=m 的小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木板的右端,木板和小木块间的动摩擦因数.101=μ,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202=μ。现对木板施加一水平向右的拉力F ,取2

m/s 10=g ,求:

2

F

(1)使小物块不掉下木板的最大拉力0F (小物块受到的最大静摩擦力等于滑动摩擦力)。 (2)如果拉力N 21 F 恒定不变,小物块所能获得的最大动能是多少。

【引导】当木板所受水平外力F 小于某一值时,木板会在水平外力作用下加速运动,物块相对于木板就有了相对运动趋势,就会受到木板的静摩擦力作用,并且在其作用下也做与木板加速相同的加速运动。由于物块的加速度由静摩擦力提供,所以物块与木板相同加速度的加速运动的加速度是有上限的,就是物块和木板摩擦力为最大静摩擦时、对物块所产生的加速度,而这也是木板与物块能保持相对静止一块加速的临界加速度。求出这个临界加速度,就可以求出物块不掉下去的最大拉力,因为只要板、块发生了相对滑动,其就必然能够掉下去。如果物块在木板上滑动了,那么其从木板后端将要掉下去时的动能最大,因为此前其一直在滑动摩擦力作用下加速。

【品味】在本题第一问的求解中,对临界加速度的分析和求解是关键,而在第二问的求解中用相对位移求时间则是关键。不难发现,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并不很长的题目竟然包含着临界问题和相对运动问题,难怪乎不少学员都叹息板块问题太难!“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有些人宁愿被困难征服,有些人喜欢征服困难,你想做哪一种呢其实,当你全心投入的时候,你会发现别样的精彩!不妨来试试。

B 的质量为m =、长L =1m 。某时刻

向右的初速度滑上木板B 的上表面,物体A 的质量M =1kg ,在A 滑上B 一个水平向右的拉力。忽略物体A 的大小,已知A 与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取重力加速度g =10m/s 2。试求:(1)若F =5N ,物体A 在小车上运动时相对小车滑行的最大距离; (2)如果要使A 不至于从B 上滑落,拉力F 大小应满足的条件。

【品味】本题中物块有了速度,较之上一题运动情境要复杂一些,在分析时就要更加细心。在求解本题第二问时,思维是否缜密直接影响到问题能否得到完满解决,有不少学员可能只考虑到不从平板车右边冲出一种情况。

物块受牵引的板块问题

例|4如图所示,一块质量为M 、长为l 的匀质木板放在很长的水平桌面上,板的左

端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物块上连接一根很长的细绳,细绳跨过位于桌面边缘的定滑轮并与桌面平行,某人以恒定的速度v 向下拉绳,物块最多只能到达板的中点,且此时板的右端距离桌边定滑轮足够远.求: (1)若板与桌面间光滑,物块与板的动摩擦因数.

(2)若板与桌面间有摩擦,为使物块能到达板右端,板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的范围.

【品味】求解本题第一问的关键是抓住物体的位移关系,而第二问中弄清物块能够运动到木板右端的临界条件则是解题的关键。

斜面上的板块问题

例|5如图所示,在倾角为θ的足够长的斜面上,有一质量为1m 的长木板。开始时,

长木板上有一质量为2m 的小铁块(视为质点)以相对斜面的初速度0v 从长木板的中点沿长木板向下滑动,同时长木板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作用下始终做速度为v 的匀速运动(已知二者速率的值v v >0),小铁块最终跟长木板一起向上做匀速运动。已知小

铁块与木板、木板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θμtan >),试求: (1)小铁块在长木板上滑动时的加速度 (2)长木板至少多长

4

3

θ

v v

F

(3)小铁块从中点开始运动到最终匀速运动的过程中拉力做了多少功

【引导】物块受到沿斜面的重力分量和摩擦力的作用,且由于θμtan >,所以物块受到的摩擦力一定大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物块做匀减速运动,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即可求出加速度。由于物块最终跟长木板一起向上做匀速运动,所以物块速度减为零后又会反向加速,但在物块和木板共速前物块运动方向始终沿斜面向下。由于木板一直匀速运动,因此由平衡条件可以求出拉力大小,再求出物块位移,就可以按照功的定义求解拉力做功了。当然,也可以依据动能定理求解。

【品味】本题运动情境较为复杂,根据θμtan >对铁块运动状态的判断体现了学员对斜面模型规律的掌握程度;对小铁块运动情况的分析与运算则又能反映出学员对运动学规律的认识深度;对临界条件的分析又能彰显学员对临界问题的分析能力;而对拉力做功的运算则不仅考查学员对功、能的理解,也能反映出学员对问题的综合把控能力。本题综合性较强,覆盖面较广,对学生的悟性要求也较高。

多对象板块问题

例|6(2009·山东)如图所示,某货场将质量为m 1=100 kg 的货物(可视为质点)从高

处运送至地面,为避免货物与地面发生撞击,现利用固定于地面的光滑四分之一圆轨道,使货物中轨道顶端无初速滑下,轨道半径R = m 。地面上紧靠轨道次排放两声完全相同的木板A 、B ,长度均为l =2m ,质量均为m 2=100 kg ,木板上表面与轨道末端相切。货物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取g =10 m/s 2)

(1)求货物到达圆轨道末端时对轨道的压力。

(2)若货物滑上木板A 时,木板不动,而滑上木板B 时,木板B 开始滑动,求μ1应满足的条件。

5

(3)若μ1=,求货物滑到木板A 末端时的速度和在木板A 上运动的时间。

【启导】物块滑下圆轨道末端获得速度,由圆周运动规律可以求得物块对轨道的压力。第(2)问中当其冲上木板A 后,A 未动,说明物块施予A 的摩擦力小于地面对A 、B 板的最大静摩擦力。物块滑上B 后,B 动了,说明物块施予B 的摩擦力大于地面与B 间的最大静摩擦力。第(3)问中看μ1=是否满足(2)中所求的范围内,若满足的话,可根据运动学规律求时间。

【答案】(1)3000N (2)10.6μ0.4<≤ (3)

【品味】本题第(2)问中根据“A 动B 不动”分析物块摩擦力所满足关系是一个难点!本题与前面所研究过的题目不同,其对象较多,除物块外有两个木板。物块在A 上运动过程中,可将A 、B 看做整体来分析,问题就得到了简化。因为A 随然没动,但有向右运动的趋势,我们不妨理解为A 发生了形变,从而了挤压B ,而地面又阻碍B 运动,所以归根结底,地面对A 、B 整体的摩擦力是阻碍A 运动的原因。

多过程板块问题

例|7(2010·福建)如图所示,物体A 放在足够长的木板B 上,木板B 静止于水平面。

t =0时,电动机通过水平细绳以恒力F 拉木板B ,使它做初速度为零,加速度a B =s 2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A 的质量m A 和B 的质量m B 均为,A 、B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1μ=,B 与水平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2μ=,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视为相等,重力加速度g 取10m/s 2。求: (1)物体A 刚运动时的加速度a A ; (2)t =时,电动机的输出功率P ;

(3)若t =时,将电动机的输出功率立即调整为W 5='P ,并在以后的运动过程中始终保持这一功率不变,t =时物体A 的速度为s 。则在t =到t =这段时间内木板B 的位移为多少

