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统计公报--西安市

2010年统计公报--西安市

2010年统计公报--西安市
2010年统计公报--西安市

西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来源:西安市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3-23 17:27:41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等历史机遇,坚持以人文西安、活力西安、和谐西安和建设人民满意城市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全市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西安进入了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新阶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241.49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40.06亿元,增长6.9%;第二产业增加值1409.53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1691.90亿元,增长12.5%。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3.5%,其中食品价格上涨7.0%。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3%。

201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涨跌幅度

表1:单位:%

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2.0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69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1.3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全市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人员73.26万人。

全年财政总收入510.69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41.86亿元,增长33.3%,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39.8%、10.3%、35.9%和28.8%。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37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医疗卫生支出增长49.7%;农林水事务支出增长44.7%;教育支出增长3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23.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增长15.1%;环境保护支出增长6.9%。

二、农业

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21.71万亩,比上年减少7.0万亩;油料播种面积8.98万亩,增加0.39万亩;蔬菜播种面积95.71万亩,增加0.88万亩;园林水果实有面积74.95万亩,增加3.87万亩。全年粮食产量221.65万吨,较上年增长1.6%,创历史最高水平,其中,夏粮产量106.60万吨,增长3.5%,秋粮115.05万吨,下降0.1%。

2010年全市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表2:

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267.7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3%;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81.28万亩,增长3.0%;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

78.11万吨,增长0.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00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7%。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3.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1.9%。

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6%;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8.8%;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增长25.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长26.8%。六大高耗能行业比上年增长25.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25.3%;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6.0%;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25.4%;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6.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增长10.3%。

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表3: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4.2,比上年提高26.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006.18亿元,增长27.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319.73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利润总额213.37亿元,同比增长27.8%。

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03.15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全年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328家。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852.9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3%。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全员劳动生产率28.15万元/人

西安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作者:西安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来源:西安市统计局发布时间:2011-3-23 17:27:4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50.56亿元,比上年增长30.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5.2%。其中,城镇投资3101.06亿元,增长31.0%;非公有制单位投资1588.31亿元,增长24.3%。

在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39.82亿元,增长62.8%;第二产业投资559.53亿元,增长16.0%,其中,工业投资501.78亿元,增长13.6%;第三产业投资2501.70亿元,增长34.4%。

2010年重点行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表4:单位:亿元

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842.34亿元,增长21.0%;商品房销售面积1587.81万平方米,增长26.4%。

2010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

表5: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949.7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29.2%。各类房屋竣工面积775.16万平方米,竣工率69.4%。共有1220个城镇建设项目建成投产,项目建成投产率55.7%。

五、国内贸易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1.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5.8%。按经营单位所在地统计,城镇消费品零售额1544.16亿元,增长19.2%;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88亿元,增长11.9%。按消费形态统计,商品零售额1436.91亿元,增长19.5%;餐饮收入额174.13亿元,增长14.2%。

在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额中,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6.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0.0%,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28.9%,书报杂志类增长7.3%,日用品类增长27.9%,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增长27.3%,通讯器材类下降0.2%,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17.1%,金银珠宝类增长39.1%,汽车类增长29.6%。

六、对外经济

全年进出口总额103.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3.2%。其中,出口53.17亿美元,增长59.5%;进口50.65亿美元,增长29.2%。

分贸易方式看,一般贸易进出口54.89亿美元,增长15.0%;加工贸易进出口39.75亿美元,增长94.9%。分经营主体看,国有企业

进出口36.92亿美元,增长16.5%;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44.08亿美元,增长1倍;私营企业进出口22.71亿美元,增长18.8%。

主要进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出口38.52亿美元,增长80.2%,进口34.56亿美元,增长40.4%;农产品出口3.05亿美元,增长7.2%,进口1.02亿美元,增长3.5倍;矿产品出口3.58亿美元,增长43.2%,进口6.03亿美元,增长9.3%;纺织服装出口1.86亿美元,增长11.9%,进口483万美元,增长55.9%。

全年批准外商直接投资项目82个,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9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5.67亿美元,增长28.5%。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全年货物运输周转量430.1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4.3%。其中,铁路180.01亿吨公里,增长9.5%;公路248.77亿吨公里,增长17.8%;民航1.39亿吨公里,增长45.6%。

