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心理学期末资料 (1)

2012心理学期末资料 (1)

2012心理学期末资料 (1)
2012心理学期末资料 (1)

一、名词解释

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最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比率智商:比内—西蒙量表传入美国后,斯坦福大学推孟教授于1916年对其修订而成斯坦福-比内量表。它在心理年龄的基础上,以智商表示测验结果,即以后所说的比率智商。比率智商被定义为心理年龄与实足年龄之比。

离差智商是一种以年龄组为样本计算而得的标准分数,为使其与传统的比率智商基本一致,韦克斯勒将离差智商的平均数定为100,标准差定为15。所以离差智商建立在统计学的基础上,它表示的是个体智力在年龄组中所处的位置,因而是表示智力高低的一种理想指标。其计算公式是:IQ=100+16×(X-x)/S

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思维作为一种反映形式,它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4.气质: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5.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

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记忆所发生的干扰作用。

6.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7.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8. 智力:我们把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 有意后注意是一种即有目的,又无须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随意后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10.想像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11.情商:是一个人自我情绪管理以及管理情绪的能力指数(EQ)。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激励、情绪控制、人际沟通、挫折承受能力。

12.个性(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

13.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基本环节。

14.适应: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15.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16.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叫遗忘。

17道德感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言论和行为是否符合自己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对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的向往、追求、创造、欣赏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体的好奇心、求知欲、认识兴趣等是否得到满足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18.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研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二、问答题

@1.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答:所谓个体差异,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因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使不同个体之间在身心特征上所显示的彼此不同的现象。

(一)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有高低的差异。大致说来,能力在全人口中的表现为常态分配:两头小,中间大。

(二)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人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早有晚。有些人的能力表现较早,年轻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有些人则在较晚的年龄才表现出来。

(三)能力结构的差异

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可以按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由于能力的不同结合,构成了结构上的差异。例如,有人长于想象,有人长于记忆,有人长于思维等。

(四)能力的性别差异

研究表明,性别差异并未表现在一般智力因素上,而是反映在特殊智力因素中。

@2.评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A.马斯洛将人类多种多样的需要归纳为七个基本的层次:

(1)生理的需要。指维持生存及延续种族的需要。是所有需要中最基本、最原始,也是最强有力的需要,是其他一切需要产生的基础。

(2)安全需要。指希求受保护与免遭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的需要。典型的安全需要有:生命安全、财产安全、职业安全。

(3)归属和爱的需要。指每个人都有被他人或群体接纳、爱护、关注、鼓励及支持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安全、归属和爱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产生的对自己社会价值追求的需要。

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力量和价值,使他(她)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5)求知的需要。又称认知和理解的需要,是指个人对自身和周围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决疑难问题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是指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以及对行为完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上述集中需要都获得基本的,满足之后,就会产生最高层次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指个人渴望自己的潜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希望自己越来越成为所希望的人物,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活动。

B.马斯洛需要层次之间的关系

(1)出现的顺序由低到高。马斯洛认为,七个层次之间是由低到高依次出现的。只有当较低一层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一层次的需要才会产生。

(2)人口重所占比例由大到小。马斯洛认为,在需要层次的金字塔中,越向下的层次在全人口所占比例越大,越向上的层次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越小。

(3)七个层次课概括为两种水平。马斯洛认为,前四种需要即从生理需要到尊重的需要属于基本需要,后三种即从求知的需要到自我实现的需要称为成长的需要。

C.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简要评价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一种比较系统地研究需要的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地探讨了需要的实质、需要的发生、发展以及需要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把人的需要看作一个层次组织起来的系统,反映了人的需要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趋势。对于我们研究需要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

其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注重社会正常人的需要,因此它具有普遍性。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是一个有严格组织的层级系统。

(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比较客观、准确地揭示了人类需要产生的客观规律。

这一理论的不足之处表现在:

(1)马斯洛脱离现实社会生活时间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去看待人性,将人的社会性需要也看成是与生俱来的潜能,将人类的一切需要都看成由潜能决定的,因此降低了社会生活环境在人的需要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马斯洛强调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发展,但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因为,在某些特定的背景中,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没有获得基本的满足也可能产生高层次的需要。

(3)马斯洛是一个人本主义者,他的许多概念是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而未能顾及这些概念的现实社会内容。

@3.简述情商的内涵。157~158

情商是自1995年起在国际上流行的一个心理学名词,一般通译为情商,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撰写的《EQ》一书,他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

(1)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因为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成为自己生活的主宰。

(2)能妥善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即能调控自己;

(3)自我激励的能力,它能够使人走出生命中的低潮,重新出发。

(4)认知他人情绪的能力。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

(5)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即领导和管理能力。

在情商的这五个方面的能力中情绪的控制力是关键。而高情商也就意味着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迁移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

(3)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4)情绪与动机:情绪对问题解决过程具有增力或减力的作用,积极的情绪能激励人们解决新的、更复杂的任务,消极的情绪则会使解决问题时的智力活动受到障碍。动机对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有明显的影响,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存在倒U形的曲线关系,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水平对解决问题最有好处。

@5. 试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创造性思维。

(1)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

(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培养与发展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人格

@6. 简述气质的特征。心理咨询师77页,气质的特征5个:

(1)感受性和耐受性:感受性是人的感觉器官对外界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耐受性是指神经系统能忍受外界刺激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

(2)反应的敏捷性:反应的敏捷性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即反应的快慢,动作、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等都反映了敏捷性。

(3)可塑性:根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它也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4)情绪的兴奋性:情绪表现的强弱程度,是神经过程平衡性的表现

(5)指向性:人的言语、思维、情感常指向于外还是常指向于内,常指向于外为外向,常指向于内为内向。(一是天赋型,二是稳定性,三是可塑性。217页书上的笔记)

@8. 结合实际谈谈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38页

1、迁移的作用:迁移是指已有的知识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迁移有正迁移和负迁移。如:学会了骑自行车再去学骑摩托车,就能把骑自行车的技术运用到骑摩托车上,这就是正迁移

2、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叫原型启发。如:水开时水蒸气把壶盖顶起来,瓦特受其启发发明了蒸汽机。

3、定势的作用:定势是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如:一道数学题,已知题目给你解决问题的公式:D=B-A-2C但是实际上,我们可以根据给予的数值的不同用别的更简单的方法去解决,但是人们往往会受前面问题解决的方法的影响,形成思维定势,仍旧用已知公式,比较麻烦地解决问题。

@9. 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谈谈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216~219

