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8,分数:28.00)

1.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

A.子产

B.邓析√

C.李悝

D.商鞅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法制史的考题很多考查细化记忆,所以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最好将选项涉及的知识点都简单回顾,以便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上述四人的成果或事迹分别是:子产铸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邓析编订竹刑;李悝颁布成文法典《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封建性质法典;商鞅在秦国变法。重要法律人物的作为或成就一定是考试重点。

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三不去”制度是对丈夫休妻权的限制,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妻子在夫家守过三年孝。妻子为之守孝的对象是

A.丈夫

B.公婆√

C.自己的父母

D.夫家的祖辈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已尽子媳之道,亦不能休妻。“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休妻的限制,但根本上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从逻辑上分析一下另三个选项,为丈夫守孝则无所谓丈夫休妻了,嫁入夫家之后再为自己父母守孝是不合礼法的,再者,通常守孝都是儿子为父母、或者长孙为祖父母,对于已婚妇女而言则首要的是公婆,而且祖辈的概念太宽泛,所以只能是B选项。类似“七出三不去”这样长期延续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

3.我国上古史料典籍中的“眚”是指

A.惯犯

B.偶犯

C.故意

D.过失√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刑法原则。史籍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古书上的生僻字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有些只能简单记忆。现代法律概念在古代的名称是考试重点。

4.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

A..讼√

B..告

C..狱

D..诉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司法制度。西周时期将诉讼称为“狱讼”、词讼,针对诉讼案件的性质,对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已有所区分。其中“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狱”与“讼”,大致相当于近世的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因其性质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有差别。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跟当代法律制度有对比的知识点一定是重点。

5.比较完善的赎刑制度最早见于

A.禹刑

B.汤刑

C.吕刑√

D.法经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立法概况中的《吕刑》。西周经成康之治后,至穆王时国势渐衰,财政拮据。周穆王为革新政治,命司寇吕侯作《吕刑》。它应是西周中期具有代表性的法典。《吕刑》继承并贯彻了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而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明于刑之中”),提出惩罚与罪行相符(“其罪惟均,其审克之”“上下比罪”),结合具体案情灵活处断(“刑罚世轻世重”“轻重诸罚有权”)、案情不能确定时从轻不从重(“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等审案原则,还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可以结合西周的法律思想的内容如明德慎罚、罪刑相符等来理解和记忆《吕刑》中的内容。《禹刑》、《汤刑》分别是夏、商时期法律的总称,《法经》是李悝在魏国颁布的成文法,都有其时代背景的特点,均可结合理解。重要法典中的特别或者开创性内容一定是考试重点。

6.下列选项中,属于西周司法官责任制度的是

A.三宥之法

B.三风十愆

C.三赦之法

D.五过之疵√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罪名。本题也可以将另外三个概念比较记忆:“三宥之法”表明西周在定罪量刑时考虑到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周礼·秋官·司刺》载有三宥之法:“壹宥曰不识,再宥曰过失,三宥曰遗忘。”“三风十愆”之规定,即官吏有巫风(庭内起舞、沉溺酒歌等)、淫风(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等)、乱风(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疏远贤德高士、亲近庇护小人等)三类恶劣风气以及与之相关的十种行为者,将受到墨刑等的处罚。“三赦之法”是针对老幼愚笨者的宽大处理、赦免其罪,“三赦”:“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五过之疵”即司法官的五种罪过:“惟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惟反”(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有特色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

7.我国奴隶制的五刑为

A.笞、杖、徒、流、徙

B.昏、墨、贼、赎、鞭

C.墨、劓、剕、宫、大辟√

D.折杖、充军、刺配、迁徙、凌迟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有关商朝刑事立法中的奴隶制五刑。五刑制度在我国古代是流传并发展变化的:奴隶制五刑为墨、劓、剕、宫、大辟;曹魏恢复五刑后,到晋代五刑变为死、徒、笞、罚金、赎刑;北魏五刑为死、流、徒、鞭、杖;北周五刑为杖、鞭、徒、流、死;隋朝《开皇律》最终形成封建制五刑为笞、杖、徒、流、死。此类在一定沿革基础上不断发展的制度,一定是重点,而且要特别注意梳理发展变化的特点,以便不同时期比较记忆和区分。

8.《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______”。

A.商刑

B.汤刑√

C.吕刑

D.九刑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汤刑。夏商两朝的法律总称分别为禹刑和汤刑,都带有对祖先或者朝代建立者的尊敬与怀念之意,故以大禹和商汤的名字命名。

9.商朝有“三风十愆”的规定,其中三风中的巫风是指

A.庭内起舞、沉溺酒歌√

B.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

C.巫蛊乱政、残害忠良

D.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商朝立法概述。对于古代的这些名词概念,不能简单地以现代意思揣度,除非古文功底深厚,否则只能细心识记。巫风虽然带有“巫”字,但其主要针对的是官吏只顾

吃喝玩乐、不理政事;淫风则指贪求财物、迷恋美色、狩猎不休,有点类似于今天的生活作风层面;乱风则指蔑视圣人教训、拒绝忠直劝告、亲小人远贤臣,侧重执政思想观念和用人方面。

10.关于奴隶制五刑,流行的说法认为最早源于

A.上古祭祀活动中的献俘、杀俘仪式

B.原始社会后期军法、军令的积累

C.先进部落苗民的刑罚√

D.夏商时期的天罚、神判观念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虽然一般的理论都认为我国最早的法律制度是起源于祭祀活动、军法和军令等,也带有浓厚的神权法思想,但是在具体问题上还是要细致地认识和理解,例如本题中的奴隶制五刑,尽管也与A、B、D三选项密不可分,但是从源头上来看还是先进苗民的刑罚。

11.下列关于奴隶制五刑的说法,正确的是

A.五刑起源的记载最早见之于《孝经·五刑》

B.剕刑的具体做法是断人之足,或者斩人之趾

C.大辟的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

D.五刑是上古时期所有刑罚的总称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刑事立法“五刑”。五刑起源最早见于《尚书·吕刑》;剕刑的具体做法包括断人之足或剔去膝盖骨;大辟是死刑的总称,执行方法包括斩首、炮烙、醢、脯等;五刑是上古的“正刑”,而不是所有刑罚的总称,除正刑外,还有鞭扑、流刑、劳役刑等。

12.下列各选项,不属于《吕刑》内容的是

A.阐述了苗民无德滥刑而遭受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以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

B.主张“刑无等级,法不阿贵”,所以要发布于众,让臣民皆“知所避就”√

C.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惩罚与罪行相符

D.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制度化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立法概况有关《吕刑》的介绍。《吕刑》继承并贯彻了周初明德慎罚的思想,以苗民无德滥刑而亡国绝祀的历史教训说明建立法度的重要性,强调必须以德教为本,用刑适中——从这一基础出发,可以设想《吕刑》中刑罚不会严苛,除此之外,具体制度方面规定了较为完整的收赎办法,赎刑由此开始制度化。强调刑无等级是战国封建地主阶级法律思想的主张,法律要公布为民所知也是春秋时期子产铸刑书于鼎等之后的事,不可能属于西周的做法。对某法典或者制度的特点、内容进行学习的时候,要与其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法律思想特点相结合来理解、判断。

13.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其中“冠婚之礼”称为

A.吉礼

B.宾礼

C.嘉礼√

D.婚礼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礼与刑的关系。西周时期的礼仪内容可分为五个方面,通称为“五礼”,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吉礼是祭祀之礼,古人认为祭祀鬼神、祭祀祖先能给自己带来福祉,故称祭祀之礼为吉礼;凶礼是丧葬之礼;军礼是行兵打仗之礼;宾礼是迎宾待客之礼;嘉礼是冠婚之礼。冠婚之礼包括成年加冠和结婚两方面,因而不只是我们今天所谓的婚礼。此外,吉礼和宾礼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需要注意具体含义。

14.渎职方面的犯罪是西周三大类主要罪名之一,典型的罪名就是司法官的“五过”之疵,五过之中的“惟货”是指

A.利用职权,报私恩怨

B.贪赃受贿,敲诈勒索√

C.秉承上意,依仗权势

D.接受请托,徇私枉法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罪名。西周的罪名比商朝发达,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政治性犯罪,如违抗王命罪;二是破坏社会秩序、侵犯人身财产等方面的犯罪,如“寇攘奸宄”(劫夺窃盗);三是渎职方面的犯罪,如司法官的“五过”之疵(弊端):“惟官”(秉承上意,依仗权势)、“惟反”

(利用职权,报私恩怨)、“惟内”(内亲用事,暗中牵制)、“惟货”(贪赃受贿,敲诈勒索)、“惟来”(接受请托,徇私枉法)。这些罪名很多在今天的刑法中也多有涉及,所以很有可能考到。

15.根据西周民事立法,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必须使用的较长契券被称为

A..质√

B..剂

C..傅

D..别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民事立法。西周有质剂与傅别两种契约形式,质剂是买卖契约,所谓“大市以质,小市以剂”,即凡买卖奴隶、牛马等大宗交易须使用较长的契券,称“质”;买卖兵器、珍异等小件物品使用较短的契券,称“剂”。傅别指借贷契约,是解决债务纠纷的凭证。所谓:“听称责以傅别。”“傅”即债券,一分为二称“别”,债权人执左券,债务人持右券,司法官以其为凭证审理有关债权债务纠纷案件。了解这些古代法律事物名词的含义,是分析和理解古代法律文献的基础,必须掌握。

