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安阳60年巨变 发展成就辉煌1

安阳60年巨变 发展成就辉煌1

安阳60年巨变  发展成就辉煌1
安阳60年巨变  发展成就辉煌1

xx60年巨变发展成就辉煌

60年来,在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安阳从落后走向进步,从封闭走向开放,从贫穷走向富裕,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国民经济总量不断攀升,经济实力实现了由弱到强的大转变

194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仅有0.89亿元,2008年达到103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是1949年的196倍,60年年均增长9.4%。2008年人均生产总值19924元,年均增长7.7%。

分阶段来看,1957年以前是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时期。在这一时期,由于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卓有成效地推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4%。

从1958年到1978年为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这个时期的年均增长速度为4.8%。1957年以后,由于受“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影响,再加上自然灾害的袭击,使“二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严重的挫折,生产总值年均下降

5.3%。1963年-1965年,由于认真执行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国民经济有了好转,增长幅度达到

了16.8%。但是从1966年以后,“文化大革命”又一次将全市的经济推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一时期,尽管全市的经济有所增长,但是由于在发展过程中重速度轻效益,重工业轻农业,重“重工”轻“轻工”,导致经济结构失调,财政收入下降,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

从1978年至今为第三阶段。改革开放的推进,不断为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安阳经济迅速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安阳经济蓬勃发展的30年,是安阳综合实力由弱变强的30年。全市生产总值总量由1978年的11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1036亿元,年均增长11.2%,增速比全国高1.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7亿元到2008年的566.5亿元,增长了808倍。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

1978年的1.6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50.1亿元,净增48.5亿元。投资规模的扩大、财力的增强,对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经济和社会中的薄弱环节、切实改善民生、有效应对各种风险和自然灾害的冲击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

二、工业生产发展迅猛,实现了由“小、散、粗”到“大、聚、精”的转变

1949年全市仅有工业企业94个,工业固定资产原值103万元,工业总产值892万元,工业基础非常薄弱、生产条件极其落后。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727家,主营业务收入1850.8亿元,工业规模迅速扩大。在全市的工业发展过程中大致可分成1978年前后两个阶段。1978年以前工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新建企业多。在这个时期兴建了安阳钢铁公司、安阳电厂、安阳内衣厂、安阳化肥厂、轻工机械厂、电子管厂等一批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以后全市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二是重视产值速度和产品产量的增加,而忽视经济效益。从1949年-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速度为19.8%,呈现快速增长态势。

但是企业效益情况不好,到1978年全市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仅有4963万元。三是经济类型比较单一,基本为清一色的公有制企业。

从1978年以后,工业生产进入了一个新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打破了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全面发展。目前,全市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达到885家,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比重达到91%。河南凯瑞数码有限公司、安彩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安阳市空调器厂等8家民营企业列入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兴亚洗涤、凯地电磁铁、安阳振动器等22家企业被评为“河南省诚信民营企业”。

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扩张,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市工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5.3亿元提高到2008年的590.9亿元,年均增长12.6%。全市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190家,其中50亿元以上的3家,10亿元以上的29家,5亿元

以上的57家。13户企业入围河南企业百强,安钢被列入2008年度全国制造业500强。安钢钢产量位列我国钢铁企业第12位,是我省首家晋级千万吨钢

企业,2008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达到510亿元。安钢、安彩集团分别于2001年和199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九天化工集团于

2006年5月在新加坡上市,神州万象、瑞能清洁能源公司2008年在美国成功上市。

安阳市工业企业由小到大,由分散到聚集,由粗放式到集约化生产,关联产业靠拢集群。目前已形成东部农副产品加工业、中部高新技术产业、西部新型制造业等“三大工业功能区”和安阳市产业集聚区、林州市产业集聚区等列入省管辖的“九大产业集聚区”。形成了冶金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纺织、新能源等七大支柱产业。

产品附加值提高,产业链条延伸,呈现集约集群发展模式。

行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在发展中得到调整。1949年全市仅有化学、机械、木材、食品、纺织、造纸等7个行业。经过60年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到目前全市工业行业大类发展到33个,形成了以冶金建材、煤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纺织、新能源等为支柱的产业体系。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迅猛。2008年生产钢材1042万吨,是1959年的1461倍;纱11.4万吨,是1951年的141倍;发电量49.1亿千瓦时,是1949年的7万倍。高技术产业由无到有,逐渐发

展壮大。2008年高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14.9亿元,占限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4%。

三、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富裕文明新农村的转变

安阳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国家规划的小麦、玉米、棉花、油料等农产品优势区域,是国家确定的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市。全市优质小麦收获面积占全市小麦总面积的84%。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949年只有7842万元,2008年达到130亿元;2008年粮食总产量328.2万吨,比1949年增长7.4倍。

滑县是河南省第一产粮大县,2003年至今连续六年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荣誉称号;汤阴县是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内黄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县。

内黄县花生、红枣,林州市大红袍花椒、山楂、核桃、板栗,汤阴县绿色无公害小杂粮,龙泉花卉等名优特农产品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四、第三产业迅速成长,实现了由产品短缺到商品和服务丰裕的转变

(一)商业贸易繁荣兴旺

1949年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有2205万元,国有商业单位从业人员1312人。从1949年-1978年,在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市场规模逐步扩大,商品交易量增加。改革开放以后,安阳商贸流通和现代物流体系日臻完善。

(二)交通运输邮电业日益发展

解放初全市交通基础十分薄弱,当时虽有京汉铁路贯穿全市,但是运输能力有限,公路运输更为落后,甚至没有柏油路面,运输工具仅有人力车和极少的畜力车,1949年全市货运量仅有22万吨,周转量147万吨公里。60年来,全市的交通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至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1.14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26.6公里。2008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7224万人、客运周转量469028万人公里;完成公路货运量6496万吨、货运周转量573202万吨公里。域内有15条省级干线公路通过,连接周边200公里半径范围中原经济协作区13个城市。京广铁路、京港澳高速、

