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年级物理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

八年级物理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

八年级物理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
八年级物理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

石林县巴江中学教师演示实验记录表

八年级下册物理实验报告单(供参考)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3月6日 实验名称: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一、实验目的 1.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2.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2个(规格相同),钩码2个,铁架台。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 1.检查实验器材。 2.测量手的拉力。 3.测量钩码所受的重力。 4.测两个弹簧测力计相互作用的拉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 0-5N ,分度值 0.2N ,指针是否指零刻线是。 2.记录数据: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实验名称: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一、实验目的 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弹簧测力计,铁架台,相同的钩码5个(质量已知),铅笔, 刻度尺。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到 零刻度线。 (2)将弹簧测力计悬挂在支架上。 (3)将钩码逐个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 (4)将5次的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5)整理器材。 四、实验记录与结论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0-5N N,分度值为 0.2 N。 实验结论: 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质量的关系是物体所受重力与物体质量成 正比。

年级:八年级姓名:日期: 实验名称: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一、实验目的 探究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 二、实验仪器和器材(要求标明各仪器的规格型号) 木块,砝码,弹簧测力计,毛巾。 三、实验步骤或内容:要求步骤或内容简单明了 (1)检查器材: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指针是否指在零刻线处。(2)当木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3)改变压力,将砝码放在木块上,测出木块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4)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将毛巾平铺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压力F=G木块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 (5)整理器材。 五、实验记录与结论 (1)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0-5N,分度值为0.2N。 (3)实验结论: 在接触面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在压力相等的情况下,接触表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6页word文档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设计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中包含大量的演示实验,它们是帮助学生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理解和掌握物理知识不可缺少的手段,也是塑造学生科学精神和培养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有效途径。在新课程模式下强调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现象、发现规律、增强课堂效果。下面就如何设计好演示实验,发挥演示实验的课堂效果,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演示实验要精心准备,反复调试 为了更好地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教师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设计合理的实验过程,弄清楚实验的原理和方法,并要反复操作调试,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从而使实验做得规范、熟练、成功,以取得预期的效果。 讲解“电磁铁”,由于实验器材的原因,教师课前必须经过试验找到合适的电流范围,以便达到实验效果。讲解物体浮沉条件,通过改变液体密度让学生发现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这个实验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就要求教师课前将水变成盐水,使鸡蛋下沉到水底的状态变为悬浮的临界状态,这样鸡蛋从下沉到悬浮最后到漂浮的过程明显、节省时间。讲解“压力压强”,教师要选择有弹性的海绵和质量合适的物体。在演示热机原理的实验时,经过反复的调试,得出在试管中加入水的体积为试管的四分之一,需要用酒精灯加热大约2分钟,实验的效果非常明显。 2 演示实验装置设备,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

合,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 物理来源于生活,并与社会生活联系紧密,在进行演示实验时应尽可能使用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的物品组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分析物理现象,并可巧用身边物品进行物理实验,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例如演示磁极间相互作用时,可利用粉笔做导轨演示很是方便。具体做法:将七八支粉笔平行摆好,然后将两条形磁铁拉开或靠近来演示相吸或相斥。此实验还可用在力学部分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又例如顺手拿过学生的铅笔,将两环形磁铁套在铅笔上演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还能说明磁悬浮列车的原理。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另外,在进行演示实验时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使用自制教具。自制教具一般都是教师针对现有实验不足或者现有仪器演示效果不明显而设计 制作的,实验结果会更明显、更直观,学生更容易观察到。如讲解“浮与沉”时,教师可以利用自制潜水艇进行演示,效果会很明显。 再如在演示“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的实验时,首先在两只烧瓶里装上适量的水,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水中,然后给左烧瓶加热,由于空气受热膨胀,左瓶一部分空气通过导管流到右瓶里,使左瓶的气压减小,而右瓶气压增大。加热一段时间后,夹子夹紧橡皮管。用酒精灯同时给左右烧瓶加热,直到水沸腾,读下左右温度计示数大约为94 ℃和105 ℃。

(人教版)初二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实验目的观察平面镜成像的情况,找出成像的特点。 实验器材同样大小的蜡烛一对、平板玻璃一块、白纸一张、三角板一对、刻度尺一把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2.猜想与假设: 平面镜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像与物的大小可能。 3.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 (2)在桌上铺上白纸,在白纸上竖直的放上平板玻璃,在纸上记录玻璃板的位置。 (3)把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 (4)移动未点燃的蜡烛,在玻璃板后让它跟点燃的蜡烛的像重合。(5)观察两根蜡烛的位置并记录。 (6)找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及像的位置跟物体和平面镜的位置的关系。 (7)整理器材、摆放整齐。

