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11章 第1节《简谐运动》

第11章 第1节《简谐运动》

第11章 第1节《简谐运动》
第11章 第1节《简谐运动》

第一章第一节

基础夯实

一、选择题(1~4题为单选题,5、6题为多选题)

1.下列运动中不属于机械振动的是()

A.树枝在风的作用下运动B.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的运动

C.说话时声带的运动D.爆炸声引起窗扇的运动

答案:B

解析: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属于机械振动;竖直向上抛出的物体到最高点后返回落地,不具有运动的往复性,因此不属于机械振动。

2.简谐运动是下列哪一种运动()

A.匀变速运动B.匀速直线运动

C.非匀变速运动D.匀加速直线运动

答案:C

解析:简谐运动的速度是变化的,B错。加速度a也是变化的,A、D错,C对。

3.(河南信阳市罗山中学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检测)水平放置的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时()

A.加速度方向总是跟速度方向相同

B.加速度方向总是跟速度方向相反

C.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反

D.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

答案:D

解析: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时,加速度方向总是指向平衡位置,则当振子离开平衡位置时,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当振子向平衡位置运动时,加速度方向跟速度方向相同,故A、B、C错误,D正确。

4.(厦门市2013~201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弹簧振子在做简谐运动,振动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t2时刻振子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t1、t2时刻振子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C.t2、t4时刻振子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同

D.t2、t3时刻振子的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答案:B

解析:t1与t2两时刻振子经同一位置向相反方向运动,加速度相同,速度方向相反,A 错B对;t2与t4两时刻振子经过关于平衡位置的对称点,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C错;t2、t3时刻振子的速度相同,D错。

5.(北京市西城区2013~2014学年高二下期期末)如图所示为一个水平方向的弹簧振子,小球在MN间做简谐运动,O是平衡位置。关于小球的运动情况,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小球经过O点时速度为零

B.小球经过M点与N点时有相同的加速度

C.小球从M点向O点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减小,速度增大

D.小球从O点向N点运动过程中,加速度增大,速度减小

答案:CD

解析:小球经过O点时速度最大,A错;小球在M点与N点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B错;小球从M向O点运动时,速度增大,加速度减小,C对;小球从O向N运动时,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大,D对。

6.一质点做简谐运动,如图所示,在0.2s到0.3s这段时间内质点的运动情况是()

A.沿负方向运动,且速度不断增大B.沿负方向运动,且位移不断增大

C.沿正方向运动,且速度不断增大D.沿正方向运动,且加速度不断减小

答案:CD

解析:由图象可看出,在0.2s至0.3s这段时间内,质点沿负方向的位移不断减小,说明质点正沿正方向由负的最大位移向着平衡位置运动,由此可判断答案中A、B是错误的。

0.2s至0.3s之间质点加速度不断减小,而加速度方向沿正方向,故选项D正确,又质点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都是正方向,故质点做变加速运动,质点速度不断增大,所以选项C 也是正确的。

二、非选择题

7.一个质点经过平衡位置O,在A、B间做简谐运动,如图(a)所示,它的振动图象如

图(b)所示,设向右为正方向,则()

(1)OB=________cm;

(2)第0.2s末质点的速度方向是________,位移大小为________;

(3)第0.7s时,质点位置在________点与________点之间;

(4)质点从O经B运动到A所需时间t=________s;

答案:(1)5(2)向左0(3)O B(4)0.6

解析:(1)OB=5cm。

(2)在第0.2s末质点沿x轴负方向运动,即速度方向向左,此时正处在平衡位置,位移大小为0。

(3)第0.7s时,质点正处于由平衡位置向正向最大位移运动,即在O点与B点之间。

(4)由图象知,由质点O到B需0.2s,由对称性可知从O经B运动到A所需时间t=0.6s。

8.如图所示是某质点做简谐运动的振动图象,根据图象中的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质点在第2s末的位移是多少?质点在第2s内的位移是多少?在前4s内的路程是多少?

答案:0-10cm40cm

解析:(1)由x-t图象可以读出2s末质点的位移为零。

(2)质点的最大位移在前4s发生在1s末和3s末,故第2s内,位移为-10cm。

(3)前4s质点正好完成一个往复的全振动。先朝正方向运动了距离为10cm的一个来回,又在负方向上进行了一个10cm距离的来回,总路程为40cm。

点评:解此类题时,首先要理解x-t图象的意义,其次要把x-t图象与质点的实际振动过程联系起来。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1~3题为单选题,4、5题为多选题)

1.(福建省四地六校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如图,一水平平台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一物体置于平台上一起振动,当平台振动到什么位置时,物体对平台的压力最小?( )

A .当平台振动到最低点时

B .当平台振动到最高点时

C .当平台向上振动经过平衡位置时

D .当平台向下振动经过平衡位置时

答案:B

解析:物体和平台一起做简谐运动,当振动平台运动到最高点时,物体的加速度竖直向下,处于失重状态,物体对台面的正压力小于物体的重力;当振动平台过振动中心点时,物体的加速度为零,物体对台面的正压力等于物体的重力;当振动平台运动到最低点时,物体的加速度竖直向上,处于超重状态,物体对台面的正压力大于物体的重力。因此,当振动平台运动到最高点时,物体对台面的正压力最小,故选B 。

2. 如图所示,一个弹簧振子在A 、B 间做简谐运动,O 是平衡位置,把向右的方向选为正方向,以某时刻作为计时零点(t =0),经过1/4周期,振子具有正方向的最大加速度,那么如图所示的四个振动图象中能正确反映振动情况的图象是( )

