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局外人形象分析

局外人形象分析

局外人形象分析
局外人形象分析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伯人。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1.1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还是被控杀了人”的疑问后,莫尔索得到的罪名是“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了母亲”。

1.2爱情的缺席

再看看莫尔索和玛丽的爱情。莫尔索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就和玛丽打得火热同样成为后来他被定罪的一个佐证。事实上,他又是不爱玛丽的,或者就如他所说的,是“不知道”。至于结不结婚,那更是无所谓。玛丽从来不是他情感上的寄托,更不是归宿,只是恰巧遇上了。他和任何人在一起都是有可能的,对象是不既定的。在狱中,莫尔索也怀念玛丽,又不只是玛丽。“我从来都不特别想玛丽,但我想某一个女人,想一些女人。”于是,玛丽在莫尔索的生命里只是作为女性群体的一个符号。

1.3友情的空白

莫尔索入狱的直接原因是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而他和这个阿拉伯人的所有冲突的起源,却是雷蒙。在这之前,雷蒙曾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就写了,后来雷蒙让做伪证,他也做了。雷蒙要求做朋友,莫尔索无关紧要。因为“做不做朋友”都可以。况且,“没有必要叫他不满意”。在莫尔索看来,有没有雷蒙这个朋友,他的生活都是一样的。

在莫尔索的生活态度中,他与别人有没有参与彼此的生活,都是没有什么不同的。人与人的关系稀薄并且疏离,联系是微乎其微的,但又不至于完全割裂。因为他还要工作,还要去餐馆吃饭,所以,还要起码的交往。于是,“局外人”并不完全脱离这个“局”。与“局内人”不同的是,他在边缘地带,缺乏一定的投入和热忱。

2.率性的赤诚心

不可否认,莫尔索有其率性赤诚的一面。他的“诚”是遵从自己的心。他拒绝说谎,原原本本的说出自己所想的,毫不掩饰自己的感情。门房问他还想不想看一眼母亲,他说了“不想”;在守灵时,他犹豫之后还是喝了咖啡抽了烟,“认为这不要紧”;和玛丽幽会,觉得“人总是有点什么过错”;他坦承自己很爱母亲,在没有钱请人照顾她的情况下,将母亲送进养老院;至于葬礼上没有流泪,是因为“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得到了解脱”,“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莫尔索的行为,这是别人不能理解和无法接受的,于是在后来的案件审理中,被不厌其烦的纠缠,一次次将他推向风口浪尖,直至推向死亡境地。

再如,他说所以扣动扳机,是因为中午的阳光。这是没有办法解释得通的。于是,人们用自己的方式来思维,证明他冷血无情,“没有灵魂,没有人性,缺乏任何一个普通人都会有的道德观念。”

真诚本是褒义的,莫尔索的“真”却威胁到来社会所奉行的通例。因为他拒绝说谎,反而让事情很复杂。“一个忠于自己的人,却不能见容于这个社会。莫尔索所以引起社会公愤,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他生活在与他不相干的人们中间,对

于他们也同样置于局外。”当一个人站在社会的对立面,并且威胁到社会的时候,就必须遭受惩罚。莫尔索就是其中一例。

3.孤独的自由人

冷漠是一种可怕的力量。感情没能打动莫尔索,生死亦不放在心上,不相信上帝,没有宗教,没有信仰。如果将莫尔索的世界看作一个巨大的圆,那么,从来没有人接近它的内核,所以一切都游离在这个圆之外,以形形色色、他们愿意呈现的姿态。他亦以同样的态度来面对世界,以及里面来来往往的人们。这是一种不报希望、亦不至于绝望的孤独,不去想来生。

他不被社会认可。因为他的种种言行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背道而驰,所以,他是“错”的。被关在监狱里,他依旧不放弃自己坚持的东西,心依旧不受束缚。不信仰上帝,不接受救赎。他也回忆过去,但不觉得悔恨。加缪说,“人必须意识到行动的无意义,但又必须行动,此时的行动的意义,不在于永恒与至善,而在于获得实实在在的自由。”莫尔索的身体行为被约束,但思想却不能被禁锢。他实在的为自己而活,将所有的法律道德社会规范都视作寻常。于是,凡事都太过平常。母亲去世是早晚的事,杀了人是事实不可改变的。发生了就是发生了。不能挽回,不能改变。

种种不合世俗的迹象表明,莫尔索就是一个冷血无情的刽子手。他在精神上杀害了他的母亲,又杀害了一个阿拉伯人的生命。于是,他是不可饶恕的。

莫尔索的言行是真实流露,凭内心驱使,按意愿行事。自由是以孤独为代价的,孤独是不被接纳的。当他作为社会的“敌人”被处以极刑。他说,“此刻,我感到这个世界是这么像我,让我意识到,我过去是开心的,现在仍是开心的。为了把这一切圆满结束,为了减轻我的孤独感,我还是希望在我行刑的那天,有好多人来看我。他们一定冲我喊出雷鸣般的仇恨声。”

三.“局外人”的现实意义

加缪在1956年版的《〈局外人〉序》中提到,他“试图用这个角色刻画出值得我们崇拜的那个耶稣基督”。在信徒看来,基督是万能的,凌驾于万物众生之上。莫尔索不信基督,当然,他不是基督。很难说加缪的意图是否达到。加缪还说,“莫尔索不是社会的弃儿,而是一个可怜的人。他怀着一颗赤子感情,迷恋着照不出阴影的阳光。他远远没有失去所有的感情,并被一种内心深处的激情所鼓舞。这种激情之所以埋藏在内心,是因为它坚定不移,是一种对于绝对、对于真理的激情。”

