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课本P1-P9)

1.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孕育时期: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着作。

(2)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着作

....................《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

形.”、古罗马帝国的昆体良所着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着

.........《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a.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

尝试班级授课制

........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d.

..”.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描述

.....。c. “.经验

..——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将人的一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的教育...........,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家。。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

..(英)、卢梭

....(德)、康德

..

..(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

(德)等。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心理学》,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

——

..表现

..”三个阶段。

..——

..整理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

脱离实际生活,主张“儿童中心论

..............

.....”,提出了着名的教育论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

中学

..”。

(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

..

主义教学理论

......的诞生。

4.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他提倡发现学习

....。

(3)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4)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

容)、心理方面(动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P17)

1、宽泛: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涂尔干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

.............

会化

..”。

二、教育起源(课本P30-P31)

1、动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勒图尔诺(法)的《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和沛西·能(英)的《教育原理》。基本观点:人类的教育是对动物

........。

..”.形式的继承与改进

.........“.教育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3.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马克思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这一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实践活动。这是教育起源的科学解释。

三、教育产生的客观基础: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

............。(P31)

(1)人现有身心发展水平与现有社会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趋势之间的矛盾;

(2)人的身心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与现实社会条件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

四、教育的两个基本特征(P30)

1、社会性;

2、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

教育存在的两种基本方式:

1、他人教育;

2、自我教育。

五、教育的狭义定义

教育:人类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社会活动。

他人教育:某个人或某些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他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自我教育:个人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影响自己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多出论述题)

一、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47-P50)

政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教育作为一项社会事业体现着该社会的政治特征;同时,教

育作为一种政治工具,影响着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政治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作用

1、政治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和支配权

教育领导权是判断和确定教育性质最主要的标志。

......................

统治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利用经济力量和思想上的优势力量掌握教育领导权和支配权。

2、政治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在一定的社会中,受教育者的权利和机会都是由政治决定的。

3、政治制约着教育的目的、部分内容和制度

(1)教育目的

在一定社会中,培养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态度、思想意识的人是由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

(2)教育内容

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统治阶级将他们的意志转化为政治思想和政治观念,渗透到教育内容当中。主要体现在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

(3)教育制度

一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总是反映这政治制度的主要特征。同时,政治对教育制度改革起着定向、驱动和支持的作用。

(二)教育对政治的影响作用

1、教育是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个体政治社会化:个体学会接受和采用现时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规范,形成适应和拥护一定社会政治制度的政治态

度、政治认同感和政治行为习惯的过程。

教育作为传递文化、训练思想、培养感情和养成社会行为习惯的活动,具有向年轻一代传播政治思想文化,帮助

个体完成政治社会化的重要功能。

2、教育是培养政治人才的重要阵地

政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通常都与教育的规模与水平密切相关。在不同社会中的各种政治人才,在很大程度上是通

过教育培养的。

3、教育是传播政治思想的重要手段

教育是社会成员接受政治影响最重要的方式。统治阶级将他们的思想意识转化为知识形式的思想政治内容,然后

通过学校教育,针对教育对象集中的施加政治影响。

4、教育使政治思潮得以创新

学校是研究、探讨和传播各种政治思想的中心,成为政治思想创新的重要发源地和新的政治思潮的集散地。

二、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P50-P57)

经济为教育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同时教育又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一)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一个国家对教育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1)经济水平决定受教育的人口数量

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一个社会剩余劳动的数量。剩余劳动的数量决定可能受教育的人口数量(2)经济水平决定义务教育的年限

(3)经济水平决定给予投资的数量及比例

2、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目的和教育结构

经济发展水平要求教育要培养与之相适应的人才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学校教育的目标必然要反映出经

济的要求。

教育结构是指包括教育纵向系统的级与级之间的比例关系和衔接关系,以及教育横向系统的类与类之间的比例关

系和相互联系。经济发展引发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会导致教育结构随之发生变化。

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和课程设置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使知识总量增加,另一方面,要求劳动者具备能够适应经济水平的知识和技能。

4、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教学设备、手段及教学组织形式

(二)教育对经济的影响作用

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

劳动力是人的劳动能力。包括智力和体力两个方面。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劳动力再生产的内容和过程:(1 )人的自然生长,形成人的体力。(2 )教育和训练过程,形成劳动者的智力和体力。

2、教育通过科学技术再生产促进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现代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

科学技术再生产的过程即通过教育,将科学技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内化为劳动者的内在素质及专业知识技能的过程。

教育在科学技术再生产中的作用:

(1)教育通过传递和传播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

(2)教育通过科学技术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

(3)教育对科学技术的再生产是一种扩大的再生产、高效的再生产。

三、教育与文化的关系(P58-P65)

文化对教育制约作用的特征:影响形式上,具有间接性、隐蔽性;影响途径方面,文化对个人具有深层的心理结构的影响作用。

(一)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类型(文化内容结构)影响教育目标

2、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影响教育内容

文化传统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因此,教育内容往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文化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的选择范围。

3、文化观念对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的影响

文化观念是长期生活在同一个文化环境中的人们逐步形成的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基本的、比较一致的观点和信念。教育观念是指存在于教育者或其他人头脑中对教育的基本看法。表现为:人才观、教学观、教师观和学生等方面。

(二)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教育能传承文化

教育的传递功能:教育是传递文化最主要的手段;传递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文化内在的要求。