答案:D

解析:从计时起经14周期,振子具有正方向的最大加速度,即14

周期末振子在负的最大位移处,说明开始计时时振子从平衡位置O 向负方向A 处运动,故选项D 正确。

3.如图所示为某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若t =0时,质点正经过O 点向b 运动,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质点在0.7s 时,正在远离平衡位置运动

B .质点在1.5s 时的速度最大

C.1.2s到1.4s,质点的位移在增大

D.1.6s到1.8s,质点的加速度在增大

答案:C

解析:由于位移是指由平衡位置指向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线段,故质点在0.7s时的位移方向向右,且正在向平衡位置运动,所以A项错误;质点在1.5s时的速度是零,故B错;质点在1.2s到1.4s过程中,正在远离平衡位置,所以其位移在增加,故C正确;1.6s到1.8s 时间内,质点正向平衡位置运动,所以其加速度正在减小,故D项错误。

4.(潍坊市2014~2015学年高二下学期三校联考)如图甲所示,一弹簧振子在A、B间振动,取向右为正方向,振子经过O点时为计时时刻,其振动的x-t图象如图乙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t2时刻振子在A点

B.t2时刻振子在B点

C.在t1~t2时间内,振子的位移在增大

D.在t3~t4时间内,振子的位移在减小

答案:AC

解析:振子在A点和B点时的位移最大,由于取向右为正方向,所以振子运动到A点有正向最大位移,在B点有负向最大位移,则t2时刻,振子在A点,t4时刻,振子在B点,故选项A正确,选项B错误;振子的位移是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所以在t1~t2和t3~t4时间内振子的位移都在增大,故选项C正确,选项D错误。

5.如图是用频闪照相的方法获得的弹簧振子的位移—时间图象,下列有关该图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象的坐标原点是建立在弹簧振子小球的平衡位置

B.从图象可以看出小球在振动过程中是沿x轴方向移动的

C.为了显示小球在不同时刻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让底片沿垂直x轴方向匀速运动D.图象中小球的疏密显示出相同时间内小球位置变化快慢不同

答案:ACD

解析:该图象的坐标原点是建立在弹簧振子的平衡位置,小球的振动过程是沿垂直于x 轴方向移动的,故A 对,B 错。由获得图象的方法知C 对。频闪照相是在相同时间留下的小球的像,因此小球的疏密显示了它的位置变化快慢,D 对。

二、非选择题

6.如图所示为某质点做简谐运动的图象,质点在前6s 内通过的路程是多少?在6~8s 的平均速度大小为多少?方向如何?

答案:6cm 1×10-

2m/s 方向沿x 轴正方向 解析:质点在前6s 内通过的路程s =68×4×2cm =6cm,6~8s 内平均速度大小v =s t

=2cm 2s

=1×10-2m/s ,方向沿x 轴正方向。 7.如图,简谐运动的图象上有a 、b 、c 、d 、e 、f 六个点,其中:

(1)与a 点位移相同的点有哪些?

(2)与a 点速度相同的点有哪些?

(3)图象上从a 点到c 点,质点经过的路程为多少?

答案:(1)b 、e 、f (2)d 、e (3)4cm

解析:(1)分析图象可得a 、b 、e 、f 的位移均为1cm 。c 、d 点的位移都是-1cm 。故与a 点位移相同的点b 、e 、f 三点。

(2)由(1)可知,图象上的a 、b 、e 、f 点对应质点运动到同一位置。图象上的c 、d 点对应质点运动到关于O 点对称的另一位置。故以上6个点的速度大小相等。再结合图象可以判断a 、b 、c 、d 、e 、f 6个点的运动方向分别为向上、向下、向下、向上、向上和向下。故与a 点有相同速度的点为d 和e 。

(3)图象上从a 到b 点,对应质点从正方向1cm 处先是来到2cm 处又返回到1cm 处,通

过的路程为2cm。从b点到c点,对应质点从正方向1cm处经平衡位置运动到负方向1cm 处,通过的路程也为2cm,故从a到c点总共通过的路程为4cm。

第十一章第1节

第十一章 几种重要的金属 电化学 第一节 镁和铝 1.(2009·广东理基)下列有关金属及其合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目前我国流通的硬币是由合金材料制造的 B .生铁、普通钢和不锈钢中的碳含量依次增加 C .镁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可用于制作照明弹 D .日用铝制品表面覆盖着氧化膜,对内部金属起保护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金属的相关知识,主要涉及Mg 、Al ;B 项中生铁、普通钢、不锈钢 中碳含量应是依次减少的,故B 错。 答案:B 2.下列有关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镁条燃烧的火灾可用CO 2进行扑灭 B .镁不能与水反应放出H 2 C .镁制容器可用来装浓HNO 3 D .镁在空气中燃烧产物并不全是MgO 解析:镁是很活泼的金属,具有强还原性,燃着的镁条能够夺取CO 2中的氧而继续燃烧,镁条也 能与水反应放出H 2,温度低时反应较慢,加热时速度可以加快。镁条在空气中燃烧不仅与氧气化 合生成MgO ,还能与少量氮气化合生成Mg 3N 2。常温时,铝在浓HNO 3中钝化,而镁则不能。 答案:D 3.镁和铝都是较活泼的金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镁不与任何金属氧化物反应,而铝可用于冶炼金属 B .金属镁、铝作电极构成原电池时,负极反应一定为:Mg -2e -===Mg 2+ C .MgCl 2及AlCl 3溶液分别蒸发并灼烧,均可得到氧化镁和氧化铝 D .历史上曾用反应3Na +AlCl 3=====△ Al +3NaCl 制铝; 现代工业用反应Mg +2RbCl=====800℃MgCl 2+2Rb↑制铷,所以活动性:Mg>Rb>Na>Al 解析:氯化镁、氯化铝在溶液中均能水解,加热时水解生成的氯化氢从体系中不断逸出,生成的 氢氧化物灼烧后生成氧化物,故C 项正确;镁制取铷的反应实际上是利用铷的沸点比镁沸点低, 铷蒸气不断从体系中抽出从而制得铷,不是依据金属活动性大小置换原理,D 项不正确。 答案:C 4.把镁粉中混入的少量铝粉除去,应选用的试剂是 ( )