16.西周时期审判案件时,判断当事人陈述真伪的一种观察方式是

A.五刑

B.五礼

C.五声√

D.五过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西周司法制度。在长期的司法实践中,西周总结出一套“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的经验,即运用察言观色进行审讯,以判断当事人陈述的真伪。上述几个名词都是以“五”为数的,要注意区别:五刑指的是我国古代五种刑罚方式,在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并不断发展;五礼是西周礼仪的五方面内容,具体指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过是指“五过”之疵中司法官五种罪过: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这些有类似或者规律的概念要注意比较、区分。

17.构成西周基本政治模式的,并且成为确立社会等级秩序、维护贵族世袭统治工具的制度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明德慎罚

C.宗法制度√

D.家长制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宗法制度。本题首先可以排除的是明德慎罚和家长制,前者是一种法律思想理念,而非制度,后者是强调家长在管理家族事务时候的主导地位;A、C选项是包含关系,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在继承方面的具体制度,它只涉及继承而不涉及确立秩序和继承以外的政治模式,因此,准确地说只有宗法制度才符合题干的说法。

18.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初具体例的封建成文法典的编纂者是

A.商鞅

B.子产

C.邓析

D.李悝√

19.历史上称为“张杜律”的法典是

A.北齐律

B.晋律√

C.开皇律

D.九章律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中的《晋律》。《晋律》因为是由律学大家张斐、杜预作注,律文和释文合为一体作为法律文本通行全国,故而又称《张杜律》,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是因为由张斐、杜预二人编订才这样命名。《北齐律》相关的要点在于形成12篇法典体例,确立作为“十恶”起始的“重罪十条”,确立作为隋唐五刑体系基础的北齐五刑(死、流、徒、杖、鞭)。《开皇律》要点有:“五刑”的进一步确立,确立“十恶”,完善了“八议”、“官当”制度;《九章律》是汉高祖为弥补“约法三章”不足而命丞相萧何编订的。

20.《法经》中规定杀人、伤人等侵犯他人人身安全犯罪及其刑罚的篇目是

A.盗法

B.贼法√

C.具法

D.杂法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中的《法经》。现代用语中“盗”、“贼”总是连用,但是古代“盗”针对的是侵犯财产犯罪,“贼”针对的是侵犯人身犯罪,故而在《法经》等古代法律文献中有所区别。此处还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法经》之类的重要法律文献必须从制定或颁布的背景、主要编制者、内容、特点和历史地位几个方面全面理解,这几方面往往是相互联系的,理解时要注意思考这些联系。

21.西汉法律规定,朝廷官员“舍天子而仕诸侯”的行动构成

A.出界罪

B.阿党附益罪

C.非正罪

D.左官罪√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代主要罪名。由于汉初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使得西汉对危及统治的各种行为异常敏感,所以在罪名中有很多相关内容,实际上,西汉的危害中央集权制的犯罪、危害君主专制的犯罪、危害皇帝尊严的犯罪以及危害国家政权的犯罪本质上都属于维护统治稳定的,故而对此类罪名要重点注意。另一表现就是对这类犯罪的规定非常之细,所以在理解的时候要注意区分。关于各类罪名的具体内容在此就不赘述了,参考《考试分析》了解。

22.南北朝时期,北朝东魏政权颁布的法典是

A.泰始律

B.大统式

C.大业律

D.麟趾格√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四节中各朝颁布的主要法典。《泰始律》为西晋颁布,因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三年年号命名;《大统式》为西魏大统年间颁布,以年号命名;《麟趾格》由东魏颁布,因其议定于麟趾殿而得名。对于各朝主要法典必须有基本的了解,即名称、教材列明的参与人、内容要点或特点(无需全面)、历史地位等。

23.在汉文帝十三年的刑制改革中,用以替代黥刑的刑罚是

A.笞三百

B.笞五百

C.弃市

D.髡钳城旦舂√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文景时期刑制改革。关于文景刑制改革,要注意两者改革的侧重不同:文帝侧重废除肉刑,改变行刑方式;景帝则减轻刑罚残酷程度,侧重减轻量刑。

24.关于商鞅变法中的“改法为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所谓“改法为律”是指将《法经》改为秦律

B.“改法为律”突出了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

C.以往法律规范统称为“法”,“律”自“改法为律”时出现√

D.“改法为律”不只是名称和体例的变化,也带有打破贵族特权的内涵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一节中的商鞅变法。改法为律的内容就是将魏国李悝的《法经》改为秦律运用于秦国;“律”的含义为:“均布也”,具有稳定、恒常、整齐划一之意。律又与音律有关,即所谓律吕,起着定音于一的作用,故而这一改革突出了法律的普遍性和必行性;普遍性当中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让旧贵族也受法律的制约,因此有打击贵族特权的内涵;而“律”的出现是在商鞅变法之前,此时只是开始作为法典名称沿用。

25.在秦朝的几种法律形式中,其内容为司法判例,用以弥补法律规范漏洞的是

A.决事比

B.廷行事√

C.封诊式

D.条法事类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秦代法律形式。秦代的四中法律形式分别是:律:制定法;令:皇帝针对具体事项的临时法令;法律问答:法律解释;封诊式:审判原则和司法程序等;廷行事:司法判例。此外还有课、程等。决事比是两汉时期的判例;条法事类是南宋在敕、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并行和编敕的基础上,将敕、令、格、式以“事”分类,统一分门编纂,形成了《条法事类》这一新的法典编纂体例。是以事类为标准分门编纂的法规大全,每项事类中同时收入相关的敕、令、格、式、申明等,申明即法律解释。

26.与西周一样,秦朝也重视对犯罪故意与过失的区别,其中过失称为

A.惟内

B.不端√

C.非眚

D.非终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秦代刑事立法。秦代将故意称为“端”,过失称“不端”。惟内是西周司法官“五过”中的内亲用事,暗中牵制;非眚是西周时期对故意的称法;非终是西周时期对偶犯的叫法。

27.汉朝官吏选拔制度中,高级主管官吏或地方郡守以上官吏在其辖管内对有名望和才德之士,向中央举荐或自选为属吏的方式称之为

A.察举

B.征召

C.辟举√

D.诏举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朝法律制度。察举是由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每年向朝廷推荐贤能之士为官;征召是由皇帝以特定方式“召”选人才,其中经过皇帝面试者称之为诏举;辟举则是相关官员的推举或自选人才任用。

28.汉朝已经有比较完备的诉讼制度了,其中公诉称之为

A.乞鞫

B.读鞫

C..告

D..劾√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朝诉讼与审判制度。汉朝的起诉叫“告劾”,其中告(告诉)指当事人或其亲属直接到官府控告,类似今天的自诉;劾(举劾)指官吏代表国家纠举犯罪,类似于现代诉讼中的“公诉”。经过审判的各项程序,事无可疑后,法官可依据律令作出判决,并向被告及其亲属宣读,称为“读鞫”。如果被告及其亲属不服,允许其申请重审,称为“乞鞫”,乞鞫期限为三个月,期外不听。对于公诉称“劾”,可以结合现代的“弹劾”一词来理解,弹劾本质上也是一种特殊的公诉形式。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42.00)

29.在“明德慎罚”思想的指导下,西周实行的刑法原则有

A.宽严适中√

B.诬告反坐

C.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D.区分故意与过失、偶犯与惯犯√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明德慎罚”思想在西周刑罚制度上的反映。就理解记忆而言,可以从明德慎罚的基本内涵出发来判断,即选项中哪些是体现了注重道德教化、以适度宽松且谨慎、有针对性的方式适用刑罚。显然A、C、D选项都体现了这些特点,B选项对诬告者实行反坐,即其诬告的行为应该处以刑罚,显然是严苛的表现,所以可以联想应该是秦朝法律制度的特点。重要法律思想在法律制度上的体现也是考查的重点,可以借此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0.下列选项中,属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活动的有

A.子产“铸刑书”√

B.邓析“造竹刑”√

C.赵鞅、荀寅“铸刑鼎”√

D.商鞅制“分户令”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的具体活动。商鞅变法发生在战国时代,所以肯定可以排除,而A、B、C选项都是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的颁布成文法活动。这种历史上国家或者诸侯国重大法制活动往往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本题涉及的成文法颁布活动就是打破了之前以秘而不宣来保持法律地位的方式,转变为更加符合现代法律理念的做法,是法制史上的重大进步,因此要从其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的角度去进行理解。

31.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不被夫家休弃的情形包括

A.有恶疾

B.有所娶无所归√

C.与更三年√

D.前贫贱后富贵√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本题具体的知识点仍然是“七出”“三不去”的规定。解析见前面单选第2题。

32.关于中国法律的起源,下列说法能成立的有

A.中国早期法律兼有国法和宗法的双重性质√

B.中国古代刑法主要由军队法令发展而来,礼制则由祭祀仪式发展而来√

C.中国古代法起源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基础之上√

D.中国古代刑法、行政立法等公法发达,跟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家长制联系紧密√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特点有三个:第一,与宗法制度紧密结合,这主要是指统治者利用宗法血缘关系构建等级秩序,并在此基础上管理国家;第二,刑始于兵,礼源于祭祀,这是法律制度和规则的具体来源或者说历史渊源;第三,这一法律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结构,这一经济基础特点和宗法制又导致家长制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得公法发达成为我国古代法制的特点。综上,A、B、C、D四个选项均正确。