全年铁路旅客发送量2781.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4%,货物发送量705.87万吨,增长14.9%;公路客运量26536万人次,增长5.0%,货运量33610万吨,增长12.1%;民航旅客吞吐量1801.03万人次,增长17.8%,货物吞吐量15.81万吨,增长24.6%。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6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6.9%,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78.28万辆,增长31.2%。全市轿车保有量49.20万辆,增长31.3%,其中私人轿车42.86万辆,增长33.8%。

全年邮政业务收入6.31亿元,增长10.6%;电信业务收入103.89亿元,增长9.2%。全市固定电话年末用户261.7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423.08万户,其中,电信和联通3G移动电话用户33.40万户。电信互联网用户146.18万户。

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20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7%;海外游客84.18万人次,增长25.1%。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405.18亿元,增长36.4%,其中外汇收入5.30亿美元,增长35.8%。

八、金融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9044.1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6.5%。人民币存款余额8933.23亿元,增长16.6%,其中,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3556.78亿元,增长10.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641.09亿元,增长18.1%。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6591.7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9.0%。人民币贷款余额6482.28亿元,增长18.7%,其中,短期贷款1097.60亿元,下降15.8%;中长期贷款5075.98

亿元,增长35.7%。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0880.23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现金支出1061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0.0%;货币净回笼296.48亿元,比上年下降3.3%。

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12105.51亿元,比上年下降12.5%。其中,股票成交额11909.24亿元,基金成交额47.47亿元,债券成交额8.75亿元。年末全市拥有上市股份公司28家,上市总股本184.38亿股,总市值2718.74亿元。年末股票市场累计开户数152.25万户,比上年末增长3.2%。

截止2010年底,全市共有保险机构432家,其中,财产险178家,人寿险254家。保险专业中介机构95家。全年保费收入158.01亿元,比上年增长29.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3.86亿元,增长30.7%;人身险保费收入124.14亿元,增长29.0%。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27.0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财产险、人身险分别为14.10亿元和12.9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8%和3.1%。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研究生培养单位46个,招收研究生2.60万人,在学研究生7.70万人;普通高校50所,在校学生65.74万人,毕业生16.33万人;普通中学436所,在校学生48.89万人,毕业生17.01万人;小学1531所,在校学生51.56万人,毕业生9.61万人。小学、初中学龄人口入学率分别为99.96%和99.61%。

全年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33项(含高新技术专项26项),其中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176项。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52家,支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11家,科技示范乡镇10个,实施区县工业科技引导项目15个。全年争取国家、省资金1.86亿元。全年技术市场交易额57.3亿元。全年申请专利量19485件,专利授权量8037件。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全市艺术表演团体11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15个,文化站184个,博物馆55个。全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562场次。全市拥有电视台2座、广播电台2座、广播电视台6座,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8.6%、99.4%。

全年举办各类群众体育展示表演和竞赛活动共计260项次,体育社团举办和承办体育赛事306项次,其中国际性和全国性赛事16项次,累计参与群众超过300万人次。新建城市社区全民健身器材配送工程50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个、乡镇体育示范站30个、社区全民健身路径70个,更新30个。全市已有社会体育指导员7579名,晨晚练点1600个,健身气功站点122个、在册练功人数4890人。

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参加国际比赛取得3金、1银、1铜的好成绩,参加全国比赛取得11个第一名、11个第二名、7个第三名的成绩。在陕西省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我市代表团共获673枚奖牌,其中金牌349枚。

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5632个,其中医院、卫生院412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5.66万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19万人;卫生机构床位3.94万张。

十一、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44元,剔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13.3%;农民人均纯收入7750元,实际增长18.0%。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1.3%,农村为32.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6.7平方米。

全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65.49万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90.1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30.51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9.52万人,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87.90万人。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农民人数达387.55万人,实际参合率97%,覆盖率100%。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和安全生产

全年完成市政公用设施投资246.8亿元,新增人行天桥3座,建设公交港湾6处,新增城区集中供热面积815.3万平方米,新建改造绿地广场147个,新增城市园林绿化面积1245万平方米。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年好于国家二级标准(良好)以上的天数304天,与上年持平。全年建成并投入运行污水处理厂14家,污水处理能力达到121.6万吨/日,比上年增加27.6万吨/日;可吸入颗粒物年均值较上年上升11.5%,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年均值较上年下降10.4%。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达标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均值为55.2分贝,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均值为68.0分贝。

全年共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4173起,比上年减少52起,下降1.2%;死亡568人,比上年减少18人,下降3.1%;受伤2529人,比上年增加265人,上升11.7%;经济损失3666.8万元,比上年增加537.89万元,上升17.2%。

