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中产阶级定义的六个指标

美国中产阶级定义的六个指标

美国中产阶级定义的六个指标
美国中产阶级定义的六个指标

中产阶级概念在中国无疑是个舶来品,因为这词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到现在,连美国人自己也说不清楚什么是中产阶级。

亚洲开发银行最近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目前的中产阶级人数已达8.17亿,结果让中国人哗然,大声疾呼中国人“被中产了”。按照亚行的定义,每天消费2美元以上的人都可以算作是中产阶级,一年消费730美元,也就是人民币5000元左右,看起来国人成为小中产已成易如反掌之事。

不论在哪一个国家,中产阶级的定义和定位,都不会简单地归结为仅看收入或是消费这样纯粹以钱的指标上。在一个社会中,作为一个阶层就不仅是看你一年能挣多少。

在美国,中产阶级的定位要看教育程度、所从事的职业、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影响力等。上层中产阶级大都接受过高等教育,从事的工作以白领为主,主要集中在科学技术、职业性职业、医疗教育、大众传媒、工程等领域。大学教授、医生、工程师、律师、建筑师、记者、公司的中层主管、作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财务经理、高中教师、高级护士、药剂师、分析师等是人们最常见的上层中产阶级成员。而公司下层管理人员、销售员、秘书等则是典型的下层中产阶级。

说到美国的中产阶级还有另外一种比喻,按社会地位来分,中产阶级上有富人、下有穷人,中产阶级夹在中间,就如同三明治一样,所以现在的美国中产阶级也被称之为“三明治一代”。按照老百姓的说法,中产阶级不属于富人,但也不是穷人,就是不穷不富中间的一批人。

奥巴马上任后,面临经济危机的挑战,中产阶级也受到冲击,因此美国政府展开了“拯救中产阶级”行动。美国的媒体和专家也承认,对于中产阶级的定义并无统一的财务上的标准,仅靠收入和消费的指标界定中产阶级是不准确的。

因此,美国现在比较流行的界定中产阶级家庭标准是看生活状况和水平,其中有6项财务指标可以作为考核一个家庭是否进入中产阶级的指标。

第一,是否拥有住宅。美国梦说穿了很简单:一幢房子两辆车,养两个孩子都能上大学。这年头在哪个国家都一样,没房绝对成不了中产阶级。但有了房做一辈子房奴也不会是中产阶级。一生的心血和所得最终换来的只是一个窝,那决不能说是过上了好日子。

美国房价便宜,但也不是人人都买得起,这要看你住在哪儿。在底特律一个家庭年收入5

万美元可能生活得很好,但要是到了洛杉矶,这样的收入连个小房子都买不起。要做中产阶级,首先就得有房,但又不能成为房奴。美国人如何来平衡,挺简单,30年分期付款,每个月房贷不超过收入的三分之一。

美国中产阶级的真实生活

美国中产阶级富翁的状态犹如一个人脚踏两只船,他们是一脚踏在中产阶级的行列,一脚踩上富豪的队伍。美国经济学家认为,当中产阶级富翁有意愿和能力接受新兴事物(包括产品、服务、生活方式等)的时候,对社会形态和消费将产生更大的影响。就如同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所言,一种革新来临时,富人就成了穷人的打工仔。很多人心目中的富豪生活是拥有私人飞机、住着上千万美元的豪宅,家中一大堆佣人伺候。这样的富豪梦对于普通人而言太遥远也不现实,但发挥自己所长、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一个中产阶级富翁的梦想,却是实际得多。

用美国人的方式实现美国梦

事实上在美国的居民区,在自己的身边,生活着许许多多看起来不像富翁但又是富翁的人。人们也许会提出这样的疑问,是不是如今富翁的标准降低了?100万美元的家庭净资产仅是踏入中产阶级富翁的门槛,即使这样的门槛,全美国90%左右的家庭也迈不进去。而中产阶级富翁之所以吸引人们的注意不仅体现在他们拥有的财富上,更主要是他们的生活观与中产阶级没太大区别。他们不会像超级富豪那样仰望星空,他们更关心社区的一切、他们注重家庭财务的稳定,他们关心健康和养老,他们喜欢改变,他们关心家庭。在家庭消费上,中产阶级富翁更注重家庭的医疗和福祉、职业的发展,中产阶级富翁的崛起还说明另外一个问题,在面临经济不景气挑战时,民众依然可以利用美国人的方式实现美国梦。

在美国中产阶级富翁中有84%的人称他们过着中产阶级的生活,也就是购买奢侈品时不是随心所欲,而是选择在降价促销时捡便宜货。他们也会同中产阶级家庭一样,热衷于收集折扣券来节省日常开销。

美国中产阶级富翁在生活方式上还有一个秘密,对奢侈品宁租不买。买一个范思哲包要花3000美元,而且第二年就过时,喜欢名牌包没问题,参加社交活动时租个范思哲包一个月的租金才175美元。买辆法拉利车要多少钱?25万美元。想拉风,一年租辆法拉利开个十天八天要多少钱?不超过1万美元。买架飞机费用不菲,维修保养、机组人员又是一笔大价钱。想来架私人飞机天上转悠转悠,没问题,专门有公司短期出租飞机,让“贫下中农”也可以当回“地主”。

穿金戴银一般人享受不起,连算做富人的人也未必个个都是“小金人”。但有办法,高级珠宝租赁业务在美国如火如荼,当年美国第一夫人芭芭拉带的项链不是真货,山寨的。要是换到现在,白宫举办晚宴花点小钱租一个就OK了。5000美元一条项链,要买得下点决心,如果只是为了参加婚礼或是重要宴会,200美元租一条啥事都搞定。

上大学平均学业成绩是B

如果说中产阶级富翁挣钱拼命,花钱上却很吝啬,这说明他们很珍视用血汗换来的财富。而且美国文化中也不流行炫富,讲究的是实实在在居家过日子,花钱就要花在刀刃上,而不是花在面子上。尽管百富富翁不是大富豪,但对众多美国人来说,能到这份上也够心满意足的了。

很多专家研究美国人如何才能成为百万富翁,有一项研究涉及到教育,很有趣或许能有些启发。这项研究说中产阶级富翁中上大学平均的学业成绩是2.9分,也就是 B。当然这比前总统小布什的成绩好多了,小布什在哈佛读书的平均成绩是C。这些富翁的SAT考试成绩平均为1190分,如果照这样的分数录取,基本上没一个百万富翁在年轻时会被哈佛大学录取。