教育传承文化的功能:传递、保存、活化

2、教育能改造文化

选择文化:对某种文化的取舍,主要是对涉及价值观和信仰的选择。教育在本质是就是一种文化价值的引导工作。

整理文化:对文化内容的系统化、理论化以及对相关知识的整合。

3、教育能创新文化

4、教育具有文化分层作用

五、部分可能出选择题

1、学校教育产生于农业社会

....)(P71)

....(奴隶社会

(学校教育产生的原因与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离。2、国家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专门的统治人才。3、文化的发展为教育内容作了准备。4、私有制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靠的生源。)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脱节的特............”反映的是农业社会的学校

..教育与生产劳动

征。(P74)

3、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建立了由各级各类学校和班级授课制度共同构成的现代学校制

度,其中最突出的变化

......是基础教育实行义务教育制度。(P77)

4、工业社会教育的基本特征有:教育的公共性、教育的生产性、教育的未来性。

(P81-P83)

工业社会教育的首要特征

....是教育的公共性。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以选择题为主)

1、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环境和个人的活动。其中,遗传与环

境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可能性因素

.....。(P85)

.....,个体的活动是其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学校教育是具有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的育人

活动。(P104-P109)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将个体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觉与对象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0.---...2.岁)

认识周围世界。

(2)前运算阶段(

..:儿童的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2.---...7.岁)

(3)具体运算阶段(

..:儿童的思维具有可逆性,且守恒概念形成。

.......7.---...11..岁)

(4)形式运算阶段(

..:儿童思维不需要依赖具体事物,能进行逻辑推理、.......11..--..16..岁)

归纳和演绎。

4、人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稳定性、可变性、个体差异性以及互补性都会对教育产生制约作用,教育应该以这些规律为出发点。

第四章教育目的(多出论述题或案例分析题)

一、选择题部分

1、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前提和第一要素

.........。(P123)

2、教育目的的主要特征有:预设性、个体发展的方向性、社会价值的导向性。

(P124)

3、学校教育目的逐级细化的三个层次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P126)

4、教育目的的四大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P128—

P129)

5、主要教育目的论及其代表人物:(P130—P143)

(1)神学教育目的论:从宗教的立场出发,主张回归宗教教育,以培养学生对上帝的

.........

虔诚信仰为教育的最高目标

............。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捷克)、雅克·马里坦(法)、

小原国芳(日)。

(2)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

..........,人是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根本

所在

.....................。代表人物有:卢梭(法)的..,人本性的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及唯一依据

《爱弥儿》、福禄倍尔(德)的《人的教育》、裴斯泰洛齐(瑞士)。

(3)社会本位教育目的论:主张社会的价值高于人的价值,社会的发展是教育产生和

.......................

发展的根本所在,满足社会需要是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要或唯一依据.............................。代表人物有:柏拉

图(古希腊)、孔子(中)、孔德(法)、涂尔干(法)、凯兴斯泰纳(德)、纳托尔

普(德)和赫尔巴特(德)。(注意: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

.......

....思想,“我十分明确地把

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当做国家国民学校的教育目标......................,并且是国民教育的根本目标

............。”)

(4)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论:以人为中心

.....,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代表人物:赫钦斯(美)(流派的代表人物)、萨特(法)、海德格尔(德)、雅斯贝尔斯(德)。

(5)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论:教育应以社会性需要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科学为中心

......。代表人物:实用主义教育的杜威(美)。

(6)马克思主义教育目的论:人的全面发展

......

6、社会关系是人全面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

.....。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中介和途径

二、论述或案例分析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

联系:对教育的社会性质的规定具有内在的一致性。

区别:(1)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比教育目的多。教育方针包含教育目的。(2)教育方针更多的针对学校教育机构,教育目的更多的针对受教育者。(3)教育方针是教育目的的政策性表达。2、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

(1)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逐级细化的三个层次,教育目的由国家或行政地区制定;培养目标由各级各类学校制定;而教学目标由学校的教师制定,它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希望受教育者在完成某一阶段学习后所要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主要针对具体的学科或课堂教学。

(2)教育目的针对所有的受教育者,培养目标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唯一的,但培养目标是多种多样的。

(3)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普遍与特殊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抽象与具体

3、人的全面发展涵义有哪些

(1)人的物质生产、生活本身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2)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

(3)人的自由发展;

(4)不仅是个人全面的发展,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普遍发展。

4、论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从以下三方面展开论述)(P147—P150)

(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

(2)社会关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3)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中介。

5、试论述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P153—P155)

(1)教育目的确定受制于社会发展:①社会生产力和科技发展的水平制约教育目的的确定;②生产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制约着教育目的。

(2)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是教育目的确定的重要依据:①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程度;

②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变化;③不同类别的教育对象的不同需要。

第五章他人教育(以案例分析题或论述题为主)

一、结合实例,写一份简明的说课稿

..............

