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属泡沫–水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金属泡沫–水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金属泡沫–水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金属泡沫–水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Advances in Porous Flow 渗流力学进展, 2016, 6(1), 1-8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6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journal/apf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2677/apf.2016.61001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Natural

Convection in Metal Foam-Water

Zhao Peng, Yang Pan, Weiyang Qian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Nanchang Jiangxi

Received: Mar. 6th, 2016; accepted: Mar. 28th, 2016; published: Mar. 31st, 2016

Copyright ? 2016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an experiment apparatus filled with metal foam-water is set up to investigate the problem of natural convection about porous medium. A mechanism of natural convection of metal foam-water is investigated by experiments. Influences of heating power and angle of inclination on natural convection in the cavity filled with metal foam-water are discussed. It is found that the Nusselt number increases with heating power and decreases with the angle of inclination and pore density PPI of metal foam. A correlation of Nusselt number and Raleigh number is obtained when the cavity is horizontal with 5 PPI and 10 PPI.

Keywords

Metal Foam-Water, Natural Convection, Difference of Temperature, Pore Density

金属泡沫–水的自然对流换热实验研究

彭招,潘阳,钱维扬

华东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江西南昌

收稿日期:2016年3月6日;录用日期:2016年3月28日;发布日期:2016年3月31日

摘要

本文针对多孔介质材料中的自然对流换热问题,通过搭建充满金属泡沫–水的实验装置,探究了金属泡

彭招 等

沫–水自然对流换热机理,讨论了加热功率、箱体倾斜角度对方腔内金属泡沫-水两相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实验发现努谢尔数Nu 随加热功率的增加而变大,随着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变小,随着金属泡沫孔密度PPI 的增大而减小。最终得到了箱体水平放置时5 PPI 和10 PPI 努谢尔数Nu 随瑞利数Ra 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

金属泡沫–水,自然对流,温差,孔密度

1. 引言

金属泡沫是近三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材料,是一种具有高扩展表面积、高孔隙率、分布杂乱无规则的多孔介质。金属泡沫一般是由具有高导热系数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铜、铝、镍或者这些金属的合金。由于金属泡沫的高导热性和高表面积,是换热器强化传热选择的理想材料。在用于表面强化换热时,金属泡沫在蓄热槽、热交换机中应用广泛。

R. Dyga a 、 S. Witczak [1]探究了泡沫铝分别充满空气、水的有效导热系数,有效导热系数跟孔隙率、泡沫金属材料、流体物性有关。自然对流发生在孔隙中,这种现象对水填充泡沫的影响大于空气填充泡沫的影响。Zhao 等人[2] [3]对金属泡沫铝的自然对流传热进行了实验研究,探究了温度与有效导热系数的依赖关系,指出在大孔隙率(90ε≥)的金属泡沫内,自然对流占总体换热的比重超过50%。同时还研究了达西数Da 和m Ra 对金属泡沫传热的影响。Kathare 、Davidson 等[4] [5]实验研究了金属泡沫铜充满水的

导热系数、渗透率、Forcheimer 系数,得到了m Nu 与m Ra 的关联式:

()0.540.08

0.480.100.0070.005m

p Nu Ra Pr ±±=±,他们同时研究了泡沫厚度、位置、传热导热比、泡沫参数(孔密度和丝径结构)的影响,实验表明在边界上有泡沫能大幅提高总的换热。当泡沫占据整个空间时,传热加强的主要原因是导热系数的增加,对流是很小的。金属泡沫的物理参数对Nu 数均有影响。Dukhan 等[6] [7]和Ghosh [8] [9]分别实验和理论研究了空气流过泡沫铝的传热。徐治国等[10]实验研究了水平面上金属泡沫铜与空气的自然对流,结果显示孔隙率和孔密度均对总传热热阻有影响。杨坤和Vafai [11]-[13]利用了热不平衡能量公式,对流体流过充满多孔介质的通道模型,分析了多孔介质的热流分支,获得了恒温边界边界条件下的流体和骨架温度分布。目前对于金属泡沫填充水的自然对流实验研究还是比较少见的,而骨架与流体的温度分布只是在理论分析中得到,鲜有通过对金属泡沫骨架与水的温差分布来证实多孔介质复合体的局部热不平衡性。

本实验研究的目的是揭示方腔内充满金属泡沫–水的自然对流换热的机理。研究加热功率、倾斜角度对方腔内充满金属泡沫–水的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以及局部非热平衡对强化传热的影响,最后讨论水平放置时Ra 数对Nu 数的影响规律。

2. 实验系统

实验系统原理图见图1,该系统主要包含4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主体:厚度为10 mm 的有机玻璃箱体(内部空间尺寸:长 × 宽 × 高10010035mm ××)、上下10 mm 厚的铜板(100100mm ×),金属泡沫(长 × 宽 × 高10010030mm ××),去离子水,25 mm 厚的橡塑保温。第二部分是电源系统:加热板、稳压直流电源、电压表、电流表。电源是给实验装置提供能量的,电压表与电流表可测量系统输入的能量。第三部分是冷却系统:水箱、水泵、调节阀、流量计、冷却盘管。第四部分是数据采集系统:电脑、Fluke 数据采集仪、T 型热电偶。

实验箱体在侧边开了一个截面为510mm ×的方孔,有利于维持箱体内压力的恒定,同时也有助于吸收水体积的膨胀和作为热电偶线的通道。

彭招 等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experimental system 图1. 实验系统示意图

实验采用的是5PPI 和15PPI (PPI 是指单位长度1英寸内的孔隙个数)的铜金属泡沫,参数见表1。泡沫铜位于箱体中,为了减少接触热阻,铜金属泡沫与底部铜板之间用1 mm 厚的导热胶进行粘接,导热胶的导热系数为1.2 W/(m ?K)。加热板与铜板之间涂上导热硅脂以减少接触热阻,导热硅脂的导热系数大于9.65 W/(m ?K),加热功率分别为60、80、100、120、140 W 。实验按加热面与水平面不同的倾角放置,分别为:0度(水平布置)、30度、45度、60度和90度(竖直布置)。

实验中热电偶的布置共有三处,第一处布置在上下铜板的表面,在上铜板的内表面和下铜板的上表面的中心位置分别均匀布置三个热电偶。第二处布置在金属泡沫铜内,这些热电偶布置在金属泡沫内部,需将金属泡沫从中间刨开,按图2的方式进行布置。第三处布置在保温材料上,包括底部电木的上下表面和侧面橡塑保温的内外面。所有用于计算的数据都是在箱体内部的传热达到稳态时采集,当上下铜板的温度半小时内温度波动不超过0.1度时认为箱体内部传热已经达到稳态[4]。

3. 数据处理和不确定度分析

在自然对流条件下,方腔内的换热形式共有三种:① 导热:金属骨架与骨架间的导热,流体之间的导热、骨架与流体间的导热;② 对流:骨架与流体之间的对流换热;③ 辐射:泡沫骨架与流体之间的辐射换热,但因为实验温度不高,故辐射换热可忽略。而在实验的传热过程中,金属泡沫骨架间的导热、流体间的导热、骨架与流体间的导热、金属泡沫骨架与流体的对流换热是非常复杂的,难以将其依次求出。故本文将这些传热用一个传热系数h 表示。定义箱体内部的基于光板的传热系数h [14]为:

1

h A T

Φ=

?? (1) 式中:A ——铜板的表面积;

T ?——上下冷热铜板平均温度的温差,h c T T T ?=?,h T 为热面铜板上表面的温度,c T 为冷面铜板

下表面的温度;

1Φ——输入到实验箱体内的热量,102Φ=Φ?Φ,0Φ是指总输入到实验装置中的能量,2Φ指从箱

体四周和底部散失的热量。实验中,箱体的损失约为总输入能量的3%。

1. 计算机

2. Fluke 数据采集仪

3. 稳压直流电源

4. 电流表

5. 电压表

6. 加热板

7. 铜板

8. 金属泡沫

9. 有机玻璃板10. 保温材料11. 热电偶12. 电木13. 水池14. 水泵15. 调节阀

16. 流量计

17. 冷却盘管

1

2

11

3

4

5

1413

13

151617798761210

彭招 等

Table 1. The parameters of foam copper 表1. 泡沫铜参数

参数 孔密度 孔隙率 孔径 泡沫铜

5 ppi

94.338

0.80

10 ppi

94.009

0.50

Figure 2. Installation site of thermocouple in copper and metal foam copper

图2. 热电偶在铜板和金属泡沫铜上的布置位置

本文定义的Ra 和Nu [4]数如下:

()()3

h c f

g T T H Ra βαν?=

(2)

f

hH

Nu λ=

(3)

式中,H ——特征长度,为箱体内空间高度;

g ——重力加速度;

β、α、ν——在定性温度()2h c T T +下水的物性参数。

实验中使用的温度探测器是直径为0.127 mm 的omega T 型热电偶,采用Fluke 数据采集仪采集温度,经标定,热电偶误差为0.5℃。上下铜板的最小温差为17.9℃。温差的最大相对误差为4.8%,净输入热流的最大相对误差为2.1%,铜板尺寸和箱体尺寸的加工精度为0.1 mm 。故复合传热系数h 和努谢尔数Nu 最大相对误差如下:

1

1

0.1

2.1% 4.8%27.1%100

Q h

T

A

h

Q T A δδδδ?=

+

+

=++×=?

0.1

0.0717.3%35

Nu

h

H

Nu

h

H

δδδ=

+

=+

= 骨架流体

θ

彭招 等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局部热不平衡

金属泡沫铜的主要制作材料为铜,铜的导热系数为398 W/(m ?k),而水的导热系数约为0.6 W/(m ?k),两者的导热系数相差很大,这种差异使得导热在金属泡沫–水的复合体中不均匀,致使骨架与其附近的水的温度不相同,出现了局部热不平衡,如图3,在低功率加热初期(非稳态区)骨架与流体的温差不是很明显,因为在低加热功率下,热量很小,骨架的导热快,同时它的散热也很快,致使初期的温差不大。随着加热时间增长,箱体内的温度慢慢达到稳态。骨架与流体的温差就变得明显。并且在高加热功率下,这种温差更明显,说明高导热比的复合体在传热过程中确实存在局部非热平衡现象。

4.2. 箱体内金属泡沫骨架与流体的温差变化

图4所显示的是金属泡沫骨架平均温度与冷壁面处流体在方腔倾角为0度和90度时的温差,在低功率加热初期(非稳态)金属泡沫骨架平均温度与冷壁面处流体平均温度的温差随着时间逐渐增大,尤其在加热的前三分钟,温差基本不变,这可能是金属泡沫本身在蓄热造成的。随着加热时间增长,箱体内的温度慢慢达到稳态。这种温差也就趋于稳定。在稳态区域时,当加热功率为60 W ,倾角为0度的温差在为8℃左右,倾角为90度的温差为9℃,根据公式(1),当输入功率一定时,温差越大,换热系数h 就越小,因此说明角度变大,箱体内部传热受到抑制。而在高功率140 W 时,0度的温差为14℃左右,90度的温差为18℃,随着功率增大,这种抑制作用更加明显。

4.3. 倾角θ、加热功率对传热的影响

图5表示方腔内加入金属泡沫后在不同的加热功率下Nu 数随着角度θ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同一个角度时,Nu 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加热功率增大,下铜板表面温度升高,使得靠近上下铜板的流体温差增大,冷热流体的密度差增大,浮升力增大,致使自然对流换热增强。同一个加热功率下,随着角度的增大,Nu 数降低。但是随着角度降低的现象不是很明显。陶文铨等研究金属纤维板的大空间自然对流找到最优角60度左右,因为在大空间中对流不受空间的影响。而本实验研究的是在封闭方腔内的自然对流,当实验箱体倾斜时,在靠近热壁面的流体因浮升力而向上运动,靠近冷壁面的流体因冷却而向下运动,热量聚集在箱体的最高点,冷量汇集在箱体的底端,这样使得冷流体流过冷却表面不易把热量带走,从而抑制了换热。因此在有限空间中,倾斜角度会使得传热受到抑制。

4.4. 孔密度PPI 的影响

图6表示了水平放置条件下,5PPI 、15PPI 的金属泡沫和光面Nu 随Ra 的变化情况。无论是光面还是加入金属泡沫,Nu 都是随Ra 增大而增大,符合传热原理。当加入金属泡沫后,箱体内部传热明显高于光面时候的传热,最大达到1.26倍。因为相比光面实验,加入金属泡沫增强了方腔内的传热面积,即增加了扩展表面,使得导热热和对流换热同时增强。不同的孔密度其强化传热的强度不相同,图6中显示5PPI 的强化传热效果优于15PPI 的强化效果。其原因可能是15PPI 的孔径小于5PPI ,自然对流的流动受阻,使得其传热弱于5PPI 。最终,通过分析,得到了5PPI 和15PPI 金属泡沫Nu 数与Ra 的关联式为:

()0.2380.345PPI Nu Ra =;()0.2760.16415PPI Nu Ra = ()

772.510710Ra ×<<×,如图6所示。

5. 结论

对于方腔内自然对流换热实验,本文研究了金属泡沫内部骨架冷壁面流体的温差,骨架与其附近流体存在的局部热不平衡现象;探究了影响自然对流换热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腔体内加入金属泡

彭招 等

Figure 3.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tal foam and the near fluid 图3. 金属泡沫骨架与其附近流体的温差

Figure 4.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metal foam and the average tempera-ture of cold wall

图4. 金属泡沫骨架平均温度与冷壁面流体平均温度的温差

Figure 5. The relation of Nusselt number and angle of inclination 图5. Nu 数与角度θ的变化关系

(a) 15ppi-300

,X/L=0.1,Y/H=0.25

?Τ/°C

t /min

(b) 15ppi-450,X/L=0.1,Y/H=0.25

?Τ/°C

t /min

?Τ/℃

τ/min

(a) 15ppi-00

?Τ/℃

τ/min

(b) 15ppi-900

N u

θ (5ppi)

N u

θ(15ppi)