物理实验报告 ____级__班__号 姓名_________实验日期____年__月__日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的成像特点 实验目的探究凸透镜成放大和缩小实像的条件 实验器材标明焦距的凸透镜、光屏、蜡烛、火柴、粉笔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需要什么条件? 2.猜想与假设: (1)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2)凸透镜成放大实像时,物距u_______2f。(“大于”、“小于”或“等于”) 3.设计并进行实验: (1)检查器材,了解凸透镜焦距,并记录。 (2)安装光具座,调节凸透镜、光屏、蜡烛高度一致。 (3)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外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缩小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4)找出2倍焦距点,移动物体到2倍焦距以内某处,再移动光屏直到屏幕上成倒立放大的清晰实像的为止,记下此时对应的物距。 (5)整理器材。

物理实验记录(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物理学生实验小组名单 八、一班 第一小组:王志杰 丁永花景永科马玉洁应辉章王占芳李培福第二小组:王晓蓉 魏忠泰葛发珍王占林周义鑫寇天鑫 第三小组:窦文静 王雅萍应财冯家梅吴忠强袁俊青 第四小组:东秀林 王鹏春马鹏飞东占娟王有昴胡发婷 第五小组:靳成倩 陶成全李玉蓉崔慧年薛成来靳发菊 第六小组:吉桂娟 王志云魏全泰崔雁年赵健明张财 第七小组:费桂香 胡发俊马存德王小燕王蓉吴忠吉杨得倩第八小组:马金蕊 郑有菊冯甲鑫马杰吉昕合包世泰许发强八、二班 第一小组:汪占安 马相盛周成瑛应兄王秉青徐啟悦郑全善第二小组:刘有新 胡发晶隋正萍颉辉薛顺平张秉贤 第三小组:包发森 吉莹萍吴忠亮袁梦马月德袁秀安 第四小组:周明良 许顺成沈国昌袁明钰陶成萍牛宏昕 第五小组:崔兄年 东毅正李莉胡发婕胡晓霞吉寿邦 第六小组:袁明霞 靳生雷杨占清孔繁成徐长豪马世英 第七小组:徐晓燕 王文钊郑喜善孙玉慧包发玲周生鹏 第八小组:马有索夫 应奎魏玉玲朱广坤梁延青王有宁 八、三班 第一小组:冯大鑫 袁成斐周成鹏东梁正孔林春杨占辉袁俊海第二小组:赵春山 曹志颖周有娟王显晶包发香王鹏安吴玉芳第三小组:东国浩 东芸芸郑倩倩王占王马建财马世良汪明福第四小组:周仪倩

胡发珊周成凯周成盛陶成明冯永平胡发菊第五小组:陶玉萍 包银泰马晓菲吉国英周生浩崔才年 第六小组:陶喜德 马有莲杨长银魏增录李玉娟白蓉蓉 第七小组:周成燕 马晓兰王显慧蔡祥隆冯桂菊胡明春 第八小组:薛广鹏 赵生海赵玺山袁贵安吉慧娟王绅

实验名称:用刻度尺测量长度记录人: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实验数据: 注意事项或相关问题: 1、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使用前首先要观察它的、和。测量时,要使零刻度线对准的一端。使它的刻度线被测量的物体。读数时,视线要。测量值应估读到的下一位。记录时,既要记录,又要记录。 2、有一名同学为了减小测量中的误差,对一物体进行了五次精确的测量,记录结果如下:14.72cm 14.71cm 14.82cm 14.73cm 14.73cm。根据数据分析,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其中有一次记录结果是错误的,它是,本次测量的结果应记作。 3、一名比较粗心的同学在测量过程中忘了写单位,请你选用恰当的单位填在横线上。 (1)教室每层楼高约为33。 (2)一张纸的厚度约为80。 (3)课桌的高度约为70。 (4)一位中学生的身高约为16.5。 (5)操场的长度约为0.12。 4、用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在下面的记录的数据中,正确的是() A、6.5cm B、6.51cm C、6.51m D、6.512cm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六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六忌 一、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不必特意准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 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而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对仪器的读音不准。 四、忌唱独角戏,不让学生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那样做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