33.关于“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下列说法不能成立的是

A.“礼”不是为庶人制定的,他们不可能按贵族的礼仪行事

B.庶人以下的人日日忙于劳动生产,所以不需要受礼的约束√

C.刑罚不是针对贵族的,贵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

D.贵族享有刑法上的特权,一般的犯罪能够获得宽宥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礼与刑的关系。礼不下庶人,绝对不意味着庶人不受礼的约束,实际上庶人受的约束更加严苛,只是在某些时间或者情况下庶人参与得少所以不可能完全按照礼来行事;刑不上大夫也不意味着贵族不受刑罚处罚,而只是两方面的特权:(1)享有某些特权,对于一般的犯罪可以宽宥,如果触犯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也还是会受到刑罚处罚;(2)对贵族的刑罚会考虑到其身份,一般不施以侮辱性刑罚,以便维护贵族的尊严。

34.关于“礼”,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礼是中国古代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维护血缘宗法关系和等级制度的一系列精神原则以及言行规范的总称

B.礼最早是氏族社会祭祀鬼神的仪式,是人们自愿遵守的习惯,所谓“奉神人之事通谓之礼”

C.礼始于“周公制礼”,周公在武王死后的摄政期间,深切认识到礼的社会政治作用,因而在立国之初便进行了制礼活动√

D.周礼是西周法律的总称,即所谓礼典,它规范和调整着西周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司法、教育、婚姻、家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周公制礼。周公制礼是在夏商实践的基础上对礼制进行折中损益,融合周族礼制进行的制礼活动,因此,礼并不是属于周公制礼,而是在夏商时期就有了,C选项错误;周礼虽然涉及西周国家、社会的很多方面,但它只是西周时期法律规范的重要形式之一,而不是西周法律的总称,D选项错误。A、B选项是正确表述。

35.西周的刑法带有浓重的等级色彩,其中最显著的表现之一就是同罪异罚的刑法原则,下列各选项属于这一原则制度表现的是

A.“凡杀人者……唯王之同族或有爵者,杀之于甸师氏”,即贵族犯死罪一般不当众行刑√

B.“公族无宫刑”,应处宫刑者,由贵族们议决减免√

C.关于八辟之法的规定,亦公开赋予特定身份者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

D.有“三赦”之法:“一曰幼弱,二曰老耄,三曰蠢愚”,此三者除犯故意杀人罪外,一般皆赦免其罪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刑事立法原则。西周刑法虽然以明德慎罚、德教为先作为基本理念,但是宗法等级制度仍是其重要内容,所以在刑法原则上有同罪异罚规定,表现主要有贵族犯死罪不当众行刑,贵族不适用宫刑和八辟之法三方面,而D选项“三赦”之法指的是矜老恤幼,对老、幼、智力障碍者减免刑罚,反映的是明德慎罚理念,不涉及宗法等级问题。

36.古代对监狱的称呼很多,下列各选项属于商朝对监狱的称呼的是

A.圜土√

B.钧台

C.囹圄√

D.大狱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夏商司法制度。商朝对监狱的称呼包括圜土、囹圄、羑里,钧台是夏朝对监狱的称呼,大狱是后世甚至当代对监狱的称呼,也只重大案件。

37.关于商王盘庚发布的各类法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出师平叛时发布带有军纪的“盟誓”√

B.针对如何处置叛乱部落首领发出的“令”

C.在迁都到殷之后发布“诰”指示臣子不要再有返回故都之意以安定民心√

D.针对新都城王宫位置的挑选发布“命”√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汤刑。商朝的不成文的习惯法和王发布的“誓”“诰”“命”等同样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其中,“誓”的内容偏重于出兵打仗前的盟誓,主要是发布军令或宣布军纪,大体相当于后来的军法。“诰”的内容偏重于王或权臣对大臣、诸侯或下属官吏发出的命令、指示或训诫。“命”则是王针对具体事情发布的命令。

38.关于西周“以德配天”、“明德慎罚”思想,下列说法可以成立的是

A.它是在夏商两代“天讨”、“天罚”的神权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否定了天命观念

B.它是西周初期统治阶层的基本政治观点,对西周的政治生活、法律实践都有指导作用√

C.它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主张审慎而有区别地对待刑罚及因时制宜地制定和适用刑事政策√

D.它是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重大进步,为后世“德主刑辅”法律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西周“明德慎罚”的立法指导思想。这一思想是理解西周法律制度的基础理论,所以必须全面掌握。这一思想虽然有很大的进步性,但是有两个点是不可能改变的:一是对天命的态度不可能完全改变;二是不可能动摇宗法等级观念和制度。这是其时代的局限性,在认识任何思想或观点的时候都要注意时代局限性。

39.西周时期婚姻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下列

A.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B.一夫多妻制

C.同姓不婚√

D.“七出”、“三不去”√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西周婚姻制度主要包括: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六礼,七出(去),三不去等五个方面内容,对于这些制度中的具体规定也要了解,很有可能出选择题。B选项错在将“一夫一妻多妾制”理解成了一夫多妻制,中国历史上长期采取的都是一夫一妻,妾是没有妻的地位的,简单地把老婆很多理解成为一夫多妻是不恰当的。

40.汉朝法律中体现儒家指导思想的制度和原则主要有

A.亲亲得相首匿√

B.春秋决狱√

C.上请√

D.秋冬行刑√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儒家指导思想和原则的体现。本题的关键是理解上述选项是如何体现儒家思想的:亲亲得相首匿指三代直系血亲和夫妻之间对一般犯罪可以相互隐匿罪行,而不会因此而受刑,这是儒家重视家庭观念中亲亲观念的体现;“春秋决狱”是指以儒家经典(主要是公羊《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司法审判的根据,显然体现了儒家指导思想;“上请”,是指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官僚贵族及其子孙犯罪,不交普通司法机关处理,而是奏请皇帝裁决,给予其减免刑罚优待的特权制度。凸显出

了儒家所强调的礼制宗法等级或封建等级制度——但是,严格地说,“上请”制度是在汉高祖时期、亦即黄老思想在汉朝主导的时候,所以“上请”是否是儒家思想的体现值得商榷和研究;秋冬行刑是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的具体运用,也与儒家重农抑商观念相一致。

41.汉代法律规定的对外贸易的违禁物包括

A.丝绸

B.马匹√

C.兵器√

D.铜钱√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节中的汉朝对外贸易立法。汉朝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借此缓解与匈奴矛盾,并发展与西域各国关系。但是出于国防或者经济考虑,在互市时候有违禁品规定,例如马匹,主要出于国防考虑,西汉在对匈奴的战争中骑兵是其劣势,所以禁止马匹外售;兵器也是为了防止增强匈奴及西域各国军力;铜钱则是出于经济上的通货稳定考虑。

42.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立法指导思想主要包括

A.一断于法√

B.刑无等级√

C.轻罪重刑√

D.明德慎罚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一节中的战国立法思想。对于立法思想或法律思想的学习可以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理解:战国时期的特点是封建地主阶级开始占据历史舞台,他们要打破奴隶制贵族的等级特权,所以提出了强调法的重要地位的“一断于法思想”和“刑无等级”思想,同时又由于对法的过度重视而认为如果对轻罪施以重刑就可以通过暴力威慑来防止重罪的出现,故而A、B、C选项正确;明德慎罚是西周时期的法律思想,是有鉴于夏商亡于暴政而提出的,所以它不可能跟战国时期的重视刑法、刑罚并存。

三、分析题(总题数:2,分数:20.00)

43.材料:牧牛争讼案。三月甲申日,伯扬父在周王的面前宣布对牧牛的判决,说:“牧牛!过去你任职的时候,竟敢和你的长官争讼违背自己曾立下的誓言。今天,你必须再立信誓。你只有恪守自己的誓言,才能重新担任官职。按照你的罪行,我本应鞭你一千,施以墨刑。现在我宽恕你,鞭你五百,罚金三百鎱。”牧牛于是向其长官立誓说:“从今以后,我不敢再和你争讼,不再以各种大小事扰乱你。”

问题:上述材料反映了西周的哪些法律制度或法律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牛争讼案反映出西周法制的如下规定或问题:

第一,伯扬父在周王面前宣判,说明西周时期的大官僚、大贵族的纷争可以直接在周王面前被宣判,说明周王也享有司法方面的权力。

第二,牧牛受罚的原因是违背了誓言,这说明誓言或者约定是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的,违反了约定会受到刑罚处罚。

第三,从牧牛被判的刑罚可以看出,西周的刑罚有墨刑、鞭刑、罚金等。

第四,最后对牧牛的宽大处理可以看出:“刑不上大夫”,贵族享有某些特权,其一般犯罪可以获得宽宥。[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法律制度相关要点。此类材料题的答题,首先要确定材料和问题所指向的朝代或者时期,然后再根据掌握的知识去分析材料,看相关制度或规定、法律问题在材料中涉及哪些,然后再作答即可。

因秦《法经》,就增三篇,而《具律》不移,因在第六。罪条例既不在始,又不在终,非篇章之义。故(新律)集罪例以为《刑名》,冠于律首。

——《晋书·刑法志》

上述文字材料记录了汉、魏时期法典体例发展演变的情况,请分析材料并结合中国法制史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旧律”在篇目上增加了哪三篇?(分数:2.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旧律”即汉《九章律》在秦律基础上增加的三篇是规定户籍、田赋、婚姻之事的《户律》,规定徭役征发、城防守备之事的《兴律》,以及规定牛马畜养和驿传之事的《厩律》。

(2).“旧律”在篇目体例上存在什么问题?(分数:2.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旧律”的体例问题在于《具律》在篇章中居于中间位置,不能突出其法典总则的地位及总则作用的发挥。

(3).“新律”在篇目体例上有哪些主要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分数:2.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律的体例变化包括:首先,删繁就简,增加篇目至18篇,扩充了法典的内容,又删削了某些条文;第二,将旧律中的《具法》改为《刑名》,置于律首,突出了法典总则的性质和指导作用。

