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八类穴性表+五输穴补泻表

八类穴性表+五输穴补泻表

八类穴性表+五输穴补泻表
八类穴性表+五输穴补泻表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十三鬼穴(全身组合穴) 古代治疗癫狂等精神疾患的十三个经验效穴。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故把治疗这类疾病的穴位称作“鬼穴”。为战国时期扁鹊所创。唐代孙思邈又在此穴的基础上,"更加间使、后溪尤妙",拓为十五穴。 历代医家对十三鬼穴疗法都有论及,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明代徐凤的《针灸大全》、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高武的《针灸聚英》对十三鬼穴的记载基本一致,而与南北朝时期徐秋夫所论十三鬼穴有所出入,后世医家多采用孙思貌的十三鬼穴。该法具有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整脏腑、醒脑开窍的功效,对神志病有较好疗效。 穴位名称 鬼宫(即水沟穴,刺入3分); 鬼信(即少商穴,刺入3分); 鬼垒(即隐白穴,刺入2分); 鬼心(即大陵穴,刺入5分); 鬼路(即申脉穴,刺入火针3下); 鬼枕(即风府穴,刺入2分); 鬼床(即颊车穴,刺入5分); 鬼市(即承浆穴,刺入3分); 鬼窟(即劳宫穴,刺入2分);

鬼堂(即上星穴,刺入2分); 鬼藏(即会阴穴,刺入3分); 鬼腿(亦称鬼臣,即曲池穴,火针刺入5分); 鬼封(即海泉穴,在舌下中缝,刺出血,乃横安板1枚,就两口吻,令舌不能动); 再加间使、后溪穴尤妙。 操作方法 常规消毒后,持不锈钢毫针依次针刺十三鬼穴,男子先针左,女子先针右。单日为阳,双日为阴,阳日阳时针右转,阴日阴时针左转。施强刺激针法,不留针。 适用范围 十三鬼穴疗法适用于一切精神疾患,如癔病、精神分裂症、癫狂等,也可用于由高热所致的狂躁不安等证。 歌诀 孙真人"十三鬼穴"歌 百邪为疾状癫狂,十三鬼穴须推祥。一针鬼宫人中穴,二针鬼信取少商,鬼垒三针为隐白,鬼心四刺大陵岗,申脉五针通鬼路,风府六针鬼枕旁,七针鬼床颊车穴,八针鬼市闹承浆,九刺劳宫钻鬼窟,十刺上星登鬼堂,十一鬼藏会阴取,玉门头上刺娇娘,十二曲池淹鬼腿,十三鬼封舌下藏,出血须令舌不动,更加间使后溪良,男先针左女先右,能令鬼魔立刻降。

五输穴表

井荥输原经合歌 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历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五输穴表 精品

精品

五输穴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联。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求。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郄穴穴歌:郄穴孔隙义,本是气血集,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寻,心包郄门觅,三焦会宗居,胆经外丘必,肝经中都立,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取, 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 俞穴:胸三肺俞劂阴四,心五肝九胆十临,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行。 募穴: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穴石门。 原穴: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心出神门原内过,戍胃冲阳气可通,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同,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 络穴: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逢,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督脉长强任鸠尾,公孙脾络大包同。 八会穴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精品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 子母补泻法是根据疾病的虚实性质,结合脏腑、经脉和五输穴的五行属性,虚则补其母穴,实则泻其子穴。临床应用分本经取穴和异经取穴两种方式。 (1)本经取穴法: 病在某经,就在本经选取子母穴。如肺(经)五行属金,经渠五行属金故为其本穴,太渊五行属土而为其母穴,尺泽五行属水则为其子穴。因此,肺的虚证宜补太渊,肺的实证应泻尺泽。胃(经)五行属土,足三里属土为其本穴,解溪属火为其母穴,厉兑属金为其子穴。胃的虚证宜补解溪,胃的实证应泻厉兑。再如,足厥阴肝经之五行属木,肝(经)之实证、热证,本着“实则泻其子”的法则,应取本经行间穴泻之,因为行间为“荥火”,乃木之子穴;肝之虚证,按照“虚则补其母”的法则,应取本经的曲泉穴补之,因为曲泉为“合水”,乃木之母穴。 (2)异经取穴法: 系按十二经脉配合五行的关系,根据“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的治疗原则,分别在病变经脉的母经或子经选穴施术。其中又有四种不同的用法:一是在子母经上随意取穴,如肝(经)的实证,在其子经(手少阴心经)任取一穴,用泻法;虚证

在其母经(足少阴肾经)任取一穴,用补法。二是只限于选用子母经的本穴,例如肺的虚证宜补足太阴经太白(母经本穴),肺的实证应泻足少阴经阴谷(子经本穴)。胃的虚证宜补手太阳经阳谷(母经本穴),胃的实证应泻手阳明经商阳(子经本穴)。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本穴少府(属火);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本穴阴谷(属水)。三是只限于选用子经子穴或母经母穴,如肝实证只选用心经子穴神门(属土);肝虚证只选用肾经母穴复溜(属金)。四是选用相表里经脉的子母穴,属于一种变法。如肝实证,选取胆经的阳辅(子穴);肝虚证选取胆经的侠溪(母穴)。

五输穴的作用

五输穴的作用 《难经·六十八难》曰:“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 一、井穴治疗与肝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井主心下满 “井主心下满”,阴井属木,内应于肝,肝主疏泻。 肝气郁结,横犯脾胃,可见心下满闷;阳井属金,内 应于肺,金可制木,肺可调气,故阳井有抑木调气之 功。故肝气郁结于心下满闷、胁肋胀满、急躁易怒、 头胀头痛等可取井穴治之。 文献记载如,涌泉:《素问·缪刺论》治无故 善怒,气上贲门。少冲:《备急千金药方》治太息烦 满,少气悲惊。商阳:《铜人》治胸中气满。 2、治疗风证 井穴在阴属木,内应于肝,肝主风;在阳经属金, 内应于肺,肺主皮毛。故内风、外风之疾如惊风抽搐、 癫痫等均可取井穴治疗。 文献记载如:大敦:《甲已经》治小儿痫瘈。少商: 《针灸滋生经》治咽喉肿塞,谷粒不下;《杂病穴法歌》 治小儿惊风;关冲:《针灸大成》治喉痹舌卷。 3.治疗出血证 肝藏血,若功能失职可见出血证。