RLC联谐振频率及其计算公式

RLC串联谐振频率及其计算公式串联谐振是指所研究的串联电路部分的电压和电流达到同相位,即电路中电感的感抗和电容的容抗在数值上时相等的,从而使所研究电路呈现纯电阻特性,在给定端电压的情况下,所研究的电路中将出现最大电流,电路中消耗的有功功率也最大. 1. 谐振定义:电路中L、C 两组件之能量相等,当能量由电路中某一电抗组件释 出时,且另一电抗组件必吸收相同之能量,即此两电抗组件间会产生一能量脉动。 2. 电路欲产生谐振,必须具备有电感器L及电容器C 两组件。 3. 谐振时其所对应之频率为谐振频率(resonance),或称共振频率,以f r表示之。 4. 串联谐振电路之条件如图1所示:当Q=Q ?I2X L = I2 X C也就是X L =X C时,为R-L-C串联电路产生谐振之条件。

图1 串联谐振电路图 5. 串联谐振电路之特性: (1) 电路阻抗最小且为纯电阻。即 Z =R+jX L?jX C=R (2) 电路电流为最大。即 (3) 电路功率因子为1。即 (4) 电路平均功率最大。即P=I2R (5) 电路总虚功率为零。即Q L=Q C?Q T=Q L?Q C=0 6. 串联谐振电路之频率: (1) 公式: (2) R - L -C串联电路欲产生谐振时,可调整电源频率f 、电感器L 或电容器C 使其达到谐振频率f r,而与电阻R完全无关。

7. 串联谐振电路之质量因子: (1) 定义:电感器或电容器在谐振时产生的电抗功率与电阻器消耗的平均功率 之比,称为谐振时之品质因子。 (2) 公式: (3) 品质因子Q值愈大表示电路对谐振时之响应愈佳。一般Q值在10~100 之 间。 8. 串联谐振电路阻抗与频率之关系如图(2)所示: (1) 电阻R 与频率无关,系一常数,故为一横线。 (2) 电感抗X L=2 πfL ,与频率成正比,故为一斜线。 (3) 电容抗与频率成反比,故为一曲线。 (4) 阻抗Z = R+ j(X L?X C) 当 f = f r时, Z = R 为最小值,电路为电阻性。

八年级物理下册 第11章 第1节 功(第1课时)教案

名 师 优 秀 教 案 执教者:xx 时间:20xx年

《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②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③知道功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②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③经历探究功的原理的过程,感知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事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②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对“功的原理”的探究与理解。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功劳、立功、大功告成、事半功倍。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2、新课教学 a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作了功。 看课本做功的实例和没有做功的实例。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练习:1、起重机将货物从地面A点提升到B点,又从B点平移到C点,在这一过程中起重机一直都在做功吗?为什么? 2、在下列几种情况中,力对物体做功的是( ) A、冰球在光滑的冰面上匀速滑动 B、小孩用力推箱子,箱子未被推动 C、学生背着书包站在水平公路上匀速行驶的汽车上 D、清洁工把一桶水从地上提起 b功的计算 师:做功是有大小的,做功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师:图甲可知,用力把一木板提升1米做了一定的功, 图乙把同样三块木板提升1米高,拉力做的功与甲相比有什 么关系?把一块木板提升3米呢? 生:做的功比甲大,更大了。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1)功的公式:W = F×S (2)W—功—焦耳(J);F—力—牛顿(N);S—距离—米( m)。 (3)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J=1N·m 师:在使用公式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而力x力臂单位是牛·米,不能写成焦。 反馈练习题: 1、推铅球时,是否做了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应是哪个距离? 2、你爬楼梯时,你是否做了功?力移动的距离应是多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说课稿

第11章第1节功 教材分析 《功》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三节课。功是物理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又是与能密切联系的一个物理量,它虽然是在力学中引入的,但却贯穿在整个物理学中。对功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学习了杠杆和滑轮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力与运动关系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功的研究为以后学习功率、机械效率、能量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从生产、生活的实例中,判断那些力做功,那些力不做功。 (2)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中各符号代表的物理意义、单位,并能用来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组织学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利用对生活中具体事例的分析,加强对功的概念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抽象概念的学习方法,初步了解科学概念跟生活术语的区别。树立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结合教材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三、教学重点难点:功概念的建立和功的计算。四、教法: 根据本节课特点,尽量使用身边常见的物品进行探究活动和和实例分析,拉近教学内容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感受到科学和社会、日常生活的关系。因此这节课可综合应用学生体验、讲授和分组讨论和实例演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自主学习,获得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同时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通过手势、眼神、表情等形体语言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观察总结规律,联系实际、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