八年级(下)物理实验报告单

一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其余学生自备。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指针是否与平板之间有摩擦? 3.感受: 用手拉测力计,使指针分别指在1N、3N、5N,感受一下1N、3N、5N的力的大小。 4.测量: (1)把笔袋挂在挂钩上,提起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2)把笔袋挂在挂钩上,在桌面上水平拖动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3)拉断一根头发,所需要的力,F=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1)如果所测量的力的大小超出测力计的量程,会 (2)如果没有认清分度值,会 (3)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上方或下方就进行测量,会使测量值或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正确绘制数据图像,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总结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勾码一盒。 1.看勾码盒上的标注,每个勾码的质量是kg。 2.逐次增挂钩码个数,测出所受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3.在右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 描点并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分析数据和图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用g表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用字母表示为: 5.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知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 实验器材:长木板(两端有滑轮)一个,小车一个(两端有挂钩),钩码一盒,细绳两段。 1.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是指小车处于状态或状态。 2.按右图所示装好器材 3. 两端挂上数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4.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5. 两端挂上数量相等的钩码,把小车在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再放手,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把实验条件和观察到现象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6.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 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方向,并且 ,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这时物体就处于状态或状态。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分组实验汇总

人教版初中物理实验目录八年级上物理实验目录 一、演示实验 1、测一测你听觉的频率范围; 2、探究声音的奥秘; 3、观察水的三种状态记起特征; 4、练习使用温度计; 5、观察蒸发现象; 6、模拟大自然中“雨”的形成; 7、人工造“雪”; 8、分解太阳光; 9、观察色光的混合; 10、观察颜料的混合; 11、探测红外线的热效应; 12、光的直线传播——手影; 13、探究光的反射; 14、观察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15、认识透镜; 16、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17、测定凸透镜的焦距; 18、透镜的应用; 19、通过两个透镜观察物体; 20、观察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的折射现象; 21、观察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现象; 22、探究透镜的奥秘; 23、光的折射与透镜原理; 24、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25、观察刻度尺; 26、用刻度尺测量纸张的厚度; 27、比较纸片下落的快慢; 28、测量纸片下落的速度。 二、分组实验 1、观察水的沸腾; 2、探究水、松香的熔化特点; 3、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4、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5、研究充水玻璃管中气泡的运动规律。

一、演示实验 1、托盘天平的认识和使用; 2、探究物体的形状、形态的变化对其质量大小的影响; 3、测量一枚大头针的质量; 4、测量水的质量; 5、探究物体的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 6、比较物质的硬度; 7、认识物体的结构; 8、探究分子的运动和分子间存在吸引力; 9、观察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大小的关系; 10、观察弹簧测力计; 11、判断重力的方向; 12、研究自行车上的摩擦力; 1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4、探究大气压强; 15、估测大气压的值; 16、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 17、探究浮力的大小; 18、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 19、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 20、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21、探究阻力对物体的影响; 22、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23、观察惯性现象; 二、分组实验 1、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2、用量筒和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3、探究不同物质比热容的大小; 4、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 5、探究改变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6、探究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和效果; 7、探究液体的压强。

初中物理学生实验有哪些

1正确使用刻度尺测长度演示实验 2用毫米刻度尺测长度学生实验 3测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简单的运动学生实验 4物体振动发声声现象演示实验 5声音靠介质传播演示实验 6音调与频率的关系演示实验 7响度与振幅的关系演示实验 8温度计、体温计(实物或挂图)热现象演示实验 9用温度计测水的温度学生实验 10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演示实验 11蒸发吸热演示实验 12水沸腾过程中温度不变演示实验 13观察水的沸腾学生实验 14压缩体积、气体液化演示实验 15碘的升华和凝华演示实验 16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演示实验 17光的反射定律演示实验 18平面镜成像演示实验 19凹面镜的会聚作用和凸面镜的发散作用演示实验选做20测量教室中不同位置的照度演示实验选做 21光的折射现象光的折射演示实验 22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演示实验 23凸透镜成像演示实验 24观察凸透镜所成的像学生实验 25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实物模型或挂图)演示实验26白光的色散演示实验选做 27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演示实验选做 28色光的合成演示实验选做 29天平构造和使用方法质量和密度演示实验 30用天平称固体和液体的质量学生实验 31相同体积不同物质的质量不等演示实验 32相同质量不同物质的体积不等演示实验 33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演示实验 34用天平和量筒测定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学生实验 35对物体的推、拉、提、压等作用力演示实验 36研究力的作用效果演示实验 37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演示实验 38用弹簧测力计测力学生实验 39研究力的三要素演示实验 40物重跟质量的关系演示实验 41重垂线演示实验 42研究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演示实验 43互成角度的二力的合成演示实验选做 44合力跟二力夹角的关系演示实验选做