一遗传作用。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二环境因素。(1)产前环境。母亲的身体健康情况、情绪状态等都可能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间接或直接地影响性格的形成。

(2)家庭环境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3)学校环境。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而且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

首先是班集体的影响,其次是教师的性格、态度与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从另一方面看,学校如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或采取一些违反教育原则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如体罚、不尊重学生等,或学校与家长的教育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现实生活中是不乏其例的,对此必须引起重视。

总之,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传统与校风,教师的性格、态度与行为,师生关系,学生所在班集体,同学之间的关系,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渠道实现的。(4)社会环境。社会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等。此外,报刊杂志、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样也会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象,从而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10.简述知觉的特征。

1、整体性。虽然事物有多种属性,由不同部分构成,但是人们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的、孤立的几个部分,而倾向于把它们组合为一个整体。例如,同样一个图形“13”,当它处在数字序列中时,我们把它知觉为13,而当它处在字母序列中时,我们又把它知觉为B。这些都反映了知觉把对象组合为整体的特性。

2、选择性。人所处的环境复杂多样。在某一瞬间,人不可能对众多事物进行感知,而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这就是选择性。

3、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的印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4、理解性。知觉的理解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人用过去所获得的有关知识经验,对感知对象进行加工理解,并以概念的形式标示出来。119页

@13.结合实际谈谈问题解决的策略。137

算法策略和启发式策略

算法策略是把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方法都一一尝试,最后总能找出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我要找的一样东西放到家里某个抽屉里了,我把家里所有的抽屉一个一个都翻找了一遍,东西总能找到。

启发式策略就是运用已有的经验,在问题空间内只做少量的搜索就能达到问题解决的一种方法。例如我们在处理复杂的问题时,把问题简单化,以便简便问题解决的过程,这是计划简化策略。把需要达到的总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的子目标,达到了子目标就向总目标靠近了一步,实现了所有的子目标就达到了总目标,这是循环子目标的策略。

@14.试述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29

1、目标的吸引力。目标的吸引力越大,成就动机越大;

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很有把握的事和毫无胜算的事都不会激发高的成就动机;

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越多,成就动机越强。

@15.简述创造性思维的特征。

定义为,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有机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思想心理活动。这是人类智慧最集中表现的思维活动。它使人类突破各种自然极限,在一切领域开创新的局面,以不断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需求。

根据上述定义,创造性思维具有主动性,目的性,预见性、求异性、发散性、独创性、突变性等的特征,它可以是正向、逆向的线性思维,也可以是纵向横向的平面思维,但更重要的是三维立体思维与多维的空间思维,因为科学的整体性与交叉性,问题的多元性与联系性,必须要依靠先发散后收敛。

@16.简述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186页

1985年,斯腾伯格在《超越智商》一书中提出“智力三元论”。其三元智力论关注于将各种智力成分组合起来。他认为,一个适当的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内在世界、外在世界以及人的经验的关系。由此提出了人的智力是由三部分控制的理论,即成分智力、背景智力和经验智力。

成分智力是指人们在计划和执行一项任务时的心理机制,它包含三种机能成分:元成分、执行成分和知识习得成分。

背景智力主要是指和个体生活背景相关的能力。它反映出智力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人们看重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经验智力是个体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能力。具体而言,它包括两种能力,一是应对新异性的能力,二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三元智力理论对智力提出了新的解释,并系统地探讨了内部心理过程如何与文化因素及外部环境进行相互作用以产生有效的智力。但是没有对三者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构进行详细的阐述,这是它的不足之处。

@17.试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健康的情绪。164页

健康情绪的养成或保持对一个人的工作、学习或生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培养健康情绪时有四个必要的条件:

(1)正确的人生追求。正确的人生追求是我们学习工作生活中的精神支柱,有了这精神支柱,就能在遭受挫

折、打击和失意时,依然“心有所恃,情有所依“,始终保持坚强的精神和健康的情绪。

(2)宽广的胸襟。保持宽广的胸襟是形成健康情绪的基本条件。看问题应全局和长远,不能因暂时的不利境遇而烦恼沮丧,不能为那些微不足道的小利而打动感情。在为人处事上,应当从渺小的个人情感中解脱出来,摆脱“自我中心”的小圈子,以宽广的胸怀去接纳他人,以真心、诚心去打动他人。

(3)理性地适应生活。生活在现实的情感世界中,而情感世界又是变化多样的,有时顺心,有时不顺心,有痛苦的时候也有欢笑的时候,一个人若不能及时的适应这些变化,情绪就会随之起伏不定,时喜时怒,时悲时愁,这样不良的情绪就会形成。如果理智地主动地适应它,不管生活如何变化,始终都能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在生活中形成并保持健康的情绪。

(4)寻找身边的欢乐。经常保持欢悦乐观是健康情绪的重要表现。保持乐观的前提条件是善于寻找身边的欢乐。当然善于寻找欢乐并不意味着否认痛苦和困难的存在。而是应当以乐观的情绪去面对,乐观可以使我们勇敢地面对现实,不畏困难,能使我们鼓足勇气改变我们所遇到的挫折和失败。

@18.试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及启示。185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七种相对独立的智力,每种智力都有其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其自身的符号系统。并且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七种智力是:1、言语智力2、逻辑-数学智力3、视觉-空间智力4、音乐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人际智力7、自知智力(自我内省智力)

启示:1、由于这七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那么我们就应该将自己所拥有的各种智能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则可能在解决问题时会处理得更好更出色。结合自己的智力结构,发展自己的特长,克服自己的弱项并意识地培养,这样可使自己向多元智力发展。

2、由于每一种智力所拥有的特长不一样,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智力结构从事自己擅长的职业,如:语言智力高的人就可以当作家和演说家等等。

@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

性格特征不是天生的,是在先天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经过儿童自己的实践活动和积极主动性才逐渐形成的。

一、来自生理因素的影响

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其生物学的根源。遗传素质是性格形成的自然基础,它为性格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一个人的相貌、身高、体重等生理特征,会因社会文化的评价与自我意识的作用,影响到自信心、自尊感等性格特征的形成。第二,生理成熟的早晚也会影响性格的形成。一般地,早熟的学生爱社交,责任感强,较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容易给人良好的印象;晚熟的学生往往凭借自我态度和感情行事,责任感较差,小太遵守校规,很少考虑社会准则。第三,某些神经系统的遗传特性也会影响特定性格的形成,这种影响表现为或起加速作用或起延缓作用。这从气质与性格的相互作用中可以印证: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