第十章 浮力 教案(全)

第1节浮力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以及浮力的方向。 2.能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体所受到的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密度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经历观察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和通过实验认识浮力的过程。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 3.尝试应用平衡力和液体压强的相关规律去解释生活中的浮力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活动。并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1.浮力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教具准备 弹簧测力计、乒乓球、装满水的水槽、细线、石块、烧杯、水、盐水、多媒体课件等。 一、情景引入 传说大约两千年前,罗马统帅狄杜进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边,下令处决俘虏来的奴隶。奴隶们被扔入死海,并没有沉到水里淹死,却被波浪送回岸边。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将奴隶们扔到海里,但是奴隶们依旧安然无恙。狄杜大惊失色,认为奴隶们受到神灵保佑,屡淹不死,只好下令将他们全部释放。(如图甲)由此引入浮力。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浮力 1.什么是浮力?它有方向吗? 教师演示:出示一个装满水的水槽,用手将一个乒乓球压入水中,然后放手。(如图乙)现象:乒乓球从水中浮起。 提出问题:浮在水面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谁?力的方向如何呢? 交流、讨论后,得出结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叫作浮力。 2.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 漂浮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的石块、铜块等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作用? 创设情景:将木块、泡沫塑料、石块、粉笔头投入水中,前两者漂浮,后两者下沉。 提出问题: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受到浮力,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浮力作用吗?怎样来验证你的想法?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学生展示方案,教师点评后,依据图示演示、讲解并记录: 空气中所受重浸没在水中时的 分析:物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在水中静止不动说明石块所受的重力=石块受到的拉力大小+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所以,浮力大小=石块重力-石块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物理学中把这种测浮力大小的方法,叫作称重法。 得出结论:一切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F浮=G -F弹。 注意:在液体中,无论物体上浮还是下沉,形状规则还是不规则,运动还是静止,浸在哪种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3.浮力产生的原因。 提出问题:为什么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的作用? 引导提示:利用液体压强的知识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受到压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方向如何?压力差的作用效果体现在哪里?方向又是如何呢? 学生讨论交流,归纳:由于液体的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所以浸没在液体中并静止的立方体侧面每个位置上受到的液体压力,都会有正对的侧面上同一深度处受到的压力与之抵消。这样立方体侧面所受液体的压力的合力为零。但是,上、下表面所处的深度不同,上表面受到的压力小;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大(如图所示)。于是,就产生了竖直向上的压力差。立方体在竖直方向上,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压力差就是浮力。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浮力教案

指导教学书 备课教师:何培旺参与教师:芦加虎李玉桂齐桃芝

指导教学书

课题:第十章浮力 第二节阿基米德原理 星期()累记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过程方法目标: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 情感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猜想并探究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教具准备:阿基米德原理演示器、弹簧测力计、多媒体及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修改 一、互阅作业:小组内成员互批作业,并在组内评出作业优秀, 二、感情调节 播放录像。(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 上;潜水艇在水中自由地上升和下潜;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 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 三、自学互帮 (一)自学提示 自学内容: 1、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如何设计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重力的关系? 3、如何拓展阿基米德原理公式,V排、V物有怎样的关系? 自学方法:动手实验观察思考、讨论交流。 (三)互帮小组同学们交流阿基米德原理实验与公式推导过程。 四、探究释疑 1.引入:以上节的称量法F浮=G-F引入 2.演示阿基米德原理实验:(P54图10.2-2浸没在水中石块受到浮力) (1)介绍实验器材。(2)观察的现象。 (2)分析实验:F 浮 =G-F=0.93牛-0.33牛=0.6牛 G 排=G 总 -G 桶 =0.85牛-0.25牛=0.6牛 (3)实验结论的归纳和分析:F 浮= G 排 —G 排 =ρ 液 gV 排 结论: 3.通过实验得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板书:F浮= G排=ρ液gV排) (1) 理解原理的内容 (2) 适用于液体和气体。 (3)从F浮=ρ液gV排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形状,质量等无关。 (4)讲清物体的体积V物与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的关系。 4.验证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到的浮力跟它排开的水重有什么关系?实验P179图12-7:结论:F浮= G木=G排 5.例题分析(介绍分析法:从问题→已知) F浮= G排 =ρ液gV排 五、练习反馈 “武汉号”导弹驱逐舰在亚洲处于领先水平,参加

简谐运动位移公式推导

简谐运动位移公式推导 问题:质量为m的系于一端固定的轻弹簧(弹簧质量可不计)的自由端。如图(a)所示, 将物体略向右移,在弹簧力作用下,若接触面光滑,m物体将作往复运动,试求位移x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 图(a) 分析:m物体在弹力F的作用下运动,显然位移X与弹力F有关,进而由弹簧联想起胡克定律,但结果只有位移与时间,故要把弹力F替换成关于X与t的量,再求解该微分方程。 推导:取物体平衡位置O为坐标原点,物体运动轨迹为X轴,向右为正。设弹力为F, 由胡克定律F=?kX,K为劲度系数,负号表示力与位移方向相反。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m物体加速度a=dv dt =d2X dt2 =F m =-k m x(1) 可令k m =ω2 代入(a),得 d2X dt2=?ω2X或d2X dt2 +ω2X=0 显然,想求出位移X与时间t的函数关系式,须解出此微分方程