107国道、大广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石武铁路客运专线纵穿南北,林南高速、济东高速、濮鹤高速以及正在建设的长泰铁路横贯东西。农村公路与国、省干线形成了干支相连、四通八达、布局合理的公路网络。全市乡乡有等级客运站,村村通水泥(油)路。

(三)金融保险业务活跃

1949年全市只有存款6万元,贷款23万元,金融保险业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非常有限。2008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48.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26.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85.3亿元。全市现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2家,金融网点721家,从业人数84人。有各类保险公司22家,2008年保费收入27.99亿元,受理赔付金额7.37亿元。

(四)教育文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解放初,教育事业非常落后,不但学校数量少,而且结构层次低,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660所,在校学生数92530人,其中小学1654所,初中3所,中等专业学校3所。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教育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新局面。2008年,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431所,在校学生数126.3万人,教职工数62816人,分别是1949年的1.5倍、168.7倍、164倍。

文化事业也取得了较快发展。2008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群艺馆、文化馆10个,各类博物馆、纪念馆10

个,公共图书馆7个,公共图书馆藏书80万册。安阳市图书馆、博物馆综合大楼已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市有调频广播转播发射台6座,1千瓦以上的电视转播发射台6座,有线电视用户40万户,无线数字电视用户9.7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为100%。

五、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折

改革开放前,安阳市基本上处在封闭状态,对外贸易规模较小,进出口总额和利用外资基本是空白。改革开放以后,安阳市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经济呈现加速发展态势。

2008年进出口总额25.1亿美元,比1993年增长198倍。

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也不断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0.9%提高到2008年的16.7%,提高15.8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1989年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只有2万美元,2008年达到10177万美元。

六、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实现了由功能单一到结构优化的转变

顺利完成了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加快了东区、开发区建设,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市区人口由1949年的6万增加到2008年的103.5万,市区面积扩大到543.6平方公里,中心

城市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殷墟顺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园林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和省文明城市。

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2008年城镇化率达到37.3%,比2000年提高12个百分点。连续9年被评为“全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地市”,道口镇等5个镇被定为“全国重点镇”,林州市姚村镇被国家定为“全国示范镇”,万古镇等3个镇被评为“全国文明镇”,陵阳镇被定为“国家示范工业小区”,临淇镇等18个镇被评为“中州名镇”,石板岩乡等5个乡镇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小城镇”,道口镇、任村镇被评为“全省历史文化名镇”。

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实现了从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改革开放以前,城乡居民生活基本上处在温饱不足状态。经过3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明显改善,居民拥有的财富迅速增加。改革开放的30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生活水平提高最快的30年,是城乡居民生活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历史性跨越的30年。

现在农业税已全部取消,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农业生产率大大提高,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2008年,安阳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37元,比1985年的565元增长了2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190元,比1959年的47

元增长了109倍。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总消费比重)由1985年的56%,下降到2008年33%,下降了23个百分点。

一组组从量变到质变的数据,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阳市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体现了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科学发展、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经过60年的大发展,安阳市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已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站在了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这为安阳市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豫北区域性中心强市的战略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河南省各地市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首先依据恰当的原则,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经济发展水平作出大致的分类.最后,分别选用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了综合评价,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最终结论. 关键词:综合评价;聚类分析;TOPSIS法;主成分分析法 1 引言 近年来,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经济繁荣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各地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如何?发展是否均衡?分别有什么优势和劣势?解决这些问题能够使人们清楚认识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为行政部门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对河南省今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主要研究了河南省各地市的经济发展状况,首先从GDP总量、人均GDP 等经济指标出发,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定性分析.为了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我们选取了四个一级指标,17个二级指标,构建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研究过程中,本文主要选用了聚类分析、TOPSIS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对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得出:郑州市以绝对的优势领跑全省;济源市、三门峡市、洛阳市分列二到四位,处于第二集团,较其他

城市有较大的优势;其余城市的发展还有待努力. 图1论文结构图 2 河南省经济发展概况 2.1 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河南已成为我国中西部地区的首位经济大省,也是全国最重要的经济大省之一. 图2河南省历年GDP增长趋势 从图2中可以看出,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河南省的经济总量维持在一个缓慢增长的状态,GDP总量低于1000亿元;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我省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于2000年突破5000亿元的大关;进入21世纪,国家先后提出了中原崛起和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以此为契机,我省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GDP总量突破两万亿,仅次于广东、