(4).汉魏之后,《晋律》在法典的篇目体例上又是如何演变的?(分数:2.5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晋律》在篇目体例上的发展主要有:一是从刑名中分出《法例》篇,完善了刑律总则的内容;二是精简律令,律文和字数均较汉律大为精简;三是将律和令明确分开,“律以正罪名,令以存事制”,解决了汉以来律令混杂、矛盾的局面;四是增加律注,并与法典本文合为一体,律注与法条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二章第三、四节中的汉朝《九章律》、《新律(魏律)》、《晋律》在篇章体例上的不断发展,从这些发展中我们可以得出的认识有:总则应该前置;条文和内容在发展中不断增加、细化、精简,由此也可以了解法典体例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

四、论述题(总题数:1,分数:10.00)

44.试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布成文法的情况,并评价成文法公布的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成文法公布的事例主要有郑国子产的铸刑书于鼎、邓析制竹刑、晋国铸刑鼎等,具体而言:

①郑国子产铸刑书于鼎:针对上古时期刑不预设、临事议制的法制传统,春秋时期的政治革新家明确主张法布于众、民征于书,要求打破世袭贵族对于法律的垄断,将成文法公布于众。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鉴于当时社会关系的变化和旧礼制的崩溃,率先“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公布成文法。

②邓析“竹刑”:邓析于公元前502年私自修订郑国法律并书之于竹简,称为“竹刑”。“竹刑”在当时的郑国影响很大,后邓析被执政驷歂处死,但他的竹刑仍在郑国流传。

③晋国铸刑鼎:公元前513年,晋国的执政赵鞅、荀寅把前任执政范宣子所编的刑书铸于鼎之上,公之于众。《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④其他诸侯国:其他诸侯国也进行了类似的立法活动。譬如,《被庐之法》是晋文公在被庐检阅军队时制定,内容可能是关于选贤任官,建立官僚制度之法;《仆区法》和《茆门法》为楚国文王和庄王颁行,前者是禁止隐匿亡人之法,后者是关于宫门守卫,保障国君安全之法。

(2)成文法公布引起的论争

春秋时期是“礼崩乐坏”的社会剧烈转型期,新兴地主阶级反对旧贵族垄断法律,强烈要求将成文法公布于众,以保障他们的私有财产和既得权益,摆脱宗法等级制度的羁绊。成文法的公布引起了旧贵族的激烈反对,晋国上大夫叔向特意写信给子产反对郑国“铸刑书”,认为:“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国将亡,必多制,其此之谓乎!”指责子产违背先王传统,放弃礼制,将使郑亡国。鲁国的孔子对晋国“铸刑鼎”也发表了激烈的反对意见:“晋其亡乎,失其度也。”“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其论调与叔向如出一辙。

(3)公布成文法的历史意义

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是中国法律史上一次划时代的变革,其意义在于:

首先,公布成文法是对旧的法律观念、法律制度以及社会秩序的一种否定,打破了“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信条,结束了法律的秘密状态,使法律制度逐步走向公开化,开创了古代法制建设的新纪元。

其次,公布成文法在客观上为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发展,为罪和刑对应的成文法典的出现提供了条件,也为各种新型社会关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最后,春秋时期公布成文法,开辟了一种全新的以法治世的统治模式,为“法治”取代“礼治”拉开了序幕,也为战国及其后法律制度的发展与完善积累了经验。 [解析]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春秋法律制度。稍加分析可见,本节有关春秋法律制度的内容就只讲了一个问题: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逻辑思路也很简单:首先,介绍了子产、邓析、赵鞅等人在各诸侯国的公布活动;然后,从反面介绍了对公布成文法的反对意见;最后,总结了成文法公布的意义。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见,成文法在之前的不公布是有其历史背景和制度基础的(即宗法等级制度),但是成文法的公布从历史发展来看,显然是法制

的一种进步。综上,该论述题就是要对春秋时期成文法公布的情况(活动和阻碍)以及意义或作用进行展开分析即可。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

中国法制史模拟试题(A) 一、选择题 1.《法经》中相当于总则部分的篇目是()。 A.《盗》 B. 《贼》 C. 《杂》 D. 《具》 2.在西周宗法制度下,继承制度的主要形式是()。 A.父死子继制 B.兄终弟及制 C. 男女平等继承制 D. 嫡长子继承制 3.唐高宗曾说过:“律令格式,天下通规”,这里的令是指()。 A. 国家机关进行活动的规则 B. 规定国家制度的法典 C. 中央各行政机关颁布的法令 D. 上级机关对下级的指令 4.在编纂《唐六典》时,是()。 A. 模仿周礼六典的体例 B. 按照唐代行政官僚体制编排 C. 按照中央六部的职能编排 D. 与律典的编排体例相同 5.从精神原则方面看,礼的核心内容是()。 A.五礼 B. 等级差别 C. “亲亲”,“尊尊” D. 三纲思想 6.按照唐律规定,处理两个不同国籍的外国人在唐朝发生的诉讼时,按照()处理。 A. 司法官制定的法律 B. 当事人之一国家的法律 C. 唐朝法律 D. 当事人双方同意适用的法律 7.首次将“服制”列入律典中,作为定罪量刑原则的是()。 A.《汉律》 B. 《晋律》 C. 《开皇律》 D. 《唐律》 8.对于家人共同犯罪,唐律中规定一般情况下是()。 A.以尊长为首犯 B.以在犯罪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者为首犯 C.以提出犯罪意图者为首犯 D.以最先实施犯罪行为者为首犯 9.在中国古代对某些人犯罪会减轻或者免除处罚,他们包括()。 A.老人 B. 年幼者 C. 残疾人 D. 高级官员 10.大明律和唐律相比“轻其轻罪,重其重罪”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A.加重了对反逆犯罪的处罚 B. 加重了对强盗犯罪的处罚 C. 加重了对不孝罪的处罚 D. 减轻了对侵犯财产犯罪的处罚 E. 减轻了对贪赃犯罪的处罚 11.以下各选项中,属于“十恶”重罪的有()。 A.谋反 B. 不义 C. 内乱 D. 贼盗 E. 大不敬 12.清末修律方针是()。 A. 参考古今,博稽中外 B. 以固守国粹为宗旨

1月全国中国法制史自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9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中国法制史试题 课程代码:0022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在中国古代,始终掌握国家最高立法权和司法权的是() A.皇帝 B.九卿 C.廷尉 D.廷理 2.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仿效的封建法典是() A.竹刑 B.《法经》 C.《宪令》 D.《大府之宪》 3.西周时期,以“誓”、“诰”、“命”等形式发布的、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是() A.刑书 B.礼制 C.王命 D.《吕刑》 4.据传说,西周初期,周公() A.制刑 B.制法 C.制律 D.制礼 5.秦统一天下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并成为其指导思想的是() A.孔子的思想 B.墨子的思想 C.韩非的思想 D.老子的思想 6.在汉朝,“凡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 A.律 B.令 C.科 D.比 7.汉朝下诏废除肉刑、改革刑制,是在() A.汉高祖时 B.汉惠帝时 C.汉文帝时 D.汉武帝时 8.汉朝为了推行孝道,提倡不与祖父母、父母分居析财,此即() A.同居共财 B.分居共财 C.同居分财 D.分居分财 9.最早将律典的体例确立为十二篇的是() A.《新律》 B.《泰始律》 C.《北齐律》 D.《大律》 10.隋唐至明清,封建法典中规定的“十恶”源于北齐的() A.大罪十条 B.八辟 C.杂抵罪 D.重罪十条 11.“八议”入律始于() 1

A.《新律》 B.《晋律》 C.《北魏律》 D.《北齐律》 12.《开皇律》确立的封建五刑制度为死、流、徒、杖和() A.扑 B.鞭 C.赎 D.笞 13.在唐朝,凡是以和离方式离婚的,必须制作书面的() A.还聘书 B.“义绝”书 C.“出妻”书 D.“七出”书 14.在唐朝的科举科目中,要考律七条、令三条的是() A.进士科 B.秀才科 C.明经科 D.明法科 15.南宋时编纂而成的,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的法医学著作为() A.《宋刑统》 B.《洗冤集录》 C.《盗贼重法》 D.《窝藏重法》 16.宋朝关于犯人推翻原口供、司法机关重新派人审理的制度为() A.翻异别推制 B.上谳制 C.申诉制 D.录囚制 17.元朝诉讼审判制度大体用() A.唐代旧制 B.金代旧制 C.宋代旧制 D.漠北蒙古旧制 18.现存的《大明律》是指() A.“吴元年律” B.《洪武七年律》 C.《洪武二十二年律》 D.《洪武三十年律》 19.明初在各乡设申明亭,其主要作用是() A.征发徭役 B.征收丁银 C.主持调解息讼 D.考察基层官吏 20.清朝制定的专门适用于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法律有() A.《回律》 B.《大诰》 C.《大清律例》 D.《大清律集解》 21.清朝将某一行政部门的单行法规汇编称为() A.则例 B.条例 C.事例 D.会典 22.1843年,英国首先取得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是通过() A.《中英五口通商章程》 B.《中英南京条约》 C.《中英烟台条约》 D.《中英天津条约》 23.清朝政府在《宣示预备立宪谕》中提出预备立宪的基本原则是() A.参酌各国法律,务期中外通行 B.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 C.清理财政,整顿武备 D.厘定官制,兴办教育 2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于() A.1910年 B.1911年 C.1912年 D.1913年 2