人更容易形成热情大方的性格;在不利的客观情况下,抑制型的人比活泼型的人更容易形成胆怯和懦弱的性格特征,而在顺利的条件下,活泼型的人比抑制型的人更容易成为勇敢者。第四,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二、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因素对性格形成与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1.家庭气氛与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性格的影响

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尤其是父母离异的家庭对儿童性格有消极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离异家庭的儿童比完整家庭的儿童更多地表现出孤僻、冷淡、冲动、好说谎、恐惧焦虑甚至反社会等不良的性格特征。

研究发现,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父母的文化程度对儿童的自制力、灵活性有显著影响;母亲的文化程度则对儿童性格的果断性、思维水平、求知欲、灵活性四项行为特征产生显著影响,父亲的文化程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儿童的意志特征上,母亲的文化程度除了在性格的情绪特征、意志特征上有某些影响外,对儿童性格的理智特征有较大的影响。

2.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与方式的影响

家长的教育观念具体表现为:家长对家庭教育的作用与在家教问题上所承担的角色与职能之认识的教育观,家长对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地位及对子女发展规律之看法的儿童观,家长在子女成才问题上之价值取向的人才观,以及家长对自己同子女有什么样的关系之看法的亲子观。研究发现,家长教育观念的正确与否,决定家长对儿童采取何种教育态度与方式,而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方式又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发展,特别是性格的形成与发展。有许多心理学家对父母的教养态度与方式对子女性格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其结果表明,在父母不同的教育态度与方式下成长的儿童,其性格特点有明显的差异,现概括为表13-1。

3.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的影响

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

艾森伯格(P.Eisenberg)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对同卵双生子的姐妹进行研究,发现姐姐处事果断、主动勇敢,妹妹

较为顺从、被动。经了解,在这对双生子出生后,她们的祖母指定一个为姐姐,一个为妹妹。从童年时起,姐姐就担当起保护、照顾妹妹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说的性格特征,而妹妹由于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征。

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儿童总数中占主要成分,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界的关注,并成为人们探讨的热门话题。

三、来自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对儿童性格的形成起主导作用。因为学校教育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对学生施加有目的、有系统、有计划的影响,而且是在学生的生活、学习的集体中,通过各种活动进行的。

首先是班集体的影响:学校的基本组织是班集体,班集体的特点、要求、舆论、评价对学生都是一种无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在教师的指导下,优秀的班集体会以它正确而又明确的目的、对班集体成员严格而又合理的要求、自身强大的吸引力感染着集体成员,充分调动所有成员的主动性、自觉性,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与此同时,学生在集体中通过参加学习、劳动及各种文艺、体育及兴趣小组等活动,通过同学之间的交往,增强了责任感、义务感、集体主义感,学会了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尊重他人、遵守纪律,也培养了乐观、坚强、勇敢、向上等优秀品质。优秀的班集体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还可以使学生一些不良的性格特征得以改变。日本心理学家岛真夫曾挑选出在班集体里地位较低的八名学生担任班级干部,并指导他们工作。一学期后,发现他们在学生中的地位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现得自尊、有责任心,整个班级的风气也有所改变。

其次是教师的性格、态度与师生关系的影响:教师在学生性格的形成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更为显著。教师的性格往往在他们的性格上打下深深的烙印。教师的性格是暴躁还是安静,兴趣是广泛还是狭窄,意志坚强还是薄弱,情绪高昂还是悲观低落,办事果断还是优柔寡断等,教师的这些心理品质对学生性格都会产生积极与消极的影响。

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师生关系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有人曾把教师的态度分为三种,即放任型、专制型、民主型。

放任型:表现为不控制学生的行为,不指导学生学习。学生则表现为无集体意识、五团体目标、纪律性差、不合作。

专制型:表现为包办学生的一切学习活动,全凭个人的好恶对学生赞誉、贬损。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紧张、冷漠、具有攻击性、自制力差。

民主型:表现为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学生则表现为情绪稳定、态度积极友好、开朗坦诚、有领导能力。

可见,教师在学生中是很具有权威性的,教师是学生学习、效仿的榜样,其言传身教对学生性格特征的发

展是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从另一方面看,学校如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或采取一些违反教育原则的教育方式与方法,如体罚、不尊重学生等,或学校与家长的教育不一致,就会使学生形成不良的性格。现实生活中是不乏其例的,对此必须引起重视。

总之,学校教育对学生性格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主要是通过学校的传统与校风,教师的性格、态度与行为,师生关系,学生所在班集体,同学之间的关系,学校组织的团队活动、体育活动、课外活动等渠道实现的。

四、来自社会因素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学生性格的影响主要通过社会的风尚、大众传媒等得以实现,如电脑、电视、电影、报刊杂志、文学作品等等。电视对儿童性格的影响是巨大的。美国的心理学家在1971年进行的实验证明,电视节目里的许多攻击性行为对年幼无知的孩子的行为发展影响很大。其实验是这样的:让一组八九岁的儿童每天花一些时间看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而另一组小孩则在同样长的时间里观看没有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在实验中,同时对这两组儿童所表现出的攻击性行为加以细致的观察记录。结果发现,观看含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其攻击性行为增多;但是,那些看不含攻击性行为的卡通节目的儿童,在行为上却没有改变。经过十年后的追踪研究发现,以前参与观看含攻击性行为节目的儿童,即使到了19岁,仍然比较具有攻击性,只是女性没有这种相关现象存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通过因特网传播的各种信息会对小学儿童性格形成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这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即如何引导、教育学生正确选择、利用网上信息,提高抵制不健康信息的能力。

此外,报刊杂志、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或英雄榜样也会激起学生丰富情感和想象,引起效仿的意象,从而影响性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我教育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

自我教育是良好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动力。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是人有主观能动性,有自我调控能力,因此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我教育塑造自己良好的性格。俄国伟大的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人的自我教育是性格形成的基本条件之一,因为一切外来的影响都要通过自我调节而起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个人都在自己塑造自己的性格。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影响着性格的形成。儿童把自己从客观环境中区分出来是性格形成的开始。从此,就开始了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塑造自己的努力,当然,这种努力是在成人的指导、帮助下实现的。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这种自我教育、自我塑造的力量越来越强。儿童的性格形成也就从被控者变为自我控制者,而且也就能产生一种“自我锻炼”的独特动机。因此,教育者要鼓励和指导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创造各种机会,加强他们自身性格的锻炼与修养。