初中物理实验记录标准表格.docx

初中物理实验记录表格

一、要求得出实验规律的探究实验表格设计 1、“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 象 激光在不现 同介质中 烟雾中 在透明牛 奶中 在玻璃中 在不均匀 的糖水中 2、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的反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 实验123 次数 入射 角 / 反射 角 / 3、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蜡烛到平像到平面像与物能否用次数面镜的距镜的距离大小比光屏承离/cm/cm较接1 2 3 4、凸透镜成像的规律:f=cm 物体到凸透镜像到凸透镜像的大小(放大像的正倒像的虚实的距离 u的距离 v或缩小) 总结分析表格: 成像的条件成像性质应用 物体到凸透像的正倒像的大小像的虚实像到凸透镜 镜的距离(u)的距离(v) u>2f U=2f F

数I A /A I B/A I C/A 1 2 3 6、探究:串联、并联电路中电压关系 实验次AB间电压BC间电压AC间电压数U AB /V U BC /V U AC /V 1 2 3 7、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表面粗糙阻力大小车运动的程度小距离s/m 毛巾表面 木板表面 玻璃表面小车运动时间 t/s 绝对光滑 表面 8、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次压力 F接触面弹簧测力计示摩擦数压 /N材料数 F 拉 /N力 f/N 1F1木块和 木板 2F2木块和 木板 3F3木块和 木板 4F1木块和 毛巾 5F1木块和 棉布 或 次数压力 F接触面弹簧测力计摩擦力 压/N材料示数 F 拉 /N f/N 1F1木块和 木板2F2木块和 木板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几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几忌 1.忌课前准备不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以为实验内容简单,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还有的是怕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是在课前反复操作,直到熟练的地步,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掌握演示时间,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第四是教师要考虑除大纲和教材中规定的演示实验外,还可以适当补充哪些小实验,或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蒸发吸热这一问题时,教师可用方座支架、小烧瓶、细玻璃管、有色水和小烧杯等组装一个伽利略气体温度计,用它来演示蒸发吸热现象比直接用普通温度计演示现象清晰、直观。第五是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2.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拆卸时先断电源,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3.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 4.忌唱独角戏,不让学生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收的“仓库”,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不断启发提问,让学生分析、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

初中物理人教版实验一览表(初中物理教案).docx

初中八年级物理实验一览表 演示实验 周次日期实验名称主要器材 上学期 喷泉现象 18、 26会跳舞的小人 声的产生 18、 27声的传播 真空中的闹钟 音调和频率的关系29、 2声音的响度和振幅的关系 观察声音的波形 观察音叉的波形 2、3观察噪声的波形 9 39、8声波能传递能量 49、15光的直线传播 49、 16光的反射规律 平面镜成像 59、 2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59、 23光的折射现象光 的色散 69、 29色光的混合 810、13投影仪 810、14 凸透镜成像规律1211、10 自制温度计 1211、11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 水的沸腾 1311、17 纸锅烧水 1311、18 蒸发吸热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411、24 碘的蒸发与凝固 电流与电路 1512、2导体与绝缘体酒精灯、烧瓶、瓶塞、烧杯夹、烧杯、水 喇叭、纸盒、小人 音叉、共鸣箱、方座支架、泡沫塑料小球、细线 音叉、桌子 真空罩、闹钟、抽气机 钢尺、桌子、橡皮筋、发音齿轮、手摇离心转台、硬纸片音叉、乒乓球、线、铁架台 音叉、钢琴、长笛、示波器 话筒、音叉、示波器 铁钉、玻璃、示波器 两端开口的罐头盒、橡皮模、蜡烛 激光器、烧杯、水 光的反射演示仪、平面镜 木板、玻璃板、蜡烛、白纸 白纸、尺子、铅笔 激光器、玻璃砖、烧杯、水 手电筒、三棱镜、白纸 手电筒、红色和蓝色的塑料片 投影仪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 小瓶、橡皮塞、细玻璃管 蜡、海波、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烧杯、温度计水、酒精灯、温度计、烧杯、铁架台、石棉网 酒精灯、纸、水、铁架台、石棉网 酒精、棉球、温度计 酒精、大盘、小盘、酒精灯、电风扇 碘、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烧瓶 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 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铁丝、三角板、硬币 1612、8串联和并联电路 1712、15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电流规律1712、16照明电路 下学期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灯座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电流表照明电路模型 23、 3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电压规律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电压表 23、 10电阻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电流表、电阻定律演示板

