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①绝对位移监测:是基本常规监测方法,用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得出测点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位移速率。崩塌、滑坡的监测点分为地表和地下监测。

②相对位移监测:是了解灾害体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

③倾斜监测:是对地面及地下(钻孔)倾斜监测。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及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

④声发射监测: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采用声发射仪检测岩音频度[单位时间内的声射事件次数(次/分)]、大事件[单位时间内振幅较大的声发射事件次数(次/分)]、岩音能率[单位时间内声发射释放能量的相对累计值(能量单位/分)],用以判断岩体变形情况及稳定状况,并进行预测预报。

⑤应力监测: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灾害体内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

⑥地下水监测: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人工的和天然的)进行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项目的长期监测(有条件可以设置孔隙水压监测)。用以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

大气降雨的关系,掌握地下水的动态特征,进行其与崩滑体变形的相关分析。当崩塌、滑坡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时,特别是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若崩滑体内有地下水时,应予以监测。

⑦地表水监测:监测崩滑体周围沟谷、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和与降雨量的联系、分析地表水冲蚀与崩滑体变形的联系。

⑧气象监测: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行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由于降雨是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环境因素,故应进行降雨量监测,并收集气温、河流水位的数据。(2)泥石流监测

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类型、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稳定状态监测;气象、水文条件监测主要为监测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当上游有水库、渠道时,应评估其渗漏危险性;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度变化、输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

2、监测技术方法

监测技术方法应根据监测的需要进行选择,同时考虑经济、技术的可行性及各种监测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结合当前国内外监测技术和方法的发展水平,同时兼顾测量的精度要求和监测工作效率。对于危害程度重大的崩滑体,为确保监测成果质量,应投入高、精、尖的监测方法(如全自动遥测等)和多种监测方法,以相互验证,补充、分析和评价。主要方法是:

①大地测量法

该方法主要有:两方向(或三方向)前方交会法、双边距离交会法(以上监测二维水平位移(X,Y))、视准线法、小角法、测距法(以上方法用于监测单方向水平位移)、几何水准测量法、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观测垂直方向(Z向)位移]。一般常用高精度测角、测距的光学仪器和光电测量仪器。常用的有:WLLDT3经纬仪(测角中误差±1秒)、N3水准仪(0.2mm)、Mekometer ME3000光电测距仪[精度±(0.3mm+1ppm),测程3km]、NE5000光电测距仪[精度±(0.2mm+0.2ppm),测程5km]、全站仪[测角精度2秒,测距精度±(2mm+2ppm)]等。

大地测量法有以下特点:a、量程不受限制,能大范围全面控制崩滑体,构成监测网;b、技术成熟、精度高,成果资料可靠;c、受地形通视条件限制和气象条件(风、雨、雪、雾等)影响,外业工作量大、周期长。

大地测量法适用于所有崩滑体不同阶段的监测,是一切监测工作的基

础,工作一开始,应立即设站建标投入监测。其成果可直接用于变形分析、稳定性评价和崩滑预报。

②GPS(全球定位系统)测量法

GPS是利用美国卫星发送的导航定位信号进行空间交会测量,确定待测点的三维坐标的一种测量方法。近年来,我国开发和应用GPS定位技术的发展速度很快,在长江三峡工程坝区已建立了GPS监测网,并将GPS技术应用于新滩链子崖崩塌、滑坡的变形监测和铜川市川口滑坡治理效果的监测。实践证实,GPS定位精度可达毫米级,完全可用于崩塌、滑坡的位移监测。

将GPS应用于崩塌、滑坡监测有以下优点:a、观测点之间无需通视,选点方便;b、不受天气条件限制,可以进行全天候的观测;c、观测点的三维坐标可以同时测定;d、新一代GPS接收机具有体积小,耗电少,操作简便的特点。

③近景摄影测量法

把近景摄影仪安置在两个不同位置的固定测点上,同时对崩塌体的观测点摄影构成立体像片,利用立体坐标仪量测像片上各测点的三维坐标进行测量。

其特点及适用范围有:a、周期性重复摄影,外业工作简便,可同时测定许多测点的空间坐标;b、获得的像片是崩滑体变形的实况记录,并可以随时进行比较分析;c、近景(100米以内)摄影法绝对精度不及传统测量法;d、设站受地形条件限制,内业工作量大;d、适合

于对临空陡崖进行监测。

④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测量技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SAR(Interferometry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测量技术是利用通过相邻航线上观测的同一地区的两幅(具一定基线——几米到几百米)SAR影像的相位差来获取地面数据,其主要特点是利用雷达数据中的相位信息。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优点较多:具有全天候工作能力,发射的微波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能提供光学遥感所不能提供的信息,且是主动式工作方式。对于欧洲雷达卫星ERS-1/2和加拿大雷达卫星RADRSAT-1,采用干涉技术来产生DEM,监测地面位移变化,精度可以达到毫米量级。因此,该技术手段特别适于解决大面积的滑坡、崩塌、泥石流以及地裂缝、地面沉陷、塌陷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是一项快速、经济的空间探测高新技术。对于桃源县地面塌陷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就可采用此种监测方法,将各个地面塌陷点全部纳入监测之中。

⑤遥测台网监测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自动遥控监测系统相继问世,为崩塌、滑坡的实时、自动、连续监测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自行研制的新型地质灾害无线遥测台网是在已有技术基础上,采用先进适用的传感器技术,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通讯技术整合形成的新一代RDA型地质灾害遥测系统。通过

全面的设计,形成从点到面、从地上到地下、信号频段从低频到高频的地质灾害立体监测预警网络。该地质灾害无线遥测系统主要由监测子站群、监测预警数据中心、救灾防灾指挥中心和GPRS数据通讯公网等四部分组成,具有以下特点:

a、监测参量多,精度高。系统集成了包括滑坡地表位移、沉降,倾斜变形测量仪,裂缝测量仪,崩滑体微破裂声发射信号记录仪,钻井式深部地层滑移变形测斜仪、以及地下水孔隙压测量仪和钢筋计、锚索(杆)计在内的八种滑坡监测仪器。这些测量仪器均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较大的动态范围。

b、自动遥测,无需值守。这些仪器均内置微处理器和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动态范围大,全自动监测,无线传输,可用交流电源或太阳能电池供电。

c、无障碍设计。所研制的仪器在测量、数据传输等方面均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因而有安装方便,环境适应性好等优点。

d、依托先进的通讯技术。综合运用了超短波无线数据传输和最新发展的GSM/GPRS通讯技术,使本遥测台网既适应中低山区的地形条件,便于安装和维护,又具有高容量,覆盖范围广,以及成本较低等特点。

滑坡遥测台网一般含数个遥测台网子站和一个区、县级监测预警数据中心。遥测台网子站可连接多种选定的传感器以测量崩滑体的地表和深部变形、位移以及滑坡工程治理构筑物内部的应力等。监测预警数

据中心与监测子站经由先进的GSM/GPRS通讯单元进行通信联网及汇集数据。遥测台网子站可接收中心发出的指令以设置工作参数,如可以选择5分钟、1小时、24小时等时间间隔自动进行测量,然后将数据发送到台网数据中心,并存入数据库。

遥测系统可接入地区监测预警中心微机局域网,支持运行基于GIS 的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在市、县级地质灾害监测指挥中心的计算机屏幕上可以准实时地密切监视滑坡加速变形趋势,支持对库岸和滑坡破坏事件进行短期及临滑预报,也可以对发生的地质灾害事件进行现场监测和救助指挥。

列为群测群防监测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点,宜用地表变形监测中的简易监测法和宏观变形地质监测法监测。

⑥泥石流监测方法

暴雨型泥石流应设立以监测降雨为主的气象站,监测气温、风向、风速、降雨量(时段降水量和连续变化降水量)等,有条件时,利用遥测雨量监测系统、测雨雷达超短时监测系统、气象卫星短时监测系统等自动化监测仪器,进行降雨量的监测。

专业监测点的实施年度为2009年,这是指专业监测措施的启动年度,随后各专业监测点应不断完善其监测措施,提高其监测水平,以确保监测精度。同时各级财政应拿出足够的资金,用于专业监测的设备添置、站点建设、人员工资等。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之一——滑坡