建国60年某乡村巨变换新颜

整洁的广场、宽阔的村道、崭新的农舍、绿树环绕的“农家书屋”、劳作之余的村民正兴致勃勃地读书看报……近日,在**市**镇##村,笔者看到了一个和谐新农村生机盎然的靓丽图景。 计划经济时代,##走的是“劳力归田,人心归队”的路子,600余劳动力全部集中在田地,“以粮为纲”种植单一的粮棉品种。农业生产基本是粗耕粗种,浇灌、收割等重活累活全靠人力,耕种技术原始,没有农机做帮手,农田单产仅有四、五百斤。“包产到户”让农民过上温饱生活的**市**镇##村,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却一直发展缓慢。1998年的特大洪涝灾害曾经使这里变成水乡泽国,十几年没有大变化,村民走的还是砂石路。 但农民的求索并未停止。八年前,农业种植效益下降,##村民零星外出打工,村里一些撂荒地私下流转,棉花地改成了蔬菜地,但一直沿袭着露天栽培模式,有的农民发展林间套养,但零星分散、规模不大,效益不高。 近年来,**市把##村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试验田”来经营,在这里建设了全省一流的蔬菜科学研究所,引进市内外种植能手,兴建了大批保护地蔬菜日光温室栽培大棚,捆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引导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引进能人发展特色规模种养业,因地制宜兴建了水稻、水果、蔬菜、养殖四个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实现了灌溉电动化,灌渠硬底化,耕作机械化,以及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蔬菜质量、产量有了大幅提高,现代特色农业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结出硕果。 推进“村村通”,**市在##村兴建了13公里长的水泥路,建蔬菜产销合作社,不仅引进30多个优良蔬菜品种,还添置30多台电脑开通了“##蔬菜网”,不少农民经常在网上冲浪,推介家乡蔬菜产品,实践“网上营销”,打开了村民的眼界。镇里适时办起农民科技技能培训、订单培训、劳务公司,组织农民外出打工。如今,千余村民外出打工,或在“家门口”田头车间做“钟点工”,40多家农户依托发达的流通网络,开店经商,发展“农家乐”旅游。 农民打工挣了钱,也“解放”了家乡的土地。“留守农民”流转2600亩土地,通过兴建160余座温室大棚,吸引了外地客商投资2亿多元,创办了江西中远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江西维兰蔬菜加工公司,引种火龙果、紫心芋以及日本胡萝卜等特色蔬菜,蔬菜及其加工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国,远销台湾、香港等地区,礼品瓜、迷你小黄瓜、sod爱吉果西红柿以及无限生长的“茄子树”,各类特色蔬菜、果品琳琅满目,农民沐浴着强劲的强农惠农政策春风,规模开发设施蔬菜拳头产品,农业生产开始由刀耕火种向精耕细作、集约经营过渡,早春设施蔬菜成为##品牌农业和农民发家致富的法宝,设施农业优质、高产、高效的魅力日益彰显。特别是早春蔬菜的试验成功,黄瓜等蔬菜的上市时间较其他地方提前了2个多月,催生出一批“万元菜地”。仅设施蔬菜一项,全村增收600万元。绿色毛豆、莴笋、小黄瓜等特色蔬菜,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绿色蔬菜基地认证,产品“远嫁”上海、江苏、安徽等地,设施蔬菜亩均收入1.5万余元。 如今,##村规模经营土地已超过耕地总数的75%,许多农民家购买了整耕机、收割机。耕田不用牛,农民建起了生态养殖小区,房前屋后植树绿化,瘦肉猪、山地鸡布满山岗,流转坡地发展意杨套养草鸡,规模达6万羽。龙头企业、种养能人和种养大户牵头,办起了优质稻米、生态养殖、蔬菜瓜果三个合作社,向农民提供种苗,并以保护价收购,让土地承包权货币化,既给农民保障,又让流转经营接续。目前,千亩设施蔬菜基地,让村民得到500元/亩的年租金,还可在蔬菜园打工,月工资700元。 收入增,家底实。村里规划建设了高效设施蔬菜示范园、养殖园和创业园,农民养猪20头以上的到养殖园;投资1800余万元配套建设了机耕路、滴灌设施以及14口抗旱井,吸引能人和打工者返乡创业,开工建设了水泥砖厂、珍珠养殖场。曾经穷得丁当响的##村,高效设施蔬菜迅速崛起,村里统一注册了“##”商标,大大促进农业增产增收,村民的生活越过越滋润,全村人均年收入约4600元,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衣、食、住、行全面发展。村里

新中国数学60年

新中国数学的六十年 一、60年来中国数学的发展史 1949年11月即成立中国科学院。 1951年3月《中国数学学报》复刊(1952年改为《数学学报》。 《数学学报》(1954年)第三卷第一期1951年8月中国数学会召开建国后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讨论了数学发展方向和各类学校数学教学改革问题。建国后的数学研究取现代数学开始于清末民初的留学活动。较早出国学习数学的有:190得长足进步。 1951年10月《中国数学杂志》复刊(1953年改为《数学通报》 《数学通报》(1954年) 50年代初期就出版了华罗庚的《堆栈素数论》(1953)、苏步青的《射影曲线概论》(1954)、陈建功的《直角函数级数的和》(1954)和李俨的《中算史论丛》(5辑,1954-1955)等专着,到1966年,共发表各种数学论文约2万余篇。除了在数论、代数、几何、拓扑、函数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学史等学科继续取得新成果外,还在微分方程、计算技术、运筹学、数理逻辑与数学基础等分支有所突破,有许多论著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同时培养和成长起一大批优秀数学家。

60年代后期,中国的数学研究基本停止,教育瘫痪、人员丧失、对外交流中断,后经多方努力状况略有改变。1970年《数学学报》恢复出版,并创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1973年陈景润在《中国科学》上发表《大偶数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的论文,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取得突出成就。此外中国数学家在函数论、马尔可夫过程、概率应用、运筹学、优选法等方面也有一定创见。 1978年11月中国数学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标志着中国数学的复苏。 1978年恢复全国数学竞赛。 1985年中国开始参加国际数学奥林匹克数学竞赛。 1981年陈景润等数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励。 1983年国家首批授于18名中青年学者以博士学位,其中数学工作者占2/3。 1986年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加入国际数学联合会,吴文俊应邀作了关于中国古代数学史的45分钟演讲。近十几年来数学研究硕果累累,发表论文专著的数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上升。 1985年庆祝中国数学会成立50周年年会上,已确定中国数学发展的长远目标。代表们立志要不懈地努力,争取使中国在世界上早日成为新的数学大国。 二、60年来,数学家们的发现与发明 (1)华罗庚(1910~1985)--数论与函数论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0年11月12日生于江苏金坛,1985 年6月12日卒于日本东京。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 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与教授工作并取得 突出成就。40年代,解决了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这一历史难题,得 到了最佳误差阶估计(此结果在数论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对G.H.哈 代与J.E.李特尔伍德关于华林问题及E.赖特关于塔里问题的结果作了重大的改进,至今仍是最佳纪录。 在代数方面,证明了历史长久遗留的一维射影几何的基本定理;给出了体的正规子体一定包含在它的中心之中这个结果的一个简单而直接的证明,被称为嘉当-布饶尔-华定理。其专著《堆垒素数论》系统地总结、发展与改进了哈代与李特尔伍德圆法、维诺格拉多夫三角和估计方法及他本人的方法,发表40余年来其主要结果仍居世界领先地位,先后被译为俄、匈、日、德、英文出版,成为20世纪经典数论著作之一。其专著《多个复变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以精密的分析和矩阵技巧,结合群表示论,具体给出了典型域的完整正交系,从而给出了柯西与泊松核的表达式。这项工作在调和分析、复分析、微分方程等研究中有着广泛深入的影响,曾获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倡导应用数学与计算机的研制,曾出版《统筹方法平话》、《优选学》等多部著作并在中国推广应用。与王元教授合作在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被称为“华-王方法”。在发展数学教育和科学普及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并有专著和科普性著作数十。 (2)陈景润(1933—1996)--哥德巴赫猜想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福州,1996年3月19日,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因病住院,经抢救无效逝世,享年62岁。 主要从事解析数论方面的研究,并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取得国际领先的成