事实上,59%的美国百万富翁是在州立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的成功不是来自于名校身份,而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对于如何成为百万富翁,这些富豪中的贫下中农一致认为自己的努力最重要,而其他因素则包括接受高等教育。他们绝口不谈一定要上名校,当然只有高中毕业的人要想成为富豪的几率也不高。对于接受高等教育,富豪们认为在大学吸收多少知识并不重要,门门课得A也没什么,最重要的是掌握学习方法和培养自己的能力。有决心、尊重他人,建立人际网络(美国式关系学),这些也是富翁们认为自己能够成功的要素。

在美国一些中产阶级人群陷入困境逐渐沦为穷人之际,中产阶级本身也出现两极分化,从2008年起一个新的名词在美国流行:中产阶级富翁(The Middle-Class Millionaire)。经济学家称中产阶级富翁的崛起将改变美国文化,也诠释了勤奋工作为何可以变身大款的“贫民富翁”之路。中产阶级富翁可算作是美国富豪中的贫下中农。虽然出身贫寒,但却代表了美国社会一个趋势,成为富人不是梦,人人有机会,但不见得人人都能把握。中产阶级富翁家庭占美国家庭总数的 7.6%,而且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与过去统计的美国有钱人家庭只占全美家庭总数1%的概念相比,中产阶级富翁的形成更吸引人。

打工族成为富人不是梦

中产阶级富豪虽然仍属于中产阶级的行列,但他们却是百万富翁,这类富豪也被称作是工作致富族,这就有点启发意义了。要想成为富人,不见得一定是爹有钱,也不一定会玩股票、会投资房地产,只要老老实实干活,照样也可以成为富翁,劳动最光荣,劳动也能成为有钱人。一个社会90%以上的人维持生活是给人家打工,有吃公家饭的,也有为资本家卖命的。打工族也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他人打工,一种是自己为自己打工,做个小买卖,当个小老板。打工族里诞生富翁不容易,但美国现在的趋势是,打工族是百万富翁的发源地,这里是“贫民富翁”的摇篮和黄埔军校。

什么人会被视为中产阶级富翁呢?挺简单,家庭净资产在100万美元以上、1000万美元以下的人就是这类贫下中农级别的富豪。在对中产阶级富翁的调查中,89%的人认为任何人只要勤奋工作就可以获得比别人更多的财富。成为中产阶级富翁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呢?根据调

查,这一富翁群体多为小业主,同时涵盖高收入职业人群,像医生、律师等都名列其中。小业主是个笼统概念,开个小工厂、做个小买卖、经营个小餐馆、办家小公司、总之就是当个小老板,甭管手下只有1 个将还是有50个兵,统统列为Small Business。美国商学院有句名言,Small Business is American Future,既然连美国的未来都有了,干小买卖的自然也就成了“贫民富翁”的候选人了。

中产阶级富翁的八大特点

中产阶级富翁虽然进入了美国富豪精英的序列,但他们依然坚守着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靠自身的努力和奋斗赚钱,而不是“拼爹”当个富二代。从理论上讲,中产阶级富翁有八大特点。

第一点是努力工作,有点像活雷锋,但他们是全心全意为自己赚钱服务。相信不?成为中产阶级富翁的人每周工作的时间长达70个小时。美国人一年差不多有19天的时间用来度假,而中产阶级富翁一年度假的时间平均为12天,不度假的日子自然是在赚钱了。

第二点是人际网络关系密切,美国人不讲出门靠朋友,但讲究生意上要有好的伙伴,伙伴越多,生意就容易红火。中产阶级富翁比中产阶级有着更加广泛的人际网络,人头熟就容易带来商机,也就是赚钱的机会。

第三点是能够坚持,在面临失败时也不放弃,这就叫成功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当中。90%的中产阶级富翁承认在职业生涯或是生意上曾做过错误的决定、也遭遇失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到这个时候就真的发功了。

第四点是自己做老板。到大公司打工是很多人的梦想,但能够真正出人头地的人较少。在中产阶级富翁中有80%的人自己拥有小公司,这比在大公司当个打工族要辛苦得多,但成为富豪的机会相应却会多。中产阶级富翁为自己干活那是不分白天黑夜,绝没有8小时工作制这一说,只要有活啥时都可以干,为人民服务做到完全彻底。

第五点有些不太好听,叫做整天在钱眼里打转转,想赚钱吗,就得把眼睛盯在钞票上。

第六点有点装穷,大多数中产阶级富翁不把自己看作是富人,最多也就是个上层中产阶级。谦虚使人进步,如果整天把自己当个款爷,这种骄傲使人慢慢就落后了。

第七点,中产阶级富翁讲究家庭价值(Family Value)。这是过去的美国总统小布什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也是美国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如果一个人不爱老婆、不爱孩子,整天爱小三,赚多少钱都没用。

第八点则是难能可贵的事,虚心学习。美国讲究职业性,甭管是扫地的还是坐办公室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钱多钱少之别。中产阶级富翁虽然想赚钱,但毕竟不能行行是专家,一半的中产阶级富翁花钱请人当自己老师,对个人和职业的发展指点迷津。