求解:对于d2X dt 2+ω2X=0,即X ’’+ ω2X=0 (4) (4)式属可将阶的二阶微分方程, 若设X ’=u ,消去t,就要把把X ”转化为关于X 与t 的函数,那么 X ’’= dX "dt = du dx dx dt =u du dx , u du dx +ω2X=0, u du dx =?ω2X 下面分离变量再求解微分方程,然后两边积分,得 udu =?ω2 Xdx 得 12u 2=? 12ω2 x 2+C ,即u 2=? ω2 x 2+C1 (5) u=x ’,x ’= 2 x 2 =dx dt 再次分离变量, C1? ω2 x 2=dt (7) 两边积分,右边=t ,但左边较为复杂, 经过仔细思考,笔者给出一种求解方法: 运用三角代换,令X= C1ωcos z (7)式左边化为 d cos z ωsin z =?sin zdz ωsin z =-dz ω, 两边积分,得 -–z ω=t+C2 由此可得, X= C1ωcos(ωt+ωC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浮力第一节浮力

《浮力》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知道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2)学习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实验与探究,感受浮力,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学习控制变量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积极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能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根据收集的数据提出自己的见解,要善于他人交流。 教学重点 1、浮力概念的建立。 2、“称重法”测浮力 教学难点 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 教学用具 教师:烧杯、水、弹簧测力计、橡皮泥、乒乓球,小气球学生:烧杯、水、弹簧测力计、橡皮泥、小石块,细线,盐水

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演示:将一个乒乓球浸没在水中,放手后逐渐上浮。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物体在水中或空气中的浮沉现象,请大家看课本的插图以及对应的文字,还能举出生产生活中物体受到浮力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师:到底什么是浮力,浮力的大小有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这将是本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解决这些问题希望大家积极参与思考,大胆发言交流!(板书:认识浮力) 2、学习新知 (1)什么是浮力 师:乒乓球能够漂浮在水面上,受到浮力作用,在水中沉底的物体受浮力作用吗?请结合你的生活实践在组内谈谈你的想法。 学生交流、展示。 师:能不能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你的想法呢?请在组内讨论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展示实验方案。 师:请按照刚才的方案进行试验探究,并将探究的结果填在探究记录单上 学生展示探究结果。 师总结:金属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示数减小说明它受到了一个向上的托力,可见金属块在水中受浮力。 师:能通过实验知道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多大吗? 学生交流回答。 板书:浮力=物重一物体浸入液体中时测力计的示数 师:这种测浮力的方法叫做“称重法”请再陈述一下“称重法”测浮力的的步骤。

高三物理简谐运动的公式描述.docx

简谐运动的公式描述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描点法画出简谐运动的运动图象. (2)知道振动图象的物理含义,知道简谐运动的图象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3)了解替代法学习简谐运动的位移公式的意义. (4) 知道简谐运动的位移公式为x=A sin (ωt+),了解简谐运动位移公式中各量的物 理含义. (5) 了解位相、位相差的物理意义. (6) 能根据图象知道振动的振幅、周期和频率、位相. 2.过程与方法 (1) 通过“讨论与交流”匀速圆周运动在Ⅳ方向的投影与教材表1— 3— 1 中数据的 比较,并描出z— t 函数曲线,判断其结果,使学生获知匀速圆周运动在x 方向的投影和简谐运动的图象一样,是一条正弦或余弦曲线. (2)通过用参考圆替代法学习简谐运动的位移公式和位相,使学生懂得化难为易 以及应用已学的知识解决问题. (3)通过课堂讲解习题,可以巩固教学的知识点与清晰理解重点与难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用已学的知识使难题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科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难点 1.简谐运动位移公式x=Asin(ω t +)的推导 2.相位 , 相位差的物理意义 .. ●教学过程 教师讲授 简谐振动的旋转矢量法 。y 在平面上作一坐标轴 OX,由原点 O 作一长度等于振幅的矢量 A t=0 ,矢量与坐标轴的夹角等于初相 矢量 A 以角速度w 逆时针作匀速圆周运动, 研究端点M 在 x 轴上投影点的运动, 1.M 点在 x 轴上投影点的运动 x=Asin(ω t+)为简谐振动。 x 代表质点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t 代表时间,简谐运动的三角函数表示 回答下列问题 a:公式中的 A 代表什么 ? b:ω叫做什么 ?它和 f 之间有什么关系? c:公式中的相位用什么来表示? d:什么叫简谐振动的初相? M A t M 0 o x P x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章浮力复习 教案

第十章《浮力》复习课 【复习目标】 1、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的方向,了解浮力现象;会探究浮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2、经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重力的关系的实验过程,深 刻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并能书写其数学表达式,能应用公式F浮=G排和F浮=ρ 计算浮力问题。 液gV排 3、知道物体的浮沉状态,会用重力与浮力之间的大小关系、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之间的比较来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 4、知道浮力的应用,能利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轮船、潜水艇、热气球的工作原理;认识浮力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5、正确选择公式进行浮力计算;会从图像中分析出和浮力有关的信息。 【复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1、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2、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加强浮力知识的系统性。 难点:从众多计算浮力的一般方法中正确选择出合适的公式进行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应用浮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弹簧测力计、铝块、细线、小石块、溢水杯、水、烧杯、盐、小桶、鸡蛋、橡皮泥、密度计、导学案 【前置准备】