今年我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今年初出现了有史以来少有的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天气冷,雨期长,破坏性大;二是近期我区受冷空气影响,部分地区普降暴雨,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三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广泛分布在山区,综合防治难度很大;四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如农村居民切坡建房等。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滑坡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刊登如下:

一、什么叫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响,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地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二、滑坡具有哪些特征和识别标志:

1、地物地貌标志:滑坡在斜坡上常造成环谷(圈椅、马蹄状地形)地貌,或使斜坡出现异常台坎及斜坡坡脚侵占河床(如河床凹岸反而稍微突出或有残留的大孤石)等现象。

2、岩、土体结构标志:滑坡范围内的岩、土体常有扰动松脱现象。

3、水文地质标志:斜坡含水层的原有状况常被破坏,使滑坡体成为复杂的单独含水体。在滑动带前缘常有成排的泉水溢出。

4、滑坡边界及滑坡床标志:滑坡后缘断壁上有顺擦痕,前缘土体常被挤出或呈舌状凸起;滑坡两则常以沟谷或裂面为界;滑坡床常具

有塑性变形带,其内多由粘性物质或粘粒夹磨光角砾组成。

三、哪些因素会诱发滑坡?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体对斜坡坡脚的不断冲刷;(5)开挖坡脚;(6)蓄水排水;(7)堆填加载;(8)劈山放炮,乱砍乱伐。

滑坡发生有什么规律?

下列地带是滑坡的易发和多发地区:(1)江、河、湖(水库)、沟的岸坡地带,地形高差大的峡谷地区,山区铁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2)地质构造带之中,如断裂带、地震带等。(3)易滑(坡)岩、土分布区。(4)暴雨多发区及异常的强降雨区。

四、滑坡发生前有什么前兆?

(1)大滑动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4)临滑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5)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出现小型崩塌和松驰现象。(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观位移量,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移量还是垂直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现象。(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张,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气)。(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五、滑坡监测方法有哪些

(1)设桩观测地表裂缝:在斜坡为形主裂缝两侧布置若干对观测桩,间距10~20米,定期用钢尺测量每桩间的距离、高程(或倾角)(图2-3a)。

(2)设标尺观测地表裂缝:与设桩观测相似,在主裂缝两侧布置若干对固定标尺,定期观测记录水平与垂直标尺上的数据(图2-3c)。

(3)贴水泥砂浆片观测建筑物裂缝:在已产生裂缝的构筑物(如房屋墙壁、挡土墙、水渠、涵闸等)裂缝上,贴上水泥砂浆片,定期观测水泥砂浆片破裂情况,并测量相对位移(图3-3b)。

(4)剪出带刻槽观测:在滑坡体前缘剪出带内垂直滑动方向刻槽,深度以穿过滑坡体为宜,宽度一般0.5~0.8米,定期观测刻槽宽度和沟坡变化,并进行测量和记录。

(5)斜坡深部变形简易观测:在斜坡变形体的纵横思面上打数个钻孔,孔径5~7厘米、深度大于估计滑动面3~5米,孔内插入直径5厘米硬质塑料管,管口高于地面0.5~1米,管外与孔壁间用粗砂填实,用测绳一端系球形重锤放入孔底,另一端固定在孔口,定期提升重锤,判断塑料管是否倾斜,记录重锤提升困难或卡住的位置,即可能滑动面位置。

2、观测时间:一般情况下,设立观测点的最初1个月内5天观测一天,目的是确定斜坡开垦属缓慢变形阶段还蛔速变形阶段。若处前者,观测间隔时间可加长到半月或1个月一次;若属加速变形阶段,观测间隔时间应缩短到3天或1天一次。

六、如何预防滑坡?

(1)在工程选址中尽量避开已有或易于发生地质灾害的地段。(2)工程设计和施工中注意避免因开挖、弃土、排水而诱发崩塌滑坡。

当发现斜坡开裂进入加速变形阶段或接到临滑警报后,应采取什么紧急措施?

(1)组织危险区的居民及有关设施立即疏散搬迁。(2)派人上山昼夜巡视,封闭路经危险区的路口,禁止闲人进入危险区,制定警报信号,在快速滑动(崩塌)开始前及时发出警报信号。(3)滑坡发生后,派人到滑坡后缘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滑坡后,解除警报。

七、滑坡的主要工程治理措施

1、截引地表水。流向滑坡变形区的降水面流,使岩土过分湿润,软化结构面,降低强度,促使滑坡变形破坏。拦截、排引滑坡外的地表水,避免地表水流入滑坡区;或将滑坡范围内的雨水及泉水尽快排除,阻止雨水、泉水进入滑坡体内(图2—4)

2、疏干地下水。排除“滑带”水,疏干滑坡体并截断渗入补给,是防治深层没坡的主要措施。此方法常用于治理“上陡下缓、头重脚轻”的滑坡或推移式滑坡,而在前方又没有可靠抗滑地段的滑坡体,使滑坡体外形改善,斜坡高度降低,坡度减小,滑坡体的重心降低,从而提高滑坡体的稳定性。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之二——崩塌

今年我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今年初出现了有史以来少有的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天气冷,雨期长,破坏性大;二是近期我区受冷空气影响,部分地区普降暴雨,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三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广泛分布在山区,综合防治难度很大;四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如农村居民切坡建房等。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将崩塌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刊登如下:

一、什么叫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缝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母体向下倾倒、翻滚,堆积在坡脚(或沟谷)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崩塌?

(1)采掘矿产资源;(2)道路工程开挖边坡;(3)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4)堆(弃)渣填土。(5)强烈振动。

三、崩塌发生有什么规律?

发生崩塌的时间大致有以下规律:(1)降雨过程之中或稍滞后。这是出现崩塌最多的时间。(2)强烈地震过程之中。(3)开挖坡脚过程之中或滞后一段时间。(4)水库蓄水初期及河流洪峰期。(5)强烈的机械震动及大爆破之后。

四、崩塌发生有什么前兆?

(1)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2)崩塌的脚

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嗅到异常气味。(3)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4)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5)动植物出现异常现象。

五、崩塌灾害预防与应急措施有哪些?

跟滑坡的预防与应急措施相同。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之三——泥石流

今年我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今年初出现了有史以来少有的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天气冷,雨期长,破坏性大;二是近期我区受冷空气影响,部分地区普降暴雨,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三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广泛分布在山区,综合防治难度很大;四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如农村居民切坡建房等。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将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刊登如下:

一、什么叫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积雪融化水)产生在沟谷或山坡上的一种挟带大量泥砂、石块和巨砾等固体物质的特殊洪流,是高浓度的固体和液体的混合颗粒流。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泥石流?

(1)不合理开挖;(2)不合理的弃土、弃渣、采石;(3)滥伐乱垦。

三、怎样识别泥石流?

能否产生泥石流可以从下列几种现象来识别:(1)中游沟身常不对称,参差不齐,往往凹岸发生冲刷坍塌,凸岸堆积成延伸不长的石堤,或凸岸被冲刷凹岸堆积,有明显的截弯取直现象。(2)沟槽经常大段地被大量松散固体物堵塞,构成跌水。(3)由于多次规模不同的泥石流下切淤积,沟的中下游常有多级阶地,在较宽阔地带常有垅岗

状堆积物。(4)下游堆积扇的轴部一般较高耸,稠度大的堆积物其扇角小,呈丘状。(5)堆积扇上沟槽不固定,扇体上杂乱分布着垅岗状、舌状、岛状堆积物。(6)堆积的石块均具尖锐的棱角,无方向性,无明显的分选层次。

四、泥石流发生有什么规律?

(1)季节性:泥石流的爆发主要受连续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等集中降雨的诱发。(2)周期性:泥石流的发生受雨、洪、地震的影响,而雨、洪、地震总是周期性地出现。(3)泥石流的发生,一般是在一次降雨的高峰期,或是在连续降雨稍后。(4)链生性的群发性:滑坡、崩塌常成为泥石流的固体物源,但泥石流在流动过程中又强烈冲刷、侵蚀岸坡,触发滑坡、崩塌产生,故常有滑坡、崩塌→泥石流→滑坡、崩塌的循环产生。

五、泥石流的监测

在体积较大、容易滑动的松散堆积体上设立几条监测剖面和监测点,然后对监测点进行定期观测其水平、垂直位移情况。如果位移速度达到每天30~50公分时,则预示着将要出现滑坡,此时若遇暴雨期间,则有可能激发产生泥石流。

泥石流发生时刻,多出现于降雨过程的峰值阶段,因此,宜选用观测短历时暴雨量的大小以作为判别泥石泥发生的可能与否。

主要对泥石流形成区内的水库、山塘、水渠等蓄水、排水、渗漏、溢流等情况进行监测。当大雨期间将要发生水库、山塘、水渠暴满、溢流或溃决,并可能引发泥石流时,应发出泥石流警报并采取防灾避

险措施。

六、如何预防泥石流?