文献记载如:厉兑:《甲已经》主鼻衄。大敦:《针灸大成》主妇人血崩不止。 4.治疗急性热病高烧、中暑、肝风内动之惊厥、神志病(昏迷、癫狂),有泻热开窍、镇惊宁神的作用。 但也有用于治疗虚证的情况,如隐白治疗脾虚崩漏(灸法),涌泉治疗肾阴不足的咽干喉燥、声音嘶哑。 癫痫:双商阳、关冲、少泽、少冲井穴点刺放血,能调整阴 阳,激发经气,醒脑开窍,以平息抽搐,可达立竿见影的效果。 中风急性期:手十二井穴刺络放血,对脑血流有良性调整作 用,可明显改善缺血组织的急性缺氧状态,降低脑水肿,保护脑 细胞,阻止脑内不可逆损伤的发展。 脑梗塞后头痛:取健侧肢体井穴少泽,关冲,商阳,至阴, 足窍阴,厉兑,点刺放血。 二.荥穴治疗与心之病机有关的疾病 1.荥主身热 “荥主身热”,阴荥属火,内应于心,心属火,火为热之甚,故凡心或热病均可取荥穴治之。阳荥属水,水可以制火,故阳荥亦可用于火热之病。“身热”一方面是指心火亢盛,另一方面也包括其他脏腑、经脉的多种热症(包括阴虚火旺之证)在内。 诸如:热伤神明引起的心悸、心烦、狂躁不安;热伤肺卫导致的发热、咽喉肿痛;肝火上炎引起的面红目赤、口苦咽干;热伤津液导致的口干舌燥、干咳无痰、尿少、便秘;心火下移小肠导致小便黄赤、

经络穴性赋

经络穴性赋 一、气门 经穴性质,气分为先。少商宣泄肺气 胆俞降泄肝胆 公孙降脾胃气逆而止呕丰隆降肺气定喘而化痰闻之经渠能降肺气而治气逆天突降逆气而定哮喘巨阙治咳逆而开胸满隐白治可逆而升陷阳大肠俞疏通肠胃之气化兮而润便燥 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气而利小便是以曲池行气 云门开胸 阳陵泉有行气导泄之效厥阴俞有治胸满呕吐之功抑又闻肝俞治肝 肺俞理肺 欲调肠胃之气求内庭理肺气以中府 气海膻中专治一切气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气疾常闻足临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里升气降逆而调中调和卫气有大椎 行气下气导照海 商阳泄肠 内关调胃 合谷泻肺气之郁结 肺俞降肺气之上逆 二、血门 穴有血门,亦当牢记一切血病膈俞饶 大便脓血腹哀治

原夫委中清血能解血中之毒行间行瘀可破血结之证天枢足三里破瘀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 太冲三阴交通经行瘀有清血凉血固血之功 咳血咯血肺俞太渊宜审呕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月经不调自有地机血海 漏血不止无不交信合阳鼻衄二间极效 牙衄合谷最良 月事不行照海灸 吐血不止尺泽攻 迎香气户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气血通流血崩漏血求大敦 调经行瘀曲池针 吐血咳血有鱼际 齿衄鼻血求内庭 中极关元妇人血症为主气海阴交施治功效亦同若能因症配合而施治,针到病除显奇功 三、虚门 虚者补之,穴要审真隐白补脾益肾 地机补脾益精 益精气之不固漏谷去取补气血之不足心俞下针原夫脾胃虚弱补使上中下脘饮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阳气欲脱神阙灸 虚损劳弱天枢攻 治虚劳肺萎魄户好 止阴虚盗汗间使高 闻之膏盲俞益精气而补虚损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肾阴补肾益精命门肾俞直审养津益液太渊少冲同针大便闭结支沟取

虚热烦渴涌泉清 抑又闻丹田(关元)固下元益精气而补虚损 气海固下元肋阳气且滋肾阴补肺治虚劳以肺俞 补中益脾阳以公孙 太冲曲泉与行间补血而养肝太溪复溜连交信滋阴而补肾中极固下元虚冷曲骨补真气而益精 肝俞补肝血 上廉温胃津 足三里益气而补脾胃 三阴交生气血而补三阴此是实践特效穴,必须师传始得真 四、实门 实则泻之,症要辨清 涌泉然谷太溪俱泻肾 神门少府通里俱泻心 脾胃之实何穴泻阴陵商丘同公孙心包有热中冲泻曲泽内关大(陵)劳(宫)针泻肝期门曲泉行间太冲好大肠商阳二间合谷曲池清小肠少泽同少海 泻胆阳陵(泉)临(泣)(足)窍阴 膀胱委中中极泄 三焦关冲外(关)(支)沟清若还痰多丰隆泄 胸膈痞满上脘针 井少商荥鱼际络列缺合尺泽 连募中府穴泻肺从肺经 胃实内庭足三里 血结膈俞血海攻