当一个人与整个社会现成矛盾的两个对立面的时候,无论怎么评判,他都是错,结局无疑是悲剧。游离在社会规范之外,就很难找寻到出路。荒诞的人和荒诞的世界,而“荒诞如同万物必以死亡告终”。莫尔索的结局,只能是死亡。他必然要在自身生活法则与社会法则的碰撞中被击得粉碎。值得安慰的是,“一个艺术家有权对他所创造的角色抱有的那种有些嘲讽意味的怜爱之情”。前面说过,莫尔索不是一个单一的人,而是代表一个群体。在不理解和抨击的人之外,始终也有人对他们怀着有限的同情。至于莫尔索们,想必也并不十分在乎这些了。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论《局外人》中的荒谬感 姓名:陈思清学号:11370945007 摘要:法国作家加缪的《局外人》,是荒诞文学的代表作。在《局外人》中,加缪以非理性为武器审视社会,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荒谬感,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环境中表现异常的莫尔索。表面看来,他对待亲情、爱情、友情,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显得麻木不仁,但是他却以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展现着他对世界的哲学态度。他始终以坚持自我内心的真实,并因此而被众人视为异己。然而,这部小说是一部深入心灵之作,它所展现的荒诞意义正在于反抗荒诞,摧毁荒诞,重构新的人 类世界的存在方式。 关键词加缪局外人虚无与荒诞信仰 这是一部简单却又晦深的小说。全书只用“我”——默尔索的角度来叙述故事,一切事物都从主人公的内心出发去感受,不涉及其他人的心理活动。其他人就是其他人,永远是客体,只有“我”是主体。别人的内心是不可能真正了解的,因为每个人都在用“我”感受着别人的存在,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主体。加缪不想超出这一点,他严格遵循着世界只是“我”眼中的世界的原则。 加缪对细节近乎疯狂的描绘,让人震惊。加缪用尽笔力所描绘的这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生活中的细枝末节,看似微不足道(甚至常常让人感到厌烦),却是全书的关键所在。我想,这正是加缪在本书中真正想要传达的思想主旨。只有你足够认真,就会发现这些构成了全书的琐碎细节,也是构成了我们全部生活的细节。无论你生活在哪个地方,哪个社会背景中,都无法避免这些细节所带给我们的感受。欲望和希望裹挟着我们前进,可我们却一点也不知情,更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处。就像一个被判了死缓、前途未卜的人。细节就是这种囚禁、困顿状态的真实体现。只是大多数人都已麻木,感觉不到这些细节了。加缪用看似陌生化的无意义的细节的堆砌,表现了已被大多数人忽略的、却是时时刻刻牵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一种力量。这就是加缪的高明之处。

局外人形象分析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

伯人。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出烦躁和不耐烦。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1.1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

局外人读书笔记800字_局外人读后感大全

局外人读书笔记800字_局外人读后感大全 《局外人》读书笔记80字(一)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

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但我以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以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我在这儿的生活并不使我不兴奋”。女友的求婚,他以为“这无关紧要,假如她想,我们可以结婚”。以上两点说明默而索对自己拥有的一切已满足,他不是一个对生活贪婪的索取者。出于对邻居的帮助,他写信帮邻居对付其情人,杀死阿拉伯人是由于他当时产生了幻觉,他看见“刀锋闪闪发光,仿佛一把冷光四射的长剑刺中了我的头”。在监狱里,他屡次拒尽接见神父,由于他不信上帝,是由于他“对自己有把握,对一切都有把握,比他(上帝)有把握,对我的生命和那即将到来的死亡有把握”。到离死前,他“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往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 “局外”与“局内”:荒谬的两极人生——加缪《局外人》导读王庭宏作家简介阿尔贝·加缪,1913年出生于法属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城,幼年丧父,随寡母在贫民区长大,依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后由亲友资助半工半读念完大学并获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了反法西斯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国共产党。1937年起开始新闻记者生涯,二战爆发后,加缪参加了法国的抵抗运动,并在《战斗报》担任主编,发表不少反战论文。1960年1月4日,加缪不幸遭遇车祸身亡,年仅47岁。在文学方面,加缪从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运动,曾创作剧本、创办剧团、组织演出,并亲自担任主要演员。1937年出版随笔集《反与正》,1939年又出版散文集《婚礼集》。1942年,成名作《局外人》发行并引起轰动。这部小说与1942年出版的哲学随笔《西西弗的神话》、1945年首演的四幕剧《卡里古达》组成了加缪的“荒诞三部曲”。1947年,加缪又发表另一力作《鼠疫》。此后,加缪又创作了剧本《戒严》《正义者》和小说《堕落》《流放与王国》等。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澈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情节梗概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形式,讲述了法国青年莫尔索一生的经历。小说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从莫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无意中开枪杀了人为止。莫尔索的母亲去世了,可他不知道母亲去世的具体时间,不记得母亲有多大岁数。葬礼上,他像往常一样抽烟、喝咖啡、陪人聊天,他对自己没有为母亲的死而哭泣不觉得有什么不对,只是感到自己很累。安葬母亲后,莫尔索就和女友玛丽去游泳、看电影,然后一起过夜。他还帮助邻居雷蒙写信教训他的情妇,并为雷蒙到警察局去作证,因而遭到雷蒙情妇的弟弟的报复。在这场海滨冲突中,莫尔索被太阳光晒得头昏眼花,恍惚之中开了五枪,莫名其妙地打死了一个阿拉伯人。第二部分从莫尔索被捕后的审讯写起,一直到他被判死刑而告终。莫尔索因为杀人而被收押,但他没有悔恨的表现,也不愿按照法官的意思向上帝忏悔。在无休无止的庭训中,莫尔索大多保持沉默,不愿意澄清事实来为自己辩护。最后,检察官因莫尔索在母亲去世后没有哭等一系列“毫无人性”的行为,指控他是“道德上的魔鬼”,是一个蓄意杀人的“杀人犯”,因而判处莫尔索死刑。莫尔索对被判死刑并没感到不妥,他觉得时间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20岁死和70岁死也没有什么区别。他期望着临刑那天能多来些人看热闹,并向他发出仇恨的叫喊。精彩片段这时,门房走进屋里,来到我身后。他大概是跑着来的,说起话来有点儿结巴:“他们给盖上了,我得把盖打开,好让您看看她。”他走近棺材,我阻止了他。他问我:“您不想看?”我回答说:“不想。”他只好作罢。我有些难为情,因为我觉得我不该这么说。过了一会儿,他看了我一眼,问道:“为什么?”但语气中并无责备之意,似乎只是想问个清楚而已。我回答说:“我说不清。”于是,他捻捻发白的小胡子,没有瞧我一眼,一本正经地说:“我明白。”他有一双漂亮的淡蓝色的眼睛,面色有点儿红润。他给我搬过来一把椅子,自己则坐在我的后面一点儿。女护士站起身来,朝门外走去。这时,门房对我说:“她长的是一种下疳。”因为我不明白,就朝女护士瞧了两眼,见她眼睛下面有一条绷带绕头缠了一圈,在齐鼻子的地方,那绷带是平的。在她的脸上,引人注意的也就是绷带的一圈白色了。她走出屋后,门房说:“我失陪了。”我不知道我做了什么手势,他又留下了,站在我后面。背后有一个人,这使我很不自在。整个房间这时充满了夕阳的余晖。两只大胡蜂冲着玻璃顶棚嗡嗡乱飞。我觉得困劲上来了。我头也没有回,对门房说:“您在这院里已经很久了吧?”他立即答道:“五年了。”似乎他一直在等着我向他提问。接着,他大聊特聊起来。在他看来,要是有人对他说,他这一辈子会以在马朗戈养老院当门房告终,那他是难以苟同的。他今年不过六十四岁,又是巴黎人。他说到这里,我打断说:“哦,您不是本地人?”这时,我才想起,他在引我到院长办公室之前,曾对我谈过妈妈。他劝我要尽快下葬,因为平原地区天气热,特别是这个地方。正是说那件事的时候,他已经告诉了我,他曾在巴黎待过,后来