(1)新建工程场址不宜选在泥石沟的形成区(汇水区除外)流通区和堆积区。(2)若工程正在泥石沟内建设,首先应对已建工程搬迁和泥石流进行工程防治的技术、经济对比论证,优选可行方案,然后,组织实施优选方案(搬迁或者进行工程防治),避让或治理泥石流灾害。(3)对采矿弃渣、工程建设弃土,要规划选择可靠的堆放场地,不能在山坡、沟谷中随意乱堆乱放;对大规模的弃渣、弃土,在沟谷中要修建尾矿坝、淤坭坝、梯田等,截蓄弃渣、弃土。(4)避免人为因素诱发老滑坡复活和新的崩塌、滑坡产生。(5)提高山区新建水库工程质量,对泥石流沟内水库,要经常进行检查、维护、防止坝下的坝肩渗漏,杜绝溃坝;雨季,在保证水库安全的前提下,科学确定蓄水高度,合理调蓄,防止溃坝触发泥石流灾害。

七、发生泥石流时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

(1)当处于泥石流区时,应迅速向泥石流沟两侧跑离,切记不能顺沟向上或向下跑动。当处于非泥石流区时,则应立即报告该泥石流沟下游可能波及(影响)到的村、乡、镇、县或工矿企业单位。(2)有关政府部门应立即组织有政府、单位(村、乡、镇)、专家及当地群众参加的抢险救灾活动。(3)拟定并实施应急措施(或计划)。比如:酌情限制车辆和行人通行;组织危险区群众迅速撤离等。(4)密切注视该泥石流灾害可能引发某种生命线工程(如水库、铁路、公路等)的次生灾害甚至第三次灾害。如火灾、洪水、中断交通、爆炸、

房屋倒塌等。(5)建立观测站(网)进行长期动态监测,掌握灾情的变化发展趋势,并作出决断。

八、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林业措施:根据泥石流沟流域各部位在泥石流形成中的作用不同,合理种植不同的各种林木,防止水土流失,防治泥石流。

2、农业措施:禁止毁林开荒,实行25°以上坡耕地一律退耕还林;固定耕地精耕细作,改变广种薄心的不良传统。

3、排导工程:其作用是改善泥石流流势、增大桥梁等建筑物的泄洪能力,让泥石流按设计意图顺利通过排导设施顺畅地从要保护的城镇、建筑物、道路的上游宣泄到下游,不造成危害。

4、拦挡工程:在泥石流沟中修筑各种形式的拦挡坝,以控制泥石流的固体物质和雨洪径流,拦截泥石流的石块、削弱泥石流的流量和能量,以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经济建筑工程冲剧、撞击和淤埋等危害的工程设施。

5、防护工程:防护工程是指对泥石流沟坡岸或易发生塌滑的边坡,以及对泥石流地区的桥梁、隧道、路基等其它重要工程设施,作一定的防护建筑物,用以抵御或消除泥石流对岸、坡及主体建筑物的冲刷、冲击、侧蚀等危害。

地质灾害防治知识之四——地面塌陷

今年我区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今年初出现了有史以来少有的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天气冷,雨期长,破坏性大;二是近期我区受冷空气影响,部分地区普降暴雨,诱发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三是地质灾害隐患点广泛分布在山区,综合防治难度很大;四是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如农村居民切坡建房等。为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现将地面塌陷地质灾害防治的有关知识刊登如下:

一、什么叫地面塌陷?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地质现象。

二、哪些因素会诱发地面塌陷?

(1)矿山地下水采空;(2)地下工程中的排三水疏干与突水作用;(3)过量抽采地下水;(4)人工蓄水;(5)人工加载;(6)人工振动;(7)地表渗水。

三、地面塌陷有什么规律?

(1)岩溶强烈发育的纯可溶岩分布地带或沿其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地带(2)沿可溶岩中的断裂带或主要裂隙交汇破碎带,岩层剧烈转折、破碎的地带;(3)松散盖层较薄且以砂土为主,其底部粘性土层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岩溶地下水的主迳流带或岩溶管道上;(5)具有潜水和岩溶水双层含水层分布地带;

(6)岩溶地下水的排泄区;(7)岩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岩面上下频繁波动的地带,或受排水影响强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侧地段;(8)临近河、湖、塘地表水体的近岸地带;(9)岩溶地下水位埋藏较浅的低洼地带。

四、地面塌陷有什么前兆?

(1)井、泉的异常变化:如井、泉的突然干枯或浑浊翻沙,水位骤然降落等。(2)地面形变:地面产生地鼓,小型垮塌,地面出现环型开裂,地面出现沉降。(3)建筑物作响、倾斜、开裂。(4)地面积水引起地面冒气泡、水泡、旋流等。(5)植物变态、动物惊恐。微微可闻地下土层的垮落声。

五、地面塌陷如何监测?

1、对已发现塌陷前兆现象地区的监测、主要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监测,通常在地面已经开裂或建筑物开裂、倾斜的某些部位设置一定的监测点位、然后可采用肉眼和皮尺等其进行们移或变形的定期观测,观测频率可每天观测一次。如果发现位移或变形速度加快,则要加密观测,同时要立即报警。

另外,还应对塌陷地区抽排地下水引起泉水的干涸、地面积水、人工蓄水(渗漏)引起的地面冒气泡或水泡、植物变态,建筑物作响或倾斜、地下土层垮落声、井、孔、泉等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以及动物的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观测。

2、对复盖于层厚度小于10米岩溶区的监测,应在野外实地调查和圈定的基础上进行。主要选取人群居住和建筑物集中的地区对地面

和建筑物的变形以及周围附近的泉、井、孔的水量、水位和含沙量的突变、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进行监测。

3、对地下水集中开采和疏排地区的监测,应重点监测复盖土地层厚度小于10米的岩溶地段和人群居住、建筑物集中的地段。可对地面和建筑物的变形进行监测,同时还应对附近的民井、机井、水塘的水位、水质进行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警。

非岩溶地面塌陷一般主要有矿山采空塌陷地下工程洞室开挖塌陷。监测内容主要是对已发现塌陷前兆现象的地区进行地面和建筑物变形监测和抽排下水引起的泉、塘干涸、植物变态′下土层垮落、井、孔水位和含沙量突以及动物惊恐异常等现象的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警和采取防灾避险措施。

六、怎么预防地面塌陷?

在岩溶区进行工程建设,应采取如下对策预防岩溶塌陷:(1)对已有岩溶塌陷发生且其稳定性差尚有活动迹象的地段,就坚决避让;(2)对已有岩溶塌陷数量较少且其稳定性较好已不再活动的地段。(3)建筑物应尽量避开有利于岩溶塌陷发育的地段原则上应使主要建筑物避开塌陷地段。(4)工程设计和施工中要注意消除或减轻人为因素的影响;如设置完善的排水系统,避免地表水大量入渗,对已有塌陷坑进行填堵处理,防止地表水向其汇聚注入等。

七、发生地面塌陷时应采取什么应急措施?