中医药学赋

中药学歌赋汇编 (一)中药七情歌 相须为用互增效,相使一药助一药;相杀能制它药毒,相畏毒性被制约;相恶配伍功效减,单行无需它药配;相反增毒要记牢,七情配伍真奥妙。 (二)用药禁忌 十八反歌 本草明言十八反,贝蒌半蔹芨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歌 硫黄原是火之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独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三)解表药 外感表证,解表为先。 表证辨寒热,用药分温凉。 辛温以发散风寒,辛凉以疏解风热。 麻黄散风寒而平喘利水,桂枝解肌表而温经通阳。 荆芥发表祛风,初起疮疡并治。防风祛风胜湿,肢体疼痛能疗。 羌活祛风除湿以通痹,苏叶利气和中而宣痰。 蝉蜕宣表透疹、解痉退翳,薄荷疏风解表、利膈清咽。 蔓荆子疏风以清头目,牛蒡子泄热而利咽喉。 宣表清络以桑叶,疏风明目用菊花。 柴胡和解少阳之枢,疏肝解郁;葛根透解阳明之表,散火升津。 表解里和,治当慎始。 (四)清热药 里热之证,用药当清。 苦寒、甘寒、咸寒,药性有别;泻火、救津、解毒,治证不同。 石膏清胃经高热烦渴,知母清肺经燥火烦蒸。 黄连泻心,苦燥湿而寒胜热;黄芩泻肺,上凉膈而下清肠。 栀子泻三焦湿热之蕴结,黄柏泻肝肾壮火之有余。 玄参咸寒,软坚增液,生地甘寒,凉血救津。 赤芍药、牡丹皮,凉血热以祛瘀,白薇草、地骨皮,退虚热而除蒸。 清热解毒银花为先,透热散结连翘为良。 毛冬青活血通脉宜首选,穿心莲清热燥湿用为先。

解暑湿以莲叶,透暑风用青蒿。 察热邪之所在,审津气之盛衰, 才能切合病情,药皆中肯。 (五)泻下药 实热可下,实水可攻。 便秘津枯,只宜润滑。 大黄苦寒泻热,泄气血而推陈致新;芒硝咸寒软坚,攻燥实而逐积清肠。郁李仁通便利水,火麻仁滋养润肠。 甘遂泻水逐饮而解毒,牵牛峻利二便兼杀虫。 用毒药以攻邪。药量必须谨慎。 (六)治风药 风分内外,药治不同。 外风宜散,内风宜熄。 五加皮祛风湿以壮筋骨,威灵仙宣经络而散风寒。 防己利关节,治热痹水肿;木瓜舒筋络,疗湿痹拘挛。 独活胜湿祛风,并治腰膝痹痛;秦艽宣络疏风,兼除劳热骨蒸。 治风痹化湿浊以蚕沙,疗热痹利关节用桑枝。 蒿本治巅顶风痛,白芷散头风肿疡。 白蒺藜散风热以止痒,白附子祛风痰而解痉。 治抽掣痉挛以全蝎,疗脐风口噤用蜈蚣。 双钩藤并疏肝经风热,羚羊角长于镇痉熄风。 白芍平肝养血以缓挛痛,天麻柔润熄风而止眩晕。 察风病证候之因,明风药性能之异。 (七)化湿、利水渗湿药 水湿停聚,见证多端, 或为肿满吐泻,或为黄疸浊淋。 热化宜苦泄淡渗,寒化宜辛散温行。 佩兰消暑,化脾湿而辟浊;藿香解表,止吐泻而和中。 茅苍术燥湿运脾兼发汗,白豆蔻化湿行气而宽胸。 猪苓通水道以治淋浊,茯苓导水气而益心脾。 木通导心火,并通乳汁,车前清肝热,善明眼目。 泽泻渗湿热以利水,薏仁除湿痹而排脓。 滑石解暑湿并善收湿,茵陈清湿热以治发黄。 如果脾肾既弱,渗利应当慎施。 (八)温里药 温热之药,用治里寒。

董氏奇穴八种对应取穴法精编版

董氏奇穴八种对应取穴法 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 董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著。 董师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八种: (一)等高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而采用单侧或双侧共穴针刺。 (二)手足顺对: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泽(肘后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个人常以小节穴治脚踝痛,即系此一对应之运用。 (三)手足逆对:将上肢与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对应:即肩与足、上臂与小腿、肘与膝、下臂与大腿、手与髋。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疗,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

治),董师常取手上灵骨、后溪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个人亦常取支沟、外关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应用。(四)手躯顺对法:上肢除与下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病可取手部穴治疗(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穴位施治)。董师以大闾等五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 (五)手躯逆对法:将上肢舆躯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手(腕)与头(颈),前臂与胸(背)脘,肘舆腰),臂舆下腹(或腰骶),肩舆****。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如用内关或董氏奇穴火串、火陵治心悸、胸闷等),下腹有可病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位施治)。董师以肩部之天宗、云白等穴治妇科****病及目前行之手针以手指治头病都与此一原理有关。(六)足躯顺对法:下肢除与上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下肢与躯干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大腿与胸(背)脘,膝舆脐(腰),小腿与下腹(腰骶),足与****。如胸背有病可针大腿,腹有病可针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临床常以大腿部位之驷马治肺、三通治心,个人常以门金治经痛,大敦、隐白治崩漏,