【复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复习 多媒体展示图片: 提出问题:看过上面几幅图片,你知道我们本节课要复习什么内容吗?你能说出哪些有关浮力的知识吗?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回答所学过的浮力知识,从而引出复习的内容:浮力 设计意图:通过设置情景,密切联系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对生活现象的观察分析,把各知识点涉及的内容、问题展示给学生;通过学生思考回答,把浮力知识串联起来,明确复习目标。 二、专题复习 【专题一】浮力的基础知识 (一)知识点聚焦: 1.浸在液体(气体)中的物体受到_________的力,这个力叫做浮力,浮力的方向是_________。 2.称重法测量浮力的公式:_____________________。 3.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其上下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不同,这就是浮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11章第1节功同步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第十一章第1节功 一、选择题 1.在如图所示的四位科学家中,以其名字命名功单位的是() A.牛顿 B.帕斯卡 C.瓦特 D.焦耳 答案:D 知识点:物理常识 解析:解答:A.牛顿是力的单位,不符合题意; B.帕斯卡是压强的单位,不符合题意; C.瓦特是功率的单位,不合题意; D.焦耳是功和能量的单位,符合题意; 故选D 分析:梳理物理学上的物理量的单位是哪个科学家的名字,如压强、功、力的单位。2.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是用路程和时间的比值来定义的。初中物理经常用到这种定义物理量的方法,下列物理量中所采用的定义方法与速度不同的是( ) A.密度 B.压 强 C.功 D.功率 答案:C 知识点:物理学方法 解析:解答:密度是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压强是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功率是功与时间的比值;功是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不是用比值法定义的。 故选C 分析:物理量的定义方法大多为比值定义法:如密度、压强、功率、速度、电阻;但也有一些不是比值定义法的,如:功。 3.一木块重30N,在大小为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10s内沿水平地面匀速前进5m,则重力对木块做的功是( ) A.0J B.150J C.50J D.200J 答案:A

知识点:功的计算、力做功的必要因素 解析:解答:由功的定义,功的大小等于力与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而木块移动的距离方向是水平的,即木块在竖直方向上没有移动距离,所以重力对木块做的功为零。 故选A 分析:要理解清楚力做功的必要因素,力要做功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受到力的作用; 二、在力的方向通过一定距离; 4.在学校运动会上,小汉在男子5kg级铅球项目中以14m的成绩获得第一名。如图所示为小汉投掷铅球的过程示意图,若他掷铅球时用力是500N,则小汉在掷铅球的过程中,对铅球所做的功是() A.700J B.7000J C.0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答案:D 知识点:力做功的必要因素 解析:解答:图中,小汉掷铅球时,在a到b的过程中(即铅球出手之前),人对铅球有力的作用,铅球也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所以人对铅球做了功,只是题目中没有给出a到b的距离,因而做功多少无法计算。在b到d的过程中,铅球已经脱离手,因此小汉无法对铅球施力,但是铅球由于惯性要移动一段距离。这时小汉对铅球没有做功。 故选D 分析:由功的公式W=FS可知,做功必须要受到力和在力方向有距离,本题中无法确定在力方向上的距离,故无法计算人对铅球的做功多少。 5.一名普通中学生从地上拿起一个鸡蛋,并把它缓缓举过头顶,此过程中他对鸡蛋做的功约为 A.0.l J B.1 J C. 10 J D.100 J 答案:B 知识点:功的计算、质量的估测 解析:解答:一只鸡蛋的质量约50g,受到的重力为G=mg=0.05kg×10N/kg=0.5N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一章第1节功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 简单的计算,对1焦耳的功的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课件显示 师:与功有关的成语或词语 生:马到成功、功效、武功等 师:《神雕侠侣》中郭靖的武功降龙十八掌打到一片蒙古兵作出贡献的现象进行说明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

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学生思考、教师带领完成。然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显示: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

(名师整理)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1.什么是浮力 2.浮力产生的原因 3.影响物体所受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什么是浮力、浮力产生的原因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能够根据条件比较浮力的大小。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概括出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对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2)渗透物理学方法教育,在充分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概括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三、重难点 重点:浮力的概念、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难点:通过实验猜想浮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教学准备

乒乓球、金属块、弹簧测力计、水、塑料瓶、酒精、细绳、玻璃小瓶、体积相同的铝块和铜块、烧杯、水、水槽;自制课件;安排学生准备学习用具;探究活动记录表。 五、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六、教学突破 积极创设条件,提供比较好的背景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通过演示实验、体验,让学生亲身实验探究;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突破本节的重难点。 七、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多媒体展示与浮力有关的几幅图片,学生利用浮力知识 取出落入杯中的乒乓球,引出本节课题《浮力》 2.通过小实验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浮力,并引出浮力的定义等有 关内容 (二)合作学习 浮力 1.动手动脑 让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呢?鼓励学生提出猜 想并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师提出具体要求:①利用所 给器材,可以参照教材50页给出的实验步骤,也可以自主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一章第一节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功的单位,学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对 1焦耳的功形成一个具体的观念。 【教学重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器具】尝试题投影片、投影仪、钩码、示教板(自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师:本节课我们学习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功 板书:第一节功 师:下面请同学们先来完成下面的尝试题 投影出示尝试题(一): 1、如图,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画出它的受力示意图。 2、如图,用细绳拉着木块在水平桌面前进时,木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什么力对木块的移动作出了贡献? 3、你对"功"这个词怎样理解的?哪些人可以评功受奖?你知道"劳而无功"的含义吗? 学生练习、讨论,教师巡视。请一位学生板演题1木块受力示意图,然后请学生