说课稿的内容:

1、说教材

大概说明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内容的教育意义。

2、说学生

说明大部分同学具备的相关基础知识水平以及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年龄特征。

3、说目标

(1)分类或不分类地说明通过教学活动,希望发展学生哪方面的知识或能力。

(2)说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说教学方法

具体说明教学活动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大概说明采用这种方法的依据。

5、说教学过程

具体说明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安排情况。

二、结合实例,论述教学活动设计的具体内容(P169-P172)

1、了解教育对象,具体包括:①了解学生的起点行为和接受新学习的预备状态,把握预备状态和预期状态的差距和难度;②了解学生从现有的预备状态到达预期的应有状态之间存在的差距、困难和障碍;③了解学生的学习愿望、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毅力等方面的状况。

2、确定教学目标并将其具体化。

3、确定并熟悉教学内容或任务。

4、确定检测项目

5、具体过程设计——(1)课时时间分配根据学生的大脑皮层的生理特点安排时间。

(2)选择教学策略

常用的具体教学策略:以语言为主的教学策略: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

策略: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策略:练习法、实验法、试验作业法;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

发现法;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教学策略:欣赏教学法

(3)选择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教具、仪器设备及现场等物质媒体。

(4)教学组织形式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教学活动的组织结构,是关于教学活动应该怎样组织、教学的时间和空间怎样有效地加以控制和利用的问题。包括全班教学、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三种具体形式。

(5)教学行为

教学基本环节的设计,主要反映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情况。

三、论述学的活动的三种对象:教育者、教育内容、受教育者自身及其学习活动

1、因为教育者具有以下特点,成为学的活动对象:(1)教育者是文化的传播者;(2)教育者是社会的代言人;(3)教育这是引路人;(4)教育者是人。

2、教育内容:(1)教育内容具有强制性。(教育内容具有严格的规范性、明确的目的性、预定性和系统性)

(2)教育内容与人脑同构,为人类学习知识奠定了基本的生物学基础,使学习成为可能。

(3)教育内容具有双重性——一方面,教育内容通过精心选择和加工改造,是专门为受教育者设计的学的活动对象;另一方面,这些教育内容

都是系统化的理论知识,对受教育者来说是间接经验,与其现实生活存在

着一定的脱节。

3、受教育着自身及其学习活动——人类思维的元认知以及个体自我思维、概念的发

展。

四、根据达维多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结合实例,设计一个学习活动过程

..............................。

学习活动过程分为:

1、改变命题的条件以便找出被研究问题的普遍性联系。A=B;A+C=B+C;A

A/C;B/C

C是对学习任务条件的改造

2、把找出的联系用实物、图表或字母模型化。

A/C=6;B/C=4;

所以A>B

倍数关系分辨过程及结果用字母模型表示为:A/C=N

3、改变联系模式以便在纯粹的状态下研究问题的本质。

用B或与C不等量的容器测量A

A/C=6;A/B=

A/C=N;A/B

4、总结出用一般方法能解答出的个别习题公式。

如:已知A/C=N;当A/E=5;A/D=8时 D

5、检查前面动作的完成情况。

6、对作为该学习任务完成结果的一般方法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

五、论述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关系(P193-P196)

一般关系:教的活动与学的活动的关系是互为前提、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

具体关系:1、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

2、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主体。

3、应建立合作、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第六章自我教育

一、选择题部分

1、自我教育是指个人自觉促进自己身心发展的活动。

2、自我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

3、自我教育的基本属性

....是....是活动(包括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

自我意识,其中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是最重要

....是教育

...的心理机制;自我教育的根本特征

主体、客体的统一;自我教育的起因和最终动力

.......是人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

要;自我教育的主要心理过程

........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的基本

特征

..是自控性、终身性。(P209-P214)

二、结合实例,论述自我教育的活动过程

................。

1、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认识系统)

自我分化为主我和客我是主体实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现实条件。个体通过别人的评价、自己与别人的比较、自我反省和心理分析或实践的结果,形成自我认识和评价。

自我认识指认识主体对其自身的反省和认识,即主我对客我的认识。自我评价指主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及活动等作出的自我检查和判断;是对自我认识的深化。

2、自我设定、自我激励(驱动系统)

自我设定是指目标及行动计划的自我设定。

目标的设定基于对自我理想状态的设定,同时必须建立在客观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的基础上。

自我激励:在既定目标下,主体进行自我教育动机的激发,从而促使自己坚持不懈地为实现自我教育的最终目标不断努力的过程。

3、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监控系统)

自我监督、自我控制是自我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和条件。

自我监督:判断主体自我教育行为与预先所设定的行为模式、计划或预期之间“有无偏差”。

自我控制: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动机以实现自我教育预定目标的过程。是人所特有的以自身为活动对象的高级心理活动。

4、自我体验、自我强化(反馈系统)

自我体验:通过对预期目标与现实结果的比较形成自我体验的各种情感。

自我强化:主体当自己的行为结果达到预期目标时,结果产生的良好效应能够维持,增强自己的今后行为。

5、自我协调、自我完善(发展系统)

自我协调:主体在自我教育过程中根据反馈信息适当地调整自己的目标和计划,以便使之更适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规律的要求。自我完善:主体有意识地通过自我教育过程的循环和更替,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促进现实自我向理想自我转化的过程。

第七章个体成为自我教育者的内在可能性(选择题)

一、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

1.萌发阶段(0.—.7.、.8.岁.):儿童不会将自己的身心作为客体来认识、评价和调节。因此,还不能进

行自我教育。

2.局部自我意识阶段(7.、.8.岁.—.12..岁.):能够独立于他人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自我教育在这

一阶段开始出现。

3.全面自我意识阶段(12..岁开始发展

.....):儿童能够对自己的整个身心进行评价与调控。自我教育在这一阶段对个体的影响具有很大的作用。

二、注意:复习《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中《认知发展理论》(P51-P60)和《人格发展

理论》(P79-P86)的相关内容,选择题可能会从中出题。

第八章受教育者从教育客体向教育主体转化的过程(论述或案例分析

题)

一、教育主、客体的规定及定义(P265-P268)

1、教育主体的规定和涵义

只有同时具备以下三点,才能确定为教育主体:(1)教育主体必须是人,且必须是具有认识客体和进行社会实践能力的人;(2)教育主体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即有目的地对客体施加影响;(3)必须和教育客体发生相互作用。