八年级 下 物理实验报告单

八年级(下)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单 一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其余学生自备。 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是,分度值是。 2.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指针是否与平板之间有摩擦? 3.感受: 用手拉测力计,使指针分别指在1N、3N、5N,感受一下1N、3N、5N的力的大小。 4.测量: (1)把笔袋挂在挂钩上,提起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2)把笔袋挂在挂钩上,在桌面上水平拖动笔袋,笔袋对测力计的拉力,F= (3)拉断一根头发,所需要的力,F= 5.使用弹簧测力计时: (1)如果所测量的力的大小超出测力计的量程,会 (2)如果没有认清分度值,会 (3)如果指针指在零刻度线的上方或下方就进行测量,会使测量值或 八年级(下)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单 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正确绘制数据图像,根据实验数据和图像总结出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一个,勾码一盒。 1.看勾码盒上的标注,每个勾码的质量是 kg。 2.逐次增挂钩码个数,测出所受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实验次数一个钩码两个钩码三个钩码四个钩码五个钩码六个钩码 质量m/kg 重力G/N 重力与质量之比 3.在右图中,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 描点并画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像。 4.分析数据和图像,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是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是(用g表示)。重 力与质量的关系式用字母表示为: 5. 重力与质量的比值g=9.8N/kg,表示的物理 意义是 八年级(下)物理探究实验报告单 三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班级姓名 实验目的:通过探究,知道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满足什么条件时,才能平衡。 实验器材:长木板(两端有滑轮)一个,小车一个(两端有挂钩),钩码一盒,细绳两段。 1.小车保持平衡状态,是指小车处于状态或状态。 2.按右图所示装好器材 3. 两端挂上数量不相等的钩码,观察小车的运动状态。

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演示实验教学设计题目. 姓名××× (学号:×××,邮箱:××××,电话:××××)【教学设计思路】 主要说明本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学习本实验的意义,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分析,心理特征分析及能力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 【教学设计特色】 ×××× 【情境素材】

××××× 【参考文献】 [1] ×××× 参考样例 原电池 ××× (学号:×××,邮箱:××××,电话:××××) 一、教学设计思路: 1.本选题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 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学生在必修2中,对该内容已有一定的了解,已经知道了化学能与其他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换,而且严格地遵循这能量守恒定律。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盐桥及其作用等知识。而且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是化学第能源的能量来源,所以本节知识也复习了必修2中氧化还原的部分知识。本节内容在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一书中出现,既是对之前必修2中原电池等知识的复习,也是对学习下面电化学中其他知识的准备;所以第四章第一节起到了巩固基础、加深学习的作用,也是承上启下的一节知识。在学习这节知识的时候,必须与之前相结合,又要创新思路。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对原电池的认识还很少,教材对原电池做了进一步展示,无论是原电池的优缺点还是地位、价值,对于学生来说都有一定的学习意义。 在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原电池是电化学知识中的基础,也是电化学中的重点。在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相互转换中,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更是化学反应与能量的重要体现。 2.学情分析: 这一节内容是以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是对必修2基础的加深和提高——加深的是学生对原电池工作原理、原电池的形成条件的认识等,提高的是学生对原电池本质条件(氧化还原反应)、实用性开发等方面的认知发展。 在化学必修2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原电池的相关知识,如锌铜(稀硫酸)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简单原电池的形成条件。但在理解原电池本质条件(氧化还原反应)、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作为化学电源开发的缺点等方面还有不足。所以本节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学生在加深理解原电池原理的基础之上,体会必修2中单液原电池的缺点,并根据实际需要,能设计出较为科学的原电池模型(双液或盐桥原电池),学生体会盐桥的设置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实验技术的改进,而是对旧的思维模式的一个质的突破,在有盐桥的原电池这种特定装置中氧化剂、还原剂近乎完全隔离却能实现电子的定向转移,其优点是能持续、稳定产生电流,这也为原电池原理的实用性开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中学物理实验报告单