河南 - 安阳目前已开通的手机号段

河南 - 安阳目前已开通的手机号段 130联通号段 (共16个) 计算得出安阳联通130号段共有超过16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16*10000=160000) ? 1300759 ? 1300769 ? 1301752 ? 1302759 ? 1302769 ? 1304372 ? 1304476 ? 1306440 ? 1306441 ? 1306442 ? 1306443 ? 1306444 ? 1308372 ? 1308385 ? 1308386 ? 1308387 131联通号段 (共18个) 计算得出安阳联通131号段共有超过18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18*10000=180000) ? 1310172 ? 1310362 ? 1310372 ? 1312441 ? 1312442 ? 1312443 ? 1313719 ? 1313720 ? 1313721

? 1319350 ? 1319351 ? 1319352 ? 1319353 ? 1319354 132联通号段 (共20个) 计算得出安阳联通132号段共有超过20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20*10000=200000) ? 1321325 ? 1321326 ? 1321327 ? 1321328 ? 1321329 ? 1322372 ? 1322399 ? 1324300 ? 1324301 ? 1324302 ? 1325300 ? 1325301 ? 1325302 ? 1325303 ? 1325304 ? 1325305 ? 1325306 ? 1325307 ? 1329079 ? 1329082 133电信CDMA手机号码 (共17个) 计算得出安阳电信133号段共有超过17万个手机号(计算方式:号段数*万门 17*10000=170000)

如何评价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策略

如何评价中国重工业优先发展策略 一、时代背景 1949年新中国成立,此时的中国可谓是一穷二白,在国际社会上更是孤立无援,作为农业为主的国家,我国的经济基础很差,急需改变现状,发展工业化。因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实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有着其特定的经济与政治背景。 1、政治上:由于我国领导人缺乏工业发展的经验,作为共产主义国家,在当 时的世界阵营里面,我们能够效仿的只有前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 模式。其次,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来自西方资本主义阵营的威胁和挑衅,需要重工业的发展来保护国家的独立发展。 2、经济基础上: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千百年来坚持着低效率的小农经 济发展模式。新中国成立之时,中国的经济基础薄弱,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报告认为当时中国的现代性工业产值只占国民经济总产值的百分之十左右。 工业基础的薄弱使得我国的农业、轻工业、交通运输业、国防军工等无法 发展,也就无法建立完备的基础设施,我国的经济也无从发展,因此我国 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时代作用 1953-1957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 要任务有两点,一是集中力量进行工业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各经济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五计划以发展重工业为主要任务,在当时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1、奠定经济基础: 一五计划期间,用和平的手段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奠定了社会主义建设 的经济基础。同时,苏联的技术援助帮助中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积累了工 业发展的经验,为以后的进一步工业化做准备。 2、提高国际地位: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提高了国防和军事防御能力,成功地爆炸了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与启示 1949年10月1日,我们伟大的领袖毛泽东毛主席站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在隆隆的礼炮声中,向全世界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并亲自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夏朝到清朝,从中华民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到今天,我们迎来了建国六十周年的欢庆的日子!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日子,这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日子,这更是一个让我们回首历史、展望未来的日子! 中国是有一个凝聚力的国家,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尤其是2008年汶川的大地震,震动了全世界,震动他们的,不只是地震,更多的是对中国伟大的凝聚力的敬仰与尊重,在仅仅一天的时间里,大批志愿者和国家领导人奔赴现场,献血车前排起了“长龙”,各界人士的捐款达到百万元,一个又一个的感人的故事与人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是强大的,中国是坚不可摧的!正因为这种凝聚力,六十年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刘长春一人参加奥运会,到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2000年悉尼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20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到今天,奥运大幕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成为奥运的主人!51枚金牌,稳居金牌榜第一位,更是我们实力的见证;从不敢有上天的想法,到“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神舟七号的太空漫步;从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到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这一切都在说明,中国正在逐渐走向强大,中国将成为最强大、最坚不可摧的国家! 60年中,我们走过弯路、绕过远路,有过“大跃进”的急于求成,有过“十年内乱”的惨痛教训,但最终我们党依靠自己的力量,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勇敢地纠正错误,郑重地总结教训,在实践中摸索出正确的航线。60年的艰辛奋斗,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展现了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人民一步步走向成熟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中国60年风雨兼程所铸就的辉煌,不仅反映在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成就”,更体现为凝聚着亿万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精神结晶”——我们用几代人的艰辛探索,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一条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它将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强国富民的现代化梦想,演化为现实的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也让一个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古老国度,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这是新中国60年最伟大的成就。如果看不到这一点,只以一个时段的失误,去否定60年的发展,或渲染探索中的错误,无疑是割裂历史、片面孤立的形而上学,没有看到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主流。这样的观点,既无助于我们全面客观地把握已经过去的60年,从而汲取历史的智慧和力量;也无益于我们在新的时代机遇中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走向未来。 新中国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段上下探索、自我革新的历史。既看到成就的辉煌,也看到探索的艰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来之不易,