简述几种注意产生的条件

简述气质和性格的区别。

试述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谈谈影响能力形成的因素。

@简述记忆的分类。如何提高自己的记忆力。

大学心理学基础期末复习资料

一、概念 心理:只要属于精神现象,都可以归之为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简称心理。 人格: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个性。 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信息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主要对最理想的人类技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其目标是发现能使个体、团体和社会良好发展的因素,并运用这些因素来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的歪曲的知觉。 空间知觉:是个体对外界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包括大小、形状、距离、立体和方位等知觉。 适应:感觉适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情绪记忆:是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保持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由于它主要对来自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中所贮存的信息进行有意识的加工,故又叫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是指在个体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有时也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 表象:记忆表象简称表象,它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人脑中保留并再现出来的形象。

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即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和任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分配:注意的分配即根据任务要求,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把注意指向于不用的对象。 心境:心境是一种使人的整个精神活动都染上某种色彩的、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也称为心情。 情绪智力:用来表示情绪和理智结合起来对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紧张的情绪状态。 道德感:是人根据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对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进行评价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趋避式冲突:当一个人面对一个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目标,既欲趋近它的益处又想避开它的不利之处时产生的心理冲突,称为趋避式冲突。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也就是把他人行为或自己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自己能否有效的进行某一行为的能力判断,它将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转化为先行因素对行为发生作用。

新编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版_40

一: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他以自己特有的研究对象与其他学科区别开来。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是个人所经历过的事物通过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以表象和词语等形式将个体经验积累和保存在头脑中,在一定条件下重新重复出来的心理过程。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认识活动。 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且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也叫心情。 动机: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在动力。 意志:是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是指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性格: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而又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能力:是人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选择、填空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心理是大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反映。离开大脑,离开社会现实,离开社会实践,人的心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2、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可是人脑本身并不能产生心理,必须要在外界客观事物作用之下才能产生心理。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里是脑的机能。 4、无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5、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6、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及时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特性。 7、根据知觉对象的特性可将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物体知觉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 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的形状、大小、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 9、绝对感受性是觉察出最小刺激的能力。 10、刚刚能察觉出差异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别量就是差别感觉阈限。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含答案)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设计艺术中的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联想、想象、情绪、情感等。 2.视觉重要的特性包括颜色视觉、运动视觉和明度视觉等。 3.现代心理学则将感觉根据承受的不同分为三类:外受、内受和本受。 4.感觉等级、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构成了记忆信息加工的三级模式。 5.设计心理学是工业设计与消费心理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应用心理学的分 支,它是研究设计与消费者心理匹配的专题。 6.设计心理学一般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等。 7.优越欲、同步欲和换购欲是三种主要的现代购买动机。 8.态度是按照一定的方式对特定对象的预先反应倾向。 9.消费者满意度(CSI)的英文全写是Customer Satisfaction Index 。 10.所谓移情是指将自身置于他人的情绪空间之中,感受别人正感受着的情绪。 11.气质包括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稳定性和指向性方面的内容。 12.社会文化广义地讲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 13.根据设计的心理学原则,控制器与显示器应协调一致。 14.产品的个性化造型设计,就是根据消费者个性的差异性设计出代表这种差异性的 新款产品。 15.产品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心理活动规律是消费者的认识规律和情感规律。 16.增强消费者的广告记忆,一般的心理策略有适当减少广告识记材料的数量、 突出识记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充分利用形象记忆的优势、设计鲜明特征、合理地 重复广告和注意广告重点材料的系列位置。 17.新产品的扩散过程,是指消费者接受新产品,并且不断在消费者总体中展开 的过程。 二、选择题(将符合题意的标准答案的标号填入空格内,每题1分共15分)。 1.错觉是错误的A。 A感觉 B 知觉 C 感知 D 经验E投射 2.设计艺术中最常使用的错觉现象包括:ABCDEF。 A两可图形 B 形态错觉 C 错觉轮廓 D 不可能图形E恒常性造成的错觉F似动和主观颜色 3.斯金纳的学习理论的要点包括ACDEF 。 A小步子原则 B 大步子原则C积极反应原则 D及时强化(反馈)原则E自定步调原则F低错误率 4.高级情感主要包括CDE 。 A责任感 B 情绪感C道德感 D理智感E审美感F体悟感 5.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中 B 法需对每一条意见进行辨别力检验。 A实验法 B 态度总加量表法 C 语义分析量表法 D 访谈法E投射法F问卷法 6.发散性思维三因素的趋势是A B E 。 A发散性 B 流畅性 C 独特性 D 变异性E变通性F新颖性 7.与消费者需要有关的概念有A B C D E F 等。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完整

心理学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心理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题目 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现象分为(A) 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 B、认知过程与个性心理 C、情感过程与个性心理 D、意志过程与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包括(D) A、认识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B、知觉过程、情感过程、行为过程 C、感觉过程、知觉过程、意志过程 D、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个性心理特征是在(D)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A、认知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4、(C)在深度上对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细致研究 A、普通心理学 B、发展心理学 C、理论心理学 D、生理心理学 5、(B)在广度上研究各个社会领域内的心理 A、社会心理学 B、应用心理学 C、发展心理学 D、比较心理学 6、(F)是理论的心理学基础,主要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心理现象一般规律。 (E)是研究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D)是在实验室控制条件下进行研究工作的心理学、 (C)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分支、 (B)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以脑内的生理事件、生理基础的心理学分支,试图通过大脑为中枢神经系统的活动来解释心理现象、 (A)是研究动物行为进化的基本理论和不同进化水平的动物约各种行为特点的心理学分支 A、比较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社会心理学 D、实验心理学 E、发展心理学 F、普通心理学 7、进一步探索研究在各个社会领域中心理活动的具体现象及其规律的心理学是(C) A、社会心理学 B、理论心理学 C、应用心理学 D、普通心理学 8、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A) A、减少人为性,提高真实性 B、减少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C、提高人为性,增加真实性 D、提高人为性,降低真实性 9、(C)的《生理心理学原理》一书被心理学界认为是心理学的独立宣言。 A、笛卡尔 B、洛克 C、冯特 D、缪勒

教育心理学复习章节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 1、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就是个体由于与外界环境的互动经验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或心理的持久变化。 3、学习理论就是教育心理学最核心的研究内容。 4、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就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两种基本范式。 5、几种具体的研究方法:问卷法,实验法,观察法,访谈法,微观发生法。 6、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 第四章 1、学习:就是指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2、学习的作用:(1)学习就是有机体与环境取得平衡的条件。(2)学习可以影响成熟。(3)学习能激发人脑潜能。 3、按学习主体分类:动物学习与人类学习 4、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1)信号学习。(2)刺激-反应学习。(3)连锁学习。(4)言语联想学习。(5)辨别学习。(6)概念学习。(7)规则的学习。(8)解决问题的学习。