美国大都市指标

美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新进展 The New Development of Standards for Defin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s in America 作者:罗海明 汤晋 胡伶倩 汪杰 摘 要:本文介绍了2000年美国定义的最新的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CBSA,对美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发展的新动向,从功能整合、大都市区特征、中央核和基本 地理单元四个方面作了详细的论述,并从中对中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提出了 可以借鉴之处。 Abstract: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newest standards for defin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s in 2000 America, which is called “CBSA”, and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newest standards from four acpects: functional integration, metropolitan feature, central core and geographical unit. In light of the new development of the American standards, the standards for defining the metropolitan areas in China will be finally suggested. 关键词: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 Keywords:Metropolitan Area; Standards for Defining 大都市区(MA:Metropolitan Area)是美国的一种联邦统计标准,一般概念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由县作为基本单元。美国管理和预算局规定大都市区标准的初衷仅仅是用于数据的准备、表达和比较,并没有考虑或预期到它可能产生的非统计方面的应用。但美国联邦和州政府机构应宪法的要求,都基于大都市区分配项目资金、制定项目标准和实施项目等。目前美国大都市区的重要性和使用频率要远远超过城市的行政地域概念和城市的实体地域。 12000年美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CBSA 大都市区(MA)相关概念在美国出现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其发展历程,以1949年定义的标准大都市区(SMA:Standard Metropo1itan Area)为界,可以大体划分雏形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在1949年标准大都市区(SMA)概念被引入之前,由于统计区域的边界和统计单元之间的不一致性,导致从联邦机构获取的数据难于比较;而从1949年开始大都市区被定义为详细精确的定量指标体系,进而可以帮助政府机构、研究者等获取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可比较的数据。 美国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在10年一度的人口普查之前都要进行新的回顾,并做出相应的调整。2000年美国最新大都市区界定指标体系CBSA(Core Based Statistic Area)规定:(1)中央核:每个CBSA至少有一个人口普查局定义的人口不少于5万的城市化地区(Urbanized Area)或者人口不少于1万的城市簇(Urban Cluster),城市化地区和城市簇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浅谈中国中产阶级生活方式 【摘要】在中国,中产阶级正以每年新增数百万人的速度强势崛起,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社会各阶级之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群体。中产阶级拥有比较多的机会创造和享受不断更新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创造“新生活方式”的中坚力量,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财富观等等形成了这个时代和新服务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将从文化研究角度来了解在消费大潮下当代中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方式,包括物质消费方式、精神活动方式和社会交往方式。 【关键词】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行为文化生活社会交往 中产阶级英文叫“middle class”,可以直译成中间阶层,也就是介于富人和穷人之间的人群,他们工作忙碌,生活有压力,但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中产阶级支撑着现代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这样一个引人注目的群体,其生活方式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一.消费行为 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向来是人们关注的中心,他们被认为是有品味、有格调、有消费激情的消费“前卫”。作为消费观念上的享乐主义者、社会阶梯上的地位追求者、生活方式上的品位制造者,他们总是会以其独有的消费激情和为人瞩目的前卫角色,在社会发展与时尚兴替中执着地寻求自我表现与社会认同的空间,他们是不折不扣的竞赛者和表演者。而中国当代城市中产阶级是正在形成与发展中的第一代,他们许多人可能刚刚从艰难与困顿中走出来,在消费大潮下中产阶级的消费行为也具有了新的时代与社会特征。从消费结构来看,中产阶级家庭正从传统的以衣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不断趋于多元化,虽然饮食方面的消费在中产阶层家庭还占有一定的位置,但其重要性正在不断下降,特别其他消费内容如交往、休闲、轿车、住房等不断增加,家庭基本消费如衣食住行方面已经与原来简单的生存必需型消费拉开了距离,同时享受性消费、发展性消费明显增加;从消费支出分布情况来看,城市中产阶级已逐步摆脱低收入阶级的消费特征,他们的收入已完全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并有更多的剩余资金可用于满足发展需求的其他消费项目或投资。

2017年中国男性中产阶级消费市场分析报告

2017年中国男性中产阶级消费市场分析报告

目录 第一节中产阶级崛起 (5) 一、悄然改变的消费观念 (6) 二、前所未有的消费环境 (8) 三、海外比较:以日本为例 (11) 第二节男性中产:品味提升先行者 (13) 一、角色决定形象 (13) 二、深度决定爱好 (22) 第三节“他经济”之生活品味:提升正当时 (24) 一、人靠衣装:男装增长空间巨大 (24) 二、户外品牌拥抱科技 (28) 三、单反相机增添魅力 (30) 四、典雅男表彰显品位 (32) 五、酒类消费永恒主题 (34) 第四节他粉丝经济相关领域公司分析 (36) 一、高级男装 (36) 1.1摩登大道 (36) 二、户外运动 (36) 2.1三夫户外 (36) 三、珠宝首饰 (36) 3.1飞亚达A (36) 四、食品饮料 (37) 4.1张裕A (37)

图表目录 图表1:中产阶级定义维度 (5) 图表2:中产阶级规模 (5) 图表3:个性的诉求 (6) 图表4:及时行乐的消费观念 (7) 图表5:大多数消费者通过网络了解商品信息 (8) 图表6:微信朋友圈推广 (8) 图表7:畅销男性杂志 (9) 图表8:媒体解析纸牌屋穿衣之道 (10) 图表9:导购网站网友原创 (10) 图表10:导购网站网友评论 (11) 图表11:日本1980 年以来消费结构变迁 (12) 图表12:日本酒类消费细分 (12) 图表13:年轻男性倾向于自己购买服装 (13) 图表14:低调、奢华的男士袖扣 (14) 图表15:袖扣收藏者皇甫江和他的收藏 (15) 图表16:男性护肤品的市场规模及预测 (16) 图表17:男性正在加入护肤的队伍 (16) 图表18:男性对待珠宝的态度分布 (17) 图表19:伊势丹男性专区专柜一览 (17) 图表20:伊势丹男性专区内景 (18) 图表21:婴幼儿《量子物理》课本风靡一时 (19) 图表22:朱清时、潘建伟院士推荐本书 (19) 图表23:暑期出游意向 (20) 图表24:认为男女在购车上存在差异的分布 (21) 图表25:户外运动男女比例 (21) 图表26:“京东出版”主打男性读者群 (22) 图表27:参加开源项目的男女差异 (23)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

白领一般衣着光鲜地出现在都市的街头,傲然行走,神情淡漠。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向“高尚工作园区”;一尘不染的皮鞋踏出急促的脚步,时刻提醒着路人他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很忙;电脑、电话、传真是他们最亲密的工作伙伴;他们的竞争对手不计其数,所以他们时刻准备接受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同时为步入金领储备能量;他们公私分明,下班时间很少办公,他们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来休闲充电,娱乐健身。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出身于白领职员家庭,以对美国社会的激进批判和权力斗争的理论分析而著称。他站在激烈的社会批判立场上,关注美国的社会冲突和矛盾。米尔斯从白领研究入手,探究了美国阶级关系的演变,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形成了本书特有的分析批判立场。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依托分析了白领阶层的社会生活,又以韦伯的科层理论为线索,分析了白领世界的社会地位、职业特征及政治态度。 本书写于1951年,五十年代的美国处于二战后的经济繁荣时期。二十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促使各社会阶级的结构、社会地位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工业化的蓬勃发展,资产垄断剥夺了老式的中产阶级个人自由的基础——资产所有权,剥夺了他们赖以自立的手段,因此也就改变了老式中产阶级的人生计划和心理。随之而来的是白领阶层队伍的迅速扩大。 米尔斯按职业界定的方法将农场主、小商人和自由职业者归为老式中产阶级。美国中产阶级的形成是其19世纪自由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改变了旧的生活方式,建立了自己的历史,将中产阶级从旧社会中分离出来。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农场主为代表的老式中产阶级,由早期私有财产的占有者,逐步转变成为美国工业化发展中的利益受损者。美国在经济发展之初,依靠农产品出口积累了大量财富,但是伴随着国内人口稳定,国外市场缩小,先进技术推广,农产品过剩与工业原料的缺乏形成鲜明对比。 到了20世纪30年代,“生产过剩危机”尤为突出,许多人因无法成为所有者或看不到升至完全所有者的机会而离开了农村,走进城市。这样的资本主义发展路径,促使美国老式中产阶级逐渐没落,新中产阶级悄然兴