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摘要]县城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发展县城经济首先要着力发展工业,工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点,同时县城工业的发展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河南省县城经济发展中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抓住重点才能真正实现经济的飞跃。 [关键词]县城经济;问题;对策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以2004年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为例,分析其特点 1综合实力显着增强。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完成GDP5965.45亿元,比上年增长15.9%,占全省总量的67.7%。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0.54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全省的37.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656.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占全省的59.0%;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2778.18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占全省的49.5%。2004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的县市达65个,比上年增加15个,其中超3亿元的11个,增加8个。其他一些重要指标也均占全省的较大比重。县域经济已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对全省迈上人均GDPl000美元的战略新起点作出了巨大贡献,2工业经济成为县城经济支柱。2004年,全省县域工业完成增加值2632.91亿元,比上年增长18.8%,在GDP总量中,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已达到44.1%。工业经济已成为各县(市)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已摆脱主要依靠农业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县域地方财政收入及农民收入的增长更多得益于非农产业特别是工业的发展。 3农村经济成效明显。2004年,全省县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531.44亿元,比上年增长15%。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总产4260万吨,新增粮食产量居全国首位。畜牧业产值1116亿元,占农业产值的比重达到39%。棉花、油料、肉类、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产量都有较快增长。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骨干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品牌优势进一步显现,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区域逐渐形成。 4投资保持强势增长。2004年,全省县域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656.70亿元,比上年增长39%,占全省的29%。其中,投资额超过20亿元的县(市)有20个,超过30亿元有12个,超过50亿元有1个。投资增幅超过全省平均的县(市)有57个,投资增幅在40%以上的有44个。 5非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突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发生重大转换,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角。全省进入2004年全国百强县的巩义、偃师和非公有制经济比较发达的长垣、许昌等县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不论是对一些工业基础比较好的县,还是对一些农业县的经济社会发展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6扩权县(市)继续领跑县域经济。35个县(市)扩权试点的实践表明,扩权极大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扩权县(市)成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头兵。河南县域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县域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全省县域平均人口74.16万,GDP平均规模43.19亿元,分别是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1.63倍、1.35倍,而地方财政平均收入为1.2亿元,人均GDP6312元,仅为全国县域经济平均值的0.99倍、0.93倍。人口多,总量大,但人均低、实力弱的特点十分明显。二是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当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是资金、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聚集困难,在不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 间的关系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跷跷板” —论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化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要条件。在近代以来就如何实现工业化,我们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都未取得显着地突破。特别是社会主义改造时期,我们受苏联的影响,我国一度过多强调重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忽视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这促使了毛泽东等党内人士思考如何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所以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论述的第一大关系,便是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我觉得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就好比跷跷板的两头。当我们在重工业这一边放了过多的筹码,跷跷板的平衡就会被打破。这便如同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受苏联影响,过重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所造成的错误。同样的如果我们在轻工业和农业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同样造成工业化落后。 那要如何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呢?要想能够很好地维护跷跷板平衡,促近两者的和谐发展,就只有两者并举。即在已有的现状之下,加重对轻工业和农业的投入,这样的话不仅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还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从而促使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一条有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对如何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更深刻透彻的分析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地阐明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中农、轻、重三者之间发展关系的理论。他指出:“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同时要“注重农业、轻工业”,“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这就为多快好省地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指明了方向。 由于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薄弱的经济基础未能解决“两个矛盾”,毛泽东指出,以工业化为主导,把重工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以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毛泽东同志认为,重工业是实现我国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重工业发展了,才能为农业、轻工业等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新的技术、新的设备,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走在世界的前列。然而,我国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发展重工业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少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一种是多发展一些农业、轻工业。而为了真正使我国重工业发展得多些、快些,毛泽东同志既总结了前苏联的教训,也结合了我国的经验,指出:“你如果是真想,或者想得厉害,那你就要注重农业、轻工业,使粮食和轻工业原料更多些,积累更多些,投到重工业方面的资金将来也会更多些。”这也就是说,在发展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必须以发展农业、轻工业为出发点。安排国民经济计划的次序,是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则会使重工业发展得少些和慢些,至少基础不那么稳固,几十年后算总帐是不合理的。因此,毛泽东同志明确指出:“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因此,农业、轻工业投资的比例要加重一点,“加重的结果,一可以更好地供给人民生活的需要,二可以更快地增加资金的积累,因而可以更多更好地发展重工业。重工业也可以积累,但是,在我们现有的经济条件下,轻工业、农业积累得更多更快些。” 毛泽东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河南经济发展定位与战略 一、经济发展阶段定位: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 400多年前,法国人蒙田说过这样一句话:风不会对漫无目的者有所青睐。这句话反过来理解就是,假如你有坚定的方向和目标,整个大自然都会帮助你。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是何等重要。对自身的发展阶段进行科学的定位正是为了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学术界认为,我国整个开放型经济已经经历和即将经历的阶段主要有三个,即规模扩张阶段、产业升级阶段和要素优化阶段。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整体上正处于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转变的过程中,同时,部分地区和产业正在积极发展创新产品和创新产业,提前向要素优化阶段迈进。 由河南省经济发展呈现的特征(从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长状况看,现阶段的规模扩张特征十分明显;依据产业、产品结构状况分析,现阶段的劳动、资源密集特征比较突出;依据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分析,现阶段以学习、吸收、模仿为主的特征十分突出)判断,目前河南省经济整体上还处于规模扩张阶段。从河南省经济发展现状、发展需要以及当前的国内外经济环境看,我们不能继续停留在规模扩张阶段,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尽快把整个经济发展由规模扩张阶段向产业升级阶段推进。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当前迫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落后生产力的保护,发挥市场的作用淘汰落后产能 根据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可知,目前我国不少领域的产能过剩、重复建设问题很突出。不仅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产能过剩的传统产业仍在盲目扩张,而且风电设备、多晶硅等新兴产业也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同时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行业产能过剩矛盾也十分突出。一些地区违法、违规审批,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现象又有所抬头。河南省的一些产业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这个问题再度凸显,与“保增长”面临的压力是有关系的。面对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保增长”的严峻局势,是捡起落后的产能,还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推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摆在大家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建议适当弱化对短期经济增长目标的追求,防止在“保增长”名义下对“两高一资”类落后生产企业和项目的保护,注重用市场的力量淘汰落后的生产能力,使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实现产业升级成为“保增长”的重要前提。 (二)形成有利于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和推动力 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关键是政府部门要下定决心,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 首先,在领导干部评价考核指标体系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创新,形成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压力”。评价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不仅要看GDP、销售收入、出口规模、利用外资规模等数量指标,更要注重对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产业竞争力、环境保护、社会福利水平等指标的考核和评价。广东省在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过程中,规定了明确的衡量产业优化升级的量化考核指标,要求产业转出地(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增长率要高于GDP总量增长率两个百分点,以促使转出地将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产业。这些做法值得河南借鉴。 其次,从舆论引导、工作部署、财政支持等各方面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形成足够的“推动力”。广东省为了实行“双转移”经济新政,省财政5年内要拿出500亿元作为“双转移”的补贴,每个省级示范性产业转移园都可以获得5亿元的扶持资金;转出地与转入地之间实行GDP分成,转出地主动给转出的企业赠送“陪嫁”等[1]。河南省也应以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为重要突破口,研究制定推进全省产业升级的政策和措施。 (三)把构建区域自主创新体系、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和承接产业转移之间的关系。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国家和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是河南省推动产业升级的正确选择,但是,对承接产业转移不能寄予过高的期望。从国际上看,通过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是有可能的,但完全依靠承接产业转移实现产业升级、带动经济起飞则是比较困难的。在当前发达国家普遍对高技术产品出口实行严格管制的情况下就更是如此。这也正是中央一再强调要建立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国内看,中西部地区通过承接沿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范文最新推荐------------------------------------------------------ 新中国60周年科技发展巨变感想心得 科技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地基、铺好路,科技部的任务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正在接受共和国部长访谈的科技部部长**面带微笑,随手端起身边的咖啡。 “这种支撑和引领包括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科技无处不在。比如这杯咖啡,是海南产的咖啡豆经过科学研究、测试,最终烧制出来的具有蓝山风味的咖啡,就是我们自主创新的成果。” “走出危机,需要依靠科技引领” “纵观人类历史,每次经济危机都促进了科技革命,每次人们走出经济危机,都是依靠科技引领。”**说。 “金融危机中,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转型。各国都意识到,经济转型的供给来源于科学技术,来源于科技的突破。”**表示,对于我国而言,要从容面对经济危机,走出低谷,需要在新能源、生物技术、信息领域和先进制造领域重点做好科技支撑,争取突破。 “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 科技服务经济,科技同样惠及民生。 **在向爱弹钢琴的女儿解释科技到底能为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什么时,他这样说:“学钢琴需要使用节奏器,原始的节奏器功能单一,只能 1 / 14