中国法制史重点知识

中国法制史复习重点 一、夏商法制 (一)夏 1、夏代法律内容:统称为禹刑,泛指夏代所有的法律。 2、奴隶制五刑制度:是通行于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刑罚体系,即墨、劓、刖、宫、大辟五种。其中,前四种为肉刑,即身体刑,大辟为死刑,即生命刑。这种刑罚体系野蛮而又残酷,一直到南北朝时方为封建制五刑所取代。 3、司法制度: (1)夏代中央最高司法官称为“大理”,地方法官称“士”,基层则称“蒙士”。他们分掌夏代中央、地方乃至基层的司法审判工作。 (2)夏代监狱称之为“圜土”,中央监狱称为“夏台”。 4、夏代的法律规范:昏、墨、贼、杀。(也许有案例) (二)商 1、“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是商代奴隶制法的泛称。《汤刑》是商代的立法思想。 2、商代婚姻继承制度: (1)明确确定一夫一妻制; (2)继承制度:商时为“兄终弟及,父死子继”的继承制度,且“弟及为主,子继为辅”,亦即兄殛弟继,无弟子继,弟死兄子继。直至商王武丁时始立太子制,即商代末年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3、司法机构: (1)商代中央最高审判机关为“司寇”,位列六卿;下设正、史等审判官,地方与基层司法审判官则称“士”与“蒙士”。 (2)商代监狱承夏制仍称为“圜土”,另设有专门关押要犯之狱,称为“囹圄”。 二、西周法制 1、法律思想:承夏商“天讨”、“天罚”神权法思想,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政治法律主张。在法律形式上主张“礼”、“刑”并用,在这里,德等同于礼。并同时体现民之所欲,天必从之的思想,这是“民本”思想的雏形。其礼的核心是尊尊、亲亲。 2、宗法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存在的一种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组织与国家制度相结合,以保证血缘贵族世袭统治的政治形式。宗法制度是西周时期基本政治制度。 3、法律形式: (1)周公制礼——尊尊、亲亲。西周时期的“礼”是法律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国家强制性。 (2)“吕刑”、“九刑” 4、刑罚:仍以墨、劓、刖、宫、大辟五刑为主,并形成以“圜土之制”、“嘉石之制”为名的徒刑拘役等刑罚,以及赎刑、流刑等制,作为五刑的补充,这是封建制刑罚的萌芽。 5、刑法原则 (1)三赦之法:老幼犯罪减免刑罚; (2)三宥之法:区分故意与过失、惯犯与偶犯; 6、刑事正策——“刑罚世轻世重” 《尚书?吕刑》:“轻重诸罚有权。刑罚世轻世重”。“权”是权衡、度量。主张“刑罚世轻世重”就是说要根据时势的变化,根据国家的具体政治情况、社会环境等因素来决定用刑的宽

中国法制史授课纲要第一讲夏朝商朝的法律制度fashuo.doc

第一讲:(一)导论(二)夏朝的法律制度(三)商朝的法律制度(一)导论对象论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专门学科。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在时间跨度上为4000多年,既有古代法制又有近现代法制;在内容上既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又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司法。2、目的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建设有中国特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通过对比学习,提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部门法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常识。3、方法论(1)具体的方法要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要掌握每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类型法律制度的特点;要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因革演变关系;要在掌握一定部门法知识的基础上,理

解中国通史;要学会使用工具书。(2)抽象的方法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历史的方法主观主义与历史研究4、阶段论(1)划分的依据: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为依据(2)阶段划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A.奴隶制发展时期B.封建社会发展时期C.半封建半殖民地发展时期D.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思考题:试述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2、试述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法制史。(二)夏朝的法律制度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大禹的儿子启是这个国家的开创者。从启开始,我国便正式进入阶级社会,其标志是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2、夏朝的法律制度(1)这个法律起源于夏朝(2)夏朝的法律制度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夏朝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为追念其先祖而命名为“禹刑”。

中国法制史练习题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一) 一、填空题 1、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对象是__________。 2、在秦国,改法位律的人是__________。 3、原始社会没有法律,调整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靠__________。 4、抗日民主政权时期施政纲领共同确认中共中央在政权组织的“__________”原则。 5、律,最早源于__________。 6、“夏有乱政,而作__________”。“商有乱政,而作__________”。 7、夏朝有“昏、墨、贼,杀”的制度。据叔向解释:“己恶而掠美为__________”。“贪以败官为__________”。“杀人不忌为__________”。 8、《竹书纪年》记载:“夏后芬三十六年作__________”。 9、商朝的立法指导思想沿袭了夏朝的__________。 10、商初,王位继承是__________与__________并行,但以__________为主。商末,逐渐实行了 __________。 11、商朝的监狱叫做__________,又称作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2、西周的“九刑”为周公所作,即在五刑的基础上加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四刑。 13、西周的刑事立法指导思想是____________。 14、西周区分了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故意称为__________,过失称为__________,惯犯称为 ________,偶犯称为__________。 15、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__________。 16、1936年5月5日,国民党政府公布了“__________”。 17、北洋政府审判机构大体分为三种,一为__________法院,二为__________法院,三为兼理司法法院。

中国法制史作业1参考答案

《中国法制史》作业1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共 8 道试题,共 30 分。每空3分) 1. 西周将婚姻管理机关叫做()。 正确答案:1). 媒氏 2. 荀子总结商朝的法律,总结出“()”。 正确答案:1). 刑名从商 3. 在“刑侯与雍子争田案”中,雍子犯了“昏”罪,即“()”。 正确答案:1). 己恶而掠美 4. 《诗?商颂?玄鸟》曰:“天命玄鸟,降而生()。” 正确答案:1). 商 5. 夏朝的第一个帝王是() 正确答案:1). 启 6. 《说文解字》:“灋,刑也,(),从水,豸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正确答案:1). 平之如水 7. 西周的买卖契约称作(),关于借贷方面的契约叫做()。 正确答案:1). 质剂 正确答案:2). 傅别 8. 礼制的原则是()和()。 正确答案:1). 亲亲 正确答案:2). 尊尊 二、单项选择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 在奴隶制五刑中,破坏犯罪者的生殖器官,进而残害机能的刑罚是()。 A. 墨刑 B. 劓刑 C. 刖刑 D. 宫刑 正确答案:D 2.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是( )。 A. 明德慎罚与以德配天 B. 天命与天法罚 C. 德刑并用与德主刑辅 D. 法网严密 正确答案:A 3. 夏朝有五种刑罚,共()条。 A. 五百 B. 一千 C. 二千 D. 三千 正确答案:D 4. “昏、墨、贼,杀”中的刑名是()。 A. 昏 B. 墨

D. 杀 正确答案:D 5. 史料记载,商朝的九侯触犯了商王,而受到()的刑罚。 A. 斩 B. 戮 C. 醢 D. 脯 正确答案:C 6. “威侮五刑,怠弃三正”是夏启讨伐有扈式时发布的()。 A. 习惯 B. 战争动员令 C. 祭祀 D. 礼仪 正确答案:B 7.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将刑罚条写在()上。 A. 竹简 B. 丝绢 C. 铜鼎 D. 龟骨 正确答案:C 8. 西周奴隶制社会的根本法,即成文刑书是()。 A. 《九刑》 B. 《汤诰》 C. 《汤刑》 D. 《周礼》 正确答案:D 9. 我国第一次公布成文法是的人是春秋郑国的()。 A. 孔子 B. 叔向商鞅 C. D. 子产正确答案:D 。西周规定了“寇攘与杀越人于货罪”,即后世的( ) 10. A. 窃盗罪强盗罪 B. C. 大逆罪 D. 抢劫罪正确答案:B 分。) 10 三、多项选择题(共道试题,共 30 。 1. 西周礼治的核心是() A. 亲亲 B. 尊尊 C.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D. 正确答案:AB 2. 在我国古代作为法律名称适用的的术语有()。 A. 刑 B. 命 C. 诏 D. 典 正确答案:ABCD 3. 商朝的监狱称作()。 A. 圜土