《青春之歌》人物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的感情《青春之歌》是一部充满理想,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的一批进步青年,从对待世俗的超然冷漠到投身革命的热血沸腾,从反对封建统治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并在共产党领导下,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伟大革命之中。其中女主人公林道静的传奇成长故事也是小说的主要线索。 这一时期的爱国学生运动为背景,描写了一群爱国青年所走的道路,谱写了一曲中国知识分子的青春之歌,是建国后出现的一部描写党领导的爱国学生运动的优秀作品,塑造了林道静这个从个人反抗走上革命道路的知识青年的艺术典型,反映了在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激烈的动荡年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分化,表现了中国的一代青年在党的领导教育下的成长,歌颂了革命的青春。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逐渐觉醒成长的人物,这一艺术形象是在自身艰苦的革命活动和曲折的锻炼改造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刚开始,她是一个逃出封建家庭,寻找个人出路的失业青年。她生长在官僚地主家庭,佃农生母惨遭迫害致死,自己也受到地主异母的百般凌辱和虐待,从小就养成了孤僻执拗、倔强的反抗性格。为了反抗不幸的命运,她毅然离开了罪恶的家庭,走向社会寻找“自己养活自己”的生活出路。然而“刚刚逃出了那个要扼杀她的黑暗腐朽的家庭牢笼,想不到接着又走进了一个更黑暗、更腐朽、张大血口要吞噬她的社会”。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

她既不甘屈服,又无力抗争,想以自杀作为反抗。这种不幸的遭遇,反映了当时广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黑暗的旧社会生活没有出路和个人反抗的软弱无力。小说一开始就将人物的个人命运和广阔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了。《青春之歌》塑造了一个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真实的描写她小资产阶级的思想感情。作品在描写她的不幸遭遇,揭露黑暗现世的同时,细致的描绘了她在黑暗现实中特有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她同余永泽从爱恋到同居的过程,是小说的重要情节,比较充分的暴露出她的幼稚、狂热和不切实际的幻想,但是她与余的爱恋我们认为并不能全部否定。。本文所写林道静的探索和追求,只有遇到了党,投入时代的洪流,才算找到真正的出路,因而她艰苦曲折的成长过程,始终是放在革命斗争活动中来展现的,处处突出党的启迪和教育作用。小说通过她两次巧遇卢嘉川而被引导加入爱国学生运动的偶然事件,反映了时代召唤青年的历史必然性。思想上的初步觉醒,使她看清了余永泽的真面目以及和他一起生活的庸俗、空虚,决心与之决裂;但真的要分手时,却又感到缠绵惆怅,若有所失。在党的引导和时代的推动下,她还是迈出了第一步。小说一方面满怀热情描写林道静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深入农村开展工作,坚持狱中斗争和领导北大学生运动走向新的高潮,表现她献身革命的勇气、忘我的工作精神和政治上的日益成熟;另一方面又通过一些典型情节和细节(如第一次入狱想到牺牲时的急躁情绪,在农村看到佃农郑德富充满阶级仇恨的“白眼仁”时的心理活动,从定县回到北京路过旧居时的思念之情,地下工作处于艰难情况下想

《局外人》观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是法国阿尔贝·加缪的成名作,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品,它形象地体现了存在主义哲学关于“荒谬”的观念。由于人和世界的分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荒诞的、毫无意义的,而人对世界来说是无知的、无能为力的,因此便不抱任何希望,对一切事物都不加理睬,无动于衷。 阿尔贝·加缪被奉为存在主义文学的领袖之一,与哲学家兼作家让-保尔·萨特齐名。而一部《局外人》,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本小说主要表现一个小小职员默而索与社会格格不入的立场。他是个对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毫不关心的人,他对母亲的去世、情人的求爱,甚至自己因为莫名其妙地杀了人,被判了死刑都无动于衷。通过小说,加缪试图阐明世界是荒诞的,人的生存状态也是荒诞的观点。“局外人”默而索的寡言,冷漠,孤僻,直至愤怒,都是他对环境的自觉反应。他不想用社会的惯例来约束自己的言行。我们可以把他看做自然人、野蛮人、荒诞的人、低能的人,也可以把他看做现代人、成熟人、理性的人、清醒的人等等。他的面目看似清晰,但是却又很模糊。这也正是本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主题、人物、内容、叙事方式上的含混,来使得《局外人》变得扑朔迷离,意义无穷。 《局外人》大体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开始,以“然而,那却好像是在我苦难之门上短促地叩了四下”结束,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故事。这种叙述缺乏抒情的意味,只是随着默而索的内心自发的流露,并不怎么连贯的行为之中给人以一种断断续续的荒谬之感。在他眼中,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毫无意义,不可理解的。对他来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大海、阳光、汗水、泪水,而大自然却和他开了一个玩笑,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而他的感觉却仅仅是“我只觉得饶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那把刀刺眼的刀锋总是隐隐约约地对着我。滚烫的刀尖穿过我的睫毛,挖着我的痛苦的眼睛。就在这时,一切都摇晃了。大海呼出一口沉闷额而炽热的气息。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就这样,他杀人了。小说以这种不动声色而又蕴含内在力量的平静语调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局外人”:对一切都漠然置之,即使连杀人都是这么的莫名其妙的默而索。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阿拉伯犯人代替了他的“朋友”,社会的意识代替了他自发的意识。死亡的前夜,默而索第一次向这个世界敞开了心扉,他觉得自己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他至死都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他感受到了自己生之世界的荒谬,但仍旧幸福。而司法机构却一直以其固有的逻辑思维,利用被告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把被告虚构成一种连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而索想象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冷血动物”。在整个案件中,司法机构似乎根本不注重这个案件,而是千方百计去调查他的过去,把这个杀人案件和他的母亲的死,玛丽和他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不知不觉中让读者对默而索却增添了一份同情,对当时的社会增加了一份憎恨。或许我们真的可以认为,默而索其实没有罪,犯罪的是司法机构,更确切的说可以是那个法庭和那些检察官。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 课程:西方现代派文学 班级: 姓名:

摘要 加缪小说《局外人》主人公莫尔索是一个悬浮在社会秩序和道德伦理之外的人。莫尔索是法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一个典型的冷漠荒诞的人物形象,他的存在更多的局限于生理感官上的体验,也正是由此,他得以从独特的视角对世界的荒诞进行了观察和体会,本文从莫尔索与母亲、恋人、朋友之间的情感关系及他的被审判等方面出发对这一人物作细致深入的分析。

《局外人》莫尔索形象分析“我不是一个哲学家。我对理性都没有足够的信任,更无法相信一种理论体系。我 所感兴趣的是探讨怎样行动,更确切地就是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 该如何生活。”’ ——阿尔贝·加缪“他的哲学是生活哲学,不是纯思辨的哲学。”在对生活哲学的揭示过程中,加缪更强调生活方式即如何生活的问题才是他所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荒诞推理中,加缪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也是荒诞的。在荒诞中,最理想的生活方式就是“荒诞人”所代表的生活方式,西西弗、唐磺、艺术家、演员、征服者就是加缪所极力推崇的“荒诞人”的典型。下面本文中将就莫尔索进行形象分析。 莫尔索可以说是题记中所说的“当人们既不相信上帝又不相信理性的时候应该如何生活”的代表人物。 莫尔索形象的确立 加缪在《局外人》中向我们详细描述了莫尔索的感情生活、工作生活以及生活中偶然事件所关涉到的生与死的问题,并且重点描述了莫尔索面对各种生活时所体现的态度,比如,对待亲情、爱情、友情、邻居的态度以及对待生死问题的态度。不言而喻,每一个人的每一种态度背后都会有与之相对应的行为方式。在作品中,莫尔索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都是“无所谓’、“冷漠’、“无动于衷”,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局外人”的方式,这种行为方式一以贯之地体现在莫尔索的生活中,随之变成莫尔索的的生存方式。这种为了生存而生存的毫无意义的生存方式,在常人看起来冷淡至极却有着他自己的内涵。 莫尔索行为感情的综合荒诞性分析 母亲是莫尔索唯一的亲人,母亲的死对他来说是痛心疾首的事情,按照惯常的理解和常人的理解,此时的莫尔索应该表现出悲痛万分的样子。但是,当莫尔索收到养老院关于母亲去世的电报的时候,他竟然递出一句冷冷的表达:“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这首先在大众读者的观念中产生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波动。同样,按照法国的传统道德规范,母亲死了,就要哭泣。对此,加缪曾经说过:“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但是,莫尔索没有哭,而且还摆出一副漠不关心的架势,尤其在为母亲守灵的时候,他不但表现出困倦和厌烦,还不断地去抽烟、喝咖啡、打磕睡,

局外人读书笔记1000字

局外人读书笔记1000字 这个世界是荒诞的。 这是第三遍读完加缪的《局外人》之后第一时间的感觉。 故事的脉络很简单,前半部分是主人公的妈妈死了,然后交了一个女朋友,又在一次意外中杀了一个人。后半部分是主人公被关进监狱以及对他的审判。 而荒诞感则在审判中被淋漓尽致的展示了出来。主人公杀了人,受到审判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是在庭审的辩论中检察官先是论证了主人公在母亲下葬当天很平静没有哭,并惊讶于主人公不知道母亲的年纪,又说明了主人公在母亲葬礼后第二天与女朋友游泳、看电影、发生关系。最终检察官喊出了控诉,“是的,我控告这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而辩护律师的辩护,则是主人公是一个正经人,富有同情心,尽力供养母亲才送她到养老院。 而荒诞之处正在于此,对于一桩杀人案的审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主人公杀人之外的事情上,把母亲送进养老院也好、与女朋友相处也罢,检察官力图从道德层面上给主人公定罪,辩护律师的辩护也是基于道德而非法律和证据。全部的人,都在审判主人公的灵魂,而非主人公杀人这件事情本身。 这个灵魂是孤独的。 这是对这本书思考和回味时最大的体会。 主人公的心理变化构成了故事的暗线。主人公最初的心理,给人

的感觉是只是平静。“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母亲的死亡没有使主人公同大多数人一样,嚎啕大哭或是伤心欲绝。女朋友问他是否愿意结婚的时候,他的回答是结不结婚都行,爱与不爱没有意义。此时主人公心理上给人的感觉已经从平静变为了对生活的无所谓。在杀人后被关进监狱的日子里,主人公,没有大多数人的恐惧,所给人的感觉也只是一种习惯,近乎于麻木。在审判中坐在被告席上,主人公在心理上油然脱离于审判之外,就好像审判与自己无关。 最终,所有的累积,使主人公在与神甫的对话时发出了灵魂的呐喊,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心扉,主人公的灵魂不再沉默、不再平静、不再无所谓、不再麻木、不再脱离生活。没有什么是重要的,他人的死、母亲的爱、他人的生活,甚至于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而被处决,都不重要。因为,自己能够对自己的一切都有把握,对自己的生命,对自己即将到来的死亡。 主人公因与大多数人的思想不同、观念不同而孤独,导致了另类的他与这个世界的疏离,亦导致了他度过了一段荒诞的人生并将走向死亡,但即便如此,他仍然感觉到了幸福,过去曾经是幸福的,临死之际仍然是幸福的。 孤独的灵魂是强大的,能够无惧于这个荒诞的世界。