定义:教育主体是指有意识地把人的身心作为教育对象,与之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并发生相互作用的人。

2、教育客体的规定和涵义

(1)客观存在的人或物;

(2)教育活动的对象性;

(3)必须与教育主体发生相互作用。

定义:教育客体是指被纳入教育活动中,与主体构成教育活动的两极并发生相互作用的人或事物。

二、教育活动的三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三、论述教育主、客体相互关系(P271-P273)

教的过程:

1、以教师为主体,以整个育人活动的非人的因素为客体;

2、以教师为主体,以教育对象——学生为客体;

3、教师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学习过程:

1、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的对象——教育的内容是学习活动的客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被学生作为认识和作用的对象成为客体;

3、学生既是主体又是客体。

四、教育主、客体关系和教育活动的四级水平(P273-P274)

教育主、客体关系和教育活动的水平,由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所决定。

1、别人作为教育主体,承担着认识、指导、评价和调控受教育者的全部学习活动。——学前期或学龄初期(幼儿园---小学三年级)的孩子,一般是9岁以前。

2、受教育者能对自己身心某些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能自己对某些活动进行认识、评价和调控,但仍以他人教育为主。——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生。

3、受教育者大部分具备了自我教育的能力,以他人教育为辅。——高中生及部分大学生。

4、受教育者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自我教育。——大学阶段后期及成年期。

五、他人教育活动主、客体关系转化的条件

客观条件: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水平。

主观条件:教育客体的基本动机。

六、结合案例,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

......................(P281-P287)

1、教师过多的主观定性式的评价,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应当进行客观评价,着重让孩子意识到不良行为产生的不良后果,引导学生纠正错误。

2、老师或家长过多的对孩子进行横向评价,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应当多以纵向评价为主,评价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情况,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3、要善于引导青少年学生通过相互评价发展自我评价能力。因为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和同辈文化产生。

4、纠正学生不适当的自我评价促成适当的自我评价。

第九章现代教师的素质(案例分析题为主)

一、结合案例,谈现代教师素质的基本要求(P298-P302)

(一)道德素质

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素质是指教师在道德品质方面的修养,是教师在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上的稳定的特征。包括高度的责任感、接受学生,尊重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观、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二)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是指教师通过学习和积累而具有文化修养,以及由此进一步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结构的基本情况。

教师的知识分三类:1、本体性知识:教师所具有的特定学科专业知识。

2、条件性知识:教师所具备的与教育活动相关的学科知识

3、实践性知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有关客观现实的背景知识,这类知

识大多是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三)能力素质————教师顺利完成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具备的能力。

(四)心理素质————教师较为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五)身体素质————教师在身体方面的基本情况和应具备的条件。身体素质包括体格、体能状

况以及身体的适应能力情况。

二、自我教育意识和自我教育能力是现代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

......................

途径

..。

自我教育意识产生的基础条件是: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

2015年衡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四

2015年衡阳教师招聘考试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四 一、单选题。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将其代码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不选、错选、多选,该小题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分) 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 ) A.《学记》 B.《论语》 C.五经四书 D.《说文解字》 【参考答案】D 2.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 A.生产力发展 B.科技进步 C.教育技术进步 D.产业革命 【参考答案】B 3.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内容现代化 C.教育管理现代化 D.人的现代化 【参考答案】D 4.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 A.1996年3月 B.1996年5月 C.1987年5月 D.1989年6月 【参考答案】A 5.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 A.发展 B.成长 C.成熟 D.生长

【参考答案】C 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参考答案】A 7.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 A.教育规范 B.学制 C.教育体制 D.国家 【参考答案】B 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是在( )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B.社会主义社会 C.共产主义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参考答案】C 9.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答案】C 10.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 A.融合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合并课程 【参考答案】B 11.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 A.教学计划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学原理重点梳理: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 (1)文化保存和传递功能 (2)活化文化功能 (3)文化选择功能 (4)文化批判功能 (5)文化交流、融合功能 (6)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认识发展理论”:当代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著名的“认识发展理论”。他认为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1.感知运动时期(0-2)2.前运算时期(2-7)3.具体运算时期(7-12)4.形式运算时期(12-15)最后一个阶段儿童思维达到成人思维水平的准备阶段。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考研大军,研究生就业问题近年来也成为热点话题。官方发布的研究生总体就业率高达95%以上,但有的专业首次就业率甚至低至5.56%。究竟什么才是真实的情况,也许永远也无法知道,但多几个渠道了解信息,或许能在作决定时提供帮助。 七成高校研究生就业率超95% 凯程考研以"专业、负责、创新、分享"的办学理念,突出"高命中率、强时效性、全面一条龙服务"的特色,成为考研学子选择专业课辅导的首选。10年来已有千余位考生在凯程的帮助下顺利考取全国著名高校,引发业界强烈关注。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主要表现在: 1.顺序性和阶段性。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既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稳定性和可变性。个体的身心发展的稳定性是指处于一定社会环境和教育中的某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儿童,其身心发展的顺序、过程、速度都大体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儿童身心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3.不均衡性。学生的身心发展是均衡的,表现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甚至同一方向的发展是不均衡的。 4.个别差异。由于人的发展的主客观条件不一样,即遗传、环境、教育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的不同,其身心的发展过程和结果也有差异。 5.整体互补性。整体互补性反映个体的身心发展个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人的生命整体。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