起到合拍的效果;而现在的微电脑控制节拍器具有录音、调音等功能,更有助于学习和使用。” “这都是科技带来的。百姓身边的科技,是衣食住行。”以“食”为例,中国用占世界8%的耕地,养活25%左右的人口,同时还能给其他国家以支持,没有科技的支撑是不可想象的。 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的抗灾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科技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卫星遥感、无人驾驶飞机、北斗导航定位、网络通信等一批先进技术手段,在灾区道路不通、气候恶劣的情况下,为及时了解灾情,果断决策,有效救灾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1964年10月16日,我正在理发馆剪头发,听到单管收音机中传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消息。当时我对原子弹还没有深入认识,只知道不得了,有了原子弹就没人敢欺负我们国家了。”**深情地回忆当时的情景,“对科学的憧憬和为科学发展贡献力量的朦胧理想,正是从那时树立了起来。” 从“两弹一星”成功带来的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到科教兴国战略对科技人才培养、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视,再到建设科技创新型国家理念的深入人心,**认为,科学精神激励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才。 “老一代科学家留下了默默奉献的精神,留下了勇于牺牲的勇气,留下了把知识和命运结合在一起的文化。”**说,多年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和人才资源正是国家核心竞争力所在。

河南省安阳市数学高考试卷

河南省安阳市数学高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 (2017高一上·山东期中) 已知全集 = = = ,则 =() A . B . C . D . 2. (2分) (2019高三上·临沂期中) 函数的定义域为() A . B . C . D . 3. (2分)函数f(x)= 在[0,1]上单调递减,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为() A . [0,2] B . [0,+∞) C . (﹣∞,0] D . [﹣2,0]