中国法制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2009-2010学年第一学期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 复习大纲 一、本复习大纲适用于本学期期末考试。 二、本次期末考试全部为客观题,包括三种:判断题、单项选择题、 不定项选择题。 三、《中国法制史》是法学的一门基础学科,知识点比较多,这次期 末考试,范围是课件前五讲的内容,也就是说包括从“中国古代法律起源”到“晚清法制改革”共五讲的内容,第六讲“民国法制与革命根据地法制”不作为考试的范围。 四、从考试内容上讲,我们的课件讲义已是《中国法制史》基本内容 的浓缩,因而要求全面学习和掌握。这次复习和考试也主要以课件讲义和指定教材为依据。就本次期末考试而言,以教材每一章后“同步测练”中的知识点为重点,大家可以自己梳理复习。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练习题 (请和本学期公布的大纲核对,答案供参考) 一、判断题: 1、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父死子继。× 2、西周适用于买卖关系的契约,称为傅别。× 3、“刑不上大夫”意味着大夫犯罪一律不使用刑罚。× 4、西周“五听”之法的出现,表明了司法制度的发展和进步。√ 5、我国奴隶制社会一直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6、汉武帝时张汤制定的关于宫庭警卫的法律是《朝律》。× 7、中国古代官员退休叫致仕,汉代规定的官员致仕年龄为七十岁。 8、《晋律》的注由张斐、杜预所作,与律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9、“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制指导思想是在《开皇律》中提出来的。× 10、科举取士制度创立于唐朝。√ 11、隋朝曾在大理寺设律博士,负责研究法律和协助审判工作。× 12、唐朝的《永徽律疏》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13、依《唐律》规定,犯十恶大罪者,一律处以凌迟极刑。× 14、宋代编敕的广泛使用,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 15、宋代的监察官拥有风闻弹奏之权。√ 16、《大明律》共七篇460条。× 17、明代充军刑中“永远”是指本人毕生充军,死后刑罚执行完毕。× 18、明代规定,化外人犯罪,一律按明律审理处断。√ 19、清代为防范臣下结党而创设了奸党罪。√ 20、清朝建立之后,长期实行限制对外贸易的禁海法令,严重桎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21、清朝宣布修订法律后,西方列强放弃了治外法权。× 22、清末司法改革时,改大理寺为大理院,作为全国最高审判机关。√ 二、单项选择题: 1、据《左传?昭公六年》记载:“周有乱政,而作( B )”。 A、禹刑 B、九刑 C、汤刑 2、西周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区分为( A )。 A、非眚与眚 B、非终与惟终 C、误与故 3、奴隶制时期近似于后世拘役的刑罚是( B )。 A、圜土之制 B、嘉石之制 C、赎刑 4、《法经》中列在篇首的是( C )。 A、《具法》 B、《杂法》 C、《盗法》 5、秦代把杀伤、盗窃等危害封建统治的犯罪称为( B )。 A、公罪 B、公室告 C、非公室告 6、秦汉时期中央司法机构的长官称作( C )。 A、大理 B、大理寺卿 C、廷尉 7、汉代官吏违反法令私自到诸侯国任职者,构成( C )。 A、阿党罪 B、出界罪 C、左官罪 8、春秋决狱的主要原则是(C )。 A、区分公罪与私罪 B、同居相隐 C、原心定罪 9、中国古代把具法改为刑名并置于律文之首的法典是( B )。 A、汉律 B、曹魏新律 C、北齐律 10、《北齐律》共( C )。 A、十八篇 B、二十篇 C、十二篇 11、八议中有“议宾”一项,“宾”指( C )。 A、皇帝的亲戚 B、皇帝的客人 C、前朝国君的后代 12、唐朝编订的( C ),成为后世《宋刑统》的体例渊源。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法制史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 案的序号填在题后的括号。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为讨伐有扈氏而发布战争动员令《甘誓》的是( ) A.黄帝 B.启 C.汤 D.周武王 2.赎刑作为一个制度始于( ) A.夏 B.商 C.西周 D.春秋 3.西周在王位继承上实行( ) A.兄弟相宗制 B.嫡庶继承制 C.嫡长子继承制 D.父死子继制 4.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 ) A.《大府之宪》 B.《宪令》 C.《法经》 D.竹刑 5.依律发布反对或推翻朝统治的言论则构成( ) A.以古非今罪 B.妄言罪 C.非所宜言罪 D.怨望诽谤政治罪 6.增设加役流作为死罪的减刑的是( ) A.《开皇律》 B.《贞观律》 C.《武德律》 D.《永徽律》 7.北宋末年查检无主田收归国有的法律称为( ) A.屯田制 B.限田制 C.均田法 D.公田法 8.现存关于遗嘱继承的最早的法规是唐代制定宋代沿用的( ) A.《户令·应分条》 B.《户绝法》 C.《丧葬令》 D.《户绝条贯》 9.在元朝建立前后的立法活动中被《新元史·刑法志》称为元朝“一代法制之始”的是( ) A.《大札撒》 B.《条画五章》 C.《至元新格》 D.《大元通制》 10.元代死刑定制为( ) A.绞、斩二等 B.斩、陵迟二等 C.绞、斩、陵迟三等 D.绞、斩、枭首、陵迟四等 11.元代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 ) A.《元典章》 B.《至元新格》 C.《大元通制》 D.《经世大典》 12.《大明律》最后完成于( ) A.洪武元年 B.洪武七年 C.洪武二十二年 D.洪武三十年 13.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 ) A.《吏律》 B.《刑律》 C.《礼律》 D.《名例律》

中国法制史答案

1.质剂:买卖双方各执一半。这种竹简分为长短两种,2、六礼:西周结婚的程序;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币,长(券)叫质,用来买卖奴隶或牛马等;短(券)叫剂请期,亲迎,后来封建社会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礼制度。,用来买卖兵器或珍异物品。 3.五听:审判官在审判活动中观察当事人心理活动的五4.《法经》: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统的封建法律。 种方法,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由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制定了《法经》。《法经》六篇,分别是盗、贼、五曰目听。”囚、捕、杂、具。从《法经》的内”容,总之,《法经》是新兴地主5.以古非今罪:秦朝设立的罪名,就是以过去的事例指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体现,是封建地主阶级镇压农民反抗的暴力责现实的各项政策和制度工具 五、案例分析1.商纣争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区别是什么?(2)嫡长子继承制的含义及意义。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处于极不平等的地位。答: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长子继承的制度。 大多数妾是奴隶主贵族从女奴中强娶来的,还有的是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确立。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通过“嫔嫁”来的,即奴隶主贵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奴隶社会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况下,就会因争夺财女一同收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隶社会私有制决定产和王位产生混乱,乃至战乱。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嫡长子继承制,如果多妻就会造成王位混乱和争斗财产,就以避免在继承问题上发生争执,进而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影响奴隶阶级专政的统治秩序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奴隶主阶级统治秩序。 2.车裂商秧案(1)结合教材,简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内容(2)请叙述刑、法、律的概念 答:商鞅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变法(公元前359)。答:从词源看,汉字“法”确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义。 重点是打击奴隶主贵族的政治势力。具体内容是:一是整顿户籍,与“法”字有密切联系的另一个字是“律”。据(说文解字)的解释,设立连坐法,防止隐匿坏人;二是奖励告奸;三是.奖励农业生产;“律,均布也”。可见,“法”总是指一种判断平、正、直的标准四是.奖励军功。第二次变法(公元前350)。重点是废除奴隶制而“律”则主要强调的是人人必须遵守的东西。把“法”与“律”连用,的土地制度。具体内容是:一是.进一步强调分户居住;二是.取消就是说“律”是一种包含有国家确认的判断公、正、直的标准的“律”。 分封制,普遍建立郡县制;三是.废除井田制,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法律”一词在清末民初才被广泛使用,据说是受日本的影响。 四是.统一度量衡制度。商鞅变法意义,在于通过变法改革,促进了 封建生产关系的发展,使得秦国国势日强,在战国“七雄”中跃居六国 之首,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三、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亲亲得相首匿:允许一定范围的亲属之间对于一定的犯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和流罪可以首谋隐匿刑的刑罚。 2.官当:中国封建社会指官员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 徒刑和流刑的刑罚。 3.唐律疏议:《唐律疏义》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们研4.宋刑统: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 究唐律的范本,而且是我国封建法典的典范,成为中华法系的其条文只是《唐律疏议》的翻版,变化之处在于:增加“折杖法”; 代表。《永徽律》以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维护封建宗法制度,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间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规规范加强皇帝的权力,统治和镇压农民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现存最209条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条但在每篇下设有门,完备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议》中。合计213门 5.秋审:秋审是清朝的一种审判制度,从明朝发展而来。 秋审的对象是复审各省上报的被处以死刑的囚犯。 1

2014中国法制史第一讲

2014中国法制史第一讲 -法典创造期- 一、法史的概念 法制史:顾名思义,法律与制度的历史。 法史学的课题:研究过往、历史演变对法的持续影响,是法史学的课题。 法史学的方法:法史学运用历史学的方法。 法史学的意义:人的过往(个人经历、社会、社会参与)造成人的一部份,并具有持续性与可变性。 法史学研究的对象: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思想、法律意识、法律实践 法史学虽说是从历史角度来观察法的规范,与现实彼此间尚有关联。 法史学家想了解过往的法秩序如何形成,固然必须解脱其所处时代的观念及法概念的限制,但也必须利用当身时代的经验去理解材料(史学素材,也是法学素材)。因此法史学重视的是经验,将过去的经验以今日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作为现代法学工作者的借镜。 Holmes:法律的生命不是逻辑,而是经验。 王夫之读资治通鉴:设身于古之时势,为己所躬逢;研虑于古之谋为,为己之所身任。 二、如何理解中国法制史? 中国有律学传统,但近代的“法制史”是清末民初中西合并的产物。日本首先开设了法制史的课程。 1903年,清颁行《大学堂章程》,规定在法政科法学门中开设“中国历代刑律考”和“中国古今历代法制考”课程,1906年,京师法律学堂开设“中国法制史”课程。 (一)断代分述的传统 断代史讲授的方式是便于有基础历史知识者理解。缺点是法律脉络容易被朝代的更替所遮掩,因此历来能够流畅、完整通讲主题的通常是大家。 (二)体现了儒家主导的法思想(礼法合一,或曰以礼为尊) 礼制:礼,源于祭祀。 禮本来是一种盛玉的器皿,即表示一个盛有双玉,奉事神和人的器皿。奉神之 事,即祭祀。当这种器皿广泛用于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后,它就成了奉神祈福专用和祭神敬祖仪式的代名词。 随着社会的发展礼的含义越来越广。因祭祀时需有分工,部落首领的地位与权威也就因此得到确认。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刑起于兵:兵刑合一。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律最早称为刑,战争则称为兵。刑与兵的关系也就是法律与战争的关系。 《汉书·刑法志》:“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钺;中刑用刀锯,其次用钻轸(钻凿);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