重读加缪与《局外人》——他与“它”无关

重读加缪与《局外人》 ——他与“它”无关 作者:陈晓霞阿尔贝·加缪离开他所热爱的这个世界已经五十年了。 请允许我可以亲切地称呼他为加缪,这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贫民区的穷孩子,这个不到一岁就因战争失去了父亲的战争孤儿,这个母亲是文盲和女佣、舅舅是制桶工人的法国下层移民的后代,这个未满四十四岁就已经成了继吉卜林之后最年轻的获得诺贝尔奖的幸运儿,年仅四十六岁,,在投身文学创作的短短二十五年间,创作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终于在一九六零年因车祸而离开了这个他曾热爱着的世界。 加缪,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哲学家,一九五七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出生于阿尔及利亚,“说到阿尔及利亚,至少我可以断言它是我真正的祖国”。了解加缪,阿尔及利亚是引领我们走进加缪心灵的一把钥匙,他的精神世界,他的情感所寄,他的思想和信仰指向。加缪的小说中有关于阿尔及利亚的描写都充满着爱意,他的大脑里一直存在着那个平民区、那个街道和那栋房子的回忆,因为母亲是和阿尔及利亚分不开的,他怀着一份相同的爱将母亲和阿尔及利亚混为一体,在后来的很多著作中,那栋小房子经常出现在加缪的笔下。这样一个心中一直存在爱的人对这个自己生活的世界似乎有着一种冷漠的荒诞的认识,他的长篇小说《局外人》就参杂着这种荒诞。

加缪的《局外人》对主人公莫尔索的定位就是“一直生活在局 外的人”似乎这个世界和他没有任何的关系,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别人不所理解而也不要求他人理解的生活。整个故事描写的是莫 尔索在处理自己的母亲的丧事表现出来的冷漠与荒诞,最终由于防 卫伤人而判出死刑的故事,在小说的最后莫尔索说:“这时,长夜 将尽,汽笛叫了起来。它宣告有些人踏上旅途,要去一个从此和我 无关痛痒的世界。很久以来,我第一次想起了妈妈。我觉得我明白 了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 新再来”的游戏。那边,那边也一样,在一个个生命将尽的养老院 周围,夜晚如同一段令人伤感的时刻。妈妈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 该是感到了解脱,准备把一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也没 有权利哭她。我也是,我也是感到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象这 巨大的愤怒清除了我精神上的痛苦,也使我失去希望。面对着充满 星星和星斗的夜,我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 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我觉得我过去曾经是幸福的,我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把一切都做得完善,为了使我感到 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 对我报之以仇恨的喊叫声。”虽然最后的一句话仍旧表现着莫尔索 的荒诞与冷漠,但他已经解脱了这个世界,这个到处充斥着肮脏、 冷漠和无理性的世界。 《局外人》的眼光完整的还原了这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愚昧和死亡混杂的气味渗透在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里,生活中所有 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都被语言的慢镜头放大和重现。作者把整个故 事被安排在炎热的夏季,这个季节充斥着令人发狂的暴烈阳光, 以及众多无所事事躁动不安的灵魂和空气中充斥着的腐臭味,表现

加缪《局外人》赏析

生活在别处 ——加缪《局外人》赏析 一、作者简介 阿尔贝·加缪(1913-1960)AlbertCamus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着名的论文。 处在 1957 ”,被 无限热爱必须付出的代价。”当加缪这样看这个古代神话中的人物时,存在主义的哲学之眼就进入了那个古代的神话。他赞美西西弗这个抗拒荒谬的英雄。加缪的一生也可以这么看,在悲观中乐观地生存,积极地介入生活与社会,与命运抗争,与政敌抗争,与一切不正义的现象抗争;他爱生命,爱艺术,他承认生命的荒谬,但是他绝不是一个单纯的虚无主义者。 二、加缪的生命意识

加缪是一个极赋有时代责任感的作家。他以一个艺术家的身份作哲学的思考,“思考的正是困扰着整整一代人的问题:面对一个充满荒诞、充满暴力的世界,人应该如何生活,如何行动,如何面对荒诞,如何超越荒诞,如何反抗荒诞。尽管萨特和加缪意见相左,但他也不得不承认他的成就。在加缪离世时发表他纪念文章说:“他顶着历史的潮流,作为醒世作家的古老家族在当今的继承者,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纪……他以他那执拗狭隘而又纯粹、严峻而又放荡的人道主义对当代大量的丑行劣迹进行一场没有把握的战斗……他始终是我们文化领域里得一支主要力量,始终以他自己的方式体现着法国和本世纪的历史”。 1、 “ 2. 六,总是一个节奏,在绝大部分时间里很容易这条道路。”这和西西弗斯不停地推动巨石并没有什么区别,都只是一天又一天重复着一种无效又无意义的活动。这便是荒谬。在这荒谬的世界里,生活是无意义的,没有希望的,人都只是缓期的死刑犯。但加缪并没有让他的主人公们装作视而不见或逃避,而是直面荒谬,寻求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生命是不屈从荒谬的。真正的生命首先必须是真实的。生命的过程便是生活,怎样去生活便是怎样对待生命。加缪珍惜生命,所以热爱生活,所以不会敷衍生活。他所追求的是真实地生活。而然,在荒谬的世界里,真实早已远离。人们习惯生活在谎言和虚伪中,一旦真实出现,会破坏他们现存的,打破他们的面具。人们视真实为毒蛇猛兽,