彭招 等

Figure 6. The relation of Nusselt number and Raleigh number

图6. Nu 数随Ra 数的变化

沫能强化换热,自然对流换热强度随着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腔体倾斜角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孔密度PPI 的增大而减小,通过实验数据的拟合分析,最后得到了5PPI 和15PPI 的Nu 数与Ra 的关联式:

()0.2380.345PPI Nu Ra =

()0.2760.16415PPI Nu Ra = ()

772.510710Ra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大孔隙率多孔介质中金属骨架导热与固液相变间复杂传热问题的研究(No. 51166003)。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Dyga, R. and Witczak, S. (2012) Investigation of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Aluminum Foams. Procedia Engi-neering , 42, 1088-1099.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016/j.proeng.2012.07.500 [2] Zhao, C.Y., Lu, T.J., Hodson, H.P., et al . (2004) The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Effectiv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

Open-Celled Steel Alloy Foams.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 367, 123-131.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016/j.msea.2003.10.241 [3] Zhao, C.Y., Lu, T.J. and Hodson, H.P. (2005) Natural Convection in Metal Foams with Open Ce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48, 2452-2463. [4] Kathare, V., Davidson, J.H., et al . (2008) Natural Convection in Water-Saturated Metal Fo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51, 3794-3802.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7.11.051 [5] Kathare, V., Davidson, J.H., et al . (2010) Buoyant Convection in Superposed Metal Foam and Water Layers.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 132, 014503-1-014503-4.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115/1.3194767 [6] Nihad, D., et al . (2006) Heat Transfer Analysis in Metal Foams with Low-Conductivity Fluids.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 128, 784-792.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115/1.2217750 [7] Nihad, D., et al . (2007) Heat Transfer Measurements in Metal Foam Subjected to Constant Heat Flux. Experimental

Thermal and Fluid Science , 32, 624-631.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016/j.expthermflusci.2007.08.004 [8] Indranil, G. (2008) Heat-Transfer Analysis of High Porosity Open-Cell Metal Foam. Journalof Heat Transfer , 130,

034501-1-034501-4. [9] Indrani, G. (2009) Heat Transfer Correlation for High-Porosity Open-Cell Metal Foa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 52, 1488-1494.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08.07.047 [10] 屈治国, 徐治国, 陶文铨, 等. 通孔金属泡沫中的空气自然对流传热实验研究[J].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2009,

43(1): 1-4.

Ra

彭招等

[11]Yang, K. and Kambiz, V. (2010)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Gradient Bifurcation in Porous Media—An Exact S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53, 4316-4325.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0.05.060

[12]Yang, K. and Kambiz, V. (2011) Analysis of Heat Flux Bifurcation inside Porous Media Incorporating Inertial and

Disperion—An Exact Solu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54, 5286-5297.

https://www.doczj.com/doc/5915895771.html,/10.1016/j.ijheatmasstransfer.2011.08.014

[13]Yang, K. and Kambiz, V. (2011) Transient Aspects of Heat Flux Bifurcation in Porous Media—An Exact Solution.

Journal of Heat Transfer, 133, 052602-1-052602-12.

[14]汪天送, 屈治国, 陶文铨, 等. 烧结金属纤维板大空间自然对流实验研究[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11, 32(4): 663-

666.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 . .. . . 浙江大学 化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 实验名称: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目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2)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2) 三、实验容和原理 (2) 1.间壁式传热基本原理 (2) 2.空气流量的测定 (2) 3.空气在传热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2) 3.1牛顿冷却定律法 (2) 3.2近似法 (2) 3.3简易Wilson图解法 (2) 4.拟合实验准数方程式 (2) 5.传热准数经验式 (2)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2) 五、实验数据处理 (2) 1.原始数据: (2) 2.数据处理 (2) 六、实验结果 (2) 七、实验思考 (2)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空气在传热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形式的准数方程,并与教材中公认 经验式进行比较; 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本实验流程图(横管)如下图1所示,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计、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强化管和普通管)及温度传感器、只能显 示仪表等构成。 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换热交换,不凝气或未冷凝蒸汽通过阀门(F3 和F4)排出,冷凝水经排出阀(F5和F6)排入盛水杯。空气由风机提供,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管换热器管,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出。 注意:普通管和强化管的选取:在实验装置上是通过阀门(F1和F2)进行切换,仪表柜上通过旋钮进行切换,电脑界面上通过鼠标选择,三者 必学统一。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01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空气在普通和强化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 的径。 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B Re n Nu=?形式的准数方程式,并与教材中相应公式进行比较。 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 在实际生产中,大量情况采用的是间壁式换热方式进行换热,就是冷、热流体之间有一固体壁面,两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侧流动,不直接接触,通过固体壁面进行热量交换。 本实验主要研究汽—气综合换热,包括普通管和强化管。其中,水蒸气和空气通过紫铜管间接换热,空气走紫铜管内,水蒸气走紫铜管外,采用逆流换热。所谓加强管,是在紫铜管内加了弹簧,增大了绝对粗糙度,进而增大了空气流动的湍流程度,使换热效果更明显。 1. 空气在普通和强化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T t Figure 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 间壁式传热元件,在传热过程达到稳态后,有 ()()()()111222211122--α-α-Δp p W W m M m Q m c T T m c t t A T T A t t KA t =====(1) 式中:Q ——传热量,s J /; 1m 、2m ——分别为热流体、冷流体的质量流量,s kg /; 1p c 、2p c ——分别为定性温度下热流体、冷流体的比热,()C kg J °?/; 1T 、2T ——分别为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C °; 1t 、2t ——分别为冷流体的进、出口温度,C °; 1α、2α——分别为热流体、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2/W m C ??; 1A 、2A ——分别为热流体、冷流体测的传热面积,2m ; ()W M T T -、()w m t t -——分别为热流体、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C °; K ——以传热面积A 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 )C m W °?2/; A ——传热面积,2m ; m t Δ——冷、热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C °。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2)计算: ()()()112211 22 ----ln -W W W m W W T T T T T T T T T T -= (2) 式中:1W T 、2W T ——分别为热流体进、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C ?。 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3)计算:

气汽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气-汽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 一、仪器设备简介 流程如图,冷空气由风机13,经孔板流量计11计量后,进入换热器内管,并与套管环隙中蒸汽换热。空气被加热后,排入大气。空气的流量可用控制阀9调节。 1 、蒸汽发生器 2、蒸汽管 3、补水口 4、补水阀 5、排水阀 6、套管换热器 7、放气阀 8、冷凝水回流管 9、空气流量调节阀 10、压力传感器 11、孔板流量计 12、空气管 13、风机 二、试验目的、任务 1、掌握传热膜系数α及传热系数K 的测定方法。 2、通过实验掌握确定传热膜系数准数关联式中的系数A 和指数m 、n 的方法。 3、通过实验提高对α准数关联式的理解,并分析影响α的因素,了解工程上强化传热的措施。 三、实验原理及步骤 1、实验原理: 对流传热的核心问题是求算传热膜系数α,当流体无相变式对流传热准数关联式的一般形式为: Nu=A·R e m ·P r n ·G r p 对于强制湍流而言,G r 准数可以忽略,故 Nu=A· R e m ·P r n 本实验中,可用图解法和最小二乘法计算上述准数关联式中的指数m 、n 和系数A 。 用图解法对多变量方程进行关联时,要对不同变量R e m 和P r 分别回归。本实验可简化上式,即取n=0.4(流体被加热)。这样,上式即变为单变量方程,在两边取对数,既得到直线方程: lg(Nu/P r 0.4)=lgA+mlgR e 在双对数坐标中作图,找出直线斜率,即为方程的指数m 。在直线上任取一点的函数值带入方程式中,则可得到系数A ,即 A=Nu/(P r 0.4·R e m ) 用图解法,根据实验点确定直线位置有一定的人为性。而用最小二乘法回归,可以得到最佳关联式。应用微机,对多变量方程进行一次回归,就能同时得到A 、m 、n 。 对于方程的关联,首先要有Nu 、Re 、Pr 的数据组。其准数定义式分别为:

4-5_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知识点4-5 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 【学习指导】 1.学习目的 通过本知识点的学习,了解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掌握因次分析法,并能根据情况选择相应的对流传热系数关联式。理解流体有无相变化的对流传热系数相差较大的原因。 2.本知识点的重点 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因素及因次分析法。 3.本知识点的难点 因次分析法。 4.应完成的习题 4-11 在一逆流套管换热器中,冷、热流体进行热交换。两流体进、出口温度分别为t1=20℃、t2=85℃;T1=100℃、T2=70℃。当冷流体流量增加一倍时,试求两流体的出口温度和传热量的变化情况。假设两种情况下总传热系数不变,换热器热损失可忽略。 4-12 试用因次分析法推导壁面和流体间自然对流传热系数α的准数方程式。已知α为下 列变量的函数: 4-13 一定流量的空气在蒸汽加热器中从20℃加热到80℃。空气在换热器的管内湍流流动。压强为180kPa的饱和蒸汽在管外冷凝。现因生产要求空气流量增加20%,而空气的进出口温度不变,试问应采取什么措施才能完成任务,并作出定量计算。假设管壁和污垢热阻可忽略。 4-14 常压下温度为120℃的甲烷以10m/s的平均速度在列管换热器的管间沿轴向流动,离开换热器时甲烷温度为30℃,换热器外壳内径为190mm,管束由37根ф19×2的钢管组成,试求甲烷对管壁的对流传热系数。

4-15 温度为90℃的甲苯以1500kg/h的流量流过直径为ф57×3.5mm、弯曲半径为0.6m的蛇管换热器而被冷却至30℃,试求甲苯对蛇管的对流传热系数。 4-16 流量为720kg/h的常压饱和蒸汽在直立的列管换热器的列管外冷凝。换热器的列管直径为ф25×2.5mm,长为2m。列管外壁面温度为94℃。试按冷凝要求估算列管的根数(假设列管内侧可满足要求)。换热器的热损失可以忽略。 4-17 实验测定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时,水在换热器的列管内作湍流流动,管外为饱和蒸汽冷凝。列管由直径为ф25×2.5mm的钢管组成。当水的流速为1m/s时,测得基于管外表面积的总传热系数为2115W/(m2.℃);若其它条件不变,而水的速度变为1.5m/s时,测得系数为2660 W/(m2.℃)。试求蒸汽冷凝的传热系数。假设污垢热阻可忽略。 对流传热速率方程虽然形式简单,实际是将对流传热的复杂性和计算上的困难转移到对流传热系数之中,因此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成为解决对流传热的关键。 求算对流传热系数的方法有两种:即理论方法和实验方法。前者是通过对各类对流传热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建立描述对流传热现象的方程组,然后用数学分析的方法求解。由于过程的复杂性,目前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对流传热现象可以用数学方法求解。后者是结合实验建立关联式,对于工程上遇到的对流传热问题仍依赖于实验方法。 一、影响对流传热系数的因素 由对流传热的机理分析可知,对流传热系数决定于热边界层内的温度梯度。而温度梯度或热边界层的厚度与流体的物性、温度、流动状况以及壁面几何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 1.流体的种类和相变化的情况 液体、气体和蒸汽的对流传热系数都不相同,牛顿型流体和非牛顿型流体也有区别。本书只限于讨论牛顿型流体的对流传热系数。 流体有无相变化,对传热有不同的影响,后面将分别予以讨论。 2.流体的特性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a)测定空气在传热管的对流传热系数,掌握空气在传热管的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 b)把测得的实验数据整理成Nu=BRe n形式的准数方程式,并与教材中相应公式进行比较。 c)通过实验提高对准数方程式的理解,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二、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由蒸汽发生器、风机、套管换热器、流量调节阀及不锈钢进、出口管道、温度测量和流量测量装置等组成。 1. 风机 F1. 旁路阀 2. 孔板流量计 3. 空气压力变送器 4. 蒸汽放空口 5. 冷凝液排放口 6. 玻璃视镜 7. 套管换热器 F2. 空气流量调节阀 F3. 蒸汽流量调节阀 8. 加水装置F4. 进水阀 13. 蒸汽发生器 T. 蒸汽温度 t1、t2 . 空气进、出口温度 T w1、T w2. 空气出口和进口侧的管壁温度 图1 空气-水蒸气传热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对流传热及参数测取 空气从漩涡风机吸入,经孔板流量计计量后进入套管换热器的管(紫铜管),与来自蒸汽发生器的饱和水蒸汽在套管换热器进行换热。被空气冷凝下来的冷凝水经冷凝液排放口排入蒸汽发生器的加水装置。进入套管换热器的空气进、出口温度t1、t2分别由铜—康铜热电偶测出。换热管两端管壁温度T w1、T w2同样也分别由埋在管(紫铜管)外壁上的铜—康铜热电偶测出。蒸汽温度T由蒸汽发生器根据管路的实际状况实现自动控制,T由热电阻PT100测得。空气流量通过F2、F2的组合调节来改变或通过变频器改变,由孔板流量计测量,并通过压力变送器测出空气的压力。套管换热器管(紫铜管)的规格为:φ20×2 mm,换热管

自然对流换热试验

自然对流换热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空气沿水平圆柱体表面自然流动是的换热过程,掌握实验测试技术。 (2)测定单管(水平放置)的自然对流换热系数h 。 (3)根据实验测得的有关数据,计算各实验管的Nu 数、Gr 数和Pr 数,然后用作图法或最小二乘法确定经验方程式n Gr c Nr Pr)(=中的c 值和n 值,并给出 Pr Gr 的范围。 二、实验原理 对铜管进行加热,热量是以对流和辐射两种方式来散发,所以对流换热量为总流量与辐射热量之差。即 r h c Φ-Φ=Φ (W ) 式中:)(f w c t t hA -=Φ;UI h =Φ;??? ???????? ??-??? ??=Φ4f 4w 0100T 100T A c r ε,所以 ? ?????????? ??-??? ??---=4 f 4w 0100T 100T )()(f w f w t t c t t A UI h ε[])(K /W ?m 式中:c Φ为对流换热量,W ;h Φ为加热器产生的热量,W ;r Φ为辐射换热量,W;U 加热器电压,V ;I 为加热器电流,A ;ε为圆柱体表面黑度,ε=0.064;0c 为黑体辐射系数,) (420K m /W 67.5?=c ;w t 为管壁平均温度,℃;f t 为玻璃室内空气温度,℃;A 为圆柱体的表面积,m 2;h 为自然对流换热系数,)(K /W 2?m 。 当实验管表面温度稳定时,测定每根管的加热电压U 、电流I 、管壁温度w t 、玻璃室内温度f t ,从表中查出圆管的直径和长度,计算出圆管表面积A ,计算出其对流换热系数h 。 根据相似理论,自然对流换热的准则为 Pr),(Gr f Nr = 在工业中广泛使用的是比式更为简单的经验方程式,即 n Gr c Nr Pr)(= 式中:c 、n 是通过实验所确定的常数(在一定的Pr Gr 数值范围内)。为