(1)视险情发展将人、物及时撤离险区。在发现前兆时即应制定撤离计划。(2)塌陷发生后对临近建筑物的塌陷坑应及时填堵,以免

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XXXXXX滑坡 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建设单位: 编制日期:二零一四年月

录 第一章边坡监测与意义 (1) 第二章滑坡概况介绍 (2) 2.1滑坡立项背景 (2) 2.1.1监测目标及任务 (2) 2.1.2监测意义 (3) 2.2滑坡自然环境概况 (3) 2.2.1地理位置 (3) 2.2.2气象水文 (3) 2.2.3地形地貌 (4) 2.2.4地层岩性 (4) 2.2.5地质构造与地震 (4) 2.2.6水文地质条件 (5) 2.2.7人类工程活动 (5) 2.3地质灾害特征及发展趋势 (5) 2.3.1滑坡体概况 (5) 2.3.2滑坡变形活动特征 (7) 2.3.3滑坡稳定性分析 (8) 2.3.4危害程度评价 (8) 2.3.5小结 (9) 第三章滑坡地质灾害监测方案 (10) 3.1滑坡地质灾害现状与拟开展工作 (10) 3.1.1 项目概况 (10) 3.1.2 监测目的及依据 (10) 3.1.3 监测设计原则 (11) 3.2监测内容、方法及仪器 (11) 3.2.1 GPS地表位移监测 (11) 3.2.2边坡深部位移监测 (13) 3.2.3监测精度等级 (14) 2.4监测方案 (14) 2.4.1 GPS地表位移监测 (15) 2.4.2深部位移监测 (17) 2.4.3降雨量监测 (18) 2.4.4变形监测服务软件平台 (18) 第四章主要软硬件参数指标 (21) 4.1GPS监测仪器 (21) 4.2深部位移测斜仪 (22) 4.3一机多天线开关 (23) 4.4数据处理软件 (25) 4.5W EB查询子系统 (26) 第五章方案预算.................................................................................................................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预防崩塌、泥石流、滑坡措施

预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安全技术措施 汛期是各类突发性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为响应上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的要求,要认真编制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建立防灾责任制、落实地质灾害险情巡查、汛期值班、灾情速报、应急抢险等各项制度,组织广大职工群众,建立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体系,切实减少灾害损失。 1、加强水文、气象的预报工作,特别是对小范围的局部暴雨的预报。因为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当月降雨量超过350毫米时,日降雨量超过150毫米时,矿防汛指挥部开始发出泥石流警报。 2、汛期地质灾害,主要与降雨有关,要密切注意天气变化,特别是要注意与降雨有关的气象预报。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地质灾害天气预报。 3、注意房前屋后山坡坡体及沟谷内水流夹带泥砂的变化情况,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些异常情况,采取监测措施或主动采取躲避措施。 4、发生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前,都有一些程度不同的前兆,比如山体裂缝、岩石掉块、泉水变浑、沟谷内水流夹带的泥

砂增多、家畜家禽出现异常反映等,发现这些情况时,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并积极采取搬迁避让等有效措施。 5、禁止开挖坡脚、开山采石、在沟谷内大量弃渣、在坡体上大量蓄水等一些人类活动,避免诱发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6、房屋不要建在沟口和沟道上,占据沟道的房屋应迁移到安全地带 7、不能把冲沟当作垃圾排放场,在冲沟中随意弃土、弃渣、堆放垃圾。在雨季到来之前,必须清除沟道中的障碍物,保证沟道有良好的泄洪能力。 8、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提高小流域植被覆盖率,在村庄附近营造一定规模的防护林。 9、雨季不要在沟谷中长时间停留,一旦听到上游传来异常声响,应迅速向两岸上坡方向逃离。雨季穿越沟谷时,先要仔细观察,确认安全后再快速通过。 10、泥石流监测预警,监测沟岸滑坡活动情况和沟谷中松散土石堆积情况,发现上游形成泥石流后,及时向下游发出预警信号。 11、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对矿区工业广场和周围山体经常进行巡查,发现不安全因素时,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山体溃决引发泥石流灾害。

地面塌陷坑管理办法

地面塌陷坑管理办法 公司各有关单位: 为了加强公司对地面塌陷坑的管理,有效地防止煤矿采空区漏风和发火对采矿工程造成的安全隐患、预防地面人、机、畜误入塌陷坑造成人员伤亡和各种损失,并对在地面塌陷坑中偷挖煤的人员起到警示作用,以及针对目前各矿采空区管理存在的问题特制定神新公司地面塌陷坑管理办法,请各单位认真执行。 具体管理办法如下: 1、地面塌陷坑包括由于井下采煤后对应地面发生的塌陷、垮落、裂缝等。 2、煤矿是地面塌陷坑管理的主体,安监和地测部门要协助、监督煤矿管理好地面塌陷坑。各矿必须加强对本矿地面塌陷坑的管理工作。 3、当确定某一区域进行回采时,地测站应在井上下对照图上圈定对应地面可能出现的范围,预计塌陷的时间。预计塌陷的范围内如有农田,建筑物或其他构筑物,应提前搬迁或处理。 4、当井下开始采煤,矿总工程师应指定地测站及其他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定期到可能塌陷的区域查看,并实际记录塌陷发生的时间、范围、深度及周围裂缝范围,并及时通知领导和有关部门。 5、各矿在可能出现塌陷区域的周围、路口设置明显的警戒线和警示牌。警示牌要写清楚“塌陷危险区,严禁进入”字样。 6、煤矿要阻断进入塌陷区的道路,防止车辆、人员和牲畜直接进入塌

陷区。并加强针对性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 7、地面出现塌陷时,煤矿要根据情况及时对塌陷坑进行必要的回填(必须掩埋塌陷坑中露头的煤层和发火的煤矸石),防止采空区漏风和发火。地测部门要对回填土方量进行实测,出现重复塌陷的要重复回填。 8、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回填时,各单位要安排专职的监护人员,防止人、机坠入塌陷区。 9、如果用高压水枪射流对塌陷坑回填,至少滞后工作面对应地表100米。井下指定专人观察并记录脱水量。如果有隐患,必须制定防溃浆措施。 10、在年初开春解冻期,各矿要指定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到塌陷区巡视,防止大量雪水、洪水进入塌陷区形成水害隐患。 11、对打钻用水,一般情况下不让水进入塌陷区,实在避免不了的应记录水量和时间。 12、经过塌陷区域的供水管路,应定期检修,维修,严防跑水。其他工业和民用废水,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塌陷坑。 13、对已经出现的所有塌陷坑,各矿认真进行一次清理,并标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注明塌陷时间、范围、深度。 14、各矿留设的保安煤柱,一经留设,严禁开采。矿方负责保护各类煤柱不遭破坏。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煤柱上挖土取石,掘洞采煤,防止由于地面塌陷造成损失。如有特殊情况需开采的,必须报公司总[换行]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才能开采。

地质灾害的概念及类型

二、滑坡、崩塌诱发的主要因素 1、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或融雪,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 2、地震引起坡体晃动或强烈振动破坏坡体平衡。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河流水库水体不断地冲刷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 4、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如开挖坡脚或边坡、地下采空、塘库堰蓄水或渗漏、采掘矿产资源、道路工程、其它建设等改变和破坏坡体原始平衡状态的人类活动。 四、滑坡、崩塌发生的前兆 1、滑坡体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性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 2、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井水)突然干涸、水位突变等异常现象。 3、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长加宽,新裂缝不断产生,滑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弛现象。 4、崩塌的前缘掉块、坠落,小崩塌不断发生。 5、崩塌的脚部有凹腔或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闻岩石的撕裂、摩擦、错碎声。 6、出现热、氡气、地下水质、水量等异常现象和嗅到异常气味。 7、动物惊恐异常,如猪、狗、羊惊恐不安,不入睡,老鼠乱窜。 五、滑坡、崩塌出现险(灾)情采取的措施 1、立即发出制定报警信号,险区人民群众马上撤离,并相互转告。 2、按照《预案》和“两卡”明确的撤离方向和路线进行撤离和转移(必须首先人员撤离,确保安全前提下,其次是财产转移)至避灾场所,并妥善安置好衣、食、住、行。 3、圈定地质灾害险区范围,封闭路经险区的路口,设置警示标志,并派人员监测观察和分析地灾发展趋势。 4、组织力量积极开展抢险救灾,对受伤人员立即送往医院治疗。 5、准确查清受灾户,影响户户数、人数等基本情况。 6、派人(专家)到地质灾害现场进行调查,分析、确认不会继续发展。稳定后,解除警报。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推荐文档)

河北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项目名称:河北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河北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河北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河北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内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方案

省省级预算项目建议书 项目名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项目编码: 项目单位:省第一测绘院 领导签字(章):预算单位: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主管部门:省国土资源厅 领导签字(章): 省财政厅制 二○一○年十一月十日

