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诺奖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2015年10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以此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

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所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所获得的最高奖项。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获奖后,85岁的屠呦呦表示:“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这个战胜了疟疾的老人说自己已经“老化了”,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搞医药卫生的,就为了人类健康服务,最后药做出来了,就是一件挺欣慰的事。”

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科学精神

诸多的第一,使得国人欣喜若狂,反而屠呦呦本人显得颇为淡然。在其看来,获奖与否并不重要,关键在于自己的研究成果惠及了更多人,让百万人的生命得以被挽救。这是一种无法抹杀的历史事实,也是对自己的最大认可。科学成

果的获得来之不易,在科学的山峰上,最终成功登高者往往只是少数。尽管很多人行于半途就抱恨终天,但其亦给了后人继续向上的台阶。所以科研工作者要有一颗淡定坦然之心,要有一种无私奉献的情怀。

拥有这种品质与情怀者,最终必然会获得成功,老一辈的科学家无不如此。如钱学森、钱三强、李政道、袁隆平等,他们身上体现出了科学家最应有的基本素养,那便是淡看名利、潜心研究与长期坚持。因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曾被戏称为“三无”科学家,这似乎具有某种讽刺意味。的确,在商业的裹挟之下,国内的许多科研项目都成了圈钱的道具,科学家也成了“另类商人”,科研经

费投入得越来越多,然而有建树的成果却越来越少。取得超越前人的研究成果固然令人欣喜,然而保持科研工作者的职业风范才更值得尊重。看淡名利的屠呦呦注解着科学精神,其获评诺奖既是对其自身成就的承认,也是对千千万万屠呦呦式的科学家群体的褒奖,更是对他们所秉持和坚守的科学精神的推崇。屠呦呦以成就铸就了传奇,也以坚守而成为了榜样。

怎么看屠呦呦获诺奖

屠呦呦获诺奖,各种争论喧嚣尘上。其主要集中在,中医西医问题、获得诺奖却没评上院士、个人获奖与集体贡献的关系等等,但这些争论都并未触及获得诺奖的本质意义。

实际上,获得诺奖,并不仅仅意味着一位作家写出了一个世界级的精彩故事,一位物理学家或化学家做出了一个世界级的重大发现。诺奖奖励的领域,总体来说,一是对自然真理的探究,比如物理、化学、医学;一是对存在真理的追问,比如文学。前者面向世界,后者面向人类自身,都是人类自开天辟地以来,事关人之为人、世界之为世界的根本性、终极性命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代表着人类精神。有没有诺奖,人类对自然真理和存在真理的执着求索,永远都不会停止或消失。

屠呦呦获奖,我们要向这位科学工作者及其团队多年如一日的执着探索致敬。探索自然的真理,并不总能成功。发现青蒿素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哪怕最终仍是失败,超越个人名利得失的科学探索本身依然值得尊敬,这正是科学精神。屠呦呦获奖,表明了中国和中国人对全人类的贡献。一个国家做出各种体系和制度的改善,并不是为了瞄准诺贝尔奖,也不是寻求在各种荣誉锦标上刻上本国或本国人的名字,而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国民的活力和创造力,让优秀者脱颖而出,让普通人有尊严地生活,从而最终贡献于全人类的文明和进步。在这个意义上,青蒿素的发现及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其意义和价值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下的各种争论。

39岁开始研究中草药抗疟疾

这位现年85岁的女科学家是浙江宁波人。“呦呦鹿鸣,

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人生的期待和憧憬,而她也终生与天然植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屠呦呦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疾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方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39岁的屠呦呦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他们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了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终于在1971年发现了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的抑制率,并在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了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从东晋药书获得灵感并以身试药

研究青蒿素遇到的难处比想象中还要大。屠呦呦筛选出的样本并不尽如人意: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

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此后,屠呦呦在重新复习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

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后来,我就改为用乙醚提取。那时药厂都停工,只能用土办法,我们把青蒿买来先泡,然后把叶子包起来用乙醚泡,直到第191次实验,我们才真正发现了有效成分,经过实验,用乙醚制取的提取物,对鼠虐、猴虐的抑制率达到了100%。为了确保安全,我们先在自己身上试用,