6

【启导】本题第(1)问易求;第(2)问需要根据速度公式先求出时木板的运动速率和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求出木板所受的牵引力,然后按照瞬时功率的表达式求出功率P ;第(3)问需要先求出木板所受拉力,然后对木板进行分析,确定木板的运动状态,为进一步求解奠定基础。

【答案】(1)s 2 (2)7W (3)

【品味】本题为2010年福建省压轴题,其涵盖受力分析、运动学、牛顿运动定律、功率、动能定理等力学重要知识内容,涉及面非常广。本题第(1)问是常规性问题,一般同学都能做出来。第(2)问,在掌握功率概念及求解方法的同时,要求能对木板B 受力情况做出正确的分析。第(3)问的过程较为复杂,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应用功能关系求解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对学生基础的扎实性、方法的灵活性和思维的缜密性都有较高要求,区分度较大。本题在设置上层层深入,由易到难,使学生容易上手却又难以深入,能够较好检测出学生学业水平,的确是一道不错的高考题!由本题我们至少能明显能体会到这么两点:一是其实高考压轴题也是能得分的,不要盲目放弃;二是练好基本功是根本,特别是对较为复杂的题目,高考中有几道题是直接套套公式就能出来的呢

1.板块问题本质特征

①两物体叠放并接触

②两物体间通过摩擦力发生作用 2.常见基本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常见基本问题

处理方法

分析物体所受的摩擦力(动力、阻力)

根据物块与木板的相对运动方向来判断,摩擦力的突变的时刻:

物v 与板v 相同时

板、块能一起加速运动的最大加速度

板、块间达到最大静摩擦力时

相对位移的计算 弄清对地位移和相对位移的概念是前提。可先由运动学公式求出

某段时间内物体与传送带的对地位移,然后用“快”的减去“慢”的就是差距。也可应用图像法或相对运动法进行求解

物块不从木板上掉下去的条件 物块与木板保持相对静止时物块还在木板上,弄清达到临界状态

的时间和位移关系

摩擦生的热(内能)

相对

s

f

Q?

=

外力对板块系统做的功Q

E

E

W

P

k

F

+

?

+

?

=

kg

m0.1

=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放在质量为kg

0.3的长木板的右端,木板

上表面光滑,木板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2

=

μ,木板长m

L0.1

=。开始时两者都

处于静止状态,现对木板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N

F12

=,如图所示。为使小滑块不掉下木

板,试求(g取2

/

10s

m):

(1)用水平恒力F作用的最长时间;

(2)水平恒力F作功的最大值。

【解析】(1)撤离前后木板先加速后减速,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撤力前

1

)

(Ma

g

m

M

F=

+

解得2

1

s/

m

3

4

=

a

撤力后

2

)

(Ma

g

m

M=

+

μ

解得2

2

s/

m

3

8

=

a

木板的位移

2

1

1

12

1

t a

x=

2

2

2

22

1

t

a

x=

为使小滑块不从木板上掉下,应满足

L

x

x≤

+

2

1

2

2

1

1

t

a

t a=

由以上各式解得s

t1

1

故作用的最长时间为1s

(2)木板在拉力F作用下的最大位移为

F

M

L

m

m 3

2m 134********=??==

t a x 所以F 做功的最大值

J 8J 3

2

121=?==Fx W

【答案】(1)1s (2)8J

【回味】本题第(1)问中,弄清物块不掉下去的条件是关键。一些学员由于理解不了“最长时间”陷入困境,其实只要能想着弄清物体运动过程,找出时间、位移关系,再考虑上临界条件,还是不难求解的。第(2)问,难度不大,考查了功的计算。

v 0匀速行驶,某时刻一货箱(可视为质点)无初速

度地放置于平板车上,货箱离车后端的距离为l =3m ,货箱放入车上的同时,平板车开始刹车,刹车过程可视为做a =4m/s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已知货箱与平板车之间的摩擦因数为

μ=,g =10m/s 2。为使货箱不

从平板上掉下来,平板车匀速行驶的速度v 0应满足什么条件

【解析】由于a g <μ,故可作出货箱、平板车的t v -图像如图所示。图中阴影面积即为货箱与平板车在共速前的相对位移大小,则

gt at v μ=-0

解得

6

00v

g a v t =+=

μ

阴影面积 12

21

2

00v

t v x ==?

要使货箱不从平板上掉下来,需满足 l x ≤?

解得 m /s 60≤v 【答案】m /s 60≤v

【回味】本题中在货箱与平板车共同前进,平板车运动的“快”,货箱相对平板车向后运动;共速后,两者依然要发生相对运动,但货箱较“快”,货箱相对平板车向前运动。因此要想货箱不从平板车上掉下来,只要满足共速前的相对位移大小不超过l 就可以了。本题解析应用了图像法求解,学员也可应用其它方法试试。

位于一方桌的水平桌面的中央。桌布的一边与桌的AB 边重

合,如图所示。已知盘与桌布间的动摩擦因数为1μ,盘与桌面间的摩擦因数为2μ。现突然以恒定加速度a 将桌布抽离桌面,加速度的方向是水

平的且垂直于AB 边。若圆盘最后未从桌面掉下,则加速度a 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g 表示重力加速度)

【解析】分析可知,盘在桌布上做匀加速运动,脱离桌布后,在桌面上做匀减速运动,则

11ma mg =μ ①

22ma mg =μ ②

11212x a v = ③ 22212x a v = ④

要想盘不从桌面掉下,需满足 l x x 2

1

21≤

+ ⑤ 设桌布从盘下抽出所用时间为t ,这段时间内桌布位移为x ,则

2

21at x =

⑥ 21121

t a x = ⑦

l x x 21

1+= ⑧

联立①~⑧式,解得

g a 12

2

12μμμμ+≥

【答案】g a 12

2

12μμμμ+≥

【回味】本题牵涉过程较复杂,找出盘子与桌布间的位移关系以及盘子不掉下去的条件是关键。求解时要在分析物体运动过程,及位移关系上下功夫。本题中,关于方程组的求解也是一个难点,是对学员运算思维能力的一个考验。

1.(2011·新课标)如图,在光滑水平面上有一质量为m1的足够长的木板,其上叠放一质

量为m2的木块。假定木块和木板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相等。现给木块施加一

随时间t增大的水平力F=kt(k是常数),木板和木块加速度的大小分别为a1和a2,下列反

映a1和a2变化的图线中正确的是()

2.(2012届西工大高三第三次大练习)一块足够长得木板C质量为2m,放在光滑水平面

上,如图所示。在木板上自左向右放有A、B两个完全相同的物块,两物块质量均为m,与

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μ。开始时木板静止不动,A、B两物块的初速度分别为0v、0

2v,

方向如图所示。刚开始时A、B、C三物体的加速度之比为;A

物块在整个运动过程中最小速度为;A速度减至最小过程中,

AC间的摩擦生热跟BC间的摩擦生热之比为。

3.如图所示,有一木板静止在光滑且足够长的水平面上,木板质量为4

=

M kg,长为m

4.1

=

L;木板右端放着一小物块,小物块质量为m=1kg,其尺寸远远小于L。小滑块与

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4.0

=

μ(g取10m/s2)