教育学原理模拟题及答案

《教育原理》模拟试题(一)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10个小题,共20分) 1.各国的学校教育系统基本形成于:_________ 。 2.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义务教育年限在:_________ 。 3.“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须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句话反映的教育起源观点是_________。 4.196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采纳了由法国人保罗·郎格朗提出的“_________”思想。随着《学会生存》的流行,这一思想成为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一种指导理论。 5.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发展_________、_________、水平。 6.教育制度可以还原成目标系统、_______、_______、工具系统四大系统要素。 7.国家实行_______、初等教育、______、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8.教师是_________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起着不可缺少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9.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 10. 教育实践是教师在_________和文化制约下的能动活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教育事实与教育规律 2.终身教育 3.教育功能 4.人的发展 5.教育改革目标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教育理论界一般认为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是什么? 2.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表现? 3.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 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应当体现在哪些方面? 5.教育实践的性质。 四、论述题(本题共1小题,共15分) 关于教育学研究对象的提法不统一、不明确。你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结合本章的学习谈谈你对教育学研究对象的认识。 五、材料分析(本题共1小题,共20分) 深圳特区投资于人力资本 【案例】 特区创业之初,深圳主要得益于优惠政策的扶持。随着特区经济的纵深发展,各类人才和技术的稀缺现象日益凸显。特区的决策者们很快意识到,要使深圳保持可持续发展,在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框架的基础上,必须加快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1997年,深圳市委二届八次全会提出了加快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特区选择不断加大教育投入的方式推进“科教兴市”战略。自1979年至2001年,深圳特区累计教育投入283.31亿元,其中财政性教育投入239.23亿元,年均递增40﹪。1997年至2001年,深圳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B及答案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以此探求。 2、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 3、从教育作用的方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与。 4、教育目的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的功能。 5、提出的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操作性条件反射。 6、班主任是沟通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的桥梁。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育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利托尔诺 B、孟禄 C、马克思 D、凯洛夫 3、教育能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这体现了 ()。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够移风易俗,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生理前提 C、决定因素 D、外部条件 6、“孟母三迁”的故事说明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B卷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7、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 A、个人本位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社会本位论 D、教育无目的论 8、在教育目的问题上,主张个人本位论的教育家是()。 A、斯宾塞 B、孔德 C、涂尔干 D、卢梭 9、从胎儿到坟墓的教育反映了现代教育()的特点。 A、全民性B、广泛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10、教师职业的主要职责是()。 A、教书育人 B、传授知识 C、热爱学生 D、以身作则 11、“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说明了教师 的教育活动具有()。 A、长期性B、示范性 C、复杂性 D、创造性 12、主张教育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的学说属于()。 A、教师中心说 B、教材中心说 C、教室中心说 D、学生中心说 13、将课程分为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标准是()。 A、课程的组织类型 B、课程的影响方式 C、对课程的要求 D、课程的计划性 14、课程实施应该严格按照计划进行。这种观点是课程实施的()。 A、忠实取向 B、互动适应取向 C、参与制定取向 D、主体取向15、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中,教师是作为() 存在的。 A、促进者 B、指导者 C、管理者 D、传授者 16、当代我国中小学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是()。 A、程序教学模式 B、发现教学模式 C、暗示教学模式 D、传递-接受教学模式 17、()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又具有难以因材施 教的特点。 A、个别教学 B、现场教学 C、班级教学 D、复式教学 18、在学期结束时所进行的期末考试属于()。 A、预定性评价 B、反应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形成性评价 19、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其良好品德的德育 方法是()。 A、情感陶冶法 B、实践锻炼法 C、说理教育法 D、榜样示范法 20、在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关心与体谅别人,只要儿童能形成从别 人的观点和立场出发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这反映的德育模式是()。 A、体谅模式 B、认知发展模式 C、价值澄清模式 D、社会学习模式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概念 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性质: 1.实践性。 2.交往性:个性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二者互为前提、互为基础、密不可分。 3.动力性:教育活动在上述进程中起到促进和加速作用。 4.社会性:教育活动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也是 塑造不同社会、促进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学校教育的定义:学校教育实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体化的实践活动。 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要素的关系: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系统。学校教育的过程就是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 第二节: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起源: 1.神话起源说宗教(错误的、非科学的) 2.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勒图尔诺、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教育不只存在于人类社会,甚至存在于动物界,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 没有把握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仅从外在行为的角度论述。 3.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美国教育史家孟禄 4.劳动起源说 代表:主要集中在前苏联和我国,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产生 发展:P16 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 原始社会教育: 1.教育水平低 2.教育没有阶级性 3.教育与原始宗教或仪式有着密切的联系 奴隶社会的教育: 1.古代学校的出现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奴隶主对精神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绝对占有,同样占领了学校,使学 校培养奴隶主阶级治理国家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对象主要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内容以军

教育学原理重点(一)——教育学概述

教育学原理重点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①揭示教育规律;②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③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教育学的萌芽;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创立标志是: 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②概念和术语方面; ③研究方法方面; 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 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 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 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

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 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 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 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 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 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 (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 基本观点: ①反对思辩教育学; 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 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 基本观点: 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②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③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 ④教育的(首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 3.实用主义教育学: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 基本观点: ①教育即生活; 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③学校即社会; 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