《局外人》读后感

《局外人》读后感 看完《局外人》,觉得心里有很多的东西想要表达,在莫尔索身上我看到很多人的影子,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内容提要如下:莫尔索是阿尔及尔一家船运公司的职员,因为和母亲无话可说,自己雇不起人照顾就把她送到离阿尔及尔80公里的一个养老院,近一年几乎没去看过她。直到养老院来的电报说他母亲死了,他才请假到了养老院,接下来他在养老院的一些举动为他今后的命运埋下了伏笔:直到安葬了他的母亲,也不想再看母亲一眼,甚至连母亲的年龄也不清楚,在母亲遗体前吸烟、喝咖啡,最重要的是他竟然没哭。 安葬了母亲后的第二天刚好是星期六。莫尔索就到海滨浴场去游泳,碰到了从前曾想弄到手的女同事玛丽,还跟她一起游泳,晚上又一起看了一部费南代尔的滑稽电影,最后留玛丽在家过夜。 莫尔索有一个名声很不好自称“仓库管理员”的邻居叫莱蒙,莱蒙对莫尔索说了他与情妇的兄弟打架的事,又说情妇欺骗了自己,于是叫莫尔索替他写信羞辱他的情妇,莫尔索答应了。之后莱蒙与他的情妇打架,惊动了警察,雷蒙要莫尔索到警察局去为他作证,莫尔索也觉得无所谓,就那么做了。 莫尔索为雷蒙作证之后,雷蒙情妇的弟弟带了一群阿拉伯人来报复,在海滨和他们打了一架。雷蒙被刺伤了胳膊,把手枪交给莫尔索,莫尔索被太阳光晒得头昏眼花,感到天旋地转,恍惚之中就向刺伤雷蒙的的阿拉伯人开了五枪。 莫尔索因为杀人被捕入狱,他逐渐习惯了监狱没有玛丽,没有烟,没

有自由的生活,时间对他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 最后,检察官本末倒置死咬住“莫尔索在母亲死后不哭,还和女朋友去看滑稽电影,乱搞男女关系,还作为靠女人生活的雷蒙的同谋从犯去蓄意杀人”这些指控莫尔索。法庭据此判处莫尔索死刑。可是他自己并不感到后悔,只是对检察宫这样缠住他不放感到惊讶。 莫尔索拒绝向神父忏悔,并扯着喉咙大叫,骂他,揪住他的长袍的领子,把内心深处的话,喜怒交迸的强烈冲动,劈头盖脸地朝他发泄出来。他觉得20岁死和70岁死没有什么区别,像神父这样活着也等于一个死人。 临刑前莫尔索闪过愿意重新生活的念头,第一次向这个世界的动人的冷漠敞开了心扉,并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甚至还希望处决的那一天有很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报以仇恨的喊叫声。 《局外人》主要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的描述从内容上看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其客观而平淡,甚至说像是稍会写点东西的人都会写的流水账,似乎根本就没有必要这么大费周章地去写它。但这恰恰是作者所想要达到的效果:平静的水面上偶然现出一点儿微波,让人在潜意识中有种恐惧感,由于这种恐惧感是不被察觉的,因此仍然不由自主地像中邪了一般朝着那个看似平静的地方前进,不惜冒险去证实这种潜意识。而最后的事实是平静不是真实的,危险也是假象:莫尔索的内心不是他所呈现给世人的那样淡漠,他对生活怀着

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

对《局外人》中默尔索形象的解析 钱丽芳上前城小学 《局外人》是加缪存在主义的典型作品。小说的主人公默而索是阿尔及利亚一家法国公司的小职员,因无力抚养母亲而把她送进了养老院,一个人过着独居生活。母亲去世了,他在灵堂里和送葬时都表现得无动于衷。他与女友玛丽同居,但对爱情感到无所谓。公司老板提供给他一个优惠的职位,他觉得去不去都可以。邻居雷蒙要他帮助写信侮辱自己的女友,他不问是非就照办。一个星期天,默而索和雷蒙去郊游,碰到雷蒙女友的弟弟及其一帮人。默而索糊里糊涂地开枪杀了人并被捕入狱。后来他逐渐习惯了监狱的生活,一天能睡16—18小时,对于自己是否会被处死他感到无所谓。他想到只要在行刑时,“有很多看热闹的人,他们用仇恨的叫喊来欢迎我,也就行了”。 默尔索的典型特征是奉行一种消极冷漠的人生哲学,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世间的一切。譬如,他在小说中曾多次宣称自己很爱母亲,可是,他对母亲的去世却很漠然,几乎看不到悲伤,甚至在母亲的好友哭了很久的时候而感到厌烦。直到守灵结束,他才感到如释重负,“心里感觉好极了。” 爱情被看作是人类最美好、最激动人心的情感之一,可是对待爱情他也同样冷漠。对于爱,对于结婚等等,与他而言,同样是毫无意义、无所谓的。 他的冷漠在杀人、坐牢和判刑等关系到他自己的生死存亡的大事面前达到了顶峰。他杀人没有目的性,而他开枪射杀那个阿拉伯人也纯属偶然。在法庭上,

他的自我辩护也是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于上诉,他反复考虑后得出的结论是“进退两难,出路是没有的,并且谁都知道,活着是不值得的”。 可以说,默尔索对于他身边的一切人和事都采取的是无所谓、冷漠的态度。“默尔索是一个冷酷的杀人犯,无可救药。”这变成了所有人对他的评价。那么,是否真得如此呢?表面上看,他的生活方式与寻常人无异,但实际上,在内心深处,他并不认可这种对待生活的态度,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他只认同自己内心深处的感觉,希望以自己的方式来生活。他也并不是个冷漠的人,他的“内心充满激情”,他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喜好和生活方式,痛恨虚伪和作假。例如,他一再表明玛丽的美使他快乐,却不愿承认自己爱她,对于结婚也是满不在乎;他很爱自己的母亲,认为自己能和母亲心灵相通,却不愿在她的葬礼上假装悲伤而流泪,甚至拒绝接受上帝和神甫的规劝。可以说,默尔索是一个按着自己的方式活着的,异常孤独又异常单纯的人。 事实上,默尔索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而且对它非常的有把握,他只是看到了现实世界的荒诞和虚伪,不适应荒诞的社会生活,不愿意扮演既定的社会角色而已。例如,他这样看待神父:“神父连活着不活着都不知道,因为他活着等于一个死人。”对于自己,他说:“我呢,虽然看起来两手空空,但是我知道我是怎么回事。我知道一切都是怎么回事,从前就没有看错,现在还是很正确,永远正确。我过去这样生活,今天换一种生活也无所谓。别人的死活、母亲的慈爱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呢?既然我自己只有一种命运在等待着我,那么,他所说的上帝,别人所选择的生活,所命定的命运,甚至于成千上万和他同样幸运的人都自称是我的兄弟,对我还有什么意思呢?不管是谁,有一天都注定要死,