穴性

“穴性”的讨论 1.1 腧穴主治演变之“穴性” 1.1.1 “穴性”概念的提出 在讨论“穴性”之前,需要对“穴性”的概念进行界定,以避免概念混淆而造成分歧。当前发表的关于“穴性”的论文和出版的专著中,有不少实际讨论的是“穴位的属性”,包括了特定穴理论和狭义的“穴性”。本文所探讨的穴性,是狭义的“穴性”,不包括特定穴(如五俞穴、背输穴)等固有属性,即特指根据中医病因病机学说仿照中药药性理论中的药物功能(功效),归纳出来的穴位功能或功效,在有的书中也称之为“穴义”。 罗兆琚在《针灸杂志》第二卷1-5期中连载了专著《实用针灸指要》,在该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出“穴性”理论: “药性穴性,其义一也,凡研究药剂者,莫不谙熟药性,针灸家对于穴性之研究,实未之前闻也,本篇共集穴性二百六十二穴之多,并依经脉次序、详细举出,尚冀针灸同志,努力精求,继续发明,俾臻完善,实所望于先后进君子。[[1]]” 该书还示范性的将262穴进行了穴性归类,共分为气、血、虚、实、寒、热、风、湿八大类。如气类穴义: 中府理肺利气 尺泽调肺气 鱼际清热利气 曲池行气 巨骨开肺降逆气 天枢调肠胃之气 缺盆开胸降气 陷谷调胃气 公孙运脾气 大包行胸腹中诸气 攒竹宣泄热气 大杼理气道 通谷理五脏之乱气 俞府降逆气理肾气清肺顺气 劳宫清热理气 阳陵泉行气导浊 太冲降气 气海固元气振阳气凡一切气疾俱以此穴为主 膻中升脾气降胃气 大椎调和卫气 并列表方便查询,如气类穴义经络检查表。 罗兆琚先生在提出“穴性”理论时,并没有对其理论渊源进行回溯,只是说“药性穴性,其义一也”,显然是比附药性而提出“穴性”的。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功能、主治等几个方面,通过后面罗兆琚先生所提出的“穴性”具体内容来看,“药性穴性,其义一也”中的“药性”是指药物的功能(功效)。在本草学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在《本经》中就已经有药物功能的归纳,但是药物功能归纳的规范化,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长期以来有关中药功能的认识都在若明若暗之中,没有鲜明地提出,明清的本草逐渐有了改善,但直至民国时期,本草(中药)才对药物的功能作了专项介绍。”[[2]]民国时期开始出现中医学的学校教育,对中医教材提出了切实的要求,“由于按药效分类的本草易于学习运用,20年代前后中医药学校多仿照此体例编写教科书”[[3]],更促使药物功效分类研究。正是由于民国时期中药按药物功效分类,同时加强了药物功效的研究,这就为“穴性”理论的提出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鉴。 但是,任何理论都不可能空穴来风,都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穴性理论也不可能无中

经穴秘密(人体361个经穴全部解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经穴秘密(人体361个经穴全部解析) 参见附件(703kb)。经穴秘密前言昔日孔圣人周游列国,遇二孩童争辨日之远近,童甲说:人所视物者近者大远者小,早晚日大,日中日小,故早晚之时日离人近。童乙说:人之受热,近者热而远者凉,因是早晚凉日中热,故日中之时离人近。孔圣人听后不能复答。这是二千多年前的故事,尽管我们现在的人能够正确回答童子的问题,但这问题在当时却无法回答,这是由于人们不清楚日大日小的产生机制,故有此惑。今日的经络争辨,与二千多年前的童子辨日何其相象,说句毫不客气的大话,现在对经络叽叽喳喳的人都象二童一样,既有知又无知。自即日起,本人将陆续将经穴的深层意义向各位展示,相信诸君读完人体361个经穴的全部解析之后,经络的实质是什么,各位自有自己的结论。诸位在阅读本经穴解析时,如有不明之处敬请详读本人在本栏目早些时所发的中医原理之一、之二贴子。一、手太阴肺经少气多血手太阴肺经少气多血,经脉气血以气向液转化为主。 1 中府手足太阴之会,肺募。 【别名】膺中府,膺俞,府中俞。(注:本书中的所有穴名,包括别名皆直接引自中国标准出版社1994年7月第一版发行的《腧穴临证指要》一书。) 【穴义】收募三