填报说明 1、本建议书由项目单位或预算单位负责填写,送隶属的财务主管部门审查后报省财政厅(对于基本建设专项资金、产业技术研发、应用技术研发、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分别由省有关部门按照项目隶属关系先报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科技厅和省信息产业厅,三个部门经审核立项后通知各有关部门,部门再按确定的项目容报财政部门)。 2、需附相应的部门审核、项目可行性报告、立项批准等有关资料。 3、项目情况填报说明 1)项目性质:(1)维持性资金项目。(2)发展性资金项目。 2)项目类型及编号:01、建筑物及基础设施购建;02、专项购置; 03、大型修缮;04、专项业务;05、科技研究与开发;06、信息网络购建;07、信息网络维护;08、大型活动;09、企事业单位补贴;10、个人家庭补助;11、偿债支出;12、产权参股;99、其他专项。 3)项目级次:本级、对下补助(按级次分别单列项目)。 4)项目地点:项目实施地点。 5)单位代码:省级行政事业单位填写预算单位编码;非省级预算单位的承担单位是行政、事业、社会团体的填写组织机构代码,企业填写工商注册码为统一标识。 6)单位性质:行政、事业、其他。 7)单位规格:厅级、副厅级、处级、科级、其他。 8)立项部门:批准立项的主管部门 9)主管部门:项目单位的财务主管部门。 10)主管处室:财政厅各部门预算主管处。 11)支出功能:类、款按最近规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填写。 12)项目执行周期:项目执行的年度数。

采空区塌陷治理制度和措施

采空区塌陷治理制度和措施 内蒙古伊丰煤矿 二零一三年一月

采空塌陷治理制度和措施 根据《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规定,为了加强对地面采空塌陷区的管理,有效地防止煤矿采空塌陷区漏风和漏水,防止地面人、机、畜误入塌陷坑造成人员伤亡和各种损失,结合本矿地面采空塌陷区现状,制定本制度,要求各单位认真执行。 一、职能划分 地面采空区管理属安全管理范畴,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各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管理。矿长为第一责任人,矿总工程师分管,地测科为业务管理部门。 二、塌陷区范围 地面塌陷区范围是指因采煤形成的采空区对应地面位置形成的塌陷坑、垮落段、下沉、裂缝等所形成的范围。 三、日常管理制度和措施 1、当确定某一区域进行回采时,地测科应在井上下对照图上圈定对应地面可能出现下沉、塌陷的范围,预计塌陷的时间。预计塌陷的范围内如有农田,建筑物或其他构筑物,应提前搬迁或处理。 2、当井下开始采煤,矿总工程师应指定地测科及其他相关部门有关人员定期到可能塌陷的区域查看,并实际记录塌陷发生的时间、范围、深度及周围裂缝范围,并及时通报领导和有关部门。 3、在可能出现塌陷区域的周围、路口设置明显的警戒线和警示

牌。警示牌要写清楚“塌陷危险区,严禁进入”字样。每季度组织检查一次,凡损坏、破坏的警示牌及时更换。 4、煤矿要阻断进入塌陷区的道路,防止车辆、人员、牲畜直接进入塌陷区。并加强针对性的安全宣传和教育,增强群众的防灾意识。 5、地面出现塌陷时,煤矿要根据情况及时对塌陷坑进行必要的回填,地测科要对回填土方量进行实测,出现重复塌陷的要重复回填。 6、对地面塌陷区进行回填时,施工单位要安排专职的监护人员,防止人、机坠入塌陷区。 7、在年初开春解冻期,地测科要指定专人定期或不定期到塌陷区巡视,防止大量雪水、洪水进入塌陷区形成水害隐患。 8、经过塌陷区域的供水管路,由使用单位定期检查、维修,严防跑水。其他工业和民用废水,未经批准不得进入塌陷坑。 9、对已经出现的所有塌陷坑,认真进行一次清理,并标在井上下对照图上,注明塌陷时间、范围、深度。 10、留设的保安煤柱,一经留设,严禁开采,防止由于地面塌陷造成的损失。如有特殊情况需开采的,必须报公司总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才能开采。 1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塌陷区治理规划,协调与环卫、城建部门的关系,控制工业垃圾倾倒的数量和时间,以利于安全生产和采空区治理,严禁生活垃圾倒入塌陷坑。 12、对采动影响区建立地面沉降观察系统,定期观察地表下沉与破坏程度的动态变化,就其灾害作出预测和预报。

采空区塌陷处理措施方案

深度解析:采空区地面塌陷勘察与设计! 本文从采空区塌陷勘察、采空区塌陷治理设计两方面展开: 一采空区塌陷勘察 主要依据:高速公路采空区(空洞)勘察设计与施工治理手册; 岩土工程勘察规; 铁路工程不良地质勘察规程; 一)采空区分类: 1、按采煤方法与顶板管理方法分类: (1)长壁陷落法采空区:由长壁大冒顶采煤法形成的采空区 (2)短壁陷落法采空区:由短壁自由冒顶采煤法形成的采空区(3)巷柱或房柱式采空区:由巷柱或房柱式采煤法形成的采空区 (4)条带法或填充法采空区:由条带或填充采煤法形成的采空区 2、按采煤深厚比可分为以下几类: (1)浅层采煤区:开采深、厚比小于40的采空区; (2)中深层采空区:开采深、厚比大于40,但小于200的采空区; (3)深层采空区:开采深、厚比等于或大于200的采空区。 3、按煤矿采空区形成和停采的时间分类: 可以分为新采空区和老采空区两种。 新采空区是指现采空的采空区,其地表移动、变形尚未发生或正

在发生过程中,或位于正在采煤的采区、采煤工作面近旁的采空区已放顶,地表移动、变形和移动盆地正在发生、发展中。 老采空区是指已停采闭矿的矿区或已停采的采空区,其地表移动、变形和移动盆地等已形成并趋于稳定的采空区。 采空区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开裂(地裂缝)等。勘察围应大于地面变形围。 1998年5月发生的临澧县衫板乡石膏矿塌陷,直径达47米。 (一) 主要任务 查明老采空区上覆岩层的稳定性,预测现采空区和未来采空区的地表移动和变形特征,对工程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预防、整治的对策和方案。 可行性研究勘察阶段 1、该阶段应以收集资料、工程地质调查、采矿情况调查为主,辅之以大比例尺航卫片解译,必要时可布置少量勘探工作。其工作容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考试答案

《公路滑坡监测技术简介》考试答案 第1题 以下不属于我国主要地质灾害类型的是: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D 第2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滑坡编目工作组于上世纪90年代建议将滑坡的众多因素归纳为场地条件、地貌作用、自然作用和()四大类 A.人为作用 B.流水作用 C.风场作用 D.生物作用 答案:A 第3题 我国2013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5196起,哪种灾害类型发生的最多() A.滑坡 B.崩塌 C.地面塌陷 D.雪崩 答案:A 第4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主要内容的是() A.地表位移 B.地下变形 C.水文 D.自振频率 答案:D 第5题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近景摄影 C.GPS D.测斜法 答案:D

以下不属于滑坡监测中地下变形监测方法的是 A.大地测量 B.重锤法 C.重锤法 D.测斜法 答案:A 第7题 以下设备中,()是滑坡监测中地表变形监测的主要仪器设备 A.风速风向仪 B.水位计 C.GPS D.测斜仪 答案:C 第8题 静力水准仪能够在以下哪种滑坡监测内容中使用 A.环境 B.地声 C.地下变形 D.水文 答案:C 第9题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开始起步的时间是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答案:B 第10题 经过多年国内外滑坡专家的潜心研究、不断探索,滑坡理论有了较大发展,纵观其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以下不属于滑坡研究发展阶段的是 A.现象预报和经验式预报 B.位移—时间统计分析预报 C.滑坡预报模型 D.综合预报模型及预报判据研究 答案:C 第11题 新世纪初,()地调局的滑坡灾害减灾战略规划将滑坡过程和诱发机理研究列为首要任务A.美国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

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发生后有哪些影响呢?滑坡和崩塌都是 自然界中的重力地貌过程。滑坡是在重力作用下,岩土物质沿着斜坡作整体的下滑运动,诱发滑坡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地震、降雨和融雪等。 崩塌,是陡坡上的岩石土体受重力影响突然而迅速的垮落的现象。崩塌一般发生在悬崖峡谷,或者是坡度大的湖、海岸的陡峭地段。崩塌的速度比滑坡快很多。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岩屑、泥土、沙石、石块等松散固体物质和水组成的混合体,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或沟床向下运动。 很多人分不清泥石流和滑坡,这是两种不同的自然灾害,泥石流沿着沟床流动,在流体和沟床之间存在着泥浆滑动面,没有山体破裂面;而滑坡是山体破裂沿着坡面下滑,这是泥石流和滑坡的不同。