4. (2分)若函数,则f(f(10))=() A . lg101 B . 2 C . 1 D . 0 5. (2分)若数列{an}是一个以d为公差的等差数列,bn=2an+3(n∈N*),则数列{bn}是() A . 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 B . 公差为3d的等差数列 C . 公差为2d的等差数列 D . 公差为2d+3的等差数列 6. (2分)已知点A(1,3),B(4,﹣1),则与向量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 A . (,-) B . (,-) C . (-,) D . (-,) 7. (2分) (2020高一下·海淀期中) 已知x∈[-π,π],则“x∈ ”是“sin(sinx)<cos(cosx)成立”的() A . 充要条件 B .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 充分不必要条件 D .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8. (2分)的最大值为() A . 2 B . 0 C . 4 D . 5 9. (2分)下列图形中不一定是平面图形的是() A . 三角形 B . 四边相等的四边形 C . 梯形 D . 平行四边形 10. (2分)倾斜角是45°且过(﹣2,0)的直线的方程是() A . x﹣y+2=0 B . x+y﹣2=0 C . x﹣y+2=0 D . x﹣y﹣2=0 11. (2分) (2017高二下·宜春期中) 教学大楼共有五层,每层均有两个楼梯,由一层到五层的走法有() A . 10种 B . 32种 C . 25种 D . 16种 12. (2分)已知a,b∈R,且a>b,则下列命题一定成立的是()

从歌曲看中国六十年沧桑巨变

从歌曲看中国六十年沧桑巨变 陈五洋化基一班200731040006文化娱乐是人民生活和心理的最真实的一中反映。其发展趋势既反映了人民群众文化心态和价值观的变化,也反映了社会经济政治主流文化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社会越发达,越开放,人民的文化娱乐越多样化,越丰富多彩。歌曲无疑是文化娱乐的典型代表。基于此,我搜集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各个时代的一些代表性歌曲,并分析其与时代的联系。 五十年代: 一个火红的年代,一个父辈们脑海里抹不去的记忆。雄壮激昂的进行曲、革命歌曲是时代的强音,鼓舞祖辈们为建设强大的新中国而不断奋斗。连着政治主旋律的音符,抒发人们对于祖国、对于领袖、对于人民、对于生活的热爱,体现出一种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我的祖国》是其中最令人热血沸腾的篇章: 一条大河波浪宽 风吹稻花香两岸 我家就在岸上住 听惯了艄公的号子 看惯了船上的白帆 ………………. 在六十周年国庆大典上,它被多次传唱,这充分体现了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 《歌唱祖国》,这首由王莘于1950年国庆前夕创作的歌曲气势豪放,热情雄壮,使人联想到新中国的蒸蒸日上,朝气蓬勃,凝聚着中国人的爱国之情,爱党之情和民族之魂。每当我们听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时,心中都会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由衷的骄傲与自豪。

六十年代: 红色的年代让激情燃烧,人们怀着单纯执着的理想,有着崇拜革命领袖崇拜英雄的情结,有着勇于献身的精神,有着投入工作的无限热情。虽然这十年是中国历史上悲惨的十年,但是人们创作的部分歌曲却被尊为“红色经典”。 《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气势激昂、琅琅上口,已经传唱了40多个春秋,十几亿中国人几乎都唱过或听过,甚至有外国人也在唱,可见一首经典之作的生命力、影响力之大。歌曲的魅力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泯灭,那激动人心,催人奋进的歌曲,始终提醒我们终于党忠于人民,为了新中国无私奉献,为人民服务。 《小燕子》相信是每个儿童都唱过的歌曲,“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到这里我问燕子为啥来燕子说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小燕子告诉你今年这里更美丽我们盖起了大工厂装上了新机器欢迎你长期住在这里”。它表现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对新生活的歌颂和赞美,激发了人们对建设美好生活的信心。 七十年代: 一个融合了太多悲伤与喜悦的年代,一个让人们疯狂的年代,一个几乎改变新中国的的年代。“红卫兵”、“下乡”、“改革开放”、“检验真理”、“两个凡是”……..它给那个年代的人留下太多的记忆,也给很多人留下终生的遗憾或痛苦。和2008年一样,这十年充满的太多的让人不忍直视的苦楚,充满发现的喜悦,充满美好的向往。70年代涌动着物质和精神的渴望,这是中国非凡变化的前夜,一个多世纪以来沉郁的辛酸代价,终将有所获得。 那时候的歌曲多为歌颂毛主席、歌颂共产党的,且多为多人合唱。譬如战友歌舞团创作的著名组歌《祝毛主席万寿无疆》(由一帮作曲家大腕执笔),其中的《毛主席啊,我们永远忠于您》相信今天40岁以上的人都听过,演唱者张振富、耿莲凤就是首唱此曲而一举成名的,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歌:“毛主席,天上的群星永远朝北斗...”。文革歌曲自有它的主旋律,只是它们太多的承载了人们对于毛主席的狂热的激情,对于“非我族类”的批判。勤劳勇敢、无私贡献着血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1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二十世纪上半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为了在短时间里赶上经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国防力量以抵抗军事威胁和侵略,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通过对经济实行国家的高度计划,对内实行高积累、高投入,以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即赶超发展战略。二十世纪中后期,后发国家强烈的赶超愿望,使激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重要位置,都先后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即经济赶超的战略;同时,为服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赶超战略,都逐步实行了三位一体的计划经济体制。 然而,几乎所有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经济经过多年的积累,大都陷入诸如日益加深的城乡贫困化,旷日持久的高通货膨胀以及经济结构失衡的困境之中,林毅夫指出,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没有能够发挥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而是脱离比较优势进行赶超,因而不能取得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成功。他认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早期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特征是资本的严重缺乏和劳动力的过剩以及技术的落后。在通过扭曲要素价格和其他经济管制推行重工业化的情况下,所能做到的也仅仅是把有限的资本倾斜配置到几个产业上,与此同时必须压抑其它产业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赶超战略所扶持的产业部门,由于不符合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只好依赖于扭曲价格和国家保护政策才得以生存,因此,这些产业必然是缺乏效率、竞争能力和自生能力的。违背比较优势所形成的畸形产业结构与劳动力丰富的要素禀赋节后形成矛盾并抑制了对劳动力的吸引,相当大规模的人口长久处于贫困之中的状况难以改变,也就不能在整体上缩小与发达经济在资本和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从理论上建,按战后法国家的要素禀赋时间需要有个发展的“过渡期”,比如保护个体农业和手工业,保护私营工商业,通过不同经济成分的竞争,推动生产条件的改进和生活的改善,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积累。但是,为什么中国在当时会对三大改造提前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提前过渡,并在不考虑比较优势战略的情况下,坚决地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呢? 按照整体经济学理论逻辑体系,并着重于从当时中国面临的约束条件去分析,导致重工业优先发展得以形成的因素是很多的:首先,中国刚刚走上独立发展道路,迫切地想要解决如何更快地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问题,强烈的赶超愿望,使领导者的激进主义经济发展观占据主导;其次,朝鲜战争引发中共领导人对国家安全和国际地位的忧虑担心;再次,中国共产道夺取政权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对中国新政权的不成任何经济封锁,阻断了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联系,强化了中国另辟蹊径的决心;最后,苏联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上取得了巨大成就,苏联经验对中国产业的示范效应和苏联给予的全面援助,是中国看到了前进的方向,中共中央决策层形成了加速实现工业化国家是关系国家和政权生死存亡头等大事的共识,他们感到:“任何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要有一点独立的能力,更不用说像我们这么一个大国。太小的国家,原料短缺,不可能不靠旁的国家,而我们这样的大国,就必须建立自己的完整的工业体系,不然一旦风吹草动,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支援我们完全解决问题。”为了掌握主动权必须迅速提高国防军施攻防实力和战时国民经济的动员能力。要使国家真正实现独立富强,必须迅速地建立起比较完整地、自成体系的工业结构,必须把重工业摆在突出位置上。 显然,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不是个单纯的经济决策问题,而是中央领导人对更加复杂多元的价值评估后的取舍。但只要选择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新中国60周年成就演讲稿 我们在星光灿烂下倾听时代的钟声,我们在漫漫长夜中等待黎明的曙光,多少次,我们心潮难平,多少次,我们辗转难眠,多少次,我们都是为了这不同寻常的一天——祖国母亲五十年华诞! 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依然闪烁!我们的中国古老而伟大,我们的中国壮丽而永生!蔡伦纸上书写着她的智慧,指南针上旋转着她的方向,刀光剑影下她一次次回归和平,精神劫难中又一次次积薪自焚,重获新生。为了祖国的成长,无数人前仆后继,呕心沥血,为了祖国的富强又有多少人燃尽了自己的生命和青春!即使在那封建主义的绞杀下,即使在那帝国主义的炮火中,中国人依然用自己的脊梁挺起了中华古老的长城。五十年前的十月一日,我们的祖国振翅一飞,再度冲上云霄,向全世界发出了最为雄健豪壮的声音:“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巨人的呐喊,震荡环宇,