注释: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不变价格计算。

3、六大高耗能行业分别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4、从2010年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采用新的分组,即将经营单位所在地分组由“市”、“县”、“县以下”改为“城镇”、“乡村”;取消按行业分组,新设按“商品零售额”和“餐饮收入额”两种消费形态的分组。

5、鉴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正在进行数据审核工作,因此本公报不公布人口数据和人均指标,人口数据待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正式公布。

资料来源:本公报中物价数据来自国家统计局西安调查队;城镇新增就业、登记失业率、社会保障数据来自西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财政数据来自市财政局;进出口数据来自西安海关;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市商务局;铁路运输数据来自西安铁路局;公路运输数据来自市交通运输局;民航运输数据来自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民用汽车数据来自市车管所;邮政业务数据来自市邮政局;电信数据来自中国移动西安分公司、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中国联通西安分公司、陕西铁通西安分公司;旅游数据来自市旅游局;货币金融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西安分行营业管理部;上市公司数据、保险业数据来自市金融办;教育数据来自市教育局;科技数据来自市科技局;艺术表演团体、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广播、电视数据来自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博物馆数据来自市文物局;体育数据来自市体育局;卫生、新农合数据来自市卫生局;集中供热面积、建成区绿化面积来自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城市污水处理、环境监测数据来自市环境保护局;安全生产数据来自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其他数据均来自市统计局。

2011年庆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庆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庆阳市统计局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在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防通胀、稳物价、调结构、扩内需、保增长、惠民生"十八字方针,强化发展基础,加快项目建设,加强价格调控,努力促进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转变,着力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经济社会保持了增速加快、效益提升、价格趋稳、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 一、综合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54.0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00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287.95亿元,增长21.2%;第三产业增加值108.13亿元,增长12.4%。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8%,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63.4%,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23.8%。 居民消费价格一季度同比上涨7.4%,二季度上涨6.5%,三季度上涨5.8%,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0%。分类别看,食品类上涨10.3%,烟酒及用品上涨1.0%,衣着类上涨2.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6%,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6.7%,交通和通讯类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0.9%,居住类上涨2.7%。商品零售价格上涨5.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6.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1%。 2011年, 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完成105.67亿元,比上年增长79.8%;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4.34亿元,增长47.7%。各项税收完成86.57亿元,增长100.0%,占财政收入的81.9%。其中国税收入完成59.87亿元,增长100.4%;地税收入完成26.71亿元,增长99.0%。全年财政支出135.17亿元,比上年增长18.9%。

2009年江苏省统计公报

国家统计局 中文实名:统计中国统计 2009年,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和严重困难,统筹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经济企稳向好态势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取得重大进展,发展质量稳步提高,民生继续得到改善,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综合 全年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340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201.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8416.1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13443.4亿元,增长13.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4232元,按当年汇率折算达到6475美元。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4∶54.1∶39.5。先进制造业水平提升,全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1987亿元,增长19.5%,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30%,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增长加快、比重上升,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3555.6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占GDP比重39.8%,提高1.1个百分点。新兴行业加快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环保产业产值分别增长66%、30%、22%和21%,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35.7%,服务外包执行总额增长177%。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实现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64.1%,其中私营个体经济比重为39.4%,分别提高0.9个和2.3个百分点。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城市化率达55.6%,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区域发展格局进一步改善,加快推进苏南转型升级,巩固苏中、苏北快速发展局面,苏中、苏北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42.3%,提高2.9个百分点,全面实施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节能减排取得明显成效。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淘汰落后产能,深入开展化工生产企业专项整治。全年共实施1121个减排项目,关闭小火电组687.6万千瓦,淘汰落后炼铁能力245万吨、落后炼钢能力547.2万吨,分别完成“十一五”总目标的224.3%、51.1%和77.4%。预计超额完成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的年度目标。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1%和4.1%,累计完成“十一五”减排总目标的98.93%和121.1%。 物价水平年内小幅上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下降0.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1.3个百分点。食品价格上涨0.9%,其中猪肉下降19.4%、油脂下降24.3%、鲜蛋上涨0.6%、禽上涨1.3%、鲜菜上涨18.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8.1%,其中燃料动力类下降12.0%、黑色金属材料类下降11.3%、有色金属和电线类下降14.1%、化工原料类下降11.0%、建筑材料及非金属类下降0.6%。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4%。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9年)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09年) 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坚定不移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的决策部署,坚持以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为主题,以做好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的环保工作为主线,以解决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参与宏观调控的水平进一步提高,污染减排取得显著成效,污染防治稳步推进,基础能力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较好地完成了2009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年相比,2009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9.66%和13.14%,二氧化硫已提前完成“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09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589.7亿吨,比上年增加3.1%。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4.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9.8%,比上年减少3.0%;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55.2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0.2%,比上年增加7.6%。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77.5万吨,比上年减少3.3%。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9.7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34.4%,比上年减少3.9%;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37.8万吨,占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65.6%,比上年减少2.9%。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2.6万吨,比上年减少3.5%。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22.3%,比上年减少7.7%;生活氨氮排放量95.3万吨,占氨氮排放量的77.7%,比上年减少2.1%。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4.2%,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0%,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214.4万吨,比上年减少4.6%。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5.9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4.3%,比上年减少6.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48.5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5.7%,比上年增加5.6%。烟尘排放量847.7万吨,比上年减少6.0%。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4.4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1.3%,比上年减少6.0%;生活烟尘排放量243.3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8.7%,比上年增加5.4%。工业粉尘排放量523.6万吨,比上年减少10.5%。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1.7%和89.0%,分别比上年提高2.4和2.5个百分点。 200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0.4亿吨,比上年增加7.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7.0%,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截止2009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2541个,总面积14775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72%。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19个,面积约9267万公顷。 2009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4525.2亿元,比上年增加0.8%,占当年GDP 的1.35%。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512.0亿元,比上年增加39.5%;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442.5亿元,比上年减少18.4%;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1570.7亿元,比上年减少26.8%。