举手回答题2、题3并给予指正和肯定。然后归纳小结: 师:力学中"功",主要吸收了"贡献"、"成效"的意思,指一个力作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对物体的移动作出了贡献,取得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如题2中绳子的拉力对木块做了功。 二、新课教学 板书:一、功 (一)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师:下面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一部分的内容,然后再完成尝试题(二),体会一下力学中"功"的含义。 投影出示尝试题(二)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移动有贡献?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①人推小车前进②马拉车前进③起重机吊起重物 2、当你端着一盆水不动时,你累吗?你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3、当你使劲地用力拉(固定在地面上的)讲台,讲台移动了吗?你累吗?你做了功没有? 4、人推木箱前进时,重力和支持力对木箱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5、人提前水桶沿水平地面前进时,提力有没有做功,为什么? 6、抛出的小球,在水平地面上滚动时,有没有力对它做功? 学生看书、讨论,教师巡视,3分钟后,师生一起讨论完成试题二的解答。 师:题1展示的三个现象中,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力作用在物体上,都使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力都对物体做了功。 师:你们中谁能归纳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学生代表回答,教师板书: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方向上移动的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第一节《浮力》(课程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物理第十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二、具体教学任务分析

学习目标阐明一、物理观念: 1.认识浮力的概念、方向、大小;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科学思维: 1.通过观察以及动手做实验,体会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2.大胆猜想浮力产生的原因,并严谨科学地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三、科学探究: 1.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浮力的影响因素; 2.运用上一章学习过的压强的知识,推导出浮力产生的原因。 四、科学态度与责任: 1.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策略制定 课堂中拟 使用的教 学方法 1.讲授法 2.讨论法 3.实验法 4.演示法 拟选用的 教学媒体 及教学资 源 1.教材 2.多媒体课件 3.教材参考书 4.网上资料 三、本节课知识梳理及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图或思维导图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图

四、教学过程设计 第1环节具体任务新课导入预计时间3分钟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学生课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引起他们的思考【引语】相传2000年前,罗马帝国 的远征军来到了死海附近,击溃了这 里的土著人,并抓获了一群俘虏,统 帅命令士兵把俘虏们投进死海。奇怪 的是,这些俘虏竟然没有沉下去,而 是个个都浮在水面之上,统帅以为这 是神灵在保佑他们,就把俘虏释放 了。 【提问】俘虏们为什么淹不死呢? 学生回答后… 【小结】俘虏们可以浮在海面上是由 于受到浮力的作用。 【板书】§10.1浮力 带着浓厚的兴趣听故事,听 完后认真思考并回答老师 提出的问题 通过讲解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引起学生 的思考,激发他 们的学习兴趣, 为后面内容讲 解打下基础。 小结与过渡: 俘虏们可以浮在海面上是由于受到浮力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船可以浮在水面上,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下游动等等都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那么从本节起,我们开始学习新的一章《浮力》。 第2环节具体任务浮力的概念与方向预计时间5分钟 教学目标教师的课堂活动设计:学生课堂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 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 面上静止不动。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 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学生进行受力分析,思考问 题。 演示实验中出 现的现象,引起 学生的思考,激 发他们的学习 兴趣,为后面内 容讲解打下基 础。

初一数学的第11章第一节教学计划

初一数学的第11章第一节教学计划范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概括三角形的特征,认识各部分名称以及底和高的含义,会在三角形内画高,用字母表示三角形。 (二)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活动、概括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概括三角形的概念,认识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知道三角形的底和高。 教学难点:会画三角形的高。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1.出示主题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你能找出图中的三角形吗? 2.生活中的三角形。 教师:生活中哪儿有三角形?(随着学生说出示) 3.引入。 教师:真会观察,生活中的很多地方都会用到三角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三角形的世界。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找三角形,列举生活中的三角形,唤起旧知,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体会三角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三角形的含义。 (1)教师:我们在生活中找到了三角形,现在请你画一个三角形。 (2)订正:谁来展示一下自己画出的三角形?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先画一条线段,从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出发,再画一条线段,把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 预设:学生会画出不同的三角形。在说画法的过程中体会“围成”。 (3)课件出示: 教师:大家看,这两个是三角形吗?为什么?(有两条线段的端点没有连上) 课件演示:画三角形的过程。 教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三角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必须相连,这样相连的三条线段就是“围成”。 (4)教师总结:说说什么是三角形?(由3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设计意图】在画三角形、说画法、辨析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围成”的含义,概括三角形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三角形各部分名称。 (1)教师:你画的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标在图上。 (2)汇报: 教师:大家画的三角形样子各不相同,但它们都有3个顶点、3条边和3个角。 (3)教师:如果在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分别写上三个不同的大写字母,如:A、 B、C,那么这个三角形就是“三角形ABC”,也可以称为“三角形ACB”或“三角形BAC”等。 教师:再说说,三角形ABC的3条边、3个角、3个顶点分别是什么? 3条边:AB、AC、BC;

简谐运动周期公式的推导

简谐运动周期公式的推导 【摘要】:本文通过简谐运动与圆周运动的联系,用圆周运动的周期公式推导出了简谐运动周期公式。 【关键辞】:简谐运动、周期、匀速圆周运动、周期公式 【正文】: 考虑弹簧振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如图2所示。它的运动及受力情况和图3所示的情况非常相似。在图3中,O 点是弹性绳(在这里我们设弹性绳的弹力是符合胡克定律的)的原长位置,此点正好位于光滑水平面上。把它在O 点的这一端系上一个小球,然后拉至A 位置由静止放手,小球就会在弹性绳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的A 、A ’间作简谐运动。如果我们不是由静止释放小球,而是给小球一个垂直于绳的恰当的初速度,使得小球恰好能在水平面内以O 点为圆心,以OA 长度为半径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它在OA 方向的投影运动(即此方向的分运动)与图3中的简谐运动完全相同。证明如下: 首先,两个运动的初初速度均为零(图4中在OA 方向上的分速度为零)。 其次,在对应位置上的受力情况相同。 由上面的两个条件可知这两个运动是完全相同的。 在图4中小球绕O 点转一圈,对应的投影运动(简谐运动)恰好完成一个周期,这两个时间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求圆周运动周期的方法来求简谐运动的周期。 如图5作出图4的俯视图,并建以O 为坐标原点、OA 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直角坐标图2 图3 图4