焦腑中的气态物输供手太阴肺经。【名解】1)中府。中,与外相对,内部也。府,脏腑也。中府名意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自脏腑。本穴为肺经首穴,气血物质来自由胸腹包膜包裹的各个脏器,故名中府。2)膺中府、膺俞、府中俞。膺,胸也。俞,输送之意。府,脏腑也。穴名之意皆指本穴的气血物质来源于胸腹内部。3)肺募。肺经经脉的气血物质由本穴募集并传输肺经。(中府穴何以是肺之募穴?肺经经脉的起始点何以在前胸上部而不在其它之处?这是 因为,其一,肺所主的物质为人体中比重最小的气态物,气态物在人体系统中通过运动后它总是向人体系统重力场中 的最高位置聚集;其二,从不同的系统角度考察,人体中有多个不同系统层次的重力场对人体中的气态物起着制约作用,有局部的三焦腑重力场,有整体的脊骨重力场,而除人体系统自身的重力场之外还有地球重力场。在以二肾为重力场坐标中心的三焦腑重力场中,离肾最远的胸上外部为最高,在以脊骨中心为人体整体重力场坐标中心的脊骨重力场中,离脊骨最远的胸上外部也是最高,而从地球重力场来看,人体无论是平趟还是直立,胸上外部都是处于三焦腑系统的高位之处。由于上述的原因,胸上外部的中府穴就成了在人体系统及地球系统两个重力场合作用下的最高位置,因此三焦腑中的气态物在中府穴处聚集并向肺经传输,中府穴也就成为了肺经募穴。) 4)手足太阴之会。中府穴为手足太阴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体表标志定穴法(精细) 确定一个腧穴的位置,除探索感应外,常利用体表的各种标志,尤其是骨性标志作为定位依据。人体体表标志可分为静态标志和动态标志两大类。静态标志,主要指骨性标志(如骨节突起或凹陷),以及五官、毛发、乳头、脐窝、指(趾)甲等。如在腓骨前下方定阳陵泉,在骶后孔中定八髎穴,在目外眦旁定瞳子髎,在眉梢后定丝竹空,乳头下方定乳根,脐窝之中定神阙,拇指桡侧指甲角后旁定少商等。动态的标志,主要指随着屈伸等活动而出现的肌性标志、皮肤皱纹,以及采取某种特定动作而确定的参照标志等。如在屈肘外侧纹端外定曲池,咬肌隆起处定颊车,举臂时肩峰前外方凹陷中定肩髃,两虎口相叉食指尽处定列缺等。 现将基本的体表标志分述如下: (一)头部 发际:头发分布区的边缘。位于前额上的横向边缘,称前发际;位于后项部的横向边缘,称后发际。 发角:前额两旁,当前发际与鬓发前缘会合成角处。下对颧弓中点。 曲角(曲周,颞颥):额旁颞部头发边际向前成弧形突出处。 眉心(眉间,阙中):前额正中线上,当两眉头之间。 眼眶:为一个四棱锥形的骨性腔,外口称眶缘,在眶上缘的内1/3折点处有眶上切迹(或眶上孔);眶上缘上方有隆起的眉弓。眶下缘中点直下方,可摸到眶下孔。眶上切迹、眶下孔、颏孔一般均位于目中线上。 人中沟(水沟):上唇表面正中的纵行凹沟。 巨分(鼻唇沟):由鼻翼旁伸延至口角外侧部的圆弧形浅沟。 颧弓:循颧骨向后至耳前的弓形突起。下方凹陷为颞下颌关节,张口时可触摸到下颌头在关节窝内转动。 曲颊(下颌角):下颌骨的下颌支后缘与下颌体会合成角处。 耳尖:外耳上缘最高点。一般位于眉梢与枕外隆凸的连线上。 耳根:耳郭附着部。其上端称耳根上点,下端称耳根下点。 耳垂:外耳下端的无软骨部分。 耳珠(耳屏):外耳门前方的瓣状突起。 完骨(颞骨乳突):颞骨后下部,外耳后方的圆形突起。表面粗糙,有胸锁乳突肌、头夹肌、头长肌附着。其尖端突向下前方,与耳垂处于同一水平面上。 枕外隆凸:枕骨后表面中央的隆凸。 (二)颈部 喉结(结喉):颈前中央,甲状软骨前缘隆起部,男性青春期后此处高而显著,吞咽时作上下移动。在喉结上方摸到的凹陷为甲状切迹,甲状软骨上缘正对第四颈椎。 缨筋(胸锁乳突肌):颈侧部肌肉,起自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两头会合后斜向后上方,止于乳突部。当头转向对侧时,隆起尤为明显。《内经》称“婴筋”,主要指胸骨头部分。《类经》张介宾注:“《说文》曰:婴,颈饰也。故颈侧之筋曰婴筋。”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由于项部肌肉多,颈椎棘突又短,所以除第七颈椎棘突呈明显隆起外,其上方棘突一般不易被摸到。有时这里可呈现两个突起,上面一个为第六颈椎棘突。有时可摸到三个突起,中间一个为第七颈椎棘突。第七颈椎,其棘突较长,向后平伸,尖端不分叉。为项韧带附着处,当头部前屈时,棘突部隆起更为明显,并能随头左右活动。 (三)胸腹部 天突(胸骨上窝):胸骨柄上缘,颈静脉切迹上方凹陷处。 璇玑(胸骨角):胸骨上窝之下,胸骨表面的第一个隆起,是胸骨柄下缘与胸骨体的结合部。两旁为第二肋软骨。 歧骨(胸骨下角,胸肋角):胸骨体下端与左右两侧的肋弓下缘所形成的角,一般约呈90°,矮胖者常大于90°。后当第九或第十胸椎椎间盘水平。 蔽骨(胸骨剑突):胸骨下端的小骨片,形似鸠尾,长短不一。 巨骨(锁骨):内端与胸骨构成胸锁关节,外端与肩峰构成肩锁关节。(图2-1-4)通过锁骨中点的垂线称锁骨中线,与乳头线相似。 云门(锁骨下窝):抬臂时,当胸大肌与三角肌间呈现凹陷。 缺盆(锁骨上窝):锁骨上方的凹窝,由锁骨、肩胛舌骨肌及胸锁乳突肌围成。施沛《经穴指掌图》:“结喉

五输穴表

五输穴穴歌: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联。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连。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焉。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经传。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曲泽联。 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求。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郄穴穴歌:郄穴孔隙义,本是气血集,病症反应点,临床能救急。肺向孔最取,大肠温溜别,胃经是梁丘,脾主地机宜,心经取阴郄,小肠养老名,膀胱求金门,肾向水泉寻,心包郄门觅,三焦会宗居,胆经外丘必,肝经中都立,阳维系阳交,阴维筑宾取,阳跷走跗阳,阴跷交信必。 俞穴:胸三肺俞劂阴四,心五肝九胆十临,十一脾俞十二胃,腰一三焦腰二肾,腰四骶一大小肠,膀胱骶二椎外行。 募穴: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胃中脘兮脾章门,包膻三焦穴石门。 原穴:胆出丘墟肝太冲,小肠腕骨是原中,心出神门原内过,戍胃冲阳气可通,脾出太白肠合谷,肺原本出太渊同,膀胱京骨阳池焦,肾出太溪大陵包。 络穴:肺经列缺胃丰隆,通里心经肾大钟,支正小肠大偏历,内关包肝蠡沟逢,飞扬膀胱三焦外,胆是光明别络崇,督脉长强任鸠尾,公孙脾络大包同。 八会穴穴歌:腑会中脘脏章门,髓会绝骨筋阳陵,骨会大杼血膈俞,气会膻中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子母补补泻取穴