2019年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4页精选文档

2012年天津港保税区(空港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天津港保税区、天津空港经济区(以下简称保税区)在市委、市政府和滨海新区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持续增长的经济大区和科学发展的模范新区两大目标,深入开展“调结构、惠民生、上水平”活动,全区上下精诚团结,企业政府携手奋进,努力建设经济充满活力、城市面貌靓丽、社会人文和谐、文化氛围浓郁、生态环境宜居、民主法制健全的开放区域。 一、综合 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元大关。2012年,保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8.4亿元,可比增长21%,其中,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25.4亿元,可比增长27.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43.0亿元,可比增长18.1%;工业总产值完成1427.9亿元,增长30.1%;财政收入完成148.6亿元,其中区级一般预算收入57.4亿元,增长15.6%;进出口总额完成207.7亿美元,增长8.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1亿元,增长5.1%。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2012年,保税区在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区域二三产业比例由2011年的29.8:70.2调整为30.5:69.5。第二产业中,保税区优势产业如航空航天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制造等实现较快增长,在工业中的占比明显提高。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2年,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完成工商税收总额130.2亿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增值税34.6亿元、增长28.3%,营业税24.2亿元、下降3.3%,企业

所得税41.9亿元、下降1.5%,个人所得税10.4亿元、下降0.6%。区级工商税收完成46.0亿元,增长13.9%。全年财政支出60.7亿元,下降13.5%。 区域规划建设再上新水平。城市规划进一步提升和完善,完成空港二期金融商务区、科技研发区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心商务区E地块修建性详细规划、《空港绿化设计导则》、《空港绿色建设导则》、《空港内部交通提升规划》、《空港绿化建设导则》等一系列规划的编制工作。开展规划提升研究,启动实施绿化提升、夜景灯光、文化公园等“八大亮点”方案,推动“两湖一路”地块建设,区域形象实现新提升。完成地铁二号线接驳道路建设,推动南通道建设,区域交通能力显著提升。全年26个项目开工,86个项目在建,40个项目竣工,联合利华、道达尔、麦格纳、SK润滑油、久益、金发科技等一批大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 功能开发进一步深化。强化市场风险防范,加大市场企业服务力度,促进各类交易场所规范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市场集群电子交易额超过3万亿元,纳税2.5亿元。飞机单机租赁业务获海关总署批准,可在综合保税区设立单机公司并开展业务。天津进口汽车展览会(半年展)获市商务委批准并于当年开展。依托综合保税区内的平台企业,霍尼韦尔亚太物流中心和三星通信原材料分拨中心启动运作,航空物流功能初步体现。空港国际物流区引进顺丰、圆通、中通、韵达等多家快递项目,促进空港快件产业园初步形成;中外运生物医药监管库、公共拼装区、华宇快件中心等投入运营;国航开通天津至荷兰和西班牙的全货机航线,中远空运开通天津至香港全货机航线,新加坡酷航开通天津至新加坡客运航线。 投资环境提升显著。深入推进行政审批服务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