12固体小球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讲解

固体小球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A 实验目的 工程上经常遇到凭藉流体宏观运动将热量传给壁面或者由壁面将热量传给流体的过程,此过程通称为对流传热(或对流给热)。显然流体的物性以及流体的流动状态还有周围的环境都会影响对流传热。了解与测定各种环境下的对流传热系数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本实验可达到下列目的: (1) 测定不同环境与小钢球之间的对流传热系数,并对所得结果进行比较。 (2) 了解非定常态导热的特点以及毕奥准数(Bi )的物理意义。 (3) 熟悉流化床和固定床的操作特点。 B 实验原理 自然界和工程上,热量传递的机理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传热时可能有几种机理同时存在,也可能以某种机理为主,不同的机理对应不同的传热方式或规律。 当物体中有温差存在时,热量将由高温处向低温处传递,物质的导热性主要是分子传递现象的表现。 通过对导热的研究,傅立叶提出: dy dT A Q q y y λ-== (1) 式中: dy dT - y 方向上的温度梯度[]m K / 上式称为傅立叶定律,表明导热通量与温度梯度成正比。负号表明,导热方向与温度梯度的方向相反。 金属的导热系数比非金属大得多,大致在50~415[]K m W ?/范围。纯金属的导热系数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合金却相反,但纯金属的导热系数通常高于由其所组成的合金。本实验中,小球材料的选取对实验结果有重要影响。 热对流是流体相对于固体表面作宏观运动时,引起的微团尺度上的热量传递过程。事实上,它必然伴随有流体微团间以及与固体壁面间的接触导热,因而是微观分子热传导和宏观微团热对流两者的综合过程。具有宏观尺度上的运动是热对流的实质。流动状态(层流和湍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浙江大学化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实验名称: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指导教师: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同组学生: 实验日期: 实验地点:

目录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2) 二、实验流程与装置 (2)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4) 1.间壁式传热基本原理 (4) 2.空气流量的测定 (6) 3.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6) 3.1牛顿冷却定律法 (6) 3.2近似法 (7) 3.3简易Wilson图解法 (8) 4.拟合实验准数方程式 (8) 5.传热准数经验式 (9) 四、操作方法与实验步骤 (10) 五、实验数据处理 (11) 1.原始数据: (11) 2.数据处理 (11) 六、实验结果 (14) 七、实验思考 (15)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1)掌握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 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 三、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四、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形 式的准数方程,并与教材中公认 五、经验式进行比较; 六、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 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七、实验流程与装置 八、本实验流程图(横管)如下图1所示, 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计、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强化管和普通管)及温度传感器、只能显示仪表等构成。 九、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 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换热交换,不凝气或未冷凝蒸汽通过阀门(F3和F4)排出,冷凝水经排出阀(F5和F6)排入盛水杯。空气由风机提供,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管换热器内管,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出。 十、注意:普通管和强化管的选取:在 实验装置上是通过阀门(F1和F2)进行切换,仪表柜上通过旋钮进行切 换,电脑界面上通过鼠标选择,三者必学统一。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甲)Ⅰ指导老师:成绩: 实验名称: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掌握空气在传热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n Nu形式的准数方程,并与公认式进行比较。 ARe = 3.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装置与流程 本实验流程图如下图1、2所示,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计(变送器)、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强化管和普通管)及温度传感器、智能显示仪表等构成。 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的壳程,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换热交换,不凝气或未冷凝蒸汽通过阀门(F3和F4)排出,冷凝水经排出阀(F5和F6)排入盛水杯。空气由风机提供,流量通过变频器改变风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管换热器的管程,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出。 注意:普通管和强化管的选取:在实验装置上是通过阀门(F1和F2)进行切换,仪表柜上通过旋钮进行切换,电脑界面上通过鼠标选取,三者必须统一。 图1 横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

图2 竖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装置流程图 图中符号说明见下表所示 三、实验内容和原理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采用间壁式换热方式进行换热。所谓间壁式换热,就是冷、热两种流体之间有一固体壁面,两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侧流动,两流体不直接接触,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量交换。 本装置主要研究汽—气综合换热,包括普通管和加强管。其中,水蒸汽和空气通过紫铜管间接换热,空气走紫铜管内,水蒸汽走紫铜管外,采用逆流换热。所谓加强管,是在紫铜管内加了弹簧,增大了绝对粗糙度,进而增大了空气流动的湍流程度,使换热效果更明显。

自然对流强化换热

自然对流强化换热 班级:14040203 姓名:吴端 学号:2011040402121

1.概述 当前,对于自然对流换热问题的研究没有强迫对流研究那样开展得广泛。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对流强化效果没有强迫对流换热强化效果好;另一方面是由于自然对流强化的途径少难度大,所以自然对流的研究进展缓慢。但自然对流应用有自己的领域,强迫对流又有其制约因素,尤其是随着电子集成电路的发展,自然对流强化换热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学者的关注。 利用振动强化单相流体对流换热的方法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使换热面振动以强化换热;另一种是使流体脉动或振动以强化换热。研究表明,不管是换热面振动还是流体振动,对单相流体的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换热都是有强化作用的。振动可以增大流体间的扰动,干扰附面层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减小换热热阻,达到强化换热的目的。 2.原理 利用振动可以强化传热早已为人们所认识,在1923年就有关于在静止流体中振动换热面以增强传热效果的相关研究。早期研究的主要手段为传热实验,随着数值计算方法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自80年代人们开始对振动对流换热问题进行数值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换热面在流体中振动时,根据振动系统的不同,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可提高30%~2000%。。传热实验中,采用的振动源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机械振动或电动机驱动偏心装置产生,早期的实验均采用该方法; 2)流体绕流诱导传热元件产生,如在换热器中的管束: 3)超声波激励换热元件产生。下面分别就这三个方面分别展开综述,其中,A表示振幅,厂表示振动频率,D表示管直径,U表示来流速度,尺P表示雷诺数,h表示表面传热系数。 机械振动为传热实验中最为常用的振动源,一般情况下,机械振动装置结构简单,并且能够比较方便调节振幅、频率等参数,这对于深入研究振动参数对传热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表1.2、1.3分别为自然对流、强制对流条件下振动传热研究概况,表中