编号:8s-1-12 声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报告 班级:姓名: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步骤: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进行实验与记录、收集证据 各组可以自由选择3-4样来进行实验。在做每一个实验时,全组成员要全员参与,组内一个同学(可轮流)使某个物体发出声音,其它同学要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及不发声时看到的现象并及时做好记录,最后得出结论。仔细观察时要注意什么?(听:有没有声音;观察:看、摸一摸等) 实验记录

实验结论:。 编号:8s-2-14 声是怎样传播的?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提出问题: 声音传播的两个必要条件:1. 2. 实验步骤: 1、两个桌子分开,一个人在其中一个桌子上轻轻敲一下,另外一个人耳朵贴在另一个桌子上听。 2、两个桌子紧紧并在一起,一个人在其中一个桌子上轻轻敲一下,另外一个人耳朵贴在另一个桌子上听。 进行实验: 实验现象:桌子分开时,声音,桌子并一起的时候。 实验结论:声音通过以的形式向远处传播。

实验结论:。 编号:8s-3-21 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实验设计: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方案 探究1)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振幅)的关系: 考虑让人与声源的距离相同,使声源的振幅不同,看在声源的振幅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探究2)响度与人离声源距的离大小关系

考虑让声源的振幅相同,使人离声源距离不同,看在人离声源的距离大小不同时,听声音响度大小的情况怎样?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1)选一只鼓,在鼓上放一小纸屑,让人离声源的距离0.5米(不变) (1)第一次轻轻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 厘米),听到一个响度不太大的声音; (2)第二次重重地敲击一下鼓,看到小纸屑跳起( 厘米),听到一个响度很大的声音。 结论:人离声源的距离相同时,声源的,声音的。 探究2)的实验过程与上类似 结论是:声源的振幅相同时,人离声源的,人听到的声音。 5、自我评估: 这两个结论经得起验证。如,我们要让铃的声音很响,我们可以去打铃;汽车鸣笛,我们离汽车,听到的声音越响。 6、交流与应用 如果我们声音小了,听众可能听不见我们的说话声,我们可以考虑:1)让说话的声音大一些(声带的大了);2)与听众的距离一些。 编号:8s-4-39 光反射时的规律 实验报告 班级:实验人:组次: 实验目的: 实验器材:

八年级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报告1 班级: 姓名: 实验名称: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步骤: 1.按课本图1-16安装实验仪器,向烧杯中加入温水,水位高约为烧杯 的1/2左右。 2.用酒精灯给水加热,观察水的温度变化。 3. 当水温达到90℃时开始计时,每1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填入下表中,直至沸腾后几分钟停止。 5、实验结果分析: 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根据记录用描点法作出水的沸腾图像。 实验结论: 1.沸腾前,随着加热水的温度 不断升高 ;达到一定温度(沸点)时,继续加热水开始 沸腾。此后,虽然继续加热,水的温度 保持不变 。 2.水的沸腾需要满足的条件:温度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实验报告2 实验名称: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 1.用天平测出小石块的质量记作m 2.在量筒中放入适量的水记作V1 3.用细线拴住小石块将其浸没于量筒中的水中,水的体积记作V2 4.利用密度的计算公式 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 90 95 100

实验报告3 实验名称: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实验步骤: 1、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平面镜的位置。 2、把一个塑料人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个相同的塑料人,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个塑料人的像完 全重合。这个位置镜前塑料人像的位置,注意观察塑料人的大小和它的像的大小是否相同。 4、用白纸上放在物体所成像的位置,观察白纸上是否有像。移动塑料人的位置,再一次 实验。 5、用直线把每次实验物体和它的像的位置连起来,用刻度尺测量它们到平面镜的距离。 实验结论: 1、像到镜面的距离和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相等; 3、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