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力技能。(3)认知策略。 (4)态度。(5)动作技能。 6、学习性质与形式分类:(1)据学习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7、学习的意识水平分类:(1)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的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2)外显学习:指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做出反应的学习。 8、(1)外显记忆:长时记忆中能够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与思考的知识。(2)内隐记忆:无法在意识水平上加以回想,但不知不觉地影响着行为与思维的学习。 9、学习的相关概念:(1)终身学习。(2)远程学习。(3)机器学习。(4)学习科学。 10、学习理论的发展:(1)两种倾向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行为主义学派与德国的格式塔学派。(2)行为、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收。(3)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出现。(4)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 11、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记忆遵循三条联想律:相似律、相对律与邻近律。 12、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1)无条件刺激: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2)无条件反应: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3)中性刺激:给狗呈现刺激如铃声,狗不会产生唾液分泌的反应,铃声被称为中性刺激。(4)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它并不能引起无条件反应,但与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 ①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形式的科学③心理学是研究心理活动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后天获得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之上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3、有意后注意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为有意后注意。 4、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感知,是感知的高级形式。 5、感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6、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的反映。 7、想像想像是人脑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8、再造想像再造想象是根据阅读、符号、模型、图样等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9、思维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反

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的规律性的联系,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 10、创造性思维这是指人们遇到按现成的知识经验、常规的方式无法完成思维任务时,有些人会积极寻求新异的、突破常规的解决途径,这种新颖的、不拘一格的思维就是创造性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类型,它能提供新颖独特而又有价值的思维成果。 11、非认知因素非认知因素又称非智力因素、非智能因素,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活动时除智能因素以外的但对智能的发挥或发展有影响的那些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具体说来,它由以下一些心理因素所组成:成就动机、求知欲望、学习热情、自信心、自尊心、好胜心、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自制性、坚持性、独立性等。 12、动机动机是指能引起和维持一个人的活动,并将该活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此种内在过程的表现。13、兴趣兴趣是个体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积极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个体对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 100分

?《幸福心理学》期末考试100分 60' 08'' 题量:100 满分:100.0 截止日期:2016-05-29 23:59 提交试卷 一、单选题 1 弗洛伊德认为,在人的无意识领域中,存在大量的追求快乐和()的本能倾向。 ?A、 避免痛苦 ? ?B、 解决痛苦 ? ?C、 实现目标 ? ?D、 追求财富 ? 我的答案:A 2 一份英国调查表明,无论现在幸福值是高还是低,人对未来幸福预期值与现在相比()。 ?A、

更低 ? ?B、 更高 ? ?C、 一样 ? ?D、 都有可能 ? 我的答案:B 3 消除消极故事的方法包括()。 ?A、 置之不理 ? ?B、 倾诉 ? ?C、 争论真假 ? ?D、 积极幻想 ?

我的答案:C 4 当一个人以()和自主追求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 ?A、 外在价值 ? ?B、 社会价值 ? ?C、 他人价值 ? ?D、 内在价值 ? 我的答案:D 5 情绪知觉包括图案、故事和()。 ?A、 庆幸 ? ?B、 孤独 ? ?C、

羞愧 ? ?D、 音乐 ? 我的答案:D 6 以下哪项不是主观幸福感的基本特点()。 ?A、 主观性 ? ?B、 比较性 ? ?C、 稳定性 ? ?D、 整体性 ? 我的答案:B 7 Tal Ben-Shahar的幸福模型中不包括以下哪一项()。 ?A、 忙碌奔波型

? ?B、 幸福型 ? ?C、 享乐主义型 ? ?D、 快乐型 ? 我的答案:D 8 幸福的人与愁眉苦脸的人相比,()被别人选做朋友和信任对象。 ?A、 更容易 ? ?B、 更难 ? ?C、 同等程度 ? ?D、 都不容易 ? 我的答案:A 9

普通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 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用科学的方法对行为和精神活动的研究。在这个定义中涉及心理现象和心理是一门科学这两个问题。 2. 认识个体心理现象的构成行为,认识行为与心理的关系。 人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发生、表现在个人身上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个体心理现象按照从动态-稳态的维度,一般分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个性心理三部分 (1)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指在个人身上表现的心理历程,操作程序。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绪情感过程:如喜、怒、哀、惧 意志过程:如作出决定、执行决定 (2)心理状态 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内出现的相对稳定的持续状态,是心理活动存在的现实形态和背景状态。 心理状态基本可分为意识状态和无意识状态。 (3)个性心理 个性心理是个体身上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包括: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智力、人格 1)心理与行为的区别 心理:是内隐的、主观的精神现象 行为:是外显的、客观的物质现象 2)心理与行为的联系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因此心理支配行为。 心理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

3. 什么是普通心理学?普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特点?普通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基础学科。 普通心理学的四个特点: (1)研究对象是人类而不是动物; (2)是成人而非儿童; (3)是常态而非变态、异常的; (4)是普通的、一般的而非特殊的人。 4. 什么是观察法?观察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自然观察法就是在自然情境中对研究对象的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其心理特点及规律的一种方法。 ?观察法的优点: ?保持了人心理活动的自然性。 ?容易实施。 ?观察法的局限: ?观察者效应:被观察者由于意识到自己被观察而改变 自己的行为。 ?观察者偏差:观察者只看见了他们希望看见的东西。 ?从观察结果往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5. 什么是实验法?认识实验研究中的三种变量,实验研究的特 点是什么?