大家都愿意试毒。”屠呦呦说。她的老伴李廷钊至今都记得,那段时间她每天回家都是一身的酒精味,自己亲自服药试验,还导致了肝中毒。老伴儿李廷钊说:“我心疼她也支持她,

那个年代很多人都这样,她从没想得到这些荣誉。”

用260页的著作“说话”

受到葛洪典籍的启发而获得成功后,1972年3月,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全国掀起了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在多年的研究生涯里,屠呦呦一贯保持低调。曾有媒体

电话采访她,她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屠呦呦所说的那本书是《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媒体曾评价说,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至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在这本书中,有一页印制粗糙的新药证书复印件,那是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而在这份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获批的证书上,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

其实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了素

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大奖,当时她就被人们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她当时接受媒体

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谈及中医药,耄耋之年的屠呦呦说,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只有经过继承、创新和发扬,它的精华才能更好地为世人所认识,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诺奖得主屠呦呦简介及有关高考模拟题

诺奖得主屠呦呦简介及有关高考模拟题 背景资料: 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分别发现了青蒿素和阿维菌素,可以有效治疗疟原虫和线虫两大类寄生虫引发的疾病,为人类对抗寄生虫疾病的斗争找到了新方法,从而提升疾病治疗手段、改善人类健康。疟疾是威胁人类生命的一大顽敌,它是一种由蚊子传播的、因单细胞寄生虫——疟原虫入侵红细胞引起发热并在严重情况下造成脑损伤和死亡的疾病。目前,每年还有45万人被疟疾夺去生命,其中大多数是儿童。疟疾的传统疗法是使用氯喹或奎宁,但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这种方法成功率不断降低,疟疾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屠呦呦当时在中国转向中草药,力求从中找寻治疗疟疾的新方法,她受到中国古代医书关于青蒿治疗疟疾的记载启发,提炼出具有全新化学结构和显著抗疟功效的新药——青蒿素,再将其应用于临床,成为一种能够在疟疾早期阶段扼杀疟原虫的有效药物,这一研究成果具有重要意义。医学上很重要的另一类寄生虫——线虫也正在折磨世界上1/3的人类,主要分布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南亚、中美洲和南美洲,而河盲症(盘尾丝虫病)和淋巴丝虫病是两种最常见的由线虫引发的疾病。河盲症患者会因眼睛角膜发炎而致盲,淋巴丝虫病则会诱发淋巴水肿等终身感染的症状,近百万人因此备受折磨。日本微生物学家大村智专注于研究链霉菌,这一菌群生活在土壤中,能够产生很多活性化合物。他用独特的方式大批培养菌株并保持其特征,然后从土壤中成功分离出新菌株并成功移植到实验室中,再选出其中最具活性的50株作为新的生物活性化合物来源,这些菌株中的一个,后来被证明是阿维菌素的来源。威廉?坎贝尔出生在爱尔兰,现在美国任教,他是寄生虫领域的生物学家。坎贝尔从大村智手中收购了大批链霉菌菌株以探求其功效,并证明其中一个菌株对牲畜寄生虫非常有效。这种活性物质提纯后命名为阿维菌素,此后又改进为伊维菌素。伊维菌素最初作为兽药,但后来发现它能够治疗人类的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由此在非洲、拉美地区广泛分发使用,有效抗击了线虫类寄生虫引发的疾病。阿维菌素的衍生物伊维菌素目前被运用于全球线虫类寄生虫病的治疗,其给人类带来的福祉也不可估量。这一研究成果使得相关疾病濒临消灭,也是人类医学史上的一大壮举。 1.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她研制的抗疟药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在野生植物中提取青蒿素治疗疟疾,这体现了野生生物的( ) A. 直接使用价值 B. 间接使用价值