(1)现用恒力F作用在木板M上,求:能使m从M上面滑落下来的F的范围

(2)其它条件不变,若恒力F=,求:m从M上面滑落下来所用

的时间

4.如图所示,质量M=8kg的长木板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在长木板的右端施加一水平恒力

F=8N,当长木板向右运动速率达到m/s

10

1

=

v时,在其右端有一质量为m=2kg的小物块(可

视为质点)以水平向左的速率m/s

2

2

=

v滑上木板,物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2.0

=

μ,

小物块始终没有离开长木板,2

m/s

10

=

g,求:

(1)经过多长时间小物块与长木板相对静止;

(2)长木板至少要多长才能保证小物块不滑离长木板;

v

A

2v

C

B

F

m

M

F

m

M

v

(3)上述过程中长木板对小物块所做的功。

5.(2012届西电高三第一次月考)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长木板,静止放在粗糙水平面上,有一个质量为m ,可视为质点的物块,以某一水平初速度从左端冲上木板,从物块冲上木板到物块和木板达到共同速度的过程中,物块和木板的t v -图像分别如图中的折线acd 和bcd 所示,a 、b 、c 、d 点得坐标为a (0,10)、b (0,0)、c (4,4)、d (12,0)。根据t v -图像(g =10m/s 2),求:

(1)物块冲上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1,木板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2,达到相同速度之后,一起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a ;

(2)物块质量m 与长木板质量M 之比; (3)物块相对长木板滑行的距离x ?。

6.(2012届西工大高三第六次大练习)如图所示,一块质量为M 、长为l 的匀质木板放在很长的光滑水平桌面上,板的左端有一质量为m 的物块,物块上连接一根很长的细绳,细绳跨过位于桌面边缘的定滑轮,某人以恒定的速度v 向下拉绳,物块最多只能到达板的中点,而且此时板的右端尚未到达桌边定滑轮.求:

(1)物块与板的动摩擦因数及物块刚到达板的中点时板的位移; (2)若板与桌面间有摩擦,为使物块能到达板右端,板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的范围;

(3)若板与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取第(2)问中的最小值,在物块从板的左端运动到右端的过程中,人拉绳的力所做的功(其它阻力均不计)。

7.(2011·山东)如图所示,在高出水平地面 1.8h m =的光滑平台上放置一质量2M kg =、由两种不同材料连接成一体的薄板A ,其右段长度10.2l m =且表面光滑,左段表面粗糙。在A 最右端放有可视为质点的物块B ,其质量1m kg =。B 与A 左段间动摩擦因数0.4u =。开始时二者均静止,现对A 施加20F N =水平向右的恒力,待B 脱离A (A 尚未露出平台)后,将A 取走。B 离开平台后的落地点与平台右边缘的水平距离 1.2x m =。(取g =10m/s 2)求:(1)B 离开平台时的速度B v 。

l 2

1

l F

h

x

A

B

(2)B 从开始运动到刚脱离A 时,B 运动的时间t B 和位移x B (3)A 左端的长度l 2

1.A 2.1:1:1

2

v 1:3 3.【答案】(1)F 大于20N (2)2s

解:(1)两者能保持相对静止的最大加速度

2m /s 4==g a μ

故要使m 从M 上滑落,只需满足

()N 20=+>a m M F

(2)由于F = >20 N ,所以物块相对于木板滑动,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2m/s 7.4=-=

'M

mg

F a μ 设m 从M 上面滑落下来所用的时间为t ,则

L gt at =-222

1

21μ 解得 s 2=t

4.【答案】(1)8s (2)48m (3)192J

解:(1)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木板的加速度 21m/s 5.0=-=

M

mg

F a μ 物块的加速度 2

2m/s 2==g a μ 设t 时间后,两者达到共同速度v ,则 对木板 t a v v 11+= 对物块 t a v v 22+-= 解得 m/s 14=v ,s 8=t

(2)此过程中,木板与物块的位移分别为

m 962

11=+=

t v

v x m 482

22=+-=

t v

v x 木板长度至少为

m 4821=-=x x L (3)摩擦力对小物块做的功

J 1922

1212

22=-=

mv mv W 5.【答案】(1)2

m/s 5.1 2

m/s 1 2

m/s 5.0 (2)2:3 (3)20m

解:(1)由图像可知 21m/s 5.1=a ,2

2m/s 1=a ,23m/s 5.0=a

(2)由牛顿第二定律得 对物块: 11ma f = 对木板: 221Ma f f =- 对整体: ()32a m M f += 联立以上各式,解得

2

3=M m (3)图中aco ?的面积即为物块相对长木板滑行的距离,所以 20m m 4102

1

=??=

?x 6.【答案】(1)mgl

Mv 2 (2)大于或等于()gl m M Mv +22 (3)2

2Mv

解:(1)以板为研究对象,由牛顿第二定律知

11Ma mg =μ ①

设物块运动到木板中点用时为t 1,木板位移为x 则

2

1l

x vt =

- ② 1at v = ③

12

t v

x =

联立①②③式,解得 mgl

Mv 2

1=μ,2l x =

(2)物块能到达木板右端的条件为:两者速度相等时,其相对位移大于或等于板长,设物块与木板达到共速所用时间为2t ,则

()221Ma g m M mg =+-μμ ⑤ l t v

vt ≥-222

22t a v = ⑦

联立⑤⑥⑦式,解得

()gl

m M Mv +≥22

(3)若板与桌面的动摩擦因数取第(2)问中最小值,则物块到达木板右端时,两者恰好共速,有

l t v

vt =-332

由于物块一直匀速运动,所以绳拉力对物块做的功等于摩擦力对物块做的功,则

31vt mg W ?=μ ⑨

联立⑧⑨式,解得 2

2Mv W = 7.【答案】(1)2m/s (2) (3)