六脏六腑背俞穴与募穴表

穴性赋

输穴(106)性赋(气、血、虚、实、寒、热、风、湿) 一、气类(31) 短气气短不能续,少气气少不足言,气痛走注内外疼,气郁失志怫情间,上气气逆巨骨降,下气气陷气海升,嗳臭伤食肠胃郁,食减消导自然安,喜以恐胜悲以喜,劳损短少膏肓司。气棣神经机能,怫情抑郁多般,原夫气会膻中,尺泽润肺,陷谷开胃,神门镇心,大敦泄肝,公孙运脾,复溜收肾气固精。理五脏之气求通谷,调肠胃之气必天枢,宣泄头部热气以攒竹,解郁升清降浊用中脘,上星泄热明目,膻中炙可宽膺,劳宫炙癫疾,列缺行水气,鱼际止咳,天柱镇逆。尝用大椎泄胸中热气兼理疟疾之疴,大陵清心肃浊逆能起痴呆之症,驱腹中冷气炙关元,宣大肠诸气泄合谷。焉知曲池行气,肩井下气,肩髃舒经气,隐白提脾气,阳陵泉导气,太冲能镇逆,况有天突理喉,太阳治眼,斯三十有一穴,乃主诸气宜熟习,确是临床经历。 二、血类(20) 有形之血统乎气,见血须要先调气,补血生血中极效,助阳生阴三里矫,血会膈俞统理全身血,三阴交穴肝脾肾能调,委中承山清血热,行间、曲泉性凉活。乃用承浆通血脉,交信调经,上星止衄,郄门、间使止呕咯,神门通里安心膈。顾隐白止崩,昆仑逐破,大椎散淤,兼曲池有功无过,佐肩髃力能通和,大将示矩,权变在我,不可拘滞,妙在辨证灵活。 三、虚类(23) 理虚三本肺脾肾,华盖百脉一身根,阳虚统脾精火气,阴损肺统嗽骨蒸,先天之因属禀赋,后天酒色劳伤情,痘疹病后失调摄,外感重伤不醒劳,境过人情须细审,前药贻成妄伐削。爱诸太渊润肺,公孙运脾,太溪滋阴益肾,中极虚寒可煦,更炙神阙助气,关元益精,膏肓填损理劳,气海诸虚可据。助五脏医疳劳章门取,补三阴壮精血三阴交,足三里、解溪健中洲之胃气,阴陵泉、涌泉扶脾肾以滋阴。况夫中脘振阳,上廉益胃,神门强心,复溜敛汗,曲泉养肝补血,抑又闻照海、阴谷、交信、然谷补肾滋阴功列寒谷亦生春。 四、实类(24) 实症原荥取,闭症井中开,先哲铭言,冠诸篇端,考乎君主之实,择少冲、通里,泄心包之邪,需中冲大陵。列缺少商宣肺气,外关关冲利三焦,行间疏肝,公孙理脾,阳

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 发表时间:2018-10-30T14:50:32.737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8年第08期作者:邱海枝[导读] 针对抑郁症患者,采用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联合中药治疗,能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临床应用价值高。 长春安宁精神康复医院 130302 【摘要】目的探讨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结合中药治疗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56例抑郁症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中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治疗,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量表对两组抑郁改善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HAMD量表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抑郁症患者,采用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联合中药治疗,能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临床应用价值高。【关键词】针刺;中药;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心境长时间低落为典型表现,伴有一定程度的行为与思维改变,存在反复发作倾向的情绪障碍性疾病。此病在中医中属“百合病”、“脏躁”、“郁证”等范畴[1]。传统医学指出,抑郁症与脾、心、肝之间存在密切关系户,脑为其病位所在[2]。心失所养、肝失疏泄均会造成脏腑气血功能出现失调,诱发抑郁症,因而在治疗方法上,可采取健脾化痰、疏肝解郁之法[3]。五输穴实为一组腧穴,具有主治规律强、疗效好及作用大等特点,因而可用此开展对症治疗。本文针对本院收治的抑郁症患者,采取中药联合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治疗,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于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抑郁症患者56例,均与《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相关诊断标准相符,且与1994年中医药管理局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相关条款相符;无精神病史。排除近期(4周内)有其他临床治疗经历者,过敏体质者及哺乳期妇女与孕妇;合并器质性病变者。将患者按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观察组中,男7例,女21例,年龄区间21~55岁,平均(40.7±10.2)岁;病程区间3~24个月,平均(10.8±5.7)个月;对照组中,男6例,女22例,年龄区间21~54岁,平均(40.5±10.1)岁;病程区间3~22个月,平均(10.6±5.5)个月;两组病程、性别等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取中药治疗,(1)肝郁气滞证。则给予柴胡疏肝敖治疗,药方为:炙甘草2g、香附4g、陈皮6g、柴胡6g、芍药4g。(2)肝郁脾虚证。给予逍遥散治疗。药方:甘草5g、煨姜10g、白术9g、白芍14g、当归11g、薄荷9g、柴胡疏肝散9g。(3)痰气郁结证。给予半夏厚朴汤治疗。组方:郁金11g、生姜8g、夏枯草11g、茯苓11g、苏叶8g、厚朴8g、制半夏11g、躯干11g、陈皮9g、香附11g、射干12g。各证均为每日一剂,持续用药6周。 1.2.2观察组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选百会、太冲、印堂、大都、太白、少府、少冲等穴位,除了印堂、百会穴,其余均取双侧穴位。操作:辅助患者行仰卧位,消毒穴位,依据穴位不同,用一次性不锈钢针,在穴位处进针,对于少冲穴,浅刺;而对于神门、少府、大都及太白,则采用捻转补法刺入,而太冲穴,采用捻转泻法行刺,印堂、百会,则采取平补平泻法刺入。得气之后,留针,时间为30min,用电针仪进行刺激,频率控制在1~3Hz,控制强度,以患者可耐受为宜。针刺隔日1次,3次/周,持续治疗6周。 1.3观察指标 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对两组抑郁情况进行评定[4],此量表共计24项,依据中华医学会所制定的4级标准,评定总体疗效,若减分率≥75%,即痊愈;若≥50%,且<75%,即显效;若≥25%,且<50%,即进步;若<25%,即无效;总有效率=痊愈+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SPSS23.0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针对计量资料,由( ±s)表示,t检验,若经比较有显著差异,由P<0.05表示。 2.结果 两组治疗前HAMD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治疗4周后进行随访,观察组出现复发1例,对照组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X2=0.56,P>0.05)。 3.讨论 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性疾病,以心境长期性低落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伴有行为及思维层面的改变,病情易反复、此病与传统中医中的“百合病”、“脏躁”、“郁证”相符。而现代中医指出,其与脾、心、肝之间存在紧密关联,脑为其病位所在。著名医学家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首。脑不仅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器官,而且还是维持情感、思维及精神活动的物质根基。抑郁症实为一种神志病,因精神遭受反复、强烈刺激,而造成脑的气机出现失调,功能受损,最终出现系列抑郁症状,比如思维缓慢、心情抑郁、丧失情绪等,由此表明,脑神经失调为其典型发病机理[5]。对此,在对此病治疗中,可以采取对症方法,实施补益心脾、健脾化痰及疏肝解郁等方法治疗。五输穴实为一组具有较强主治规律性、作用大、疗效确切的腧穴,因此,用五输穴实施对症治疗,可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此外,因脑为抑郁症的病根,因此,本次研究还选择脑部附近的穴位实施针刺,达近治目的,强化总体治疗功效。由本次研究结果可知,观察组HAMD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由此表明,对于抑郁症患者,对其采取针刺五输穴补母泻子法与中药联合的治疗手段,能显著改善其抑郁症状,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五输穴补泻表