泥石流的活动可以分为三个过程:形成—输移—堆积。在形成区,暴雨浸润打击,水分充分浸润饱和,大量积聚的泥沙、岩屑和石块等物质会沿着斜坡形成土、石和水的混合流体,山坡坡面土层渐渐失稳,沿着斜坡下滑。 地质灾害发生的前兆 崩塌前兆是:崩塌的前缘不断发生掉块、坠落、小崩小塌的现象;崩塌的脚部出现新的破裂形迹;不时偶然听到岩石的撕裂摩擦声;出现热、气、地下水异常;动物出现异常。 滑坡前兆是:滑坡前缘出现横向及纵向裂缝,前缘土体出现隆起现象;滑体后缘裂缝急剧加宽加长,新裂缝不断产生,滑坡体后部快速下座,四周岩土体出现松动和小型塌滑现象;滑带岩土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并从裂缝中冒出气或水;在滑坡前缘坡角处,有堵塞的泉水复活或泉水、井水突然干涸;动物出现惊恐异常现象;滑坡体上的观测点明显位移;滑坡前缘出现鼓丘;房屋倾斜、开裂和出现醉汉林、马刀树等。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

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晏鄂川教授博导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 前言 地质灾害的定义 地质灾害是指各种地质作用对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建设事业造成的危害。简言之,就是地质作用造成的灾害。 地质灾害的分类 按发生过程的急缓程度,地质灾害分为突发性和渐变性灾害两类。 中国大陆常见的地质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缝、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沼泽化、地震、火山喷发、瓦斯爆炸、矿坑突水、岩(煤)爆、顶板冒落、地下热害、煤田燃烧、诱发地(矿)震、边岸再造、泥沙淤积、库区浸没、洪涝、海岸侵蚀、黄土湿陷、膨胀土胀缩、冻土冻融等等。 前言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毁坏基础设施,恶化环境;引发次生灾害,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增加民众心理负担。 地质灾害防治途径 关于地质灾害防治,刘广润院士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地质灾害(特别是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常由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其与受灾对象(人、物、设施)的遭遇两个环节形成。 一是防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包括作用发生前的预防和发生中的制止; 二是避免受灾对象与之遭遇,即移动受灾对象位置、改变致灾作用方向和隔绝两者遭遇通道。 前言 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行政措施和工程措施。行政措施主要是采取行政法令和技术法规等手段,规范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活动,避免诱发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监测预报致灾作用的变化动态,使拟建工程设施或流动性

人、物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主动避让)或将处于灾害危险区中的已有居民设施迁出危险区(被动撤离)等。工程措施则是采取建(构)筑物或岩土体改造工程、疏排水工程及生物植被工程等,以加固 、稳定变形地质体,调整、控制致灾地质作用,从而制止致灾地质作用的发生、发展及其与受灾对象的遭遇”(刘广润《论地质灾害防治工程》)。 前言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 1、及时掌握灾害体变形动态,分析其稳定性,超前做出预测预报,防止灾难发生。 2、为灾害治理工程等提供可靠资料和科学依据。 3、为政府部门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经济建设、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4、向全社会提供崩塌、滑坡监测信息服务。 前言 监测预警工程 人们将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和预警工作的运作体系称为监测预警工程,它包括地质灾害监测预报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行,岗位责任人员组织系统的建立和实施,临灾紧急抢险避难行动方案的制订 (及后续执行)。监测预警工程的实施中应贯彻以下基本原则,即:(1)监测、预警方法要土洋结合,以有效为准;(2)工作队伍要群专结合,以专带群,重大问题靠专,面上的问题靠群;(3)管理 决策要技政结合,技术上负责搞好灾情、险情判断,行政上负责工程系统运行的组织实施。 1 前言 2 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3 泥石流监测技术方法 4 地面沉降监测技术方法 5 地质灾害监测新技术新方法 6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传输滑坡常规监测技术 不同类型的滑坡,所采用的监测技术方法各不相同。就监测内容来说,常分为: (1)位移监测 (2)应力应变监测 (3)地下水动态监测 (4)地表水动态监测 (5)地声监测 (6)放射元素监测 (7)环境因素监测 (8)宏观现象监测等。 地面变形监测

地面塌陷重要资料

地面塌陷重要资料 通常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来精确测定地面沉降,但水准测量工作量大,对于大型城市,1 mm·km-1的精密水准观测误差,其累积仍然较大.目前 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测量精度已经达到较高的水平,而且GPS观测简单,有很多国际GPS服务组织(International GPS Service,IGS)站的资料可以随时取用,与观测数据一起解算,并可以直接得到三维形变数据.因此GPS越来越多地用在城市形变观测中.通常做法是,在监测区域内布设一个GPS网,每隔一段时间观测一期,每期数据独立平差得到各点的三维坐标,比较各点各期坐标的变化,得到水平位移和沉降量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是一项新的地面观测技术,它利用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相位信息提取地表三维信息和高程变化信息,可以监测地球表面微小变化,InSAR探测地球表面位移变化的精度可达到厘米量级。 以InSAR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差分雷达干涉测量(Differential Interferometric SAR, D-InSAR)则是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应用的一 个拓展,是一项以SAR复数据提取的相位信息为信息源获取地表变化信息的新技术。由InSAR技术得到的干涉条纹图再进行差分可用于监测雷达视线方向的厘米级.... 地表形变监测是InSAR技术最成功,也是最能体现其优势的应用领域。从其方法技术发展过程而言,InSAR技术经历了从单时相少量SAR数据,到多时相多源数据集成处理。以常规InSAR数据处理方法为基础,分别形

成了累积干涉纹图法[18-26](Stacking Interferograms),永久散射体干涉测量[27-30](Perman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y)以及角反射器干涉测量(Corner Reflector InSAR)[9,31]等技术。其中,利用PS技术研究长时间条件下地面形变的演变过程已被广泛用于辅助常规大地测量手段,角反射器测量也在局部低相干区域特殊变形体的监测中发挥作用。 InSAR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相位观测值获取目标的几何特征及变化信息。 由于干涉相位对微小形变极其敏感,毫米级的形变在干涉相位中都会有所反映。因而,利用重复轨观测获取的干涉相位,通过差分处理去除两次观测相位中的共有量(平地效应、地形相位和大气延迟等),可以得到 形变相位,进而反算形变量。这就是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监测地表形变的基本原理。 地面形变是煤矿开采过程中最常见、也是危害性最大的矿区地质环境灾害,其发生形式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缝三种类型。地裂缝作为一种内外作用力以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作用引发的地质灾害,在世界许多国家普遍存在,其中以中国和美国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1],其发生频率和灾害程度逐年加剧。其中地面塌陷又分为熔岩塌陷以及采空区塌陷两种。 (1)塌陷盆地 当采空区影响到达地表以后,在采空区上方的地表形成一个比采空区大得多的注地,这种注地称为塌陷盆地。在开采急倾斜煤层的条件下,当采深与采厚的比值较大时,地表可能出现一种台阶状平底塌陷盆地,这种塌陷盆地的范围很大,边坡较陡,台阶数少。在一些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平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地质灾害崩塌、滑坡、地面塌陷监测 ①绝对位移监测:是基本常规监测方法,用监测点的三维坐标,得出测点三维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位移速率。崩塌、滑坡的监测点分为地表和地下监测。 ②相对位移监测:是了解灾害体变形部位点与点之间相对位移变化(张开、闭合、下沉、抬升、错动等)的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主要用于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 ③倾斜监测:是对地面及地下(钻孔)倾斜监测。监测地面或建筑物的倾斜方向和倾角变化及崩滑体内(钻孔)倾斜变形。 ④声发射监测:检测岩体破裂时产生的声发射信号。采用声发射仪检测岩音频度[单位时间内的声射事件次数(次/分)]、大事件[单位时间内振幅较大的声发射事件次数(次/分)]、岩音能率[单位时间内声发射释放能量的相对累计值(能量单位/分)],用以判断岩体变形情况及稳定状况,并进行预测预报。 ⑤应力监测:在地表或地下(钻孔、平斜硐内)埋设地应力计,测量灾害体内地应力的变化情况,分辨拉力区、压力区及压力变化,用以推断岩体变形。 ⑥地下水监测:对测区内的地下水露头(人工的和天然的)进行系统的水位、水量、水温、水质等项目的长期监测(有条件可以设置孔隙水压监测)。用以掌握区内地下水变化规律,分析地下水与地表水及