2015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阅读材料《呦呦鹿鸣》

呦呦鹿鸣 是,不可挡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奖,以表彰她对疟疾治 疗所做的贡献。屠呦呦女士也是 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 中国女科学家。 屠呦呦女士是中国中医科 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多年 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 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她是抗疟 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发现 者,在2011年获得拉斯克奖临 床医学奖。 除屠呦呦女士获奖外,该奖 项另外一半由两名科学家共得, 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二人因发现治疗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共同获得该奖。 消息一出,各大媒体像炸开锅一样,开始追踪报道屠呦呦的获奖背景,研究专业,以及生平记事。 屠呦呦对青蒿素的发现有多重要? 我们先回到上个世纪50年代,抗美援朝以及越南战争时期。当时作战士兵常常被疟疾所累,战斗力受到严重影响。于是,多国政府都不得不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抗疟药物的研发上,但都一筹莫展。 1967年5月23日,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聚集北京,就疟疾防治药物和抗药性研究工作召开了一个协作会议,就此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计划。该项目的短期目标是要尽快研制出能在战场上有效控制疟疾的药物,长远目标是通过筛选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药药方与民间疗法来研发出新的抗疟药物。 国家对“523项目”十分重视,特设仿造西药或制造衍生物、从中药中寻找抗疟药、制造驱蚊剂等几大课题组,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和单位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研发,这其中就有来自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她被分在了中医药协作组,主要从中医角度开展实验研究。 实验的过程漫长而复杂。光调查收集这一个过程,屠呦呦和她的课题组成员便筛选了2000余个中草药方,并整理出了640种抗疟药方集。他们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这其中,青蒿素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 青蒿素是来自一种菊科艾属植物的提取物,屠呦呦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它对鼠疟原虫的抑制率可达68%.但这个抑制率十分不稳定,甚至在后续的实验中,抑制率显示只有12%-40%。对此屠呦呦猜测,低抑制率可能是提取物中有效成份浓度过低的原因造成的。于是她着手改进提取方法。通过翻阅古代文献,特别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中的“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分。 不出所料,改用乙醚低温提取后,研究人员如愿获得了抗疟效果更好的青蒿提取物。“1971年10月4日,我第一次成功地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并在实验室中观察到这种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100%。这个解决问题的转折点,是在经历了第190次失败之后才出现的。”这一步,至今被认为是当时发现青蒿粗提物有效性的关键所在。 后来,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首先在自己身上进行实验,实验效果十分喜人。

细胞生物学在药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细胞生物学在药学方面的研究综述 摘要:细胞是生命的基础,一切生命问题的真正解决都必须在细胞中得到真正解决。细胞生物学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探索药物在细胞中的作用机制,理解新的药物靶标的细胞学基础。细胞生物学采用现代细胞生物学的原理与技术,通过揭示细胞生命活动的本质,在细胞与分子水平研究药物的吸收、转运与作用机制,来解决新药筛选,细胞工程制药等方面的难题。 关键词:细胞生物学药物筛选制药 1.新药筛选 1.1细胞周期与抗肿瘤药物 癌症的进展涉及无休止的基因突变,并通过进化选择成为最具侵袭性的肿瘤表型。这些基因突变形成了癌症的几种特质:漠视增殖、分化停止信号的存在;具备无限增殖的能力;逃避凋亡;侵袭性;新生血管生成的能力。其中前三种特质与细胞周期密切相关并为诊断及临床治疗提供了思路。[1] 林晓钢等人据Hela 细胞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嘌呤以及嘧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的相应变化引起的光谱变化建立Hela细胞的紫外吸收光谱模型,并且可以通过该光谱模型判读出Hela 群体大致处于细胞周期的哪一时相。[2]通过此项研究可以从细胞分子水平的变化来了解肿瘤细胞增殖周期的规律。研究细胞周期的规律与调控机制对于探索肿瘤发生机制、抗癌药物的设计和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DNA与靶向药物 脱氧核糖核酸(DNA)是生物的基本遗传物质,是遗传信息的载体。许多分子能与DNA结合,破坏DNA的模板作用,影响基因调控和表达功能,从而诱发很多生物效应。因此DNA与靶向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是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的重要领域。DNA与靶向药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不仅可以从分子水平阐明生命过程机理、疾病的致病机制,而且可以引导药物的设计与合成、药物体外筛选以及探讨药物的治病机理。另外,对双链DNA(或单链DNA)具有选择性结合或具有序列特异性结合的靶向药物分子可以作为DNA分子杂交与否或识别特定序列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研究青蒿素,获诺贝尔医学奖 央广网北京10月7日消息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两天,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消息让国人感到由衷的振奋。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应用在治疗当中,可以使疟疾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降低,这也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 从实验室到临床,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我国颁发的一类新药证书。一项特殊历史时期的任务,最终转化成了全人类对抗疾病的武器,拯救了数不清的生命。 屠老在接受采访时提到,在研究黄花蒿抗疟效果的过程中,她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于是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那么,青蒿素的发现,对于中医药学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认为,这次的奖项是世界对中国科学界的认可。一个说明中国的科学事业、科技发展得到了世界认可,取得了长足进步。大门已经打开,后边会不断涌现出更多成果,甚至涌出更多的获奖得主。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也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那么,这是不是就等于说,国际科学界对中医的现代化已经完全认可了呢? 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委员汉斯·福斯贝里在宣布结果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他们是把奖项颁发给了受传统医学启发,而创造出新药的研究者们。他的这个回答是否可以解读为,屠呦呦和青蒿素的获奖,并不意味着中医和中医药获得了国际的认可? 也有人认为,青蒿素的发现、鉴定、应用、修饰,都是在现代医学和药学技术的框架之下,中药古方仅仅是一个提示而已。复旦大学药学院教授陈道峰就表示:青蒿素的发现,其实是中药材的科学化研