《局外人》读后感800字

《局外人》读后感800字 导读:读书笔记《局外人》读后感8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局外人》读后感800字: “面对这充满预兆和星星的夜,我第一次敞开心扉,欣然接受世界温柔的冷漠。我感到我与这份冷漠如此相似,亲如手足。我觉得我过去是幸福的,现在也是幸福的,将来也将如是……” 这是加缪的小说《局外人》结尾部分,文中的主人公是即将走向刑场的人,我们一般都会认为生命的终结便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了,而在这篇小说里,对默尔索来说却是最好的结局。因为,他是局外人。自始至终都是。 在这篇小说里,我最感兴趣的是庭审现场,作为被告的他在庭审现场却好像是个外人,而检察官竟然以他“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作为重要依据而判处他死刑,却对枪杀阿拉伯人的缘由不去追究。荒谬至极。 加缪被视作是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存在主义的中心思想是认知自我的存在,而不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存活过程中的孤独、黑暗、绝望和被抛弃。便是整个生命中的大本真,一切条条框框的规则都是无意义不重要的。 默尔索对一切都持无所谓的态度,命运会怎么走向他似乎也毫不在乎,仿佛这个世界和他毫无联系……他是别人眼中的冷血动物,但

他却只为自己而活,即便到最后,他也“只盼望行刑那一天能聚集许多观众,用充满厌恶和憎恨的喊叫声送我一程”。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他的确一无所有,而且很快连生命都要失去。但他的一切都由自己掌握,他从未违心做过一件事,他在这个世界上真实地存在过,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几个人是默尔索那样的?我们随波逐流,被身边的人左右着自己的思想行为,渴望在每个人心目中树立一个“完美形象”,好像才不枉度过此生,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局外人》这部小说虽然看起来有点荒诞,但这却给我们每个人提了个醒:不管我们今后的人生之路还有多长,都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有没有背离过内心。其实,有的时候,我们也可以选择做个隐形的局外人。作者:雪小曼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加缪《局外人》研究综述

小肆の加缪《局外人》研究综述 20世纪法国文学中主动介入现实生活的作家不少,如纪德、杜迦尔、罗曼·罗兰、莫利亚克、萨特、西蒙娜·德·波伏娃,加缪也一样。他积极介入政党活动,反对恐怖主义,创造“劳动剧团”,组建“阿尔及利亚文化之家”。更重要的是,加缪还通过锲而不舍的创作思考着人荒诞的生存状态,用文学的方式积极参与生活,《鼠疫》、《堕落》、《卡里古拉》、《局外人》、《西西弗斯神话》就是他努力的见证。 在这些作品中,《局外人》的出现无疑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它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最优秀的小说之一。1954 年,罗兰·巴特在评论文章中这样描述:“《局外人》无疑是战后第一部经典小说(我所说的第一不仅是时间上的,也是质量上的)。这部1942 年出版的小说在法国解放时期被所有的人争相传阅,很快为加缪赢得了荣誉;人们喜欢这本书,就像喜爱那些出现在历史的某些环节上的完美而又有意义的作品。这些作品表明了一种决裂,代表着一种新的情感,没有任何人持反对态度,所有的人都被他所征服,几乎都爱恋上了它。《局外人》的出版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从此,对《局外人》的关注也成为评论界备受瞩目的话题,而且国内也出现了许多关于《局外人》的研究。 这些研究大致包括以下两大类。一类是研究性的译介作品,比如《法国作家论文学》、《法国现代派小说》、《法国现代文学史》、《荒诞说———从存在主义到荒诞派》、《〈局外人〉的解释》等。这些译介过来的作品不论将加缪归属于法国现实主义、存在主义还是归属于荒诞派戏剧创作行列,都从理论在先、创作随后的角度来概括了加缪的整个创作。其中,萨特在《〈局外人〉的解释》一文对《局外人》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其中不但揭示了加缪如何在作品中揭示荒诞,而且描述了自己对荒诞的理解。此外,有些评论穿插在对加缪的生平介绍中,这些评论虽然缺乏深刻性,但是为研究《局外人》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而且为研究提供了许多可行性的视角。如《加缪传》、《阳光与阴影———阿尔贝·加缪传》、《存在主义的大师们》和《加缪》。 另一类是研究专著和文集。相比较而言,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一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才得到了普遍的关注,而且相关的评论只是穿插在对作家的整体介绍和文学史中,如《诗人哲学家》、《现代主义文学研究》。20 世纪90 年代的评论则趋于集中化和专题化,不但把对《局外人》的研究逐渐纳入对加缪的专题研究中,而且因为对荒诞文学的集中探讨将《局外人》的研究也带入了国内研究的高潮,并出现了以下重要的文献:《20 世纪文学中的荒诞》、《加缪———从西绪福斯到反抗者》、《形而上的反抗———加缪思想研究》。2000 年后,研究渐渐趋于平淡,部分评论也是穿插在相关的论著和文集中,如《法兰西文学大师十论》、《法国文学简史》、《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选择到反抗———法国20 世纪文学史观》。从20 世纪90 年代至今又出现了许多关于《局外人》研究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回顾一下我国学者对《局外人》的研究。 一、关于《局外人》的主题 美国当代学者大?盖洛威认为《局外人》是通过“‘荒诞的主人公’来表达执着于意图与现实之间的重大不平衡的荒谬主题。” 袁忠惠在《存在主义文学的荒诞意识——解读加缪的<局外人>》一文中总结说:“加缪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的荒谬感。他的<局外人>偏重于揭示人与人日常生活处境的冲突,塑造了在荒诞的生活处境中痛苦挣扎的独特的莫尔索形象。莫尔索以在习以为常但又枯燥无味的日常琐事中,以一种置身事外、不屑一顾的态度反抗。进而揭示出存在主义文学中对荒诞意识的态度。” 侯相琪在《局外的生存状态———评加缪的<局外人>》一文中写道:《局外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人类面对荒诞处境做出的努力。默而索是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他表现出冷漠,同时他用冷漠、无所谓、绝望和荒谬的方式来反抗当时的世界。 杜娟在她的《荒谬并幸福着——过客与莫尔索的精神对话》一文中写道:“正如加缪在《西西弗的神话》中对荒谬的阐释, 荒谬伴随着人生, 所以人生就应该正视荒谬, 反抗荒谬。唯有对荒谬的反抗, 才能显示出‘生存的伟大’。莫尔索正是在感受到现实的荒谬后, 摆脱了被动, 放弃了模糊, 明确地对荒谬表示了‘不! ’, 以接受荒谬所给予的死亡的不妥协态度, 自觉地走上反抗荒谬的道路。”