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发展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

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发展 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 曾艳红① (武汉市经济研究所,武汉430017) 提要 通过探索国际上典型大都市区的形成和发展轨迹,力图寻求其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以实现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大都市区;城市化;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 F299.2 可持续发展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政府在制定《中国21世纪议程》时十分注重人类住区可持续发展及其与此配套的可持续发展行动计划。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的象征和生产力空间载体,聚集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生产资料、资本、劳动力和科学技术,从而成为区域经济活动的导源地,一定地域内经济集聚实体和纵横交错经济网络的枢纽。纵观全球经济发展态势,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巨大城市带,如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带,日本东海道太平洋沿岸巨大城市带,欧洲西部巨大城市带等。此外,中国东部沿海城市密集地带也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地带之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城市及其集聚区的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全球的可持续发展。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随之而来的大城市人口过分集中,造成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负效应,影响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大城市在以其为中心的一定区域范围内城市集聚区的作用,是实现城市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探索国际上典型大都市区形成和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共同规律,力图寻求其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以实现我国大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与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 典型大都市区建设的基本途径和共同特征 1.1 大都市区概念及分类 大都市区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形式。它的出现在发达国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如美国在1910年人口普查时就定义了大都市区,1950年和1960年相继修正为标准大都市区和标准大都市统计区,许多发达国家也已建立了相应的地域概念和统计指标。 国外大都市区形成发展及对大都市区的研究早于我国,我国使用这一名称来自对外文资料的翻译,由于语种不同以及不同学者对同一单词的译法不同,因此,同一概念的内容有几种不同的译法,主要有大都市区、大都市圈、大城市区、大城市群等,欧美国家称大都市区居多,日本则称大都市圈,为规范称呼,笔者在本文中统一称为大都市区,但不同国家对大都市区的划分范围却有差异。 大都市区是城市化过程中客观形成的城市空间形式,其地域范围划分不同,国际上主要有两种类型的大都市区,一种是欧美国为代表类 第17卷 第1期1998年 3月 地域研究与开发 A R EAL R ESEA RCH AND D EV ELO P M EN T V o l.17 N o.1 M ar.1998 ①曾艳红,女,34岁,助理研究员 来稿日期:1997-04-02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中国中产阶级的分析 国家信息中心的官员2001年说,中国将有2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萧灼基说:10年后中国将有五类人能进入中产阶层,萧老的预言,给给向上爬的人打打气,给他一个大枣吃。本人想提三个问题:中国的新阶级、新权贵和新精英。 新阶级 故事一: 狗熊带兔子玩,上厕所时没带手纸,狗熊问,你怕脏吗?兔子说不怕,狗熊用兔子毛当手纸了。狗熊的块头那么大,兔子没法子只好拿自己的衣服给狗熊当"手纸"了。中产阶级象只兔子,跟富人玩好了就变成手纸,玩不好...... 中产阶级——难以界定,文学家形容他们象一块没有冻好的冰,艺术家编了一套老板丽人伪幸福的梦,经济学家说他们是中国稳定的核心,社会学家说是公民社会的基础,政治家怕他们长得太快胃口太大,行政官员吃拿卡要想捏死他,民工们恨不得宰了他,再来一次均贫富。 一提中产阶级,人人都特敏感,弄得我好生尴尬。不是我存心找不痛快。在我们这个貌似平等的社会中,一谈中产阶级,人们就老大不自在,心中暗想:我算老几?老大、老二、老三,还是个零蛋......有人私下里对我说,其实我是格格。我心说您甭提满清这一壶。路边的小饭馆变成了宫庭宴,电线杆上的小纸条儿变成宫庭秘方,街上的小妞也全都变成了格格。经济学家管这叫"预期紊乱"。关于中产阶级争议和对中国公民社会的企盼,象是学术界吐出一串好看的泡沫。人们不否认他的重要性,鲜有人进行分析、量化和实证。我一接这题就发觉不妙,看不见摸不着找不到着力点。中产阶级到底是个什么东西,方的园的还是三角的,他的政治理念、社会意识、生活预期全然不清楚。 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原本是个舶来品,欧洲是经过了300 年工业原始积累,再加上战后持续50 年的高工资、高福利的保护才出现了中产阶级。解放后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消灭了有产者,改革20 年,中国出现了一个新阶层,他们有很强的购买力,他们办公司、投资、信贷、交易和纳税,在这一奇迹中,他们很有特色。所谓中产阶层,是以知识份子、职业专家为代表的主流精英的群体,有院士、研究员、教授、律师、医生、作家、专家、艺术家、自由职业者、高级职员等,包括文官、学人和企业家。他们成长周期才10年还很不成熟,我们缺乏训练有素的文官来操作民主,又缺少公益的学人来坚实公民社会基础,更缺乏讲信用的企业家来完善产权制度,从而使经济和民主同时陷入僵局。 早在1997 年刘吉曾说过,中国很有可能产生新阶级。中层消费者怎么形成的?大约是在1992 年后,要素市场(资本、信贷、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资源中介服务等)开放后,形成的所谓的"第四代富人"。大批政府、企事业机构的干部、知识分子下海后,利用他们过去的资源和社会网络,中层才迅速扩大。据中国社科院历时10 年的一份全国性调查,民营中小企业家中干部下海的占31%。是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过程中才形成了广大的

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占有了全国40%的财富,而80%人口仅拥有大约7%的财富