大气降雨的关系,掌握地下水的动态特征,进行其与崩滑体变形的相关分析。当崩塌、滑坡变形破坏与地下水具有相关性时,特别是在雨季或地表水位抬升时,若崩滑体内有地下水时,应予以监测。 ⑦地表水监测:监测崩滑体周围沟谷、溪、河的水位、流速、流量,分析其与地下水的联系和与降雨量的联系、分析地表水冲蚀与崩滑体变形的联系。 ⑧气象监测:利用常规气象监测仪器如温度计、雨量计、蒸发仪等进行以降雨量为主的气象监测。由于降雨是影响崩塌、滑坡、泥石流的主要环境因素,故应进行降雨量监测,并收集气温、河流水位的数据。(2)泥石流监测 泥石流监测内容,分为形成条件(固体物质来源、气象、水文条件等)监测、运动特征(流动动态要素和输移冲淤等)监测、流体特征(物质组成及其物理化学性质等)监测。 泥石流固体物质来源是泥石流形成的基础,应在研究其地质环境和固体物质、性质、类型、规模的基础上,进行稳定状态监测;气象、水文条件监测主要为监测降雨量和降雨历时等,当上游有水库、渠道时,应评估其渗漏危险性;泥石流动态要素监测包括爆发时间、历时、过程、类型流态和流速、泥位、流面宽度、爬高、阵流次数、沟床纵横坡度变化、输移冲淤变化和堆积情况等,并取样分析,测定输砂率、输砂量或泥石流流量、总径流量、固体总径流量。 2、监测技术方法

崩塌、泥石流、滑坡区别

崩塌与滑坡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常推积在山坡脚,呈锥形体,结构零乱,毫无层序;而滑坡堆积物常具有一定的外部形状,滑坡体的整体性较好,反映出层序和结构特征。也就是说,在滑坡堆积物中,岩体(土体)的上下层位和新老关系没有多大的变化,仍然是有规律的分布。 2、崩塌体完全脱离母体(山体),而滑坡体则很少是完全脱离母体的。多属部分滑体残留在滑床之上。 3、崩塌发生之后,崩塌物的垂直位移量远大于水平位移量,其重心位置降低了很多;而滑坡则不然,通常是滑坡体的水平位移量大于垂直位移。多数滑坡体的重心位置降低不多,滑动距离却很大。同时,滑坡下滑速度一般比崩塌缓慢。 4、崩塌堆积物表面基本上不见裂缝分布。而滑坡体表面,尤其是新发生的滑坡,其表面有很多具有一定规律性的纵横裂缝。比如:分布在滑坡体上部(也就是后部)的弧形拉张裂缝;分布在滑坡体中部两侧的剪切裂缝(呈羽毛状);分布在滑坡体前部的横张裂缝,其方向垂直于滑坡方向,即受压力的方向;分布在滑坡体中前部,尤其是以滑坡舌部为多的扇形张裂缝,或者称为滑坡前缘的放射状裂缝。

什么叫山地灾害?? 山地灾害特指只在山区发生的自然灾害,是山区自然环境发展演化与人类经济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 山地灾害有哪些种类?? 山地灾害的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山洪、冰崩、雪崩、水土流失等7种,前6种为突发性山地灾害,水土流失为渐进性山地灾害;也有人称为缓发性山地灾害。泥石流、山洪、滑坡、崩塌是我国主要的山地灾害类型,是本科普专栏介绍的重点。 我国山地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域? 我国有灾害性泥石流沟一万多条,滑坡数万处,崩塌数十万处,广泛分布在高原、山地和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川滇山地、秦岭、云贵高原、黄土高原、燕山、太行山、长白山、天山和青藏高原等地区。山洪分布更为广泛,除上海市以外,各省、市、自治区的山区都可能发生山洪灾害。 山地灾害的危害? 中国是世界上受山地灾害危害最严重和暴发最频繁的国家之一。山地灾害常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毁坏城镇、村庄、农田,破坏工厂、矿山、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和国防等各种设施,破坏生态环境。山地灾害每年造成的损失大概占各类自然灾害造成总损失的四分之一。近几年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山地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7亿元,死亡和失踪人数达1000到1500人。 山地灾害危害城镇 山地灾害危害交通 山地灾害危害水利水电事业 山地灾害危害工厂、矿山和村庄 山地灾害危害旅游 山地灾害危害农田 山地灾害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地质灾害治理方案

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工程概况 1、1号站 1号站位于丰和路路中,沿丰和路南北向布置;车站东侧为丰和园小区和三官庙农贸市场、车站西侧叶语田园小区和新泉佳苑小区;车站位于道路中间,丰和路规划道路宽40m。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半盖挖法施工。车站起点里程右K14+203.81,终点里程为K14+662.41,车站长度约458.4m,车站宽度约19.7~23.8m,底板埋深约16.61m。车站共设8个出入口,3个安全出口,4组风亭。 2、1号站~2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出1号站后沿丰和路向前敷设,在丰和路与立交路交叉口东北角向东拐入南京路,之后沿南京路向东敷设,最后进入位于南京路南侧的2号站。区间长度为984.28m,隧道采用盾构法施工。 3、2号站 2号站位于南京路与三环东路Y形交口东侧,梅花园小区北侧的地块内,沿南京路东西向设置。 车站为11m站台地下二层岛式车站。车站结构采用明挖顺筑施工。车站起点里程K15+646.690,终点里程为K15+885.490,车站长度约238.8m,车站宽度

约19.7~24.1m。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两组风亭。 4、2号站~3号站区间 区间线路由2号站引出后,沿南京路布设,之后下穿绿地到达文博园园站。区间长度为1304.980m,采用盾构法施工。 二、线路区地质环境特征 1、地形地貌 XX市区位于鲁南山区向黄淮海平原过渡的部位,以平原为主,中部斜插丘陵山带,区内山体最大海拔标高153.00m,一般标高100.00m 左右。山体坡角一般为15°~35°。平原是黄淮平原的一部分,其中黄河故道地势较高,海拔标高36.00~42.00m,其余地势低平,海拔标高32.00~36.00m,自北西向南东微倾斜。根据地貌的分类原则:形态+成因+微地貌特征,XX市区内的地貌形态主要有丘陵(残丘)和平原两大类,前者是剥蚀-溶蚀作用的结果,后者是堆积作用的结果。1号站和到3号站位于冲积平原地貌单元,地势较平坦。(附图1)

采空区塌陷区治理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左权盘城岭煤业有限公司 采区塌陷区治理方案及安全技术措施 一、采区塌陷区治理方案 矿区现状条件下未发生地面塌陷、地裂缝灾害,随着开采活动的进行,在开采影响范围内可能产生,治理时统筹考虑开采沉陷与地裂缝的关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1、地测部门每月对采空区地表塌陷、裂隙检查后,分析制定具体的处理办法并实施。 2、重点加强雨季前对地表塌陷区的检查工作,雨季期间要加强气象资料的收集和水检测,加强防洪防汛管理工作。 3、建立完善的封闭系统,首先将采空区用密闭墙与巷道隔离开来,采空区建立观察站,进行观察并记录。 4、地下已废弃巷道或采空区出现地面塌陷、地裂缝时,采取地下回填废渣,减缓地面沉陷速度:为制止地面陷形成,通过地面裂缝灌注尾矿砂浆(或水泥砂浆),加快充填废渣的固化。 5、井下巷道尚在使用阶段,地面出现塌陷和地裂缝迹象时,及时对地裂缝发育地段采取灌浆、密实等措施:在井下巷道加强顶板支护等防塌指施,必要时停止该区段的开采。 6、井下已废弃巷道,地面形成塌陷但规模不大时,采取由外至内将废渣填入下部,中上部用细粒尾矿填充,穷实、上部复土的方式处理。 7、井下已废弃巷道对应的地面塌陷规模巨大时,难以治理的特