基础心理学 期末考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一、调查法:是在自然条件下,对所要研究的对象的状况进行实际 了解,从而收集有关资料的一种方法 二、访谈法;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被研究者)的交谈来收集有关 资料的一种方法 三、问卷法;是将严格设计的问题或白哦个以书面的形式发给研究 对象,请求如实回答,进而收集资料和数据的额一种方法 四、刺激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对条件刺 激和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 程。 五、刺激泛化指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 件反应后,其他用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起反应条件 六、接近学习律:刺激的某一组合,如果某种有动作伴随他出现, 则当这一刺激组合再次出现时,那种动作也会随之发生。学习室一次性完成的,要么完全学会,要么完全学不会 七、惩罚:当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或不愉快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刺激反应的过程。 八、消退:有机体作出以前曾被强化过个反应,如果在这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这一反应在今后发生的概率便会降低。

九、意义学习: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就是人对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他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 十一、(罗斯杰)有意义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增长知识的学习,而且是一种与每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一种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是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 十二、内化:把存在于社会中的文化变成自己的一部分,从而有意识的知音自己的各种心理活动。 十三、支架式教学:通过支架(教师或有能力的同伴的帮助)的协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儿童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十四、最近发展区: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 十五、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学习的模式它强调经验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强调把学习和实践联系起来。 选择填空 1.教育心理学是19世纪政治,经济,教育与心理科学发展的产 物。。 2.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一、19世纪政治、经济和教育的发展

心理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标准版

---------------------------------------------------------------最新资料推荐------------------------------------------------------ 心理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标准版 1. 解释概念泛灵论: 万物普遍具有灵魂,灵魂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 亚里士多德错觉: 将中指和食指交叉重叠,然后将一个小圆球放在两指尖的中间,就会觉得接触到的是两个物体,这就叫做亚里士多德错觉。 《论灵魂》: 是亚里士多德写的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主要内容: ①灵魂既是生命的原则和动力,又是身体的一种特殊形式。 ②身心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统一的。 ③心脏中心说。 ④灵魂可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 ⑤知意二分法。 ⑥对具体心理现象的研究。 内省法: 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称自我观察法。 心理学研究通常要求被试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报告资料得出某种心理学结论。 单子论: 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和能动 1 / 4

的客观精神实质,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 莱布尼茨的观点。 微觉: 最无意识性的观念,莱布尼茨认为微觉是无意识性等于零或几乎为零的观念。 统觉: 最有意识性的观念,主动性也较大,它能使人认识内心状态,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 意识阈: 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相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状态。 统觉团: 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 这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为统觉团。 心理物理法: 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 包括极限法、常定法、调整法等。 冯特错觉: 两条平行线因受扩散或聚敛式两组线条交叉的影响,显得向内弯曲,因由冯特发现而得名。 《生理心理学原理》: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

基础心理学期末复习 第一章:绪论 人的心理现象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情绪情感、注意、意志、需要、动机、能力、气质等。 我们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有意识现象与无意识现象。 无意识现象是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科的学科特点:(1)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 (2)心理学是认知科学的主干学科。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心理学研究的新技术(反应时法、信号检测论、间接测量法)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心理学的主要学派:(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 (2)机能注意心理学,詹姆士 (3)行为注意心理学,华生 (4)格式塔心理学,惠特海默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 (7)认知心理学,奈赛尔 (8)皮亚杰学派,皮亚杰 第二章:心理和脑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中枢神经系统实现,对内、外环境中一定动因所做的规律性反应。 无条件反射又称非条件反射,是生来就有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通过后天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三个阶段: 铃声不能引起狗分泌唾液,对于分泌唾液来说铃声是无关刺激物。 铃声这种无关刺激物就转变成为条件刺激无,即成为了无条件刺激物(食物)的信号而引起狗分泌唾液,于是形成了条件反射。 两种信号系统:第一信号指的是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的属性。第二信号指的是语言、词汇组成的刺激物。 兴奋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抑制过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由抑制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 第三章:感觉 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高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是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指的是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绝对感受阈限指的是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基础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基础心理学》(专升本参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填空题 1、科学心理学诞生于1879年,其标志是德国的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2、我国学者多认为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4、人格主要体现在心理动力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5、心理学的主要目标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心理现象、解释心理现象、预测心理现象和调节与控制心理现象。 6. 人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7.分化抑制使有机体能够对外界环境进行精细分析,并做出准确反应。 8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9知觉的基本特征(或者说规律)主要有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和知觉的恒常性等。 10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可分为采取阶段和决定阶段两个阶段。 11. 神经元又称神经细胞,它能接收、加工或到体内其他细胞。12.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神经元。 13.神经元具有兴奋和传导这两个最主要的特性。

14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的刺激情境中,个体的反应结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以后这种操作及活动得到强化而形成条件反射,也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射。 15.神经元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能力,表现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能将信息从个神经元传到另一个神经元。 16人的心理现象可划分为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两个部分。 17.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8巴甫洛夫把有机体的反射区分为在种系发展过程中遗传下来的无条件反射和个体生活成长过程中所习得的条件反射两种。 19.概念是人脑反映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思维的最基本的单位。 20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心理特征。 21. 奥尔波特(G. W. Allport)认为人有两种特质: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 22 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3.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对新学习的知识和技能要进行及时复习。 24.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注意可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三种。 25. 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和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26. 按照能力的功能不同,可以把能力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三种。 27.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8. 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编码方式是以意义编码为主。意义编码有表象编码和语义

幸福心理学期末完整版考试答案

幸福心理学期末完整版考试答案 一、单选题(题数:40,共40.0分) 1观察者对他人行为易做()。(1.0分)1.0分 ?A、内归因 ?B、外归因 ?C、自我贬损 ?D、防御归因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2有些人既不为现在生活考虑也不考虑未来生活,这属于本·沙哈尔提出的幸福模型中哪种类型的人?()(1.0分)1.0分 ?A、幸福型 ?B、忙碌奔波型 ?C、享乐主义型 ?D、虚无主义型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3《梦的解析》的作者是()。(1.0分)1.0分 ?A、塞利格曼 ?B、弗洛姆 ?C、弗洛伊德 ?D、马斯洛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4关于国外幸福感研究处于描述性阶段的是()。(1.0分)1.0分

?A、20世纪90年代至今 ?B、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90年代 ?D、20世纪50年代中期-80年代初期 正确答案:D我的答案:D 5当一个人以()和自主追求的方式来追求目标的时候,主观幸福感才会增加。(1.0分)1.0分 ?A、内在价值 ?B、外在价值 ?C、社会价值 ?D、他人价值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6在大脑中,放大恐惧性情绪主要是()工作的结果。(1.0分)1.0分 ?A、下丘脑 ?B、海马体 ?C、杏仁核 ?D、视丘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7以下哪位心理学家发现了很多遗传性的特征。()(1.0分)1.0分 ?A、戴维·吕肯 ?B、塞利格曼 ?C、米哈里 ?D、狄纳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8以下哪本书可以了解罗素的幸福观。()(1.0分)1.0分