综合课中国法制史-10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0,分数:30.00) 1.春秋时期《竹刑》的制作者是 (分数:1.50) A.子产 B.邓析√ C.李悝 D.商鞅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三节中的春秋时期成文法的公布。法制史的考题很多考查细化记忆,所以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最好将选项涉及的知识点都简单回顾,以便达到理解记忆的效果,上述四人的成果或事迹分别是:子产铸“刑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公布成文法;邓析编订《竹刑》;李悝颁布成文法典《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比较完备的封建性质法典;商鞅在秦国变法。重要法律人物的作为或成就一定是考试重点。 2.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中的“三不去”制度是对丈夫休妻权的限制,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妻子在夫家守过三年孝。妻子为之守孝的对象是 (分数:1.50) A.丈夫 B.公婆√ C.自己的父母 D.夫家的祖辈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婚姻制度。按照周代礼制,已婚妇女若有下列三种情形则可以不被夫家休弃,即所谓“三不去”;“有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前贫贱后富贵,不去。”其中,“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已尽子媳之道,亦不能休妻。“三不去”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休妻的限制,但根本上是出于维护宗法伦理的需要。从逻辑上分析一下另三个选项,为丈夫守孝则无所谓丈夫休妻了,嫁入夫家之后再为自己父母守孝是不合礼法的,再者,通常守孝都是儿子为父母、或者长孙为祖父母,对于已婚妇女而言则首要的是公婆,而且祖辈的概念太宽泛,所以只能是B选项。类似“七出三不去”这样长期延续的具体制度一定是考试重点。 3.我国上古史料典籍中的“眚”是指 (分数:1.50) A.惯犯 B.偶犯 C.故意 D.过失√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主要刑法原则。史籍中,过失被称为“眚”,故意即是“非眚”,惯犯被称为“惟终”,偶犯称为“非终”。古书上的生僻字的含义以及相关法律制度,有些只能简单记忆。现代法律概念在古代的名称是考试重点。 4.西周时期对诉讼已经有所区分,其中“以财货相告”称为 (分数:1.50) A..讼√ B..告 C..狱 D..诉 本题考点为《考试分析》第一章第二节中的西周司法制度。西周时期将诉讼称为“狱讼”、词讼,针对诉讼案件的性质,对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已有所区分。其中“讼,谓以财货相告者”,“狱,谓相告以罪名者”。“狱”与“讼”,大致相当于近世的刑事、民事两类诉讼,因其性质不同,所以处理的方式也有差别。审理民事案件称为“听讼”,审理刑事案件叫做“断狱”。跟当代法律制度有对比的知识点一定是重点。

中国法制史考试知识点(已整理)

夏商 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简答): 1.浓厚的宗法氏族血缘色彩。 2.以家长制的集权统治为基本统治方式。 3.法律与道德相互结合,界限不清。4.刑事法规相对发达,而民事法规相对落后。 选择: 禹刑:所谓“禹刑”,是夏代法律的总称或代称。泛指夏代的法律和刑罚。汤刑:是商代法律的总称,泛指商王朝的所有法律、法规和制度。 圜土: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监狱大多称为“圜土”。 西周 “明德镇罚”的立法指导思想的内容:“明德慎罚”的主张要求统治者首先要用“德教”的办法来治理国家,也就是通过道德教化的手段使天下人民臣服,在制定法律、实施刑罚时应当宽缓、谨慎,而不应一味地用严刑重罚来迫使臣民服从。西周各代统治者把道德教化与刑罚镇压结合起来,形成了西周时期“礼”、“刑”结合的法制特色。“明德慎罚”的具体要求可以归纳为“实施德教,用刑宽缓”。其中“实施德教”是前提,是第一位的。“德教”的具体要求,周初统治者逐渐扩展为内容广博的“礼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按既有的“‘礼”的秩序去生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安定的境界,使天下长治久安。至于“用刑宽缓”则集中体现在西周的各项刑罚适用原则的规定中。礼与刑的关系(论述或简答): (1)西周的礼刑一般关系。西周时期,“刑”是同“礼”相对应的一个范畴,多指刑法和刑罚。“礼”与“刑”是西周法律体系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共同构成了当时完整的法律体系。其中,“礼”是一种积极的规范,即正面地、积极地规范人们,要求人们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刑”则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对于一切违背礼的行为进行处 罚。凡是礼所禁止的,亦为刑所不容, 二者相辅相成,即所谓“礼之所去,刑 之所取”,“出礼入于刑”。 (2)“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 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中国古代法 律中一项重要原则,作为一项法律原 则,所强调的是平民百姓与贵族官僚之 间的不平等,强调官僚贵族的法律特 权。所谓“礼不下庶人”,说的是庶人 以下“违于事而不备物”,即忙于生产 劳动,又不具备贵族的身份和礼所要求 的物质条件,因而不可能按各级贵族的 各种礼仪行事,这些礼也不是为他们设 立的。但这绝不意味着庶人可以不受礼 的约束,因为礼所强调的是等级差别, 天子有天子的礼,诸侯有诸侯的礼,不 能僭越,任何越礼的行为都要受到惩 罚,对庶人更是如此。 所谓“刑不上大夫”,原指大夫以 上贵族犯罪,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获得某 些宽有,在适用刑罚时享有某些特权, 之所以如此,主要是为了在广大被统治 者面前保持贵族作为一个整体的尊严。 但这些礼遇绝不等于大夫以上贵族可 以不受刑罚制裁。在实际生活中,官僚 贵族犯重罪同样要加以惩罚,特别是对 那些“犯上作乱”的贵族,更是严加惩 处。史籍上关于官僚贵族因犯罪被杀、 被刑的记载不胜枚举。 “五过”制度: “五罚不服,正于五过。五过之疵,惟 官、惟反、惟内、惟货、惟来”,即凡 属司法官罚不当罪、询私枉法者,均分 别按“五过”之罪加以处罚。 “惟官”,指秉承上司旨意,官官相护; “惟反”,指利用职权私报仇嫌; “惟内”,指内亲用事,为亲徇私; “惟货”,指贪赃受财,敲诈勒索; “惟来”,指接受请托,枉法徇私。凡 以此五者出入人罪,均按“其罚为钧” 的方法处置,即按枉法受刑者所受到的 具体刑罚,处罚司法官,用以保证法律 的公正性。 婚姻原则: 西周时期,婚姻的缔结有三大原则。 一夫一妻制是西周婚姻制度的基本要 求、“同姓不婚”、“父母之命,媒妁之 言”。 “六礼”: 西周“婚礼六礼” (1)纳彩,即男家请媒人向女方送礼 品提亲; (2)问名,即在女方答应议婚后,由 男方请媒人问女子名字、生辰等,并卜 于宗庙以定吉凶; (3)纳吉,卜得吉兆后,男家携礼物 至女家订婚,确定缔结婚姻; (4)纳征,又称“纳币”,即男方派人 送聘礼至女家,正式缔结婚姻; (5)请期,即男家携礼物女方择定婚 期; (6)亲迎,即婚期之日男方迎娶女子 至家,至此,婚礼始告完成,婚姻也最 终成立。 “七出三不去”: 七出:西周时期,女子有下述七种情形 之一,丈夫即可有正当理由合法休妻。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 妒,去;有恶疾,去;口多言,去;盗 窃,去。” 不顺父母,去;因为“逆德”。 无子,去;因为绝嗣不孝。 淫,去;因为乱族。 妒,去;因为乱家。 有恶疾,去;因为“不可共粢盛”,既 因女方的疾病而不能共同生活。 口多言,去;因为离间亲属。 盗窃,去。因为反义。 三不去:以下三种情况,不能休妻“有 所娶无所归,不去;与更三年丧,不去; 前贫贱后富贵,不去。” “有所娶无所归”是指女子出嫁时有娘 家可依,但体弃时已无本家亲人可靠, 一若此时休妻则会置女子于无家可归 之境,故不能休妻。 “与更三年丧”是指女子入夫家后与丈 夫一起为公婆守过三年之孝,如此已尽

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一、填充题:(每空0.5分,30空,共15分) 1、周朝总结商朝灭亡的教训,提出了“__以配天,明德慎__”的思想。 2、西周时,司法官员贪赃枉法之类的犯罪,称为“五过之疵”,主要指“惟官、惟反、_______、_______、惟来”等五种行为。 3、周代有所谓“三赦”之法,即赦幼弱、赦老耄、_______。又有“三宥”之法,即宥不识、_______、宥遗忘。 4、中国古代的继承制度,在财产权利方面基本上是诸子平均分配遗产,出嫁女一般没有继承权。在政治特权及宗法权利的继承方面实行的是_______。 5、在秦代,一些判案成例也有法律效力,称之为_______。 6、汉景帝时曾规定,老幼、孕妇、师、侏儒等“当鞫系者,_______之”。意即不戴刑具、不加桎梏。 7、自汉代开始,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国家正式确定了按照季节执行赏罚的制度,此即“_______、_______”。 8、曹魏时,受《周礼》“八辟”的影响,在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八议”制度,八议分别是议亲、议故、议贤、_______、议功、议贵、_______、议宾。 9、南北朝时,法律首创以_______或_______抵当徒刑的制度,称为“官当”。 10、《唐律》由十二篇组成,即名例、卫禁、职制、_______、厩库、擅兴、盗贼、_______、诈伪、杂律、捕亡、断狱。

11、唐律首次将六种非法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归纳到一起,称为“_______”。即强盗、窃盗、枉法(赃)、不枉法(赃)、受所监临、坐赃。 12、_______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雕版印行的法典。 13、_______是世界史上的第一部法医学著作,其作者是南宋人宋慈。 14、清代,每年秋天在北京由九卿、詹事、科道、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进行两次大的会审,其中对当年各省上报的死刑案件及往年的死刑监候案件进行的会审称为;对京师刑部狱中在押死囚进行的会审称为_______。 15、清代,每年夏天要进行一次集中审录轻罪囚犯的会审活动,旨在“断薄囚、出轻系”,称为_______。 16、明清时代省级专职司法官员是_______,它是由宋元时代的各路专职司法官员_______演变而来的。 17、北洋政府时期,颁布了我国第一部正式宪法文本——《中华民国宪法》。这是贿选总统_______当政时颁布的,人称_______。 18、中国近代第一部民法典草案产生于_______时期,第一部正式民法典颁布于_______时期。 19、中国法律近代化完成的标志是******南京政府时期体系的形成。 二、判断正误并作出更正或简单说明理由:(每题2分,15题,共30分) 1、《周礼》是周朝的礼仪教材,后人把周代的所有礼仪习惯称为“周礼”。 2、“神判”的意思是神的裁判,“天罚”的意思是天的惩罚。