河南省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河南省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及趋势。 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数据解读报告深度解读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核心指标从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 (1) 第二节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指标分析 (3) 一、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现状统计 (3) 三、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占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比重统计 (3) 四、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漯河市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同全省医疗卫生机构总数量(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6 第三节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指标分析 (7) 一、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 (7) 二、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占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漯河市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09年合肥统计公报

2009年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合肥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合肥调查队 (2010年3月20日) 2009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市经济发展最为困难、最具挑战性的一年,更是经受严峻考验并取得可喜成绩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扩内需与稳外需相结合,保增长与调结构相结合,谋创新与促发展相结合,抓经济与重民生相结合,在一系列政策调控措施作用下,经济运行逐渐朝着积极方向转化,企稳回升态势进一步巩固,经济社会呈现和谐共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综合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102.1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8.69亿元,增长6.2%;第二产业增加值1104.98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增加值888.45亿元,增长12.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5.9:50.0:44.1调整为5.2:52.6:42.2。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到41543元(折合6082美元),比上年增加5718元。

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 物价水平小幅下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为99.1%,下跌0.9%。八大类消费价格“四升四降”,食品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烟酒及用品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比上年分别上涨3%、2.6%、1.2%和0.9%;居住类、交通与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衣着类价格分别下降12.8%、2.9%、1.5%和1.1%。全年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5%;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4.8%。

2009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年新增就业人数10.96万人,其中被企业(单位)吸纳就业人员8.87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14.51万人,其中被企业(单位)吸纳就业人员8.3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97万人;“零就业家庭”援助项目提供就业岗位1485个;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丰收。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8.36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产量190.4万吨,比上年增长2%,连续6

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2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信息来源:天津统计局文章作者: 佚名上传时间:2006-12-28 11:38:54 【字体:小大】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与时俱进,力争上游,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要求,锐意进取,扎实苦干,国民经济在高增长平台上稳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综合 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实现新突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22.6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速连续第二年位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0154 元增加到22068 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合2666 美元,比上年增长12.1%。 三次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83.85 亿元,增长 6.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978.75 亿元,增长14.3%,比上年加快1.5 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4%,其中工业增加值885.52 亿元,增长14.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960 亿元,增长11.2%,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7.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75.81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8.4%,连续十一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地方财政收入171.78 亿元,增长19.8%;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分别为38.73 亿元、51.65 亿元、26.19 亿元,分别增长11.1%、20.1%、9.6% 。全年财政支出300.07 亿元,比上年增长15.5%。 所有制结构进一步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在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产值占全市的32.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企业占47.8%,股份制工业企业占22.4%。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截止200 2 年底,全市私营企业4.68 万户,个体经济18.66 万户;私营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51.07 万人和25.88 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405.17 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8% 提高到20%;私营个体经济零售额占全市的比重达到31.2%。 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股份制改革深入推进。80% 以上的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革。企业联合重组取得进展,市重点支持的大中型企业集团达21 家。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共有196.2 万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91.36 万离退休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发放率保持100%。顺利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人数共计250.2 万人。全年参加失业保险的职工人数达196.3 万人。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17 万人,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489.29 万人,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81.22 万人,占16.6%;第二产业从业人员212.84 万人,占4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95.23 万人,占39.9%。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45.71 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70.03 万人次达成初步意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当年有10.05 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9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调整任务仍然很重;市场物价持续走低,供

宁夏回族自治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法规类别】经济统计 【发布部门】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 【发布日期】2010 【实施日期】2010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宁夏回族自治区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 2010年)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砥砺奋进、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历史罕见的金融危机和严峻复杂的经济形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深入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定信心、沉着应对、攻坚克难,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力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国民经济稳步回升向好,圆满完成了全年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区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征程上迈出了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34.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 11.6%,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 127.13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680.20亿元,增长14.4%,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527.23亿元,增长9.4%。按年平均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1475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0.3%。 三次产业增加值构成由2008年的9.9:50.7:39.4调整为2009年的9.5:51.0:39.5。2009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6%;第二产业贡献率为60.0%;第三产业贡献率为34.4%。 表1:2009年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速度 单位:亿元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2010年,沿海各地区深入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不断推进海洋经济结构调整,着力促进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巩固和扩大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成果,海洋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发展。 一、海洋经济总体运行情况 据初步核算,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 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7%。其中,海洋产业增加值22 370亿元,海洋相关产业增加值16 069亿元;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2 067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8 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8 258亿元。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5∶47∶48。据测算,2010年全国涉海就业人员3 350万人,其中新增就业80万人。 图 1 2001年-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情况 三、区域海洋经济发展情况 2010年,我国海洋产业总体保持稳步增长。其中,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15 5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增加值6 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情况如下:

图 2 2010年主要海洋产业增加值构成图 ——海洋油气业我国继续加大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多个油气田陆续投产,海洋石油天然气产量首次超过5 000万吨。海洋油气业高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 302亿元,比上年增长53.9%。 ——海洋电力业海洋风电陆续进入规模开发阶段,海洋电力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 ——海洋生物医药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有力实施,海洋生物医药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年实现增加值67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海洋船舶工业我国造船完工量及新承接船舶订单量大幅增长,海洋船舶工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 1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海水利用业我国海水淡化能力不断增强,海水直接利用规模持续扩大,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海水利用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海洋交通运输业随着国际贸易形势趋好和航运价格恢复性增长,海洋交通运输业迅速回暖。我国海洋交通运输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 81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 ——海洋盐业受不利天气以及盐田面积减小等因素影响,海盐产量有所下降,但由于价格持续上行,海洋盐业仍实现了良好的经济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

2011年漯河市统计公报

漯河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发展形势,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全市经济在经历了“瘦肉精”事件等复杂形势的考验之后,重拾升势,运行态势稳中向好,各项社会事业持续进步,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76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速居全省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4.9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535.1亿元,增长16.1%;第三产业增加值137.1亿元,增长8.7%。人均生产总值30081元,增长12.2%。三次产业结构为12.4:69.7:17.9,二三产业比重比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75.6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62%。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7%。被调查的八大类项目均保持上涨态势,其中食品类上涨13.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0.9%。 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66.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2.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3.5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2.18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7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3.41万人。 二、农业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396.07万亩,比上年增加0.97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211.72万亩,增加0.68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153.47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比重为72.5%。棉花种植面积20.5万亩,减少3.1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0.4万亩,增加0.6万亩。蔬菜种植面积83.6万亩,减少2.0万亩。 全年粮食产量169.1万吨,比上年增长0.7%;棉花产量1.3万吨,减产9.6%;油料产量3.7万吨,增产1.9%;水产品产量0.9万吨,减少11.1%。 全市年末有效灌溉面积228.5万亩,新增2.9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255.1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1%;大中型拖拉机0.5万台,增长25%;农用运输车3.08万辆,与上年持平;农村用电量4.7亿千瓦小时。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50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43.8亿元,增长18.1%;产品产销率98.5%。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7.2%,重工业增加值增长20.7%,轻、重工业比例为72.6:27.4。

邯郸市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邯郸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邯郸调查队 2010年3月18日 2009年,是我市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工作主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解放思想,强化调控,坚定信心,共克时艰,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面,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为实施“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一)经济总量:国民经济总体回升向好。初步测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2015.3亿元,首次超过2000亿大关,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3.6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110.4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661.2亿元,增长15.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1:56.9 :31.0 变化为12.1:55.1:32.8。 表1:地区生产总值

单位:亿元 三次产业比重变化情况 (二)财政收支: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9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201.3亿元,完成了超200亿的年度目标,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87.2亿元,增长12.5%。分区域来看,县级收入增长19.9%,强力拉动了全市一般预算收入的增长;分税种来看,营业税增长28.6%,增值税增长10.4%。

重点支出保障较好。地方一般预算支出192.2亿元,增长24.0%。一是大力支持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支出22.2亿元,比上年增加4.8亿元,重点支持零就业家庭和城镇下岗 失业人员等就业再就业,确保养老金、低保金和抚恤金按时足额发放;二是支持教育发展,支出49.0亿元,增加9.9 亿元,重点用于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学杂费政策,支持九年一贯制学校建设等。三是支持公共医疗卫生事业,支出16.8亿元,增加4.7亿元,重点支持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四是支持环境保护和农林水事务,支出27.3亿元,增加7.9 亿元。 (三)物价:价格逐步回升,食品价格涨幅较大。2009年,居民消费价格1月份同比上涨2.9%,2月份同比上涨0.6%,3-4月持平,5-8月份下降,9月份以后开始回升,12月份 达到全年最高,上涨3.2%,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 年上涨0.6%。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6%,带动总指数上涨1.2个百分点。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中,城市上涨0.8%,农村上涨0.6%。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6%。其中:城市上 涨0.9%,农村上涨0.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下降15.42%。 表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以上年为100)