有数据显示,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占有了全国40%的财富,而80%人口仅拥有大约7%的财富两极分化动摇美国人逐梦信心 2011年,“占领华尔街”运动席卷全美,美国各地爆发****,抗议社会的严重不公和贫富不均。“占领华尔街”运动提出,社会上1%的人掌握了经济和政治权力导致绝大多数人的生活发生危机(失业及住房、医疗保险、教育、老人保健等方面的问题),是危机的根源所在。 资料图片(人民视觉) 在美国,两极分化与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已成为最主要的社会危机和政治难题。美国新经济联盟今年初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美国最富有的1%人口占有了全国40%的财富,而80%人口仅拥有大约7%的财富。这1%人口与中产阶级之间的平均财富差距超过20倍以上。美联储主席耶伦近日也将贫富收入差距不断增大的现象称为“当前美国社会最令人烦恼的趋势之一”,而长期失业率居高不下的“破坏性效应”更令她忧心忡忡。 美国最富有的10%人口控制71%财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不久前发布报告称,占美国人口10%的最富裕阶层控制了该国71%的财富,其收入占国民总收入的比例也由1980年的30%增长至2012年的48%;同期,占总人口0.1%的顶级富翁们的财富占有率也由2.6%增加至10.4%。另据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伊曼纽尔·赛斯的最新研究结果显示,美国当前的贫富差距状况是近一个世纪以来最糟糕的。过去20年间,位于金字塔尖占总人口1%的美国富裕家庭获取了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成果的2/3。尽管这些家庭在经济衰退中遭受的打击更大,但自2009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不断趋于稳定,股市强劲反弹,这一群体迅速复苏,其收入激增31%,然而相比之下,其余99%的家庭在近3年内的收入几乎只增长了0.4%。 衡量贫富差距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基尼系数,它能够反映出一个国家收入分配是否公平,其数值越接近1,代表收入不均情况越严重。美国统计局的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的基尼系数继续走高,达到0.451。从开始统计基尼系数的1947年起到1981年的34年间,美国的基尼系数始终在0.36左右徘徊。但是在1981年里根就任总统之后,基尼系数开始稳步上升,到1990年上升到0.396,2000年达到0.433,直到2012年突破0.45。 此外,受经济不景气影响,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收入情况堪忧。美国人口普查局的调查发现,2012年收入少于2.5万美元的美国家庭占24.4%,比4年前提高了2.7个百分点;年收入在5万到10万美元之间的所谓中产阶级中低阶层的比例由31.2%降到29.9%。可见,美国经济衰退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更多中产阶级的中下层落入低收入和贫困家庭的行列。 收入不均状况严重在美国快餐业中表现尤为突出。有报告称,2013年美国快餐业的首席执行官与普通员工的年薪之比超过了1000∶1。以麦当劳公司为例,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的年薪数以百万美元计,服务员、收银员及厨师等普通员工时薪仅略高于每小时7.25美元的美国联邦最低工资标准。正如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撰文所称,“美国收入不平等扩大的状况令人瞠目结舌。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半数美国底层劳工的工资涨幅停滞或下降,而占1%的顶端人群收入几乎翻番。”美国总统奥巴马自上任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美国国会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法案,并将其作为缩小美国贫富差距、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他曾在今年初的国情咨文中提出要把联邦法定最低工资由每小时7.25美元提高到每小时10.10美元。但这一法案迟迟未能在国会获得通过。 63%美国年轻人认为美国梦不可能实现 最近,由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克提所著的《二十一世纪资本论》一书在欧美学界引发了一场对贫富差距的广泛讨论。书中提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必然会导致收入不平等扩大,而且从长远看,这种趋势是无法被财富总量的增长和外部调节所掩盖。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学家阿蒂夫·米安和阿米尔·苏菲则在新著《债务屋》中证实,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对居民消费行为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他们揭示了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平等是造成本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American MPOs and Its Inspirations to China 周素红 陈慧玮 引言 区域协调一直是各地政府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在美国的分权体制下,其地区间协调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经过政府和民间的长期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套相对有效的协调机制。在解决区域间的各类协调问题时,除了通过法律程序缔结州际协定或采用非正式的州际行政协议外,编制区域规划、成立一系列专项政府公共权利机构和政府联合会等对区域的实质性协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1920年代,随着小汽车的大量使用,城市迅速蔓延,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渐密切,亟需协调,区域规划与区域协调的呼声日渐高涨。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第一批规划咨询和协调机构,包括一系列非政府组织,如1922年成立的区域规划协会(RPA: 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和部分为解决某一方面问题而成立的政府公共权力机构,如纽约港权力机构,后来更名为“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但由于各自权力的局限,这些组织和机构所发挥的协调作用是有限的。政府联合会(COG: Council of Government)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6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逐渐重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区域协调问题,增加了对公路建设、城市再开发和环境整治的联邦基金拨款,并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交相应的区域规划和论证报告,才能获得相应的拨款,一批政府联合会(C O G)应运而生。这些C O G 主要行使联邦基金相关法案要求的一系列协调、审核与计划事务,包括提交交通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编制和实施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经济发展、交通与环境公平等涉及区域发展的各项协调计划,从而将全面的区域协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地方C O G 的主要成员来自各地多个相关政府权力部门,因此能在区域协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其主要职能,COG 可以划分为区域委员会(RC: Regional Council)和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PO: Metropolitan Planning Organizations)两类。其中,R C 主要负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问题,而M P O 则主要负责与大都市区交通规划和相关基金申请有关的规划和协调工作。目前,全美共有300多个大都市区规划组织,在各地的实际运作中,部分R C 包括了M P O 或直接通过RC 行使MPO 的职能。 在上述关于区域协调的相关组织和机构中,由于有相关法案的保障,C O G 中的M P O 在区域性交通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申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区域规划和协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本文介绍了美国大都市区区域协调的主要执行机构——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 P O)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挥区域协调作用的主要协调机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为基础,促进区域用地、环境整治、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区域协调。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规划和协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认为以立法为基础,建立公共投资再分配机制是政府进行区域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executive body for metropolitan regional coordination in USA, the history of MPO, and analyses its mechanism.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i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in China. It proclaims that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the redistribution of public investment on the premise of legislation would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in reg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governments. 关键词: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 区域协调机制 Keywords: USA; MPO;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401019)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06YD01)资助。作者: 周素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 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副教授。zsuhong@https://www.doczj.com/doc/5810301499.html, 陈慧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新城和边缘城市与大都市区空间发展