解:(1)设物块平抛运动的时间为t ,由运动学知识可得

2

2

1gt h =

① t v x 0= ②

联立①②式,代入数据得

s m v B /2= ③

(2)设B 的加速度为a 2,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的知识得

B ma mg =μ ④

B B B t a v = ⑤

2

2

1B

B B t a x =

联立③④⑤⑥式,代入数据得

s t B 5.0= ⑦ m x B 5.0= ⑧

(3)设B 刚开始运动时A 的速度为1v ,由动能定理得

2112

1

Mv Fl =

设B 运动后A 的加速度为A a ,由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知识得

A Ma mg F =-μ ⑩

2

122

1)(B

A B B t a t v x l +=+ ○11 联立⑦⑧⑨⑩○11式,代入数据得

m L 5.12=

12

地理 专题5 板块运动

专题5板块运动知识 一、板块构造学说 1、软流层: 在上地收幔上部,即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到400千米处,由于受放射性元素衰变的加热,导致岩石软化,部分呈熔融状态,因此这部分圈层称为软流层(圈)。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2、岩石圈: 在软流层以上到地表的部分,是由岩石组成,称为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岩石和地壳两部分。 3、板块构造学说: 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全球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法国的地质学家提出。 ①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②板块相对移动而发生张裂和碰撞。 4、板块张裂: 生长边界,常形成裂谷和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海洋中的张裂往往形成海岭(大洋中脊、洋脊) 大洋中的洋脊是岩石圈中最在稳定的破碎带,地幔物质从洋脊顶部的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大洋地壳,并把原有的大洋板块以每年几厘米的速度向两侧推移,使海底不断扩张,直至海沟处下沉消融。因此海洋板块的年龄较为年轻,虽然地球历史有46亿年之久,可海洋底部至今没有发现超过2亿年的岩石。而大陆板块则要古老得多。 从洋脊向两侧的岩石年龄越来越老,洋脊的年龄最轻。 5、板块碰撞: 消亡边界, (1)当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时,①由于大洋板块位置较低;②密度较大,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直插入地幔中,逐渐熔化而消亡,这里往往会形成海沟,是海洋最深的地方。而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成为岛弧和海岸山脉,如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马里亚纳海沟)-岛弧链(自北向南:千岛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群岛) (2)当两个大陆板块相碰撞时,则形成巨大的山脉,如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相撞产生了喜马拉雅山脉。 (3)许多矿产资源和地热资源也分布在这里。

(完整版)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汇总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 1.(8分)如图13所示,有一定厚度的长木板AB在水平面上滑行,木板的质量m1=4.0kg.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木板上表面距水平面的高度h=0.050m.当木板滑行速度v0=3.0m/s时,将一小物块C轻放在木板右端B点处.C可视为质点,它的质量m2=1.0kg.经过一段时间,小物块C从木板的左端A点滑出,它落地时的动能E KC=1.0J.小物块落地后,木板又滑行了一段距离停在水平面上,这时,木板左端A点距小物块的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1=0.90m.求: (1)小物块C从木板的A点滑出时,木板速度的大小v A; (2)木板AB的长度L. 图13 2.(8分)如图11所示,将工件P(可视为质点)无初速地轻放在以速率v匀速运行的水平传送带的最左端A,工件P在传送带的作用下开始运动,然后从传送带最右端B飞出,落在水平地面上. 已知AB的长度L=7.5m,B距地面的高度h=0.80m. 当v=3.0m/s时,工件P从A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0=4.4s. 求: (1)工件P与传送带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2)当传送带分别以不同的速率v(运行方向不变)匀速运行时,工件P均以v0=5.0m/s 的初速度从A端水平向右滑上传送带. 试分析当v的取值在什么范围内变化时,工件P从A端运动到落地点所用的时间t保持不变,并求出对应的时间t(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 3.(8分)如图11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4.0 kg、长度L=2.0 m的木板,在F=8.0 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0=2.0 m/s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l.0 kg

历年板块运动部分高考题组 题

(2012上海卷地理(四))板块运动造就了地球表面高低起伏的基本形 态。 1. 洋脊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 地震使海底抬升 B. 地震导致海底中间凹陷 C. 海底扩张处岩浆涌出 D. 海底扩张处沉积物大量堆积 2. 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可能形成 A. 岛弧和海沟 B. 海岭和海沟 C. 海岭和裂谷 D. 岛弧和裂谷 3.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图示的板块边界是 A.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的碰撞边界 B. 大洋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C. 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边界 D. 大陆板块内部的生长边界 4. (2009年高考上海地理单科卷)以下地貌单元中,成因与图示机理相 关的是 A. 东非大裂谷 B. 日本列岛 C.阿尔卑斯山脉 D. 落基山脉 5.(2001年普通高等学校夏季招生考试地理上海卷,32)读“大洋板块俯冲 示意图”回答: (1)图中:海底地形A处为( ),P处为( );B处是( ) 物质上升处。 (2) 下列各类岩石中,在H处常见的是( ) A.玄武岩 B.页岩 C.花岗岩 D.石英岩 (3) 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自老到新依次排列是( )。 (4)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N板块的名称是( )板块,当M 板块俯冲到N板块下面,N板块受挤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 ( )山系。 (2014上海卷)(四)形态各异,丰富多彩的坚硬岩石是地球固体表 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6. 不同大陆板块的碰撞挤压会产生高压环境,能够形成某些种类的变质岩。下列能够广泛出露这类变质岩的区域是 A. 喜马拉雅山区 B. 日本太平洋岩区 C. 新西兰南北岛屿 D. 冰岛火山带 7.(2013高考题海南卷)图1为某半岛地形图。读图1,完成7题。 该半岛火山活动频繁,是因为受到( ) A.太平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B.印度洋板块张裂的影响 C.印度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D.太平洋板块挤压的影响

课题名称∶板块的运动

中国的台湾和日本为什么多地 震呢? 岸山系是美洲板块 与太平洋板块、南 极洲板块挤压形成 的;阿儿卑斯山由 亚欧板块与非洲板 块挤压形成的; 阅读地图219,因为 他们位于亚欧板块 与太平洋板块的挤 压碰撞带。 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 理现象,为区域地理 学习打下基础。 防震 减灾 在新闻中我们经常听到有关中 国地震的报道,请你利用我们今 天的知识来解释一下,我国为什 么多地震? 地震发生后会给我们带来灾害, 而北京也是个地震多发区,我们 每个人要有防震意识,当地震发 生时,我们该如何做? 当我们作为生存者,我们如何去 救援别人? 从图219可以看出 中国位于两大地震 带之间,并且中国 境内也多地震分 布。 防地震的措施 房屋 (在家里、在商场、 在行使的车 上……)。 联系实际,体现知识 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 的兴趣 防灾自救教育,珍惜 生命、热爱生命。 5 总 结: 板块学说帮助我们解释了我们以前无法理解的自然现象例如:火山的喷发,地震、山脉、海洋的形成等,但作为一个假说,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去探索。 板书设计 板块的运动 教学设计创新之处 第一,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加工,增加了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板块的概念是一个难点,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内容的理解也有困难,而教材编写比较简单,许多关键性的概念没有告诉学生,而学生的基础又比较好,为了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对板块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大胆对教材进行加工,增加了地球内部圈层的知识作为铺垫,并且以多媒体的形式,通过信息技术帮助学生了解地壳运动的过程。 第二,为了落实板块分布、板块运动、板块边界等关键性知识,本课设计了利用橡皮泥粘贴小地球仪的活动。通过在小地球仪上把六大板块用橡皮泥粘贴出来,一是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使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掌握了板块的分布、板块运动方向以及板块的边界类型,并在头脑中建立空间概念。

专题5_板块运动__学案

专题5 板块运动(测试) 【知识梳理】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___________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板块在______之上滑动。2.板块内部相对比较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___________地带。 3.标注出下图中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_板块,B._____________板块,C._____________板块, D._____________板块,E._____________板块,F._____________板块。 【思考1】 板块张裂的地区形成裂谷与海洋;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常形成山脉、岛弧和海沟。 观看上图,从板块构造学说的角度,解释下列山脉、岛弧、大洋形成的原因: 喜马拉雅山_________________ ;阿尔卑斯山__________________; 东非大裂谷__________________;落基山脉__________________; 安第斯山脉__________________;太平洋西岸岛弧链__________________; 大西洋__________________; 4.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学说和“_____________”学说基础之上的。5.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的对流。 6.海洋板块中岩石年龄最轻的地方是________,此处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带。 【思考2】地震发生时,震中的人们首先觉察到的是地面的上下颠簸,接着而来的是左右、前后摇晃这是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3】在一次地震中有多少个震级,多少个烈度?一次8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一次6级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4】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地震烈度的大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在图2.1中相应的位置标出世界上的两大地震带名称。 【思考5】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地球上的活火山主要分布在板块的______________地带。