教师招聘第一章教育学原理最全的试题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提出“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的人”、“一切儿童都可以教育成人”、“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的欧洲近代教育家是(A )。 A.夸美纽斯 B.卢梭C.福禄贝尔 D.乌申斯基 2.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 D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康德 D.赫尔巴特 3.首先提出“教育的心理学化”主张的学者是(B )。 A.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C.詹姆斯 D.卢梭 4.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的教育家(B)。 A.夸美纽斯 B.杜威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5.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C )。 A. 亚里士多德 B.培根 C.洛克 D.克伯屈 6.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A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7.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A )。 A.《学记》B.《论语》C.《礼记》 D.《大学》 8.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讲授,首先发生在(D)。 A.英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9.教育的生物起源论和心理起源论的共同缺陷是(C)。 A.否认了心理因素 B.否认了模仿的教育意义 C.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D.否认了本能的教育意义 10.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学者主要是通过(C )了解和引进西方教育学的。 A.美国 B.德国 C.日本 D.法国 11、史书记载,我国学校教育形态最早出现在( A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西周 1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出自(C )。 A.《论语》 B.《孟子》C.《学记》 D.《大学》 13.“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是源于(C ) A.《论语》 B.《荀子》 C.《孟子》 D.《道德经》 14.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狭义的教育指(B )。 A.家庭教育 B.学校教育 C.社区教育 D.社会教育 15.老蜂教幼蜂筑巢的活动是属于教育活动,秉持这一观点的是(A )。 A.利托尔诺 B.弗洛伊德 C.皮亚杰 D. 孟禄 16.教育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D )。 A.沛西·能 B.格塞尔 C. 利托尔诺 D.孟禄 17.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最主要缺陷在于否定了教育的( D )。 A.阶级性 B.政治性 C.等级性 D.社会性 18.教育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源自于儿童的(D )。 A.想象 B.游戏活动 C.语言 D.模仿 19.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有关教育起源的观点是属于(C )。 A.生物起源说 B.心理起源说 C. 劳动起源说 D.需要起源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答案 1. 我国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学校有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类型,它们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补充,一起构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形态。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学体制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封建社会的中央官学产生于汉代,随后在各个朝代有所发展。封建地方官学始于汉景帝末年,蜀郡太守创办郡学,招收“下县子弟”入学。自汉代到明清,都分别按地方行政单位设立地方官学,如府学、县(州)学。明清还在乡村设立社学。 私学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秦朝被禁绝,汉代得以复苏和发展。汉代私学教育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为蒙学教育性质,主要形式是书馆或家馆,主要学习内容是识字、习字;第二种类型,是初读一般经书的私学,通称为乡塾;第三种类型,是专经研习性质的私学,这种机构多称为“精舍”或“精庐”,讲学者都是精通一经或数经的名师巨儒,多以研讨学问和治术为办学目的。魏晋南北朝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私学在历朝历代都一直存在,并且在绝大部分时期都非常兴盛。 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诞生于唐末五代,宋代时期书院发展成为一种制度化的教学形式,并产生了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等六大书院,明清时期有著名的东林书院、漳南书院、诂经精舍、学海堂等。 我国封建政府不仅重视官学,并且对私学、书院等非官学教育给予支持,从而使官学、私学、书院等三种学校教育形式并存与相互配合,在社会动荡时期,每当官学衰微的情况下,私学、书院的发展与繁荣,很好地弥补了官学教育的缺失,并且促进了非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为中华固有文化的绵延不绝提供了重要的教育基础。 2.当前各国学校结构发生变革体现出哪些共同特征 答:1、促使学校由权威结构向专业结构转变 学校的科层化与教师的日益专业化之间可能会有持续不断的冲突。在科层取向与专业取向之间找到平衡,使学校走向专业科层制结构。专业科层制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结构,也是当今学校结构变革的目标之一。而专业科层制的组织结构是扁平化的。 2、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 促使学校走向准专业科层制或专业科层制则是可能的,也正是改革者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即通过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权,促使校长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的实现。我国现行的校长负责制还需进一步加以完善。一方面要向学校放权,使学校在人事权、办学权、财产权和课程设置权等方面,真正具有相应的权力;另一方面要对校长的权力进行监督,防止校长权力膨胀和扩大。 3、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 学校结构的另一个变化就是赋予家长和社会人士的参与权,促进学校管理的民主化。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学校的管理,这是家庭教育权和社会教育权的体现。在国外,为了保证家长和社会的参与,法律、政策和相应的制度是家长参与的重要保障和支持。其主要精神是藉由下而上的社会运动,重建学校的结构,以加强学校的自主性,提升教师与校长的专业素质,促进学校决策民主化,推动学校发展。 4、重视非正式结构的功能 首先,非正式结构有助于员工对政策的理解和传播。其次,除了形成非正式的社会结构,还会出现非正式的共享价值与信念——规范取向。第三,非正式结构对正式结构是有益的补充,非正式组织有助于提高凝聚力。第四,与正式的等级制度、非人格化以及正式权威不同,在非正式组织中,这些不起主导作用,因为个性化的需要是非正式组织的动因,这有助于维

