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贵州望谟“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贵州望谟“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5818261785.html,

贵州望谟“红色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

作者:黄自胜

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09期

摘要:“红色文化”是我国革命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形态,随着当前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关注度日益增强,地方性“红色文化”研究与弘扬也成为一种潮流。充分挖掘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弘扬其精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要保障,尤其像望谟县这种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当地“红色文化”更应受到关注与开发。

关键词:望谟;红色文化;当代价值

一、贵州望谟“红色文化”概要

在革命战争时期,贵州望谟县因其地处偏远、山高林密的特殊地理条件而成了国民党和地方军阀鞭长莫及的地带。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红七军、红八军后续两个小分队从广西北上到望谟境内建立革命根据地,成为贵州少数开展革命活动的县份。龙州(今广西龙州)失守后,红八军一纵队由司令员何家荣、参谋长袁振武率领,沿中越、桂滇边境,辗转数月,于1930年5月渡过红水河,驻扎在时为“贵州西路纵队司令”布依族上层人士王海平的势力范围的蔗香寨。在休整期间,红八军纪律严明,爱护百姓,并以“识字班”名义成立农民协会,深受群众称赞。同年6月,中共黔桂边委在板陈成立,同时成立黔桂边区革命委员会,积极争取地方实力派人物王海平等,打开入黔通道。

1933年3月,牙永平率领右江独立师63团第1营第1连战士60余人到红水河北岸内陆山区的卡法山寨屯兵,开辟了新的革命根据地。屯兵开荒期间不仅维护当地社会治安,还积极宣传、发动群众,组织抗日小分队。同年4月,作为黔桂边委员会的牙永平在连队召开党员大会,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黔西南州的第一个党支部——卡法支部。同年6月,中共黔桂边委、黔桂边革委由广西迁驻望谟板陈村。为配合黔桂边委宣传和组织抗日义勇军,卡法连队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宣传队,深入麻山宣传和组织抗日义勇军。截止到1937年,已组织了数十个以村寨为单位的抗日义勇军小分队。并于1938年在葫芦湾开设卡法兵工厂。黔桂边委在望谟县乐元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由于宣传有力,影响不断扩大,在很短时间内,与乐元相邻的贞丰、册亨、关岭、紫云等县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黔桂边委还派中共党员陆海洋、黄唤民等三上麻山做通苗族青年熊亮臣的政治思想工作,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并协助整顿当地苗族农民武装。

红军长征过望谟,又是望谟一笔宝贵的“红色财富”。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后,党中央为了摆脱敌军的围追堵截,连克惠水、紫云数县,其中的红一军团和军委纵队于4月16日兵分三路进入望谟县境西北一带。红军过望谟的时间是1935年4月16日至19日,虽然才短短4天时间,但共经过31个自然寨,行程130公里,与敌人发生大小战斗3次,牺牲26人,病故1人。这也是“长征精神”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