初中物理创新性实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性实验汇编 w. . .v

4.用led灯珠代替蜡烛,排除烛焰易受气流影响不稳定的缺点,还增加了安全性。 5 光的折射的 如图所示,用眼睛可以观察到石块,但用竹签穿过细管却碰不到,改用激光笔通过细管照射,石块可以被照亮。直观说 明了光的折射。 调整细管角度,把石块改为容器壁上的记号,再次做实验,演示“池水变浅”现象。1.直观性强,创造性的用呈直线状竹签比对沿直线传播的光路,学生易于观察和感受到光路发生了偏折的事实; 2.器材简单,便于开展实验; 3.实验过程加入学生参与,使其在探索中有“出乎意料”的情感体验过程,印象深刻。 6 凸透镜成像 1.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在其中一个上按一定形状(如三角型)扎几个小孔, 嵌入手电筒上的led灯珠,连接好电路,立于光具座上,代替蜡烛进行实验。 2.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上,用笔标记出对应的灯珠位置,实验时用来比较物 像是否同样大小。1.灯珠的亮度更高,便于在较强光线环境下演示。 2.物像大小关系比较方法更科学。 7 近视眼远视眼的成 因与矫正 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位置,使其能够成清晰实 像。 1.近视眼: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演示成像在视网膜能够直观的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办法和部分成因。 w. . .v

前。将近视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成像又变得清晰。 2.远视眼: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演示成像在视网膜后。将远视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成像又变得清晰。 8 练习使用温度计将简单的测量改为先估测后进行测量,在实验室中准备好一大杯热水和一大杯冷水, 让同学先进性任意混合,再用手试水温(注意烫伤),估测水温,同组之间进行比较, 看谁估计的值与测量值最接近。 让学生用热水和冷水混合配比适当温度的温水,例如37摄氏度,再进行测量,看 谁配制的水温最接近要求。1.引入竞争机制,同组之间比较,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注意力更加集中。 2.通过估测,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对温度这个物理量有了更进一步的直观理解。 9 汽化吸热实验一:烧不坏的手绢: 将两份酒精和一份水兑在一起,将手绢放到兑了水的酒精里浸湿。将手绢从杯子里 取出,稍微拧一下,然后将手绢挂在铁丝上。用火柴将手绢点燃,由于有水,燃烧 后的手绢完好无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汽化吸热的理解。 实验二:将一只气体打火机的开关按下,吹熄火焰,过一会儿,让学生摸打火机的外壳变得冰冷。简单易行,便于学生课后重复进行实验。 10 升华和凝华人造雪景: 在一个烧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树枝放入,塞紧瓶塞。用酒精灯加热,樟脑 丸逐渐升华消失,稍待会儿冷却后,在枯树上凝华成雪花状粉末,闪闪发光,非常 好看。 还可以将樟脑丸改为碘进行实验,树枝上会呈 现出碘特有的光泽。1.实验装置是密闭的,可以反复使用,并防止刺鼻气味扩散; 2.实现现象有趣,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神奇的作用。 w. . .v

初中物理【创新性实验】

创作编号: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创新性实验汇编

5 光的折射 的 如图所示,用眼睛可以观察到石块,但用竹签穿过细管却碰不到,改用激光笔通过细管照射,石块可以被照亮。 直观说明了光的折射。 调整细管角度,把石块改为容器壁上的记号,再次做实验,演示“池水变浅”现 象。1.直观性强,创造性的用呈直线状竹签比对沿直线传播的光路,学生易于观察和感受到光路发生了偏折的事实; 2.器材简单,便于开展实验; 3.实验过程加入学生参与,使其在探索中有“出乎意料”的情感体验过程,印象深刻。 6 凸透镜成 像1.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在其中一个上按一定形状(如三角型)扎几个小 孔,嵌入手电筒上的led灯珠,连接好电路,立于光具座上,代替蜡烛进行实验。 2.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上,用笔标记出对应的灯珠位置,实验时用来比较 物像是否同样大小。 1.灯珠的亮度更高,便 于在较强光线环境下 演示。 2.物像大小关系比较 方法更科学。 7 近视眼远 视眼的成 因与矫正 如图,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调整位置,使其能够成清晰 实像。能够直观的演示近视眼和远视眼的矫正办法和部分成因。