【双语时文阅读】屠呦呦获诺贝尔医学奖(附屠呦呦获奖原因解读)

英语时文阅读理解 BEIJING-Pharmacologist Tu Youyou has become the first scientist on the mainland to win America's respected Lasker Award for her discovery of a new approach to malaria (疟疾) treatment. The 81yearold was presented with the medical prize by the Albert and Mary Lasker Foundation on September 23, 2011 in New York. Tu, a scientist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in Beijing, was praised by the jury (评判委员会) for her "drug therapy (治疗) for malaria that has saved millions of lives across the globe, especiall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according to a statement on the foundation's website. In early 1969, Tu was appointed head of a government project that aimed to eradicate(消灭) malaria, and it was then that she began applying modern techniques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o find drug therapy for malaria. After detecting (检测) 380 extracts (提取物) made from 2,000 candidate recipes, Tu and her colleagues obtained a pure substance called "Qinghaosu", which became known as artemisinin in 1972. An artemisininbased drug combination is now the standard regimen (养生法) for malaria,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lists artemisinin and related agents in its catalog of "Essential Medicines", said a statement from the foundation. The Lasker Awards are given annually to people who have made major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diagnosis, treatment, cure and prevention of human diseases since 1945. Lasker Awards are known as "America's Nobels" for their knack (熟练技术) of gaining future recognition by the Nobel committee. In the last two decades, 28 Lasker laureates (得奖者) have gone on to receive the Nobel Prize, and 80 since 1945.更多英语时文及配套试题闯关请登陆奇速英语每日时文APP。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

中国的女科学家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并且是一位女科学家,她的名字叫屠呦呦。 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下午17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名单揭晓,来自中国的药学家屠呦呦女士获奖。屠呦呦女士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疟疾。 疟疾是人类历史上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20世纪50年代前后,全世界每年至少有100万人死于这种传染病。尽管全世界都在想法设法预防和根治疟疾,但成果是极其微小和有限的。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疟疾发病人数多达2400万,即便是近年来,每年仍有数千人因感染疟疾而死亡。 1969年,38岁的屠呦呦女士接受了中药抗疟研究的艰巨任务,开始着手找寻新的抗疟药。几年时间,她查阅了大量的古代医学书籍和民间药方,几乎访遍了中国南方所有的老中医,寻找各种可能的配方。青蒿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进入了屠呦呦的视野。 可惜,在第一轮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还不及胡椒有效果。在第二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的抗疟效果一度甚至只有12%。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青蒿并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 但是屠呦呦并没有放弃。她反复思考、仔细研究,一次又一次的实验。终于,1971年,在经历了190次的失败之后,屠呦呦在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青蒿素,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疟疾的治疗。 总之,正是屠呦呦女士的锲而不舍、一丝不苟、辛勤耕耘为人类治疗疟疾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础,挽救了全世界数以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屠呦呦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 绍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她默默无闻地在研究室里潜心钻研,被世界文化理事授于"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她发现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她还撰写了《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她就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获得者——屠呦呦! 屠呦呦,中国药学家。1930年12月30 日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在一本《诗经》中根据"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他的女儿取名为"屠呦呦",从此屠呦呦与青蒿素结下了不解之缘。 儿时的屠呦呦在家乡亲眼目睹了疟疾给人们带来的痛苦,从小就对中药感兴趣的她下决心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的屠呦呦接受抗疟疾药物研究并担任组长。她查阅了大量文献,借鉴古代用药的经验,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沉迷于实验研究中不能自拔,有时工作地忘了吃饭,还有时过夜不睡觉地钻研,虽然长出黑眼圈,但丝毫没有影响她工作的兴致。就这样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过去