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公报

2010年环境统计年报(中国环境统计局?) 综述 2012-01-18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环境保护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环境质量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比上年增加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比上年增加6.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氮氧化物排放量1852.4万吨,比上年增加9.4%。 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1亿吨,比上年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16.2亿吨,比上年增加16.9%;工业固体废物贮存量2.4亿吨,比上年增加14.5%。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量5.7亿吨,比上年增加20.5%;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98万吨,比上年减少29.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全国共统计了城市污水处理厂2881座,比上年增加689座。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2.9%,比上年提高9.6个百分点。 全国环境统计公报(2010年) 2012-01-18 2010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环保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把环境保护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污染减排与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环境治理与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扎实推进环保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2010年各项工作任务。与2005 年相比,2010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12.5%和14.3%,两项主要污染物均超额完成了“十一五”的总量减排目标。 2010年,全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比上年增加4.7%。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38.5%,比上年增长1.3%;城镇生活污水排放量379.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61.5%,比上年增加6.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238.1万吨,比上年减少3.1%。其中,工业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34.8万吨,比上年减少1.1%;城镇生活污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量803.3万吨,比上年减少4.1%。废水中氨氮排放量120.3万吨,比上年减少1.9%。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27.3万吨,与上年持平;生活氨氮排放量93.0万吨,比上年减少2.4%。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5.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8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废气中二氧化硫排放量2185.1万吨,比上年减少1.3%。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85.3%,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320.7万吨,占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14.7%,比上年增加8.0%。烟尘排放量829.1万吨,比上年减少2.2%。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72.8%,与上年基本持平;生活烟尘排放量225.9万吨,占烟尘排放总量的27.2%,比上年减少7.2%。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比上年减少14.3%。工业燃料燃烧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和工业生产工艺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3.1%和89.8%,分别比上年提高1.4和0.8个百分点。 2010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1亿吨,比上年增加18.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66.7%,比上年减少0.3个百分点。 截止2010年底,全国自然保护区总数为2588个,总面积14944万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4.9%。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319个,面积约9268万公顷。 2010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6654.2亿元,比上年增加47.0%,占当年GDP的1.67%。其中,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4224.2亿元,比上年增加68.2%;工业污染源治理投资397.0亿元,比上年减少10.3%;建设项目“三同时”环保投资2033.0亿元,比上年增加29.4%。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汇总word版

案例分析报告范文2篇 【篇一】 标题××× 分析背景和目标、基本情况、分析所用的理论介绍、分析过程、相关问题讨论和对策探讨、进一步的思考等 一、选题范围 在具体的案例或者某一类型的案例做分析报告。 二、报告内容 所有报告均应为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论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案由 即对案例提供内容的高度概括, 案情

案情材料应当事实完整、要素齐备、行文简洁、层次清晰、,涉及个人隐私的,须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不得使用与案件原始材料相同的当事人名称、地名等具有明确指向性的内容(案件原始材料应当附随报告提交,并注明案件来源或被调查的单位和个人)。 案件焦点 应当根据案情归纳、提炼、列举出案件焦点所在,如“本案焦点在于关于合同的效力问题;关于合同的履行方式问题等。 争议与分歧意见 从学理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提炼出法学理论研究的问题,应当至少具有两种以上的观点、主张或意见,并清晰、明了地叙明各自的理由及其依据。 研究结论 应当明确表作者对于案件性质或其处理意见的观点和看法,并从法学理论和法律规定两方面详细阐明其理由和依据,使研究结论有助于解决案例本身,或者为解决类似案件提供有益帮助,或者提出理论上需要深化的问题。

一个完整的案例分析材料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a) 其中正文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i. ii. 绪论(包括研究背景,本行业情况,本公司概况) 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分析(包括公司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 iii. 公司拟采取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分析与相关文献理论(即针对公司存在的问题现拟采取解决措施) iv. v.

vi. 基本结论与对策建议案例问题讨论参考文献资料 尾页要有参考文献 例,参考文献 [1] 甘肃省统计局.甘肃年鉴2009[N] .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 [2] 任家强,董琳瑛.基于空间统计分析的辽宁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研究[J].经济地理,xxxx,(9)1435-143 [3] 胡青峰,张子平.基于Geoda095i区域经济增长率的空间统计分析研究[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7,(2)53-5 [4] 潘竟虎,冯兆东.甘肃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的ESDA-GIS[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5-50. (目录) (正文) 5号,宋体,三级标题式,至少3000字。