五输穴补泻表

————————————————————————————————作者:————————————————————————————————日期:

五輸穴補瀉表 臟腑 原穴本經他經 不實不虛取 原穴 實者 瀉本經子穴 虛者 補本經母穴 實者 瀉子經子穴 虛者 補母經母穴 肺(金) 太淵 (原穴=輸穴,土) 尺澤 (肺合穴,水) 太淵 (肺輸穴,土) 陰谷 (腎合穴,水) 太白 (脾輸穴,土) 大腸(金) 合谷 (原穴,火) 二間 (大腸滎穴,水) 曲池 (大腸合穴,土) 通谷 (膀胱滎穴,水) 足三里 (胃合穴,土) 胃(土) 衝陽 (原穴,火) 厲兌 (胃井穴,金) 解谿 (胃經穴,火) 商陽 (大腸井穴,金) 陽谷、支溝 (小腸三焦經穴, 火) 脾(土) 太白 (原穴=輸穴,土) 商丘 (脾經穴,金) 大都 (脾滎穴,火) 經渠 (肺經穴,金) 少府、勞宮 (心心包滎穴,火) 心(火) 神門 (原穴=輸穴,土) 神門 (心輸穴,土) 少衝 (心井穴,木) 太白 (脾輸穴,土) 大敦 (肝井穴,木) 小腸腕骨小海後谿足三里足臨泣

(火)(原穴,火)(小腸合穴,土)(小腸輸穴,木)(胃合穴,土)(膽輸穴,木) 膀胱(水) 京骨 (原穴,火) 束骨 (膀胱輸穴,木) 至陰 (膀胱井穴,金) 足臨泣 (膽輸穴,木) 商陽 (大腸井穴,金) 腎(水) 太谿 (原穴=輸穴,土) 湧泉 (腎井穴,木) 復溜 (腎經穴,金) 大敦 (肝井穴,木) 經渠 (肺經穴,金) 心包(火) 大陵 (原穴=輸穴,土) 大陵 (心包輸穴,土) 中衝 (心包井穴,木) 太白 (脾輸穴,土) 大敦 (肝井穴,木) 三焦(火) 陽池 (原穴,火) 天井 (三焦合穴,土) 中渚 (三焦輸穴,木) 足三里 (胃合穴,土) 足臨泣 (膽輸穴,木) 膽(木) 丘墟 (原穴,火) 陽輔 (膽經穴,火) 俠谿 (膽滎穴,水) 陽谷、支溝 (小腸三焦經穴, 火) 通谷 (膀胱滎穴,水) 肝(木) 太衝 (原穴=輸穴,土) 行間 (肝滎穴,火) 曲泉 (肝合穴,水) 少府、勞宮 (心心包滎穴,火) 陰谷 (腎合穴,水)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木→火→土→金→水→木.....,依序循環。 ?臟腑的五行屬性: 木=肝、膽 火=心、小腸、心包、三焦

子午流注纳子法概说

子午流注纳子法 【中医经络古法】 子午流注纳子法以“天人相应”观点为基础,结合人体经脉循行、气血流注原理,配以阴阳、五行、地支等学说,以一天十二时辰(地支)配合相应经脉按时开穴的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究整理,本文认为经脉配地支的理论基础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自然界存在着节律 宇宙中,与人类最为密切的天体有太阳、地球、月球等。地球的自转产生了十二时辰的变化;太阳与地球的相对运动,使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磁场、表面温度等发生有规律的变化,从而产生气候的风雨寒热,季节的春夏秋冬,以及地区东西南北的差异。自然界的物质如动物、植物、水源、阳光、空气等物质因素的变化,无时不给人类带来内部“节奏反应”的变化。人类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逐渐适应了这些变化,从而使人类也具备与自然界万物同样运动的内部因素。《灵枢·痈疽》云:“经脉流行不止,与天同度,与地合纪”,说明人体气血的流注,与日出日落、四时的更替保持同步的节律。子午流注纳子之法正是抓住一日十二时辰的更替变化与人体内部因素变化对应的规律而产生的时间针灸学说。 十二地支是年、日节律 一年之内有十二个月,一日之内有十二时辰,都是阴阳有规律地消长运动的结果,自然界万物会随着做出适应的变化,人体亦然。《史记·律书》云:“寅,万物始生螟然;卯,言万物茂也;辰,万物之震也;巳,阳气之尽也;午,阴阳交曰午;未,万物皆成有滋味也;申,阴用事申贼万物;酉,万物之老也;戌,万物尽灭;亥,该阳气藏于下也;子,万物滋于下;丑,纽也,阳气在上未降,万物厄纽未敢出。”一日之内,也存在着这样的变化规律,故也以十二地支表示。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原理 将后天八卦进行五行配属,即震、巽属木,包括足厥阴肝、足少阳胆、手厥阴心包、手少阳三焦;离属火,包括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兑属金,包括手太阴肺、手阳明大肠;坎属水,包括足少阴肾、足太阳膀胱;艮属土,包括足太阴脾、足阳明胃。

人体十大保健穴(多种流传汇总)