七年级地理第2课时 板块运动教案

第2课时板块运动 【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能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教学重点】 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火山、地震等地质现象。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复习导入,地球上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是由大陆漂移引起的,大陆为什么会发生漂移呢?由此导入板块的运动。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学习活动认识板块运动 【自主探究】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1.学生读课本P41页文字内容,读图2.21,完成以下任务: (1)说一说: ①板块构造学说是怎样提出来的? ②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哪些? (2)看一看: ①图2.22中,全球主要划分为哪几大板块? ②板块之间的运动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3)想一想:板块内部、板块交界处的地壳活动是否一样?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如下: ①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科学家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 ②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③地球上大致分成六大板块和若干小板块。六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④板块在不断运动,板块之间或张裂或碰撞。 ⑤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之间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2.学生读课本P42页图2.23,完成以下任务: (1)板块碰撞在陆地上常形成山脉,读出图中的两大山系。 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2)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在图中找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 【拓展探究】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质现象。 1.学生完成课本P43页,P44页活动。 (1)①红海位于板块的张裂地区,不断扩张。 ②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形成山脉。

板块运动说课稿

《板块运动》一节的创新支点 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迄今为止在大地构造方面最盛行的理论,它是在1912年大陆漂移学说和1962年海底扩张学说的基础上,于1968年由英国学者麦肯齐和法国学者勒皮琼等提出的又一全球构造理论。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再到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关于大地构造理论的认识不断深化和发展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科学道路上不断探索、进步的一个缩影,这一段历程,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教育价值。上海版高中地理上册《板块运动》一节,以?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板块构造学说的‘三级跳’?为题设计专栏,为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能力提供了许多创新支点。 创新支点之一:有根据的猜想 猜想是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猜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而是在一定的事实基础上的合理想象。教师可以向学生出示一张以大西洋为中心的世界地图,说明魏格纳当年就是在这样的地图上产生大陆漂移的灵感的,然后提出问题,我们同学们能不能产生同样的灵感呢?高中的学生很快就能发现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能够很好地吻合在一起,由此猜测出南北美洲和欧洲、非洲曾经是连成一体的。这个过程实际上是还原了科学家最初的思维活动:观察——思考——提出猜想。 创新支点之二: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它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吻合也有可能只是偶然的巧合,作为一名严谨的科学家,当然不能仅仅根据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就得出正式的结论,科学家的任务就是要寻找证据,以证明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魏格纳的话,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寻求大陆漂移的证据呢?这样就打开了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从各种角度来思考统一问题,与此同时,也感受到科学研究所必需的严谨态度。 创新支点之三: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科学前进的历史就是不断修正前人谬误的历史,真正的科学家必须具备逆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只有勇于质疑前人,才有可能去伪存真、发展真理。当学生习惯于沿着正向的思维方式去寻求支持大陆漂移说的证据的时候,教师突然话锋一转,问道:?你能不能发现大陆漂移学说最大的缺陷在哪里呢??学生很可能对这样的问题感到震惊,已经有这么多的证据来支持大陆漂移说了,那它怎么可能会有缺陷呢?教师可以做一些讲解,诸如任何理论都不是完美无缺的等等,最关键的是向学生指出,我们平时都习惯于顺应和接受既有事实,而缺乏质疑和改造的精神,现在就让我们来质疑一下大名鼎鼎的大陆漂移学说吧。在这里,学生是否真正能够找到大陆漂移说的问题所在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学生开始从逆向的角度,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一种理论,来进行批判性的思维,这是难能可贵的科学精神的萌芽。 创新支点之四:继承——批判——发展 科学的发展需要修正前人的谬误,但并非完全抛弃前人的一切成果,而是对前人的成果进行去芜取精,在批判的同时继承原有理论成果的精华,在新的研究的基础上加以发展,这就是继承——批判——发展的科学三部曲。教师可以重点指导学生研究一下,从大陆漂移学说到海底扩张学说再到板块构造学说这一发展历程中,新的理论是如何继承、批判和发展前人理论的,将这一过程的发展脉络认真梳理一下,然后大胆预测,板块构造学说今后的发展方向会是怎样的。通过

专题5 板块运动

专题5 板块运动 【知识梳理】 一、板块构造学说 1.板块构造学说认为,___________是由若干刚性板块构成的,板块在______之上滑动。2.板块内部相对比较__________,板块的交界处是地壳运动的___________地带。 3.标注出下图中的板块名称: A._____________板块,B._____________板块,C._____________板块, D._____________板块,E._____________板块,F._____________板块。 注:(印度洋板块包括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和澳大利亚大陆。南极洲板块向北延伸至墨西哥西岸。唯一的大洋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其余均为大陆板块。) 5.板块构造学说是建立在“_____________”学说和“_____________”学说基础之上的。 6.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___________的对流(B)。大洋中的(P)是岩石圈中最不稳定的破碎地带,地幔物质从其顶部开裂处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把原有大洋板块向两侧推移,使海底不断扩张,直至(A)处消融。 图中CDE处海底底层岩石年龄自新到老依次是

二、地震 1.地震:地震时一种剧烈的地壳运动,是地球 内部能量积聚到局部地区,在极短时间内突然释 放造成的地球表层的快速震动。 2.地震要素: (1)A:;B:; AB:;BC:; (2)震级:地震所释放的大小。地 震释放的越多,震级就越。 震级每升高一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倍。 震级每升高两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倍。 震级每升高三级,相应的能量就增加倍。 (3)烈度:地震的程度用烈度表示。 地震烈度相等的各点的连线称为。 3.震级和烈度的关系:震级只跟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有关,而烈度则表示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的程度。 4.影响地震烈度的因素:一次地震只有一个,却有无数个。 一次地震的越大、越浅、越近,此次地震的烈度就越大。此外和因素也对地震烈度有影响。 5.地震带:其一为地震带,主要位于板块与板块, 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处。 其二为地震带,主要位于板块与板块、板块的结合处。 6.由于这两条地震带均位于板块消亡边界,故根据板块构造理论,7级以上强烈地震多发生在板块消亡边界。 我国是个多地震国家的原因:我国处于。 次生灾害:地震还常常引发、和等自然灾害。 三、火山 活火山带:主要分布在 其一为:从南北美洲经阿拉斯加至日本群岛、菲律宾群岛、新西兰的环太平洋火山带 其二为:红海沿岸和东非火山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印度尼西亚火山带 其三为:大西洋洋底火山带 【例题】 1.图为“全球六大板块(局部)分布图”。图中甲、乙两地分别位于() A.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B.亚欧板块、非洲板块 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D.亚欧板块、美洲板块 2.在下列板块中,与相邻板块形成消亡边界最多的是() A.南极洲板块B.美洲板块C.非洲板块D.亚欧板块