1.近视眼:将光屏远离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演示成像在视网膜前。将近视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成像又变得清晰。 2.远视眼:将光屏靠近凸透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得模糊,演示成像在视网膜后。将远视镜放在蜡烛和光屏之间,成像又变得清晰。 8 练习使用 温度计将简单的测量改为先估测后进行测量,在实验室中准备好一大杯热水和一大杯冷 水,让同学先进性任意混合,再用手试水温(注意烫伤),估测水温,同组之间进 行比较,看谁估计的值与测量值最接近。 让学生用热水和冷水混合配比适当温度的温水,例如37摄氏度,再进行测量,看 谁配制的水温最接近要求。 1.引入竞争机制,同组 之间比较,学生的参与 意识提高,注意力更加 集中。 2.通过估测,使学生获 得感性认识,对温度这 个物理量有了更进一 步的直观理解。 9 汽化吸热实验一:烧不坏的手绢: 将两份酒精和一份水兑在一起,将手绢放到兑了水的酒精里浸湿。将手绢从杯子 里取出,稍微拧一下,然后将手绢挂在铁丝上。用火柴将手绢点燃,由于有水, 燃烧后的手绢完好无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对汽化吸热的理解。 实验二:将一只气体打火机的开关按下,吹熄火焰,过一会儿,让学生摸打火机的外壳变得冰冷。简单易行,便于学生课后重复进行实验。 10 升华和凝 华人造雪景: 在一个烧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树枝 放入,塞紧瓶塞。用酒精灯加热,樟脑丸逐渐 升华消失,稍待会儿冷却后,在枯树上凝华 成雪花状粉末,闪闪发光,非常好看。 1.实验装置是密闭的, 可以反复使用,并防止 刺鼻气味扩散; 2.实现现象有趣,使学 生体会到物理神奇的 作用。

小学科学演示实验记录单

小学科学演示实验记录单 实验内容:学会使用显微镜(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课题:1、水滴里的生物 实验器材:显微镜、滴管、纱布、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吸水纸、玻片标本若干 实验结论:水滴里含有草履虫等多种微生物。显微镜是观察微生物的重要工具。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地球内部结构(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课题:3、地球的内部 实验器材:地球构造模型(学生自制模型)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解释物质的变化(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1、蜡烛的变化 实验器材:蜡烛、火柴、垃圾盒(或培养皿)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2、铁钉生锈了 实验器材:无锈的钉子3枚、同样大小的有盖的透明瓶子(汽水瓶、葡萄糖瓶……)3个、白开水、蜡烛、火柴 实验结论:铁生锈的必要条件是氧气、水同时存在。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辨别物质的酸碱性(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3、变色花 实验器材:紫包菜、热水、滴管、烧杯(紫甘蓝水若干)、不同的液体(白醋、碱水等)、不同的食物若干(面包片、馒头片、饼干等) 实验类型:教师演示、学生操作

不会变色。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演示实验报告单 实验内容:对比洗涤剂的去污效果(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课题:4、洗衣服的学问 实验器材:不同的洗衣粉若干、勺子、干净的布、烧杯和水若干、玻璃棒、天平 实验结论:不同的洗衣粉去污能力是不相同的(某品牌的洗衣粉能更容易地去除污迹)。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中考)

初三物理实验报告单 实验一、测固体的密度 一、实验目的:掌握测密度的一般方法 二、实验器材:托盘天平、滴管、细线、固体、烧杯、量筒、水 三、探究过程: 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用天平测固体的质量 ①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②观察天平的最大量程 g,分度值 g ③取下保护圈 ④用镊子将游码归零 ⑤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衡量平衡 ⑥将物体轻放在左盘,估计被测物体质量,然后在右盘按由大到小的原则舔家砝码和移动游码使天平再次平衡 ⑦读出被测物体质量(注意游码读数) 3、向量筒内倒入适量水(1/2)以下,读出此时水的体积(视线齐平)并记录 4、用细线将物体拴好,轻放入量筒内,读出此时的总体积并记录;算出物体的体积 5、利用公式ρ=m/v算出物体的密度 6、实验完毕,整理器材保持桌面清洁 实验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学号:姓名:得分: 一、实验目的:

①粗测凸透镜焦距 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二、实验器材:光具座及光学元件1套、手电筒、蜡烛、火柴 三、探究过程: 1、检查器材是否完全、完好 2、测焦距 ①安装凸透镜于光具座中间并固定,同时安装光屏 ②调节手电筒,使之发出平行光 ③用手电筒远离凸透镜照射,并移动光屏,直至光屏上出现最小、最亮的光斑 ④在光具座上读出焦距f= cm ⑤记住f、2f的位置 3、点燃蜡烛(火柴梗放入废液缸),放于凸透镜另一测,调节三者高度,力求烛焰中心、 透镜中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4、将蜡烛移到u= cm > 2f处,移动光屏找到一个明亮、清晰的像,像的特点是 ,此时像距v= cm (思考像距的范围) 5、将将蜡烛移到f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