化工原理实验(四)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数测定

化工原理实验(四)空气-蒸汽对流给热系 数测定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间壁式传热元件,掌握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方法。 2、 掌握热电阻测温的方法,观察水蒸气在水平管外壁上的冷凝现象。 3、 学会给热系数测定的实验数据处理方法,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 径。 二、基本原理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大量情况下,冷、热流体系通过固体壁面(传热元件)进行热 量交 换,称为间壁式换热。如图(4-1)所示,间壁式传热过程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 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所组成。 达到传热稳定时,有 ()() ()()m m W M W p p t KA t t A T T A t t c m T T c m Q ?=-=-=-=-=221112222111αα (4-1) T t 图4-1间壁式传热过程示意图

式中:Q - 传热量,J / s ; m 1 - 热流体的质量流率,kg / s ; c p 1 - 热流体的比热,J / (kg ?℃); T 1 - 热流体的进口温度,℃; T 2 - 热流体的出口温度,℃; m 2 - 冷流体的质量流率,kg / s ; c p 2 - 冷流体的比热,J / (kg ?℃); t 1 - 冷流体的进口温度,℃; t 2 - 冷流体的出口温度,℃; α1 -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W / (m 2 ?℃); A 1 - 热流体侧的对流传热面积,m 2; ()m W T T --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 α2 - 冷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系数,W / (m 2 ?℃); A 2 - 冷流体侧的对流传热面积,m 2; ()m W t t - -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 K - 以传热面积A 为基准的总给热系数,W / (m 2 ?℃); m t ?- 冷热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 热流体与固体壁面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2)计算, ()()() 2 211 2211ln W W W W m W T T T T T T T T T T -----= - (4 -2) 式中:T W 1 - 热流体进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T W 2 - 热流体出口处热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固体壁面与冷流体的对数平均温差可由式(4—3)计算, ()()() 2 21 12211ln t t t t t t t t t t W W W W m W -----= - (4 -3) 式中:t W 1 - 冷流体进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t W 2 - 冷流体出口处冷流体侧的壁面温度,℃。

圆管自然对流计算和模拟

水平管和竖直管自然对流计算汇总 1.计算工况表 温度工况 计算结果 100℃150℃200℃250℃300℃ 传热系数h () 2 W m K ?水平管7.958 9.115 10.045 10.803 11.527 竖直管 4.715 5.369 5.899 6.335 6.754 换热量φ W 水平管75.962 141.388 215.734 296.472 385.128 竖直管45.008 83.390 126.703 173.860 225.649 最大速度 max u m/s 水平管0.476 0.537 0.585 0.697 0.736 竖直管0.840 1.050 1.180 1.290 1.390 2.变化曲线图

圆管自然对流的计算和数值模拟 已知条件如图1所示:将一圆管分别水平放置和垂直放置在大空间中进行自 然对流换热,圆管外径38 D mm =,长度1000 L mm =,空气温度20 T C ∞ =,恒壁 温条件100,150,200,250,300 w T C =,求解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和换热量以及对流换 热时的空气最大速度。 图1 一、数值计算 1.自然对流换热系数和换热量的计算 1)圆管水平放置计算 以壁温100 w T=℃为例,计算过程如下: 特征长度:0.038 D m =; 定性温度()() 21002060 m w t t t C ∞ =+=+=; 查空气物性:() 0.029W m K λ=?;-62 =20.110m ν?;Pr0.696 = 空气的体积膨胀系数:()()1 12731602731 v m t K α- =+=+= 格拉晓夫数Gr: 大空间自然对流的实验关联式为: ()Pr n Nu C Gr =(1-1)根据计算的格拉晓夫数Gr选择合适的常数C和n(表1): 表1 式(1-1)中的常数C和n 加热表面形流动情况示流态系数C和指数n Gr数适用范围 ()() 33 5 262 9.81/333100200.038 = 3.210 20.110 v w g t t D Gr α ν ∞ - -??-? ==? ? ()

对流传热系数

广州大学学生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 年 月 日 学院 化学化工 年级 专业 化学112 姓名 韦高威 学号 1105100053 实验课程名称 化工基础实验 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 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 指导老师 一、 实验目的 二、 实验原理 三、 使用仪器与材料 四、 实验步骤 五、 实验数据记录与处理 六、 实验结果及分析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和壁温的测量方法 2、了解影响给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3、体会计算机采集与控制软件对提高实验效率的作用 4、学会给热系数的实验测定和数据处理方法 二、实验内容 1、测定空气在圆管内作强制湍流时的给热系数α1 2、测定加入静态混合器后空气的强制湍流给热系数α1’ 3、回归α1和α1’联式4 .0Pr Re ??=a A Nu 中的参数A 、a 4、测定两个条件下铜管内空气的能量损失 二、实验原理 间壁式传热过程是由热流体对固体壁面的对流传热,固体壁面的热传导和固体壁面对冷流体的对流传热三个传热过程所组成。由于过程复杂,影响因素多,机理不清楚,所以采用量纲分析法来确定给热系数。 1)寻找影响因素 物性:ρ,μ ,λ,cp 设备特征尺寸:l 操作:u ,βgΔT 则:α=f (ρ,μ,λ,cp ,l ,u ,βgΔT ) 2)量纲分析 ρ[ML-3],μ[ML-1 T-1],λ[ML T -3 Q-1],cp [L2 T-2 Q-1],l[L] ,u[LT-1], βgΔT [L T -2], α[MT-3 Q-1]] 3)选基本变量(独立,含M ,L ,T ,Q-热力学温度) ρ,l ,μ, λ 4)无量纲化非基本变量 α:Nu =αl/λ u: Re =ρlu/μ cp: Pr =cp μ/λ βgΔT : Gr =βgΔT l3ρ2/μ2 5)原函数无量纲化 ???? ???=223,,μρβλμμρλαtl g c lu F l p 6)实验 Nu =ARea Prb Grc 强制对流圆管内表面加热:Nu =ARe a Pr 0.4 圆管传热基本方程: m t A K t T t T t T t T A K Q ???=-----?=111 22112211 1ln ) ()( 热量衡算方程: )()(12322111t t c q T T c q Q p m p m -=-= 圆管传热牛顿冷却定律: 2 2112211 22211221121 1ln ) ()(ln )()(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t t t t t t t t A Q -----?=-----?=αα 圆筒壁传导热流量:)]/()ln[)()()/ln(11221122121 2w w w w w w w w t T t T t T t T A A A A Q -----?-?=δλ 空气流量由孔板流量测量:54 .02.26P q v ??= [m 3h -1,kPa] 空气的定性温度:t=(t 1+t 2)/2 [℃] 三、实验流程 1、蒸汽发生器 2、蒸汽管 3、补水漏斗 4、补水阀 5、排水阀 6、套管换热器 7、放气阀 8、冷凝水回流管 9、空气流量调节阀 10、压力传感器 11、孔板流量计 12、空气管 13、风机 图1、传热实验流程 套管换热器内管为φ27×3.5mm 黄铜管,长1.25m,走冷空气,外管为耐高温玻璃管,壳程走100℃的热蒸汽。进、出口温度由铂电阻(Pt100)测量,使用时测温点位于管道中心。壁温1、壁温2由热电偶测量,测温点通过锡焊嵌入管壁中心,测量值为壁中心温度。蒸汽发生器加热功率为1.5kW ,变频器为西门子420型,风机为XGB 型旋涡气泵,最大静风压17kPa ,最大流量100 m3/h 。此外,还用到了北京化工大学化工原理实验室开发的数据采集与控制软件。 四、实验操作 1、检查蒸汽发生器中的水位,约占液位计高度4/5左右,如不够需加水; 2、按下总电源、加热器、风机绿色按钮,开仪表开关,等待20分钟套管间充满水蒸汽; 3、约到15分钟时,观察壁温1、壁温2的变化以及水蒸汽的滴状冷凝情况; 4、当有蒸汽和不凝性气体从套管间排出时,全开流量调节阀,用鼠标点击上图中绿色按钮启动风机预热设备 5分钟; 5、通过计算机间隔3~4Hz 调节频率10→50→10Hz ,每个点稳定约1.5分钟记录数据,注意随时查看结果,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doc