板块类问题专题练习(含详细答案)

板块类运动问题专题练习 1.如图13所示,有一定厚度的长木板AB 在水平面上滑行,木板的质量m 1=4.0kg .木板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木板上表面距水平面的高度h =0.050m .当木板滑行速度v 0=3.0m/s 时,将一小物块C 轻放在木板右端B 点处.C 可视为质点,它的质量m 2=1.0kg .经过一段时间,小物块C 从木板的左端A 点滑出,它落地时的动能E KC =1.0J .小物块落地后,木板又滑行了一段距离停在水平面上,这时,木板左端A 点距小物块的落地点的水平距离S 1=0.90m .求: (1)小物块C 从木板的A 点滑出时,木板速度的大小v A ; (2)木板AB 的长度L . 3.如图11所示,水平地面上一个质量M =4.0 kg 、长度L =2.0 m 的木板,在F=8.0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以v 0=2.0 m/s 的速度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某时刻将质量m =l.0 kg 的物块(物块可视为质点)轻放在木板最右端. (1)若物块与木板间无摩擦,求物块离开木板所需的时间; (2)若物块与木板间有摩擦,且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和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 因数相等,求将物块放在木板上后,经过多长时间木板停止运动. (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图13 图11

4.如图12所示,一辆平板小车静止在水平地面上,小车的左端放置一物块(可视为质点). 已知小车的质量M =8.0kg ,长度l = 2.0 m ,其上表面离地面的高度h = 0.80 m. 物块的质量m = 1.0 kg ,它与小车平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20. 现用F = 26 N 水平向左的恒力拉小车,经过一段时间后,物块与小车分离.不计小车与地面间的摩擦. 取g = 10 m/s 2,求: (1)物块与小车分离前,小车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 (2)当物块落地时,物块与小车右端的水平距离. 5如图14所示,质量M = 1.0 kg 的长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在长木板的右端放一质量m = 1.0 kg 的小滑块(可视为质点),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 = 0.20.现用水平恒力F = 6.0 N 向右拉长木板,使小滑块与长木板发生相对滑动,经过t = 1.0 s 撤去力F .小滑块在运动过程中始终没有从长木板上掉下.求: (1)撤去力F 时小滑块和长木板的速度各是多大; (2)运动中小滑块距长木板右端的最大距离是多大. 6.光滑的水平面上有一长木板,质量M=2.0kg ,在长木板的最右端有一小滑块(可视为质点),质量m=1.0kg ,小滑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0.20.小滑块与长木板一起以v 0=2.0m/s 的速度向左匀速运动,如图12所示.某时刻起对长木板施加一个F =12N 的水平向右的恒力,此后小滑块将相对长木板滑动.若长木板足够长,求: (1)水平恒力F 作用后,小滑块向左运动的最大距离; (2)小滑块向左运动的过程中相对长木板移动的最大距离. 图12 m 图 14 图12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练习(陈倩)

板块构造学说是二十世纪60年代提出的关于地壳运动的全新学说。 1.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 B .大陆板块年龄较为年轻,而海洋板块则较古老 C .板块作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对流 D .澳大利亚大陆地壳相对比较稳定 2.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原因是 A .处于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带 B .处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带 C .处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碰撞带 D .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碰撞带 3.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市当地时间2009年4月6日凌晨3时22分发生强烈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 ①地震发生时拉奎拉震中区的居民觉察到先 ,后 。 ②地震发生时,意大利首都罗马震感强烈,罗马与拉奎拉相比( ) A .震级相同,罗马烈度较小 B .罗马震级与烈度均较小 全球板块分布及板块运动示意图 甲

C.烈度相同,罗马震级较小D.拉奎拉震级较大,烈度较小 ③意大利是世界上地震多发的国家,其处于与非洲板块交界处,这两个板块在图中的字母代号分别是和,该边界类型为边界。 4.2009年12月10日,印度尼西亚西部亚齐地区附近海域发生里氏5.9级地震,震源深度约35千米。 ①此次地震震中位于海底,地震后最容易引发的次生灾害是。 ②印度尼西亚附近海域近年来多次发生地震,从板块构造学说分析,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恰 巧位于地震带上,另一个地震带为地震带。 ③地幔物质的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所在,图中可能出现海底扩张的地区是() A.A与C交界处 B.B与C交界处 C.C与D交界处 D.B与D交界处 ④板块相互运动产生了不同的地貌景观。与图中甲处地貌景观相同成因的地区是() A.马里亚纳海沟 B.喜马拉雅山脉 C.大西洋 D.科迪勒拉山系 ⑤板块的交界处也往往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地区,火山喷发造成的破坏会带来巨大财产损失。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列举一项火山活动带来的好处:________________。 5.位于菲律宾吕宋岛东南部的马荣火山是世界上最活跃的火山之一,2009年12月火山又开始爆发。 ①马荣火山再次喷发,其主要原因是 A.地壳的凹陷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 C.地壳的隆起D.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之间张裂 ②按火山活动状况分类,马荣火山属火山,该火山位于火山带上。 ③菲律宾的东部海域分布有菲律宾海沟。海沟是由于板块俯冲到板块 之下形成的,同时,板块隆起形成;而在板块的 张裂处常形成或。 参考答案: 1.B. 2.B. 3.①上下颠簸前后左右摇晃②A ③亚欧板块 A C 消亡 4.①海啸②地中海-喜马拉雅环太平洋③B ④C ⑤使土壤肥沃;形成火山地貌景观可发展旅游业;形成可开采地热(温泉)(写一项即可)5.①B ②活环太平洋 ③大洋大陆大陆岛弧链裂谷海洋

人教版7年级地理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与同学们谈地理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道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及在地表分别形成的形态。 2、了解海洋和裂谷、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3、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的培养。 教学重点:板块运动的两种方式及在地表分别形成的形态。 教学难点:运用板块运动的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和内容,以及六大板块的名称、特点和分布情况。在板块构造学说中还提到:板块是在不断运动着的。这一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板块的运动方式及其所带来的影响。 二、板块的两种运动方式。 1、通过引导学生读图2.22——《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提出两个问题。 (1)图中红色的箭头代表是什么? (2)在图中板块的交界地带,我们能找到板块间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它们之间有何差异? 2、首先学生阅读地图,并借鉴前面板块构造学说的知识,用5分钟的时间,独立解决上述问题,学会通过在材料中提取有用的信息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在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上述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交流学习成果并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补充。一方面,学习别人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看看有哪些是自己没考虑到的),起到开阔学生视野和思维的作用;另一方面,使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会倾听别人的想法,总结自己的不足,学会取长补短。 3、小组成果展示。通过一个小组先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的方式,在进一步完善答案的同时,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和语言的规范使用。教师及时对学生的展示做出客观评价。 过渡(教师):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板块之间的运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