新城和边缘城市与大都市区空间发展 新城的概念源于19世纪规划鼻祖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后先在英国兴起,目的是疏散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和产业,防止大城市郊区无计划向外蔓延的有效引导手段。要弄清边缘城市的概念,首先要知道城市群的概念。所谓城市群或城镇集群,是指在一定规模的地域范围内,以一定的超大或特大城市为核心,以众多中小城镇为依托,以多个都市区为基础,城镇之间、城乡之间紧密联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城镇密度的城市功能地域。而边缘城市,是指离省会城市或者非省会副省级城市以及城市群(圈)较远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城镇化水平较低,城市的规模较小,很多是老少边穷地区。边缘城市的经济多数较为落后,每年在全省的GDP中所占的比重较小。边缘城市的教育文化水平也相对较低,因为全国的高校大都分布在城市群内,这也是促进城市群发展的一支有利力量。但边缘城市正是因为其边缘位置,自然人文环境往往很好,很适合人群居住,是人们旅游休闲的理想去处。除此之外,边缘城市的农业多数较为发达,在全省中常常充当着菜篮子、粮仓和后花园的角色。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都市圈”的发展日趋明朗化。北京都市圈、南京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等相继“亮相”,为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创造了新的动力。在都市圈的构建和区域整合过程中, 核心城市是最主动、最具前途的大“赢家”,而大量处于都市圈边缘地带的城市. 简称边缘城市则面临着如何应对的新问题。因此, 调整发展思路、寻求新的发展, 是边缘城市面临的急迫课题。由于多种因素等多方面的原因, 边缘城市一般不会被列为区域发展重点, 在起点上就与中心或副中心城市差了一步. 另一方面, 都市圈合作协调机制的本质是竞争协调机制, 它在规范竞争秩序的同时, 也使得竞争更为激烈, 并且这种竞争在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对称性, 特别是对边缘城市不利。因为, 边缘城市不仅在接受核心城市辐射方面处于较低的能级, 而且还面对着由于核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吸引而产生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流失。对此, 边缘城市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切实增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边缘城市的发展战略一一积极融入都市圈之中。因而, 研究城市发展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行政区划, 而应该从区域经济、交流地位分析发展策略, 认识发展优势和制约因素。作为边缘城市,“都市圈”背景下的发展战略, 应该是以区域发展为前提, 以接受核心城市辐射为途径, 以创优环境为手段,吸引周边地区生产要素, 增强综合实力和发展后劲。要把依托区域整体优势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 进一步强化与核心城市及其副中心城市的经济协作与联合, 有效地利用区域教育、科研资源, 为自己培养所需人才、孵化科技成果。要辩证看待边缘城市的区位劣势。表面上看, 边缘城市离核心城市较远, 在接受辐射方面处于较低的能级。而正是这种“劣势”,才使得边缘城市比那些与核心城市距离更近的城市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更有可能形成特色化的产业优势和相对超脱的发展环境。因为作为一种过渡性的经济区域, 边缘城市更便于建立独特的吸纳、传导、协调和发展机制, 更便于形成自己的“势力范围”,更有可能在服务区域发展中彰显个性, 尽显其能, 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 不能把区位劣势绝对化, 而应该正视现实、创新思路, 借助都市圈形成机遇寻求更快的发展。在区域整合的过程中, 边缘城市面临的不仅仅是发展机遇,同样也要面对圈内各市之间的竞争。一方面, 由于经济基础,边缘城市不论发达与否, 都应该正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 及时地从区域发展的大背景上调整思路, 主动应对都市圈日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 研究参考第4号(总179号)2014年5月8日 麦肯锡: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 内容摘要:2014年3月22-24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年会”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全面深化改革的中国”。 为了更好地倾听国际组织、跨国企业对中国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本届论坛邀请了与会公司结合自己的专长和论坛的主题撰写专题报告。本期研究参考是麦肯锡咨询公司为论坛提供的报告。 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在这份报告中,麦肯锡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关键词:中产阶级;驱动力;制约因素

下一个十年的中国中产阶级 ——他们的面貌及其制约因素 麦肯锡咨询公司 中产阶级的成长正在潜移默化地推动着中国的经济变革与社会转型。在这份报告中,我们将探讨中产阶级如何成为中国可持续增长的经济驱动力。同时也慎重指出,如果不着力打造中国年轻一代的能力,使之符合未来中产阶级的要求的话,这一幕也许并不会真的发生。 一、中国中产阶级的潜力 就在2000年,中产阶级仅占中国城市家庭的4%1;到2012年,这一比例已飙升至68%。今天,城市人口占到中国总人口的52%;到2022年,还将涌现1.7亿城市新居民,届时城市化比例可能攀升至63%。到2022年,中产阶级的数量将达到6.3亿,为城市家庭的76%和总人口的45%。中国正在快速成长为中产阶级国家。这股浪潮的核心是城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居民收入的水涨船高。 不断壮大的中产阶级主力军来自技能型白领,他们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也赚取更高的薪水。这既体现在基础设施建设“硬”效益,也反映在教育和医疗保健条件改善的“软”效益。中国城市基础设施的迅猛发展众所周知,但政府对有利于释放中产阶级经济潜能的软性推动力的投资或许不太为人所知。以保险为例:2005年基本医疗保险覆盖了近1.5亿中国人,如今95%的中国人享受着基本医疗保险。对于城市居民而言,自费比例已经从59%下降到35%。这表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中产阶级的发展质量与数量同等重要。 二、上层中产阶级将成为新主流群体 我们将中国中产阶级划分为两大类:大众中产阶级——家庭年收入在6-10.6万元人民币之间,相当于9000-1.6万美元之间,这个群 1我们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家庭可支配年收入在6万~ 22.9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士,以购买力平价法计 算,这一范围处于巴西和意大利的平均收入之间。这一群体在生活必需品上的支出低于50%,同时,其消费行为比起其他阶层也独具特点。