河南省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2019版

河南省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 2019版

前言 本报告主要收集权威机构数据如中国国家统计局,行业年报等,通过整理及清洗,从数据出发解读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现状及趋势。 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其他方引用我方报告均需要注明出处。 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数据解读报告深度解读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核心指标从生产总值合计,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等不同角度分析并对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现状及发展态势梳理,相信能为你全面、客观的呈现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价值信息,帮助需求者提供重要决策参考及借鉴。

目录 第一节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情况现状 (1) 第二节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指标分析 (3) 一、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现状统计 (3) 二、全省生产总值合计现状统计 (3) 三、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占全省生产总值合计比重统计 (3) 四、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2016-2018)统计分析 (4) 五、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2017-2018)变动分析 (4) 六、全省生产总值合计(2016-2018)统计分析 (5) 七、全省生产总值合计(2017-2018)变动分析 (5) 八、漯河临颍县生产总值合计同全省生产总值合计(2017-2018)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指标分析 (7) 一、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 (7) 二、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现状统计分析 (7) 三、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比重统计分析 (7) 四、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8) 五、漯河临颍县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17-2018)变动分析 (8) 六、全省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016-2018)统计分析 (9)

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免费版

2009年中国旅游业统计公报 2010-10-20 10:43:19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字号:[大中小] 选择背景色: 2009年,是我国旅游业特别是入境旅游经受严峻考验和挑战的一年,全国旅游行业化挑战为机遇,保持了旅游业总体平稳较快增长。全年共接待入境游客1.26亿人次,实现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96.75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7%和2.9%;国内旅游人数19.02亿人次,收入10183.69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1.1%和16.4%;中国公民出境人数达到4765.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0%;旅游业总收入1.29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1.3%。 一、入境旅游业实绩 ——入境旅游人数12647.59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7%。其中:外国人2193.75万人次,下降9.8%;香港同胞7733.60万人次,下降1.3%;澳门同胞2271.84万人次,下降1.1%;台湾同胞448.40万人次,增长2.2%。 ——入境过夜旅游者人数5087.52万人次,比上年下降4.1%。其中:外国人1769.69万人次,下降10.2%;香港同胞2549.79万人次,下降0.7%;澳门同胞384.80万人次,下降0.8%;台湾同胞383.24万人次,增长0.9%。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396.75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9%。 二、国内旅游业实绩 ——全国国内旅游人数19.02亿人次,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城镇居民9.03亿人次,农村居民9.99亿人次。 ——全国国内旅游收入10183.6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城镇居民旅游消费7233.79亿元,农村居民旅游消费2949.90亿元。 ——全国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535.4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801.1元,农村居民国内旅游出游人均花费295.3元。 ——在春节、“十一”两个“黄金周”中,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3.37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16亿元。

200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全市各地区、各系统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认真贯彻“抢抓机遇,跨越式发展”的工作思路,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三件大事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三件事的工作力度,在外需减弱的不利条件下,积极扩大内需,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的增长态势。企业经济效益继续回升,经济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城市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社会治安保持稳定。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26.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0%,继续高于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上年的17993元增加到19986元,增长11.6%。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基础上,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全市财政收入完成304.5亿元,比上年增长24.4%。 三次产业全面提速。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78.56亿元,增长6.3%,增速较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3%。第二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891.51亿元,增长12.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8%,其中工业增加值807.3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856.6亿元,增长11.7%,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经济体制改革和各项配套改革进一步深化。全市重点支持的大型企业集团和大公司已达20户。现代企业制度朝着规范的方向发展,工业系统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完成公司制改造的有152户,占82.2%;商业系统大中型骨干企业中,已有66家完成股份制改造。顺利出台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就业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安置就业人员16.5万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192.7万人,其中国有单位112.5万人,比上年减少10%;集体单位23.1万人,比上年减少10.5%;其他所有制单位57.1万人,比上年增长12.2%。全市拥有职业介绍与人才交流机构239个,全年人才和劳务市场共接待304.74万人次进场择业洽谈,61.73万人达成初步意向。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全面落实为下岗职工拓宽了再就业渠道,当年有5.43万下岗职工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再就业。全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 私营个体经济快速发展,占全市经济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截止2001年底,全市私营企业4.05万户,个体经济19.3万户;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人员分别为46.36万人和26.49 万人;私营个体经济实现增加值324.81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5.7%提高到17.8%。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受外需减弱的影响,外贸出口增幅回落,服务业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城镇就业压力还比较大。 二、农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