?A、《幸福心理学》 ?B、《被遗忘的幸福密码》 ?C、《幸福之路》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9认知的改变从()开始。(1.0分)1.0分 ?A、发现 ?B、行动 ?C、接收 ?D、学习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0人面对问题的策略包括控制策略和()。(1.0分)1.0分 ?A、战斗策略 ?B、逃避策略 ?C、麻痹策略 ?D、转移策略 正确答案:A我的答案:A 11关于解构神话爱情故事,不正确的描述是()。(1.0分)1.0分 ?A、这些故事中的男主角往往很软弱 ?B、这些故事带有男权主义色彩 ?C、这些故事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因为今天的社会已是男女平权 ?D、这些故事的女主角大多符合了男性的幻想 正确答案:C我的答案:C 12在很多群体性事件中,民众情绪没有得到疏解,而派去的警察引发群众更大的恐惧感,造成暴力引起暴力,从心理学上看这属于()。(1.0分)1.0分

心理学史期末考试复习标准版

1.解释概念 泛灵论:万物普遍具有灵魂,灵魂是万物的本原或始基。 亚里士多德错觉:将中指和食指交叉重叠,然后将一个小圆球放在两指尖的中间,就会觉得接触到的是两个物体,这就叫做“亚里士多德错觉”。 《论灵魂》:是亚里士多德写的西方心理学史上第一本心理学著作,主要内容:①灵魂既是生命的原则和动力,又是身体的一种特殊形式。②身心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统一的。③心脏中心说。④灵魂可分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人的灵魂。⑤知意二分法。⑥对具体心理现象的研究。 内省法:心理学基本研究方法之一,又称自我观察法。心理学研究通常要求被试把自己的心理活动报告出来,然后通过分析报告资料得出某种心理学结论。 单子论:世界万物都是由单子构成的,单子是无限的不可分割的和能动的客观精神实质,物质只是单子的外部表现。莱布尼茨的观点。 微觉:最无意识性的观念,莱布尼茨认为微觉是无意识性等于零或几乎为零的观念。 统觉:最有意识性的观念,主动性也较大,它能使人认识内心状态,运用概念进行推理等思维活动。 意识阈:占意识中心的观念只容许与它相和谐的观念出现于意识上,而将与它不和谐的观念抑制下去,降入无意识状态。 统觉团:赫尔巴特认为,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内,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这个观念的整体,他称为“统觉团”。 心理物理法:研究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对应关系的方法。包括极限法、常定法、调整法等。 冯特错觉:两条平行线因受扩散或聚敛式两组线条交叉的影响,显得向内弯曲,因由冯特发现而得名。 《生理心理学原理》:该书是冯特实验心理学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心理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成体系的心理科学专著,曾被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誉为“心理学的独立宣言书”。 意动心理学:布伦塔诺的心理学体系,它关注心理活动,而不是心理内容。 二重心理学:主张研究对象应该是意动和内容的统一的心理学。 意识流:詹姆斯的观点,认为意识是连续不断的流动过程,任何还原意识为元素的努力都会扭曲意识。 同型论:有关心理或意识经验与潜在的大脑神经过程存在一致性的理论观点。 行为环境:考夫卡的行为环境是指一个人行为时所意识到的环境(有时候这一环境可能是一个不存在的虚拟环境),即行为人行为当时头脑中具有的那个环境。 心理场:勒温从物理学上引用场的概念来说明人的心理生活,心理场由个人生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事件经验和思想愿望组成。 蔡戈尼克效应: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行为主义诞生的正式宣言,对传统方法和理论提出挑战,阐述行为主义基本观点。 动作流:华生提出,人的一生的行为是川流不息的动作流,从受精卵开始,随年龄增长日趋复杂。 认知地图: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于脑中的类似于现场地图的模型,是认知行为轨迹和策略的图式。 道德性焦虑:道德性焦虑是指个体的行为违反了超我的价值观时,引起内疚感的情绪体验。 能量中性化:指把本能能量改变为非本能模式的过程,从而使能量能被自我支配使用,提升自我的独立性。 自体形成:个体通过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即自体成形活动。 异体形成;个体通过改变环境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适应,即异体成形活动。 社会兴趣:阿德勒的概念,指的是与他人合作从而达到个人和社会目标的先天倾向。 社会性格:是指一个社会中绝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之一。 社会潜意识:指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这些共同的被压抑的因素正是一个具有特殊矛盾的社会所不允许他的成员们意识到的内容。 外源性认识、内源性认识:皮亚杰把相应于生物学上的外源型变异(表型变异)和内源型变异(基因型变异)同认识相类比,把认识也分为两种:从经验中得到的外源性认识和从主体动作的内部必然协调中导出的内源性认识。 信息加工:信息加工是对收集来的信息进行输入、编码、储存及提取的心理过程。 高峰体验:这种体验是瞬间产生的压倒一切的敬畏情绪,也可能是转眼即逝的极度强烈的幸福感,或甚至是欣喜若狂,如痴如醉,欢乐至极的感觉。

大学心理学期末考试重点

绪论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 心理过程(认知、情感、意志) 2.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3. 感觉:人脑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4. 知觉: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头脑中产生的对事物的整体认识。(特征:整体性、意义性) 5.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6. 意志过程 二、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基本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自然实验和实验室实验(3)问卷法(4)测试法(5)谈话法(6)个案法(7)教育经验总结法 三、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心理学一词源于“灵魂的学说”,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古老是因为人类探索心理现象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中就论述了人类的各种心理现象,年轻是因为直到1879年德国哲学家,生理学家威廉特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把自然科学中所使用的方法应用于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才开始脱离哲学而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不是偶然的,它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 四、心理学的流派 1. 构造心理学 代表人物:特,铁钦纳(学生) 容:人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可以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 方法:实验省份 缺陷:忽视个体差异,不考虑应用。 2. 机能心理学 代表人物:詹姆士,杜威,安吉尔,卡尔 容:意识流,强调意识在有机体适应环境中的作用和功能。 3. 行为主义心理学(第一势力) 代表人物:华生 容:反对研究意识,主研究行为 方法:客观实验 4. 格式塔心理学 代表人物:韦特默,考夫卡,苛勒 容:反对把意识分析为要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专业 . .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最新汇编)