板块运动专题讲解

v 0=10m/s 的物块冲上一置于光滑水平面上且足够长的木板上。物块质量为m =4kg ,木板质量M =6kg ,物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6.0=μ,试问:物块将停在木板上何处 【启导】物块冲上木板后相对木板向右运动,会在木板摩擦力作用下匀减速运动,木板会在摩擦力作用下匀加速运动,两者共速后,一起匀速运动。求物块停在木板上何处,实际是在求物块与木板的相对位移大小。 【解析】 方法一(基本公式法)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对物块 1ma mg =μ 对木板 2Ma mg =μ 解得 2 1m/s 6=a ,2 2m/s 4=a 设两者共速时所用时间为t ,则 t a t a v 210=- 解得 s 1=t 这段时间物块与车的位移大小分别为 m 721 2101=-=t a t v x m 22 1 222==t a x 两车的位移之差 m 521=-=?x x x 故物块能停距木板左端5m 处 方法二(图像法) 作出物块与木板的运动图像如图所示。由牛顿第二定律可求得物块与木板的加速度 v

21m/s 6==g a μ 22m/s 4== g M m a μ 两者t 时刻速度相等,则 t a t a v 210=- 解得 s 1=t 分析可知,图中阴影面积为板、块的相对位移,由几何关系知 m 52 1 0== ?t v x 故物块能停距木板左端5m 处 解法三(相对运动法) 以地面为参考系,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对物块 1ma mg =μ 对木板 2Ma mg =μ 解得 2 1m/s 6=a ,2 2m/s 4=a 以木板为参考系,物块的初速度为0v ,加速度为()21a a +-,则 两者相对位移为 ()m 522120 =+=?a a v x 故物块能停在距木板左端5m 处 【答案】物块能停在距木板左端5m 处 【品味】本题是板块问题得基本问题。求解本题一定要弄清摩擦力起的作用,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理解相对位移。本题用不同方法进行了求解意在加强学员从不同角度分析处理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要注意对比不同方法的解题出发点,有意识培养自己的思维灵活性、方法的多样性。 木板受牵引的板块问题 2

中图版上海高中地理第一册 专题5 板块运动 学案设计无答案

板块运动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观点。 2.知道板块学说的主要内容。 3.学会用两个学说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学习重难点】 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以及板块运动对地表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填空 1.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 )部海岸与南美( )部海岸轮廓线十分相似。这一偶然发现,促使( )提出了( )假说。 2.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 )引起的。板块学说认为,全球可分为( )大板块,各板块处在不断运动之中。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 )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 ( )。 3.世界最大的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戴位于( )板块与 ( )板块、( )板块、( )板块等的交界地带。4.六大板块的名称是( ) 其中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 ),澳大利亚位于的板块是( ) 。 二、课堂助学 1.引导学生观察大陆的漂移,明确魏格纳是怎样发现大陆漂移的。 2.学生阅读材料启发科学探究的精神。 3.观察六大板块与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明确六大板块名称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4.板块发生张裂运动时,地表会产生新的海洋和裂谷。板块发生碰撞积压时,地表会产生新的山脉和海洋的消失。 【达标检测】 1.下列实例中,证明了地球上海陆发生过变迁的是( )。 A.流水堆积成的三角洲 B.风力侵蚀成的蘑菇石 C.经常发生地震现象 D.在喜马拉雅山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 ).首先提出大陆漂移假说的科学家是2. A.德国科学家魏格纳 B.波兰科学家哥白尼 C.苏联宇航员加加林 D.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3.下列关于板块学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是一块整体。 B.全球各大板块都处于相对的稳定之中。 C.板块内部地壳不稳定。 D.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4.喜马拉雅山脉位于( )。 A.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D.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5.板块构造学说认为,世界上的火山、地震大多发生在( )。A.板块内部 B.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 C.大陆内部 D.地壳比较稳定地带 6.根据测量,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海在不断扩张。有人预言,几千万年后,红海将成为新的大洋。这是由于( )。 A.板块运动的结果 B.海风吹拂的结果 C.海水侵蚀的结果 D.海洋中砂砾磨蚀的结果 7.海牛和驼鸟在非洲和南美洲都有分布。海牛生活在热带浅海环境中,鸵鸟生活在陆地上,且不会飞。它们分布在大西洋两岸的原因是( )。A.两大陆上的人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 B.两大陆之们的海洋干涸或大洋海水变浅时,它们从一个大陆迁移到另一个大陆。 C.在地质时期,两大陆曾是紧密相连的整体。 D.两大陆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地缩小,在偶然的机会中,它们在两大陆之间来回活动。 8.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目前那个大洋仍在继续扩张之中( )。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 9.本初子午线穿过的的板块是( )。 A.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C.印度洋板块和非洲板块 D.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10.阿拉伯半岛位于下列哪个板块中( )。 A.亚欧板块 B.非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C.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板块的运动》教学设计 岐山县第二初级中学 孟少妮

【教材分析】 《板块的运动》是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陆地和海洋》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板块构造学说,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等内容。板块构造学说是大陆漂移假说的延伸,为地表形态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将为区域地理有关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通过本课时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防震抗灾、自救互救知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课标解读】 本部分内容的理论性较强,但要求比较简单,即“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结合实例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同时,通过对本节教材第一课时内容《沧海桑田大陆漂移假说》的学习,为本课时的学习做好铺垫和埋下伏笔;同时七年级的学生学习热情较高,参与意识较强,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设计了多个学生活动,化抽象为直观,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设计理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海陆分布的基础上,对地球知识的进一步深化,主要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板块运动与地表地貌的关系,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等,将为区域地理有关章节的地理成因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初一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差,知识面窄,而本课时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由此本节课以问题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拼图、合作探究、观察分析、小组讨论,辅助以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使学生对板块构造学说,火山与地震的相关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2、说出世界著名山系的形成原因,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记住板块名称和位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 2、在板块运动示意图上,指图总结板块运动的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火山、地震的

70003七年级上册地理复习-板块的运动

板块的运动 15.板块的运动有两种,张裂运动和挤压碰撞运动喜马拉雅山脉是由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挤压碰撞形成的。东非大裂谷是由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张裂形成的;地中海由碰撞挤压运动将会消失,红海由于张裂运动将会变成新的大洋。阿尔卑斯山脉和科迪勒拉山系地处与板块的碰撞挤压地带。 16.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的大气状况。它的特点是:A经常变化的B同一时刻不同地方的天气差异很大。它与气候的差别在于:时间的长短不同 17.降水概率表示降水可能性的大小,为100时,肯定有雨,为0肯定无雨 18.气温:表示大气冷热的程度,单位为摄氏度,用℃表示,风向可以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基本方向,还有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偏方向的风向。 19.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区,白色越白,云层越厚,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阴雨区(记P49面的常用天气符号图,尤其是多云、暴雨、雾、沙尘暴、雷阵雨) 20.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污染物的数量有关,用空气质量指数表示。清新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小,污浊的空气,空气质量指数大 21.日平均气温=(8点气温+14点气温+20点气温+2点气温)/4 22.气温日较差=一天的最高气温—最低气温气温年较差=最高月平均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 23.一天中的最高气温一般在午后二时,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北半球的陆地上,7月份气温最高,1月份气温最低,海洋上8月份最高,2月份气温最低。 24.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是指:陆地吸热快,升温快,同时散热快,降温也快;海洋吸热曼,升温慢,同时散热慢,降温也慢 25.等温线:在地图上,把温度相同的各个地点用线连接起来气温的水平分布通常用等温线表示。如果等温线呈封闭形式,并且中心气温低,称为低温中心,反之称为高温中心 26.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27.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A纬度因素:低纬气温高,高纬气温低,北半球越往北气温越低,南半球反之;B海陆因素: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C地形因素: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6℃;D洋流因素:暖流流经的地区气温升高,寒流流经的地方气温降低。 28.降水:从大气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降水的主要形式是降雨。降雨根据降水的强度大小,可以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等。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用mm表示。 29.表示一个地方一年内的降水变化特点可以用各月降水量柱状图表示 30.影响降水量多少的因素:A纬度因素:降水量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海陆因素::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D洋流因素:暖流经过的地方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方降水少 31.世界的南极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处于山地的迎风坡)世界的干极:智利的阿塔卡马沙漠 32.南北回归线的两侧:大陆东岸降水多,大陆西岸降水少 33.气候的两大要素是:气温和降水气候特点=气温特点+降水特点 34.根据气温和降水多少的不同,世界上总共可以划分为11种气候类型。分别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寒带气候,高原山地气候。 35.判断一个地方的气候类型,只要分析这个地区的气候特点就可以了 36.热带雨林气候特点:全年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热带季