了,她与工作团的成员们进行了380次实验,得出了190多个样品, XX多张卡片。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 1971年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疾有效提取物,她们用汗水浇灌出了丰硕的果实,这一次的发现让屠呦呦坚信一定能发明出抗疟药物。 1972年,屠呦呦与同事们进一步了解青蒿,并从中提取了一种分子,命名为青嵩素,他们进一步发明钻研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在团队们的不断合作和团结下他们针对疟疾根治,在实验室里不断奋斗,并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发明出了双氢青蒿素,这一药物的发现挽救了数百万在生死线上垂死挣扎的人,对世界作出了难以想象的负献。 面对"诺贝尔奖"这一巨大荣誉,屠呦呦总是说是属于科研集体团队的每一个人和国家科学集体的。她还坚信这一奖项会激励更多的人。 屠呦呦奶奶,您为世界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您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可您却那么谦虚,您是那么的默默无闻,我要向您学习这种执着坚持的伟大精神。 青蒿素之母—屠呦呦事迹名人故事介绍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 2001,18(6):493-494 复方丹参滴丸和消心痛抗心绞痛耐药性对比研究 吴铿陈华萍韦冰吴万征莫振兆回皓升夏小明 (湛江524001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 消心痛是经典的抗心绞痛药物,但长期服用产生耐药性[1].因而限制了临床应用。复方丹参滴丸自临床应用以来已证实在治疗心绞痛具有速效、高效、安全和毒副作用少的特点,临床疗效优于消心痛[2_4]。但有关复方丹参滴丸抗心绞痛长期疗效报道较少.以及抗心绞痛耐药性研究未见报道,因此很有必要进一步研究。本文拟对复方丹参滴丸和消心痛长期使用抗心绞痛的耐药性进行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1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所有入选病例临床症状,ECG表现均符合WHO制定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年龄40~70岁,病程三个月以上,心绞痛发作每周5次以上.踏车运动试验阳性.经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病状。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在入选之列:(1)急性心肌梗塞、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衰、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2)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和严重肝、肾功能损害;(3)工作和生活近期内有较大变化。 1.2 分组:观察病例除含服硝酸甘油外.逐渐停用所有抗心绞痛药物,以单盲方式给予vitc安慰治疗2周,病情稳定者入选。之后随机分为A和B组,每组40例,两组间的年龄(56±7和55±8岁)、性别(男性24与22例,女性16与18例)、平均病程(5.2与5.6年)均无显著差异(P>0.05)。 1.3 方法:以双盲方式给药,疗程8周A组口服复方丹参滴丸10粒(25mg/粒) tid,B 组口服消心痛10mg tid;观察期间心绞痛发作时可含服硝酸甘油片并记录每周用量,停用其它扩血管药物。 1.4 观察指标:按全国疗效标准评定心绞痛疗效和ECG疗效[5]。心绞痛疗效,显效:同等劳动强度不引起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减少80%;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减少50%~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减少不到50%;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增加。ECG疗效;显效:静息ECG恢复正常,或(和)次极量运动试验由阳性转为阴性或运动耐量上升2级以上;改善:静息ECG 或次极量运动试验ECG由缺血性ST段下移治疗后回升0.5mm以上.但未达正常水平,或主要导联倒联T波变浅达50%以上或T波由平坦转为直立.运动耐量上升1级以上;无改变:有关的各种ECG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静息ECG、ST段较治疗前下降0.5mm以上,主要导联T波倒置,T波加深≥50%或直立的T波变为平坦或平坦的T波变为倒置.或

高考语文 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作文素材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中新网10月5日电综合报道,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此次奖项由三人共同获得。 据悉,屠呦呦是中国著名药学家,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 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 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 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 青蒿素,该研究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 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 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 克奖。 此外,另外两名同时获得此次诺贝 尔医学奖的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 聪大村因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 疗法也同时获奖。 2011年9月,我国在生物医学领域 写下新篇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 誉的拉斯克奖得主名单在美国纽约诞 生,一位81岁的中国女药学家赫然在列, 填补了华人十年未获此奖的空白,也造就了第一位在中国独立完成研究的获奖者。以“抗疟神药”拯救千万人生命,自己却安守清贫默默耕耘,她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书写下又一段传奇。传奇的锻造者,名叫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青蒿素研发中心主任。 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事业中,将一份份漂