心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一、单选题 ★注:请把正确答案填写以下表格里 1、(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汇编)“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说的是个性的()。 A、稳定性 B、差异性 C、多面性 D、整体性 2、19世纪末,冯特开创的实验心理学既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哲学从管分离出来,也标志着()的开始。 A、建构主义 B、机能主义 C、行为主义 D、人本主义 3、1913年()在《心理学论坛》上发表了论文《行为主义者所见的心理学》,标着着行为主义的产生。 A、佛洛依德 B、亚里士多德 C、苛勒 D、华生 4、斯金纳认为()是行为形成和改变的最根本的原因。 A、顿悟 B、态度 C、强化 D、动机 5、环境中出现的猛烈刺激,如一道强光、一声巨响、强烈的气味等都会不由自主地引起人的注意。该注意是()。 A、无意注意 B、有意注意 C、有意后注意 D、后无意注意 6、“一目十行”说的是注意的()。 A、分散 B、广度 C、分配 D、转移 7、有人晕车、晕船,就是由于前庭器官收到刺激引起的。前庭器官属于()。 A、运动觉 B、机体觉 C、平衡觉 D、空间知觉 8、(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汇编)“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好遮百丑”说的是()。 A、晕轮效应 B、首因效应 C、近因效应 D、刻板效应 9、“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说的是感受的()。 A、对比 B、分析 C、相互作用 D、适应 10、人们游览了“奥运场馆”后,头脑里留下了“水立方”和“鸟巢”的形象,且能把它载人与回忆起来。这是属于()记忆。 A、运动 B、形象 C、情绪 D、逻辑

11、(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汇编)有种理论认为,记忆信息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遗忘就是在记忆痕迹消退到不能再激活的情况下发生的。这种理论属于()。 A、干扰说 B、压抑说 C、同化说 D、消退说 12、德国心理学家()首先发现了遗忘规律。 A、艾宾浩斯 B、奥苏泊尔 C、维果斯基 D、布鲁姆 13、研究表明过度学习时,保持的记忆效果最好。过度学习() A、100% B、150% C、200% D、125% 14、工人看建筑或机器图纸,指战员看军用地图,学生听教师对课文生动地叙述,读者欣赏文艺作品时的想象,都是()。 A、幻想 B、理想 C、创造想象 D、再造想象 15、(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汇编)自我效能感是()提出来的。 A、皮亚杰 B、杜威 C、班杜拉 D、斯金纳 二、填空题 1、佛洛依德将人格划分为本我、自我和。 2、注意有两个特点,即和集中性。 3、短时记忆的信息容纳量为个单位(组块)。 4、从发展角度和抽象成度来划分,思维可以分为、直观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5、、判断、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 6、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 7、(学科教研组期末学业水平检测汇编)强化物可以分为两种:正强化物和。 8、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情绪分为心境、和应激三种状态。 9、维纳通过广泛的调查分析,归纳出个体对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推断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维度,即原因源、稳定性和。 10、气质可以分为胆汁质、多血质、和抑郁质。 三、名词解释 1、观察法——

心理学史期末复习材料

第二章冯特与实验心理学的建立(重点:3 5 6) 1科学心理学产生于德国的原因:①德国的社会历史条件;②对科学的理解;③德国人的人格特质;④德国的教育机制2冯特的主要著述:《对感官知觉理论的贡献》、《关于人类和动物心灵的讲演录》、《生理心理学原著》、《心理学大纲》、《语言学史》、《民族心理学》 3冯特的心理学体系:【研究对象】:人类的直接经验。【心身关系】:冯特主张身心平行论。认为人的心理与生理是两个独立的过程,尽管二者有协调性,但并不存在因果关系。【研究方法】:实验内省法:主张将内省法与实验法结合起来,民族心理学方法。【研究任务】:冯特指出,心理学的任务就是研究心理复合体的元素及其构成方式与规律。概括为三方面:心理有哪些元素;心理复合体的结构如何;心理复合体形成有哪些规律。【评价】:贡献:最大贡献是是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冯特创立了新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培养了一支国际心理学专业队伍。局限:尽管冯特宣称将实验法引入心理学研究,但仍然没摆脱内省主义的影响;尽管冯特主张整体的心理学观,但仍然具有元素主义倾向。4艾宾浩斯主要著述:《记忆》,《心理学原理》 5艾宾浩斯关于记忆的研究:【研究方法】:无意义音节和节省法。【贡献】:①艾宾浩斯发现了人类记忆保持与遗忘的规律;②艾宾浩斯对记忆做了大量定量研究,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发现。③1878年创造了填充测验法。【评价】:贡献:艾宾浩斯在心理学史上第一次运用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开辟了实验心理学研究新领域。尤其在记忆研究方面取得杰出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实验心理学的发展。局限:只对记忆做了数量上的分析,没涉及记忆的内容和性质;记忆研究中过分依赖无意义音节,与现实有相当的距离;回避了记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将记忆简单看成机械重复的结果。6重点掌握概念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经验的主体部分,包括感觉、感情、意志等,是经验的主体能够直接经验到的。间接经验:是经验的客体部分,是人通过对外部世界的间接经验推论而获得的。 实验内省法:借助实验进行内省的心理学方法,是一种科学的内省形式。在实验内省法中,被试被置于标准的、可重复的情境中,并要求用简单的、确定的回答来做出反应,这样就可以保证心理学研究的确定性和控制性。 感觉:呈现了人的经验的客观内容。感情:显示了经验的主观内容。 联想:? 统觉:是一种创造性的综合,受意志的影响,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包括关联、比较、综合、分析依次上升的四种统觉组合的功能。 无意义音节:用两个辅音中间加上一个元音构成,是一个没有任何语义的音节。 节省法:要求被试在第一次完全记住之后,隔一段时间再学再背,然后对比前后两次记忆所花的时间长短,计算出两次记忆过程中所节省的时间和记忆次数。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揭示了人类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即学习的不同时间里的保存量是不同的,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得比较快、比较多,以后保持量趋于稳定地下降,到了一定时间后就不再遗忘。这表明遗忘量与时间量是函数关系,遗忘量是时间的函数。 第三章构造心理学与机能主义的对立(重点 2 5 6 10) 1铁钦纳主要著述:《心理学纲要》、《心理学入门》、《实验心理学》、《心理学教科书》、《系统心理学:绪论》 2铁钦纳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内容:【研究对象】:经验。【任务】:①将具体或实际的心理经验分析为最简单的成分;②发现这些元素是如何结合起来的以及结合的规律有哪些;③把这些元素和他们的生理或身体条件联系起来。【方法】:系统内省。【评价】:贡献:①作为第一个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心理学派,是心理学第一次脱离了哲学和生理学,有了正式的学术身份和结构;②用严格控制的内省法将科学的客观性和精确性引入了心理学;③铁钦纳作为一名出色的教师,培养了一批颇有建树的心理学家。局限:①内省的极端运用;②贬低了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忽视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发展;③构造主义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是它未能及时吸收进化论思想。

《心理学》期末考试知识点

《心理学》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C)倒U形曲线关系(D)一种直线关系 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ACD )。 (A)巴甫洛夫(B)乔姆斯基(C)班杜拉(D)斯金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 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分) (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