中国法制史-在线作业-1.2.3.4.5.6

中国法制史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3-05 19:47:45 一、单选题 1. (5分) ? A. 《大清律例》 ? B. 《大清现行刑律》 ? C. 《大清新刑律》 ? D. 《大清刑事诉讼律草案》 得分: 5 知识点: 13 鸦片战争后清朝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C 解析 2. (5分) ? A. 嫡长子 ? B. 父母 ? C. 兄弟姐妹 ? D. 所有儿子 得分: 5 知识点: 1 夏商的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3. (5分)清末最早颁行的带有商法总则性质的法规是( )。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仿效资产阶级刑法体例和原则制定的刑法典是:( )。 西周时,贵族的权位及财产均由( )继承。

? A. 《公司律》 ? B. 《商人通例》 ? C. 《大清商律草案》 ? D. 《破产法》 得分: 5 知识点:中国法制史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4. (5分)确立笞、杖、徒、流、死的封建五刑制度的朝代是() ? A. 隋朝 ? B. 西晋 ? C. 唐朝 ? D. 北齐 得分: 5 知识点:中国法制史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5. (5分) 清朝对于少数民族地区上报的的死刑案件由管辖各少数民族事务的理藩院下属的()负责审理。 ? A. 慎刑司 ? B. 理刑司 ? C. 宗人府

? D. 三法司 得分: 5 知识点: 11 清朝的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6. (5分) ? A. 新律 ? B. 晋律 ? C. 北齐律 ? D. 魏律 得分: 5 知识点: 6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B 解析 7. (5分) ? A. 唐六典 ? B. 大明会典 ? C. 永徽律疏 ? D. 贞观政要 得分: 5 知识点: 7 隋、唐、五代的法律制度 展开解析 答案 A 解析 8.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次将“准五服以制罪”列入律典的是:( )。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 )。

中国法制史期末复习重点

第一章中国法律的起源和夏商法律制度 早期五刑:墨、劓、膑、宫、大辟。 刑起于兵,兵刑同制。 夏商的神权法思想是法律的思想基础。 王命包括誓(约束)、诰(告诫)、命(君主的命令)等多种形式。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可能是夏朝法律规范的总称)、五刑是其主要内容。 汤刑一般指商朝法律的总称。 夏商五刑:墨、劓、髌、宫、大辟。 大辟即死刑,宫刑即男子去其势、女子幽闭的刑罚,髌是断足或者砍去膝盖骨,劓即割掉鼻子,墨刑在面部或额上刺刻特殊标注之后,再染以墨的刑罚。 刑罚原则:刑不株连、疑罪从轻、不杀无辜、过失从轻 中央司法官,商称司寇。 神判和天罚是夏商司法审判的特点。 夏朝监狱为圜土、夏朝末年称之为夏台、商朝监狱有羑里。 简述原始氏族战争对我国法律起源造成的影响:阶级分化,原来的氏族社会行为规范,后来便成为了法律。氏族首领的职权演变为统治者,建立了权力机关和法律机构。原始社会末期也确立了不少刑罚罪名及处置方法。有法官和审判的存在。频繁的氏族部落战争促进了民族的融合,早就了法律。部落军事首领掌握着军事权利,这就必然对原有的氏族部落首领的继承制造成破坏。 简述中国法律起源的特点:①刑起于兵,兵刑同制。中国法律起源于氏族部落同族之间以及同外族的战争。②原始风俗转变为法律。③血缘纽带关系影响之深。④维护部落首领的政治权利的集中和强化。 简述夏商立法思想以及立法活动的情况:夏商以“恭行天罚”、“天讨”的神拳发思想作为法律的思想基础。立法活动:①王命(誓、诰、命)②禹刑③汤刑④官刑 简述夏商法律制度的基本情况:法律内容出于秘密法状态。已经出现比较完备的刑事法律体系。产生了我国早期的经济法规,反应国家管理和调节社会生产各方面的程度。军权至上,神权法思想渗透至深。 第二章西周法律制度 西周的立法指导思想有:天罚思想、明德慎罚(缓和阶级矛盾,对周初的社会发展进步提供了有益的环境)、礼治思想(维护等级猪肚、预防犯罪、防民) 《吕刑》西周中期的重要刑书,主要内容是规定刑罚的种类及适用刑罚的原则。适用刑罚的总原则为明德慎罚。赎刑是其核心内容,可以用钱财代替或抵消其刑罚。 西周礼制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和尊尊。 西周刑罚区分故意过过失、惯犯与偶犯的原则。(眚、非眚,非终、惟终) 西周刑罚遵循世轻世重的原则。用刑灵活,因时而异。 我国西周时期的法律制度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礼与刑的关系:奴隶主阶级专政的两种手段:①出礼入刑,②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西周礼的本质特征) 西周契约制度:大宗买卖用长劵,称为质;小宗买卖用断券,称为剂。“傅别”也是一种书面契约,在借贷活动中使用。

中国法制史授课纲要第一讲夏朝.商朝的法律制

中国法制史授课纲要第一讲夏朝.商朝的法律制 第一讲:(一)导论(二)夏朝的法律制度(三)商朝的法律制度(一)导论对象论中国法制史是研究中国法律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规律性的专门学科。中国法制史的研究范围相当广泛:在时间跨度上为4000多年,既有古代法制又有近现代法制;在内容上既包括各个历史时期的立法,又包括各个 历史时期的司法。2、目的论批判地吸收和借鉴我国历代法制中一切有益的东西,为建设有中国特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提供历史依据。通过对比学习,提 高对社会主义法制的认识,增强自觉守法的意识。加深对法学理论的理解,为学习部门法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背景和理论常识。3、方法论(1)具体的 方法要掌握中国法制史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要掌握每个历史阶段下不同类 型法律制度的特点;要掌握法律制度本身的因革演变关系;要在掌握一定部 门法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中国通史;要学会使用工具书。(2)抽象的方法辩 证唯物主义方法历史的方法主观主义与历史研究4、阶段论(1)划分的依据:中国社会的演变过程为依据(2)阶段划分:中国法制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A.奴隶制发展时期B.封建社会发展时期C.半封建半殖民地发展时期D.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思考题:试述中国法制史的研究对象。 2、试述为什幺要学习中国法制史。(二)夏朝的法律制度夏朝的建立和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公元前21世纪,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建立,大禹的儿子启是这个国家的开创者。从启开始,我国便正式进入阶级社会,其 标志是建立了奴隶主阶级专政的国家。2、夏朝的法律制度(1)这个法律起源于夏朝(2)夏朝的法律制度禹刑:“夏有乱政,而作禹刑”,是夏朝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为追念其先祖而命名为“禹刑”。罪名:昏:己恶而掠美;墨:贪以败官;贼:杀人不忌。威侮五行,怠弃三正”。罪名:赎刑。适用于

最新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好资料学习-----中国法制史试题及答案 在每小题每小题(本大题共30小题,1分,共30分)一、单项选择题请将正确选项前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 1.中国古代法制的雏形形成于 A.夏 B.商 C.周 D.秦 2、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 A、圜土 B、夏台 C、畿 内 D、社 ( ) 3.商朝已较通行的古老的五刑是 A.孥戮、劓殄、炮烙、剖心、人殉 B.断手、刖、劓、宫、大辟 C.墨、劓、刖、宫、大辟 D.醢、脯、劓、墨、大辟 、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4 审讯方法被称为() B、五听 C、五行 D、九刑A、 五刑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5 是()《宪令》 D、《大府之宪》、A、竹刑 B《法经》 C、《兴律》6.汉《九章律》是在《法经》六篇的基础上增加了《户律》、( ) 和《杂律》 D.《厩律》A.《具律》 B.《盗律》 C. 、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7 D、明、宋 B、清 C、唐A 、在汉朝,由秦的“课”发展而来的针对某类事的一个方面制定的8 )

单行法规称为(、比、科 D、令A、律 B C 9、三国时期的法制指导思想是() A、“拨乱之政,以刑为先” B、“拨乱之政,以礼为先” 更多精品文档. 学习-----好资料 C、“拨乱之政,以德为先” D、“拨乱之政,以律为先”( ) 《刑名》篇分为《刑名》与《法例》10.将《新律》之两篇的律典是 A.《九章律》 B. D. C.《北魏律》《北齐律》《晋律》 ( ) 11.隋朝的律有《开皇律》和 A.《大律》 B.《泰始律》 C. D.《武德律》《大业律》 ( ) 12.唐律中大致相当于现今刑法总则篇的是 A.《名例》 B.《刑名》 C.《法例》 D.《具律》 13.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规定于().《开皇 DA.《北齐律》 B.《晋律》 C.《唐律疏议》律》 )14.唐律规定,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的行为构成( 大不敬A.不孝 B.恶逆 C. D.不义 )15.充军作为正式刑名,始自( .清朝.宋朝 B.明朗 C D.元朝A )16.明代中央的审判机关是( .刑部 B.都察院 C D.御史台A.大理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