亮的成绩单回馈给党和人民。屠呦呦入职时正值中医研究院初创期,条件艰苦,设备奇缺,实验室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的屠呦呦身体很快受到损害,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除了在实验室内“摇瓶子”外,她还常常“一头汗两腿泥”地去野外采集样本,先后解决了中药半边莲及银柴胡的品种混乱问题,为防治血吸虫病做出贡献;结合历代古籍和各省经验,完成《中药炮炙经验集成》的主要编著工作。屠呦呦最引人瞩目的成就是发现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它每年在全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生命,并且在与疟疾这种致命疾病的持续战斗中产生了长远的医疗福利”。拉斯克基金会如是说。 为什么屠呦呦可以在平凡岗位上大有作为?或许我们可以从她说过的一句话中找到答案:“一个科技工作者,是不该满足于现状的,要对党、对人民不断有新的奉献。” 【素材分析】假如没有屠呦呦百折不挠的毅力,假如没有屠呦呦默默奉献的信念,假如没有屠呦呦不断创新的精神,便不会出现拯救了成千上万生命的防治疟疾的一线药物,也便不会获得华人十年未获拉斯克奖的空白。 【素材运用】适用于顽强毅力、心灵宁静、传统与现实、创新、信念、遗产、奉献等话题。 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奖。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美国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聪大村两人的获奖原因是发现了蛔虫寄生引发感染的新疗法。 颁奖词: 寄生虫病千百年来始终困扰着人类,并一直是全球重大医疗健康问题之一。寄生虫疾病对世界贫困人口的影响尤其严重。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药学奖获奖者在最具破坏性的寄生虫疾病防治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贡献。 坎贝尔和大村智发现了阿维菌素,这种药品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对其他寄生虫疾病也有出色的控制效果。 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这两项发现为全人类找到了对抗疾病的新武器。 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上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锁定了青蒿这种植物,但效果并不理想。屠呦呦因此再次翻阅大量医书,最终成功提取出了青蒿中的有效物质,之后命名为青蒿素。屠呦呦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青蒿素能在疟原虫生长初期迅速将其杀死,在未来的疟疾防治领域,它的作用不可限量。 2016新作文素材: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从1901年开始颁发,第一位获奖者是埃米尔·阿道夫·冯·贝林,他的主要成就是对白喉血清疗法的研究。在所有获奖者中,最年轻的32岁,最年长的87岁,平均58岁。其中还有11名女性获奖者。 今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于10月5日首先公布,来自中国的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屠呦呦1930年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

人物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人物素材: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这一次屠呦呦又得罪了大领导 洪巧俊

关于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人物传记

关于屠呦呦的故事:屠呦呦人物传记 屠呦呦,女药师也,宁波人,庚午年(1930)生,兄妹五,其名或 自《诗经》,有句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其终生遂与蒿为缘。 屠药师长成,美而慧,入京师修药学,无所闻名。己酉年(1969), 交趾战酣,安南战士死疟疾者众,虐疾能耐药,军医束手而已。 安南乃北求药,时吾国亦纷纷,药师中长者皆废,少壮则不识药理。乃组“523”,研秘方,屠药师为主持。药师与其徒属力研久之, 罔效,乃阅古籍,至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知葛真人以青蒿为汁,能制虐。屠药师悟,提纯青蒿,初则粗提,后以乙醚为介,得青蒿素,制虐,施于病患,无不效。 壬子年(1972),药师宣其方,天下始知此药。其时,吾国不知专 利为何物,故利虽及众生,然名不及屠药师与其众属。 后六年,吾国始纳为专利,然署名乃众徒,孰为专利主,茫然哉。 其药行于天下,然争扰者众。癸丑年(1973),云南得黄蒿素,山 东得黄花蒿素,皆曰青蒿素。其效胜前,滇与鲁皆曰:吾省所炼药, 其法有异,非屠药师之方也。 有识者曰:非屠氏药不及滇、鲁也,乃材有异也,屠氏炼药于北,北材不如南材,故前后参差。若曰专利,则归屠氏。 药师院有尊上者,曰饶毅,饶药师曰:屠氏尝匿药材与方,秘之,不示于吾辈,焉知真伪。然,以近岁见在论文言,其专利属屠药师, 无疑也。 又有药师曰钟裕容,提纯第一人也,其在屠氏组,故专利归之亦可。