《局外人》读书笔记800字5篇

《局外人》读书笔记800字5篇 一个用局外人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生活,理性的处理自己的事物,可现实是残忍的。一颗孤立、封闭的心是很难在社会中很好的生存的,人们会用惯性思考,认为的,来处理与自己观点不同的一切,使所谓的特殊人或事消失。下面是收集推荐的《局外人》读书笔记800字,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参考。 《局外人》读书笔记80字(一) 小说开头一句即是:“今天,妈妈死了。”不知所措孩子一样的口气,大凡成人提到该类事,会尊称母亲,可是默而索却不是。接着又是一转:“也许是昨天……”,不经意间,暴露默而索的漫不经心和恍惚。接下来,让人有点愤然,他从头到尾没有哭,还在母亲遗体前抽烟。第二天,他就游玩的不亦乐乎,带女友回家过夜。还帮一个名声狼藉的邻居惩罚他的情妇,因为“没有理由不让他满意”。女友要和他结婚,他觉得“怎么样都行”,女友一定要他回答是否爱她,他竟然说“大概是不爱她”。最后迷迷糊糊杀了人,对于法庭上的辩论也不关心,好像与他无关似的。默而索被判死刑,与其说是因为杀了人,不如说因为被指控“怀着杀人犯的心埋葬了母亲”。在临刑前夜,他拒绝神甫,却想起妈妈。小说最后一句:“为了使我不感到不那么孤独,我还希望处决我

的那一天有许多人来观看,希望他们对我报以仇恨的喊叫声。”让读者不由震惊! 《局外人》是法国著名作家阿尔贝·加缪所写的小说,描述一个叫默而索的年轻人安葬母亲之后,一直到因为防卫过当致人死亡而被判为死刑的那段日子。小说语言冷静又干脆,稍嫌单调的叙述揭示了默而索复杂的内心世界。 小说的开头和结尾,都是那么不凡,使得中间的有点枯寂有点冷淡的述说,顿时变得意味深长,平淡中现出深刻。作者把《局外人》的主题概括为一句话:“在我们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种生存的荒诞感,人和社会的剥离的痛楚感,才使得小说有深沉的哲理。事实,评论界把《局外人》标签为哲学小说。 但我以为默而索似“局外人”但非“局外人”,他时时刻刻参与到这个世界当中,他一心想按自己的方式活在这个世界上。之所以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由于自己和母亲无话可说,而养老院里有很多老人作伴,他“明白为什么她要在晚年又找了个‘未婚夫’,为什么她又玩起了‘重新再来’的游戏”,他以为“母亲已经离死亡那么近了,该是感到解脱了。任何人,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哭她”。所以,对默而索而言,真实情感与外在的表现并无关系,他虽伤心,但母亲的死并不会让他流泪。对于老板的摊派巴黎,他并没有雄心大志,他知道“生活是无法改变的,什么样的生活都一样,

局外人形象分析

局外人形象分析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从《局外人》论莫尔索的形象 加缪是二十世纪法国乃至整个西方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与萨特认为的“我们这个世界是一个肮脏的世界”不同,加缪认为,“这是一个荒谬的世界”。于是,在他的创作中,竭力把人间世界、现实生活中的一切描写成冷漠、荒唐的事物。他笔下的人物都是具有这种荒诞感情的人。这些人总是与社会格格不入,总觉得自己活在世界上是一个偶然的错误,因而把自身当做是一个与世无关的“局外人”。 最能体现“局外人”这一形象的,莫过于其同名作品《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局外人》是加缪文学创作的一道灿烂的光辉,它生动刻画了莫尔索这一“局外人形象并大获成功。在西方文学史上也堪称独具荒诞色彩的自由个体。当然,莫尔索并不体现在个案,而是反映了一种社会生活中的人生常态。1957年,加缪因“他的重要文学作品透彻认真地阐明了当代人的良心所面临的问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一.小说基本情节 《局外人》是加缪的成名之作。小说以主人公莫尔索的叙述为主,并贯穿全文。故事一开始,莫尔索就以一种平常的近乎冷漠的口吻讲述了母亲去世的系列情况。在母亲下葬的第二天莫尔索决定去海边游泳,并偶遇之前的同事玛丽,之后同玛丽一起去看了喜剧电影,回自己家里寻欢作乐。在这段时间,莫尔索和邻居雷蒙走得很近,雷蒙要求莫尔索帮他写信,莫尔索答应了,还帮助雷蒙做了伪证。雷蒙约莫尔索同去游泳,莫尔索在海边打死了之前有过冲突的阿拉伯人。第一部分到此结束。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捕、被审讯。审讯过程中他对自己的生死相当冷漠,并时常表现

出烦躁和不耐烦。他的种种无所谓的态度,被“理所当然”地认定为“冷血”,最终,被处以极刑。 二.人物形象分析 1.荒诞的“无情”者 亲情的无谓 在故事的开端,莫尔索以轻松到极致,冷漠到极致的口吻叙述母亲的去世。“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按照常人的理解,失去唯一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定是要悲痛万分的,但是,莫尔索没有。相反的,他表现出的是一种让人后颈发凉的冷漠的残忍。漠不关心,并且烦得很。要请假,要借黑领带和丧服,还要赶公交车。整个过程都是“困乏”“昏昏沉沉”的。再如拒绝再见母亲的遗容,在守灵的过程中抽烟、聊天、喝咖啡、打盹等,都被打上“不孝”“绝情”“冷血”的标签。莫尔索的冷淡,是与周围人对待他母亲死亡的态度成对比的。譬如院长说的“惶惶不可终日”,再如自称母亲好友的人的“抽泣不停”,未婚夫的陪伴出殡等。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人生常态,与莫尔索的置身事外鲜明对比。加缪说,“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处死刑的危险。”不得不说,莫尔索的命运正是如此。在莫尔索杀人后的审判中,养老院的一干人等的证词都是围绕他埋葬母亲时候所表现出的不同常理的举动。于是,在律师提出莫尔索究竟是“被控埋葬了母亲,还是被控杀了人”的疑问后,莫尔索得到的罪名是“怀着一颗杀人的心埋葬了母亲”。 爱情的缺席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