对流换热系数的确定 核心提示:1.自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系数炉墙、炉顶和架空炉底与车间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均属自然对流换热。2.强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系数(1)气流沿 1.自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系数 炉墙、炉顶和架空炉底与车间空气间的对流换热均属自然对流换热。 2.强制对流时的对流换热系数 (1)气流沿平面强制流动时气流沿平面流动时,烧结炉其对流换热系数可按表1-1的近似公式计算。 表1-1对流换热系数计算 vo=C4.65(m/s) x;o>4.65(m/s) 光滑表面a=5.58+4.25z'o a^V.Slvg78 轧制表面a-=5.81+4.25vo a=7.53vin. 粗糙表面o=6.16+4.49vo a=T.94vi78 气流沿长形工件强制流动时当加热长形工件时,循环空气对工件表面的对流换热系数可用下述近似公式计算 气流在通道内层流流动时气流呈层流流动时,对流换热系数主要决定于炉气的热导率,而与炉气的流速无关。 绝对黑体的概念 当物体受热后一部分热能转变为辐射能并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其波长从lfmi到若干m。各种不同波长的射线具有不同性质,可见光和红外线能被物体吸收转化为热能,称它们为热射线。各种物体由于原子结构和表面状态的不同,其辐射和吸收热射线的能力有明显差别。 当能量为Q的一束热射线投射到物体表面时,也和可见光一样,一部分能量Qa将被吸收,一部分能量Qr被反射,还有一部分能量Qu透射过物体(如图1-5)。按能量守恒定律则有

图1-5辐射能的吸收、反射和透过 如果A=l,则R=D=0,即辐射能全部被吸收,这种物体称绝对黑体,简称黑体。 如果R=l,则A=D=0,即辐射能全部被反射,这种物体称绝对白体,简称白体。如果D= 1,则A=K=0,即辐射能全部被透过,这种物体称绝对透过体,简称透过体。 自然界中,黑体、白体和透过体是不存在的,它们都是假定的理想物体。对于一种实 际物体来说数值,不仅取决于物体的特性,还与表面状态、温度以及投射射线的波长等有关。为研究方便,人们用人工方法制成黑体模型。在温度均匀、不透过热射线的空心壁上开一小孔,此小孔即具有绝对黑体性质:所有进入小孔的辐射能,在多次反射过程中几乎全部被内壁吸收。小孔面积与空腔内壁面积之比越小,小孔越接近黑体。当它们的面积比小于0.6%,空腔内壁的吸收率为0.8时,则小孔的吸收率A大于0.998,非常接近黑体。

对流传热实验实验报告

实验三 对流传热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套管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方法,加深对其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应用线性回归法,确定关联式4.0Pr Re m A Nu =中常数A 、m 的值; 2.掌握对流传热系数i α随雷诺准数的变化规律; 3.掌握列管传热系数Ko 的测定方法。 二、实验原理 ㈠ 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及其准数关联式的测定 ⒈ 对流传热系数i α的测定 在该传热实验中,冷水走内管,热水走外管。 对流传热系数i α可以根据牛顿冷却定律,用实验来测定 i i i S t Q ??= α (1) * 式中:i α—管内流体对流传热系数,W/(m 2?℃); Q i —管内传热速率,W ; S i —管内换热面积,m 2; t ?—内壁面与流体间的温差,℃。 t ?由下式确定: 2 2 1t t T t w +- =? (2) 式中:t 1,t 2 —冷流体的入口、出口温度,℃; T w —壁面平均温度,℃; 因为换热器内管为紫铜管,其导热系数很大,且管壁很薄,故认为内壁温度、外壁温度和壁面平均温度近似相等,用t w 来表示。 管内换热面积: i i i L d S π= (3) 式中:d i —内管管内径,m ;

L i —传热管测量段的实际长度,m 。 、 由热量衡算式: )(12t t Cp W Q m m i -= (4) 其中质量流量由下式求得: 3600 m m m V W ρ= (5) 式中:m V —冷流体在套管内的平均体积流量,m 3 / h ; m Cp —冷流体的定压比热,kJ / (kg ·℃); m ρ—冷流体的密度,kg /m 3。 m Cp 和m ρ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2 2 1t t t m += 为冷流体进出口平均温度。t 1,t 2, T w , m V 可采取一定的测量手段得到。 ⒉ 对流传热系数准数关联式的实验确定 流体在管内作强制湍流,被加热状态,准数关联式的形式为 n m A Nu Pr Re =. (6) ~ 其中: i i i d Nu λα= , m m i m d u μρ=Re , m m m Cp λμ=Pr 物性数据m λ、m Cp 、m ρ、m μ可根据定性温度t m 查得。经过计算可知,对于管内被加热的空气,普兰特准数Pr 变化不大,可以认为是常数,则关联式的形式简化为: 4.0Pr Re m A Nu = (7) 这样通过实验确定不同流量下的Re 与Nu ,然后用线性回归方法确定A 和m 的值。 ㈡ 列管换热器传热系数的测定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以封闭在壳体中管束的壁面作为传热面的间壁式换热器。这种换热器结构较简单,操作可靠,可用各种结构材料(主要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北京理工大学化学学院董女青1120102745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测定空气在圆形直管内的强制对流传热系数, 验证准数关联式。 2、了解套管换热器的结构及操作,掌握强化传热的途径。 3、学习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冷热流体在间壁两侧换热时,传热基本方程及热衡算方程为: Q = KAAtm = m^Cp (t入一t出) 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可表示为: 1 1 b 1 —------- 1 ---- 1 ---- K a :入a 0 式中:Q—换热量,J/s K—总传热系数,J/(m' s) A—换热面积,m: At m-平均温度差,°C Cp—比热,J/ (kg ? K) nu—质量流量,kg/s b—换热器壁厚,m a i、a o—内、外流体对流传热系数,J/(m? ? s) 依据牛顿冷却定律,管外蒸汽冷凝,管内空气被加热,换热最亦可表示为: Q = a jAj(t w - t) = a 0A0 (T — T w) 式中:t w.凡一管内(冷侧)、管外(热侧)壁温, t、T-管内(冷侧)、管外(热侧)流体温度 测定空气流量、进出口温度、套管换热面积,并测定蒸汽侧套管壁温,由于管壁导热系数较大且管壁较薄,管内壁温与外壁温近似柑等,根据上述数据即可得到管内对流传热系数,由丁?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近似等丁?关内对流传热系数,所以亦可得到套管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 流体在圆形直管强制对流时满足下述准数关联式: Nu = O.O237?e°-8Pr0-33 式中:Nu-努塞尔特准数,Nu=^,无因次 Re—雷诺准数,Re = ^,无因次 P L普兰特准数,Pr =耳,无因次 测定不冋流速条件下的对流传热系数,在双对数坐标屮标绘加he关系得到一条直线,直线斜率应为0. &