让群山响应,大海回波! 从那以后,一代新的天之骄子站立起来,他们用自己的灵魂之火温暖了祖国一度冰冷的身躯,用青春的热血点燃了祖国曾经暗淡的灵魂,用激越的歌声纺织了祖国的一身彩霞。 置身历史,我们溶于其中,分享着那过去的兴奋与悲痛;放眼未来,我们会发现,面前的道路更遥远更艰难。新的学习生活已经开始,实验中学又迎来它的又一批骄子,让我们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把科学、理性、民主,进步作为自己的伟大目标,让我们用高尚的品德,优异的成绩献给祖国。迎接澳门,将中华儿女的豪气与龙的传人的胆魄融于自己青春,献出自己的智慧和爱,让我们在五星红旗下庄严宣誓:我们将努力奋斗,为了美丽的祖国我们将竭尽全力,为了祖国美丽的永生!闪光的足迹6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6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2009年,我们伟大的祖国迎来了她的60岁生日。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原崛起、河南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河南省情与中原经济区建设 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农业强省。具有多种矿产资源储量居全国前列,产业开发组合条件好,区位优势突出,交通地位重要,处于承东启西、联南通北的重要枢纽作用。此外,这里文化底蕴丰厚,旅游资源独特,在全国和世界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中原地区是我国粮食、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的集中供应区域,又是连接我国东西部的重要经济区域,具有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把这个区域作为一个经济区,作为整体来布局和谋划,对于实现该区域内及我国区域间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加快该区域发展,对于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设中原经济区对河南经济发展的的意义 河南所处的中原地区是中国农业要素聚集程度最高而工业化水平又较低的地区,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一类地区农业要素被吸纳的程度和工业化的进展程度会直接影响整个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该地区具有鲜明的特点:首先这一地区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意义;其次是中国农民人口聚集最多的地区,也是农民问题最突出的地区;第三是城镇化水平低;第四是中国工业化由东向西推进过程的支点,也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要地域。因此,建设中原经济区必将为整个中国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区域支撑。所以,建设中原经济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根据河南的省情特点,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问题还是“三化”协调发展问题。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心由东向西转移和中部崛起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尤其是作为第一粮食产量大省和第一人口及农民大省的河南,既要承担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土地就成了工业化发展的硬约束。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构建中原经济区并将其上升为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不仅有利于加快这个地区“三化”进程,促使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再上新台阶,为加快中部崛起提供支撑;还可以连通周围其他重要区域发展板块,使我国区域经济整体格局更加完善,促进区域经济协调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保护、开发、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发挥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支撑力和带动力,提升我省文化软实力。 三、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与切入点 构建中原经济区,首先要确定好中原经济区的功能定位:以保障农业和国家粮食安全为前提,立足城乡统筹,努力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这样的定位,有利于上升为国家战略。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必须把握好切入点。具体应在以下4个方面狠下工夫: 第一,要建立合理的城镇体系。一是坚持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以省辖市为中心,形成辐射能力强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二是大力发展县域中心城市,将一批有条件的县城发展成为20万人以上的城市。三是大力培育特色中心镇,区分不同情况,把一些重点镇建设成为城市组团、小城市和新型农村服务社区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