系。 则由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公式可知: ωπ 2=T (1) 其中ω是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小球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弹性绳的弹力来提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r m kr 2ω= (2) 式中的r 是小球圆周运动的半径,也是弹性绳的形变量;k 是弹性绳的劲度系数。 由(1)(2)式可得: k m T π 2= 二零一一年三月九日 图5

简谐运动周期公式的推导

简谐运动周期公式的推导 考虑弹簧振子在平衡位置附近的简谐运动,如图2所示。它的运动及受力情况和图3所示的情况非常相似。在图3中,O 点是弹性绳(在这里我们设弹性绳的弹力是符合胡克定律的)的原长位置,此点正好位于光滑水平面上。把它在O 点的这一端系上一个小球,然后拉至A 位置由静止放手,小球就会在弹性绳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的A 、A ’间作简谐运动。如果我们不是由静止释放小球,而是给小球一个垂直于绳的恰当的初速度,使得小球恰好能在水平面内以O 点为圆心,以OA 长度为半径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它在OA 方向的投影运动(即此方向的分运动)与图3中的简谐运动完全相同。证明如下: 首先,两个运动的初初速度均为零(图4中在OA 方向上的分速度为零)。 其次,在对应位置上的受力情况相同。 由上面的两个条件可知这两个运动是完全相同的。 在图4中小球绕O 点转一圈,对应的投影运动(简谐运动)恰好完成一个周期,这两个时间是相等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求圆周运动周期的方法来求简谐运动的周期。 如图5作出图4的俯视图,并建以O 为坐标原点、OA 方向为x 轴正方向建直角坐标 系。 图2 图 3 图4

则由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公式可知: ωπ 2=T (1) 其中ω是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 小球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弹性绳的弹力来提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 r m kr 2ω= (2) 式中的r 是小球圆周运动的半径,也是弹性绳的形变量;k 是弹性绳的劲度系数。 由(1)(2)式可得: k m T π 2=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图5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由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视频学习,拓展延伸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感。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生来说,“浮力”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称重法求浮力的大小,视频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三、教法选择 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 2、通过实验视频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 1、学生的活动空间。让不同的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涉及相关的探究过程。 2、学生的思维空间。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 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 的愉悦。 五、课堂主线设计: 情景线索:(明线)通过不同物体在液体气体中的浮沉情况,总结归纳对浮力的认识知识线索:(隐线)通过情景设置,体验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 逻辑线索:(思维线索)通过分析物体的浮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六、教学过程

RLC串联谐振频率及其计算公式

R L C串联谐振频率及其计算公式 2009-04-21 09:51 串联谐振是指所研究的串联电路部分的电压和电流达到同相位,即电路中电感的感抗和电容的容抗在数值上时相等的,从而使所研究电路呈现纯电阻特性,在给定端电压的情况下,所研究的电路中将出现最大电流,电路中消耗的有功功率也最大. 1. 谐振定义:电路中L、C 两组件之能量相等,当能量由电路中某一电抗组件释 出时,且另一电抗组件必吸收相同之能量,即此两电抗组件间会产生一能量脉动。 2. 电路欲产生谐振,必须具备有电感器L及电容器C 两组件。 3. 谐振时其所对应之频率为谐振频率(resonance),或称共振频率,以f r表示之。 4. 串联谐振电路之条件如图1所示:当Q=Q I2X L = I2 X C也就是 X L =X C 时,为R-L-C 串联电路产生谐振之条件。 图1 串联谐振电路图 5. 串联谐振电路之特性: (1) 电路阻抗最小且为纯电阻。即Z =R+jX L jX C=R (2) 电路电流为最大。即 (3) 电路功率因子为1。即 (4) 电路平均功率最大。即P=I2R (5) 电路总虚功率为零。即Q L=Q C Q T=Q L Q C=0 6. 串联谐振电路之频率: (1) 公式:

(2) R - L -C 串联电路欲产生谐振时,可调整电源频率f 、电感器L 或电容器C 使其达到谐振频率f r ,而与电阻R完全无关。 7. 串联谐振电路之质量因子: (1) 定义:电感器或电容器在谐振时产生的电抗功率与电阻器消耗的平均功率 之比,称为谐振时之品质因子。 (2) 公式: (3) 品质因子Q值愈大表示电路对谐振时之响应愈佳。一般Q值在10~100 之间。 8. 串联谐振电路阻抗与频率之关系如图(2)所示: (1) 电阻R 与频率无关,系一常数,故为一横线。 (2) 电感抗X L=2 π fL ,与频率成正比,故为一斜线。 (3) 电容抗与频率成反比,故为一曲线。 (4) 阻抗Z = R+ j(X L X C) 当 f = f r时,Z = R 为最小值,电路为电阻性。 当f >f r时,X L>X C,电路为电感性。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