上海高中地理一模选择题汇编专题5板块运动

专题5 板块运动 1.(2018.松江.一模)扳块的消亡边界附近出现的主要地貌有() ①裂谷②海沟③洋脊④山脉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D 2.(2018.浦东新区.一模)因大洋扳块向下俯冲,挤压大陆板块而形成的地貌单元是() A.阿尔卑斯山脉 B.日本岛弧 C.东非大裂谷 D.喜马拉雅山脉 答案:B 3.(2018.崇明.一模)读下图,2017年11月13日伊拉克、伊朗边境地区发生7.8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此次地震产生的原因是伊朗()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 C.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D.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 答案:B 4.(2018.虹口.一模)下图是某地质学家绘制的板块碰撞及其影响示意图。与图中板块①、 ②对应的是() A.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 B.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 C.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D.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

答案:A 5.(2018.杨浦.一模)裂谷和海沟都位于板块的边界,下列关于裂谷和海沟说法正确的是 A.裂谷位于板块的生长界,海沟位于板块的消亡界 B.裂谷位于板块的消亡界,海沟位于板块的生长界 C.两者都位于板块的生长界 D.两者都位于板块的消亡界 答案:A 6.(2018.长宁.一模)冰岛给科学家们提供了极好的研究“海底扩张学说”假说的场地,图示横贯冰岛中部的地带可能是() A.海沟 B.洋脊 C.海岸山脉 D.板块消亡边界 答案:B

7.(2018.金山.一模)图1-10为某板块边界示意图,图中箭头表示相邻板块的运动方向。由于板块的相对运动,边界处可能形成() A.甲、乙之间一一裂谷、海洋 B.甲、丙之间一一海沟、海岭 C.甲、丁之间一一海沟、岛弧 D.甲、戊之间一一褶皱山脉、高原 答案:C 8.(2018.闵行.一模)2017年2月,一些科学家在美国地质学会发表研究报告称,发现了世界第八大洲西兰蒂亚( Zealandia),该大洲94%的面积都浸没在海水中。从板块构造学说60来看,西兰蒂亚跨越() A.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生长边界 B.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 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D.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答案:D 9.(2018.黄浦.一模)下列关于海岸山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板块运动经典例题

1、③板块周围主要为消亡边界,简要说明这类边界对该板块的影响。使该板块的面积逐渐缩小(1分),边界地区地壳不稳定,多火山地震 2、图中盐度最高的海域是红海,并在地图中用斜线标注出来,其位于②非洲板块与⑤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填图中数字代码)(4分)。 3、位于②板块东北部的海运交通要道是苏伊士运河,并简述其交通战略价值。沟通了红海和地中海(1分),大大缩短印度洋—大西洋的航线的距离(1分),扼亚非欧三大洲要冲(1分) 4、列举出②板块东北部国家的四大经济支柱。(4分) 运河收入(1分)侨汇(1分)旅游业(1分)石油出口(1分) 识记:阿尔卑斯山脉(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喜马拉雅山脉(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落基山脉(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 海岭是海底分裂产生新地壳的地带,是板块生长扩张的边界。如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之间有大西洋海岭相隔;非洲和印度洋板块之间为印度洋海岭。海岭是板块的分离边界,又叫生长边界 环太平洋的地震带也都位于海沟附近。地球上最深、也是最知名的海沟是马里亚纳海沟,它位于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东南侧

(1)2013年4月20日,图中A区域发生7.0级特大地震,结合所学的六大板块知识解释此次地震发生的原因处于板块交界地带;地震发生后,国家快速的派出救援队,队员到达震区后,发现自己正午的影子的朝向是北方. (2)几乎全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太平洋板块,代号④;澳大利亚位于印度洋板块,代号③;阿拉伯半岛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3)据图预测:红海面积不断扩张,地中海面积会逐渐缩小,依据是依据图中板块运动方向. (4)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当地震发生时正确的避险方法是B A、在室内迅速跳窗逃生 B、在室内迅速抱头蹲墙角 C、在室外迅速抱住电线杆 D、在室外迅速跑入建筑物内躲避.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复习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地理复习提纲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课本1——10页) 1、地球的形状:球体。 2、生活中说明地球是球形的自然现象:(1)海边看到远处帆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 (2)月食现象等 3、能说明地球大小的数据: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极半径为6357千米); 最大周长是4万千米; 表面积是5.1亿平方千米 4、经纬线特点:(经纬线判别:一般情况,横纬竖经) 纬线经线 5、主要的经线:本初子午线(0°)、180°。主要的纬线:赤道、北回归线(23.5°N)、南回归线(23.5°S)、 北极点(90°N)、南极点(90°S) 6、经纬度的划分和半球划分: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20°W和160°E组成的经线圈。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赤道(0)

8、利用经纬网定位。 参照《地理填充图册》第12页第十题、十一题,要会判断某点的经纬度及两点相对位置(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运动形式分自转和公转)(课本11——15页)

(课本13页) 2、地球上的五带 划分依据:根据不同纬度地带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不同,划分为热带、 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5个热量带。 有阳光直射现象的地区:热带——即南北回归线之间(23.5 O N~23.5 O S); 有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寒带(北寒带和南寒带)——即南极圈(66.5 O S) 以南、北极圈(66.5N O)以北 四季分明的地区:温带(北温带和南温带)——即回归线和极圈之间 第三节地图的阅读第四节地形图的判读(课本16——28页) 1、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单位必先统一) ※根据使用目的正确选择地图:(课本19页) 比例尺的大小与所示区域的范围和内容详略程度的关系:图幅相同时, 比例尺越大,范围越小,表示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范围越大,表示的内容越简略(“大小详,小大略”)※阅读方向:(1)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一般指向正北 (2)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3)一般地图:面向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地形图的判读 ※等高线的疏密与坡度陡缓的关系: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等高线密集,表示坡度陡。(“密陡疏缓”) ※观察右图据等高线的特点判断山体的不同部位: ☆山峰 ☆陡崖:等高线重叠的部分(如右图E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