对流换热与准则数

单相流体对流换热及准则关联式部分 返回一、基本概念 主要包括对流换热影响因素;边界层理论及分析;理论分析法(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组、边界层微分方程组);动量与热量的类比;相似理论;外掠平板强制对流换热基本特点。 1、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知,该式中没有出现流速,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表面传热系数h与流体速度场无关。试判断这种说法的正确性? 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因为在描述流动的能量微分方程中,对流项含有流体速度,即要获得流体的温度场,必须先获得其速度场,“流动与换热密不可分”。因此表面传热系数必与流体速度场有关。 2、在流体温度边界层中,何处温度梯度的绝对值最大?为什么?有人说对一定表面传热温差的同种流体,可以用贴壁处温度梯度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你认为对吗? 答:在温度边界层中,贴壁处流体温度梯度的绝对值最大,因为壁面与流体间的热量交换都要通过贴壁处不动的薄流体层,因而这里换热最剧烈。由对流换热微分方程,对一定表面传热温差的同种流体λ与△t均保持为常数,因而可用绝对值的大小来判断表面传热系数h的大小。3、简述边界层理论的基本论点。 答:边界层厚度δ、δt与壁的尺寸l相比是极小值; 边界层内壁面速度梯度及温度梯度最大; 边界层流动状态分为层流与紊流,而紊流边界层内,紧贴壁面处仍将是层流,称为层流底层; 流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粘滞力起作用)和主流区,温度同样场可以划分为两个区:边界层区(存在温差)和主流区(等温区域); 对流换热热阻主要集中在热边界层区域的导热热阻。层流边界层的热阻为整个边界层的导热热阻。紊流边界层的热阻为层流底层的导热热阻。 4、试引用边界层概念来分析并说明流体的导热系数、粘度对对流换热过程的影响。

浙江大学化工原理实验---横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过程工程原理实验(乙) 指导老师: 杨国成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名称:传热综合实验 实验类型:工程实验 同组学生姓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必填)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必填) 三、主要仪器设备(必填)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必填) 七、讨论、心得 横管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 1 实验目的: 1.1 掌握空气在普通和强化传热管内的对流传热系数的测定方法,了解影响传热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1.2 把测得的数据整理成n B N Re u 形式的准数方程式,并与教材中相应公式进行比较。 1.3 了解温度、加热功率、空气流量的自动控制原理和使用方法。 2 装置与流程: 2.1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 图1.装置示意图 专业: 姓名: 学号: 日期: 2015.12.04 地点: 教十1206

2.2 流程介绍: 实验装置由蒸汽发生器、孔板流量变送器、变频器、套管换热器及温度传感器、智能显示仪等构成。 空气—水蒸气换热流程:来自蒸汽发生器的水蒸气进入套管换热器,与被风机抽进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冷凝水经排出阀排入盛水装置。空气经孔板流量计进入套管换热管内(紫铜管),流量通过变频器调节电机转速达到自动控制,热交换后从风机出口排出。 本实验中,普通管和强化管实验通过管路上的切换阀门进行切换。 2.3 横管对流传热系数测定实验数据符号说明表: 名称 符号 单位 备注 冷流体流量 V 紫铜管规格: Φ19mm ×1.5mm , 即内径为16mm , 有效长度为1020mm , 冷流体流量范围: 3~18 m^3/h 冷流体进口温度 t 1 ℃ 普通管冷流体出口温度 t 2 ℃ 强化管冷流体出口温度 t 2’ ℃ 蒸汽发生器内蒸气温度 T 1 ℃ 普通管热流体进口端壁温 T W1 ℃ 普通管热流体出口端壁温 T W2 ℃ 普通管外蒸气温度 T ℃ 强化管热流体进口端壁温 T W1 ‘ ℃ 强化管热流体出口端壁温 T W2 ’ ℃ 强化管外蒸气温度 T ’ ℃ 3 基本原理: 间壁式换热器:冷流体之间有一固体壁面,两流体分别在固体壁面的两侧流动,两流体不直接接触,通过固体壁面进行热量交换。 本装置主要研究汽—气综合换热,包括普通管和强化管。其中,水蒸气空气通过紫铜管间接换热,空

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及计算实例

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及计算实例 热设计是电子设备开发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本连载从热设计的基础——传热着手,介绍基本的热设计方法。前面介绍的热传导具有消除个体内温差的效果。上篇绍的热对流,则具有降低平均温度的效果。 下面就通过具体的计算来分别说明自然对流与强制对流的情况。 首先,自然对流的传热系数可以表述为公式(2)。 热流量=自然对流传热系数×物体表面积×(表面温度-流体温度) (2) 很多文献中都记载了计算传热系数的公式,可以把流体的特性值带入公式中进行计算,可以适用于所有流体。但每次计算的时候,都必须代入五个特性值。因此,公式(3)事先代入了空气的特性值,简化了公式。 自然对流传热系数 h=2 .51C(⊿T/L)0.25(W/m2K) (3) 2.51是代入空气的特性值后求得的系数。如果是向水中散热,2.51需要换成水的特性值。 公式(3)出现了C、L、⊿T三个参数。C和L从表1中选择。例如,发热板竖立和横躺时,周围空气的流动各不相同。对流传热系数也会随之改变,系数C 就负责吸收这一差异。 代表长度L与C是成对定义的。计算代表长度的公式因物体形状而异,因此,在计算的时候,需要从表1中选择相似的形状。

需要注意的是,表示大小的L位于分母。这就表示物体越小,对流传热系数越大。 ⊿T是指公式(2)中的(表面温度-流体温度)。温差变大后,传热系数也会变大。物体与空气之间的温差越大,紧邻物体那部分空气的升温越大。因此,风速加快后,传热系数也会变大。 公式(3)叫做“半理论半实验公式”。第二篇中介绍的热传导公式能够通过求解微分方程的方式求出,但自然对流与气流有关,没有完全适用的理论公式。能建立理论公式的,只有产生的气流较简单的平板垂直放置的情况。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的温度边界线的厚度可以计算出来。 但是,如果发热板水平放置,气流就会变得复杂,计算的难度也会增加。这种情况下,就要根据原始的理论公式,通过实验求出系数。也就是说,在公式(3)中,理论计算得出的数值0.25可以直接套用,C的值则要通过实验求出。 自然对流传热系数无法大幅改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