美国新闻周刊

美刊笔下的中国百姓:中产阶级雅皮士民工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周刊6月20日(2005年)一期刊登记者方同铭自中国撰写的三篇文章,描绘中国百姓的生活: 北京中产阶级家庭:关心的是挣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 四岁的安安在商店里跑来跑去找寻玩具汽车。他的妈妈董薇(音)一边紧追不舍,一边躲避着正在测量橱柜和试坐椅子的夫妇们。那些椅子上挂着一些自编的斯堪的纳维亚名字,虽然译成了中文却十分拗口。这是周日下午在北京宜家家居超市上演的一幕。董薇和家人似乎正在和这座城市里的许多人共同执行一项任务。等待停车位的队伍排了将近一个小时,而这种情况在周末是司空见惯的。一个个满怀消费热情的家庭拿着铅笔、卷尺和自己新房的照片,挤满了整个宜家。董薇和她的丈夫曹杰(音)来这里是为了给安安买一个学习用的书架和电脑桌。然而,一个电视柜吸引了她的目光,而丈夫则看上了一个彩色的CD架。 和中国飞速增加的中产阶级家庭一样,董薇和曹杰过着一种他们的父母永远无法想像的生活。两人刚刚买了一套房子,并把自己的大部分时间花在了装修上面。夫妻俩经常在外面吃饭。到了周末,他们会带安安到满是塑料球和蹦蹦床的游乐场去,和其他被惯坏了的独生子女们一同玩耍。他们不再像传统中国人那样,希望“当个好工人为国家服务”。事实上,他们更像是美国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关心的是挣更多的钱、买更大的房子,让自己的孩子上一所好学校。 董薇穿着牛仔裤,画着眼线,背着“新秀丽”牌挎包。她在中国商务部拉美司工作,每年都会去拉丁美洲地区出差四五次。她的丈夫原来也在政府机关工作,不久前刚刚辞职,然后和一个朋友下海经商,销售医疗器械。 曹杰说:“在国有企业很难充分发挥一个人的潜能。以前我们还觉得有必要保住铁饭碗,但现在我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多大能耐。” 在一代人以前,国有企业的年轻夫妇们住在单位分的房子里,私人财产寥寥无几。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让一家人吃饱饭。随着国有体系在过去十年里逐渐瓦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另谋出路。他们既要寻找工作出路,也要寻找生活出路。 董薇和曹杰买了一辆汽车,安安说那是一辆“捷达”。回想1997年的时候,他们梦想着攒够钱买一套大点儿的房子,这样安安就可以拥有自己的房间。曹杰说:“现在,中国的生活和美国没有太大区别。” 在过去一两年里,机场高速公路周围的新建住宅区拔地而起,还起了诸如“中央公园”“优山美地”“棕榈 泉”“橘郡”之类的名字。这些规划中的理想社区将为人们提供美国中产阶级的生活标志,包括自家的院子、烤肉架和配备台球桌的地下室。虽然一些楼盘以外国人和最最富有的中国人为销售对象,但越来越多的住宅将面向这个由拥有国际品味的中国年轻夫妇组成的新阶层。 过去,年轻男女即使在结婚以后也要和男方父母住在一起。如今,年轻夫妻自己买房搬出去住已经成了大势所趋。虽然曹杰的父母也生活在北京,但他和董薇并没有和父母住在一起。董薇说:“我们的朋友中很少有人和父母住在一起。我们现在需要更多的空间。” 他们也在为安安上学攒钱。在中国,这笔费用可能十分昂贵。中国的教育是由政府出资扶持的,但学校间的差距却越来越大。目前,董薇夫妇平均每个月要为儿子上幼儿园花费100美元。他们说,与现在时兴的一些私立幼儿

简介欧美中产阶层标准与现状

简介欧美中产阶层标准与现状 据某调查公司编制的《中产群体的生活方式及消费形态调查报告》显示,中国中产群体判别有十大标准,只要符合以下任何一条,即可认定为中产群体。1、个人或家庭金融资产总水平在人民币50万以上;2、个人总体年收入水平20万以上;3、拥有私人轿车,价值在20万以上……让我们来看看欧美的中产吧 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刘晓燕、杨晴川、刘亚南、张皓雯见习记者帅蓉发自布鲁塞尔、孟买、北京“我就算是中产阶级中的一员。”比利时姑娘劳拉在大学里学习的是中文专业,当她笑着和记者说这番话时,已经成为比利时一家中资机构的员工了。“我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她说。 劳拉介绍,她每月2500多欧元(1欧元约合9.25元人民币)的收入在比利时算是中等水平,其中三分之一用来缴税,剩下1700多欧元用来支付房租和自己的日常开销,生活还算比较轻松。 现在,似乎只有在欧洲才能如此轻易找到对生活现状满意的中产阶级,本报记者在几个国家进行调查发现,全球更多中产阶级的生活压力偏大,诚如台湾歌手郑智化在一首名为《中产阶级》的歌中描述的:“我的包袱很重,我的肩膀很痛,我的欲望很多,我的薪水很少,我的日子一直是不坏不好。” 美国中产面临“崩溃” 美国的中产阶级在最近几年日子不太好过。美国学者在金融危机前就提出,美国中产阶级内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使得中产阶级作为一个整体有“崩溃”的风险。 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克鲁格曼在《中产阶级美国的终结》一文中指出,二三十年前,美国的中产阶级占据社会重心位置,可最近几年来,经济增长的收益却流向了中产阶级的上层和富豪阶层。 美国中产阶级分化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许多城市都有所谓中产阶级社区,然而,最近几年以来,许多赚了大钱的专业人士纷纷离开这些社区,搬到新兴的富人区去了。而在加州和夏威夷这些物价较高的地方,由于生活费用上涨,许多下层中产阶级人士不得不搬离原来居住的中产阶级社区,另择廉价居所。 金融危机后,美国中产阶级的分化和困顿更为明显。许多中产阶级家庭为了维持生活水平,夫妇不得不双双出来工作。而据美国媒体报道,如今许多普通中产阶级家庭即使夫妇双双工作都很难维持体面的生活。 美国媒体曾这样形容:过去美国的社会结构像维多利亚时期女人上小下大的裙子,而现在则更像是一个两头大中间小的沙漏。换言之,曾经作为社会中坚的中产阶级,正在日渐式微。 欧洲中产忧心养老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一、国外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界定标准 大都市区是一个大的城市人口核心以及与其有着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具有一体化倾向的邻接地域的组合,它是国际上进行城市统计和研究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时产生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美国是最早采用大都市区概念的国家。进入!"世纪后,美国城市化出现了新的现象,一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超越原有的地域界线,向四周扩展,将周围地区纳入城市化轨道,并与中心城市紧密相连,融为一体。于是,有必要将这一地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以便更科学和客观地衡量城市化水平,为制定城市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年美国人口普查局首次采用“大都市区”这一概念进行人口统计,规定大都市区包括一个%"万以上人口的中心城市及其周围%"英里以内的地区,或者虽超过%"英里但与中心城市连绵不断、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英里%’"人以上的地区。%&#&年定义了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调查,称为标准大都市区。%&’&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一直用到%&("年。这以后开始实行新标准,改称为大都市统计区,它的组成部分包括)个: %*中心市,指一个’万人以上的中心城市或两个城市有相邻的边界,其中一个城市至少有’万人口,另一个城市人口不少于%$’万。如果两个邻近城市均达到或超过’万人口,并且城市之间的距离不超过!"英里,这两个城市将被划入同一个大都市区,除非这两个城市之间没有明显的社会经济联系。 !*中心县,即中心市所在县的其余部分,并且该县的人口至少有’"+以上是在城市化地区里。 )*外围县,指与中心县连接并满足以下条件的县:(%)至少有,’+的劳动力从事非农业活动;(!)县里被雇佣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中心县(市)所雇佣的非农业劳动力的%"+或至少为%""""人,或者县里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中心县(市)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的%"+或至少定居有%""""人,或者这 大都 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 的启示 谢 守 红