人体十大保健穴(多种流传汇总) 1、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小腿的前外侧。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穴位,有很强的补气作用,是人体保健的要穴。足三里配合相应的穴位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它疏通经络,治疗下肢麻木、疼痛、水肿等局部病症,可以配合阳陵泉、绝骨等穴;它促进肠胃蠕动,治疗胃痛、腹胀、肠鸣、泄泻等各种各样的肠胃疾病,可以配合内关、中脘、上巨虚和下巨虚等穴。配合合谷可以升提中气,配合神阙可以回阳救逆,配合三阴交可以气阴同补,配合血海可以气血同调。 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营养的来源,经常揉按足三里可以补脾健胃,增强抗病能力,使你保持旺盛的精力,延年益寿,因此说“常常拍打足三里,胜过食用老母鸡”。足三里也是保健艾灸的常用部位,“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常灸足三里可以增强免疫功能、益寿强身,对肠胃、心血管系统等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发病后及早艾灸可以使瘫痪肢体迅速恢复功能。 2、内关:位于前臂内侧腕横纹上2寸之处,在两根肌腱的中间,和腕横纹外侧的外关相对。 内关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一穴多用,有广泛的适用范围。心包是心脏的包膜,它可以疏通经络,改善心脏供血,治疗各种各样的心脏疾患,比如心悸、胸痛、胸闷等;它可以降胃气,配合足三里治疗胃痛、呃逆、呕吐、打嗝;它可以镇静安神、滋阴降火,配合神门、三阴交治疗失眠、烦躁、内热、掌心发热、出汗等病症。 经常揉按内关对于各种各样的心脑血管疾病、肠胃功能紊乱、神经衰弱等都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晕车常常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这是脾胃虚弱、胃气上逆的缘故,重按两个手腕内侧的内关可以有效防治晕车。 3、神阙:神阙就是肚脐眼,位于腹部中央,是循行于人体前面正中线任脉上的重要穴位。 任脉循行于胸腹正中线,上连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脐为任脉经气的汇聚之处,奇经八脉的任、带、冲脉都从脐部循行而过,五脏六腑的心肺、脾胃、大小肠、膀胱、子宫等都和它发生着密切的联系。小腹居

穴性赋

穴性赋 关键字: 针灸典籍,穴性赋 1、气门 经穴性质,气分为先。少商宣泄肺气,胆俞降泄肝胆。公孙降脾胃气逆而止呕,丰隆降肺气定喘而化痰。闻之经渠能降肺气而治气逆,天突降逆气而定哮喘。巨阙治逆道而开胸满,隐白治咳逆而升陷阳。大肠俞疏通肠胃之气化兮而润便燥,膀胱俞疏通膀胱之气化兮而利小便。是以曲池行气,云门开胸。阳陵泉有行气导泄之效,厥阴俞有治胸满呕吐之功。抑又闻肝俞治肝,肺俞理肺。欲调肠胃之气求内庭,理肺气以中府。气海膻中专治一切气病,上中下脘乃脾胃之气疾。常闻足临泣泄肝降逆以定喘,足三里升气降逆而调中。调和卫气有大椎,行气下气寻照海。商阳泄肠,内关调胃。合谷泻肺气之郁结,肺俞降肺气之上逆。 2、血门 穴有血门,亦当牢记。一切血病膈俞饶,大便脓血腹衰治。原夫委中清血中之毒,行间行淤可破血结之证。天枢足三里破淤理血有治吐血咳血行血之效,太冲三阴交通经行淤尤有清血凉血固血之功。咳血咯血肺俞太渊宜审,呕血咳血心俞肝俞同攻。月经不调自有地机血海,漏血不止无不交信合阳。鼻衄二间极效,牙衄合谷最良。月事不行照海灸,吐血不止尺泽攻。迎香气户能治鼻衄不止,十二井十宣能使气血通流。血崩漏血求大敦,调经行淤曲池针。吐血咳血有鱼际,齿衄鼻衄求内庭。中极关元妇人血症为主,气海阴交施功效亦同。若能因症配合而施治,针到病除显奇功。 3、虚门 虚者补之,穴要审真。隐白补脾益肾,地机补脾益精。益精气之不固漏谷去取,补气血之不足心俞下针。原夫脾胃虚弱补使上中下脘,饮食不化脾俞胃俞同功。阳气欲脱神阙灸,虚损劳弱天枢攻。治虚劳肺萎癿户好,止阴虚盗汗间使高(佐太溪、阴郄)。闻之膏肓俞益精气而补虚损,中膂俞止消渴而益肾阴。补肾益精命门肾俞宜审,养津益液太渊少冲同针。大便闭结支沟取,虚热烦渴涌泉清。抑又闻丹田(关元)固下元益精气而补虚损,气海固下元助阳气且滋肾阴。补肺治虚劳以肺俞,补中益脾阳以公孙。太冲曲泉与行间补血而养肝,太溪复溜连交信滋阴而补肾。中极固下元虚冷,曲骨补真气而益精。肝俞补肝血,上廉温胃津。足三里益气而补脾胃,三阴交生气血而补三阴。此是实践特效穴,必须师传始得真。 4、实门 实则泻之,症要辨清。涌泉然谷太溪俱泻肾,神门少府通里俱泻心。脾胃之实何穴泻阴陵商丘同公孙,心包有热中冲泻曲泽内关大劳针。泻肝期门曲泉行间太冲好,大肠商阳二间合谷曲池清。小肠少泽同少海,泻胆阳陵临窍阴。膀胱委中中极泄,三焦关冲外沟清。若还痰多丰隆泄,胸膈痞满上脘针。井少商荥鱼际络列缺合尺泽,连募中府穴泻肺从肺经。胃实内庭足三里泻,血结膈俞血海攻。泻胃逐秽通肠天枢妙,泻腑导泻消滞中脘针。辨证虚实当分清,施治补泻明于心。 5、寒门 寒则温之,须了于心。中脘神阙气海足三里,中焦寒冷灸即温。心俞温而振阳气,温肝之寒灸大效。然谷温下助肾火,命门肾俞再同针。章门温脏寒积聚,理心腹寒以公孙。温中理脾阴陵灸,一切血寒三阴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