屠药师为人,强梁者也,不言功,亦不言他人功。甲申年(2004年),暹逻国以美刀五万奖屠氏组,众皆曰:以其半与酉阳某学堂。屠 药师曰:可,然得以吾名。乃不果。 辛卯年(2020),获拉斯克奖,天下曰:屠药师去诺贝尔奖近矣。 屠药师曰:非吾之功也,乃吾国与众人之力也。然众人之惑不已,或曰:此药乃以国之力,众人之力成之,屠氏独揽,非宜哉。拉斯克 组委则曰:此奖,非奖众人之力,乃奖屠药师初时之见也。 屠药师得奖,言不及奖,兢兢如初,或问之,则答曰:吾岂有言,所言者,在吾文章。 乙未年(2020年),十一长假,国人纷纷往东瀛问鼎镬,东京新史 记屠呦呦列传人满,吾国义士惑之,又粤南风起,拔木,伤者众。上 下惶然间,十月五日,冰雪国传好音:屠药师得诺奖矣。九州皆振奋。 太史刘曰:屠药师获诺奖事,虽有疑,然于中华,喜多于忧也。 国之起,GDP乃一指标,诺奖亦一指标也。凡强国,得诺奖亦多,曰美、曰俄、曰英法德日,皆得奖多而国强也。吾国前岁管公莫言问鼎,然 文学少公论,多随意,故其力不如科学奖;今又获科学奖,则证吾国渐 强于力也。吾国不愁商贾,但愁科研,李公走,诺奖至,岂偶然哉? 或曰:此不过西方欲顾我,赐之以全脸面。此言又非,他人欲与 我脸面,我得先有脸面,不然,欲与脸面而不得。彼贴金于我,我亦 得先有贴金之质。 又,药在吾国,有中西之分,争之若仇寇。吾同学圈修医药者众,闲时蔼然为友,每至中西医,则操戈而向,不能容于言语间,至有退 群拉黑者。 然屠药师得方于吾国古籍,吾国之医,亦非谬哉。医理一事,纯 科学也,救人也,能济世人,无分中西,夫科学者,以实效为尊,不 得以妄执为念,宜哉。诺奖委员之尊上,以奖与吾国古方,有用意乎?

β-榄香烯的分析检测方法及制备技术研究进展-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β-榄香烯的分析检测方法及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黄汉昌a,b,姜瑞瑞a,b,张明贤c*(北京联合大学,a.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北京市重点实验室,b.应用文理学院,c.生物化工程学院,北京 100191) 摘要:目的介绍β-榄香烯的分析检测方法及制备技术研究进展。方法本文对榄香烯的双键异构及β-榄香烯的光学异构体分子结构、分析检测方法及制备技术进行了综述;进一步评述从天然植物中提取及分离β-榄香烯的方法及技术的优缺点。结果与结论气相或液相色谱结合核磁、质谱等光谱技术能较好地检测β-榄香烯成分及含量;众多植物挥发油富含β-榄香烯,采用真空精馏及柱层析联用技术能获得高纯度的β-榄香烯。 关键词:β-榄香烯;提取;分离;分析 中图分类号:R284.2; R9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7693(2011)02-0116-06 The Progress on Analytical Methods and Isolated Techniqu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β-Elemene HUANG Hanchang a,b, JIANG Ruirui a,b, ZHANG Mingxian c*(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a.Beijing Key Laboratory of Bioactive Substances and Functional Foods, b.College of Arts and Science, c.College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review the progress of β-elemene on the analytical methods and isolated techniques. METHODS This article provides an overview about the structures of elemene’s cis-trans isomers and optical isomers of β-elemene, the analytical methods and isolated techniques of β-elemene, and further comment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n the extraction and isolation of β-elemene from natural products. RESULTS and CONCLUSION β-elemene will be well detected by gas or liquid chromatography plus spectrum techniques, like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 and mass spectrum (MS). β-elemene is contained on a host of essential oils and will be well isolated by the combined techniques of vacuum distillation and column chromatography. KEY WORDS:β-elemene; extraction; separation; analysis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计划项目(KM201011417002) 作者简介:黄汉昌,男,硕士,助理研究员 Tel: (010)62004534-8105 E-mail: hanchang@https://www.doczj.com/doc/59395258.html, *通信作者:张明贤,男,硕士,副教授Tel: (010)52072047 E-mail: zhangmx@https://www.doczj.com/doc/59395258.html, ·116·Chin JMAP, 2011 February, V ol.28 No.2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年2月第28卷第2期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20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2015年诺贝尔奖中国获得者:屠呦呦(简历) 会计网讯据诺贝尔奖官网的最新消息,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中午11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当地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satoshiomura以及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1972年成功提取到了一种分子式为 c15h22o5的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2011年9月,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获得拉斯克奖和葛兰素史克中国研发中心“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2015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她成为首获科学类诺贝尔奖的中国人. 【个人简历】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