(完整版)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考试重点总结

1.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 论基础。(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二)马克思关于“现实的个人”的理论(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需要理论(五)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活”的理论(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的理论 2.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知识借鉴:教育学、政治学、伦理学、心理学、社会 学等。 3.思想是指制约人们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既包括理性认识,也包括感 性认识,还包括情感和意志等成分。 4.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所说的思想:一是教育者所传播的思想。它通常是一个社 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主流意识形态),包括一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主导价值观、思想道德规范等。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 5.思想的特征(1)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统一(2)自然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 一(3)能动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4)差异性与共同性的辩证统一 6.思想的表现形式有工具性形式和内容性形式。 7.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行动等外在表现。 8.行为的特征有起因性、自主性、目的性、可塑性。 9.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思想与行为的一般关系是:a思想支配行为。人的绝大 多数行为都是由思想所支配的,思想是行为的先导;b行为反映思想。人们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的思想。因此往往通过分析行为而了解产生该行为的思想动机;c行为对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反作用。 思想与行为之间复杂关系:第一,思想正确,行为正确;第二,思想正确,行为不正确;(好心办坏事)第三,思想不正确,行为正确;(歪打正着、虚假行为)第四,思想不正确,导致行为错误。思想与行为之间的这些复杂关系,要求我们必须对人们行为的思想动机与思想指导下的行为效果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10.思想向行为转化的条件(影响思想向行为转化的因素):(一)外部条件(外 因)如社会风气、社会舆论、先前行为的效果(二)内部条件(内因)思想观念的内化程度、非理性因素(需要、动机、情感等)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课本P1-P9) 1. 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 孕育时期: 孔子的《论语》 、 柏拉图的《理想国》 。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 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学记》 ,被称为“ 教.育.学.的.雏.形. ”、古罗马帝国的 昆体良 所著 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培养》 。 2. 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 夸美纽斯 的《大教学论》 ,探讨“把 . 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 德国心理学 家和教 育家 赫尔巴特 的 《普通教育学》 。 (1) 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 a. 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 b. 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 班.级.授.课.制 . 。 c. “.经.验.—.—.描.述.”.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 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将人的一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 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 “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的教育家。。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英)、卢.梭.(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德)、康.德.(德)等。 ? ? ?? ????? ???? ?? 3. 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 英国教育家 斯宾塞 的《教育论》 ,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 德国教育家 拉伊 的《实验心理学》 ,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整.理.—.—.表. 现.”三个阶段。 (3) 美国教育家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 “ 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 (4) 苏联教育家 凯洛夫 的《教育学》 ,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 义.教.学.理.论.... 的 诞生。 4. 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 美国心理学家 布卢姆 的《教育目标分类》 ,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布鲁纳 的 《教育过程》 ,他提倡发.现.学.习. 。 (3) 苏联教育家 赞科夫 的 《教学与发展》 。 (4) 苏联教育家 巴班斯基 的《教学过程最优化》 ,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 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 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 P17) 1 、宽泛: 杜威 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 斯宾塞 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涂尔干 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 教育起源(课本 P30-P31 ) 1 、动物起源说

最全教育学(原理)题库33套

教育学原理试题库 《教育学原理》试卷(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0.5分,共15分) 1、教育学是以研究________为对象的一门___科学。 2、原始形态教育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__、____、__、____。 4、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有____、____、____。 6、1922年通过的“___”学制、基本参照__国的学制,通常又称“____”学制,这是旧中国使用时间最长的学制。7、教学过程的基本因素为___、___、___、____。 8、我国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____,在国外,启发式教学始于古希腊的_______。 9、我国中学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 10、班主任争取家长配合,与家长联系的方式主要有____、_____、___二、不定项选择(将正确的答案题号填在横线上,共10分)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____的《大教学论》的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是_______。 A当前形势的需要B德育的任务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D学生年龄特征 3、学生是人,是教育的对象,因而他们_______。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的教育影响有选择性 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方法是_______。 A练习法B实验法C试验法D实习法 5、作为班主任,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而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指了解________。 A学生思想B学生品德C学生现有知识水平D学生身体素质 6、班主任的工作任务体现为________。 A教书B育人C指导学生课外活动D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 7、我国的主要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_。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的思想是_______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B巴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9、班主任的工作是从_______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B教育个别学生C了解和研究学生D组建班集体 10、在校外活动中,教师处于_______。 A领导地位B启发指导地位C顾问地位D主导地位 三、判断并改错(10分) 1、校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2、环境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总是积极的。3、有人类社会就有教育、也就有了教育学。4、只要运用正面说服的教育方法,一切学生都能教育好,因此,反对纪律处分等强制性的方法。 5、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既是教育主体,又是教育客体。 四、解释名词(共15分) 1、学制 2、课堂教学 3、学校教育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题