中产阶级的人群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10301499.html, 中产阶级的人群特征 作者:于当 来源:《中国质量万里行》2016年第01期 近些年来,“中产阶级”概念逐渐取代了“小康之家”,它特指一种消费人群。广告商也在不断强化“中产生活”的概念:温馨的三口之家、暖意融融的家居、舒适宽敞的座驾、海外风景区旅行、华丽的商场购物……,“中产”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现代梦想。 “中产”没有国际标准 前不久,瑞信研究院的一份全球财富报告为人们勾画了财富全景图。在瑞信的这份报告中指出,中国已经有1.09 亿人进入中产,这个数字甚至已经超过美国的9200 万人,成为全球中产人数最多的国家。 然而,这个数字似乎并不能够让人们信服。源自于瑞信对“中产”的定义,瑞信所采用的是资产标准:以美国当地拥有5万至50万美元的财富基准来界定中产阶级成年人,并采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力平价系列,按本地购买力计算,得出其他国家的等值中产财富范围。 可以说,5万美元?50万美元资产标准对于热衷于存钱、偏好买房的中国人来说,并不算一个很高的标准。即使在四线城市,拥有一套价值30万元的房产的要求并不算高;而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一线城市,普通住宅超过300万元也是稀松平常。因此按照5万美元的下限、50万美元的上限来划分,以中国的人口来计,中产阶级壮大并且人数超过美国 完全在情理之中。 另外一种对“中产”的标准所依据的是金融资产,也就是人们所持有的存款、基金、股票等等,这个标准的优点在于剔除了固定资产项目(主要是房产)的价值。 而安联集团刚刚发布了第六版《全球财富报告》,全球金融资产总额达到136万亿欧元,人均金融资产为1.85万欧元,也就是说拥有的金融资产达到3.9万人民币到23万人民币,即可进入中产行列。但这个标准由于弹性太大,因此,在也不是很清楚和让人信服。 还有一种“中产”的标准是以收入来衡量。 按照麦肯锡全球研究所下的定义,中国中产阶级是那些年收入(按购买力算)在1.35万 到5.39 万美元(约合9万到36万元人民币)之间的人。 国家统计局则将中产阶级定义为年收入在7250?62500美元(约合5万~42万元人民币)之间。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后感

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读后感 白领一般衣着光鲜地出现在都市的街头,傲然行走,神情淡漠。从城市的各个角落涌向“高尚工作园区”;一尘不染的皮鞋踏出急促的脚步,时刻提醒着路人他们有许多工作要做,很忙;电脑、电话、传真是他们最亲密的工作伙伴;他们的竞争对手不计其数,所以他们时刻准备接受新信息、新知识,不断提高自己,同时为步入金领储备能量;他们公私分明,下班时间很少办公,他们把自己的业余时间用来休闲充电,娱乐健身。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出身于白领职员家庭,以对美国社会的激进批判和权力斗争的理论分析而著称。他站在激烈的社会批判立场上,关注美国的社会冲突和矛盾。米尔斯从白领研究入手,探究了美国阶级关系的演变,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和韦伯的科层制理论,形成了本书特有的分析批判立场。以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为依托分析了白领阶层的社会生活,又以韦伯的科层理论为线索,分析了白领世界的社会地位、职业特征及政治态度。 米尔斯按照权力、财富和声望三个指标将白领职业者划入新中产阶级。白领阶层中三个最大的职业团体是经理、挣工资的专业人员、推销人员和办公室的人员组成。 米尔斯在书中运用马克思异化理论分析新中产阶级的社会生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认为,劳动把人从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人们又通过各自劳动表达自己的人性。但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却使人们通过劳动表达人性日益困难,人们正在从自身中,从他人那里,从自然之中分离出来。Mills认为白领者们是一些牺牲品式的英雄,作为小人物,从事的往往是一些并非自己本意的活动,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满足和成就感。他们默默无闻的工作着,在办公室或商店里他们从来不敢大声说话、和别人顶嘴、或站着不干活,他们的劳动和其生产的产品之间是异化的。自我异化在他们身上是与劳动的异化比肩而来的。 《白领》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揭开了美国社会的真面目,打碎了旁观者对于完美美国的幻想,天堂般的社会形象不再成立,取而代之的是成群结队挣扎在生活边缘的下层群众以及如无脑丧尸般茫然踟蹰的白领阶层。令人厌倦的工作,追逐在闲暇时间表现出高人一等的经济能力并从中获得满足感,模仿明星偶像的生活,空虚并对现实感到无力,感觉上升机会越来越少,在层次化的职场环境中为了升职而勾心斗角,米尔斯描述的这一切与当今中国白领社会有太多的重叠与相似。窦文涛曾追问,为何当下的年轻人将自己归类为屌丝,以嘲弄自己为乐?我们也可以同样发问,为什么当今网络中盛行如此多的低俗文化,人们不再尊崇高雅圣洁?原因恰恰就是这一代人无力改自己生活的情境与社会体验。就好像在六十年前的美国经历的那样,无意义的工作掩盖了生活的真正含义,一代人的灵魂正经历最无力更改的异化。历史总是会惊人的相似,先锋者走过的路,我们还会再走一遍。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以人之长补己之短,趋利避害,借鉴别人的历史去疏通自己的前进道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