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 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人物荣誉】 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 果奖”; 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 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 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 1987年,被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 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 1995年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由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同年以“中国政府代表团”代表的身份出 席“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并再次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 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 2004年获泰国玛希顿皇家医学贡献奖(princemahidolaward). 2009年,获第三届(2009年度)中国中医科学院唐氏中药发展奖; 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 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5年6月15日,获得2015年度沃伦·阿尔珀特奖. 2015年10月,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得诺贝尔奖各方观点

屠呦呦得诺贝尔奖各方观点 积极性评价 屠呦呦、: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对防治疟疾等传染性疾病、维护世界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青蒿素的发现是集体发掘中药的成功范例,由此获奖是中国科学事业、中医中药走向世界的一个荣誉。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 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贺辞: 屠呦呦的获奖,表明了国际医学界对中国医学研究的深切关注,表明了中医药对维护人类健康的深刻意义,展现了中国科学家的学术精神和创新能力,是中国医药卫生界的骄傲。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 屠呦呦多年艰苦奋斗、执著地进行科学研究,围绕国家需求,克服困难、一丝不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这是党和政府关心中医药、重视中医药、支持中医药发展取得的结果;是举国体制、针对中医药工作全国一盘棋取得的胜利,是全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群体共同努力的成果,是中医药为人类做出的新的贡献。 全国妇联: 欣闻屠呦呦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光荣,更是全体中国女性的骄傲,全国妇联代表全国亿万妇女,向她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争议(集体还是个人)

其他观点: 有人公开表态说,“这个奖不是我报的,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位都应该得奖”。甚至有人联名向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写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诺奖委员会:但是,诺奖是不按某些中国人所认同的“程序正 确”来办事的,也不是按照地位高低、论资排辈来分果果的。诺奖委员会成员汉斯如此说,“我们是把将奖项颁给受传统医学选出新药的研究者”。 在拉斯克奖颁奖期间陪同屠呦呦的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疟疾研究室研究员苏新专认为,从青蒿到抗疟药,各种各样人的贡献肯定少不了,但拉斯克奖并没有颁给整个组织,这是因为“作为一个鼓励科学发现的奖项,拉斯克奖倾向于只授予最初始的发现者”。 《科学》杂志的网络报道称,“拉斯克奖重新点燃了一个争议:是否应该把研发出强有力的抗疟药物——这个文化大革命期间政府的一个大规模项目的成果——归功于一个人。” 科学延伸 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的刘兵教授看来,这次诺奖的成就反倒可能成为对中医发展的又一次致命打击:若是把诺奖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强心剂,只会导致中医的发展被一元论价值下作为“唯一真理”的西医所收编。 当然,像一些讨论诸如屠呦呦这样在几十年前特殊环境下的研究成果获奖;以及为什么近些年来科研经费投入巨增,以获奖为目标的规划性研究更多,但却反而没有得奖等涉及科研体制等问题,也是颇有意义的。另一个连带并且相关的问题是:屠呦呦获得诺奖这一事件就能真的代表中国科学研究已经整体性地进入国际前列了吗?

屠呦呦的感人事迹

屠呦呦de感人事迹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de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de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de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不过,做出如此贡献de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de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de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de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de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de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

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de 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de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本篇文章来自资料管理下载。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de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de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de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de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de《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de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