1结合实际述评教育的社会本位论及个人本位论。 第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个人本位论兴盛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第二,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第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2从知识观的角度解析“王钟之争 所谓知识观,简单地说就是对知识的看法。它要解答的基本问题有:什么是知识?什么是有价值的知识?个人如何获得知识?对以上问题的不同回答便形成了不同的知识观。 日常生活的理解 (1 )“知识”是一种重要的智力资源; (2)“知识”一种可以在公共领域加以传播的社会要素; (3)“知识”是个褒义词; (4)“知识”是后天习得的; (5)“知识”一词与“科学知识”一词等同。 辞典的定义 (1)《辞海》(1989)的定义:“①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②相知、相识,指熟识的人。” (2)《英汉双解教育辞典》的定义:“个人通过生活经验与教育获得的信息与认识的总体。”我们的理解 第一、知识是一套系统化的经验; 第二、知识是一种被社会选择或组织化了的经验; 第三、知识是一种可以在主体间进行传播的经验; 第四、知识是一种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行动效率、更好达成行动目的的经验。 王老先生对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轻视书本知识的现象表示出巨大的担忧,因此奋笔疾书,写下《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在文中老先生反复强调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提法在理论上、历史上、逻辑上、实践上都是错误的,根本就没有所谓的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对立,所有的教育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针对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反对知识本位,提出以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王老先生反驳说这是轻视知识的表现,是与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是相反的,注定要失败的。通过重申传统的课程观、教学观、教师观,以此说明传统教育并不是改革派眼中的应试教育、知识本位,传统教育也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的,它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浅论教育学原理学习的重要性 论文关键词:教育学理论和实际前沿性 论文摘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 对于“教育学原理”的概念,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的解释:“教育学原理就是有关如何通过教育活动促进生命成长的最基本、最核心的思想,它的起源、发展和变迁,本身就显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学的发展态势。在经历了漫长的探索道路之后,中国走出了一条探索——改革——实践——创新的发展道路。在顾明远看来,教育学的兴起,是很有必要的,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好好参悟。 《教育学原理》以教师发展需要为基本立场,为教师提升教育学原理的基本素养,用教育学原理的眼光重新解读自己的教育实践,在解读中形成对教育学原理的理解,看到教育学原理的存在与意义服务。书中主题与内容的选择以当代中国的学校教育变革为核心,以体现此书时态上的当代性、空间态上的本土性和校本性。此外,在这本书阐述中渗透着编写者近十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持续了十多年,且还在深入进行的“新基础教育”研究。 在本书中,对教育学提出了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第一,重视理论和实际的结合。这套教材是根据在职教师的特点专门编写的,既重视教育理论的介绍,又重视研究教育实际中的重大理论问题。把教育实际中的问题提升到理论上来阐述,可以提供学员的认识。教师学习理论是十分必要的,老师只有在充分认识教育规律后,才能去创造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理论的学习,就是要提高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提高教师的理论思维能力,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创造。 这就指出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理论联系实际,是对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的概括表述,其基本精神是达到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同样也要坚持这一理论。如果只是一味地学习理论,而忽略了实际,或是只是注重实际,而忽略了理论知识,都是非常有害的。 案例分析:如教一年级的学生识字。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那些生字,可能对于刚接触的他们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时,如果在理论中联系一点实际,那对于他们来说,可能收效更大。可以播放一点轻音乐,创造一种氛围,运用多媒体演示“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然后老师讲述:由于劳动和生活的需要,他们要把看到的东西、遇到的事情记下来,可是那时候还没有文字,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是富有智慧的,他们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们看见“船”就把“船”记下来。(屏幕上以动画形式依次出现由实物图变成象形字的过程。)然后为了便于书写,后来,人们就在这个象形字的基础上,

教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分析

一.判断题(共15题,共30分) 1.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规律。()(2分)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2.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经济发展。()(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3.教师职业开始出现始于封建社会初期。()(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正确 本题得分:0 试题解析: 4.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秦汉。()(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5.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2分)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6.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最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7.“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这句话出自《说文解字》。()(2分)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错误 本题得分:0 试题解析: 8.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9.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错误 考生答案:错误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10.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发展中的童年期。()(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本题得分:2 试题解析: 11.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教学工作。()(2分) 正确 错误 标准答案:正确 考生答案:正确

《教育学原理》期末考试试卷A及答案

精品文档 期末考试试卷 学年学期: 课程名称:《教育学原理》 适用专业: (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一、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空1分, 共1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概念是指儿童现有 的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距离。 2、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过程分为、 、、四个阶段。 3、存在主义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最终要由决定。 4、布卢姆把认知领域目标分为知识、、、分析、综 合与评价六个层次。 5、认知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的 形成或改组。 6、布鲁纳提出了动机、结构、程序和的教学原则。 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5 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A、《学记》 B、《论语》 C、《大教育论》 D、《普通教育学》 2、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是()。 A、生物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劳动起源论 D、交往起源论 3、人力资本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4、教育能传播思想、形成舆论,这体现了教育的()。 A、政治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 D、育人功能 5、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B、决定因素 C、生理前提 D、外部条件 6、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大学体育教材可采用墨子 的“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的说法说明了()在人的发展 中的作用。 A、遗传基因B、教育 C、个体主观能动性 D、外部环境 A卷

教育学原理复习重点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掌握教育(教育的形态)、学校教育、教育学、行动研究法等概念的含义 教育: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教育的形态:指由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形态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换形式,也是“教育”理念的历史实现。 学校教育:指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的教育活动。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行动研究法:指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2、能说出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与条件 学校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形态,有其自身的优越性,如有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经过职业培训的教师、有比较充裕的教育经费、有精心设计的课程和教学计划、有比较及时的学习反馈和学业成就评价机制等 3、知道教育学的发展阶段、特征及代表人物与著作,如《学记》、《理想国》、《论语》、《雄辩术原理》、培根、梅伊曼和拉伊、陶行知等 孕育—萌发阶段——独立阶段——学科群形成阶段——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孕育—萌发阶段 时间跨度: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和西方的古希腊城邦时期——公元十七世纪初叶。 该阶段可划分为两个小的时期:孕育时期和萌发时期 a、孕育时期: 没有专门的教育家或教育思想家。如中国的孔子、孟子、墨子等,又如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没有专门的教育著作。孔子的弟子们所写的《论语》和柏拉图的《理想国》是论及教育最多的两本著作。 b、萌发时期: 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教育著作:中国古代的《学记》 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古罗马帝国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这一时期的文学著作具有以下特点: 属于教育经验的描述,缺少理论分析; 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2)、独立阶段 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但没有提出“教育学”这一概念。 德国的康德于1776年首先在哥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 德国人赫尔巴特是最早视教育学为一门科学,并创立教育学体系的人。 1806年他出版了《普通教育学》,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形态的学科。 这一时期被称为独立阶段,因为: 提出了“教育学”概念; 有建立“教育学”的明确目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