殊地段,圈定为矿山地质灾害监测研究区,制定监测方案。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划定出禁入区、监测区,修建栅栏和观测道路,建立明显标志,防止人、畜误入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9、建立充善的封闭系统,将采空区用密闭墙与使用巷道隔离开来,每个采空区地面建立一个观察站,每1--2月进行1次观察并记录 二、安全技术措施 1、坚持长期的矿山环境及地质灾害监测,随时注意矿山开采进度造成的地质环境变化,对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并采取相应措施,尽量避免人为灾害发生。 2、必须规范施工、必须建立健全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矿山开采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弃物,必须存放至安全的场所,严禁随意乱倒。 3、开采过程中,对矿山周围地形情况要勤观察,多测量,对开采活动可能引起的崩塌、地裂缝、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应加强监测,并及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尽量避免和减少重大地质灾害的发生,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安全技术措施 1、地测部门每旬要对井上下对照图按照矿井实际情况进行填绘,修改和补充,保证资料准确性。 2、地测部门每月要进行一次地面排查,发现采空区陷落出现裂隙后及时向矿领导汇报。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DZ/T 0223—2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 DZ/T 0223—2004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程 为了保护地质环境,防治地质灾害,减轻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促进社会安定和国民经济建设,制定本规程。 1 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 本规范规定了崩塌、滑坡(含崩滑危岩体,统称崩滑体,下同)变形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内容、监测方法、监测点网布设、监测资料整理等技术要求,以及变形破坏或活动预报等。 1.2 本规范适用于已经发生过且可能继续或再次发生崩滑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监测,以及有可能发生崩滑的自然的或人工的斜坡变形破坏和泥石流活动的沟槽(或斜坡)的监测。 2引用标准 ZBD l4001—89 《工程地质编图规范》(1∶50万~1∶100万) ZBD 14002—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ZBDl4003—89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0060—93 《岩溶地区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50万) GB12328—90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 3 术语

3.1 崩塌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向下(多数悬空)崩落的块体运动。规模大的称山崩。有可能崩落的岩体称危岩体。 3.2 滑坡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组成斜坡的部分岩土体,在以重力为主的作用下,沿斜坡内部一定的软弱面(带,一个或多个)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下滑破坏。滑坡的下滑速度,一般较慢,但有的为高速。 3.3 泥石流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与地质条件下,沟谷中或斜坡上,饱含大量泥土和大小石块等固、液两相流体,呈粘性层流或稀性紊流。泥石流形成、爆发的主要条件是:有利的地形,丰富的土石固体物质,大量且集中的水源。 崩塌、滑坡和泥石流之间,都有一些过渡类型,详见附录。它们往往突然发生,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强。 3.4 地质环境由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组成的体系,主体由岩石圈及其风化产物—土壤两大部分组成。 地质环境是地球演化的产物,是在最新造山运动与第四纪最后一次冰期后形成的。人类及其他生物依赖地质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同时,人类及其他生物的活动又不断改变着地质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征。 3.5 地质灾害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作用或影响下,直接或间接恶化环境,降低环境质量,危害人类和生物圈安全与发展的地质事件,统称地质灾害。狭义的定义是:在自然和(或)人为因素作用下或影响下,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建设和环境造成损失的地质事件。按致灾速度,地质灾害可以分为突发性的和缓慢性的两大类。 4 总则 4.1监测目的与任务 4.1.1研究崩滑体、泥石流的地质环境、类型、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活动方式和诱发其变形破坏或活动的主要因素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稳定性。为地区经济开发规划和建设计划提供资料,促进经济建设顺利进行。 4.1.2研究和掌握崩滑体变形破坏与泥石流活动的规律及其发展趋势,为灾害防治提供资料,并指导防治工程施工,检验防治工程效果,保证防治工程质量和效益。

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 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地测科 二〇一一年一月五日

山西乡宁焦煤集团申南凹焦煤有限公司 矿区地面塌陷、裂缝防治措施 一、矿区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矿区地质灾害主要是由于煤矿井下受采动影响失去原有的地层平衡,造成地面塌陷、裂缝、地面沉降等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防治应突出“以人为本,群策群防”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以防为主、合理避让、经济合理”的原则,强调政府或主体负责、群众参与的行为方针,全面规划,突出重点防治区域。 (一)健全组织机构。落实地质灾害防治责制,建立防灾指挥机构,统一指挥和调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切实做到层层有人管,具体工作有人抓,工作有序高效。 (二)强化管理措施。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山西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等有关法规,并结合《山西省煤矿采空区调查评价报告》内容,制定地质环境管理措施,规范地质环境管理,使之逐步纳入经常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实现地质环境管理的良性循环。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开采,对因开采造成的危房等要及时拆迁重建,对具有危险隐患的河堤等进行加固和综合治理,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方案。 (三) 完善群策群防体系。确定地质灾害隐患点,完善地质灾害群策群防网络体系。指定专人负责预警预报工作,设立专门值班电话(煤矿调度室,电话:6842193),实行24小时值班。成立专门的监测预警预报组,明确预警

信号,确定避险路线和场所。定人、定点、定时进行巡视和简易监测,并将监测数据及时逐级上报。按照《山西省煤矿采空区调查评价报告》内容,加强对矿区范围内的重要建筑物变形情况、固定监测点高程变化、水平移动等情况的监测,发现重要敏感目标附近出现地面变形异常或险情时应及时上报。 (四)设立地质灾害警示标志。加强对重点防治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警示,分别设立不同的标示;通过会议宣告、发放宣传单、张贴宣传画等形式,加强对职工的防灾教育,宣传防灾知识,增强职工的防灾意识。 (五)建立防灾队伍。建立地质灾害防治队伍,加强队伍训练,落实防灾经费,完善预警系统。积极与专业救灾队伍建立联系,一旦发生险情或灾害,要做到及时救助到位。 三、汛前准备 建立健全监测预警预报网络,指定专人负责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并设立专门值班电话;要做好汛前安全检查,根据所辖区的具体情况备足抢险物资和器材,对检查中发现的危险点要重点监测,发现危险情况及时上报指挥中心,并做好受灾害威胁人员的安全转移工作。成立专门的监测预警预报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在汛期期间,24小时值班,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并组织人员不间断巡逻和监测,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上报指挥中心。 四、地面塌陷的预防 虽然地面塌陷具有随机、突发的特点,有些防不胜防,但它的发生是有其内在和外部原因的。我们完全可以针对塌陷的原因,事前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避免或减少灾害的损失。这些预防措施主要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

https://www.doczj.com/doc/5917670319.html,/shuiyuhuanjing/2007/0 711/content_1076_9.html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 前言 本标准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参考性附录,附录C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和归口管理。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及有关单位共同起草。 本标准的主要起草人:殷跃平、张作辰、张茂省、郑万模、魏伦武、吴树仁、张永双、张开军、李晓春、胡瑞林、鄢毅、王军、王治华、李媛、孟辉、杨旭东、侯春堂、杨冰。 本标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解释。 引言 为规范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指导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工作的开展,制定本规范。 二十多年来,我国先后在全国有计划地开展了1∶50万环境地质调查、大江大河和重要交通干线沿线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1999年以来开展了约700个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初步摸清了我国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划分了易发区和危险区,建立了群测群防体系,有效减轻了地质灾害损失。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灾害呈加剧趋势,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亟需系统翔实,尤

其是更大比例尺精度更高的调查资料。 根据国务院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土资源部《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将在全国地质灾害高发区开展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进行环境工程地质条件区划,将围绕人民生命、财产、生存环境和国家重大建设工程、重要矿山、国家级或省级旅游景区开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工作(比例尺:1∶50000),为各级政府制定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和实施地质灾害预警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全文共分十四章,包括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总则、基本规定、调查分级、区域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滑坡灾害调查、崩塌灾害调查、泥石流灾害调查、不稳定斜坡灾害调查、基本调查方法、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危险性评价基本原则、设计编写和成果报告编制、质量检查与成果验收等内容。 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1∶50000) 错误!未指定书签。 本标准规定了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的目的任务、内容、控制精度及基本调查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滑坡崩塌泥石流及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B5002—2001 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T14158—93 1∶5万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 DZ/T0096—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10万—1∶20万) DZ/T0097—1994 工程地质调查规范(1∶2.5万—1∶5万) DZ/T 0190—1997 区域环境地质勘查遥感技术规程(1∶5万)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